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年新课程背景下的政治高考复习策略
2012年新课程背景下的政治高考应考策略
迁安二中
高三政治组
刘书娟
2012年是新课改后的第一年高考,在一年的备考工作中,政治学科几位教师,认真学习学校的计划,和梁校长的几次讲话。围绕新课改、新大纲的要求,结合二中学生的实际,努力构建模式平台,按照“研究典型、找出本质、把握精髓”的原则,探索出了政治学科高三应考的备考模式:即做到“书读薄,点成网。网变题,题成型,型练熟。”坚持“三个淡化,四个强化”的做法。从2012年高考文综试题看,我们的备考对路、有效。2012年高考我们高三二部,三个普文,五个文科特长均取得优异成绩,应届文科本二上段4人,特长上段130人。其中二中文科状元马明(564分)出在我们部。文综最高分王亮(235分)出在我们部。特长最高分陈玉凤(512分)出在我们部,我部的普班、特长文综平均成绩全校最高。部分优秀学生成绩如下:
王 亮:318班,文综成绩235,全校第一
赵海茹:318班,文综成绩222,全校第四
陈玉凤:323班,文综成绩225,全校第三,特长系列全校第一 杨 鑫:323班,文综成绩 217,特长系列全校第三 宋苗苗:323班,文综成绩 210,特长系列全校第六 王慧敏:323班,文综成绩207,特长系列全校第八 张 慧:323班,文综成绩 206,特长系列全校第九 杜明娇:323班,文综成绩 206,特长系列全校第九 曹景奇:323班,文综成绩 205,特长系列全校第十(理转文,学三个月)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文综教师共同努力的结果,与政治组大胆改革,科学备考也是分不开的。下面将我们的做法做简要说明。
一、落实“书读薄,点成网。网变题,题成型,型练熟。”备考模式做法:
(一)书读薄,点成网。
高考政治四本必修,295个考点。时间紧,任务重,特别是特长生只有三个月时间。怎么提高复习效果: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把课本读薄,把相关考点编织成网。即构建若干个小知识树。
在一轮、二轮复习中,经济生活设置了:货币、价格、消费、就业、分配、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市场经济、全球化八个知识网。政治生活编成:公民、政府、人大、中共、民族、国际社会六个知识网。文化生活编织了:文化的作用、文化的创新、中华文化民族精神,中国特色文化四个知识网。哲学:唯物论两个观点、辩证法四个观点、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四个网。
必修四本书总共就编成22个知识网。学生用时间反复复习20几个网。任务少,脉络清,效率高、效果好。教师在复习时如何引导学生编织知识网呢?
(1)解放思想,改变旧观念,树立新理念
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影响行动。把书读薄,教师必须解放思想。对传统的教学理念,传统的应考模式要大胆更新。教师要学习新大纲、研究新高考。整合新教材。学习学校计划,研读梁校长讲话的精髓,用系统论的思想指导教学。
(2)整合教材,站在整体的高度处理知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四本必修,295个考点。面面俱到,往往得不到。教师站位要高,教师要研读教材,把 握教材整个体系,细读考纲,大胆整合。引导学生把主干知识点按照一定的顺序、逻辑进行整理,建立清晰的知识结构。每本教材中学生只需记住几个知识板块,骨架。大量的琐碎的点舍掉,学生思路清晰,记忆量减少,应考的效率明显提高。体现把书读薄。这个环节,教师要敢于舍弃,要会舍弃。树立舍是为了得的思想。
如:
必修一《经济生活》以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消费——生产——收入与分配——交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线索,综合2012年热点背景,学生只需记住:货币、价格、消费、就业、、分配与公平、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经济全球化八个板块。
必修二《政治生活》以:“公民、政府、人大、中共、民族宗教、国际社会”等六大 主体” 为核心构建体系即可。
必修三《文化生活》以“文化的作用”为最大的线索,构建“文化的一般作用——文 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体系,并且 四个单元本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看,怎么办”的整体设计思路,形散而神聚。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就是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四个板 块的骨架即可构成哲学全部考点内容。
这种复习思路正确性,在2012年高考试题中得到了完美的印证。(3)形成网络,应用网络,熟悉网络。
传统的一二轮复习模式也注重网络,但注重网络形成忽视网络的应用,教学过程强化知识要素的精、深、细。最后形成网络。2012年政治复习中,面对新的课改要求,对复习结构,课堂结构进行改革:淡化单个知识的精深细,强化彼此的联系。在系统中复习知识要素,复习单个要素一定是在知识系统中。这样做到形成网络,学生时时应用网络,熟悉网络。例如2012年高考试题38、39两个主观试题共六问。每个问题都是考核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的小知识体系。没有一问考核具体知识的精深细。考生只要写出知识的第一级内容即为标准答案。而那些细化的知识则出在选择题中。考核学生的辨别、应用能力。
(二)网变题,题成型,型练熟。
1、网变题
知识网络化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但是这些能力在高考中通过固定的题型来考察。会解答问题,分析问题,是学生能力的升华。是对教师能力的检验。12年政治备考,在学生熟练掌握20多个知识网的基础上,每个网后面教师都精心搭配了几个高考题。引导学生有感性到理性,有发散到具体。这就是网变题。
例如:复习文化作用这一板块,知识网就是四条线索:文化一般作用,文化对经济政治的作用、文化对综合国力的作用,文化对人的影响。这个知识网络学生熟悉,复习时教师选了2011年山东文综试题:材料三:1955年10月,武汉钢铁厂在武汉市东郊长江南岸破土动工,1958年9月建成投产。2011年,汉阳铁厂遗址保护性改造工程启动,原址上将建设一座博物馆,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基地。
结合材料三,从“文化的特点及影响”的角度,分析为什么要在原址上建设博物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7分)
对于此题的解题关键就是构建 “文化作用”知识体系,从中再现出:“文化的特点及影响”的小知识体系,然后与试题中的材料有效衔接,此题就迎刃而解了。
因此,复习主观试题的过程中,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把知识系统若干个小的问题,变成热点现象的答案,变成相对独立的小系统。以“点”带“题”,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学后会用,学有成效。师生的负担减轻,但效率不减。
2、“题成型”。研究09-11年课改区高考试题发现:高考试题有章可循: ①近几年出题的题型几乎不变(成型)。12个客观题,两个主观试题(五、六小问)
②试题分值定型。
③试题答案特点(贴近教材)成型。
④重要考点连续出题(可能出在不同的省区)已成风格。如2011年,浙江文综试题40题(原题省略)第2问:动画片《田螺遗梦》的创作过程如何体现辩证否定的实质(10分)。2011年课改区海南试卷25题(原题省略)第(3)问:结合材料,根据辩证否定原理谈谈“芭比之父”获得成功给我们的启迪。(7分)。2012年全国文综试卷39题(原题省略)第二问: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否定观分析为什么科研人员能够成功开发龙脑(10分)两年的答案语言几乎没有什么差距。分值都是10分。
“所以备考一定要研究高考,要遵“章”守“规”,不要违章、违规。2012年政治组备考过程我们提出:南信息,北信息,不如高考试题反馈的信息。东试题,西试题,比不上高考真题。在备考过程中,围绕高考已成型的东西,反复研究、模仿、创新。
在备考过程中,我们精选了2010年和2011年各地的高考真题进行集中训练,对各类高考题型进行了精心细致的总结。
第一、做好基本题型归类。
通过研究高考试题发现典型的题型有:启示类、评价类、体现类、依据类为主要题型。备考中要特别关注“评析题”和“设定身份”谈建议类等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试题的复习。
第二、做好解题思路总结。
课改区试题的答案,没有老高考那种“高、大、全”的模式。体现小切入点,贴近生 活,应用课本知识,符合学生身份。体现一定探究精神。结合这些特点在解题思路我们尽量归纳万能公式。(主观试题总结出模板式的答题方法,就是使用已成型的知识网)。通过精选试题来熟练掌握解题思路的运用。如:对设问中范围、主体、题型的把握;对材料的分层解析;对于答题书写的要求,必须严格落实到位。
第三、做好热点问题归类。
例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公益性 文化事业的发展;小微企业的发展问题;PM2.5环境问题;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等,围绕这些热点问题,引导学生把热点链到知识网上。联到高考题型上。答案总结出模版来。
通过习题的练习,引导学生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对各种问题的题型模式熟练掌握。只 有掌握模式,掌握答题系统思路,才会以不变应万变。不会陷入题海。
3、“型练熟”。
反复做试卷和资料中的经典试题,适把上面总结的各种题型练熟,适应高考的命题思路,锻炼应考得分的技巧。通过各种形式的测试让学生懂得:
(1)考什么?——知识:考书本上哪一个(或哪几个)知识;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
(2)怎么考?——题目要求(题型、材料、范围、主体、分值)(3)怎么答?——题型的把握、知识选择、答案的组织。
让学生牢记试题虽在书本外,道理却在书本中,答案就在设问中,答案就在材料中!
二、“三个淡化,四个强化”,求实达效。
为了真正落实“书读薄,点成网。网变题,题成型,型练熟”。在备考中,我们提出三个淡化,四个强化。
(一)“三个淡化”做法:
1、淡化一轮二轮。备考轮次是一个紧密联系的系统。每个环节都是知识、方法、能力的统一。截然分开就是隔断联系。
另外,高三备考(特别是特长)时间紧、任务重,我们的应考策略是一轮中渗透二轮,二轮中回顾一轮,一轮二轮相得益彰。每一轮都体现“书读薄,点成网。网变题,题成型,型练熟”的模式。
如:以往的复习模式是一轮夯实基础,二轮热点专题,三轮模拟训练。我们现在的做法是一轮夯实基础的同时适当渗透高考真题训练,逐步提高能力。二轮再次强化基础,进行知识专题复习。注重了知识、方法、能力的系统性。
2、淡化热点专题。
热点未必热,冷点未必冷,复习中如果大量的时间追求热点往往会出现“跑偏”的情况,最终效果不佳。其实通过研究高考真题会发现,真正的原理、依据、答案要点,基本都来自于课本,因此,课本知识才是核心,所谓的热点知识知识一个背景。所以12年备考我们强化以考试说明为依据,抓住知识重点来复习。因此,我们政治组的应考特别强化知识成网方法成型的练习,淡化热点专题,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用知识带热点,万无一失。
3、淡化选择试题。
对于选择题的处理,我们采取了每天12道课下一练的形式,课上三四分钟处理疑点即可。尤其是针对特长班学生更是切忌大量时间讲选择题,大胆舍弃计算题,为巩固基础、训练大题赢得宝贵时间。
特别强调:特长生更是擅长做选择题,抵触主观题。如果再强化选择题训练,后果就是选择题得分不涨,大题仍不得分,总体复习效果不佳。以2012年高考真题为例,主观试题都是我们平时复习的重点,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强化训练,会让学生遗憾终生。
(二)“四个强化”,从容应考。
1、强化更新教学观念
新课改,新高考,新的形势,教师要提高备考效率,必须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1)加强课改研究和学习,让课改教学常态化。坚持每天一节集体教研,列入课表。组长负责。
(2)学习学校的计划,校长的讲话,深入研究,为我所用。(3)树立典型引领课。
一堂真正的好课,能让听课教师品出课改课堂的味道、悟出课改教学的玄机,才能从内心接受新课改,从而真正实现观念的转变。每周推出一节引路课,大家点评。
2、强化更新教学方法
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理念已渗入到高考试题的各个层面,这要求我们教师要转变角色,更新方法,用新课程理念研究高考,指导备考,适应新高考的要求:政治组在备考中给学生提出这样的理念:告诉我的我会忘记,给我看的我会记住,让我参与的我会理解。引导学生参与课堂。
(1)创建合作学习小组。
引导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法学习,激励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探究,见人之未能见,想人之未能想。结合高三的特点,课堂特别在动脑动手的环节上加大力度。
(1)拓宽教学空间、形式。
传统的学生动笔展示,受教室空的影响,参与形式单一,人数较少。我们调整结构,让前后黑板都成为了学生演练展示自己的舞台,学生可以自己操控多媒体、展台等辅助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每节课下来,直接参与课堂活动的人数都在20多人次。我们始终坚信:课堂上给学生几次机会他会创造意想不到的奇迹
4(3)“立体式”复习模式。
在基本熟悉课本的情况下,复习过程中针对一些重点问题可以打破教材结构,跨章、节甚至跨知识体系地进行知识梳理,开展“立体式”复习。这种复习模式可以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容应对新课改高考中的开放性试题。
如:2012年高考39题(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现代科技对于广大中医文化的作用。(12分)
在复习中可以运用这个思路:首先,文化生活知识中提到“科技作用”的点有那些?通过“立体式”知识梳理:文化与经济交融、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容等。然后,结合试题设问和材料信息组织答案。这样得分率是很高的。我们认为:结构的调整会带来质的飞跃
3、强化更新备考试题
(1)“教师走进题海,学生才能走出题海”。教师只有大量研究近三年新课改的高 考真题,才能高屋建瓴,提高学生训练的针对性。
(2)重视微观、细节试题的研究。
通过对今三年新课改地区高考试题的研究发现,试题设问的“切入点”都很小。2012年高考38、39试题考查了“如何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科技的作用、辩证否定观、政府” 知识,由此可见,从重视微观上全面把握基础知识,是应对高考的关键。
4、强化更新课堂结构
(1)以目标为依据,构建高效课堂。
明确课堂三维目标,知识目标上黑板,三维目标相互整合,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渗透于知识和能力目标的全过程,架构高效课堂教学。
(2)以方法为支撑,架构立体课堂。
一是通过问题情景,培养学生多角度的思维能力,实现思维立体;二是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形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实现互动立体;三是学生反馈立体,即在课堂教学中留出学生更多的反馈机会,特别是提问题的机会,把这纳入到课堂结构的一个环节。这样能最大限度地捕捉课堂的生成资源,实现课堂立体化。
(3)以得分为目的,打造动感课堂。
课堂教学我们追求成功与欢乐并存,努力构建学法体系。让学生在“愿动、乐动、能动、敢动”的过程中实现得分的自信。
创设教学情境,把握学生心理,让学生在真实、具体的感受中“愿动”。创设合作探究小组,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在知识的探索中“乐动”。创设明确具体,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实现“能动”。创设平等、民主、友爱的合作伙伴式师生关系,营造和谐课堂氛围,让学生“敢动”。总之,我们的课堂主张:学生站起来,走上来;争起来、写出来;掌声响起来,教师退下来。
以上这些应考策略,已被我们应用到了2012年政治高考备考当中。实践的结果证明: 我们的做法是正确的、行之有效的。
38、39题共五问所考查知识点均为我们复习备考的重点内容,欣喜之余,我们把这些做法总结出来,希望能够为我校续写高考辉煌作出一份贡献。
第二篇:新课程下高考物理复习备考策略
新课程下高考物理复习备考策略
为了提高复习班教师的备考水平,我们高三老师参加了高考培训会。我们物理学科有三位专家对今年的高考物理复习备考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听后很受启发,现总结如下:
一、新课程及其变化
变化1:在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变化2:在课程结构上重视基础,体现课程的选择性。
变化3:在课程内容上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
变化4: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变化5:在课程评价上强调更新观念,促进学生发展。
二、新课标高考带来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
1.教学目标从一维拓展到三维,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方面进行考查,改变了传统的“重知识、轻过程,重结论、轻方法,重理论、轻能力,重结果,轻体验”的单一教学目标。
2.教学方式由灌输填鸭式变为探究式、把“传授”新知变为“探究”新知。
3.课堂上由以教师为中心,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不再是主导地位,只是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敢于实践、勇于创新、善于发现的精神。
三、新课标高考带来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1.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学会终身学习。
2.以人为本,变苦学为乐学,让学生尽量自己去思考、去探究、去创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把 “被动接受学习”变成“主动发现学习”。
3.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学习不再成为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生活的体验。
四、考试能力要求的变化
《高考说明》在能力要求上增加了以下条目:
①在能力要求的总论中表述为“高考物理试题着重考查考生的知识、能力和科学素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意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注意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广泛应用„„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②在分析综合能力表述中增加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要求。③在实验能力中增加了探究能力的考查要求。主要包括:⑴对结论进行分析和评价;⑵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制定解决方案;⑶简单的设计性实验。
显然,这些能力要求更多地涉及“过程与方法”。因此,复习教学应突出物理学科特点,在概念、规律的教学中,问题的设置应注意物理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和广泛应用,引导学生在真实问题情境的分析、思辨中形成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进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里强调的是对知识的理解而不是死知识的机械重复训练,另一方面要尽可能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形成知识、技能和能力。不经历真实的实验过程, “讲实验”在一定程度上固然能起到强化训练的目的,但要培养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对结论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甚至设计实验的能力,显然是不够的。踏踏实实上好实验课、做好实验,是宁夏经历三年新课程高考后达成的共识。
五、新课标高考带来的命题特点的转变
具体表现为:
1).突出主干知识、前移考试重心: :
在《说明》中明确地将高中物理知识分为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必考内容为力学(必修
1、必修2)、电学(选修3-1和选修3-2)。这些模块中包含了高中物理的主干知识,使新高考对物理主干知识的考查更为突出。在《说明》中明确规定必考模块95分而选考模块15分,分别占86%、14%,考试重心明显前移。
2).改变综合格局,选择题、计算题的命题点发生变化:
《说明》中明确规定有必考模块和选考模块之分,所以选考模块中热、光、原、振动和波、动量方面的试题不会出现在选择题中。同时,必考模块和选考模块之间的交叉和综合也不会出现在计算题中——旧课程背景下动量与能量方面相结合的,多物体、多过程的复杂计算题,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
3)高考物理命题指导思想
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学生对所学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
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重视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考查。高考以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为依据,以构件建学生的与物理学科体系相适应的认知结构为目标,以发展学生的能力为重点.力学与电学实验都有考查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题材,可能由于力学实验相对直观一些,原理明确一些,要出有一定难度的题目相对难一些。高考实验的重点和难点通常在电学实验。一般来说,电学实验的内容和变式丰富,既可以是器材选择、电路设计、实物线路连接,也可以让电压表串联、电流表并联等,另外,电学实验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考查也是全方位的,可以是分析、比较、判断,可以是设计,还可以考操作,特别是电学实验需要学生具有全面、系统考虑、分析问题的能力再者,电学实验的变化很多样,可以是新实验用旧方法,可以是新实验用新方法,也可以是旧实验用新方法等等;为命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为了解决一个电学实验问题,学生需要系统考虑内、外接法,分压式、限流式连接,电源电压、电表量程、变阻器阻值,固定电阻大小,可变电阻范围,甚至要考虑最大电流和额定功率等,这种全面而系统考虑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即便经过专题复习,随着时间推移和情境变化,还是能够检测出一个考生本质上的能力水平,这也许是近几年高考实验题重点放在电学实验的原因。综合性强,考虑角度多的问题总能检测学生的能力。
六、新课程下的科学复习备考策略
一)熟悉考纲,明确知识点及要求,照纲复习
二)科学的制定阶段性复习和考试计划
1、制订复习时间和总进度计划
2、明确各阶段复习目标及每周复习内容
3、选择合适的复习资料
4、认真做好命制各类考试试题的计划
三)科学的高考复习具体策略和方法
深化对概念,规律和方法的认识(三点)重视物理学基本运动和基本物理过程的总结和归纳(平抛,斜面物体,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等规律),从建构知识体系弄清相互的联系与区别,提高综合效能(以力和运动关系为例),重视科学素养的培养(从解决问题角度出发)。
回归课本
课本是物理知识、规律、方法最科学的载体,第二轮复习中再次回归课本,就是去重温重要概念的形成过程,重新“品尝”重要规律的产生过程,对学生的建模能力、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就会站在新的制高点上。它肯定也是命题者首选的知识载体和思维模块。每年高考题都能找到课本上的原题,或类似题、克隆题、衍生题。学生应充分认识到课本题的重要性,挖掘其潜力,这也是高考成功的重要一环。
(1)、主要任务:全面系统复习高考知识点。实施方法:按照知识体系,实施要求:全面复习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关注热点、强化弱点相结合;课内复习和学生自主复习相结合;质量与速度并重,忌轻描淡写和拖泥带水;精讲、精练、勤辅导。
(2)责任到人,统分结合:每个单元内容,由一名教师负责制定复习方案和命制单元训练题。复习方案中包括:本单元整体认知、考点说明、知识点、课时分配和每节教学简案、选讲例题、课后强化训练题和作业、解法总结、相关实验和探究。在开课前一周以文本的形式做出复习方案草案,然后在备课组讨论修改,形成最终的复习定稿,每位教师以此方案为框架,结合个人教学特点和班级实际适当取舍和补充,做出优化调整。这一做法确保了复习的进度和质量。从备课到上课到考试练习到分析评价完全实现了同步。我们每周至少有一次正式的复习讨论,以协调复习内容、复习进度、复习深度,并及时解决复习中存在的问题。
(3)各类试卷的命制:
要求:各类试卷必须为自行编写的试题,坚决杜绝使用成卷,比较好的成题可以重复出现.做法:收集本校近几年备考时的高考试题、高考模拟题、各省市最新的模拟试题,11、12年备考中宁夏重点中学的模拟试题等作为素材,结合11、12年考试说明及高考命题趋势,根据我校学校实际需要做好资料的整合。从中优选基础性、针对性强、创新性的试题,这样的试题不但有利于学生巩固基本知识,而且能提高训练的针对性。确保备考复习的高效。
(4)认真做好每次测试后的卷面分析和学情分析总结工作.分块按章复习(基本概念、基本规律解题方法 和技巧)
第三篇: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精选)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
关于高考这件话题,老师们是逢会必说啊。这次也不例外。平克虹老师从高考的历史背景,题型等做了详细的分析,我对其中三点感触最深:
1,如果让谁学不好英语,就让他天天做题。这好像是一个笑话,可最符合我们高中的现状。老师忙着选题,出题。学生忙着做题,总结。英语原有的乐趣都在一张张的卷子中流失了。这一点在做阅读理解时特别明显。明明文章很幽默,可学生读下来面无表情,甚至没有题的阅读材料他们都不感兴趣,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啊。
2.高考无听力。这个问题我们河北省的师生真是深有体会。首先领导们有自己的看法。他们不愿意考听力有两个原因:第一,考听力对农村的考生不利,并不是每个学校都有条件建语音室,这的确是个事实。可是每个学校总得有条件给老师发个录音机吧。他们不知道高考不考听力其实是剥夺了学生听听力的机会。这使他们输在了起跑线上,因为到了大学的四六级考试听力都占到了35%。第二,考听力容易出事。其实做什么事情都是有一定风险的。举例来说每年的高考都有人作弊,甚至还出现过大规模有组织作弊的情况,那高考怎么到现在还没有取消啊。只要我们精心准备,把风险降到最低,尽力而为就行了,不能因为害怕而不去做。
3.英语考试以及平时的英语教学我们都要注意强调应用,注重交际,突出语篇。这在高考的命题原则中就可以看出来。高考语言类考试的命题原则是:1,高考试卷中知识性题目的难度有所减低 2.写作能力要求适度提高,书面表达能力部分评分标准变化。
第四篇: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地理有效备考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地理有效备考策略
海南侨中
何爱群
摘要:新课程的推进带来了新高考的实施,在新形势下,高三地理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及时调整高考备考策略,才能在地理高考备考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新课程 高考备考 地理
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以来的第三年高考硝烟已散,尘埃落定。在地理高考备考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新课改实施后的高考备考,高三地理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及时调整高考备考策略,才能在地理高考备考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更新观念、活用教材、准确把握教与学的关系
新课标认为地理教材是“学”的材料而不是“教”的材料;如何准确把握“学”的材料与“教”的材料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正确处理教材非教学依据与学生依据教材学习等方面的问题,直接关系到高考备考的效果。同时,教材的核心内容:学科的原理、概念、规律、方法,都是依靠新课标编写的,高考命题依据来源于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所以,高考备考不能因为实施新课程而放松对教材的研究。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高考备考不惟教材,但又不能抛弃教材。教材是组织学习的蓝本,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依据,是联系新课程标准的纽带,是实现新课程标准的桥梁。我们应该以课标要求为准绳,重新组织教材的结构,以新的视觉和理念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二、认真研读“三考”,准确把握复习方向
“三考”即考试说明、考点、高考题。《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主要依据,是指导考试设计、实施备考的总纲,是师生复习的指南。因此我们专门抽出时间来进行认真研究,着重分析、思考考试说明的组成、考试说明与教学大纲的关系比较、考试说明与高考试题。通过分析、研究及考点在高考试题中的具体体现和考试中三个层次要求的试题的具体模式,进一步明确高考复习的内容,严守考试说明中的考点,源于课本,高于课本。增强了高考复习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把握复习教学的正确方向,提高了复习效果。
三、把握主体内容,夯实基础,加强空间思维训练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升华。纵观这三年的高考试卷,不难发现,高考命题已经从“以知识立意”转向“以能力立意”。地理能力的提高要依赖于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培养,离开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能力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高三复习要引导学生多看课本和地图,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抓好地理事物的本质、关键点、重难点、下功夫夯实基础。
1、加强知识的归纳整理,形成知识体系
教学理论的研究表明,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要比掌握大量具体的零散知识更具价值。在传统的学习过程中,比较偏重于掌握知识的细节,而忽略了对知识结构整体上的理解和掌握。由此而带来的直接的危害是降低了知识的智力价值,使获得的知识难以成为今后深入探究的可靠基础。
在知识整理加工的过程中,伴随一系列思维活动,如分析、判断、归纳、演绎、比较、分类、总结、概括、推理等,可以说这个过程也是思维综合训练的过程。经过这一过程可以加深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同时也可以发现问题、弥补漏洞、纠正错误。在对基本原理、规律的探究、发现、归纳和应用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多思、敢问、善问可准备一个问题本,真正弄懂、吃透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2、夯实基础,突出主干,注意与初中地理知识的有机结合
基础和主干知识是指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和重要的地理事物、观念、结论。它们分布在教材的各个部分。但总体来看,能够体现地理学科学习功能的、能够形成再生知识的、与生活生产紧密联系的部分多为高考复习的重点所在。如:地图、地球运动、大气运动、人类活动、人地关系等。
对于基础和主干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不是要死记硬背,而是要深入理解和具体应用。高考试题往往通过大量引用课外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素材,形成新的问题情景,构成新的问题角度,从而考查学生的能力。但是无论如何,其考查的落脚点仍然是地理学科的基础和主干知识。所以我们必须抓住各部分的基础和主干知识,寻找各部分知识与其他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综合的思维方法,才能在高三地理复习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重点复习高中系统地理知识的同时,还要正确处理好初高中地理知识的有机结合。初高中地理知识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只要高中地理中涉及到的初中地理知识,都应该掌握,决不能回避。要正确处理好高中系统地理与初中区域地理之间的关系,以高中系统地理为主,兼顾初中地理,当涉及到相关初中地理知识时要进行串联复习,并落实到区域图上。只有把具体的地理事物或现象落实到具体的区域中,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它产生的原因、特点,预测它的发展变化趋势。如复习“地球运动”时,就应把初中的“时区和日界线”融入其中,复习“地壳运动”时应一并复习初中“地形和地形的变化”等等。
通过这样处理,不仅使初高中地理知识紧密结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而且便于提高综合分析地理知识的能力。可见,抓住多角度观察地理事物的空间性质,综合分析地理系统内部与外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运动与转化这些大问题,一方面能使地理知识学习更加透彻、完整,另一方面又能提高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拓展思考与解答地理问题的深度与广度。
3、加强空间思维训练,形成科学的整体观念,不断提高认识水平
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看,地理试题选取了能够反映地理学科主要研究分析方法的内容为命题素材,紧紧围绕“描述、概括、理解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和发展变化过程”、“认识重要地理事物的名称和空间位置”等能力要求。试题中时差的推断、地图的判读、世界和中国某个区域的特征分析、判断等都是在考查学生的空间能力。因此,在高考地理复习中要特别注重空间思维的训练,以促进我们的整体思维观形成。
空间思维能力的考察主要有这几项内容:各类地图的判读,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大气的运动和变化,世界和中国区域(大洲、大洋、地区、国家)中的重要经线、纬线,各类重要地理分界线(自然地理界线、人文地理界限)等。培养地理学科的空间思维能力,一定要讲求方法。如对空间概念和物体空间运动的理性思维分析可选取十条重要经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180°经线、20°W、160°E、120°E),通过它们,在脑海中形成完整经纬网,并想象地球运转起来线与线之间相互位置关系及晨昏线的动态关系。
通过有效的空间思维训练,才能达到当给出世界上某一点或线时在脑海中涌现的不是乱糟糟的一团,而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地理事物。而有了这样的水平,无论命题角度如何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四、依托基本原理,训练解题思路,提高答题水平
地理是一门“讲理”的学科,明确地理原理、掌握地理规律,有利于更好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要注意理解重要的地理原理、规律和观点,训练答题思路,提高答题水平。
1、要全面思考,综合分析解答问题。在建立完整的地理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弄清自然地理环境的内涵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及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人文地理要素的内涵(人口、资源、城市、市场、交通、劳力、技术、政治、经济、文化等),自然环境与人文活动之间的联系、影响等。对于容易混淆的地理概念,注意进行对比分析。可纵向对比分析,如按时间顺序比较三次技术革命对工业生产、工业布局的影响,也可以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如比较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气候特征、地区分布,比较几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发展条件、主要特征等;可采取列表分析,也可以通过图像来通过设计题目进行对比分析。认清相似问题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明确知识间的联系,有利于掌握概念的实质内容,排除干扰因素,形成正确的认识。
2、循序渐进,加强逻辑推理,提高解题水平。近几年高考试题的一种新趋向是,条件隐蔽,层层设障,并且没有明显的正误倾向,只能依据条件去判断、推理,挖掘题目中包含的隐含条件,各个击破,求得正确答案。
3、要多角度训练,促进知识正迁移。地理学习中有很多图形、图文之间可以不断变化,如太阳高度角可以有旗杆影子、窗户光线、楼房间距、地球经纬网、太阳能热水器、变化曲线坐标图等多种题型;晨昏线问题更是变化多端,侧视图、俯视图、仰视图、局部图等。对于一些可从多角度思考的地理问题,要从整体上把握,注意发散思维的训练。解题中注重加强一因多果、一果多因问题的研究,充分利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训练解题思路,提高应变能力,研究各种可能造成知识负迁移的因素,促进知识的正迁移。如给出一组等值线图,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变换条件,进行思维训练:①假定为等高线图,判断山脊、山谷;②假定为等压线图,判断高压脊、低压槽;③假定为等温线图,判断是何种洋流影响所致,或是何种地形影响所致;④假定为等降水量线图、等震线图等等。
4、要联系实际,运用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高考试题的另一大特点是注重联系实际,把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巧妙地与当前热点、焦点问题或区域联系起来,以考核我们运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感性材料(如西电东送、南水北调、青藏铁路、水土流失、沙尘暴、水旱灾害、火山地震等)的认识,理解和掌握许多抽象的、难以耳闻目睹的地理知识和现象。这样不仅使地理学习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了扩展,而且有助于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了能力,提高了整体综合素质。
高三地理复习中有法而无定法,只要我们老老实实地紧扣大纲,立足基础,构建知识体系,形成整体观念,加强能力培养,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以地理事实材料为基础,形成地理概念,认识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要比掌握大量具体的零散知识更有价值,抓住主干知识,注重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在命题人员的眼里没有热点问题,将所谓热点问题搞得沸沸扬扬、草木皆兵是不可取的,紧紧把握住区域特征认定及其出现的问题与解决措施,注重空间思维的训练,促进空间思维能力的形成,定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第五篇:新课程背景下的年级分管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的年级分管策略
【摘 要】中学是学校最基层的管理单位,是学校全面推进和深化新课改的载体,优化年级管理、提升年级课改精神和品质,成为分管领导的首要任务。如何优化和提升,从而实现年级的华丽转身?策略是:强化新课改的人本管理理念、重视年级精神文化建设、优化民主和谐的人际环境。抓住关键,纲举目张,方能有效推进年级的新课改全面深入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 分管年级 策略
策略一,强化人本管理理念
1.强化人本管理理念的新课改意义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人本管理的实质是:管理活动中从人的角度考虑,关心人的成长,尊重人的价值,信任人的才能,激发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才智,挖掘人力资源,以求取得最大工作绩效。所以,在年级强化人本管理理念,能引导年级主任、班主任等各层管理者,把人的因素放到管理中心位置,重视师生的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研究,重视师生的需求差异和个性特征,尊重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将关心师生与关心教学高度和谐统一,最大限度地激发师生的潜能,从而有效推进和深化新课改。
2.强化人本管理理念的着力点
管理方面,推行年级民主管理。一是完善管理机构;二是完善年级内的层级管理制,充分调动大家的参与积极性,强化师生的主人翁责任意识;三是完善年级事物公开,全面规范办事行为,强化民主监督。
教育方面,推行现代德育管理。着力推行“双全”育人:一是全方位育人,强化系统德育意识;二是全面育人,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坚持中学德育内容的完整性,强化心理健康、创新品质、诚信友爱等教育,并针对不同对象特点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教学方面,推行教学民主。强化师生“双主”地位,指导教师完成由“善教”到“善导”的角色转变,促进学生由“善听”到“善学”的学习方式的大转变。
质量方面,坚持育人为本。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将个体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统一起来,努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策略二,重视年级精神文化建设
1.重视年级精神文化建设的新课改意义。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常被称为“学校精神”。新课改对学校文化提出新要求,同时,学校文化重塑又推动新课改向纵深发展。
2.重视年级精神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年级在彰显校园精神文化的同时,还应根据年级特点彰显自己的精神文化:
弘扬主旋律。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传播正能量是推进新课改的动力源。重点是: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弘扬以育人为本、以转变学生学习方法为核心的新课改精神,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做人;弘扬改革开放精神,树立正确的国际意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彰显特色。年级特色是年级在长期的发展中所显示出的独特的风采和风格,包括教育、教学、教科等方面的特点,名师、名校友的积极影响,学科竞赛、音体美比赛的显赫成绩等。彰显年级特色,就是彰显各具特色的多元的育人取向,对学生在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个性潜能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优化班级文化。班级是年级的实体,是学生成才的摇篮。应着力抓好:一是班风建设,重在营造“求真务实、厚德致远”的积极进取的精神氛围;二是彰显班级和师生的特长、优势,激发个性潜能;三是系统推行“两个养成教育”,即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探究性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学生将为此受益终身。
培养竞争文化。没有竞争就没有进步和发展,培养竞争文化是年级教育教学的需要,更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着力抓好:一是在年级营造尊重竞争规则、敢于竞争、善于竞争和乐于竞争的共识和氛围,形成一种促进发展的动力场,激发师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二是培养学生健康的竞争意识,学会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培养团队精神,共同进步。
策略三,优化民主和谐的人际环境
1.优化民主和谐的人际环境的新课改意义。新课改倡导“民主、平等、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要求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善于合作交流的合格建设人才。因此,优化人际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人文环境,对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优化人际环境的着力点。重视“沟通”。沟通,是有效交换信息或思想的过程,是促进组织的团结、正确决策、保证集体活力的重要手段。师生教学任务重,心理压力大,需要及时沟通。按对象划分,主要抓好师生沟通,年级与家长、社会的沟通。沟通方式:一是重视“非正式沟通”,二是重视“非正式群体沟通”。
善用“势”。用“势”是一种重要的人文技巧。“势”指的是影响被管理者向着有利于管理意图的方向变化的态势,善用“势”是管理的高境界,其具体办法是:利用现代社会学、心理学、教育管理学等知识,根据学校和年级的历史文化传统、现实的组织文化特点,彰显先进文化和榜样力量,创设有利于发展的态势,巧妙牵引,让年级师生自己感到应该这么做,应该创造性地做好,从而顺利实现年级的管理意图。
重视模糊技巧。模糊技巧是模糊数学理论在管理中运用形成的一种实用价值较高的管理艺术,是弥补现代评价不足的有力方式。模糊技巧的本质特点是大事清楚,小事糊涂,创造大目标下的宽松和谐、心情舒畅的内部人际环境,使组织政通人和。主要运作方式:一是全面看待人,强化长处,弱化短处,用其所长,避其所短;二是宽容对待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理更乱、且又无损大局、无伤大雅的事情,包括针对工作或管理者提出的自认为合理有用,实则无理无用或少理少用的意见;三是使用模糊语言、模糊态度、机智的玩笑话,淡化矛盾,冲淡气氛,冷下来后再解决,效果尤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