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林业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师教学能力发展调查研究
林业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师教学能力发展调查研究
摘 要:通过对西南林业大学公共基础课教师教学能力发展问卷调查,分析制约公共基础课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现状及原因,提出从学校、学院和教师等3个方面采取措施,从而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发展。
关键词:林业高等院校;公共基础课; 教师; 教学能力;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624002
林业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师承担着全校数、理、化、外语、大学语文和思想政治等课程的教学工作。随着高校扩招,公共基础课教师的教学工作量逐年上升,教师们整天忙于日常教学,没有余力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进行深入研究,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在大力倡导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今天,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师的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而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和发展是提高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研究公共基础课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现状,可以从一个侧面认识教师们对教学能力发展的认知情况,从中发现学校或学院在培养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对于加强公共基础学科教师的队伍建设有着重要和积极的意义。调查问卷设计及样本基本情况
课题组以西南林业大学公共基础课教师为研究对象,于2014年6月进行一个月的随机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10份,回收问卷99份,其中有效问卷96份。调查覆盖了西南林业大学理学院、外语学院、人文学院、思政部等4个院部。问卷内容有2个方面:教师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教龄、职称、是否师范生等);教师的现状及需求,从教学与科研、学历进修与职称晋升、工作与生活等方面的需求为重点,设置了涵盖面较为广泛的26个相关问题,试图通过对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了解公共基础课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实际情况。结果分析
2.1 公共基础课教师的基本情况
调查显示,当前西南林业大学校公共基础课教师队伍总体情况是:性别比例大致均衡,男性教师占45.7%,女性教师占54.3%;年龄比例呈现年轻化趋势,40岁以下教师占75.7%;学历结构呈现高学历化趋势,具备硕士学位以上人数占89.4%;出国进修机会总体偏少,有留学经历教师仅占10%; 职称结构偏低,讲师或助教占74.5%,教授仅占5.3%;非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较多,占62.8%。
通过调查发现:青年教师队伍的壮大既为学校的发展带来生机,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复杂性;高学历的教师队伍提升了本校师资层次,成为本校发展难得的资源和财富,但他们缺乏走出国门学习国外教育教学经验的机会;中初级职称教师较多,晋升职称压力较大;非师范专业的教师由于缺乏教育教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师范教育的正规训练,在教学工作中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提升教学业务素质。
2.2 公共基础课教师教学能力的现状分析
2.2.1 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自我评价
教师教学能力是教师进行教学和组织教学的能力。课堂教学作为教学能力提高的重要载体,教师对此非常重视。
调查显示,教师对自身课堂教学水平持较高的满意度。有67% 的教师选择“自身课堂教学水平“比较满意,可进一步提高”,29.8%的教师选择“一般,有待提高”,选择“不满意,急待发展”的仅有1%。教师们认为自己来自综合性大学,学过的专业知识足以应付大学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因此教师普遍对自我教学水平感到自信。
针对最希望成为一个什么样的老师,调查结果依次是:“思维活跃,不照本宣科,能够带领学生进行创新研究与学习”(72.3%);“知识面广,学科知识深厚”(58.5%);“资源呈现多样,能够利用各类信息技术工具多样化呈现教学资源”(50%);“平易近人,能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工具与学生保持较好沟通”(45.7%)。对自身发展目前最关注的问题,调查结果依次是:“综合发展”(77.7%),“教学水平”(19.1%),“工资待遇”(19.1%),“学术水平”(16%)。表明高校教师为适应教学需要和学科发展,表现出对提升复合型教学能力的强烈需求。
针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调查结果依次是:“教学过程以教师讲为主,学生参与较少”(50%);“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缺乏灵活与创新”(45.7%);“教学内容偏理论,轻实践”(30.9%);“内容呈现以套用现成PPT模板为主,呈现方式单一”(9.6%)。表明在教学互动方面,往往把重心放在教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加之公共基础课的教学通常大班上课,学生人数较多,上课难于实现教学互动。同时繁重的教学任务也使得基础课教师很少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研究领域当中,教学能力难以提高。
对提升教学能力有重要作用的方式,调查结果依次是:“外出进修”(82.8%);“教学实践”(59.6%);“传帮带”的带教指导”(52.1%);“自我进修”(48.9%);“教学培训”(48.9%);“学术会议”(38.3%);“岗前培训”(36.2%);“学历提升”(36.2%);“教研活动”(33%);“从事科研”(33%);“教学竞赛”(27.7%)。表明不同形式进修、培训、教学实践和“传帮带”的带教指导均得到广大教师认可。
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知识对教学的作用,调查结果依次是:“作用一般”(37.2%);“作用比较大”(33%);“作用很大”(16%);“作用不大”(12.8%);“没有作用”(4.3%)”。这说明,有大约一半的教师未能充分认识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知识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觉得自己目前最需要提升哪方面的教学能力,调查结果依次显示:“教学研究能力”(64.9%);“.教学设计能力”(23.4%);“教学管理能力”(19.1%)”;“教学操作能力”(13.8%);“教学的自我监控能力”(4.2%)。这说明大多数教师认为自己所缺乏的主要是教学研究能力。
“传帮带”是高校培养教师教学能力最直接的方法,调查中有58.5%的教师接受过指导,且大部分是青年教师,这与我校实行青年工程培养有关。针对教学团队对教学能力提升作用的调查结果依次是:“作用比较大”(60.6%);“作用不大”(21.3%);“作用很大”(18%);“没有作用”(2.1%)。说明近八成教师认可教学团队在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中的积极作用。
教学竞赛(授课比赛、课件比赛等)是对教师教学水平评价的有效方式。调查显示,教学竞赛对教学能力提升的促进作用依次是:“作用比较大”(46.8%);“作用不大”(38.3%);“没有作用”(7.4%),“作用很大”(7.4%)。有半数略多的教师认为教学竞赛能够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教学竞赛也是一项值得坚持的活动,但也有部分教师认为教学竞赛的许多评价专家并非同行,评价结果有出入。
学生评教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是否有促进作用,调查结果是:“作用不大”(48.9%),“作用比较大”(40.4%),“没有作用”(8.5%),“作用很大”(7.4%)。说明学生评教有一半教师认可。学校教学管理工作者应思考如何客观合理地发挥学生评教的作用,才能既有利于对公共课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也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师。
教学反思是“温故而知新”的过程,通过总结、反省自己的成功和不足,琢磨出更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教学方法,也是提高教学能力的很有效的措施。调查结果显示,有22.3%的教师选择教学反思对教学能力提升“非常有帮助,作用很大”;67%的教师选“有帮助,作用比较大”,表明近九成教师认同教学反思对提升教学能力具有较大作用。
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需要保持不断学习与持续发展的状态。针对信息技术对提高自己教学能力有哪些影响,调查结果依次是:“拓宽教师的发展渠道和路径,教师可利用各类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学习”(72.3%);“提供丰富的信息化发展资源”(57.4%);“扩展教师的发展内容范围,教师应提高信息技术能力”(55.3%);“提供教师自我发展管理的平台”(44.7%)”;“与评优评先和奖励挂钩”(12.8%)。显示出教师对使用信息技术能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持赞成态度。
2.2.2 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能力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动态不但需要高校领导者、管理者关心,高校一线教师更应关心。从教师对教学改革形势的关注程度看,选择“非常关心”的有22.3%;选择“关心”的有67%。有近90%的教师是关心教学改革动态的,在一定程度说明教师对于教学改革形势是比较重视的。
公共基础课教学需要教学改革,学校也很重视教学改革。针对教师主持或参与研究项目状况,调查依次显示:“国家级”(5.3%);“省部级”(36.2%),校级”(30.9%),“没参加过”(29.8%)。有2/3主持或参加了校级及以上的教学改革课题,说明大部分教师有比较好的从事教学改革与研究的平台和条件,但教师参加国家级教改课题的比例偏小,反映出本校公共基础课教学研究水平偏低。
撰写教改论文是教师深入思考并实践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反映。可是在调查中却看到,只有6.4%的教师经常写,44.3%的教师有时写,而有30.9%的教师偶尔才写,有22.3%的教师几乎不写。说明教师们对于撰写教改论文的热情和动力不高。
在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方面,有54.30%的院部经常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有31.9%的学院偶尔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仅有6.3%的学院未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可见,在从事基础课教学的学院中经常性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的仅约一半,部分学院未能将教研活动制度化或制度执行不到位。
针对日常工作中如何平衡科研与教学之间的关系,调查结果依次为:“科研与教学同重”(34%);“重教学轻科研”(33%);“根据情况实时变换”(28.7%);“重科研轻教学”(2.1%)。这说明大部分公共基础课教师是教学型的,符合基础课教师的特点。然而学校对教师的考核和评价与职称(职务)评聘并没有对专业课教师和公共基础课教师有所区别,这对大多数公共基础课教师来说是不公平的。
2.2.3 高校的管理或激励制度
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与高校的管理或激励制度、教学环境不无关系。目前,高校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等方面都与科研挂钩,这使得广大教师把过多的精力集中在科研上,而对科研方面处于一定劣势的公共基础课教师而言,科研消耗了他们更多的精力。针对学校是否有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激励政策和措施,调查结果依次是:“有”(8.5%);“有一些,但是作用较小”(23.4%);“很少”(29.8%);“基本没有”(38.3%)。由于职称的评定、项目的奖励、业绩考核往往更注重教师的科学研究水平,重科研轻教学的考核机制致使众多教师对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投入减少。
对制约教师发展的首要因素调查显示:“学校(单位)缺乏重视”(59.6%);“学校(单位)缺乏规划”(26.6%);“学校(单位)缺乏制度”(15.8%);“自身不够重视”(7.4%)。对哪些措施能激励高校教师自觉提升教学能力的调查,前四位是:“与津贴挂钩”75.5%”;“与职称评定挂钩”(55.3%);“与评优评先和奖励挂钩”(47.9%);“与职位晋升挂钩”(47.9%);对近3a教师参加教学能力培训形式的调查结果依次是:“.学术开会”(45.87%);“讲座培训”(42.6%);“学历提升”(14.9%);“进修学习”(13.8%),这与公共基础课教师的教学压力、科研压力、家庭责任等分不开,当然也与教师对培训的重视程度有关。
从以上3个方面的问卷调查分析知,随着高校扩招,公共基础课教师承担了繁重的教学任务(以我校理学院为例,每人每学期的平均课时约360学时),因此很大一部分公共基础课教师将大部分精力投入了教学中,甚至仅仅单纯地做教学工作。科研和教研成果的缺乏影响了他们个人发展和教学水平提高,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提高,也产生了职称晋升困难等一系列问题。
林业高校公共课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措施
根据公共基础课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现状的分析,我们认为应从学校、学院、教师3个方面,完善或构建一套能帮助和督促公共基础课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引导教师理性地投入到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中,让专注教学的人安于教学,擅长教学的人乐于教学。
3.1 学校应完善激励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机制
3.1.1 政策导向
积极推行教师分类管理。根据教师所属学科、院系之间发展基础和所承担任务的不同,设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型和科研型岗位。教学为主型的教师的职称评聘、重要岗位的考核以教学业绩为主,科研为辅;教学科研型岗位的各种考核与科研业绩为主,教学为辅;科研型岗位以科研考核为主。实行分类考核的目的,实现人尽其才,有利于教师在各自岗位发挥最大的潜力,促进学校发展与教师个人发展相结合。
3.1.2 加大投入
公共基础课教师教学任务都十分繁重,要做到脱产学习是不现实的,只能通过在职提高或短期进修。学校要加大经费投入,用于公共基础课教师的引进、在职教师的培训和国内外访问学者研修;加大对公共基础实验课的支持力度,更新实验条件和硬件环境,引导教师注重实践能力的提升[1];扶持搭建研究平台,学校应建立广泛合作和资源共享的机制,推进基础课教师与相关专业教师的相互合作,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
2、3]。
3.1.3 规范奖励制度
设立与科研业绩奖励并行的教学工作奖项,对教师课堂教学、教学研究、教学成果、实践教学、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师等进行奖励,激励教师提高教学能力[4]。
3.2 学院完善教师教学能力发展运行机制
院(系部)应根据学校的政策,结合自己学院的特点,完善教学指导和监控评价制度。应重视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尤其是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师,面临的是刚进校的新同学,教师的一举一动,学生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教师的言行对他们必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院要充分利用校内资源,促进教师学术交流。林业高校多是以林学学科为主,生物环境类学科为特色、多学科综合发展的大学。由于公共基础课和校内其他学科的发展有一定的相关性和交叉性,学院要创造条件促进教师的学科交叉,让跨学科的思维成为其科研思维的自然表达,这无疑将为科研创新奠定丰富的学术思想基础,使教学和科研相互见长,促进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此外,学院要充分发挥教研室的作用。教研室是组织教师开展教学工作和学术研究,有效实施教学研究与改革的一线阵地,是真正的“教师之家”。可见,教研室的工作水平会直接影响到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和人才培养质量。教研室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组织,其目的在于开发教学资源,发挥老中青教师传、帮、带的作用,形成优势互补、互相学习、共同提高[5]。通过优秀教师“说课”或“课程全程录像”让其他教师进行课程观摩、个案集体探讨等方式来交流经验等开展教研活动;定期组织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并进行点评;以课程建设为基础,通过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或教材等深入研究、讨论,不断更新教师教育理念,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如我校理学院完成5门重点课程建设,结合学校以林科为主,多学科全面发展的特点,主编或副主编多部教材,其中一部被评为省级优秀教材;教学研究与实践对教师专业发展起促进作用;让青年教师融入教学团队,参与老教师质量工程项目、教研课题,有一定积累后,鼓励尝试主持项目[5]。本校理学院有多项质量工程项目获得审批,并获得省级优秀教学二等奖一项,省教育教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多项。
3.3 教师的自主发展是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动力
在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过程中,个体因素是内因,是能力发展的动力与源泉,外部因素要通过个体因素才能起作用,因此,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通过学习,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领域,把学科发展前沿的知识、技术不断充实到教学中去。公共基础课教师除在业务上既要注重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外,还要关注所教对象的专业背景知识,培养目标和发展前景等。如我校应用化学专业和林产化工专业,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应适当减少质点运动学与质点动力学的教学内容,增加量子力学的教学内容,以便为后续的高分子化学等课程提供支撑;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需要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思想。除了要掌握精深的专业知识,还要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等知识来武装自己。同时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新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需要教师能通过学习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自觉进行教学反思。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是长期持久的过程,其自我完善离不开终身不息的自省、自责、自励、自强,从自身经验反思中提升教学需要的新本领;加强师生互动。教学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只有在不断主动与学生的互动中,才能清晰地了解自身教学知识和技能的实际,发现自身教学能力的不足,从而实现教学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学院、个体等3个方面形成发展合力,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共同推动林业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晓锋.高校公共基础课现状及改革思考[J].高等理料教育,2013(1):108-111.[2] 肖湘平,钱美珍,陈华锋.深化公共课教学改革 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步伐[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22(2):151-153.[3] 邱容机.加强公共基础课教师培养,提高农科院校教学质量[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3):74-76
[4] 陈利华.地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0(2):75-76.[5] 李清玉,李任波,付惠,等.加强二级教学管理,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J].中国林业教育,2011,29(1):30-32.作者简介:李清玉(1963-)女,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教学与教学研究工作。
第二篇:浅谈公共基础课数学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浅谈公共基础课数学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摘要: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的因素有很多,而教师的教学能力应该是最重要的因素,学生除了需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外,还应重点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技能和素养,因此这就要求公共基础课数学教师正确处理好数学课与专业课的联系,既要突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又可以使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关键词:教学能力;公共基础课;数学
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教学理念能力,教学理论能力,教学改革能力,教学技术能力,教学创新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和教学管理能力,而教学实施能力又是校重要的能力,教学是集知识、技能与师德师风为一体的、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的因素有很多,而教师的教学能力应该是最重要的因素。笔者认为,青年教师的教学研究、教学准备、教学志向与教学能力关系密切,所以要从深化老教师的传帮带示范作用、科学规范岗前培养、合理调控教学环节以及有针对性地干预和指导教学监控能力等方面来提高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1]。石丽敏认为,公共基础课教学要紧紧围绕高职教育“以就业导向、以能力本位”的指导思想,加强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基础素质教育的培养;要针对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必要的课程整合,使基础课课程内容与专业培养目标紧密结合起来;要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基础课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实施模块化教学,融“教、学、做”于一体[2]。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强调要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3]。加强文化基础教育,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在相关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3]。要形成常态化、长效化的职业精神培育机制[3]。
一、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基于以上文献分析,本文将从高职公共基础课数学课教师教学能力现状和高职学生数学课堂表现现状两个方面做一些实证性探讨,目的在于更有针对性地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做出对策建议。我们采用问卷调查法来了解制约教师教学能力的因素,样本覆盖四川、云南、广东、山东、石家庄等13所高职院校的92名数学老师,采用问卷法来深入了解高职学生的课堂学习表现,共回收学生卷551份,涉及10余个不同专业的学生,用数据分析为研究结果提供理论支持,本研究借助问卷星平台在网上填答。
(二)测量工具高职公共基础课数学教师教学能力大致包括公共基础课数学课教师队伍的大致结构,教师自我评价,培训发展期望,教学手段的更新和对自己教学能力的满意度以及影响自身教学1能力因素等,高职学生数学课堂表现主要包括学习态度,对数学的兴趣,与教师的互动和对教师上课方式的满意度,我们采用自编的数学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课堂表现调查问卷。经过多次修改,最终确定了更为科学的反映教师与学生现状的调查问卷。此问卷意在为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数学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提供有效策略。
二、公共基础课数学教师教学能力
现状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现状为了了解高职院校师资结构情况,我们设计了教师的教龄,职称和最高学历几个内容,从教师基本情况来看,具有10年以上教龄的老师占到总人数的一半以上,拥有副高级和讲师职称的教师最多,硕士学历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最高,但也有将近40%的老师是本科学历。具体情况见下表:教师教学的实施能力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为核心和关键的能力,这将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而教师对教学手段的操作能力又是教学实施的重要环节,随着互联网的加速推进和人工智能的迅速兴起,学生可以多渠道获取知识,也就对教师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以前传统的教学手段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如果教师能够熟练应用现代信息教学手段上课可为教师上好一门课增色。因此,我们对现代信息教学手段的操作能力熟练程度做了调查,数据结果如下表:除了教学实施能力外,为了了解在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学效果的其它因素,我们做了如下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老师会认为教学经验的积累和与同事的交流合作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使用单一的教学方法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所以更多的进行培训进修也是提高教师能力的核心手段。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师基本上都是从普通高校毕业的,他们的培养模式和知识结构都深深地受本科学习模式的影响,导致了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理论形成了单一的学科体系。常规的教学方法使师生之间缺少互动交流,这种教学模式容易使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在课上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少部分学生甚至偷偷看手机或者打游戏,极易产生学习疲劳。教师缺乏教学技巧,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一直这样,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教学效果。教师应该时刻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理念,在知识更新如此快的今天,只要一天不学习,就会落后,教师需不断提升自己,包括自身专业素养,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改革的新思路,由于每个老师的擅长点和不足之处不同,我们设计了教师对参加培训的需求这个问题,调查结果如下表:从表4明显看出,信息教学手段的操作能力,学科前沿知识和教学改革都是老师急需进一步学习的内容,这也是影响教师教学能力的关键因素。另外,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来看,受试者中77.17%的老师认为,高职院校学生基础薄弱也是影响教学效果最大的障碍。除参加国家高考外,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还实行单独招生录取,其中又有许多学生来自职业高中,所以导致学生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故我们进一步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做了调查,首先分析学生对基础学科数学课喜欢和不喜欢的原因,具体结果如下表:表5数据结果显示,几乎达将近一半学生从小就对数学不感兴趣,许多学生在小学到中学阶段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对学习存在畏难情绪。由表6明显看出,老师的教学艺术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其次,就数学课本身而言,数学注重培养的是逻辑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推理能力,由于学生从小没有养成好的思维能力,所以提高自身思维能力也是学生喜欢数学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表7和表8表明,半数以上学生认为数学还是非常有用的,学生对学习的偏见性强,认为有用的知识的学习积极性相对较高,而对认为无用甚至是枯燥知识的学习效率很低,课堂上,学生对授课内容不太感兴趣,尤其对概念知识缺乏热情和兴趣,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学习主动性较差,但是上课经常玩手机现象还是非常少见,还有少部分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出于无奈,只是想混一张文凭,根本不懂所选专业,有些学生去教室听课,是受到老师对出勤的考核,或者为了通过期末考试,在自身基础薄弱条件下,如果课堂跟不上老师节奏,课后又很少看书的情况下,慢慢的就对学习失去兴趣,越来越不想听了。极少部分同学也会自己认为专业课知识有用才会努力学习,认为公共基础课这些无用的知识常常会不闻不问。
三、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策略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的意见》指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是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要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要注重人文社会科学与技术教育相结合,教学内容改革与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相结合。教学内容要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培养,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是相辅相成的,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4]。因此,只有找到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最佳结合点,寻求本专业学生教学内容与素质能力培养的最佳切入点和结合点,构建和谐的关系,才能实现高质量、高水平的输送,才能为社会和地方经济建设提供熟练的应用型人才。对照文件要求,下面我们提出提升数学教师教学能力的对策。
(一)教师自身专业发展提升教师首先要学会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其次,找到一种可行性的方法来实践这一理论;最后,还要经过教育教学实践的检验,用数据说话。教师要持续不断的学习和研究,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加强对教育学、心理学的学习,并自觉将其理论与方法灵活用于课堂教学[5]。高职公共基础课数学教师要积极参加专业协会,相关技能竞赛,去国内外同类院校访学并与同行进行交流,加大教师学术访学和专题培训力度。积极参与教学观摩活动,积极思考自己和其他教师的教学有什么差异,发现自己的优缺点,并自觉及时的进行改进,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策略和教学思维,鼓励青年教师晋升学历。
(二)数学教师要不断学习现代信息教学技术在当前全球新一轮信息化浪潮下,云计算、大数据、智能制造等新技术、新概念层出不穷,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近,美国著名智库布鲁金斯学会发布报告说,随着智能机器人加速进入职场,美国四分之一工作岗位将受到严重冲击[6]。该报告认为,在可预见的未来,大约3600万美国人从事的工作可能实现自动化,至少70%的工作任务可能很快可以由智能机器人完成。根据目前的情况,未来一些界别如:工业界,金融界,医疗界,律政界,餐饮界有不少人将会面临智能机器人带来的失业危机。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尤其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的发展,智能机器人的智能水平将会不断提高,人们的工作,生活等方式将发生巨大变化[6]。公共课数学教师必须将当前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以激励学生的思维的主动学习。所以,教师应考虑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以适当的教学方法传授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尽可能地理解和掌握。因此,现代信息技术能力对于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和个性化,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教学质量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在“超星学习通”平台上,完成多媒体微课视频、完整课程PPT和习题库等课程资源的建设,采用混合式的教学模式,分为线上和线下两种形式,线上学生可通过平台自行学习内容,对于存在的问题通过平台跟同学讨论,老师及时答疑,线下主要以老师讲授,学生分组讨论为主,课下通过微信交流平台,为随时、随地的学习提供基础。通过“蓝墨云班课”平台,教师在任何移动设备上都可以轻松管理自己的班课,管理学生,分享资源,布置批改作业,组织谈论答疑,开展教学互动,教师也可对每位学生的学习进度跟踪和学习成效进行评价。
(三)以“贴近专业、服务专业”为目标,弄清高等数学课与专业课的关系,应将教学内容与不同专业的教学目标密切结合起来高等数学课教师不仅要注重自身专业方面的提高,还要注重不同专业的专业要求、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发展前景。在教育教学整个过程中,教师应不断自我知识更新,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通过学习,我们可以不断扩大知识领域,将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和技术丰富到教学中去。明确学生未来工作所需的基本素质,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深入研究教学内容,根据专业特点,重新组织原有的教学内容体系,制定不同专业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体现针对性,以体现基础课程服务专业课程的有效性。
(四)公共基础课数学教师需要参加适量的社会实践活动目前,专业课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相对较多,而公共课教师尤其是数学教师的机会就相对很少。教师的社会实践是提高教学水平的一条途径,随着大批毕业生进入高职院校,基本上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从教室到教室,教师与社会、企业接触很少,缺乏社会实践经验。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的意见》指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是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要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4]。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和培养目标要求教师不仅要有理论知识,还要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在允许的课程安排时间内,教师应主动联系企业和科研单位进行在职实习,也可以定期对企业进行调查研究,了解企业的生产情况和对不同专业教学的要求。这些为更好地开展教育改革和教学管理研究,提高教学质量和专业能力,培养合格的高职人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都是很重要的。
第三篇:公共基础课应用能力大赛
公共基础课应用能力大赛“演讲对抗”模块总结
李懿方
一、引言
在中职学校,学生经过三年的专业学习,都将面临社会的挑选。毕业后学生需投身各个工作岗位,语文交际能力无论在就业前还是工作后,都是他们所需强化培养和完善的。如何在踏进社会的门槛时让自己有一个完美的亮相:一番独具特色的自我介绍和一次深人浅出的面试对话自当不可缺乏。我们的学生如若在此过程中结结巴巴、语无伦次、答非所问,在用人单位的第一印象中便失去了竞争优势。在日后的工作岗位上,他们又要面对各级层面的商讨、发言、交流、洽谈等等,无一例外这些都需要他们具备良好的交际能力。这就需要语文训练以交际能力为基础,提高综合应用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校从2010年开始全面启动公共基础课应用能力大赛。其中“演讲对抗赛”就是特别针对中职学生应用交际能力提高而制定的。
二、目标分析
交际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面,应由过去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专业技术教育模式,向以培养岗位能力为中心的职业教育模式改变,特别是要加强实践型教学改革,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我校进两年来举办的“演讲对抗赛”正是一种实践教学,在培养过程中,要以岗位职责为目标,以培养综合能力为基础,以市场需要为准绳,把职业道德、岗位知识、和技能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比赛从7月份准备阶段到12月总决赛一般历时半年,在二年级以班级为单位每班选拔4名学生代表组成比赛小组参赛。比赛总体分为两个阶段:材料准备和正式比赛。其中准备阶段:小组成员合作完成原创演讲稿(大约1200字)本阶段在比赛前完成。正式比赛又分三阶段,第一阶段:小组选拔一名或者几名学生代表以演讲的形式阐述小组意见并给与分析;
第二阶段:通过辩论形式相互质疑、解答;第三阶段:参赛双方回答评委提问。
这种形式的比赛,是本校公共基础课教研组集体智慧的结晶。
首先在目的上:“演讲对抗赛”顾名思义就是演讲和辩论的结合,所以比赛就是要锻炼以交际能力为中心,组织能力、筛选能力、合作能力、思维能力等多种学习能力为辅助的训练形式。这些能力并不是单纯在语文课上就可以的到锻炼的,所以这样的比赛时需要学生在多门学科课堂上认真学习、反复训练才可以得到综合素质的提高。
其次在形式上:比赛参照了我校传统的征文比赛、朗诵比赛和国际大专辩论赛的优点。创造性的结合我校学生基础稍差和思维能力亟待训练的特点,将这三种比赛结合起来,形成一套操作性强,流程完整的模式,有步骤地锻炼和考察了选手组织能力、筛选能力、合作能力、思维能力、交际能力和学习能力。同时在比赛的形式上,也参考了社会热点和学生喜闻乐见的众多娱乐节目的形式,比如评委点评、流程才艺展示、选手集中训练等元素,不但使比赛节奏更加完整,也能够寓教于乐。
最后在效果上:使很多学生通过准备比赛和参加比赛提高了交际能力以及相关的学习能力、改变了思维定式。同时比赛的训练以加强了学生的临场应对能力,仅仅以2009级为例,其中参加演讲对抗赛的两名选手在接下来的全国专业大赛中也现实了非凡的实力,他们的应对能力、统筹安排能力是所有参赛选手中较为优秀的。此外,其他选手因为交际能力得到锻炼,在就业过程中同样也表现突出。
当然这种形式的比赛毕竟没有正式的样板参考,实行的时间也较短,所以也有很多的不足亟待解决。
第一、比赛内容比较单一。很难考察到学生真正实力。其实90后乃至未来00后的学生是非常具有潜力的一代。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不拘一格,办事风格也有别前几届学生。他们更感兴趣的事很多,然而长期应试教育使得重视读写、轻视听说。这就需要在日常锻炼中加强学生的自我关照能力、同时在教育方法上与时俱进、引起他们关心时事的兴趣。
第二、成绩统计不够客观。和正式征文、演讲特别是辩论赛相比,“演讲对抗赛”凭借的是几位评委根据简单表格评分,评分标准很大程度上是反映不出参赛选手真实能力的。整个比赛过程不适应客观题,所以成绩也就不够客观。但是交际既不是选择题也不是是非题,交际能力也不是简单做习题集就可以提高的。
第三、训练方式不够严格。尽管与国际大专辩论赛的参赛选手水平相比,我校学生在年龄、社会经验上差距甚大,但他们步入社会的时间是一致的,没有道理因为我校学生年龄小就降低社会对他们的评价标准。如果单纯用现有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现有课时训练学生,我校的毕业生很难适应社会竞争。选手选拔时由于报名项限制、学生在接收培训前并不了解自己更感兴趣或更擅长什么、很多学生也是通过老师指定的办法、专业班级划分使以班级为比赛单位,选手能力分配失衡。比如装饰专业侧重准备,施工专业擅长临场。这样由于比赛双方实力相差悬殊,使很多场次失去可看性。
所以今后大赛的方向和交际教学的目标要服从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学适应所学专业调整,以岗位语文能力为根本,制定出相应的培养计划,选编方案,强化实践性应用,更新培养内容,进一步改进培养方法和完善学生成绩考核测评方法。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三、解决方针
(一)、明确培养任务,融入更灵活的培养方案
比赛重视的是学生的交际能力,这与新教改和大纲规定的任务不谋而合。2009年,教育部颁布了新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在课程任务中明确提出,中职语文,不仅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还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等,对语文教学提出新的评价标准。
因此熟练地组织和运用语言能力才是交际能力的最突出体现。口头语言具有即时性,它要求对话的双方即时作出反应。但仅有快速的反应、标准的发音和良好的思维能力还不够,因为语言需要组织,要想在第一时间内明确地表情达意,还必须有熟练组织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随机或既定教学进行自我介绍、即兴讲话、辩论赛三种形式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其中,前两种形式属于单纯的个人行为,而第三种形式则上升为集体活动,它更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改革培养方案,形成更实用的评价体系
目前中职语文教学的评价体系采用单一考试的方法,仍以笔试为主,考试内容书本化,考试方式机械化。以试卷成绩为主要依据考评,评价方式教条,忽视个体差异。与实际应用脱节,忽略学生其他语文能力的评价。学生即使能阅读理解,但大多不会说、不会写,不能
突显职业教育特色。
应用交际的能力包含:倾听能力、表达能力、应对能力等。
其中应对能力我是这样理解的。应对能力:在交际过程中,说话人往往需要随机应变。即根据对方的谈话内容或场景变化,改变思维路线,调整说话内容与方式。要教会学生一些交际技巧,比如,当交际出现停顿或尴尬场面是该如何处理?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细心观看对方的面部表情和动作,根据情况适时调整自己,不断提高应对能力。
(三)、增设课外活动,完善更多彩学生课余生活
融入多彩的语文活动,则是营造动感课堂的有效途径。从中获得精华,应用到与其专业相关的领域当中。因此,我们的训练不应局限于课堂,满足于训练,应把学生带到广阔的生活中,为他们拓展实践的领域,让他们获得更多的有用的交际本领,生活本领,促进学生新的发展。
建议在我校学生活动设计中增设与交际相关语文活动主要有:
根据中职生喜欢专业课的特点,设计以说、动手为主的活动:我心中的专业。
根据中职生需要学会感恩的特点,设计以说、写为主的活动:和父母说说心里话。根据中职生需要学习他人的特点,设计以写说为主的活动:我心中的名人成长故事。根据中职生喜欢辩论的特点,设计以辩论为主的活动:辩论会。
根据中职生喜欢表现的特点,设计以动手为主的活动:编辑手抄报。
根据中职生需要培养故乡情的特点,设计以说为主的活动:故乡与文化。
根据中职生需要培养演讲能力的特点,设计以说为主的活动:竞选演讲。
以上活动,与第二课堂不同,它主要结合教材单元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与学生兴趣进行,给语文课堂增添了更多的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语文活动开展的思路是:强化亲情、乡情,训练读、写、听、说、改的能力,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及参与、竞争的胆识,发展个性特长。
(四)展望长远发展,实现专业知识能力衔接
在训练中注重与专业的内在联系,充分发挥为专业服务的特点。良好的听说能力是培养新型技能人才的必然要求,能说会道,善于交际,是当今开放时代新型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人际交往、应聘答辩、竞职演说、洽谈业务等等,只有具有流畅表达能力的人,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与合作中更好的凸显和实现自身的主体价值。
可以在今后的实践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应用素质。以工民建专业的学生为例,就业对口方向是施工、档案、预算等行业,在施教过程中,可以模拟礼节性交际场合、谈判场合、自荐求职场合、市场调查场合等,根据不同场合所需的口语交际内容单独训练,现场表演,循序渐进,由简短到长篇、由照读到脱稿、由有备到即兴、由对话到辩论,从而为适应职业发展的需要打下一定的语言表达基础。
通过把语文学习与学生的专业学习巧妙的联系,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语文是一种工具,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从而达到让学生重视语文学科的目的。
第四篇:试点高校网络教育部分公共基础课统一考试
试点高校网络教育部分公共基础课统一考试
免考条件
根据教育部规定,自2004年3月1日(含3月1日)以后入学的本科层次网络学历教育的学生必须参加试点高校网络教育部分公共基础课统一考试,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可申请办理免考:
(1)已具有国民教育系列本科以上学历(含本科)的学生,可免考全部统考科目。
(2)除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外,获得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一级A、一级B或以上级别证书者可免考《计算机应用基础》,其他计算机等级证书获得者目前不能免考该课程。
(3)除英语专业学生外,获得大学英语等级考试(CET)4级或以上级别证书者,在2006年1月1日之前参加改革后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达到420分者,获得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PETS)三级或以上级别证书者或笔试成绩合格者,获得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成人教育学位英语考试合格证书者,可免考《大学英语B》。(注:2006年1月1日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将不再作为统考《大学英语B》的免考条件)
(4)在入学注册时年龄满40周岁的非英语专业学生可免考《大学英语B》。“入学注册时年龄满40周岁”是指按学生本人身份证上的出生日期为计算起点,在所就读的试点高校网络教育学院实际入学注册日期为终点进行计算的年龄。
(5)除英语专业考生外,户籍在在界定范围内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可免考《大学英语B》。其民族身份的确认以本人身份证上的记载为准。
(6)修学俄语、日语的学生可以通过取得国家承认的俄语、日语考试合格证书,免除《大学英语B》统考。具体规定如下:
① 专业外语为日语的学生,可以通过取得日本语能力测试(JLPT)三级或以上级别证书、日语专业四级或八级证书,免除《大学英语B》统考。
② 公共外语为日语的学生,可以通过取得日本语能力测试(JLPT)四级或以上级别证书、大学日语四级证书,免除《大学英语B》统考。
③ 公共外语为俄语的考生,可以通过取得大学俄语四级证书,免除《大学英语B》统考。
(7)已经参加统考且成绩合格者,可以免考已考的科目。
(8)已通过应报考科目上一级别统考且成绩合格者,可以免考应报
考的科目。
符合上述条件之一的学生,可持学生证、身份证、相关证书或证件
原件到所属校外学习中心申请办理免考。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摘录
2012年1月
第五篇:试点高校网络教育部分公共基础课统考试点工作管理办法
试点高校网络教育部分公共基础课统考试点工作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确保试点高校网络教育部分公共基础课统一考试(以下简称“统考”)试点工作的顺利实施,使统考试点工作组织严密、要求严格、纪律严明,建立良好的考风,确保考试质量,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对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网络教育学生部分公共课实行全国统一考试的通知》(教高厅[2004]2号)和《教育部关于 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网络教育部分公共基础课全国统一考试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教高 [2004]5号)的要求,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包括五个文件:《试点高校网络教育部分公共基础课统一考试考点设置和管理办法(试行)》(见附件一,以下简称《考点设置和管理办法》)、《试点高校 网络教育部分公共基础课统一考试安全保密规定(试行)》(见附件二,以下简称《统考安全保密规定》)、《试点高校网络教育部分公共基础课统一考试阅卷工作 管理办法(试行)》(见附件三,以下简称《阅卷工作管理办法》)、《试点高校网络教育部分公共基础课统一考试违纪处理办法(试行)》(见附件四,以下简称 《统考违纪处理办法》)、《试点高校网络教育部分公共基础课统一考试过程应急预案(试行)》(见附件五,以下简称《统考过程应急预案》)。
第三条 全国高校网络教育考试委员会(以下简称“网考委”)下设办公室(以下简称“网考办”)。网考办负责组织落实统考试点工作的实施和管理,包括组织制定考试大 纲及命制试题、建设题库,考试组织过程的监督,信息发布,财务管理,组织建设考试管理信息系统等工作,并及时向网考委和教育部汇报有关试点的实施情况。网 考办主任、副主任由网考委主任任命。
第四条 网考委组织成立统考课程专家组。统考课程专家组在网考办组织下负责制订考试大纲、命制试题和建设试题库。课程专家组由学术地位较高的学科专家组成,人选由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学校和有关单位推荐,网考委主任聘任。
第五条 统考试点的考务工作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现代远程教育校外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建设、运营与管理的具体实施机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奥鹏远程教育中心”(以下简称 “中央电大奥鹏远程教育中心”)承担,主要包括考点设置与管理、考试报名、考试实施等工作。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对考务工作负有领导和协调责任。
第六条 网考委在全国设若干个考区办公室,负责阅卷及相关工作。考区办公室领导班子由阅卷所在地的网考委委员、试点高校网络教育学院和省级广播电视大学等单位的相 关负责人组成。考区办公室原则上设在普通高校网络教育学院。考区办公室实行主任负责制,主任由担任网考委委员的当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有关负责人担任,常务 副主任由担任网考委委员的网络教育学院负责人担任,主任、副主任由网考委主任任命。考区办公室的日常工作由网考办指导和协调。
第七条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对统考试点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协调。
第二章 大纲制定及试题命制
第八条 网考办组织课程专家组制定考试大纲和命制试题。
第九条 考试大纲应根据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针对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的特点,重在检验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水平及应用能力。
第十条 试卷命题(含题库试题审定)工作采取集中封闭的工作形式,参与命题人员和有关管理人员为涉密人员。涉密人员必须遵守保密规定和有关纪律,网考办要与涉密人 员签订保密责任书。参加命题工作的人员不得公开其命题人员身份,不得以任何形式泄露与命题相关的内容和工作情况。
第十一条 命制试题应以考试大纲为依据,命题工作应严密组织、规范管理,实现命题工作的科学化和标准化。题库建设可采取在高校征集试题的方式进行。
第十二条 命题工作结束后,考试原始试题载体应在具有安全防盗设施的场所进行保管,存放在安全保密设施中,保管人员不能少于2人,要有监督机制。命题过程中的相关材料要统一集中管理和销毁。
第三章 考点设置与管理
第十三条 考点申办单位必须是具有法人资格的办学单位,满足《考点设置和管理办法》中的考点设置条件,并承诺严格执行网考委制定的考试管理制度。
第十四条 中央电大奥鹏远程教育中心根据《考点设置和管理办法》设置考点,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审核后报网考办批准。中央电大奥鹏远程教育中心应向网考办报告考务实施方案。
第十五条 中央电大奥鹏远程教育中心负责对考点的业务管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定期对考点进行评估检查,并将评估结果报网考办。网考办对考点进行抽查,对不符合要求的考点给予相应的处理。
第四章 报 名
第十六条 网考办定期公布统考考试计划、考点名单。
第十七条 报名工作通过报名管理系统进行。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在所就读的试点高校校外学习中心报名。试点高校网络教育学院对本校报考学生进行资格审核后,将报考名单与科次等信息提供给中央电大奥鹏远程教育中心,办理集体报名手续。
第十八条 报名办法详见网考办公布的“统考报名管理办法”。试点高校网络教育学院负责本校学生的免考资格审查,将本校免考学生名单公示并报网考办备案。
第五章 考 试实 施
第十九条 中央电大奥鹏远程教育中心按照网考委要求负责考试过程的组织实施。考试方法根据课程特点采用笔试、机(网)考等方式。
第二十条 试卷印制在网考办指定的国家统一考试试卷定点印制单位进行。试卷印制单位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印刷、复印等行业复制国家秘密载体暂行管理办法》(国保[1990]83号)和网考委制定的《统考安全保密规定》的相关保密条款。
第二十一条 试卷的分发、运输、签收、保管应严格执行《统考安全保密规定》,考前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拆封试卷,试卷只能根据考场指令在考场当众启封。
第二十二条 各考点要严格执行网考办制定的考试计划,在规定日期、规定时间组织考试,严禁提前或推迟考试。
第二十三条 中央电大奥鹏远程教育中心组织落实考务工作的有关要求,对考务人员进行考前培训,检查、完善考务工作各环节。全体考务人员要严格按照网考委的规章制度实施 考务工作,认真履行职责,确保考务工作正常进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对组考工作要加强指导、监督和检查。
第二十四条 监考人员主要从高校的教师和管理人员中聘请,并须经过岗位培训。监考人员必须以高度负责的态度,严格维护考场纪律。对各种违纪、舞弊行为要及时制止,如实做好记录。
第二十五条 学生必须在规定时间、规定考点凭规定的有效证件(身份证件和准考证)进入考场参加考试,证件不齐全者不得参加考试。
第二十六条 每场考试结束后,监考人员应清点、核对试卷和记录考场情况,经主考人签字后密封。考点应按规定要求将试卷和考场记录送至考区办公室。
第二十七条 考点在考前和考后要将有关考试组织实施情况及时报告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接受所在地的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第六章 阅 卷
第二十八条 考区办公室负责本考区的阅卷组织及相关工作,包括选聘阅卷教师和有关工作人员、落实阅卷地点、组织阅卷和监控阅卷过程,确保试卷的保密和安全。考区办公室负责本考区的考试违规认定等工作。
第二十九条 网考委在北京、沈阳、上海、杭州、武汉、广州、成都和西安等八个城市设立考区办公室。北京考区办公室分管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山西省等地区的 阅卷组织及相关工作;沈阳考区办公室分管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等地区的阅卷组织及相关工作;上海考区办公室分管上海市的阅卷组织及相关 工作;杭州考区办公室分管浙江省、江苏省、安徽省、江西省等地区的阅卷组织及相关工作;武汉考区办公室分管湖北省、湖南省、河南省等地区的阅卷组织及相关 工作;广州考区办公室分管广东省、福建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港澳台等地区的阅卷组织及相关工作;成都考区办公室分管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 省、西藏自治区等地区的阅卷组织及相关工作;西安考区办公室分管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地区的阅卷组织及相关工作。
第三十条 考区办公室成立阅卷领导小组。阅卷教师必须是相应学科的高校教师,阅卷工作应严格遵守《阅卷工作管理办法》,并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第三十一条 试卷评阅和登分须在符合条件的阅卷场所内集中进行。试卷由专人保管,交接试卷要履行登记手续,不得将试卷带出阅卷场所。阅卷人员必须遵守纪律,保守机密,不得拆、撬试卷密封线,评卷期间不会客、不查学生分数。
第三十二条 评卷按照网考办统一发布的参考答案、评分标准和考区试评小组确定的评分细则进行。评卷采用按题分组的流水作业方法,不得按试卷份数包干评阅。阅卷组组长负责核查评阅结果,严防错评、漏评,如有更改须由阅卷组组长和复查人员共同签名。
第三十三条 在阅卷过程中若发现雷同试卷,由阅卷组组长组织不少于3名阅卷人员进行鉴定,一经认定即按作弊处理。由阅卷组组长填写雷同试卷表,由考区办公室统一上报网考办。
第三十四条 阅卷成绩按照规定的格式录入指定系统,并将签字盖章后的报表由考区办公室统一上报网考办。考区办公室不得对外公布考试成绩和阅卷情况。
第三十五条 机(网)考的成绩登录、汇总和上报工作按网考办统一要求进行。
第七章 考试违纪处理
第三十六条 本考试属于国家机密级考试,参加统考的学生、考务工作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有违反考试管理规定和考试纪律的,应按照国家有关保密法规和《统考违纪处理办法》处理。
第三十七条 有考试违纪行为的考生,其相关科目的考试成绩无效;有考试作弊行为的考生,当次考试全部科目成绩无效,并视情节严重情况给予停考1~3年的处理。代替他人或由他人代替参加考试者,取消统考资格。网考办向有关单位通报考生违纪或作弊情况。
第三十八条 考试工作人员(命题、考务、阅卷及其他相关人员)不认真履行工作职责、玩忽职守,致使考试工作遭受重大损失的,应当停止其参加当年及下一的统考工作,并由网考办予以相应处罚和通报。
考试工作人员营私舞弊,严重违反考试纪律,应当停止其参加统考工作,予以通报并通知其所在单位,调离考务工作岗位;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九条 发生考点管理混乱、考试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所造成考点或者考场纪律混乱、考点作弊现象严重的情况由网考办做出暂停该考点承办统考的资格或取消考点资格的处理。
对出现大规模作弊情况的考场、考点的相关责任人、负责人,由有关部门分别给予相应的处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条 因考务组织工做出现重大失误,造成大面积考点出现混乱或作弊现象严重,应对中央电大奥鹏远程教育中心进行经济和行政上的处罚。
第四十一条 违反保密规定,造成统考的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包括备用试卷、答案及评分标准)丢失、泄密,或者使考生答卷在保密期限内发生重大事故的,由网考办协同有 关部门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责任人和有关负责人相应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盗窃、损毁、传播在保密期限内的统考试题、答案及评分 标准、考生答卷、考试成绩的,由有关部门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考籍及成绩管理
第四十二条 网考办为参加统考的学生建立考籍档案。考籍档案包括考生基本信息、考试成绩、有关考试期间的处分记载等。
第四十三条 考试成绩由网考办统一发布,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均无权发布。各试点高校网络教育学院在规定时间内按要求向学生公布成绩,学生也可以登录全国统考信息系统查询成绩。
第四十四条 答卷保留由考区办公室负责,保留三个月后销毁。有问题、有争议或用于研究的答卷应延期销毁,或者单独保存、备查。
第九章 安全保密工作
第四十五条 统考试题及参考答案、评分标准启用前属于国家机密材料。
第四十六条 网考委设立统考保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网考办主要负责人担任。保密工作领导小组指导监督考试试卷的命题、印刷、运送、保管等环节的保密工作。各级考试实施单位均应设专人负责考试过程中的试卷安全保密工作。阅卷工作中的安全保密工作由考区办公室负责。
第四十七条 各级考试实施单位和工作人员要认真执行《统考安全保密规定》,并承担相应的行政和法律责任。
第四十八条 考试工作中出现突发事件,按《统考过程应急预案》执行。网考委成立统考突发事件全国应急领导小组,各省成立相应的省级应急领导小组,各考点也要成立应急工作小组,各级考试实施单位应急小组要保证信息畅通并能快速有效地处理各类突发事件。
第十章 附 则
第四十九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第五十条 本办法解释权归网考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