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改革突破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瓶颈
以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改革突破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瓶颈
发布时间:2012年5月14日访问量:3473信息来源:山东省信息
公共基础课教学往何处走?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这些一直是公共基础课教师在不断思考的问题。滨州职业学院基础课教学部以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建设为突破口,以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改革来带动整体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水平的提高,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坚持“1235”教学改革思路,做好公共基础课改革顶层设计
这两年,滨州职业学院探索出了“1235”公共课教学改革工作思路,明确了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的目标、任务和措施,为公共基础课提供了顶层设计。也就是坚持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为专业建设服务,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两大任务;发挥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社会课堂的作用;形成适应骨干校建设的职业核心能力、外语、体育、语文、数学五个公共基础课课程群。在这个教学思路的指导下,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不断推向深入。
二、发挥引领作用,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改革不断深化
经过近四年的建设,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群建设实现了以下突破。一是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基础上,进一步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模式的探索,在课堂组织形式、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形式、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进一步深化改革。内外训相结合、项目化体验式教学等教学形式在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中普遍采用并成熟运用。在考核评价方式上,更加注重过程考核、能力考核和多元化评价机制的运用。
二是资源共享,互通有无,不断挖掘新项目。课程教学团队成员不论谁有了好的教法、好的案例、好的项目,都会与其他成员进行资源共享,促进整体教学水平不断提升。现在课程建设已积累大量项目和案例,准备汇编为校本教材。
三是将课程建设与社会培训相结合。对任何组织而言,员工的职业核心能力提高都是员工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为发挥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的社会服务功能,滨州职业学院基础部编制了企业员工职业核心能力培训项目,开发职业核心能力社会培训课程,陆续在企业开展培训。
四是积极探索合适的职业核心能力大赛方式。在今年的职业核心能力大赛中,引入了“校园定向”这一项目,大赛也取得圆满成功。同时探索急速60秒、沙漠掘金等适宜大赛的项目,准备在今后的比赛中采用。
五是将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与测评相结合。引入教育部职业核心能力办公室的职业核心能力测评体系,在学生中开展测评工作。通过测评工作的开展,进一步促进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提升。
六是将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与基础部团队建设结合起来,通过团队合作运动会、职业核心能力课程讲座、项目训练等方式,不断提高基础部的核心竞争力。
将以上建设成果进行梳理,滨州职业学院启动了职业核心能力精品课程群和资源库建设,将团队合作、职业沟通、解决问题等课程打造成精品课程,正在逐步建立职业核心能力课程资源库。
三、以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为龙头,深化其他课程群改革
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改革的理念、方法影响和应用于其他公共课程建设,通过建设精品课程群和达标课程群,推动了其他公共课程改革。
体育课程在全部实行项目化教学的基础上,在与专业和学生特点相结合进行选项和模块教学的基础上实现突破。如高职体育精品课程针对护理专业未来岗位工作特点分析,确定了课程性质及设计理念,构建了“一体两翼一体化”的课程结构体系,以课堂教学为主体,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为两翼,改变单一狭隘的课堂教学模式。
外语教学采用任务驱动,将教学目标分解成学习任务,使学生通过具体的任务完成来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在授课过程中将翻译、阅读理解、课后习题等内容融入,讲练结合,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学生就业的实际需要为导向,结合学生专业和将来的岗位工作任务增加教学中实用性的内容。
语文课程根据中专生和高职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不同侧重点的教学改革。中专语文侧重于学生基础语文素养的提升,高职语文课程侧重于文字应用能力的培养。数学加强对有效教学方法的研讨,要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注重对提高人文素养的选修课程体系的建设。在深化教学改革过程中,注重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并将各类第二课堂活动建成品牌。如外语教研室举办英语角、俄语角等活动,职业核心能力教研室开展的学生素质拓展活动,体育教研室举办的各类学生体育比赛,语文教研室举办的经典诵读系列讲座等。
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高职生源素质的不断变化,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如何深化以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为中心的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充分发挥其在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中的作用,是滨职人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滨州职业学院李燕)
第二篇:浅谈公共基础课数学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浅谈公共基础课数学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摘要: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的因素有很多,而教师的教学能力应该是最重要的因素,学生除了需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外,还应重点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技能和素养,因此这就要求公共基础课数学教师正确处理好数学课与专业课的联系,既要突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又可以使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关键词:教学能力;公共基础课;数学
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教学理念能力,教学理论能力,教学改革能力,教学技术能力,教学创新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和教学管理能力,而教学实施能力又是校重要的能力,教学是集知识、技能与师德师风为一体的、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的因素有很多,而教师的教学能力应该是最重要的因素。笔者认为,青年教师的教学研究、教学准备、教学志向与教学能力关系密切,所以要从深化老教师的传帮带示范作用、科学规范岗前培养、合理调控教学环节以及有针对性地干预和指导教学监控能力等方面来提高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1]。石丽敏认为,公共基础课教学要紧紧围绕高职教育“以就业导向、以能力本位”的指导思想,加强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基础素质教育的培养;要针对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必要的课程整合,使基础课课程内容与专业培养目标紧密结合起来;要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基础课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实施模块化教学,融“教、学、做”于一体[2]。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强调要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3]。加强文化基础教育,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在相关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3]。要形成常态化、长效化的职业精神培育机制[3]。
一、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基于以上文献分析,本文将从高职公共基础课数学课教师教学能力现状和高职学生数学课堂表现现状两个方面做一些实证性探讨,目的在于更有针对性地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做出对策建议。我们采用问卷调查法来了解制约教师教学能力的因素,样本覆盖四川、云南、广东、山东、石家庄等13所高职院校的92名数学老师,采用问卷法来深入了解高职学生的课堂学习表现,共回收学生卷551份,涉及10余个不同专业的学生,用数据分析为研究结果提供理论支持,本研究借助问卷星平台在网上填答。
(二)测量工具高职公共基础课数学教师教学能力大致包括公共基础课数学课教师队伍的大致结构,教师自我评价,培训发展期望,教学手段的更新和对自己教学能力的满意度以及影响自身教学1能力因素等,高职学生数学课堂表现主要包括学习态度,对数学的兴趣,与教师的互动和对教师上课方式的满意度,我们采用自编的数学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课堂表现调查问卷。经过多次修改,最终确定了更为科学的反映教师与学生现状的调查问卷。此问卷意在为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数学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提供有效策略。
二、公共基础课数学教师教学能力
现状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现状为了了解高职院校师资结构情况,我们设计了教师的教龄,职称和最高学历几个内容,从教师基本情况来看,具有10年以上教龄的老师占到总人数的一半以上,拥有副高级和讲师职称的教师最多,硕士学历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最高,但也有将近40%的老师是本科学历。具体情况见下表:教师教学的实施能力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为核心和关键的能力,这将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而教师对教学手段的操作能力又是教学实施的重要环节,随着互联网的加速推进和人工智能的迅速兴起,学生可以多渠道获取知识,也就对教师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以前传统的教学手段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如果教师能够熟练应用现代信息教学手段上课可为教师上好一门课增色。因此,我们对现代信息教学手段的操作能力熟练程度做了调查,数据结果如下表:除了教学实施能力外,为了了解在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学效果的其它因素,我们做了如下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老师会认为教学经验的积累和与同事的交流合作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使用单一的教学方法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所以更多的进行培训进修也是提高教师能力的核心手段。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师基本上都是从普通高校毕业的,他们的培养模式和知识结构都深深地受本科学习模式的影响,导致了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理论形成了单一的学科体系。常规的教学方法使师生之间缺少互动交流,这种教学模式容易使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在课上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少部分学生甚至偷偷看手机或者打游戏,极易产生学习疲劳。教师缺乏教学技巧,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一直这样,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教学效果。教师应该时刻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理念,在知识更新如此快的今天,只要一天不学习,就会落后,教师需不断提升自己,包括自身专业素养,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改革的新思路,由于每个老师的擅长点和不足之处不同,我们设计了教师对参加培训的需求这个问题,调查结果如下表:从表4明显看出,信息教学手段的操作能力,学科前沿知识和教学改革都是老师急需进一步学习的内容,这也是影响教师教学能力的关键因素。另外,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来看,受试者中77.17%的老师认为,高职院校学生基础薄弱也是影响教学效果最大的障碍。除参加国家高考外,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还实行单独招生录取,其中又有许多学生来自职业高中,所以导致学生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故我们进一步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做了调查,首先分析学生对基础学科数学课喜欢和不喜欢的原因,具体结果如下表:表5数据结果显示,几乎达将近一半学生从小就对数学不感兴趣,许多学生在小学到中学阶段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对学习存在畏难情绪。由表6明显看出,老师的教学艺术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其次,就数学课本身而言,数学注重培养的是逻辑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推理能力,由于学生从小没有养成好的思维能力,所以提高自身思维能力也是学生喜欢数学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表7和表8表明,半数以上学生认为数学还是非常有用的,学生对学习的偏见性强,认为有用的知识的学习积极性相对较高,而对认为无用甚至是枯燥知识的学习效率很低,课堂上,学生对授课内容不太感兴趣,尤其对概念知识缺乏热情和兴趣,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学习主动性较差,但是上课经常玩手机现象还是非常少见,还有少部分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出于无奈,只是想混一张文凭,根本不懂所选专业,有些学生去教室听课,是受到老师对出勤的考核,或者为了通过期末考试,在自身基础薄弱条件下,如果课堂跟不上老师节奏,课后又很少看书的情况下,慢慢的就对学习失去兴趣,越来越不想听了。极少部分同学也会自己认为专业课知识有用才会努力学习,认为公共基础课这些无用的知识常常会不闻不问。
三、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策略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的意见》指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是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要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要注重人文社会科学与技术教育相结合,教学内容改革与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相结合。教学内容要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培养,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是相辅相成的,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4]。因此,只有找到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最佳结合点,寻求本专业学生教学内容与素质能力培养的最佳切入点和结合点,构建和谐的关系,才能实现高质量、高水平的输送,才能为社会和地方经济建设提供熟练的应用型人才。对照文件要求,下面我们提出提升数学教师教学能力的对策。
(一)教师自身专业发展提升教师首先要学会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其次,找到一种可行性的方法来实践这一理论;最后,还要经过教育教学实践的检验,用数据说话。教师要持续不断的学习和研究,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加强对教育学、心理学的学习,并自觉将其理论与方法灵活用于课堂教学[5]。高职公共基础课数学教师要积极参加专业协会,相关技能竞赛,去国内外同类院校访学并与同行进行交流,加大教师学术访学和专题培训力度。积极参与教学观摩活动,积极思考自己和其他教师的教学有什么差异,发现自己的优缺点,并自觉及时的进行改进,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策略和教学思维,鼓励青年教师晋升学历。
(二)数学教师要不断学习现代信息教学技术在当前全球新一轮信息化浪潮下,云计算、大数据、智能制造等新技术、新概念层出不穷,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近,美国著名智库布鲁金斯学会发布报告说,随着智能机器人加速进入职场,美国四分之一工作岗位将受到严重冲击[6]。该报告认为,在可预见的未来,大约3600万美国人从事的工作可能实现自动化,至少70%的工作任务可能很快可以由智能机器人完成。根据目前的情况,未来一些界别如:工业界,金融界,医疗界,律政界,餐饮界有不少人将会面临智能机器人带来的失业危机。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尤其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的发展,智能机器人的智能水平将会不断提高,人们的工作,生活等方式将发生巨大变化[6]。公共课数学教师必须将当前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以激励学生的思维的主动学习。所以,教师应考虑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以适当的教学方法传授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尽可能地理解和掌握。因此,现代信息技术能力对于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和个性化,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教学质量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在“超星学习通”平台上,完成多媒体微课视频、完整课程PPT和习题库等课程资源的建设,采用混合式的教学模式,分为线上和线下两种形式,线上学生可通过平台自行学习内容,对于存在的问题通过平台跟同学讨论,老师及时答疑,线下主要以老师讲授,学生分组讨论为主,课下通过微信交流平台,为随时、随地的学习提供基础。通过“蓝墨云班课”平台,教师在任何移动设备上都可以轻松管理自己的班课,管理学生,分享资源,布置批改作业,组织谈论答疑,开展教学互动,教师也可对每位学生的学习进度跟踪和学习成效进行评价。
(三)以“贴近专业、服务专业”为目标,弄清高等数学课与专业课的关系,应将教学内容与不同专业的教学目标密切结合起来高等数学课教师不仅要注重自身专业方面的提高,还要注重不同专业的专业要求、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发展前景。在教育教学整个过程中,教师应不断自我知识更新,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通过学习,我们可以不断扩大知识领域,将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和技术丰富到教学中去。明确学生未来工作所需的基本素质,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深入研究教学内容,根据专业特点,重新组织原有的教学内容体系,制定不同专业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体现针对性,以体现基础课程服务专业课程的有效性。
(四)公共基础课数学教师需要参加适量的社会实践活动目前,专业课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相对较多,而公共课教师尤其是数学教师的机会就相对很少。教师的社会实践是提高教学水平的一条途径,随着大批毕业生进入高职院校,基本上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从教室到教室,教师与社会、企业接触很少,缺乏社会实践经验。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的意见》指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是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要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4]。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和培养目标要求教师不仅要有理论知识,还要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在允许的课程安排时间内,教师应主动联系企业和科研单位进行在职实习,也可以定期对企业进行调查研究,了解企业的生产情况和对不同专业教学的要求。这些为更好地开展教育改革和教学管理研究,提高教学质量和专业能力,培养合格的高职人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都是很重要的。
第三篇:职业核心能力培训课程总结
《职业核心能力培训》课程学习总结
职业核心能力(又称为“关键能力”)是在人们工作和生活中除专业岗位能力之外取得成功所必需的一种基本能力,它可以让人自信和成功地展示自己、并根据具体情况如何选择和应用。它包括职业沟通、团队合作、解决问题、自我管理、信息处理、创新创业等模块。
这学期,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已经学完《职业核心能力培训》。在课程学习中,我们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趣味活动,提高我们多方面的能力。为了能够认真总结本学期以来的学习效果,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在在以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现将我个人一学期以来的学习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在《职业核心能力培训》课程的学习中,学习了《自我学习能力》和《与人交流能力》两本教材中的初级和中级部分,我始终以提升自我能力为目标,通过共七个模块即《制定学习目标和计划》、《事实学习计划》、《评估学习效果》、《交谈讨论》、《阅读》、书面表达、当众演讲等知识的学习,分别以小组作业和个人作业两种途径参加了“自我介绍”、搜集和整理“近十年来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搜集和整理“四川九寨沟”的资料、为“九寨沟”撰写导游词等五次活动。
通过参加这些理论学习和活动实践,使我在听、说、读、写
等方面的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在对该课程从整体上把握理论体系的同时参加实践,获得第一手的资料,积累了大量经验。
二、学习中取得的成绩
1、团队协作能力有提高
在小组作业中,我畅所欲言,和小组队员合理分工,共同努力完成任务,并代表小组向其他小组交流我们的学习经验。在小组作业中,每一个成员都不愿托集体的腿,抢时间去完成自己的任务,相互之间的配合也比较的默契。小组间也共同探讨,共同促进。
经过参加这些活动,我掌握了这种与人交流的方式和团队协作的工作方式。
2、当众发言有进步
李开复曾经说过“当代大学生,不仅会读,会写,更重要的是会说。”在当众发言能力环节,我锻炼了我自己。我参加了“讲述自己最难忘的一件事”、“自我介绍”等活动。在活动中,我向全班同学介绍我自己、从多角度展示自己,向全班同学讲述自己最难忘的往事。
通过这些活动,我当众发言的胆量变大了,现在也能从容地和同学进行交流。
3、学习方法的完善
在“团队协作”和“当众发言”能力提高的,得力于我在学习方法上的不断完善。通过对《制定学习目标和计划》、《实施学习计
通过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的练习,我已经基本上具备了这方面的写作能力,能够以事实为依据写一些小范围的总结,这次写总结就是将理论有一次运用于实践。
三、学习中的不足
通过一学期的交流和学习,使我在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方面有利一定的提高。但是,静下心来仔细分析,我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
1、对该课程的认知程度不够高
《职业核心能力培训》是新开设的一门课程,对这门课程的学习还没有现成的思路和学习的方式,因此,课前的准备工作不是很好。对课本中设置的模块和环节不能提前准备思路,思想上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同时,课堂上老师布置的课堂练习不能及时完成。
2、没注重预习,培养自学
由于《职业核心能力培训》是新开设课程,没有做好预习工作,课前十分钟匆匆打开课本,极速浏览,没有很好的理解透一些理论,如课堂上,老师讲到计划、控制等管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时,我就感到比较的陌生。
第四篇:基于能力为核心的高职课程考核改革与实践
基于能力为核心的高职课程考核改革与实践
摘要:课程考核是评价课程教学效果、反映学生对课程知识掌握和应用情况有效的手段。本为以《外汇市场分析与操作》课程为例,提出以项目任务为主线,以学生能力考核为重点,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对学习过程及结果进行量化考核与评价。
关键词:外汇;职业能力;课程考核
一、课程考核方案设计说明
(一)课程考核改革创新点。本方案以牡丹江大学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课程改革为切入点,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成果运用于《外汇市场分析与操作》课程考核改革实践中,改变过去考核方式单
一、考核内容教材化、评价主体局限性的问题。本方案以项目任务为主线,以学生能力考核为重点,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对学习过程及结果进行量化考核与评价。
(二)课程考核侧重点。本评价方案在考核内容改革方面,既注重基本理论和技能评价,也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迁移、运用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的考核;在考核方式改革方面,注重多元化、多层次的动态考核;在考核质量的分析与反馈方面,注重对考核信息反馈制度的建立;在考核对象方面,将个人能力考核与团队考核相结合。
(三)课程考核方法。本方案采取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以提高评价结果的可靠性与可比性。考核项目分为课上项目和课下项目,考核内容包括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考核主体包括教师评分、团队自评和组间互评,考核结果分为团队成果和个人成果。
二、课程考核方案设计
(一)课程内容设计。通过对金融专业学生未来就业岗位能力要求分析,已总结出本门课程培养的主要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并以此为基础对原有课程教学内容按照项目化教学法进行重新梳理和设计。按照课上引导项目和课下自主项目进行训练。课上引导项目分为外汇市场分析和外汇交易操作两个模块,外汇交易平台操作、汇市经济指标分析(美元分析)、汇市经济指标分析(非美元分析)、汇市非经济指标分析、汇市大盘分析、汇市趋势分析、汇市形态分析、汇市技术指标分析八个子项目。
(二)课程考核整体设计。本课程整体考核方案记分项目包括课上A项目和课下B项目,课上项目由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课下项目由学生自主完成。考核内容分为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平时考核是对课程内容的8个项目的单独考核,期末考核是对整体项目完成情况的考核,即分析报告撰写和盈利情况评分。考核主体为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考核对象包括团队任务完成情况和个人任务完成情况,其中团队考核的内容为完成态度、完成质量、资料搜集能力、资料数据分析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判断能力、回答问题质量、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英语应用能力及与人合作情况;对个人能力的考核项目为参与与努力程度、贡献程度、完成态度、团队合作意识、语言表达及沟通交流、回答或提问问题质量及创新点。团队能力考核由教师评价、小组自评和小组间互评组成,个人能力考核由该组组长、教师进行打分,并结合本组该项任务得分得出。
(三)课程考核单元设计举例。本课程分设了8个子项目,即8个教学单元。在对每个单元进行考核时,需分别依据各考核项目对团队和个人进行考核。其中,对团队完成质量的考核需依据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具体确定其考核项目、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以汇市经济指标分析(美元分析)任务为例,该单元小组任务完成情况“完成质量”考核内容见表1。
表1汇市经济指标分析(美元分析)任务完成质量考核评分表
三、课程考核方案实施
本课程考核的实施由教师指导学生共同完成,在实施课程考核中需注意把握好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学生应上交的学习成果。以小组形式共同完成某种货币的投资分析报告,内容需涵盖基本面分析和技术面分析两方面,具体包括经济指标和非经济指标分析,趋势、形态和技术指标分析。小组成员学习结束后,共同准备汇报会,能够熟练运用
PPT现场演示并流利讲解本组的投资理念、分析过程及下一步的投资策略。每位同学都能运用交易平台独立进行交易操作,并最终提交个人账户综合报表。
(二)课程考核的时间安排。每个教学单元任务完成后,教师都要组织学生对各组该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打分,组织组长对各组组员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打分。在全部课程结束后,教师负责汇总各组全部单元得分,并结合每位同学期末提交的材料对每位同学进行汇总评分。
(三)教师及学生的课程总结分析。课程的总结和分析是考核体系的最后环节,也是教师能清晰了解学生学习效果及课堂教学存在问题和改进方向的有效途径,为课程的创新和完善提供参考。课程总结分析通过三个方面进行:一是课上记录学生小组间的互评与教师点评;二是课程结束后发放《学习效果学生评教表》得到的反馈信息;三是教师和学生撰写的心得体会。
本套考核改革方案先后经历过3个学期3个班级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表现在学生学习兴趣越发浓厚、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各项能力显著提高,特别是在团队沟通与合作、分析及解决问题、自我学习能力方面表现突出,达到了预期的考核改革目标。
参考文献:
[1] 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 林红梅.真实情境教学做一体化课程考核的改革与实践[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6).
第五篇:以改革激发创新活力突破创新的体制机制瓶颈
以改革激发创新活力突破创新的体制机制瓶颈
我国现阶段正处于“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攻坚期,成绩有目共睹。《201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权威公布,我国在全球科技创新领域排名29位,是发展中国家的领头羊。
但我国在创新制度(包括监管环境、商务环境等)、市场成熟度(包括信贷、投资等)等方面与全球领先水平差距仍较大。实际上就整个社会经济系统而言,“创新驱动乏力”仍然是转型阶段的严峻挑战。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并未伴随着突破性的技术创新,从而无法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或将延误我国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发展进程。
“创新驱动乏力”,究其根本原因是传统体制机制的束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研发投入资金巨大但结构失衡,并未带来高质量的创新产出。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报,2014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R&D)达到1.3万亿元,占GDP比重2.09%;全时研发人员总量达到380万人年,位居世界第一。如果从研发投入看,我国已经趋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研发资金的利用效率却令人堪忧。从科技产出看,国家知识产权局最新数据,2014年我国专利申请受理量达92.8万件,同比增长12.5%,高居世界第一位,并且已经连续四年高居世界首位,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9件。单纯看专利数量,我国确实可以称得上是专利大国,但是我国专利质量依然落后于美、德、日等创新强国。从发明专利的持有情况看,我国发明专利申请的授权率并不高,只占到申请量的约1/4。全部有效发明专利中,国外企业持有数量仍占一半;国内发明专利中近1/3由“三资”企业拥有;在国内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量最多的10家企业中,内资企业不足一半。从专利权维持年限看,专利权维持有效的时间越长,表明其创造经济效益的时间越长,市场价值越高。我国有效发明专利中,维持年限五年以下的占55.3%,有效期超过十年的只占5.5%,远低于国外平均26.1%的占比。大多数产业尚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原因在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元器件、关键材料等大多依赖进口。
一言蔽之,专利重数量不重质量的问题突出,凸显市场创新环境的扭曲。在为我国科技投入产出规模大幅攀升而欢呼之时,应该更加关注隐藏在这些科技统计指标里的结构性问题。必须认识到,改善科技投入产出的结构远比扩大科技投入产出规模难得多。
二是科技管理体制滞后,创新主体之间未能形成创新合力。宏观上,体制分割、机制僵化,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各自为政,没有形成自主创新的合力。一方面,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自成一体、缺乏分工合作,完整的知识创新体系尚未形成。多年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是在相互独立的管理体制下平行发展的。教育部所属高校有“211”、“985”工程,而中科院有自己的“知识创新工程”。尽管这些项目建设都已取得重大成就,但两套运行系统独立存在也带来诸多问题。在项目立项和经费投入上存在不必要的重复,使得有限投入没有发挥出更大效益,创新资源也无法得到有效的配置。人才战中更是你争我夺,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创新资源的浪费。高校和院所由于体制分割,捏不成拳头,形不成合力,科技优势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另一方面,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现象较为严重。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研究、开发和生产相互脱节,研究机构和企业在组织上、空间上、产权上相互分离,相互之间缺乏有效的联系与合作。研究课题的立项和选题往往是政府科技管理部门而不是源于企业的现实需求,通常是专家出题、专家解题、专家评审、专家获奖,“从文献中来、到实验室中去”的模式,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研究开发与成果产业化脱节、自主研发与引进技术消化吸收脱节,不利于形成合力发挥整体效益。科技资源分散使用和低水平重复配置,使得科技进步对经济贡献率难以提高。根据美国商务部2012年发布的《知识产权与美国经济:产业聚焦》报告显示,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每年为美国经济贡献超过5万亿美元,约占GDP的34.8%,欧洲为40%,中国则不到27%。
三是知识产权保护滞后,发明人利益保障不力,全社会缺乏创新动力。我国专利制度有先天缺陷。它诞生于计划经济时期,并不是以保护发明人的合法权益为根本目的,更强调发明人应当对社会作出更多贡献。没有充分考虑发明人所承担的风险,对专利期保护过后所产生的不利后果缺乏关注。专利失效后,不但不能有效转化、推广,而且会变成真正的“死亡”技术,因为在专利丧失保护之后,谁也不会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去研发出让别人无偿享用的技术。正像当年开发VCD技术的万燕集团一样,由于VCD技术没有专利保护,所以在研发出来后,被众多厂家仿冒,使投入巨额资金开发的万燕集团,不能收回开发成本,最终倒闭。
美国专利制度是先授权,再公开,而且有审查时间的限制,因此专利在保密状态下的审查受外界干扰影响很小,发明的审查授权公正有保障,专利权人有足够长的时间获取回报。而我国的专利制度是发明专利申请满18个月后公开,审查没有时限,发明的审查授权公正很难保障。
发明申请即使最终授权,发明人也会因侵权产品遍布市场,侵权人获得巨大收益,市场机会消失。发明人会因受到侵权无力追诉、维权成本极高、专利费用急剧增加等一系列不利因素,导致无法获得应有的回报,血本无归,甚至债台高筑。反而利益相关方、专利侵权人获得巨大收益。这也是我国专利申请众多,但最后成功推广转化为产品让老百姓受益少之又少的重要原因。在这样的体制机制下,难以想象能诞生如乔布斯那样对世界技术进步有重大影响的技术发明人。
四是市场环境不健全,政策导向扭曲,导致企业创新动力不足。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大的障碍是市场环境不健全。一方面,部分重要资源的价格不能反映其稀缺性和外部性,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片面追求速度。另一方面,许多政策还是投资激励,各级政府掌控土地资源和政策资源等,采取零地价和减免税等政策吸引投资,使得部分领域的企业倾向于从政策优惠中获利。如房地产业、金融业的利润率远高于高技术产业,一些企业不愿意费力搞创新,甚至不愿意做实业。当前我国市场环境不健全的“乱象”体现在:低成本竞争,高资源消耗,零成本污染,代工、抄袭模仿、行业行政垄断和地方保护。这些扭曲市场的问题不解决,真正内在的创新动力根本无从谈起。创新往往意味着不确定性和失败。在一个不尽完善的市场中,创新并非是企业发展的理性选择。只有当市场秩序趋于公平规范时,企业才会有真正内在的创新压力和创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