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德育考核评估研究结题报告
“学校德育考核评估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三年来我校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对学校如何评估班级工作,制订了评估考核《学校德育考核评估研究》课题,于2008年6月开始至2011年5月,历时三年。三年来我校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对学校如何评估班级工作,制订了评估考核方案,班主任也对全体学生制订了激励方案,形成了学校考核评估班级----班主任激励评估学生的评估体系。体现了以人为本追求发展的理念,调动了全体师生的积极性。
一、课题的界定
“学校德育考核评估研究”是指学校德育处对班级,教师对学生日常行为双体系考核评价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责任。学校为了完成好这个重任,努力加强德育工作。德育就是育德,就是培养人,就是使年轻一代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小学德育工作,是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奠基工程,义务阶段教育是合格公民教育,所以它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小学德育大纲》指出:“要建立健全具有活力的科学管理制度,形成有目标、有计划、有总结、有检查及评估的管理体系。”要有效地进行管理,就必须对管理对象及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评估,以减小管理的盲目性,增强管理的自觉性,提高管理的效能,建立行之有效的,让被评价者信服的激励机制。
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对德育工作都有量化评比的方案,或者整体的评比中包括这德育部分,学校对班级及学生的量化评比也都有各自的方法,但系统的把评比方案、过程、结果运用整理成能够借鉴的资料还是比较少见的。我们渐渐发现,传统的学校德育考评方式存在着许多弊端;重定性考评,轻定量考核;重终端考核,轻过程考核;重他人考核,轻自我评价。考核的整体性、客观性、激励性不够。
为切实加强我校德育工作,落实小学德育目标、内容,学校德育工作实行了学校对班级、对学生的量化评估。为了使学校的评估系统有层次,不断深化,逐步实现德育工作科学化、序列化、制度化,不断提高德育的整体效果,提出此课题进行研究。
三、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与全面发展基础上个性发展的学说。这是我们开展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指导理论。该学说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1)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活动及其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活动及其能力的全面发展,即人的“类特性”在个人那里的全面发展,指的是将人的丰富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也就是说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
(2)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的发展必须以其他人的发展为条件。个人才能的施展和发展离不开他人,所以个人的发展离不开整个人类的发展,个人只有在整个人类的历史发展才能得到发展。(3)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理论告诉我们,社会对于人的意义从根本上来说有两个方面。其一,人作为社会的人,必须以社会群体的方式作用于自然才能摆脱离群状态,从而把人和自然的关系融入社会的整体发展之中,以实现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其二,人作为社会的人,也只有借助于社会的方式,才能促成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沟通,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分散的个性联合起来,构成人与人和谐的社会基础。
2.素质教育思想理论。本课题研究必须以素质教育思想理论为指导,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
3.主题教育理论。在具体教育理论是依据马克思主义“人类主体”思想和”主体性发展”理论建立起来的一种当地的教育理论。站在主题教育理论的高度,站在学生主题、教师主体性构建与发展的高度去开展构建教师评价体系,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可以使本课题的研究实现较高的教育价值定位。
四、研究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研究学校对班级德育工作的考核,规范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内容,促进班集体德育工作的不断创新;通过班级对学生的量化考核,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责任感和集体意识、自主意识、自我教育能力,从而为发展为高素质的公民奠基。同时使学校德育工作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使班主任及教师队伍走向成熟,走出个人特色。
具体目标:
1.制定能为德育核心工作服务的考核评估体系。
2.规范评估程序,引导师生自我评估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3.科学定位评估结果,让评估起到引导、激励、保证作用。4.正确使用评估结果,使评先选优工作趋向合理,克服人情因素。
五、研究的内容
1.(1)考核的指标怎样来选择?这些指标的选择应遵循哪些原则?指标的功能是什么?(2)怎样来量化?怎样分配权重(占分),从定性分析到定量研究,决不是数字的转换,它应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和科学性。
2.以评促管,逐步实现班级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3.充分发挥班主任和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创造性。4.为班级及班主任工作提供量化基础。5.为评优选先提供依据。
六、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全校班级和学生。附:学校整体概况
武清区xxxxx,始建于2003年6月,2004年8月投入使用。占地面积35607平方米,建筑面积15658平方米,总投资约4500万元。2008年、2009年学校有6个年级,30个教学班,1500多名学生,2010年学校现有36个教学班,1775名学生。另设附属幼儿园一个,现有幼儿170名。现有教职工114名。
学校将“以人为本”、“追求发展,追求卓越”作为办学宗旨,把“培养高素质的学生,打造智慧型的教师,追求高效益的课堂,让每一个学生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作为工作目标。教育定位是“为未来社会所需要的普通劳动者、合格的公民而奠基”。
2.研究方法
(1)基本研究方法:“实践—反思”式行动研究法。研究过程中,边实践、边反思,不断修正研究方案,改进研究方法,提高研究实效。
(2)调查研究法。从课题立项之前到研究的各个阶段,分别用问卷、访谈等形式进行不同内容的调查研究,提高研究的可行性。
(3)文献研究法。查阅文本资料及相关教育信息网,搜集资料,进行先期的文献研究,分析研究的时代背景,构建研究的理论框架,为课题实施奠定基础。
(4)经验总结法。由具体经验总结,上升到科学经验总结,提高经验研究水平。
七、研究的过程
在实施课题研究过程中,大致分以下几个步骤:
1.准备阶段(2008年7月——2008年10月),完成课题研究设计、确定课题组人员分工,搜集整理相关的资料,组织学习教育科学理论。
2.研究阶段(2008年11月—2010年4月)①确立评估方案阶段(2008年11月——2009年2月),初步确定学校对各班德育工作的评估方案、实施评估的计划,课题组成员根据总体设计分头制订分管部分具体的实施方案。②实施评估(2009年3月——2009年12月),课题组成员根据总体设计,分头具体的实施评估方案,按月汇总评估结果,考证评估的客观性,针对性,实效性。③修改完善阶段(2010年1月——2010年4月),根据方案具体实施试验结果,调查研究分析,评估的程序及效果,改进评估方案。
3.总结阶段(2010年5月——2010年9月),完成研究报告,做好结题的各项工作。
八、研究结果与分析(一)试评估方案
xxxxx班级日常管理考核方案(试行稿)xxxxx班级日常管理考核方案
一、纪律方面(30分)
1.不准在楼道追跑或喧哗(5分)。2.课间活动文明,不再走廊游戏(5分)。3.标志佩戴整齐(5分)。4.不准在校园内吃零食(5分)。5.不准在校园内骑车(5分)。
以上各规定凡发现有1-2人违反其中条款者即扣该项2分,凡发现超过4人或当日内4次发现有违反上述规定者,相应款项扣5分。
二、卫生方面(30分)
1.门窗无尘(5分)不符合此要求扣5分
2.责任区五至协和明显尘痕(5分)有纸屑扣3分,有明显尘痕扣2分 3.墙壁、课桌椅无脏迹和乱画现象(5分)墙壁有脏迹扣3分,课桌椅有乱画现象扣2分
4.专栏、板报无空缺且能紧跟形势(5分)有空缺扣5分,无空缺但不能紧跟形势扣2分
5.个人卫生好(5分)有脏衣、破衣或衣冠不整的扣2分,有红指甲、高跟鞋、佩戴饰物的扣分
6.室内物品摆放整齐(5分)有一处不整者扣2分,有两处或两处以上不整者扣5分
三、课间操(30分)
1.在走廊站队后安静走出大厅(5分)有1—2人说话者扣3分,超过2人说话扣5分
2.楼道、楼梯上下不拥挤,右行正确(5分)有拥挤现象扣3分,有错走现象扣2分
3.师生同行(5分)不能同行的扣5分
4.师生均不允无故缺勤(5分)教师缺勤扣3分(特殊情况除外)学生缺勤扣2分
5.做操时,师生均不允许交头接耳(5分)有此现象者教师扣3分,学生扣2分(特殊情况除外)
6.集合、解散动作快,无喧哗(5分)有1—2人 7.违反上述规定者扣2分
三、临时性安排(10分)
凡不能按时完成任务的扣8分,按时完成但质量不高的扣4分,不能完成的扣10分。
试运行结果:成绩:纪律、卫生、课间操三项评比使各班学习、劳动进入了有秩序地阶段。问题:板报评比、冬夏季学生体育课不出勤、课程计划中的班队课的德育教育阵地是否充分利用、升旗仪式是否规范、每月一次的群体活动等都是班级正常活动,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因素。因此我们经研究把这些内容加入考核方案中。
(二)考核方案修改结果如下: Xxxxx学校班级日常管理考核方案
指导思想:为了进一步完善班级工作考核管理,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推动我校教育工作的发展,特制定如下考核办法。
考核内容:纪律、卫生、课间操、升国旗、板报、出勤、临时性工作、加分项。
一、纪律方面(20分)
1.不在楼道追跑或喧哗且右行正确。(3分)2.上下楼梯不拥挤且右行正确。(3分)3.课间活动有序,不在楼道内游戏。(3分)4.标志佩戴整齐。(3分)5.不在校园内吃零食。(2分)6.不攀登走廊。(3分)7.早晨到校自觉晨读。(2分)8.不串楼层。(1分)
以上各规定凡发现有1人违反其中条款者即扣该项0.1分,直到扣除该项分数没有为止。
二、卫生方面(23分)
1.教室内墙壁、课桌椅无脏迹和乱画现象(3分)。墙壁有脏迹扣1分,课桌椅有乱画现象扣1分,室内门窗无尘(1分)。
2.个人卫生好(3分)有脏衣、破衣、或衣冠不整的每人扣0.1分,有红指甲、高跟鞋、佩戴饰物的每人扣0.1分,直到扣完3分为止。
3.室内物品干净整齐(3分)。黑板(槽)干净1分,桌凳文具摆放整齐1分,卫生用具摆放整齐1分。
4.放学后及时关好门窗(3分)。
5.卫生间(5分)。门窗干净1分,地面墙壁无污迹1分,洗手盆干净1分,下水道无堵塞1分,卫生纸篓及时更换1分。
6.责任区(3分):及时关灯1分,墙壁干净无污迹1分,地面干净无水迹1分。
7.院区(文明路)(3分)。无杂草1分,无纸屑杂物1分,每天清扫1分。以上各规定凡发现有1人违反其中条款者即扣该项0.1分,直到扣除该项分数没有为止。
三、课间操(12分)
1.在走廊站队后安静走出大厅(2分),有1人说话者扣0.1分。2.楼道、楼梯上下不拥挤,右行正确(2分),有拥挤现象扣0.1分,有错走现象扣0.1分。
3.师生同行(2分),不能同行扣0.1分。
4.班级教师不允许无故缺勤(2分)。教师缺勤扣0.1分(特殊情况除外)。
5、做操时,师生均不交头接耳(2分)。有此现象者教师扣0.1分,学生扣0.1分(特殊情况除外)。
6.集合、解散动作快,无喧哗(2分)。
有1人违反上述规定者扣0.1分,直到扣完该项分数为止。
四、升国旗(15分)1.唱国歌声音洪亮(3分)。2.队列快、静、齐(3分)。3.纪律好(3分)。4.班主任到位(3分)。5.校服穿戴整齐(3分)。
五、板报设计(10分)
1.字迹工整,无错别字(2分)。
2.主题突出、内容健康、符合学生实际(2分)。
3.形式多样、新颖、花边图案设计合理,内容布局得当(2分)。4.大标题目,具有美感(2分)。
5.每月更换一次,体现学校宣传重点。(2分)。
六、体育课出勤(10分)计算每班每月体育课出勤总平均情况出勤率在100%--98%计10分;出勤率在98%以下,90%以上计9分,低于90%计8分。
七、临时性工作(10分)
1.凡能及时完成且质量较高者不减分。2.不能完成的每次减5分,扣完10分为止。
3.能完成但质量较差者每次减2分,扣完10分为止。
八、加分项。
1.班级获得校级奖励的加2分。2.班级获得区级奖励的加5分。
3.班级获得市级以上(含市级)奖励的加8分。
(三)得星办法的修改
试评估方案贴星办法是:四轨年级,评估第一名的班级每月贴星一颗;六轨的年级,评估前两名每月各贴星一颗.分析:这样表彰多数班级教师学生,没有被肯定的感觉,得星成了高峰,攀登起来较难,努力的积极性,高涨一段,尤其是一学期过后,一次星都未得不但没有积极性,反而怨气十足,因此我们研究更改贴星办法,新的办法是:
Xxxxx学校班级日常管理考表彰细则
一、星级班标准:
“三星班集体”的标准:将考核内容中的十小项合并为五大项,各班每月有三大项达标即可评为三星班集体。
“四星班集体”的标准:将考核内容中的十小项合并为五大项,各班每月有四大项达标即可评为四星班集体。
“五星班集体”的标准:将考核内容中的十小项合并为五大项,各班每月有五大项达标即可评为五星班集体。
“星级年级组”的标准:有四个班的年级,其中三个班为五星班,一个班为四星班即可当选;有六个班的年级,其中四个班为五星班,两个班为四星班即可当选。
二、考核的十项内容:纪律、卫生(室内外及厕所)、课间操、升国旗、板报设计、主题班会、夕会、体育课出勤、群体活动、专用教室纪律。临时性工作依学校情况而定。
三、计分方法:
1.纪律:本项满分20分,达标分为19分(含19分,以下相同),违规减分。2.卫生(室内外及厕所):本项满分23分,四、五、六年级达标分21.5分,一、二、三年级达标分17.1分(不含厕所)。3.课间操(10分)、群体活动(5分)、出勤率(5分)。(出勤率100﹪记5分;出勤率98﹪以上记4.5分;出勤率95﹪以上记4分;出勤率95﹪(不含95﹪)以下,90﹪以上记3.5分,90﹪以下不计分。):三项满分为20分,达标分为19分。
4.升国旗、专用教室纪律:两项满分为18分,达标分为17.5分。5.板报设计(6分)、主题班会和夕会(12分):两项满分为18分,达标分为17分。
6.临时性工作:依情况待定。
四、每学期星级班集体考核说明:每月总分相加求平均,然后按比例计分。
五、其他说明:
1、从2009年9月开始,主题班会和夕会两项各占6分,共12分。
3、室内外卫生包括厕所卫生每处减分为0.2分。
4、纪律(如:未戴红领巾、校牌、追跑打闹等现象)减分为每人次0.2分。重大违规依情况而定。
(四)班主任对学生的激励机制 三年级六班习惯养成教育实施方案
一、小学生好习惯养成教育活动的目标:
所谓小学生好习惯的养成教育,一般是指小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教育。从广义上说,小学生好习惯养成教育是指人的基础的心理素质、思想素质,包括思维方式、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生存能力,健康体魄的培养和教育。狭义的小学生好习惯养成教育单指人的良好的道德规范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而且特别是指小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包括好卫生习惯、好学习习惯、好学校习惯、好社会习惯等。
二、实施的方法:
(一)实施思路
突出课堂教学主阵地这个重点,抓课堂教学研究。课外注重研究对学生实践活动的指导,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提高和完善。坚持正面正确引导学生,引导学生主体参与。创设形式多样的导行氛围,使学生在形象生动中受到教育,认识自我,规范自我,完善自我。“纠错”要与“导行”相结合,及时纠正学生不良习惯。
(二)实施方法
1.教师培养学生好习惯的方法(1)严格约束,规范训练。(2)个别接触,个别谈话。(3)采用强化办法。
(4)对于不良行为的学生要采用科学的矫正方法。2.与家长共同探讨培养学生好习惯的方法(1)塑造好家长自己的形象。(2)家长在孩子面前不要居高临下。(3)家长要及时的鼓励和表扬。(4)家长对孩子要加强引导。(5)让孩子做有限的选择。(6)适当采用自然惩罚法。(7)培养执行好习惯的技能。
(三)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实施操作阶段
1.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发动学生从卫生习惯、学习习惯等方面,找出普遍存在、最需要克服的陋习,在班内广泛吸取学生的建议,找出班内最突出的问题所在,并制定出相关的改进措施和方法,具体到“存在问题——问题原因——改进方法”,并结合我校星级班级评比,做到天天检查、天天监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指导学生们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小组为单位,在班内要切实加强学生们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班级将统一进行监督检查并进行评比,以促进各班将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落到实处,做好养成教育的第一步。
第二阶段引导学生以实际行动向陋习发起挑战
1.根据学生的特点,以点带面开设好习惯养成示范课。在小组内开展各种交流活动,可以有演示、竞赛、评比、讲故事、小品、经验交流等形式,引导学生熟记自己当前最应当克服的陋习和最急于养成的几条好习惯。
2.全班上下开展一次 “陋习歼灭战”将统一进行比赛,各组要评选出1-2名良好习惯养成进步最快的学生进行演讲、评比,对全体学生起到一个榜样、促进、激励的作用。
3.紧密结合我校特色“教育生活化”,利用我校的图书资源,组织学生进行阅读有关青少年良好行为习惯的先进事迹、故事等书籍,并定期出手抄报,组织参加“争做文明小学生”手抄报评比活动。
4.班级将定期进行小组好习惯评比,选出习惯最好的小组和学生,结合班级荣誉超市进行奖励。
第三阶段检查督导,进一步巩固“战果”
1.班级成立“告别陋习养成好习惯”小队,在班级、家庭中做小宣传员,宣传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监督同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向组长或班主任汇报。
2.开展“好习惯成就好人生”主题班会
3.设立督导岗,设立执勤岗,从好生活习惯、好学习习惯、好学校习惯、好社会习惯等方面进行检查。监督哨同学要做到一天一检查,并结合我校星级班级评比相关方案进行评分,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4.充分利用佳校通这个交流平台,与家长及时取得联系、沟通,并听取家长的意见。
第四阶段及时总结,评选表彰
1.评选“文明小标兵”、优秀小组等。
2.开展好习惯教育活动情况汇报会和经验交流会,并评选出优秀好习惯标兵。
3.表彰优秀小组和个人,推动好习惯教育活动向纵深发展,把养成生活好习惯推向养成学习好习惯和社会好习惯,把学生的好习惯进一步推到家庭、社会。
(五)培训了学会了自律与他律的队伍,纪律监督员、卫生评比员、升旗仪式评比员、课间操评比员等几百人轮流执勤,既锻炼了自己又帮助了其他同学。
(六)通过研究,规范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内容,促进了班集体德育工作的不断创新;通过班级对学生的量化考核,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了学生责任感和集体意识、自主意识、自我教育能力,从而为发展为高素质的公民奠基。
(七)课题组成员在考核与评估中增强了管理和服务意识
1.制定并实施了《厕所卫生打扫细则》、《xxxxx打扫卫生的规定》。2.制定并实施了《xxxxx师生楼内行走细则》
这些细则的贯彻,使学生明白了行动步骤与标准,取得了更好的教育效果。
(八)班级考核成绩作为班主任津贴发放的重要依据;在年度考核中班级考核评估成绩作为班主任工作加分的依据;在每年的三好班集体评比中班级考核评估成绩占较大比例。使学校的评优考核工作得到了平稳而合理的结果。
九、研究结论
1.形成了<
3.形成了各班对学生的考核细则,各班以实际情况自己制定。
4.经济效益,学校没有请过一个清洁工,每年节省开支至少万元。根据当地条件请一个清洁工至少每月1000元工资,一年除了寒暑假也要万元工资,何况学校共有10个厕所,15658平方米的建筑面积,两个清洁工也未必忙得过来.这样各班划分卫生区,既锻炼了劳动能力,又增强了多方面的体验,评估的效益还不止这些,卫生状况在多次检查及展示活动中得到表扬。
5.逐步确立了考核评价的原则
(1)导向性原则。对班级实绩量化考核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是为了校纪校风的建设和优秀班集体的形成与发展,所以选择的指标必须具有导向性,要围绕学校的总目标和各种具体工作而展开,要与学校校纪校风建设的目标紧密联系起来,突出重点,兼顾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
(2)可检测性和可操作性原则。指标的选取,从一个方面具体地反映目标的要求。为了在评估中便于操作,还必须:①将目标的要求具体化;②将具体的要求指标化;③将指标的内容档次化;④将档次的指标数量化(量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对班级实绩的量化考核。
(3)可接受性原则。①评价指标的体系应是科学的、可行的,它既能全面正确地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同时又符合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所定的每一项具体指标都是学生可以理解的,可以接受的,也是在学生平时行为中可以得到考察和作出评价的。②每个指标的内容是被评价对象现有水平的概括与提高。它既能用目标要求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又不脱离学生实际,能调动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启动学生的内部动力,激励他们向目标迈进,自觉而愉快地参与评价。
(4)整体性原则。①选择的考核指标应面对全体学生;②班主任工作是学校整个管理工作的重要一块,但不是全部,所以选择的指标应同学校的整体工作联系起来。
(5)检测班主任工作度的原则。一个班级的整体水平同班主任的工作能力,管理水平是密切联系的,因此选择的指标要能够体现班主任的工作量和管理工作的达成度。
十、反思与建议 1.反思: 所谓评比,其实就是尽可能把教育转化成管理。评比是靠外部压力推动人前进,所以评比决不能培养师生自觉性,评比时间越长,恐怕人们的自觉性越差,于是就需要更加严酷的评比做动力,形成恶性循环。
2.建议:
(1)精简评比内容,以此来淡化评比。(2)加大自评力度,来加强自我教育。
第二篇:德育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1、问题的提出
小学德育教育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但德育工作常常给人一种落伍的感觉,德育的观念、内容、方法往往跟不一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变化,德育效果往往是“事倍功半”。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说:“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了整个世界。”这句话被印在有关国际互联网络书籍上的封面上,固然有明显的商业广告意味,但是随着“网络”及其有关概念愈来愈深地进入寻常百姓生活,谁能无视计算机网络所带来的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巨大变革呢?当然,现在我们还不能说:“世界已经进入网络时代”,但是我们可以说世界正在走进“网络时代”。今天的教育如果不从这样一个时代特征出发,我们就不能指望获得什么积极的成果。
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已进入千家万户,被广大家长和学生广泛并熟悉。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开设,又一石激起千层浪,打破了传统信息德育教育的一元化的框架。为此,有必要研究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活动与传统德育活动的交互关系,形成优势互补,构成教育效益的最大化。
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活动是以网络为背景,以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活动为载体,促进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一种全新的活动。“在活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成人”是我们课题的观点。
传统的一元化德育活动有其本身的优势和局限,其优势表现在,通过德育活动,进行人与人之间最亲密最直接的接触,尤其是周围的人(包括学生、老师、父母)的以身示范起到教育功能,这是任何先进教育都无法取代的。但这种传统的德育活动,在大多数情况下,以说教形式呈现,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难以激活,加上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制约,教育效果大大地打了折扣。
网络的出现,造就了新的教育环境。抛弃了网络环境下的德育研究,是一种教育缺乏,是一种教育资源的浪费,铁定是教育的一大败笔。资料显示,已有的网络德育研究在我国凤毛麟角,且大多数重理论说教,轻实践行为,难以诱发儿童入情入境的兴趣。而本课题融入网络的德育活动研究,无论在时间和空间上实现了教育的最大享用,全方位、新视觉调动了活动者参与的积极性。因此网络环境下小学德育活动作为新的德育活动载体,是科技和教育发展的必然,同时促进了德育跨越式发展。
2、理论依据
《网络环境下的小学德育活动研究》课题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活动的观点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1、马克思认为,活动是人对于外部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对待方式,是个体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特别方式。正是由于活动,个体和社会化与个人才属真正实现,而教育活动作为一种特殊意义上的人类活动,它属于主体的实践活动,是以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塑造主体为目的的活动,具有主动性和能动性。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1、几个重要概念的界定
德育:“德育”是“道德教育”的简称,现行“德育”诸概念形成了一套金字塔形的概念层级:①顶层,称为“德育”,为总称。②第二层为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③第三层为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十余种教育。④底层:即学校中实施的“德育”。
德育活动:在课题研究中是指学校通过不同途径和方法达到德育的目的。
网络环境下的小学德育活动:在课题研究中是指通过网络的环境达到德育的升华。
2、课题研究的目的 网络环境下的小学德育活动是研究小学德育活动在网络环境下的开展。在网络环境下研究小学德育活动,教育面向每一个学生,形式多样,小学生乐于接受,是德育活动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对现行德育活动模式的挑战,是德育活动历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网络是一个战略高地,我们作为教育者,必须抢先占领这个高地,2001年以来,开明出版社和广州教育出版社相继分别出版了《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时代的中小学德育》两本书。这些文章和书籍从不同侧面探讨了网络环境下的德育问题和网络德育如何开展的问题,提出了学校德育必须由传统封闭的限制性的德育,转变为以实现美好人性为目的、开放的发展性德育等新理念、新见解、新对策。我们课题组就是研究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开展德育活动。使学生从空洞的说教进入到儿童的实践体验活动,诱发儿童入情入境的兴趣。通过网络环境下的小学德育活动,促进学生中与人合作与交流,在人格中得到熏陶。学会如何做事,怎样做事,学会在小环境和大环境中与人合作与交流,学会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让自己健康成长,积极向上。
3、课题研究的内容
①网络环境下校园中的小学德育活动研究
a、校园文化活动
为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拓展同学们的文化视野,展示学校学子的丰富文化的生活,我校每年举办为期一周的文化节。传统的德育活动中我校编印的校报《雏鹰》、校刊《学习·探索·创新》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青眯。在课题研究中,我们课题组的成员利用资源共享,为校报、校刊提供更为便捷、更能陶冶学生情操、增长学生知识的窗口,受到学生和家长的好评。3209名学生中有2137名学生订阅了校刊。实践证明网络环境下的校园文化活动更能受到老师和学生的欢迎。
b、学科活动
人类进入21世纪,科技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国际竞争日益强烈,这样就形成了教育在综合国力中的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大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而各类人才的形成,最主要的取决于基础教育。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基础教育的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和爱国主义精神是目前我们面临的重任。在网络环境下,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得到充分的体现。我校六年级教师张艳华在教授人教版语文第十一册《桂林山水》一课时,将语文和信息技术充分地整合。在教学中,不是教师教学生怎样学,而是给学生提供信息技术的学习手段,学生自己决定怎样学,教师既是指导者,又是参与者。学生在网络中不仅学到了语文知识,而且感受到美,觉得祖国山水的美,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热爱大自然。爱国主义热情在美中得到升华。学生借助信息技术,自己组织、自己完成。在活动中成长,成为活动的主人。得到了学的知识和受到了德育的教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也是激发创造力的必要条件。一个人只有对某个问题产生兴趣,才能启动思维,才会主动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才会主动获取相关的知识,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在网络环境下,我校教师王惠在教授《小花猫找汗》一课,首先用投影机出示“一只小花猫四处寻找……(动画效果),”然后揭示课题后,同学们一起与小花猫过桥找生字,读正确就能过桥,在花园里找出生字读正确才能到达目的地。这时同学们不仅对知识感兴趣,同时对新的手段和新的方法兴趣盎然,觉得我们国家了不趣,更加勤奋读书,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
在课件的运用上,我们的研究方向除了学到新知识外,另外真正地投入到我们的学生身上来,我们的教师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c、班队会活动
祖国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像爱自己母亲一样地爱着我们的祖国。古往今来,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之魂,是光照千秋的高尚情操,是引导我们走向繁荣昌盛、勇往直前的火炬。爱国,就意味着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就意味着无条件地服从祖国的召唤。在班队会上我校五年级老师召开主题班队会:“爱国主义”专题。我校举行的班队会中,“儿童读诗”是著名学者南怀瑾倡导的一项活动,其理念是利用儿童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期,引导他们背诵古代经典诗文。“儿童读诗”可以了解传统文化,造就文字功底,陶冶情操。在网络环境下,我们搜索古代经典的诗文,让学生诵读、体验、感悟文学的功底。
d、特色活动
②网络环境下家庭中的小学德育活动研究
日本前首相海部俊树于93年参加第三届《北京——东京城市问题》学术讨论会时发言:“德育必须从学龄前由家庭抓起”。家庭中的德育活动是人才培养的奠基工程的一种形式。父母是儿童最早的教育者,也是第一任教师。家庭小学德育活动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项艺术,需要家长在认识其重要性的前提下,坚持理性、坚持说教与行为操作相结合,坚持说教与陶冶情感相结合,才能收到高效。
科研结题报告 ·德育结题报告 ·课题结题报告 ·怎样写结题报告
1979年我国政府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独生子女的数量与日俱增,目前我校独生子女所占学生数的比例占(见表):学生总数(人)3229
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男(人)1837女(人)1392独生子女(人)2906占比例(%)约90
共2页,当前第1页12
第三篇:和谐德育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国家级重点科研课题
“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体系研究与实验”
兴仁县城关三小“整体构建学校和谐德育途径方法体系研究”
结 题 报 告
兴仁县第三小学
沈奉勇
我校和谐德育课题研究从2008年2月开题,2011年7月结题,历时三年时间,经教导处精心组织,现圆满完成结题工作。一:背景与目的:
学校申报了兴仁县“十一五”重点立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体系的研究与实验”研究任务,自己做为一名多年从事教导工作的德育管理教师,为配合课题研究,确定《开展留守儿童教育研究》做为主攻方向,为学校课题研究提供依据。通过课题研究,寻求留儿童教育的新途径,达到促进我校留儿童教育工作向多元化和系列化方向发展,并促进我校班主任队伍不断向专业化发展。进一步探索学校德育工作的多样性,突出我校德育工作特色,进一步探索德育工作中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整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二、研究对象和调查结果
本课题研究要以全体留守儿童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留守儿童的调查得出:留守儿童实际学习情况却不容乐观。从总的调查情况来看,留守儿童只有2%的成绩优秀,10%的成绩中等偏上,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和相当差的却占到了88%!这主要是由于心理问题的干扰以及学习自控力较差所造成的。在我们的问卷中,有绝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反映无人督促学习,这反映出监护人本身的态度和能力减弱了原有家庭的监督作用,影响了他们自控力的形成。
心理封闭和情感世界问题,据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
据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
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不换衣服、挑食挑穿、乱花钱;有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在家里不听代养人教导,顶撞祖辈、不服管理、我行我素。监护人自身综合素质偏低。调查发现集留守儿童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文化层次不高,有的是文盲或半文盲,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在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上还是老一套,与孩子在交流沟通上存在困难。
三、理论依据、原则和方法
理论依据:留守儿童教育课题研究以上级关于学校德育工作的有关文件为标准,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为准绳,以《德育论》、《和谐德育论》为指导,以《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总论》、《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导论》和各学段《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实践导引》为依据,开展课题研究,努力取得成效 原则和方法:坚持将德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德育实效性原则;采用调查研究法、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科学方法,研究要做到目地明确,方式得当,方法灵活,学习、实践、反思三者的结合。
四、课题研究的初步结论:
(1)、留守儿童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教育方面的问题,它已逐步变为一个社会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有待以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各方面共同努力,协调合作才能解决。(2)家庭方面
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读书是学校和老师及儿童自己的事情,家长是没有什么责任的,他们一般认为儿童学习成绩的好坏是由儿童个人的素质决定的。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村主任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家长还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要求“监护人”一定要保证孩子充分的学习时间,一定要嘱咐其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除电话外,可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暇的“翡翠”,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3)学校方面
①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
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师应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多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提高亲密信赖程度,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引导。②为与留守儿童沟通提供方便
可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为外出务工家长与子女沟通提供方便,权衡利弊,最好能建立起封闭式教育。(4)社会方面 政府要积极协调各部门,关爱留守儿童,净化社会环境,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监督管理力度,尤其是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这些不良社会环境对自制力比较差的儿童存在着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误入歧途。
总之,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综合性问题,既牵涉到教育方面,也关乎心理、社会、法律、经济等方面。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影响的不仅仅是孩子的成长,同时也影响到他们的父母能否在外安心的工作,更远的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因此,留守儿童教育及成长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全社会能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从而使大家自发自觉的来关爱、帮助、支持留守儿童,提高教育水平,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让祖国的花朵饱含着生机,期待着怒放的那一天。
第四篇:德育渗透的研究结题报告
《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研究》
结题报告
2011年6月——2013年10月,我校进行了了科研课题《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的实践活动。自课题组成立以来,在学校德育处和教科室的领导关心和指导以及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通过两年来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检验,我们的课题已基本上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果。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中小学德育大纲》指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学科教学是德育的主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在学校中,通过各科课堂教学进行德育工作是最有效、最经常的形式,这是由教学的教育性决定的,也是由学校工作的特点决定的。学校的大量时间是多科课堂教学,任何学科的内容,无论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还是其它诸学科教材中都蕴含着德育因素,只是有显性的和隐性的,这要靠任课教师的挖掘和融会贯通,并把它有机地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取得教学和教育的效果。
在我们目前的物理学科教学中尚不能很好地挖掘和利用这些德育因素,以致被白白地浪费掉,错过了进行德育的大好时机;其次,教师水平良莠不齐,以智育代替德育,“重智轻德”的现象还时刻存在。因此,针对以上这些弊端,我们觉得本课题的提出显得尤为重要。
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所有物理教师要树立全员德育全程育人的思想。德育工作并不仅仅是校领导、班主任或思品教师的事,只要是教师都应有责任、有义务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品德教育,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都应做到的,坚持从小事做起,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
2、物理教师加强理论学习,知晓科学的德育理念和现代教育理论,并能理论联系实际。
3、物理教师通过学习和研究,能熟知学科德育的途径和方法,找准各学科实施德育的着力点,并能创造性地加以联系,力争形成体系。
4、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评价要公正、合理,允许多种评价方式的存在,注重德育实效。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1、理论价值:
充实了德育体系理论,充实了素质教育理论,对全面素质教育起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我校课题组成员是一批素质精良的中、青年教师,具有扎实的教育基础,具备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此外还有许多本地知名专家学者担任本课题的顾问,能随时地给予指导和帮助。
2、实践价值:
(1)培养锻炼教师队伍,形成“以德治校”、“以德育人”的良好氛围。(2)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提高自身的素质能力,更有效地进行学习和参与社会实践,实现人生的理想。
(3)我校得到了县教科研室的大力支持,学校提供经费保证,目前已做好前期准备,本课题现已积累大量的参考文献与资料。
(4)本课题组已发表相关课题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基础。
四、研究目标:
研究在新时期条件下,深入研讨物理学科中德育新内涵、新功能;研究物理学科中渗透德育、提高学生德育素质的途径、策略方法,做到如何有意、有情、有度、有效地进行物理学科德育渗透,物理学科德育渗透的内容、渗透的途径、渗透的策略三方面作了侧重研究,于整体着眼,从课堂着手,紧扣教学,联系生活,多维渗透,细节滋润。为培养具有时代要求的德才兼备的现代公民打下基础。
(一)循序渐进,形成物理学科德育渗透序列。丰富和深化对物理学科课程德育渗透的认识。理清德育与物理教学的辩证关系。
(二)理论研究,寻找德育与育人的切合点,探究其重要性、必然性、可行性。切实研究物理学科德育渗透方法与形式,真正使德育落到实处。
(三)达到教书育人的根本目标,为培养德才兼备新型人才打下坚定基础。通过打通物理学科渗透德育的主渠道,强化物理学科渗透德育的体验场,创建催化物理学科渗透德育的评价机制,通过物理学科自身德育模式的探究和物理学科“沟通”方式途径的探索,形成整体的教育合力。
五、研究内容:
(一)开展德育理论创新研究,探究其必要性、重要性。通过物理学科德育渗透现状调查与分析,剖析物理学科德育渗透的现状与对策;通过物理学科德育渗透的内涵、要素、特征的理性思考,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建构物理学科德育渗透的理论要点、内涵原则,实践途径。
(二)研究各物理学科德育因素并形成序列,有机沟通物理学科课程。通过开展富有物理学科特色的德育实践活动,实践课程的活动化;增强物理学科德育渗透的意识,实现活动中育人的目的。
(三)研究物理学科的德育渗透的新途径与新方法,以符合现代教育。扎实开展德育活动。有效利用课堂教学、综合实践等阵地,把物理学科的德育活动纳入到课程中来,实现活动课程化。
六、研究重点:
1.编制物理学科德育渗透实施细则,物理学科渗透德育的案例征集汇编。2.按照新课程标准必修内容,立足于课堂教学,收集物理学科德育渗透课例并形成文集。
3.开展各种德育实践活动,并形成文集。
4.整理好成果,并形成主题性教育活动的过程性资料。
七、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本课题研究从2011年6月开始实施,2013年6月完成,周期为两年。
(一)研究思路:
本课题将首先分析研究物理教学中德育渗透时存在的问题,并以物理课程中课堂、活动、评价等方面,注重德育环境氛围的营造、德育途径的探索,德育评价的实施,形成良好的物理学科德育渗透的育人环境,开创物理学科德育渗透的实践途径,形成物理学科德育渗透的实践模式,创设全面育人的格局。
(二)研究过程:
时间为2年,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年6月——2011年12月)1.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制定研究方案。2.论证课题研究方案,并向上级申报。3.组织学习有关德育方面的理论知识,培训提高教师德育素质。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12年1月——2013年2月)1.开展课题研究,完善研究方案。
2.继续学习德育知识,完善各种记录。3.优课展示,优秀个案展示,阶段小结。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3年3月——2013年6月)1.成果总结,撰写课题报告。2.编辑优秀论文,优秀个案集。3.申报成果,结题验收。
4.总结 “物理学科德育渗透”的过程性材料,全面展示“物理学科德育渗透”课题研究成果。
(三)研究方法:
1.目标渗透法:教师根据教材,找准德育目标,有计划、有目标、有层次地渗透德育。
2.情感陶冶法: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使受教育者在道德和思想情操方面受到感染、陶冶、熏陶。
3.榜样示范法: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的成就教育影响受教育者。
还有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心理咨询法„„
七、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教学观察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评价法等研究方法。
八、课题研究组织机构
1、.本课题主持人为学校德育副校长,一直任教初中物理物理学科,曾获得县“优秀教师”、“先进德育工作者”等称号,是我校德育管理的主要组织者和参与者。曾参与国家级课题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成员包括所有物理教师、几位中高职称的学科带头人及优秀班主任等。主持人全面负责整个课题研究的策划、设计、组织、管理,并以研究工作会议、讲座、论坛等方式部署研究任务,协调研究力量,组织研究活动,评价研究成果,指导和推动研究工作的开展。
2、课题组对所有人员进行了分工。开题以后,在全校范围进行宣传,通过座谈、研讨,结合每个人的特点、兴趣,寻找自己的兴奋点,确定研究方向,在此基础上对他们进行了分工,以小组为单位实施课题研究,定期交流、研讨、评价、调整。
九、课题保障措施:
1.本课题所在学校历来重视教育科研,校领导班子更是教科研的先行者,陈通伟副校长在德育方面颇有研究,学校在本课题的研究中将给予本课题物质及人事上的支持,学校将邀请学术专家和特级教师来校指导,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同时学校还定期组织研讨活动,开放课堂,吸收评价,为课题研究提供交流平台。
2.本课题的研究将邀请县教育局教研室的倾力支持,站在更高的角度审视物理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的发展,实现育人为本,培养更多具有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的人才,教研室的指导与参与是本课题研究的有力保证。
3.本课题的研究将得到充分时间的保障,学校每周三举行物理组教研活动以提高参与课题研究教师的素质,课题组成员每月一次工作交流会以确保研究的方向和进度,保证本课题的有效实施
十、研究成果:
1、通过德育渗透的研究探索出一套德育渗透的方法。(1)、语言熏陶法
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手段之一。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有声及无声语言的作用,透过教材内容的外壳,进行情的迁移,情的默化,让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熏陶。我们运用绘声绘色、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使学生从中受到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爱科学、建设祖国的豪情壮志。
(2)、讲授分析法 讲授,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手段,也是德育渗透的重要手法。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德育目标的需要,通过对教材内容的人情人理的分析,来渗透思想品行教育。如对哥白尼的日心说的分析,对学生进行坚持真理、勇于为科学献身方面的教育。
(3)、解疑答难法
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他们愿意思考,脑子里有不少问号。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摸准他们的“疑点、难点、热点”,用数字,用事实,给他们答疑解难,就能帮他们解开思想疙瘩,提高思想认识。使他们的思想认识得到升华。
(4)、兴趣教学法 根据学生爱好,在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性的同时渗透思想教育。如在学习物态变化时教师介绍坎儿井时。教师运用幻灯、录像、图画,直观地展示大漠高原的绮丽风光,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渗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5)、榜样启迪法 依据教材内容的特点,选择革命领袖英雄模范的事迹以及现实生活中好人好事为榜样,分析他们高尚的具体表现,引导学生向英雄模范学习。如在教学中,每讲到一个公式定理的概念时,可以简单介绍这些公式,定理的发明人的事迹,启迪学生热爱科学,为科学而献身。
(6)、开展活动法 配合教学内容的需要,组织一些必要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使学生在热烈的活动气氛中受到教育。
(7)、参观教育法
根据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组织学生到花园实践基地,锻炼他们体能的同时参观科学实践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改变了以前重智轻德现象普通。真正将“五育”并举,德育为先做到了实处,也避免了物理学科德育标签化。将德育渗透于物理教学,很多的时候,在物理教学中,德育有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德育的内容丰富多彩。德育的途径也避免了以前的单一的弊端。呈现出了多样化,生活化,生动性等特点。
3、充分利用德育的各种途径和方法使同学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陶冶了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培养了学生规范的日常行为,提高了学生自理、自学、自治、自律、自强的能力。学生在家勤动手,能讲礼貌,守社会公德。促进了良好校风、班风的形成。
4、全面推进了素质教育。由于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物理成绩和课堂教学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班,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也促进了学校其他的工作的开展,校学生篮球队在县比赛中中荣获了第六名。在县中小学课间操评比中荣获一等奖,还荣获了主题征文优秀组织奖等。
5、推动了学校德育科研工作的展开。
本学期,我校以增强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实效性为发展点,以实施德育日常工作全程管理为重点,全面提高我校的德育工作水平。通过落实德育建设,构建良好的德育体系和扎实的德育科研实践,我们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并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学生的德育在学科中的有机渗透,进一步明确了德育保障机制。开展德育活动、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进一步加强了德育科学研究,使学校德育工作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道路,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6、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这次课题研究中,努力下功夫研究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持久兴趣的途径和方法,取得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物理教师在课前课后通过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加强了对教材的理解,调动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7、进一步提高了物理课的德育实效。
物理课蕴含丰富的德育素材,但由于德育的方式过于单一,学生不重视等原因,德育不能入心入脑。现在,我们把物理课的德育与学校团委、德育处的德育活动相结合,同时,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自主教育,大大提高了物理课的德育实效。
8、物理学科的优秀教案共上交38份。
9、物理教师学科德育渗透研究论文及教育故事集征得文章30篇。
10、各类相关发表、获奖论文达20篇
11、调查与研究结题报告一份。
十一、反思及困惑
1、在研究过程中,对于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分配时间以及渗透德育的方式上还没有完全形成相对固定的格式。如何在单科的物理教学中去培育学生新的民族精神,大家在认识上还处于一个学习提高的过程,因而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实践,引导教师研究利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生,增强教师传授民族精神的意识和能力还有个长期的过程。
2、难以面对全体学生
教育必须面对全体学生,但在实际操作中,总是难以做到。诸多的德育活动需要在课后有大量的工作,优秀的学生总是积极收集资料,在课堂中积极表现,这样的锻炼使他们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越发优秀,而困难生则显得无事可干,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怎样做到以点带面,还是我们必须研究的问题。
3、在过去两年中,虽然我们在理论学习和教育教学策略作了部分探索,但不尽人意,还需要改进和深入研讨。如何建立符合学生发展性的评价机制,物理学科德育渗透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体系,我们还在研讨之中,也恳望专家提出宝贵的指导意见
第五篇:德育课题结题报告(初稿)
德育课题结题报告(草案)
-------------2016年5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要求现代的德育必须与时俱进,用全新的教育理念去洗涤已经不和谐的教育观点和方法。而主题班队会是中学阶段实施德育的主要途径,因为它有着长期性、系统性的优点。在实施过程中,可以以活动为平台,以体验为目标,以评价为激励,引领学生走向健康、和谐的德育新境界。
我们本着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一切”的思想,结合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体验教育为统领,打算对班会课从内容、形式上进行创新,从而增强班会课的实效性和时代性增强班会课的育人功效。
世界各国确立道德教育目标的共同特点是:追随时代,适应信息社会.各国都把爱国主义教育,合格公民教育,个性品德教育作为最基本的目标。
班队主题活动是班级教育活动的形式之一,是班主任或中队辅导员根据教育、教学要求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主题、围绕主题开展的一种班队会活动。
实效性是指实施的可行性和实施效果的目的性,是指工作中能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所做的事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实施的方法必须具有显著的效果。班队主题活动的实效性,是根据小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通过观察、调查,在班队主题活动的实践中进行探索和研究,并不断归纳,在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班队主题活动中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认知和体验,从而逐步形成学生的健全人格。
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着新机遇和新挑战。作为德育活动重要的形式----主题班会课,如何与时俱进,与新课改一同成长,不但重要而且迫切。主题班会课是围绕一定主题举行的班级集体成员的全体会议,是班级教育活动的重要形式,也是加强德育的重要阵地,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对一个班级的班风、学风、学生的精神面貌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主题班会是指在班主任指导下,围绕一个教育主题,由学生自己组织、自己主持,全班同学都积极参与的,内容集中,针对性强、形式多样、生动形象的自己教育自己的一种集体活动;也是班主任通过学生集体教育和影响学生的一种较为普遍采用的教育形式。是一种很受师生欢迎的极富教育意义的组织形式。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
系列化指主题班会有整体构思,学生接受到的是全面的思想教育,不是零散的教育;有长远规划,学生的思维能延续;具有阶段性,结合学生的发展规律,不同的时间段有不同的重点内容,导行时间长;有系统设计,主题班会的内容和形式应该是多样的。效果显著。
这种系列化,不是简单的串接、机械的流程,而是遵循德育规律,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是有机的联系,是有效的手段。
实践研究:选择适当的班会主题和合适的类型,确定目的,设计和组织一系列主题班会,运用大量生动的课例,让班主任了解和掌握新课程背景下系列化主题班会的组织和策划,发挥主题班会的积极作用。
班队主题活动是一个传统的课型,发展至今,存在着一些问题,使班队活动这一德育载体的有效性得到了抑制。国内外的学校也都曾对这一活动展开的研究,有生命主题的研究,有人与自然的主题研究,也有一些是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主题班会内容的研究,班队主题队会实效性的研究等等,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课题研究遇到的问题 目前的班会课普遍存在不够重视的状况。如,主题班会课的时间得不到保证,随意性大;形式单调,与班会课、活动课等区分不清;内容随意,说教强、导行性弱等,失去了班会课应有的活动特征和教育功能。最明显的的一个特征是班会课的开设缺少班主任作为德育工作的第一执行者,必须与时俱进,对我们的班会课进行变革更新。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研究的理论、实践、政策依据。
1.联结——认知派学习理论。托尔曼的认知目的说,学习是有目的而非盲目的,学习就是形成对目标的某种认识与期待。外在的奖励不是学习产生的必要条件,但强化物出现时,这种学习即通过外在操作表现出来。托尔曼提出了“潜伏学习”的概念,认为学习是形成某种认知,期待。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三个基本观点①知识观,在具体问题中,知识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尽管我们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但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因为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只能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②学习观,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③学生观,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原有经验,而是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3、《小学德育纲要》明确规定,小学德育主要是向学生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有关的社会常识教育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教育学生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人民,心中有祖国。
课题研究的意义:
1.提升班主任的教育思想
主题班会促进学生道德发展、思想提升,通过恰当的形式促进学生对于包括人生、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的思考,利用这种集体教育的方式,来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
2.主题班会分层化、系列化的设计,实现主题班会校本化
对于班级而言,班主任对一定时间段内的主题班会有一个整体的规划;对于学校而言,主题班会活动的规划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某一个班级,而应该将这样一种德育活动放在学校德育的整体背景下考虑。
3.好的做法不断提升,得以推广,促进学区或者学校的德育管理。
我本人在小学担任过五年的大队辅导员工作,自己也担任过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目前担任小学二年级班主任。多年在德育活动中有一些做法和感悟,逐渐形成了学校和班级的德育特色,取得了很好的实效性。我深感主题班会课的育人功能,尤其是主题班会课如果能做到系列化,那么比起单纯的说教更是在孩子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教育效果显著,如果能在大学区学校班级中加以提升、推广,相信对各方面工作都是一个促进。
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及过程
1、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班队主题活动,使少年儿童通过自主的体验、实践,感知提高道德认识,努力提高班队主题活动的实效性,从而逐步形成学生的健全人格。
2、课题研究的内容 课题研究的内容
1)班队主题活动的常见形式及实施策略的研究。
开展有效的班队主题活动,选择恰当的组织形式作为班队活动的载体,是开展班队活动成功的关键。在本课题中,我们努力探索,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来提高活动的效率,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2)小学班队主题活动内容体系的建构。
本课题中的班队主题活动通过与学校、家庭、社会活动相结合,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实践的机会。我们创设了生动活泼的、系列化的主题教育,使少先队员们在活动中管理自我、锻炼自我、实现自我。
与学校特色活动相结合,如结合学校一年一度的红领巾读书节、红领巾科技节、红领巾艺术月等开展相关主题活动。
与时令、时事相结合开展相关主题活动。
以学生的成长为需要开展相关主题活动,如心理教育,安全教育等。3)班队主题活动系列化的研究。
研究在主题班队活动的实施与开展中,对班主任或中队辅导员的活动组织以及学生在活动中受益的的程度,系列化的好处。
1)班队主题活动的常见形式及实施策略的研究。
开展有效的班队主题活动,选择恰当的组织形式作为班队活动的载体,是开展班队活动成功的关键。在本课题中,我们努力探索,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来提高活动的效率,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2)班队主题活动实效性的评价方法的研究。
研究在主题班队活动的实施与开展中,对班主任或中队辅导员的活动组织以及学生在活动中受益的的程度,即主题班队活动的有效性的评价方法的研究。
3.研究方法:
研究与实践过程中,我们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观察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1.理论研究法:学习相关的论著,积累理论知识,开阔视野,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2.访谈调查
在全校教师和家长范围内发放调查问卷,收集对班队会形式和内容的建议,在研究起始阶段向重点研究班学生发放问卷,并整理出调查报告。亲自访谈不仅会使调查工作亲切、深入、全面、准确,而且会锻炼一个人的综合研究能力。课题研究准备阶段做一次以主题教育课的实施状况为主题的班主任的访谈,做好访谈录,反思项目研究的意义。
3.文献分析法:收集、检索国内国际相关理论成果,为课题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基础。
4、.观察法:为了客观全面地了解课题对学生的影响,及时掌握学生出现的问题,我们要求课题组成员做好观察随笔,每周上交一次。吸收有兴趣有精力的家长参与课题研究做好家庭观察随笔,家庭观察随笔每两周上交一次。对研究班与个案进行横向比较,所有的文字资料录入微机。
5.个案研究法:每个重点研究班确定2~3个学生作为个案,并吸收其家长进入课题研究小组,教师做好个案跟踪记录,写好随笔,每周上交一次,家长随笔每周上交一次。
6.行动研究法:从我校班队会开展现状出发,按年级高低提出每学年应侧重的主题,制定具体计划,课题组成员要按计划所制定的措施行动,注意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注重效果和新问题的解决,对研究所获得的数据和资料要进行系统的科学处理及时对研究的成果进行分析和评价。
7、.经验总结法:针对班队会形式和内容广泛收集,掌握有关参考资料,搜集具体的经验事实进行分析、综合、总结和验证,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使经验条理化、系统化,并突出重要的,有特色的和创新的内容提炼标题字句,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总结研究成果,写出论文或研究报告。
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班队主题活动,使少年儿童通过自主的体验、实践,感知提高道德认识,努力提高班队主题活动的实效性,从而逐步形成学生的健全人格。
四、课题研究步骤:
课题研究准备发动准备(2011年5月——8月)
1.准备阶段(2013.5——2013.6)
制订课题实施方案,继续完善课题的论证。阅读相关的书籍,打好课题实施的理论基础,做好课题实施的准备工作。.成立课题小组,确定研究课题。设计课题方案。选择实验班级。搜集整理有关资料。申报。
2.实施阶段(2013.9---2015.6)
按计划实施课题研究,做好课例的计划制定,实施,做好资料的搜集、分析、整理等相关工作。在系列主题班会的实施中注重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完成课题阶段性小结,分析课例。形成论文、随笔、案例、教学设计、反思等实践性研究成果。.课题组根据课题研究内容,制定第一阶段实施计划,按计划开展研究和实验(2011年9月~2012年1月)1)分年段进行调查研究,并写好调查报告。各实验班落实研究方案,制定研究计划,制定研究计划;收集教师随笔、家长意见和建议;召开有教师、个案家长参加的经验交流会;组织班队会观摩等。课题组成员每人交一篇论文或班队会创新体会。2)进行文献研究,作好相关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形成书面材料。3)写好开题报告,开题。
4)收集教师随笔每月上交一次;个案家长每两周交观察随笔。
5)组织班队会观摩,分年段一月一次。十月份,低年段一二年级;十一月份,中年段三四年级;十二月份高年段五六年级。
6)课题组成员每人交研究论文一篇。3.总结阶段(2015.6)
撰写研究结题报告并将研究成果汇编、整理。
4.总结研究成果(2013年1月~2013年10月)
将研究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写结题报告,编辑《教师随笔集》 《家长随笔集》 《教师论文集》《主题队会集锦》等并向全校和全镇推广。
五、研究结果与成效 课题研究的成果
班队主题活动是班级德育工作的主阵地。班队主题活动的实际效果是衡量德育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没有实效性强的班队主题活动就降低了学校德育的影响力,因而我校十分注重本课题的研究,旨在提高活动育人的效果。一)在调查研究方面: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班队主题活动的有效开展,对学生的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但仍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1、由于班队活动是一门“三无”课程(即无教材、无大纲、无体系),班队主题活动设计有难度且费时,造成活动粗糙,效果还不是很好。
2、班队主题活动还没有采用完全适合少年儿童特点的动态教育,还是沿用静态教育的一套,机械的说教,从理论到理论的灌输,违背了教育规律。尤其是低年级的班队活动,辅导员包办代替多,学生基本充当听众角色;高年级则放得太多,教师指导还不够到位。
新课程改革将素质教育推向深入,同时也影响着德育教育的创新与发展。当前的班队主题活动应更加注重德育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参与,亲身体验,力求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在我校德育式体验为基础,以班队主题活动为抓手,从点到面,以更宽泛的自我体验与自我教育,切实提高德育的实际效果。
每周一次的班队主题活动是班级德育工作的主阵地。班队主题活动的实际效果是衡量德育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没有的高效的班队主题活动就从根本上降低了学校德育教育的影响力。二)在内容建构上:
我们认为班队主题活动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既要注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自信心教育、养成教育、感恩教育、科普教育、感恩教育、纪律安全教育等传统教育内容,又要紧扣时代发展、班级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提出更多的全新的适合于自己班级的活动主题,可以提高活动的实效性。
自课题研究以来我校,我们能紧跟时代脉搏,开展富有特色的少先队活动,以校园文化为依托,采用体验式少先队活动教育,培养少年儿童具有以真实化人格品质为特征的基本道德素养,升华学生道德情操,丰富了德育活动的内容,提高了活动育人的实效性,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结合时令、时事开展相关主题活动
中华民族是一个文明而优秀的民族,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和重大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国庆节、建军节、妇女节、儿童节、建党日、教师节、老人节、建队日等)也是我们开展主题活动的良机,结合这些节日适时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更有效地教育学生爱国爱党,爱人民,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团结友爱,常怀感恩„„
结合“2014南京青奥会”开展相关的主题活动,结合“马航失联”开展相关主题活动等。
2)结合学校学校特色活动月开展相关主题活动
我校特色活动月,也是队员非常期盼又乐于参与的,红领巾读书节,红领巾艺术月,红领巾科技节等,更是孩子们展示自我的平台,在活动中,他们增长了知识,享受了快乐。如今,一批批热爱读书,热爱科技,能歌善舞,能写会画的孩子脱颖而出,他们在各级各类比赛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3)结合社会实践基地展开活动。
以中山烈士陵园、大金山国防园、牡丹园、天生桥、富家边、三叶园林等作为活动基地,开发了一系列的活动,即:亲近历史、亲近自然,亲近家乡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缅怀先烈,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在对学生情感进行熏陶的同时,使学生各方面能力也得到培养。
4)以学生的成长为需要开展相关主题活动。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一个现代人的健康标志:应是生理上的健康和心理上的健康的统一。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结合学生的成长需要适时开展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也是班队主题活动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基于此目的,我们开展了诸如“小学生安全知识讲座”、“安全知识竞赛”、“成长不烦恼”、“20年后的我”、“相处之道”等大中队主题活动,收到良好成效。
5)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开展相关主题活动。
德育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样,班队主题活动也就不能仅仅限于班队活动课,只有和学校中学科教学有机结合,才能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我校大多数中队辅导员都是语文老师,他们能很好地将班队主题活动与语文实践课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又富有成效的实践活动,极有利于孩子的实践与成长需要。如:“第一次做„„”、“给父母洗脚”、“我养殖的„„”等实践活动,极大地丰富了主题活动的内容,让孩子们在自我的实践中,增强了认知能力,锻炼了自我,培养了孩子们的孝心、爱心,这无疑是对孩子们的成长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随着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学生也是在不断成长之中的。在整个学生与班级的发展过程中,一次班会不足以指导学生与班级的长期发展。因而,要结合学校和班级发展的需要,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不断地适时提出新的活动主题,争取班队活动系统化,形成一套有效可行的德育方案,才能让学生一直沐浴在理性的光芒之中。
三)在形式策略上
德育活动的主体是学生,班队主题活动必须必须适合学生特点,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无论是主题的确立、素材的收集,还是活动的主持、个人的发言都要让学生参与到班会活动的全过程中去,一方面从参与中锻炼了能力、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参与的过程中受到启发、诱导或激励,并促其从内心深处受到感悟,并主动作出行为与思想上的转变,从而提高活动的实际效果。
1.加强阵地建设 增强活动效果
进一步加强少先队阵地建设,形成了队室、鼓乐队、管乐队、红领巾广播站、心理咨询室等比较完善的少先队阵地,增强了少先队组织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在少先队阵地中,他们能充分发扬主人翁的精神,积极参与少先队活动,参与校园管理。
2.以体验式德育活动为载体创特色办学之路
2012年2月,我校另一课题《岗位角色体验式德育活动的实践研究》成功申报为南京市教研室第九期教学研究课题,通过了开题并立项。自两课题申报以来,我校积极组织教师开展了相应的主题班队活动研究工作,试图在班队活动中,不改变原有时间、班级、教师设置的情况下,实施主题活动学习,创设各种有效的实践,体验机会,形成多边互动的教育机制,激发学生对获取知识的兴趣,张扬学生的个性特征。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班队主题活动,使少年儿童通过自主的体验、感知提高道德认识,努力提高班队主题活动的实效性,走向特色办学之路。
目前,我校的“市容小卫士”和“小交警”两支特色中队都能按计划定期开展活动,并充分发挥他们的职能作用和辐射功能,在校园以及社区中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我校的孩子们都以能当“小卫士”和“小交警”为荣,并积极参与争当“小卫士”和“小交警”活动,遵守交规,爱护环境的思想逐步形成。
3、家校联系,形成合力。
德育不单纯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它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家庭的参与。为此,我们每学期也会召开家长代表会,呼吁那些热心于教育,关心孩子成长的家长,也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来。让他们当孩子们的咨询师,引导员„„发挥家长的不同职业优势,给予学生相应的辅导与帮助,并以书面的形式告之家长,我们的主题活动队会内容,并请家长观察孩子的变化,即时反馈并给我们的活动提出意见和建议;并适时召开有教师、个案家长参加的经验交流会等。
四)在评价管理上
评价管理,是班队主题活动发挥作用的前提。任何一个集体或个体的活动,不论其性质如何,都只有在评价管理的机制下,才能按照所要求的方向进行。为确保班队主题活动的有效开展,我们依据《中小学德育纲要》特拟定以下评价标准:
1、教育目标明确、清晰,教育目标明确、清晰,既遵循品德养成的普遍规律,又适应学生成长的特点和规律,充分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行为的统一。引导儿童在活动中丰富道德情感,提升生活经验,自觉践行道德要求,促进学生道德主体的自我形成,自我发展。
2、坚持“贴进实际、贴近生活、贴进未成人”的原则,把社会要求的道德规范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结合起来,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发展需要确定内容,形成反映并满足学生道德发展需要,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参与社会、学习做人的具体活动内容,增强活动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3、整个过程贯穿活动,按照“近、小、亲、实”的原则设置情景,师生在情景中参与活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活动过程中得到体验和感悟,生成德性。
4、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 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生活,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增强活动的有效性。
4、遵循主体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尊重学生,营造良好的教育心理氛围,让学生自主参与、自主体验。采用开放的活动控制方式,在活动过程中,引发和鼓励学生自由展示他们的情感、体验和观点,使他们在 活动中学会自主、学会选择、学会创造。积极参与学生的讨论,在活动中融入自己的生活经 验,以真情感染和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注意适时、恰当的评价,发现并肯定学生的闪光点,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引导学生跨越思维障碍,提升精神境界。
5、合理、有效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6、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成为活动的设计、组织、参与者。乐于参与,自主体验、有所感悟、从中受益。体现团队精神,善于合作,共同探索,创造性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7、活动圆满完成,目标达成度高,学生通过活动得到 真切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 的行为习惯,确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道德价值取向。
基于以上评价标准,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开展了以下活动:
1、“班队主题活动方案”评比活动
每学期我们都会开展开展“班队主题活动方案”评比活动,如“廉洁文化进校园”、“我是文明小天使”、“做七好、两讲三小人”等。为使评比更有实效性,我们要求各中队辅导员要把功夫放在课前,通过参观、考察、访谈等实践活动,增加学生体验的时间和空间,用事实说话,强化个体的体验,要让每一次体验都触及到学生的灵魂,激发内心的真挚纯真的情感。树立学生是活动主人的观念,课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采取小组合作、研讨交流等形式,激发学生兴趣与情感,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中队主题会观摩研讨活动
以往,我们的班队活动大多被挤占,班队活动不能正常开展。自课题研究以来,我们课堂组的成员都是由年级组长和骨干教师组成。每位成员都能带头积极开展班队主题活动,每学期,我们都会分高、中、低年段开展中队会观摩活动,要求每位中队辅导员参加,并写好主题会反思、听评反馈各研讨活动,切实提高班队主题会的有效性。
3、中队主题会评比、展示活动
在班队主题会观摩的基础上,我们还评选出优秀的班队主题活动参加镇、区级的班队课赛课活动,并对全镇辅导员进行展示。使优秀和骨干教师在学校中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促进班队主题活动的有效开展。
为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和班队主题活动的顺利开展,我们认识到以下两方面也是非常有力的保障:
1、加强课程管理,保证班队课的有效利用。
班队课是开展班队主题活动的主要阵地,加强课程管理,保证班队课不被占用,这是班队主题活动实效性的有力保证。因此,我们少先队联合教导处,严格规定:单周班课,双周队课。任何教师不得用任何理由挤占班队课!并随时检查,保证班队课的正常使用。
2、且行且思,不断总结。
六、存在问题及改进
1、由于班队活动是一门“三无”课程(即无教材、无大纲、无体系),班队主题活动设计有难度且费时,造成活动粗糙,效果还不是很好。
2、班队主题活动还没有采用完全适合少年儿童特点的动态教育,还是沿用静态教育的一套,机械的说教,从理论到理论的灌输,违背了教育规律。尤其是低年级的班队活动,辅导员包办代替多,学生基本充当听众角色;高年级则放得太多,教师指导还不够到位。
在教育内容上,丰富一些,不过分强调学校的规划,给学生一些感兴趣的班会主题。在教育形式上多一些指导性、吸引性强的活动,把握学生的心理契机。加强自我教育的日常性,从小事中形成持久的教育意识。需要加强理论方面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