第一篇:瀍河区关于农民进城定居宣传工作的总结
瀍河回族区
关于农民进城定居宣传的工作总结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着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鼓励引导农民进城定居是加快一体化发展的关键环节。
根据市新农办《关于安排部署农民进城定居的宣传工作》总体部署,我区积极动员有关部门,并联合区、乡两级农办积极组织开展了关于“倡导农民进城定居”的宣传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积极开展宣传活动。宣传活动是加快农民进城定居的工作基础。我们根据群众对这项工作的接受能力、认知程度,在比较接近进城条件的几个城郊村开展了现场会。现场群众络绎不绝,气氛活跃,宣传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活动现场共印发各类宣传资料200余份,悬挂宣传横幅2条,接受群众现场咨询500余人次。
二是建立咨询平台。在区农办开通农民进城热线电话,随时接受群众咨询,为群众解疑释惑,排忧解难,指导农民按程序申请两放弃、享受优惠政策,引导外出务工农民自愿两放弃,进城购房置业。
三是抓好示范带动。抓好瀍河乡塔西村、旭升村等一些城镇一体化比较好的城中村,做为积极培育农民进城工作的亮点。通过培育典型,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引导农民进城定居。
总之,“农民进城定居”的宣传工作在我区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经过各级的共同努力,对广大农民进行了很好的宣传,达到了预期目的,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瀍河回族区新农村建设办公室
二〇〇九年八月十三日
第二篇:关于镇坪县农民进城定居问题的思考
关于镇坪县农民进城定居问题的思考
作者:覃大鹏
近几年来,镇坪县紧紧咬定“发展绿色产业,建设人均强县,构建和谐镇坪”的发展战略,围绕“三个三分之一”(县城、集镇、扶贫新村分别居住两万人)城乡一体化规划加快发展,使县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城镇化步伐逐步加快,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由于受交通、资金、地理位置等因素制约,工业落后、农业粗放、基础建设滞后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鼓励农民进城定居面临不少挑战。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机遇,巧借陕南突破发展之力,充分吸收“三置换”(农村宅基地换城镇住房、农村承包地换城市社保、林地承包权换股份收益)等成功经验,探索制定适合贫困山区农民进城定居的城乡户籍管理、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创业就业政策,让进城农民能够“进得了、稳得住、有尊严”,是党和政府的重大责任。
一、农民进城定居工作的障碍
——思想认识不解放,政策吸引力不够。一些干部认为,鼓励农民进城定居是工业化以后的事,镇坪作为一个工业“腿短”的贫困山区小县,城镇内尚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忙都忙不过来,鼓励农民进城定居是不切实际的“大跃进”。不少农民也认为,现在宣传的鼓励农民进城定居的政策缺乏吸引力。“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农村虽然落后一点,但有承包土地、房屋和林地做生活保障,农忙时在家务农,农闲时在外挣钱,不管收成好坏,保准衣食无忧。随着国家“三农”优惠政策的持续贯彻落实,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及
社会保障日臻完善,多数农民不愿“闯”,不敢“冒”,担心 “穷在闹市无人问”。
——文化程度低,专业技能缺,就业困难大。绝大多数农民都没有接受过正规的职业培训,只能从事建筑、运输、服务等强体力劳动,工作不稳定,收入不高。尤其对于长期生活在农村,文化水平较低,缺乏就业技能的大龄农民来说,甚至连竞争脏、苦、累的基础性岗位都十分困难。如果进城农民找不到工作, 吃什么?怎么办?成为影响农民进城定居的关键因素。
——城镇承载能力不足,制约农民进城定居。按照镇坪“三个三分之一”的人居规划,县城要容纳两万人左右,而现在县城常住人口不到一万人,县城的发展现状同容纳两万人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现在人们就已经感受到:城区学校特别是小学校舍不足,活动场所狭小,教学设施落后,教学质量和教育效果令人担忧。随着农民进城定居工作的启动,城区会越来越深地感受到人口增加带来的压力,教育、卫生、住房、就业、公共设施等问题将日益突出。这些问题成为农民进城定居工作的软肋。
二、农民进城定居工作的思路
1、提高思想认识,摒弃落后观念。现在必须解决的一种思想认识问题是,认为农民进城定居是发达地区的事,镇坪开展农民进城定居工作是“赶新潮”、“瞎胡闹”。这种思想多存在于干部之中,其误区是看到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而忽略了事物同样存在的特定条件下突变和跳跃式发展情况。反映在认识上,就是夸大了发展的不利条件,忽略了催生事物变化的有利因素。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陕
南突破发展战略、镇坪生猪产业率先突破等成功事实无不证明,按部就班、四平八稳、消极被动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法对事业发展是有害的。把握机遇,迎难而上,是复杂条件下出奇制胜的法宝。当前,农民对进城定居并非没有兴趣,他们中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子女进城上学、进城创业发展、享受城市快速发展成果、老人随子女进城安享晚年等多种进城动因,之所以犹豫,是有后顾之忧。因此,有针对性地破解难题,积极探索鼓励农民进城的途径和办法,并不是心血来潮,而是顺应挑战,主动作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增加农民现实收入的重要途径,推进“三化”进程的必然选择。鼓励一部分有条件的农民先进城定居,腾出部分耕地等资源,通过流转,让有实力、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专业大户和龙头企业扩大产业规模,增加科技含量,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农业的小打小闹,步入现代高效农业发展之路。同时,随着“人退林进”,减少深山人为活动,有利于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
2、把握客观规律,尊重农民意愿。农民进城定居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贫困山区情况更为复杂,把握不好就会拔苗促长,伤害农民的积极性。在坚持“政府引导、政策激励、市场拉动、多方促动”基础上,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探索更为宽松灵活的政策,是十分必要的。说到底,鼓励农民进城定居,其目的决不是让农民到城里坐吃山空,也不是把农民聚在城里打牌消遣,而是要让他们在更为广阔的天地里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在享受城市建设成果的同时让自身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让进城农民减少后顾之忧是题中应有之义。在具体做法上,可以考虑“两栖式”进城法,就是对于目前
“三置换”有困难、进城愿望强烈、有一定实力和条件的农民,让他们在进城定居的同时,保留或部分保留农村的“三权 ”,继续享受“三农”优惠政策。不要求他们急于变市民,允许有三至五年甚至更长的过渡期,让他们进退有余,轻装上阵;还可以考虑让进城农民享受生态移民、迁移式扶贫、危房改造等捆绑式“优惠套餐”,让激励政策更有吸引力;通过信用社、扶贫办、人劳社保局、农业银行等多渠道 “加油打气”,为进城农民创业起步提供强劲动力;发挥工商、税务、卫生、城管等市场管理部门“组合拳”优势,为进城农民兴业致富保驾护航。要通过制定一系列有效措施,切实解决“农民不敢进城”的问题。
3、发展绿色工业,增加就业岗位。工业化是兴县富民的必由之路,发展工业对农民进城定居的作用不言而喻。当绿色这个让世人趋之若鹜的元素和深藏巴山的镇坪紧密连接时,这就是镇坪不可复制的天然禀赋。在发达地区工业别无选择的面临淘汰落后产能发展高新技术的时候,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扑面而来,工业化向西部潮水般推进必指日可待,因此我们要充分论证,择优引进;又要敢于拒绝,把好“绿色关 ”。千万不可饥不择食,重蹈别人发展——污染——治理——发展怪圈而丧失我们的发展优势。镇坪是南接三峡到张家界,北连瀛湖抵西安,东走湖北神农架三条黄金旅游热线的重要“驿站”,县域周围景点分布众多,旅游产业前景十分广阔,充分利用镇坪优势,大力发展与旅游业相关的食品、工艺、服务等绿色产业群,把人流、物流、信息流吸引进来,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正当其时。通过科学组织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围绕特色优势,在做大规模,做精产品,做优质量,做强品牌上下功夫,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大量吸纳进城定居农民,让绿色工业成为“进城农民有事干”的坚强后盾。
4、加快城镇建设,提高承载能力。要未雨绸缪,用生态观念,着眼于未来数十年做规划搞建设,建立以县城为中心、重点镇、重点村梯次推进的城镇建设框架规划体系。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深入推进“三个三分之一”人居规划实施,集中力量率先突破县城建设。突出“山水园林精美县城”定位,广泛吸收地方特色民居元素,加快南江河景观建设和畅通、安居、美化、亮化等重点工程建设步伐。拉大县城骨架,完善城市功能,塑造人、城市、自然和谐共融的人居环境,增强城市对人口的吸纳能力。当前,要加快柿子树坪“民居小区”工程建设速度,尽快启动县城东扩(文采新区)规划建设前期工作,抓住国家重点扶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机遇,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已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统一规划,统一设计,集中建设面向进城定居农民出售的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使符合政策的进城农民能享受到保障性住房待遇。鼓励企业、社会团体、个人在城市拓展区、产业集聚区、工业园区投资建设农民公租房、经济适用房,有效解决“进城农民有房住”的问题。
5、完善社区管理,提供优质服务。要认真解决进城农民的管理问题,在城区设立办事机构,对进城农民实行社区化管理;建立全覆盖的城镇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在就业、医疗、养老保险等方面享有和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按照“一个都不能少”要求,积极主动抓好农民就业技能培训,特别是要有针对性的抓好进城农民工技能培
训,切实解决进城农民“会干事”的问题;站在新高度调整学校布局,扩大办学规模,整合教育资源,改善教学质量,尽快解决“大班额”等一切影响进城农民子女上学的问题;简化手续,完善服务,保障进城定居农民工子女接受平等教育,确保进城定居农民工子女的健康成长,让进城农民“有尊严”。
第三篇:农民进城定居信贷扶持工作进展报告
紫阳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支持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工作开展情况的报告
省联社安康办事处:
为有效支持城乡统筹发展,加快推进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加大信贷扶持力度,根据《安康市推进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金融服务实施办法》,我社围绕县委县政府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部署,发挥信贷杠杆作用,合理配置信贷资源,及时完善配套信贷政策,细化金融服务措施,增加有效信贷投入,解决农户进城落户融资瓶颈,现将工作开展推进情况报告如下:
一、及时制定配套信贷扶持政策
我社将金融支持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工作作为巩固拓展农村金融市场、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的有效平台,县联社及时跟进市、县党委政府及人行、监管部门的决策部署,主动加强与地方政府部门的协调,制定完善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的信贷扶持政策,帮助解决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购置住房、就业发展中的信贷资金困难。结合县情社情于2011年3月10日下发了《关于信贷支持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的实施意见》(紫农信联社发【2011】34号),明确了信贷扶持的总体目标、扶持对象、条件和具体措施。力争在2011年至2015年,1
通过农村信用社小额信用贷款和小额担保贷款的支持,择优扶持1万户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创业,发放有条件进城落户农村居民贷款总量累计达到2亿元,其中:农民进城住房贷款1亿元,农民进城创业小额担保贷款1亿元。一是明确信贷扶持的对象和范围。凡符合《安康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的实施意见》(安政发„2010‟27号)落户条件,农户自愿并经政府批准进城落户的农村居民购置维修住房、具备消费能力的综合消费、自主创业、投资办企业、从事个体经营项目,具备稳定的收入来源和还款保障均可向落户所在地信用社营业机构申请贷款。
二是公开申请贷款的条件。持有“进城落户卡”并已办理落户地常住居民户口簿或在城镇具有稳定工作且签订了劳动合同或已在工商、税务部门注册开办各类经济实体的农村居民在落户城镇具有相对固定的住所、具备稳定的收入来源和贷款本息清偿保障、进城落户自建或购置房屋的居民,自筹资金达到房屋建设成本的40%以上;进城落户从事个体经营项目资本达到30%以上,纳入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的借款人还应具备下岗失业人员担保贷款发放应具备的条件。
三是明确贷款的扶持额度及期限。对符合贷款条件、审批手续完善、还款付息有保障的进城居住的农户信用社给予单户授信
额度不超过5万元的小额信用贷款扶持,能够提供足额抵押担保的按抵押评估价值的70%给予贷款扶持,期限原则上不超过三年;对符合条件进城落户农村居民创业按政策规定纳入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借款范围的,经县级劳动保障部门审查,贷款担保机构审核并承诺担保,由县联社指定经办机构机构审批发放最高额度8万元、最长期限不超过2年的小额担保贴息贷款;对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就业,可根据人数、经营项目和还款能力提供最高额度不超过20万元、期限不超过4年的小额担保贴息贷款。
四是对贷款利率适当进行优惠。农村信用社自主发放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小额信用贷款和抵押贷款按农村信用社同档次贷款利率执行;纳入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范围的贷款利率可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基准利率上浮3个百分点执行。逾期贷款或挤占挪用贷款,从逾期或挤占挪用之日起,按人民银行规定的罚息利率计收罚息,直至清偿本息为止。实行按月或按季结息、分次还本的贷款,对贷款期内不能按期支付的利息,按合同约定利率计收复利,逾期贷款或挪用贷款的从逾期或被挪用之日按罚息利率计收复利。
五是加强部门协作优化贷款流程。信用社自主发放的进城落户农村居民小额信用贷款和抵押贷款由借款人申请、信用社调查、审查审批;纳入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范围的贷款由借
款人申请,乡镇街道劳动保障部门推荐,县级劳动保障部门审查,贷款担保机构审核并承诺担保,县联社指定经办机构审批并发放贷款。纳入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范围的贷款由政府筹集设立担保基金,封闭运行,专项用于向提供担保、代位清偿逾期小额担保贷款的本息。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与小额担保贷款担保机构签订正式的业务合作协议,明确小额担保贷款担保事宜。小额担保贷款担保机构要在县联社开立小额担保贷款担保基金账户,存入一定金额的小额担保贷款担保基金,小额担保贷款的余额一般为担保基金余额的3—5倍。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是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县联社成立了以理事长为组长,主任为副组长,其他班子成员及业务、风险、财务、监审、综合、信息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信贷扶持有条件的农村农村居民进城落户领导小组,负责相关信贷扶持政策的制定、落实及检查,并在县联社业务部设立办公室,负责日常办公。各信用社、分社也成立了相关领导小组,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协调沟通,明确职责分工,具体负责推进此项工作,并按照《意见》要求,结合实际,积极提供有效信贷支持。
二是加强协调,稳步推进。县联社积极与党委、政府及县推进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协调沟通,密切
配合,按照安康市人社局、财政局、人行《关进一步加大全民创业促进就业小额担保贷款工作的通知》(安人社发【2010】1号文件)精神,及时商洽落实进城落户居民创业就业小额担保贷款担保基金的设立,与担保机构签订担保协议,完善小额担保贷款的具体操作程序,掌握农民进城落户情况,保持信息互通共享,切实把这项惠及农村和农民的好事办好,确保全县推进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是发挥优势,主动作为。各信用社、分社发挥网点覆盖全面、地域情况熟的优势,主动配合地方政府及社保、财政等机构,及时摸清夯实各乡镇纳入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的户数和各户信贷需求状况,逐户建立信贷需求台账和发放台账,及时筹集信贷资金,改进金融服务,开辟进城落户居民信贷服务绿色通道,做好开销户、结算等基础服务,在保障信贷资金安全效益的前提下做到快办、快审、快贷,按月报告贷款发放进度。
四是规范管理,防控风险。各信用社、分社加强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的信贷扶持政策的宣传引导,择优选择贷款对象,尽职搞好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和贷后检查,做到对进城落户的农村居民家庭情况清、贷款项目清、资信实力清、贷款数额清、还贷能力清,确保贷款扶持资金的有效使用,及时防范和控制贷款风险。
截止2011年9月末,全县农村信用共扶持农村居民1283户5517人进城落户,累计投放信贷资金3683万元。比如:充分利用和拓展蒿坪镇“7.18”灾后恢复重建安置规划区,扩张容量,降低建设成本,提高公共服务设施利用率,积极支持该镇双星村安置小区建设,累计投放信贷资金1173万元,扶持农户252户992人集中安置,加快了该镇城镇化建设进程,有力的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
紫阳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二0一一年十一月二日
第四篇:瀍河区2009年新农村建设意见
瀍河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见
二00九年,瀍河回族区新农村建设工作以贯彻落实十七大会议精神为主线,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以区委七届六次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宗旨,以改善农民生活居住环境为重点,根据市新农村建设工作部署,继续按照新农村建设标准深化各项工作, 重点抓好新农村建设领导机制、卫生保洁机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内容,全面实现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一、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力争新农村建设工作有新的突破。
2006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工作,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全党同志和全国上下要团结一心、扎实工作,真正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不断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党的领导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保证。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来,切实把这件关系全局的大事抓紧抓好。”省委省政府也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工作,省委书记徐光春指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系到全面建设-1-
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原崛起目标的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一定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摆到重要位臵,切实加强领导,把这件事关全局的大事抓紧抓实抓好。”市委市政府要求“各级各部门务必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各级党政一把手、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是分类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负总责。要明确专人,对分包村庄加强督促、检查和指导,帮助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要严格实行目标责任制,详细制定实施规划和实施细则,量化考评标准和奖惩办法,确保分类推进工作顺利开展。各县(市、区)要采取有效措施,健全完善新农村建设领导协调机构,进一步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
由上可见,新农村建设中,加强领导非常重要,我区区委区政府历来都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给与了高度重视,今年是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的第三年,也是该出成果的一年,要求各包村帮建责任单位一把手要真正重视,脚踏实地,切实负起责任,扎扎实实做些实际工作,工作中要有具体措施、实际行动,要有经费投入,上下一心,部门联动,进一步加强各部门的通力配合,调动所包村两委班子和村民参与的积极性,确实形成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要求每个单位年底前都要为所包村至少做一件实事,形成可以看得见的成果。
二、创新思路,重点突破,确保卫生长效保洁机制作用良
好发挥。
我区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以来,全区农村村容村貌、路容路貌比以前有很大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了优化,但个别村村容村貌和路容路貌经常反弹,严重影响着农民群众的生活环境,究其原因,就是卫生长效保洁机制发挥作用不好,深层次原因是保洁经费投入不足,人力不够,不能全天候保洁。因此我们必须创新思路,多方筹措资金,加强卫生长效保洁机制建设。今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我区的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狠抓农村环境的整治,使卫生整治成果能够长久的保持下去。卫生整治必须按照“三清七集中”的标准,坚持不懈的一抓到底。
一是要坚持开展突击整治活动。在农闲季节由村干部组织,包村干部带头,清除积存垃圾,整理卫生死角,治理农村建筑材料的无序堆放,清理墙体的乱涂乱画等;农忙季节搞好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防止秸秆乱推乱放,形成新的垃圾。
二是要发挥长效保洁机制作用。按市新农办的规定和其他县区先进村建设经验,结合我区各村实际情况,每个行政村保洁人员按不低于千分之三的比例配备,不足的今年配齐,必须落实保洁员待遇,否则,卫生长效保洁机制将是一句空谈。保洁补助资金以区乡投入为主,村组自筹为辅。逐级责任要明确,考核奖惩要严格,因村制宜,明确工作重点,积极完善和规范农村卫生设施。全天候保洁,彻底解决垃圾随意倒、清理不及
时、环境脏乱差、群众生活质量低的问题。同时,克服重治轻管和只治不管的倾向,在搞好整治的同时,扭住管理和维护不放松,努力在保持上下功夫。
三是要培养农民良好卫生习惯。要想办法采取措施,例如:评选卫生家庭、办板报等形式,开展卫生知识宣传教育,普及卫生常识,用直观和真实的形象引导广大群众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意识,激发农民参与卫生整治的热情和自觉性,人人从我做起,不乱倒垃圾,不乱堆乱放,引导农民群众改变长期以来存在的诸如乱丢杂物、随地吐痰等根深蒂固的生活陋习。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的重要物质基础。近年来,我区的通组通户道路建设解决了群众的出门难和生产生活问题,也为村容村貌整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安全饮水工程解决了人畜饮水问题;沼气建设节约了生活开支,改善了环境;城中村改造改善了农村的环境,这些都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因此今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要抓住四个重点。
一是搞好通组通户道路及排水系统配套建设。今年我区的通组通户道路建设任务是10公里,具体是:
(今年的任务及具体要采取的措施)
二是户用沼气与安全饮水,进一步完善沼气服务体系,让沼气服务网点真正发挥作用,让沼气池真正能为群众带来实
惠;继续加快改水步伐,积极争取国债资金,重点解决马坡村2700人安全饮水问题,争取史家湾村和塔东村饮水改造项目。
三是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今年我区进一步加大融村“两委”办公场所、卫生所、计生室、文化室、连锁超市、远程教育终端等项目于一体的高标准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
四是统筹城区建设,加快实施城中村改造和村庄规划。(完成的任务或者要干的工程)为小李村、中窑村的城中村改造争取好的建设环境和政策支持,积极支持史家湾村的房屋开发。
四、强化机制,扎实推进,集聚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一是强化目标管理机制。今年继续把新农村建设工作纳入区目标绩效考核体系,作为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的主要内容,这也是市委市政府的一贯要求,我们必须严格考核,奖优罚劣。明确党政一把手为新农村建设第一责任人,根据市委市政府要求,区委组织部部长、主管农村工作副区长为新农村建设村容村貌整治工作具体责任人,要定期组织召开新农村领导小组成员联席会议,听取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基层组织分类管理情况汇报,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二是强化结对帮扶机制。新农村责任分包按以前不变,一包三年,各分包领导、包村干部要把工作重心下移,深入所包村,落实好分包村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切实搞好指挥、协调、督察,形成综合治理的工作格局。帮扶村的各部门要切实为所包村出实招、干实事,出实效,每年为帮扶村至少办一件实事。
三是强化督查工作机制。区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按制定好的考核办法,对各村和包村帮建单位承担的新农村建设任务进行定期考核,全面督促落实。对考核成绩差的单位领导要作出处理,对排名最后的村两委干部实行一定的处罚。
五、抓好特色产业发展,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我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依托我区区位优势,做强做实“一村一品”的产业特色村建设,各包村单位要结合各村实际,积极培育出一系列具有洛阳特色的新农村典型。2009年要积极引导马坡村、小李村、塔西村特色烧烤发展,提高知名度。进一步引导310国道两侧农民优化品种结构,扩大特色果林、蔬菜大棚、食用菌、畜牧养殖、观赏花卉的生产规模;要加强农村专业协会建设,积极支持和帮助新成立的奶牛养殖协会和蛋鸡养殖协会,积极为养殖户保驾护航,努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帮助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要从多方位不断拓宽农民增收空间,为农民提供致富信息,培育致富项目,增加农民收入,力争使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7%。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是一项展示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系统工程。我们一定要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深入贯彻落实区委七届六次全会精神,以坚忍不拔的毅力、求真务实的作风、扎实细致的工作,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强力推进,为全面建设小康瀍河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五篇:关于鼓励农民进城务工创业定居的调研报告
关于鼓励农民进城务工创业定居的调研报告
统筹城乡发展的破题之举
农业人口比重大,如何促使更多农民进城务工创业定居,尽快实现农民向市民的转变,减少农民,富裕农民,进而推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已成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面临的一个现实而又紧迫的重大课题。
一、鼓励农民进城务工创业定居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突
破口
随着社会转型的加速演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城市劳务市场主要是农民工的“两个趋势”不可逆转。顺应新形势,畅通农民进城“管道”,既能开拓农民创业途径,又能提高土地等资源的利用效率,进而形成“三化”互促联动的良性机制,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1、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客观需要。新型工业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可逾越的阶段。近年来,全市上下认真落实“工业强市”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全市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76亿元,增长19.7%,其中工业增加值40.25亿元,增幅达23.8%。一批新崛起的农民企业家和大量的农民工,进入城镇创办企业或到中小企业务工,已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用全市人均8795元的gdp、三次产业27:33:40的结构和工业15%以下的就业率三大标志性指标,对照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我市正处在调整产业结构,加速大上工业,让农民进入城镇发展创业的最佳时期。遵循客观规律,乘势鼓励农民进城务工创业定居,已成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客观之需。
2、加速发展城镇化的有效途径。农民进城不但直接转变为城镇的生产者,而且能带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的增长,成为推进城镇化的直接动力。据研究表明,城市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gdp提高0.15个百分点,就业率提高0.33个百分点。近来,尽管全市以扩容提质为核心的城镇建设快速推进,农村向城镇转移人口大幅增加,每年城镇化率以1.5%的速度增长,但全市的城镇化率仍然比全国的45.6%低14.6个百分点,比全省的40.6%低9.6个百分点。目前,市内进城务工农民10.3万人,其中相当一批农民在城市生活多年,却难以享受市民待遇,游离于城镇化的边缘和“门外”,如果能让这部分人整户进城居住,那么全市城镇化率就能再提高约11个百分点。将有条件的农民工及其家属转变为城镇人口,进而盘活农村土地及宅基地资源,扩大城镇建设用地指标,无疑是提高全市城镇化水平的一条捷径。
3、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破解“三农”问题,既要在农外下功夫,也要在农内找出路。就农内而言,就是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培育新型农民,使留在农村的部分专业农民,规模集约经营土地,实现土地产出效益的最大化。全市农村人口265.71万,常用耕地面积287.2万亩,人均只有1.08亩左右,户均经营耕地4.5亩;97.2万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按集约经营计算只需50万,还有47万多处于富余状态;农民人均纯收入2770元,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由的3057元扩大到7380元。农村人多地少、经营分散、效益不高和收入偏低的问题十分突出。只有千方百计促进农民进城,将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腾出有限的耕地资源,通过流转的形式,让有实力、有技术的产业大户和龙头企业规模集约经营,才能实现农业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进而迈向农业现代化。
二、鼓励农民进城务工创业定居的战略举措
就业是民生之本,居住是民生之托,收入是民生之基。这也是农民进城所要解决的必具条件。从我市现阶段特征出发,更应坚持统筹城乡一体发展,确立和推进大工业、大城镇、大转移联动发展战略,为农民进城务工创业定居创造基本条件。
1、发展大工业为农民提供创业就业条件。充分的创业就业环境,是农民进城立足的前提。从整体上看,全市工业经济比重较少,企业规模偏小,产业链条太短,产业集群尚未形成,难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目前城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提供就业岗位2.08万个,乡镇企业二产从业者11.6万人,工业提供的就业岗位比较有限。只有大办工业、办成大工业,才能为农民进城创业就业提供条件。一是做强大产业。以新型工业化为引擎,加快发展清洁能源、新型材料、富硒食品、生物制造等重点产业,集中力量打造培育产业链条,不断扩大就业岗位。二是打造大园区。市上着力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成产业领先高地、市场投资洼地,吸引各类资源涌入,带动全市开发一批市场容量大、经济效益高、竞争能力强的新产业、新产品,开拓就业增容空间。三是兴办大企业。大力引进和发展产值过亿、过十亿、过百亿的大型企业,注重发展劳动密集性企业,对现有规模以下企业,通过资本联合、技术改造、扩大产能等办法,逐步向规模企业迈进,提高工业的整体水平。力争到2020年,全市工业新增就业岗位10万个以上,使其真正成为接纳农村劳动力的主渠道。
2、建设大城镇优化农民进城定居环境。农民为了寻求更好的致富途径、更优的子女教育和生活环境,进城务工创业定居已成趋势。坚持发展大城镇战略,同步解决农民进城住房问题,是推进城镇化的首要任务。第一,突出规划“龙头”。充分发挥规划在城镇建设中的调控作用,高起点地从空间布局、城镇规模、土地利用、基础设施等方面做好城镇发展规划,扩大城镇空间,提高增容能力。第二,构建城镇体系。按照中心城市、小城镇、新农村集镇“三个100万”人口布局目标,加快建设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三级城镇体系。采取重点突破、分步实施、强势推进办法,到2020年,中心城市人口由现在的32万达到55万,向大城市迈进;小城镇人口由现在的40万达到65万,向达标小城镇迈进;新农村集镇由现在的20万达到40万,向集镇社区迈进,形成快速吸纳农民进入城镇的格局。第三,完善功能设施。加快以教育、医疗为首要的城镇基础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尽快缓解农民进城带来的子女上学和就医设施压力,为农民进入城镇创造良好的环境。力争到2020年,全市城镇人口达到160万人左右,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
3、实施大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全市目前大约尚有近5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实施大转移,让多数农民从土地中彻底解放出来,走出农村,走向城镇,进军非农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选择。应坚持异地输出、就地转移、返乡创业三措并举,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实现农民转移数量突破、质量提升。一是异地输出。建立劳务基地,强化定单对接,打造劳务品牌,不断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和务工效益。二是就地转移。对接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需要,着力在工业、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领域开拓就业渠道,制定转移规划,扩大转移规模,实现有序转移。三是返乡创业。完善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加大帮扶力度,创造优惠条件,优化创业环境,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力争到2020年,全市转移农民到市内市外城镇就业90万人,其中市内就地转移就业由现在的10万人增加到30万人左右。
三、建立促进农民进城创业定居的政策机制
农民进城务工创业定居,急需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瓶颈,进行制度创新。但这项工作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应制定扶持政策进行引导,提供转移岗位进行安置,完善社会保障进行解难。
1、制定鼓励农民进城创业扶持政策。一是建立培训体系。打破“专业雷同、县县都办”的职教思维定式,制定统一规划,整合培训资源,以职业技术学院为中心,在全市范围内分专业、按区域布局发展职业技术学校,启动实施“素质+技能+创业”工程,推广“一个不能少”的培训模式,尤其应鼓励引导农村初中毕业生选择职业技校,加大免费培训力度,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素质高的创业型农民,确保能进城、稳得住、会发展。二是加大资金支持。政府应多方筹资建立创业基金,主要用于为农民创业提供贷款补贴和贷款担保。鼓励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创新贷款服务品种,积极推行以土地经营权、林权、大型农机具和农村房产作为抵押物的贷款业务,完善联户担保贷款模式,加大小额贷款扶持力度。对农民新创办的成功企业,政府可给予一次性奖励。三是加强创业服务。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务工创业服务市场,在信息咨询、职业介绍、维权服务等方面大开绿灯,提供个性化、保姆式服务,降低进入门槛,简化各种手续,优惠减免税费,废除歧视差别,加强权益保护,营造更加公平的就业平台和服务环境,真正让务工者满意、让创业者放心。
2、建立农民进城创业定居社保体系。一是积极建立统一的城乡户籍管理制度。进一步放宽农民进入城镇的户籍限制,对有固定住所、稳定职业和生活来源的进城农民可优先在新居地落户,享受城镇居民同等待遇。二是加大城镇教育设施的建设投入。把城镇教育放在城乡统筹的突出地位,优化城乡教育规划布局,强化城镇教育设施和师资力量,坚持按片区规划就地入学制度,切实解决好农民进城子女的上学问题。三是制订实施全市统一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逐步建立城乡均等的医疗、工伤、失业、养老、生育保险以及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保体系,尽快将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到城市的社会福利和社保范围。四是重视解决农民工进城的住房问题。大力开发建设面向农民的保障性住房,扩大农民进城购房规模,真正使农民工能在城里安家兴业。
3、积极探索农民“三权”流转置换办法。农村住房、承包地和林地作为农民最基本的生活、生产资料,进城创业定居后,农民牵挂最大担心最多。及时探索和制定“三权”流转置换办法,不仅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进城的后顾之忧,盘活原有资产,积累创业资金,而且有利于弥补城镇化、工业化建设的用地不足,有利于现代农业的规模经营。坚持农民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推行以“农村宅基房产换城镇住房,承包土地换社会保障,农户林权换股份收益”的置换模式。一是进城农民的农村宅基住房由国土管理部门统一收储,让农民进入城镇置换居住用房,置换出来的土地由土管部门统一安排。二是对放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民,除可通过流转的办法获得收益外,进城后优先办理城镇户口,享受城镇居民同等社会保障政策。三是把进城农民承包的集体林地作价入股,让当地产业大户、龙头企业或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等市场主体经营,股份收益归农民所有;也可将林权一次作价卖断。“三换”工作是一项新的复杂系统工程,应先在月河川道及县城周围等有条件的地方,以进城从事个体经营和比较稳定的创业务工农民为重点,开展“三权”流转置换工作试点,在总结经验、完善政策后,再积极稳妥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