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结题报告[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2 19:59: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德育结题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德育结题报告》。

第一篇:德育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1、问题的提出

小学德育教育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但德育工作常常给人一种落伍的感觉,德育的观念、内容、方法往往跟不一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变化,德育效果往往是“事倍功半”。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说:“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了整个世界。”这句话被印在有关国际互联网络书籍上的封面上,固然有明显的商业广告意味,但是随着“网络”及其有关概念愈来愈深地进入寻常百姓生活,谁能无视计算机网络所带来的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巨大变革呢?当然,现在我们还不能说:“世界已经进入网络时代”,但是我们可以说世界正在走进“网络时代”。今天的教育如果不从这样一个时代特征出发,我们就不能指望获得什么积极的成果。

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已进入千家万户,被广大家长和学生广泛并熟悉。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开设,又一石激起千层浪,打破了传统信息德育教育的一元化的框架。为此,有必要研究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活动与传统德育活动的交互关系,形成优势互补,构成教育效益的最大化。

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活动是以网络为背景,以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活动为载体,促进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一种全新的活动。“在活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成人”是我们课题的观点。

传统的一元化德育活动有其本身的优势和局限,其优势表现在,通过德育活动,进行人与人之间最亲密最直接的接触,尤其是周围的人(包括学生、老师、父母)的以身示范起到教育功能,这是任何先进教育都无法取代的。但这种传统的德育活动,在大多数情况下,以说教形式呈现,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难以激活,加上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制约,教育效果大大地打了折扣。

网络的出现,造就了新的教育环境。抛弃了网络环境下的德育研究,是一种教育缺乏,是一种教育资源的浪费,铁定是教育的一大败笔。资料显示,已有的网络德育研究在我国凤毛麟角,且大多数重理论说教,轻实践行为,难以诱发儿童入情入境的兴趣。而本课题融入网络的德育活动研究,无论在时间和空间上实现了教育的最大享用,全方位、新视觉调动了活动者参与的积极性。因此网络环境下小学德育活动作为新的德育活动载体,是科技和教育发展的必然,同时促进了德育跨越式发展。

2、理论依据

《网络环境下的小学德育活动研究》课题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活动的观点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1、马克思认为,活动是人对于外部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对待方式,是个体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特别方式。正是由于活动,个体和社会化与个人才属真正实现,而教育活动作为一种特殊意义上的人类活动,它属于主体的实践活动,是以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塑造主体为目的的活动,具有主动性和能动性。

2、国务院《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他们的思想道德建设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 道德素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和国家的事业有继有人的重要保证。切实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道德实践活动,积极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和社会环境,广大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遵循的原则:

1、坚持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既要遵循思想道德建设的普遍规律,又适应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

2、重自学实践,自主参与,引导未成年人在学习道德知识的同时,遵循道德规范。您正浏览的文章由www.xiexiebang.com(第一·范·文网)整理,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1、几个重要概念的界定

德育:“德育”是“道德教育”的简称,现行“德育”诸概念形成了一套金字塔形的概念层级:

①顶层,称为“德育”,为总称。②第二层为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③第三层为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十余种教育。④底层:即学校中实施的“德育”。

德育活动:在课题研究中是指学校通过不同途径和方法达到德育的目的。

网络环境下的小学德育活动:在课题研究中是指通过网络的环境达到德育的升华。

2、课题研究的目的 网络环境下的小学德育活动是研究小学德育活动在网络环境下的开展。在网络环境下研究小学德育活动,教育面向每一个学生,形式多样,小学生乐于接受,是德育活动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对现行德育活动模式的挑战,是德育活动历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网络是一个战略高地,我们作为教育者,必须抢先占领这个高地,2001年以来,开明出版社和广州教育出版社相继分别出版了《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时代的中小学德育》两本书。这些文章和书籍从不同侧面探讨了网络环境下的德育问题和网络德育如何开展的问题,提出了学校德育必须由传统封闭的限制性的德育,转变为以实现美好人性为目的、开放的发展性德育等新理念、新见解、新对策。我们课题组就是研究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开展德育活动。使学生从空洞的说教进入到儿童的实践体验活动,诱发儿童入情入境的兴趣。通过网络环境下的小学德育活动,促进学生中与人合作与交流,在人格中得到熏陶。学会如何做事,怎样做事,学会在小环境和大环境中与人合作与交流,学会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让自己健康成长,积极向上。

3、课题研究的内容

①网络环境下校园中的小学德育活动研究

A、校园文化活动

为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拓展同学们的文化视野,展示学校学子的丰富文化的生活,我校每年举办为期一周的文化节。传统的德育活动中我校编印的校报《雏鹰》、校刊《学习·探索·创新》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青眯。在课题研究中,我们课题组的成员利用资源共享,为校报、校刊提供更为便捷、更能陶冶学生情操、增长学生知识的窗口,受到学生和家长的好评。3209名学生中有2137名学生订阅了校刊。实践证明网络环境下的校园文化活动更能受到老师和学生的欢迎。

B、学科活动

人类进入21世纪,科技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国际竞争日益强烈,这样就形成了教育在综合国力中的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大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而各类人才的形成,最主要的取决于基础教育。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基础教育的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和爱国主义精神是目前我们面临的重任。在网络环境下,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得到充分的体现。我校六年级教师张艳华在教授人教版语文第十一册《桂林山水》一课时,将语文和信息技术充分地整合。在教学中,不是教师教学生怎样学,而是给学生提供信息技术的学习手段,学生自己决定怎样学,教师既是指导者,又是参与者。学生在网络中不仅学到了语文知识,而且感受到美,觉得祖国山水的美,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热爱大自然。爱国主义热情在美中得到升华。学生借助信息技术,自己组织、自己完成。在活动中成长,成为活动的主人。得到了学的知识和受到了德育的教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也是激发创造力的必要条件。一个人只有对某个问题产生兴趣,才能启动思维,才会主动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才会主动获取相关的知识,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在网络环境下,我校教师王惠在教授《小花猫找汗》一课,首先用投影机出示“一只小花猫四处寻找……(动画效果),”然后揭示课题后,同学们一起与小花猫过桥找生字,读正确就能过桥,在花园里找出生字读正确才能到达目的地。这时同学们不仅对知识感兴趣,同时对新的手段和新的方法兴趣盎然,觉得我们国家了不趣,更加勤奋读书,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

在课件的运用上,我们的研究方向除了学到新知识外,另外真正地投入到我们的学生身上来,我们的教师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C、班队会活动

祖国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像爱自己母亲一样地爱着我们的祖国。古往今来,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之魂,是光照千秋的高尚情操,是引导我们走向繁荣昌盛、勇往直前的火炬。爱国,就意味着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就意味着无条件地服从祖国的召唤。在班队会上我校五年级老师召开主题班队会:“爱国主义”专题。我校举行的班队会中,“儿童读诗”是著名学者南怀瑾倡导的一项活动,其理念是利用儿童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期,引导他们背诵古代经典诗文。“儿童读诗”可以了解传统文化,造就文字功底,陶冶情操。在网络环境下,我们搜索古代经典的诗文,让学生诵读、体验、感悟文学的功底。

D、特色活动

兴趣小组活动旨在通过活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和学生一起利用网络搜索引擎,搜索到田径乒乓球、微机、篮球、书法、绘画、小发明、无线电制作、手工制作等方面的知识。近两年学生有26人在市田径比赛中获奖,有135人在微机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奖,书法在市、区、校有67人获奖,小发明有72人获奖,无线电制作在市有6人获奖,手工制作在校有125人获奖,演讲有9人获奖,征文有27人获奖,兴趣小组的同学网络下尝到了甜头。他们的活动与网络密不可分,同时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增强了。

②网络环境下家庭中的小学德育活动研究

日本前首相海部俊树于93年参加第三届《北京——东京城市问题》学术讨论会时发言:“德育必须从学龄前由家庭抓起”。家庭中的德育活动是人才培养的奠基工程的一种形式。父母是儿童最早的教育者,也是第一任教师。家庭小学德育活动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项艺术,需要家长在认识其重要性的前提下,坚持理性、坚持说教与行为操作相结合,坚持说教与陶冶情感相结合,才能收到高效。

科研结题报告 ·德育结题报告 ·课题结题报告 ·怎样写结题报告

1979年我国政府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独生子女的数量与日俱增,目前我校独生子女所占学生数的比例占(见表):

学生总数(人)3229

男(人)1837

女(人)139

2独生子女(人)2906

占比例(%)约90

独生子女相对于非独生子女来说,其智力发展速度要快一些,知识面要广一些,但行为习惯、合作意识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等方面的缺点则要多一些。由于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使得许多家长把时间花费在自我深造和事业上,无暇顾及孩子,家长在生活上管得多,教育管得少。由于缺乏教子经验,在教育方法上过于简单,存在着溺爱型、放任型、粗暴型等各种教育不当的问题,班主任除了做好学生的老师,还要当好学生的家长,除了教学生,还要教给一部分家长有关教育方面的知识。网络环境下家庭中的小学德育活动是教师与家长的连心桥,我校自开展研究以来,开通了“家校通”。学校对班主任和副班主任进行了为期2月的信息技术培训(见附件1)。对家长学校的家长62人进行信息技术的轮训。目前,在网络环境下,学校知道孩子在家中的情况,家长知道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老师,家长对学生通过网络上的知识对学生进行诱导。老师与学生、老师与家长、家长与学生的关系;处于“先知先觉”绝对权威的班主任开始与学生建立平等的朋友关系,与家长建立了你的儿子你的女儿就是我的儿子或女儿的亲密关系。家长与孩子通过网络形成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学与学徒的关系。心理学指出:学校、社会、家庭教育三方面的紧密配合是取得教育成功的重要保证,其中教育应起主要作用。教育学中强调学校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同时,也强调重视家庭下教育作用。家庭作为学校德育的特殊环境,对学校德育的补充往往要具主动性和自觉性。教育学指出:为教育好下一代,仅靠学校教育是不行的,还应搞好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社会、学校任何一个方面失控,都会导致整个教育出现漏洞,只有三者协调,取长补短,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益。无论是心理学,还是教育学都把家庭的德育活动列为孩子民长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教师、家长、学生把网络作为一个纽带紧紧地连在一起。我校原来评选的“五好”学生。3229人中有23人为“五好学生”,通过网络环境下的家庭中的德育活动的研究开展后,省优秀大队部干部1名,市百名好少年3名,市优秀学生9名,区三好学生15名,校十佳少年10名,校新三好生67名(新“三好生”的标准:在校是名好学生,在家是名好孩子,在社区是名好公民)(见附件2)。具体的数据中,改善了师生关系。老师与家长的关系,家长与孩子的关系。“家校通”的开展,教师与家长、家长与教师、学生与教师在网络的留言板上的次数增多,实质性的问题沟通较多,解决问题也与日俱增,通过网络这一平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③网络环境下社区中的小学德育活动研究

国家正加速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社会环境比较复杂,对儿童青少年思想品质产生影响的因素日益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趋势。单一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适应儿童青少年思想品质形成和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组织形态的逐步变化,社区的作用越来越大,社区日益显示出强大的社会组织功能。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指导青少年教育实践,加强 学校教育与社会的联系。社区中的小学德育活动是以学校为核心,以社区为主体开展的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就是充分挖掘、融合和利用各种社区教育资源,提高教育的整体效益,提高学校德育实效,促进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社区是小学生接触最直接、最能具体感知的生动形象的“社会”,社区生活是学生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土壤,社区内蕴着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社区中的小学德育活动是建立在社区、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基础上。以学校为主体,以家庭为辅助,以社区和网络为纽带形成一股合力,真正把党中央提出的“以德治国”的方针落到千家万户,落实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实际行动中。我校开展活动以来,通过在网上学习有关《千手观音》剧组的报道,以及网上身残志坚的人物事迹的报道,培养学生美好的心灵,帮助学生树立与困难作斗争的信心。我校教师刘保群教授了《您好“千手观音”》一课,知道邵丽华、张海迪、桑兰等面对困境,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并了解我国的残疾人,武汉市的残疾人的数量。然后组织同学们到社区慰问残疾人,并把他(她)们带到社区中,在网络中了解残疾人的事迹,鼓励他(她)们同病魔作斗争。

江泽民在《关于教育问题的重要谈话》中语重心长地指出“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为了发挥社区德育教育资源,动员社区热心关心教育下一代的单位和个人都来关心和支持新一代少年成长,我校以社区德育资源为依托,开展“我能行,我是社区小主人”德育活动。把社会实践活动与社区共建活动为德育活动载体,把德育特色活动与校本课程开发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挖掘社区德育功能。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实质上就是抓住社区这个领域,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开辟第二课堂,拓宽学生视野,锻炼学生能力,真正让学生在校是好学生,在家是好孩子,在社区是好公民。把德育放在素质教育的首位,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教师、家长、学生通过网络了解一些环境、安全等方面的知识在社区开展了一些活动。

类型 人数(人)社区

环保 32 红旗小区

扶贫帮困 14 南街社区

安全 138 章南社区

环保 21 新建社区

安全 46 凤凰小区

安全 56 东安社区

扶贫帮困 21 黄茂社区

环保 31 文化社区

学生体验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德育活动在社区这个大课堂中开展得有声有色。并在校刊、校报上作全方位的报道。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网络环境下的小学德育活动研究是以12个实验班(小班)为重点研究对象,同时面向全体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调查法和理论综合法。

1、课题研究的方法

网络环境下校园中的小学德育活动研究中的校园文化活动是行为研究法;学科活动是理论综合法;班队会活动是行为研究法;特色活动是行为研究法和调查法。网络环境下家庭中的小学德育活动研究是调查法和理论综合法。网络环境下社区中的小学德育活动研究是行为研究法和调查法。

2、课题研究的过程

第一阶段是准备阶段,拟定课题研究方案(见附件3),成立了课题研究核心小组

课题研究组核心小组名单

姓 名 性别 出生 年月 专业 职务 研究 专长 学历 工作单位

……

主要参加者

……

还聘请了武汉市教科院丁军、吕军等课题专家进行讲座,参加人是核心小组的成员及学校教师中的骨干成员,一行32人参加听讲。2005年11月派教科室主任程旭东到无锡参加总课题组的年会。组织数名老师分四期在本校进行了知识的培训。

第二阶段是研究阶段,组织有关人员学习方案、理论培训,通过查阅资料、分析比较网络德育活动和传统德育活动各自的利弊。各子课题负责人搜集整理撰写论文材料,并拟定论文的雏形,开展阶段性成果汇报,聘请专家指导,整理集结论,打印成册。(见附件4)

第三阶段是校内开展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活动,接受专家评审,完善总结。

四、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

网络环境下的小学德育活动研究是我校全体人员参加,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同时也是素质教育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二年来,我校一直坚持认真贯彻执行《小学德育纲要》并以此为依据,运用网络的优势,寓德育于学校的全部工作中。

1、夯实品德课,明理导行时,加强网络的建设

在开齐开足思想品德课的前提下,我校电教设备投入也加大了,固定资产逾72万元;电教配套用房、软硬件设备日趋完善,教育手段现代化工程正在启动。拥有投影仪、幻灯机57台,录音机2台,摄影机1台,液晶投影仪3台,视频展示台3台,彩电15台,586型计算机60台,并配备有多功能教室2间,微机室、语音室、电教室各一间,CAI课件光盘35张。学校“校校通”为课题科研人员储备了丰富的理论资料,同时也为我校实验提供了实践的场所,保证了实验活动的顺利开展。

2、参加人员精心安排教学活动

素质教育的落脚点就是学生的各种能力的提高,而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网络环境下小学德育活动中,教师培养了学生的学会合作、与人交往、创造思维、敢于质疑、获取信息等方面的能力,为了培养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我们在网络上放手让学生去搜寻新知。

3、校园德育活动的主人的变换,通过课题的研究,同学们已经成为了校园德育活动的主人,不再是服从者,他们打开网络后给学校政教处提建议:绿化怎样搞,把《守则》、《规范》编在一起,易记,使之成为君子学校的校规。评比制度的人性化使同学们乐于接受。兴趣小组的兴起,学生自己在网上找到合适自己爱好的项目,兴趣小组在我校蓬勃兴起。

五、课题研究的结论和讨论的问题

传统的德育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严重制约了活动的开展,加上较单一的活动形式,满足不了学生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自开展课题研究以来,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精心策划,管理到位,人力、财力全方位支持,有力保障了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管理出质量,管理出效率,我校以“科学性、激励性、实效性”为原则,学校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办法,针对学校开展科研工作的实际情况,认真做好“四个一”的学习活动。本课题融入网络后的德育活动研究,无论是在时间和空间上实现了教育资源的最大享用,全方位、新视角调动了活动者以与的积极性。因此,网络环境下的小学德育活动作为新的德育活动载体,是科技和教育发展的必然,同时促进了德育工作的跨越式发展。需要讨论的问题: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没有开设《信息技术》课,他们在网络环境下无法完成小学德育活动,所以老师是只能向学生灌知识,而不是学生在知识中探究,从而变成了老师教,学生学的格局,这与新的课程理念是不相符的。那么,只有打破传统的德育活动方式,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新路,完成德育目标。

第二篇:德育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1、问题的提出

小学德育教育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但德育工作常常给人一种落伍的感觉,德育的观念、内容、方法往往跟不一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变化,德育效果往往是“事倍功半”。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说:“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了整个世界。”这句话被印在有关国际互联网络书籍上的封面上,固然有明显的商业广告意味,但是随着“网络”及其有关概念愈来愈深地进入寻常百姓生活,谁能无视计算机网络所带来的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巨大变革呢?当然,现在我们还不能说:“世界已经进入网络时代”,但是我们可以说世界正在走进“网络时代”。今天的教育如果不从这样一个时代特征出发,我们就不能指望获得什么积极的成果。

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已进入千家万户,被广大家长和学生广泛并熟悉。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开设,又一石激起千层浪,打破了传统信息德育教育的一元化的框架。为此,有必要研究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活动与传统德育活动的交互关系,形成优势互补,构成教育效益的最大化。

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活动是以网络为背景,以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活动为载体,促进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一种全新的活动。“在活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成人”是我们课题的观点。

传统的一元化德育活动有其本身的优势和局限,其优势表现在,通过德育活动,进行人与人之间最亲密最直接的接触,尤其是周围的人(包括学生、老师、父母)的以身示范起到教育功能,这是任何先进教育都无法取代的。但这种传统的德育活动,在大多数情况下,以说教形式呈现,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难以激活,加上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制约,教育效果大大地打了折扣。

网络的出现,造就了新的教育环境。抛弃了网络环境下的德育研究,是一种教育缺乏,是一种教育资源的浪费,铁定是教育的一大败笔。资料显示,已有的网络德育研究在我国凤毛麟角,且大多数重理论说教,轻实践行为,难以诱发儿童入情入境的兴趣。而本课题融入网络的德育活动研究,无论在时间和空间上实现了教育的最大享用,全方位、新视觉调动了活动者参与的积极性。因此网络环境下小学德育活动作为新的德育活动载体,是科技和教育发展的必然,同时促进了德育跨越式发展。

2、理论依据

《网络环境下的小学德育活动研究》课题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活动的观点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1、马克思认为,活动是人对于外部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对待方式,是个体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特别方式。正是由于活动,个体和社会化与个人才属真正实现,而教育活动作为一种特殊意义上的人类活动,它属于主体的实践活动,是以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塑造主体为目的的活动,具有主动性和能动性。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1、几个重要概念的界定

德育:“德育”是“道德教育”的简称,现行“德育”诸概念形成了一套金字塔形的概念层级:①顶层,称为“德育”,为总称。②第二层为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③第三层为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十余种教育。④底层:即学校中实施的“德育”。

德育活动:在课题研究中是指学校通过不同途径和方法达到德育的目的。

网络环境下的小学德育活动:在课题研究中是指通过网络的环境达到德育的升华。

2、课题研究的目的 网络环境下的小学德育活动是研究小学德育活动在网络环境下的开展。在网络环境下研究小学德育活动,教育面向每一个学生,形式多样,小学生乐于接受,是德育活动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对现行德育活动模式的挑战,是德育活动历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网络是一个战略高地,我们作为教育者,必须抢先占领这个高地,2001年以来,开明出版社和广州教育出版社相继分别出版了《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时代的中小学德育》两本书。这些文章和书籍从不同侧面探讨了网络环境下的德育问题和网络德育如何开展的问题,提出了学校德育必须由传统封闭的限制性的德育,转变为以实现美好人性为目的、开放的发展性德育等新理念、新见解、新对策。我们课题组就是研究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开展德育活动。使学生从空洞的说教进入到儿童的实践体验活动,诱发儿童入情入境的兴趣。通过网络环境下的小学德育活动,促进学生中与人合作与交流,在人格中得到熏陶。学会如何做事,怎样做事,学会在小环境和大环境中与人合作与交流,学会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让自己健康成长,积极向上。

3、课题研究的内容

①网络环境下校园中的小学德育活动研究

a、校园文化活动

为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拓展同学们的文化视野,展示学校学子的丰富文化的生活,我校每年举办为期一周的文化节。传统的德育活动中我校编印的校报《雏鹰》、校刊《学习·探索·创新》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青眯。在课题研究中,我们课题组的成员利用资源共享,为校报、校刊提供更为便捷、更能陶冶学生情操、增长学生知识的窗口,受到学生和家长的好评。3209名学生中有2137名学生订阅了校刊。实践证明网络环境下的校园文化活动更能受到老师和学生的欢迎。

b、学科活动

人类进入21世纪,科技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国际竞争日益强烈,这样就形成了教育在综合国力中的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大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而各类人才的形成,最主要的取决于基础教育。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基础教育的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和爱国主义精神是目前我们面临的重任。在网络环境下,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得到充分的体现。我校六年级教师张艳华在教授人教版语文第十一册《桂林山水》一课时,将语文和信息技术充分地整合。在教学中,不是教师教学生怎样学,而是给学生提供信息技术的学习手段,学生自己决定怎样学,教师既是指导者,又是参与者。学生在网络中不仅学到了语文知识,而且感受到美,觉得祖国山水的美,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热爱大自然。爱国主义热情在美中得到升华。学生借助信息技术,自己组织、自己完成。在活动中成长,成为活动的主人。得到了学的知识和受到了德育的教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也是激发创造力的必要条件。一个人只有对某个问题产生兴趣,才能启动思维,才会主动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才会主动获取相关的知识,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在网络环境下,我校教师王惠在教授《小花猫找汗》一课,首先用投影机出示“一只小花猫四处寻找……(动画效果),”然后揭示课题后,同学们一起与小花猫过桥找生字,读正确就能过桥,在花园里找出生字读正确才能到达目的地。这时同学们不仅对知识感兴趣,同时对新的手段和新的方法兴趣盎然,觉得我们国家了不趣,更加勤奋读书,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

在课件的运用上,我们的研究方向除了学到新知识外,另外真正地投入到我们的学生身上来,我们的教师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c、班队会活动

祖国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像爱自己母亲一样地爱着我们的祖国。古往今来,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之魂,是光照千秋的高尚情操,是引导我们走向繁荣昌盛、勇往直前的火炬。爱国,就意味着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就意味着无条件地服从祖国的召唤。在班队会上我校五年级老师召开主题班队会:“爱国主义”专题。我校举行的班队会中,“儿童读诗”是著名学者南怀瑾倡导的一项活动,其理念是利用儿童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期,引导他们背诵古代经典诗文。“儿童读诗”可以了解传统文化,造就文字功底,陶冶情操。在网络环境下,我们搜索古代经典的诗文,让学生诵读、体验、感悟文学的功底。

d、特色活动

②网络环境下家庭中的小学德育活动研究

日本前首相海部俊树于93年参加第三届《北京——东京城市问题》学术讨论会时发言:“德育必须从学龄前由家庭抓起”。家庭中的德育活动是人才培养的奠基工程的一种形式。父母是儿童最早的教育者,也是第一任教师。家庭小学德育活动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项艺术,需要家长在认识其重要性的前提下,坚持理性、坚持说教与行为操作相结合,坚持说教与陶冶情感相结合,才能收到高效。

科研结题报告 ·德育结题报告 ·课题结题报告 ·怎样写结题报告

1979年我国政府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独生子女的数量与日俱增,目前我校独生子女所占学生数的比例占(见表):学生总数(人)3229

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男(人)1837女(人)1392独生子女(人)2906占比例(%)约90

共2页,当前第1页12

第三篇:德育课题结题报告(初稿)

德育课题结题报告(草案)

-------------2016年5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要求现代的德育必须与时俱进,用全新的教育理念去洗涤已经不和谐的教育观点和方法。而主题班队会是中学阶段实施德育的主要途径,因为它有着长期性、系统性的优点。在实施过程中,可以以活动为平台,以体验为目标,以评价为激励,引领学生走向健康、和谐的德育新境界。

我们本着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一切”的思想,结合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体验教育为统领,打算对班会课从内容、形式上进行创新,从而增强班会课的实效性和时代性增强班会课的育人功效。

世界各国确立道德教育目标的共同特点是:追随时代,适应信息社会.各国都把爱国主义教育,合格公民教育,个性品德教育作为最基本的目标。

班队主题活动是班级教育活动的形式之一,是班主任或中队辅导员根据教育、教学要求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主题、围绕主题开展的一种班队会活动。

实效性是指实施的可行性和实施效果的目的性,是指工作中能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所做的事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实施的方法必须具有显著的效果。班队主题活动的实效性,是根据小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通过观察、调查,在班队主题活动的实践中进行探索和研究,并不断归纳,在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班队主题活动中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认知和体验,从而逐步形成学生的健全人格。

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着新机遇和新挑战。作为德育活动重要的形式----主题班会课,如何与时俱进,与新课改一同成长,不但重要而且迫切。主题班会课是围绕一定主题举行的班级集体成员的全体会议,是班级教育活动的重要形式,也是加强德育的重要阵地,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对一个班级的班风、学风、学生的精神面貌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主题班会是指在班主任指导下,围绕一个教育主题,由学生自己组织、自己主持,全班同学都积极参与的,内容集中,针对性强、形式多样、生动形象的自己教育自己的一种集体活动;也是班主任通过学生集体教育和影响学生的一种较为普遍采用的教育形式。是一种很受师生欢迎的极富教育意义的组织形式。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

系列化指主题班会有整体构思,学生接受到的是全面的思想教育,不是零散的教育;有长远规划,学生的思维能延续;具有阶段性,结合学生的发展规律,不同的时间段有不同的重点内容,导行时间长;有系统设计,主题班会的内容和形式应该是多样的。效果显著。

这种系列化,不是简单的串接、机械的流程,而是遵循德育规律,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是有机的联系,是有效的手段。

实践研究:选择适当的班会主题和合适的类型,确定目的,设计和组织一系列主题班会,运用大量生动的课例,让班主任了解和掌握新课程背景下系列化主题班会的组织和策划,发挥主题班会的积极作用。

班队主题活动是一个传统的课型,发展至今,存在着一些问题,使班队活动这一德育载体的有效性得到了抑制。国内外的学校也都曾对这一活动展开的研究,有生命主题的研究,有人与自然的主题研究,也有一些是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主题班会内容的研究,班队主题队会实效性的研究等等,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课题研究遇到的问题 目前的班会课普遍存在不够重视的状况。如,主题班会课的时间得不到保证,随意性大;形式单调,与班会课、活动课等区分不清;内容随意,说教强、导行性弱等,失去了班会课应有的活动特征和教育功能。最明显的的一个特征是班会课的开设缺少班主任作为德育工作的第一执行者,必须与时俱进,对我们的班会课进行变革更新。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研究的理论、实践、政策依据。

1.联结——认知派学习理论。托尔曼的认知目的说,学习是有目的而非盲目的,学习就是形成对目标的某种认识与期待。外在的奖励不是学习产生的必要条件,但强化物出现时,这种学习即通过外在操作表现出来。托尔曼提出了“潜伏学习”的概念,认为学习是形成某种认知,期待。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三个基本观点①知识观,在具体问题中,知识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尽管我们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但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因为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只能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②学习观,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③学生观,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原有经验,而是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3、《小学德育纲要》明确规定,小学德育主要是向学生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有关的社会常识教育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教育学生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人民,心中有祖国。

课题研究的意义:

1.提升班主任的教育思想

主题班会促进学生道德发展、思想提升,通过恰当的形式促进学生对于包括人生、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的思考,利用这种集体教育的方式,来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

2.主题班会分层化、系列化的设计,实现主题班会校本化

对于班级而言,班主任对一定时间段内的主题班会有一个整体的规划;对于学校而言,主题班会活动的规划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某一个班级,而应该将这样一种德育活动放在学校德育的整体背景下考虑。

3.好的做法不断提升,得以推广,促进学区或者学校的德育管理。

我本人在小学担任过五年的大队辅导员工作,自己也担任过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目前担任小学二年级班主任。多年在德育活动中有一些做法和感悟,逐渐形成了学校和班级的德育特色,取得了很好的实效性。我深感主题班会课的育人功能,尤其是主题班会课如果能做到系列化,那么比起单纯的说教更是在孩子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教育效果显著,如果能在大学区学校班级中加以提升、推广,相信对各方面工作都是一个促进。

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及过程

1、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班队主题活动,使少年儿童通过自主的体验、实践,感知提高道德认识,努力提高班队主题活动的实效性,从而逐步形成学生的健全人格。

2、课题研究的内容 课题研究的内容

1)班队主题活动的常见形式及实施策略的研究。

开展有效的班队主题活动,选择恰当的组织形式作为班队活动的载体,是开展班队活动成功的关键。在本课题中,我们努力探索,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来提高活动的效率,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2)小学班队主题活动内容体系的建构。

本课题中的班队主题活动通过与学校、家庭、社会活动相结合,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实践的机会。我们创设了生动活泼的、系列化的主题教育,使少先队员们在活动中管理自我、锻炼自我、实现自我。

与学校特色活动相结合,如结合学校一年一度的红领巾读书节、红领巾科技节、红领巾艺术月等开展相关主题活动。

与时令、时事相结合开展相关主题活动。

以学生的成长为需要开展相关主题活动,如心理教育,安全教育等。3)班队主题活动系列化的研究。

研究在主题班队活动的实施与开展中,对班主任或中队辅导员的活动组织以及学生在活动中受益的的程度,系列化的好处。

1)班队主题活动的常见形式及实施策略的研究。

开展有效的班队主题活动,选择恰当的组织形式作为班队活动的载体,是开展班队活动成功的关键。在本课题中,我们努力探索,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来提高活动的效率,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2)班队主题活动实效性的评价方法的研究。

研究在主题班队活动的实施与开展中,对班主任或中队辅导员的活动组织以及学生在活动中受益的的程度,即主题班队活动的有效性的评价方法的研究。

3.研究方法:

研究与实践过程中,我们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观察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1.理论研究法:学习相关的论著,积累理论知识,开阔视野,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2.访谈调查

在全校教师和家长范围内发放调查问卷,收集对班队会形式和内容的建议,在研究起始阶段向重点研究班学生发放问卷,并整理出调查报告。亲自访谈不仅会使调查工作亲切、深入、全面、准确,而且会锻炼一个人的综合研究能力。课题研究准备阶段做一次以主题教育课的实施状况为主题的班主任的访谈,做好访谈录,反思项目研究的意义。

3.文献分析法:收集、检索国内国际相关理论成果,为课题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基础。

4、.观察法:为了客观全面地了解课题对学生的影响,及时掌握学生出现的问题,我们要求课题组成员做好观察随笔,每周上交一次。吸收有兴趣有精力的家长参与课题研究做好家庭观察随笔,家庭观察随笔每两周上交一次。对研究班与个案进行横向比较,所有的文字资料录入微机。

5.个案研究法:每个重点研究班确定2~3个学生作为个案,并吸收其家长进入课题研究小组,教师做好个案跟踪记录,写好随笔,每周上交一次,家长随笔每周上交一次。

6.行动研究法:从我校班队会开展现状出发,按年级高低提出每学年应侧重的主题,制定具体计划,课题组成员要按计划所制定的措施行动,注意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注重效果和新问题的解决,对研究所获得的数据和资料要进行系统的科学处理及时对研究的成果进行分析和评价。

7、.经验总结法:针对班队会形式和内容广泛收集,掌握有关参考资料,搜集具体的经验事实进行分析、综合、总结和验证,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使经验条理化、系统化,并突出重要的,有特色的和创新的内容提炼标题字句,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总结研究成果,写出论文或研究报告。

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班队主题活动,使少年儿童通过自主的体验、实践,感知提高道德认识,努力提高班队主题活动的实效性,从而逐步形成学生的健全人格。

四、课题研究步骤:

课题研究准备发动准备(2011年5月——8月)

1.准备阶段(2013.5——2013.6)

制订课题实施方案,继续完善课题的论证。阅读相关的书籍,打好课题实施的理论基础,做好课题实施的准备工作。.成立课题小组,确定研究课题。设计课题方案。选择实验班级。搜集整理有关资料。申报。

2.实施阶段(2013.9---2015.6)

按计划实施课题研究,做好课例的计划制定,实施,做好资料的搜集、分析、整理等相关工作。在系列主题班会的实施中注重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完成课题阶段性小结,分析课例。形成论文、随笔、案例、教学设计、反思等实践性研究成果。.课题组根据课题研究内容,制定第一阶段实施计划,按计划开展研究和实验(2011年9月~2012年1月)1)分年段进行调查研究,并写好调查报告。各实验班落实研究方案,制定研究计划,制定研究计划;收集教师随笔、家长意见和建议;召开有教师、个案家长参加的经验交流会;组织班队会观摩等。课题组成员每人交一篇论文或班队会创新体会。2)进行文献研究,作好相关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形成书面材料。3)写好开题报告,开题。

4)收集教师随笔每月上交一次;个案家长每两周交观察随笔。

5)组织班队会观摩,分年段一月一次。十月份,低年段一二年级;十一月份,中年段三四年级;十二月份高年段五六年级。

6)课题组成员每人交研究论文一篇。3.总结阶段(2015.6)

撰写研究结题报告并将研究成果汇编、整理。

4.总结研究成果(2013年1月~2013年10月)

将研究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写结题报告,编辑《教师随笔集》 《家长随笔集》 《教师论文集》《主题队会集锦》等并向全校和全镇推广。

五、研究结果与成效 课题研究的成果

班队主题活动是班级德育工作的主阵地。班队主题活动的实际效果是衡量德育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没有实效性强的班队主题活动就降低了学校德育的影响力,因而我校十分注重本课题的研究,旨在提高活动育人的效果。一)在调查研究方面: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班队主题活动的有效开展,对学生的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但仍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1、由于班队活动是一门“三无”课程(即无教材、无大纲、无体系),班队主题活动设计有难度且费时,造成活动粗糙,效果还不是很好。

2、班队主题活动还没有采用完全适合少年儿童特点的动态教育,还是沿用静态教育的一套,机械的说教,从理论到理论的灌输,违背了教育规律。尤其是低年级的班队活动,辅导员包办代替多,学生基本充当听众角色;高年级则放得太多,教师指导还不够到位。

新课程改革将素质教育推向深入,同时也影响着德育教育的创新与发展。当前的班队主题活动应更加注重德育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参与,亲身体验,力求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在我校德育式体验为基础,以班队主题活动为抓手,从点到面,以更宽泛的自我体验与自我教育,切实提高德育的实际效果。

每周一次的班队主题活动是班级德育工作的主阵地。班队主题活动的实际效果是衡量德育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没有的高效的班队主题活动就从根本上降低了学校德育教育的影响力。二)在内容建构上:

我们认为班队主题活动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既要注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自信心教育、养成教育、感恩教育、科普教育、感恩教育、纪律安全教育等传统教育内容,又要紧扣时代发展、班级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提出更多的全新的适合于自己班级的活动主题,可以提高活动的实效性。

自课题研究以来我校,我们能紧跟时代脉搏,开展富有特色的少先队活动,以校园文化为依托,采用体验式少先队活动教育,培养少年儿童具有以真实化人格品质为特征的基本道德素养,升华学生道德情操,丰富了德育活动的内容,提高了活动育人的实效性,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结合时令、时事开展相关主题活动

中华民族是一个文明而优秀的民族,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和重大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国庆节、建军节、妇女节、儿童节、建党日、教师节、老人节、建队日等)也是我们开展主题活动的良机,结合这些节日适时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更有效地教育学生爱国爱党,爱人民,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团结友爱,常怀感恩„„

结合“2014南京青奥会”开展相关的主题活动,结合“马航失联”开展相关主题活动等。

2)结合学校学校特色活动月开展相关主题活动

我校特色活动月,也是队员非常期盼又乐于参与的,红领巾读书节,红领巾艺术月,红领巾科技节等,更是孩子们展示自我的平台,在活动中,他们增长了知识,享受了快乐。如今,一批批热爱读书,热爱科技,能歌善舞,能写会画的孩子脱颖而出,他们在各级各类比赛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3)结合社会实践基地展开活动。

以中山烈士陵园、大金山国防园、牡丹园、天生桥、富家边、三叶园林等作为活动基地,开发了一系列的活动,即:亲近历史、亲近自然,亲近家乡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缅怀先烈,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在对学生情感进行熏陶的同时,使学生各方面能力也得到培养。

4)以学生的成长为需要开展相关主题活动。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一个现代人的健康标志:应是生理上的健康和心理上的健康的统一。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结合学生的成长需要适时开展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也是班队主题活动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基于此目的,我们开展了诸如“小学生安全知识讲座”、“安全知识竞赛”、“成长不烦恼”、“20年后的我”、“相处之道”等大中队主题活动,收到良好成效。

5)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开展相关主题活动。

德育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样,班队主题活动也就不能仅仅限于班队活动课,只有和学校中学科教学有机结合,才能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我校大多数中队辅导员都是语文老师,他们能很好地将班队主题活动与语文实践课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又富有成效的实践活动,极有利于孩子的实践与成长需要。如:“第一次做„„”、“给父母洗脚”、“我养殖的„„”等实践活动,极大地丰富了主题活动的内容,让孩子们在自我的实践中,增强了认知能力,锻炼了自我,培养了孩子们的孝心、爱心,这无疑是对孩子们的成长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随着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学生也是在不断成长之中的。在整个学生与班级的发展过程中,一次班会不足以指导学生与班级的长期发展。因而,要结合学校和班级发展的需要,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不断地适时提出新的活动主题,争取班队活动系统化,形成一套有效可行的德育方案,才能让学生一直沐浴在理性的光芒之中。

三)在形式策略上

德育活动的主体是学生,班队主题活动必须必须适合学生特点,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无论是主题的确立、素材的收集,还是活动的主持、个人的发言都要让学生参与到班会活动的全过程中去,一方面从参与中锻炼了能力、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参与的过程中受到启发、诱导或激励,并促其从内心深处受到感悟,并主动作出行为与思想上的转变,从而提高活动的实际效果。

1.加强阵地建设 增强活动效果

进一步加强少先队阵地建设,形成了队室、鼓乐队、管乐队、红领巾广播站、心理咨询室等比较完善的少先队阵地,增强了少先队组织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在少先队阵地中,他们能充分发扬主人翁的精神,积极参与少先队活动,参与校园管理。

2.以体验式德育活动为载体创特色办学之路

2012年2月,我校另一课题《岗位角色体验式德育活动的实践研究》成功申报为南京市教研室第九期教学研究课题,通过了开题并立项。自两课题申报以来,我校积极组织教师开展了相应的主题班队活动研究工作,试图在班队活动中,不改变原有时间、班级、教师设置的情况下,实施主题活动学习,创设各种有效的实践,体验机会,形成多边互动的教育机制,激发学生对获取知识的兴趣,张扬学生的个性特征。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班队主题活动,使少年儿童通过自主的体验、感知提高道德认识,努力提高班队主题活动的实效性,走向特色办学之路。

目前,我校的“市容小卫士”和“小交警”两支特色中队都能按计划定期开展活动,并充分发挥他们的职能作用和辐射功能,在校园以及社区中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我校的孩子们都以能当“小卫士”和“小交警”为荣,并积极参与争当“小卫士”和“小交警”活动,遵守交规,爱护环境的思想逐步形成。

3、家校联系,形成合力。

德育不单纯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它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家庭的参与。为此,我们每学期也会召开家长代表会,呼吁那些热心于教育,关心孩子成长的家长,也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来。让他们当孩子们的咨询师,引导员„„发挥家长的不同职业优势,给予学生相应的辅导与帮助,并以书面的形式告之家长,我们的主题活动队会内容,并请家长观察孩子的变化,即时反馈并给我们的活动提出意见和建议;并适时召开有教师、个案家长参加的经验交流会等。

四)在评价管理上

评价管理,是班队主题活动发挥作用的前提。任何一个集体或个体的活动,不论其性质如何,都只有在评价管理的机制下,才能按照所要求的方向进行。为确保班队主题活动的有效开展,我们依据《中小学德育纲要》特拟定以下评价标准:

1、教育目标明确、清晰,教育目标明确、清晰,既遵循品德养成的普遍规律,又适应学生成长的特点和规律,充分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行为的统一。引导儿童在活动中丰富道德情感,提升生活经验,自觉践行道德要求,促进学生道德主体的自我形成,自我发展。

2、坚持“贴进实际、贴近生活、贴进未成人”的原则,把社会要求的道德规范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结合起来,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发展需要确定内容,形成反映并满足学生道德发展需要,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参与社会、学习做人的具体活动内容,增强活动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3、整个过程贯穿活动,按照“近、小、亲、实”的原则设置情景,师生在情景中参与活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活动过程中得到体验和感悟,生成德性。

4、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 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生活,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增强活动的有效性。

4、遵循主体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尊重学生,营造良好的教育心理氛围,让学生自主参与、自主体验。采用开放的活动控制方式,在活动过程中,引发和鼓励学生自由展示他们的情感、体验和观点,使他们在 活动中学会自主、学会选择、学会创造。积极参与学生的讨论,在活动中融入自己的生活经 验,以真情感染和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注意适时、恰当的评价,发现并肯定学生的闪光点,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引导学生跨越思维障碍,提升精神境界。

5、合理、有效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6、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成为活动的设计、组织、参与者。乐于参与,自主体验、有所感悟、从中受益。体现团队精神,善于合作,共同探索,创造性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7、活动圆满完成,目标达成度高,学生通过活动得到 真切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 的行为习惯,确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道德价值取向。

基于以上评价标准,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开展了以下活动:

1、“班队主题活动方案”评比活动

每学期我们都会开展开展“班队主题活动方案”评比活动,如“廉洁文化进校园”、“我是文明小天使”、“做七好、两讲三小人”等。为使评比更有实效性,我们要求各中队辅导员要把功夫放在课前,通过参观、考察、访谈等实践活动,增加学生体验的时间和空间,用事实说话,强化个体的体验,要让每一次体验都触及到学生的灵魂,激发内心的真挚纯真的情感。树立学生是活动主人的观念,课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采取小组合作、研讨交流等形式,激发学生兴趣与情感,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中队主题会观摩研讨活动

以往,我们的班队活动大多被挤占,班队活动不能正常开展。自课题研究以来,我们课堂组的成员都是由年级组长和骨干教师组成。每位成员都能带头积极开展班队主题活动,每学期,我们都会分高、中、低年段开展中队会观摩活动,要求每位中队辅导员参加,并写好主题会反思、听评反馈各研讨活动,切实提高班队主题会的有效性。

3、中队主题会评比、展示活动

在班队主题会观摩的基础上,我们还评选出优秀的班队主题活动参加镇、区级的班队课赛课活动,并对全镇辅导员进行展示。使优秀和骨干教师在学校中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促进班队主题活动的有效开展。

为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和班队主题活动的顺利开展,我们认识到以下两方面也是非常有力的保障:

1、加强课程管理,保证班队课的有效利用。

班队课是开展班队主题活动的主要阵地,加强课程管理,保证班队课不被占用,这是班队主题活动实效性的有力保证。因此,我们少先队联合教导处,严格规定:单周班课,双周队课。任何教师不得用任何理由挤占班队课!并随时检查,保证班队课的正常使用。

2、且行且思,不断总结。

六、存在问题及改进

1、由于班队活动是一门“三无”课程(即无教材、无大纲、无体系),班队主题活动设计有难度且费时,造成活动粗糙,效果还不是很好。

2、班队主题活动还没有采用完全适合少年儿童特点的动态教育,还是沿用静态教育的一套,机械的说教,从理论到理论的灌输,违背了教育规律。尤其是低年级的班队活动,辅导员包办代替多,学生基本充当听众角色;高年级则放得太多,教师指导还不够到位。

在教育内容上,丰富一些,不过分强调学校的规划,给学生一些感兴趣的班会主题。在教育形式上多一些指导性、吸引性强的活动,把握学生的心理契机。加强自我教育的日常性,从小事中形成持久的教育意识。需要加强理论方面的学习。

第四篇:德育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我们这个56个民族的大家庭里,少数民族有1亿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8。41%,分布在全国各地。民族自治地方占国土面积的64%,蕴藏着支撑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丰富多彩的社会人文资源,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不断增强民族团结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工作。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包括新疆在内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民族团结,这充分证明:各民族只有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才能最终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事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特别是乌鲁木齐“7·5”事件,是以热比娅为首的境内外“三股势力”,有预谋、有组织地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目的就在于破坏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这是所有期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人们所不允许的。

正因如此,必须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民族大团结思想,才能够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是包括新疆同胞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的意愿,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所在。

而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中小学生中全面、深入、持续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培养各族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提高各族学生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反对分裂的自觉性,增强各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无疑是中华民族核心利益的根本要求,是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最终取得胜利的基本保证,是外防渗透的长远大计。

所以,民族团结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就要从小学生最基本的民族意识、民族情结、民族知识抓起。同时,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也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展学生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和途径。

其次、从我校的校情来说也有此项课题研究的基础:我校现有教学班级15个,教职工42人,学生755人。其中少数民族教师有8人,主要涉及维族、哈族、回族,占教职工总数的百分19%,少数民族学生有151人,主要涉及回、维、哈、蒙等民族,占全校学生总数的20%。无论从学生还是老师的情况看,我校都属于多个民族杂居的学校。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和睦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打造团结、互助的校园文化,构建和谐校园,实现学校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再则,对新疆少数民族的研究,我校从2006年就已开始。几年来,学校的领导和全体师生通过精心设计、积极参与,使我校各项教育活动都渗透了民族团结教育的元素,达到了潜移默化、深入人心的教育效果。因此我校有研究此项课题的基础和背景。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团结教育一直贯穿于我国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整个历程。

1987年国家教委印发了《(关于在各级学校注意进行党的民族政策和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通知》,文件指出,要在中小学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寓民族团结教育于各种生动活泼的活动之中。1993年国家教委《小学德育刚要》中,要求小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族人民要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1994中共中央印发了《爱国主义实施刚要》,明确指出,“不论是在汉族地区还是少数民族地区,都要加强马克思主义 2 的民族观、宗教观和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的教育,大力宣传各族人民为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作出的不懈努力和历史贡献。在各族人民中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的思想,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1995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也规定,国家对受教育者进行民族团结教育。1999年,教育部、国家民委办公厅联合颁发的《关于在全国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在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目的、意义和要求。2001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强调要“加强国情教育”,“要对中小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2004年教育部办公厅、国家民委办公厅联合发出《关于在中小学进一步大力推进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通知》,指出了我国民族团结关系面临的新形势和在中小学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意义,就对中小学继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提出了要求。在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指出,要广泛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要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公民道德教育的全过程,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的全过程,使全社会牢固树立民族团结的思想观念,使各族群众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要坚持不懈的开展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以及民族基本知识的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增强珍惜和维护民族团结的坚定性和自觉性,尤其是在青少年中开展多种形式的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使“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观念深深扎根于各族青少年心中,要继续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鼓励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实现和谐相处、共同进步。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目标及方法 内容:

1、新疆除汉族外主要的12个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等。

2、在小学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途径和措施。目标:

1、学习知识层面:让学生切切实实在搜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在对信息的分析挖掘中,深刻的了解新疆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特征及千里不同风,万里不同俗的习俗。

2、改变社会环境层面:在学生了解了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习俗后,懂得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不做。并能把这些好的做法传递给家长,进而影响周围的居民做好民族团结工作。

3、构建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体系,并成为学校的特色。通过“研、学、说、画、展、赛”等方式,让学生“人人知晓民族文化,人人懂得民族习俗,人人会跳民族舞”,为孩子终身发展奠定人文底蕴,将民族团结教育根植于学生的血脉中。

4、制定出民族团结教育相应的保障机制,构建完善、规范的培训、管理、激励及活动保障机制等。

方法

1、文献法

运用文献法搜集相关资料

2、调查研究法

运用调查法来了解学校学生对民族团结教育的认识,并通过资料搜集、整理,为研究提供第一线可靠的事实依据。

3、个案法

运用个案法研究民族团结教育在各班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好做法,好经验,并由“点”到“面”在学校推出一部分成功的实例,由此以发挥学校团队建设的引领、示范与辐射作用。

4、行动研究法

运用行动研究法开展多层次、多方面的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活动,为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提供可供借鉴的范例。

四、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2010年1月—7月

1、撰写课题申报表、实验方案。

2、组建课题研究的课题小组。

3、组织主研班主任学习课题研究方案及与课题有关的理论。

4、实验教师撰写个人课题实验计划。

5、培训学生了解新疆民族情况,培训学生学会收集相关资料。第二阶段:2010年8月—2012年7月

1、学生收集资料、交流资料

2、编著校本教材,开设校本课程

3、组织开展主题教育

4、加大宣传、学科渗透,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

5、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一家亲活动 第三阶段:2012年8月—12月

1、整理过程性研究资料,形成班级各具特色的研究成果。

2、学校课题组撰写实验结题报告。

3、向总课题组申请课题鉴定结题。

五、课题研究的途径与做法

民族文化教育,是搞好民族团结教育的有效载体,是提升学生认知水平的有效手段。在这一过程中,加强实践体验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抓住重点,突出特色是民族团结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必然要求。我校自开始小学民族团结教育课题研究以来,通过开设校本课程,通过“学、唱、画、展、赛”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民族文化知识,并以此为突破口,加强对学生的民族团结教 5 育。主要途径与做法如下:

途径一:建立制度,保证民族团结教育扎实、长期开展。学校将民族团结教育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去抓,成立领导机构,制定计划,将民族团结教育与学校发展规划相结合,从思想建构、行为落实、评价引领三个方面保证民族团结教育的深入开展。先后制定了“民族教育制度”、“少数民族学生奖励制度”、“教师民族常识培训制度”,开展了“爱心、责任心、事业心”的师德师风活动,形成了“连建、连动、连新”的长效机制。几年来,教师在业务培训和教育教学实践中,掌握了比较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并在目标认同的过程中激发了为民族教育事业献身的热情

途径

二、学科渗透,寓民族团结教育于潜移默化之中

我校注意将民族团结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之中。学校每学期都制定详细的对学生“五观”教育的工作计划,把“五观”教育,特别是党的民族政策贯彻于每个学科之中,教学中要求老师将民族团结、精神文明溶入课堂中,时时渗透对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

途径三:开设校本课程,寓民族团结教育于民族文化学习之中 为让民族团结教育的精髓深入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道德等各个方面,我校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从2006年开始,在全校各年级进行研究性学习课题《新疆少数民族研究》的研究,之后,又转化为校本课程,明确了教育教学目标暨人人知晓民族文化;人人懂得民族礼仪习俗;人人会跳民族舞。确定了除汉族外新疆主要的12个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即为教学内容。制定了课程纲要。并以必修课的形式在每周四小课时间,由班主任传授讲解。并从“民族礼仪、民族节日、民族服饰、民族饮食、民族建筑风格、民族歌舞”等方面编辑了校本教材《我眼中的新疆少数民族》《新疆少数民族研究熠熠生辉》。除此之外,学校还开设了校本课程选修课:《口语交际;新疆 6 少数民族文化介绍》,让小学生以讲解员、导游员的身份介绍新疆12个少数民族文化习俗,以此来加大对新疆少数民族文化的宣传,另外,根据各民族的音乐舞蹈,编辑了集新疆各民族音乐于一体的民族舞大课间。在跳民族舞的直观教育中,在校本课程的系统传授中,自然而然的让学生深刻的认识到中华民族的文化是由各民族缔造的。自然而然的学会了尊重各民族的习俗,自然而然的没有了民族的隔阂与界限,自然而然的将民族团结教育的种子根治于学生的血脉中,自然而然的获得了对各民族的认同感,而不是一种空洞的说教,让学生对民族团结教育摸不透抓不着。

途径四:创设氛围,寓民族团结教育于校园文化之中

学校不仅在校园内张贴固定民族知识专版,还在每班门前张贴了民族研究标识牌。在此基础上,各班还以自己研究的民族为基础,召开主题队会、办手抄小报、绘民族画、征文比赛、书写民族团结教育体会,使广大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深切感受民族文化的教育和熏陶。

途径五:风采展示,寓民族团结教育于学生主题活动之中 我校借助新疆五月“民族团结教育月”这个载体,通过开展“民族研究汇报课”、“民族研究知识竞赛”、“民族研究展板评比”“民族团结教育演讲比赛”“民族团结教育主题班会”“民族团结教育歌舞比赛”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在实践中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从而让学生对民族团结教育这个概念是“知行统一”。

途径六:真情互动,寓民族团结教育于细节之处

我校借助各种节日来临之际,师生之间相互祝福,开展节日拜访、送温暖活动。在学生中开展“你去我家吃月饼,我去你家吃馓子”活动,通过拜访,学生间加深了了解,增进了友谊。我校叶尔多斯、杰恩斯两名少数民族职工因病先后多次得到全校师生的捐款。回族学生麦天宇因患肾病综合症,需要高额的医药费,师生先行动,还向社会 7 发出倡议,使困难家庭度过了难关。其次,还建立少数民族学生档案。学校每学期评选表彰“民族团结小标兵”和“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学校在执行“两免一补”的政策中,优先照顾少数民族学生,认真执行民族政策。几年来,学校无论是民族学生还是民族老师还是职工,不管谁有困难学校全体师生都会伸出援助之手互帮救助,一次次捐款的动人的场面,一个个献爱心救助的实例使广大师生在具体的生活学习当中分享“民族情、兄弟情、骨肉情”,用自己的行动诠释“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深刻含义。

六、课题研究的收获和成果

1、课题研究近三年来,在班主任的带领下,学生们通过合作探究,自主探究,通过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对各民族的文化,包括历史文化,风俗文化、礼仪文化、及少数民族的分布、语言、饮食、工艺等多方面的认识有了深入的了解。

2、通过开展展板评比、汇报课、知识竞赛等形式的活动,学生的班集体荣誉感强了,有了良好的伙伴关系,促进了师生关系的改良,创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从而使学校不仅成为民族团结之花盛开的和谐家园,而且还是学生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乐园。

3、学生通过民族舞蹈学习,小学六年后,至少会跳9个民族的舞蹈。

4、通过系列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使学生不仅了解了新疆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特征及千里不同风,万里不同俗的历史渊源。更重要的是对祖国大家庭的概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得到了激发,形成了和谐向上的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世界。几年来,校园内从来没有因为不相互尊重发生民族纠纷,而师生们总是用真情实感在学习、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体现 8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情结,以委婉的歌声和优美的舞姿尽情表达“民族团结一家亲”。

5、编著了校本教材《新疆少数民族研究熠熠生辉》校本课程,教材并被评为国家级德育课题成果一等奖,制作了专题片,宣传手册,为学生定制了9个民族的服装。

6、以点带面,将民族团结教育的成效辐射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不仅让家长观摩了民族团结教育的成果,而且先后接受了市级、州级、自治区级各级各类人员的观摩,2011年我校在全市率先成为昌吉市创模工作的示范点,2011年5月27日,昌吉州教育工会在我校召开了民族团结教育现场会。区、州、市、教育局及州、市各学校领导百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2011年9月9日接受了全州的创模工作观摩现场会。2012年被评为州级民族团结先进模范学校。2012年10月在二六工举办的昌吉市民族运动会上,我校二百多名学生展示了民族舞蹈。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宣传力。7、2012年自治区民宗委刘书记在我校调研,因为工作有特色,给予20万元资金的资助。

8、在自治区“十一五”教育规划期间,我校教师积极参与德育科研活动成效显著,被自治区教科所评为先进集体。

事实证明:我校开展民族研究、民族团结教育是成功的。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深知:深知民族团结教育并不是一节课、一次活动、一次学习就可以替代的,他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我们要把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深入到学校工作的每个环节中去。让民族团结教育“润物无声,暗香永存”,让民族团结教育深入到每一位师生中去。

六、课题研究今后努力的方向:

1、创新模式。积极探讨把德育与民族团结教育相结合,民族团结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精神文明教育相结合的途径。

2、以科研为先导,研究探讨学科教学中以及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实施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方法,以期我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开展得更广泛、更深入。

3、进一步完善民族研究民族团结教育教材体系,校本课程《新疆少数民族研究》开设更为规范,学生民族文化学习更为系统,扎实。

4、使主题活动常规化,素质教育呈现新生机,民族团结教育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

总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不断探索,巩固成果,开辟新的途径。

昌吉市第九小学

2012年12月22日

第五篇:德育渗透结题报告

襄阳市“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

《在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的研究》结题报告

高峰完全小学课题组

2011年6月――2013年7月,我校进行了市级科研课题《在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的研究》的实践活动。自课题成立以来,在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以及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通过两年来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检验,我们的课题已基本上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果,特作如下结题报告。

一、研究的意义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立足于课堂教学,探索用于指导教师在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活动和行为的理论,提供解决具体问题的思路和可操作的方法,深入落实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拓宽教师的德育观。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公民道德素养,健全法制意识,在明辨是非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构建开放式的德育渗透教学模式,丰富课内外德育形式和内涵,使课内外教学充满德育氛围,并构建充满“人格魅力的课堂”。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一种适合本地区、本学校发展的德育渗透的教学方式,积累成功经验和案例,使之更广泛地普及提供借鉴。

二、研究的目标

阶段:(2011.4----2011.5)(2)实验准备阶段:(2011.6----2011.7)(3)课题实施阶段:(2011.8---2012.12)(4)结题鉴定阶段:(2013.1—2013.7)

六、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资料检索、网络搜索进行本课题支持性论证研究

2、问卷调查法:设计问卷,调查师生在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认知冲 突,分析其成因及对策,3、互动研究法:以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互动为研究主体,针对 存在的问题,在专家的指导下,分析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不断完善教与 学的行为。

4、个案研究法:以典型的课题研究模式为依托,以创新的理念,探索 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不同学科案例的收集、展 示、分析、研究和概括,验证课题研究假设,总结提炼规律性的东西。5.教育叙事研究法:教育叙事研究是指以叙事的方式开展的教育研究。它是研究者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 的描述与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德 育渗透的技巧与行动研究。

七、预期成果 完成时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间 负责人

《在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 研究》 开题报告 《在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 阶 阶段性计划集》 段 《在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 成 阶段性总结集》 果 《在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 文集 课例集》 《在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 文集 论文集》 最 终 成 果 研究成果集 校本教材 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 研究报告 结题报告 201305 秦明尚 文集 文集 201303 201304 幸大荣 秦明尚 201212 冯泽知 201212 李翠 研究报告 201212 幸大荣 研究报告 201106 幸大荣 研究报告 201105 秦明尚

八、保障措施 1.本课题所在学校历来重视教育科研,校领导班子更是教科研的先行 者,学校在本课题的研究中将给予物质及人事上的支持,学校将邀请学术 专家和特级教师来校指导,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同时学校还定期组 织研讨活动,开放课堂,吸收评价,为课题研究提供交流平台。

2.本课题的研究得到南漳县教育局教研室的倾力支持,站在全学科的角 度审视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的发展,实现育人为本,培养更多具有 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的人才,教研室的指导与参与是本课题研究的有力保证。3.本课题的研究将得到充分时间的保障,学校每周日举行教师教研活动 以提高参与课题研究教师的素质,课题组成员每月一次工作交流会以确保 研究的方向和进度,保证本课题的有效实施。

九、研究成果

1、学校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坚持环境育人。从本校实际出发,先后投 入资金1多万元,对校园环境建设进

进行改造。为教师提供了优越的教学环境,为学生读书兴趣的培养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校园内随处可见各种有教育意 义的警示标语牌,宣传柜窗。优良的校园文化,优美的育人环境,使学生 的精神面貌和品德素质不断得到提高和完善,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又迈 上新的台阶。2012年2月我校被县教育局授予《书香校园示范学校》。

2、透过学科德育渗透,真正将“五育”并举、德育为先做到了实处。把 德育渗透于各科教学,很多时候,在各科教学中,德育学科渗透有了“润物 细无声”的效果。使德育的内容丰富多彩。德育的途径呈现出了多样化,生 活化,生动性等特点。2012 年 6 月我校被镇政府授予《德育教育先进单位》 奖牌。

3、充分利用德育的各种途径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 接受教育,陶冶了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培养了学生规范的日常行为,提 高了学生自理、自学、自治、自律、自强的能力。促进了良好校风、班风 的形成。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也促进了学校其他的工作的开展,校文艺 队在全镇2012年庆“六一”活动中荣获了团体总分第一名。学校荣获《优

秀组织奖》奖牌。

4、学科德育渗透推进了学校的素质教育。学校树立“每一个教育工作 者首先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调动一切积极力量,形成齐抓共管态势。在 各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让更多的老师关心、指导 学生的思想、生活、和学习,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促使了学生文明习惯 的养成。由于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 此各科成绩和课堂教学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班。2012年春期末水平测试全 校有五门学科在全镇同级同科中名列第一。

5、推动了学校德育科研工作的展开。本学期,我校以县教育局关于德 育工作的精神为指针,以增强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实效性为发展点,以实 施德育日常工作全程管理为重点,全面提高我校的德育工作水平。通过落 实德育建设,构建良好的德育体系和扎实的德育科研实践,我们收到了良 好的效果,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学生的德育在学科教学中进行了有机 渗透,进一步加强了德育科学研究,使学校德育工作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道路,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2012 年 7 月学校 荣获镇党委颁发的《先进基层党组织》奖牌。


下载德育结题报告[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德育结题报告[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德育课题结题报告

    作者:华土木 春晖中学是我国著名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经亨颐先生在“五四”新文化时期创办的一所历史名校。经老校长毕生倡导“自动、自由、自治、自律”的人格教育,强调学生“......

    德育课题结题报告

    吉林省“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构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研究机制》子课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问题研究与对策》结题报告正阳小学课题组吉林省“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构建......

    德育课题军训结题报告

    《新生军训在职业学校德育中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探究》结题报告 本课题组 内容提要:为了适应中职教育的新要求,在京津冀一体化,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的大形势下,加快职业教育改革的......

    德育课题结题报告(5篇)

    小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研究 ——市级德育课题结题报告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新课程改革将培养目标调整为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

    结题报告--德育活动[精选五篇]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主题活动内容、途径、方法研究实验》 结题报告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大批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党中央、国务院把发展职业教育摆在了十分......

    德育课题结题报告(精选5篇)

    作者:华土木 人类已迈入21世纪的大门,21世纪人类面临的第一挑战是人的道德、伦理、价值观的挑战。随着知识经济的崛起,价值观念的嬗变,生活方式的丰富,学校德育面临着种种新的挑......

    语文德育渗透,结题报告

    篇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2013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践研究” 结题报告 2011年4月――2013年4月,我们进行了科研课题《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践......

    艺术教育德育结题报告(推荐阅读)

    《走“艺教、德育”结合之路,育全面发展艺术人才》结题报告 一、课题立项研究的基本情况 新一轮的改革已经走进我们的教育,各国都在进行研究,寻找自己的教育方略,立足本土,让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