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本位的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范文模版]

时间:2019-05-12 23:35: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本位的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范文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本位的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范文模版]》。

第一篇: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本位的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范文模版]

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本位的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一、教学改革的背景与动因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市场营销的地位不断提升,社会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但市场需要的是与就业岗位是有零距离的人才。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营销能力,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承担了重要的责任,显然传统的维书本维理论维课堂讲授的呆板的课程教学模式是不能培养这样的人才的,市场呼唤我们处理对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作为从事市场营销课程教学工作者,责无旁贷。为了培养学生的市场营销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我们自1998年以来就开始了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二、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

(一)目的与要求

1、系统讲授市场营销基础知识,紧跟市场营销学科的新发展

2、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锻炼学生的胆量和口才,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营销技能,包括市场营销调查和研究能力。市场营销筹划能力。品牌和包装设计能力,市场营销渠道设计能力,推销技能,营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二)教学改革实施步骤。

1、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

讲授市场营销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和基本策略,采取课堂讲解的方式。

2、每讲究一章的理论知识后,选择一至两个与本章内容相吻合的案例。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案例分析,课堂分组讨论。

3、每章的理论教学完成后,留给学生一至两个实训题,要求学生自己独立去从事实训,并写出实训报告。

(五)课程考核:考勤与考绩相结合,考试成绩包括出勤分,案例分析成绩实践实习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

(四)课时分配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各占二分之一。

(三)教学改革所需教具与资料

1、教学大纲。

2、配套的市场营销教材,包括市场营销理论,市场营销案例分析和实践训练三大板块。

3、其它必要的条件:如录像带,实习基地等。

三、教学改革实践过程。

我们对本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过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8下学期至2001年上学期。

这个阶段,我校还没有升格为高职院校,学生来源于各省各地的初中毕业生,文化基础比较薄弱,我们也是处在市场营销教改的尝试性阶段,市场上相关的适用市场营销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比较缺乏。为了使教学改革能顺利开展,由本课题的负责人李倩兰老师编写了一本本校教材《市场营销案例精选》作为本课程的配套教材。这本案例教材与市场营销学科的理论体系是相呼应的,内容针对性很强,案例后面的问题也是精心设计的。1999年3月,本课程负责人李倩兰老师被邀请参加湖南省经贸类教材编写委员会的编写工作,并担任了其中的市场营销教材的副主编工作。李倩兰老师把本课题在1998年下学期改革的初步经验带到编委会上,并力主编写一本配套的市场营销案例分析教材,编委会和市场营销学的主编高度重视李倩兰老师的意见,并采纳了她的建议。本阶段的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模式是理论讲授+案例分析+教学实习第二阶段:2001年下期至2004年上期,2001年5月,我校(原长沙农校)和原湖南省机电工程学校合并升格为高职院校。我们开始招收高中毕业生,培养高职层次的应用性人才。教学对象和办学目标的改变,给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也带来了较大的影响,我们必须重新定位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目标。而且由于高职教育在我国是一种新型的办学层次,市场上相应的教材缺乏,我们当时选择了一本由我院姜小清老师担任副主编的一本市场以内供销教材作为理论课教材案例分析教材,还是用原来的校本教材。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育部对高职人才的定位,我们党得培养学生的市场营销实践能力,这是很重要的。因此,我深感有必要研究和编写一本配套的市场营销学实训教材。

第三阶段:2004年下期至今,成果推广阶段,这个阶段的教学模式与第一阶段基本相近。2003年10月,湖南省教育厅教科院委托中南大学出版社组织编写系列经济管理和商贸类的高职教材,本课题负责人李倩兰老师被邀请担任其中的市场营销教材的主编。李倩兰老师撰写了教材编写与提纲,每一章都包括市场营销基本原理,精彩案例和技能训练三个模块,编写提纲获得编委会和市场营销教材编写组的一致通过,同时,李倩兰老师在编写工作会议上作专题发言,较好地介绍了我院的市场营销教学改革的经验,得到了同行们的高度评价。教材于2004年7月正式出版发行,得到了省内外的使用本教材的老师和专家的一致好评,本教材已再版两次了。

自2004年下期以来,由于有了适合高职层次的市场营销教材,本课程的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入。我们按照教材设计的三个模块组织教学。做到了章章有案例分析和基本技能训练。而教和学双方的目标都明确具体,实训题的设计操作性强。这个阶段的教学模式是“理论讲授+案例分析+技能训练+教学综合实习”

四、成果的主要内容。

通过对素质教育理论,市场对营销人才需求特征以及我国中等教育和高职教育等方面的系统分析研究,结合我校自身的实际情况,经历了近七年的对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高形成了以下教学研究成果。

(一)确定了课程教学目标,以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本位为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以基础理论教学为基础,结合市场营销案例分析,技能许连和综合实习,把理论与实践较好联系起来,使学生既能掌握市场营销学基本原理和策略,又能掌握从事市场营销工作的基本技能,从而符合市场对营销人才的需要。

(二)建立了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教学二元并重的教学模式

在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改变了传统的教师唱独角戏式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创造了师生互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并重的教学方法。

在制定课程授课计划时,我们坚持突出实践性教学这个重点,调整课时分配比例,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和营销技能训练之间的课时比例为5:2:3。也就是理论讲授与实践训练之间的课程比例为5:5。体现了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应用性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

(三)调整了教学内容

由于理论教授课时数压缩了。因此,我们在备课后讲授的过程中,在进行知识取合时,根据够用的原则,首先确定重点内容和一般讲解内容以及学生自学内容。然后在每堂课开场白中,告诉学生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正式讲解时,只讲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策略。其他的内容留给学生自学。并通过布置案例分析题和营销技能训练题推动学生去自学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加强了教材建设

教材是课程教学改革的平台和览本。如果没有配套的教材,课程教学改革和难达到目的。因此,从一开始我们就特别看重教材建设,在整个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编写了一本校本教材《市场营销案例精选》,先后主编了由湖南教育出版社,中南大学出版社和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配套教材。我们的教学改革经验在每一次教材编写和使用后得到推广和深入。

(五)改革了课程评价考核方法。

我们改变了传统的“一张试卷定

”的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方法,而是根据教学模块的不同设立不同的考核标准,既考勤又考绩。总分100分,其中考勤约占15%,案例分析约占10%,营销技能训练占25%,期末考试卷成绩占50%。而且规定试卷成绩低于40分不参加期评。这样促使学生重视平时学习成绩积累,课堂到课本也和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

(六)加强了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要培养学生的营销技能,必须为学生提供一个实战演习的平台。因此我们与本院产业处超市鉴定了协议,允许学生在超市内进行市场营销方面的观摩实习和调查。同时我们还利用长沙是商业繁荣和市场发达的优势,经常介绍和组织学生去大型市场或商店进行有关市场营销实践活动。只要有大型的各种各样的交易会或博览会举行,我们也会组织学生带着课题去参观学习和调查研究,这样既开阔学生的眼界,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另外,在进行教学综合实习时,鼓励学生在校内摆摊设点,开展各班组之间不自觉的营销技能。

本课题以素质教育为宗旨,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对市场营销课程在中职和高职学校的教学实践进行大胆的尝试性改革和研究,创立一个具有推广价值的教学模式。

(一)教学目标和理念的转变,摆脱了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突出和体现了素质教育和能力本位的教学目标和理念。

(二)教学模式的创新和特色

“建立了理论讲授+案例分析与讨论+营销技能训练”的复合教学模式。调整了理论讲授与实践训练的课时分配比例,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二元并重突出实践训练使理论讲授与实践训练的课时为1:1。

(三)评价考核方法的创新

为了全面考核评价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效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新地建立了考勤与考绩相结合,技能考核与理论考试并重的考核评价指标,考勤点15%,实践训练占35%,期末理论考试占50%。六

应用和推广情况

本课程的“能力本位”教学改革的实践活动起于1998年,至今有九年的历史。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本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市场营销技能和市场营销管理能力成效明显。

(一)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营销能力大大提高。

每次在不同的班级开设这门课程之始,学生最怕的是上台作案例分析发言和解出进行市场营销调研以及推销产品,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学生的胆量大了,“脸皮厚了”,“口才好了”,在台上演讲的时间也越来越长了,而且人际交往能力也明显提高。更大的成效是体现在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方面,如经贸96级01班40多位同学,1999年中专毕业,现在有近十位老板,有自营主业。经贸01301和01302班的同学,2004年毕业,在毕业实习期间,这两个班的同学中就有不少同学的毕业就业率达到100%。

(二)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在省内外起到示范作用。

1999年初,课题负责人李倩兰老师在湖南省大中专院校经贸类教材编委会上介绍我们的市场案例教学方法的经验,并带去了自编的校本教材,受到与会成员一致肯定,并立即决定其市场营销教材也要编一本配套的市场营销案例分析。

2003年11月,李倩兰老师应邀主编由湖南省教科院和中南大学出版社组织的高职财经类系列规划教材之一《市场营销》,李倩兰老师介绍了我院营销课程改革经验,提出教材应倡导“能力本位”的思想,建议教材编写提纲要包括基本原理,案例和实践训练三大块内容,这些得到于会参编人员的一致肯定。教材出来后,反响很好,现已再版两次。

2004年7月,我院的“能力本位”的市场营销教学思想和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引起中国农业出版社有关专家的重视,他们邀请李倩兰老师主编教育部的21世纪高职规划教材之一《市场营销》。本教材已投入使用。

第二篇: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教学改革论文

摘要:本文针对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就业导向能力本位教学改革

伴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毕业生的数量连年增加,社会人才的供求关系出现了极大的变化,高职生就业市场逐步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高职生也越来越成为就业的弱势群体,而作为招聘方的企业也在不断地抱怨新进的高职生缺乏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因此,如何使高职生适应社会需求,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在就业市场上找到合适位置,是高职生面临的严峻考验,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如何提高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笔者认为,应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深化高职教学改革,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传统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一般按照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的模式设置课程,偏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对实践重视不够,忽视学生技能的培养。毕业生到生产、服务一线难以适应岗位的要求,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不相适应。实施高职教育,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要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就是要在课程建设中,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明确专业定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就是要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确定教学内容。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从岗位需求出发,紧密围绕实际岗位的具体工作而展开,注重职业情境中实践能力的养成,最终通过职业资格考核或岗位技能鉴定进行检验。教学内容应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设计,以工作过程为载体设计训练项目,建立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的联系,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课程融合为途径推进双证制度,课程标准涵盖职业标准,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能顺利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突出实践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法重理论、轻实践,不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为进一步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就要改变传统的单一讲授式教学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学生易于接受的、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提高的教学方法。积极尝试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宗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中与学生互动,采取“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情景教学的氛围,在教学中获得技能。各专业根据对应企业不同的岗位,将所需要的知识划分成相应的项目,将各项目中所要求掌握的技能化解成不同的任务,让学生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完成工作任务,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到专业知识,获得职业能力,构建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突出实践教学,必须改变过去实践教学过分依附理论教学的状况,把实践教学作为专业教学的重要核心环节,建立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突出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并纳入课程体系的整体设置之中,所有专业的实践类学时占总教学时间的50%以上。为实现实践与理论相融并进,岗位与课堂有机结合,在充分调研企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基础上,依托专业指导委员会,针对行业企业中不同岗位及岗位群的特点进行分析,确定毕业生应具备的专业技能结构和要素,将这些技能结构和要素分解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建立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突出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技能训练是职业学院教学工作的核心内容,良好的实训实习条件是实行工学结合、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保证。根据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营造真实的职业氛围,实行情境育人,将学生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融入到生产性实训各个环节。加强校内实习实训设备建设,加大对校内实训基地的投入力度,及时补充现场新技术所需求的设备,实现实训设备的标准化,实现校内资源共享和工学结合校内化。为满足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的需求,各职业学院应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与相关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建立和完善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尽快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利用学校、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在学生学习期间交替安排理论课程学习和校外顶岗工作,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通过参加工作和接触社会使学生将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加深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在工学结合实践中加深对工作岗位的认识,在现场真实环境中感受专业工作过程,在工作过程中进一步锻炼专业技能。改革课程考核和评价模式,实行职业能力考评

传统的课程考核评价形式,重理论、轻实践,一张试卷定成绩的做法不利于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和鉴别学生的差异性,不利于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进取精神,引导教学发展,促进学生技能和素质的发展提高。改革课程考核和评价模式,一是始终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出发点来组织教学;二是始终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为重点,注重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考评,三是始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恰当渗透职业资格考试教育,努力使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同时把学生取得“双证”率作为考评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四是教学考评与就业创业结合,注重培养和考核学生的岗位技能,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坚持正确的就业导向。着力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实践性特点,决定了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不仅必须具备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质,还必须有丰富的现代新型知识和实践能力。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职业学校加强职业技能教学,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一是要求所有教师应有明确的“双师型”意识,把成为“双师型”教师作为不断提升自己素质的目标;二是专业课教师都应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也是本专业、本行业实践操作的行家里手;三是每个“双师型”教师都应具有指挥、示范、教会学生专业技能的能力;四是一个学校的“双师型”教师应和学科、专业建设配套,努力建成结构合理、数量适宜、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第三篇:以学科竞赛为驱动的EDA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

以学科竞赛为驱动的EDA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

摘 要:该文通过分析EDA课程实验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以学科竞赛为驱动的EDA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方法。通过分析电子设计竞赛中涉及EDA课程的题目,在竞赛题目中提炼综合性实验内容,以此更新陈旧的EDA实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系统设计能力和“自顶向下”的设计思想。以学生团队形式取代单人实验,以自选实验题目代替必选实验内容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团队合作能力。以“团队+单人”双重考核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实验课程进行考核,充分考虑学生水平的差异性。此课程改革能够加强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水平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EDA 学科竞赛 实践教学改革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12(a)-0196-02

EDA课程是电子信息类和电气自动化类的专业课程,该课程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可编程逻辑器件的设计和开发流程、掌握硬件描述语言、使用EDA设计工具和实验开发系统等,培养学生对数字电子系统的综合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1,2]。

国内各高校已经开展了很多关于EDA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并提出很多具有参考价值的教改方法和思路[3-6]。但是,EDA技术发展日新月异,EDA课程也会涌现很多值得研究的新问题,仍然需要进一步开展EDA课程改革,以适应并推动EDA技术的发展。

该文针对目前EDA课程实验教学的现状,以学科竞赛(尤其是全国电子设计竞赛)为契机,提出EDA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综合设计水平。EDA实验课程现状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本科生EDA课程课时为30~45,其中约1/3课时为实验(实践)课程。实验课程一般每次安排2个课时,每次课程完成一个实验项目,整个课程仅包含5~8个实验项目。实验课程一般包含学生对EDA软件和实验系统的基本使用,对常见数字电路的设计,如:组合电路设计(多路选择器、加法器)、计数器、分频器、正弦信号发生器、乘法器、移位寄存器、序列检测器等。相对于EDA技术的发展,这种实验课程的设计稍显陈旧,存在一些问题。

(1)基本的电路模块设计无法培养学生数字系统设计能力和“自顶向下”的设计思想。EDA实验课程通常以常见的数字电路模块为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对硬件描述语言的掌握。由于电路模块规模较小,功能简单,很难培养学生对数字系统的设计能力,更谈不上培养学生“自顶向下”的设计思想。

(2)陈旧的实验内容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提高,限制学生创新思维发展。以基本数字电路模块为实验内容,学生完成实验后也不能理解自己完成的设计在一个数字系统中到底发挥着怎样的作用,体会不到设计的成就感,因此,也不会有太大的学习兴趣。

(3)EDA技术发展迅速,学生的学习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不能适应技术发展。EDA技术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学生如果仅仅学习基本电路模块的设计,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

(4)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性,学有余力的同学才能得不到施展。

综上所述,EDA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需要进行改变,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使不同层次和不同能力的学生在EDA课程中均能充分发掘自身潜力。学科竞赛中的EDA技术

学科竞赛近几年来如火如荼,成为高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之一[7]。其中,教育部倡导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是影响最广泛的电子电气类学科竞赛,对推动高等学校电子电气类学科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起到重要作用。因此,近几年的电子设计竞赛也得到高校的推崇,激发学生对电子设计的热情。

全国电子设计竞赛中多个题目涉及到了EDA技术,甚至部分题目核心内容需要使用EDA技术完成。据不完全统计,涉及EDA技术的题目及相关技术如表1所示。

这些题目涉及了EDA技术中常见的数字电路模块,甚至部分模块多次重复出现。将这些题目进行归纳总结,均可形成综合性EDA实验内容,作为EDA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从表1中可以提炼出DDS信号发生器、等精度频率计、数字示波器等题目,作为EDA课程实验教学内容,每个题目均可形成一个完整的数字系统,能够引起学生的设计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学生对学科竞赛的热情同样可以延伸到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的参与实验教学。EDA实践教学改革

根据EDA实验教学的现状,以学科竞赛为契机,推动EDA实践教学改革,主要思路有以下几点。

(1)教学内容的改革。

摒弃传统的计数器、分频器等陈旧教学内容,引入学科竞赛中常见的DDS信号发生器、等精度频率计、数字示波器等综合性实验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和“自顶向下”的设计思想。

以DDS信号发生器为例,涉及到相位累加器模块、相位调制器、ROM查找表、幅度控制、D/A接口控制等核心内容,还涉及按键和显示(8段数码管或液晶屏)等人机交互的设计。在一个综合实验中,包含了加法器、计数器、乘法器、IP核调用、状态机、编码器、分频器等基本电路模块,可以使学生了解基本模块如何在整个数字系统工作,加深学生对基本电路模块的理解,提高系统设计能力。

(2)教学模式的改革。

传统的实验教学每堂实验完成一个实验内容,一般1~2名学生一组,独立提交实验报告。采用综合性实验后,3~4名学生为一个团队,整个学期完成1~2个实验内容为宜。整个团队作为一个整体,选择一个实验题目,进行方案设计,分配设计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3)考核方式的改革。

多个综合性实验的复杂程度不同,学生团队因兴趣差异选择的题目也各不相同,此外,同一团队的同学承担任务不同,所以考核时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各个实验根据复杂程度设置不同的难度系数,可以根据难度系数和学生团队的完成情况进行评分。同一个团队中,根据学生承担的任务情况给与不同的难度系数,团队得分按照系数分配给每位同学。这种情况下,兴趣高能力强的同学可以选择较高难度的题目,并承担更多的设计任务,基础较弱的同学可以选择难度较低的题目,承担简单的模块设计工作。

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中均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得不同层次的同学在EDA实践教学中均有所收获,避免出现部分学生学得不“尽兴”,部分学生不会学而自暴自弃的现象。结语

文章通过分析EDA课程现状,提出了目前EDA实验课程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通过分析学科竞赛中的EDA技术,提出以学科竞赛为契机,对EDA实践教学进行改革。课程改革充分考虑学生的层次差异性,并提出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思路,期望通过此项改革,使学生了解“自顶向下”的设计思想,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水平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金宁治,李文娟,高晗璎,等.电气专业“EDA技术”课程实验教学的改革[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5,37(4):86-88.[2] 谷善茂,杜德,刘云龙,等.EDA课程创新实验教学方法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3):40-46.[3] 王志国,赵忠盖.EDA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21):82-85.[4] 庞前娟.应用型本科EDA技术教学改革的研究[J].大学教育,2015(7):125-126.[5] 于玲,关维国,牛芳琳.基于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EDA应用课程教学改革[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1):111-112.[6] 黄卉,陈德斌.关于EDA教学改革中独立学院教育特点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4(33):93-94.[7] 袁川来,孙玲爽,周维龙.学科竞赛驱动的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5(19):168-169.

第四篇: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贵州省思南县思唐镇大同小学毛万杰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素质教育就是要调动全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获得主动发展和全面发展。教师重视学生的质疑正是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参与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一环。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中,我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积极创设情境,使学生“想问”

在教学工作中,经常听教师议论:现在的学生太懒了,学问学问,随学随问。可学生就是不问,即使不会也不问,真拿他们没办法。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造成了学生对教师既迷信又崇拜,学生对困惑既渴望质疑但又害怕“出错”。思维活动总不能跳出我们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圈子”,同时又生怕因为质疑遭到教师的训斥。因此学生已习惯于被动地、无条件地接受知识(哪怕是错误),不敢向教师质疑,更不 1

敢向课本质疑。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质疑,使质疑成为学生的自身需要。

例如学习百分数应用题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某车间去年加工一批零件,结果10个月超产30%,照这样计算,去年一年可超产百分之几?”学生受“照这样计算”的干扰,按常规解为:30%÷10×12=36%。这时候我向学生明确指出这种解法不对。这时学生瞪大了眼睛望着我,好象要从我的脸上找出答案。我要求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我并提示学生,“10个月超产30%”,这10个月实际完成了全年计划的百分之几?每个月实际完成了计划的百分之几?这时候学生的质疑就如饥似渴,而我们教师的释疑则如降甘露。在我的引导和点拨下,学生很快列出了正确的算式:(1+30%)÷10×12=56%。

因为学生对在困惑中获得的知识会理解得更透,印象更深。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一个“巧”字,掌握一个“活”字,根据具体情况,积极创设情境,学生就乐于将自己的疑惑提出来。另外,我们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还要对学生的质疑有充分的考虑,做到心中有数、“案”中有人。给学生的质疑创造良好的机会,提供充足的时空。

二、想方设法营造氛围,使学生“敢问”。

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积极主动性发挥的前提,它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心理环境

中。学生心情舒畅,就能迅速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乐于思维,敢于质疑。因此,我们教师要与学生角色平等,变“一言堂”为师生互动。在课堂上我们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学困生更应该倾注以爱心和耐心,使其深刻地感受到教师的厚爱和关注,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缩短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角色距离,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其次,要允许学生质疑“出错”。这是学生敢于质疑的前提。例如教学了“百分数应用题”,我出示了这样一题:“一个班学生人数不超过五十人,其中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80%,问这个班最多有多少人,男女生各有多少人?”学生见了这题,当时即向我提出:“这道题未曾告诉具体人数,无法解答。”。还有的学生提出:“告诉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80%这个条件,又应该如何求出男女生各有多少人?”这时,我反问学生:“学生的人数应该是什么数?”,学生回答“学生的人数应该是整数”。我又启发学生:“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80%,这80%化成分数是多少?”我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学生经过讨论,也很快得出结论,因为80%= 4/5,4+5=9,因此这个班的人数最多是45人,并很快求出了这个班级男女学生的人数。我们教师善问只是为学生树立了“问”的榜样,而“善待问”才为学生的质疑提供了可能。因此,我们要采用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眼神的默许等手段对学生的质疑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一个人如果体验到一次成功的乐趣,就会勇气倍增,激起无数次的追求。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畏惧错误、不敢质疑就是放弃进步,学生一旦具有这样的意识,就会消除自卑心理,毫无顾忌地勇于质疑。

三、培养良好习惯,使学生“好问”

小学数学教学,不但要让学生想质疑,敢质疑,还要让学生主动质疑。

激疑。教学中,当学生的思维停止或处于消极状态时,我们教师要巧妙地进行激疑,启动学生思维的内驱力。如教学“圆的面积”时,许多学生囿于课本的推导方法,而不思创新。这时我向学生激疑:还能将圆拼割成其它图表而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跃跃欲试,并先后将圆转化成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探索和创造,推导出了圆的面积。

导疑。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后,我引导质疑:学了比的基本性质后,你会想到什么性质?一学生顿时举手:我想起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性质。另一学生说:老师,为什么在“商不变性质”中没有“同时乘以或者同时除以相同的数”而用“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的说法?又有学生说:小数的基本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有联系吗?学生质疑的情绪极其高涨,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我则给予适当的点拨,让学生

拨开疑云,疏通障碍,变阻为通。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它们的联系和区别。牢固地掌握了比的基本性质。教师导之有方,常导不懈,学生便能自获其知,自增其能。

常言道:授之一鱼不如授人一渔。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学会是前题,而让学生会学才是目的。我们要让学生想问、敢问、好问,但更应该让他们会问。要使学生认识到不会问就不会学习,会问才是具备质疑能力的重要标志。因此,我们教师要做好示范。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质疑也是如此。教师应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同时,我们应该使学生明确在哪儿找疑点。我们教师要教会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等进行质疑;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算理的推导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等进行质疑。在此同时,我们教师要启发学生会说。我们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说有创见的话,说错了重说;说不完整的,自己或同学补充;没有想好 的想好再说;你认为不清楚的地方可以举手提问;有不同意见的可以当堂进行争论,自由发表意见,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口语交际氛围,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发表自己的意见。

当学生在提问过程中出现一些诸如逻辑不清、表述不当等情况,我们教师不是立即打断学生的话语,也不立即予以

订正。而是让在学生说完之后,再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或者请同学补充、订正。我们的教师在关键时刻要扶学生一把,送他们一程。应该采取低起点、严要求、勤训练、上台阶的策略,循循善诱不厌其烦。使学生一步一步地上路,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疑惑,并进而达到问的巧、问的精、问的新、问的有思维价值。还要让学生明确质疑问难必须勤学善思,有创见;认真观察,善比较。

综上所述,我认为,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想问、敢问、好问、会问,使学生由被动质疑逐步转向自动质疑,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从而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发展。

2012年4月16日

第五篇:“人工智能”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人工智能”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实践教学是人工智能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起着很大的作用。本文阐述目前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指出集中式基础课内实验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和创造力,提出多层次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引入多元化学业评价方法,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从多方面提高学生实验课质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加强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

关键词:人工智能;实践教学;多元化学业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08-0107-02

● 引言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被认为是21世纪三大尖端技术之一。它是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及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新技术不断涌现的形势下出现的一门学科,也是一门涉及数学、计算机科学、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神经生理学、心理学、哲学、语言学等学科的交叉和边缘学科。[1]人工智能从诞生以来,理论和技术日益成熟,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可以设想,未来人工智能带来的科技产品,将会是人类智慧的“容器”。

人工智能学科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知识表示、自动推理和搜索方法、机器学习和知识获取、知识处理系统、自然语言理解、计算机视觉、智能机器人、自动程序设计等方面。与其他计算机课程相比,人工智能课程知识点多、涉及面广、内容抽象,算法复杂,理论枯燥,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通常理论教学效果欠佳。实验教学是课堂内容的实例化和延伸,可以让学生从实验中体验到人工智能的价值,充分激发学生潜能,极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人工智能实验课是人工智能课程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 “人工智能”课程实践教学的不足之处

现阶段人工智能实践课程主要不足之处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主要采取集中式实验教学方法。该方法能够确保与课堂教学保持同步,便于统一进度和统一管理,但这种集中式实验教学模式不利于兼顾众多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要求,也不能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由于存在个体差异,笼统地对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采用相同的实验教学进度和时数,并不能达到理想的实验教学效果。[2][3]

②评价方式单一,无法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性。长期以来实践教学评价以教师为主体,教师根据学生实验操作结果和实验报告定优劣。该评价方式没有注重实验过程,无法体现学生对自身素质评价的自主性和民主性,进而教师忽略了学生的实践过程,无法调动学生的自律性,不能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 多层次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不仅能传授知识、验证理论、培养技能,而且相对于理论教学具有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设计性与创新性等特点。[4]学生到大三,虽然专业课程学习比较全面,但编程能力参差不齐,个体差异较大。一方面,教师很难把握该阶段学生所具备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可以综合运用哪些知识来完成什么任务。现有的集中式实践教学模式内容过于单一,无法兼顾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要求,故不能很好地发挥所有学生的特长,不能体现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单纯依靠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还远远不够,还需与教学、科研创新活动相结合,为了拓展专业实践范围和方式,综合现有实践教学环节和创新活动,笔者提出了一种多层次开放式的实践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是一种鼓励式教学模式。教师制定统一的实验大纲,为学生提供具有多个不同层次(验证性、设计性和综合性)的系统案例供学生选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案例,在完成一部分内容后,自己确定下一步目标,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目标。结果就是能力较差的学生选择简单案例,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完成较难的案例,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热情参与,都有机会挑战自己,提高动手能力。

● 多元化学业评价方法

传统的学生实践课程评价则以教师为主导,由教师对学生实施评价,学生被动地接受评价及其评价结果,导致学生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过程性评价[5]应该贯穿学生实践课程的整个过程,即需要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根据实践内容进行多方面的评价。与传统的教学评价相比,多元化评价具有以下优势:第一,改变评价的功能,重在促进学生发展。第二,评价的内容更加全面化。第三,评价的方法更加多样化。第四,评价的主体更加多元化。多元化评价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包含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评价等,多元的评价主体不仅能从不同的视角发现问题、反馈信息,而且各主体均能从中受益。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成了一种互动的过程。[6]

1.注重评价过程

对于实践课程不能仅仅以最终的实验结果及实验报告为评价结果,还应该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态度和相关过程结果纳入评价考核中。另外,要对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互评和阶段性成果进行整理,并最终形成评价结果。评价结果体现过程评价不仅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自律性,还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激励性原则

在每个层次的实验内容中可以定期组织几次对抗赛,充分发挥它的对抗性、趣味性的优点,这样大家通过比赛可以互相切磋、互相鼓励、互相促进。在开展每次对抗赛的同时,可以让每个实验小组撰写开发报告,通过报告,可以检验大家对人工智能理论的理解程度,也可以达到让大家交流自己设计的心得和体会的目的,在报告过程中,教师要对于那些有创意的设计和技术应用给予指导和肯定。

3.差异性原则

不同层次的系统案例设定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在评价标准上也要体现出每位学生为实现自我发展所付出的努力程度和难易程度。在学生选择不同层次系统案例时,对于其评价标准应该了解。难度越大,则评价成绩越高,反之则略低。对于有创意的算法可给以加分或奖励,从而实现对差异性的尊重和对全面发展的激励。

● 结束语

人工智能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综合性前沿学科,实践教学将人工智能从第一课堂延伸到第二课堂,活跃了气氛,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然而,现阶段人工智能实践课程主要以集中式实验教学模式为主,并采用单一的学业评价方法,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研发动力。因此本文提出多层次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引入多元化学业评价方法,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从多方面提高学生实验课质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加强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蔡自兴,徐光?v.人工智能及其应用(第4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2]段俊花,张森社,等.人工智能实验课教学改革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3(19):80-84.[3]李鸣华,李欣.高校实验教学的现状与改进策略研究[J].实验室科学,2008(3):8-10.[4]于猛,单亦先,王绍兰,等.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5):126-128.[5]谢琪.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学生成绩的多元评价模式[J].学科教育,2002(6).[6]谢琪,刘向永.《信息技术教学法》课程多元化评价实践[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11).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浙江师范大学校级教改项目“《人工智能》课程实验教学研究”的研究成果。

下载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本位的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范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本位的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范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幼师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幼师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一、幼师职业能力培养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核心、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的幼师职业教育办学思想,突......

    电机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电机学精品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摘要“电机学”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后续课程的学习。本文以“电机学”教学的实际体会,......

    内科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大全五篇)

    内科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吴洁,李君君,徐刚1(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科教研室;1南华大学诊断学教研室, 湖南 衡阳 421001)摘要: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

    试论高职微生物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大全)

    论文摘要:微生物课程是生物制药专业重要的职业基础课程,在本专业的许多课程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本文从生物制药专业发展概况及培养目标入手,对微生物课程教学地位及教学......

    《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精选5篇)

    《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在会计领域应用的深入,会计电算化在会计工作岗位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如何通过改革更好地培养和提......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作者:邢昌 冒国兵 余小鲁 张海涛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3年第04期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是我校材......

    数值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论文

    摘要:本文主要就数值分析课程教学改革这个话题提出相应的分析探讨,并且认真进行了实践初步探索,以期能够对目前以及未来的数值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有一定的帮助。关键词:数值分析;教......

    以就业为导向的《网站规划与建设》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以就业为导向的《网站规划与建设》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以就业为导向的《网站规划与建设》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范黎林,朱振伸 (河南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河南新乡453002) 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