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篮球小本课程实施和评价
篮球社团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校本课程是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要和学校办学需要进行科学评估,以学校为基地,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开发的形式多样的、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要的课程。借课程改革东风,我校把篮球作为校本课程加以研究和开发。不断实践,在校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协助下,我校的篮球校本课正程绽放出它的精彩。
篮球校本课程实践让学生个性得到发展
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之一:学生的个性发展。课堂是我们进行校本课程实践的大舞台,更是学生个性展示的舞台。校本课程实践中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因此实践中: 学生的兴趣得到了培养。
美国的加涅说:为了学而设计教。在实践中从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目标的制定进行分层设计,如:在“双手胸前传接球”教学中,据不同的层次的学生达到不同的要求,通过原地传接球、移动传接球、三角、五角等多种形式的练习,让每个学生获得最近发展区,调动其兴趣。教法上通过情境创设、故事导入、明星擂台赛、PK赛,分层教学,激发兴趣,如在低年级《快乐篮球》教学中,通过《看看谁最棒》、《小动物运球赛》、《谁的星最多》激发学生运球练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球感和运球能力。在高年级《篮球,我运动,我快乐》中,通过投篮PK赛,3人制篮球赛、升级赛等比赛中,感受到篮球的魅力的同时,也能寻找到篮球学习中自己与同伴的差距,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互助学习的能力。在学习其它教材内容的时候,渗透篮球教材,在篮球中显现教材,把篮球教材发挥的淋漓尽致,如在快速跑中,把传球技术结合起来。
学生的自信心在评价中增强。斯塔弗尔比姆有句经典之语:“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证明,而是改进。”因此,我认为,评价不是目的,而是让学生在评价中获得进步提高,取得成功,获得自信。
坚持无措原则。这点特用于女生。实践中我发现,如果用“笨”、“木”等词来评价她们,在下面的练习中效果好不到哪儿,在我口头的调查中,100%的女生都不希望老师态度“狠”,语气“硬”来否定她们的练习。
恰当地运用否定性评价。否定性评价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否定。巧用否定性评价同样能激起学生学习热情。如在行进间投篮教学中我是这样运用的,一种是:我看了他们的练习情况后:让他们想想刚才跨了几步,有没有错?第二步跨小点,动作就漂亮了……另一种是:我把他们召集在一起,让他们轮流展示,师生共同评价动作的对与错,并找到错误的地方,鼓励她他改正。这种没有直接否定的否定,解除了他们的紧张与尴尬,使他们以从容的心态投入到练习中去。动态考核。考核不是目的,而是让他们在考核中知道自己掌握动作的情况,并且得到激励,力求做的更好。
评价以ABCD区分优劣,让她们了解评价产生差距的原因,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同时教师指出他们的优缺点,知道改进的方向。这种建设性的评价把平时的学习态度、情感体验与进步的幅度纳入到最后成绩评定中去,在关注结果的同时,更关注过程,让学生找到了自信,激发了兴趣。
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
“篮球是圆的”——要团结起来;“篮球是会弹跳的”——要具有灵活性;“篮球是需要传递的”——要相互协作;“篮球比赛是在争抢中进行的”——要有竞争意识;“篮球最终是要投进球框的”——要有明确目标。因此教学中以篮球的品质教育学生,让学生明白,篮球比赛是一项集体项目,每一个人都是重要的一员,不管是什么层次的比赛,强调的都是集体的战斗力,任何个人的单打独斗的英雄球都是要不得的,比赛中不光要有团结、协作、敢打敢拼的精神,练习中也是一样,要团结协作,互相帮助,共同提高,掌握扎实的基本技术。因此教育学生比赛中我们要善于发现、改正问题,培养学生勇于进取、敢于竞争、乐于学习的优良品质。教学中,让篮球精神影响着学生,比赛中,让篮球精神在学生身上显现。营造篮球文化氛围,通过布置橱窗,黑板报,从姚明、易建联到科比、乔丹等明星的介绍,激发学生对篮球的热爱,从篮球的起源、发展,篮球的技术、比赛规则的介绍,丰富学生篮球知识并更好地运用到实践。开展以篮球为主的知识竞赛,提高学生对篮球文化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
业精于勤形成于思,篮球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师生搭建了成长的舞台,给学校教育注入了活力,促进了学校特色的发展,我想:篮球精神也会在校本实践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深入到我校每一位师生心中,至校园的每个角落,篮球校本课程在以后的实践中定会绽放出它独特的精彩。
高村小学 2016.2
第二篇:课程实施评价总结
榆中县黄坪学校
2010——2011学课程评价工作总结
二0一一年七月
课程评价工作总结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确保课程实施工作顺利开展。
1、保证课程实施工作的顺利推进。
根据学校对课程实施评价的要求,学校领导对我们如何扎实开展课程实施工作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和部署,制定相关制度和措施,组织指导开展课程实施工作。为使课程实施工作落到实处,我校做到课程实施领导成员职责明确到位,分工合作。
2、开展学校课程实施领导小组成员“随堂听课”活动。坚持经常性随堂听课,了解真实的课堂教学现状,掌握课程实施工作实施情况;同时紧扣课程实施精神和要求,对新的课程标准、新教材及其所体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析,提高了教师实施新课程及实验教材的能力。注意鼓励和激发教师参与课程实施工作热情,增强教师课程实施的工作信心,调动教师参与课程实施工作积极性,为全面课程实施工作顺利实施打下良好基础。
二、课程设置与管理
1.为确保学校顺利且有效地实现课程实施,我校以集体与自学相结合为学习方式,对新出炉的课程理念,学校通过会议进行宣传;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能够紧紧围绕先进的教学理念,施校园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尽最大努力地体现教育理念。在新课程实施中,结合学校实际,确立了符合素质教育的办学思想,有自己学校规划、工作计划和总结。
2.教师队伍建设上,努力发挥现有教师的作用,每位老师都兼代多门课程,保证了开齐课程。教学设施配置上正逐步完善,力争与现在的教学要求平衡。3.教学研究和教学活动,做到了教研机构健全、制度完善、计划右针对性,便于操作;定期开展主题明确、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许多老师的教研论文发表,参与了公开课、优质课的评选。
4.立足学生的发展,谋求高标准的课堂效率。创新了备课。要求教学流程不走过场,教学过程设计理念要新站在学生的角度,将导学案和学法指导有效整合,更加有利于注重师生双边互动质量,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
5.教师上课,备课上能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吃透教材,对重难点的分析到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教学目标;合理的设计教学环节,练习安排适当,绝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教学采用“自主学习,快乐高效”的模式,以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能力为中心,运用灵活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分层次培养,面向全体,因材施教。作业设置和批改有记录分析,及时矫正,有效地落实素质教育目标。
6.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尽可能地创设积极的氛围、充分开发课堂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积极利用有效的评价,促进学生内在需求,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使自己的个性尽可能充分发展。
三、严格控制课时量及学生用书,统一把握教学进度。
我们在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中,严格执行课时量,坚持“不增加课时,不组织补课,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不增加学生教辅资料的征订,不增加学生在校时间,不增加学生课后作业量”的原则,做到执行规定不含糊,同时教导处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统一把握教学进度,做好教学过程的管理。
拒绝各类资料的征订,杜绝教师为学生集体订阅学生资料以防题海战,加重学生课业负担,鼓励学生进行适当的文体活动,开放阅览室、图书馆等公共场所,坚决杜绝利用节假日进行集体补课和平时加班加点。
四、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1.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做到不让别人督促能主动学习,一学习就要求自己立刻进入状态,力求高效率的利用每一分钟学习时间。要有意识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用于学习,并能坚持始终。
2.通过导学案的使用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学生课前预习可以提高课上学习效率,有助于培养自学能力。预习时应对要学的内容,认真研读,理解并应用预习提示、查阅工具书或有关资料进行学习,对有关问题加以认真思考,把不懂的问题做好标记,以便课上有重点地去听、去学、去练。
通过训练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继续得到巩固,学习的兴趣有了一定提高,学习品质有了明显提高,直接促进了学习成绩的提高。
第三篇:课程实施评价机制
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
2008年8月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实现课程结构、功能、内容的变革,教师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变革,学生的学习方法的变革与评价机制考试制度的变革。就是要由原来的主要针对教师的“教”切换到现在的主要针对学生的“学”,具体情况如下:
一、针对教学任务的评价
好的课堂要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要明确地提出学习任务,也即学习目标,要让学生明白这堂课要学什么,达到什么样的要求与目的。任何漫无目的的事都不会激起人们的兴趣,更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学习又何尝不是呢?评价过程中要根据学习任务及目标提出的明确与否,恰当与否,有针对性与否以及学生完成情况和效果的好差给予适当评价,也可分出等级。
二、针对教学过程的评价
教学过程既要看教师如何发挥其主导作用,又要看学生主体作用的表现情况,既要注意教师课堂及授课内容的组织设计和表达,又要注意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参与活动和消化。同时,还得注意教学过程中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各种能力的培养,教师引导与学生活动的时间比例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的体现等方面。这就突破了过去那种只重视教师讲的怎么样,教学环节完成的如何的传统模式。在评价过程中,要针对师生双边互动情况,给予适当的评价和合理的分类。
三、针对课堂教学的安排情况
教师在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安排中不能一味地追求教学任务的完成密度,而是要有张有弛的留给学生充分思考、讨论、提问及放松休 1
息的时间,坚决不拖堂。这一方面要充分照顾学生的年龄特征,切不可使在学生疲劳的状态下学习。所以,在评价时应视具体情况分析,不可盲目与单一。
四、针对个别差异的关注程度
班级授课的最大问题是只适合对中等生的教学,这就造成优等生“吃不饱”,差等生“吃不了”的现象,尤其是人数比较多的班级。因此,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差异性,课堂上应当关注不同学生的基础、兴趣、性格等,真正让两头学生都感觉到这节课对他有帮助,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分层优化,分类要求及指导。评价时要注意这一方面是否到位。
五、针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情况
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要求教师不但能设疑和解疑,而且能启疑和导疑,把过去的“教知识”转为“教方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找到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方法学生提出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能反映他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评课时,应注意学生能不能提出一些有代表性、适当性和实用性的问题,能不能通过探究合作等方式科学、通俗、实质性地解决问题。即使提出些一时不好解决的问题,也应予以肯定,不可因提出的问题太难太偏而给予不适当的评价。
六、针对课堂氛围的评价
适当使用各种教学设备,能利用先进的电教媒体辅助教学,师生相互尊重、和谐,创设平等宽松的教学环境。学生讲错了没人笑话,操作不规范会得到帮助,和别人甚至老师的意见不一致不会受歧视和批评。这样的课堂氛围对教学十分有利,也是本次课改的重要体现形式。在评价中应予以关心重视,视情况做出相应的判断。
七、针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关于教学效果,应归结为将课本知识、教师本身的知识及师生互动所产生的知识融为一体。另外,从学生的认可程度也能从另一侧面反映出课堂效果的优劣。鼓励学生敢平等的、实事求是的评价教师,津津有味的评说自己所学的课,体现民主意识。评课时除了要对常规的知识掌握程度、能力培养程度、学生中学会的比率等做出评价外,应多接触学生,从学生中得到公正的结果。
枣强县第二中学 年8月
2008
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
2009年1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 “三个面向”和 “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为指针,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保证学生健康成长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做出贡献。
二、目标和任务:
建立一个与素质教育理论相适应的中学基础教育课程评价体系,根据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科技发展的需求,以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高度着眼,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以德育为核心,着眼学生品德与人格的完善,重点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团结合作的精神,和面向世界的胸怀,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度的审美情操,形成探索、批判、研究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个性与特长得到一定的发展,在德、智、体、美各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三、评价内容目标:
(一)学生评价: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为此,除了学科学习目标之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还包括了一般性发展目标,主要描述了评定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的指标体系。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道德品质。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诚实可信、维护公德、关心集体、保护环境;自信、自尊、自强、自律、勤奋;能对个人的行为负责,表现出公民所应具有的社会责任感等。
2、学习能力。有学习的愿望与兴趣,能承担起学习的责任;能运用各种学习策略来提高学习水平,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能把不同的学科知识联系起来,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具有初步的探究与创新精神等。
3、交流与合作。能与他人一起确立目标并努力去实现目标;尊重并理解他人的处境和观点,能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能综合地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进行合作等。
4、个性与情感。对生活、学习有着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拥有自尊和自信;能积极乐观地对待挫折与困难。表现出勤奋、独立、自律、宽容和自强不息等优秀的个性品质。
(二)教师评价:
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不仅是传统的教育者,还是新型教学关系中的学习者和研究者;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执行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教师的工作也因此变得更加富有创造性,教师的个性和个人价值、伦理价值和专业发展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因此,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不再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教师水平的唯一标准,而是从新课程对教师自身素养和专业水平发展的要求,提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多元的、促进教师不断提高,尤其是创新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具体而言,包括:
1、职业道德。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积极上进,具有奉献精神;公正、诚恳,具有健康心态和团队合作的团队精神;
2、了解学生,尊重学生。能全面了解、研究、评价学生;尊重学生、关注个体差异,鼓励全体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进行积极的师生互动赢得学生的尊敬;
3、教学设计与实施。能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使之适合于学生的经验、兴趣、知识水平、理解力和其他能力发展的现状与需求;与学生共同创设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讨论、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选择利用校内外学习资源;
4、交流与反思。积极与学生、家长、校长、同事交流和沟通,能对自己的教育观念、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并制定改进计划。
(三)学生、家长参与教师评价:
建立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是新课程教师评价的重要内容,旨在帮助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学生、家长是学校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两大群体。首先,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他们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有着最直接的感受和判断;其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应重视和给予学生评价教师的权利。家乡作为学生的父母和教育的投资者之一,自然十分关心学生在校的发展和受到了什么样的教育;同时,促进家校协同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职责,因此,家长评价教师一方面是家长应有的权利,另一方面也是促使家长了解学校和教师、形成家校教育合力的有效途径。此外,学生、家长参与教师评价,也增强了对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监控,有助于促进教师反思习惯的形成、反思能力的提高。
四、评价基本原则 1.价值导向原则
通过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实现道德情感、价值观的发展,学会学习、学会作人、学会生活、学会交流,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2.全面性原则
对学生进行进行综合素质评价,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且要促进学生组织的全面和谐发展;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也要关注学生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发展潜能;使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共性评价与个性评价相结合,要关注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评价,关注情感体验、学习态度及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发展。3.激励发展性原则
要重视学生全面发展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个性特长相结合,不仅要重视结果,还要注重学生成长的过程,更要注重发展,要发现、发掘学生的点滴的长处,不失时机的激励学生成就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意识,促进学生自主、创造性发展,使评价工作成为学生、教师、学校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教育过程。4.评价主体多元化原则
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评价应是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互动活动,评价过程应成为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的和谐发展过程。
5.公正、公开原则
评价要客观,要公正,过程要公开,要透明,结果要反馈。让学生明确努力方向,能使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反馈、自我矫正、自我完善,从而达到评价目的。6.民主性原则
要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开展有效的自评、互评、教师评价;要及时沟通增进了解,努力营造良好的民主氛围,做到客观、公平、公正、公开。
四、方法与程序
学校根据《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有关工作安排,做好评价工作具体实施方案制定、机构建立、宣传发动、学习培训、评价实施、结果审定、质询投诉处理等工作。评价工作要结合学校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学生日常和关键表现的实证 7
材料为依据,实证材料必须是原始、真实,提倡和鼓励学校提供经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认可的学生成长记录或其他具有说服力的材料。评价时应注意对实证材料的分析和概括,避免以偏概全。如果评价小组成员之间存在重大分歧,应提交学校评价工作领导小组,经过更为广泛深入地调研和讨论后作出决定。
(一)组织建设。学校将评价实施办法、具体工作程序及机构成员名单等,进行公示并报市教育局备案。学校评价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学科分布的需要和任课时间的要求,提出班级评价小组成员名单,至少提前1周向评价班的学生公布,如果超过1/2以上的学生不同意某教师作为评价者,则需要作相应的调整。
(二)宣传培训。学校就综合素质评价的意义、内容、标准、方法、过程、制度等内容,组织教师、学生和家长进行学习,做好宣传动员和培训工作。
(三)资料整理。班级评价小组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个人特长、获奖情况等成长记录资料进行汇总、整理。
(四)评价程序。学校新课程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先由学生本人作出自我评价,并经其家长同意签名后,上交班级评价小组;然后按本指导意见中的评价内容标准和要求完成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最后将评价结果如实填入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报告书中。
1.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发展情况进行自我评价鉴定,并写出描述性评语,描述性评语不超过200字。
2.学生互评。每一位学生对本班每一位同学(包括自己)进行等级评价。3.教师评价。评价小组的教师,认真阅读学生的有关资料,综合分析学生的日常表现、成长记录、学期的考试及考查科目成绩、学生自评等相关信息,从学生的整体表现入手,对全班每一个学生客观、公正地作出等级评价。
(五)综合性评语。由班主任综合各种信息,在其他相关人员参与下,收集各方评价结果,对学生发展情况作出整体描述性评语,突出体现学生的特点、特长和潜能,反映其进步和发展状况,力求客观准确。
(六)结果审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对评价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并负责解释。对于被评价为A等及D等级的学生进行认真复核。评价结果原则上不得更改,如果确实发现评价结果有误,应记载更改缘由及更改人,同时保存原评价记录备查。
(七)反馈。学校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个人及其家长。
(八)监察与投诉。对评价过程中出现的违纪违规行为,可向学校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举报和投诉,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调查与处理,并在接到投诉后1周内作出答复。
五、呈现与使用
(一)评价结果。新课程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应包括两部分:综合性评语和评价等级。按照省里的要求,评价结果将与高考挂钩。1.综合性评语。学生自我评语、教师综合性评语。
2.评价等级。每个维度的评价结果分为A、B、C、D四个等级,对学生某一维度评价为D下等级时应非常慎重,其材料必须提交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进行审核。对符合直接认定为优良(A等级)条件的,必须经学校审核、公示后认定。
3.等级比例。学生综合素质五个维度的等级比例以市教育局相关文件规定为依据。A等级原则上不超过30%。
(二)评价结果的使用 1.通知学生个人及其家长。
2.作为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依据之一。3.作为中考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
4.学校要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档案(学生成长记录袋)。
六、制度与保障
为确保我校新课程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能公开、公正、公平、科学地进行,使评价工作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和学校发展,学校要在具体工作中把好“三关”,即把好前期公示、宣传培训与审核备案关;把好评价过程监察关;把好评价结果审核关。同时,要建立和完善新课程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公示制度、诚信制度、监督制度、评估制度和申诉制度等各项制度。
(一)公示制度。学校要在评价工作开展前15天内将评价的内容、标准、方法、程序、人员和评价结果的使用等向学生及其家长做出明确的说明和解释。评价等级为A的学生名单应在所在班级公示,接受学生的质询并由班级评价小组研究后给予答复。
(二)诚信制度。学校要建立新课程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诚信制度,要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者、学生本人等建立信用记录。如果在评价过程中出现弄虚作假行为,则在相应当事人的信用记录中予以记载并予以通报批评。信用记录不佳的教师不能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小组成员。
(三)评价质量监控机制。学校要对评价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估,要充分了解评价工作的有关信息,及时处理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完善新课程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打下基础。
(四)举报和申诉制度。建立综合素质评价举报和申诉制度,如果学生、家长、教师和其他人士对于评价过程中可能危害评价结果公平、公正的现象和行为,或者对评价结果存在异议,可先向学校评价领导小组提出举报或申诉;如果对学校评价领导小组的答复或处理不满意,可向县教育局评价工作委员会举报或申诉。
枣强县第二中学
2009年1月
第二中学课程评价机构
2009年8月
一、组织与领导
为了贯彻落实《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切实做好我校新课程教师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经研究,成立第二中学新课程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及班级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小组。
组长: 孔凡峰
副组长:黄章 刘水生 梁长赞 包秀勉 成员: 王敬伟 李英新 刘仁福 王振国 张广忠 领导小组下设五个组 :
方案制订组:负责人:黄章 刘水生 包秀勉 培训宣传组:负责人: 王敬伟 李英新 实施监控组:负责人:刘仁福 王振国 张广忠 质询投诉组:负责人:梁长赞 结果审定组:负责人:黄章 刘水生
第二中学课程评价机构
2010年8月
二、组织与领导
为了贯彻落实《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切实做好我校新课程教师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经研究,成立第二中学新课程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及班级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小组。
组长: 孔凡峰
副组长:黄章 刘水生 梁长赞 包秀勉 成员: 王敬伟 李英新 刘仁福 王振国 张广忠 领导小组下设五个组 :
方案制订组:负责人:黄章 刘水生 包秀勉 培训宣传组:负责人: 王敬伟 李英新 实施监控组:负责人:刘仁福 王振国 张广忠 质询投诉组:负责人:梁长赞 结果审定组:负责人:黄章 刘水生
第二中学课程评价机构
20011年8月
三、组织与领导
为了贯彻落实《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切实做好我校新课程教师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经研究,成立第二中学新课程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及班级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小组。
组长: 孔凡峰
副组长:黄章 刘水生 梁长赞 包秀勉 成员: 王敬伟 李英新 刘仁福 王振国 张广忠 领导小组下设五个组 :
方案制订组:负责人:黄章 刘水生 包秀勉 培训宣传组:负责人: 王敬伟 李英新 实施监控组:负责人:刘仁福 王振国 张广忠 质询投诉组:负责人:梁长赞 结果审定组:负责人:黄章 刘水生
第二中学课程评价机构
2008年8月
四、组织与领导
为了贯彻落实《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切实做好我校新课程教师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经研究,成立第二中学新课程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及班级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小组。
组长: 孔凡峰
副组长:黄章 刘水生 梁长赞 包秀勉 成员: 王敬伟 李英新 刘仁福 王振国 张广忠 领导小组下设五个组 :
方案制订组:负责人:黄章 刘水生 包秀勉 培训宣传组:负责人: 王敬伟 李英新 实施监控组:负责人:刘仁福 王振国 张广忠 质询投诉组:负责人:梁长赞 结果审定组:负责人:黄章 刘水生
第二中学课程评价机构
2008年1月
五、组织与领导
为了贯彻落实《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切实做好我校新课程教师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经研究,成立第二中学新课程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及班级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小组。
组长: 孔凡峰
副组长:黄章 刘水生 梁长赞 包秀勉 成员: 王敬伟 李英新 刘仁福 王振国 张广忠 领导小组下设五个组 :
方案制订组:负责人:黄章 刘水生 包秀勉 培训宣传组:负责人: 王敬伟 李英新 实施监控组:负责人:刘仁福 王振国 张广忠 质询投诉组:负责人:梁长赞 结果审定组:负责人:黄章 刘水生
第二中学课程评价机构
2009年1月
六、组织与领导
为了贯彻落实《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切实做好我校新课程教师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经研究,成立第二中学新课程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及班级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小组。
组长: 孔凡峰
副组长:黄章 刘水生 梁长赞 包秀勉 成员: 王敬伟 李英新 刘仁福 王振国 张广忠 领导小组下设五个组 :
方案制订组:负责人:黄章 刘水生 包秀勉 培训宣传组:负责人: 王敬伟 李英新 实施监控组:负责人:刘仁福 王振国 张广忠 质询投诉组:负责人:梁长赞 结果审定组:负责人:黄章 刘水生
第二中学课程评价机构
2010年1月
七、组织与领导
为了贯彻落实《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切实做好我校新课程教师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经研究,成立第二中学新课程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及班级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小组。
组长: 孔凡峰
副组长:黄章 刘水生 梁长赞 包秀勉 成员: 王敬伟 李英新 刘仁福 王振国 张广忠 领导小组下设五个组 :
方案制订组:负责人:黄章 刘水生 包秀勉 培训宣传组:负责人: 王敬伟 李英新 实施监控组:负责人:刘仁福 王振国 张广忠 质询投诉组:负责人:梁长赞 结果审定组:负责人:黄章 刘水生
第二中学课程评价机构
2011年1月
八、组织与领导
为了贯彻落实《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切实做好我校新课程教师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经研究,成立第二中学新课程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及班级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小组。
组长: 孔凡峰
副组长:黄章 刘水生 梁长赞 包秀勉 成员: 王敬伟 李英新 刘仁福 王振国 张广忠 领导小组下设五个组 :
方案制订组:负责人:黄章 刘水生 包秀勉 培训宣传组:负责人: 王敬伟 李英新 实施监控组:负责人:刘仁福 王振国 张广忠 质询投诉组:负责人:梁长赞 结果审定组:负责人:黄章 刘水生
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
2009年8月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实现课程结构、功能、内容的变革,教师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变革,学生的学习方法的变革与评价机制考试制度的变革。就是要由原来的主要针对教师的“教”切换到现在的主要针对学生的“学”,具体情况如下:
一、针对教学任务的评价
好的课堂要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要明确地提出学习任务,也即学习目标,要让学生明白这堂课要学什么,达到什么样的要求与目的。任何漫无目的的事都不会激起人们的兴趣,更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学习又何尝不是呢?评价过程中要根据学习任务及目标提出的明确与否,恰当与否,有针对性与否以及学生完成情况和效果的好差给予适当评价,也可分出等级。
二、针对教学过程的评价
教学过程既要看教师如何发挥其主导作用,又要看学生主体作用的表现情况,既要注意教师课堂及授课内容的组织设计和表达,又要注意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参与活动和消化。同时,还得注意教学过程中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各种能力的培养,教师引导与学生活动的时间比例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的体现等方面。这就突破了过去那种只重视教师讲的怎么样,教学环节完成的如何的传统模式。在评价过程中,要针对师生双边互动情况,给予适当的评价和合理的分类。
三、针对课堂教学的安排情况
教师在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安排中不能一味地追求教学任务的完成密度,而是要有张有弛的留给学生充分思考、讨论、提问及放松休 19
息的时间,坚决不拖堂。这一方面要充分照顾学生的年龄特征,切不可使在学生疲劳的状态下学习。所以,在评价时应视具体情况分析,不可盲目与单一。
四、针对个别差异的关注程度
班级授课的最大问题是只适合对中等生的教学,这就造成优等生“吃不饱”,差等生“吃不了”的现象,尤其是人数比较多的班级。因此,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差异性,课堂上应当关注不同学生的基础、兴趣、性格等,真正让两头学生都感觉到这节课对他有帮助,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分层优化,分类要求及指导。评价时要注意这一方面是否到位。
五、针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情况
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要求教师不但能设疑和解疑,而且能启疑和导疑,把过去的“教知识”转为“教方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找到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方法学生提出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能反映他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评课时,应注意学生能不能提出一些有代表性、适当性和实用性的问题,能不能通过探究合作等方式科学、通俗、实质性地解决问题。即使提出些一时不好解决的问题,也应予以肯定,不可因提出的问题太难太偏而给予不适当的评价。
六、针对课堂氛围的评价
适当使用各种教学设备,能利用先进的电教媒体辅助教学,师生相互尊重、和谐,创设平等宽松的教学环境。学生讲错了没人笑话,操作不规范会得到帮助,和别人甚至老师的意见不一致不会受歧视和批评。这样的课堂氛围对教学十分有利,也是本次课改的重要体现形式。在评价中应予以关心重视,视情况做出相应的判断。
七、针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关于教学效果,应归结为将课本知识、教师本身的知识及师生互动所产生的知识融为一体。另外,从学生的认可程度也能从另一侧面反映出课堂效果的优劣。鼓励学生敢平等的、实事求是的评价教师,津津有味的评说自己所学的课,体现民主意识。评课时除了要对常规的知识掌握程度、能力培养程度、学生中学会的比率等做出评价外,应多接触学生,从学生中得到公正的结果。
枣强县第二中学 年8月
2009
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
2010年8月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实现课程结构、功能、内容的变革,教师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变革,学生的学习方法的变革与评价机制考试制度的变革。就是要由原来的主要针对教师的“教”切换到现在的主要针对学生的“学”,具体情况如下:
一、针对教学任务的评价
好的课堂要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要明确地提出学习任务,也即学习目标,要让学生明白这堂课要学什么,达到什么样的要求与目的。任何漫无目的的事都不会激起人们的兴趣,更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学习又何尝不是呢?评价过程中要根据学习任务及目标提出的明确与否,恰当与否,有针对性与否以及学生完成情况和效果的好差给予适当评价,也可分出等级。
二、针对教学过程的评价
教学过程既要看教师如何发挥其主导作用,又要看学生主体作用的表现情况,既要注意教师课堂及授课内容的组织设计和表达,又要注意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参与活动和消化。同时,还得注意教学过程中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各种能力的培养,教师引导与学生活动的时间比例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的体现等方面。这就突破了过去那种只重视教师讲的怎么样,教学环节完成的如何的传统模式。在评价过程中,要针对师生双边互动情况,给予适当的评价和合理的分类。
三、针对课堂教学的安排情况
教师在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安排中不能一味地追求教学任务的完成密度,而是要有张有弛的留给学生充分思考、讨论、提问及放松休 22
息的时间,坚决不拖堂。这一方面要充分照顾学生的年龄特征,切不可使在学生疲劳的状态下学习。所以,在评价时应视具体情况分析,不可盲目与单一。
四、针对个别差异的关注程度
班级授课的最大问题是只适合对中等生的教学,这就造成优等生“吃不饱”,差等生“吃不了”的现象,尤其是人数比较多的班级。因此,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差异性,课堂上应当关注不同学生的基础、兴趣、性格等,真正让两头学生都感觉到这节课对他有帮助,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分层优化,分类要求及指导。评价时要注意这一方面是否到位。
五、针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情况
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要求教师不但能设疑和解疑,而且能启疑和导疑,把过去的“教知识”转为“教方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找到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方法学生提出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能反映他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评课时,应注意学生能不能提出一些有代表性、适当性和实用性的问题,能不能通过探究合作等方式科学、通俗、实质性地解决问题。即使提出些一时不好解决的问题,也应予以肯定,不可因提出的问题太难太偏而给予不适当的评价。
六、针对课堂氛围的评价
适当使用各种教学设备,能利用先进的电教媒体辅助教学,师生相互尊重、和谐,创设平等宽松的教学环境。学生讲错了没人笑话,操作不规范会得到帮助,和别人甚至老师的意见不一致不会受歧视和批评。这样的课堂氛围对教学十分有利,也是本次课改的重要体现形式。在评价中应予以关心重视,视情况做出相应的判断。
七、针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关于教学效果,应归结为将课本知识、教师本身的知识及师生互动所产生的知识融为一体。另外,从学生的认可程度也能从另一侧面反映出课堂效果的优劣。鼓励学生敢平等的、实事求是的评价教师,津津有味的评说自己所学的课,体现民主意识。评课时除了要对常规的知识掌握程度、能力培养程度、学生中学会的比率等做出评价外,应多接触学生,从学生中得到公正的结果。
枣强县第二中学 年8月
2010
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
2011年8月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实现课程结构、功能、内容的变革,教师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变革,学生的学习方法的变革与评价机制考试制度的变革。就是要由原来的主要针对教师的“教”切换到现在的主要针对学生的“学”,具体情况如下:
一、针对教学任务的评价
好的课堂要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要明确地提出学习任务,也即学习目标,要让学生明白这堂课要学什么,达到什么样的要求与目的。任何漫无目的的事都不会激起人们的兴趣,更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学习又何尝不是呢?评价过程中要根据学习任务及目标提出的明确与否,恰当与否,有针对性与否以及学生完成情况和效果的好差给予适当评价,也可分出等级。
二、针对教学过程的评价
教学过程既要看教师如何发挥其主导作用,又要看学生主体作用的表现情况,既要注意教师课堂及授课内容的组织设计和表达,又要注意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参与活动和消化。同时,还得注意教学过程中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各种能力的培养,教师引导与学生活动的时间比例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的体现等方面。这就突破了过去那种只重视教师讲的怎么样,教学环节完成的如何的传统模式。在评价过程中,要针对师生双边互动情况,给予适当的评价和合理的分类。
三、针对课堂教学的安排情况
教师在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安排中不能一味地追求教学任务的完成密度,而是要有张有弛的留给学生充分思考、讨论、提问及放松休 25
息的时间,坚决不拖堂。这一方面要充分照顾学生的年龄特征,切不可使在学生疲劳的状态下学习。所以,在评价时应视具体情况分析,不可盲目与单一。
四、针对个别差异的关注程度
班级授课的最大问题是只适合对中等生的教学,这就造成优等生“吃不饱”,差等生“吃不了”的现象,尤其是人数比较多的班级。因此,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差异性,课堂上应当关注不同学生的基础、兴趣、性格等,真正让两头学生都感觉到这节课对他有帮助,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分层优化,分类要求及指导。评价时要注意这一方面是否到位。
五、针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情况
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要求教师不但能设疑和解疑,而且能启疑和导疑,把过去的“教知识”转为“教方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找到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方法学生提出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能反映他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评课时,应注意学生能不能提出一些有代表性、适当性和实用性的问题,能不能通过探究合作等方式科学、通俗、实质性地解决问题。即使提出些一时不好解决的问题,也应予以肯定,不可因提出的问题太难太偏而给予不适当的评价。
六、针对课堂氛围的评价
适当使用各种教学设备,能利用先进的电教媒体辅助教学,师生相互尊重、和谐,创设平等宽松的教学环境。学生讲错了没人笑话,操作不规范会得到帮助,和别人甚至老师的意见不一致不会受歧视和批评。这样的课堂氛围对教学十分有利,也是本次课改的重要体现形式。在评价中应予以关心重视,视情况做出相应的判断。
七、针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关于教学效果,应归结为将课本知识、教师本身的知识及师生互动所产生的知识融为一体。另外,从学生的认可程度也能从另一侧面反映出课堂效果的优劣。鼓励学生敢平等的、实事求是的评价教师,津津有味的评说自己所学的课,体现民主意识。评课时除了要对常规的知识掌握程度、能力培养程度、学生中学会的比率等做出评价外,应多接触学生,从学生中得到公正的结果。
枣强县第二中学 年8月
201
1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
2008年1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 “三个面向”和 “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为指针,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保证学生健康成长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做出贡献。
二、目标和任务:
建立一个与素质教育理论相适应的中学基础教育课程评价体系,根据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科技发展的需求,以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高度着眼,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以德育为核心,着眼学生品德与人格的完善,重点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团结合作的精神,和面向世界的胸怀,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度的审美情操,形成探索、批判、研究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个性与特长得到一定的发展,在德、智、体、美各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三、评价内容目标:
(一)学生评价: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为此,除了学科学习目标之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还包括了一般性发展目标,主要描述了评定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的指标体系。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道德品质。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诚实可信、维护公德、关心集体、保护环境;自信、自尊、自强、自律、勤奋;能对个人的行为负责,表现出公民所应具有的社会责任感等。
2、学习能力。有学习的愿望与兴趣,能承担起学习的责任;能运用各种学习策略来提高学习水平,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能把不同的学科知识联系起来,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具有初步的探究与创新精神等。
3、交流与合作。能与他人一起确立目标并努力去实现目标;尊重并理解他人的处境和观点,能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能综合地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进行合作等。
4、个性与情感。对生活、学习有着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拥有自尊和自信;能积极乐观地对待挫折与困难。表现出勤奋、独立、自律、宽容和自强不息等优秀的个性品质。
(二)教师评价:
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不仅是传统的教育者,还是新型教学关系中的学习者和研究者;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执行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教师的工作也因此变得更加富有创造性,教师的个性和个人价值、伦理价值和专业发展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因此,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不再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教师水平的唯一标准,而是从新课程对教师自身素养和专业水平发展的要求,提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多元的、促进教师不断提高,尤其是创新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具体而言,包括:
1、职业道德。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积极上进,具有奉献精神;公正、诚恳,具有健康心态和团队合作的团队精神;
2、了解学生,尊重学生。能全面了解、研究、评价学生;尊重学生、关注个体差异,鼓励全体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进行积极的师生互动赢得学生的尊敬;
3、教学设计与实施。能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使之适合于学生的经验、兴趣、知识水平、理解力和其他能力发展的现状与需求;与学生共同创设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讨论、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选择利用校内外学习资源;
4、交流与反思。积极与学生、家长、校长、同事交流和沟通,能对自己的教育观念、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并制定改进计划。
(三)学生、家长参与教师评价:
建立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是新课程教师评价的重要内容,旨在帮助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学生、家长是学校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两大群体。首先,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他们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有着最直接的感受和判断;其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应重视和给予学生评价教师的权利。家乡作为学生的父母和教育的投资者之一,自然十分关心学生在校的发展和受到了什么样的教育;同时,促进家校协同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职责,因此,家长评价教师一方面是家长应有的权利,另一方面也是促使家长了解学校和教师、形成家校教育合力的有效途径。此外,学生、家长参与教师评价,也增强了对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监控,有助于促进教师反思习惯的形成、反思能力的提高。
四、评价基本原则 1.价值导向原则
通过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实现道德情感、价值观的发展,学会学习、学会作人、学会生活、学会交流,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2.全面性原则
对学生进行进行综合素质评价,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且要促进学生组织的全面和谐发展;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也要关注学生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发展潜能;使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共性评价与个性评价相结合,要关注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评价,关注情感体验、学习态度及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发展。3.激励发展性原则
要重视学生全面发展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个性特长相结合,不仅要重视结果,还要注重学生成长的过程,更要注重发展,要发现、发掘学生的点滴的长处,不失时机的激励学生成就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意识,促进学生自主、创造性发展,使评价工作成为学生、教师、学校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教育过程。4.评价主体多元化原则
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评价应是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互动活动,评价过程应成为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的和谐发展过程。
5.公正、公开原则
评价要客观,要公正,过程要公开,要透明,结果要反馈。让学生明确努力方向,能使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反馈、自我矫正、自我完善,从而达到评价目的。6.民主性原则
要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开展有效的自评、互评、教师评价;要及时沟通增进了解,努力营造良好的民主氛围,做到客观、公平、公正、公开。
四、方法与程序
学校根据《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有关工作安排,做好评价工作具体实施方案制定、机构建立、宣传发动、学习培训、评价实施、结果审定、质询投诉处理等工作。评价工作要结合学校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学生日常和关键表现的实证 31
材料为依据,实证材料必须是原始、真实,提倡和鼓励学校提供经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认可的学生成长记录或其他具有说服力的材料。评价时应注意对实证材料的分析和概括,避免以偏概全。如果评价小组成员之间存在重大分歧,应提交学校评价工作领导小组,经过更为广泛深入地调研和讨论后作出决定。
(一)组织建设。学校将评价实施办法、具体工作程序及机构成员名单等,进行公示并报市教育局备案。学校评价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学科分布的需要和任课时间的要求,提出班级评价小组成员名单,至少提前1周向评价班的学生公布,如果超过1/2以上的学生不同意某教师作为评价者,则需要作相应的调整。
(二)宣传培训。学校就综合素质评价的意义、内容、标准、方法、过程、制度等内容,组织教师、学生和家长进行学习,做好宣传动员和培训工作。
(三)资料整理。班级评价小组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个人特长、获奖情况等成长记录资料进行汇总、整理。
(四)评价程序。学校新课程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先由学生本人作出自我评价,并经其家长同意签名后,上交班级评价小组;然后按本指导意见中的评价内容标准和要求完成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最后将评价结果如实填入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报告书中。
1.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发展情况进行自我评价鉴定,并写出描述性评语,描述性评语不超过200字。
2.学生互评。每一位学生对本班每一位同学(包括自己)进行等级评价。3.教师评价。评价小组的教师,认真阅读学生的有关资料,综合分析学生的日常表现、成长记录、学期的考试及考查科目成绩、学生自评等相关信息,从学生的整体表现入手,对全班每一个学生客观、公正地作出等级评价。
(五)综合性评语。由班主任综合各种信息,在其他相关人员参与下,收集各方评价结果,对学生发展情况作出整体描述性评语,突出体现学生的特点、特长和潜能,反映其进步和发展状况,力求客观准确。
(六)结果审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对评价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并负责解释。对于被评价为A等及D等级的学生进行认真复核。评价结果原则上不得更改,如果确实发现评价结果有误,应记载更改缘由及更改人,同时保存原评价记录备查。
(七)反馈。学校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个人及其家长。
(八)监察与投诉。对评价过程中出现的违纪违规行为,可向学校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举报和投诉,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调查与处理,并在接到投诉后1周内作出答复。
五、呈现与使用
(一)评价结果。新课程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应包括两部分:综合性评语和评价等级。按照省里的要求,评价结果将与高考挂钩。1.综合性评语。学生自我评语、教师综合性评语。
2.评价等级。每个维度的评价结果分为A、B、C、D四个等级,对学生某一维度评价为D下等级时应非常慎重,其材料必须提交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进行审核。对符合直接认定为优良(A等级)条件的,必须经学校审核、公示后认定。
3.等级比例。学生综合素质五个维度的等级比例以市教育局相关文件规定为依据。A等级原则上不超过30%。
(二)评价结果的使用 1.通知学生个人及其家长。
2.作为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依据之一。3.作为中考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
4.学校要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档案(学生成长记录袋)。
六、制度与保障
为确保我校新课程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能公开、公正、公平、科学地进行,使评价工作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和学校发展,学校要在具体工作中把好“三关”,即把好前期公示、宣传培训与审核备案关;把好评价过程监察关;把好评价结果审核关。同时,要建立和完善新课程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公示制度、诚信制度、监督制度、评估制度和申诉制度等各项制度。
(一)公示制度。学校要在评价工作开展前15天内将评价的内容、标准、方法、程序、人员和评价结果的使用等向学生及其家长做出明确的说明和解释。评价等级为A的学生名单应在所在班级公示,接受学生的质询并由班级评价小组研究后给予答复。
(二)诚信制度。学校要建立新课程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诚信制度,要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者、学生本人等建立信用记录。如果在评价过程中出现弄虚作假行为,则在相应当事人的信用记录中予以记载并予以通报批评。信用记录不佳的教师不能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小组成员。
(三)评价质量监控机制。学校要对评价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估,要充分了解评价工作的有关信息,及时处理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完善新课程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打下基础。
(四)举报和申诉制度。建立综合素质评价举报和申诉制度,如果学生、家长、教师和其他人士对于评价过程中可能危害评价结果公平、公正的现象和行为,或者对评价结果存在异议,可先向学校评价领导小组提出举报或申诉;如果对学校评价领导小组的答复或处理不满意,可向县教育局评价工作委员会举报或申诉。
枣强县第二中学
2008年1月
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
2010年1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 “三个面向”和 “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为指针,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保证学生健康成长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做出贡献。
二、目标和任务:
建立一个与素质教育理论相适应的中学基础教育课程评价体系,根据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科技发展的需求,以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高度着眼,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以德育为核心,着眼学生品德与人格的完善,重点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团结合作的精神,和面向世界的胸怀,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度的审美情操,形成探索、批判、研究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个性与特长得到一定的发展,在德、智、体、美各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三、评价内容目标:
(一)学生评价: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为此,除了学科学习目标之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还包括了一般性发展目标,主要描述了评定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的指标体系。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道德品质。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诚实可信、维护公德、关心集体、保护环境;自信、自尊、自强、自律、勤奋;能对个人的行为负责,表现出公民所应具有的社会责任感等。
2、学习能力。有学习的愿望与兴趣,能承担起学习的责任;能运用各种学习策略来提高学习水平,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能把不同的学科知识联系起来,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具有初步的探究与创新精神等。
3、交流与合作。能与他人一起确立目标并努力去实现目标;尊重并理解他人的处境和观点,能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能综合地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进行合作等。
4、个性与情感。对生活、学习有着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拥有自尊和自信;能积极乐观地对待挫折与困难。表现出勤奋、独立、自律、宽容和自强不息等优秀的个性品质。
(二)教师评价:
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不仅是传统的教育者,还是新型教学关系中的学习者和研究者;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执行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教师的工作也因此变得更加富有创造性,教师的个性和个人价值、伦理价值和专业发展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因此,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不再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教师水平的唯一标准,而是从新课程对教师自身素养和专业水平发展的要求,提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多元的、促进教师不断提高,尤其是创新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具体而言,包括:
1、职业道德。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积极上进,具有奉献精神;公正、诚恳,具有健康心态和团队合作的团队精神;
2、了解学生,尊重学生。能全面了解、研究、评价学生;尊重学生、关注个体差异,鼓励全体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进行积极的师生互动赢得学生的尊敬;
3、教学设计与实施。能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使之适合于学生的经验、兴趣、知识水平、理解力和其他能力发展的现状与需求;与学生共同创设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讨论、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选择利用校内外学习资源;
4、交流与反思。积极与学生、家长、校长、同事交流和沟通,能对自己的教育观念、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并制定改进计划。
(三)学生、家长参与教师评价:
建立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是新课程教师评价的重要内容,旨在帮助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学生、家长是学校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两大群体。首先,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他们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有着最直接的感受和判断;其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应重视和给予学生评价教师的权利。家乡作为学生的父母和教育的投资者之一,自然十分关心学生在校的发展和受到了什么样的教育;同时,促进家校协同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职责,因此,家长评价教师一方面是家长应有的权利,另一方面也是促使家长了解学校和教师、形成家校教育合力的有效途径。此外,学生、家长参与教师评价,也增强了对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监控,有助于促进教师反思习惯的形成、反思能力的提高。
四、评价基本原则 1.价值导向原则
通过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实现道德情感、价值观的发展,学会学习、学会作人、学会生活、学会交流,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2.全面性原则
对学生进行进行综合素质评价,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且要促进学生组织的全面和谐发展;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也要关注学生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发展潜能;使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共性评价与个性评价相结合,要关注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评价,关注情感体验、学习态度及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发展。3.激励发展性原则
要重视学生全面发展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个性特长相结合,不仅要重视结果,还要注重学生成长的过程,更要注重发展,要发现、发掘学生的点滴的长处,不失时机的激励学生成就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意识,促进学生自主、创造性发展,使评价工作成为学生、教师、学校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教育过程。4.评价主体多元化原则
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评价应是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互动活动,评价过程应成为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的和谐发展过程。
5.公正、公开原则
评价要客观,要公正,过程要公开,要透明,结果要反馈。让学生明确努力方向,能使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反馈、自我矫正、自我完善,从而达到评价目的。6.民主性原则
要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开展有效的自评、互评、教师评价;要及时沟通增进了解,努力营造良好的民主氛围,做到客观、公平、公正、公开。
四、方法与程序
学校根据《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有关工作安排,做好评价工作具体实施方案制定、机构建立、宣传发动、学习培训、评价实施、结果审定、质询投诉处理等工作。评价工作要结合学校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学生日常和关键表现的实证 38
材料为依据,实证材料必须是原始、真实,提倡和鼓励学校提供经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认可的学生成长记录或其他具有说服力的材料。评价时应注意对实证材料的分析和概括,避免以偏概全。如果评价小组成员之间存在重大分歧,应提交学校评价工作领导小组,经过更为广泛深入地调研和讨论后作出决定。
(一)组织建设。学校将评价实施办法、具体工作程序及机构成员名单等,进行公示并报市教育局备案。学校评价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学科分布的需要和任课时间的要求,提出班级评价小组成员名单,至少提前1周向评价班的学生公布,如果超过1/2以上的学生不同意某教师作为评价者,则需要作相应的调整。
(二)宣传培训。学校就综合素质评价的意义、内容、标准、方法、过程、制度等内容,组织教师、学生和家长进行学习,做好宣传动员和培训工作。
(三)资料整理。班级评价小组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个人特长、获奖情况等成长记录资料进行汇总、整理。
(四)评价程序。学校新课程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先由学生本人作出自我评价,并经其家长同意签名后,上交班级评价小组;然后按本指导意见中的评价内容标准和要求完成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最后将评价结果如实填入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报告书中。
1.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发展情况进行自我评价鉴定,并写出描述性评语,描述性评语不超过200字。
2.学生互评。每一位学生对本班每一位同学(包括自己)进行等级评价。3.教师评价。评价小组的教师,认真阅读学生的有关资料,综合分析学生的日常表现、成长记录、学期的考试及考查科目成绩、学生自评等相关信息,从学生的整体表现入手,对全班每一个学生客观、公正地作出等级评价。
(五)综合性评语。由班主任综合各种信息,在其他相关人员参与下,收集各方评价结果,对学生发展情况作出整体描述性评语,突出体现学生的特点、特长和潜能,反映其进步和发展状况,力求客观准确。
(六)结果审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对评价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并负责解释。对于被评价为A等及D等级的学生进行认真复核。评价结果原则上不得更改,如果确实发现评价结果有误,应记载更改缘由及更改人,同时保存原评价记录备查。
(七)反馈。学校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个人及其家长。
(八)监察与投诉。对评价过程中出现的违纪违规行为,可向学校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举报和投诉,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调查与处理,并在接到投诉后1周内作出答复。
五、呈现与使用
(一)评价结果。新课程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应包括两部分:综合性评语和评价等级。按照省里的要求,评价结果将与高考挂钩。1.综合性评语。学生自我评语、教师综合性评语。
2.评价等级。每个维度的评价结果分为A、B、C、D四个等级,对学生某一维度评价为D下等级时应非常慎重,其材料必须提交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进行审核。对符合直接认定为优良(A等级)条件的,必须经学校审核、公示后认定。
3.等级比例。学生综合素质五个维度的等级比例以市教育局相关文件规定为依据。A等级原则上不超过30%。
(二)评价结果的使用 1.通知学生个人及其家长。
2.作为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依据之一。3.作为中考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
4.学校要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档案(学生成长记录袋)。
六、制度与保障
为确保我校新课程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能公开、公正、公平、科学地进行,使评价工作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和学校发展,学校要在具体工作中把好“三关”,即把好前期公示、宣传培训与审核备案关;把好评价过程监察关;把好评价结果审核关。同时,要建立和完善新课程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公示制度、诚信制度、监督制度、评估制度和申诉制度等各项制度。
(一)公示制度。学校要在评价工作开展前15天内将评价的内容、标准、方法、程序、人员和评价结果的使用等向学生及其家长做出明确的说明和解释。评价等级为A的学生名单应在所在班级公示,接受学生的质询并由班级评价小组研究后给予答复。
(二)诚信制度。学校要建立新课程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诚信制度,要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者、学生本人等建立信用记录。如果在评价过程中出现弄虚作假行为,则在相应当事人的信用记录中予以记载并予以通报批评。信用记录不佳的教师不能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小组成员。
(三)评价质量监控机制。学校要对评价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估,要充分了解评价工作的有关信息,及时处理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完善新课程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打下基础。
(四)举报和申诉制度。建立综合素质评价举报和申诉制度,如果学生、家长、教师和其他人士对于评价过程中可能危害评价结果公平、公正的现象和行为,或者对评价结果存在异议,可先向学校评价领导小组提出举报或申诉;如果对学校评价领导小组的答复或处理不满意,可向县教育局评价工作委员会举报或申诉。
枣强县第二中学
2010年1月
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
2011年1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 “三个面向”和 “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为指针,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保证学生健康成长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做出贡献。
二、目标和任务:
建立一个与素质教育理论相适应的中学基础教育课程评价体系,根据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科技发展的需求,以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高度着眼,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以德育为核心,着眼学生品德与人格的完善,重点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团结合作的精神,和面向世界的胸怀,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度的审美情操,形成探索、批判、研究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个性与特长得到一定的发展,在德、智、体、美各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三、评价内容目标:
(一)学生评价: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为此,除了学科学习目标之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还包括了一般性发展目标,主要描述了评定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的指标体系。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道德品质。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诚实可信、维护公德、关心集体、保护环境;自信、自尊、自强、自律、勤奋;能对个人的行为负责,表现出公民所应具有的社会责任感等。
2、学习能力。有学习的愿望与兴趣,能承担起学习的责任;能运用各种学习策略来提高学习水平,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能把不同的学科知识联系起来,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具有初步的探究与创新精神等。
3、交流与合作。能与他人一起确立目标并努力去实现目标;尊重并理解他人的处境和观点,能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能综合地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进行合作等。
4、个性与情感。对生活、学习有着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拥有自尊和自信;能积极乐观地对待挫折与困难。表现出勤奋、独立、自律、宽容和自强不息等优秀的个性品质。
(二)教师评价:
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不仅是传统的教育者,还是新型教学关系中的学习者和研究者;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执行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教师的工作也因此变得更加富有创造性,教师的个性和个人价值、伦理价值和专业发展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因此,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不再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教师水平的唯一标准,而是从新课程对教师自身素养和专业水平发展的要求,提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多元的、促进教师不断提高,尤其是创新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具体而言,包括:
1、职业道德。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积极上进,具有奉献精神;公正、诚恳,具有健康心态和团队合作的团队精神;
2、了解学生,尊重学生。能全面了解、研究、评价学生;尊重学生、关注个体差异,鼓励全体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进行积极的师生互动赢得学生的尊敬;
3、教学设计与实施。能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使之适合于学生的经验、兴趣、知识水平、理解力和其他能力发展的现状与需求;与学生共同创设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讨论、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选择利用校内外学习资源;
4、交流与反思。积极与学生、家长、校长、同事交流和沟通,能对自己的教育观念、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并制定改进计划。
(三)学生、家长参与教师评价:
建立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是新课程教师评价的重要内容,旨在帮助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学生、家长是学校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两大群体。首先,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他们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有着最直接的感受和判断;其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应重视和给予学生评价教师的权利。家乡作为学生的父母和教育的投资者之一,自然十分关心学生在校的发展和受到了什么样的教育;同时,促进家校协同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职责,因此,家长评价教师一方面是家长应有的权利,另一方面也是促使家长了解学校和教师、形成家校教育合力的有效途径。此外,学生、家长参与教师评价,也增强了对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监控,有助于促进教师反思习惯的形成、反思能力的提高。
四、评价基本原则 1.价值导向原则
通过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实现道德情感、价值观的发展,学会学习、学会作人、学会生活、学会交流,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2.全面性原则
对学生进行进行综合素质评价,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且要促进学生组织的全面和谐发展;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也要关注学生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发展潜能;使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共性评价与个性评价相结合,要关注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评价,关注情感体验、学习态度及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发展。3.激励发展性原则
要重视学生全面发展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个性特长相结合,不仅要重视结果,还要注重学生成长的过程,更要注重发展,要发现、发掘学生的点滴的长处,不失时机的激励学生成就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意识,促进学生自主、创造性发展,使评价工作成为学生、教师、学校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教育过程。4.评价主体多元化原则
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评价应是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互动活动,评价过程应成为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的和谐发展过程。
5.公正、公开原则
评价要客观,要公正,过程要公开,要透明,结果要反馈。让学生明确努力方向,能使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反馈、自我矫正、自我完善,从而达到评价目的。6.民主性原则
要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开展有效的自评、互评、教师评价;要及时沟通增进了解,努力营造良好的民主氛围,做到客观、公平、公正、公开。
四、方法与程序
学校根据《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有关工作安排,做好评价工作具体实施方案制定、机构建立、宣传发动、学习培训、评价实施、结果审定、质询投诉处理等工作。评价工作要结合学校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学生日常和关键表现的实证 45
材料为依据,实证材料必须是原始、真实,提倡和鼓励学校提供经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认可的学生成长记录或其他具有说服力的材料。评价时应注意对实证材料的分析和概括,避免以偏概全。如果评价小组成员之间存在重大分歧,应提交学校评价工作领导小组,经过更为广泛深入地调研和讨论后作出决定。
(一)组织建设。学校将评价实施办法、具体工作程序及机构成员名单等,进行公示并报市教育局备案。学校评价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学科分布的需要和任课时间的要求,提出班级评价小组成员名单,至少提前1周向评价班的学生公布,如果超过1/2以上的学生不同意某教师作为评价者,则需要作相应的调整。
(二)宣传培训。学校就综合素质评价的意义、内容、标准、方法、过程、制度等内容,组织教师、学生和家长进行学习,做好宣传动员和培训工作。
(三)资料整理。班级评价小组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个人特长、获奖情况等成长记录资料进行汇总、整理。
(四)评价程序。学校新课程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先由学生本人作出自我评价,并经其家长同意签名后,上交班级评价小组;然后按本指导意见中的评价内容标准和要求完成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最后将评价结果如实填入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报告书中。
1.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发展情况进行自我评价鉴定,并写出描述性评语,描述性评语不超过200字。
2.学生互评。每一位学生对本班每一位同学(包括自己)进行等级评价。3.教师评价。评价小组的教师,认真阅读学生的有关资料,综合分析学生的日常表现、成长记录、学期的考试及考查科目成绩、学生自评等相关信息,从学生的整体表现入手,对全班每一个学生客观、公正地作出等级评价。
(五)综合性评语。由班主任综合各种信息,在其他相关人员参与下,收集各方评价结果,对学生发展情况作出整体描述性评语,突出体现学生的特点、特长和潜能,反映其进步和发展状况,力求客观准确。
(六)结果审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对评价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并负责解释。对于被评价为A等及D等级的学生进行认真复核。评价结果原则上不得更改,如果确实发现评价结果有误,应记载更改缘由及更改人,同时保存原评价记录备查。
(七)反馈。学校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个人及其家长。
(八)监察与投诉。对评价过程中出现的违纪违规行为,可向学校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举报和投诉,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调查与处理,并在接到投诉后1周内作出答复。
五、呈现与使用
(一)评价结果。新课程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应包括两部分:综合性评语和评价等级。按照省里的要求,评价结果将与高考挂钩。1.综合性评语。学生自我评语、教师综合性评语。
2.评价等级。每个维度的评价结果分为A、B、C、D四个等级,对学生某一维度评价为D下等级时应非常慎重,其材料必须提交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进行审核。对符合直接认定为优良(A等级)条件的,必须经学校审核、公示后认定。
3.等级比例。学生综合素质五个维度的等级比例以市教育局相关文件规定为依据。A等级原则上不超过30%。
(二)评价结果的使用 1.通知学生个人及其家长。
2.作为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依据之一。3.作为中考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
4.学校要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档案(学生成长记录袋)。
六、制度与保障
为确保我校新课程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能公开、公正、公平、科学地进行,使评价工作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和学校发展,学校要在具体工作中把好“三关”,即把好前期公示、宣传培训与审核备案关;把好评价过程监察关;把好评价结果审核关。同时,要建立和完善新课程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公示制度、诚信制度、监督制度、评估制度和申诉制度等各项制度。
(一)公示制度。学校要在评价工作开展前15天内将评价的内容、标准、方法、程序、人员和评价结果的使用等向学生及其家长做出明确的说明和解释。评价等级为A的学生名单应在所在班级公示,接受学生的质询并由班级评价小组研究后给予答复。
(二)诚信制度。学校要建立新课程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诚信制度,要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者、学生本人等建立信用记录。如果在评价过程中出现弄虚作假行为,则在相应当事人的信用记录中予以记载并予以通报批评。信用记录不佳的教师不能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小组成员。
(三)评价质量监控机制。学校要对评价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估,要充分了解评价工作的有关信息,及时处理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完善新课程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打下基础。
(四)举报和申诉制度。建立综合素质评价举报和申诉制度,如果学生、家长、教师和其他人士对于评价过程中可能危害评价结果公平、公正的现象和行为,或者对评价结果存在异议,可先向学校评价领导小组提出举报或申诉;如果对学校评价领导小组的答复或处理不满意,可向县教育局评价工作委员会举报或申诉。
枣强县第二中学
2011年1月
第四篇:校本课程开发实施和评价方案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和评价方案(试行)
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
一、组织结构
1、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组长:尤文亮(担任校本课程主要决策负责人,负责校本课程的总体策划,宏观调控,进行全面实施研究)
副组长:陈平、张必华(负责组织落实、协调、检查校本课程进行中的事物性工作)
成员:各科教研组长(主管校本课程的具体信息、资料收集与校本课程档案管理工作)
2、课程实验组主要成员
二、开发背景
二十一世纪是以只是创新和应用为课题的知识经济时代,一次,二十一世纪将使教育和 学习起核心作用的时代。随着社会政治生活的民主化与经济文化的多元发展,对学校可碜个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受教育者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既要强调传授知识的普遍性,还要强调根据学校的差异选择不同的课程而教。恰逢新课程改革春风,给中学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给学校的发展,给教师专业的发展,给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新的舞台。校本课程的开设,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过程中空间选择和内容选择,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多元性和选择性,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由学生自愿参加,以学生活动为主,与必修课程一起构成学校课程体系。校本课程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自愿性和灵活性,它对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社会活动的能力,形成学校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结合学生兴趣,充分利用学校及社区资源,认真做好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
三、指导思想
个别化教学是面向全体,兼顾学生差异的教学思想理念、方法策略的总称,及我们常说的因材施教。当前正在实施的新课程特别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注重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要学生歌星发展,必然会呼唤个别化教学。因此我校校本课程给予贯彻个性化教学。开设本课程主要依据下列理论基础:
(一)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矛盾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学生也要具体分析,不同的学生,由于其学习的原有水平、思维习惯、学习方法等等差别,他们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必定会产生差异。实行个别化教学正是承认这种差异,将目标定为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个性化教学既采取集体教学,解决共性问题;又采取个别教学(指一个教师对一个学生的个别施教),解决不同层次的个性问题,将矛盾的普遍性和曼吨的特殊性加以区别对待,使教学符合辩证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
(二)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由于个人的经验以及经验信念不同,从而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的意义也是个不相同的。该理论把学习看作是建构内在心里表征的过程,这种建构不是外界刺激的直接反应,而是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包罗原有知识经验和认知策略)对新信息进行主动加工,并把它融入到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中。而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对内在心
里表征的建构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所以在学习中必须充分重视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差异,实施个别化教学。
(三)依照多元智力理论。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已经成为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西方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当前进行课程改革的理论支撑,现在也应成为我们实施个别化教学的理论基础。该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每个人至少存在着的7种智力,即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动觉智力、交往——交流智力、自知——自省智力。加德纳认为这7种智力在现实生活错综复杂地、有机地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序组合在一起,正是这7种智力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组合使得每一个人的智力各具特点。同时,加德纳还认为即是统一种智力,其表现形式也是不一样的,如同样具有较高的逻辑——数理智力的两个人,其中一个 可能是数学家,而另一个可能是文盲,但它有很好的心算能力。由于每个人的智力都有独特的表现方式、每一种智力又都有多种表现方式,我们很难找到一个适用于任何人的统一的评价标准来评价一个人聪明与否。因此,教育的出发点就是抓住每个学生德智力特点,使施个别化教学。实施个别化教学,提高学生智力开发水平。
(四)依照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教育在我国推行多年了,也形成了一套理论。素质教育有三要素,即面向全体、全面提高,主动发展。而个别化教学的宗旨便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体现素质教育三要素,既面向全体学生,又注重因材施教,突出学生歌星发展,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根本措施。
(五)依照视听教育理论。我们的个别化教学是依靠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的,还必须以视听教育理论为指导。视听教育理论,又称“经验之塔”学说,是美国教育家戴尔在1946年提出的。他对经验是如何德来的作了系统的研究,认为经验有的是直接德来的,也有的是间接得 来的,他把经验按抽象程度分成三大层次:“做的经验”“替代的经验”“抽象的经验”。教育应从具体做的经验入手,逐步上升到抽象理念。在学校中,运用各种教育媒体,给学生提供各种“替代的经验”,使教学具体化,既有利于向抽象概念转化,又易于向实践过渡,现行的网络多媒体系统正是起这样的作用。
四、开发目标
1、总体目标
以课程为载体,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中,做到以师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标,积极发展学生个性,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让师生与课改共同成长。我校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提出了选修课和活动课作为我校的校本课程。
2、具体目标
选修课:在完成教学规定的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后,培养学生语文书写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数学思维能力与英语口语交际能力,让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增强学生安全意识,劳动意识,环保意识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活动课:艺术类;培养音乐、美术兴趣,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少数同学艺术特长得到发展。
体育类;增强健康意识,提高健身能力,初步掌握基本健身技能。
技能类;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英语口语交际能力、语文口语交际能力和语文写作能力,初步学会计算操作。
学科类;通过课外活动,培养一批尖子。
五、开发原则
1、主体性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教师讲授、指导少而精,尽量让学生多练、多动,多给学生以尽可能夺得实践与想象、创造空间。
2、自主性原则:学生在“自选科目时,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意愿,报名后按各自选择组织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3、自愿性原则:尊重学生的意愿,自选组别,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4、灵活性原则:教学内容、方法应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教师应从学生的能力、效果等差异出发,因材施教,灵活的做内容形式上的调整,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5、开放性原则:体现在目标的多元化、内容的宽适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可变性,评价的主体性。
六、校本课程教材编写要求
以活动形式为主,不宜编写为系统性得知识册,教师应从以下四个渠道挖掘教材资源,1、自编教材
2、改编教材
3、选用优秀教材
4、拓宽现有教材
七、校本课程的开发步骤
(一)建立领导机构:校本课程开发小组
组长:张必华
成员:各教研组长
(二)前期论证
1、利用现有资源,征集教师意见,确定校本课程的具体内容
2、将开发的课程纲要要拿到学生及家长中征求意见,确定课程设置的合理性。
(三)培训师资
1、校本课程理论
内容:课程标准与校本课程开发。培训方式:学习、研讨。
2、教师专业知识培训。学校对担任校本课程及其开发的教师进行相关专业知识培训。
(四)撰写课程纲要。课程纲要阐明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课程目标:全面、恰当、清晰地阐述课程涉及的目标与学习水平。
2、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
3、课程实施:包括方法、组织形式、课时安排、场地、设备、班组规模等
4、课程评价:主要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涉及评定方式、几分方式、成绩来源等。
(五)开设拓展型课程,成立兴趣小组,学生自主选择。在活动中积累开发校本课程所需的资料、教学经验,发现问题,改进课程纲要。
(六)完成校本课程开发。整理、编撰校本课程,把完成的课程提交上级部门审批。
(七)实施校本课程。在获得上级批准的情况下,实施校本课程。教务处做好监控、测评。参与听、评课的指导,调控校本课程实施情况,总结经验,解决问题。
(八)课时安排:选择恰当的年级,校本课程每周2课时。
八、组织实施
开发内容
(一)选修课程:
1、学科课程:
2、微型课程:
(二)活动课程
艺术类;体育类;技能类;学科类
九、校本课程的评价
1、授课教师的评价。教务处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对教师进行考核,并记入业务档案。
主要是四看:
一看教学资料,二看听课情况,三看教学成果,四看学生问卷。
2、学生的评价。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方式的考试或考查,对学生评价主要是三看:
一看学生考勤记录
二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地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等形式记录在案,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
三看学生学习的成果,学生的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秀者可将其成果及如学生学籍档案内。
十、校本课程的教学管理
1、任课教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按步实施、教务处随机听课,随时测评。
2、教师必须有计划、有进度、又叫安、有学生考勤记录。
3、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的成绩资料。
4、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5、任课教师要认真填写好学校安排的其他需完成资料,及时总结经验。
6、每学期召开一次校本课程研讨会,展示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解决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十一、配套措施
1、教务处、教科室、年级段、教研组要积极帮助教师制定好教学计划,负责协调安排和组织指导教学计划的执行。
2、学校聘请社会有关人员担任部分课程的教学,邀请市、区、教研部门领导到校指导工作。
3、校本课程与必修课程一样,计入教师工作量,工作实绩载入业务档案。
十二、运作机制
1、管理网络
校长、主管教学副校长教务处主任、教科室主任年级组长、教研组长、办主任、校本课程教师
2、运作流程
学校规划前期动员师生自选年段或学科编组组织教师制定教学计划研究教学模式进行备课活动教学实施课堂教学完成学习成果展示与评估
小结
2005年8月
第五篇:学校课程评价实施制度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级中学课程评价实施制度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坚持教育创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依据《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依据《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结合本校实际,现就课程评价制度改革有关问题初步制定本实施意见,并在实施过程中逐步修定完善。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邓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为指针,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保证学生健康成长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做出贡献。
二、评价原则
1、评价与考试要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要有利于教师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有利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2、评价的内容既要关注学生学业成就,又要重视学生多方面潜能的发展,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评价的标准主要包括发展性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评价标准既要体现对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又要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评价要力求方法多样、方式灵活,除纸笔考试或直接检测外,还要通过观察、访谈、综合实践、动手操作等多种形式,提高评价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5、评价不能只关注结果,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把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把学生发展的过程作为教育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6、要确立多元评价主体(包括教师、学生、家长等方面),实行多元评价,做到公正、公平、真实。
7、不能以纸笔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价方式,不以卷面分数作为评价标准。
三、评价目的:
1、通过评价检测实施效果,评定新课程实施的工作业绩。
课程改革是为实现指定教育目标而设计的,是否达到预期目的和预期效果,需要一套科学的测评系统来完成此项工作。建立评价制度的目的之一就在于通过测评,了解不同课程改革的效果,从而对各项工作作出合理的评定。
2、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引导实施新课程工作朝着既定方向运行。
评价具有导向功能,通过评价获得的信息,又可以对课程改革进行反馈调节,引导课程改革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运行。促进教师转变观念、转变角色。要求教师成为课程的建设者、研究者、开发者。促进老师转变教学方式,实施教学方式,由注重结论的“传承式”转变为注重过程的“探究式”、互动式”。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3、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通过评价,能够促使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使先进者受到鼓励,落后者受到鞭策。
四、评价范围和对象
评价范围包含课程改革的过程和效果两个部分,每个部分又涵盖多项评价指标。学生、教师为主要的评价对象。
五、评价内容目标
(一)学生评价: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为此,除了学科学习目标之外,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从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个性与情感等方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师评价:
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不仅是传统的教育者,还是新型教学关系中的学习者和研究者;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执行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教师的工作也因此变得更加富有创造性,教师的个性和个人价值、伦理价值和专业发展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因此,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不再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教师水平的唯一标准,而是从新课程对教师自身素养和专业水平发展的要求,提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多元的、促进教师不断提高,尤其是创新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具体而言,包括:
1、职业道德。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积极上进,具有奉献精神;公正、诚恳,具有健康心态和团队合作的团队精神。
2、了解学生,尊重学生。能全面了解、研究、评价学生;尊重学生、关注个体差异,鼓励全体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进行积极的师生互动赢得学生的尊敬。
3、教学设计与实施。能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使之适合于学生的经验、兴趣、知识水平、理解力和其他能力发展的现状与需求;与学生共同创设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讨论、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选择利用校内外学习资源。
4、交流与反思。积极与学生、家长、校长、同事交流和沟通,能对自己的教育观念、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并制定改进计划。
(三)学生、家长参与教师评价:
建立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是新课程教师评价的重要内容,旨在帮助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学生、家长是学校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两大群体。首先,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他们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有着最直接的感受和判断;其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应重视和给予学生评价教师的权利。同时,促进家校协同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职责,因此,家长评价教师一方面是家长应有的权利,另一方面也是促使家长了解学校和教师、形成家校教育合力的有效途径。此外,学生、家长参与教师评价,也增强了对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监控,有助于促进教师反思习惯的形成、反思能力的提高。
六、建立促进新课程健康、顺利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
1、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定期对学校课程执行情况及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评价,根据信息资料的反馈及时调整课程内容、计划,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创新的机制。
2、把握好三个环节。一是课程开发前需要评估和专家论证,以确保课程开发的科学性、规范性。二是课程实施中的过程监控,以确保课程目标的有效实施及过程方法的合理性。三是课程实施后的阶段性总结和效果评估,通过效果评估加深对整个课程方案开发的再认识,为课程评价体系的调整建立基础。
七、评价结果的使用
评价结果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用于分析课程改革中的成绩和问题,便于今后更有效地指导教育教学工作;二是用于向被评价者作出信息反馈,使被评价者明了自己工作中的成绩与缺陷,明确今后努力方向;三是作为学校办学自我评估的重要方面。
我校新课程评价制度的改革尚处于探索阶段,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只要我们所有的工作都以“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课程的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实践中的研究,我们就一定能形成较为完善的评价制度,推进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