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蒙台梭利中国化文献综述
关于“蒙台梭利中国化研究”的文献综述
近十几年来国内外有关研究表明,学前教育期是人的社会行为、情绪情感、性格和认知等方面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人的一生中发展速度最快、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如果在这一时期儿童没有得到科学的、适宜的、良好的教育,以后再来弥补,家庭和社会将付出极大的代价,而有些既成的事实是无法挽回的。1所以人们日益关注学前教育,国内外的各种教育理念、方法也纷纷引入学前教育领域,例如蒙台梭利教育法、瑞吉欧教育理念等。
一、研究背景
蒙台梭利教育法起源于1907年的意大利,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称:蒙台梭利的努力和功绩揭开了幼稚教育的新篇章,使幼稚教育耳目一新。2蒙台梭利教育法最大的特点是不仅有科学的教育理论作为指导、有完善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还有可操作的教具,能更好的促进幼儿全面的发展,是进行素质教育可操作的有效模式。因为蒙台梭利教育法对我国幼儿教育改革及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我国大中城市的幼儿教育机构中以蒙氏班或蒙氏园等形式广泛存在。据不完全统计,数量已超过一万家。
近几年随着蒙台梭利教育法在中国的快速发展,在教育实践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蒙台梭利教育成了贵族式教育,甚至成为幼儿园向家长收取高额费用的途径;由于对蒙氏教师的需求量增大,导致负责蒙台梭利教学的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很多教师甚至没有经过正式培训就参与蒙氏教学;不少幼儿园盲目跟从,只重形式,没有领会精神等等。
本研究的意义主要在于通过了解蒙台梭利中国化的发展历程,现状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于蒙台梭利教育法在幼儿园的实施提出相应的意见。
二、检索方法与结果
研究者用“蒙台梭利”作为关键词在“清华同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对 12许嘉璐.论学前教育﹝J﹞求是杂志 2001(23):16 霍力岩.试论蒙台梭利的儿童观﹝J﹞比较教育 2000(06):28 1990——2009的相关研究进行检索,共检索到论文571篇,包含内容广泛,如蒙台梭利基本教育观介绍、蒙台梭利理论介绍、蒙台梭利中国化、国外蒙台梭利现状与运用、蒙台梭利实践存在的问题等等。随之以“蒙台梭利中国化”、“蒙台梭利本土化”等相关词语作为关键词在“清华同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对1990——2009的相关研究进行检索,共检索到论文27篇。
在山师图书馆馆藏图书书目检索系统中用“蒙台梭利”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检索到相关书籍54本。
从检索结果中可以看到我国对于蒙台梭利教育法的研究主要出现了两个高潮,一个是在1994年左右,一个是2000年之后。前者是因为我国对于蒙台梭利的研究在1994年之前是比较零散的,大多是对于国外蒙台梭利教育开展情况的介绍或者蒙台梭利教育法的介绍。1994年受到国际上蒙台梭利教育热的影响,台湾蒙台梭利启蒙研究基金会与北京师范大学正式合作,进行蒙台梭利教育中国化的实践研究。北京师范大学梁志燊教授主持了这项研究工作。从1994年开始,我国陆续派出一些学者和幼儿园教师赴国外系统学习蒙台梭利教育法,同时这些学者开展了一系列比较研究工作,发表了大量研究论文,进一步推动了蒙台梭利教育实践在中国的发展。后期因为蒙台梭利教育的过度升温,许多人都盲目的仿效,没消化的吸收,照搬照抄,随后产生了问题,这使人们开始对其产生困惑和疑问,蒙氏教育这个烫手山芋很快被人们打入冷宫。2000年后蒙台梭利教育研究与实践进入了第二高潮,它的贡献再次被肯定,国内大城市的一级幼儿园大都设立了蒙氏室。原因从主客观两个角度来看,主观上社会发展形势逐渐开放,多种体制的学前教育机构引入了多种的幼儿教育方法,蒙氏教育的旗号开始成为某些托幼机构的卖点。客观上,蒙氏教育确有其不可比拟的优点,如对儿童的尊重和很强的操作性,这在实践后再次被证实,此后对于蒙台梭利的研究走上了较稳定的轨道。
近年来人们的研究从对于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全面的研究转向为对于蒙台梭利教育法某一方面的探讨,如蒙台梭利环境创设、蒙台梭利的儿童观等,对于蒙台梭利中国化的研究在2008年掀起了一个小的高潮之后就显得比较平淡。
33刘文、魏玉枝.蒙台梭利教育实践在中国的发展与展望[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8(03):10.三、研究成果与讨论
综合十几年的研究成果来看,与“蒙台梭利中国化”相关的研究成果已经比较丰富,在以下问题上已经达成共识,为蒙台梭利中国化问题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蒙台梭利教育法具有科学性,对我国幼儿教育改革及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蒙台梭利教育法起源于1907年的意大利。在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人们对于蒙台梭利教育法的研究也一直在不断深入,人们开始逐渐认可蒙台梭利教育法的科学性,并客观地看待他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有研究表明,蒙台梭利教学法对儿童的感知动作技能发展、人格特征和社会性发展相比较传统教育而言有明显的差异。另一方面,现代科学的发展也不断证实蒙台梭利教育法的科学性。如20世纪80年代后期医学界对人脑的研究有了突破性的进展,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的实验不断侦破人脑的秘密,3岁前被称为大脑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些研究论证了蒙台梭利对儿童的发展,如儿童与生俱来的发展的巨大潜能,出生后头三年诗人生命中最重要的时期。其次,认知心理学的大量实验研究论证了蒙台梭利对儿童的心理能力发展的敏感期、儿童发展的自发性、蒙台梭利教具的功能等。
在研究方面,中国的学者开始关注蒙台梭利教育法能否与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改革理念相适应。相关研究表明,蒙台梭利教育思想与中国儒家、道家的传统文化相融,表现在蒙台梭利主张尊重自然法则,顺应人的天性;蒙台梭利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培养人格健全的儿童(身体、心智、情绪、心灵完整的发展),终极目标建立和谐和平的人类世界;蒙台梭利要求教师呵护儿童内在的天性,顺应天性的老师是最好的老师,她认为儿童不是空水桶,儿童有取之不尽的源泉,所以灌的方式、强加的方式是不顺应儿童的,她说要相信、追随儿童,不要做太多的干预,让他们发展。5另一研究表明,蒙台梭利教育思想与中国教育部2002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的共识一致。《纲要》的精神代表着中国现代幼儿教育观。蒙台梭利教育包含的理论与方法,具有独特性,在中国 刘宝根、余捷、陶晓玲.蒙台梭利教育与传统教育效果的比较—来自国外的声音[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8,(02):10.445梁志燊.弘扬蒙台梭利教育科学精神 探索中国幼儿教育发展之路[J].现代幼教 2007(12):06.幼儿园采用是贯彻《纲要》、实施《纲要》的有效手段。在实践方面,在我国的幼儿教育改革历程中,蒙台梭利教育也开始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很多地区开始开设采用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幼教机构,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有至少一万个蒙氏教学班,蒙台梭利教育法通过在中国十年多的发展,逐渐得到了社会和家长的认可和支持。
(二)目前蒙台梭利教育法实践中存在着功利化和形式化等误区,忽视了蒙台梭里教育理念的精髓。
1、功利化倾向明显。有研究表明,我国很多幼儿园对于蒙台梭利教育法抱有很大的热情主要原因在于其能带来的经济效益。现在逐渐形成了一种认识,那就是蒙台梭利教育法就代表着贵族化、高收费、高质量的幼儿教育,很多幼儿园为了追逐经济利益和提高幼儿园的档次,盲目开展蒙台梭利教育,从而使蒙台梭利教育法蒙上了厚重的功利化的色彩,违背了“儿童之家”开设得初衷。蒙台梭利开设儿童之家是为罗马的贫民服务的,是为了改善那些因为父母疲于为生计奔波,无暇照顾的孩子们缺乏父母照顾,缺乏教育的悲惨境地而开设的,她是为广大的儿童服务的,本身没有贵族化的倾向。
2、形式化也是目前幼儿教育实践中对于蒙台梭利教育法运用的误区之一。不少幼儿园在运用蒙台梭利教育法的过程中存在着生搬硬套等现象,形式主义之风较为严重。认为蒙台梭利教育法的中心就是教具,以为只要配备了教具,就是蒙台梭利教育法了,这些都是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实践流于表面,老师只是教具的示范操作者,看重的是操作的一招一式的刻板性,幼儿的学习也是围绕着教具进行的。这就把蒙台梭利教育法等同于蒙台梭利整套的教具,其实教具只是蒙台梭利教育理念实施的辅助材料,蒙台梭利教育法的灵魂是其教育理念。我们目前的实践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学到的只是一个花架子,忽略了蒙台梭利教育的精髓。班级组织形式上大多采用年龄分班,忽视了蒙台梭利教育法的重要特征——混龄。
3、传统分班代替混龄分班。混龄教育是蒙台梭利教育法的一个重要特征,对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特别是社会性和人格特征的发展有其独特价值,在当前独生子女占主流的形势下,幼儿园开展混龄教育更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表明,目前在大部分采用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幼儿教育机构中仍然采用传统的年龄分班制度。原因包括家长的不理解,幼儿园师幼比例过大、经费不足、师资整体水平较低等实践方面的原因之外,理论层面上的原因主要是缺乏混龄教育的理论支持和评判标准。混龄教育如何实施,近年来逐渐成为蒙台梭利中国化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
(三)目前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实施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师资问题。蒙台梭利教师在蒙台梭利教育实践中扮演者环境提供者、研究支持者和发展引导者等重要角色,发挥着“导师”作用。师资问题成为了蒙台梭利中国化研究中重点问题,很多研究中都作了论述。总的观点在于蒙台梭利教育法是一种优秀的方法,然而一种教育方法本身无论有多好,如果使用该教育方法的教师不能把这种教育方法的优点发挥出来,那我们不仅无法利用这种教育方法真正促进儿童的发展,而且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走进误区,在事实上阻碍儿童的发展。目前的蒙台梭利教育法实践活动中突出的问题就是师资质量距离蒙台梭利教育法的要求甚远。所谓的蒙台梭利教师中的一部分属于没有经过任何正规培训的,很多幼儿园为了节约教育投入,派一两名教师接受正规培训,然后再回来培训剩余的老师,这种培训由于缺乏正统性是很多教师只是知道了蒙台梭利的实施形式很难从根本上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社会上的蒙台梭利师资教育培训机构追求速成,10天左右的课程,简单的考核,出来就是蒙氏教师了。这些问题都导致了目前幼儿教育机构中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实施质量不高,流于形式。
对于师资问题的解决途径,相关研究多从蒙台梭利教师的培训培养角度来谈,认为应该要加强对于蒙台梭利教师的培养培训管理,学习国外的优秀经验,严把教师的出口关,从而提高蒙台梭利师资的质量。
四、未来研究方向
已有研究在以下问题的研究上还比较薄弱,还没有形成一致的观点,需要开展进一步的讨论:
(一)蒙台梭利中国化应采用何种方式来促使蒙台梭利教育思想与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融合。
蒙台梭利教育法在中国大范围的开展也已经有十几年的时间,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蒙台梭利中国化的研究也比较深入,但在如何融合我国幼儿教育改革和蒙台梭利教育法之间还是有争议的,各方面的观点也不太相同。有研究者表明对于我国借鉴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基本思路应该以“以我为主,他为我用”为主要思路,也有人提出在蒙台梭利教育中国化的过程中应该要尊重蒙台梭利教育本身的特性,不应打着中国化的旗号更改了蒙台梭利教育法的本来面目。
这种争议也就导致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开展缺乏正规性,由于国家没有出台对于引入式教学的相关要求,学术界也没有统一的意见,导致各地的蒙台梭利教育各具特色,地区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在蒙台梭利中国化的研究中,究竟应该采用何种途径中国化,需要在思想层面提出科学的指导。
(二)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是蒙台梭利教育法实施的核心,但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定义没有权威的界定。
蒙台梭利本人重视幼儿教育的实践活动,看重在教育实践中解决问题,结合其自身的学习经历,更多的从医学和人类学的角度来探讨教育问题,在其教育理论中教学法的提炼和概括就显得稍弱。很多人试图对蒙台梭利在“儿童之家”采取的教学方法进行归纳总结,甚至蒙台梭利本人也没有给出一个规定性定义。
虽然人们对于蒙台梭利教育法给予不同的称呼,但是如何给蒙台梭利教育法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一直是个未能解决的问题。现有研究中,有人提出了一些关于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定义,但是大多从操作性定义出发对蒙台梭利教育法进行界定,且到目前为止没有权威的,统一的定义出现。
(三)以往的研究都是站在理论建构的角度去分析蒙台梭利教育法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很少从幼儿园的角度出发,提出具有操作性的措施。
在有关蒙台梭利教育法如何与我国幼儿教育改革融合的现有研究中,多是从理论层面对于指导思想的探讨,如提出应该注重蒙台梭利教育理念的学习、注重蒙台梭利教育内容的中国化和加强蒙台梭利师资培养等,这种理论上的建构能对实践起到较好的指导,但是对于处于实践蒙台梭利教育法的最终场所——幼儿教育机构来说,实用性不强。问题在于,这些研究操作性较差,研究多通过文献分析法进行,缺少对于蒙台梭利教育法实施情况的第一手资料。如提出蒙台梭利教育内容的中国化,那究竟应该怎样去做才算中国化,在课程方面应该去改,教具里面哪些是需要更换的,哪些需要结合地方特色改造等等问题缺少细致的探讨,这些都是现有研究中的不足。
本研究正是试图从蒙台梭利中国化出发,贴近幼儿园工作实际,运用文献法、调查法,对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实质、目前幼儿园蒙台梭利教育法开展存在的问题等展开研究,提出可行性的解决对策,以弥补现有研究在指导幼儿园蒙台梭利教育法实施中缺乏操作性指导的不足。
五、主要参考文献
1、任代文主译校.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2、刘文、魏玉枝.蒙台梭利教育实践在中国的发展与展望[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8,(03).3、钱文.蒙台梭利教育法中国化研究之我见[J].早期教育(教师版),2006,(04).4、刘宝根、徐宇、余捷、陶晓玲.蒙台梭利教育实践在美国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8,(03).5、刘文、林红霞.蒙台梭利教育模式中国化探索[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06).6、梁志燊.弘扬蒙台梭利教育科学精神 探索中国幼儿教育发展之路[J].现代幼教,2007,(12).7、霍力岩.中国应怎样借鉴“蒙台梭利”[J].学前教育研究,2001,(01).8、常秀萍、冀换兰.蒙氏教育与我国规程教育中环境要求对比[J].山西教育,2000,(11).9、霍力岩.蒙台梭利教育法与幼儿教育改革—借鉴蒙氏教育法的两个基本思路[J].比较教育研究,1999,(05).10、周静.浅谈蒙台梭利教育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定位[J].学前课程研究,2007,(04).11、郭洁.蒙台梭利纪律教育思想与幼儿园常规教育[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01).12、刘华.蒙台梭利教师的素质要求[J].幼儿教育,2008,(05).13、霍力岩、胡文娟.略论蒙台梭利教育法之精要[J].幼儿教育,2008,(05).14、霍力岩、胡文娟、刘霞.论蒙台梭利教师在儿童主动学习中的角色[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8,(04).15、刘宝根、余捷、陶晓玲.蒙台梭利教育与传统教育效果的比较—来自国外的声音[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8,(02).16、钱文.蒙台梭利教育法的是与非[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8,(02).17、霍力岩、齐晓恬.当前我国借鉴蒙台梭利教育法的主要误区、关键问题与基本思路[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8,(02).18、钱秀华.在我国幼儿园实践混龄教育的困难与建议[J].学前教育研究,2008,(02).19、姚素慧.蒙台梭利的“工作”教育理论及其在幼儿园中的应用[J].学前教育研究,2006,(01).20、侯莉敏.反思蒙台梭利教育法在我国幼儿园的运用[J].早期教育(教师版),2006,(04).
第二篇:浅析蒙台梭利教育中国化
浅析蒙台梭利教育中国化
【摘 要】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思想体系对世界各国幼儿教育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其创立的幼儿教育模式也受到了许多国家的推崇。在我国,也掀起了一场蒙氏教育的热潮。然而,蒙氏教育在我国的传播和开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误区和问题,使得我们不得不对如何合理借鉴蒙氏教育、如何使蒙氏教育逐步走向中国化,进行冷静的分析和探讨。【关键词】蒙台梭利教育;中国化
蒙台梭利幼儿教育思想对世界各国的幼儿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促进了现代幼儿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早在20世纪初,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就传到了我国,她的有关著作也被译成中文,江苏还成立了蒙台梭利研究会。但由于种种原因,蒙氏教育法没有在我国得以推广。直到20世纪80年代,蒙台梭利教育思想才重新受到我国幼教界关注。1994年,我国开始进行蒙台梭利教育实验,但由于人们盲目效仿,导致了一系列问题产生,于是在1995-1999年间进入低潮。第二次高潮的来临是在2000年,蒙台梭利教育的传播和影响越来越大。在我国,蒙台梭利教育基本在民间自发传播,如今,蒙台梭利教育已遍及全国除西藏外的所有省区,并从幼儿园走进亲子园、走进家庭,受到越来越多幼教工作者、家长及社会人士的关注。蒙台梭利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如火如荼,引起了一阵蒙氏课程热。
蒙台梭利站在旧儿童观的对立面,坚持“以儿童为中心”,其教育思想及先进的课程理念对我国幼儿教育和幼儿园课程设计都有很大的启示。然而,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以及民族文化及现实国情的差异,其历史局限性也必然存在,加之,我国在实践运用上出现的一些误区,使我们不得不给轰轰烈烈的“蒙氏热”降降温,对如何使蒙氏教育走向中国化,进行冷静的思考和分析。
一、我国蒙台梭利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动机不纯,忽视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内在价值,过于注重其经济和社会效应。在我国许多实施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幼儿园中,尤其在一些私立幼儿园,其办蒙氏班的初衷仅仅是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他们打着蒙台梭利教育的旗号,以此来吸引家长的眼球,提高招生率。他们完全忽略了蒙氏教育了解儿童、发展儿童的内在价值和要求,全然不顾本园实际,拿着蒙氏的招牌欺骗家长,以此牟取高昂的入学费用。导致家长及社会普遍认为接受蒙氏教育就是接受高人一等的特殊教育,不惜花费重金让孩子入学,从而使得蒙氏教育在我国呈现“贵族化”的畸形状态,完全背离了蒙台梭利推行“平民化”教育的初衷。而普遍存在的另一种情况是,许多开设蒙氏教育的幼儿园,其蒙氏课程只是做给家长看的,其蒙氏教育也只有在领导参观或教育评估时才摆出来,这不仅没有实现蒙氏教育法发展儿童的目的,甚至还会对孩子产生许多不良影响。这些行为在经济、社会效益等利益的驱使下,却牺牲了孩子们的利益,牺牲了蒙台梭利教育中最有价值的精神。
(二)浮于表面,忽视蒙台梭利教育精髓,过于注重其教育形式。
在我国,开展蒙氏教学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许多园所肤浅的误以为,所谓蒙氏教育,就是把蒙氏教具摆在教室中,让孩子自由选取摆弄。这种做法没有把握住蒙氏教育的核心和精髓,实质上,蒙台梭利课程的核心在于观察、了解儿童发展的内在需要,以确定其个别化教学目标而后提供适宜的环境,满足不同儿童的需要。课程组织的中心绝不是简单地操作教具,而是儿童。
(三)忽视教师作用及其培训,缺乏真正领会蒙氏教育精髓的教师。
蒙台梭利对于教师的作用是高度重视的,在她看来,教师不仅是环境的提供者,还是观察者、示范者和支持者。对于教师所应具备的条件,蒙台梭利有着严格的要求。然而,在我国的蒙氏教育实践中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有些园长舍不得培训教师花费的时间和费用,要么全园只派出一名教师去学习,回来再培训其他教师;要么就是只学如何操作教具,而没有全面学习蒙台梭利教育思想和理论。正是这种培训的不到位,使得我国蒙氏教育实践中缺乏大量真正能领会蒙氏教育精髓的教师,从而影响了蒙氏教育的全面发展。
(四)生搬硬套,忽视了蒙台梭利教育法本身的局限。
蒙台梭利教育法脱胎于对智障儿童的训练方案,加上其所处时代背景的历史局限性,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局限。(1)孤立的感官训练
蒙台梭利设计的每一个感官教具都只针对一个特定的感官,要求儿童在接受不同的感官刺激时,将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的感官上,通过对各种感官的“困难度孤立”的训练,发展儿童的感知能力。这种“感觉隔离”和单纯利用感官教具的做法,不利于儿童智力的发展,因为她只注重儿童对物体个别属性的反映,忽视对整体的认识,并且脱离儿童的实际生活。(2)忽视对创造力的培养
蒙台梭利虽然强调在操作教具时给儿童自由,但这种自由只是选择教具和选择操作时间上的自由,儿童在操作教具的方法、规则上没有自由。它要求儿童按照固定的方法和步骤操作教具,不能随意改变,并需不断重复练习,这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秩序性,但却不利于创造力的发展。
另外,蒙台梭利还反对幼儿游戏,特别反对想象游戏,而且其绘画教育也是一种无想象力的对外界事物的临摹,这些忽视、甚至反对培养儿童想象力的做法同样影响了儿童创造力的发展。
(3)忽视幼儿个性的发展
蒙氏教育中儿童主要的活动是“工作”。在“工作”中她十分强调安静的环境,要求儿童专注,不被打扰,自己进行操作,所有“工作”都必须按照老师示范的步骤进行,要求整齐划一。在这样高结构化的方法下,儿童缺乏与同伴协商、合作的机会,甚至缺少语言的发展,同时,2 压抑了儿童自由去探索,去发现不同的“工作”结果。这种方法容易使儿童形成安静、独立、机械、呆板的个性品质,这都是与我们今天的时代要求不相符合的。(4)缺乏情感体验
蒙氏教育中均采用“三段式教学”让儿童认识事物,即感觉认知与名称的练习;辨识事物,认识名称;记住事物名称和相对应的名称。整个教学活动机械化、模式化、单一化,缺乏了儿童的操作活动,也让他们失去了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愉悦情感的机会。另外,蒙氏教育过于强调读、写、算技能的训练,却忽视了儿童情感的发展。事实上,这也是与我国《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强调情感培养的要求相违背的。
二、蒙台梭利教育法的中国化
蒙台梭利教育法在各国的推广都存在本土化的问题。作为这一方面的后起者,我们应借鉴和吸收各国采用蒙氏教育的经验和教训,结合我国的实际,将蒙台梭利教育融入我国的本土文化。我们探索蒙台梭利教育模式中国化的目的不仅仅是要保证受其教育的中国儿童也能像其他国家儿童那样受益,而且要使蒙台梭利教育模式在中国幼教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广泛宣传,合理引导,端正态度,培育接受蒙氏教育的肥沃土壤。
在我国推广蒙氏教育法,并不意味着要全盘否定我国现有的幼儿教育课程,更不能异化了蒙氏教育法,将其演变为面向高收入家庭的贵族化教育。这就需要我们的教育科研机构进行广泛的宣传,需要有关教育行政部门正确引导,合理规范,更需要广大幼儿园及幼教工作者澄清意识。我们应该认识到,蒙台梭利教育法的移植,其目的不是为了标新立异,哗众取宠,更不是为了追求幼儿园经济效益的扩大,而应该是服务于我国幼儿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服务于我国幼儿成长和发展的需要。作为开展蒙氏教育的幼儿园,我们绝不能因为某个专家推荐或因其他幼儿园引进了,而不加分析的盲目跟随,生搬硬套。而要在端正办学态度的基础上,重视对蒙氏教育思想的学习,重视对师资的培训,甚至园长要带头学,并要坚持完整学习。同时,要依据本园实际及家长需求决定开班数量,不可急于求成。在先期投入上要到位,要承诺效果,要让家长觉得钱花的值得。只有通过多方的共同努力才能为实现蒙氏教育中国化创造一片健康、肥沃的土壤。
(二)把握蒙台梭利教育法精髓,强调蒙氏教育的实质。
在推广蒙氏教育时,首先要正确解读蒙台梭利教育法,了解其实质而非形式。例如,蒙氏教具是蒙台梭利教学法的构成要素和特色之一。我们不能认为将教具摆在教室中就是蒙氏教学法了。我们应该认识到,“教具”在蒙氏教育中的真正作用,要弄清教师在儿童操作教具中的角色。再比如,“工作”是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理论的基本概念,但这种“工作”绝不是简单的活动,而是儿童在“有准备的环境中”,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活动,是一种自由、自主、自助的活动,是满足儿童内在活动需要的活动。只有真正认识到“工作”的实质,才能避免出现看似有活动,但实际上只是教师的活动,而非幼儿自己的活动的情况。而在处理“自由”和“纪律”两者的关系时,由于没有真正理解蒙台梭利所说的“自由”和“纪律”的本质,在实践中常常出 3 现颠倒处理两者关系的情况。当幼儿故意破坏教学秩序、损坏他人学习成果时,我们往往视而不见,而当幼儿想表达自己的看法,主动进行探索时,我们却时常进行干涉。
总之,只有把握住了蒙氏教育的精髓和实质,才能使蒙氏教育的开展落在实处,也才能使蒙氏教育中国化不偏离蒙氏教育精神的主旨。
(三)充分考虑蒙台梭利教育法中的文化差异。
在移植和推广蒙氏教育时,我们应充分考虑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教育实施的影响。比如,西方文化崇尚自由、张扬,在此背景下成长的幼儿大多独立独行,个性张扬,而蒙氏教育中强调一切按程序操作的做法则有助于培养西方儿童的规则性,使其学会为人处世的规范。然而,中国文化历来推崇含蓄,强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种文化熏陶出来的儿童多顺从、听话,但容易缺乏主体性和创造力,如果再将蒙氏的做法完全照搬的话,显然更加不利于我国儿童的发展。因此,我们要考虑其间差异,对蒙氏教育法中的教具或操作程序加以改造,改变他们束缚儿童个性发展的部分。
再比如,蒙台梭利打破常规,将写字的练习先于阅读的练习,先让儿童掌握字母形体,然后才学习组词。但这是由于意大利文的拼写和发音十分接近,只要能正确读出每个字母,儿童就能按字母读成字。但汉字不同于意大利文,汉字是汉语的书写形式,但学会写汉字,并不意味着就能正确发音。因此,在进行语言教学方面我们应根据汉语言的特点合理改造蒙氏教学法,实施符合汉语言特点和中国幼儿语言发展特点的语言教育。
(四)充分认识蒙氏教育的局限,合理改造其教育因素。
针对蒙氏教育本身存在的局限性,结合中国实际,我们应对蒙氏教育模式中的合理因素进行正确应用和改造。
在教学内容方面,蒙氏教育包括日常生活练习、感觉教育、数学教育、语言教育和文化教育五大领域。但在今天看来,其教育内容设置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缺少社会教育和艺术教育,这是不能满足当代社会要求的。因此,我们在引进蒙氏教育时,可将其作为我国幼儿园教育的补充。如针对蒙氏方案脱离生活的做法,一些课程设计者将蒙台梭利教育方案与单元主题方案有机结合,称为“蒙台梭利幼儿单元活动”。在这一课程中,单元活动的主题往往来自幼儿实际生活,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蒙氏教育的不足。如果要完全按照蒙氏教学法进行整班教学,则要注意根据时代、社会的需要,拓展其原有的教学内容。比如,设计符合中华民族生活习惯并能在当今形式下有效培养幼儿独立生活能力的日常生活练习体系和相应教具,设计出既能反映中华民族文化精髓和成就,又能反映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文化科学教育体系和相应教具等。同时还要注意,蒙台梭利教育思想中具有宗教成分,因此,在我国实施蒙氏教育时,要注意摒弃这些宗教成分的道德教育内容,而实施符合中国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和时代特点的德育课程。
在班级组织形式方面,蒙氏教育采用混龄班。我国目前实施独生子女政策,孩子没有兄弟姐妹,因此,在混龄的环境里,孩子之间的自然年龄差异,促成许多相互帮助以及学习的机会,有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但混龄班同样面临实际的问题,比如家长会担心年龄小的孩子受 欺负,害怕年龄大的孩子得不到关注。也正因如此,混龄班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所以,我们不可贸然采取混龄班,而可以采用混龄和分龄并举的形式,或采用多种编班形式,即,完全混龄,部分混龄和同龄编班,再根据实际情况逐步过渡。
而在教育实施方面,蒙氏教育强调个别教学,集体活动很少。尽管个别教育十分必要,且有利于因材施教,能有效促进每个儿童的发展,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靠个别教学来促进儿童社会性行为的形成和发展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可以不必拘泥于个别教学活动,而可以采取小组活动、集体活动、个人活动三种教学方式相互结合、相互交替的方法。蒙台梭利及其创立的幼儿教育理论和方法,为全世界人民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其中还有许多宝贵之处有待于我们继续和深入地进行探索和挖掘。而在将其引进和推广的过程中,我们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到兼容并蓄,而又符合中国实际,才能使蒙氏教育在中国闪耀出真正夺目的光芒,照射出我国幼儿教育改革前行的方向!【参考文献】
[1] 尚红艳 “蒙氏课程”热的冷思考[J].教育导刊,2004,12:15-18。
[2] 刘延梅、吕红英 对蒙台梭利教育法当今运用的几点思考[J].北京教育,2002,4:4-5。[3] 侯莉敏 反思蒙台梭利教育法在我国幼儿园的运用[J].早期教育,2006,4:12-13。[4] 朱燕平梁志燊教授谈蒙台梭利教育[J].教育导刊,早期教育,2006,4:4-5。[5] 杨莉君 蒙台梭利教育法需要科学地解读和本土化[J].人民教育,2004,11:23-25。[6] 刘文、林红霞 蒙台梭利教育模式中国化探索[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2(6):37-42。
[7] 傅梅仙 实施蒙台梭利教育的几点思考[J].幼儿教育.2003,9:39。
[8] 李娜 我国蒙氏教育中现存的误区和对策[J].湖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27(5):105-107。
[9] 盛国昕 我国蒙台梭利教育研究十年概览[J].教育导刊,2004,6:4-8。[10]杨莉君 试论蒙台梭利教育方案的现代化与中国化[J].学前教育研究,2002,5:45-47
第三篇:蒙台梭利教育法中国化问题研究
蒙台梭利教育法中国化问题研究
08级人文四班 毕鹏利
一、前言
蒙台梭利教学法是世界著名的幼教模式之一,由意大利著名的教育家蒙台梭利创立,以1909年《蒙台梭利方法》一书的出版为主要标志。该教育法是以科学的方法为根本的教育,是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及潜能开发的优秀教育模式,主要有以儿童为中心、把握儿童的敏感期、完全人格的培养、尊重孩子的成长步调、混龄教育、丰富的教材与教具、屏除单一奖惩制度等特点。自由是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基本原理。蒙台梭利在教育上公认的贡献之一就是为自由下了明确的定义,她认为,自由是儿童可以不受任何人约束,不接受任何自上而下的命令或强制与压抑的情况,可以随心所欲的做自己喜爱的活动,而这种自由又不同于放纵或无限制的自由。蒙台梭利称她的教育方法是“以自由为基础的教育法”,其教育又被称为“自由研究的教育。” 蒙氏教学法早期是针对智障儿童设计的教学方案,后来经过修改后也适用于学前正常儿童。该教学法自产生以来就长久而广泛地流传于世界100多个国家,并对英国、法国、美国、韩国和印度等国家的幼儿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20世纪末,蒙台梭利教学法还在曾经拒绝过它的国家(如俄罗斯)迅速发展起来;到2002年莫斯科已有80所蒙台梭利幼儿园。目前,蒙台梭利向着幼儿前期0-3岁,儿童期6-
9、9-12岁延伸,并从私立学校走向了公立学校。蒙台梭利教学法传入我国集中在1913年—1922年期间,并具有“传入时间早、起点高”的鲜
明特点。如1913年《教育杂志》发表了我国最早介绍蒙氏教学思想的文章《蒙台梭利女史之最新教育法》;1909年蒙台梭利用意大利文写作的《运用于“儿童之家”的幼儿教育的科学教育方法》一书,仅在1913年就有学者把它介绍到国内,该书的中文版也随后出现。可以说,作为非英语国家,我国对蒙台梭利教学法的认识和了解是相当的及时的。
“中国化”一词,英文为“indigenization”,也可以译为“本国化”、“本地化”和“民族化”;教育中国化,可以理解为外来教育思想、教育方法与我国教育实际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幼儿教育界也不断地吸收和审视国外优秀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就掀起了一股“蒙台梭利热”,一些相关机构如中国蒙台梭利协会,中国国际蒙台梭利教育研究会等也相继成立,不少幼儿园还开设了蒙台梭利班,蒙台梭利工作室等,也有地方还出现了专门的蒙台梭利幼儿园。自2000年起,蒙台梭利教学法在幼儿园的实践开始进入了诸多学者研究的范围,并相继成为国家教育部的重点课题,如中国教育协会“十五”规划课题:“幼儿园幼儿学习能力发展的实验研究”;中国教育学会“十五”规划课题:“蒙台梭利教育融入幼儿园教育科研”;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新世纪中国素质教育研究”等。如今,蒙台梭利在我国可以说是蓬勃发展,遍及全国(除西藏自治区外)各个省区;传播的趋势也从沿海到内地,从大城市到中小城市,从单位办园、私人办园到教育部门办园。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有一万多个幼儿园班级在进行蒙台梭利教学法园本化的实践。目前,蒙台梭利教学法也已逐渐从幼儿园走向亲子园
和家庭,受到越来越多的幼教工作者以及社会人士的关注,成为了幼教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二、蒙台梭利教育法的主要内容
(一)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四要素
蒙台梭利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蒙台梭利法》、《童年的秘密》、《有吸收的心智》、《教育中的自发活动》等著作之中,涉及到幼儿教育的方方面面,本文仅对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四个主要内容进行探讨。
1、儿童(发展观)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有四个存在着内在联系的显著特点。第一、具有独特的心理胚胎期。蒙台梭利认为,人和动物都是在适宜的环境中自然生长和发展起来的。但人并不能像动物那样一生下来就充分表现出自己的本能,并做到动作协调;人的本能是在生活中逐渐显现出来的,是通过自己和环境交往的经验建立起来的“内部组织结构”。她认为人类有两个“胚胎”期:一是在母体内生长发育的过程,可称之为“生理的胚胎期”;另一个则是人类特有的“心里的(或称精神的)胚胎期”,具体表现在从出生到3岁的婴幼儿阶段。她认为这个时期是儿童心理的形成时期。儿童心理的发展经历着和生理胚胎期发展同样的路线,开始几乎是一无所有,受到一种内在生命及创造能力的驱使而发展,经过吸取外界刺激和印象,积累材料,形成许多感受点和心理所需要的器官,然后才产生心理活动。
第二、心里具有吸收力。蒙台梭利主张儿童的成长受内部潜能的驱使,因而反对外铄论;但又说这并不意味着儿童的发展能在脱离外界环境的情况下自动地实现。她认为婴幼儿具有一种下意识的、不自觉的感受能力与特殊 的鉴别能力,简称“吸收心理”既能通过与周围环境的密切接触和情感的联系,获得各种印象和文化,“利用他周围的一切塑造了自己,”从而形成心理、个性和一定的行为模式。蒙台梭利认为幼儿这种自然吸收和创造性的功能是成人所没有的,儿童在幼年期所获取的一切将保持下去,甚至影响一生。
第三、发展具有敏感期。蒙台梭利受荷兰生物学家德弗利的影响,指出生物界存在一个事实,即各类生物对于特殊的环境刺激都有一定的敏感时期,这种敏感期与生长现象密切相关,并与一定的生长阶段相适应。儿童心理的发展与这一生物现象类似,也有各种敏感期,在发展过程中也经过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某种心理的倾向性和可能性显示出来,过了特定的时期,其敏感性则会消失。
第四、发展具有阶段性。与敏感区理论紧密联系,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在发展中的每个阶段,儿童均有其特定的身心特点,而前一阶段的发展又为下一阶段奠定基础。他将儿童心理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第一阶段0~6岁,是儿童个性形成的最重要时期。其中又分为心理的胚胎期(0~3岁)及个性的形成期(3~6岁)。第二阶段6~12岁,这时儿童增长学士和艺术才能,有意识的学习的时期。第三个阶段12~18岁,是进入青春期,身心有了更大的改变,他们有了自己的理想,产生了爱国心和荣誉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探索事物,因此可以对他们进行像成人那样的宣传教育。
综上所述,蒙台梭利的儿童干的要点及重要特色是:重视早期教育;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具有节律性、阶段性、规律性;强调生命力的冲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动力,同时又强调儿童心理的正常发展必须依靠环境和教育的及时、合理的安排。可以说,蒙台梭利在以遗传(天性)为中心的前提下,把遗传与环境、教育这些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统一起来了。从她的有关论述中我们感觉到一种强烈要求,即为了正确对待和教育儿童,必须研究、掌握、尊重儿童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这正是当时席卷欧美的新教育思潮的体现,也是一百多年前卢梭所开创的新的儿童教育事业的继续。
2、教师观
蒙台梭利认为教育不是教师自上而下的教授,而是教师协助儿童自下而上地自我发展。正是从这种教师观出发,蒙台梭利把“儿童之家”的教师称为“导师”,而不是“教师”。儿童是教育活动的中心和主体。研究蒙台梭利的著名学者斯坦丁指出“蒙台梭利教育体系中教师的教学艺术关键在于既信奉不干预原则,又知道在何时必须干预,在什么情况下干预到何种程度。”蒙台梭利教育方案中,教师和儿童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的教师中心说,即承认了儿童是学习的主体,也看到了教师的“导”学作用。在蒙台梭利的教育方案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有以下几种:首先是环境的提供有者。在蒙台梭利看来,由于儿童是在吸收环境的过程中发展的,所以教师应为儿童提供适当的准备的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其次是示范者。在儿童自我选择、使用材料之前,教师首先运用简短、明确、客观、直接的语言为孩子示范教具的正确操作方法并对教具材料作简单的介绍。再次是观察者。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了解儿童的自由表现,观察儿童对教具材料的感兴趣及兴趣持续的时间,甚至儿童的面部表情来了解孩子的发展和需要,然后以此来提供适宜的环境。最后是支持者和资料提供者。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发展是通过吸收环境而自我达到的,但同时也强调是儿童发展的支持者和资源提供者。离开了教师的协助,儿童的发展难以实现。孩子需要时,教师应随时出现在孩子身
边,成为孩子情感的支持者和学习活动的最佳资料者。由此看来,在蒙台梭利教育方案中,教师是环境的提供者、观察者、示范者和支持者,这使得传统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得到了根本的改变。在自由教育和自我教育原则的支持下,师生关系由直接交往而变成教师—教具—儿童三者相互作用的关系。
3、有准备的环境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内在潜能是在环境的刺激、帮助下发展起来的,是个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个环境之所以必须是“有准备的环境”,是因为现代人们的生活环境极其复杂,许多地方对幼儿并不适宜。一个孩子出生后要适应这样的世界,取得经验,就需要承认的帮助。为此,必须在成人和儿童的世界之间建立一座“桥梁”。所谓“有准备的环境”就是要起这样一种桥梁作用,其目的是使成人的世界适合儿童的发展。
蒙台梭利对“有准备的环境”提出了六点要求:(1)必须是有规律的、有秩序的生活环境。(2)能提供美观、实用、对幼儿有吸引力的生活设备和用具。(3)能丰富儿童的生活印象。(4)能为幼儿提供感官训练的教材和教具,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5)可让儿童独立地活动,自然地表现,并意识到自己的力量。(6)能引导儿童形成一定的行为规范。
综上所述,蒙台梭利所谓的“有准备的环境”,就是一个符合儿童需要的真实环境,是一个供给儿童身心发展所需之活动、练习的环境,是一个充满自由、爱、营养、快乐与便利的环境。她认为,当儿童被至于上述“有准备的环境”中,他们就能按照自己内部的需要、发展速度和节奏来行动,最终成长为表现出一系列优良品质和惊人智慧的人类的一种。
4、工作材料(教具)
“有准备的环境是为了让儿童通过成功地操作和重复简单的工作,获得一种自我感觉,自我控制以及对环境的掌握感。但儿童从事的工作必须与他成长环境中的文化期望存在着关联。”这些“简单的工作”显然指的是用蒙台梭利的方法操作蒙台梭利学习材料。因此教具是有准备的环境的构成部分。但是由于教具是蒙台梭利教育法最具特色的地方,因此有必要将教具单独作为一部分加以阐述。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说,蒙台梭利的课程就是幼儿操作教具的工程。
蒙台梭利认为感观训练必须由儿童自己控制某些教具进行。她特别设计和制作了一整套进行各种感官训练的教具。这些教具设计的目的是是儿童借助教具,从自我重复操作练习中建构完善的人格。因此,教具既不是辅助教师教学的材料,也不是儿童游戏时的玩具。蒙台梭利学习环境中,学习材料之所以必要,原因不在于材料本身,而在于材料的设计原则。其原则主要包括(1)刺激的孤立性原则。每一种教具只训练一种感知能力,以排除其他感觉的干扰,使相应的感官以最大的敏锐度去感知这种刺激从而获得清晰的感觉。(2)错误控制原则。将错误控制涉及到学习材料中,为儿童提供活动的反馈。(3)促进运动原则。蒙台梭利认为,神经、肌肉和身体运动、认知发展之间有关系,因此她试图使儿童的运动成为学习材料的一部分。(4)操作的顺序性原则,蒙台梭利认为,感观教育主要是针对儿童的敏感期而拟定的,而敏感期的出现是服从个体发展规律的,所以要根据这种发展规律设计有顺序的系列教具,并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5)真实性原则。由于儿童心理的吸收力很强,所以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手里拿的活动材料必须是真实的,可操作的,而且与儿童身体大小相匹配,避免采用质地较次的或反映虚幻事物 的材料。(6)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蒙台梭利的教学材料通常是由简入繁,随着儿童新经验的逐步获得不断增加活动难度。(7)为未来学习提供准备的原则。除了从简单过渡到复杂以外,蒙台梭利材料为儿童以后的学习提供支持或间接的准备。此外,美感是蒙台梭利材料始终强调的。
(二)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实行步奏 蒙特梭利教育方法可分为下述五个步骤: 1.预备环境
蒙台梭利不止一次强调,一个适合生命发展的环境对儿童的重要性,所以在蒙氏的教学中,如何为孩子准备一个适合他们生命发展的环境,被列为首要的条件。
2.发现意愿
儿童表现在外的行为,往往是内在需求的反应,尤其是幼儿时期会在某一阶段对某种需求有特别的“敏感期”。如果能掌握这一时期的需要而予以教育,对孩子的启发效果将是事半功倍的。3.协调意愿
蒙台梭利老师与传统教师最大的差别,在于蒙台梭利老师所扮演的角色不在“教”学生,而是教具、儿童及学习意愿的协调者。她必须依孩子的需要而整理环境,并且观察孩子的需要和意愿,提出适当的教具来让孩子“工作”。
4.延长工作周期
如果孩子已经专心进入“工作”情境,启导员就该鼓励他继续操作,以“延长他的工作周期”,让孩子酌情的反复操作。
蒙台梭利说:“延长工作周期的目的,在于培养孩子的专心和耐力。”我更认为一个儿童未来生命发展的“精度”与其“专心和耐力”的程度是成正比的。因此,蒙台梭利特别重视并且告诉教师,需要“等待”孩子反复练习的行为发生,而予以鼓励,使孩子乐意“再来一遍”,甚至几十遍。因为儿童知道如何使用教具,只不过是教具的功能开始显现的阶段而已。孩子能对教具产生尽情的反复操作,才会使儿童发生“真正的成长”,我称之为:“心智的任性发展”。这种尽情“反复”操作的情况,只有当儿童感到“工作”的乐趣,且能够符合他的“内在需要”时才会发生。
5“观察—实施—记录—研究—发现—重新针对他们的需要进步而对教育计划的再设计”的循环施为。
由于孩子的不断成长和他们之间的个别差异,以及敏感期各有不同,使老师的教育规划需要不断改进。惟有透过实际的观察、记录、研究,才能深入切实的发现儿童内在的需要,而给予适当的教育和引导,使其生命更美好的成长。
此外,在蒙氏教育的施行上,有两点事项,是教育者必须时时警惕在心的: ·给孩子自由
“自由”是蒙氏“科学教育学”的基本原则。
简单的说,蒙氏认为强制的“教”法,对儿童——特别是学龄前的幼儿,有害无益,除非把孩子的头脑解放出来,否则这些民族幼苗的发展不会健全。蒙台梭利认为“自由”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基本人权。但是,蒙氏教育的自由却不是放任或为所欲为。在蒙氏教室中,学生并没有被允许去做“任
何他喜欢的事”。他只能自由的选择有益与有用的工作。换言之,“自由并非做你想做的事,而是要做正确的事。”
“自由”该如何教育呢?蒙台梭利认为以自由为基础的教育,教师必须掌握三大原则,即:
1、预备符合成长需求的环境
2、协助与观察孩子在环境中的需求
3、订立明确的行为规范并时常提醒孩子自我控制。
因此,对孩子应该以教育他们能独立为前提,允许儿童依其“内在需要”,自由的去选择“工作材料”——教具,自由地进行“工作”(操作)。蒙台梭利表示:“你只要冷静的观望,保持一种尊重孩子的行为态度,使孩子在获取经验时,有完全的自由,在他们工作时不要干扰他”。我想,在家中的大人们对孩子平日的生活教育,也应把握上述的观念。·让幼儿自己做
蒙台梭利每次在演讲时,总会提出这么一句话:“Help me to do it by myself”(幼儿在呐喊:请帮助我,让我自己做)。一般父母对子女呵护的很仔细,什么都帮他们做得好好的,看起来是父母的爱心实际上却抹煞了许多孩子自我成长的机会。其实,孩子在学习走路时,就是尝试“独立”的开始。我们应该尽力的去鼓励他们,开导他们。
三、蒙台梭利教育思想中国化历程
纵观蒙台梭利教育在中国的传播,可以将它分为兴起、没落、复兴三个阶段。
(一)、兴起阶段(20世纪10—30年代)
20世纪10—30年代蒙台梭利教育传入中国。由于不符合中国国情,最终受到了遗弃。中国接受蒙台梭利教学理念始于20世纪初。中国1 9 1 3年《教
育杂志》刊登了《蒙台梭利女士之新教育法》、1914年10月出版了《蒙台梭利教育法》一书。这些中译本的出现初步向人们介绍了蒙台梭利教育法原理。蒙台梭利教育理念与当时国内幼教理念有极大的不同。以对儿童的尊重、精准的教具,优雅的老师,有准备的环境为代表的新颖的蒙台梭利教育一经传入就征服了大批中国教育者。我国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高度地评价蒙台梭利,认为她揭开了幼稚教育新篇章,使幼稚教育耳目一新。1914-1915年江苏省教育会设立蒙台梭利教育法研究会,商务印书馆把蒙台梭利的教具仿制发行。1916年美国巴士弟夫人携带全副蒙台梭利教具来华表演介绍蒙台梭利教学法受到欢迎。同年《中华教育界》连续发表顾树森、王维尹合译的《蒙台梭利教育之儿童》,介绍蒙台梭利教学法。蒙台梭利教育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十分顺利。这个全新的理念在开始引入时在理论界受到追捧,但随后的实践运用却发现它无法在中国运行。20世纪初的中国政治经济落后人民生活贫困,再加上中国传统观念中认为只有家庭能为幼儿提供教育和保护,学前社会教育的观点没有深入人心。幼稚园的教育不被重视且规模小。另外,当时中国人认为幼儿学习的动力来源于食物和痛疼刺激;师道尊严,教师与学生间有严格的等级;离开了成人的教导幼儿无法自己获得知识等等。这些旧观念与蒙台梭利理念差距甚远甚至格格不入。幼稚园无法接受这一全新的教育理念。对蒙台梭利教育的反对意见也就出现了。1923年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附属蒙养园招新生两班,实行蒙台梭利教学法。但3年后无疾而终。其实此时在其它一些国家蒙台梭利教育同样遭到了非议。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蒙台梭利教育在美国同样是因为和美国社会不合拍而遭到了遗弃。1 9 1 4年美国人基尔帕特里克写了《对蒙台梭利教育体系的考察》一书,以全书的篇幅对蒙
台梭利教育提出批评。因此,30年代初蒙台梭利博士亲自致函中国教育部长蒋梦麟,邀请中国派人赴罗马参加蒙台梭利教师培训,并征集在中国采用蒙台梭利教育的报告及书籍时遭到了拒绝。蒙台梭利教育在中国遭遇了严冬。
因此20世纪初的中国没有实施蒙台梭利教育的经济基础和理论基础,再加上国际上在此时出现了对蒙台梭利教育的异议。这些最终导致蒙台梭利教育在中国没能传播开来。
(二)、衰落阶段(20世纪40—70年代)
20世纪40—70年代蒙台梭利教育在中国沉寂,并受到批判。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在这个背景下人的生存权受到威胁,更无法谈及受教育权。虽然当局通过了战时各级教育实施方案和纲要,颁布了《幼稚园规程》,后又修正改为《幼稚园设置办法》。但当时的战争背景,使它们成为一纸空文。幼稚园的数量急剧下降。既使在解放区,由于战争,保育院和幼稚园的课程设置也不够全面细致。蒙台梭利教育被人遗忘,在中国沉寂下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开始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设。新中国政府十分重视教育。但由于经验不足,中国决定向有经验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学习,教育全面苏化。同时对西方国家的幼儿教育思想进行批判。蒙台梭利教育被认为是唯心的、机械的、体现的是资产阶级的儿童观和自由主义的教育观,是将训练弱智儿童的方法直接应用到正常儿童的身上的不实用的教学法。由于对蒙台梭利教育的批判加上了政治的因素,致使蒙台梭利教育在中国无人介绍无人采敢用。人们也就无法真正了解蒙台梭利及其教育,蒙台梭利教育受到了抵毁和扭曲,逐渐被人们遗忘。
(三)、复兴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20世纪80年代至今,蒙台梭利教育重新受到关注,中国兴起蒙台梭利教育热。20世纪80年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教育全面恢复走向健康。在改革大潮中,国外一些先进的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理念传入国内并在实践中被逐渐接受。人们用全新开放的眼光对待外来的教育经验。1985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卢乐山编著的《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一书。1990年和199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翻译了蒙台梭利的四本专著,即《童年的秘密》、《吸收性的心智》、《蒙台梭利教育法》、《儿童自发性活动》。随着宣传的深入,人们中止了对蒙台梭利的批判代之以对蒙台梭利教育的客观介绍,开始了对它的研究。1985年成立的蒙台梭利启蒙研究基金会在1994年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进行蒙台梭利教育的研究。北师大实验幼儿园及北京市北海幼儿园成为该项目的实验基地。1994年暑假,台湾派讲师来到北京师范大学培训老师,秋季开学后便正式起动了《蒙台梭利教育中国化实验研究》课题。北师大威斯达公司紧跟实验研究,于1996年春季完成了蒙台梭利教具的生产,成为我国第一家生产蒙台梭利教具的公司。与此同时,北京市崇文区第三幼儿园、宁夏银川市蒙台梭利幼儿园也相继开始了蒙台梭利教育的实验研究。1996年国家教委立项“蒙台梭利教育中国化”科研课题、蒙台梭利研究进入中国教育学会“十五”规划课题、“幼儿园学习能力发展的试验研究”、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新世纪中国素质教育研究”等。至此拉开了蒙台梭利教育在中国大陆幼儿园中应用的序幕。由于实验进展和成效显著,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开设了蒙台梭利教育实验班。蒙台梭利教育理念从信息发达的沿海辐射到内地、从大城市到中小城市、从
公办幼儿园到民办幼儿园。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蒙台梭利班数以千计,覆盖29个省区直辖市。
四、蒙台梭利教育法中国化历程中面临的困境(一)偏重形式而忽略精髓
在我国当前的幼教实践中,学习、应用蒙台梭利教育法的风气非常浓,然而,引进与移植中的形式主义也非常严重。比如,蒙台梭利的教具是其教育法中十分有特色的部分,而在一些幼儿园中,经常可以看到在移植蒙台梭利教育法时,误认为只要将蒙台梭利的教具摆放在教室的各个区域就是在实施蒙台梭利教育法了,而没有把握蒙台梭利对孩子自我发展能力的认可和在此基础上提供有准备的环境。实质上,蒙台梭利课程的核心在于观察、了解儿童发展的内在需要,以确定其个别化教学的目标,而后提供适宜的环境,满足不同儿童的需要。课程组织的中心是儿童,而不是教具的简单操作。
(二)过于注重经济效应
在我国实施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幼儿园中,有不少幼儿园引入蒙台梭利教育法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因为现在的幼儿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因此入园的孩子有相应减少的趋势。一些幼儿园,特别是私立幼儿园,为了追求入园率,就打出蒙台梭利教育的大旗来吸引生源,而不顾自己本园的实际情况,匆忙购买教具,培训教师,致使蒙台梭利的学习只是形式上的,是做给家长和领导看的,而缺乏对蒙台梭利教育实质的把握,不利于孩子全面和健康地发展。(三)缺乏掌握其教法的教师
蒙台梭利非常重视教师的作用。她指出学校教育的实际是要把科学研究的人类学、实验心理学理论、研究方法与教育实验相结合,而这种结合首先应体现在教师身上。她说:“我们可以假定,通过我们长期耐心的训练,已经培养出习惯于自然观察的教师,并具备了自然科学家的献身精神和科学态度”。蒙台梭利指出,教师不仅是环境的提供者,还是一个观察者和示范者。教师在准备好的环境中,在儿童操作教具的过程中是个观察者,观察的目的在于对儿童进行引导,观察儿童对教具的兴趣及持续的时间,甚至还要注意他们的面部表情。儿童有需要时,教师应随时出现在其身边,必要时及时给予指导或适当的刺激,让儿童达到自我发展的目的。同时,教师在儿童操作教具的过程中是个示范者,在儿童自由选择、使用教具时,教师要做简单地示范。当儿童模仿出现错误时,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儿童解决的方法,而是再一次示范或引导其选择另一个新玩具。如果用蒙台梭利提出的教师准则来评价我们已经开展或者将要开展蒙台梭利教育的教师,那么有多少教师是合格的,是真正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体现蒙台梭利的教育精髓呢?因此,培训一批真正领会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精髓的教师迫在眉睫。(四)忽视其本身的局限性
蒙台梭利高结构化的课程不利于发挥儿童的主体性。蒙台梭利教育法毕竟脱胎于智障儿童的训练方案,再加上这种教育法的结构化程度较高,所以儿童的行为常被高结构化的活动所限制,不利于儿童主体作用的发挥。比如,蒙台梭利虽然强调在操作教具时给予儿童自由,但这种自由只是选择教具和选择时间上的自由,儿童在操作教具的方法、规则
上没有自由。因为蒙台梭利设计的教具的操作步骤和方法是固定的,儿童不能改变,她要求的只是让儿童按照某种固定的步骤和方法不断地进行重复的练习,儿童完全处于被动状态,十分不利于儿童创造力的发展。而且,蒙台梭利教育中忽视了儿童的情感陶冶和社会化过程。蒙台梭利方案中虽然强调个人特色,强调每个儿童自己选择教具、材料,自己操作,自我发展,但是却不能提供儿童社会技能练习的机会。这从蒙台梭利教育法设计的教育内容由日常生活练习、感觉教育、数学教育、语言教育和文化教育五大领域就可看出,幼儿缺乏与同伴协商合作的机会,从而忽视儿童的情感陶冶和社会化过程。然而,现代幼儿教育在发展儿童的认知能力的同时,十分强调幼儿社会适应技能的掌握和情感的陶冶,幼儿应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学习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学习如何保持友谊和解决冲突等。因此蒙台梭利教育针对孤立的感官进行训练,强调操作的步骤和程序,缺乏增进社会互动与语言交流的机会,是这一方案本身存在的局限性。幼儿园在引进蒙台梭利教育法的时候,如果不考虑蒙台梭利教育本身固有的缺陷,而是照搬照抄,则不利于孩子个性的全面发展。
五、解决蒙台梭利教育法中国化的困境的策略(一)学习其实质而非形式
移植蒙台梭利教育法的目的既不应该是哗众取宠,也不应该仅仅为了追求幼儿园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应该是服务于我国幼儿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服务于儿童的发展。幼儿园在考虑移植蒙台梭利教育法的时候,首先要正确解读蒙台梭利教育法,了解其教育精髓,而非形式。比如,强调
环境的创设和利用就是蒙台梭利教育法的闪光之处。它强调创设“有准备的环境”,就要求我们研究这种环境对儿童发展是否真正具有积极的作用、教师如何创设环境、如何利用环境进行教育、如何在环境中指导幼儿的操作、如何评估与环境互动中的儿童,等等。相反地,不能因为专家学者推崇它或其他的幼儿园已经引进了,就不加研究地对其盲目照搬;否则,既不利于儿童发展,又会影响整个幼儿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二)结合实际考虑差异
蒙台梭利教育法最初是为处境不利的儿童设计的,今天在我国却演变为面向社会高收入家庭的高收费教育,这恐怕是有违蒙台梭利教育法初衷的。作为幼儿园综合课程的一部分,或者作为幼儿园课程的补充, 蒙台梭利教育法无疑是一种很好的课程模式,但是,我们不能夸大它的作用,更不能用它取代我国的幼儿园教育课程。由于蒙台梭利教育法所投放的教具较常规课程需要更多的保教人员,在幼儿园的班级管理中每班需多配备1~2个保教人员,因此进入蒙台梭利教育班的孩子,除保教费之外,生均每月多收300元左右的费用,属合理收费。但我国幼儿园的蒙台梭利教育班,往往生均每月多收500~1 500元,这样就异化了蒙台梭利教育法,将完全平民化的教育换上了贵族化的包装。这样,对整个幼儿教育事业十分不利。
蒙氏教育法的中国化属于跨文化的教育本国化,必须考虑异域文化的差异和影响这种差异的政治、经济等非文化因素。东西方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异,中国文化推崇谦虚、内敛、含蓄、求同、谨言慎行, `不形于言,不动于色。而西方文化崇尚思想自由,行动自由,个性张扬,儿童从出生后接触到的就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行动的文化。在西方文化背景下推出蒙氏教育,使儿童在不失个性的同时具备做人的规范,显然蒙氏教育更适合于西方儿童的特点,符合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理念,但是在东方文化背景下将蒙台梭利教育法中一切按程序操作的做法照搬过来,这对我国儿童的发展显然是不利的,所以在移植蒙台梭利教育法时,要考虑中西方这种文化差异,要根据我国的国情和文化特点,对蒙台梭利教育法中的一些教具及其操作程序加以改造,改变它束缚儿童个性发展的部分。例如,在教具材料的投放时给予儿童自由,在选择教具和选择操作时间上给予儿童自由,在操作教具的方法、规则上也给予儿童自由,让儿童在操作教具的过程中,少一些思维束缚,多一些思维创新。
(三)取其精华去其糟
蒙台梭利课程中的教育因素主要涉及班级编制、教育内容和教育实施等几个方面。在班级编制方面,可采用混龄与分龄并举的编班形式。如有的班级以年龄来划分小、中、大班,有的班级则将3~6岁不同年 龄的幼儿混在一起,这种混龄与分龄并举的编班方式对促进幼儿发展可起到互补作用。在教育内容方面,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除了数学、语言、科学、美术、音乐、体能等科目外,还应本着让孩子从生活中得到经验,从经验中得到能力,让能力转化成智慧的教育理念,设计更贴近幼儿生活、新颖实用的教育内容。例如通过教具操作刺激启发孩子智慧的感官教育;加入涉及交通安全、身体保护、性知识等内容的安全教育;通过日常生活的练习,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增强自信心、秩序
感的生活教育;融合天文、地理、人文、历史、环境等内容的文化教育以及双语教育等。在教育实施方面,可采用不拘一格的教学方式,而不必局限于个别活动,如采取团体活动、小组活动和按照孩子个性差异进行开放式、个别化的教学活动等多种形式。
(四)培养新型幼教师资
在蒙台梭利教育法中教师的作用及其重要,而在我国几乎没有这种以专门传授蒙氏教育法为主的教育机构。最有效的培养蒙氏师资的办法就是在高校的幼教专业设置传授蒙氏教育法的相关课程,并与福禄培尔,李鹤琴幼教专家的教学法比较学习,掌握多方面的教育原理与技术。同时也可以适当矿大招生规模,尽快配齐配强幼教师资,保证幼儿学校有一支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第四篇:蒙台梭利教学计划
阅读(21)| 评论(0)| 复制链接 0票 我顶、情况分析:
通过蒙氏教育活动的实践,我班幼儿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如:动手操作能力、秩序感、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有了很大进步,与同龄的幼儿相比,他们在学习兴趣、守纪律、遵守规则、等方面稍胜一筹,但个别幼儿的日常生活常规有待提高:做事拖拉、欠缺责任意识,收玩具、做值日生等工作常常需要别人提醒,因此,我们根据本班幼儿发展的情况,制定了本学期的蒙氏教育教学计划。
二、活动目标:
1、以感觉教育中的视觉教育及数学教育为主进行蒙氏活动。2、适当增加科学教育、语文教育、地理教育的内容。
3、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个幼儿的发展状况及家庭生活环境。
4、通过日常生活教育,培养幼儿的秩序感、责任感及手眼协调能力和安静专心的练习。5、通过视觉教育,帮助幼儿怎么样辨别物体的大小、颜色、形状,增进相同、对比、类似的观察,为今后的数学教育做基础。
6、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及地理的兴趣。
7、结合活动整合课程,对幼儿进行口语练习、书写的预备。
三、活动内容:
1、继续走线活动及已掌握的一些日常生活练习。
2、日常生活练习:缝的工作、钉的工作、倒的工作、清扫工作、水的工作…… 3、视觉练习:构成三角形、二项式、三项式;增加纸上作业及相应的延伸活动。4、数学活动:十进位系统2。5、科学活动:树 6、地理活动:地图.7、语文活动:书写预备、文字与阅读.此外,在开展以上活动之前,还需要有必要的预备活动。
四、完成活动的时间及注意事项:
1、在教师的示范指导下,每周进行2——3次,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可多加练习,幼儿在练习时,教师要多多观察,做好记录。
2、每项练习都要斟酌幼儿对该项练习的关心程度,以具备有吸引力的提示加以指导。3、教师要做好每日的检查工作,如:教具柜上教具排列 的顺序、每次活动前的教具是否齐全等。
4、家长也要配合整个教学活动,在家中进行进一步的巩固练习。
蒙氏大班上学期教学计划表
默认分类 2007-09-18 18:39:47 阅读232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蒙氏大班上学期教学计划表 篇二:蒙特梭利教学计划
蒙氏教学计划
第一周:预备周活动
1、找点及问好练习:教师固定幼儿蒙氏点并请幼儿学习问好方式。
2、问好练习及走线:幼儿认识蒙氏线,知道走蒙氏线的方法并进行线上游戏
第二周:预备周活动
1、走线取垫:复习走线要求并加入取垫环节。
2、教师铺毯学习:教师示范请幼儿进行铺毯走毯练习。
第五篇:蒙台梭利演讲词
如何准备做一位蒙台梭利教师
我很忠实地把这篇蒙台梭利博士五十年代的演讲词译成中文,献给每一位教育工作同仁。
在这篇演讲词里,说出了许多我亲身的体验以及我对教育工作的理想,也是我内心深处渴望分享给从事蒙台梭利教学法的每一位老师的一些方法和技巧。现在就让蒙台 梭利来向您现身说法,您会发现,一般传统教学法的老师和蒙台梭利教师根本上有什么不同,您也会知道如何让小朋友在自理中获取生理的独立,在自由选择中获取意志的独立,在无止境的独立工作中获取思想的独立。看完这篇后,您会了解教育的真谛,并发现爱与生命的真义。
蒙台梭利教师的态度和做法
一位蒙台梭利老师首先要自我准备,他应不断地运用他的想象力。在一般传统的学校里,教师注意到认识小朋友的行为,知道要照顾他们,也知道为了教育他们应该做些什么。但是一位蒙台梭利教师,在他眼前的孩子应是一位还没有被认识、完全有待被了解的孩子,这是两种老师基本上的差异。来到我们学校的老师要深信小朋友会在学习和操 作中流露自己,表现自己(即在操作中他会让我们认识他),他们也应该暂时放下在发展心理学所学到的不同年龄的幼儿发展常态来断定幼儿。老师的心情不要被那些在发展历程中有偏差的孩子所扰乱,他要了解这些孩子也是生活在一个精神领域里,老师要确信在他眼前的孩子找到一样吸引他的教具时,在操作中会流露他真实的天性。那么在教室里要达到怎样的理想呢?朝什么方向去引导孩子们呢?要使孩子们一个个专注于操作,为了达到这样的情境,就要把注意力转移到他们内在的动力上,那么他的活动将一阶段一阶段的改变,呈现出一个精神领域的演化。要达到这样的效果,一般来说,老师的态度包括三方面:
蒙台梭利教师的重要不同处
第一个时期:老师是环境的维护者,全心专注于环境的维护,因为环境能诱导孩子们,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因此,对于不专心的孩子,也有治疗的作用,在我们国家里(蒙台梭利的祖国意大利),每一个家庭主妇习惯于把家庭整理得让人觉得舒适、喜爱,不只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她的丈夫,她不会过分挂虑丈夫在做什么,她会为他预备一个能制造和谐气氛并有助于共同生活的家,努力使这个家宁静、舒适,并充分注意到多方面的情趣。一个让人喜爱的家,基本上是井然有序的,每一样东西都有一个固定的位置,整洁、明亮、而且悦目,这些都是一个家庭主妇首先会注意到的。在学校里,老师也要首先注意到这些,一切都要很有秩序。教具要保持美观,要擦得很干净,没有一点灰尘。这样会让小朋友觉得所有的东西永远都是新的、完整的。一切都有充分的准备,让小朋友随时随地都可以取用。老师本身也要使 小朋友喜爱,很细致地常常使自己保持整洁、平和、高雅。每位老师要设法达到这样的理想。还要切记在他们面前的孩子个个都是天主所特别钟爱的。老师为了小朋友而修饰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动作优雅、宜人,这是老师表达对孩子们尊重与了解的第一步。孩子们在这个年龄常把美丽的老师想象成自己的妈妈,是怎么样的妈妈 虽然不得而知,但常听到孩子们看到一位美丽的妇人时会说:“好美啊!美得和我妈妈一样。”可能他的母亲根本不美,但在孩子心目中,妈妈永远是美丽的。他会对每一位他喜爱的人说:“你像我妈妈一样美丽。”所以在孩子周围的每一个人都应算是环境的一部分,而老师更是环境中最具影响力的一部分。
在所有其他的教学准备之前,老师首先要对孩子的学习环境用心经营。这是一个间接却非常重要的工作,如果环境没有维护好,无论是在生理、心智与精神方面都不可能收到什么良好的效果。
第二个时期:当我们了解学习环境的重要后,接着要探讨的是老师对孩子们的态度。对那些没有规矩的、犹豫不定的、头脑不清晰的孩子,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希 望他们全神贯注于操作,有时我会用一句不太被人赞赏的话来描述:“老师要成为一个诱惑者,去吸引小朋友。”如果疏于维护学习环境,柜子上布满了灰尘,教具的油漆也脱落了,又没放整齐,再加上如果老师也衣冠不整、言行不雅,甚至对小朋友粗鲁,那么老师在他的职责上就有了根本的缺失。在小朋友还没能达到(专心操作)时,老师要像熊熊的火焰激发他、诱导他、并赋予他活力。老师虽然诱导他、激发他,但不要担心是否会阻碍他心智的发展,因为在混乱不安的环境,心智的增长是无法开始的。
在幼儿进入全神贯注的操作之前,老师可以做他愿意做的,他可以带小朋友活动。我(蒙台梭利)念过一本圣人传记,在一个风气还不太坏的城里,这位圣人设法召集一些在路边流浪的孩子。在教育他们之前,他只设法带他们玩耍,让这些孩子对他有好感并喜欢他,这一点就是老师需要学习的。儿童诗、歌唱、故事,并对孩子不同的活动感兴趣。幼儿此时的活动本身并不很重要,但老师的参与及对幼儿活动感兴趣的态度,能使孩子们深深的被老师吸引。实际经验证明,一位活泼的老师比不活泼的老师更吸引孩子。如果愿意的话,每位爱小朋友的老师都可以成为活泼的老师。每一位老师都有能力以愉快的声调说:“为什么今天我们不自己换一下架子的位置呢?”说完后就和小朋友一起工作,鼓励每一个孩子,重视每一个孩子。在孩子们当中流露出愉快的心情,使孩子们喜爱他。他可以对某一个小朋友说:“你的铜器擦得这么亮啊!真好,向大家展示一下吧!”也可以对另一个小朋友说:“你和老师一起去花园采一些花,好不好?”等等,老师的每一个行为都可以变成对小 朋友的邀请或激励。
以上是老师们应有的第二种态度。在这阶段中,常会有些小朋友不断干扰别人,最实际的办法,就是禁止他们干扰。虽然我们说过,并再次反复强调,当小朋友全神贯注于操作时,不能干扰他们,不能中断他们的操作情绪,更不能扫了他的兴。但是在小朋友不断干扰别人时,正确的技巧却正好相反。在此要中断干扰别人的小朋友活动的行为,中断的方式可以是一种对他行为表示惊讶的态度,或是对暴躁的孩子表示特别关心,他扰乱别人时对他特别关爱,用关爱介入他扰乱暴躁的行为时,会在孩子心中引起一连串的惊奇(蒙台梭利说好像为小朋友带来一连串的电击),久而久之就能看到效果的。老师干预孩子的方式,可以用下面的方法表达:“你怎么 啦?来!到我这来,我有一些事情要请你做呢!”很可能他不理会这邀请,老师可以再向他说:“你不喜欢是吗?好!没关系,来!我们一起到外面院子里走走。” 老师和他一起,或请助理培他,在被照顾下,他的脾气会消失,其他的孩子也不会再受到他的干扰。
第三个时期:小朋友终于开始对某些东西感兴趣了。一般的现象是,孩子先对日常生活的操作感到兴趣。我们不要在未能达到操作教育之前就先介绍小朋友一些心智发展的感官教具,或其他认知发展的教具。经验告诉我们,这不但一点也没用,而且会伤害到他们的发展。一定要等到小朋友专注于某些活动,前面已经说过,最先引起小朋友专心操作的是日常生活教具的操作,当小朋友开始对某些日常生活的工作感到兴趣是,老师不要中断他,因为这样的专注符合自然发展的法则,从此会展开一连串不停的工作,这专注的情境开始时是那么的脆弱、那么细致,而且很容易消失,就好像肥皂泡一样,一碰就会没有了。那美好的、全神贯注的情境,一不小心也会消失殆尽。
老师这是要非常注意,不要以任何方式干扰小朋友。这是老师常会犯的错。因为在此之前,小朋友一直很难进入专心操作的情境,而不停干扰周围的人,好不容易他才专心于某项工作,但老师在致力于工作时,即使只是在经过他身边时,稍微赞美了他一声,说了个“好!”字,就足够使他又开始顽皮,而且可能会让他在一两个星 期内不对任何工作感兴趣。另外一个例子,当一个小朋友在操作中遇到了困难,老师如果为了帮助而介入,那么他就会自己走开,留下老师自己在那。小朋友的兴趣 不只在于专心工作,更是因为希望能克服苦难(如果老师已经胜过了这个困难,就让老师做好了!我对那工作就不再产生兴趣了。)同样地,如果小朋友拿重东西,老师来帮忙,常会发现小朋友丢下教具及老师,自己却走开了。赞美可以帮助别人,但是有时甚至只是瞥了他一眼,就足够中断或者破坏那已 经开始的工作情境。说起来是很奇怪的,但是就是会发生。只要小朋友发现有人在看他,这情境就中断了。如果有人来看我正在做什么,不愿继续工作的情况也会发 生在我们身上。一个使老师成功的大原则是这样的:当全神贯注的情境一开始时,就当作小朋友不在教室里。当然可以看他正在做的工作,但是只要稍微用眼睛瞥他一下,而不要让他发觉。在全神贯注后,小朋友不会因无聊而心中苦恼,也不会不停地从这样东西转到那一样东西。他会被内心的决定引导着,开始选择他要的工作。在自由选择时,往往会出现一个问题:如果有很多人希望操作同一样教具时,老师不应介入,不必帮他们解决。小朋友自己会解决。老师的责任是,当发觉所供 应给小朋友的教具他们都会了,要马上介绍新的教具。在实际经验中,老师会获得不干预小朋友的工作技巧,但也不是很容易获得的,他愿意把自己提升到一个较高的精神境界。老师真正的精神,在于能使孩子自己充分的表达他自己,如果说是我们在帮助他,那会是老师自傲的流露。
老师真正能给与孩子的帮助,不在于一时情绪的激动,而要处于爱。爱给人最深的满足,无论是对付出或接收爱的人,所以要适当的运用。真正的爱,是为所需者服务,是真正的付出,不必张扬出来。如果张扬出来,这真正的帮助就被一种自然而平常的行为所取代,而没有什么特殊的价值了。
老师和孩子的关系本质上是属于精神层面的,老师可以在一个好仆人身上找到同样的特质。仆人把主人的靴子放的整齐有序,而只在主人告诉他什么时候用时,他才用。他细心的准备主人的事物,但不规定主人什么时候吃。午餐准备好后,他不会再多说一句话。他在准备好后就退下了。同样的,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孩子,老师也要有这样的态度,老师所服侍的主人是孩子的心灵,当他流露出心中任何的希望时,老师就要马上准备好去满足他。就如同当主人独处时,仆人不会去打扰他。但是只要主人一叫他,他就会很快地过去接收吩咐。主人想要什么,他马上回答:“是的,主人。”如果主人请他欣赏,即便看不出有多美,他还是诚心的欣赏着。就这样,当小朋友在全神贯注地做一件事情时,我们不应加入,但是如果他表示需要我们的嘉许时,我们也应很慷慨的赞美他。
老师和小朋友在心理上的联系,在技巧和方法上和主仆的联系是相同的。我们应尽力的、好好的服侍幼儿的心灵和精神的领域。
幼儿教育的基础建立在孩子的自我发展上
这是一个新的概念,特别是在教育的园地里。教育不只在于小朋友脏了帮他洗,或帮助他穿着整齐。我们不只是服侍孩子的身体,我们很清楚的知道孩子如果要自我发展,穿着整齐是他应当学着做的。我们的教育基础不在于替他作,孩子要在自理中,获取生理的独立;在自由选择中,获取意志的独立;在无止境的独立工作中,获取思想的独立。要知道孩子的发展史循序渐进的,这特质往往显示在独立自主上。这种认识,将引领我们对幼儿有不同的态度。我们要帮助孩子自己做选择,自己去思考,这是做幼儿心灵仆人的艺术。而这种技巧,在孩子幼儿年时,更显得重要。
如果老师的观念和态度,可以使那些交给他照顾的孩子得到满足,那么他就可以享受到丰硕的成功和收获的喜悦,他可以快乐地察觉到孩子心灵真诚的流露。能看到 这情景,实在是一个特殊的恩赐,就像沙漠中的旅人发现了绿洲,赞颂在没有希望的、干燥炎热点沙漠竟能看到了涌出的甘泉。因为人类精神领域的美好,在这些成长有了偏差的孩子身上,也是隐而不现的。当显露出来时,和老师预知的相符合,他便能以满足的喜悦来迎接。如此的喜悦,是信心得到报偿的喜悦。幼儿的本质,让我们看到人是怎样的,他是一个永不知累的工作者,因为有一股永恒的喜悦推动着他。他会尽最大的努力,因为他内心不止息的渴望就是克服困难。就像那些真正愿意帮助弱小的人,是因为他有一颗知道如何尊重他人的爱心。我们从心灵深处努力尊重每一个人,就像用水去灌溉每一心灵的根。在这些特性中他会认识并了解,真正的幼儿是成人之父。
这是一步步慢慢达成的。开始时老师会说:“我看到孩子们应该如何,并发现比我想象的更好。”这表示他若要了解童年期的孩子,只知道他的姓名、地址、父亲的工作等等是不够的。老师应该认识并实际体验童年期幼儿的秘密,愈深入愈会达到目标,也会有更深入的认识,也才会领会到另一种不同性质的爱。他不会只因孩子所表露的而爱他。他爱他主要是因为他体验到孩子拿隐藏而不显露于外的秘密,这真是美妙的体验。当这种精神领域显露时,老师也会被潜移默化。我们会觉得自己被感动,并逐渐地被改变。我相信,而且我们经常发现,多年以后幼儿的名字我们可能记不起来了,但不会忘记当时从幼儿心灵中流露出来的种种,以及被他们所激起的爱。
导师工作的精神层面
爱有两种不同的层次,平常我们说爱小朋友时,是只照顾他们、亲近他们,我们明白这会使我们也觉得温馨。如果老师和孩子之间的往来是精神层面的,这关爱只能 在祈祷中学得。但我现在要说的另一层次的爱,在这层面里,爱已不是个人的或物质的。谁服侍孩子,就会觉得是在服侍人的精神领域——一个必须获得自由的精神领域。这不同的层次是被孩子填满,而不是来自于老师。是老师觉得被带到了一个从来没有被认识的层面,是孩子让老师成长,并引领老师进入他们的生活领域中。
在此之前,老师可能认为他的职业是崇高的。想到有很多假日,工作时间少,待遇又高,就很高兴。老师内心的满足,也可能是来自孩子前的权威感,而且又是孩子心目中的理想和崇拜的偶像。他最大的目标是有一天或许能成为主管或督导。但如果真能从这层次体验到另一层次,他就会明白那并不是真的喜悦和快乐。他如果能体验到精神领域的喜悦与满足,他会自然放下追求晋级的满足。事实告诉我们,又很多园长或教育督导员,常会放下他们的职位,全心去服侍孩子,宁愿被认称为 “幼儿园老师”。我认识法国巴黎的两位先生,他们放下原先行医的工作,而参与我们的行列,进入幼儿成长的想象和境界中,他们深深认为他们的工作被提升到另一个更高的层面上。怎么看出老师是被潜移默化了呢?有什么外在的记号呢?有一点可以体会到,老师会说:“孩子工作的就像我已经不在场一样。”
在还没有进入状况之前,老师的想法往往是相反的。起先他认为是他在教些什么,是他把孩子提升到更高的层次,但是现在面对孩子,流露出来的精神领域,他最大的贡献可以用这句话来表达:“我帮助了这生命去完成他自己的创造和发展。”“在他创造的生命历程当中,我帮助了他。”这才是老师真正的满足。教六岁以前的孩子的老师,深知他帮助了孩子在人生发展中最重要的阶段的成长。他可以不知道任何有关幼儿之间的种种,他可以借着和孩子在一起自由交谈时,认识孩子的世界。也可以不去关心将来会怎么样,使进高中或大学,或很快会中途辍学;但老师知道在孩子成长最重要的阶段中,所应完成的他已经完成。老师会说:“我会为他心灵的成长服务,他们也完成了,他们这一阶段的成长,在他们的经验过程中,我陪伴了他们。”
老师在权威之外,还要对自己的工作负责,他觉得他的工作是在一种精神生活的满足中,那是永恒的一部分,在每日清晨的祈祷中。如果没有进入这境界(生命),是很难了解我们所谈的,很多人相信这是牺牲的美德所带来的效果,有人说这些老师真谦虚,一点也不在意他们的权威,也有人会说他们的教学法怎么会成功。如果要求老师放弃他们最自然且习惯的方式,很少人能明白,这不是牺牲,而是一种心灵的满足。不是牺牲舍弃自我,而是一个新的生命。在这生命里有了不同的价值观,那是生命真正的意义,只是起先没有发现而已。每一件事情都有不同的基准,例如正义的定义,在学校、在人类社会里、在民主国家里,正义是在不同阶层里的 人遵守同一的法律。富人、有权势的人、或是垂死的病人,正义常伴随着审判、监牢、判决。如果说我是一个正直的人,他一定和法院、警察无关,所以老师不要只对某个孩子特别好,要对所有的孩子都一样,要公平。这是最低层次的正义,就好像要使每个人都达到同一的高度,就把不同高的人头砍掉那样的不合理。从教育较高层次来看,正义是精神层面的,让每个孩子的能力都发挥到他们自己的顶点。社会正义是帮助每一个人,让每人到达完整的精神层面的成长,要为人类的心灵服务,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里,尽可能帮助每一个人,让他的心智发展,达到自己的最高峰。要引导他,触发他的内在动力,这动力将推动替达成他的发展。这也是未来社会组织的形态。如果和经济的财富相比,经济财富是会失落的,而人类成长的精神宝藏却一点也不会失落。我是富有的是贫穷的都无所谓。如果我的人格达到了完全的发展,经济问题自然会有适当着落。人类如果能使他的心灵发展健全、圆满,人类整体就会变成更有建设性,经济方面的价值也就不会如此重要了,不是只靠手脚和身体来建设,而是靠他的心灵和智慧,当心灵和智慧的得到了应有的发展时,所有人类的问题都会得到解决。
孩子是人类的导师和未来的希望
孩子们组成了一个有秩序的社会,不需要任何帮助,而大人却要靠警察、法律、监狱及士兵来维护秩序。孩子能平安地解决他们的问题,他们让我们看出自由和纪律,只是一个银牌的两面,因为用心去探讨过的自由会使人有纪律。一般来说,银牌有两面,一面很仔细地铸一个伟人的头或一些象征性的画面,另一面不怎么精致的铸一些线条或数字,那线条的这一面可以比喻成自由,精美的那一面是纪律。事实告诉我们——如果一个没有纪律的班级,老师所面对的是混乱,他就会禁止孩子 们不安定的行为,老师尽量注意并改正他们,因为在一般传统的教室里,这种情境,老师会觉得没有面子。但事实并不如此,在新教学法的技巧中,我们可以了解,在服侍孩子时,我们是在为人类生命服务。当我们在帮助人类发展时,也同时提升了宇宙和自然。宇宙发展的自然法则,本来就是不断的往上,走向更高、更远、更健全。也只有孩子们能建造这么美的殿堂,它是永远向上延伸的。宇宙自然的法则是由纪律的,当纪律自然呈现时,我们知道孩子已经进入宇宙万物的秩序中了。很明显的,自然所赋予人的使命,提升成人至更高层次的使命也赋予了孩子们。孩子们带领着大家走向更高的精神领域,并解决物质方面的问题。
最后,让我送给大家几句话,这些话可以帮助大家记得我前面所说的。这不是一段祈祷词,而是备忘录。对老师们来说,这是一段祈求,也是一个生活的准则(这些话是没有其他任何话可以取代的)。
"主啊!请帮助我们深入幼儿的内心,了解幼儿内心的秘密,这样我们才能遵照你正义的法则及你至尊的圣义,认识他们、爱他们、为他们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