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方课程评价工作解读与实施建议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
关于学期末开展好地方课程评价周活动的解读和实施建议
本学期末,为加强对地方课程实施评价工作的组织与指导,进一步明确要求,加大力度完善和改进评价内容、评价形式、评价标准,促使学校能持续、持久开展好地方课程期末评价工作,针对评价周活动的开展,特做如下解读和说明:
一、明确开展评价周活动的目的和意义。主要有三个目的和意义:
1.改革并完善地方课程的评价体系,改变用答卷形式考知识、考能力的现状。
2.为了让学校、教师有充分时间做好评价研究工作,希望通过研究让教师能采用多种方式来考察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透过学科评价考察学生能力,拟补纸笔测验的不足。
3.通过开展评价活动,检测地方课程学生学业水平及教师教学实施情况。
二、熟悉和了解评价周的具体内容
今年的评价周活动内容仍然采用主题评价和期末调查问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进行。即“评价周活动”的重点是以主题式评价为基本形式,利用主题考察内容和问卷调查两项结合的方式对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实施课程效果进行检测。但今年主题考察内容的确定上要一改变往日由学校自主选择确定为我们进修学校小教部统一制定。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有部分学校在主题确定上理解有偏差,没有改变用答卷形式来考察学生知识与能力做法,这种单一的评价模式在继续加大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削弱了学生能力、综合素质的提高;二是多数任课教师身兼数职,有学校教师同时兼任三科地方课,期末实施评价工作量大,而且个人研究力有限。因此,今年我们在总体主题评价内容设计中从主题的确定到评价形式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制定了统一评价标准。下面就三项设计的内容做如下介绍: 1.关于主题考察内容的确定
(1)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通过完成的综合性的真实的任务来对学生进行评价,要求学生运用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去完成综合的,有意义的任务。
(2)主题的确定依据:根据教学目标,选取本学期教材当中内容作为某一主题,或能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通过创设情景来确定主题。
2.关于评价形式的设计
(1)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围绕主题内容通过多种方式来表现他们对于课堂教学内容的掌握和了解。
(2)评价的形式有:语言表达(讲故事)、空间表达(画一画草图)、内省表达(写读后感、观后感)等等。
(3)举例说明:如人文与社会学科,让学生做一项内容的资料调查来观察学生调查时的整理与归纳能力,而不只是为了让学生回答调查结果;再如,技术学科通过评定学生所做的小制作、设计一项物品的草图来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
3.关于评价量化表的设计
(1)设计意图:一是让学生根据评价描述项目内容进行任务达成,通过自评来评价自己完成任务的效果;二是易于教师操作,教师只要根据其评价项目中描述和参考四个等级评价细则即可对学生进行公平公正的总体评价。
(2)设计依据:主题评价内容都是开放性的任务,因没有固定答案,所以具有多种可能性。因此我们设计的评价内容都是根据考察主题、任务和要求以及最后所要达成的效果而作出的总体评分标准。(3)评价内容:评价表单内设计采用表格式,有各项评价要素描述项目、学生自评、教师评价栏目,还有四个等级评价细则,依次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在四个等级后面有详细的评价说明。
总之,我们主题评价设计遵循主题性、开放性、多样性的原则(开放性可以理解为开卷考试),设计的主题、形式、标准目的明确,层次清晰,环环相扣,重在通过此主题评价的实施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综合能力。但是,我们今年确定的主题、评价形式和评价标准也只是给学校提供的范例和参考,不一定能完全符合各校学生综合素质提高需要,今后主题评价还是由学校自己来确定,学校要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认真研究制定出切实可行且符合学校、学生实际的评价机制,评价内容、评价标准。
三、关于实施评价周活动的时间
评价时间周期为一周,统称为“地方课程评价周”。此次主题评价考察和问卷调查时间由学校统一规定。各科主题完成任务时间分别为:人文与社会三天;技术一天;生命教育40分钟。
四、关于实施评价周活动的操作流程和实施建议
(一)学校要成立地方课程评价领导小组,有计划有序地开展好评价周活动。
建议:学校根据各科主题任务完成的期限,统筹合理地安排考察时间,可采用课内加课外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察,切记加大学生课业负担。
(二)学校要对所有涉及参与考察的教师进行培训,指导任课教师进行评价实施工作。
1.对负责考察教师的要求:熟悉了解此次评价周活动目的、内容和操作流程及要求,认真做好管理与实施工作。
问卷调查内容:让学生独立完成,如实填写问卷,避免出现雷同卷,可根据实际单人单桌回答问卷。笔答问卷时坚决杜绝干预学生作答的行为,不要从小就培养学生弄虚作假的行为。
主题考察内容:因本次考察和问卷内容都呈现在一张纸上,且各科完成期限较长,要避免丢失或破损,按照完成期限及时收取学生考察成果资料。
2.对任课教师的要求:
(1)做好评价。研读理解评价细则内容,根据评价细则,采用等级制综合评价学生,要保证评定过程及评价结果的客观和公正。(2)注意过程性材料的积累。将学生评定表单后附主题考察成果资料一起装入成长记录袋。(3)做好质量分析。
问卷:对各年级问卷做抽样分析,形成数据或文字分析报告。重点分析学生回答问卷内容情况及其原因、今后对实施地方课程的意向。
主题评价:不用做质量分析(不可使用平时小教部下发的期末质量分析表),每个年级写一份主题考察分析报告即可。
要求:如实填写、如实分析、不应付。
(三)学校要做好总结上报成果工作
评价周活动结束后,要及时做好总结,及时向我部反馈此次活动总体开展情况。
1.形成抽样分析报告。
要求:每个年级形成一份问卷和主题内容两项相结合的考察分析报告呈报小教部。
2.提交部分学生考察成果资料。
要求:不同年级、不同等级的学生考察成果各3份以上,包括问卷内容。呈报形式:上传照片或复印件。发送的文件要标清类别以压缩文件形式放送,发送时注明单位。小教部邮箱:najx008@163.com 3.做好评价工作总结,将此次评价周活动作为一项内容写进期末教研工作总结当中。
三项内容上报时间为:2014年1月15日 我部将全天收集材料,如不能及时上报,请及时联系说明。
宁安市教师进修学校小学研培部
2013年12月20日
第二篇: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实施工作总结
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实施工作总结
富强学校2013.5
随着新一轮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的实施,我们在认真学习《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及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贯彻落实省、市相关文件精神的基础上,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努力实践,不断总结和反思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收到一定的实效。现将本校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情况及地方课程的实施情况总结如下:
一、首先在校本课程建设,开发实施方面:
(一)工作思路
我校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坚持以转变教育观念为前提,以落实校本课程设置为基础,以加强教育科研为后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突破口,结合我校实际,确定校本课程的内容,制定计划,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和领导,精心组织,保证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确保校本课程的顺利开发与实施。
(二)主要工作
1.认真组织学习相关文件,提高认识
我校根据上级关于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的要求,首先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通过学习,认识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依据;明确校本课程的涵义及其应具有的特点;知晓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基本理念及意义。进而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奠定基础。
2.精心准备,成立校本课程开发小组
在认真学习相关文件的基础上,我校认真研究,转变观念,挑选精英、骨干人员,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小组。成立了以姜校长为组长,以刘校长、冯主任为副组长的研发小组。
3.结合学校及学生的实际,确立校本课程的内容,并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国家或地方的课程计划,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我校的课程资源开发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它强调以学校为基地(本位)。于是,我校适时结合实际,校本课程开发小组的人员认真研究,制定学校校本课程计划。
我们是一所普通的农村小学,近几年来学校的各种设施建设日渐改进,师资力量不断增强,各类教师人才俱全。从学生角度看,有特长的学生不多,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家庭经济收入普遍不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低。于是我们校本课程开发小组经过认真考察,精心研究,最后确定本校校本课程的内容为艺体类的课程有:葫芦丝、巴乌、剪纸、乒乓球、速滑,学生德育、安全方面有:学生安全常识、团结友爱教育学生对这些校本课程容易产生浓厚的兴趣,有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学校中又有相关的教师能承担起这些课程的实施。
在确定好校本课程的内容后,我们校本课程开发小组的人员又对其具体的开发与实施的过程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制定了《校本课程计划》,并指导部署确定相关人员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
4.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具体过程
(1)组织教师结合校内外课程资源、学生实际,开发适合学生特点的校本课程。在确定校本课程内容的同时,也就确定了承担该课程的教师。艺体类由我校音乐教师杨文斌老师负责。成员有:纪亚梅、郭瑞梅、王彦峰、郑蕾。每周一、三下午第六节课。一二年组主要内容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主,三-五年主要对学生安全教育。全部由班主任负责。周五下午第六节课进行。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选取必要的、有参考价值的知识理论,编制成对学生、教师可用的教学资料。另外,在教程开发过程中尽量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特点,从学生的兴趣需求出发,注重学生自身的发展和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学生爱看、乐学。
(2)在实施过程中,加强调控指导。
校本课程作为课改的新生事物,又是学校自行选择和开发的课程,刚一实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有的学生、家长会提出一些疑议,甚至遭到反对;或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不合理,影响实效等等,这时学校有必要给予指导、帮助。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会有强大的学习动力”。校本课程对学生来说,可以学到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我校选择校本课程无论是剪纸、葫芦丝、巴乌,还是乒乓球、速滑,都能唤起大部分学生的兴趣。
在课堂上,教师幽默的语言,精心的设计,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课程设置中,起到补充作用,从而增强校本课程的实效性。
(4)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注意教法灵活多变,使学生不断创新,培养学生特长,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不拘泥于以往的“课堂、教师与教科书”,而是突出学生的主体,教师引导学生讲,动手练,再讲,亲身体验,注重开发学生的潜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和个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不断探索,使学生学有所长,更多的特长生不断出现。
(5)开展各种活动,促进校本课程的实施。
在校本课程实施到一阶段时,学校适时组织一些活动。比如,举办学生剪纸作品展,艺术节上展示学生的巴乌、葫芦丝演奏,多次参加市区组织的速滑比赛,极大的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热情,同学们积极参加,尽显自身风采,使同学们的葫芦丝、巴乌的演奏水平显著提高,把校本课程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促进了校本课程的实施。
回顾前一阶段的工作,我们有成功的喜悦,也有不足的哀叹。
(三)我们存在的问题及打算
我们在不断实施校本课程过程中,虽然有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许多不足,具体体现在:
1.现已开设的校本课程并不能完全满足所有的学生,有的学生有更新的需求。
2.个别同学思想陈旧、保守,对开设的校本课程毫无兴趣。
3.有的同学只适应接受性学习,学习方式有待于进一步转变。
面对这些问题的存在,我们准备在下一步采取以下措施加以解决:
1.根据学生的需求、爱好,扩大校本课程的门类,以便更好的满足学生。
2.多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3.尽量加强课程间的联系,更好的弥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不足,增强实效,帮助学生改变思想认识。
4.采取更为灵活的教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能力。
二、地方课程的实施方面:
(一)严格按照新课程计划开设课节,不占用及挪用地方课程的时间,保证开足课时。
(二)加强对地方课程任课教师的培训工作,尽心尽力搞好地方课程的教育工作,及对任课教师的教学常规工作进行检查督促,保证地方课程的教学工作落到实处。
(三)科学地构建促进教师成长与学生发展的发展性评价体系。
(四)建立地方课程开发工作制度。使课程开发工作逐步走向正轨,做出成效。
(五)在实施地方课程活动中,及时进行总结,不断吸取经验教训,在总结中不断开拓、更新。任课教师也要及时进行反思,改进教学中的失误,充实开发地方课程的内容。
当然也存在不足之处:在地方课程的实施中,组织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较少。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继续加强这方面活动的开展。
总之,在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方面,我校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展望未来,任重道远,但我们将充满信心,不断努力,让我校的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更具生机与活力,让我们的校园百花齐放。
第三篇: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评价标准
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评价标准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课程评价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出来。要合理进行课程评价,就必须首先对课程的本质和标准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一、课程评价标准对于课程评价有很强的指向性,确定课程评价标准,需要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具体需要考虑的问题有: 1.学生与社会都是价值主体,作为评价主体的课程评价者如何综合考虑学生与社会的需要。
2.课程评价标准如何既体现学生主体的共同需要又体现学生的个性要求。
3.学生参与地方与校本课程学习程度的大小,是否有一定的兴趣。
4.当评价主体与价值主体不一致时,价值主体的需要只有通过评价主体的意识和理解才能起作用,因此,评价者对价值主体需要的认识、理解,是评价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5.即使当评价主体与价值主体趋于一致时,主体的真实需要与主体的愿望之间仍会有差距,因而应尽量使愿望与需要保持一致,从而形成主观价值标准与客观价值标准的一致性。
二、地方与校本课程评价标准
地方与校本课程开设过程中,注意三种评价标准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评价与鼓励评价相结合。
(一)学习过程评价:
在课程开设过程中,以鼓励性评价、学习习惯形成性评价等定性评价为主,评价标准注重反映学生的个体差异。评价学生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意识,评价学生参与信息收集、汇总与交流的能力,评价学生答应问题的能力等等。
(二)学习结果评价:
1、能力考核
学生自主设计小论文。要求学生从自己生活和社会生产中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确定一个研究专题。老师对小论文做出评价,对优秀论文的科学性、地理性、前瞻性、创新性观点要充分肯定。
2、知识考核
学期终结,可以本学期地方与校本课程专题为背景资料,依据学生的出勤情况、材料准备、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对学生学习做出定量评价。
第四篇:地方课程实施计划
地方课程实施计划
华山中心小学
一、指导思想
1、为贯彻落实辽宁省《关于严格执行课程方案落实课程计划的通知》的各项要求,促进我校对基础教育的开发。
2、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的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教育要尊重学生人格,发掘学生潜力,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使学生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主动发展。
4、以创造性的落实国家课程方案为根本,强化地方课程,丰富学校课程。
二、地方课程研究内容
根据实际,我校现阶段开设的内容如下:我校地方课程以《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小学生现代道德教育读本》为主要实施内容。各年级又有具体内容:1、2、4、5、6年级——《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3年级——《生命教育》、《小学生现代道德教育读本》
三、课时安排:
一到六年级,每班每周开设两节地方课程,在本学期,要求任地方课程教师完成上面的具体课程内容。
四、实施要求:
1、要遵循课程建设的内在规律,防止开发中的盲目性、随意性、简单化倾向。
2、根据课程的不同类别,建立以书籍、实物、网络、影像等为载体的地方课程资源体系。
3、在地方课程实施中,要更多的组织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同时,要始终渗透安全教育。
4、要处理好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学校课程的关;课程内容与地方资源的关系;课程学习活动中接收与探究的关系以及学生与社会活动的关系等。优化课程结构,切实发挥地方课程的育人功能。
5、地方课程的实施,要强调学生对地方现实问题的研究与思考,将课程以主题的形式加以设计,组织学生通过调查研究探讨问题,并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活动能力。
第五篇:课程标准解读及实施建议
一、课程标准研制的基本思想
1、品德培养回归生活
2、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
3、积极引导儿童的发展
4、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
5、倡导自主、探索性学习
(一)品德培养回归生活
1、没有脱离生活的道德
2、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形成和发展人的德性
3、品德培养遵循的是生活的逻辑
4、品德课与生活课、社会课的综合为学生开辟了通向生活的渠道,有助于品德培养的加强
(二)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
1、尊重儿童生活的教育意义:儿童只有在他自己的生活中才能接受教育的引导
2、课程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而是它的锤炼和引导
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生活具有它自身的价值,它不只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课程必须充分重视这种价值。
本课程所呈现的是一个儿童的生活世界
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都力图从儿童的生活情景出发,课程营造的世界是用他们自己的眼睛所观察到的世界,是用他们的心灵感受到的世界。
课程文化力求成为一种儿童文化,富有童心、童趣。课程的实施不仅要促进儿童发展,而且要使它成为对儿童有乐趣的生活。
(三)积极引导儿童的发展
1、积极引导是儿童发展的需要。
2、尊重儿童与积极引导相结合,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品德培养之路。
3、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及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的有关精神,以此作为基本价值导向。
积极引导的必要
儿童作为发展中的人,具有接受教育引导的需要。
在多元价值的社会里,需要有正确的价值引导。
中国特色的品德培养之路
既不是传统教育的强行灌输、机械训练,也不是西方道德教育中的价值中立、道德相对主义,是在两者结合上下功夫。
(四)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统一
1、儿童是具有完整生命
表现的人:在生活中他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总是作为一个整体投入的。
2、课程标准力求使学习过程成为儿童整体生命投入的过程:
(1)重视儿童的经验与体验
(2)既学做人,又学知识学做事;在学知识、学做事中学做人;在学做人的关照下,学知识学做事。
(五)倡导自主、探索性学习
1、教学过程是儿童参与的过程:
(1)课程标准所设计的主题与活动大多
是需要儿童动手动脑去做、去探索的。
(2)教学的过程是引导儿童自己去感受、领悟、表达的过程。
2、自主探索有助于提高教学实效性。
3、并不排斥接受性学习和传授性教学。
二、课程标准的理念与基本思路
(一)品德与生活课的基本理念
1、培养儿童热爱生活应当成为学校课程的重要追求
2、学校教育应当有效地促进儿童的精神成长
3、学校教育应当保护和培养儿童自身的学习活力
4、参与是儿童的权利
5、探究是儿童的天性
6、低年级教育应与学前阶段相互衔接,构筑儿童后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7、学校教育应当尊重并适应儿童能力的多样性
8、儿童的生活本身是学校宝贵的教育资源
(二)品德与生活课程设计思路
三条轴线是:
儿童自身、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
四个方面是:
健康、安全地生活
愉快、积极地生活
有爱心、有责任感地生活
智慧地、有创意地生活
(三)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基本理念
1.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行为习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具有参与和创造生活的积极态度和愿望;为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奠定基础。
2.品德与社会课以社会生活为对象,通过学生与其周围的自然环境、社会和他人的联系,从态度、能力、知识三个方面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
3.品德与社会课立足于学生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依据多元线索以综合主题形式构建、组织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
4.品德与社会课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习活动的实践性,通过体验、探究、解决问题等多种学习方式实施课程。
5.品德与社会课负有促进儿童人格形成的重要使命,是培养自信的、有抱负的社会主义新公民的重要途径,是义务教育课程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四)品德与社会设计思路
一条主线:儿童社会生活
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
个人、家庭、学校、社区、家乡、国家、世界
社会生活的主要因素(主题):
§ 社会环境
§ 社会活动
§ 社会关系
三、“课程标准”与教材建设
1、“一个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
2、“两个支柱”,终身教育、全人经验。
3、“一个杠杆”,现代信息技术。
4、新教材的追求
整合学生需求、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的均衡性;淡化学科体系;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借助对生活世界的理解发挥作用;在强调基础的同时,强调方法比知识本身重要,能力比概念本身重要;强调实践性(内容与形式相结合)、综合性和弹性(选择性和教材的非专业化);强调对课程的自主开发;强调时代性。
四、教学建议
1、重视学生生活经验
2、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3、丰富拓展教学过程
4、灵活充实教学内容
五、在不断追问中提升教学的境界
追问一:教学回归怎样的生活世界?
1、回归现实生活世界。
回归与教学内容和任务相对应的现实世界(航标与旋涡。生活的简单罗列。忘记了教学目标而盲目回归,最终失去生活跑题 找朋友)
生活的锤炼与提升(如何看待城乡教育差异 交通事故)
2、回归精神层面的生活世界。
生活世界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现实的、具体的;二是理想的、精神文化层面的生活。教学应当同时关注这两个层面。教学要帮助学生思考和认识生活的意义、目的、价值以及什么样的生活值得去过。回归可能的生活。
(社会提倡的层面与社会允许的层面)
追问
二、课堂教学需要什么样的教学氛围?
学生需要安全、和谐、愉快、健康的教学氛围
教学氛围应当有利于师生的共同成长
(教学是一个生命的过程,既是学生的也是教师的生命过程)
以为快节奏,高密度,大信息量就是教学的高效益(是否真的高效率?新修订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知识点的计量标准 可比广度 知识点除以课时单位时间,一节课不要太多。教学要有等待。学生生理、心理的能量守恒。)
教学的表演化问题
教学中评价表扬的异化
此类问题的产生与评课导向有关。
追问三: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面对全体学生?
关怀而非冷漠
理解而非说教
尊重而非霸道
教师需要处理课堂小麻烦小纠纷突法危机的技巧
追问四:如何实现教学形式的教育价值?
适宜、适当的教学形式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保证。
在教学中必须反复追问教学形式的教育价值。
重视仅仅追求教学形式的负面影响。
追问五:学生作业形式、功能如何拓展?
作业是学生延伸性的学习活动
对本课程作业的功能的认识(学科特点体验性、实践性)
本课程的“高水平作业”:调查采访性作业、自主性作业、应用性作业、分析性作业、综合作业、养成性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