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体育拓展训练课程建设对策研究(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2 06:02: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体育拓展训练课程建设对策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体育拓展训练课程建设对策研究》。

第一篇: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体育拓展训练课程建设对策研究

摘 要: 文章阐述了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及其意义、拓展训练及其特点,分析了影响高职体育拓展训练课程建设的相关因素,最后提出了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体育拓展训练课程建设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 职业能力 拓展训练 课程建设

高等职业院校如何根据其岗位(群)的标准和需要,设计出职业素质培养的具体方案,并通过一定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环境,有意识、有计划地对“准”岗位(群)学生进行职业素质的培养和职业能力的发展已成为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当前高职教育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开发和训练认识还不足,通过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模式和说教式教学方法的培养效果也不太理想。这就要求我们结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以提升综合职业能力为出发点,采用创新的教育手段不断开发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拓展训练符合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拓展训练是一种“先行后知”的体验式学习方式,通过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优良的团队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样的学习方式适应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升学生的社会和职业适应能力,为其职业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素质拓展训练进入我国学校课程后,对课程设置和开展的效果缺乏系统研究,大家更多的还是在探讨拓展训练进入学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课程的开设处于实践探索阶段,而且存在诸多问题,如果不能解决这些问题,拓展训练在高校的推广就会有相当大的难度。因此,将拓展训练体系化、科学化、合理化地在体育课程中进行设置,根据专业岗位能力的需求,制定出适合高职教学特点的拓展训练项目组合模式,设计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大纲就显得尤为重要。

1.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及其培养意义

当前学界对职业能力概念及构成的研究还没有达成共识,本文结合高职教育内涵、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企事业单位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要,认为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是学生从事现代职业时知识、技能、心理等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由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构成。专业能力是与特定职业活动任务相关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专业态度。关键能力,也称职业核心能力,指在任何职业、行业工作都需要的具有普遍适用性且在职业活动中起支配和主导作用的技能,是学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岗位变换及创业发展等必须具备的能力,主要包括:学会学习的能力、交流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组织和管理方面的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

当前,世界职业教育正不断从传统的“工具性”的谋生型教育,向着“发展性”的适应性教育转变。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已成为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热点,成为世界职业教育、人力资源开发的发展趋势。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时期,用人单位对人才高职学生的定位不再是简单的操作者,而是具有系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培养职业能力尤其是关键能力,是“让人人成为有用之才、共享人生出彩机会、创造更大人才红利的有效途径,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2.拓展训练及其特点

拓展训练起源于二战时英国训练年轻海员在海上的生存能力和生存技巧,通过强化的、富有刺激性和冒险精神的专门训练,锻炼年轻海员坚强的意志和健康的体魄。二战结束后其训练方式得到人们的认可并被广泛推广,成为学习化社会和终身教育潮流中的一项新的教育(运动)形式和企业培养管理人员素质的重要途径。拓展训练其实质是一种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教育模式,它是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安排培训项目和培训课程,课程与教学的设计不再局限于“目标―成就―评价”的模式,倾向于“活动―体验―表现”的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2.1练是一种体验式学习

拓展训练是一种“先行后知”的体验式学习方式,改变了传统的“说教”方式,更多的是创设情境,让参与者完成体验,进行交流分享,通过克服困难后获得人生难得的高峰体验。

2.2训练以心理挑战为重点

拓展训练时指导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不是你不能,只是你不敢,不是你的能力问题,而是你的心理问题。”拓展训练就像一个安全的,充满挑战性的心理实验场,通过一些特定的环境和气氛,塑造学员冷静、果断、坚忍不拔的良好意志品质。

2.3训练体现集体中的个性

拓展训练实行分组活动,强调团队合作,力图使每一名学员为集体争取荣誉,同时从集体中吸取巨大力量和信心,在集体中显示个性。

2.4教育

活动中学生集导演、演员、观众三种角色于一身,教师从知识技能的讲授者变成引导员。即使在课后总结中,教师仅仅是组织引导讨论,更多的是让学生自我反省、自我总结,完成对体验的超越。

3.高职教育中引入体育拓展训练的现实背景

3.1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

高职教育主要“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必须坚持以能力为重点,以职业岗位目标需求为原则。在教学中应当把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促进学生的社会适应作为重要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创业能力。户外体验式拓展训练课程设计的总思路是以体能活动为引导,以心理挑战为重点,以人格完善为目的,真正契合现今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要求。

户外体验式拓展训练对于体能的要求不高,它的焦点和重点更多是放在心理挑战方面,很好地弥补传统体育教育对于心理健康教育不足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解决心理问题,实现体育教育目标的全面性和多元化。另外,户外体验式拓展训练所采用的是目标管理,项目设计多是针对人的心理和团队建设,不同项目有不同的培训目标和教学目标。所以,高职教育中的户外体验式拓展训练教学目标应根据专业特点的不同,教学目标发生改变,从而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有所帮助。3.2就业市场的客观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革,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更关注学生创新、合作、团队等方面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结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以提升综合职业能力为出发点,采用创新的教育手段不断开发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进而为市场输送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

拓展训练以其自身独特的“先行后知”的体验学习方式使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领悟道理、改善自我,通过亲身的体验激发自己的身心潜能,增强发展自信、勇敢、顽强等良好品格,提高学生社会适应、团队协作、沟通交流、创新思维等职业能力素质,符合“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改革和“以人为本”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对推动高职院校传统教育模式的改革和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素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4.影响高职体育拓展训练课程建设的因素

4.1安全因素

拓展训练以挑战自我心理为重点,特别是高空项目存在一定风险。高校开设的拓展项目虽然经过一定的改进,选择安全系数更高的地面项目,但也会使一些价值更大的拓展项目无法得到广泛开展。因此安全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拓展训练在高校的开展。

4.2缺乏必要的场地设施

良好的场地设施是学校开展拓展训练课题的物质基础。部分学校考虑到开展户外运动存在安全问题,只开展定向运动,这样就限制了拓展训练的发展,同时只在学校内操场上进行开展,严重制约拓展训练的普及和推广。而一些学生社团也在开展此项目,但是参加成员较少,影响力甚小,筹措资金很少,所以很难保障拓展训练在学校大力发展。

4.3推广力度不够及师生的认知程度较低

大多数师生仅仅了解到拓展训练是企业对员工的入职培训课程,对拓展训练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社会适应、职业心理等职业能力了解不多。大多数学校开展拓展训练仅局限于定向运动和户外运动,对于其他项目开设不多,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因此学生不能全面、深入地参与进拓展训练中,不利于学生快速接受拓展训练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拓展训练在高职师生中的普及和发展。

4.4解决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优良的师资力量是开展拓展训练活动的基础条件。当前大多数拓展教师是从体育教师里面分化出来的,培训经验少,缺乏拓展专业知识,抑制拓展训练在高职学校的发展。另外,可以通过专业培训、经验交流等途径不断扩大队伍,将专业教师也纳入队伍中,让他们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加以渗透,形成教育合力。

5.高职体育拓展训练课程建设的对策

5.1拓展训练课程模式的选择

5.1.1校园内场地为主的拓展课程

该模式是在校内建设以场地拓展为主的小型基地,投资较小,场地易于管理,但高空项目相对较少,缺乏户外自然环境的真实体验。

5.2.2校内场地与野外结合的拓展课程

该模式能进行室内、水上、野外等拓展项目,场地条件较好,拓展环境更接近户外,学生可以在校内基地进行基本的拓展训练,也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外基地进行户外自然环境的体验,课程设置具有较强的专业针对性。

5.2.3校内无专用场地的拓展课程

此模式主要是指没有中高空设施和场地,仅以地面游戏和低空项目为课程主要内容,以学生的团队活动为基础开设的拓展课程。此模式对学生团队意识培养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在一般高校都适合推广,尤其是在一些经费紧张、无力建造大型拓展训练设施的学校。此外这种模式由于没有高空项目,因此风险性很低。但其缺点恰恰在于此,仅有地面和低空项目,难免使学生感觉始终是在做游戏,很难体验到拓展训练的真正价值。

5.2拓展训练课程的内容的设置

5.2.1拓展训练的内容选择原则

针对性原则。不同阶段、不同院校的学生在生理和心理方面是有差别的,在活动项目的选择上不能千篇一律,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拓展训练项目。

个人项目与团队项目相结合原则。拓展训练的大部分是团队项目,依靠团队共同完,强调团队精神。同样拓展训练有一部分是个人挑战项目,但是个人挑战项目并不代表与团队完全分离,在很多时候需要团队支持和鼓励。在选择项目时,必须将这两个方面有机融合在一起。

专业的互补性与结合性。不同学科的学生因专业性质的差异,无形中形成他们素质的差异,拓展训练中的基本项目都适合于不同学科学生,但综合能力训练项目的针对性较强,主要培养领导、协调、组织等管理能力,而有些学科专业的学生特别缺乏这方面的锻炼,因此项目设计中应对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进行专业分析,力求通过拓展训练,达到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专业学生能力的补充及提升。

5.2.2拓展训练课程内容的选择

在高校中开展拓展训练课程,不能照搬或仿效社会上的拓展培训,要结合本校的实际和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尤其是要考虑对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教学目标的实现。面对不同层次学生开展的拓展课程要考虑到该层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知识总体的水平。拓展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根据授课对象的专业特点进行。在课程内容的安排顺序上,趣味性强、操作简单的项目安排到前几节课,挑战性强、操作复杂的项目安排靠后。

5.3体育拓展训练课程的教学组织

目前社会上的拓展训练课程大部分根据学员的时间安排,大多以集中培训的方式开展是通过短期的培训达到一定的培训效果。与社会上的拓展训练课程组织形式相比,学校拓展训练课程相对比较灵活,可以提供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社团化运作等方式给学生选择。授课人数宜采用小班制,人数可控制在30人以内,授课班级可以打破原行政班模式,采用同专业学生网上随机组合选课。

5.4拓展训练课程的评价体系

拓展训练关注的是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创造能力及团结协作能力的提高,挖掘学生多方面的潜能,用传统的考核方式难以对学生进行准确和适当的评价。因此必须建立拓展训练教学模式下的评价体系。一是在评价内容上进行多元化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在拓展训练中展示出来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而且要从心理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协作沟通能力及创新能力等多方面进行考核,全面合理地反映学生素质能力情况。同时在评价时也要做到因人而异,学生存在很大个体差异,能力背景专业都相同,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评价;二是评价时以激励性、及时性评价为主,为了更好地鼓励学生参与拓展训练,教师在评价时要尽量用鼓励性的话语对学生的良好表现予以肯定,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激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断追求卓越。

第二篇:关于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体系论文

摘要:

高职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高职教育的课程设计应以满足产业界的要求为宗旨,即以就业为导向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是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我们应该依据高职教育目的,在需求分析(包括行业分析、职业分析、劳动力市场分析等)的基础上,进行专业设置、专业职业分析、专业学习分析、单元课程概要设计、培养方案设计、单元课程开发的过程。

关键词:就业导向:高职教育;职业能力;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是为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培养“技术型”、“技能型”、“实用型”人才,所以高等职业教育在教学中是以“能力为本位”能力本位中的能力是指职业能力,而不是具体的岗位能力。能力本位的教育即以“取得从事某种职业工作应具备的能力”为主的教育而职业能力系统化是指以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面向整个工作过程,把从业所需要的技能、知识、态度有机地整合在一起,特别强调在培养职业专门技术能力的同时培养关键能力、基本素质。对职业能力培养进行分析、设计、实施、评价等,从各个方面构建完整的职业能力系统,这是高职教育的根本目标。从这一特征出发,高职教育的课程改革必须探索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全新道路——产学结合、突出职业特色、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构建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体系。

1、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的意义。

高职教育的课程设计应以满足产业界的要求为宗旨,即以就业为导向,以新的职业能力内涵为目标构建的系统化课程。称为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它是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观。将课程与职业密切联系起来,采用行业的能力分析和职业分析方法,制定出职业一学习分析表,把职业能力要求转化为课程目标,在明确职业能力的基础上,开发出专业课程。形成以职业能力为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并进行科目课程设计。

所谓就业导向,是指课程设计指向工作需要而不是学科系统,即根据未来所从事工作的需要设置课程内容。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的课程观集中体现在就业导向上。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课程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生产服务。

国家经济建设在一定的时期内有其重点。对岗位能力就会提出不同的要求,因此。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就应该满足社会对不同岗位能力的需要,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生产服务。

(2)课程为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服务。

为了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在生产建设第一线用得上、留得住的高技能人才,使毕业生能满足社会的需要。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就应体现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关键能力的培养,为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服务。

(3)课程为个人发展服务。

对于我国当前国情来说,毕业生就业不仅是自己职业生涯的基础,也是今后个人发展的基础,课程以就业为导向。也就是为个人发展打基础,因此就业导向的课程观也是人本本位的重要体现。

职业能力概念包括了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两部分,职业专门技术能力指完成主要职业工作任务所应具备的专门技术能力,主要是运用专门技术和掌握该技术所需的基础知识从事职业工作的能力,包括技术要领掌握的熟练程度和一定的经验积累以及综合运用技术从事职业活动的熟练程度。等等。职业关键能力分为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能力三个方面,所以职业能力涵盖了技术技能、理论知识、态度素质等从业所需要的全部能力。即职业能力系统化。以就业为导向和以职业能力系统化为目标是高职教育的特性,也是其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和关键所在。

2、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

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是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与本科教育课程应有明显的区别,其整体定位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面向行业设置专业。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是面向学科设置的,特点是学科基础较为扎实,能够为今后从事研究或设计工作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但不适宜从事技术性较强的职业工作。而高职教育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标,专业应面向实际应用设置,专业课程要有明确的职业针对性,根据不同行业的需要,分别设置本行业所应具备的基本技能的课程内容,培养各类“实用型”人才。

(2)以多元智能理论为课程设计的基础。

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学习,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也是课程研究的重要课题。对于我国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如何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更是需要重视和解决的实际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的,每个人在智能的表现上有所差异,而且会以不同的方式运用和综合智能,以学习不同的知识、解决不同的问题、完成不同的工作以及在不同的领域发展和取得成功。我国高考成绩居于中间段的学生,是高职入学学生的主体,他们一般具有思想活跃、参与热情高、社会活动能力强的优势,也同时存在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稳定性差,缺乏创新精神和自我调控能力等弱点对于应用性人才的培养要更重视其他智能的开发,而上述中间分数段的学生往往更具有应用性人才的智能优势。因此我们在课程设计中要注重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用与学科教育不同的方式组织课程,使教学更适合开发他们的智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以能力为本位开发专业课程。

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专业课程设置是在能力本位课程观指导下的构建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能力”的内涵具有时空属性,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形态的变化和社会劳动组织形式的演变构建能力本位的专业课程方案要从职业分析入手,专业分析可直接使用国家或地方教育部门给出的行业分析结果进行。在没有国家或地区行业分析的情况下,可由学校或专业自行组织进行行业分析。专业分析的最终产品是专业培养所应具备的专业职业能力,专业职业分析一般由教育专家、行业专家、企业技术专家共同进行。每个专业要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和职业能力要求,职业能力由“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组成,职业专门技术能力的核心是“职业专门技术”,它是完成职业任务所应具备的基本技术,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可外延到“职业延展能力”。某一职业的延展能力可能是另一职业的专门技术能力,延展能力主要是考虑拓宽学生职业能力范围,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发展能力。职业专门技术能力要体现在熟练掌握本行业主流技术、先进技术和新技术等方面,重点是培养运用技术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

(4)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设计链路课程。

专业课程开发的任务之一是设计围绕职业专门技术能力的任务——课程链路。链路课程可以通过把职业专门技术的培养看成一项职业工作任务以及职业综合性任务,并考虑劳动组织形式的时空特点,按工作进程组织教学,即从整体上可以实施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和课程教学原则。

(5)以应用为目的的多元范型单元课程。

高职教育中的每一门课程原则上不是按学科系统化组织教学内容的,因此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不称其为科目课程,而称为单元课程。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的单元课程实施多范型原则,共包括五种基本的课程范型,即问题中心课程范型、训练中心课程范型、任务中心课程范型、体验中心课程范型、培训中心课程范型。同时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并不排斥学科中心课程,但内容上要符合“够用为度”的原则。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的单元课程具有多种分类方式,其中常见的一种分类是将单元课程分为通用技术课程、专业任务课程、证书培训课程和通识课程四大类。

(6)以获得“双证”书作为课程考核的标准

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实施“双证”书制度即学生需要取得反映大学专科学历的毕业证书,同时还要取得反映职业能力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在当前我国职业证书体系尚不完备的情况下,应根据职业能力的要求选择适宜的证书,并开设相应的培训课程。其实,比证书更为重要的是证书所体现的职业能力,课程实质是要保证职业能力的质量标准。要进行考试制度和考试方法的改革,建立以检测对“职业能力”的掌握为目标的考试体系,证书考试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纳入培养方案。

(7)以产学结合作为课程开发的基本途径。

即产业介入教育,坚持产学结合的专业建设方向。产学结合在课程方案中要重点体现在企业实质性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课程改革、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设置课程内容、开设产学合作教育的课程、企业实际工作岗位的体验课程等,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积累,毕业后马上就能顶岗胜任工作。

3、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专业课程开发方法的特点。

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专业课程开发,是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服务为宗旨的课程观指导下,依据高职教育目的,在需求分析(包括行业分析、职业分析、劳动力市场分析等)的基础上,进行专业设置、专业职业分析、专业学习分析、单元课程概要设计、培养方案设计、单元课程开发的过程。其主要特点是:

(1)职业能力的培养贯穿始终。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形成系列课程链路,在修业年限期间,从人学开始就接触职业内容,职业能力随学习时间逐渐递增,到毕业时达到专业培养的职业能力要求,彻底打破学科系统化的三段式课程模式。形成职业能力系统化的新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在学习期间的职业体验和职业能力训练大大增加。

(2)职业技术能力的培养与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

通过以行动为导向的面向工作过程的项目或任务课程的设计,使学生既掌握做事的能力(职业专门技术),又学会做人的本领(关键能力和基本素质);既有迅速上岗的能力又有面向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另外,这种方法强调产学相结合,双证书教育,在课程类型的设计和选择上加以实现,使就业导向真正落在实处。突出职业特色,更新课程内容,着重反映当前各行业先进的主流技术,紧密切合实际。理论课以够用为度,增加实践课、实训课内容,加大实践教学力度,着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工作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第三篇: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学习能力评价体系研究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学习能力评价体系研究

阳艳萍

[摘 要] 学习评价机制是检验高职生的学习结果是否达到培养目标,顺利就业的标尺,传统的高职英

语教学在考核评价方面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学生能力评价改革的思路。

[关键词]高职 英语教学 评价

一、高职英语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英语考试的测量鉴定功能运用的不够科学,考试指挥棒的指向偏离了高职教育的就业导向,培养的高职人才与就业需求间尚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评价体系不全面

高职院校在传统的公共英语教学中,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测仅以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或学生参加的英语应用能力测试成绩为主要标准,形成了教考合一,“一纸定终身”的固定模式。单一的闭卷笔试偏重对学生传授知识的掌握度和继承度的考核,对职业技能和能力评价缺少系统的研究,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英语应用技能得不到全面地评估。

(二)教学过程中缺少其他过程性评价

课程性质和特色,学生的个性发展得不到充分地体现。为培养高职生就业所需的职业操作技能之外的通用能力,教师在教育方法中造就的学生多种素质,如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团队合作精神等,书面考试都不能及时客观地评测出来。

(三)对就业能力的评价不足

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批准的高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被各高校和学生看成是英语水平的重要证明,不少用人单位招聘人员时必须要求持有英语应用能力等级考试证书。但在人才考核和使用过程中发现,这些证书不能说明语言能力。强调应用能力考试通过率和一纸证书,把高职教师和学生的英语教学活动的焦点转向了应用能力考试。片面强调等级考试加剧了教师和学生的功利心理,可能破坏学习的自然途径和正常步骤,重蹈应试教学的老路。这显然是和就业导向高职教育的目标—培养面向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用得上”的人才相悖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应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即利用外语解决日常工作事物的能力,这决不是一份等级考试的成绩可以完全说明得了。

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考核评估体系在指导教学改革和激励学生素质培养方面的功能没有完全体现出来,主要成为了评定奖学金的指标。对全面反馈教学效果,督促教师认真系统地分析教学差距与不足,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激励学生综合发展,还存在明显的缺陷。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学生评价改革思路

(一)加强英语应用能力考评

改革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在就业中的适应性,不仅体现在考试分数的高低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学生对实际操作技能的掌握和社会对高职毕业生应用能力的认可程度上。因此,对高职生学习成绩考核要从单一的卷面测试逐步转向英语应用能力的全面评价上来。打破传统的以笔试定成绩的局面,强调笔头功夫和嘴上功夫“齐抓共管”,听、说、读、写、译综合考评,使学生更注重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摆脱应试学习模式。

学期中,考试分两大块。一块是基础知识考试,考查语言知识功底,检测学生课本知识掌握情况。一块是应用能力测试主要考查学生对英语各项应用能力的学习掌握情况,这一步可以分成专项能力考

试,根据教学进程需要不定期进行。采用朗读、对话、表演、口译、讨论、竞赛等形式。可以灵活地穿插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随时记分。学生参加的各种校内外英语听说等技能竞赛,按成绩分档次,亦能进入教学考评,以此鼓励学生多学多用。期末时将各项应用能力总结起来,按百分比计入期评成绩。

对于参加英语实训教学的学生,接受校企共同制定“2+l”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质量考核。企业在共同指导学生实践中,对学生英语技能和实际操作中的表现作出各方面的评价,教师在学期总评时,按一定比例归入学生能力考核成绩。这种校企共同参与培养英语应用能力实践的考核办法,最能体现就业导向下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定向性、适应性的特征。评价结果是高职生就业、上岗前展示英语应用能力水平最有力的说明。

(二)就业综合素质评价

以就业为目的的高职教育应是全面的素质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学会做事,更好的就业,而且要培养学生相关的职业素质,学会做人。高职公共英语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除了教授学生英语知识和技能外,还要注意观察学生学习中表现出的,如语言表达与协作能力,思维与分析能力,求知创新能力,爱岗敬业的精神,大方得体的言谈举止等行为。这都是学生就业所需的职业综合素质的表现。对于这些行为的表现,好的,教师要予以褒奖宣传;不足的,教师要注重培养提高。并且,教师要用分数的形式纪录下来,进入到学生最后的综合考评。以此来帮助教师确立不同学生素质发展的目标,同时让学生全面认识自我,激发成才斗志,树立信心,提高职业素质,夯实高职人才基础。

(三)英语等级证与职业英语技能证书并行

根据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公共英语教学只能实行素质教学,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上。因此,教师和学生必须处理好等级考试与英语技能学习之间的关系,防止片面强调等级考试带来负面影响。英语等级考试只能是英语学习的一种考核方式,教师可以将分数作为课程的终结性成绩进入学分。学生如能在完成该课程前取得英语等级证书,证明基本能力趋向社会要求一致,可以提前结束课程学习。

高职英语教学的标准是“实用、够用”,为适应市场需求,遵循就业导向,学校还可鼓励学生参加职业英语技能考试。各行业独有的职业英语技能证书具有行业的适应性,是对高职生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鉴定性考试。学生就业时持有一份职业英语技能证书会更有专业性和说服力。因此,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学生如能根据所学专业取得相应的职业英语技能证书,也应可视同该课程合格。

总之,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要改变传统的实用性与功利性的片面认识,培养出既具有熟练英语应用能力,又具有较高职业素质;既会做事,又会做人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一改过去高职公共英语课作为基础课,处于被冷落的尴尬境地。

参考文献

[1]何培芬.论高职英语测试与高职英语能力评价体系.教育与职业,2005(7).[2]闫慧颖.从高职毕业生英语应用情况看高职英语测评体系.考试周刊,2007(27).(原刊于《新课程研究》2008年第17期)

第四篇: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精)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

构建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模式

《广州市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模式研究》课题组

广州市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模式研究课题

评价对象汇报材料

二○○六年十二月·北京 广州市企业高技能人才(技师)评价模式研究评价对象汇报材料

广州市企业高技能人才(技师)评价模式研究评价对象汇报材料

目录

1.装配钳工高级技师——广重严耀强 2.维修电工高级技师——石化李建荣 3.维修电工高级技师——广钢王在俊 4.机修钳工技师——广州机床厂何建廷

广州市企业高技能人才(技师)评价模式研究评价对象汇报材料

个人心得体会

我是作为受测试者而参与了这次企业考评测试的。这次企业考评测试的试点工作放在我们装一组,充分体现了指导中心、企业对我们的信任,也表明了我们的技能水平在行业里的地位。我们装一组,除压力容器、离心机、汽轮机产品外,其余的通用机械产品都从这里装配完成,其中不乏商值高、技术含量高、行业内领先或唯一性的产品,如不锈钢生产线、机车滚动振动试验台、隧道掘进用的盾构机、航天试验用的热压罐、压力扩散洗浆机、真空转鼓过滤机、高速齿轮箱等大型产品。

从事装配钳工工作近二十年,通过自己的刻苦钻研,练就了一身过硬的装配技术,形成了自己的技术特点:能完成所有通用机械产品的安装,满足公司对客户的承诺,有组织指挥装配大型机械设备产品的能力,在钻孔方面有自己一套特别技能、能钻出各种高难度的孔。由于有扎实的基本功和管理能力,1989年起担任了装配大组的大组长,组员最多时达120人,在自己的言传身教下,培养了一批批生产的骨干和管理的骨干。由于工作突出,本人多次获得厂级先进生产工作者称号,并于1983~1985年连续三年评为厂标兵,1998年通过技师考评。

从事装配钳工工作的近二十年里,我十分珍惜企业给予的每一次锻炼的机会,都会将每一次机会视作一次企业考评,考评。自己先后参与并组织了各类在大型产品的装配,如:水泥生产线、不锈钢生产线、广东省重点工程南碱化工设备、制糖生产线、科技含量极高由西南交通大学设计的我国 广州市企业高技能人才(技师)评价模式研究评价对象汇报材料

来的优势是社会考评无法比拟的。

我参加这次企业考评的测试,对当中业绩答辩的环节,我觉得最具挑战、最具价值。我认为,这一环节是考评一个技师、高级技师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而且考评了一个技师、高级技师对新技术、新工艺的吸收和运用的能力。你必须具备一定的工作经历,有一定的工作业绩的积累,更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一环节,不但是一个对自己从事工作的总结和汇报,更是学习和提升自己理论水平的机会。它其实也是一个业绩公示的过程,只要是你装配过的产品,过程中解决过装配难题,提出过合理化建议,并将它作为经验总结出来,这样日积月累,综合能力就是这样形成。

以上就是本人对企业考评工作的认识及体会,仅供参考。

附件:对严耀强同志的评价意见

2006年11月29日

广州市企业高技能人才(技师)评价模式研究评价对象汇报材料

对严耀强同志的评价意见

一、人力资源部的评价意见

严耀强同志自1972年进厂,一直工作在生产一线,不论是从事钻工、装配钳工、担任镗、刨、钻、插床班班长或装配组大组长,都能无条件地服从组织调动,做一行,爱一行,专一行,能兢兢业业,带头钻研技术并很快成为行内的生产和管理上独当一面的能手,为此,多次获得了“先进生产工作者”和“标兵”的称号。

近几年,随着产品的技术、科技含量的提高和与国际海瑞克、安得里兹等大公司合作机会的增多,很多以前未接触过的产品都出现在装配线上,没有现成的工装、现成的装配工艺,如机车滚动振动试验台、掘隧道用的盾构机、不锈钢生产线、压力扩散洗浆机等大型产品;严耀强同志都能带领组员边干边学,大胆地参与工艺方案的制定,提出行之有效的装配工艺,各项产品都能在他的协调组织下,如期交到客户手中。

多年来的工作实践,严耀强同志积累了丰富的实操和管理经验,为了使班组的整体素质提高,他更是毫无保留地将技艺传授给组员,在他的言传身教下,不少组员已成为生产和管理的骨干。

严耀强同志在生产一线扎扎实实,任劳任怨工作了34年,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复合技能型人才。

二、考评专家的评价意见

1.经验丰富。严耀强同志在一线工作时间长,参与及主持了许多大型产品的安装,积累了丰富的产品安装经验。对大型产品的装配提出了许多合理建议和独到的装配工艺。

2.协调能力强。严耀强同志由于有扎实的基本功和丰富管理经验,在多项大型产品的装配中,都被工段委以重任,负责项目的加工协调及指导安装工作,如不锈钢生产线、压力扩散洗浆机等大型产品。

3.综合知识、经验的运用能力强。在1993、1997、1998年,严耀强同志以专家的身份,分赴四川西南交通大学、印尼、越南等地指导机车滚动振动试验台、大型轮胎定型硫化机、制糖生产线的安装试车,获得了客户的好评,为广重争得了荣誉。

三、车间领导的评价意见

严耀强同志所在的装配一组,负责着集团大部分机械产品的装配产出作业,如水泥生产线、广东省重点工程南碱化工设备、制糖生产线、轮胎定型硫化机、反应釜、高压釜、磨煤机、浸渍器、大型托轮等通用产品及技术含量较高的真空转鼓过滤机、广州市企业高技能人才(技师)评价模式研究评价对象汇报材料

不锈钢生产线、西南交通大学设计的我国 广州市企业高技能人才(技师)评价模式研究评价对象汇报材料

个人心得体会

我出生于1969年3月,中共党员,1990年毕业于广州石化技工学校,2003年取得广东工业大学计算机及应用大专文凭,2005年经广州石化技师评审委员会评审取得电气技师资格,现为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动力事业部炼油电气车间N4班班长。我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承担着本厂蒸馏、催化、加氢等炼油主体装置的供配电生产,辖下有一个10KV变电所、五个6KV变电所和十一个400V配电间。

自1990年技校毕业参加工作后,我一直在电气运行岗位上工作,并刻苦学习专业技能。通过多年的学习与实践,我在运行的电气技术水平上进步比较快,能迅速排除电气设备故障,对电气自动化控制原理有一定的认识,对变电所采用PLC控制的声光报警系统有一定的专长,在班组管理上能够发挥出班长的带头作用。

在近几年,本人主要有以下几项工作业绩:

1、独立完成催化烟机控制系统升级改造,解决了烟机控制系统联锁复杂和开车难的问题;

2、独立完成加氢一变电所PT柜技术改造,采用西门子综合保护器取代传统的电磁式继电器;

3、主持完成加氢二变电所高压电动机安全控制功能的完善,使操作人员能够安全地操作设备;

4、主持完成加氢二变电所中央信号盘技术改造,采用PLC技术作为中央报警信号系统,详细纪录设备的故障状态;

5、主持完成N4变电所中央信号盘技术改造,采用PLC技术作为中央报警信号系统,详细纪录设备的故障状态。

在2006年10月至11月期间,广州市职工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在我厂进行维修电工试点,经过几次理论与实操考核、以及面试技能评价,通过对我的理论水平、实操技能、工作业绩等各项综合能力的考核,完成了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过程。本人作为参评对象之一,在整个评价方案和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了企业的评价标准与国家的评价标准相互接轨。

在此次高技能人才(维修电工)评价模块的方案中,首先进行的是实操考核。作为技师的评审,现场动手的能力和临场的应对不单是技能高低的体现,也是心里素质的考验,心里素质的优劣往往能左右人的技术水平的发挥,实操考核直接地反映了参评对象的脑、口、手的沟通能力。此次所选的题库经过企业专家与社会专家共同磋商,结合不同企业的实际应用,以提高企业生产效益为目标,将题库的类型制定得更加能体现出企业应用的技术水平,而不是生搬硬套地采取千篇一律的模式进行传统考试,广州市企业高技能人才(技师)评价模式研究评价对象汇报材料

使企业的高技能人才真正能专有所长,学以致用,更好地为企业解决难题。

近年来,企业技师的考评都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对一些平时忙于工作又有实际工作成绩的技能人员来说,只要在某一个考试环节上失手,那么将意味着只能等待下一次的评审。这多少有些不公平。而在这次企业高技能人才的评价研究过程中,引入的业绩评价模块恰好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

工作业绩的评审是此次评价方案的关键所在。通过前期工作业绩课题的调研与开展到实施评审,期间也经过多次的改版,因为表格要求的不同将直接导致业绩表述的内容深浅不一,所反映的技术业绩水平也高低难辩;评审表对专业针对性不强也容易使参评对象难以为自己进行理性的评价。这些表格经过鉴定中心专家和企业专家以及参评对象根据各自专业的特点不断修正后,较能客观地反映出参评对象的工作业绩,让参评对象实事求是地描述自己的技术业绩,同时附上业绩的详尽资料,更能体现出参评对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水平。而在专业技术主管评价和车间意见的认可上,也让这些了解参评对象的直接领导能更加清晰地、客观地在表格上表述其业绩所达到技能水平的深度,为高技能人才的评聘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因为参评对象是建立在高级工的基础上,要评聘为技师并非一年半载的时间,所以在确立为参评对象的期间,其参与的申报技术项目按要求一一填写业绩总结,并选取参评对象认为最能反映自己综合技能水平的项目作为关键业绩申报。在这次业绩的申报填写上,参评对象能够对其关键业绩展开更为细致的表述,这样在既有全面有又突出的业绩表上,更能反映出参评对象的进步以及不同时期其技术面的覆盖程度,也为评审小组的专家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

在面试答辩的过程中,评审小组在关键业绩上对参评人员作更深入的了解,从深度和广度对参评人员作最终的鉴定,是对业绩评审的检定。

作为企业的高技能人才,就应该以专业技能为企业服务。因此,我认为在企业内评聘高技能人员,企业的评价标准必须以国家的标准为导向。市技能鉴定指导中心有针对性地建立了一套适合企业技能人才发展的评价模块,有利于企业员工的技能水平的提升,就是切切实实为企业排忧解难。

附件:对李建荣同志的评价意见

广州市企业高技能人才(技师)评价模式研究评价对象汇报材料

对李建荣同志的评价意见

一、人力资源部门(培训开发室主任)评价意见

李建荣同志是我厂近年评出的年轻技师,在技能操作人员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企业的日常生产过程中,勤勤恳恳,带领班组成员,圆满完成企业的生产任务,使单位里技术水平过硬的高技能人才。通过这次业绩评价试点,专家组对该同志的评价与我们日常掌握的是一致的。这也说明,广州市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系统与企业的贴合度是很高的,评价模型的建立是成功的。

二、生产一线班组长(N4班副班长)的评价意见

李建荣同志在班里的技术是有目共睹的,大家都很佩服他。每次遇到困难的任务,他总是能开动脑筋,想方设法带领着我们解决掉。这次他参加市里面的考核评价,我们认为肯定没问题。对于这种考核方式,我认为比较适合我们这些生产任务繁重的一线工人,考核评价的都是日常生产中的设备和业绩,做起来当然得心应手,我们也愿意参加。只是其他人参加考评的话,与他的水平是有差距的,不会像他一样取得这样的好成绩。

三、考评专家的评价意见

李建荣同志的岗位我是熟悉的,作为一个年轻的班长,他不但有过硬的技能,还具备了勤学肯干的良好品质,这是难能可贵的!仅从业绩上来看,他在本职岗位上较好地完成了企业的任务,也为企业解决了不少难题,这样的员工是企业的宝贝,理所当然应该是企业的高技能人才,因此从他的业绩评价中已经体现出技能的高低,对他的工作业绩的肯定,就是对他的技能水平的认可。

广州市企业高技能人才(技师)评价模式研究评价对象汇报材料

结合实际

挖潜专能

我是广州钢铁企业集团股份公司动力总厂的王在俊,非常有幸参加了广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在广钢集团试点的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电工技师模块的考核。

在9月底,当动力总厂的领导通知我时,我还带着几分紧张。虽然在05年获得了维修电工技师资格证书,但我是作为广钢的“青年岗位能手”直接认定,并没有参加05年的考核,即便是实操部分对我来讲不是很难,但对于理论部分和现场答辩的考核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重新温习。

在10月中旬,我参加了实操部分的考核,针对预留的桥式起重设备多处故障,我仅用了不到一小时的时间给予解决,这是我对技师考核模块的考核有了很大的信心。而后,我开始对理论部分开始温习,虽然曾经学习过电子方面的知识,由于长时间没有接触电子电路,使我对该方面的知识学习起来有些困难。但基本上可以看懂,清楚原理。在10月底,参加了理论考试,其内容基本上是曾经在学校学习过的知识,再加上复习,也顺利取得了好成绩。

之后,按照考核要求,对主要工作项目业绩进行了填写,回顾了过去几年来在业绩方面取得的成果。经过认真的准备,在11月17日参加了广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和广钢集团专家组的现场答辩会,取得了满意的成绩。

通过这次考核,我感觉知识得到了更新,对过去的学习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同时我也认为这种考核模式相对于以前的考核方式更能适合企业的需求,因为这种模式能结合企业的实际,把你取得的业绩与实际技能相结合,更能反映企业高技能人才的真正水平,使企业的高技能人才得到社会的肯定。

非常感谢广州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广钢集团人力资源部和动力总厂的领导给了我这样的一次机会。同时也感谢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和广钢集团的评委老师们对我的评价。

附件:对王在俊同志的评价意见

二OO六年十一月三十日

广州市企业高技能人才(技师)评价模式研究评价对象汇报材料

对王在俊同志的评价意见

一、班组(工段)的评价意见

王在俊同志任电气工段副工段长,主管工段生产技术,有较高的职业道德,能刻苦钻研业务,掌握了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的专业理论知识,具备完成岗位任务的能力。他排除生产上的疑难故障数不胜数,生产上出现问题随叫随到并“手到病除”,如二期电站飞灰系统PLC的改造成功,证明了他具有较高的技能。在管理上有协同工作的能力、决策的能力,并精心指导下一级专业技术人员,并经常组织班组的培训和演炼。综合评价:符合晋升高技能人才档次。

二、人力资源部的评价意见

王在俊同志走出校门参加工作以来,通过十多年来的工作锻炼积累和自己学习提高,生产一线电气运行维修技术和理论知识较高,具备了比较突出的岗位工作技能和管理能力,走上了工段管理岗位并能出色完成该岗位的各项技术、管理任务,成为单位生产和工段工作骨干,在本单位解决生产问题、完成检修任务等工作中起着较重要的作用。综合其理论知识水平、检修工作水平、工作组织管理水平、培训指导下一级专业技术人员能力等多方面情况,本单位认为其具备高技能人才条件。

三、考评专家组的评价意见

王在俊同志作为基层工段的技术骨干,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检修工作水平,以及工作组织管理水平。能刻苦钻研业务,并能培训指导下一级专业技术人员。通过今次企业高技能人材评价的测试,成绩优异。广钢电气专业组一致同意王在俊同志评为高级技师资格。

广州市企业高技能人才(技师)评价模式研究评价对象汇报材料

测评对象材料

本人93年毕业于新兴技术学校,同年进入广州机床厂有限公司,在装配车间机械大组工作三年,主要是车床及铣床的操作。三年后调到装配车间的装配大组,从事装配钳工工作。2004年工作调动,担任技术开发部试制车间的领班。

在装配车间工作的几年里,不断学习,熟悉车床和铣床的操作技术,熟悉我厂生产的各型号车床数控系统程序编辑,试车机床的各项工作精度,多次负责装配“国家质部门”抽查的产品。经历了广州数控机床的整个成长过程,完成CJK32A、CNC35A、CNC300J、G-CNC360、G-160、G-CNC350等新产品批量生产的改型换代,而在这一时期,本人负责新产品的领头装配工作。

在整机装配过程中,处理了不少问题,其中有光栅尺检测车床的定位精度,G-160数控机床的床鞍部分贴塑及装配铲刮技术等。

产品不断更新换代,自己也不断的学习。2002年考取“计算机网络操作员”资格。200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考取“高级钳工”技能资格。2000年-2004年兼任装配车间团支部书记。2004年在技术开发部试制车间的工作岗位上。经过G-210MC复合型车铣削中心新产品试制后,编写G-Z16纵切、G-160P、G-CNC100机床的整机装配工艺。也在整个装配过程中,指导新员工的装配技能,也在新产品的技术改进中协助或负责。自己在不断努力,不断成长。2006年11月经广州机床厂有限公司推荐,参加“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举办的“高级技能评审”的技师考评。

在本次的“高级技能人才”考评的过程中,业绩项目考评以列表形式进行总结,内容按照“广州市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编制的《主要项目业绩记录表》,记录本人近年来工作上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及实际工作业绩的总结、答辩装配钳工遇到的技术问题及个人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能项目考评是结本企业产品制造的机床尾座总成部分与床身导轨配合的刮削与装配操作。

综上两项考评项目情况,本人认为本次的高级技能人才考评能结合产品制造的实际装配技能及在工作中的实际业绩及能力。而本人经过本次的考评,无论在业绩考评或技能考评都按要求回答所有考评专家提出的问题,及发挥出技能实操的专业操作水准。希望在考评的过程中能增加多样化的机械元素。例如,数控方面的基础知识及专业技术知识或材料性能、热处理技术、新设备应用等技术问题。也可增加复杂零件图、装配图及形位公差绘制等的相关知识。这可能让每位考评对象都能真正熟悉装配、机械上的应用知识。更能令我们的“高级技能人才”知识面更广阔,技术更精湛。

广州市企业高技能人才(技师)评价模式研究评价对象汇报材料

附:对何建廷同志的评价意见

二OO六年十一月三十日

对何建廷同志的评价意见

一、生产一线同事的评价

广州机床厂技术开发部高级工程师徐光:

何建延同志在技术开发部试制车间担任新产品试制装配的领班,具有熟练地按新产品设计要求装配及调试中高档数控车床的技能,并能组织G-210M数控车铣中心、G-Z16回轴控制数控纵切车床等复杂数控机床的总装、调试。具备解决数控车床使用过程有关技术难点的能力。

广州机床有限公司、技术开发部、试制车间、高级技师、吴树灿:

何建延同志热爱本企业,在自己的岗位上,工作积极肯干,在技术遇到难题时,会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或会同工程技术人员一起研究解决,装配技术知识和个人技能操作面比较广,在生产一线上的劳动群体中,起到一定的核心作用,能够为企业培养新工人。

二、人力资源部门的评价

何建延同志,1993年技校毕业进入我司工作后,1996年起从事装配钳工工作。多年来,该同志注重理论知识学习,刻苦钻研业务。04年调入试制车间任装配钳工领班,负责新产品研制安装工作。为公司新产品研制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该同志技术比较全面,有时还能协新产品装配工艺改进,已具备装配钳工技师水平。

第五篇: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旅游英语教学改革

王晓宇(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国际商学院会展经济与管理系)

一 旅游英语教学改革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针对旅游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在全国屡见不鲜。研究主要从教材建设、基于跨文化视角的旅游英语教学研究、教学方法研究、多媒体在旅游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等方面进行。具有代表性的文献主要有:梁玥琳《旅游英语教学改革与大学ESP发展模式探讨》;洪常春《旅游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郭燕《多媒体环境下旅游英语教学改革尝试》冯小巍《旅游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陆正刚《基于双元制的旅游英语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费小琴《旅游文化视角下的高等旅游外语教学改革研究》等。

上述研究分别从旅游英语教学的不同角度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和探讨,部分地总结并剖析了我国旅游英语教学中存在的诸如教材建设、教学中的文化渗透、师资力量培养、授课模式及教学与社会需求的对接等问题,并基于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但目前这些研究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针对性和研究深度不够;其次,很多改革对策并不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部分改革方案只流于形式;再次,忽略了区域旅游文化差异在不同地区高校旅游英语教学中的强化渗透研究;最后,对整体旅游英语教学改革缺乏系统性研究。

二 旅游英语教学存在的共性问题

旅游英语类课程是面向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核心课程。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对外交往范围的扩大,旅游行业作为我国的窗口行业在专业人才的需求方面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各高校在旅游管理专业旅游英语课程方面相继进行了一定的教学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从理论研究到实践探索,从培养目标的定位到培养模式的确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些成果的取得对旅游管理专业外语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但是,在成绩的背后我们也不难发现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教材编写到教学内容的选定不够科学合理;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不够灵活;理论教学环节与实践教学环节脱节;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联系不够紧密;考试考核内容及考试考核方式不够灵活。为了深化旅游英语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必要根据上述旅游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本科旅游英语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旅游英语教学改革的探索。

三 本科旅游英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未充分重视教材的选择

在旅游英语教学过程中对教材的科学选择已经成为课程设计的重要环节。但是,更多的时候在教学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往往会过于关注教材的“新”、“旧”的问题,而忽视了教材的真正实用性。在大批量的旅游英语教材中不乏有一些好的、具有代表性的,编写理念、编写思路较为先进的教材,但是更多的教材仍然停留在对其他教材的拼凑和再次组合上,内容缺乏新意、杂乱无章。这样的教材通常会呈现给我们一副从时间的角度来衡量的较为新鲜的面孔,但是并不实用。而现在的旅游英语教材编写与选择过程中正是缺乏了对这些方面的思考。一些真正的优质的教材只是因为编写时间相对较早而被淘汰。2 课堂教学与实践脱节

在探讨旅游英语教学与实践结合之前有必要进一步明确旅游英语教学中所要培养的实践能力的种类。实践能力所涉及的范围较为广泛。职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理能力、生活能力等都是实践能力。由此看来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实践能力是多样化的,并非单指动手操作能力。旅游专业的学生将来主要与人打交道,运用英语语言工具和旅游相关知识在旅游业中从事服务和管理工作。因此,文章中研究提及的旅游英语实践能力主要是指职业活动和人际交往两个方面的实践能力。

基于社会需求的变化和旅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来看,科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已经刻不容缓。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已经对实践能力有了基本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对实践和训练倾注了更多的精力。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精讲多练,师生互动:课外多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但是,改革过程中也不乏进入了轻理论,盲目搞实践的误区。因此,如何真正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已经成为了旅游英语教学改革中的重中之重。3 教学手段缺乏创新性

多年来,本科旅游英语的教学始终没有进行全面的、深入的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一直占主导地位,甚至让学生感觉到专业英语的学习似乎就是大学基础英语学习的继续而已,没有体现出专业的特色所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仍然保持着传统的一言堂的模式,例如,单词讲解过程中很少关注与专业的联系,文章讲解中忽视书面语与导游词的关系及转化技巧。教师和书本仍是课堂的中心,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教师的教学思想相对落后,在教学中运用的主要是语法翻译教学法,存在重知识传授轻技能训练的现象。对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4 考核方式简单陈旧

从考核方法方面来看,仍然只采用单一的笔试的方式进行,而且基于课程特点单一的笔试考核与课程教学目标并不’吻合,口语能力的提高无从谈及。这种呆板的缺乏科学性和创.新性的考核方法势必会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单一的考核方式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越来越缺乏的学习专业英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入专业英语学习的误区。

四 本科旅游英语教学改革策略

关注旅游英语教材的选择和利用。

旅游英语的教学需要采用广度和深度适中,并具有职业导向性的教材。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培养人才最直接、最全面的要素。学生在岗位工作中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都要能体现在教材的内容中,同时还要做到“广度”和“深度”适中。旅游英语教材的编写要凸显其自身的特色。教材在编写过程中要经过系统的梳理和深入的研究,不能出现剪刀加糨糊的现象。所以既要保证遵循语言学习的一般规律,同时,又要充分考虑到职业岗位要求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注意将基础知识教学与实际应用能力培养进行有机结合。同时需要有广泛深入地社会调研,广泛收集并认真听取学生及用人单位意见,以学生毕业之后应具备的职业岗位所需的英语听说能力为导向,突出时代性、实用性和职业性,做到教材内容与企业实践相辅相成。因此,在教材选择过程中要充分关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在教材选择时关注教材的基础性。教材中需要包含旅游管理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便学生能够通过围绕话题的交流活动,尽快取得用英语交流的能力。

其次要关注教材内容的实用性。旅游英语教学的重要特点在于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职业技能的培养。就旅游管理专业而言,教材选用与编写应尽量考虑学生报考英语导游证、,饭店服务资格证等证书的需要。例如,其内容应包含丰富的与旅游相关的知识信息,语言应朴实简洁,适于朗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遗憾的是,这样的教材并不多见。目前,专门介绍著名旅游景点的书籍不少,《导游英语》《实用旅游英语教程》《旅游英语900句》《旅游英语教程》等等。但由于体例、详略程度、景点景区覆盖面等因素,这些书籍作为课堂教学用书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我们应该考虑如何去合理利用一本教材,例如,我们可以根据课程特征对手中教材进行整合,取其精华,再结合当地旅游资源适当将新的内容充实进去。以大连为例,我们可以结合大连的旅游资源优势,在我们的教学内容中添加大连的一些景点知识、当地的旅游业发展介绍等等,以此来充实我们的授课内容,同时也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现在,我们本科旅游英语的教学大纲基本就是按照这样的方法来制定,并且结合大连本地的旅游资源特色添加了—些景点介绍章节,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对学生考取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证书也有很大帮助。此外,基于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而言,旅游英语的教材编写需要充实新的内容,例如《旅游法》中的部分内容的英文解释,旅游景点的信息更新和新增旅游景点的相关信息,形式需要灵活、新颖,同时要关注细节的把握。让教材首先成为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第一吸引物。阅读后会给予其深刻的体验。而上述这些往往成为在旅游英语教学中被忽视的内容。2 改革旅游英语授课模式与教学手段

旅游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是整个旅游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旅游英语的教学迫切需要基于旅游企业的实际需要的视角进行彻底的、深入的改革。

首先在课堂授课模式方面需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法中教师主宰整个课堂,翻译课文意思,讲解语法,学生只是被动地记笔记,很少参与课堂活动的现状。根据目前正在进行的教学改革的思路,旅游英语教学可以选择采取项目化教学的方法,即在教学时强调以任务为中心,此类教学方式是就某一专业问题提出任务,针对一个任务,设定一个场景,给教师和学生分配类似实际工作岗位的角色,使学生充分运用读、说、听、写、译中的几项技能来完成任务。

其次,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通过制作灵活、生动、内容丰富的课件来设计一个旅游场景,让学生进行模拟导游练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此做法也符合现今旅游基础理论研究中对“体验”的关注。旅游英语的授课方式也需要通过对各种教学设备、教学手段的灵活运用与结合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学习体验质量,这样才能使旅游英语的学习真正体现专业特色、课程特色。此外,基于英语学习本身的特点及学生的基础要考虑到板书与课件有机结合。

完善旅游英语考核方式

首先,考核方式由传统的笔试考核向口试考核转变。旅游英语课程的考核一直是采用笔试方法。其实,就这门课程本身的特点来说,我们更应该考虑如何完善考核办法并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传统的考核方法让学生感觉到平时怎么学不重要,重要的是考试前的复习。反复记单词,写句子,做阅读,总之,学习和复习方法同大学英语并无区别。长此以往,学生对专业英语的认识越来越模糊了,兴趣也随之消失。在课题研究期间,曾针对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的旅游英语期末考试时进行了改革,即考试全部采用口试的方法,结果80%的学生在这种考核方法的压力下积极准备,在考试中的表现出色。而且,81.3%的学生表示对这种考核办法感兴趣,他们认为通过自己的精心准备收获了很多,尤其是在口语方面。在此基础上,在2007-2008学第二学期、2008-2009学第一学期又采用了口试办法对本科学生进行期末考核。同样收到良好的效果,调查结果显示,86.5%的学生都能积极准备考试,考试通过率提高3.5%。

其次,考试方式改革效果分析。本科旅游英语课程考核办法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本科旅游英语教学改革的进一步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通过此次改革也发现了一定的问题,那就是学生虽对期末考核产生了兴趣,但平时的学习仍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主要表现为,上课听讲溜号,平时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对平时考核不很重视等。针对以上现象我们考虑,考核办法的改革不应该只局限于期末,而应该贯穿整个学期。考核办法的改革从多方面着手,包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当中,也举办一些小竞赛、模拟导游训练等等来使学生感受到学习专业英语的快乐,重新树立起学好专业英语的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注重专业词汇的阶段性测试,以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

基于上述对本科旅游英语教学改革方面的论述,在此再次对文章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从整体上来看,论文基于本科教学质量提升的视角,以提升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为切人点,从本科旅游英语教学的研究现状、本科旅游英语教学的实施现状两个方面人手,通过分析现状探讨出本科旅游英语教学中存在的教材选择、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的问题,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期对本科旅游英语教学的深化改革,对本科教学工程建设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院士遴选应该回归学术本位

姜朝晖

日前在全国两院院士大会上,中国工程院审议通过了《中国工程院章程》修订稿。《章程》明确规定:今后高校、企业等单位将不得提名院士候选人。

笔者以为,院士候选人提名改革,能最大限度保证院士制度的学术纯粹性,减少行政干预。

院士头衔承载了太多非学术的、功利性的目的。除了学术研究人员外,一些身居要位的高校或企业行政人员,也汲汲于院士的头衔。许多高校、企业甚至把院士作为对外宣传的“金字招牌”,把院士数量的多少作为办学水平或企业实力的标志。以至于除了参与院士候选人提名外,甚至不惜举全单位之力,到处找关系,走门路,确保候选人当选为院士。这其实偏离了院士制度的初哀。高校、企业退出院士候选人提名,建立同行院士提名制度,将有利于院士遴选回归学术本位。

下载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体育拓展训练课程建设对策研究(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体育拓展训练课程建设对策研究(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