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产为导向高职高专课程《设施园艺》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创新研究

时间:2019-05-15 06:45: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以生产为导向高职高专课程《设施园艺》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创新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以生产为导向高职高专课程《设施园艺》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创新研究》。

第一篇:以生产为导向高职高专课程《设施园艺》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创新研究

以生产为导向高职高专课程《设施园艺》教学内容与教学方

法创新研究

摘要:通过对当前课程《设施园艺》教学现状和设施园艺职业岗位群的调研,找出当前《设施园艺》教学存在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脱节;教学方法和手段陈旧;考核方式单一等问题,提出通过采用模块式方法整合教学内容;创新“理实一体”教学方法;构建多媒体及教学互动模式;制定全面考核、综合评价,突出“能力考核”的考核评价办法等以生产为导向的《设施园艺》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关键词:设施园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8-0080-02

《设施园艺》是高职高专园艺技术、都市园艺、园林技术等专业的一门重要核心课程,涉及园艺设施、工程力学、计算机控制、果树学、花卉学、蔬菜学等跨学科综合性的课程;是一门集现代植物生理学、园艺科学、环境工程科学和信息技术科学为一体的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并随着现代农业新技术不断发展而被赋予新的内涵;而且,设施园艺发展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实践性、地域性和季节性。为了更好地提高该课程的教学和应用效果,只有通过不断地调整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建立课程综合考核评价等手段,才能建立与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的课程体系,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及培养目标的实现。根据我院在《设施园艺》课程多年教学实践中,结合当前现代设施园艺生产实际,找出当前《设施园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存在问题,并提出通过采用模块式方法整合教学内容,创新“理实一体”教学方法,构建多媒体及教学互动模式,制定全面考核、综合评价,突出“能力考核”的考核评价办法等以生产为导向的《设施园艺》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一、《设施园艺》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脱节

设施园艺起步主要先从北方开始,尤其是以山东、辽宁、河北等地发展较好,经过多年发展,无论是设施类型还是栽培技术均比南方地区均相对先进。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长江流域开始推广设施栽培技术,近年来发展速度较快,其中尤以设施蔬菜生产最为突出。但是各地气候仍然有很大差异,加之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导致设施生产技术应用水平有高有低,并形成了不同的设施栽培形式。其中江南地区主要以塑料大中小棚、连栋大棚、遮阳网和防虫网覆盖类型为主,生产上往往侧重于解决蔬菜供应的“伏缺”问题。这些现象和北方地区处在较大区别。目前出版的相关教材大多为北方农业院校组织编写,内容更多侧重在日光温室方面,栽培技术也主要针对北方园艺作物和气候条件叙述,同时对现代设施园艺控制和农业物联网控制技术应用则略显单薄。同时,传统教材是以章节编排教学内容,上课内容不能体现与生产的季节和实际紧密结合。因此,急需要根据本地和当前生产实际来编写符合现代设施园艺发展要求的教材,同时任课教师应尽可能的在课堂上补充新的知识,并提供针对性强的参考资料以便学生拓展学习,这样才不会出现所学非所用的情况。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陈旧

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学生最为关心的是教师的授课内容、授课方式、教材、教师个人魅力和课堂秩序等;内容和教材已经作了阐述,对授课方式的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希望教师采取以多媒体(主要是PPT)为主辅以少量板书的模式,目前的授课方式也主要采用这种模式,较好地适应了学生的要求。但是目前PPT仍然是文字较多,图片和动画相对较少,并存在重点不突出等一系列问题,不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在教学方法方面,目前大部分老师在课堂上阅读PPT,仍然是一种满堂灌的形式,且在使用PPT以后,授课的速度和进度明显加快,据调查,有近40%左右的学生不能跟上老师的上课节奏,往往错过很多的知识点。而对当前的实践教学来看,实践教学内容相对单一,不够全面,对于加深对设施园艺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与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方面很是欠缺。因此在理论和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要大力进行革新。

(三)成绩考核方式单一

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在成绩考核方面主要是沿袭本科院校考核模式,偏重于理论教学的质量考核,而缺少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质量考核办法。传统教学的考查以闭卷考核书本知识为主,考查内容大都局限于教材中的基本知识,记忆性成分所占比重大。而比较少采用过程考核、实践技能考核等多种考核方法并举的形式,易使学生养成死记硬背,为应试而学习的习惯,不利于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设施园艺》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创新

1.优化教学内涵,采用模块式方法整合教学内容。突出高职高专职业教育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设计理念,强化实践性、操作性,符合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针对我省设施园艺生产特点,在教学内容选择方面,本着实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根据学生的就业去向和目前生产中不同类型的设施应用的具体情况,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按照当前主要设施及生产技术,把整个课程分成园艺设施建造、园艺设施环境调控、设施育苗技术、设施植物栽培等四大模块,每个模块设若干情境,每个情境分为若干子情境(图1)。同时,在授课内容上讲究够用为原则,例如在“园艺设施建造”模块,针对园艺专业学生工程技术知识基础薄弱的缺点,删掉了大部分重点要求学生进行具体力学设计和计算的内容,只要求学生能从温室建造的选址要求、采光和保温角度出发,设计建造温室时需要考虑的一些参数,虽然表面降低了课程的难度,但极大地增强了知识的实用性。

2.创新“理实一体”教学方法。以生产为导向,结合本地区设施园艺生产的茬口安排,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针对园艺植物设施生产技术课程内容繁多、涉及面广等问题,建立以“实践教学为主体、理实一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即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一体化教学模式;此外,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将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与园艺作物生产管理相结合,建立了学生课程实习的“责任田”,实行“模拟承包”和“自主训练”模式,为提高学生对课程实践的兴趣,培养学生生产实践能力(图1)。

3.构建多媒体及教学互动模式。针对生产中常见的问题,开发全新的教学资源,对比较抽象的部分(如园艺植物设施内环境调控)采用多媒体演示教学现场观察法,用PowerPoint、Authorware等软件制作形象的模拟动画,能化静为动,充分展示一些形象的知识(图1)。比如在“甜瓜植株调整”这一教学环节上,如果采用单纯的说教,很难让同学领会植株调整过程的每一个细节,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课件将甜瓜生长和植株调整过程进行动画演示,直观地呈现在同学们眼前,极大地激发同学们学习的兴趣。

4.制定全面考核、综合评价、突出“能力考核”的考核评价办法。课程考核采用过程与总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评价,加大平时成绩、综合实训和基本技能在学分中占的百分比,学生该科总成绩包括实训成绩20%、平时成绩10%、技能考核20%,期末考试成绩50%(图1)。总之,采用上述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方法,比较客观地给出每名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总评成绩。

参考文献:

[1]张志忠,佘文琴,关夏玉,陈清西,林义章.南方设施园艺栽培类课程教学的调查和思考[J].南方农业,2012,6(3):65-68.[2]陈元生,刘永贵,裔庆.《设施园艺》立体化教材建设的探索[J].广东农业科学,2010,(5):297-298.[3]曹庆杰.应用型本科《设施园艺》的教学探讨[J].职业技术,2011,7(131):37.[4]颜志明,董召娣,王永平,解振强,董慧.创业教育理念导入园艺技术专业建设策略研究与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0):211-212.[5]贾俊英.《设施园艺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2012,18(2):157-158.[6]陈元生,刘永贵.高职课程《设施园艺》教学改革初探[J].2009,(5):39-41.基金项目:江苏省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研究课题(JSNZJ2011019);江苏省“青蓝工程”资助项目;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项目(SXGC(2012)373)。

作者简介:颜志明(1977-),男,江苏滨海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设施园艺植物栽培及教学研究。

第二篇: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导向的高校国防教育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

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导向的高校国防教育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

[摘要]

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导向,对普通高校国防教育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是新时期“深化国防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的突破口。作为探索,改革应从实际存在的理念、内容体系、目标等方面的脱节问题出发,遵循相关的法理和现实依据,在必修课、选修课、专题讲座等领域展开多路径探索,并通过多方评估验证改革的成果。最后,应探索建立一套教学内容改革的机制,使国防教育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防教育;教学改革;总体国家安全观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5)02-0054-05

0引言

近年来,随着内外形势的变化,我国所面临的挑战日趋多元化,国家安全问题也更加复杂。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山“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概念,内容涵盖11个领域:政治、国土、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科技、信息、生态、资源以及核安全。长久以来,普通高校国防教育都是以传统军事安全为导向,教学内容的设定与当前国家新安全理论之间的脱节状况日趋明显,本文通过探求二者间的有机契合,使国防教育能紧跟国家安全形势,并为国家的安全战略服务。

1当前高校国防教育教学内容与总体国家安全理论的脱节

目前,依据2006年教育部、总参、总政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训练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我国普通高校国防教育教学内容分为军事理论教学和军事技能训练两个环节:军事理论教学包括国际战略环境、军事思想、中国国防、军事高技术、信息化战争五部分;军事技能训练包括条令教育与训练、轻武器射击、战术、军事地形学、综合训练五部分。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各高校新培养方案的出台,高校国防教育与国家总体安全理论之间存在诸多脱节现象。

1.1国家安全内涵的脱节

对于国家安全的内涵,长期以来,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只局限于以领土与主权为核心、以防范外敌大规模入侵为主线的传统军事安全。《2010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中指出:“传统安全观念和机制难以有效应对当今世界的诸多安全威胁和挑战。”鉴于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因此,为了适应中国安全面临的新形势,当前高校国防教育急迫的、“最根本的是构建大国防观”[1],即“总体国家安全观”。

1.2教学内容体系的脱节

2006年,国家动员委员会颁布《全民国防教育大纲》中明确要求:“高等学校应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国防教育,使其树立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实践中,由于对国家安全内涵理解的局限,现行国防教育教学内容体系偏重军事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覆盖面窄,缺少其他安全领域问题的探讨,无法涵盖“全面系统的国防教育”的应有之义。

1.3培养目标的脱节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注重“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实用人才的培养”[2]。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不少院校将“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创新型本科专门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国防教育既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的“专门人才”应具有“总体安全观”,这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新时期学校国防教育的使命。显然,传统的国防教育与这一新目标、新要求还存在一定距离。

2新形势下国防教育教学内容改革的法理和现实依据

2.1法理依据

新时期,国防教育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发生了巨大变化。为此,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山“深化国防教育改革”的要求;2014年4月,习近平同志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无疑为国防教育改革指明了一个方向;5月,我国首部国家安全蓝皮书《中国国家安全研究报告(2014)》透视出当前国家安全风险及工作的重点,同时也为今后国防教育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提供了切入点。

另外,各院校遵循的《大纲》,在规定学生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外,也预留了教学内容的改革与拓展的空间,允许“各普通高等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对教学内容作适当调整”。《全民国防教育大纲》要求:“根据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结合国际国内重大事件……灵活设置教育内容,努力增强国防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2.2现实依据

1)与世界接轨的需要。考察世界各国的国防教育,美国、日本、英国、法国等较早的突破了传统军事安全教育内容的设定,探索总体/综合安全教育:以危机意识为切入点,以宣传本土文化、精神为支点,强调全民参与国家防务的讨论和研究,目的在于强化公民全方位的安全意识,培养其领导力以及高度社会责任感[3]。在这方面,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

2)教学内容拓展的需要。实践中,传统军事安全教育的内容已无法满足当代人学生的求知欲。从课题组收回的1771份人专院校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表明(见图1):人学生对国家安全教育必要性的认知度很高,且多数已经意识到国家安全应该是总体安全,但是与传统安全相比,学生对非传统安全知之甚少,拓展此方面的内容很有必要。

图1大学生国防教育调查表

3新时期国防教育教学内容改革的路径

就路径而言,新时期高校国防教育教学内容的改革可“三管齐下”(见图2),即采取“必修课(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选修课+专题讲座”的模式,旨在多渠道引导当代人学生紧跟形势,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并掌握一些基本应险技能。

3.1必修课教学内容的拓展

在理论教学环节,对五部分内容进行针对性的拓展:在“国际战略环境”中加入“总体安全观”的理论,引导学生从新的理论高度和广度透视时代风云,把握世界格局走向;在“军事思想”中加入“文化安全”的内容,“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关系到民族和国家的生存命脉”。因此,有必要从战略的高度强化文化安全意识与文化国防理念,把坚守国家“文化边疆”的安全,作为新时期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4];在“中国国防”中加入“非传统安全”的概述,当前我国“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国防建设须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理论指引,进行诸方面的统筹;在“信息化战争”中加入“信息安全”的内容,网络安全、信息安全已经成为国家重大战略问题,联系到国际上的“棱镜门”事件以及近期国内的几起间谍案、网络泄密案,对学生开展网络安全、信息安全教育就显得尤为迫切;在“军事高技术”中加入“科技安全”的内容,科技安全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条件下,特别是国际大环境中,由科学技术因素以及科学技术与国家安全因素的相关性所构成的国家安全的一种态势[5],鉴于科学技术“双刃剑”的特性,故对它的开发、运用以及管理等,须以国家安全为准则,进行战略性的引导和规划。

图2新时期高校国防教育教学内容改革的路径

在技能训练环节,“条令教育与训练、轻武器射击、战术、军事地形学”四个板块拓改的空间相对较小,应着重考虑在“综合训练”板块寻求突破。针对关注度不断提升的“社会安全”(包括社会治安、交通安全、生活安全和生产安全等)问题,甄选一些“防意外,求生存”的技能训练新内容。一方面,增加应对暴力恐怖主义袭击的技能训练。暴恐袭击已经成为全世界的一大公害,受到国际恐怖活动反弹的影响,中国境内恐怖活动呈高发状态,出现地域扩大的趋势[6]。北京、昆明、长沙、广州和乌鲁木齐等地接连发生类似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有专家就指出“目前国内安全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就是暴力恐怖主义”。因此,在军训中引入应对暴力恐怖主义袭击的技能训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针对学生日常出行、生活、学习以及实践中潜在的安全风险,增加交通救护、消防、避震以及其他灾难救护等科目演练,让学生掌握一些应对身边安全风险的基本技能。

3.2选修课的探索

选修课是必修课的有益补充,也是国防教育教学内容拓改的新路径,且与必修课比较具有两人优势:一是没有《大纲》框架的严格限制;二是可以深化某些内容的阐述。据此,作为探索,完全可以开设一门全新的选修课,重点介绍“总体国家安全观”。在课程取向上,要把握两个原则:其一,与新时期中国国家安全问题挂钩,赋予这门课以强烈的现实意义;其二,突出特色,“特色化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战略选择”[7],也是国防教育相关课程在各院校“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8]。

在内容设定上,也应注意以下方面。第一,围绕“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介绍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以具体某一安全问题为切入点,进行深入挖掘,积累经验,进而逐步拓展,最终实现11个领域的涵盖。第二,结构合理,重点突出。习近平同志在论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的构建时指出,人民安全为宗旨,政治安全为根本,经济安全为基础,军事、文化、社会安全等为保障。可见,各安全的属性与分工是不同的,课程安排上要制定对应的内容篇幅与课时,避免均铺,对重点进行深入阐述。第三,内容要灵活多样,可安排一些录像、实践参观等教学内容,通过多种方式将新安全思想传达给学生。

3.3专题讲座的探索

举办专题讲座也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还是国防教育教学内容拓改的又一新路径。专题讲座与必修课、选修课相比较具有无可比拟的时效性,可以将最新内容以一种较为系统、完整的方式快速呈现出来。从预期效果来看,举办专题讲座,既可以扩展学生的视野,提升教师的理论与教学水平,又可以加强多学科的交叉,令国防教育内容更加丰富、更具有吸引力。

在课堂外举办相关专题讲座,应考虑以下几点:第一,讲座专家多样化,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原则,在教学、学术的交流与推广中,丰富国家安全的知识体系,建立共识,并营造一种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导向的国防教育教学内容改革的氛同;第二,主题选择多样化,尽可能的涵盖国家安全问题的各个领域;第三,突出热点安全问题。之前的调查显示,61.38%受访学生表示关注热点安全问题,其中高达91.36%的学生希望对这些问题进行专题讨论和分析。在对各种热点安全问题的关注度中,受访者对与中国有直接关联的热点安全问题关注度达到50.2%;对影响全世界、全人类的热点安全问题,关注度达到24.95%;对影响局部地区的热点安全问题,关注度达到12.42%;对其他热点安全问题的关注度达到12.42%。数据显示,受访者对与中国国家安全有直接关联的热点问题关注度最高,应优先纳入讲座主题与素材,国家安全蓝皮书可做此方面向导。

总之,新时期高校国防教育教学内容的改革,必修课是根本,重点应放在非传统安全内容的拓展上;选修课和专题讲座的探索作为“有益的补充”和改革的“试验田”,重点应放在总体安全观的介绍、各安全领域问题的研究以及内容体系构建的摸索上,为日后必修课教学内容的根本性改革储备素材,并奠定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4建立高校国防教育教学内容改革成效的评估体系

检验改革是否有成效,需要建立一个开放的评估体系:程序上,一般分为准备、实施、结果处理三个阶段;方法上,以教师自评与互评、学生评价为基础,专家评价为重点,并注重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的结合[9];评价指标上,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访谈等方式,应用特尔斐法制定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建立适合国防教育教学内容改革的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该体系框架有4个信息来源和11个一级指标,每个一级指标又配属若干二级指标。其中,“学生评价”注重教改内容在三个路径现场教学情况的评估,对应的二级指标包括学生兴趣的激发、知识体系的完善、总体安全观的确立以及课堂收获等项。“同行教师评价”、“教师自评”与“专家评价”则跟踪教学内容改革的整个过程,因视角不同,侧重点各异:“同行评价”注重教师对总体国家安全观内涵的把握以及新内容与原有知识体系的衔接;“教师自评”侧重于改革的前瞻性与教学内容的完善;“专家评价”是评估国防教育教学内容改革成效的最重要的依据,权重比最高,评估指标涵盖相关目标实现、内容体系设计、学生获益、教师素养提升、课程完善等各个方面。各方评估目的是以评促改,完善普通高校国防教育教学内容体系。

5结束语

新时期,对普通高校国防教育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导向具有前瞻性。总体安全观取代传统军事安全观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是世界各主要国家国防教育界的共识,必然也是今后我国“深化国防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的突破方向。其次,普通高校国防教育教学内容的改革必须从国情、课程自身的特点以及实际存在的问题出发,遵循教学改革的规律,以及相关的法理和现实依据,有的放矢,鼓励多路径―必修课+选修课+专题讲座―探索,并在教学试点和评估中检验改革的成果。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即探索建构一套“普通高校国防教育教学内容改革的机制”,使国防教育能紧跟国内外的安全形势,及时调整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突出时代特征,进而为国家各时期的安全战略服务。

参考文献

[1] 苏世忠.国防教育最根本的是构建大国防观[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65-69.[2]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1).[3] 王建中.中外国防教育:比较与启示[J].江苏高教,2011,(5):150-152.[4] 陈大民.捍卫国家安全[J]求是,2012,(16):49-50.[5] 连燕华,马维野,王玉民.科技安全的定义与概念[J].科技管理研究,2000,(2):3-6.[6] 刘慧.中国国家安全研究报告(2014)[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92-102.[7] 徐辉,杨天平.特色化: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N].光明日报,2005-11-1(7).[8] 李铁君,迟艳杰.试论高等学校的特色办学[J],辽宁教育研究,2003,(1):23-25.[9] 张正明,李科,问鸿滨.高校国防教育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93-96.Research of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teaching content reform

guided by “overall national security concept”in colleges

YAN Zhong-lin,GONG Yan-li

(Department of Military Teaching and Research,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Shaanxi710049,China)

AbstractIn the new era,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teaching content reform guided by “the overall national security concept” is an important breakthrough of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As an exploration,reform should start from analyzing the disjointed problems of ideas,content system,target,etc.,carry out multi-path exploration in the required courses,elective courses and lectures following the relevant legal theory and practical basis,and verify the results of reform through a cor-responding evaluation system.Finally,we should establish a set of mechanism of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teaching content reform.And then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can plan and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country′s security situation.Key wordshigher education;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the teaching reform;the overall national security concept

第三篇:《高职高专教育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体系原则的研究》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2000年,根据教育部《关于<新世纪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计划>批准立项的通知》(教高司[2000]40号)文件精神,由北京联合大学副校长高林教授牵头,山西吕梁高等学校、北京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湖南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相关同志共同组成课题组,承担了《高职高专教育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体系原则的研究》(编号I04-2)课题研究工作。

在四年的研究与实践过程中,课题组建立了以北京联合大学为主,各参研单位分头实践、共同研究的工作网络,确立了始终坚持四个“紧密结合”的工作思路,即:将课题研究与专业课程改革实践紧密结合,将课程基础理论研究与高职教育特点紧密结合,将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与中国国情紧密结合,将学校教师与行业企业专家紧密结合,在高职教育课程开发方面,开展了深入的研究与实践,成功开发出了“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及其开发方法”,简称VOCSCUM课程及其开发方法。该成果目前已被教育部采用,成功运用于四类紧缺人才及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等两年制高职专业课程开发,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目前本课题已顺利结题,现将课题研究的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一总多分、定期研讨、引入外智、加强交流”的网络式研究工作机制,构成了兼顾区域性特点与一致性特点的课题研究团队,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灵活有效的组织与人力保障。

课题组成立后,课题负责人高林教授及时召集各参研单位课题负责人共聚北京,认真研究了教高司[2000]40号文件及本课题《项目任务书》要求,研究确定了课题实施方案、人员组织安排与分工、研究工作进程计划等重要事宜,初步达成课题实施方案和项目研究计划,并向教育部项目主管部门正式提交了《项目研究实施计划》。

针对课题组成单位分处不同省市、对应不同行业且各校高职课程改革起点不同等特点,课题组确立了“一总多分、定期研讨、引入外智、加强交流”的工作机制,成立总课题理论组和9个专业实践组。理论组由北京联合大学牵头,成员由联大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及各参研单位课题负责人组成,平时分头开展研究,定期组织学术交流与讨论,研讨阶段性成果;专业实践组以联大为主体、各参研单位推荐一个专业参加试点,构成由9个专业实践组组成的课题实践网络。要求各参研学校专业实践组根据总课题组工作要求,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子课题研究实施计划,确定参研人员、工作进程安排与工作分工,并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开展高职课程理论与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面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同时,在北京联合大学设立课题秘书处及课题秘书,专门负责与各单位进行联系与沟通。

这种灵活切实的研究工作网络,在课题研究与实践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依托这一

工作网络,总课题组先后组织了五次课题研讨会议,及时沟通信息,确定下一步研究工作计划,交流阶段性成果,研讨共性与难点问题。各子课题组积极参加研讨,发表学术观点,山西子课题组在课题结题阶段还对研究工作报告提出了重要的补充意见。课题组还依托这一工作网络,在研究的重要阶段,组织专题学术研讨会,介绍和讨论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并将本课题组阶段性研究成果提交专家及同行讨论。2002年6月24日,本课题组与其他两个同名课题牵头单位——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和上海机电高等专科学校联合发起,在北京联合大学召开了三课题组联合学术研讨会,交流了各自在高职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改革方面的研究与实践成果。会上各课题组提交论文多篇,进行学术交流数场,内容涉及职业分析理论、课程设置原则、专业教学内容体系改革、学习理论等方面,就共同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了研究与讨论。本课题组在研讨会上提出的不少学术观点得到与会同行的密切关注。通过这些学术交流与研讨,课题成员得以了解和熟悉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对课题的研究与实践起到了“引入外智,激发思考”的重要作用。各专业实践组负责人参加了这些研讨,并分别在各自专业课程改革基础上,进行了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与探索,取得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进展。具体情况详见各自课题结题报告。

二、研究与实践过程中始终坚持四个“紧密结合”,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创新机制与需求导向机制。

1.始终坚持“将课程基础理论与高职教育理论紧密结合”,用课程基础理论、原理与方法指导课题研究全过程,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研究必须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上,而我国高职教育的课程改革与实践更多开始于学习国内外已有经验,在基础理论的支撑上比较薄弱,本课题重点在于课程模式和方法研究,其理论支撑问题就成为必须研究和探讨的首要问题。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理论是一般课程理论的分支学科,因此课题组从一般课程基础理论入手,组织相关成员认真学习了课程理论、课程研制方法论等相关著作,认真研究和探索课程研究的哲学、教育学和心理学基础,在研究过程中,始终注意用课程的基础理论、原理与方法来指导研究与实践的全过程。同时,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初步探索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理论框架,并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若干理论观点。

2.始终坚持与专业课程改革实践紧密结合,为本课题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考虑到本课题实践性强、应用性强的特点,课题组成立伊始,就确立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工作思路,并作为课题研究的根本指导思想。作为课题研究的牵头单位,北京联合大学始终注意将课题研究与全校16个高职重点专业的课题体系改革紧密结合,于2001、2002年先后组织了两批校级高职重点专业课程体系改革项目。2001年,明确提出要“打破以学科理论教学为本位、为目标、为标准的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以能力或以素质-能力为本位设计教学过程;从专业改革入手,以明确专业目标需求的核心(关键)能力或(核心素质和能力)为切入点,设计教学过程和课程体系”,确立高职重点专业教学改

革项目11项,将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作为高职重点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2002年4月—6月,在全校范围内举办了16个高职重点专业课程负责人培训班,分别邀请杨金土、余祖光、吴岩等专家教授做专题报告,介绍国内外高职课程改革的前沿研究成果。与培训班同步,启动了高职课程体系改革试点项目申报立项工作,引导各专业负责人与骨干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组织交流与研讨,启发思考,鼓励改革,确立高职重点专业课程体系改革项目8项,要求以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加强支撑专业核心能力、综合职业素质培养的课程与教学环节建设,将高职专业课程建设推向深入;VOCSCUM课程开发方法形成中与形成后,首先在其中6个高职重点专业进行了试用。

与此同时,各参研单位都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分别选择相关专业作为本课题的实践依托。如湖南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在畜牧兽医专业、北京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在会计专业、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在法律专业分别进行了课程体系改革试点。这些试点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一方面为课题组研究我国高职课程设置现状提供了直接、真实、充分的实践基础;另一方面,也为VOCSCUM课程开发方法的形成与试用提供了良好的试验基地。

3.始终坚持“学校教师与行业企业专家紧密结合”,积极与行业企业专家合作,共同开发高职课程,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需求导向。

高等职业教育致力于面向产业的职业人才。正如学科系统化课程无论研究与实践都必须有学科专家参与一样,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研究与实践离不开行业和企业专家参与。课题组最初主要由来自学校的专家和教师组成,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吸收产业专家参与研究的重要性,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们先后邀请了来自ATA(全美测评技术有限公司)公司、信息产业部等行业、企业专家进入课题组参加研究。ATA公司是一家以开展国际著名IT厂商技术等级证书考试和开发各种考试平台为主的国际知名考试公司,其证书反映着国际IT业最新技术水平,参加本课题研究的专家是课题组的企业代表。信息产业部是国家信息产业发展的管理与规划部门,也是信息行业职业资格标准的制定部门,其参加本课题研究的专家是课题组的行业代表。研究中我们共同开发了面向大学生的行业职业资格证书。

4.始终坚持“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与立足中国国情紧密结合”,致力于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及其开发方法,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创新性与可行性保障机制。

近十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已取得丰硕成果,提出应打破过去“本科压缩饼干”的“老三段”学科系统化课程模式;做到理论够用为度、加强实践教学等有益的思想,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删减内容或进行课程整合、压缩理论教学学时等方式,以期实现理论教学“够用为度”;开发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践教学学时以期培养技术应用能力;组织学生获取职业资格或技术等级证书作为行业认定标志。这些措施对高职高专教育发展起过重要导向作用。

但是,有些基本问题仍未解决。最主要的是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尚存在系统性偏差,集中表现为人才培养效果与市场需求间存在差异与距离,导致这一偏差的最直

接原因是课程。我国已多次尝试引进国外先进课程模式以推动高职课程改革,但技术与职业教育与国情有相当紧密的关系,这给全面引进国外经验带来了难度,大量的实际教学改革实际上仍局限于宏观或局部,没有全面提出符合国情特点的课程模式和培养方案,更没有系统总结课程开发方法。从而造成高职院校中大量实施的课程仍然靠向四年制本科,不能从根本上摆脱学科系统化课程模式的影响。

本课题组在认真剖析和研究我国国情基础上,剖析和借鉴了澳大利亚、德国及中国台湾地区在技职教育课程方面的成功经验,重点研究这些国家和地区在形成自己独特的技职教育课程开发模式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和解决本国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注意研究其课程模式的开发过程与方法。在研究中认识到:澳大利亚成功的秘诀在于:根据国家对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求,制定有清晰的国家政策,建立了多方协调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管理运行体系、以行业为主导的教育与培训系统;确立了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与培训理念;开发了以能力为基础的课程开发模式。课题组还研究和借鉴了德国职教课程设置与开发机制的特点,德国职业教育则具有如下特点:以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需求为导向,以经济界、行业、企业为主制定培养目标;制定有具体的培训标准和严格的职业资格考核标准,并能及时根据技术进步和劳动组织结构改变不断完善;在办学体制上以企业为主体,企业承担职业教育的主要责任,不仅在经费投入、实训场所的建设中发挥主要作用,而且在具体的培训过程,包括教学的组织、企业与职业学校的协调中扮演主要角色;在教育、教学思想上强调职业能力本位,不以学科理论为中心,而以职业活动为导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课程开发、教学计划、教学方法上强调理论结合实际,针对职业技能的需要讲授理论知识并强化相关能力。

课题组还借北京联合大学承办海峡两岸高职教育学术研讨会之机,认真研究借鉴了中国台湾地区的技术与职业教育课程。该研讨会由北京联合大学等三所大陆高校与台北科技大学等十余所台湾技职院校共同组织,自1999年起分别在大陆和台湾每年举行一届。通过交流与研讨,了解了台湾技职教育的特点:其产生和发展与岛内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人才培养以满足经济需要为目的,近年随着岛内产业技术层次高移,技职教育迅速做出反映,层次随之高移,且各层次间建立了紧密联系的专业通路,以满足社会需要。

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实际上是为满足本国或本地区对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求,结合本地实际情况与条件,有效建立和平衡人才供需机制的过程。引进这些方法与举措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应关注这些方法与举措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建立动态满足环境需求的更新机制。这些重要思想,对形成和完善VOCSCUM课程方法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与借鉴作用。

三、“深层提问、勇于突破、广泛试用、逐步完善”的理论形成与试运行机制,为VOCSCUM课程开发方法的完善提供了真实有效的实践检验。

在研究与实践基础上,总课题组成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与思考,逐步将研究重点聚焦

于如下几个关键性问题:

1.在突破“老三段”的学科系统化课程结构后,高职教育专业还有基础吗?是学科基础吗?如果不是,又是什么呢?高职高专教育的课程还有体系结构吗?如果有,是以什么结构来实现系统化的呢?

2.“理论教学应以够用为度”,理论课程讲到什么程度,如何讲才能“够用”?应以什么为主线来实现课程整合呢?删减或整合后的课程内容还有结构吗?如果有,是什么呢?

3.实践教学能解决能力培养问题吗?解决能力培养的教学手段是什么?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是泾渭分明的吗?他们在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方面各起什么作用?技术与职业资格证书课程与学校课程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

带着这些问题,课题组开始认真探究高职高专教育的课程模式及其开发方式,在对澳大利亚、德国、英国及中国台湾的技术与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与开发方法进行认真反复对比分析之后,课题组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目前的高职高专课程实际上更多地还是建立在原来的学科系统化基础上,这种课程模式的特点是,学科知识本位、学校校园本位、教师教学本位。这种学科系统化课程更适合于培养研究性人才。而对高职高专教育来讲,其社会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它课程应该有助于学习者较好实现就业或职业转换,而其大众化的特点又决定了其生源不容易在学科系统化课程模式下取得成功。

因此,对高职课程的改革而言,仅提倡理论够用为度,加强实践教学,取得职业与技术资格证书,还是没有脱离过去单纯从课程或教育角度来研究课程问题的视角,没有点出高职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体系设计的核心精髓。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在原有的学科系统化课程基础上修补删减,得不到我们希望的高职高专课程,要实现真正的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首先应找到高职高专课程的服务目标。在此基础上,我们创新性地提出了“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及其开发方法”,简称VOCSCUM课程及其开发方法。

VOCSCUM课程开发模式把课程分为三个层次,并以职业能力为主线形成纵向为主、横向为辅的宏观专业课程结构;中观上形成以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和关键能力为目标的链式课程结构;微观上形成适应职业教育特点的多范型单元课程结构。该模式提出了高职课程设置应遵循的十项基本原则:

 设置专业原则——面向行业设置专业;

 设定培养目标的原则——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标;  适应学生智能特点原则——以多元智能理论为课程设计的基础;  设计宏观课程的原则——以能力为本位开发专业课程;  设计中观课程原则——以任务驱动、行动导向设计链路课程;  设计微观课程原则——以应用为目的的多元范型单元课程;  考核标准原则——以获得双证书作为课程考核的标准;

 评价课程的原则——专业课程整体剖析的课程评价方式;  保障原则——以产学研结合作为课程开发的基本途径;  导向原则——正确处理就业导向与专升本的关系等。

VOCSCUM课程开发方法包括五个部分,分别为行业分析方法、专业设置方法、专业课程开发方法、单元课程开发方法和质量标准及其评价方法。其中,行业分析是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的基础,最好在国家或地区层面进行,由行业专家和学校教育专家共同完成,必要时也可在学校层面进行;专业设置应分别在国家、地区、学校分三级进行,各自有相应的任务和责任;课程开发则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分别对应整个专业、课程模块和一门课程。具体开发方法详见课题研究成果。

VOCSCUM课程开发模式与方法的研制初步形成时,恰值国家教育部提出高职高专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得到了教育部的高度重视。2003年11月,教育部组织国内专家为四类紧缺人才专业开发两年制高职教育课程,本课题组高林、鲍洁应邀参加了开发工作,分别任软件技术专业课程开发组长和总专家组副组长。开发中总专家组采纳了本课题研究的两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基本原则,并在软件技术专业课程开发中探索性运用了VOCSCUM课程开发方法。目前,四类紧缺人才专业两年制高职教育课程模式已经以教育部文件形式在国内予以推广。该方法对35所两年制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的课程开发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试用基础上,课题组进一步修订并完善了VOCSCUM课程模式与开发方法。目前该方法已在北京联合大学的高职重点专业、本课题组各参研单位试点专业中得到了广泛试用,并为项目主持单位承担的几个相关的国家级和教育部课题,提供了重要的方法支撑。2004年7月,VOCSCUM课程开发方法被纳入教育部高教司和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主编的“银领工程系列”丛书,以《点击核心——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导引》为题,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课题组负责人高林教授还应邀在教育部高职高专评估专家培训会、高职院校教师课程改革培训会、高职教师培养国际研讨会等多个重要学术研讨会上举行学术报告,得到与会专家和各高职院校同仁的认可与欢迎。

总之,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及其开发方法,是课题组在认真深入的研究与实践基础上,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提出的创造性研究成果,标志着本课题组已顺利完成课题研究任务。今后,课题组成员仍将继续加强理论与实践研究,进一步深化与完善这一方法,使之在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与改革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高职高专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体系原则的研究》I04-2课题组

2004年9月

第四篇:以任务为导向的《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设计

样刊快递到付至:辽宁省锦州市开发区西海路东段2号辽宁理工职业学院 陈雪娇(收)*** 作者简介:陈雪娇(1985—),女,辽宁锦州人,硕士,辽宁理工职业学院教师

任务导向法高职在《网页设计与制作》实训课程中的应用

陈雪娇

(辽宁理工职业学院,辽宁锦州 121007)

摘要:随着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课程中亟待改进。本文主要研究在任务导向法的指导下,对实训课的教学过程进行重新设计,对教学目标重新定位,选取任务为导向的教学内容,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构建新型的教学关系。关键词:任务导向;课程设计

《网页设计与制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授课过程的实践表明:“任务导向法”在本课程中的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它符合素质教育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

①想,同时也符合教育理论“乐学教育”、“愉快情感”的教育思想理念。

一、基于任务为导向教学目标的确定

高等职业院校《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旨在培养计算机前台网页制作人员,因此,该课程应以行业需求确定为培养目标,以实践能力为目标实施教学活动,用多元的评价机制评价

②教学效果,并突出以能力为主的理实结合的教学目标。

教师可以将《网页设计》课程分为3个模块:运用PS对网页进行效果制作;运用Dreamweaver软件搭建网页、运用 PS、Flash 软件为网页制作 LOGO 及广告动画、三个软件的综合使用,并分别确定如下目标。

(一)能力目标

能够具备规划网站能力,编写网站策划书;能够进行网站效果图设计及网站动画设计;能够应用新技术DIV+CSS进行网站布局,进而进行静态网站的开发与制作。

(二)知识目标

掌握 Dreamweaver 的工作环境、菜单、工具栏的使用方法;掌握新建网站的方法、文档的保存方法;掌握网页的编辑技术;掌握网页超链接的插入和编辑技术;掌握表格、布局表格、单元格、框架、层的辅助定位工具操作;掌握文本、图片、动画、视频的插入、编辑、格式设置的方法;掌握利用 PS 制作处理网页中所需图像的操作方法及图像格式转换技术;掌握基本动画和高级动画的制作。

(三)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团队协作神;自主学习能力;沟通能力、感悟能力;表达能力、知识应用能力;获取知识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创新能力;责任感、效率观念。

二、基于任务为导向教学内容的选取

教师根据划分的模块可以将整个项目分为2个子项目,每个子项目对应的子任务如下:

(一)用ps制作网页效果图

制作 LOGO 及广告动画制作网页动画;制作网站LOGO、最终形成网页效果图。网站风定位、网站布局设计、网站草图绘制。

(二)搭建网页

组织和管理网页文件和文件夹;进行网页布局;超链接的制作和编辑;网页元素的插入和编辑。处理网页中的图形图像制作和处理网页中所需的图形图像文字边框等素材。

三、基于任务为导向教学过程的实施

本次教学实训主要是以学生的独立分析、研究、实践为主,教师的传授、指导和共同参与展开的。

(一)实训内容分析 本次实训的主要内容就是设计制作PS网页效果图,并通过效果图完成制作网页。

(二)实训过程分解 1.任务解析

本项目属于企业类网站,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可将这类站点的开发简化为:项目的前期策划、效果图设计、动画设计制作、网站静态页面的编辑。

2.学习资源的发布

明确任务后,教师帮助学生理解任务、分析任务、分发各种图标及素材等,收集好所需资源。

3.计划与决策

在教师的建议下分组,明确分工,细分任务,按照计划开展进度。教师要实时关注学生进度,提出可行性建议和知道意见,形成可行方案。

4.实施

教师下达学习任务,学生根据任务做好计划,对于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和分析,学生做好知识点记录。对于重点难点,教师先行演练,学生同步跟练。简单知识点可以学生自主学生,商讨学习,自己解决完成任务中遇到的问题。

(三)“双品”转化

“双品”转换,即作品到产品的转化。是在临摹学习过后,自行设计一套产品,这既是从学习到创作的提升;也是学生学习领域到职场领域的过度。鼓励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完整的网站,实际是将网站欣赏、网站规划、效果图设计、网页布局设计等教学模块进行重构和细化,在自己的创作中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对实训课程之外的另一种强化和延伸。从学生的作品与产品中,不可否认学生已经熟练了网页的制作软件:Ps、Flash、Dw,但是作为一名专业从事网页工作的设计师,除了掌握这些,还需要在视觉素养方面更上一层楼。否则,我们的学生只能是工匠,而不是设计师。

四、基于任务为导向教学评价的确定

课程的评价模式通过多方面相结合综合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综合评定多元评价模式,过程评价与最终结果评价相结合。

五、总结

总之,教无定法,重在得法。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方法能够调动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在进行项目设计时,操作更加灵活,展示自己的思路,从而更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促使学生为完成项目而进行多渠道的自主学习,让学生能在知识的学习和将来的工作岗位间实现零距离接触,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奠定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杜理明.“任务导向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10(10):89-91.[2]都桂英.高职院校《网页设计》课程教学设计[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9):57-59.[3]吴俊荣.基于行动导向的《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设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4]康康.论网页设计课程教学设计 [D].南京艺术学院,2012

第五篇:以就业为导向的《网站规划与建设》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以就业为导向的《网站规划与建设》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以就业为导向的《网站规划与建设》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范黎林,朱振伸

(河南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河南新乡453002)

摘要:《网站规划与建设》是一门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课程,但目前很多高校仍然采用传统方法,以课堂授课为主,考核方式单一,与实际应用需求脱节。本文通过对IT人才就业形势及人才需求的分析,提出了学习兴趣小组、项目实训、任务驱动的教学改革方法。经过实际的教学实践,学生个人的综合素质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

积极性,达到了课程改革的目的。

关键词:网站规划与建设;课程改革;学习小组;项目实训;任务驱动

基金项目: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河南省城市智能交通建设对策研究”(142400410103),河南省交通厅科技攻关项目“基于Petri网的加权物流运输网络的路径最优化研究”(2013-2-08)

作者简介:范黎林(1970-),男,河南新乡人,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智慧商务,智能交通;朱振伸(1990-),男,河南新乡人,硕士研究生,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智慧商务,智能交通。

《网站规划与建设》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网络工程及物联网工程等专业学生的必修课[1]。该课程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熟练掌握网站的规划与建设,使学生能够从标准软件项目开发过程和实际应用角度出发,掌握成熟的网站设计工具和流行的网站开发语

言,以完成网站设计、开发和管理等工作;同时为用人单位培养能够胜任Web软件工程师、网站运维工程师等职位的人才。从目前IT行业的就业需求来看,学生掌握了网站开发和管理的技能,可以提高其就业竞争力,促进高质量就业。

然而,目前的就业问题在于:一方面企业对网站建设与管理方面人才需求量大;另一方面计算机和信息工程等专业毕业生很难找到对口工作,高质量就业者稀少。这种现象反映了目前高等教育在IT人才培养上面跟不上信息时代的变化,需要对人才培养计划及时调整。具体到《网站规划与建设》课程的教学中,需要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等进行改革研究,结合职场对网站建设和管理人才技能的要求,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以满足社会对IT人才的需求。本文针对《网站规划与建设》课程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教学模式和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教学改革措施。

一、市场IT人才需求分析

1.人才需求分析。表1是来自中华英才网2010年对发布职位数量最多的热门行业的数量统计。

从表1中可以看出,计算机软件、互联网/电子商务等IT行业是全国招聘职位数量最多的行业,并且呈上升趋势。

表2是2014年前程无忧网对2014年全国招聘职位数量热门行业进行的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8月全国招聘职位数量最多的行业是互联网/电子商务,该行业不仅职位数量位居全国第一,而且同比涨幅也在全国十大热门行业中遥遥领先。对比表

1、表2可知,从2010年到2014年,IT行业人才需求成猛烈增长,IT行业仍旧为目前最为热门的行业,据统计,目前IT行业的薪酬在其他行业中遥遥领先,为高薪行业。

表3是前程无忧网对热招行业职能进行的数据统计,数据显示,具体到职能,2014年8月,全国互联网/电子商

务行业中的热招职能中有互联网软件开发工程师、网页设计/制作/美工、销售代表、软件工程师、销售经理。三个表中的信息都与《网站规划与建设》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2.工作岗位分析。从用人单位及人才网站如百度招聘和腾讯招聘了解到,与网站建设有关的工作岗位有:网页设计、网页制作、网页美工、网站维护、网站管理、网站推广等。下图是百度和腾讯对网站建设岗位的描述信息。

职业能力分析。分析网站建设方向的岗位工作过程,得出其职业能力即网页设计与制作、网站架设与维护[3],具体即能设计、规划网站;能制作、管理企业信息资源,有一定美工能力;能熟练制作含动态、静态网页的网站;能熟练架设、发布、管理和维护网站;能利用多种方式推广企业网站、具备沟通能力等。

从以上的分析可知,IT行业就业岗位多,但对社会需求量大,对就业者要求也较高。

二、网站规划与建设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1.教学方式单一。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的是理论与上机实践课交叉进行,理论课上教师使用实例[1]在投影上进行操作演示,上机课程学生按照操作步骤逐步操作进行练习。学生经过上机课后,可以熟练地做书上的练习,但是书上的练习题都是已经给定了创作素材和页面布局,学生按照书上的操作步骤逐步操作就能够完成。甚至有的练习题连页面的边框以及布局都已经完成,学生只需要做其中的一部分,用以练习授课内容。这样练习的结果是学生能够进行页面的某一部分操作,只是限于模仿,在实际应用中碰到的问题却不知如何去应对,不知道如何采用合适的步骤去制作和完成一个网站,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首先,学生的网站存在随意更改的

现象。在制作网页时不是根据先前写好项目书进行工作,从网站结构到页面布局,没有统一规划,不能够按标准软件工程方法进行开发。

其次,网站的页面元素间也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整个页面颜色也要协调,功能性的组件也要使用得当。经常见到学生的作业是为页面不单调而强硬使用组件,明显是胡乱拼凑完成,使得组件在页面中显得很突兀,页面不和谐[3]。

最后,页面的动态效果要和网站的功能相得益彰,学生为了使页面动起来,在网络上下载许多Flash,都堆砌在页面上,整个页面看起来混乱不堪[7]。

2.考核方式单一。大多数院校对学生的考核和评价方式上,脱离了大学教育能力第一的本质。很多学校在《网站规划与建设》这门课上仍然沿用传统教育的考核方式———闭卷考试[2]。这样很难对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进行综合的考核与评价,同样也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及动手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实验

课程考核,也是采用上交实验报告及一份网站设计,而目前网上有太多的网站源码提供免费下载,多数学生采用了直接从网上下载后简单修改即上交为作业,这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提高产生了负作用。因此在学生学完该门课程后,仍然不会制作一个网站,设计出来的网页仅仅只是模仿别人已有的成果,缺乏个人思考和创新。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够适应企业需要,与社会脱节,直接导致学生的就业难问题。

3.教学资源匮乏。教学资源是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的素材等各种可被利用的条件,通常包括教材、案例、影视、图片、课件等,也包括教师资源、教具、基础设施等。近些年高校扩招,导致在校学生数量的剧增,而高校教育资源缺没能跟上学生数量的增长,特别是教师急缺,一位教师需要带多门课程,几百名学生。教师教学任务重,除了教学任务还有科研任务等,高校教师在教育上力不从心,不能够对每一名学生进行指

导。期末考试批改任务重、教学压力等多种原因对每个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不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难以对每一个学生进行细致分析,制作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只能够照顾到大部分学生。

三、改革方式的探索

基于以上《网站规划与建设》课程教学的弊端及不足,为了改善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实现学生顺利就业,能够培养学生网站规划与建设的专业能力,能够适应企业要求的能力,本课程试图进行改革探索。

1.改革理念。成立学习兴趣小组,自愿报名参加,采取考核淘汰制,能够跟上学习步伐的学生继续留到小组,不能够跟上的进行淘汰,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能够通过考核允许再次进入学习小组,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协助作用,定期给学生分配实践项目,由学生按小组分工完成实践项目,由教师对项目的完成进行综合评价。

2.实施过程。(1)成立学习兴趣

小组[2],学生自愿报名参加,根据个人爱好进行小组分配,并选出组长,如:网页设计小组、网页美工小组等,首次成立小组只需报名,不必进行考核。(2)统一进行指导学习,由教师进行指导学习,对学生进行网站规划与建设相关知识的培养与指导,经过一段时间的统一培养,由学生进行自学[4],培养学生的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3)对学生进行定期考核,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不能够跟上学习步伐的学生对其进行警示,给其一段时间的督促学习,如若还不能跟上学习节奏,将进行淘汰。为了避免学生中途而废,允许学生延长考评时间和次数,如果该学生经过私下的努力,经过考核可以再次进入学习小组。

3.项目实训。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由教师统一安排或学生自主提出实践项目,项目的难度选取根据学生的能力选择,以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将项目进行分工,按照小组的不同类别进行任务的分配。同时由组长负责协调组内成

员的开发工作,并负责组与组之间的通信联络工作,同时还要负责与教师之间的沟通。由组内讨论提交项目计划,实践项目进度安排确定后即进行项目开发,严格按照软件工程方法进行网站的开发。通过项目实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及沟通能力。为了将子项目合并成一个完整的项目,每个小组之间要进行必要的沟通[6],实现有效地整合。通过小组之间相互的讨论学习,达到相互学习的目的。提高学生的个人沟通能力与合作能力。完成各个小组的实践任务后,在教师的指导下,每个小组将网站的各个部分整合起来,并完成实际系统中的部署,做完这一步就完成了网站建设的整个开发流程,其中每一步对网站设计者来说都是很重要的训练。

4.轮换制度。为了提高学生的个人综合能力,而不是仅仅能够解决某一部分问题的能力,将学习小组依照网站分工进行轮换,如最做网页设计的学习小

组改变为网页美工,以此让学生接触不同的工作岗位和提高解决不同问题的能力。同时,对于不同的实践项目选出学生作为领导进行项目规划任务的分配,进行整体架构的设计,提高学生的领导能力,接触项目管理,增加项目管理经验,以适应企业需求以及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

5.校企结合。学生经过了项目实训后,能够接受实际企业项目,由学院或教师从企业接受实际项目,让学生接触到实际项目中,进行与企业的交流沟通[5],进行需求分析、系统总体设计、系统详细设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系统测试、系统部署等网站规划与建设的全部项目,让学生提前进入状态,接触社会实际需要,能够适应未来的就业环境,胜任未来的工作岗位,为以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6.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探索。《网站规划与建设》的课程考核不再是以往的闭卷理论考试的方法,而是采用是否完

成实际项目设计任务为依据的方法。期末时,教师根据学生在本学期的任务安排及任务完成情况,通过考察、分析及综合评价,完成小组内的任务,按照规定格式完善各类文档,然后即可作为期末作业上交,教师对学生进行打分给其成绩。这样既打破了传统闭卷考试的弊端,又能使学生学以致用,达到该课程的教育目的。

四、结束语

通过对《网站规划与建设》课程教学与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实际过程中,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积极学习的动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教育目的,打破了传统以书本授课的教学模式,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教师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师导学和学习小组等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交流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校企合作,摆脱了传统教学与实际应用脱节的弊端。学生在课程

学习技术后基本上可以独立完成个小型网站的规划与建设,在实际的过程中提升了自己的能力,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实现了为社会输送合格的IT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彭莉,张道军,高好良。《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软件导刊,2013,(2):170-171.[2]叶俊。《网站规划与建设》课程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初探[J].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4):64-65.[3]张春凤,高洁。基于任务驱动的《网站规划与设计》课程改革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36):8733-8735.[4]张久菊。高校网站建设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改革,2012,(12):9.[5]范喆。提高网站规划与设计课程教学质量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8,(7):119-120.[6]王海军。基于研究性学习下的网站建设课程改革初探[J].管理教育,2008,(12):63-64.[7]李强。《网站规划与设计》课程改革探究[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1,(6):71-74.

下载以生产为导向高职高专课程《设施园艺》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创新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以生产为导向高职高专课程《设施园艺》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创新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