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渗透结题报告

时间:2019-05-12 19:59: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德育渗透结题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德育渗透结题报告》。

第一篇:德育渗透结题报告

襄阳市“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

《在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的研究》结题报告

高峰完全小学课题组

2011年6月――2013年7月,我校进行了市级科研课题《在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的研究》的实践活动。自课题成立以来,在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以及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通过两年来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检验,我们的课题已基本上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果,特作如下结题报告。

一、研究的意义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立足于课堂教学,探索用于指导教师在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活动和行为的理论,提供解决具体问题的思路和可操作的方法,深入落实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拓宽教师的德育观。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公民道德素养,健全法制意识,在明辨是非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构建开放式的德育渗透教学模式,丰富课内外德育形式和内涵,使课内外教学充满德育氛围,并构建充满“人格魅力的课堂”。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一种适合本地区、本学校发展的德育渗透的教学方式,积累成功经验和案例,使之更广泛地普及提供借鉴。

二、研究的目标

阶段:(2011.4----2011.5)(2)实验准备阶段:(2011.6----2011.7)(3)课题实施阶段:(2011.8---2012.12)(4)结题鉴定阶段:(2013.1—2013.7)

六、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资料检索、网络搜索进行本课题支持性论证研究

2、问卷调查法:设计问卷,调查师生在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认知冲 突,分析其成因及对策,3、互动研究法:以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互动为研究主体,针对 存在的问题,在专家的指导下,分析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不断完善教与 学的行为。

4、个案研究法:以典型的课题研究模式为依托,以创新的理念,探索 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不同学科案例的收集、展 示、分析、研究和概括,验证课题研究假设,总结提炼规律性的东西。5.教育叙事研究法:教育叙事研究是指以叙事的方式开展的教育研究。它是研究者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 的描述与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德 育渗透的技巧与行动研究。

七、预期成果 完成时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间 负责人

《在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 研究》 开题报告 《在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 阶 阶段性计划集》 段 《在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 成 阶段性总结集》 果 《在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 文集 课例集》 《在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 文集 论文集》 最 终 成 果 研究成果集 校本教材 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 研究报告 结题报告 201305 秦明尚 文集 文集 201303 201304 幸大荣 秦明尚 201212 冯泽知 201212 李翠 研究报告 201212 幸大荣 研究报告 201106 幸大荣 研究报告 201105 秦明尚

八、保障措施 1.本课题所在学校历来重视教育科研,校领导班子更是教科研的先行 者,学校在本课题的研究中将给予物质及人事上的支持,学校将邀请学术 专家和特级教师来校指导,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同时学校还定期组 织研讨活动,开放课堂,吸收评价,为课题研究提供交流平台。

2.本课题的研究得到南漳县教育局教研室的倾力支持,站在全学科的角 度审视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的发展,实现育人为本,培养更多具有 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的人才,教研室的指导与参与是本课题研究的有力保证。3.本课题的研究将得到充分时间的保障,学校每周日举行教师教研活动 以提高参与课题研究教师的素质,课题组成员每月一次工作交流会以确保 研究的方向和进度,保证本课题的有效实施。

九、研究成果

1、学校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坚持环境育人。从本校实际出发,先后投 入资金1多万元,对校园环境建设进

进行改造。为教师提供了优越的教学环境,为学生读书兴趣的培养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校园内随处可见各种有教育意 义的警示标语牌,宣传柜窗。优良的校园文化,优美的育人环境,使学生 的精神面貌和品德素质不断得到提高和完善,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又迈 上新的台阶。2012年2月我校被县教育局授予《书香校园示范学校》。

2、透过学科德育渗透,真正将“五育”并举、德育为先做到了实处。把 德育渗透于各科教学,很多时候,在各科教学中,德育学科渗透有了“润物 细无声”的效果。使德育的内容丰富多彩。德育的途径呈现出了多样化,生 活化,生动性等特点。2012 年 6 月我校被镇政府授予《德育教育先进单位》 奖牌。

3、充分利用德育的各种途径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 接受教育,陶冶了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培养了学生规范的日常行为,提 高了学生自理、自学、自治、自律、自强的能力。促进了良好校风、班风 的形成。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也促进了学校其他的工作的开展,校文艺 队在全镇2012年庆“六一”活动中荣获了团体总分第一名。学校荣获《优

秀组织奖》奖牌。

4、学科德育渗透推进了学校的素质教育。学校树立“每一个教育工作 者首先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调动一切积极力量,形成齐抓共管态势。在 各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让更多的老师关心、指导 学生的思想、生活、和学习,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促使了学生文明习惯 的养成。由于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 此各科成绩和课堂教学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班。2012年春期末水平测试全 校有五门学科在全镇同级同科中名列第一。

5、推动了学校德育科研工作的展开。本学期,我校以县教育局关于德 育工作的精神为指针,以增强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实效性为发展点,以实 施德育日常工作全程管理为重点,全面提高我校的德育工作水平。通过落 实德育建设,构建良好的德育体系和扎实的德育科研实践,我们收到了良 好的效果,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学生的德育在学科教学中进行了有机 渗透,进一步加强了德育科学研究,使学校德育工作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道路,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2012 年 7 月学校 荣获镇党委颁发的《先进基层党组织》奖牌。


第二篇:语文德育渗透,结题报告

篇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2013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践研究” 结题报告

2011年4月――2013年4月,我们进行了科研课题《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践研究》活动。自课题成立以来,在教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通过两年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我们的课题已基本达到了预定的目标。

一、问题的提出: 《中小学德育大纲》指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语文教学是德育的主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渠道。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只是有显性的和隐性的,这要靠任课教师的挖掘和融会贯通,并把它有机地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取得教学和教育的效果。在我们目前的语文教学中尚不能很好地挖掘和利用这些德育因素,错过了进行德育的大好时机。教师水平良莠不齐,以智育代替德育,“重智轻德”的现象还时刻存在。因此,针对以上这些弊端,我们觉得本课题的提出显得尤为重要。“传道”于“授业”之中,达到春雨润物,情景交融,文道一体,潜移默化之功效。

二、课题的界定

(一)语文教学是指通过语文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

(二)德育渗透是指教育者根据教育目标和培养要求通过借助载体、建构氛围熏陶、引导教育对象,使之接受有关思想、观点、作风、行为,实现教育意图的教育形式。

三、理论依据

德育工作是全面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渗透德育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德育教育也正在走进我们的校园,走进师生的生活,加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

寓德育于语文学科教学中要强调运用以下三种渗透原则。一是有意渗透原则:在教学中充分吃透教材,针对学生认识水平与心理特征,确立本学科德育目标体系,实行德育目标控制,有意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做到总体目标一以贯之;学科目标,具体明确;课时目标,落实到位。

二是有序渗透原则: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德育内容结构的序列性和完整性,对教学中的德育内容进行系列组合,以求得良好的整体效应。做到德育进程有条不紊,层次清楚;德育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三是有机渗透原则:找准渗透点,选择教学的某一环节、某一知识点或训练点作为突破口,适当、适时、适量地进行德育,做到知识与德育水乳交融,避免穿靴戴帽,牵强附会。

四、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本课题通过研究,积极探索德育渗透之道。让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既不只停留在具体内容上,也不搞形式,而是辩证的,按科学的思维方法去进行德育渗透。

(二)研究内容:

1.现状研究。主要是调查研究语文学科教学中是否根据自身学科特点渗透了德育因素,存在哪些具体问题,以便针对问题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思想教育目标与任务,从而落实到教学计划和教学过程中。

2.对策研究,这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所研究的主要内容应从如下方面考虑:

(1)转变观念,提高教育工作者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意识和现代德育意识。(2)建立课堂德育渗透体系和实施网络,形成全员参与、全方位的、完整的学科教学德育渗透结构和氛围。

(3)完善语文学科每章节德育教学的渗透点及内容。

4.运用现代教学方法、技术手段,提高学科德育渗透的实效性。

五、研究方法

(一)调查研究法。以本校的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这些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和品质等情况,为研究对策提供依据,在研究中,将针对学生作连续的跟踪调查,以观察和分析加强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

(二)理论研究法。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应用教育教学理论,分析以往的成功经验,借鉴他人的教改成果,研究存在的困难问题,逐步形成对被调研对象的教育对策。

(三)行动研究法。由于行动研究法是一种融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于一体的教育研究模式,它强调了理论联系实际,强调了个体或群体与专家或团体的密切结合。因此,行动研究法对于教学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开展研究和实践提供了良好的方法指导,具体到本课题就是要求课题组成员在教学实践中要掌握“制度计划、收集信息、观察与反思”的基本研究方法。

六、研究过程

课题研究将在各个学科进行,以分学科实验为基础,形成学科综合实验。本课题研究为期两年,实验将分成以下三个阶段完成: 2011年4月至2011年9月为准备阶段; 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为实施阶段; 2012年9月至2013年4月为总结验收阶段;

在2013年4月总结出本课题的阶段性成果和最终成果,以供评价和推广。

七、研究成效

通过德育渗透的研究探索出一套德育渗透的方法。

(一)语言熏陶法。

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手段之一。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有声及无声语言的作用,透过教材内容的外壳,进行情的迁移,情的默化,让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熏陶。现行教材中具有丰富的德育因素,广阔的德育天地,如语文教材中展示的西湖的明艳、泰岱的雄浑、三峡的雄壮,如果我们运用绘声绘色、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就可以使学生从中受到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爱科学、建设祖国的豪情壮志。

(二)讲授分析法。

讲授,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手段,也是德育渗透的重要手法。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德育目标的需要,通过对教材内容的人情人理的分析,来渗透思想品行教育。如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教师可通过对地震中父亲和儿子的行为和内心活动的分析,可以让学生体会父爱的深沉与伟大,儿子的坚强与勇敢。

(三)解疑答难法。

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他们愿意思考,脑子里有不少问号。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摸准他们的“疑点、难点、热点”,用数字,用事实,给他们答疑解难,就能帮他们解开思想疙瘩,提高思想认识。使他们的思想认识得到升华。

(四)榜样启迪法。

依据教材内容的特点,选择革命领袖英雄模范的事迹以及现实生活中好人好事为榜样,分析他们高尚的具体表现,引导学生向英雄模范学习。如数理化教学中,每讲到一个公式定理的概念时,可以简单介绍这些公式,定理的发明人的事迹,启迪学生热爱科篇二: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问题的研究结题报告 学科德育渗透结题报告

一、子课题立项研究的基本情况

我校承担,这一课题的提出就是改变过去过于偏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学科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有意将德育寓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把加强德育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

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劳,德育为先。在和平发展的今天,如何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学校德育工作落到实处,使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呢?针对教育的这种现状,《朝阳市中小学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的科研课题实施,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的契机。我校把2011年定为“德育科研年”,加强学科德育渗透研究,在研究的针对性、时效性上下功夫,切实加强研究课题的过程管理,并且扎实做好对日常工作的管理。

学校成立了以副校长为组长,政教处主任为副组长,以文科组组长、理科组组长、班主任等为组员的学科德育渗透实验小组。实验小组成员有,中学高级教师一人,中学中级教师五人。学校成立了课题实验领导小组,以及课题实验小组,从2011年5月起开始进行实验研究,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根据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一全新的理念,要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工作理念,正确处理以教学为中心和以德育为核心的工作关系,体现在各门课程中,就是将德育与知识的传授有机融为一体。《中小学德育大纲》指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各科教师进行德育教育是教学的教育性决定的。课堂是学校德育的主阵地,学科教学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因此优化学科渗透德育,提高学科渗透德育的质量,也是实施新课程方案、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必然要求。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原则和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内容

我校根据实际选用了语文学科、数学学科、物理学科、生物学科、历史学科、美术学科为试点学科进行德育渗透研究,探讨德育与育人的最佳切入点和结合点,切实研究了各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内容、方法与途径,真正把德育落到实处。

(二)课题研究遵循的原则

在研究过程中实验教师遵循有意性原则,也就是认识到位,时时刻刻的进行德育研究、渗透,积极主动地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渗透德育。在研究过程中实验教师遵循有机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内容及其要求,与德育的内容和要求自然地、恰当好处地“结合”,把德育内容“随风潜入夜”,让德育对象“润物细无声”。

在研究过程中实验教师遵循有序性原则,各学科教师充分挖掘、利用教材的德育因素,系统地安排渗透德育的内容,避免出现交叉、重复、零乱。在研究过程中实验教师遵循有度性原则,各学科教师并没有牵强附会,把“文化课”上成“德育课”,而是灵活多样。

在研究过程中实验教师遵循有效性原则,各学科教师根据本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学校实际不失时机地进行德育教育,努力把德育教育落到实处。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途径

(一)挖掘文本内涵,引导学生感悟、体验,从而让学生在精神上受到陶冶于洗礼,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各学科教材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不可能像学科知识那样处处明显,它往往是内在的、深层次的,个别隐蔽的,思想教育是渗透在学科知识的方方面面,与学科知识融二为一。我们实验教师都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德育渗透,创设适合学生接受的情境,再辅之合理的点拨,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以达到德育教育的成效。

董志杰老师能够挖掘课文中的德育因素创设德育渗透的情境,并根据课文中包含的德育因素的不同性质、特点和本校拥有的各项教学设备,截取有关电影、电视剧片段补充课文内容,并且在每篇课文中的标题中点拨渗透、在作者简介中点拨渗透、在时代背影中点拨渗透、在课前预习前,作为预习作业布置给学生,在课文讲解中一一渗透显现,从而达到德育教育目的。

白金侠老师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通过感悟语言、积累词语、运用课文中的艺术形象和思想感情进行德育教育。在写作中进行德育教育,在课外延伸中进行德育教育,把德育教育渗透与各种活动中,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孙瑞清老师在蒙古语文教学中,通过蒙古族的故事和英雄人物的了解,如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民族英雄嘎达梅林、特别是我们朝阳著名蒙古族作家尹湛纳西事例的了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王忠平老师在教学中抓住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景和各具特色的语言,教育学生有正确的评价。

(二)结合学科特点,充分发挥本学科的优势,渗透德育教育。试验教师课前集体备课,共同研究,互相探讨教材内在的教育因素。生物教师王英婷、柴亚娟在教学前,教材的每一章、每一单元、每一节课,都共同研究、挖掘德育因素。她们根据生物课本自始至终都贯穿着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生物的结构与机能相适应的生物学特点,教育学生主动适应自然的变化和社会的变革,学会多种本领,增强耐挫折的能力,培养健康的心里。

物理教师李占云、王玉华德育渗透灵活生动。例如,古人发明的火药却添进了帝国主义的炮膛,成了轰开我国大门的帮凶;古人发明的造纸术、活字印刷却被用来与侵略者鉴定不平等条约,从新角度渗透四大发明,可以消除学生的逆反心里,受到较好的效果。

(三)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渗透

为了更好地配合学科德育渗透的研究,学校开展各种德育教育活动。

1、每学期初,对全校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集中组织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以及《八荣八耻》和学校《养成教育工作细则》,让学生明白做文明学生的准则,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我们在各班抽查学生测试,测试结果作为对班主任考核的一项内容。

2、利用每周一升旗仪式的国旗下演讲,有计划地进行“学习文明,鞭鞑丑恶”的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3、举办庆祝“五四”学生爱国远动九十周年,学校团委举办“弘扬五四精神、唱响青春活力”校园歌手大奖赛。“庆五四闪亮青春”校园书画展。“珍惜青春、与时俱进”五四校园征文等一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4、改进校园文化环境,在走廊内设立文明、礼仪标语牌:如“良好习惯、美好人生”、“漫步轻声、右行礼让”、“愉快学习、健康成长”等让环境感化人。提高学生分清是非、美丑、善恶和辨别真假的能力。

5、举办“民族精神教育月”活动。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扎实搞好民族精神传承教育。九月二十八日为弘扬民族精神,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的时代旋律,学校团委举办唱响红色,宣扬红色的高潮红歌大合唱比赛。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的热忱,促使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教育。

6、以社会实践体验为基本途径,让广大学生了解建国六十周年的变化,在国庆节当天,号召全体学生观看国庆阅兵和群众游行活动,聆听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以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7、加强团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利用班团会、班主任会、班级活动课,有针对性对学生进行荣辱观教育,弘扬社会新风。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

8、进一步办好家长学校,通过家长会、学校联系册、致家长的一封信、家访、电访等形式,及时向家长通报学校各方面的情况,反馈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及表现,与家长形成教育合力。

9、学校特别重视单亲家庭、离异家庭、贫困家庭的子女教育和管理,让这些孩子也能享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也能与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

10、充分利用法制教育报告会、校园广播、政治课、班团会、校会等进行普法教育,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使学生知法、懂法、守法。

(四)、研究成果和结论 课题实验的两年中,课题组的每一位老师通过学习、研究、探索、总结,大胆进行课题实验,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取得了几大成果。

(1)通过对课题的深入研究与推广实验,打开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全校各学科掀起了渗透德育的热潮

(2)通过该实验课题的展开,学校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有了一个较为正确的认识,把学生的德育工作提到了一个更高的高度,使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耐心的教育,体罚和变相体罚的现象不再在校园内出现了,取而代之的是师生间和谐亲密的师生情。

(3)通过该课题的深入研究,学校内学生严重的违纪现象不见了,校园内学生和睦相处,学生爱护校园环境,创造校园良好的学习氛围。校风已得到根本性的扭转,学生能够做到进入楼里自觉排队,上下楼梯自觉排队。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也得到了改善,自觉学习的学生多了,形成了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学习风气。

通过课题研究,我们感悟到,这一课题的实验对老师来说,无疑是一次全新的塑造。课题组成员在实验中,注重经验的积累,把自己在教学中的体会写成教学论文,供全校教师学习交流,达到了共同提高的目的。如:白金侠《浅谈语文学科德育教育渗透几点体会》、柴亚娟《浅谈初中生生物教学德育渗透》、董志杰《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德育渗透》、李占云《关于在中学无力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问题探讨》梁凤莲《浅谈语文学科德育教育渗透几点体会》、王晓兰《浅谈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王英婷《生物学中的德育渗透特点王玉华初中无力在教学中德育渗透探索》、张丽《谈中学美术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张玉珍《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等多篇论文。在此期间,白永祥获得朝阳市优秀教师称号,获得喀左县优秀团干部、获得国家级优秀课一节;优秀团队辅导员、南哨镇优秀教师、获得市优秀课一节、县优秀课一节;白金侠获得辽宁省优秀课一节;刘景学、王玉华、王春荣分别获得市优秀课一节;孙瑞清获得市优秀课一节、在喀左县“民族团结杯”征文大赛中荣获一等奖;王忠平荣获县级优秀课一节、县级优秀论文一篇,课题的实施,促进了课题组教师专业的迅速成长。(4)实验班级八年一班和八年四班不仅在文明礼仪和思想教育方面取得一定的效果,而且在学习方面也得到提高,八年一班上学期期中考试各科总分为14237分,本学期期中考试各科总分为16958分,提高了19%,上学期期中考试及格率为52.6%,本学期期中考试及格率为63.94%,提高了21.5%,上学期期中考试优秀率为22.4%,本学期期中考试的优秀率为33.94%,提高了51.51%。八年四班上学期期中考试各科总分为14136分,本学期期中考试各科总分为16985分,提高了20.1%,上学期期中考试及格率为57%,本学期期中考试及格率为65.07%,提高了15.2%,上学期期中考试优秀率为18.7%,本学期期中考试的优秀率为26.32%,提高了40.7%。

(三)学生的德育素质得到了提高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于2009年5月和2010年5月对学生进行了两次问卷调查。问卷采取不记名形式,只要求被调查对象按规定如实填写。本次共下发问卷70份问卷采用封闭式,每道题目均有几种答案供学生选择,要求每题必答并独立完成;请你仔细阅读并回答每一个题。在调查对象方面我们针对七年级的学生。在调查内容方面,问卷分别从填写方法、人生价值、日常行为、父母影响、亲情关系、法制素质等方面设计了46个题目。现从中挑选了几个典型问题,进养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和判别是非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在我们的日常的传道授业中,将知识的传授与德育渗透较好的融合在一起,能起到是事半功倍的效果,德育渗透为课堂插上了理想的翅膀,学生借此翱翔与知识的天空。通过问卷更使我们坚定了信心,让德育渗透走进学生的内心,并在前进的道路上时时总结、时时创新。“漫道雄关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来”。

3、锻炼了队伍,培养了人才。

通过课题研究,我校的德育干部、班主任和参研教师都得到了锻炼,增强了对德育工作的认识,提高了德育理论水平和科研水平,学篇三:纳雍县新房中学德育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纳雍县新房中学德育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 初中语文学科中的德育渗透策略研究

课题负责: 陈光灿 联系电话:*** 邮编:553303 所在单位: 贵州省纳雍县新房中学

参与人员: 语文组教师(朱家林 尚经胜 陈勇 张军 刘俊 陈光灿 任志成朱春菊 王春林)

结题形式: 结题报告

【关键词】 语文 学科德育渗透艺术 研究

【内容摘要】 初中语文学科德育渗透的背景,研究方法步骤,研究的成果及存在问题,增强学科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

结题报告 背景:

2011年3月,在原来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我们申请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和谐重点课题——小学阶段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探索与实践研究课题,8月从事小学语文教学27年的小学教师的我,调入新房中学,我组织的全国“十二五”规划课题贵州省重点课题——学校德育环境建设研究,在我县,从事小课题研究活动的几乎为零,通过学习与了解,教师进行小课题研究既有利于教师的成长,又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对于我来说,是一次大的战略转移,是自我学习,自我内化,不断成长的自助餐,对于我们这个研究集体来说,是“面对实际问题,展开具体行动,推动教育发展”的扎实探究,虽然我们是摸着石子走路,有以前的大课题研究为基础,倡导的是“以小问题锲入,小步子推进,小环节切入,小集体进行研究,研究小问题,凸显大世界,让学生得到大发展,推动学校教育大进步”的小型研究;立足于“低起点、严要求、有重点、大进步,有拓展”的“草根”研究行径。

联系个人学科教学的实际,初中语文学科中德育渗透的的艺术策略,是众多初中语文教师十分棘手的问题,在对前人的德育渗透艺术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挖掘地方校本资源和班级资源,发现学生的潜能,把学生的创新能力深入拓展,把学生的价值感、使命感唤醒,培养他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会他们做人,不断自主创新,实现“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目标。研究的依据和意义

《中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学生要有“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初中语文教学,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一步提高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基本能力,养成学好语文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要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贵州省教育厅厅厅长霍健康指出,学校要坚持德育为主,安全第一,质量为先,这是对学校工作重心的精辟论述,语文教学的目的以语文智育的要求为主干,提高学生读写听说的基本能力,但同时也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德育和美育的任务。“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课程标准道出了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教学应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和思想情操陶冶与一炉,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是思想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我们应该如何重视重视中学语文教学的德育的现状与问题,深化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使广大学生切实打好语文基础,得到全面的、生动活泼的发展呢? 第一、把握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艺术。这既是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语文学科的学科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学应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和思想情操陶冶于一炉,教书育人;但现状却往往是老师对一篇课文详细分析,语重心长,苦口婆心,学生却左耳进右耳出,没有收到德育的实效。众所周知,德育的渗透应贯穿于教学活动之中,须以课文为主要载体,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学习语文的正确态度,懂得语文的学习和运用与生活的关系,懂得读和听事理解别人对生活的反映,写和说是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懂得增强理解、观察和分析生活的能力是提高读写听说能力的必要条件。其主要原因是老师未能真正的打动学生的心,未能将课本与学生的实际紧密结合,未能做到 真正的渗透。

第二、从心理入手让学生得到发展。我们要了解和掌握中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发育状况,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得到发展。中学生正处于思想最容易变化,也最容易接受教育的阶段,教师只有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德育渗透融成完整的有机体,才能让学生的感情和灵魂得到升华,才能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养成完美和谐的人格。意义:教育旨在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如果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忽视德育渗透,就不能算是成功的教育。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及问题,探索提高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的有效方法,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研究过程和方法:

中学语文德语的渗透按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和课程改革理论,根据语文学科的特征和中学生的心理规律,依据课堂教学,课程改革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原则,通过本班课内课外的各种语文活动来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把学生的创造能力诱导出来,把学生的价值感、使命感唤醒,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自主学习,学会处理并解决问题。

1、本课题以原七年级

(二)班学生为实验对象,一直到达九年级毕业。

2、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调查分析法、。

3、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1)、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迫切需要中华传统道德教育;(2)、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时机和方法研究;(3)、德育渗透艺术的实效检验。主要措施:

1、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教研计划,突出实际研究。

2、教师本人制定学期教学计划,确定自己要自学的新课程改革的书籍,分析自己教学中的不足,确立自己的学期教学主要活动及目标。、3、每周至少要上一次能够凸显德育渗透艺术的课。

4、加强自我反思,对教学设计进行多次修改完善。

5、提高自己的多媒体教学及运用水平。

6、定期进行观察记录,记录各种个别案例; 写好教学反思、教育叙事。

7、通过调查、谈话等方式了解德育渗透的效果,分析原因,找出有效的德育渗透方法,进行再实践。

8、总结归纳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的德育的形式和方法。研究结果与成效:

写到这里,我很内疚,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加上本人的主观原因,我对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的学习还不够深入、深刻,还停留在肤浅的层面,有时还存在把前人的好的做法生搬硬套到自己的课堂上的情况,但收效甚微。自己对教材的分析基本能依据教学大纲要求,熟悉教材,但对教材的延伸和拓展还不够;再次,在对待学生上,对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水平估计不足,部分学科没有做到因人而异,因“才”施教。经过近一学期的学习和实践,我班同学基本上能适应我的教学进度和教学方式,对德育渗透这一块大家还是比较认同的,也得到了一部分家长的认同。二是初一学生刚入校,在行为习惯上有一些不好的方面,我能结合课本和学生的实际生活,适时的对孩子进行教育,使一部分孩子逐渐摆脱了不良习惯,但成果还有待继续观察和保持。三是在尊敬师长和与人相处方面,我们的孩子能把自己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尤其是传统道德文化的学习自觉的应用于学习和生活当中,在这个方面各类学生都有一定程度上的进步。四是我本人在小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深刻的认识到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及课题研究水平都急需提高和完善,要多抽时间,多读书,多学习,用自己的行动去践行终身学习这一目标。始终把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较高的教育理论素养、专业知识水平以及学科中渗透德育的艺术水平作为自己终身追求的目标之一。成果:

1、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2、教学设计及课件

3、教学反思、教育叙事等

存在的困难:1】不能很好的把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相结合起来,要增强对教育教学新理念的认识。

2】教育教学活动的每一个情境都需要教师作出即时的反应,教师的每一个行动必须是 充满智慧又是不假思索的。教育的情境通常不允许教师停下来进行反思、分析情况,仔细考虑各种可能的选择,决定最佳的行动方案,然后付诸行动。要对自己进行重新认识,查缺补漏。3】教师教学习惯和学生学习习惯需要改善。美国作家杰克霍吉对习惯有过精彩而精辟的描述:如果抽象地讲,就是行为变为习惯,习惯变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一个动作,一个行为,多次重复,就能进入人的潜意识,变成习惯性动作。人的知识的积累增长、极限突破等,都是习惯性动作、行为不端重复的结果。4】教学活动是否有效没有一定的评判标准,尤其是德育的实效性很难检验。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的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的很辛苦,都不能称之为有效地教学。改进方法: 1】教育理论和新的教学理念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程教学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当好指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将教育理论和理念贯穿或体现于教学活动中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和业务水平、个性修养、教学态度、教学能力等。2】要想在瞬息万变的教育情境中做出正确的恰当的行动和反应,教师与学生相处时要相互关爱,爱是教育关系发展的先决条件,爱和关心、希望和信任、责任感是教育生活不可缺少的。教师要敢于面对自己的不足和过失,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要救其失,避其败,在与学生的对话合作沟通中,让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更加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更加有效。

3】将运用成功的教学模式变成教师的习惯,将常规管理变成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师的成长有一个适应期成长期和超越期,只有在不断的实践和积累中才能形成习惯,实现质飞跃。初中学生大都十三四岁,这是好玩好乱得年龄,自制力较差,同时又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要让他们尽快的养成良好的习惯,还必须实施严格的监督和管理机制。

4】为了达到有效教学,使德育渗透有实效,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如兴趣,需要,理想,责任感,团队活动等;再次是要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书写习惯、言语习惯等;第三是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和心灵,找准德育渗透的切入点,抓住时机,以灵活多样的方法,让学生学的主动,生动,灵动,让学少的生命充满生机和活力,易于接受和乐于接受,形成自身持久的情感内驱力,实现德智体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有效课堂—杜郎口自主学习模式解读》 《教师课堂教学常见技能问题》 《魏书生的课堂教学艺术》 《于漪语文教育论集》

新课堂《创新教法与经典案例评析》 新课堂《创新教法与经典案例解说》

第三篇:德育渗透的研究结题报告

《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研究》

结题报告

2011年6月——2013年10月,我校进行了了科研课题《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的实践活动。自课题组成立以来,在学校德育处和教科室的领导关心和指导以及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通过两年来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检验,我们的课题已基本上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果。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中小学德育大纲》指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学科教学是德育的主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在学校中,通过各科课堂教学进行德育工作是最有效、最经常的形式,这是由教学的教育性决定的,也是由学校工作的特点决定的。学校的大量时间是多科课堂教学,任何学科的内容,无论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还是其它诸学科教材中都蕴含着德育因素,只是有显性的和隐性的,这要靠任课教师的挖掘和融会贯通,并把它有机地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取得教学和教育的效果。

在我们目前的物理学科教学中尚不能很好地挖掘和利用这些德育因素,以致被白白地浪费掉,错过了进行德育的大好时机;其次,教师水平良莠不齐,以智育代替德育,“重智轻德”的现象还时刻存在。因此,针对以上这些弊端,我们觉得本课题的提出显得尤为重要。

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所有物理教师要树立全员德育全程育人的思想。德育工作并不仅仅是校领导、班主任或思品教师的事,只要是教师都应有责任、有义务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品德教育,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都应做到的,坚持从小事做起,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

2、物理教师加强理论学习,知晓科学的德育理念和现代教育理论,并能理论联系实际。

3、物理教师通过学习和研究,能熟知学科德育的途径和方法,找准各学科实施德育的着力点,并能创造性地加以联系,力争形成体系。

4、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评价要公正、合理,允许多种评价方式的存在,注重德育实效。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1、理论价值:

充实了德育体系理论,充实了素质教育理论,对全面素质教育起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我校课题组成员是一批素质精良的中、青年教师,具有扎实的教育基础,具备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此外还有许多本地知名专家学者担任本课题的顾问,能随时地给予指导和帮助。

2、实践价值:

(1)培养锻炼教师队伍,形成“以德治校”、“以德育人”的良好氛围。(2)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提高自身的素质能力,更有效地进行学习和参与社会实践,实现人生的理想。

(3)我校得到了县教科研室的大力支持,学校提供经费保证,目前已做好前期准备,本课题现已积累大量的参考文献与资料。

(4)本课题组已发表相关课题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基础。

四、研究目标:

研究在新时期条件下,深入研讨物理学科中德育新内涵、新功能;研究物理学科中渗透德育、提高学生德育素质的途径、策略方法,做到如何有意、有情、有度、有效地进行物理学科德育渗透,物理学科德育渗透的内容、渗透的途径、渗透的策略三方面作了侧重研究,于整体着眼,从课堂着手,紧扣教学,联系生活,多维渗透,细节滋润。为培养具有时代要求的德才兼备的现代公民打下基础。

(一)循序渐进,形成物理学科德育渗透序列。丰富和深化对物理学科课程德育渗透的认识。理清德育与物理教学的辩证关系。

(二)理论研究,寻找德育与育人的切合点,探究其重要性、必然性、可行性。切实研究物理学科德育渗透方法与形式,真正使德育落到实处。

(三)达到教书育人的根本目标,为培养德才兼备新型人才打下坚定基础。通过打通物理学科渗透德育的主渠道,强化物理学科渗透德育的体验场,创建催化物理学科渗透德育的评价机制,通过物理学科自身德育模式的探究和物理学科“沟通”方式途径的探索,形成整体的教育合力。

五、研究内容:

(一)开展德育理论创新研究,探究其必要性、重要性。通过物理学科德育渗透现状调查与分析,剖析物理学科德育渗透的现状与对策;通过物理学科德育渗透的内涵、要素、特征的理性思考,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建构物理学科德育渗透的理论要点、内涵原则,实践途径。

(二)研究各物理学科德育因素并形成序列,有机沟通物理学科课程。通过开展富有物理学科特色的德育实践活动,实践课程的活动化;增强物理学科德育渗透的意识,实现活动中育人的目的。

(三)研究物理学科的德育渗透的新途径与新方法,以符合现代教育。扎实开展德育活动。有效利用课堂教学、综合实践等阵地,把物理学科的德育活动纳入到课程中来,实现活动课程化。

六、研究重点:

1.编制物理学科德育渗透实施细则,物理学科渗透德育的案例征集汇编。2.按照新课程标准必修内容,立足于课堂教学,收集物理学科德育渗透课例并形成文集。

3.开展各种德育实践活动,并形成文集。

4.整理好成果,并形成主题性教育活动的过程性资料。

七、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本课题研究从2011年6月开始实施,2013年6月完成,周期为两年。

(一)研究思路:

本课题将首先分析研究物理教学中德育渗透时存在的问题,并以物理课程中课堂、活动、评价等方面,注重德育环境氛围的营造、德育途径的探索,德育评价的实施,形成良好的物理学科德育渗透的育人环境,开创物理学科德育渗透的实践途径,形成物理学科德育渗透的实践模式,创设全面育人的格局。

(二)研究过程:

时间为2年,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年6月——2011年12月)1.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制定研究方案。2.论证课题研究方案,并向上级申报。3.组织学习有关德育方面的理论知识,培训提高教师德育素质。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12年1月——2013年2月)1.开展课题研究,完善研究方案。

2.继续学习德育知识,完善各种记录。3.优课展示,优秀个案展示,阶段小结。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3年3月——2013年6月)1.成果总结,撰写课题报告。2.编辑优秀论文,优秀个案集。3.申报成果,结题验收。

4.总结 “物理学科德育渗透”的过程性材料,全面展示“物理学科德育渗透”课题研究成果。

(三)研究方法:

1.目标渗透法:教师根据教材,找准德育目标,有计划、有目标、有层次地渗透德育。

2.情感陶冶法: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使受教育者在道德和思想情操方面受到感染、陶冶、熏陶。

3.榜样示范法: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的成就教育影响受教育者。

还有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心理咨询法„„

七、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教学观察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评价法等研究方法。

八、课题研究组织机构

1、.本课题主持人为学校德育副校长,一直任教初中物理物理学科,曾获得县“优秀教师”、“先进德育工作者”等称号,是我校德育管理的主要组织者和参与者。曾参与国家级课题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成员包括所有物理教师、几位中高职称的学科带头人及优秀班主任等。主持人全面负责整个课题研究的策划、设计、组织、管理,并以研究工作会议、讲座、论坛等方式部署研究任务,协调研究力量,组织研究活动,评价研究成果,指导和推动研究工作的开展。

2、课题组对所有人员进行了分工。开题以后,在全校范围进行宣传,通过座谈、研讨,结合每个人的特点、兴趣,寻找自己的兴奋点,确定研究方向,在此基础上对他们进行了分工,以小组为单位实施课题研究,定期交流、研讨、评价、调整。

九、课题保障措施:

1.本课题所在学校历来重视教育科研,校领导班子更是教科研的先行者,陈通伟副校长在德育方面颇有研究,学校在本课题的研究中将给予本课题物质及人事上的支持,学校将邀请学术专家和特级教师来校指导,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同时学校还定期组织研讨活动,开放课堂,吸收评价,为课题研究提供交流平台。

2.本课题的研究将邀请县教育局教研室的倾力支持,站在更高的角度审视物理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的发展,实现育人为本,培养更多具有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的人才,教研室的指导与参与是本课题研究的有力保证。

3.本课题的研究将得到充分时间的保障,学校每周三举行物理组教研活动以提高参与课题研究教师的素质,课题组成员每月一次工作交流会以确保研究的方向和进度,保证本课题的有效实施

十、研究成果:

1、通过德育渗透的研究探索出一套德育渗透的方法。(1)、语言熏陶法

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手段之一。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有声及无声语言的作用,透过教材内容的外壳,进行情的迁移,情的默化,让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熏陶。我们运用绘声绘色、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使学生从中受到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爱科学、建设祖国的豪情壮志。

(2)、讲授分析法 讲授,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手段,也是德育渗透的重要手法。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德育目标的需要,通过对教材内容的人情人理的分析,来渗透思想品行教育。如对哥白尼的日心说的分析,对学生进行坚持真理、勇于为科学献身方面的教育。

(3)、解疑答难法

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他们愿意思考,脑子里有不少问号。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摸准他们的“疑点、难点、热点”,用数字,用事实,给他们答疑解难,就能帮他们解开思想疙瘩,提高思想认识。使他们的思想认识得到升华。

(4)、兴趣教学法 根据学生爱好,在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性的同时渗透思想教育。如在学习物态变化时教师介绍坎儿井时。教师运用幻灯、录像、图画,直观地展示大漠高原的绮丽风光,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渗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5)、榜样启迪法 依据教材内容的特点,选择革命领袖英雄模范的事迹以及现实生活中好人好事为榜样,分析他们高尚的具体表现,引导学生向英雄模范学习。如在教学中,每讲到一个公式定理的概念时,可以简单介绍这些公式,定理的发明人的事迹,启迪学生热爱科学,为科学而献身。

(6)、开展活动法 配合教学内容的需要,组织一些必要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使学生在热烈的活动气氛中受到教育。

(7)、参观教育法

根据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组织学生到花园实践基地,锻炼他们体能的同时参观科学实践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改变了以前重智轻德现象普通。真正将“五育”并举,德育为先做到了实处,也避免了物理学科德育标签化。将德育渗透于物理教学,很多的时候,在物理教学中,德育有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德育的内容丰富多彩。德育的途径也避免了以前的单一的弊端。呈现出了多样化,生活化,生动性等特点。

3、充分利用德育的各种途径和方法使同学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陶冶了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培养了学生规范的日常行为,提高了学生自理、自学、自治、自律、自强的能力。学生在家勤动手,能讲礼貌,守社会公德。促进了良好校风、班风的形成。

4、全面推进了素质教育。由于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物理成绩和课堂教学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班,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也促进了学校其他的工作的开展,校学生篮球队在县比赛中中荣获了第六名。在县中小学课间操评比中荣获一等奖,还荣获了主题征文优秀组织奖等。

5、推动了学校德育科研工作的展开。

本学期,我校以增强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实效性为发展点,以实施德育日常工作全程管理为重点,全面提高我校的德育工作水平。通过落实德育建设,构建良好的德育体系和扎实的德育科研实践,我们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并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学生的德育在学科中的有机渗透,进一步明确了德育保障机制。开展德育活动、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进一步加强了德育科学研究,使学校德育工作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道路,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6、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这次课题研究中,努力下功夫研究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持久兴趣的途径和方法,取得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物理教师在课前课后通过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加强了对教材的理解,调动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7、进一步提高了物理课的德育实效。

物理课蕴含丰富的德育素材,但由于德育的方式过于单一,学生不重视等原因,德育不能入心入脑。现在,我们把物理课的德育与学校团委、德育处的德育活动相结合,同时,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自主教育,大大提高了物理课的德育实效。

8、物理学科的优秀教案共上交38份。

9、物理教师学科德育渗透研究论文及教育故事集征得文章30篇。

10、各类相关发表、获奖论文达20篇

11、调查与研究结题报告一份。

十一、反思及困惑

1、在研究过程中,对于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分配时间以及渗透德育的方式上还没有完全形成相对固定的格式。如何在单科的物理教学中去培育学生新的民族精神,大家在认识上还处于一个学习提高的过程,因而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实践,引导教师研究利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生,增强教师传授民族精神的意识和能力还有个长期的过程。

2、难以面对全体学生

教育必须面对全体学生,但在实际操作中,总是难以做到。诸多的德育活动需要在课后有大量的工作,优秀的学生总是积极收集资料,在课堂中积极表现,这样的锻炼使他们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越发优秀,而困难生则显得无事可干,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怎样做到以点带面,还是我们必须研究的问题。

3、在过去两年中,虽然我们在理论学习和教育教学策略作了部分探索,但不尽人意,还需要改进和深入研讨。如何建立符合学生发展性的评价机制,物理学科德育渗透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体系,我们还在研讨之中,也恳望专家提出宝贵的指导意见

第四篇:初中历史教学德育渗透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历史教学德育渗透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关系到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主义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随着中国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尤其是近十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不断确立,传统价值观正在受时代的涤荡和洗礼,这样要求学校德育教育必须适应新的要求,承担新的责任。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是要把学校教育的立足点真正转变到以育人为本,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本,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德育是学校工作的首要任务,德育工作的主要对象在学校,主要时间在学校,课堂教学则成为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历史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则成为德育工作的一块主阵地和一条有效途径,既突出时代感,又呈现使命感,要适应信息产业发展全球化社会变迁,多元文化并存等带来的新手段,新趋势和新一代成长的新特点和新要求,让道德教育回归生活,融入生活,让德育走向强调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整合,并以感受体验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新课程实施为契机,以“八荣八耻”为准绳,以历史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从合理组织历史课中的德育资源为突破口,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体验历史和现实,综合探究历史和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形成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民族精神,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这也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教师掌握新课改下历史教学德育渗透的内容、方法、途径,依据课程标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

(二)探究德育渗透对历史创新教学及教师教学能力研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师生和谐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对课程标准规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一步升华,发挥历史课堂德育渗透功能,提高学生德育水平和创新精神,发扬学生个性。

三、实践和操作过程

(一)我校学生德育现状调查

本次研究从社会调查入手,了解我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品德教育,我设计了《玻璃山中学德育问卷调查》。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等几个方面对我校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了调查,为课题研究和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强化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依据。

在得出调查数据的基础上,我对我校初中生的德育现状进行了仔细的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概述如下:

当代初中生的道德价值取向在整体上具有多元性特点,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信息的来源呈多元化的趋势,因此,学生在思想上不是“大一同”,而是个性突出、特点鲜明,通过此次卷面调查,我们既看到积极的一面,也看到存在着许多值得特别关注的问题:

1、值得肯定的一面:

中学生的精神面貌具有主流向上性,有较强的主体性,主观意识明确,主流上仍然保持了积极向上,认同人类社会公认的道德价值体系,也认同和支持我国历史上的一些优良传统道德标准。中学生对自身的关注程度增加希望了解自己,希望成为社会的主角,希望自我价值得到应有的体现。他们思维敏捷,积极向上,朝气蓬勃,易于接受新事物、新思维、新知识,敢想敢干;他们关注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他们希望祖国强盛,对港、澳的回归、党的代表大会的召开,表现出极大热情,他们勤奋学习,渴望成才,蔚然成风。

2、值得关注的问题

由于各种意识形态的相互冲击,现实与理论的反差和中学生在道德价值观上相对稚嫩等诸多原因,一些学生的个人利益明显增强,奉献精神、集体主义精神日趋淡薄,对五彩缤纷、丰富多彩的盛会、文化应接不暇,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严重冲击着青少年的心灵,有些学生形成了自私、孤僻、不合群的心理特征,加大了教育难度,一些学生趋乐避苦、好逸恶劳思想滋长,少数学生轻理想、淡信念、讲实惠、精神空虚,小烟民、小酒徒,打架斗殴,流失现象有所增多,这些现象的存在,十分需要学校教育加以引导,历史教师应该在这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历史教学德育渗透内容、方法和途径研究

1、内容

(1)以史为鉴,培养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历史问题和社会问题的能力。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延续,是正在谱写着的历史,我国改革开放迈向现代化,也需要借鉴历史经验,苏联搞社会改革全盘否定苏联共产党和国家的历史,人心涣散,导致苏联解体;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实行近代化,并没有全盘否定日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我们坚决反对否定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两史一情”教育,了解历史,认识国情,自强、振兴中华。

(2)以史为鉴,树立开放意识,培养改革创新精神。

中国历史的发展证明,只有不断改革,坚持开放的政策,国家才能迅速发展,相反,统治者因循守旧,闭关锁国,社会就会停滞不前,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开放的民族,从来不拒绝吸收借鉴外国的优秀思想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一直致力于文化的传播,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过极为重要的贡献。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除个别时期闭关锁国外,绝大部分时期都是实行开放交流政策的。郑和下西洋,张骞通西域,佛教的传播;玄奘西游,鉴真东渡,这些典型的历史事件告诉我们,民族要发展,就要开放交流,文化要发展,就要继续和交融,弘扬历史上的开放交流精神正是未来的建设者必要的素质。

(3)以历史名人为典范,加强素质情感教育。

在历史课的素质教育中,历史人物的教育,最能深化学生的情感,以历史名人为典范,找出自己内心最崇敬,愿意效仿的对象,能激发起青少年的豪情壮志,进而肩负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神圣使命,以历史名人为典,树立民族气节,以民族先贤为楷模,弘扬中华美德,学习历史名人忠心报国、勇赴国难、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勤劳俭朴、艰苦奋斗、不畏强暴、自强不息、文明礼貌、仁者爱人的精神,并以典型的反面人物为教材,弘扬正气,反对邪恶,使学生的情感达到升华。

(4)以史为鉴,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历史上科技的发明与创新,每个历史阶段的改革与革命,以及一些历史名人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奋斗,都为我们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为我们进行理想教育提供了极好的素材,通过对这些历史的教学,要让学生明白整个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历史,每一代人都为人类的幸福,贡献了自己努力;后代人又在它们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理想目标,进行新的奋斗,这才有我们的今天,历史上无数的名人所做出的卓越成就正是他们的理想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崇高的理想激发了他们的执著、高尚、勇于开拓、报效祖国的献身精神。

(5)弘扬团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生态危机教育。

通过历史课堂教学使学生深深认识到:无论是今天在校园学习生活,还是将来走向社会的建设生活,都必须时刻以主人翁的姿态把责任放在第一位,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生存现状的严峻,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使保护环境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已刻不容缓。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教育报告》中讲到: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予子孙后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后代。

2、途径和方法

(1)转变教育观念,实施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我校教师在观看完王文湛和林局长的讲话后,深受启发和鼓舞。树立面向全体学生,对全体学生负责的观念,用知识、师爱、尊重、理解、关心等一切方法去叩开学生的心扉,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用我们的热情智慧和心血启迪诱导学生,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但愿个个成人,要求人人成才。

(2)变封闭式教育为开放式教育。

研究分析中学生德育工作现状,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适应中学生思想观念的变化,以新课改为契机,变封闭式教育为开放式教育,在历史教学中,迎着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了解社会,观察社会,提高学生的德育思维能力,促进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

(3)坚持历史教学德育渗透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历史教学中,有序地坚持立意高、起点低,能做到原则,到“激励、成功希望”原则,要科学合理安排各年级德育的重点,主题要循序渐进,相互衔接,促进学生德育水平的提高。

(4)虚之实做,化虚为实。

在历史教学中,充分挖掘每课内容的德育点,重点利用好活动课程,通过编演历史剧、讲历史故事、搜集历史图片、播放历史录像片、学生个人感悟和感受,并结合纪念重大节日,开展系列教育活动。

(5)优化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

在历史课的教学中,不能完全靠教师的单兵作战,要主动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聘请老干部、知识分子、工人、农民为同学做报告,拓展学生的历史知识层面,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地完善历史教学,并充分发挥其德育教育功能。

(6)面向全体学生,厚爱困难生。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过:“学校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坚持不懈地在全体学生包括差生的发展上下功夫,在历史教学中,注重情感性原则,取得心理相容;注重激励性原则,调动内驱力,注重个性化原则,培养学习兴趣,对他们不歧视、不厌烦、不体罚,注重捕捉其闪光点,发现点滴进步,给予热情鼓励,只要我们坚持“晓之以理,动力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教育规律,“不信春风唤不回”。

除以上途径和方法外,我们还要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与能力,积极开展科研活动,指导德育实践,增加经费投入,优化德育设施等,通过我们平时持之以恒的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强烈的集体主义观念,富有责任心、浓厚环保意识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三)德育渗透对历史教学促进作用研究

创新教学不是标新立异,它的基础应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关键不是思维方法而在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众多的历史教师不可能出现千篇一律的模式,历史教师的知识水平、专业素质、信息技术掌握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就决定了历史学科教学的千变万化和风格迥异,但历史学科特殊的德育功能也决定历史创新教学的内容与方式,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常说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有十性,即科学性、时代性、计划性、依附性、蕴含性、渐进性、多样性、情感性、趣味性、实践性。这十性决定了历史创新教学中的三个特点。

1、普及性。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历史教学德育渗透必须把历史讲得更贴近于现实,以时代的眼光公正、客观、全面地评价历史,以历史事实为依据,改革教学方法,使每名学生在最佳的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历史,点燃学生的热情,真正做到烛古然今,叙史载道。

2、基础性。

历史课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性课程,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历史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思想品质形成的规律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在教学中选择恰当方法使学生在蕴含性教育中受到启发,得到教育,领悟做人处事的道理,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产生共鸣,使每名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达到课程标准上所期望的目标。

3、发展性。

德育渗透需要渐进的积累过程,需要的是持久的耐性和韧性,渗透本身的多样性,通过自身的实践,使学生在历史创新教学的德育渗透中,既能吃饱,又能吃好,进而优化德育渗透,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和特长,坚决贯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原则,真正达到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目的。

(四)历史德育渗透教学与教学能力研究。

在德育过程中,中学历史教育有着其它学科无可替代的作用,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应具备超凡的教学能力和过人的素质,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决不能失于空泛。

1、在中学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应注意它的互融性、渐进性和借鉴性,德育必须依附于历史知识,论从史出,教高于史,教学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必须反映德育的内容。上海市特级教师钱梦龙说:“教师把知识教学、能力训练、性格培养、情操陶冶、个性发展交融起来,这样的德育犹如春风扑面、和煦宜人;犹如细雨无声、浸润心田。德育不是一节课一句话就能够就能够完成的,德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在历史教学中德育的目标应有清晰的层次性,每一层内部又应该细化为哪些内容,历史教师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必须明确立场,批判性地分析,不应迎合时政的需要,站在历史的角度对历史进行客观的评述。

2、在中学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应遵循以下原则,即教学形式上的多样性,教学内容的客观性、教学目的的目标性原则。在历史教学上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不要脱离历史知识,也不要把教师个人的爱憎立场强加给学生,时间久了,学生不仅未学到知识,受到教育,还可能误导学生,失去了教育的本质与目的,利用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下的优秀品质,在教学中要充分展示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以达到历史教学的知识目的和德育目的,意义重大。

(五)初中历史课程德育渗透功能评价研究。

在历史教学的德育渗透功能评价上,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心理体验、情感震撼、内心选择、精神升华等,把握历史德育渗透评价的导向功能,诊断功能和强化功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提高与素质教育的实施。

1、导向功能。

学校德育是促进学生道德社会化的主要手段。在德育过程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学生的道德有时也可能偏离社会要求的发展方向,那么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导向性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纠正学生道德发展的偏差,从而保证学校德育的良好效果,特别是在实行对外开放,社会信息越来越丰富和复杂的今天,历史德育渗透评价的导向功能对于帮助学生辨别是非、美丑、善恶,从而抵制不良思想的影响,保证学生的道德朝着社会规范要求的方向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诊断功能。

由于复杂的环境因素和学生的主观因素影响,学生的道德不一定都按社会的要求而发展,因此要在学生的道德基础上进行教育,就必须对学生的道德进行诊断。教师把德育渗透和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使师生思想碰撞,产生互动效应的效果,达到诊断学生在爱国主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求实创新意识,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所达到的水平。

3、强化功能。

历史教学德育渗透过程中,通过扬善抑恶引起被评价者的强烈情感体验,进而强化良好的品质,得到肯定的评价就可能引起愉快的感受,反之,则引起内疚、羞耻的情感体验,这种情绪体验对人的道德能够产生强化作用。由于道德评价具有强化功能。因而对学生道德的形成有直接的教育作用,激发学生积极向上,促使学生发扬成绩,纠正缺点,不断进步。学生道德评价的教育作用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它不是直接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但能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思想观点,它不直接训练学生的行为,但可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真正受到教育。

四、结论和思考

(一)课题所取得的初步成绩

1、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在这次课题研究中,努力下功夫研究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持久兴趣的途径和方法,取得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如故事会,这就使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变得栩栩如生;编演历史剧,使复杂、抽象的道理变得具体、生动。总之,通过丰富多彩的历史活动,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加强了对教材的理解,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进一步提高了历史课的德育实效。

历史课蕴含丰富的德育素材,但由于德育的方式过于单一,学生不重视等原因,德育不能入心入脑。现在,我们把历史课的德育与学校团委、教导处的德育活动相结合,同时,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自主教育,大大提高了历史课的德育实效。通过教育活动,使广大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使学生领悟到落后就挨打的沉痛教训,要使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要抓住机遇,加快改革,迎接世界的挑战。

(二)课题研究中遇到的问题

1、在研究过程中,对于如何去培育新的民族精神,大家在认识上还处于一个学习提高的过程,因而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实践,引导教师研究利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生,增强教师传授民族精神的意识和能力。

2、难以面对全体学生

教育必须面对全体学生,但在实际操作中,总是难以做到。诸多的德育活动需要在课后有大量的工作,优秀的学生总是积极收集资料,在课堂中积极表现,这样的锻炼使他们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越发优秀,而困难生则显得无事可干,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怎样做到以点带面,还是我们必须研究的问题。

五、推广的价值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但在现实的教育中,还是过分强调知识,强调升学率,而忽视德育。在新课改中,许多的教学研究,也多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而对德育的研究却鲜有一见。经过两年的实践研究,本课题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德育实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果,希望通过本课题的推广,能引起学生领导、教师、学生对德育的重视,也能给其他教师在思想上、方法上以更多的借鉴,能进一步发挥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

主要参考文献:

1、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共十六大上的报告。

2、《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3、《新时期学校德育活动设计与指导》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4、《教育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黄日祥主编

5、《历史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五篇:德育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1、问题的提出

小学德育教育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但德育工作常常给人一种落伍的感觉,德育的观念、内容、方法往往跟不一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变化,德育效果往往是“事倍功半”。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说:“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了整个世界。”这句话被印在有关国际互联网络书籍上的封面上,固然有明显的商业广告意味,但是随着“网络”及其有关概念愈来愈深地进入寻常百姓生活,谁能无视计算机网络所带来的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巨大变革呢?当然,现在我们还不能说:“世界已经进入网络时代”,但是我们可以说世界正在走进“网络时代”。今天的教育如果不从这样一个时代特征出发,我们就不能指望获得什么积极的成果。

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已进入千家万户,被广大家长和学生广泛并熟悉。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开设,又一石激起千层浪,打破了传统信息德育教育的一元化的框架。为此,有必要研究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活动与传统德育活动的交互关系,形成优势互补,构成教育效益的最大化。

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活动是以网络为背景,以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活动为载体,促进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一种全新的活动。“在活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成人”是我们课题的观点。

传统的一元化德育活动有其本身的优势和局限,其优势表现在,通过德育活动,进行人与人之间最亲密最直接的接触,尤其是周围的人(包括学生、老师、父母)的以身示范起到教育功能,这是任何先进教育都无法取代的。但这种传统的德育活动,在大多数情况下,以说教形式呈现,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难以激活,加上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制约,教育效果大大地打了折扣。

网络的出现,造就了新的教育环境。抛弃了网络环境下的德育研究,是一种教育缺乏,是一种教育资源的浪费,铁定是教育的一大败笔。资料显示,已有的网络德育研究在我国凤毛麟角,且大多数重理论说教,轻实践行为,难以诱发儿童入情入境的兴趣。而本课题融入网络的德育活动研究,无论在时间和空间上实现了教育的最大享用,全方位、新视觉调动了活动者参与的积极性。因此网络环境下小学德育活动作为新的德育活动载体,是科技和教育发展的必然,同时促进了德育跨越式发展。

2、理论依据

《网络环境下的小学德育活动研究》课题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活动的观点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1、马克思认为,活动是人对于外部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对待方式,是个体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特别方式。正是由于活动,个体和社会化与个人才属真正实现,而教育活动作为一种特殊意义上的人类活动,它属于主体的实践活动,是以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塑造主体为目的的活动,具有主动性和能动性。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1、几个重要概念的界定

德育:“德育”是“道德教育”的简称,现行“德育”诸概念形成了一套金字塔形的概念层级:①顶层,称为“德育”,为总称。②第二层为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③第三层为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十余种教育。④底层:即学校中实施的“德育”。

德育活动:在课题研究中是指学校通过不同途径和方法达到德育的目的。

网络环境下的小学德育活动:在课题研究中是指通过网络的环境达到德育的升华。

2、课题研究的目的 网络环境下的小学德育活动是研究小学德育活动在网络环境下的开展。在网络环境下研究小学德育活动,教育面向每一个学生,形式多样,小学生乐于接受,是德育活动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对现行德育活动模式的挑战,是德育活动历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网络是一个战略高地,我们作为教育者,必须抢先占领这个高地,2001年以来,开明出版社和广州教育出版社相继分别出版了《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时代的中小学德育》两本书。这些文章和书籍从不同侧面探讨了网络环境下的德育问题和网络德育如何开展的问题,提出了学校德育必须由传统封闭的限制性的德育,转变为以实现美好人性为目的、开放的发展性德育等新理念、新见解、新对策。我们课题组就是研究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开展德育活动。使学生从空洞的说教进入到儿童的实践体验活动,诱发儿童入情入境的兴趣。通过网络环境下的小学德育活动,促进学生中与人合作与交流,在人格中得到熏陶。学会如何做事,怎样做事,学会在小环境和大环境中与人合作与交流,学会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让自己健康成长,积极向上。

3、课题研究的内容

①网络环境下校园中的小学德育活动研究

a、校园文化活动

为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拓展同学们的文化视野,展示学校学子的丰富文化的生活,我校每年举办为期一周的文化节。传统的德育活动中我校编印的校报《雏鹰》、校刊《学习·探索·创新》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青眯。在课题研究中,我们课题组的成员利用资源共享,为校报、校刊提供更为便捷、更能陶冶学生情操、增长学生知识的窗口,受到学生和家长的好评。3209名学生中有2137名学生订阅了校刊。实践证明网络环境下的校园文化活动更能受到老师和学生的欢迎。

b、学科活动

人类进入21世纪,科技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国际竞争日益强烈,这样就形成了教育在综合国力中的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大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而各类人才的形成,最主要的取决于基础教育。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基础教育的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和爱国主义精神是目前我们面临的重任。在网络环境下,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得到充分的体现。我校六年级教师张艳华在教授人教版语文第十一册《桂林山水》一课时,将语文和信息技术充分地整合。在教学中,不是教师教学生怎样学,而是给学生提供信息技术的学习手段,学生自己决定怎样学,教师既是指导者,又是参与者。学生在网络中不仅学到了语文知识,而且感受到美,觉得祖国山水的美,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热爱大自然。爱国主义热情在美中得到升华。学生借助信息技术,自己组织、自己完成。在活动中成长,成为活动的主人。得到了学的知识和受到了德育的教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也是激发创造力的必要条件。一个人只有对某个问题产生兴趣,才能启动思维,才会主动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才会主动获取相关的知识,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在网络环境下,我校教师王惠在教授《小花猫找汗》一课,首先用投影机出示“一只小花猫四处寻找……(动画效果),”然后揭示课题后,同学们一起与小花猫过桥找生字,读正确就能过桥,在花园里找出生字读正确才能到达目的地。这时同学们不仅对知识感兴趣,同时对新的手段和新的方法兴趣盎然,觉得我们国家了不趣,更加勤奋读书,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

在课件的运用上,我们的研究方向除了学到新知识外,另外真正地投入到我们的学生身上来,我们的教师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c、班队会活动

祖国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像爱自己母亲一样地爱着我们的祖国。古往今来,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之魂,是光照千秋的高尚情操,是引导我们走向繁荣昌盛、勇往直前的火炬。爱国,就意味着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就意味着无条件地服从祖国的召唤。在班队会上我校五年级老师召开主题班队会:“爱国主义”专题。我校举行的班队会中,“儿童读诗”是著名学者南怀瑾倡导的一项活动,其理念是利用儿童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期,引导他们背诵古代经典诗文。“儿童读诗”可以了解传统文化,造就文字功底,陶冶情操。在网络环境下,我们搜索古代经典的诗文,让学生诵读、体验、感悟文学的功底。

d、特色活动

②网络环境下家庭中的小学德育活动研究

日本前首相海部俊树于93年参加第三届《北京——东京城市问题》学术讨论会时发言:“德育必须从学龄前由家庭抓起”。家庭中的德育活动是人才培养的奠基工程的一种形式。父母是儿童最早的教育者,也是第一任教师。家庭小学德育活动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项艺术,需要家长在认识其重要性的前提下,坚持理性、坚持说教与行为操作相结合,坚持说教与陶冶情感相结合,才能收到高效。

科研结题报告 ·德育结题报告 ·课题结题报告 ·怎样写结题报告

1979年我国政府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独生子女的数量与日俱增,目前我校独生子女所占学生数的比例占(见表):学生总数(人)3229

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男(人)1837女(人)1392独生子女(人)2906占比例(%)约90

共2页,当前第1页12

下载德育渗透结题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德育渗透结题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体育与德育相互渗透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体育与德育相互渗透课题结题报告 丁召艳 一、研究背景: 在小学体育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是毫无疑问的,半个世纪来国家一直是这样要求的,广大体育教师也一直是这样做......

    德育课题结题报告(初稿)

    德育课题结题报告(草案) -------------2016年5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要求现代的德育必须与时俱进,用全新的教育理......

    德育课题结题报告(合集)

    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我们这个56个民族的大家庭里,少数民族有1亿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8。41%,分......

    德育结题报告[精选五篇]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1、问题的提出 小学德育教育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但德育工作常常给人一种落伍的感觉,德育的观念、内容、方法往往跟不一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

    德育课题结题报告

    作者:华土木 春晖中学是我国著名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经亨颐先生在“五四”新文化时期创办的一所历史名校。经老校长毕生倡导“自动、自由、自治、自律”的人格教育,强调学生“......

    德育课题结题报告

    吉林省“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构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研究机制》子课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问题研究与对策》结题报告正阳小学课题组吉林省“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构建......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编号:200902006 主持人:王国才 河北省海兴县张会亭乡板桥中学 课题组成员:杨玉荣 许彦辉 刘春刚 王俊霞 董之瑞 王福栋......

    德育课题军训结题报告

    《新生军训在职业学校德育中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探究》结题报告 本课题组 内容提要:为了适应中职教育的新要求,在京津冀一体化,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的大形势下,加快职业教育改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