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二批教师课程改革与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测评
第二批教师课程改革与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测评
学院测评时间和地点安排(8月21日-8月24日)
序号 系部 专业名称
课程名称 发酵食品生产技术 果树栽培技术 课程性质 专业核心课 专业拓展课 首席教师姓名
肖付才 陈建业 地点96 园林 生物技术及应用 97 园林 园艺 教D二楼会
教D二楼会98 园林 园林 99 园林 园林 100 园林 园林
信息 计算机应用技术102 信息 软件技术
信息 计算机应用技术104 机电 汽车检测 105 机电 汽车检测 106 机电 数控技术 107 机电 数控技术 108 机电 模具设计 109 机电 机电一体化 110 机电 数控技术 111 机电 机电一体化
机电 数控技术 113 机电 数控技术
机电 机电一体化 115 机电 机电一体化 116 机电 机电一体化 117 机电 汽车检测 118 机电 模具设计
机电 机电一体化 120 机电 机电一体化 121 机电 汽车检测
机电 机电一体化 123 机电 机电一体化
园林树木 园林美术 园林规划设计 办公设备检修 程序设计基础 主板维修 汽车单片机 发动机构造与维修
机械基础 机械基础 注塑模具设计 电机与电器控制
CAD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
数控编程
UG 电工电子基础 组态软件 单片机 汽车电工电子 机械设计基础 电工电子基础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
汽车构造 电子线路CAD
专业核心课 专业基础课 专业核心课 专业核心课 专业基础课 专业核心课 专业课 专业课 专业课 专业课 专业课 专业课 专业课 专业课 专业课 专业课 专业课 专业课 专业课 专业课 专业课 专业课 专业课 专业课 专业课 专业课
王新军 曹 雯 郭若旭 李邦 李娟娟 李硕 蔡正科 张飞 李新广 李民朝 潘春梅 王俊豪 韩静鸽 张亮亮 薄关锋 韩冰 许艳华 张松枝 张芝雨 马斋爱拜 巢淑娟 高艳强 蒋万祥 张土领 王双 张婧
教D二楼会
教D二楼会
教D二楼会
教D二楼会
教D二楼会
教D二楼会
教D二楼会
教D二楼会
教D二楼会
教D二楼会
教D二楼会
教D二楼会
教D二楼会
教D二楼会
教D二楼会
教D二楼会
教D二楼会
教D二楼会
教D二楼会
教D二楼会
教D二楼会
教D二楼会
教D二楼会
教D二楼会
教D二楼会
教D二楼会
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 124 机电 机电一体化 125 机电 126 机电 127 机电 128 机电 129 建工 130 建工 模具设计 汽车检测 数控技术 数控技术 路桥 装饰 模拟电子技术 液压与气压传动 汽车车身电器 AutoCAD 机械制图 桥涵施工技术 居住建筑室内设计 专业课 专业课 专业课 专业课 专业课 核心课 专业必修课 胡德民 李红伟 张宝玉 李亚男 张加丽 刘晓梅2 俎艺1 教D二楼会
教D二楼会
教D二楼会
教D二楼会
教D二楼会
教D二楼会
教D二楼会131 建工 132 建工 133 建工 134 建工 135 建工 136 建工 137 财经 138 财经 139 财经 140 财经 141 财经 142 财经 143 财经 144 财经 145 财经 146 财经 147 财经 148 财经
财经 150 财经 151 财经 152 财经 153 财经
154 财经 155 财经 156 财经 装饰 装饰 装饰 装饰 路桥 建工 电子商务 市场营销 经济管理 经济管理 电子商务 市场营销 会计电算化 电子商务 财务管理 金融保险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会计电算化 经济管理 财务管理 市场营销 金融保险
会计电算化 会计电算化 物流管理
居住建筑室内设计
表现技法 表现技法 建筑装饰造型设计
Cad 施工技术 电子商务实务 企业形象策划 企业战略管理 西方经济学 公共关系 成本会计 网络营销 会计电算化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财务会计 物流包装管理 成本会计 统计学 基础会计 商务谈判 证券投资实务 会计报表分析 基础会计 配送管理
专业必修课 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 专业拓展课 专业核心课 专业核心课 专业核心课 专业核心课 通识课 专业核心课 专业核心课 专业核心课 专业核心课 专业核心课 专业核心课 专业核心课 专业核心课 专业核心课 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 专业核心课 专业核心课 专业核心课 专业基础课 专业核心课
周鹤2 刘乐1 葛建辉1 李馥宁1 杜俊峰2 杨彩绘2 宋沛军 张广克 宋明明 段延锋 夏朋举 薛丽 薛桂萍 杜春锋 李丹 李俊霞 张惠芳 高栋华 董俊芳 耿红山 来欢 李占红 刘旸堃 彭艳 沙亚楠 孙竟译
教D二楼会
教D二楼会
教D二楼会
教D二楼会
教D二楼会
教D二楼会
教D二楼会
教D二楼会
教D二楼会
教D二楼会
教D二楼会
教D二楼会
教D二楼会
教D二楼会
教D二楼会
教D二楼会
教D二楼会
教D二楼会
教D二楼会
教D二楼会
教D二楼会
教D二楼会
教D二楼会
教D二楼会
教D二楼会
教D二楼会
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与管理 157 财经 市场营销 商品学 基础会计 人力资源管理 动画制作(flash)市场调查与预测 仓储管理 中级财务会计 专业核心课 专业基础课 专业核心课 专业核心课 专业核心课 专业核心课 专业核心课 王晶 王莹 杨静 赵露洁 仲庆庆 胡淑芳 王琪 教D二楼会158 财经 会计电算化 159 财经 经济管理专业 160 财经 161 财经 162 财经 电子商务 市场营销 电子商务 教D二楼会
教D二楼会
教D二楼会
图书馆二楼
图书馆二楼163 财经 会计电算化 图书馆二楼164 财经 165 财经 166 财经 167 财经 168 财经 169 财经 170 财经 171 财经 172 财经 173 财经 174 人文 175 人文 176 人文 177 人文 178 人文 179 人文 180 人文 181 人文 182 人文 183 人文 184 人文 185 人文 186 人文 187 人文 188 人文 189 人文 金融保险 物流管理 经济管理 财务管理 市场营销 物流管理 经济管理 会计电算化 财务管理 经济管理 文秘 旅游 旅游 旅游 语教 旅游 学前 学前 语教 语教 语教 语教 语教 语教 学前 文秘
保险原理与实务 供应链管理 管理学 管理会计 国际贸易 国家税收 国家税收 基础会计实训 基础会计 经济法
秘书礼仪与形象设计
口才学 旅游概论 旅行社经营管理 古代文学 毛泽东思想概论
羽毛球 学前教育学 外国文学 现代文学 普通话 学前儿童语言学
语文 演讲与口才 幼儿园游戏理论与实践办公室事务管理
专业核心课 专业核心课 专业基础课 专业拓展课 专业核心课 专业核心课 专业核心课 专业拓展课 专业核心课 专业核心课 专业核心课 核心必修课 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 通识课 通识课 专业核心课 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 通识课 专业基础课 专业拓展课 专业拓展课 专业核心课 专业核心课
邓晓嘉 孙晓俊 张晓生 郭晓 李浩 刘慧丽 刘连生 史宏伟 张遂华 赵丽 张蓓 韩雪君 黄胜恩 李进杰 石振平刘建勋 邱岭 崔聚兴 赵亮 王怀峰 石珂玲 冯 颖 李利 张瑞雪 骆栋岩 邓慧
图书馆二楼
图书馆二楼
图书馆二楼
图书馆二楼
图书馆二楼
图书馆二楼
图书馆二楼
图书馆二楼
图书馆二楼
图书馆二楼
图书馆二楼
图书馆二楼
图书馆二楼
图书馆二楼
图书馆二楼
图书馆二楼
图书馆二楼
图书馆二楼
图书馆二楼
图书馆二楼
图书馆二楼
图书馆二楼
图书馆二楼
图书馆二楼
图书馆二楼
图书馆二楼
190 人文 191 人文 192 人文 193 人文 194 人文 195 人文 196 外语 文秘 语教 旅游 文秘 旅游 体育 商务英语 财经应用写作 当代文学 旅游文化 大学生职业规划 旅游市场营销 国家健康体质检查 商务英语听说实训
专业基础课 专业核心课 专业基础课 通识课 专业核心课 通识课 专业基础课 王奕琳 黄青喜 崔章炳 王秀云 马广营 程红 牛宁辉 图书馆二楼
图书馆二楼
图书馆二楼
图书馆二楼
图书馆二楼
图书馆二楼
图书馆二楼197 外语 应用英语 198 外语 英语教育
199 外语 英语教育专业200 外语 英语教育专业201 外语 商务英语 202 外语 英语教育
203 外语 英语教育专业204 外语 英语教育专业205 外语 旅游英语 206 外语 商务英语
207 外语 文秘商务专业208 外语 商务英语 209 外语 商务英语 210 外语 英语教育 211 外语 英语教育 212 外语 英语专业 213 外语 英语教育 214 外语 英语专业 215 外语 商务英语 216 外语 财经 217 艺术 学前教育 218 艺术 音乐表演 219 艺术 音乐表演 220 艺术 音乐表演 221 艺术 音乐表演 222 艺术 音乐
文秘英语 英语教学技能实训
综合英语 英语翻译 商务单证制作 综合英语 综合英语 综合英语 导游基础 英语听说教程 英语听说 商务口语 商务口语 大学英语 英美文化 英语口语 心理学 英语口语 英语口语 大学英语 《美术》 《钢琴即兴伴奏》
《钢琴》 《钢琴》 《和声学》 学前《钢琴》
专业核心课 专业核心课 专业必修课及基础课专业核心课 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 专业必修课及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及基础课专业核心课 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 专业拓展课 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 基础课 专业核心课 专业核心课 专业核心课 专业核心课 专业基础课 专业核心课
王晓燕 刘伟华 丁晓晖 李滨 刘东升 姚宪伟 刘慧芬 刘艳峰 刘艳辉 裴新娣 唐红霞 刘鸽 李维 蔡静一 张华 张可 李小燕 田盼 唐红霞 张海红 杨晓燕 田玲 李兰华 李蕊 白冬林 孙红
图书馆二楼
图书馆二楼
图书馆二楼
图书馆二楼
图书馆二楼
图书馆二楼
图书馆二楼
图书馆二楼
图书馆二楼
图书馆二楼
图书馆二楼
图书馆二楼
图书馆二楼
图书馆二楼
图书馆二楼
图书馆二楼
图书馆二楼
图书馆二楼
图书馆二楼
图书馆二楼
图书馆二楼
图书馆二楼
图书馆二楼
图书馆二楼
图书馆二楼
图书馆二楼
223 艺术 224 艺术 225 艺术
学前教育 音乐 音乐表演
《音乐》 《音乐鉴赏》 《美术》
专业基础课 专业核心课 专业核心课
靳梦琳 杨朝民 许琳
图书馆二楼
图书馆二楼
图书馆二楼
第二篇: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的培训与测评项目简介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的培训与测评”项目简介
高职的教学改革已经从宏观(全国、省市地区的布局等)发展到中观(学院、专业、教师队伍整体)和微观(每门课程与每位教师)。教改的中观和微观问题——如何提高学院课程教学质量,如何进行学院的内涵建设,如何提高学院的核心竞争力,这些已经成为高职教改的最紧迫问题。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自2005年起在学院全体教师中启动“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与测评”这一教学研究、教学改革项目。该项目从转变教师和教学管理者的观念入手,按照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要求对课程进行教学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的培训,并逐个测评。
培训和测评工作的重心在培训,根本目的是转变观念,提高能力。
培训的主要方式是,每位教师自选一门课程,进行课程整体教学设计和(一次)单元教学设计,把现代职业教育先进观念落实到自己的课程教学设计中去,“学中做,做中学”。教师通过听讲座、讨论、学习、反复修改,在完成课程教学设计任务的过程中转变了观念、提高了能力。这种改革效果,是传统单一的讲座、经验介绍、写教材等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一、职教课程评价标准的创新——“6+2”基本原则
指导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与测评”项目的职教教育教学理念的核心是“6+2”基本原则。原则中的“6”指的是:①工学结合、职业活动导向;②突出能力目标;③项目任务载体;④能力实训;⑤学生主体;⑥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教学。原则中的“2”指的是:①某些课程教学内容(如德育内容、外语内容等等)必须更注意采取“渗透”到全院所有课程扣去的方式,而不仅依赖集中上课的方式;②对于职业能力中的“核心能力”,如自学能力、与人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创新能力、数学应用能力、外语应用能力等,必须更注意采取“渗透”到所有课程中去的方式,而不仅依赖集中培训等上课的方式。
那么,如何在高职课程整体教学设计和单元教学设计中落实“6+2”基本原则呢?
(一)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为了使课程达到新的职业教育标准,落实“6+2”基本原则,任课教师必须对课程进行教学设计。过去上课从来都按课本的内容和顺序讲,最多对实例、内容有所增删,从来没“整体设计”过。什么叫课程的整体设计?按照系统理论,一个系统的每个单元都好,整体不一定好。对于一门课的教学,尤其如此:每一堂自身合理的课,整体上未必是最优的。要从各单元“联系”的角度对课程教学进行整体设计与整体优化。
1.要确定课程的整体目标,特别是课程的能力目标
课程的能力目标不是来自课本,而是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准。用具体、可检验的语言,准确描述本课程的能力目标:“能用××做××”。
2.要改造课程内容
职业教育课程的内容必须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的实例、实训和主要的课堂活动,都要紧紧围绕职业能力目标的实现,尽可能取材于职业岗位活动以此发行课程的内容和顺序,从“以知识的逻辑线索为依据”转变成“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依据”。
3.课程综合项目设计
选择、设计一个或几个贯穿整体课程的大型综合项目,作为训练学生职业岗位综合能力的主要载体。这就是以项目为课程能力训练载体的原则。项目选择的要点是:实用性、典型性、覆盖性、综合性、趣味性、挑战性、可行性。课程综合项目的设计,最考验任课教师的功力和水平,项目设计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课程教学的成败。
4.课程单项项目设计
尽可能是大型项目的子项目,用于训练学生的单项能力。尽量避免类似习题的,许多相互无关的并行小练习,5.课程教学过程的一体化设计
(1)知识、理论、能力训练和实践尽可能一体化进行:时间、地点、教师尽可能不是分离的。读书、做题——教师的知识准备。传统的“备课”这有这一项。
操作——教师自己必须实际完成所有要求学生完成的项目和任务。自己有了实践经验和成败体会,才有资格上讲台教学生。
(2)课程考核设计。考核是相对于目标而言的。突出能力目标,就要研究如何突破知识考核,怎样体现“能力考核”的要求。不是仅用概念问题考核,而主要用任务考核,就可以实现这个目的。用综合项目进行考核,在职业现场考核,都是可以采用的方式。
能力考核不是不要笔试。笔试考核中同样要突出能力考核,如画图能力、计算能力、分析能力等。平时的作业考核,课堂上的答问考核,出勤管理考核等,也是过程考核的一个方式。用“能力证据”考核,让学生到社会上(企业中)完成任务,经第三方证明其效果和能力,也是一种考核方式。让企业介入到学生质量考核中,是克服传统考核弊病的有效方式之一。总之,新的职教观念要求我们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综合评价。
(3)第一堂课设计。传统的“绪论”不要再占用宝贵的课时了。整个课程的第一堂课,其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对课程的整体有个鲜明的印象,对课程的进行充满兴趣和期待。因些,第一堂课必须按照新的理念进行精心设计。
(4)整体设计。教师所有的观念都体现在课程进度表中。反过来说,只有体现在进度表中的理念,才是在老师的实践中真正起作用的理念。仅仅回答观念问题是毫无意义的。所以,对课程整体教学设计进行考核,要以课程进度表来实际体现出来的理念作为标准。
(5)教学文件。完成规定的课程整体设计文件,包括课程标准、课程计划、课程教学整体设计、课程教学单元设计(教案)。
如果把课程教学设计的结果,与相应教材的“教材目录”进行对比,就可以清楚地看出,课程在进行整体教学设计之后,教学面貌发生的重大变化。
(二)课程单元教学设计
1.课程的单元教学是所有课程教学的基础
将课程按照教学实施的时间划分为单元,不是按照专业内容划分单元,然后确定每个单元的课程目标。首先要准确叙述课程的能力目标,然后确定相应的知识目标、情感目标、素质目标等。
2.选定每个单元课程训练单项能力的任务
设计能力的实训过程,确定演示、实训、实习、实验的内容,做好实践教学的各项准备。所有要求学生做的项目任务,教师必须自己事先做过,教师必须事先了解实践过程中的问题、难点和要点,并做好有关的知识准备。
设计课程内容的引入、驱动、示范、归纳、展开、讨论、解决、提高、实训等过程。做好板书、演示、展示、示范操作设计和实物准备。
3.课程的评价标准和课程所有的活动,必须以学生为主体
上面所说的“能力目标、实训过程和以学生为主体”这三项,是课程单元教学设计的重要原则。
三、课程整体教学设计的模式
(一)新模式
新的课程整体教学设计的模式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1.模式一:贯穿项目+一体化 任务
一、能力
一、知识一 任务
二、能力
二、知识二 任务
三、能力
三、知识三 „„
项目完成、知识总结。
以能力考核为主,兼顾知识考核。
模式一课程教学设计特点:精心设计一个全课程的贯穿项目,并将其分解为若干子任务。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分别完成这些子任务,就最终完成了这个大的实际项目。教、学、做紧密结合,课本知识为项目任务服务。任务(项目)完成后有知识和技能的系统总结。2.模式二:双项目(双线)并行
课内完成任务1.1(能力1.1,知识1.1),课外完成任务2.1 课内完成任务1.2(能力1.2,知识1.2),课外完成任务2.2 „„
课内完成项目
1、知识总结。课外完成项目2。
以项目2的效果为主,考核学生的能力,兼顾知识考核。
课程教学设计特点:分别精心设计两个课程项目:项目1和项目2,其中项目1需要课内完成,项目2在课外完成。能力训练项目是“双线并行”的。项目1和项目2分别分解为系列任务(任务1.1,任务1.2、任务1.3„„任务2.1、任务2.2、任务2.3„„)。课上教师示范完成项目1,学生模仿完成项目1。课外学生独立完成项目2,最后以项目2的完成效果来考核学生的能力。与项目1进行的同时,教师可以补充数量不等的案例和小任务,从而开阔视野、实现综合能力和单项能力的有效训练。课程考核以“能力的检验”为主,不仅仅考核“知识的迁移”。
3.模式三:多项并行
课内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完成项目1 课内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完成项目2 课内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完成项目3 课内教师提示、学生讨论,完成项目4 课内教师提示,学生基本独立完成项目5 课内教师仅提出要求、演示结果,学生基本独立完成项目6 以项目6的效果为主要依据进行能力考核,兼顾知识考核。
课程教学设计特点:能力实训项目的多重循环模式,设计由浅入深的多个项目。各项目的内容可以彼此有关,也可以无关,但项目1到6的难度是从简到繁的,项目涉及的“能力点”和“知识点”逐步增加,学生独立完成的内容逐渐增加。简单的项目用较多的时间学习和练习,越往后越快。最后的项目是大型复杂的实用项目,学生主要在课外独立完成。在多个项目的反复操作过程中,经过多次循环,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得到确立和巩固。
以上仅仅是许多可能的课程教学模式的一小部分。教师根据自己课程的特点和自己的教学经验,在以上几种基本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变形和组合,可以创造出许多新颖适用的课程教学模式。教无定法——课程教学的内容、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关键问题是如何体现现代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
(二)传统模式
1.模式四:知识本位 知识一,练习一,习题一 知识二,练习二,习题二 „„ 知识考核
课程教学设计特点:以课本文字和教师语言为课程内容载体,由教师系统地介绍知识理论体系,配合举案例、做习题(作业)、练习,巩固知识。课程没有能力目标,没有项目任务,没有能力的训练,考核的目标是“知识”,以知识的传授、存储和再现为课程的实际目标。这是传统的知识体系传授模式,在职教课程教学中,这是已经淘汰的模式,是教改的重点对象
2.模式五:知识+实训 知识一,练习一,习题一 知识二,练习二,习题二 „„
综合实训(能力考核)知识考核
课程教学设计特点:课程的大部分时间以讲“知识基础”为主,课程的最后有个集中的(例如一周的)“综合实训”。这种课程模式中,知识、理论和实践操作是分离的。前面的系统知识到综合应用时,多半已经忘记了,能力训练的效果不好。
(三)两种课程教学设计的比较
传统的知识体系课程,以抽象的知识概念问题引入。教师讲解新概念、定义、定理,进行逻辑推导与证明,然后学生用实验对理论知识进行验证。知识讲解完毕,验证完毕,轮一以教师介绍知识的应用实例了。“先学后用”在这里得到充分表现。知识的掌握和巩固手段是问答、习题和练习,所以用大量题目来巩固知识,练习解题技巧,归纳解题方法。
这种课的特点是,给学生讲书(课本)——围绕通用知识体系、知识点、重点难点讲书。理论课和实践课通常是分离的。
职业技术课程是以直观、具体的职业活动导向的案例引入。从案例引出实际的项目、任务和问题,教师对问题进行试解、演示,学生可以先模仿。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不是理论推导,更锪是行动引导。问题初步解决之后,对知识进行归纳,包括系统知识、类型问题、解题模式。
实验和实训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实验的功能是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实训是用实际任务训练学生的能力。所以,只有实验的课程并不是理想的职教课程。更进一步,职教课程的内容结构可以抛开传统的知识体系,而以职业岗位活动为依据。也就是说,课程内容保持了职业活动的完整性,打破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只有在任务完成之后,才将活动过程中的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得到相对完整的系统知识和定理理论。
传统的课程到此已经可以结束了,但职教课程还要引用大量案例,进行实例功能的扩充。让学生在许多新的任务中,对能力进行反复训练。
这种课的特点是,领学生做事——围绕知识的应用能力,用项目对能力进行反复实训,课程教学要一体化。
当前,国内职业技术院校教学改革正在快速推进,新的理论与经验不断涌现。课程的教学设计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但还不是教改内容的全部。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经验证明,好的课程设计还要有好的实施机制配合,否则就会出现设计与实施“两张皮”的现象。如何改革传统的督导标准、改革传统的课程评价方式,确保先进理念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落实,这是当前教学改革中的又一项重要任务。
(以上内容来自戴士弘主编的《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的“编写说明”
戴士弘,196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曾任教于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系。1992年参加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筹建工作。1994年筹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与计算机系,任系主任。他以自己担任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为突破口,进行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改革实验,取得了重要成果。在系内和学院内推广课程的双循环教学法和引探教学法。主编、参编、主审了多部高职教材。其中,主编的《模拟电子技术》(电子工业出版社,1998)一书大胆改革了该课程传统的体系结构,采用“单元电路、理论计算、综合实训”的三段结构,为理论性较强的职教课程探索出一条新路。)
第三篇: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研究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研究
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经济发展的关系最密切,是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因此,在充满机遇与挑战的21世纪里,探索职业教育发展之路,事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景。
推进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体制改革是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改革是先导。在教学工作中,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又是重中之重,它直接反映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是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载体。
一、现代职教课程的特点及改革创新的必要性
随着生产力与经济水平的提高,人才市场将不再满足于劳动者只具有一技之长;随着新兴高科技的发展,传统产业结构的调整,科技进步周期的不断缩短,必将引发劳动者工作的流动与职业的更换;随着科学知识的综合化趋势,传统学科及行业的界限将被打破„„等等。所有这些都将使得未来社会的劳动者,需要具备较宽厚的智能基础,多方位的就业转变能力。那些以知识灌输为主或者单纯强调技能与实用知识的传统教学已捉襟见肘。近年的研究表明,现代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需要完成单一操作型向复合操作型转化,操作型向智能型转化,就业型向创业型转化。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决定了21世纪的劳动者应当兼道德、文化、技术、技能于一身,集科技、生产、经营于一体,掌握新技术、新工艺,基于这些因素,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的立足点应当定位于全面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教育上。全面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既包括思想品德、科学文化、专业技术与技能、身体素质,也包括人际交往、应变与创造能力。
另一方面,职业教育的本质终究是职业教育,强调素质与能力教育决不意味贬低技术与技能训练,就目前多数行业来讲,仍希望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出的学生具有较强的顶岗操作能力,这也是应用型人才所具备的长处,专业与技能素质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点,突出技能训练这一提法不可忽视。
鉴于上述认识,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创新的指导思想应当是:以全面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就业上岗能力为重点,以技能训练为特色。
中国职教界多年来进行了一系列职教课程改革活动。然而中国职教课程发展在总体上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改革还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远未形成中国化的现代职教课程概念。表现在 现有的课程改革成果仍属于局部改革之功效,既改革是在原来的课程体系结构未作重大本质性变动的情况下,仅在某些局部方面对少数课程作学习内容和进程安排等方面的改革。这种“改良型改革”仅是对存在固有缺陷的传统职教课程体系的局部完善,因而总体效应并不显著。现代课程论的一个主要特征是不象传统课程理论那样将课程只作为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而认为课程是维系教育内外环境的一个极为复杂的教育子系统,职教课程同样如此,它是由四个领域所组成的一系列有序活动的庞大体系;课程开发(需求分析、方案设计、文体编制)领域,课程实施(教学策略的制定、领会与贯彻)领域,课程评价(对课程活动全过程的评价)领域以及课程管理(对参与课程活动各种因素,主要是人、物、事的协调)领域所组成的各元素交互运动的系统。课程中各种元素、元素的活动,不仅受制于本子系统内其他因素的关系,而且还受制于其他子系统及整个教育系统和社会各系统的各种因素的变化。局部改革成效不大的基本原因就在于改良并未触动整个体系。
就职教课程现状看,基本上还属于学科中心的模式,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课程模式明显表现出许多不适应性,主要有以下几点:①重理论轻实践,或者说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脱离,学校与社会脱离,教室与生产脱离,不利于能力的培养;②课程模式的单一化不适应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多样化的要求,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③职教课程体系之间
缺少横向的联系,缺乏灵活性,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因此,职教课程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才能真正承担起培养高素质实用人才的历史重任。
二、把握职教课程改革创新的着力点,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课程体系
职教课程改革与创新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全方位性的工作,不可能一步到位,必须稳步推进。据笔者之见,职教课程改革与创新应从以下方面有所突破:
⑴解决职业教育中存在已久的教学与生产相脱离,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状况;
⑵突出职业教育的职业定向性和针对性,特别是在普通文化课程方面不受普教模式的影响,体现职教的特色;
⑶强化基本技能训练;
⑷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并最终形成综合化、弹性化、个性化的课程与教材体系;
⑸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符合职业教育的心理学规律及其学习原理;
⑹促进学生职业生涯次序化的形成,在作好就业准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其职业发展作准备。
以上六点虽从不同的角度是实施对职教课程改革创新的研究,但体现了一个共同的理念即能力本位,构建“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有利于克服以往知识本位教育带来的诸多弊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是一种强调以能力培养为主的教育,在国外很流行。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课程的设置、教材的编排,还是其实施手段、教学方法等,都有许多可取的优点,它讲求实用实效。我们提倡以能力为本位,并不是照搬国外的以能力为本位教育,而是“拿来”为我所有,与我国职业教育的实际相结合,建立一种“多元整合型”课程体系。这里的“能力”不单指操作技能为核心的各种能力的综合,是指一种综合的适应社会需要的职业能力,甚至还包括态度等一些个性品质在内。
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已忧为我国职业教育界追求探索的目标,集群式模块课程是这种追求探索较为成功的范例,已受到较为广泛的关注。它的主要特点是“宽基础、活模块”,即课程结构分为两个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阶段。第一阶段,即“宽基础”阶段,所学习的内容并不针对某一特定工种,而是集合了一群相关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第二阶段即“活模块”阶段,所学习的内容是针对某一特定工种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而且以技能为主,其中的“活”字给学校和学生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和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
由于课程本身是一种动态教育现象,各种职教课程模式均为一定社会条件的产物,是适应一定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形成的,追求一种永恒不变的、尽善尽美的职教课程模式是不现实的。笔者认为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课程体系应具备以上突出特点:
1、在培养目标上,应以培养社会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为主,对于有条件的学生还应尽可能给予多种形式的继续学习和深造的机会;
2、在课程结构上,应增加活动课,具体分为政治课、文化课、专业课、实习课、活动课五类。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需要,所有专业均应开设外语和计算机课程,集群式模块课程,将这两门课程同归于工具类板块,充分体现了职业学校要培养面向21世纪人才的要求。
3、专业课程分为必修学科和选修学科。必修学科体现出课程计划的统一性;选修学科体现学校各自的办学特色。学校应以市场经济和用人行业的需要为导向开设课程,选修课程应占专业课时的10%左右,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宽、提高;是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重要途径。分为限定性选修和任意性选修课程两类。
4、开设活动类课程是现代课程理论的具体实践。目的是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包括时事政策、军事课、职业指导、民族、环境、人口教育、体育锻炼、科技、艺术等课程。
根据笔者对上述特点的理解以及职业教育的实践体验,试作能力本位课程体系平面图如下:
实用人才的培养是职教课程目标,能力本位是实用人才的核心,占据主导地位,方框所述素质,是实用人才的必要构成因素,处于第一层面,三者之间并非绝对独立,只是各有侧重,它们相互作用不可分割。外围则分别表示几种素质形成的途径或涵盖的内容。
三、职教课程改革与创新应处理好几种关系
1、“后劲”与“就业”
从目前上岗就业角度来看,也存在“应试”问题,就是劳动与行业部门的招工、招干考试。这也是各类办学单位不得不重视的问题,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命力。素质与能力教育强调的“后劲”,与其相关的课程主要是文化与专业基础课,这些课的效果往往不易立即显现,具有“远效”性。就业考试多与专业技术与技能训练相关,它的效果显现很快,具有“近效”快,在课程设置上,如何科学配置、合理求得其矛盾的统一?
我们认为,就能力与知识结构而言,对就业者应知、应会的要求,主要体现在技术技能素质教育上,它是职业综合素质与能力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职业学校技术技能素质教育应当达到的目标(双证制),这是两者间的统一面。但是要注意,避免为了确保就业的技能要求,要冲淡文化与专业基础课教学,削弱后劲。就技能训练而言,应该是在专业理论与专业知识指导下进行的,其训练过程,就是把所学理论转换成技能的过程。那些把职业学校的教育与行业技术等级标准中的应知应会等同起来,过分强调招工、招干的合格率是不全面的。学校教育与岗前培训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更突出以较大的覆盖面为基础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教学,它强调专业知识面宽,能覆盖一个专业大类,技能达到一专多能。其中一专主要对准第一就业岗位,达到中级工操作水平。应当说,如果学校按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要求规范地做,那么它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取得双证是很自然的结果。而岗前培训主要针对某一工种或某一岗位的技能要求,相对来说,它在专业技术与专业技能的要求上,低于正规职业学校。如果只因为贯彻“双证制”,把学校教育的中心转移到等级考试上去势必降低了职业学校的地位。
2、“稳定”与“灵活”
很难设想,一个学校每隔几年就变换一个专业,这既不符合办学规律,也会在师资、设备等方面带来浪费。专业设置需要相对稳定,然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行业结构变化的周期越来越短,人才市场预见的难度越来越大,随之对学校课程设置灵活性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于是,课程设置中“稳”与“活”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我们认为,学校课程设置首先应当稳定在某一大类专业上。具体讲,该专业的专业基础与基本技能课应当以不变应万变。例如电子电器专业,它包含视频、音频、通讯、办公设备等等维修工种,但这些工种有共同的基础与技能课程,如“电工基础与基本技能”、“无线电工艺”、“模拟与数字电路”等等。这类课,注重专业基础知识,同时进行多工种的基本技能训练,达到专业知识与技能面宽、适应性强,以打好专业素质基础为目的。它们应当是相对稳定的。“活”应当体现在专业技术与专项技能训练课程上。通过它们进行针对性的专门化教学,同时按工种进行强化,以达到专业等级标准。例如电子电器专业针对视频、电器工种分别开设的“电视机维修”、“制冷设备维修”等等课程,它们不是每个学校非开不可的,而是根据学生就业情况,由学校选择。这类课程随市场经济的调整与人才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多年来,职业学校总结出的“两年打基础,一年定方向”,所指含义为:两年基础课程相对稳定,针对就业(岗位或工作)的一年专业课程相对灵活。
3、“博”与“专”
随着信息、计算机等技术的发展,21世纪的社会生产技术将出现一次又一次质的飞跑,新技术将打破现有的行业或学科界限,那些以单项操作技能为主的劳动者将不适应未来人才市场的需求。21世纪社会将以智力技能为主的智能工组成劳动力市场的主流,再加未来劳动者职业经常变更,使得职业教育课程设置过程中,不是不考虑它应具有更宽的知识与技能
面。然而,从我国行业招工现状而言,一般都强调从业人员立即顶岗的需要,因此,招工应试注重的是岗位专门技术与技能较为突出了“专”。
经过学校多年的实践,课程设置中采用“宽基础、活模块”的方法,能够较好解决“宽”与“专”之间的矛盾。“宽基础、活模块”即在课程设计中采用两段组合模式,第一段为职业基础教育阶段,强调宽,在专业大类范围内进行职业能力分析,找出共性的知识、技能,开设公共文化课与专业基础课,同时进行多工种基本技能训练,以此来实现学生应具有的知识与技能面,达到较强的适应性。第二阶段组合了针对不同岗位工种的模块课程设置,是就业专业化教学阶段。它由学生们不同的就业方向,分别开设不同的专业技术与技能课。在这阶段教学中,强调“专”的特色,针对工种与岗位进行等级达标训练。
4、学科课程模式与活动课程模式
学科课程模式是传统模式,也是我国现今职业教育中仍广泛采用的课程模式,该模式以单科分段为主要特征,并将各类与专业有关的学科进行组合,学科课程模式充分考虑了知识、技能本身的逻辑,并将它与学生的认识发展过程相结合,容易组织教学,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发展思维能力。随着社会生产力与教育理论的发展,学科课程模式本身不足,也越来越被人们认识:①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忽略实践教学的重要性;②各学科间缺少有机衔接,不利整体课程优化;③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能动作用。活动课程模式以专业实践活动为中心,以学生掌握操作技能为目标,较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相对学科课程模式,它在以操作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职业教育中优势更为突出。德国双元制课程模式是一种典型活动课程模式,它打破学科体系,专业课仅由专业理论、专业计算、专业制图三门课组成,纵向分为基础、专业、专长三个层次,横向以专业实践活动为中心,但它也有不足。随着生产力与经济的发展,社会对未来人才要求趋向复合型和智能化,这种以专业教育为主,看重技能训练的课程模式,将暴露出其理论基础薄弱不足。
两种课程模式各有优势,也都有待改革之处,很难由一种课程模式代替另一种课程模式。结合国情,活动课程模式对师资、设备、场地及企业投入等要求较高,使之在相当长时间内难以推广,从切实可行,又较易被国情接受的角度看,“九五”期间应当着重研究学科课程模式如何吸收活动课程模式的优点,弥补其不足,在此基础上改革与发展出适合国情,满足高科技发展下社会生产技术体系对人才规格要求的新型课程模式。我们建议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科研队伍与各类职业学校的师资力量,吸取国外先进课程模式经验,重点对我国现有的学科课程模式进行改造。这是现实国情下较可行的教学改革之路。
第四篇:深化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能力建设
《深化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能力建设》学习心得 2011年4月9日,是个特殊的日子,很荣幸的加入了呼兰区骨干教师的队伍,并参加了培训。在培训中很荣幸的听到了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高爱玲老师的讲座,让我受益匪浅,收获很大。
校园文化以其潜在而又巨大的教育功效而早为人们所重视。各地各校对校园文化建设倾注了很大热情,对校园文化建设所作的理论上的探讨与实践上的探索,为我们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进一步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校园文化建设如何实现新的跨越,并向更高层次跃升,已成为摆在我们学校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我校于2003年秋开始对学校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开展校园文化建设进行了研究。研究初步表明: 深化课程改革,校长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千方百计挖掘人的潜力,调动人的积极性;必须依法治校,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校园文化重建;必须树立科研兴校意识,深化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一、以人为本,探索课改新路,建立校本管理新体系。
学校从“以人为本”的思想出发,教育教学管理全面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真心实意地依靠教职工来办学,与全体教职工一道认真探索课改新路,努力建立校本管理新体系。
1、重建教师评价体系。学校要实现校长的办学目标,要取得优异的教育教学质量,关键是要有一支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根据我校实际,我们把教师评价引向激励教师发展、提高广大教师“以育人为本,以质量求生存”的意识,突出“重教书育人、重更新观念、重学法指导、重教改教研”等“四重”教育过程的发展评价。为了让老师们大胆地创造性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有效地激励和促进学生的发展,我校着力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机制改革的尝试。评价课堂教学──看“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教师创造力的发挥,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是否有利于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评价教师──看教师是否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评价课堂教学和教师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方法全面进行评价:
1、教师自评。让教师认识到自己教学的优点和不足。
2、学生评。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他们对老师的教学最有发言权。
3、指导组评。由学校领导及学科指导组定期或不定期深入课堂,听课了解情况作出评价。
2、重建学生评价体系。根据我校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学习习惯,设立“五重视”评价体系,即:重视习惯养成、重视进步发展、重视特长、重视创新思想、重视实践等。评价学生──看学生是否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全面的、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几方面进行,并采用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与互相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
3、建设校本课程开发新体系。学校在学习落实好上级所规定的课程教材外,根据新课程的突出特点[打破了统一的课程管理模式,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体系]。我们正着手制定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引导教师在充分评估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充分挖掘学校、社区的课程资源,对原有的活动课、兴趣课进行提升、整合,行成各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学校即将开发的课程有:根据校内教师自身特长开发的《活动课案例》,为强化德育工作开发的《礼仪教育》,为适应信息时代发展需要而开发的《信息技术》等。
4、重建五年规划。根据当前课改形势与学校实际制定五年规划,并将每年对五年规划重新审视、反馈、整改、更新,再制定,真正使五年规划成为动态的、三维立体的目标管理指路明灯,彻底改变过去一层不变的静态桌面计划。这样方可促进各项工作与时俱进,再上新台阶。
二、科研兴校,创新教研模式,进一步深入课改实验。受教育科学理论贫乏的约束,我校的教育科研能力偏低。大力开展教科研活动,对学校的振兴和发展至关重要。科研兴校要树立三种意识:
1、树立“主动”意识。没有教育科研的意识,视教育研究为不切实际又没有多少实在意义的份外追求,也就没有自觉科研意识与行动。迫于职称评定对教育科研的硬性规定,或迫于学校的硬性科研规定,临时抱佛脚,突击赶写一两篇论文,填补空白,应付差事,“科研一阵风”,质量必然打折扣。注重“主动教研”意识,就是要认识到教育科研是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进行长期不间断性的教研活动是每个教师必须履行的职责,是提高教师自身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与提高自身价值的必由之路。每位教师都应主动地、能动地成为教育科研的主人。
2、树立“过程”意识。树立“过程”意识,就是要打破教育科研的神秘感,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是对教育科研的正确认识。我们积极开展新课改主题月活动,如学习新课改理论月,尝试新课程新教法实践月,新课程实践研讨再实践月,新课改学习培训提高月,反馈小结月等。坚持每周开展一次教研活动,每月教师必读一篇教改文章,写一篇心得体会,用新教学理念上一堂课。
3、树立“创新”意识。开拓创新能力,是教师科研能力发展到成熟阶段后达到的一种高级境界。有志于科研的教师仅仅满足于教育教学经验的简单总结是不够的,陶醉于一些教育教学理论的剪裁、仿制,更是要不得。首先,一个教师要勇于和善于发现问题,揭开纷纭的教育教学现象,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重大问题,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寻找规律性的东西;其次,要敢于冲破原有的旧模式,大胆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我们广大教师应该成为科研创新的主力军。
我们一直在努力,我们也将一直努力下去。我们将继续为深化课程改革不断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而尽自身微薄之力
第五篇:职业教育教师教学能力的构建
职业教育教师教学能力的构建
职业教育教师教学能力的构建
茶文琼 , 徐国庆
摘 要:目前,我国职业院校教师的整体教学能力较为薄弱。加强职业教育教师教学能力是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在职业教育教师教学能力的构建过程中虽然已大量关注到实践性知识,但是由于对其内部结构缺乏动态的探讨,致使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效率不高。进一步意识到实践性知识本身的内部分层,充分开发出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并运用到教师教学能力构建的过程中,将有助于教师培养效率的提高。
教师教学能力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教育的质量。目前,在教学能力的构建中比较关注的是教师 的课堂教学。对于职教教师而言,由于其来源的特殊性、职校学生的特性以及职业教育本身的实践性特征,使得他们对课堂教学的把握更加困难。积极构建职业教育教师的教学能力,以促进教师的快速成长,对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本文主要从实践性知识的视角来探讨职业教育教师教学能力构建的问题。
一、实践性知识与教师教学能力的构建
对于教师而言,有什么样的知识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样的课程,毫无疑问教师的知识结构会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育状况。教师知识是教师进行一系列教育教学相关工作的基础,在教师发展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一个非常复杂、多元化的整体,国内外众多学者都对其内涵、特征、结构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尽管不同学者研究切入的视角有所不同,但是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教师应该具备相应的实践性知
识,认为它是独立于教师理论性知识之外的一种知识形态。教师”会教书”的条件之一是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这其中包括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而且实践性知识对教学质量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理论性知识能够武装教师的头脑,而实践性知识能够使教师更加有效地行动。它影响着教师对理论性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并且支配着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同时也是教师从事其他教育教学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
在教师一系列的行为活动中,实践性知识在教学过程中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在实践中,为什么很多师范生学了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等大量的理论性知识,却仍旧教不好学生?优秀教师大都拥有很多令年轻教师钦羡不已的”妙招”、”直觉”,这些”经验”都是怎么来的?青年教师又如何才能习得?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在这其中起了关键性作用。
如果教师拥有丰富的实践性知识,就能够在解决问题时从多种视角加以整体把握,洞察多种可能性,迅速做出决策。有研究表明专家型教师和新手型教师的职业知识结构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显著的差别,尤其是反思性的实践知识[1].优秀教师或专家型教师拥有丰富的”实践智慧”,这些实践知识和智慧是经过教师长期的教学实践和教学反思获得的,并且还会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一名新教师成长为优秀教师最重要的就是要获得丰富的个人实践知识和智慧。
在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和提高的过程中,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获得与积累是非常重要的。陈向明等人的研究提出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知识基础,在教师的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另外,有研究者认为,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主要表现在合理性与灵活性上,受教师职业知识、教育观念、心理品质、工作动机、教学能力、心理健康状况等影响,灵活、合理的教学行为
决定于教师的”实践性知识”、自我效能感和教学监控能力[3].还有研究者通过课堂观察和访谈,对有效教学与低效教学的教师课堂行为进行了比较,发现有效教学的教师在课堂组织与管理以及教学策略运用、教学监控能力方面均优于低效教学的教师[4].目前很多培养方法并没有真正解决教师实践中的问题。以往教师的研修模式通常采用两种形式,一种是在师范院校里集中培训,由专家讲授教育理论和学科知识;另一种是在教学实践中模仿优秀教师的可观察行为,通过听、说、评课等方式学习他人的经验。近年来,在教师培训过程中虽然也逐渐开始意识到实践性知识的重要性,但是在实践中并没有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在培训过程中,虽然表面上给教师们教授了很多实践性知识,但是对于教师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没有根本性的帮助。
分析其原因,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缺乏对实践性知识内在结构的分析
探讨。没有搞清楚知识的内部结构,把很多知识综合在一起,这就很可能导致实践性知识不实践,并不能真正对教师有所指导。教师实践性知识由于其自身的复杂性和多元化特征,研究者们对其定义和内涵都是存有分歧的,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同时对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把握大都是静态的、横向的,很少有研究从动态的、纵向的思维来对其进行把握[5].研究者们大都把教师实践性知识作为一个整体来探讨,谈的是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特性、生成、培养等问题,很少有人意识到教师实践性知识内部也是存在分层的。只把其作为一个笼统的概念进行研究,容易导致对教师实践性知识开发不完善,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二、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分层
(一)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层级划分
本文主要从表征方式视角来探讨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分层问题。教师实践性知识通过其自身的表征方式得以外
化,进而被人们所理解。对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表征方式,国内外学者都已经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是Elbaz和Connelly等人的研究。Elbaz认为可以用一个大致的层级结构方式来组织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实践的规则(具体的指示)、实践的原则(概括度居中等)、意象(宽泛的、隐喻式的陈述),三者整合起来形成教师的”认知风格”,即那些使教师的行动具有整体统一性、连贯性的特征[6].Connelly等人将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表征方式分为意向、规则、原则、个人哲学、隐喻、周期、节奏以及叙事整体[7].国内学者姜美玲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意向、隐喻、实践规则、实践原则和个人哲学五类表征方式[8].陈向明等人的研究将教师实践性知识划分为三类:图式类、行动类和语言类,每一类别下又分为意向和隐喻,行动公式和身体语言,叙事和案例等不同的表征方式[9].本文在教师实践性知识
表征方式的基础之上将其划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操作层面的实践性知识、案例层面的实践性知识、自主行动层面的实践性知识和自我信念层面的实践性知识。
(二)教师实践性知识各层级的涵义和特征
1.操作层面的实践性知识。操作层面的实践性知识是有关具体某一件事、某一个程序应该怎么操作、具体如何去做的知识。这一层面的实践性知识对于教师来说是最基础的,它们一般是可见的,也比较容易习得,通常在职前教育阶段就已经接触,例如基本课堂教学的组织程序、基本的教学环节以及对学生基本的评价方式等。这一层面的实践性知识主要是通过模仿、习惯等方式获得。刚入职教师对已有教案的依赖性比较强,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依靠既有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法,往往只关注教学流程和教学内容的呈现,他们虽然也有方法但是很少考虑到自己所教学科的特性以
及学生对教学的反应。新教师最开始求的是”不出错的上好一堂课”,并不能够应对复杂多变的教学情景。
2.案例层面的实践性知识。案例层面的实践性知识主要是在某种特定的情景或几种综合情景之下应该如何去做的知识。在熟悉了基本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流程之后,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教师会开始遇到很多复杂的情景。这里面主要包括对所处情景的认知和判断,以及在这些情景下应该如何去应对的策略,例如如何辨别所教学生的特性以及根据不同知识内容、不同教学对象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如何适时地与学生产生互动等。教师通过观察别人的教学案例,再结合自身的教学体验在原来依靠模仿、习惯和传统的基础上又有了更进一步的自我思考,逐渐形成自身对教学的一些思考和体悟,并运用到自我今后的教学中。这一层面的实践性知识是从对案例的反思中获得的,因此可以通过开展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案例分析、参
加各类学科竞赛、教学结束后小组研讨等方式培养。
3.自主行动层面的实践性知识。自主行动层面的实践性知识是带有教师自己一定的教学信念,并充分发挥其自我主观能动性改善教育教学活动的知识。这个层次上的实践性知识主要是教师对教学的自我理解,还有对教学方法的熟练运用。随着教学经验的逐渐积累以及行动知识的不断丰富,教师逐渐开始拥有自己的教学意识,对学习和学生的认识会发生变化,教学的信念也在发生变化,体现出更多的自主性,但是该阶段教师的教育信念还不稳定。当”不出错的上好一堂课”不再成为教师的困扰时,他们才会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教学对象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已有的教案。这个时候教师不单单是关注”教”,同时也开始关注学生的”学”.教师对所任教学科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已经熟练掌握,能够非常娴熟地完成整个教学过程。这一层面的实践性知识可以通
过教研组集体研讨、专家报告、教学之后的自我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调整等方式获得。
4.自我信念层面的实践性知识。自我信念层面的实践性知识主要体现在教师对教育、教学的深入理解,通常作为一种无意识的经验假设支配着教师的行为。教师这种自我信念的形成通常受教师个人生活史,特别是学习经历、关键人物、关键事件和时期的影响比较大。教学经验的大量积累和自我反思,使得教师在教学技巧方面已经达到精熟的程度,能直觉地把握自已所处的情景,对问题有很强的洞察能力,并且已经具有自己较稳定的教学信念,对自我的教学风格、优缺点有清晰的认识,对课程也有了自己的理解。这一阶段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已经并不仅仅局限于传递知识,也不是简单的”学”和”教”,而是从关注学生的知识到更加关注学生的思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融入了更多自我的教学信念。这一层面的实践性知识可以通
过结合具体教学问题进行阅读、个人独立开展研究性教学、专家报告等方式获得。
不同层级的教师实践性知识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之分,它们之间是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的。要注意在不同层级上对教师实践性知识进行充分地开发,并且明确不同层级的实践性知识所对应的提升途径是不同的,以及不同阶段水平的教师所亟需的实践性知识类型也有所差异。四个不同层面的实践性知识贯穿在教师对课程知识、学科内容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所处环境知识、自我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以及关于教学知识的整个内容之中。教师在不同的阶段水平,对每种知识所把握的程度不同。对于新入职教师来说更重要的应该是操作层面和案例层面的实践性知识,能进行基本的经验式模仿,而对于骨干教师来说更重要的应该是自主行动层面以及自我信念层面的实践性知识。例如:新手教师对学科内容的把握可能只是仅
仅局限于知道有哪些知识点、要重点教会学生哪些知识,而对于具体某一特定的知识点是否应该根据学生情况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讲授方式,就不太能理解和意识到;而专家型教师对自我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能够了解自己的教学设计风格、清楚地知道自己在教学能力上的优缺点,并且能够根据具体的教授对象采取不同的方式来传达自己的课程理念。
三、实践性知识视角下职教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策略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建设普遍薄弱,要想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首先就必须解决教师教学能力欠缺的问题。长期以来,对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忽视无疑给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造成了很大的困难,虽然下了很大的功夫,但是并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本文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角度出发,分别从个人、学校、政府三个层面提出几点有助于提高职业教育教师教学能力的
培养策略。
(一)加强反思性论文的撰写
职业院校教师应该要加强反思性论文的撰写。有研究表明教师知识的来源:最重要的是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反思”以及”与同事的日常交流”[10].教师通过对课堂教学的反思,发现教学问题,在实践中训练自己的教学技能,改善课堂的教学行为,进一步撰写教学反思论文,这种方式对于在职教师的专业成长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反思是教师生成实践性知识的催化剂,是使内隐性实践知识转化为外显性实践知识的重要手段。对于教师是否应该撰写反思性论文在职业教育教学中一直都存在很大争议,有很多教师认为自己只需要上好课,完全没有必要撰写论文。然而要使一名教师尽快地成长起来,培养出更多专业型的教师,就必须让教师有意识地积累足够多的实践性知识,而实践性知识只有在不断的反思中才能更快地积累起来。
教师必须意识到实践经验并不等
同于实践知识,需要对经验进行反思和提炼才能形成自身的实践性知识。一方面,经验往往是片段化、零碎化的,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对经验的积累,还需要在实践中对相关问题进行系统、理性的整理和反思,这样才能将经验进一步内化为教师个人的实践性知识,更好地指导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另一方面,一味地强调经验就很容易陷入经验主义的怪圈,经验通常要在类似的突发情景下才能运用,而且假设教师面临的情景相似,但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以前的策略也未必能够解决问题,这就容易导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进入经验导向的教学实践,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除此之外,从知识传递的角度来看,如果仅仅只是经验式的交流和传递,这样的效率往往不高,质量通常也很难保证。绝大多数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具有不可言传性,理论研究者容易忽视这种知识,如果教师自己也不去表达,就会使得很多专家教师的宝贵经验,随着他们职业生涯的结束而消失,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损失。因此,职业院校教师必须加强对反思性论文的撰写,在自身实践的过程中不断进行系统、理性的反思,在不同层面上充分开发和积累自身的实践性知识,从而更好地应对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二)加强学校教研室制度的建设
专业教研室是职业院校的基层教学组织和研究组织,直接关系到教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也关系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对于学校而言,怎么合理地开发和管理学校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学校应该建立、健全相关的教研制度,让教师们都能积极地参与到学校教研活动中来,在充分开发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同时促进知识的分享和传递,有意识地构建自己的教师培养方式。目前很多职业院校的师资建设工作存在底子薄、时间紧、任务重的困难,学校如何更加有效地实现实践性知识的开发和传递,使少数优秀教师的经验得到更
好的推广和传承,是学校建设工作的一大重点。与普通教育相比,目前职业院校的教研制度极其不完善。虽然很多学校也建有教研室,但是往往都流于形式化,没有达到专业化的水平,所谈的东西对教师的实际教学工作大都没有实际作用,不能对教师真正有所启发,久而久之教师们也就不愿意参与学校的教研活动,即使参加了积极性也不高。所以加强职业院校教研室制度的建设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首先学校必须要突出专业教研室的重要性。目前很多职业院校缺乏对其基础教研地位的认识,教研室内部权责不明确,缺乏相应的专业教师考核体系,致使很多教研活动难以组织和开展,既不利于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同时又阻碍了教师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的提高。其次学校在教研室的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多方面、多角度的结合。例如实行”联合”教研、深化学校教研员的专业指导作用、加强骨干教师的培养、建立健全教研激
励机制并努力实现教研活动的常态化和专业化等。职业院校应该加强教研室的建设,有意识地总结、构建自己的实践性知识,并将本学校教师的一些优势、经验继续传承下去。在教师培训上要积极发挥自身的能动性,而不是单纯依赖外界来进行。
(三)教师职业资格证书认证中要突出实践能力的考核
教师资格是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是公民获得教师职位、从事教师工作的前提条件。目前在我国教师职业资格认证过程中虽然对申请者的思想品德、文化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理论、身体素质等方面进行了考核,但是对于申请者的教育教学能力考核明显不够。尤其是非师范专业的人员虽然靠短时间的突击学习通过了《教育学》、《心理学》两门课程的考试,但是很难真正领会到其中的精髓,更不能将其很好地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另一方面,教师职业资格证书也没有与教师的
继续教育和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结合起来,只是解决了教师队伍入口的问题。
针对上述两大问题,建议在教师资格认证现有考核内容的基础上,加大对教师教学能力方面的考核。在考核方面,不仅要有笔试,更重要的是面试,要评定教师的教学实践操作能力,特别是教学技术。目前,虽然一些职业院校已经将教师资格由以前的一次考试过关变成定期登记制度或年鉴制,但在实施的过程中难免还是有些流于形式。职业院校要加大推广该考核制度,并要将其真正落实。
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积极作用。作为教师特有的、真正在其教育教学中发挥极大作用的实践性知识,很有必要如《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一样列入教师资格的考核范围,例如让其反思撰写自身的教育信念和受教育的经历。对在职教师的资格认定中应更加凸显出实践性知识的重要性,在评定教师以及教师晋升的过
程中加大对实践性知识的考核,例如在晋升高级教师时必须达到一定级别的实践性知识水平。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