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提高职业能力为目的之《传染病护理》课程改革实践(莫吉祥)

时间:2019-05-13 02:31: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以提高职业能力为目的之《传染病护理》课程改革实践(莫吉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以提高职业能力为目的之《传染病护理》课程改革实践(莫吉祥)》。

第一篇:以提高职业能力为目的之《传染病护理》课程改革实践(莫吉祥)

以提高职业能力为目的之《传染病护理》课程改革实践

莫吉祥,肖云武,吴元清,黄敏

(湘潭职业技术学院传染病精品课程组,湖南 湘潭 411100)

【摘要】 目的:应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要求,进而提高学习的职业能力。通过近十年法定传染病疾病谱变化进行分析研究;以此为依据在高职传染病护理学教学工作和教材编写上作一些课程改革实践和尝试。方法:参与学院传染病精品课程组的教学改革计划和护理改革措施的应届护生为调查对象,由实习医院带教老师对护生职业能力进行问卷调查及考核评价。结果:调查显示参与传染病精品课程教学应届护生的职业能力受到实习医院带教老师的一致认可,学生实际工作能力考核成绩明显优于往届护生。结论:传染病护理学教学改革提高了护理学生职业能力。

【关键词】 职业能力;传染病护理;课程改革;实践

Mo ji-xiang,Xiao Yun-wu,Wu Yuan-qing,Huang Min 【ABSTRACT】 Objective: 【KEY WORDS】 《传染病护理》课程改革

近30多年来,我国传染病疾病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一些新的传染病不断出现,如艾滋病,SARS等。一些过去被控制的“老”传染病死灰复燃,如性传染疾病,肺结核等。为了顺应高职教育理念的要求以及满足临床护理对传染病护理学理论知识的需求,更进一步解决传染病护理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高等职业院校传染病护理学教学工作和教材编写上作一些课程改革实践和尝试。

1.1教学内容改革

以传染病疾病谱变化为依据,优化教学内容

1.1.1传染病护理学教材是以病原学分类来安排教学内容,即: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和寄生虫疾病,虽然每个类别的疾病都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从临床的角度看,它们的相关性就不密切了。因此,在教程的安排上,针对许多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表现都有相似之处,如发热性疾病有伤寒、败血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AIDS等,黄疸性疾病有病毒性肝炎、钩体病、败血症以及外科的胆道疾病和内科的血液系统疾病等。应以症状为主线讲解传染病学的临床问题,采取串联的方式讲授[2],分析它们的共性和差异性。这样做的教学效果优于单病种的讲解,也更贴近临床。这样讲解不仅提高了学生们的兴趣性,而且也启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1.2教学内容突出技能学习,避免过多理论

第一章即为“传染病患者的入院护理”,让学生直接进入工作情境,学习与实践传染病护理工作的第一个环节--传染病患者的入院护理。体现国家新医疗改革政策

突出传染病以预防为主,临床护理与社区护理并重新医改精神,增加了传染病的社区护理。反映传染病变化趋势

特别增加了突发传染病的应急护理。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

教材每章节通过案例引入,将学生带着问题在情境中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临床思维。

1.1.3通过对传染病专科医院、综合医院传染病科、社区等传染病疾病谱进行调查,对传染病护理工作过程进行分析,护理工作包括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计划、护理实施、护理评价;与行业专家合作,解构工作任务;进而选取教学内容,传染病护理主要包括临床染病护理、社区传染病护理和传染病应急护理。根据选取的教学内容,进一步与行业专家合作,制定合理的课程标准和实训项目。

1.1.4 内容序化教学。按照传染病护理的实际工作过程与岗位工作任务确定教学项目。即以全程案例为载体,按照认知发展、职业成长规律,由简单到复杂:也就是由单一传播途径到多种传播途径;由已知到未知:多数传染病是已知的,突发、新发传染病开始可能是未知的;由常见到少见的顺序,序化教学内容。

1.2教学方法改革

以案例引入教学方法为基础,改进教学方法

根据医卫类专业特点需要,以临床疾病案例引入教学方法,通过疾病的概述、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健康教育五部分内容对相应章节疾病详细解说,改进教学方法。

1.2.1案例教学法(case method)又称基于案例的学习(case-based learning CBL)即使学生通过对特殊事例的分析,掌握一般分析原理,并借助这一原理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3]。在教学实践环节中,首先将临床中和国际互联网以及其他高校有关的教学资料中搜集的案例编入教材,将案例资料制定成幻灯、视频、图文资料引入课堂,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

1.2.2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我们根据课程的需要,灵活应运全程案例教学、角色扮演、主题贴引导、行为导向式教学、“工学交替”、以赛促学,使教学活动更生动,真正做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做评”一体化。

1.2.3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合理应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并实施了虚拟项目的建设。通过增加教学资料,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知识的应用能力。结果 2.1问卷调查

2.1.1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湖南、广东、江苏等15家二甲以上(含二甲)医院实习的三年制高职护生带教老师。

2.1.2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自行设计问卷,内容包括:人际沟通能力、临床护理

能力、适应能力、应对能力、科研能力、护理创新能力六方面内容。在检查护生实习时(均已实习传染科)填写,要求护士带教老师完成填写,当场收回问卷。发放问卷290份,收回有效卷为263份。

2.1.3调查结果

在对三年制高职护生带教老师的调查中,带教老师的学历、护理工作年龄和职称情况都是较好的。其中,老师是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占93%,5年及以上护龄者占81.6%,主管护师及以上职称者占58.2%;同时,39.4%的护生认为自己的带教老师临床护理能力非常不错,52.8%的护生认为自己的带教老师具备很好的人际沟通能力,23.7%的护生和带教老师完成一定的科研材料收集。带教老师对三年制高职护生评价中83%的护生对自己实践学习目标的定位明确,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32%的护生与老师沟通较少,55%的护生在与患者进行沟通时有困难,需要带教老师的帮助和指导;88%的护生承认自己在实习中遇到困难时无法独立解决问题,需要带教老师的帮助。带教老师对本届实习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往届学生相比,本届护生的知识和技能有所提高,尤其是对呼吸道传染疾病的防护相关知识和防护技能掌握及应用情况有明显的提高。我院传染病精品课程组对传染病护理学的教学改革是卓有成效的,可让护生受益终身。

2.2 学生实际工作能力考核成绩

2.2.1 考核内容 连续两年通过对学生所在实习医院出科考试,以及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操作考核评分,操作考核内容包括对护理对象实施整体护理的能力、对危重病人进行应急处理和配合抢救的能力、老年病护理能力、沟通能力、健康宣教和卫生保健指导能力六方面内容。

2.2.2考核结果 本届实习生在我院传染病课程教学中“三环节”课程模式,“三递进”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后。护生一步步了解、熟悉和掌握护理技能,对实际工作能力有感性认识, 在出科考试和操作考核评分中明显优于往届实习学生。讨论

3.1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技术比较发达的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到现在虽然他们的高职课程仍在不断的改革之中,但无疑已在课程领域的各个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如果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起步,比发达国家晚了近20年。因此改革策略十分关键,只有选择了明智的改革策略,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才有可能确保改革取得成功,或者使改革少走弯路[4]。医学相关类高职课程改革能较好地体现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能更好地服务于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我院传染病精品课程组在教学改革中,将提高职业能力贯穿在护理教学中,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3.2以“护士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使实践教学在内容上具有整体性、在考核评价上具有多元性、在能力培养上具有连惯性。由于护理工作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护生没有工作经验,对病房环境中的实际操作环节陌生,只进行说教,不进行示范和模

拟是达不到很好的效果的。我院传染病课程教学的整体设计创建了临岗-协岗-顶岗的“三环节”课程模式;拓展了教学内容为“临床传染病护理+社区传染病护理+临床传染病的应急护理”;创建了“实训室实训→仿真病房实训→医院-社区实训”的三递进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使护生一步步了解、熟悉和掌握护理技能,提高了护理学生职业能力。

参 考 文 献

[1]

黄春.当前传染病教学面临的困境与应对策略[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21(2):53.[2]

陶寅.更新医疗服务观念,适应医学模式转变.中国医院管理,1998,18(8):453.[3]

徐向田.案例教学法在传染病教学中的应用.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1:391-392.[4]

肖云武《.传染病护理》课程改革对培养学生“实践智慧”的作用.中国医药指南,2010,26-0154-03.

第二篇: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课程教学研究

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课程教学研

【摘 要】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课程是设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为凸显学校定位与专业特色,上海电机学院对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课程进行了试验性改革,提出基于“以设计表现为主线,培养创新能力为最终目标”的课程群建设思路,从课程群角度对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课程进行重组、整合,以网状教学模式优化教学内容,以案例教学法精讲重点,进而为培养创新型设计人才的课程体系改革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创新能力培养;网状模式;案例教学

设计表现能力作为设计师开展设计活动不可或缺的能力,甚至有时在学生毕业应聘工作时还起到“敲门砖”的作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是设计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核心课,也是设计表现课程群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在笔者所在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中,将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类课程进行了极大压缩,因此在有限的48学时及2周的课程设计中需要让学生了解并掌握Photoshop、CorelDRAW、Rhino这三个软件,是对教师的挑战。

笔者在深入地了解师生的反馈后,发现以往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课程虽有些教学较有成效,也考虑到了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的基础环境等,但还存在不足的方面,如:多重技法,轻设计,轻创作,不能满足专业设计的实际需求;课程内容针对性不足,学习过程中容易迷茫,后续课程中难以活学活用;学生主动性不足,导致学生只是掌握了初步的计算机表现能力,曲面建模能力不足;技术应用型本科定位及专业特色体现不明显等等。改革和“再设计”设计表现课程迫在眉睫。

课题组试图从课程群建设中寻找突破口和解决方案,将归类于设计表现课程群的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课程利用网状教学模式进行重组、整合,针对工业设计专业特点与我校的专业特色定位,优化教学内容,有效利用现有资源,真正做到一切以本专业的发展为重,培养适应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型技术应用型人才。

1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课程建设的主要目标

在系统理论的指导下,我校的设计表现课程群在课程组织上,由设计构成、绘画基础、设计表现技法、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产品模型制作等专业必修课和设计美学选修课构成。设计表现课程群包含的课程都应以设计表现为主线,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目标,由传统的形式形态教学转变为内涵形态教学,课程间和谐有序,同时能够协同其它课程群,从而形成与培养创新型工业设计人才必备的、完整的、系统的素质与能力相对应的课程体系,为总目标的实现发挥最大的效应。

由此,基于我校的技术应用型本科办学定位,基于专业特色定位,基于课程群的建设目标,明确了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课程建设的主要目标:

(1)突出能力本位的培养目标

软件的更新日新月异,课时的极度压缩,都要求该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突出能力本位的目标,课程的重点应该是“授人以渔”。本课程建设计划按照“理论教学――上机实践――课堂讨论--课程设计”的教学链,在整个教学链以学生为中心,着重抓学生动手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在实际工作中顺利应用软件表现自己的创意。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实践能力,使学生初步了解设计流程,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思路与方法,从而落实学校“技术立校、应用为本”的办学方略。

(2)积极探索“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

在理论方面,因为课时的极度压缩,要在有限的时间内面面俱到地讲述软件功能是不可能、不现实的。通过阐述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开发交互理念、作用地位、设计原理,使学生从一开始就站在比较高的位置审视软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实践方面,针对工业设计专业特点选择典型综合性的案例进行强化训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软件作用,学习和掌握软件的大部分功能,打下扎实的基本功。通过案例实践,为探索“理论与实践结合”新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2围绕课程群,调整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课程群建设是通过对原有课程内容的融合、再设计,对课程内部知识进行重新构建,才能推陈出新,才能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融合。鉴于我国传统教学采用的是前苏联模式的严格的学科导向的教学计划,其必然存在一些惯性,而学生从小接受的教育方式也多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填鸭式”教学。在运用案例驱动法时,还面临着如何有效兼顾理论体系完整度的难度。

根据课程群的培养目标与企业对于设计人员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方面的能力需求,在本课程的教学改革中,试图按照“一个中心,两个能力,三个阶段,三个模块”来组织和优化课程教学与实践内容。“一个中心”是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中心,课程中要时刻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掌握创新的基本方法。“两个能力”是指自学能力和设计表现能力。“三个阶段”指的是教学过程中的“演示示范――操作实践――综合运用”,在演示示范过程中还通过“课堂讨论”环节,使学生在课前就对相关的计算机原理有初步的了解。“三个模块”是“二维模块、三维模块、综合模块”。通过这些举措,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兼顾,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

2.1以网状教学模式交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于工科院校而言,工业设计专业基础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设计的轨道,拓展刚入校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更要培养他们对设计的兴趣和热情。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按部就班的“串行模式”与同步进行的“并行模式”。而我校原来采用的是“并行模式”,即计算机辅助设计类、设计创新类课程自身形成系列,上课时间向前提,与手绘表现课程几乎同步进行,使学生很早学习绘图软件、设计构成方法。这样的教学模式优点在于学生较早具备设计思维能力和较强的计算机能力。但是,其负面影响是容易使学生更倾向于计算机绘图,并对其产生过分的依赖,导致学生动手能力、艺术素质和创新能力下降。因此,在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课程改革中,我们试图通过典型项目、案例在课程间横向寻求联系,实现设计表现课程的杂交与融合,体现工业设计专业特色。

笔者借鉴袁光群在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改革时采用的“网状模式”[1],突破课程间的区别,寻找其共同点,重视学生实践能力、艺术修养、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索其相关的规律,将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横向交叉渗透,形成了高“共通性”和“历时性”的课程群结构,如图1所示。

(1)创新设计课与计算机辅助设计课之间的交叉

计算机类课程通过二维软件、三维软件和工程软件等,形成循序渐进的系列课程,使学生掌握工业设计流程中从构思草图、效果图、模型等环节相对应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如果只重“手段”(表达技能)而轻“目的”(创新能力),学生的设计能力逐渐的图形化、机械化,只会模仿而没有创新[2]。在教学内容上,利用优秀产品形态的计算机辅助设计造型分析,掌握塑造形态时常用的堆叠、融合、包裹、过渡等“加法”以及切割、旋转、挤压、拉伸、折叠等“减法”。同时,在计算机辅助设计课内分专题讲解创新设计方法,结合“虚课题”(设计大赛)或“实课题”(实际项目)进行课题、作业的选取及考核,尽量体现创新,强调创新与功能相结合。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讲,塑造一个好看的、丰富的产品视觉形象往往缺少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典型案例将常用的产品造型思想融入。

(2)手绘表现课与计算机辅助设计课之间的交叉

作为设计的形式语言,手绘表现是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又是设计表现的手段延伸,两者可进行相关内容的交叉实现两者的协同与共生。可以从形式因素的研究着手,在解决单一问题的过程中融入多样训练手段,从不同的角度、方法对同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学习,从个别问题入手领悟到不同知识领域之间的内在联系,逐渐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结构有序同时又符合视觉活动基本规律的视觉思维整体观。譬如将手绘三维效果图绘制时的分析方法与计算机三维软件中的单轨扫描、双轨扫描、拉伸、旋转、放样等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理解计算机辅助设计成型方法的同时,也掌握了一定的手绘表现能力。

2.2以案例教学法为主线精讲重点

由于本课程课时的限制,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综合地运用软件功能,无法覆盖产品设计全过程,显然无法达到教学目标。本课程以案例为主线,针对以“产品设计为核心”的工业设计和产品设计专业,同时兼顾其他设计专业,以计算机辅助设计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为核心整合优化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安排上突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

结合我校工业设计专业发展的特色方向――机电产品、仪器仪表设计,在本课程中有意识地增加机电产品案例分析与设计课题。精选或设计“界面设计、包装设计、工业产品、机电产品”类型的典型案例,确保案例内容能够覆盖软件的重要功能。由此,在教学中,依据案例设计过程将课程内容分为三个模块:1)二维模块,以Photoshop、CorelDRAW软件为主,利用Photoshop进行海报设计、界面设计、图形处理,利用CorelDRAW进行标志设计、效果图制作。2)三维模块,以Rhino软件为主,针对工业产品、机电产品的造型方法进行讲解,并利用keyshot软件进行快速渲染。3)综合模块,在综合实例以及设计实践环节中综合运用三个软件,利用三维软件进行设计、渲染,利用二维软件进行版面编排与后期处理,从而使学生对三个软件、对专业有进一步的认识。

3完善资源配置与管理体制,促进师生课后的投入度

为弥补课时的不足,通过建立课程网站,不仅将课程的课件、作业等内容上传,方便学生课后学习、师生交流,更重要的是建立“版主”制度,通过选拔学得好的学生作为版主,将学习软件的经验传给同学,学生更会因为身边的同学学得好而激发学习热情,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正是通过采用这种课下、课外乃至互联网的多维度教学,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另外,完善工业设计专用机房的管理体制,鼓励学生课后常用、爱用机房,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充分利用工作室,逐步形成以本专业导师为主体,高年级带低年级的专业传帮带实践基地,形成可持续培养专业优秀毕业生的平台。总之,课程建设不是仅仅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就可以取得更好的实践效果,还需要在管理制度、学习氛围营造、资源配置等方面下力气、花功夫,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将课程建设目标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袁光群:“计算机与艺术融合的教学模式的探索”,《工程图学学报》,2007(3): 118-122.[2]李冬梅,张持重等:“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设计图学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工程图学学报》,2010(3): 161-164.基金项目:

本研究受2014年上海电机学院校重点课程建设项目(2014JYJG-07)、内涵3-1团队建设(A1-5101-14-007-01-03)资助。

第三篇:基于能力为核心的高职课程考核改革与实践

基于能力为核心的高职课程考核改革与实践

摘要:课程考核是评价课程教学效果、反映学生对课程知识掌握和应用情况有效的手段。本为以《外汇市场分析与操作》课程为例,提出以项目任务为主线,以学生能力考核为重点,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对学习过程及结果进行量化考核与评价。

关键词:外汇;职业能力;课程考核

一、课程考核方案设计说明

(一)课程考核改革创新点。本方案以牡丹江大学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课程改革为切入点,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成果运用于《外汇市场分析与操作》课程考核改革实践中,改变过去考核方式单

一、考核内容教材化、评价主体局限性的问题。本方案以项目任务为主线,以学生能力考核为重点,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对学习过程及结果进行量化考核与评价。

(二)课程考核侧重点。本评价方案在考核内容改革方面,既注重基本理论和技能评价,也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迁移、运用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的考核;在考核方式改革方面,注重多元化、多层次的动态考核;在考核质量的分析与反馈方面,注重对考核信息反馈制度的建立;在考核对象方面,将个人能力考核与团队考核相结合。

(三)课程考核方法。本方案采取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以提高评价结果的可靠性与可比性。考核项目分为课上项目和课下项目,考核内容包括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考核主体包括教师评分、团队自评和组间互评,考核结果分为团队成果和个人成果。

二、课程考核方案设计

(一)课程内容设计。通过对金融专业学生未来就业岗位能力要求分析,已总结出本门课程培养的主要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并以此为基础对原有课程教学内容按照项目化教学法进行重新梳理和设计。按照课上引导项目和课下自主项目进行训练。课上引导项目分为外汇市场分析和外汇交易操作两个模块,外汇交易平台操作、汇市经济指标分析(美元分析)、汇市经济指标分析(非美元分析)、汇市非经济指标分析、汇市大盘分析、汇市趋势分析、汇市形态分析、汇市技术指标分析八个子项目。

(二)课程考核整体设计。本课程整体考核方案记分项目包括课上A项目和课下B项目,课上项目由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课下项目由学生自主完成。考核内容分为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平时考核是对课程内容的8个项目的单独考核,期末考核是对整体项目完成情况的考核,即分析报告撰写和盈利情况评分。考核主体为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考核对象包括团队任务完成情况和个人任务完成情况,其中团队考核的内容为完成态度、完成质量、资料搜集能力、资料数据分析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判断能力、回答问题质量、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英语应用能力及与人合作情况;对个人能力的考核项目为参与与努力程度、贡献程度、完成态度、团队合作意识、语言表达及沟通交流、回答或提问问题质量及创新点。团队能力考核由教师评价、小组自评和小组间互评组成,个人能力考核由该组组长、教师进行打分,并结合本组该项任务得分得出。

(三)课程考核单元设计举例。本课程分设了8个子项目,即8个教学单元。在对每个单元进行考核时,需分别依据各考核项目对团队和个人进行考核。其中,对团队完成质量的考核需依据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具体确定其考核项目、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以汇市经济指标分析(美元分析)任务为例,该单元小组任务完成情况“完成质量”考核内容见表1。

表1汇市经济指标分析(美元分析)任务完成质量考核评分表

三、课程考核方案实施

本课程考核的实施由教师指导学生共同完成,在实施课程考核中需注意把握好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学生应上交的学习成果。以小组形式共同完成某种货币的投资分析报告,内容需涵盖基本面分析和技术面分析两方面,具体包括经济指标和非经济指标分析,趋势、形态和技术指标分析。小组成员学习结束后,共同准备汇报会,能够熟练运用

PPT现场演示并流利讲解本组的投资理念、分析过程及下一步的投资策略。每位同学都能运用交易平台独立进行交易操作,并最终提交个人账户综合报表。

(二)课程考核的时间安排。每个教学单元任务完成后,教师都要组织学生对各组该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打分,组织组长对各组组员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打分。在全部课程结束后,教师负责汇总各组全部单元得分,并结合每位同学期末提交的材料对每位同学进行汇总评分。

(三)教师及学生的课程总结分析。课程的总结和分析是考核体系的最后环节,也是教师能清晰了解学生学习效果及课堂教学存在问题和改进方向的有效途径,为课程的创新和完善提供参考。课程总结分析通过三个方面进行:一是课上记录学生小组间的互评与教师点评;二是课程结束后发放《学习效果学生评教表》得到的反馈信息;三是教师和学生撰写的心得体会。

本套考核改革方案先后经历过3个学期3个班级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表现在学生学习兴趣越发浓厚、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各项能力显著提高,特别是在团队沟通与合作、分析及解决问题、自我学习能力方面表现突出,达到了预期的考核改革目标。

参考文献:

[1] 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 林红梅.真实情境教学做一体化课程考核的改革与实践[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6).

第四篇: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导向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导向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与实践

摘 要 中国经济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发展。随着一带一路的经济发展战略的逐步推进,中国需要越来越多的会计人才。现行的大部分的职业院校的会计培养课程体系设置已经远远不能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必须加以改革完善。文章针对针对课程目标设定不明确、课程设置缺乏实践性等问题,提出了建立基于岗位能力培养的职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文章首先分析了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及改革的必要性,然后探讨了改革完善现有课程体系设置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 职业岗位能力 会计专业 课程体系改革

高职课程体系的建设是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部分。反观目前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基本上就是高等院校课程体系的压缩版,或是将原有的学科课程加以重组的结果,所形成的课程体系不具有自身的特色,不能充分体现出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宗旨。所以,我们必须对现有的高职课程体系进行彻底的打破,消除传统的课程体系建立的观念,构建出具有职业特色的、能够体现出“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为本位,以技能为核心,以就业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及改革的必要性

1.1 课程设置的现状

(1)缺乏行业企业的参与。大多数职业院校会计专业课程的设置遵循本科教育体系,照搬照抄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或者是在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中简单地加入一些徒有虚名的实践性的教学环节。直白地说,就是本科课程体系设置的简化本。虽然理论体系完整,但是人才的培养缺乏行业企业的参与,忽视了就业市场的需求,未能凸显职业教育的特点,无法满足市场对会计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2)过于重视理论传授,忽略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未能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现有的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对学生职业能力实现程度较低,教学方法仍然以理论教学的单一教学模式为主,无法满足学生能力发展的需要;学生实操实训受限,且缺乏专业指导,学校的实训内容主要是依据理论教学体系来确立的,而不是从会计岗位职业的实际工作要求来安排的,实训课实质上是与会计专业的岗位实践相脱节的。会计实训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对会计从业人员的岗位需求,如出纳、成本核算、会计主管等需求。现有实训的岗位性不够明确,定位不准。因此,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就与社会需求有偏差。

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无法对学生职业方向起到指导作用。

1.2 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职业学校的办学与企业的发展是一样的,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职业学校必须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因此,职业学校必须进行教学课程改革,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刻不容缓。基于职业岗位能力导向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2.1 课程目标

根据高职教育的“市场需求导向”原则,严格按照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的要求,构建“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强化实践教学、技能教学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对岗位的认识、岗位技能的锻炼,培养学生的适岗能力。综合职业岗位能力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第一,专业能力,即会计核算能力、计算机和财务软件能力、财务分析能力;第二,方法能力,即自我学习能力、信息处理、数字应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第三,社会能力,即沟通合作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力。

2.2 课程体系

2.2.1 总课程体系设计

(1)职业岗位能力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按照行业企业标准和职业资格认证要求,调整教学内容,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将各会计岗位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分解细化,归纳整理职业行动能力,制订各岗位能力标准,以工作任务为线索进行学习情境开发,形成以任务、项目及职业岗位作业流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块,实现从工作任务到行动领域的改变,依据工作任务的逻辑关系科学地规划学习领域,实施从行动到学习的改变,分解学习领域的任务与能力,实施从领域到情境的改变。将教学切入点定位于岗位对接,以真实职业技能为参照,制定符合地区人才需求,体现我院特色的高职一体化专业教学标准,真正做到紧贴市场,服务社会。典型工作任务与学习领域转换表如表1所示。

(2)会计专业模块式课程体系的具体措施。遵照全国统一职业资格证书要求,依据产业需求、市场需求以及会计岗位职业技能需要来设置会计专业课程计划,使课程内容无缝对接职业技术能力要求;将人文教育和会计专业技能培养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全方位地加强对学生会计专业综合素养的培育;根据社会要求设置专业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具备满足社会的行业多岗位转换及内涵转变需要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最大化地发掘学生的专业能力潜能。设置会计专业课程时一定要注意基础公共课、专业课以及实训课的课时占比,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三个模块:公共基础模块、岗位模块及拓展模块。公共模块,该模块主要承担德育、体育、办公自动化、基本文化素质、职业基本技能教育的功能,实现文化课对专业课的递进式服务。职业岗位技能课程模块,通过在校内理实一体化的学习和校内实训室对仿真业务进行岗位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各会计工作岗位技能,实现“零距离”上岗。职业拓展课程模块,拓展与会计展业相关知识,通过在校内综合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培训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使学生能熟练运用会计核算方法,处理企、事业单位基本经济业务。

2.2.2 实践教学体系

加大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增加动手实训的教学内容,构建以“实践为主导”的专业技能训练体系。重视技能竞赛对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增强学生职业技能的积极作用,争取做到岗位技能和职业素质的“课赛融合、学做互促、技能递升”。专业课程设置既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会计专业知识的传授,又要突出职业会计专业的实践性,要做到“课赛相融,学练互促”。在教学实践中努力采用岗位模拟、情境教学和案例教学的教学方法,实训内容围绕职业岗位能力展开,根据任务驱动、岗位设计实践教学项目,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

制定实践教学体系,以实用原则来制定实习的各项内容。第一学期,主要任务是企业认知和沙盘模拟认知实习、基础会计单项实训和传票翻打实训;第二学期,开展会计实务实训和电算化实训;第三学期,开展会计岗位分岗实训;第四学期,开展VBSE虚拟商业社会环境跨专业实训和出纳技能实训;最后一年企业顶岗实训。

2.3 教学方法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有针对性地、逐步地采用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其次利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情境体验教学法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2.4 多元评价体系

改革考核评价体系,做到考核内容多元化、考核过程的全程化、考核空间的多样化、考核方式灵活化和互动式评价。

综上所述,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对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培养,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王志辉.以行动为导向构建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财会月刊,2010(11):99-101.[2] 王绍云.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探索.中国农业会计,2007(12):19-20.

第五篇:以提高中药专业学生科研能力为目标的中药学教学改革[投]

以提高学生科研能力为目标的中药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张彦1,于红2,黄英 1,冯永辉 1,张寒 1,孙艳平1,汪兴军 1,魏彩霞 1

(1.西安医学院药学院,陕西西安,710021 2.北京中医药大学宣传部,北京,100029)摘要:科研是医学院校发展的基础。对中药学专业而言,科研项目往往都是以研究生为主体。当前对本科生的教育往往忽略了对其科研能力的培养。笔者所在的教学团队就如何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科研实践、科研能力等问题在本科中药专业学生中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性研究,尝试改革中药学的培养方式与教学方法。主题词:科研能力;中药学;课程研究

The reform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research in science of Chinese

pharmacology

ZHANG Yan1,YU Hong 2,HUANG Ying1, FENG Yong-Hui1,ZHANG Han1,SUN Yan-Ping1, WANG Xing-Jun1,WEI Cai-xia1

(1.Xi’an Medical University, Pharmaceutical departments, Shaanxi xian,710021,2.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

Abstract: Scientific research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ine.For the undergraduate students of TCM for professional,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often are not graduated as the main tasks.The writer of the teaching team make a series of exploratory research to raise the students' quality and foster student's capabilit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by practice in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reform system of TCM.Key words: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Traditional Chinese Pharmacology;Course Research

医学的发展必须以科研的提高为基础,对医学生加强科研素质和科研实践的培养,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也是现在医学发展的趋势[1]。尤其对中药学这一当前科学研究的热点学科而言,必须在教学中要紧密结合学科最新的研究结果和动态,为学生的科研思维奠定基础。但长期以来,由于存在着科研不是本科生的培养目标,而是研究生主攻方向的思想,因而在中药专业教学中忽视了对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对于这种现状,笔者所在的教学团队在中药本科专业中开展了以提高其科研能力为目标的中药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1、多学科渗透与融合,培养科研素质,注重创新能力。

对于中药专业学生而言,必须系统、全面地掌握中药学的基本内容,同时要注意基本技能的培养。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药品开发研究、医院药房、药厂生产、产品营销等工作,教学内容虽然侧重在药而不在医,但医学与药学知识并没有明确的界限[2]。其最终的目的都是服务于临床,为科研及临床应用提供问题和思路。因此,中药学教学与中医临床、中药药理、中药制剂等学科是密切相关的。

1.1 注重药理、生化、微免等基础医学学科知识的渗透

随着中药学研究的深入,多学科交叉渗透,兼收并蓄,大大拓宽了传统中药学的学科内涵,中药学已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释理性学科。实验中药学、临床中药学、分子中药学等次级学科的分化已日益明显[3]。为顺应学科发展的新趋势,立足于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在中药学教学中引入现代科学研究的内容是十分必要的。而这些科研的开展又必须根植于药理、生化、微免等基础医学研究,并以基础医学研究作为手段。多学科合作是创新发现的有效途径[4]。中药教学与基础医学在教学与科研中,二者相互促进,互为补充,对于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启发创新思维,增强创新意识和能力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现在大多数医学院的中药学教育重视化学基础教育而轻视基础医学教育。这是因为在中药学专业创办之初,主要是为药厂生产一线培养技术人才。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药厂自动化生产线的应用,已不再大规模需要技术人才,而中药学教学模式并没有马上进行适应性的改变,这使得中药学专业的学生化学、分析等知识与能力较强,而药理、生化、微免与临床知识相对不足[5]。为此,我们教学团队一直在进行探索性的改革,将中药学与中药药理学教学融合。在对药物功能主治介绍的同时,试图用现代医学的观点加以解释,启发学生进一步总结、探讨与思索。例如:在讲解清热解毒药时,我们重点介绍其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在讲解活血化瘀药时,我们介绍其改变血液流变学、抗血栓、改善微循环、改善血液动力学的机理。这样学生就不再觉得中医药术语的抽象,而更直观的理解中药知识。

1.2 淡化临床治疗,注重与中药化学、中药制剂炮制等专业知识的衔接 中药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其基本理论是后续其他专业课程研究的出发点和核心内容。中医学专业研究中药的目的是以临床知识为本,以潜方用药为目的,然而中药学专业更应突出以药物为主体[6]。为此,对中药专业而言,中药学教学的详略、主次、重点、方法是不等同于中医学专业的。中药学应根据本专业知识结构的需要调整教学的结构和程序,淡化临床各科病症的病因病机和症候特点的相关内容,把教学重点转移到药物功用特性上,鼓励学生了解药物作用的实质,为衔接后续中药专业课程打好基础。

近年来,中药学的研究发展迅速,现已从过去单纯的临床用药观察,发展为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探讨中药的化学组分、药理作用、疗效机制等内容的研究,这些研究对于更好地诠释药物的药效作用机制起到积极的作用[7]。因此,在讲授时,教师不仅要介绍中药的基础知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中药学的来源、加工、药性、功能、主治,而且要介绍中药化学、制剂分析、种植炮制等方面最新的研究进展。在这些与其他专业课衔接的知识点上,加强理论联系实际,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学习的积极性。

1.3结合中药资源学,注重各地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当前国家十分注重中药、天然药物创新与产品开发。考虑到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用药存在着一定差异,各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大多数分配在本省工作,故对本省常用药必需掌握或熟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做到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8]。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的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几乎各论每一章都收载有各地的药用植物。因此,笔者建议在修改统编教材时,应将现在的重点药、熟悉药的数量适当缩小。增加各地药用植物的介绍,增加的分量由各院校依据当地具体情况补充。制定大纲、质量标准以及举行统考都可以根据培养目标适当调整。

比如,在我省秦巴山区就有很多珍贵的药用植物[9]。“太白七药”就是其中的代表。但因为没有收载在统编教材中,在中药学课程讲授中,并没有相关的内容。但实际上,在科研领域,大批的学生在参与其种植炮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的研究工作。同时我省大批的制药企业也在研发生产这样的优秀产品,比如“盘龙七片”。对此学生反映迫切需要对本省珍贵药用资源知识的介绍与了解。

2、结合中成药学知识,中药研究新成果的及时补充近年来,中成药学有了长足的发展,最新统计可供药用的中成药数目已达一万多种[10]。近年来中药新药的研发态势良好,如丹参滴丸、络欣通、康莱特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红花注射液等,拓展了中药在临床上的应用,提高了疗效[11]。这些中成药研究的新技术、新成果虽是基于中药学知识,但却是中药学知识的进展与突破。在教学中适时地予以补充,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其学习兴趣,同时为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打下一定基础。

目前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还没有专门开设《中成药学》课程。当前《中成药学》课程则主要针对许多药学各专业和西医临床等专业的学生开设选修课[12]。我们教学团队建议,统编《中成药学》教材,开设36学时的《中成药学》必修课。此课程的开设对于中药专业的学生正确选择使用中成药,掌握中成药的基本知识,研究开发中成药的基本素质、能力、实用技术的提升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3、强调教学实践与学术研究相结合,介绍方剂学科的发展动态

中药学很多知识来源于科研实践活动。科研是获得知识的最直接、有效、迅速的途径。教师通过科研不断吸收新知识,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充实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具有现实性和前瞻性。同时了解当代科技发展的方向,熟悉本学科的最新成果,才能在教学上得心应手。相反,缺乏科研背景,只能照本宣科。枯燥的教学会极大的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提高学生学习能动性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科研实践活动是一种很好的自主性学习模式[13]。

以一定的学术研究为背景,有创意和特色的教学实践活动,对于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其探索精神具有重要作用[14]。教学中我们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学术研究中。近年来,我院中级及以上职称的教师都参与带教本科学生的工作,有意识地引导学科的发展动态,讲解科研中的热点和空白点,启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打破陈规,逆向思维,开展文献研究。同时方法上给予指导,为他们提供实践动手的机会,大胆放手地让他们独立参与科研全过程。明显发现学生在科研方案设计、实验动手能力、科研论文写作能力和科研意识等方面有明显的提高。教师将科研理论融汇于教学中,逐渐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中药教学亮点。

著名教育学家钱伟长院士在论述教学与科研关系时,曾指出:大学必须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高墙,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15]。科学研究可以提高教学水平、科研成果可以更新教学内容、科研思维创新教学模式、科研资源可以改善教学条件、科研实践促进学生创新。随着以提高学生科研能力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中药学教学改革将会更加全面与深入,为培养新世纪创新型的中医药人才发挥作用。参考文献:

[1]赵岩,李治淮,刘孟安等.提高西医院校中药学教学质量的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12):3074-3075 [2]袁颖,何世民,金素安等.导入与启发相结合在中药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中医教育,2011,30(5):43-44 [3]陈立军.临床中药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2(4):22-242 [4]李海燕,王倩.在中药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07,2(5):102-103 [5]史志超,钱桂敏.提高中药学教学效果探索[J].药学教育,2007,23(1):23-25 [6]翟华强,张冰,闫永红等.国家级中药学教学团队运行机制初探[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5):878-888 [7]吴嘉瑞,张冰.基于BB平台的中药学教学方法改革思路探讨[J].中医教育,2009,28(5):8-10 [8]李海燕,王倩.对中药学教学满意度的调查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7,15(5):324-326 [9]欧莉.CAI课件在中药学教学中应用的探析[J].中医教育,2011,30(4):35-36 [10]周蓓.运用纲目法优化临床中药学教学[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14(2):98-99 [11]李杨.中药饮片识记课的设置对中药学教学质量影响[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11):121-122 [12]赵宇昊,刘仁慧,王秀娟等.中药专业中药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医教育,2009,28(5):76-77 [13]王君明,贾玉梅,崔瑛.基于解决问题学习法的中药学教学方法[J].药学教育,2011,27(4):48-50 [14]常丽虹.浅探中药标本在中药学教学中的作用[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0,17:91-92 [15]李越兰,洪寅,宋捷民等.学导式教学法在中药学教学中的实践和思考[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13):72-73

下载以提高职业能力为目的之《传染病护理》课程改革实践(莫吉祥)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以提高职业能力为目的之《传染病护理》课程改革实践(莫吉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