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一:以需求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标准研究与运用[共5篇]

时间:2019-05-13 04:38: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典型案例一:以需求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标准研究与运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典型案例一:以需求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标准研究与运用》。

第一篇:典型案例一:以需求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标准研究与运用

课程体系改革新探索,助推教学水平极大提升 ——“以需求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标准”研究与运用

一、课题背景

随着新知识、新技术的大量涌现,社会对中职人才的需求比以往更注重技能性、实用性。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教学课程体系已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如何针对社会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进行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就成为中职学校亟需解决的问题。

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主要面向电子技术行业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培养能够掌握电子技术应用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基础理论和电子设备装接与维护等专业技能,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从事电子设备的生产、装配、调试、维护、设计及技术管理等方面工作,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针对这一培养目标,攸县职业中专制定了以就业为导向,以电子行业职业岗位技术领域的任职要求和企业认证作为课程建设标准,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以教学体系改革为突破口的课程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同时推广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学习的教学方式,以产学研结合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推进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双证书”中职教育。

二、研究内容

1、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切实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改革,是满足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促进中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就业率,是中职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在建立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本着以就业为导向,适应社会对本专业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这一出发点来进行课程体系建设。

2、教学资源库建设:课程体系标准、教材

制定课程体系标准:以攸县职业中专的专业类别为切入点,以大类专业为课程单位,结合社会与企业岗位要求,构建各课程模块化的教学内容与体系,适合学生水平和反映专业需要;构建有当代中职特点的课程评价方案。编写电子教学辅助资料,制作电子教学多媒体课件。

3、以行动导向为目的的教学方法改革

积极开展四阶段教学法、项目教学式、小组讨论式、高效课堂、实验室开放等教学方法改革。

三、研究过程和方法

1、研究过程(1)市场调研

我们采用调查研究和实验的方法,把九十年代的电子专业班确定为研究对象,通过参观沿海地带优秀中等职业学校同类专业,对细化专业、师资、课程结构、教学计划、设施配备、管理考核等方面进行调查,把结果与本校实际情况对照检查,找到本校在师资、设施建设、课程结构方面的不足和问题;通过了解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地方经济建设,特别是三资企业对电子技术人才数量和岗位的需求、对专业技能的要求,对电子技术专业毕业生面对的相关职业群和岗位群进行调查和分析,并对各种岗位工种应具备的知识、技术和行为方式进行归纳和分析,以确定各细化专业的培养目标。

(2)以就业为导向改革课程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切实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改革,是满足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愈加严峻,因此,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就业率,已成为中职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在建立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本着以就业为导向,适应社会对本专业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这一出发点来进行课程设置。通过历时三年对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相关企业生产、管理一线的电子技术实用型人才需求的调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完成课程体系的改革和重组工作。在课程体系改革中,我们把课程体系分为综合素质教育体系、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三大部分,每一部分都紧密结合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发展动向不断进行调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比例为1:1,同时推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理论教学为培养学生的综合和专项职业能力服务;实践教学则充分满足职业岗位工作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的完整性和更新性;综合素质教育则注重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和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3)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与企业合作建立以企业岗位为特点的几个专业方向,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把握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根据行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以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为构架,摒弃以学科理论为导向的“知识本位”模式,本着精简、合并、优化的原则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和重组,以培养出更多具有较强实际应用能力的技能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教学计划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为主线,打破传统学科体系,根据课程性质和特点,结合企业人才能力需求,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对应划分为基本文化素质、计算机应用、电工技术基础模块,电子技术应用模块等公共模块。建立了计算机主机板维修模块、SMT模块、电子检测模块、家电维修模块等专业课模块,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够用为度,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将理论知识的传授渗透到实践技能教学中。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为重点,建立了基础实验教学、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设计、毕业顶岗实习四个系列的实践教学体系。几年来,本专业建成了集实训、实习、教学、职业技能鉴定、认证培训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型、开放型实训基地。校内建成电子实训室、维修电工实训室、家电维修实训室、电子检测实训室、主板维修实训室、制冷实训室等8个校内实训室和梅城家电维修部、华为集团、精诚科技、天弘科技、富士康科技集团及深圳市毅俊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等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习,为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创造了有利条件。

(4)推广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的正确与否决定着课程体系改革是否能够成功。要将教学方式的改革与课程体系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改变以往的学生被动听讲为学生主动学习,建立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体系。根据学生的特点,积极采用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理念,例如:四阶段教学法、项目教学式、小组讨论式、实验室开放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为了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中成立了几个电子兴趣小组,每个小组都有指定的指导教师。定期举办技能大赛,把比赛题目融入到多门课程的教学中,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研究,为学生学习深奥难懂的专业理论带来了动力,激发了学生主动去学习专业课的兴趣,大大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提高。电子技术应用、电工技术应用专业课程采取在实训室边讲边练理论实践一体化的上课形式和仿真教学,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变得更形象直观、易于理解和掌握,真正使学生在课堂上成为主体。由学生的学习情况决定教学的进度与难度,提高了教学效率,节省了教学时间。以产学结合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是中职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关键部分,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要与理论教学有机地结合到一起,真正做到把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结合起来,强调学中做、做中学。在实践教学内容安排上,与本专业行业企业技术骨干合作开发教学项目,内容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循序渐进,实现从简单应用能力到综合设计分析能力的分层递进培养。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市场的需要,根据企业项目及时更新,推行工学结合项目驱动式教学,把实践教学与企业技术研发相融合。例如《计算机主机板原理与维修》《SMT技术》《电子检测》都是利用企业的最新的电路、最新的技术编写出来的项目化教材,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严格按照企业“7S”管理模式教学管理学生实践操作。(5)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双证书”中职教育

中职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并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是连接职业教育和就业的桥梁,是检验中职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培养成效的重要手段。按照中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和电子行业职业岗位要求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的有关规定,将学生毕业时同时获得毕业证和相关岗位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制”纳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计划,在实践教学中强化技术应用能力训练。借助本校承办社会劳动保障部电子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所的优势,将职业技能培训与专业课教学融为一体、国家职业资格考试与实践课考试融为一体,直接以权威的国家职业资格考试来考核和评价教学及学生学习水平,即以国家职业资格考试成绩作为学生相关课程的成绩,使学生毕业时即获得相关职业岗位的高级职业资格证书,为学生的“毕业即上岗” 零距离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本专业学生在校期间获得对应的中级维修电工、计算机维修工、电子检测工、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工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高达92%以上,每人至少获得两个资格证书,持证人数比例达到100%。

2、研究方法

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调查法、实证法等研究方法,分析借鉴国内外中职专业课程建设的经验及研究成果,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探讨,逐步形成中职学校专业课程标准。通过以攸县职业中专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建设为切入点进行研究分析,构建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标准的思路与样本,开发相关教材与教学资源。

五、取得成果

1、修订了教学计划和大纲

学校与企业共同修订了主板原理与维修专业方向、SMT专业方向、电子检测专业方向、制冷专业方向的专业教学计划,并且使用了4年;修改了各细化专业中各项目化课程的教学大纲。

2、构建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

改革电子类专业基础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方法,构建了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新体系,拟订项目化基础课教学内容、方法及教育技术整合与深化的改革与实践方案,经实践收到了很好效果。

见附件2:

3、研究编写部分校本教材:

今年上期完成《电子技术基础实训指导和教案丛书》、《电子技术基础理实一体化教程》、《电工技术基础实训指导和教案丛书》《电子EDA实习指导和教案丛书》、《维修电工实习指导和教案丛书》,此系列校本教材将课程教学和学生技能操作实训进行标准化,这样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能进行有效的检测和监控。

4、撰写项目研究调研报告、项目研究总结报告共2篇,交流论文10余篇,正式发表论文共1篇,其中贺年辉主持了国家级课题子课题《四阶段教学法》课题研究,并取得很好的效果。

5、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通过参加国家级、省级教师培训,全面提升教师队伍水平。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现有省级专业带头人2人(贺年辉、夏湘文),市级学科带头人1人(贺年辉),市级骨干教师2人(黄志荣、蔡可飞),市级教学能手1人,株洲市百优教师1人。

第二篇:典型案例一以需求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标准研究与运用

课程体系改革新探索,助推教学水平极大提升 ——“以需求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标准”研究与运用

一、课题背景

随着新知识、新技术的大量涌现,社会对中职人才的需求比以往更注重技能性、实用性。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教学课程体系已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如何针对社会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进行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就成为中职学校亟需解决的问题。

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主要面向电子技术行业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培养能够掌握电子技术应用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基础理论和电子设备装接与维护等专业技能,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从事电子设备的生产、装配、调试、维护、设计及技术管理等方面工作,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针对这一培养目标,攸县职业中专制定了以就业为导向,以电子行业职业岗位技术领域的任职要求和企业认证作为课程建设标准,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以教学体系改革为突破口的课程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同时推广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学习的教学方式,以产学研结合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推进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双证书”中职教育。

二、研究内容

1、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切实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改革,是满足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促进中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就业率,是中职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在建立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本着以就业为导向,适应社会对本专业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这一出发点来进行课程体系建设。

2、教学资源库建设:课程体系标准、教材

制定课程体系标准:以攸县职业中专的专业类别为切入点,以大类专业为课程单位,结合社会与企业岗位要求,构建各课程模块化的教学内容与体系,适合学生水平和反映专业需要;构建有当代中职特点的课程评价方案。编写电子教学辅助资料,制作电子教学多媒体课件。

3、以行动导向为目的的教学方法改革 积极开展四阶段教学法、项目教学式、小组讨论式、高效课堂、实验室开放等教学方法改革。

三、研究过程和方法

1、研究过程(1)市场调研

我们采用调查研究和实验的方法,把九十年代的电子专业班确定为研究对象,通过参观沿海地带优秀中等职业学校同类专业,对细化专业、师资、课程结构、教学计划、设施配备、管理考核等方面进行调查,把结果与本校实际情况对照检查,找到本校在师资、设施建设、课程结构方面的不足和问题;通过了解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地方经济建设,特别是三资企业对电子技术人才数量和岗位的需求、对专业技能的要求,对电子技术专业毕业生面对的相关职业群和岗位群进行调查和分析,并对各种岗位工种应具备的知识、技术和行为方式进行归纳和分析,以确定各细化专业的培养目标。(2)以就业为导向改革课程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切实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改革,是满足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愈加严峻,因此,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就业率,已成为中职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在建立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本着以就业为导向,适应社会对本专业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这一出发点来进行课程设置。通过历时三年对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相关企业生产、管理一线的电子技术实用型人才需求的调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完成课程体系的改革和重组工作。在课程体系改革中,我们把课程体系分为综合素质教育体系、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三大部分,每一部分都紧密结合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发展动向不断进行调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比例为1:1,同时推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理论教学为培养学生的综合和专项职业能力服务;实践教学则充分满足职业岗位工作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的完整性和更新性;综合素质教育则注重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和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3)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与企业合作建立以企业岗位为特点的几个专业方向,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把握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根据行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以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为构架,摒弃以学科理论为导向的“知识本位”模式,本着精简、合并、优化的原则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和重组,以培养出更多具有较强实际应用能力的技能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教学计划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为主线,打破传统学科体系,根据课程性质和特点,结合企业人才能力需求,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对应划分为基本文化素质、计算机应用、电工技术基础模块,电子技术应用模块等公共模块。建立了计算机主机板维修模块、SMT模块、电子检测模块、家电维修模块等专业课模块,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够用为度,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将理论知识的传授渗透到实践技能教学中。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为重点,建立了基础实验教学、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设计、毕业顶岗实习四个系列的实践教学体系。几年来,本专业建成了集实训、实习、教学、职业技能鉴定、认证培训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型、开放型实训基地。校内建成电子实训室、维修电工实训室、家电维修实训室、电子检测实训室、主板维修实训室、制冷实训室等8个校内实训室和梅城家电维修部、华为集团、精诚科技、天弘科技、富士康科技集团及深圳市毅俊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等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习,为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创造了有利条件。(4)推广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的正确与否决定着课程体系改革是否能够成功。要将教学方式的改革与课程体系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改变以往的学生被动听讲为学生主动学习,建立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体系。根据学生的特点,积极采用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理念,例如:四阶段教学法、项目教学式、小组讨论式、实验室开放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为了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中成立了几个电子兴趣小组,每个小组都有指定的指导教师。定期举办技能大赛,把比赛题目融入到多门课程的教学中,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研究,为学生学习深奥难懂的专业理论带来了动力,激发了学生主动去学习专业课的兴趣,大大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提高。电子技术应用、电工技术应用专业课程采取在实训室边讲边练理论实践一体化的上课形式和仿真教学,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变得更形象直观、易于理解和掌握,真正使学生在课堂上成为主体。由学生的学习情况决定教学的进度与难度,提高了教学效率,节省了教学时间。以产学结合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是中职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关键部分,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要与理论教学有机地结合到一起,真正做到把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结合起来,强调学中做、做中学。在实践教学内容安排上,与本专业行业企业技术骨干合作开发教学项目,内容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循序渐进,实现从简单应用能力到综合设计分析能力的分层递进培养。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市场的需要,根据企业项目及时更新,推行工学结合项目驱动式教学,把实践教学与企业技术研发相融合。例如《计算机主机板原理与维修》《SMT技术》《电子检测》都是利用企业的最新的电路、最新的技术编写出来的项目化教材,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严格按照企业“7S”管理模式教学管理学生实践操作。(5)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双证书”中职教育 中职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并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是连接职业教育和就业的桥梁,是检验中职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培养成效的重要手段。按照中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和电子行业职业岗位要求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的有关规定,将学生毕业时同时获得毕业证和相关岗位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制”纳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计划,在实践教学中强化技术应用能力训练。借助本校承办社会劳动保障部电子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所的优势,将职业技能培训与专业课教学融为一体、国家职业资格考试与实践课考试融为一体,直接以权威的国家职业资格考试来考核和评价教学及学生学习水平,即以国家职业资格考试成绩作为学生相关课程的成绩,使学生毕业时即获得相关职业岗位的高级职业资格证书,为学生的“毕业即上岗”零距离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本专业学生在校期间获得对应的中级维修电工、计算机维修工、电子检测工、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工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高达92%以上,每人至少获得两个资格证书,持证人数比例达到100%。

2、研究方法

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调查法、实证法等研究方法,分析借鉴国内外中职专业课程建设的经验及研究成果,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探讨,逐步形成中职学校专业课程标准。通过以攸县职业中专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建设为切入点进行研究分析,构建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标准的思路与样本,开发相关教材与教学资源。

五、取得成果

1、修订了教学计划和大纲

学校与企业共同修订了主板原理与维修专业方向、SMT专业方向、电子检测专业方向、制冷专业方向的专业教学计划,并且使用了4年;修改了各细化专业中各项目化课程的教学大纲。

2、构建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

改革电子类专业基础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方法,构建了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新体系,拟订项目化基础课教学内容、方法及教育技术整合与深化的改革与实践方案,经实践收到了很好效果。见附件2:

3、研究编写部分校本教材:

今年上期完成《电子技术基础实训指导和教案丛书》、《电子技术基础理实一体化教程》、《电工技术基础实训指导和教案丛书》《电子EDA实习指导和教案丛书》、《维修电工实习指导和教案丛书》,此系列校本教材将课程教学和学生技能操作实训进行标准化,这样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能进行有效的检测和监控。

4、撰写项目研究调研报告、项目研究总结报告共2篇,交流论文10余篇,正式发表论文共1篇,其中贺年辉主持了国家级课题子课题《四阶段教学法》课题研究,并取得很好的效果。

5、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第三篇:中国信息大学:课程体系研究以就业为导向

中国信息大学:课程体系研究以就业为导向

2014年6月3日,学校召开了交流会议,会上教师秦承山、李可、黄荣和田田分别对研究内容进行交流。会议持续了四个多小时,董事长张亚林、董事李可、常务副校长张子刈,以及多位教师在会议上发言。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移动软件开发人才需求不断增加。移动开发基于的系统主要有IOS、Android、WM。系统的多样性给软件开发造成了难度,通常一个APP需要针对不同的系统重新开发。由此,秦承山介绍了跨平台开发技术XAMARIN。在这一开发环境下,技术人员可以一次性编译生成适合于不同移动平台的应用程序,省去了多次开发的麻烦。由于该技术基于C#和.NET,与我校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课程可衔接性较好,他建议专业教学向移动软件开发领域拓展。

通识教育一直是我校关注的重点之一,学生在大学一年级期间接受通识课程教育。目前我校对此设置了22门课程,在教学中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是课程之间缺少联系,没有形成体系。李可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个人的一些设想和建议,供大家讨论切磋。

影视制作专业课程在学校历来颇受学生欢迎,也是就业情况比较好的专业。黄荣对07级至09级本专业的毕业生进行了调研,结果表明该专业的就业率和就业专业对口度均为100%,多数学生对目前的职位十分满意。黄荣指出学生的就业去向以网络视频制作公司居多。相比之下,具有较强策划能力的人才,在行业中的发展空间大,发展前景较为广阔。因此,他建议以综艺谈话类节目为切入点,通过专业培养,使学生具备编导所需的从业能力。

田田在报告中以详实的数据和真实的企业需求来说明目前物流管理行业的现状,指出了物流人才毕业后将何去何从的问题。随着网络和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物流产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物流行业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田田将本专业的人才的基点定位在“管理人才”,同时要求他们掌握仓储、物流、分拣等专业知识。

第四篇: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导向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导向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与实践

摘 要 中国经济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发展。随着一带一路的经济发展战略的逐步推进,中国需要越来越多的会计人才。现行的大部分的职业院校的会计培养课程体系设置已经远远不能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必须加以改革完善。文章针对针对课程目标设定不明确、课程设置缺乏实践性等问题,提出了建立基于岗位能力培养的职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文章首先分析了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及改革的必要性,然后探讨了改革完善现有课程体系设置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 职业岗位能力 会计专业 课程体系改革

高职课程体系的建设是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部分。反观目前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基本上就是高等院校课程体系的压缩版,或是将原有的学科课程加以重组的结果,所形成的课程体系不具有自身的特色,不能充分体现出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宗旨。所以,我们必须对现有的高职课程体系进行彻底的打破,消除传统的课程体系建立的观念,构建出具有职业特色的、能够体现出“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为本位,以技能为核心,以就业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及改革的必要性

1.1 课程设置的现状

(1)缺乏行业企业的参与。大多数职业院校会计专业课程的设置遵循本科教育体系,照搬照抄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或者是在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中简单地加入一些徒有虚名的实践性的教学环节。直白地说,就是本科课程体系设置的简化本。虽然理论体系完整,但是人才的培养缺乏行业企业的参与,忽视了就业市场的需求,未能凸显职业教育的特点,无法满足市场对会计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2)过于重视理论传授,忽略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未能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现有的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对学生职业能力实现程度较低,教学方法仍然以理论教学的单一教学模式为主,无法满足学生能力发展的需要;学生实操实训受限,且缺乏专业指导,学校的实训内容主要是依据理论教学体系来确立的,而不是从会计岗位职业的实际工作要求来安排的,实训课实质上是与会计专业的岗位实践相脱节的。会计实训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对会计从业人员的岗位需求,如出纳、成本核算、会计主管等需求。现有实训的岗位性不够明确,定位不准。因此,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就与社会需求有偏差。

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无法对学生职业方向起到指导作用。

1.2 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职业学校的办学与企业的发展是一样的,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职业学校必须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因此,职业学校必须进行教学课程改革,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刻不容缓。基于职业岗位能力导向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2.1 课程目标

根据高职教育的“市场需求导向”原则,严格按照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的要求,构建“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强化实践教学、技能教学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对岗位的认识、岗位技能的锻炼,培养学生的适岗能力。综合职业岗位能力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第一,专业能力,即会计核算能力、计算机和财务软件能力、财务分析能力;第二,方法能力,即自我学习能力、信息处理、数字应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第三,社会能力,即沟通合作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力。

2.2 课程体系

2.2.1 总课程体系设计

(1)职业岗位能力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按照行业企业标准和职业资格认证要求,调整教学内容,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将各会计岗位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分解细化,归纳整理职业行动能力,制订各岗位能力标准,以工作任务为线索进行学习情境开发,形成以任务、项目及职业岗位作业流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块,实现从工作任务到行动领域的改变,依据工作任务的逻辑关系科学地规划学习领域,实施从行动到学习的改变,分解学习领域的任务与能力,实施从领域到情境的改变。将教学切入点定位于岗位对接,以真实职业技能为参照,制定符合地区人才需求,体现我院特色的高职一体化专业教学标准,真正做到紧贴市场,服务社会。典型工作任务与学习领域转换表如表1所示。

(2)会计专业模块式课程体系的具体措施。遵照全国统一职业资格证书要求,依据产业需求、市场需求以及会计岗位职业技能需要来设置会计专业课程计划,使课程内容无缝对接职业技术能力要求;将人文教育和会计专业技能培养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全方位地加强对学生会计专业综合素养的培育;根据社会要求设置专业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具备满足社会的行业多岗位转换及内涵转变需要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最大化地发掘学生的专业能力潜能。设置会计专业课程时一定要注意基础公共课、专业课以及实训课的课时占比,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三个模块:公共基础模块、岗位模块及拓展模块。公共模块,该模块主要承担德育、体育、办公自动化、基本文化素质、职业基本技能教育的功能,实现文化课对专业课的递进式服务。职业岗位技能课程模块,通过在校内理实一体化的学习和校内实训室对仿真业务进行岗位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各会计工作岗位技能,实现“零距离”上岗。职业拓展课程模块,拓展与会计展业相关知识,通过在校内综合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培训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使学生能熟练运用会计核算方法,处理企、事业单位基本经济业务。

2.2.2 实践教学体系

加大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增加动手实训的教学内容,构建以“实践为主导”的专业技能训练体系。重视技能竞赛对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增强学生职业技能的积极作用,争取做到岗位技能和职业素质的“课赛融合、学做互促、技能递升”。专业课程设置既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会计专业知识的传授,又要突出职业会计专业的实践性,要做到“课赛相融,学练互促”。在教学实践中努力采用岗位模拟、情境教学和案例教学的教学方法,实训内容围绕职业岗位能力展开,根据任务驱动、岗位设计实践教学项目,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

制定实践教学体系,以实用原则来制定实习的各项内容。第一学期,主要任务是企业认知和沙盘模拟认知实习、基础会计单项实训和传票翻打实训;第二学期,开展会计实务实训和电算化实训;第三学期,开展会计岗位分岗实训;第四学期,开展VBSE虚拟商业社会环境跨专业实训和出纳技能实训;最后一年企业顶岗实训。

2.3 教学方法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有针对性地、逐步地采用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其次利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情境体验教学法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2.4 多元评价体系

改革考核评价体系,做到考核内容多元化、考核过程的全程化、考核空间的多样化、考核方式灵活化和互动式评价。

综上所述,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对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培养,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王志辉.以行动为导向构建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财会月刊,2010(11):99-101.[2] 王绍云.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探索.中国农业会计,2007(12):19-20.

第五篇:以就业为导向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论文改革探索与研究

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论文改革的探索与研究 毕业论文的完成过程就是学生主动开展科学研究,接受科研训练,创造科研成果的过程。从毕业论文题目的选定到实验计划的制定实施,从文献资料的检索到论文写作完成,从论文的评审修改到参加答辩,都带有浓厚的学术气氛。在整个过程中,大学生接触科学、感受科学、品味科学、走进科学,一点一滴的接受科学教育,一点一滴的树立起了严谨、求实、创新的科学作风,从而可以促进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内化。毕业论文要求学生必须独立研究完成,促使学生必须去接触实际,开展科学实验和搜集实验数据,在实践中学会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学会运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去解决问题,在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方面效果非常突出,相对于其他的教学环节,毕业论文的作用极为重要。毕业论文能否撰写成功,最能反映一个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本课题组对对本校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论文改革进行了探索研究。

一、改革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制度 毕业论文的选题时间弹性安排,提前进行。选题关系到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也是培养和锻炼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关键环节。以前毕业论文的选题通常都在第八学期进行,实施毕业论文的教学改革后,允许把选题时间调整安排在第七学期初。这种弹性安排,可以提

前让学生介入与毕业论文有关的研究和资料收集,同时选题时间的幅度拉长,可以有效协调完成毕业论文与找工作之间产生的时间冲突。毕业论文题目提前进行公开,实行双向选择。过去教师指定学生的研究项目较多,这在选题环节上就很大程度制约了学生的创见性。为了使学生在选择毕业论文的研究题目上更能体现自己的专业兴趣,毕业论文题目提前制定,结合指导老师科研项目和生产实际,确立毕业论文选题指南,提前对学生公开,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申报毕业论文的研究课题。也可以允许学生自己确定研究项目,但要在查阅文献资料,开展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写出开题报告,通过开题答辩后,确定为毕业论文的研究项目。

二、以就业为导向确定毕业论文题目 毕业论文题目严把关,与本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相一致,紧密结合学生的就业单位需求,企业需要锻炼学生什么能力,需要什么样的学生,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把学生按企业不同需要目标确定不同毕业论文题目,真题真做。针对近几年企业对质检员要求越来越高,需求越来越多,对去企业质检部门的学生我们与测试中心联合培养学生,让学生在第七学期进入测试中心,利用测试中心的仪器设备,给学生确定产品分析测定方法建立的论文题目,熟悉现代分析测试仪的使用,以利于学生去化工厂、药厂、煤矿企业的质检部门工作,特别是为女同学提供一条很好的就业渠道。对去煤化工企业的同学,多数是去甲醇厂等,确定学生做碳一产品合成的题目,以产品为主线,催化

剂为核心,进行碳一化学品合成的毕业论文研究。对有意去药厂、精细化工厂做研发的同学,以合成某一精细化工产品为毕业论文题目,要求学生除完成毕业论文撰写之外,实做的产品也是考核的指标之一。此外,对考研的学生以教师的科研项目为依托,设置子课题为毕业论文题目,提高题目难度。

三、延长毕业论文完成时间 延长毕业设计的时间。在原有的教学体系中,毕业论文所占的时间原本较短,又往往受到就业、考研等事宜的冲击,因而往往流于形式,无法发挥出锻炼学生科研和实践的能力。因此,比较适宜的方法是将毕业论文工作开始时间大幅度提前,可以提前到大四的第一学期开始。此时经过前面的学习,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基本完成,学生有了一定的空余可支配时间,对本专业的学习也开始产生出兴趣,希望更多的了解与学科领域相关的知识。在这种情况下,提前开始布置毕业设计工作,可以让学生在较充裕的时间内保质保量从容完成毕业论文,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能够把课堂所学立刻与毕业论文相结合,互为促进,收到更好的效果。

四、增加硕士研究生担当助理指导教师 由于目前形势的发展,对本科生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无论是毕业后直接走上工作岗位还是选择继续深造,都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科研实践素质。让本学科的研究生辅助指导老师参与指导本科生,一方面研

究生刚刚从本科阶段过来,可以总结他们的本科论文的一些经验教训,另一方面研究生已经过一定的科研实践的训炼,并且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交流,可以更好地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硕士研究生充当本科生助理导师完全可以满足需要,具有现实可行性。

五、低年级学生提前进人教研室从事科研实践 对于大二或大三的学生,在学习完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后,已经具有相当的基础。在这种情况下,采取自愿的原则,安排学生进人教研室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简单工作,例如科技论文的检索翻译,或实际参加项目,作一些相对简单的工作。这样在实际环境中和各教研室教师和师兄师姐的指导下,于耳濡目染中锻炼实践能力、培养科研素养。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其分配毕业论文题目,完成毕业论文。

六、实施毕业论文工作评比表彰制度 为了进一步强化毕业论文工作,实施毕业论文工作评比表彰制度。对在毕业论文的教学工作中成绩突出的指导教师和学生予以表彰和奖励,对指导毕业论文不认真负责的老师减少其指导毕业论文的学生人数,充分发挥评比表彰在教学实践中的产生的激励作用、示范作用、促进作用和强化作用,为毕业论文的教学改革创造更加良好的制度环境。

七、结束语

毕业论文作为一种学术性论文,是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成果,是毕业获得学位的必修学分,对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起着重要作用。毕业论文的写作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经过上述应用化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可将学生在大学期间已学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综合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学生研究问题要把握事物的规律,运用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观点,去突破、创新和提高。在这一过程中使知识和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和提高,在创新思维的培养上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毕业论文与学生就业相一致,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就业技能。

下载典型案例一:以需求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标准研究与运用[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典型案例一:以需求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标准研究与运用[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