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建设困境解析与对策研究鄢(精选5篇)

时间:2019-05-14 04:41: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建设困境解析与对策研究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建设困境解析与对策研究鄢》。

第一篇: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建设困境解析与对策研究鄢

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建设困境解析与对策研究鄢

摘要: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发展的轨道,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是内涵建设的重要工作。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过程中,公共基础课程建设还存在诸多困境,人们对公共基础课程地位与作用的认识明显不足,公共基础课程建设严重乏力,公共基础课程发展处境艰难。需通过改革寻找出路、作为赢得地位、制度保障,促进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4C-0010-05

一、公共基础课程建设现状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已普遍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发展的轨道,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有条不紊地推进。在此过程中,公共基础课程的建设曾受到忽略或引起争议,如高等数学在高职教育中还依然呈现出作用不显、问题不少、研究不深等不足。[1]但是,此情况需深入研究。为此,我们以2011―2012年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申报项目为对象(其中973所高职高专院校申报了1788个专业)开展研究。由于各地申报的学校和专业数差异较大,因此我们按照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站提供的学校和专业自然顺序编码,然后运用黄金分割法则选定待考查的专业,若各地申报的学校和专业超过平均数,对超过的地区再一次运用黄金分割法则选定专业,这样就保证了申报专业在平均数范围内的地区被选出1个专业,超过平均数的地区被选出2个专业。按此规则,总共选取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等52个专业。通过对这52个专业建设方案的认真分析,我们选取了13项指标来考查专业建设过程中公共基础课程的建设情况,指标及代码,见表1。

分析52个专业建设方案,对照上述13项指标,用1表示“是”,用0表示“否”,得到公共基础课程建设状况的统计结果,分别见表2和图1。

由此发现,在专业建设方案中,针对专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思考,52个专业中仅5.77%的专业提到学生素质培养存在不足的问题。如编号为103602的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把“如何加强和改进双语教学,提升学生的外语口语交流能力”作为专业建设的一个主要问题。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来看素质培养要求,80.77%的专业都有比较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并且含有素质培养要求。但是,也有近20%的专业没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或简单表述为“高端技能人才”。至于何为高端技能人才,有哪些能力、素质要求,在方案中没有细化说明。52个专业中仅53.85%的专业提到关于素质培养的一些具体措施;51.92%的专业提到公共课程;5.77%的专业在主要课程建设中含有公共课程;11.54%的专业有公共课程体系建设方案,编号为172802的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以动画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设立了思想政治与文化素质模块、职业基本理论模块、职业技术能力模块、职业素质拓展模块及人文与科学素质模块等五大课程模块作为本专业课程体系;9.62%的专业有公共课程建设;5.77%的专业有公共课教材建设;无任何专业有公共课教学资源建设;9.62%的专业涉及到公共课教学改革;36.54%的专业将公共课与专业课作为整体进行了一体化课程体系设计;没有任何专业明确公共课教师培训培养问题;9.62%的专业队公共课程建设有经费预算。

二、公共基础课程建设的困境

(一)对公共基础课程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严重不足

在专业建设方案中,80.77%的专业都把素质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但我们运用SPSS19.0软件对A2、A3、A4三个指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见表3~表5。结果发现:(1)A2与A3的显著性水平p=0.096>0.05,说明A2与A3不成显著性相关;(2)A2与A4的显著性水平p=0.411>0.05,说明A2与A4不成显著性相关;(3)A3与A4的显著性水平p=0.000<0.01,说明A3与A4显著性相关。

进一步分析可得到A2、A3、A4三个指标之间的关系(见图2)。从中可看出,当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虽然有素质要求,但素质培养措施与目标要求不相关,只能说明素质培养措施与目标要求脱节或没有采取有效措施。A2与A4的不相关,也表明人们没有把公共基础课作为实现素质目标要求的途径,或者说当前的公共基础课不合适,与素质目标达成没有关联。但是,A3与A4显著相关,足以表明公共基础课程是素质培养的重要举措。总之,人们对公共基础课程在学生素质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严重不足或存在偏离。

(二)公共基础课程建设严重乏力

即使是在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专业中,我们发现,公共基础课程建设还是普遍存在下列两种现象。

1.关注度极低。在所考查的专业中有48.1%的专业在整个建设方案中都未提及公共基础课程,说明接近一半的专业没有关注公共基础课程建设。能把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设计和规划课程体系的仅有36.54%,也就是说绝大多数专业都只顾及到专业课程的课程体系,而不关心公共基础课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存在,因此,能单独考虑公共基础课课程体系建设的仅有11.54%。

2.建设力度极弱。在专业建设方案中,都有核心课程、主干课程、重要课程建设规划,但其中涉及到公共基础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的比例只有5.77%。所有方案中都有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计划,但没有一个专业提到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同样,所有专业都有师资培养工程和计划,但几乎都是着眼于专业教师、“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没有一个专业明确对公共基础课教师的培训或培养。在中央财政大力资助和支持下,专业建设经费比较充裕,但能安排公共基础课程建设经费预算的专业却不到10%,况且预算经费的数量也非常微薄,编号为112801的竞技体育专业在400万元的经费预算中明确1万元用于文化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三)公共基础课程处境艰难

高等职业院校公共基础课程的处境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组织机构改革越改越不健全。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组织机构的设置差别很大,有的学校设立基础教学部等综合性教学单位,全面承担思政、体育、文化课等各类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工作;有的学校分设公共外语部、公共体育部、社科部等独立教学组织行使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职能。但是,更多的学校机构改革调整后只设置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体育部等部分公共基础课教学单位,而像大学英语、大学语文、高等数学等公共课程却没有相对稳定的教学组织机构,有的设置挂靠在某个系部或行政职能部门名下,有的把公共课教师拆分到教学系部,更有学校干脆就不开设高等数学等公共基础课程,致使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组织机构不健全现象比较普遍。二是课时压缩越压越少。随着专业建设的不断推进,专业课和专业教师的中心地位日益突出,无论是利益驱动还是地位使然,专业系部、专业教师对专业课的保护和扩张心理异常明显,借专业建设和改革之机,大大压缩公共基础课的课时和课程性质,把原来的必修课改成选修课程,把选修课程改成免修课程,课时一压再压,直到消失。三是教师边缘化。在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过程中,公共基础课教师始终处在边缘化的位置,从专业建设课程体系一体化设计的比例仅为36.54%、公共课程自有体系建设的比例仅11.54%就可看出,公共课教师在专业建设中没有多少话语权、没有多少参与机会,这固然也没有多少责任和压力,但必然导致远离中心甚至被转岗或调离的结局。

三、公共基础课程建设的对策

(一)通过改革寻找出路。当前应该是改革谋求新生的大好时机,第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的颁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出台和实施,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创设了新的机遇,注入了新的活力。《决定》明确提出,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健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等考试招生办法;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这些重要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思想给职业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公共基础课教师要勇于肩负起历史的使命,善于抓住大好机遇,敢于向禁锢的思想、守旧的套路挑战,厘清公共基础课程的内涵和外延,明确公共基础课程的功能和定位,明确公共基础课程教师的义务与职责,改进思想,改变思路,改善方法,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全面推进改革,谋求新的出路。

(二)通过作为赢得地位。公共基础课程在职业教育中不是可有可无的,而应是职业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现实当中有不同的声音和评价,关键是公共基础课程在职业教育领域、在全面育人过程中的价值、功能和作为是否得到充分体现。有作为才有地位,当前从事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师必须做到三个转变:由被动适应变成主动发展、由专业建设边缘走到专业建设中心领域、由上课唯上变成育人为本。同时,做好三件事:深化公共基础课程改革,摒弃不合时宜、因循守旧、枯燥难懂的课程,建立为专业服务、为就业服务、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课程体系。

(三)通过制度保障发展。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建设,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制度保障。高职院校要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学校的办学目标、办学特色和专业性质,合理设置公共基础课程,规范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和管理组织,要淡化专业对教育者、教育对象的束缚,制定既有利于专业教育与建设,又有利于素质教育与学生全面发展的战略规划[2],为公共基础课程发挥最大能效搭建合适的平台。同时要制定公共基础课程改革发展规划、公共基础课程教师培养计划、公共基础课程教师参与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的实施办法以及相关考核评价制度,从根本上保障公共基础课教师的权利和义务,促进公共基础课教师积极主动参与学校教育改革各项事业,保证公共基础课程建设到位、教师和学生的长远发展到位。

参考文献:

[1]桂德怀.高职高等数学课程改革研究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7).[2]吴新中.高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冲突与融合[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10).(责任编辑:方健华)

第二篇:高职院校公共基础部简介

公共基础部思政教研室简介

公共基础部思政教研室教学团队是一支具有高学历的中、青结合的教学科研队伍。现有专兼职教师12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3人,青年教师比例占73%以上。

公共基础部思政教育服务于全校各专业,承担了全校各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公共基础课和学前教育专业基础课教学。目前开设的主要课程有:《中国历史文化》、《哲学与人生》、《音乐欣赏》、《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德育》、《幼儿教育学》、《学前儿童心理学》等,另外还开设了诸如《形势与任务》、《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等各种专题讲座。

公共基础部思政教研室自成立以来,全体教师团结协作,兢兢业业工作在教学第一线。本教学团队旨在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提升他们的道德修养,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高职学生。教学团队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中,注重教学与科研、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结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进行教学改革,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近几年来,思政教研室教学团队发表论文若干篇,积极参与各类教材的编写工作,同时致力于精品课程建设。

第三篇: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与对策(模版)

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与对策

陈 红 宇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摘要:以分析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为基础,提出今后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的对策。建议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转变思想观念,明确教学目标,采用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模式,深化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合理利用场地设施,实行多元的体育教学评价;以全面素质教育为指针,贯彻“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思想。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课;教学;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K124(2008)01-0047-03 我国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现状

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高职院校学生的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针对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可发现存在以下不足。

1.1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观念落后,体育教学目标不明确

由于受传统体育思想和观念的影响,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总是片面以传授体育知识、体育技能的课堂教学为中心,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要任务。这种思想和观念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和科学健身方法的指导,忽视了对学生体育意识、体育能力的培养,致使他们走向社会后难以形成长期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另一方面,在办学过程中,大部分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盲目向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看齐,致使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培养目标模糊。1.2 体育教学模式单一

技术型教学模式是高校体育传统教学模式, 也是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模式。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进行三基教育(即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高职院校也是如此。常以规定的套路为主,课堂结构始终是“开始—准备—基本—结束”,以“讲解—示范—练习—纠错”较为固定的程序进行。这种教学模式完全是在教师的操纵和控 收稿日期:20071102 作者简介:陈红宇(1972),女,福建长乐人,助讲,研究方向:公共体育教学。

制下进行的, 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使基本知识和技术的学习更系统, 有利于技能的形成和掌握。但是这种教学模式教师只注重教会学生套路,忽略了学生创新能力和意识的培养。往往是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学生为了记忆和掌握一套技术动作要反复琢磨和练习,特别是复杂多变的动作,长时间从事就会感到枯燥、厌烦,导致学习兴趣下降,限制了学生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发展。1.3 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材陈旧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所使用的体育教材大部分还在沿用以前中专或普通高校的体育教材,没有较为适宜的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特点编写的教材。现行的教材大都是以一些运动项目的解剖式讲解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笼统地提到体育运动对人的思维、情感的作用,明显呈现出一种将体育科学化的倾向,主要表现在:教材语言缺乏趣味性、赏析性、启发性和创造性。教材内容过于专业化、公式化,回避了体育运动中所蕴含的许多情绪、情感等人文因素。因此,原有的传统体育教材内容显得过于陈旧、繁多,缺乏时代感,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忽略了体育的健身性与娱乐性,从而导致学生学过这些教材之后便弃之不用,在之后的生活中很少利用其中知识与技能进行自我锻炼。1.4 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师资薄弱

我省大多数的高职院校是由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合并、升格而来,大部分教学人员是以前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然而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工作的性质

[1]和内容决定了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是衡量教师水平的重要标志。就目前我省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实践技能、科研水平而言,不能完全适应现代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不仅教师已掌握的专业知识逐渐趋于单一和老化,而且掌握的综合性知识面过窄。另一方面,随着办学层次的提升和高职院校的大量扩招,合格体育师资数量的紧缺现象更加凸显。1.5 体育教学评价单一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采用的体育学习评价方法较为单一,大多数采用以绝对性标准为主来进行评价。学生在体育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无论是在体能、技能、兴趣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使用较为单一的以绝对性为主的评价,无疑将会极大地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1.6 场地器材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近几年随着高职院校的扩招,学校一直存在着场地设施与招生规模的不协调,教学班级的增多和班级人数的扩大,场地设施的建设速度远远滞后于招生规模的发展,满足不了学校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及运动训练的需要。领导、教师和学生只注重专业技术技能的教学和学习,却往往忽视了公共体育教育的功能,没有同等比例地加大对体育教学的经费投入,致使体育场地设施、器材等资源非常紧缺,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我国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的改革措施

2.1 转变思想观念,明确高职公共体育教学目标

高职院校体育改革是创新的过程,没有观念的转变是不可能产生创新意识和行为的。只有摒弃那些影响、束缚学校体育发展的思想和观念,才能使其健康发展。高职院校教育与普通高校教育相比,既具有共性,又具有职业教育的定向性、实用性和专业性特点。其培养目标应是适应特定的职业岗位群或某一技术领域的专门职业人才,注重培养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自尊心与自信心、意志品质与沉着果断的精神、竞争与创新的意识及能力、团结协作与开拓进取的精神、自我控制与自我心理调节等心理素质的培养。同时贯彻“健康第一”和“终身

体育”的思想。“以学生为本”应以“培养和塑造学生的健康素质”作为实施体育教学的具体目标,改变竞技体育为主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长期坚持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使其掌握体育健身的科学知识、方法和手段,提高他们的体育实践能力,为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树立终身体育观,养成独立进行健身的能力和习惯。2.2 采用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模式

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模式的本质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它来源于体育教学实践, 也应该服务于体育教学实践。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的不断深入, 体育教师要不断从实际出发,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 并对其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 以更好地完成不同的教学目标,进一步带动体育教学的整体改革与发展, 努力开创具有中国特色体育教学的新局面。

多年来,随着体育教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在国内外的体育教学实践中已形成了一些比较成熟的、可行的或具有新意的体育教学模式,除了传统的技能掌握式的体育教学模式,还有源于日本的快乐体育的“目标学习”教学模式、小群体教学模式、发现式的体育教学模式等。[2]

在教学实践当中,发挥各种体育教学模式的优势,结合教学实际灵活运用。

2.3 加强对高职院校体育教材的改革

高职院校应根据学生所学职业特点,调整高职院校现有公共体育教材的内容,使学生受到一定的专门训练,获得职业所必需的身体素质。促使学生树立职业性体育意识,培养学生就业所需的体育能力、自我保健能力、心理控制能力和终身体育锻炼能力。这将有利于学生进入社会后在高效率、快节奏的劳动竞争和职业转换中具有良好的体质基础和心理状态。教材内容还可以精选或增补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新颖的、现代健身气息强的符合学生个性和年龄特点的体育基础知识、健身方法和时尚有活力的项目,例如:瑜伽、体育舞蹈、拓展、攀岩、网球等,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终身体育意识。同时兼顾不同职业对身体素质的要求开展教学。例如,综合型人员(如营销员、地质、测量、农林等)的劳动强度高、劳动条件艰苦复杂,易出现过度疲劳、肺部以及心血管疾病,因此针对专业特点,在教学内容方面要增加力量素质和耐力方面的项目,如爬山、郊游、球类、游泳等锻炼项目。

2.4 解决体育师资短缺的问题 提高体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很难配备足够的进行公共体育教学的专职体育教师,因此,应根据各校实际广开渠道,以多种途径和方式解决学院体育师资短缺的问题。如加强新教师的上岗培训工作;对年轻教师通过脱产进修、在岗培训等多渠道、多方位的提高学历及教学水平;在晋升、评聘工作中应把科研与教学实际情况联系起来;定期举行研讨班、讲座,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聘请知名体育教育专家作为客座教授等。这样既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带动学院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又培养了新型的体育教师队伍,提高体育教师整体的学识水平。

2.5 实行多元的体育教学评价

体育课程学习的评价应以人为本,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提,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信和自尊。建立有利于激励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使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公正。评价指标应能反映学生的生理、体能、知识、技能的状态;同时,按照职业教育要求,体育教学应更侧重评价学生的职业体能和体育教学对职业操作技能的促进效果。强调在评价学生的体能、知识与运动技能的同时,还要重视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健康行

为等方面的发展。在教学评价的实施过程中做到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绝对性评价与个体差异性评价相结合[3],以真正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理念,真正体现评价的公平性和教育功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贴近教学目标,控制教学各阶段顺利进行。2.6 改变场地器材不足的措施 2.6.1增强体育经费的投入

领导、教师在注重专业技术技能的教学的同时,也应当关注公共体育教育的功能,加大对体育教学的经费投入力度,使体育场地设施、器材等资源能充分满足教学的需要。

2.6.2加强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有些高职院校在经费紧缺的情况下,可以对现有器材设备进行开发与利用,或是对现有场地设施进行改造,还可利用自然地理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结语

目前的形势对我国高职院校的公共体育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培养的是能适应社会生产第一线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鉴于高职高专教育的目的、任务、要求及目前公共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更需要规范高职院校的公共体育教学。为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必须从转变观念入手,采用合理的体育教学模式,深化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实行多元的体育教学评价,以及合理利用场地设施。以全面素质教育为指针,贯彻“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思想,培养学生热爱体育的思想、兴趣、意识和积极性,努力开创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新局面。参考文献:

[1] 乔亚军.关于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6,33:103-104.

[2] 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潘绍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第四篇: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其对策

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其对策

【摘 要】随着社会进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高等职业学校的发展最终将走向信息技术化之路。但许多高等职业学校的信息化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如认识不到位、组织不到位、管理机制不健全、资金不足、标准不统一、缺乏协作意识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实现高效信息化,就必须更新理念,建立专门机构,加强管理,建立相对稳定的投入机制、统一的信息技术标准,并加强与相关方面的合作。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育信息化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3-0063-01

教育信息化的最终目标,是有效地提高素质教育水平,培养创新型人才,实现教育现代化。高等职业院校实现信息化有助于提升高等职业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有助于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更有助于提高职业院校的综合实力。

一 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1.信息化意识两极分化

一方面,在高职院校信息化进程中,由于缺乏相关信息的主导作用,导致了许多教师工作过程中的偏差和工作的盲目性,影响了高职院校的信息化进程。有些学校由于学校领导信息意识薄弱,校园信息化工作受到长期忽视,校园网建设和应用严重滞后。有些学校校园网络建立只是为了应付所谓的学校教学设施建设,并不进行开发利用和定期维护。此外,由于信息技术产品的更新和快速发展,容易接受新事物的年轻教师和学生所需求信息大于大多数学校的信息可用水平,尤其是职业学校的学生越来越喜欢通过网络进行沟通、学习,也更喜欢直观、包含大量信息的多媒体课程。

2.缺乏可持续发展的长期规划

实现高职院校的信息技术化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持续的系统工程;且与学校的全面工作及总体方向息息相关。如果没有一个有力的组织对这项工作实现有效的执行,信息化建设将成为一个很大的问题。首先,许多学校对信息网络管理机制认识不到位,通常将其挂靠在学校中的一个部门,而主管领导并不了解业务,从而导致信息化管理机构不能直接参与重大工作规划;有些学校在早期建校时没有安排合理的弱电系统和布线管道,致使校园网推行困难;一些学校无视或轻视网络信息安全的方案和配置,导致网络使用中出现一定的安全的问题和故障;有的学校为节约经费,网络设备的选型缺乏扩展性考虑,网络性能满足不了工作发展的需求而需要重新投资,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校利用网络来进行应用的信心。其次,信息技术化建设既要做技术方案的长远规划,还要做有相应运转方案的长远规划,这样才能使信息技术化可持续发展。

二 加快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加强管理,完善运行机制

高等职业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三分靠技术,七分靠管理。只有加强管理,才能更好地解决校园网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促进高职院校的信息化进程。

具体来说,应根据高等职业学校的实际情况,立足未来,建立和完善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并规范操作技术,维护安全管理系统、信息发布系统、信息维护系统、网络管理系统;建立学校的信息评估系统,设定信息技术化建设的目标,落实措施,运行机制,细化部门信息技术的责任,校园信息化系统使用效果的评价制度等,完善信息化工作的领导负责制,协调和执行体系,使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有序、高效地运作。

2.培养一批具有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学校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的主要力量,学校应建立专门的教师培训中心,定期举办教师信息技术技能培训。通过培训及各种形式的学习交流,让教师真正建立现代教育思想的观念,切实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将其真正应用于教学实践中。这些措施的有效实施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和业务水平。

3.统一认识、更新观念,推动学校信息化建设

学校领导要重视信息技术应用,努力提高信息技术水平。信息技术建设与学校各方面工作紧密相连,要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在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方面的重要性。高职院校不仅要培养具有信息应用和信息能力建设的人才,同时也应该是推动社会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力量。只有增强信息技术化意识,建立紧迫感,才会积极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应用系统的建设,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培训质量。

三 结束语

总之,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长期不懈地努力才能完成。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非常快,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信息科学与技术,提高高职院校的技术专长和管理水平,从而成功地实现信息化。

参考文献

[1]郭文革、希建华.本土化:国际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高等教育信息化国际研讨会综述[J].开放教育研究,2002(3)

〔责任编辑:李锦雯〕

第五篇: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高等职业教育异军突起,已占据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半壁江山。其担负着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工作的高层次、实用型、技能性的高级人才的重任。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深入,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根据教育部2005年公布的数据,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已达到1078所,占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64.9%任。而学风建设是高职院校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衡量一所高校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原则的首要指标。作为高校自身发展的一项全局性和前瞻性的工作,学风建设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管理、后勤服务等工作密切相关,良好的学风能帮助高职院校建设和谐奋进的大学校园,培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的高技能综合性实用人才。近年来,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一些问题相继产生,其中体现最为突出的就是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学风问题。学风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所学校培养学生的质量以及生存与发展。为此我们应当对高职院校的学风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强高职院校学风建设与思想密相联,对提高学生的素质意义重大。

一、目前高职学院学风建设的现状及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

从目前的情况看,高职学院学风总体比较薄弱,学风状况不尽如人意,尤其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学院。高职生中普遍存在着缺课、上课迟到早退、考试舞弊,迷于电脑游戏、网络聊天等现象。学生学习习惯差、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纪律差等不良学习行为严重影响了高职学院的学习环境,妨碍了学生有效的学习和知识的获取。鉴于传统的学校教学管理做法,制定严格的学习管理制度是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的有效途径,高职学院也不例外。各所学院都有自己的校本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也针对当前高职生不良的学习风气,制定了加强学风建设的措施和办法,开展了一系列有关学风建设活动,但从整体实施的效果看并不理想。造成高职学院学风建设效果不佳,局面打不开的原因有许多方面,其中最直接的原因是学生学习缺乏内动力。目前高职毕业生就业越来越面向基层单位,学校不得不向他们灌输越来越多的 “吃苦耐劳精神”、“先就业,后择业”观念的教育,加上人才市场不再将学习分数的高低作为是否录用的唯一标准,许多高职生的人才观开始发生明显的变化。他们单纯追求高分的动力在减弱,把学习更多的希望寄托于掌握实际的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但由于高职学院现有的教学条件和课堂教学的枯燥无谓,造成现实状况与高职生的需求不相符合,使得他们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学习目的性认识变得模糊,缺乏了高中阶段所持有的学习动机,从而产生了厌学或应付学情绪。虽然目前高职学院并不缺少加强学风建设的措施和办法,但由于这些措施和办法过多的体现了学校管理者的权威性和应急性,没有很好的考虑学生的感受和需求,无法唤起学生主体性对这些措施和办法的理解和支持,学生学习动机仍没有得到很好的激发

二、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具体措施

1、以正确教风带动学风

学风建设与师德师风建设相辅相成。学院应坚持“以师德师风建设带动校风学风建设”的工作思路,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入手,积极研究改进教风学风的对策,大力推进许枫建设。

(1)、有针对性的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并及时向学院主管领导反映学生关于教学方面的一间和建议。

(2)、不断强化教师“治学为基、育人为本”的职业意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开展教学研究,集体备课和相互听课等活动,规范教学工作。开展青年教师现代教学技能竞赛,优秀教案评选等活动,提高教学水平。

(3)、全体教职工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要成为学生良好学风的榜样,以良好的教风带动学风建设。

2、以优秀榜样树立良好的学风

通过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及优秀学生,先进集体的示范作用,树立优良学风。

(1)、加强学生党支部的建设,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促进学风建设。在有条件的班级建立党小组,对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的上课情况进行监督、记录,作为党员民主评议,干部评优和组织发展的依据。在学生党员中积极开展“一帮一”和“寝室文化建设”活动。

(2)大力宣传和表彰先进典型,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进一步完善先进班集体、优良学风班以及各类优秀学生的评选办法,做好各类评优工作。认真组织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评测和学年评优,通过各种媒体媒介大力宣传、表彰、奖励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典型,举行先进事迹报告会,激励广大学生照差距、迎头赶上,营造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

三、以浓厚学院氛围滋养学风

浓厚的学习氛围是培养优良学风的必备环境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学风的正面感召力。在高职院校蓬勃发展的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应着力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通过一系列积极健康的活动来增强学校的活力,提升校园文化的质量,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1)、加强和引导校园社团活动。

目前高职学院社团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高职学院要建立一系列的保障机制来鼓励更多的教职员工参与到社团的建设中。大力扶持学生社团,引导社团结合高职学院的专业特点,针对学生动手能力不强的普遍现象,积极开展有利于学生的科研和技能能力培养的活动,使学生能将所学理论与实践操作及当前专业发展形势相结合。学以致用,通过在动手操作、研究过程中的成就感体验,增强自身的信心和对专业学习的兴趣。

(2)、整合和规划校园文化活动。

一直以来,高职学院课外活动较多,但过于繁杂和零碎,教育效果不明显。高职学院要整合和规划校园文化活动,突出活动主题和活动内容的系统性,从而达到活动内容的选择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与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相一致。我院从2006年开始启动了“学生素质拓展工程”,将以往各种单项活动,统筹列入“学生素质拓展工程”规划。以学期为单位,确立学期活动主题,如“提高专业技能”、“培养人文素质”、“锻炼健康体魄”,并紧密结合主题开展系列活动。由于主题突出,宣传动员工作易于讲情讲透,增强了学生参加活动的目的性和自主性,活动的组织工作也得到了院系二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活动的教育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

(3)、建立高职校园文化网络

目前一些高职学院,除了在学生食堂设有电视机外,教室和教学楼内没有提供电视给学生观看。学生接触外界,了解社会信息,仅仅靠个人和学校机房提供的电脑。建立校园文化网络,把这些电脑充分利用起来,开展思想教育和学习指导,是解决目前高职学院缺少有效的宣传设施和途径的一种可行的办法。借助校园网络,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教材,推广优秀作品。开通网上答疑系统,开展沟通式教学,实现在线答疑,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设置网上心理诊所,对学生施以伦理关怀。

三、结语

学风建设是学校的一项重要的建设工程,它渗透于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过程之中,其实质是教育和引导学生端正学习目的和动机,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大学的主旨是培养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在学风建设中,不断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学风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学风建设作为高职院校一项基础工程和

系统工程,是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中一个永恒的主题。我们要力争解决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优良的学风可以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在教育中收到“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的效果,可以优化学校的育人功能,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可以让高职院校在未来的竞争中保持自身发展优势,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人力资源师论文(国资委)高职院校学风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张 力 柳州运输职业技术学院加强高职学院学风建设的内涵及途径

妹子,哥哥只能写到这样了,不合适的话你就骂吧,反正我也听不见······

下载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建设困境解析与对策研究鄢(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建设困境解析与对策研究鄢(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于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论文五篇

    [论文摘要]课程建设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网络学习资源,能够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体现高职院校的办学特,同时也是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文章结合国家级精品课程“视频制作......

    高职院校大学生价值观现状及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大学生价值观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身处在社会转型及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社会环境,以及受到西方存在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影响,大学生面对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和纷繁复杂的经......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摘要: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突出的问题,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教育培养,是提高大学生素质,拓宽就业渠道,实现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

    高职院校多元文化冲突与对策

    高职院校多元文化冲突与对策 摘 要:在多元文化冲突的教育改革转型期,高职院校采取怎样的办法进行应对,以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院系特色文化建设为例,阐述了校本文化与外来文......

    高职院校《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实证研究

    高职院校《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实证研究 摘 要:对于教学,教育家陶行知的观点“教学合一”的三个理由:第一,老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第二,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第三,老......

    关于高职院校舞蹈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策略

    关于高职院校舞蹈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策略 [摘要]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通过将近二十多年的蓬勃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截止2015年底,全国高职院校有1000多所,在校学生超过1000万.高......

    高职院校课程考试管理的研究与实践

    高职院校课程考试管理的研究与实践 【摘 要】随着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的推行,传统的考试管理理念和制度已经不能适应高职院校发展和改革的需要,本文从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于高职院校基础化学课程分层教学改革的探讨

    关于高职院校基础化学课程分层教学改革的探讨 摘要:在高职院校基础化学教学中由于学生在认知基础和身心素质等方面存在差异,这样就使得在教育教学中不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