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中学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现状
农村中学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现状
摘 要:我国正处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教育信息化不断深入,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化教学方式的广泛深入应用,运用信息化的手段和方式,把优质的教育资源、先进的教育理念文化力量、科学的教学方法、输送到农村地区显得非常重要。
关键词:农村中学;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33-015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33.095
农村英语教师队伍是我国教育体系建设中一支必不可少的生力军,农村英语教师为广大农村学生的英语教育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然而与城市相比,农村英语教师队伍的信息化教学水平还存在差距,所以研究农村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以坐落于农村地区的甘肃省文县二中为研究对象,对农村中学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现状做以下阐述。
一、概念的界定
能力是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是一种力量。任何一种活动都要求参与者具备一定的能力,而且能力直接影响着活动的效率。信息化教学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中,教育者与学习者借助现代教育媒体、教育信息资源和教育技术方法进行的双边活动。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指教育者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应用现代教学方法,将自身的授课观念、课堂组织、授课内容、教学模式、专业技术、课后评价、教学环境等一系列因素信息化的能力。
二、研究背景
我国对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研究还是处于起步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它的研究正在逐步深入。在研究类型上,大多数的研究还是处在基础性的、描述性的研究阶段,应用性、探索性的研究还不是太多。从中国知网检索结果计量可视化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对农村中学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研究总体趋势处于攀升势头。
三、研究意义
新课程改革对英语教师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的教学模式往往只局限于一根粉笔、一本书的教育,而今这种模式已经远远不适用于今天的教学要求。随着教育信息化不断深入,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和方式,把优质的教育资源、先进的教育理念文化力量、科学的教学方法、输送到农村地区显得非常重要。我们要以更宽阔的视野去看待我们从事的教育工作,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不断学习,搭载“信息化教学”这条船,才能适应教育发展对我们英语教师的要求。
四、现状分析
(一)基本情况分析
文县第二中学位于甘、川、陕三省交界的文县碧口镇,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完全中学,本校英语教师共计23人,约占全校总教师人数的16.4%,其中初中组英语教师12人,高中组英语教师11人,后勤部英语教师2人。其中女性英语教师19人,男性英语教师4人,所以在英语教师队伍中女性占绝对优势。在年龄方面,本校45岁以上的英语教师3人,45岁以下的英语教师20人,所以年轻教师是英语教师队伍中的主体。本校英语教师的学历都达到本科,本校所有专科教师通过继续教育等途径也拿到本科文凭,英语教师队伍学历结构具体表现为英语研究生1人,本科英语教师22人,专科英语教师的人数是0。
(二)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分析
文县第二中学始建于1958年,建校时校名为“文县第二初级中学”,1969年“文县第二初级中学”与“碧口小学”合并,改名为“碧口中学”,同时增设高中部,实行九年一贯制。1973年“碧口中学”与“碧口小学”分设,将“碧口中学”命名为“文县第二中学”。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在市、县颇具影响力的学校。通过近年“三通两平台”建设,“改薄工程”的实施,我校内部现代化教育设施逐渐齐备。目前,学校初中部共有18班级已经拥有电子白板,学校高中中部共有12班级已经拥有电子白板、网络教学资源接收系统、校园音响系统等现代化教育设备,具体有移动多媒体教学设备;学校拥有现代化电子录课教室两间。教师团结协作、师生关系比较和谐。
(三)教师信息化教学意识和态度分析
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信息化英语课堂教学成为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手段。身处农村边远山区的文县第二中学英语教师,也通过网络研修、自学、参加培训等多种途径接受了信息化教学的方法。在问卷调查、日常走访和访谈过程中,我发现绝大多数英语教师认为信息化教学的冲击给英语课堂带来了新生机,自己有继续学习信息化英语教学的愿望和态度。但是在日常走访和访谈过程中发现还有两名英语教师自己的计算机水平低,他们认为信息化教学有难度,自己没有继续学习信息化教学的意愿。另外,有一名英语教师认为自己已经接近退休年龄,没有必有继续学习英语信息化教学。
(四)教师信息化教学技能分析
在信息化教学技能方面,我校的大部分英语教师已经会使用最基本的办公软件,会使用电子白板进行课件演示教学,会利用互联网搜索自己需要教学课件。但在二次加工以及设计、开发软件的应用等方面还比较欠缺;绝大多数英语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对课件的使用只停留在演示层面,不能使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进行良好的整合和深度融合。另外,还有一少部分英语教师计算机操作不熟练,在使用信息化日常英语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教学事故,导致课堂效果大减折扣。
(五)教师信息化培训分析
培训对于打造出一支优秀的教师群体,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精良,乐于奉献,开拓创新,能够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教师队伍起到很大作用,通过培训可以构建农村英语教师的终身学习框架,提升整体农村地区的师资水平。2010年是具有转折性的一年,以前的英?Z教师培训基本是通过现场报名,亲身参加培训的方式完成。随着农村地区“三通两平台”建设和“改薄工程”的实施,从2010年开始,我校全体英语教师开始通过网络参加了新课程改革教师远程培训项目、甘肃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等培训项目,在网络培训过程当中,部分年轻教师和计算机水平低的老教师,对于网络培训不认真,不严肃,而是通过“委托”等方式完成培训,这种“委托培训”源于教师对于信息技术培训的认识不到位,对于参加培训不积极,网络培训中培训机构和授课教师无法有效监管等多方面的因素。
参考文献:
[1] 李娟,张家铭.甘肃省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1(7):107-111.[2] 张贝贝,李玉斌.农村中学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信息能力的调查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16)63-66.
第二篇:甘肃省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研究
甘肃省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研究
[摘 要]近几年,甘肃省农村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但同时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其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不足已成为甘肃省农村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的一个重大“瓶颈”问题。本文从信息化教学的认识及态度、信息化教学的基本理论、实施信息化教学的技能技巧、信息化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的获取与开发几个方面,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方法对甘肃省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并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其阻碍因素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甘肃省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 信息化教学能力; 教师培训;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李娟(1981―),女,甘肃平凉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远程教育研究。E-mail:juanli@lzu.edu.cn。
引 言
甘肃省地处西北腹地,自然条件差,经济总量小,文化水平低。农村教育是甘肃省基础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长期以来,甘肃省农村地区经济相对落后,教学条件差,教学资源极度匮乏,严重制约着甘肃省基础教育发展的步伐。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办法就是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农村学校缩小城乡差距,实现教育公平最经济、最便捷的途径。近几年,在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下,甘肃省农村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但同时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其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不足已成为甘肃省农村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的一个重大“瓶颈”问题,找到最有效的办法来发展它们是当务之急。
一、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界定
到目前为止,我国教育领域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就,对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分类、培养等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促进了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完善与发展,但是遗憾的是对于信息化教学能力这一概念的界定,国内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此前的研究是立足于对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构成界定这一基础之上的,如我国学者顾小清认为信息化教学能力包括:基本信息能力、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化理念/职业道德/伦理及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1]
国内学者彭立认为,信息化教学中的教师只有具有教学能力、信息素养、科研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这四个方面的能力素质,才能适应现代教育和信息化教学。[2]其中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包括三个部分: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信息化教学监控能力。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陈丽、李芒等人通过文献调查和问卷调查,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行了研究。在对教育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分别进行的调查中总结了教师应该具备的八个方面的能力:①现代教育理念;②开拓精神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③不断掌握新的教学思想、方法、手段,进行创新性教学的能力;④教学设计能力; ⑤教学研究能力;⑥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⑦合理使用媒体的能力;⑧学习资源设计和开发的能力。[3]
分析以上学者的观点发现:对于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行界定是研究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逻辑起点,所以本文在教育技术学领域各位学者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行分类的基础之上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行了界定,笔者认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教师为适应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所具备的信息化教学态度、信息化教学理念、信息化教学技能以及信息化教学实施和信息化教学研发的理论与实践。基于这一界定,本研究主要从信息化教学的认识及态度、信息化教学的基本理论、实施信息化教学的技能技巧、信息化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的获取与开发五个方面对甘肃省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二、研究设计
为了全面、客观地了解甘肃省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本研究在选择样本时充分考虑了甘肃各市(州)县的实际教育发展水平和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采用系统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样本。选取甘肃省榆中、永昌、会宁、甘谷、静宁、华池、古浪、临泽、安西、渭源、礼县、玛曲、永靖13个县的26所完全中学、13所乡(镇)初级中学、13所乡(镇)中心小学及26所村级小学为取样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了综合研究。问卷发放与回收的相关数据如表1所示。
三、甘肃省农村中小学教师
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
(一)教师信息化教学的认识及态度
据问卷调查显示,大多数教师对于信息化教学应用有积极的认识:96%的教师愿意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手段;91%的教师尝试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93%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89%的教师愿意为学习信息技术付出额外的工作量。
(二)教师信息化教学理念
从表2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对于信息化教学理念、教育技术理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掌握很好和较好的教师分别占44%、37%、32%和41%,教师信息化教学基本理论知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三)教师实施信息化教学的技能
基本信息技术技能是教师掌握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基础。从表3的调查数据来看,大部分教师已经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能够利用计算机进行文字编辑、数据管理等,并且具备了一定的制作电子教案的能力。但是对于较复杂的工具软件的使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师获取、加工信息的能力还较低,教师利运用网络促进教学的能力也还处在较低的水平。
(四)教师信息化教学过程
由调查结果可知,教师从观念上能够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理念,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对新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不掌握,或者使用得不恰当,从而影响到相应的教学效果,利用信息技术与相应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的效果还不显著。46%的教师能够应用信息技术的基本工具开展教学,但是这种应用基本是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对信息资源的应用,或者是使用多媒体投影环境代替板书,而对Webquest、PBL等新的教学方法与新技术高度结合还不能够有效掌握,总体应用程度还处于浅层应用。
(五)教师教学资源的获取、开发
如表4所示,教师获取资源的主要途径依次是:远程教育资源为39.2%、对远教资源进行二次加工21.2%、互联网上下载10.1%、与其他教师交流共享6.2%、自费购买5.3%、自己制作4.1%、其他途径13.9%。只有25.3%的教师选择自己制作或者二次加工,说明教师教学资源意识和开发能力欠缺。由于教师教学资源意识和开发能力的缺乏,一方面,教学资源特别是作为课程实施条件的教学资源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大量作为课程要素来源的教学资源被埋没,不能及时地进入实际的中小学教学中,造成许多有价值的教学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甘肃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还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仅仅停留在信息技术的简单教学活动,没有真正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教学当中去。教师普遍缺乏信息化教学素养,这已成为甘肃省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提升的一个重大“瓶颈”问题。
四、甘肃省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化
教学能力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
甘肃省主要通过教师培训来提升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目前针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训现状是:大家已认识到了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培训工作也得到较广泛的开展,但是还存在以下问题:
1. 培训内容组织不合理
由调查结果可知,69.9%的培训计划都是在不了解教师需求的情况下制定的。由此造成培训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许多教师在培训后觉得培训内容对自己信息化教学帮助不大。除此之外,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内容各模块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理论与技术分家,缺乏理论与技术融合的教育应用。
2.培训模式和方法单一
目前我省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培训主要采取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培训教师在台上讲,参训教师在下面听。这种团体推进、整齐划一的教学模式没有考虑到教师作为成人的学习特点,忽视了他们的个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差异性,不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教师信息化教学培训受益面有限
从调查和访谈的情况来看,对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训远远不能满足教师们的需求。一方面,教师们热切地希望能够得到培训,完全可以用“望眼欲穿”来形容;另一方面,针对信息化教学的培训太少。
4.教师信息化教学培训缺乏连续性
在对校长进行问卷调查时我们发现,有81.3%的学校制定了教师培训计划。在已经制定了教师培训计划的学校中,有8.6%的学校制定的培训计划是长期的,有58.2%的学校制定了短期的教师培训计划,还有33.2%的学校只是制定了临时的教师培训计划。另外,教师培训计划的落实情况也不容乐观,许多学校制定教师培训计划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培训计划只是“纸上谈兵”。
(二)缺少有效的教师信息化教学的教研支持
由于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以及相关理论知识的欠缺,在教学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对教师提供及时的信息化教学的教研支持就显得极为重要。
由调查数据可以看出,有48%的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获得帮助时得不到任何帮助,这极大地影响了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效果和积极性。虽然甘肃省农村各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针对教师信息化教学的教研工作,并且越来越重视教研工作对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的作用,但是,通过对教师信息化教学教研工作的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其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缺乏对教师自身需求、原有经验与学习特点的关注,造成教研工作的短期效应; 第二,缺乏对教研过程的研究,造成教研工作模式化、程序化,实效性差; 第三,缺乏对有效的教研方式的研究,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师的发展需要。
(三)教师自身对信息化教学反思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教师的信息化教学不仅需要学生和来自学校的评价与反馈,更需要自己对自己教学情况的再认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影响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反思的因素有教师认识等主观方面的因素,也有时间不足、学校管理不当等客观因素。其中对信息化教学反思重要性认识不足占了35%,有30%的教师不知道信息化教学反思的有效途径,22%的教师不清楚信息化教学反思应该反思哪些内容,13%的教师认为学校管理、评价等方面的原因影响了他们的反思。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教师自身对信息化教学反思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是当前影响教学反思的深度和广度的最大障碍。同时,学校未能创设一个良好的信息化教学的反思氛围也是教师不能进行有效反思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四)学校信息化教学人文环境建设略显滞后
与甘肃省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相比,农村教育信息化人文环境建设略显滞后,这也成为束缚甘肃省农村教育信息化新的“瓶颈”。调查发现,在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好、对信息化课程支持力度大、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能够构成积极影响的学校环境中,教师愿意花更多的精力研究信息化教学和支持学校的信息化建设。
(五)学校信息化教学管理评价体系陈旧
信息化教学手段进入课堂,不仅是给教学的组织形式以及教学内容、方式和效果带来了变化,同时也要求学校的管理理念与手段随之改变。而甘肃省农村学校以传统教学而定位的学校管理制度和体系,很难适应信息化教学及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需要。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推动和左右学校、教师行为的主要还是考试指挥棒,虽然目前正在进行新课程改革,但是学校领导和教师为了在“应试”中立于不败之地,仍然将主要精力都用于钻研教材内容方面,而甘肃省农村现行的教师评价体系主要以教师的教学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则进一步阻碍教师学习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积极性。
四、甘肃省农村中小学教师
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
(一)不断完善培训体系,增强培训效果,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1.改进培训内容
信息化教学培训课程不是以知识或软件操作技能为核心,应在以“更新观念”为基础、以“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绩效改进”为思路、以“案例教学”为策略、以“技术与教学的整合”为内容、以“网络培训平台”为保障、以“超越培训、终身学习”为最终目标的培训理念指导下,把培训的重点放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上。[4]
2.多种培训方式相结合
在培训方式层面采用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包括典型的讲授型学习、网络课程平台支持下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基于网络的协作探究活动等方式,不同学习方式的选择根据培训内容、培训目标、学习者特征而定。[5]指导教师不仅可以当面和受训教师交流,了解学员的学习情况,还可以通过留言板、电子邮件、Blog 等工具进行及时沟通交流。
3.扩大培训受益面
教师培训不能仅仅依靠县组织的一些假期培训及“达标式培训”, 除此之外, 还应开展多种形式的在职培训。如依赖每一所学校自己的力量进行“草根式培训”即“双师徒制培训”: 师带徒,徒推师,共进共长。[6]同时, 还要注重通识培训与学科培训相结合,多级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专家现场培训与网络培训相结合,培训、教学、研究相结合,不断增强教师培训的有效性,扩大培训受益面。
4.培训应具有连续性
教师培训是促进教师职业成长和终身发展的过程,自有它的特殊规律和不可分割的连贯性,因此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要有整体的观点,在实施过程中要体现“总体规划、分类指导、分区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训工作要有一个长期的计划,并且要有总目标与阶段性目标,形成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系统培养与长期的支持,以最终形成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可持续性。[7]
(二)提供有效的教研方式,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服务
所谓有效的教研方式,是指能够根据教师的发展需要,选择最有助于教师解决实际问题,最能达到特定教研目的的途径、形式和方法。这种教研方式不再仅仅停留于教研活动的形式上,而是重在强调教学研究与日常教育实践的结合,通过教研解决教师的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教研管理者减少“急功近利”的心理,树立“教研应支持教师解决问题并获得主动发展”的观念,围绕“如何更好地提供支持”去思考和调整自己在与教师互动中的角色和策略。同时,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来加强研究与日常工作的结合,帮助教师实现教育与研究同步。
对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教研支持可采用如下方式:第一,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教研支持服务。利用信息化促进信息化的发展,通过建立网站与交互平台,在平台中通过BBS、动态新闻区、讨论区等多种方式为教师提供交流与学习的方便。同时可以通过网络专题活动、QQ群中的小组实时讨论等方式进行相应的交流活动,以解决教师学习过程中的障碍,使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第二,教学成果展示活动。由县教育局或学校每学年举办一到两次教师成果展示活动。第三,实行校内教师集体备课制和校际联片教研制度。集结教师的思想精华,在研讨中互相启发,互相提高,让教师在合作交流中研究,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弥补各位教师备课中的不足,取长补短,资源共享,共同提高。[7]
(三)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反思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必由之路
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实践,既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主要场所,也是对信息化教学效果的检验。教师对信息化教学实践的反思,加深了其对信息化教学过程中诸要素及相互关系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从而促进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因此,学校应该给予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反思的时间和机会,营造反思的氛围,让教师大胆地交流各自真实的想法,相互沟通、质疑、探讨,进行有质量的反思活动,教师也必须对信息化教学的反思有重要的认识。教学反思要牢牢结合信息化教学实践活动,在教学实践中边实践边反思,另外还要经常性地、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反思。[8]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像Blog等技术的出现,对于教师的教学反思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教师也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手段来进行教学反思。
(四)创设校园信息化教学环境,支持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开展和能力的提高
校园信息化教学环境是技术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有机结合。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技术环境和人文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个环境对教师来讲,有两种意义,或是教师觉得有利于支持其信息化教学开展和能力的提高,或是恰恰相反,并且这对矛盾不时地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中闪现。[9]因此一方面要以教育理论与模式为指导,整合网络资源,提高现有区域网络与校园网络的应用水平,使其有效支持、服务于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应当鼓励并尽可能地支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使用各种信息化教学,致力于发掘信息化教学手段,真正提高教学的实际效果,起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作用。
(五)建构多元化的学校信息化教学管理评价体系,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供一个宽松的发展空间
面对信息化教学的浪潮,学校领导的管理作用正在逐渐减弱,服务与辅助将成为学校常规管理的主要任务。但是甘肃省农村各学校由于先天条件及周边环境所限,难以在短期内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学校的信息化教学及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必然要经历一个反复循环的过程。[10]同时,信息化教学的模式多种多样,教师也需要进行更多的尝试,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甚至失败,这就需要一个相对宽松的管理环境。学校领导应将教育信息化应用作为增强学校竞争力、促进学校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率先垂范,尽可能提供可利用的资源、时间、奖励等各种支持。此外,建构多元化的信息化教学管理评价体系也很重要,改变单纯地以教学成绩作为评价教师工作的依据。在学校层面,还要硬性规定信息化教学的课时比例,把信息化教学情况作为学校教学常规检查和教师考核的主要内容,形成信息化教学常规化的管理评价长效机制。
五、结 语
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不能单靠某一个方面来完成,要依靠一切可以依靠的力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尊重教师,尊重教师成长的规律,给教师营造一个良好氛围,从人力、物力、财力、制度等各方面全力支持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
[参考文献]
[1] 顾小清,祝智庭,庞艳霞.教师的信息化专业发展:现状与问题[J].电化教育研究,2004,(1):14~20.[2] 彭立.有效教学――信息化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1~43.[3] 陈丽,李芒,陈青.论网络时代教师新的能力结构[J].中国电化教育,2003,(4):65~68.[4] 郭绍青.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策略的个案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9,(6):58~61.[5] 黄纯国.利用混合学习模式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0,(7):62~65.[6] 张晓红,张军征.农村远程教育条件下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的探讨[J].现代教育技术,2009,(10):62~65.[7] 李娟.甘肃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7.[8] 李天龙.高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9.[9] 樊文芳,张军征.基于教师成长的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问题探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4):87~90.[10] 钟晓燕,涂涛.西部农村地区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案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6,(7):16~19.
第三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研究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研究
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东洞初级中学 秦彩花 735005
摘 要:随着信息时代的降临,一场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大力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变革,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在这个变革中,教师无疑是需要迅速调整甚至改变其教学行为的群体,这要求教师必须学会使用信息技术,以及在教学中应用这些技术,时刻寻求面向教育信息化的专业发展机会。为更有针对性地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提出可行策略,本文根据理论研究和参考大量的文献资料,探讨了信息化教学能力与教育技术能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构成,以及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策略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关键词: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能力;教学能力
21世纪是信息化的社会,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导致了信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整个社会出现了“信息化”的潮流。信息化成为现代社会的主要标志。所谓信息化,首先是一个“化”字,是指一个过程。就是人们在一个系统中推动信息技术应用,和依此信息技术推动信息资源的传播整合和再创造的过程[1]。信息化社会是以知识信息为战略资源,依靠知识和智慧求生存、求发展的社会。它所要求的生产者和管理者必须是用知识信息和信息技术武装的信息化人才。在信息化社会里,信息技术革命的空前发展,使信息量越来越大,信息传递越来越快,这一切对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时代的发展预示着教育的走向——开放教育、创新教育、素质教育,要求教育的信息化。教育的信息化是教育从观念、思想,理论到手段、方法、模式等的根本性变革,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发展趋势[2]。那么如何发展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也成为目前颇受关注的一个问题。
一、信息化教学能力与教育技术能力
1.信息化教学能力
信息化教学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教育体系,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组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技术、教育评价、教育环境等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信息化教学能力成为信息社会的基本生存手段,也成为教师专业素养的基本组成部分。因此,加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信息时代赋予教师专业发展必不可少的责任,是教师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信息化教学能力即包括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整合,又包括教师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管理,在教师转变了教育思想和观念基础上,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促 [] 祝智庭:《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新高地》,载《中国电化教育》,2001(2):67-82 2[] 祝智庭:《教育改革与教育信息化》,载《教育信息报[理论研究]》,2002 12(4):12-15
1进教学模式、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加速教育手段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3]2.教育技术能力
教育技术能力是属于教育类这一方面的,其研究对象是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研究范畴则是对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等方面的能力。教育技术能力的核心内容是教学设计,而教学设计是把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桥梁科学;它要依据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对整个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教学步骤进行科学而具体的规划;要为广大教师提供一套有效而且可操作的策略与方法。这就表明,教育技术能力是任何学科(包括文科、理科、医科、农科„„)的教师都必须具有的能力,是大、中、小学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具有的能力,也就是“如何进行教学的能力”(它相当于医生“如何进行治病的能力”、律师“如何帮人打官司的能力”)。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正是从“如何教”的角度对教师的专业技能提出了规范的要求,而实施“全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这一计划的核心是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目的则是要保证这一要求能真正落到实处——使每一位教师都具有这方面的专业技能。达不到这一要求,不具备必要的教育技术能力,即使你有大学毕业文凭,也没有资格当教师。
3.信息化教学能力和教育技术能力的区别
信息化教学能力与教育技术能力的内涵经历了一系列的变迁。这两种能力的内涵并不等同,它们之间有着本质的差异,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关联性。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指在信息化的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对教学过程进行处理的能力,偏重于技术方面的,其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教学过程,研究范畴是对信息的获取、存储、分析、加工、变换、传输与评价的能力;而教育技术能力则属于教育类这一方面的,其研究对象是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研究范畴则是对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等方面的能力(这里所说的合适技术,包括现代技术、传统技术、有形的物化技术和无形的智能技术,当然在很多情况下是指信息技术,但是决不应把这里的“合适技术”仅仅理解为信息技术)。信息化教学能力和教育技术能力又有一定的联系性。在很大程度上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还要依靠教育技术能力的辅助和支持,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教育技术能力才能提高和发展信息化教学能力。相反的,只掌握教育技术能力,那么就很难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去,所以我们不应该只注重一方面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必须将二者很好的联系起来,共同提高,以便更好的适应社会、学校的要求,达到教学的最优化效果。
[] 赵国栋.信息化改变着学校的容颜[N].中国教育报2005:5-28
3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构成
教育信息化的最终目的是,要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贯穿于整个学科教学过程中;将信息技术与主动适应学科课程进行深层次地融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模式。毫无疑问教师的角色将发生很大的变化,教师将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和评价者,成为课程的开发者、设计者;与此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教师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4]1.课程开发、整合、设计能力
随着当代科学发展的趋势,知识综合化趋势和面临问题的复杂性,以及学生学习方式方法的实践性,(如通过“网上浏览”、“资源下载”、“文字、图像处理”、“合作学习”、“探究发现”等一系列实践活动中获得亲身感受和直接经验,去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创新意识、发展实践能力。)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的自主支配空间很大,教学的内容也比较广泛,要求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课程开发能力、课程整合能力和课程设计能力。为此,教师应形成强烈的课程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的观念和被动执行的做法;应有敏锐的观察力,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媒体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会话、交流和有意义建构,并将更多的时间观察学生的细微变化,揣摩学生的心理感受,捕捉每一点教学信息,从而帮助教师发现问题,及时引导和调整教学活动;应具备创意思考能力,教师要将创造力运用于专业教学的过程中,运用新的教学想法、方法及策略,使教学的构思和行动更富创意,以增进教学成效能力,教学创意思考能力是教师创造能力的一种具体表现,教师的创造力运用是教学创新的关键因素,也是激活学生创造能力的关键因素;应具有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有更开阔的教学视野,向博学或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
2.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进行整合的能力
这主要表现为:(1)信息技术技能
熟练操作常用信息技术工具。(2)教学设计能力
能根据教学、学习和学生发展的需要,评价信息技术的优势和局限,选用合适的信息技术工具,有效地设计教学和学习活动。
(3)教学实施能力
[] 宋修岩.论中小学教师的信息能力及培养[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硕士),2004(2)
4能运用有关信息技术工具和资源营造有利于学习和学生发展的学习环境,并能在不同教学模式和不同教学环节中熟练运用有关的信息技术工具和资源。
(4)教学评价能力
在教学设计中、教学前的准备阶段、具体教学过程中和教学活动结束后等不同环节,将教学评价与教学的全过程有机整合在一起,发挥评价对教学和学习的促进作用。
(5)辩证的价值观和良好的信息技术工具使用习惯
结合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的影响;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引导学生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并能在教学活动中以身示范;利用技术资源使全体学生都能公平受益。
(6)自我职业发展能力
能对自己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的教学活动进行评价反思、总结提高;能够借助信息技术与同事、学生、家长、专业人员等进行交流、合作;能利用信息技术来促进自己的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
3.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
在信息化学科教学中,学生是整个学习活动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学习主要不是依赖于教师的讲授与课本的学习,而是利用信息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自主地探究问题,教师、学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由此,通过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整合,要达到以下目标:一是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二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即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运用信息,具有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三是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会利用资源进行学习,学会在数字化情境中进行自主发现的学习,学会利用网络通讯工具进行协商交流、合作讨论式的学习,学会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创作平台,进行实践创造的学习。
4.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合作学习的能力
合作学习是将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为各个任务,学习者以小组的形式一起进行学习,各自担当一定的角色,共同完成某一任务或解决某一问题[5]。在合作学习中,学习者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实现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并利用必要的共享学习资料,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行意义建构获得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学习者的创造性、自主性和互动性,教师的角色从“讲坛上的圣人”变成“身边的指导者”。
5.探究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顾小清.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行动学习的实践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35-37 5
在学科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从三个方面来发展探究意识与解决问题能力。一方面,深入思考运用教学媒体和资源的使用策略——在教学设计每一个环节上,通过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内容分析以及教学资源和媒体使用策略分析,重点思考如何运用媒体和资源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一方面,深入思考情境式教学环节在教学中的运用——按照建构主义教学观构建有效的教学情境,努力探究和设计如何通过巧妙的情境模拟、情境再现的方式,让学生有如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学生问题探究和解决的意识,以助于学生的意义建构;另外一方面,仔细研究教学活动中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在学科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不是学生获取信息的唯一信息源,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参与交流讨论中,对于学生来说,可获取的信息源要多得多。因此,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并准备相应的问题解决方案。
6.综合评价学生的能力
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评价侧重于对学生知识水平的考核,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和认知能力的单一表达[6]。它缺乏对学生知识形成过程的了解,忽视学生个性发展,具有无法避免的狭隘性。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由封闭式学习转为开放式的学习、由系统专业化的学科知识的学习逐渐向课程整合化发展,学生的评价也由学校单一化逐步向社区、家庭及社会资源的不断开发而成为多元化评价。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已有的教育资源,借助信息技术综合评价每一位学生,促使学生的发展与教育的既定目标不断融合。一方面,通过电子档案袋、网络教学互动平台等信息技术使用方法,实行过程性评价。电子档案袋、网络教学互动平台反映了学生在一个时期的求知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和努力的过程,反映了学生的进步状态。其纪录可以是日志形式,也可以是阶段或单元式,内容包括教师和家长以及同学的意见和建议。电子档案袋等技术手段能有效地帮助教师及时有效地指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发现学习中的问题,改进今后的学习,并提出诊断性、形成性的评价。另一方面,利用信息技术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实现评价角度的多元化。教师要善于建立各类学科学习网站、网上学习评价资源库、学生网络评价量表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通过网络交流、课堂对话等方式,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三方面,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评和他评,强调参与互动,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开放性特点决定了教师不再是评价的唯一发言者,学生也可以参与到评价之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因此,教师要注意建立评价团队,通过培训、交流、研讨等活动,在形成团队成员共识基础上,对学生的发展情况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价,以减少在 [] 孟琪.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解读与对策分析[J].全球教育展望,2008(1):58-61 6
对评价信息分析中产生的主观性和个人偏见。
7.反思能力
教师的反思能力主要体现在:一方面教师要增强对专业自我的观察、判断、评价、设计的自我监控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对教学活动的内容、对象和过程进行计划、安排、评价、反馈、调节的教学监控能力。21世纪,随着社会、经济的急剧变革,教育改革将更加频繁、广泛和深刻,以及教育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教师将面对各种新的教育思想、资源、模式、过程、手段与方法,对教师的反思意识和能力要求更高了,促使教师具备分析、讨论、评估和改变其教育思想与教育行为的能力不断提高。
三、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策略
教学是以知识、技能、道德伦理规范等为媒介的、师与生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决定教师在其中的地位、作用的核心因素就是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到教学活动的效果,明确教学能力的性质、构成及其在教学活动中的动态过程将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既有宏观层面的外部条件策略,也有中观层面的方法论策略,还包括微观层面的直接条件。教师信息化教学的知识与技能的发展,既可以通过职前教师的学历教育获得,也可以通过在职教师的培训获得;既可以通过教学实践和协作交流获得,也可以通过以自主学习为主的方式获得。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形成过程是一个有层次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具体如下:
1.进行短期培训
通过进行短期培训,可以在短时间内大幅度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由于很多学校的教师大多数未受过系统的信息技术培训,无论是现代教育观念的树立,还是实际的操作能力都很差。办短期集训班的方法可以使教师在短时间内系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计算机信息操作技术,使其信息能力和认识得到提高,特别是在操作技能方面收效明显。
2.举办教育技术专家讲座
通过举办教育技术专家讲座,有助于教师对现代教育理论认识的提高和教学观念的更新,通过聘请教育技术专家到校举办专题讲座,让全体教师了解有关教育信息化的理论和发展趋势,使其接受新的教育观念,自觉树立信息教育的意识,自觉投入到信息化教育的改革中去。
3.组织教师参观和观摩教学
通过组织教师参观和观摩教学,可以开阔教师的眼界,树立开展信息技术教学的信心。对多数教师来讲,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还是一个崭新的课题,他们有强烈的愿望要看
一看别人是怎么做的,从中受到启发。因此,学校要经常组织教师走出去了解别的学校的成功实例,观摩、学习优秀教师的示范教学,这样能鼓励并带动更多的教师自觉投入到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去。
4.开展创造性的教育课题研究
通过开展创造性的教育课题研究,可以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信息技术素质。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全球性的教育新课题,如何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改进教学,并没有很多先例供我们参考。现在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都在开展创造性的教学研究和实践,特别是通过小组或个人形式开展的教学课题研究,探索信息化教育的规律,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思想理论水平,而且还能大大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既取得教学研究的成果,又达到培训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质的目的。
5.加强政策引导
广大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它与教师所教课程的不同、年龄性别的差异和个人的爱好习惯有关。学校要激发教师学信息技术、利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可经常组织信息技术与教学课程整合方面的公开课并在年终总结、考核聘用和评优晋升等方面给予倾斜,刺激教师的学习动机,促进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
6.注重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培养
信息能力包括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应用的能力,是一个人的重要素质。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对学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学生的信息能力不同,效果也不同。因此,要想全面、深刻的研究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那么培养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7]。
(1)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获取、加工和整合信息,给学生创造有利于信息化学习的环境,则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
(2)运用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构建信息化学习模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运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具体有:
①基于高效展示的模式
充分利用电子信息进行高效的大容量传播,给学生创设了有利于学习的信息化环境。信 [] 李群.教育信息化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新要求[A].理论与实践月刊.2006年第六期 7
息技术发展改变了人们习以为常的文本输送和人工检索方式,向我们展示出全新而高效的超文本、超媒体输送和自动化检索方式。在“知识爆炸”挑战面前,电子信息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人们阅读和检索速度,在电子信息中,知识间的联结不再是线形结构,而是网状的,可以有多种联结、组合方式与检索方式,从而打破了传统文本单一的线形结构。让学生借助计算机,下载网上适用的信息,也可以查阅电子读物,然后深入研究。
②个别化学习模式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将给学生创设更为广阔的信息环境。现代信息技术硬件设备日臻完善,为师生学习与应用信息技术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通过交互式手段,在教师的指导下就能实现个别化学习。电子信息具有表达方式多样化的特点,有利于学生对信息的加工和处理,有利于选择适合个人实际的环境,而且学习的内容越丰富,越能迎合每个人的特点,就越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这种信息时代全新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个体创造性学习能力,成为新的学习模式[8]。
③协同学习模式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教学结构得到优化。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资源广泛,教师的教学设计、考试、评价等一系列教学环节都可以设计成软件,输入计算机资料库,以后教学信息的设计、加工、整合和输出都十分方便,这样教师就能从大量重复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将精力集中用于更具创造性和个性化的师生交往与共同探索活动;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可以跟广大同学、老师甚至其他社会成员一起,形成一个学习活动群体,通过信息通道就能获取和发送信息,在群体中进行交流、讨论,集群体的智慧协同攻关,形成共同发展。
④研究性学习模式
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成了开放式探究过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学生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生结合化学课程订立的小课题有:防腐剂在食品业上的应用调查、不锈钢的使用调查及其性能研究、加碘食盐的社会调查与检测方法研究、化肥使用的调查与研究、氯气在自来水中应用的调查、乙醛银镜反应条件研究、香烟烟雾有害物质测定、电镀实验研究等,这些课题都是学生在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而提出来的,并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所订课题展开研究,至今还在进行。在这过程中,学生能主动参与,利用查阅书籍报刊、电子图书、浏览网页及采访等多种途径,[] Deborah L.Lowthe等著.丁兴富译.准备好应用网络技术的明日教师.开放教育研究,2003(1-2)8
获得了大量信息包括相关资料、数据等,在此基础上学习分析、整合与运用信息,如整理资料、处理数据、撰写实验报告和小论文,这样学生的信息能力得到了提高。
四、结束语
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已经成为新世纪我国教育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心愿。我们把教育信息化看作是一个利用信息技术催化教育革新、促进教育现代的过程,而信息化教育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颖教育方式。教育信息化给教育发展带来了空前巨大的机遇,也使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挑战,我们每位教师更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技术能力及教学能力,达到教学的最优化效果。
第四篇:农村中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研究
农村中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研究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研究背景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时代,信息量、信息的传播与处理的速度都以几何级数的方式在增长,与此同时,使得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用“信息爆炸”形容毫不夸张,“信息化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等成为21世纪的代名词。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并相继应用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使得信息对整个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社会信息化悄无声息地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方式,教育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它的影响。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教育变革,纵观国际的各个国家都在致力于强占教育信息化的高地,以提高本国的教育质量,如美国的“教育技术行动计划”、英国的“利用技术改变学习”与澳大利亚的“数字教育改革”等等。信息化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也是世界各国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综合国力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
我国国家教育“十一五计划”提出“教育信息化助力教育现代化”,“十二五计划”则确定了“教育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虽然只有两个字的差别,但是已经明确了教育信息化对教育现代化的作用,把教育信息化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臵。为此,我省专门制订了《辽宁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其规划中明确要求显著提升我省基础教育的信息化教学水平。这些目标和任务的落实,都离不开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3年7月17日发布的第三十二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至20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4.1%[1]。最引人注目的是,在这些网络用户的构成中,学生是我国网络用户的主体。网络学习已经成为学生普遍接受的重要学习方式。那么,当网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出现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之中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新问题或新困难,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也会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会出现不大适应的状态。面对上述的现实情况促逼着我们反思,信息化的学习方式给教育教学领域注入新鲜血液,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和评价,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教学环境和师生关系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也正是由于这一系列的改变,需要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如果教师仍以传统课堂教学的态度对待,势必会影响到信息化教学对于教育的作用,也将大大降低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进、改变、改用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具备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思维方式、新的教学方法以及新的教学手段[2],以便教师能够更好的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实施信息化教学模式,从而推进我国的信息化教育进程。
在国家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引导下,全国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学校以及教师都在通过自己的努力将信息化融入到教育改革之中,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初见成效。随着我国信息化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教师作为教育改革的主体,在教育改革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信息化能力教学能力直接关系到我国信息化教育成败。然而,由于我国经济、文化和教育发展的区域不均衡性,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与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规定的中小学教学人员、管理人员和技术支持人员应该达到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同时,农村地区又作为我国信息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地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决定了全国教育信息化的整体水平。因此,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已成为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值得深入研究与探讨的问题。
综上所述,本研究从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为视角出发,以教育一线的农村中学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统计分析,对他们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等进行研究,并分析我省农村中学教师在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方面的实际需要,以便对我国中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做出客观、准确、全面的评价,从而寻求有效策略,为进一步提升我国农村中学教师信息化能力做出贡献。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研究目的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农村中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对提升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整体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教师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基础,是教师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我国城乡的二元结构导致教育资源配臵不均衡,部分农村地区信息资源匮乏,信息获取方式单一,进一步拉大了城乡教育师资水平,农村中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迫在眉睫,寻求最有效的途径来发展他们的能力是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
为此,本研究聚焦于农村中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力争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
(1)调查了解农村中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
(2)弄清影响农村中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主客观因素。(3)分析农村中学教师在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方面的实际需要。
(4)对农村中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做出客观、准确、全面的评价。(5)寻求促进农村中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有效策略。
1.2.2研究意义
基于本研究的目的,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理论意义:本研究先是对已有研究文献进行回顾,了解国内外研究进展情况及其存在的问题,然后界定能力、教学能力、信息化教学能力等核心概念,比较全面的阐述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能够深化人们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认识,为后续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框架和概念体系的相关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也为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研究提供具体理论指导。
实践价值:
第一,通过本研究,弄清我省农村中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实际情况,了解影响我省农村中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制约因素,从而寻求促进我省农村中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有效策略,为进一步提升我省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做出贡献。第二,关于我省农村中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与分析将是本文的重要研究成果之一,该调查成果对我省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政策制定、教育信息化发展资金使用、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实施以及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工作开展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作用,为促进我省农村中学信息化教育科学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第三,从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出发,研究促进我省农村中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有效策略,为相关行政部门和研究机构的决策提供建议。
1.3研究问题与假设(马芳)1.3.1研究问题
1.3.2研究假设
1.4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研究思路
根据上述研究问题以及研究目的的提出,本文具体研究思路如下:
首先,理论层面的研究。对已有研究文献进行回顾,进一步熟悉以往的研究进展及局限性,为本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其中,外文部分利用ProQuest Education Journals数据库进行检索,中文部分利用中国知网(CNKI)和万方数据库进行检索。
第二,在文献研究基础上,与中小学一线教师、学生、校长座谈,开发调查问卷初稿,并在小范围内测试,检验工具的信度和效度,通过修正和完善,最终形成本研究的调查问卷。与此同时,形成学生问卷,获得学生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一些相关想法。
第三,通过分层随机抽样,对农村中学一线教师和领导进行问卷调查,获取一手材料和信息。
第四,结合调查数据,利用SPSS、AMOS等工具,对我省农村中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影响因素和实际需要做出科学、准确、全面的分析。
第五,研究促进我国农村中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有效策略。1.4.2研究方法
根据以上研究思路,本文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以及统计分析法,具体说明如下:
1.文献研究法
2.问卷调查法
3.访谈法
4.统计分析法
2文献综述与核心概念界定
2.1文献综述 2.1.1文献情况
21.2进展情况
2.1.3存在问题
2.2核心概念界定 2.1.1能力
2.1.2教学能力
2.1.3信息化教学能力 2.1.4发展
3现状与分析
3.1调查说明 3.1.1调查目的 3.1.2对象与实施 3.1.3问卷结构与设计 3.2数据统计与分析
3.2.1问卷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3.2.2教师教学基本状况的调查分析 3.2.3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的调查分析: 3.2.4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的调查分析: 3.2.5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的调查分析: 3.2.6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的调查分析:
3.3影响农村中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因素分析
4农村中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存在的问题及需求分析 5农村中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对策 6研究结论
6.1研究总结
6.2研究的创新之处 6.3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五篇:宝鸡市农村中学英语教师专业素养现状调查问卷
宝鸡市农村中学英语教师专业素养现状调查问卷(注:您好,这是一份关于宝鸡市农村中学英语教师专业素养现状的调查问卷,谢谢您的合作!请您在符合的选项上打“√”)
1、您的年龄:
A、20-30岁B、31-40岁C、41-50岁D、51岁以上
2、您的教龄:
A、1-2年B、3-5年C、6-10年D、11-20年
3、您的学历:
A、中专B、大专C、本科D、研究生
4、从事英语教师工作的感受:
A、很喜欢B、有点喜欢C、还行D、不喜欢
5、您认为成功的英语教师主要依靠:
A、人格魅力B、广博的知识C、文学修养D、职业信念
E、扎实的语言功底F、组织管理能力G、其他
6、自己最缺乏或最渴望提升的是:
A、英语专业知识B、英语相关教育教学常识 C、教学设计能力
E、评价与命题能力F、课堂组织与驾驭能力
G、备课反思与沟通能力H、其他
7、在教学能力上,您感到最需要提高的是:
A、教学设计能力 B、教材研究能力 C、课堂组织能力
D、与学生的互动 E 评价能力 F、其他
8、对国内外英语课程发展和英语教学史上重大事件:
A、关注,有一定了解 B、停留在上学和培训时接受的程度
C、偶尔阅读相关文章 D、基本没有关注
9、对有关英语新闻方面媒体报道的消息、文章:
A、关注,主动搜集阅读B、有兴趣,看到会读C、愿意了解,但缺乏条件 D、基本不看
10、在沟通、交往能力上,您觉得最渴望提高的是:
A、与学生的交流 B、与家长的沟通 C、与同事的合作D、课内外语言表达
11、在教研能力上,自己最不擅长的依次是:
A、参与集体备课 B、撰写论文 C、反思发现自己的问题 D、与同事合作完成科研课题 E、听评课 F、其他
12、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频率:
A、经常使用B、两周一次C、一月一次D、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