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经另总结
名词解释
1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戈森第一定律)理解:增加效用递减,减少效用递增。
2交易成本:围绕交易契约所产生的成本
3需求的价格弹性ed:需求价格弹性是指某种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率与该商品价格的变动率之比,用来衡量某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其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4无差异曲线: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或者说,它是表示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的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
5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在维持效用水平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时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
6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
7价格歧视:厂商在同一时间内对同一产品向不同的顾客制定不同的价格,即以不同的价格来销售同一种产品。
8洛伦兹曲线:衡量社会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曲线。弯曲程度越大,收入分配程度越不公平
9凯恩斯定律:社会总需求变动时,只会引起产量和收入变动,使供求相等,而不会引起价格变动。10机会成本: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获得的最高收入。
11公共物品:既不具有排他性也不具有竞用性的物品 12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13索洛剩余:索洛剩余是指除劳动和资本投资贡献外,由综合要素生产率带来的产出的增长.14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市场货币量的政策行为。
15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货膨胀,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各种行动。
16国内生产总值GDP为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定时期内在一国(或地区)境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与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17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是指国民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
18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技术和经济结构变化导致工作所需要技能或工作地域变化所带来的失业。
19货币幻觉:人们不是对货币的实际价值作出反应,而是对用货币来表示的名义价值作出反应
20资本边际效率: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种预期收益率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之本
简答
(一)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P38
1、商品的可替代性。一种商品的可替代品越多,相近程度越高,则该商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往往就越大;相反,该商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往往就越小。
2、商品用途的广泛性。一种商品的用途越是广泛,它的需求的价格弹性就可能越大;相反,用途越是狭窄,它的需求的价格弹性就可能越小。
3、商品对消费者生活的重要程度。生活必需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较小,非必需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较大。
4、商品的消费支出在消费者预算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消费者在某商品上的消费支出在预算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越大,该商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可能越大;反之,则越小。
5、所考察的消费者调节需求量的时间。所考察的调节时间越长,则需求的价格弹性就可能越大。
2.平均成本AC曲线、平均可变成本AVC曲线和边际成本MC曲线之间的关系(重点)
E点:MC=AVC时,AVC最小值
F点:MC=AC时,AC最小值
AVC曲线和MC曲线的交点E的出现一定早于AC曲线和MC曲线的交点F,且位置低于F点。
3.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相互之间的关系
①总产量TPL与边际产量MPL之间的关系
因为:每一个劳动投入量L上的边际产量值MPL就是相应的总产量曲线TPL的斜率,即过该点切线的斜率。
关系:MPL曲线的零值点和TPL曲线的最大值点是相互对应的 MPL曲线的最大值点和TPL曲线的拐点是相互对应的 即:只要边际产量是正的,总产量总是增加的;只要边际产量是负的,总产量总是减少的;当边际产量为零时,总产量达到最大值点。②总产量TPL与平均产量APL之间的关系
因为:每一个劳动投入量L上的平均产量值APL就是连接相应总产量曲线TPL该点和坐标原点的线段的斜率,即过该点射线的斜率。
关系:APL曲线的最大值点和TPL曲线上点和原点连线斜率的最大值点(连线最陡峭的点)是相互对应的。③平均产量APL与边际产量MPL之间的关系 关系:当APL 当APL>MPL时,APL曲线是下降的; 当APL=MPL时,APL曲线达到极大值。 即:两条曲线相交于APL曲线的最高点,而此劳动投入量下的总产量上的点的切线和射线的斜率相等。P107 4.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 简答题都是要点加画图单解析4分 一.市场上有大量的买着和卖着 二.市场上每一个厂商提供的商品都是完全同质的 三.所有资源具有完全的流动性 四.信息是完全的 5导致市场失灵的因素: 再简1不完全竞争--1.政策定价,取代市场定价。2.出台反垄断法。2外部影响--1使用税收和津贴 2使用企业合并方法 3使用规定财产权的方法 3公共物品--依靠市场和非市场的集体决策两种方式 6.不完全信息--需要政府在信息方面进行调控。 1.无差异曲线特征 答:⑴ 在同一坐标图中,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效用水平越高,反之越低。 ⑵ 同一坐标平面图上的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永不相交。⑶ 无差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且凸向原点(斜率为负且递减)。 7.为什么人们购买债券和股票在经济学上不能称为投资? 经济学上所讲的投资是增加或替换资本资产的支出,即建造新厂房、购买新机器设备等行为,而人们购买债券和股票只是一种证券交易活动,并不是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人们购买债券或股票,是一种产权转移活动,因而不属于经济学意义的投资活动,也不能计入GDP。公司从人们手里取得了出售债券或股票的货币资金再去购买厂房或机器设备,才算投资活动。 8政府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有哪些?(红色的都是李传志上课提到的) 鼓励技术进步:增加公共教育投入,提高人才素质;通过税收减免鼓励企业进行研究和开发;保护知识产权,通过专利制度提高企业和个人从事研究的积极性;政府积极传播和推广技术知识,支持大学的基础研究工作 鼓励资本形成:资本存量的增长依存于储蓄和投资的推动,所以政府应该鼓励储蓄和投资 增加劳动供给:减少个人所得税可以激励人们努力工作,增加工作时间;劳动供给除了数量上的增加,还体现为质量的提高,即提升人力资本,劳动者通过教育和培训提升自身的知识和技能 (七)作图说明扩张的财政政策对总需求曲线的影响。 (八)政府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1)鼓励技术进步(2)鼓励资本形成(3)增加劳动供给(4)建立适当的制度 (九)三部门经济下,引起IS曲线平行移动的因素有哪些。投资需求、储蓄函数、政府购买性支出、税收的变动会影响IS曲线移动 投资需求增加,储蓄意愿减少,政府购买性支出增加,税收减少会使得IS曲线右移 反之则左移。 三、计算(完全)7个 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例 p184 1、6、7 完全竞争市场长期均衡的条件 p167 需求价格弹性 p 29 消费者均衡 p75 IS-LM模型 p417-439 稳态问题 p564 总需求函数 p449-451 四、论述(完全)4个 (一))IS-LM模型的政策含义 (二))AD-AS模型的政策含义 (三))谷贱伤农 p47 1.谷贱伤农: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其价格与总收益成同方向变动。谷,即粮食,是生活必需品,需求缺乏弹性,其弹性系数很小,在粮食丰收、粮价下跌时,需求增加得并不多,这样就会使总收益减少,农民受到损失。“谷贱伤农”是指粮食获得丰收不仅不能使农民从中获益,反而还会因为粮食价格的下降而导致收入降低。用经济学原理解释,根本原因在于农产品往往是缺乏需求价格弹性的商品。 “谷贱”指在丰收年份,成本增加,然而需求量不变,导致粮食价格下降; “伤农”是指所带来的收益增加不足以弥补价格下降所造成的收益减少,结果是农民的总收益不仅不能增加反而下降,即弹性小增产不增收。通俗来讲,就是收益=价格X销量,此时,价格减少,销量不变,所以收益也减少,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目前我国对于谷贱伤农所采取的政策:价格调控和三农政策等。 (四))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及相互制约关系p500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经济持续均衡增长,物价稳定 货币政策四个最终目标要同时实现是非常困难的.它们之间既有一致性又有矛盾性.1)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之间的矛盾: 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存在此消彼长关系:菲利普斯曲线 因此,要维持实现充分就业目标,就要牺牲一定的物价稳定;而要维持物价稳定,又必须以提高若干程度的失业率为代价.2)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 两者根本上是统一的,但如果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不正确,比如以通货膨胀政策刺激经济,暂时可能会导致经济增长,但最终会使经济增长受到严重影响.3)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 如果经济迅速增长,就业增加,收入水平提高,加快进口贸易增长,导致国际收支状况恶化,而要消除逆差必须压缩国内需求,而紧缩货币政策又同时会引起经济增长缓慢乃至衰退.4)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 为了平抑国内物价,增加国内供给,就必须增加进口,减少出口,导致国际收支逆差.反之,略,一样.总之,实际经济运行中,要同时实现四个目标非常困难,因此,在制定货币政策目标是,要根据国情,在一定时间内选择一个或两个目标为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五、作图(完全)4个 完全竞争市场长期均衡的条件 p167用总需求总供给曲线图解释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p 482用总需求总供给曲线图解释需求拄动的通货膨胀 p 481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与销售总收入变动的关系 p37 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题 1.需求:是指个人或所有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对某一商品愿意并且有能力购买的数量。 2.需求规律:是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这种需求数量和商品价格成反向变化的关系称需求规律或需求定理。 3.供给:供给是指某个厂商或全部厂商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对某一商品愿意并且有商品出售的数量。 4.供给规律:是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增加,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减少,这种供给数量和商品价格呈同向变化的关系称供给规律或供给定理。 5.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等,同时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价格,是由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的。 6.支持价格:亦称最低价格,是指政府对某些商品规定价格的下限,防止价格下降,以示对该商品生产的支持。 7.限制价格:亦称最高价格,是指政府对某些产品规定最高上限,防止价格上涨,控制通货膨胀。 8.弹性:是指两个变量变动比例的对比,即自变量变动率与因变量变动的对比。 9.需求价格弹性:是指需求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商品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对该商品需求量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10.需求收入弹性:是指需求量相对收入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消费者收入增加或减少百分之一所引起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11.供给价格弹性:是指供给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种商品价格上升或下降百分之一时,对该商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12.蛛网理论:是指用弹性理论考察价格波动对下一周期生产的影响及由此产生的均衡变动,是一种动态分析。按照这种理论绘制出来的供求曲线图,形状近似蛛网,故名为“蛛网理论”。 13.收敛型蛛网:是指当供给弹性的绝对值小于需求弹性绝对值的条件下,价格和产量的波动越来越小,最后恢复均衡时的蛛网。 14.发散型蛛网:是指当供给弹性的绝对值大于需求弹性绝对值的条件下,价格和产量波动越来越大,离开均衡点越来越远的蛛网。 15.封闭型蛛网:是指当供给弹性的绝对值等于需求弹性的绝对值的条件下,价格和产量波动始终按同一幅度进行的蛛网。 第三章 一、名词解释题 1.总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一种或几种商品所获得的效用总和。 2.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单位商品所引起的总效用的增加量。 3.无差异曲线是指用来表示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水平或相同满足和谐的两种商品不同数量的组合。 4.家庭预算线,也称消费者可能线,它是指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各种商品的数量组合。 5.替代效应是指当消费者购买两种商品时,由于一种商品价格下降,一种商品价格不变,消费者会多购买价格便宜的商品,少买价格高的商品。 6.收入效应是指当消费者购买两种商品时,由于一种商品名义价格下降,可使现有货币收入购买力增强,可以购买更多的商品达到更高的效应水平。 7.总效应是指其他条件不变,某一种商品价格下降后消费者从一个均衡点移到另一个均衡点时,对该商品数量的增加或减少。第4章 一、名词解释题 1.总产量(TP)是指一定的生产要素投入量所提供的全部产量。公式为:TP=f(L,K) 2.平均产量(AP)是指单位生产要素提供的产量。公式为:AP=TP/Q 3.边际产量(MP)是指增加一个单位可变要素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公式为:MP=△TP/△Q 4.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为了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4.边际成本(TC)是指每增加一单位产品的生产所增加的总成本。公式为:MC=△TC/△Q 5.总收益(TR)是指厂商销售一定产品所得的全部收入。公式为:TR=P×Q 6.平均收益(AR)是指厂商销售单位产品所获得的收入。AR=TR/Q 7.边际收益(MR)是指每增加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销售收入。 公式为:MR=△TR/△Q 8.等产量曲线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一定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各种不同组合所形成的曲线。 9.等成本线是指在生产要素的价格和厂商的成本既定的条件下,厂商可以购买的两种生产要素组合所形成的曲线。 10.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在保持产量不变的条件下,当不断地增加一种要素投入量时,增加一单位该种要素投入所须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数量越来越少,即随着一种要素投入的不断增加,一单位该种要素所能替代的另一种要素的数量是递减的。 11.生产扩展线是指每一条等成本曲线和等产量曲线的切点所形成的曲线叫。 12.短期总成本(STC)是指厂商在短期内进行生产经营的全部支出。包括短期总不变成本(STFC)和短期总可变成本(STVC)。即STC=STFC+STVC 13.短期平均成本(SAC)是指厂商在短期内生产每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成本。包括平均不变成本(SAFC)和平均可变成本(SAVC)。SAC= SAVC +SAFC。 14.短期边际成本(SMC)是指厂商在短期内每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总成本量。公式为:SMC=△STC/△Q。 15.长期总成本(LTC)是指厂商生产一定量产品所需要的成本总和。公式为:LTC=f(Q)。 16.长期平均成本(LAC)是指厂商长期中平均单位产品的成本。公式为:LAC=LTC/Q 17.长期边际成本(LMC)是指厂商长期中增加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成本。LMC=△LTC/△Q。 第5章 一、名词解释题 1.完全竞争是指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 2.完全垄断是指整个行业中只有一个生产者的市场结构。 3.价格歧视,也叫差别定价,即垄断者在同一时间,对同一产品的不同的消费者收取不同的价格。 4.一级价格歧视,也称完全价格歧视是指厂商按每一单位产品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确定单位产品的价格。 5.二级价格歧视是指厂商按照消费者不同的购买量段收取不同的价格,购买量越小,厂商索价越高,购买量越大,厂商索价越低。 6.三级价格歧视,是指厂商把对同一种产品在不同的消费群,不同市场上分 别收取不同的价格。 7.垄断竞争是指许多厂商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类产品,市场中既有竞争因素又有垄断因素存在的市场结构。 8.寡头垄断是指少数几个厂商控制着整个市场中的生产和销售的市场结构。 第6章 一、名词解释题 1.边际生产力是指厂商每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投入所增加的生产力。 2.边际产品价值(VMP):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品MP和产品价格P的乘积。用公式表示:VMP=MP·P 3.劳动的供给曲线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一特定时期内劳动者在各种可能的工资率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一般来说,它是一条向后弯曲的供给曲线。 4.地租是指土地的价格,具体说是土地供给时的土地价格。 5.准租金是指长期可变的短期固定的生产要素的价格。 6.经济租金是指素质较差的生产要素,在长期内需求增加而获得的一种超额收入。 7.利率又称利息率,是指利息占借贷资本的比重。 第8章 一、名词解释题 1.信息不对称,也叫不完全信息,是指市场上买卖双方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些,一方掌握的信息少些。 2.逆向选择:是指在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差的商品总是将好的商品驱逐出市场。 3.外部性:是指单个家庭或厂商的经济活动对其他家庭或厂商的外部影响,亦称为外在效应。 4.外部经济是指某个家庭或厂商的一项经济活动给其他家庭或厂商无偿地带来好处,显然,这项经济活动的私人利益小于社会利益。 5.外部不经济是指某个家庭或厂商的一项经济活动给其他家庭或厂商带来不乏补偿的损害,显然,这项经济活动的私人利益大于社会利益。 6.公共物品:是指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不能依靠市场机制实现有效配置的产品。 7.私人物品是指所有权属于个人的物品,是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能够通过市场机制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产品。 8.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在不少场合下会导致资源不适当配置,即导致无效率的一种状况。换句话说,市场失灵是自由的市场均衡背离帕累托最优的一种情况。 第10章 一、名词解释题 1.消费函数:一般是指消费与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 2.平均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占收入的比例。 3.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 4.储蓄函数:一般是指储蓄和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 5.平均储蓄倾向:是指储蓄占收入的比例。 6.边际储蓄倾向:是指增加的储蓄占增加的收入的比例。 7.潜在国民收入:是指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 8.均衡国民收入:是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时的国民收入。 9.乘数: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量的最初注入量之间的比例。 10.投资乘数:是投资引起的收入增加量与投资增加量之间的比率。 第12章 一、名词解释题 1.总需求一般是指全社会在一定时间内,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 2.总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3.总供给一般是指全社会在一定时间内的总产出或总产量。 4.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先平行于横轴,后向右上方倾斜,最后垂直于横轴的曲线。 5.总供给—总需求模型是指把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放在一个坐标图上,用以解释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模型。 第13章 一、名词解释题 1.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的劳动人口,有劳动意愿并在劳动力市场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寻找没有找到有报酬的工作。 2.失业人数,是指一定劳动者年龄以上,有劳动能力,在某一时间内没有职业或工作时间没有达到规定标准,正在寻找有报酬的工作,并已在就业机构进行了登记的人员。 3.失业率是指失业人数占就业人数与失业人数之和的百分比。 计算公式: 4.摩擦性失业是指劳动者正常流动过程中产生的失业。 5.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在职业、技能、产业、地区分布等方面的不协调所引起的失业。 5.周期性失业是指因劳动力中需求不足所引起的失业。 6.通货膨胀是指商品和劳务价格水平的普遍、持续上升。 7.通货膨胀率是指一般价格总水平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内的上涨率。计算公式: 8.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又称超额需求的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持续而显著的上升。这种类型的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在于总需求过度增长,总供给不足,即“太多的货币追逐较少的产品”,或者说“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超过按现行价格所提供的供给”。 9.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又称供给型通货膨胀,是指由厂商生产成本增加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上涨。 10.混合型通货膨胀是指由于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和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交织在一起的通货膨胀。 11.菲得普斯曲线,又称价格调整曲线,是指表示工资增长率和失业率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 12.滞胀是指通货膨胀率上升时失业率也上升的现象。 一、名词解释题 1.财政政策是指政府为了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水平所作出的决策。财政政策是国家干预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 2.税收是指政府为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 3.公债是指政府对公众的债务,或公众对政府的债权。 4.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是指国民收入变化量与引起这种变化量的最初政府购买支出变化量的倍数关系,或者说是国民收入变化量与促成这种变化量的最初政府购买支出变化量的比例。 5.转移支付乘数是指国民收入变化量与引起这种变化量的转移支付变动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或者说国民收入变化量与促成这种变量的政府转移支付变化量之间的比例。 6.税收乘数是指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量之间的倍数关 系。财政 7.平衡预算乘数是指政府收入和支出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量为政府收支变动量的倍数。 8.制度的自动稳定器是指政府税收与转移支付具有适应经济波动而自动增减,并进而影响社会总需求的特点,一般称这样的财政政策及其效应为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 9.挤出效应是指增加政府投资对私人投资产生的挤占效应。从而导致增加政府投资所增加的国民收入可能因为私人投资减少而被全部或部分地抵消。 10.财政赤字:又称预算赤字,是一国财政支出超过收入的差额。 第14章 一、名词解释题 1.货币需求:是指人们在不同条件下,出于各种考虑对持有货币的需要。 2.货币供给:是一个存量指标,它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时点上所拥有的货币数量。 3..基础货币:是指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通货总和,即公众、厂商与银行的现金总额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之和。 4.派生存款:是指银行之间的存贷款活动所引起的存款增加额。 5.存款乘数:是指把派生存款D为原始存款的倍数。 6.货币乘数:一般是指由基础货币创造的货币供给。 7.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货币供给量以实现经济发展既定目标的经济政策手段的总和。 8.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或售卖政府债券,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准备金,从而影响利率和货币供给量达到既定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 9.股票:是投资者向股份公司投入股本的证书和取得收益的凭证。 10.债券:是发债人向投资者出具的具有一定约束条件的债务凭证。第15章 一、名词解释题 1.货币需求:是指人们在不同条件下,出于各种考虑对持有货币的需要。 2.货币供给:是一个存量指标,它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时点上所拥有的货币数量。 3..基础货币:是指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通货总和,即公众、厂商与银行的现金总额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之和。 4.派生存款:是指银行之间的存贷款活动所引起的存款增加额。 5.存款乘数:是指把派生存款D为原始存款的倍数。 6.货币乘数:一般是指由基础货币创造的货币供给。 7.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货币供给量以实现经济发展既定目标的经济政策手段的总和。 8.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或售卖政府债券,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准备金,从而影响利率和货币供给量达到既定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 9.股票:是投资者向股份公司投入股本的证书和取得收益的凭证。 10.债券:是发债人向投资者出具的具有一定约束条件的债务凭证。 一、名词解释题 1.国际收支平衡表: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与所有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交往收支状况的统计报表。 2.汇率:是指用一种货币表示的另一种货币的价格,即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交换比率。 3.固定汇率:是指把各国货币的兑换比率稳定在一定幅度之内的一种制度。 4.浮动汇率:是指一国政府对汇率不予固定,听任外汇市场上本国货币的兑换比率浮动的一种制度。 5.绝对优势原理:是指一国生产某种商品所花成本绝对地低于别国,就具有 绝对优势。 6.相对优势原理:是指一国与他国在生产不同商品上的相对成本不同,仍可 以生产其相 对成本较低的商品以换取其生产中相对成本较高的商品,从而得到比较利益。 7.对外贸易乘数:是指国民收入变化量与引起这种变化量的最初出口变化量的倍数关系。 8.经济开放度:衡量一国经济开放程度的指标,是进口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比例。 9.对外均衡曲线:是指反映国际收支中既没有盈余、又没有赤字状态的曲线。 10.世界贸易组织:(WTO)是现行国际多边贸易体制的法律框架和组织机构。 西方经济学学习心得 学生: 专业: 班级: 学号: “经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本来意思是“经世济民”、“经国济物”,也就是治国,平天下之意。现代经济学发源于西方工业革命期间,亚当·斯密在1776年发表的《国富论》,正式标志着古典经济学的兴起。从此,经济学理论与人类生活联系越来越紧密。经济学理论的传播与发展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文明的进步。 在全球化的今天,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国间合作与竞争的加强、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明确,人们越来越切身感受到掌握经济学知识的重要性。在为期一个学期的西方经济学课中,让我不仅仅掌握一些市场经济的规律,了解一些经济学知识经济原理,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应用在生活中的经济现象中。 所谓西方经济学,就是被运用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学,有市场经济学之称。以1776年亚当·斯密《国富论》的出版为标志,西方经济学历经200多年的风雨沧桑。在这个不长不短的历史进程中,从斯密、李嘉图、萨伊、穆勒、马尔萨斯、马歇尔到凯恩斯、弗里德曼、萨谬尔森、卢卡斯、斯蒂格利茨,经济学大师辈出;从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经济学流派林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带来西方经济学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以致于文献上有“经济学帝国”之称。 西方经济学它主要介绍流行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现代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林毅夫曾经说过:要想成为经济学家,其实是可以“速成”的,只要记得两个理论:一个是相对价格,比如说日本的房子都很小,而电视机就比较大;而美 国房子都很大,而电视机就比较小。原因是因为日本的地价相对美国来说就贵,电视机相对来说则很便宜。这就是相对价格。还有一个理论就是收入效应,就是随着收入的增长,需求也会随着增长(只不过根据弹性的大小不同,增长的幅度也会不同)。我记得曾经有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说过“经济学之所以迷人,就是因为它的所有理论只要用一张纸就可以写满。”所以说接下来就要看我们怎么样使用这些“工具”——经济学理论。西方经济学又分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以及建立在他们上面的一些分支,诸如制度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货币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福利经济学等。 对于微观经济学,应该知道整个内容就是论证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原理,这就是一般均衡理论的直接目的,而一般均衡就需要各个市场的均衡。从而微观经济学就花大力气论证了产品市场的均衡和要素市场的均衡。产品市场的均衡就是均衡价格理论,而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则从两个方面分别推导了均衡价格理论中涉及到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这样整个微观经济学的框架就可以在我们的头脑中形成,我们具体的工作就是补充“肉”了。同时对整个知识框架的把握还有利于比较分析不同的内容。只要我们知道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在整个结构中的作用,我们就能比较对应来掌握这两部分,消费者行为理论从理性人假说出发(消费者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运用预算约束线和无差异曲线(序数效用论)来推导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而生产者行为理论也是从理性人假说出发(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运用等成本线和等产量线来推导向右上方倾斜的供给曲线。这样我们还可以比较等产量线和无差异曲线的性质,比较理解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和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等等。 对于宏观经济学来说,测度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指标有国民收入及其增长率、失业率、物价水平及其变动。国民收入在经济学中乃是衡量社会经济活动成就的一个广泛概念。它实际上包括以下几个总量: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狭义的)、个人收入和可支配收入。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从简单的两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入的决定,到四部门的经济中的国民收入的决定,循循渐进的掌握。并且要掌握乘数理论。失业率是衡量宏观经济的另一个重要经济指标,因为就业状况和居民福利、社会稳定甚至整个社会政治经济之间关系密切。失业率是指失业者(一定年龄段范围内有劳动能力并想工作但是找不到工作的人)人数对劳动力(在一定年龄范围内又劳动能力并愿意工作的人)人数的比例。需要掌握奥肯定律、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以及菲利普斯曲线。物价水平一般用价格指数(CPI、PPI、GDP折算指数三种)来表示,物价水平的变动用通货膨胀率(一个实习到另一个时期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表示。掌握好IS-LM模型以及经济周期模型。 在学习西方经济学时,不同于数学的学习,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学会了如何学习西方经济学。 首先,准确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并能比较灵活的运用。一些基本概念不是死记硬背能解决的,必须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加以理解,并且不能求大概。例如老师总在课堂上提到的机会成本,如果我们选择上大学而没有去工作,那么我们的机会成本是四年的花费加上如果我们选择工作所带来的收益,也就是指做一个选择后所丧失的、不做该选择而可能获得的最大利益。在熟练掌握这些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就可以根据基本概念来串联相关的知识和内容。比如说需求变动和需求量变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需求的弹性和需求曲线的斜率也不相同,但很多人可能会混淆,因而理解概念背后的经济学涵义是必要的。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图形。可以发现,整个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由一系列的图形贯穿起来的,几乎每一章、每一节都有图形,而且,要想阐述一个原理,没有图形配合是做不到的。西方经济学中既要进行静态分析又要进行动态分析。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的基本区别在于,前者不考虑时间因素,而后者考虑时间因素,换句话说,静态分析考察一定时期内各种变 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动态分析考察各种变量在不同时期的变动情况。静态分析主要是一种 横断面分析,不涉及时间因素所引起的变动。把均衡分析与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结合在一起 就产生了三种分析工具:静态均衡分析、比较静态均衡分析和动态均衡分析。静态分析要说 明各种经济变量达到均衡的条件,比较静态均衡分析要说明从一种均衡状态变动到另一种均 衡状态的过程,动态均衡分析则要在引进时间因素的基础上说明均衡的实际变化过程。 在这一个学期的学习中,我从对经济一无所知,到可以用经济原理来分析经济现象,掌握经济规律和周期。学习好经济学不仅仅是考研所需,更是因为生活离不开经济,要学以致用。 第三章 效用论 案例1:解读幸福的边际效用论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衣食无忧,却牢骚满腹,他们总是“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就骂娘”。这使很多学者和官员十分困惑:难道是人们的道德水平在不断地下降吗?其实,经济学的边际效用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一现象。据报道,英国科学家说他们破解了人类最大的一个谜团,那就是幸福的秘密到底是什么?真正的幸福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幸福(F)=P+5E+3H。P代表个性,包括世界观、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E代表生存状况,包括健康状况、财政状况和交友的情况;H代表更高一级的需要,包括自尊心、期望、雄心和幽默感等。有的学者把这一公式进一步简化为:幸福(F)=E/D。E代表效用,D代表欲望。也就是说,幸福与效用成正比,与欲望成反比。但问题是效用特别是边际效用是递减的,正是这种递减使人们感觉到“天天吃着山珍海味也吃不出当年饺子的香味”。 所谓边际效用,是指该物品在具体合理使用时可能产生的最小效用。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正是按照这一规律活动的。对于这一点,19世纪80年代著名的奥地利经济学家庞巴维克在其于1888年出版的《资本实证论》中以一个十分通俗的例子做了论证:一个农民在原始森林中建了一座小木屋,独自在那里劳动和生活。他收获了5袋谷物,这些谷物要用到来年秋天,但不必留有剩余。他是一个善于精打细算的人,因而安排了一个在一年内使用这些谷物的计划。一袋谷物是他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第二袋是在维持生存之外来增强体力和精力的。此外,他希望有些肉可吃,所以留第三袋谷物来饲养鸡、鸭等家禽。他爱喝酒,于是他将第四袋谷物用于酿酒。对于第五袋谷物,他觉得最好用它来养几只他喜欢的鹦鹉,这样可以解闷儿。显然,这五袋谷物的不同用途,其重要性是不同的。假如以数字来表示的话,将维持生存的那袋谷物的重要性可以确定为12,其余的依次确定为10、8、6、4。现在要问的问题是:如果一袋谷物遭受了损失比如被小偷偷走了,那么他将失去多少效用?假如损失了一袋谷物,这位农民面前只有一条惟一合理的道路,即用剩下的四袋谷物供应最迫切的四种需要,而放弃最不重要的需要,或者说是放弃边际效用。边际效用由谁来决定呢?庞巴维克发现,边际效用量取决于需要和供应之间的关系。要求满足的需要越多和越强烈,可以满足这些需要的物品量越少,那么得不到满足的需要就越重要,因而物品的边际效用就越高。反之,边际效用和价值就越低。 从边际效用理论的角度看,“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是十分正常的。由于经济的发展,人们碗里的肉越来越多,而且很容易满足,对于很多人来讲,肉的边际效用非常低,价值也不高。他们放下筷子骂娘骂得并不是碗里的肉少,而骂的是边际效用高的东西,比如“昨天看戏没有买到最好的票”等。也就是说,人们的生活好了之后,边际效用高的往往是一些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诸如医疗服务、物业管理等等软的东西。这就要求政府要从过去只是关注人们碗里的肉转变到要关注堵车、看病难、拆迁等事情上来。 问题: 1、列举生活中边际效用的例子。 2、如何运用边际效用原理,解决你生活中很多很繁琐的问题。 案例2:“幸福方程式”与“阿Q精神” 我们消费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幸福。对于什么是幸福,美国的经济学家萨谬尔森用的“幸福方程式”来概括。这个“幸福方程式”就是:幸福=效用/欲望,从这个方程式中我们看到欲望与幸福成反比,也就是说人的欲望越大越不幸福。但我们知道人的欲望是无限的,那么多大的效用不也等于零吗?因此我们在分析消费者行为理论的时候我们假定人的欲望是一定的。那么我们在离开分析效用理论时,再来思考萨谬尔森提出的“幸福方程式”真是觉得他对幸福与欲望关系的阐述太精辟了,难怪他是诺贝尔奖的获得者。 在社会生活中对于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政治家把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报复作为最大的幸福;企业家把赚到更多的钱当作最大的幸福;我们教书匠把学生喜欢听自己的课作为最大的幸福;老百姓往往觉得平平淡淡衣食无忧作为在大的幸福。幸福是一种感觉,自己认为幸福就是幸福。但无论是什么人一般把拥有的财富多少看作是衡量幸福的标准,一个人的欲望水平与实际水平之间的差距越大,他就越痛苦。反之,就越幸福。从“幸福方程式”使我想起了“阿Q精神”。 鲁迅笔下的阿Q形象,是用来唤醒中国老百姓的那种逆来顺受的劣根性。而我要说的是人生如果一点阿Q精神都没有,会感到不幸福,因此“阿Q精神”在一定条件下是人生获取幸福的手段。在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如果穷人欲望过高,那只会给自己增加痛苦。倒不如用“知足常乐”,用“阿Q精神”来降低自己的欲望,使自己虽穷却也获得幸福自在。富人比穷人更看重财富,他会追求更富如果得不到他也会感到不幸福。“知足常乐”“适可而止”“随遇而安”“退一步海阔天空”该“阿Q时得阿Q”,这些说法有着深刻的经济含义,我们要为自己最大化的幸福作出理性的选择。 问题: 1、幸福方程式中的欲望可变情况下,如何追求幸福? 2、浅谈“阿Q精神”、“知足常乐”和幸福方程式的关系。 案例3: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好消息!现在可口可乐便宜了,我们收入的购买力增加了。实际上我们的收入相对增加了,我们比以前更富了。我们可以买更多的可口可乐和其它商品”(这是收入效应)。还比如这几年我国物价整体水平(生活资料)在下降,据有关专家估算2002年比三年前生活资料价格平均下降0.3,也就是说,1999年满足一个家庭消费支出假定是1000元,三年后只需要700元,我们的收入变相增加了300元。 “现在可口可乐的价格下降了,我放弃雪碧可以得到更多的可口可乐。”(这是替代效应)你发现哪一种说法更有说服力?事实上,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可口可乐价格的下降使消费者状况变好。可口可乐与雪碧都是正常商品,消费者把购买力的提高用于这两种商品。但同时可口可乐消费比雪碧的消费变得更便宜了。这种替代效应使消费者选择更多的可口可乐和更少的雪碧。 问题: 1、在通货膨胀条件下,怎么解释消费者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2、金融危机爆发后英国人喜欢逛超市了,为什么? 第四章 生产论 案例1:全球每四个微波炉就有一台格兰仕 面临着越来越广阔的市场,每个企业都有两种战略选择:一是多产业、小规模,低市场占有率;二是少产业,大规模,高市场占有率。格兰仕选择的是后者。格兰仕的微波炉,在国内已达到70%的市场占有率;在国外已达到35%的市场占有率。 格兰仕的成功就运用规模经济的理论,即某种产品的生产,只有达到一定的规模时,才能取得较好的效益。微波炉生产的最小经济规模为100万台。早在1996——1997年间,格兰仕就达到了这一规模。随后,规模每上一个台阶,生产成本就下降一个台阶。这就为企业的产品降价提供了条件。格兰仕的做法是,当生产规模达到100万台时,将出厂价定在规模80万台企业的成本价以下;当规模达到400万台时,将出厂价又调到规模为200万台的企业的成本价以下;而现在规模达到1000万台以上时,又把出厂价降到规模为500万台企业的成本价以下。这种在成本下降的基础上所进行的降价,是一种合理的降价。降价的结果是将价格平衡点以下的企业一次又一次大规模淘汰,使行业的集中度不断提高,使行业的规模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由此带动整个行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断下降,进而带来整个行业的成本不断下降。 成本低价格必然就低,降价最大的受益者是广大消费者。从1993年格兰仕进入微波炉行业到现在的10年之内,微波炉的价格由每台3000元以上降到每台300元左右,降掉了90%以上,这不能不说是格兰仕的功劳,不能不说是格兰仕对中国广大消费者的巨大贡献。 问题: 1、怎么理解规模报酬? 2、规模报酬递增的原因有哪些? 案例2:马尔萨斯人口论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经济学家马尔萨斯(1766—1834)的人口论的一个主要依据便是报酬递减定律。他认为,随着人口的膨胀,越来越多的劳动耕种土地,地球上有限的土地将无法提供足够的食物,最终劳动的边际产出与平均产出下降,但又有更多的人需要食物,因而会产生大的饥荒。幸运的是,人类的历史并没有按马尔萨斯的预言发展(尽管他正确地指出了“劳动边际报酬”递减)。 在20世纪,技术发展突飞猛进,改变了许多国家(包括发展中国家,如印度)的食物的生产方式,劳动的平均产出因而上升。这些进步包括高产抗病的良种,更高效的化肥,更先进的收割机械。在“二战”结束后,世界上总的食物生产的增幅总是或多或少地高于同期人口的增长。 粮食产量增长的源泉之一是农用土地的增加。例如,从1961-1975年,非洲农业用地所占的百分比从32%上升至33.3%,拉丁美洲则从19.6%上升至22.4%,在远东地区,该比值则从2l.9%上升至22.6%。但同时,北美的农业用地则从26.1%降至25.5%,西欧由46.3%降至43.7%。显然,粮食产量的增加更大程度上是由于技术的改进,而不是农业用地的增加。在一些地区,如非洲的撒哈拉,饥荒仍是个严重的问题。劳动生产率低下是原因之一。虽然其他一些国家存在着农业剩余,但由于食物从生产率高的地区向生产率低的地区的再分配的困难和生产率低地区收入也低的缘故,饥荒仍威胁着部分人群。 问题: 1、什么是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其发生作用的条件如何? 2、人类历史为什么没有按照马尔萨斯的预言发展? 3、既然马尔萨斯的预言失败,你认为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还起作用吗? 4、请你谈谈“中国人口太多,将来需要世界来养活中国”或“谁来养活中国?”的观点。 案例3:透视“大宇神话” 大宇集团的基本情况 韩国第二大企业集团大宇集团1999年11月1日向新闻界正式宣布,该集团董事长金宇中以及14名下属公司的总经理决定辞职,以表示“对大字的债务危机负责,并为推行结构调整创造条件”。韩国媒体认为,这意味着“大宇集团解体进程已经完成”,“大宇集团已经消失”。 大宇集团于1967年开始奠基立厂,其创办人金字中当时是一名纺织品推销员。经过30年的发展,通过政府的政策支持、银行的信贷支持和在海内外的大力购并,大宇成为直逼韩国最大企业——现代集团的庞大商业帝国:1998年底,总资产高达640亿美元,营业额占韩国GDP的5%;业务涉及贸易、汽车、电子、通用设备、重型机械、化纤、造船等众多行业;国内所属企业曾多达41家,海外公司数量创下过600家的记录,鼎盛时期,海外雇员多达几十万,大宇成为国际知名品牌。大宇是“章鱼足式”扩张模式的积极推行者,认为企业规模越大,就越能立于不败之地,即所谓的“大马不死”。据报道,1993年金宇中提出“世界化经营”战略时,大字在海外的企业只有15家,而到1998年底已增至600多家,“等于每3天增加一个企业”。还有更让韩国人为大宇着迷的是:在韩国陷入金融危机的1997年,大字不仅没有被危机困倒,反而在国内的集团排名中由第4位上升到第2位,金宇中本人也被美国《幸福》杂志评为亚洲风云人物。 1997年底韩国发生金融危机后,其他企业集团都开始收缩,但大字仍然我行我素,结果债务越背越重。尤其是1998年初,韩国政府提出“五大企业集团进行自律结构调整”方针后,其他集团把结构调整的重点放在改善财务结构方面,努力减轻债务负担。大字却认为,只要提高开工率,增加销售额和出口就能躲过这场危机。因此,它继续大量发行债券,进行“借贷式经营”。1998年大宇发行的公司债券达7万亿韩元(约58.33亿美元)。1998年第4季度,大宇的债务危机已初露端倪,在各方援助下才避过债务灾难。此后,在严峻的债务压力下,大梦方醒的大字虽作出了种种努力,但为时已晚。1999年7月中旬,大字向韩国政府发出求救信号;7月27日,大宇因“延迟重组”,被韩国4家债权银行接管;8月11日,大宇在压力下屈服,割价出售两家财务出现问题的公司;8月16日,大字与债权人达成协议,在1999年底前,将出售盈利最佳的大宇证券公司,以及大字电器、大字造船、大字建筑公司等,大宇的汽车项目资产免遭处理。“8月16日协议”的达成,表明大字已处于破产清算前夕,遭遇“存”或“亡”的险境。由于在此后的几个月中,经营依然不善,资产负债率仍然居高,大字最终不得不走向本文开头所述的那一幕。 财务杠杆与举债经营 大宇集团为什么会倒下?在其轰然坍塌的背后,存在的问题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不可否认有财务杠杆的消极作用在作怪。所谓财务杠杆是指由于固定性财务费用的存在,使企业息税前利润(EBIT)的微量变化所引起的每股收益(EPS)大幅度变动的现象。也就是,银行借款规模和利率水平一旦确定,其负担的利息水平也就固定不变。因此,企业盈利水平越高,扣除债权人拿走某一固定利息之后,投资者(股东)得到的回报也就愈多。相反,企业盈利水平越低,债权人照样拿走某一固定的利息,剩余给股东的回报也就愈少。当盈利水平低于利率水平的情况下,投资者不但得不到回报,甚至可能倒贴。 由于利息是固定的,因此,举债具有财务杠杆效应。而财务杠杆效应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给企业带来正面、积极的影响,也可以带来负面、消极的影响。其前提是:总资产利润率是否大于利率水平。当总资产利润率大于利率时,举债给企业带来的是积极的正面影响;相反,当总资产利润率小于利率时,举债给企业带来的是负面、消极的影响。 大宇集团在政府政策和银行信贷的支持下,走上了一条“举债经营”之路。试图通过大规模举债,达到大规模扩张的目的,最后实现“市场占有率至上”的目标。如前所述,举债经营能否给企业带来积极效应,关键是两条:一是资金的利用效果如何,二是资金的收回速度快慢。资金得到充分利用,当总资产利润率大于利率时,举债可以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资金投入能得到充分有效利用,能够及早产生效益并收回所投资金,则到期债务本息的偿付就越有保证。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大宇集团已经显现出经营上的困难,其销售额和利润均不能达到预期目的,而与此同时,债权金融机构又开始收回短期贷款,政府也无力再给它更多支持。1998年初韩国政府提出“五大企业集团进行自律结构调整”方针后,其他集团把结构调整的重点放在改善财务结构方面,努力减轻债务负担。但大字却认为,只要提高开工率,增加销售额和出口就能躲过这场危机。因此,它继续大量发行债券,进行‘借贷式经营”。正由于经营上的不善,加上资金周转上的困难,韩国政府于7月26日下令债权银行接手对大宇集团进行结构调整,以加快这个负债累累的集团的解散速度。由此可见,大宇集团的举债经营所产生的财务杠杆效应是消极的,不仅难于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反而因巨大的偿付压力使企业陷于难于自拔的财务困境。从根本上说,大宇集团的解散,是其财务杠杆消极作用影响的结果。 从资本结构原理看“大马不死”神话 大宇是“章鱼足式”扩张模式的积极推行者,认为企业规模越大,就越能立于不败之地。从资本结构理论的角度看,有规模不一定有效益。资本结构理论的目的在于,寻求一种能使股东价值达到最大的负债与权益结构。其基本思路有两条: (1)“做饼原理”,即在保持现有资本结构不变的条件下,尽可能通过提高企业EBIT水平来实现提高EPS的目的 (2)“分饼原理”,即在EBIT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如何通过改变资本结构来实现提高EPS的目的。 很显然,大宇集团走的是一条传统思路,即“做饼原理”。试图通过扩大企业规模来实现提高企业盈利水平的目的。而要把饼做大需要相应的资金。资金来源不同其所决定的资本结构也不同,相应地,财务杠杆的作用程度也不同。要将企业规模做大容易,只要像大宇集团那样,通过大规模举债即可实现,问题是所投入的资金能否产生效益。以债台高筑为基础的急剧扩张式企业,其所面临的不仅仅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局面,更多是一旦资金没有得到有效利用而难于产生相应效益,就将产生消极的财务杠杆作用,并在这种负面的财务杠杆的作用下以几倍的速度将企业推向亏损、甚至破产的境地。如前所说,有规模又要有效益,必须具备总资产利润率大于借款利率这一基本前提。与此同时,企业一旦具备这一前提,就更应考虑资本结构理论的另一条思路,即“分饼原理”。当企业投入某一数额的资金可以产生一定EBIT水平时,企业应及时合理调整其资本结构,据此提高企业的EPS水平。而要实现这一思路,在理财上,必须遵循以下基本理财步骤:首先必须对投资项目进行严格的可行性研究,通过可行性研究把握市场和把握项目的盈利能力;在此基础上,再根据项目的盈利能力谨慎选择相应的筹资模式,以充分、合理利用财务杠杆的积极作用效应,提高企业的EPS水平。 由此可见,不求最大,但求最好是比较正确的经营思路。将有限的财务资源投资到企业最具竞争能力的业务上,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而且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债务负担和财务危机。 问题: 1、如何理解“不求最大,但求最好”。 2、我国资本市场上大批ST、PT上市公司以及大批靠国家政策和信贷支持发展起来而又债务累累的国有企业,应如何从“大宇神话”破灭中吸取教训。 第七章 不完全竞争市场 案例1:铁路部门的垄断定价还能掌握多久 近20年的中国季节性大迁徒——“春运”,已成为中国特色。“春运”市场提供了世界上罕见的爆发性最大的商机。2001年“春运”,自1月9日开始至2月17日结束,共40天时间,全国运送客员约16.6亿人次,比2000年增长2.7%。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数字统计分析,在16.6亿人次中,公路将承担14.9亿人次的运力,铁路春运1.34亿人次,使用这两种交通工具者占有中国春运预计总数的90%以上。这是中国改革开放20年来最高峰值的一次“春运”。据广东省及“珠江三角洲”的资料显示:仅春运40天时间,竟能够创造一些客运“专业户”本至少50%以上的营业总额;而70%以上的参加者,在这40天“工作”中所创造的价值可抵本价值的120%以上,甚至可以在未来这一年内什么都不用做也能够正常维持。这一切很大程度要归功于涨价。 国家铁路部春运办有关人士解释,涨价是为了“削峰平谷”,以达到“均衡运输”的目的,但就以关键的广州铁路为例,1月16日涨价后的事实证明:广东铁路客运高峰更为尖锐,超过历史日最高峰,“均衡运输”就当然成了画饼充饥;对于中国大多数老百姓而言,出门坐火车是首选交通工具,无论火车票涨不涨价,该回家的还得回家,涨价根本无法削峰平谷,只能是让铁路部门狠狠赚一笔。据北京一家报纸报道,节前15天,北京西站和北京东站客票收入增长了50%,收入近3亿,只是在15天取得的。春节给了铁路部门一个极为厚重的大礼包。有舆论指责,这是“垄断行业大发横财” 不过,中国老百姓这次不买账了。河北律师乔占祥首先就铁路调价方案向铁道部提出行政复议。这无疑是破天荒的。2月12日,中国消费者协会也致函铁道部,要求就涨价问题给个说法。当然,现在还不能过于乐观。但相比以往习惯于沉默的中国老百姓,今天终于有了维权的意识,“铁老大”再要“惟我独尊”,恐怕不那么容易了。 问题: 1、比较垄断与竞争的效率。 2、垄断的损失有哪些? 案例2:揭秘价格战 2000年,中国市场上从彩电、空调、价格战愈演愈烈,更多的企业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参与市场角逐,市场的价格战越来越让人有些看不懂。价格战是企业间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但不同的厂商价格战的策略和目标各有不同,中国的价格战中存在着以下几种现象: 第一,炒作,借势打品牌。2000年的价格战与往年有很大的不同,除了在淡季刺激市场销售等基本目的外,此次价格战更着重于“炒作”,借打价格战之势,打广告、打品牌。2000年8月,长虹开闸放水,康佳、乐华、TCL、海信等先后“跳水”,彩电价格降幅最大达35%,29英寸彩电跌破业内人士认定的最低成本价2300元,更有一些厂家将其降至2000元以下。这岂不是赔本买卖?著名经济学陈淮道出其中奥秘,他说,作为商家,如果一台29英寸彩电赔本400元,100台是4万元,特价卖300台不过赔进去10多万元,但是它所得的广告效应和社会效应远比这个高的多。10万元在报纸上只能做一个整版广告,一个整版广告与卖特价机所取得的效果是无法比拟的。 第二,厂家与商家联手唱双簧。这一年的价格战与以往的另一个不同是,厂家与商家联手唱双簧,共同得利,其手法比以前更老到。拿彩电的价格战来说,先是由经销商拿出一两个品牌中的一两个型号的彩电降价销售,引发消费市场的一轮哄抢。然后厂家失口否认,并口诛笔伐,对商家擅自变动价格横加指责,甚至断绝货源相威胁,以进一步引起消费者和媒介的关注,从而制造更大的炒作风潮。接着,商家再抛出五六个品牌的降价彩电,营造出一波又一波抢购风潮。待消费者的兴趣完全被调动起来后,彩电巨头们才宣布全面降价,造成市场的新一轮抢购浪潮。其实,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彩电价格战的主角才由经销商转变成生产商,这场价格战才算是越打越明白。也就是供需双方不平衡的矛盾一天不解决,价格战就得打下去。 第三,为垄断又为反垄断。价格战一方面造成了优胜劣汰,同时却也可能造成垄断企业的产生。格兰仕一直信奉“价格是最高级的竞争手段”,以确保其成本领先的优势,其价格战的目标十分明确,就是消灭散兵游勇。每当其规模上一台阶,格兰仕就要打一次价格战。 第四,弱势企业在巨头夹缝中寻求生存空间。如果说1999年以前的价格战是企业为了谋求扩大市场份额和地理空间而进行的,那么2000年的价格战完全是出于生存的需要,是在拼血,从价格战的枪炮声中你能听到品牌之死的哀鸣,从价格战里听到了家电业的洗牌声。首先挑起空调价格战的森宝空调老总任尧森坦言:森宝,论品牌,不如海尔、春兰;比规模,不如美的、格力;拼资金,不如合资企业,也不如上市公司。我不在价格上想办法,你说我生路何在? 问题: 1、企业非价格竞争手段有哪些? 2、家电行业能形成寡头垄断格局吗? 案例3:垄断和油源供应 有专家指出,目前成品油流通环节中的问题主要存在于销售渠道管理和成品油定价机制两方面,有集团通过垄断油源供应和政府给予的加油站特许经营权把持了国内成品油市场,达到了操控油价、获取暴利的目的。 “油价又涨啦,钱包又瘪下去一块。真搞不懂老美一天闹个啥?油价涨了,对他也没好处,还带着坑了咱。现在挣点儿钱容易吗?”面对3月31日再次被调高的汽油价格,的士司机老宋无奈地摇摇头。 然而一位研究宏观经济的不具名专家指出,由于中国成品油流通体制中存在很多问题,导致国际油价波动的影响在国内被人为放大了,这给中国国民经济发展造成了极大危害。若不及早解决这些问题,“它们将成为未来(中国)发展的瓶颈。” 这位专家指出,目前成品油流通环节中的问题主要存在于销售渠道管理和成品油定价机制两方面,有集团通过垄断油源供应和政府给予的加油站特许经营权把持了国内成品油市场,达到了操控油价、获取暴利的目的。 两大巨头把持下的市场 据了解,目前中国成品油零售市场中,中石化、中石油两大巨头以旗下的5万余座加油站占据了半数以上的市场份额,其余市场被数量众多的社会加油站和数量不多的外资公司加油站(以下称非石油石化系统的石油产品经销商)所掌握。市场看起来实现了比较充分竞争,但是这一表象掩盖的却是中石化、中石油对市场的垄断。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所邓郁松先生介绍,国家出于对能源开发的保护,基本上将国内所有的石油开采和炼制能力都纳入到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旗下。 两大集团垄断了国内全部的炼油能力后,形成了对成品油供应渠道的完全控制(即油源垄断)。虽然每年尚有数量不多的成品油进口配额,但进口的成品油却是以燃料油为主,汽油每年的进口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虽然非石油石化系统的石油产品经销商也占据了一定的零售市场份额,但他们的成品油供应却完全依赖于两大集团。由于在零售市场,两大集团和非石油石化系统的石油产品经销商是竞争关系,所以两大集团就可能利用其在批发市场上的垄断地位对非石油石化系统的石油产品经销商进行排斥,以达到提高自身经济效益的目的。 该年报显示,中国石化2003年国内成品油总销量达7592万吨,较2002年的7009万吨提高了8.3%。其中,零售量3885万吨,较上年的3473万吨提高1..9%;批发数量却从上年的2273万吨下降到2174万吨,同比下降了4.4%。众所周知,零售比批发毛利率高很多。 一位熟知内幕的业内人士介绍,在中石化、中石油内部存在一个“省级结算价”,即中石化、中石油系统内的炼油厂与省级石油公司间的成品油结算价格。这个价格适用于获得了成品油批发经营许可证的非石油石化系统的石油产品经销商。 由于国内几乎所有加油站销售的成品油都是由两大集团公司下属的石油公司进行批发,因此两大集团公司可以通过内部价格转移的方法,大幅度提高成品油的批发价,从而大幅度缩小非石油石化系统的石油产品经销商的利润空间,使他们无利可图甚至亏损。而中石化、中石油旗下的石油公司却可以通过内部的利润调剂实现生存与发展(即“内部紧密化、外部市场化”)。 据了解,在今年2月一次中石化的会议上,其集团总经理陈同海分析中石化去年收购加油站成本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成品油批发和零售之间的差价小,让社会加油站业主自感无法生存。 利用油品供销合同中对供货数量的限制,就是两大集团又一招。 据一家非石油石化系统石油经销商的内部人士介绍,该公司自建立以来,一直是从中石化进油,承受着很高的“省级结算价”。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目前已经拥有加油站点几十座,“在消费者心目中,公司品牌美誉度甚至比‘中国石化’还高”。2003年,该公司利润总额“若是在中石化系统内省级石油公司利润中排名,位置肯定很靠前”。可他们却不敢加快公司发展的步伐,因为怕引起中石化的反感。“现在每月还能得到几万吨的成品油,如果他们不高兴了,断了我们的油源,那怎么办?” 而更为典型的一个例子是2003年“油荒”发生时,很多非石油石化系统的石油产品经销商处于无油可卖的境地,而中石化、中石油旗下的加油站却依然照常经营。对此,中石化广东省石油公司办公室主任董光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石化公司有规定,按常量供应民办油站,也就是说,如果该加油站平时每天向中石化入货100吨,则现在也是供给100吨,超过则自寻进货门路,中石化不予解决。 “省级结算价”、油品供销合同再加上1998年中央政府为支持两大集团上市和做大做强民族工业的目的给予两大集团的加油站建设权和特许经营权,非石油石化系统的石油产品经销商继续发展的空间被控制了。 被诟病的“98定价机制” 据了解,1998年之前,由于中国原油产量足以满足国内需求,因此石油价格基本上是由石油产品销售企业自行决定的。那时,各地石油销售企业自行采购成品油、自己决定成品油的销售价格,中国成品油定价完全是市场化的。 随着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和原属地方的石油销售企业上划至中石化、中石油两大集团,中国无法继续维持过去游离于国际价格之外自行定价的模式,原国家计委于1998年推出与国际市场挂钩的定价制度。 具体来讲,就是以目标市场的成品油交易价格为基础,根据典型运杂费及国内关税,加上由国家确定的成品油流通费用,形成由国家发改委颁布的国内成品油零售中准价;再由中石油与中石化在中准价上下浮动8%的范围内,制定出旗下石油销售单位具体的成品油零售价格。 为保证油价的平稳,制度规定建立价格稳定机制,在国际油价上涨或下跌不是很剧烈时,由两大集团内部自行消化波动成本。当然,什么时候调整价格,幅度多少,还要受当时国内形势发展状况而定。 然而,这个定价模式却有一处致命的“死穴”。 一位不具名专家介绍,出于技术上的原因,与国际市场成品油价格直接挂钩,就存在一个价格滞后期,即国内市场价格的确定必然要对照前一个时期的国际市场价格。根据目前国内的技术条件与管理水平,国家规定这个滞后期为一个月。 但在现代通信技术不断发展的条件下,这个滞后期就为国内成品油市场交易各方都赢得了一个掌握市场价格行情的时间。对价格管理者来说是“事后价格”的中准价,对成品油交易者来说则是个“事前价格”。既然价格已经事先确定,就必然起调节市场交易行为的作用:价格上涨,就会出现生产者惜售、流通领域囤积、消费者多购或抢购的市场行为,放大甚至有时过度地放大对成品油的市场需求,推动国内成品油市场价格呈现进一步上涨趋势;反之,价格下跌,就会相应出现生产者多售、流通领域减少购进量并积极抛售、消费者减少购买的市场行为,缩小有时甚至过度地缩小对成品油的市场需求。 “现在中国油品消费者既不能有效预见石油市场的风险,也不能采取有效的经济措施和市场手段化解危机。2003年长三角地区发生的‘油荒’,虽然主要原因是当地电力紧张,企业大量采购柴油发电,但国际油价高企和中国成品油定价机制过于透明,使市场产生强烈的价格继续上涨预期,从而引发抢购狂潮,也是重要的推动因素之一。如果能有更为合理的定价机制,也许造成的经济损失就不会那样大了。” 据了解,改革成品油定价机制的呼声近些年一直都没有停息,但由于石油问题事关国家战略安全,改革需要涉及多个部门,所以对成品油流通体制和定价机制改革一直是举步维艰。 在中国较早进行油价波动研究的上海源复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涛介绍说,现在对国际油价波动的研究还很薄弱,因此经常会出现对未来油价波动预测的失误。 两大集团的“商业理性” 两大集团在现有的成品油定价体制中,承担着维护成品油价格稳定的“重任”,然而它们却都是海外上市公司。是毅然承担起国家赋予的“重任”,还是维持一个“商人的本色”,两大集团面临抉择。 有学者认为,中国原油开采成本较国际先进水平相差太远。前期壳牌因为每桶原油开采成本达到7.9美元,股票遭到抛售,而中国石油企业开采成本却比这还要高许多。1998年国际原油价格跌到9美元一桶时,国际市场成品油价格也降到很低,但中国的成品油价却依然维持高位,这为国内几大石油公司分流改制上市提供了一个好的外部环境。现在国际油价高企,几大国企也应为国分担一些成本。 可是在目前成品油流通市场中,这种善良的期待能实现吗? 据了解,2003年中国共进行了两次成品油零售价调整:一次发生在上半年5月份,成品油价向下调整;另一次发生在下半年12月,油价上涨。 而这两次价格调整的背景是新加坡、纽约、鹿特丹三地油价已有较长时间的同向调整,为此两大集团承受了巨大的国际油价波动成本。 有不具名的两大集团旗下炼油厂老总坦言,“国际油价上涨意味着我们的原料成本增加,可是市场价却还维持不动,这意味着我们的利润被稀释,甚至可能出现亏损。我们也有利润考核指标啊,这怎么能有生产积极性呢?” 对此,那位学者指出,“目前中国原油的对外依存度并不高,炼油厂所需原油大部分是可以由国内自己供应的,且随着生产技术进步和分流改制的推进,两大集团的吨油加工成本实际上还在下降。此时选择涨价不过是两大集团的力量使然罢了。毕竟两大集团垄断着油源,而油源对于成品油市场来讲才是最重要的。” 问题: 1、导致油价上涨的因素有哪些?油价是怎样拉高的?怎样看“98定价机制”? 2、中国石油市场是否存在垄断?有什么特点?与油价上涨有什么相关? 3、分析中国石油供给的垄断体制在经济效率方面导致的损失。 第八章 生产要素定价理论 案例1:美国最低工资法 1998年3月,克林顿总统提议在两年内将最低工资提高1.00美元,使其达到6.15美元。自从1938年制定25美分联邦最低工资开始,经济学家们就一直对最低工资法的利益与成本存在争论。联邦最低工资法起初只覆盖了全部劳动力的43%,主要是那些在涉及洲际间商业活动的大型厂商里工作的工人。多年以来,最低工资不断提高,覆盖范围也一再扩大,到1998年,最低工资法覆盖了全部劳动力的86%,(仍然没有涵盖的群体包括从事家庭服务的劳动者和在小零售企业、小餐馆里工作的人)。 在克林顿提议增加最低工资的那段时间,大约有1200万工人每小时工资在5.15美元和6.15美元之间,因此他们可能受到工资增加的影响。这个群体包括许多非熟练或年轻工人,他们大多数在服务业和零售业中从事临时性的工作。最低工资立法的鼓吹者认为适当地实施最低工资能够增加最贫困工人的收入,而对整个就业影响不大,甚至没有影响。最低工资立法的批评者认为高于市场出清水平的最低工资会促使雇主相应减少工人雇佣量或者削减非工作报酬,造成很多负面影响。 而首当其冲遭受解雇的工人是来自非熟练工人团体中的底层,即教育水平低、技能最差、健康有问题的人,他们正是政府希望保护和援助的对象,但结果却是他们首先受到伤害。 其他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首先,就业量的下降不仅表现为就业人数的下降,还可表现为就业工人工作时间的下降,所以会有相当一部分非熟练工人处于半失业状态;其次,当政府要求企业提高货币工资时,企业可以采取相应减少别的福利待遇的对策,使真实的工资上升幅度小于货币的上升幅度,甚至完全抵消。首先受到削减的福利可能会是非熟练工人,尤其是临时工人的福利政策;第三,在那些受到最低工资法管制的行业找不到工作的人会转向管制范围之外的行业,从而压低这些行业的工资水平,雇主可以在挑选工人时采取更挑剔苛刻的态度,并按照自己的偏好实行歧视性雇佣政策,如性别歧视、种族歧视、年龄歧视等,所以,那些具有大多数雇主不喜欢的特征(如性别、肤色等)的工人变成了牺牲者。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已经公布了40多项考查最低工资变化对就业影响的研究报告。虽然少数已经发现最低工资对就业有较小的积极影响,但大部分已经发现或者没有影响或者有消极的影响,特别是在年轻工人中。最低工资提高不可能总是对总的就业产生预期的消极影响,一个原因就是雇主常常针对工资的提高做出种种反应,如用临时工作代替专职工作,以更称职的享受最低工资的工人(如大学生)代替不大称职的工人(如中学辍学的学生),以及调整工作的一些非工作因素在降到成本或提高生产力。 最低工资的提高也增加了上学的机会成本。例如,一项研究发现最低工资的提高会鼓励16~19岁的一些年轻人辍学去寻找工作,尽管许多人没有找到工作。同时,已经离开学校的那些人会因为最低工资的提高而很可能成为失业者。因此最低工资的提高可能会对入学人数产生较大影响。 如果政府不再修改最低工资标准,那么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价的上涨,最低工资标准将逐渐变得形同虚设。如果政府考虑重新规定这一标准,并将其定在市场均衡水平之上,也会碰到许多阻力。一些经济学家甚至指出,最低收入家庭之所以贫困,不是因为家庭成员从事低工资工作,而是他们根本找不到工作或长期处于半失业状态,因而很难得到最低工资法的保护和帮助。 问题: 1、最低工资法的缺陷有哪些? 2、你认为现阶段我国不同地区规定的最低工资过高了还是过低了? 案例2:漂亮的收益 美国经济学家丹尼尔.哈莫米斯与杰文.比德尔在1994年第4期《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了一份调查报告。根据这份调查报告,漂亮的人的收入比长相一般的人高5%左右,长相一般的人又比丑陋一点的人收入高5%一10%左右。为什么漂亮的人收入高? 经济学家认为,人的收入差别取决于人的个体差异,即能力、勤奋程度和机遇的不同。漂亮程度正是这种差别的表现。个人能力包括先天的禀赋和后天培养的能力,长相与人在体育、文艺、科学方面的天才一样是一种先天的禀赋。漂亮属于天生能力的一个方面,它可以使漂亮的人从事其他人难以从事的职业(如当演员或模特)。漂亮的人少,供给有限,自然市场价格高,收入高。 漂亮不仅仅是脸蛋和身材,还包括一个人的气质。在调查中,漂亮由调查者打分,实际是包括外形与内在气质的一种综合。这种气质是人内在修养与文化的表现。因此,在漂亮程度上得分高的人实际往往是文化高、受教育高的人。两个长相接近的人,也会由于受教育不同表现出来的漂亮程度不同。所以,漂亮是反映人受教育水平的标志之一,而受教育是个人能力的来源,受教育多,文化高,收入水平高就是正常的。 漂亮也可以反映人的勤奋和努力程度。一个工作勤奋。勇于上进的人,自然会打扮得体,举止文雅,有一种朝气。这些都会提高一个人的漂亮得分。漂亮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的勤奋,与收入相关也就不奇怪了。 最后,漂亮的人机遇更多。有些工作,只有漂亮的人才能从事,漂亮往往是许多高收入工作的条件之一。就是在所有的人都能从事的工作中,漂亮的人也更有利。漂亮的人从事推销更易于被客户接受,当老师会更受到学生热爱,当医生会使病人觉得可亲,所以,在劳动市场上,漂亮的人机遇更多,雇主总爱优先雇用漂亮的人。有些人把漂亮的人机遇更多,更易于受雇称为一种歧视,这也不无道理。但有哪一条法律能禁止这种歧视?这是一种无法克服的社会习俗。 漂亮的人的收入高于一般人。两个各方面条件大致相同的人,由于漂亮程度不同而得到的收入不同。这种由漂亮引起的收入差别,即漂亮的人比长相一般的人多得到的收入称为“漂亮贴水”。 收入分配不平等是合理的,但有一定限度,如果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甚至出现贫富两极分化,既有损于社会公正的目的,又会成为社会**的隐患。因此,各国政府都在一定程度上采用收入再分配政策以纠正收入分配中较为严重的不平等问题。 问题: 1、现实生活工作中漂亮是不是经常表现为一种特殊资本? 2、导致目前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西经(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1 1.经济人 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2.需求 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3.需求函数 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和影响该需求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函数。4.供给 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5.供给函数 供给函数表示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和该商品的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6.均衡价格 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7.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的变动 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在其它条件不变时由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应起的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动。需求的变动是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它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动。 8.供给量的变动和供给的变动 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在其它条件不变时由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应起的该商品供给数量的变动。供给的变动是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它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供给数量的变动。 (供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变动;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变动,引起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9.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变量可以被区分为内生变量,外生变量和参数) 内生变量指一个经济模型所要决定的变量。外生变量指由模型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已知变量。 10.静态分析方法 根据既定的外生变量值来求得内生变量值的分析方法。11.比较静态分析方法 研究外生变量变化对内生变量的影响方式,以及分析比较不同数值的外生变量下的内生变量的不同数值。12.动态分析 需要区分变量在时间上的先后差别,研究不同时间点上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13.弹性(弹性系数=因变量的变动比例/自变量的变动比例) 当一个经济变量发生1%的变动时,由它引起的另一个经济变量变动的百分比。 14.弧弹性(中点公式)(正值) 表示某商品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15.点弹性(该点一下线段长度除以该点以上线段长度)(正值)表示需求曲线上某一点上的需求量变动对于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16.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的价格弹性系数=-需求量变动率/价格变动率)(正值)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该弹性大于一,厂商的销售收入与商品价格成反方向变动。小于一,销售收入与商品价格成同方向的变动。17.供给的价格弹性 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供给量的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量变化的百分比。 18.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 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相对于它的相关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百分比。 19.替代品(交叉弹性系数为正值) 如果两种商品之间能够相互替代以满足消费者的某一种欲望,则称这两种商品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这两种商品互为替代品。20.互补品(交叉弹性系数为负值) 若两种商品必须同时使用才能满足消费者的某一种欲望,则称这两种商品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这两种商品互为互补品。21.需求的收入弹性 需求的收入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消费者收入量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消费者的收入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该系数大于零,是正常品。该系数小于零,是劣等平。在正常品中,系数小于一的是必需品,大于一的是奢侈品。22.恩格尔定律 在一个家庭或在一个国家中,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用弹性的概念来表述它则可以是:对于一个家庭或一个国家来说,富裕程度越高,则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就越小;反之,则越大。 (以上是课本中第二章中的概念,下面是课本第三章概念) 23.效用 效用是指商品满足人欲望的能力,或者说,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意程度。24.基数效用 表示效用大小的计量单位被称作效用单位。25.序数效用 效用的大小是无法具体衡量的,效用之间的比较只能通过顺序或等级来进行。26.边际量 一单位的自变量的变化引起的因变量的变化量。 27.总效用(TU)和边际效用(MU),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总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从一定数量的商品的消费中所得到的效用量的总和。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28.消费者均衡 消费者均衡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货币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购买中以获得最大效用。 均衡条件:花费在各种商品上的最后一元钱所带来的边际效用相等,且等于货币的边际效用。29.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30.无差异曲线 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或者说,他是表示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31.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及递减规律 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时所需要的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被称为商品的边际替代率。 商品的边际替代率 递减规律: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是递减的。 32.预算线、价格-消费曲线、收入-消费曲线、恩格尔曲线 预算线又称为预算约束线、消费可能线和价格线。预算线表示在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给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买到的两种商品的各种组合。 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在一定的预算约束下,为了实现最大的效用,消费者应该选择最优的商品组合,使得两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两商品的价格之比。MRS=P1/P2 价格-消费曲线:消费者偏好、收入以及其他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与某一种商品的不同价格水平相联系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轨迹。 收入-消费曲线:消费者的偏好和商品的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与消费者的不同收入水平相联系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轨迹。 恩格尔曲线:表示消费者在每一收入水平对某商品的需求量。33.替代效应 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由商品的相对价格的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称为替代效应。34.收入效应 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由实际收入水平的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称为收入效应。35.正常物品 正常物品是指需求量与收入呈同方向变化的商品。对于正常物品来说,替代效应与价格呈反方向的变动,收入效应也与价格呈反方向的变动,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总效用必定与价格呈反方向的变动,正因为如此,正常物品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36.低档物品 低档物品是指需求量与收入呈反方向变化的商品。对于低档物品来说,替代效应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动,收入效应与价格呈同方向变动,而且,在大多数场合,收入效应的作用小于替代效应,所以,总效用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动。相应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37.吉芬物品 吉芬物品是一种特殊的低档物品。作为低档物品,吉芬物品的替代效应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动。吉芬物品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收入效应的作用很大,以至于超过了替代效应的作用,从而使总效应与价格呈同方向变动。这也就是吉芬物品的需求曲线呈现出向右上方倾斜的特殊情况的原因。38.期望效用 消费者的期望效用就是消费者在不确定条件下可能得到的各种结果的效用的加权平均数。39.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指经济行为者在事先不能准确地知道自己的某种决策的结果。或者说,只要经济行为者的一种决策的可能结果不止一种,就会产生不确定性。(以下第四章)40.生产者 生产者亦称厂商或企业,它是指能够做出统一的生产决策的单个经济单位。41.生产函数 生产函数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42.生产要素 生产要素一般被划分为土地、资本、劳动和企业家才能四种类型。46.总产量 TP 总产量指与一定的某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相对应的最大产量。47.平均产量 AP平均产量指平均每一单位某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所生产的产量。48.边际产量 MP 边际产量指增加一单位某种可变要素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49.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在生产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等量地把某种可变生产要素加到其他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个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这就是边际报酬递减规律。50.等产量曲线 等产量曲线就是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所有不同组合的轨迹。 51.边际技术替代率、和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边际技术替代率: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是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 在两种生产要素相互替代的过程中,普遍的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在维持产量不变的前提下,当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增加时,每一单位的这种生产要素所能替代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递减的。这一现象被称为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等产量曲线上某一点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就是等产量曲线在改点斜率的绝对值。边际技术替代率还可以表示为两要素的边际产量之比。53.等成本线 等成本线是在既定的成本和既定生产要素价格条件下生产者可以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的各种不同数量组合的轨迹。 54.最优生产要素组合:使得两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两要素的价格比例。使得最后一单位的成本支出无论用来购买哪一种生产要素所获得的边际产量都相等,从而实现既定成本条件下的最大产量。 55.规模报酬:技术水平,要素价格不变,所有要素按同一比例变动时产量(收益)的变动。规模报酬递增:产量增加的比例大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递减,小于。不变,等于。(以下第五章)56.机会成本 一般地,生产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它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 收入。 57.显成本 企业生产的显成本是指厂商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购买或租用所需要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58.隐成本 企业生产的隐成本是指厂商本身自己所拥有的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格。(隐成本也必须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按照企业自有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支付来支付)59.经济利润和正常利润 企业的所有的显成本和隐成本之和构成总成本。企业的经济利润是指企业的总收益和总成本之间的差额。正常利润是指厂商对自己所提供的企业家才能的报酬支付。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看,正常利润属于成本,并且属于隐成本。当厂商的经济利润为零时,厂商仍然得到了全部的正常利润。 注:机器折旧、正常利润都属于隐成本。会计利润=经济利润+正常利润 60.短期成本 在短期,厂商的成本有不变成本部分和可变成本部分之分。边际成本=边际可变成本 61.长期成本 在长期,厂商的所有成本都是可变的。厂商的长期成本可以分为长期总成本、长期平均成本和长期边际成本。 62.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 在企业生产扩张的开始阶段,厂商由于扩大生产规模而使经济效益得到提高,这叫规模经济。当生产扩张到一定的规模以后,厂商继续扩张生产规模,就会使经济效益下降,这叫规模不经济。或者说,厂商产量增加的倍数大于成本增加的倍数,为规模经济。相反,厂商产量增加的倍数小于成本增加的倍数,为规模不经济。显然,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都是由于厂商变动自己的企业生产规模所引起的,所以,也被称作内在经济和内在不经济。63.外在经济和外在不经济 外在经济和外在不经济是由企业以外的因素所引起的,它影响厂商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位置。(以下第六章)64.市场与行业 市场是物品买卖双方相互作用并得以决定其交易价格和交易数量的一种组织形式或制度安排。行业指为同一个商品市场生产和提供商品的所有的厂商的总体。65.完全竞争市场 完全竞争市场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第一,市场上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第二,市场上每一个厂商提供的商品都是同质的。第三,所有的资源都具备完全的流动性。第四,信息是完全的。 66.完全竞争市场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 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是一条由既定的市场价格水平出发的水平线。67.总收益 总收益指厂商按一定价格出售一定量产品时所获得的全部收入。 68.平均收益 平均收益指厂商在平均每一单位产品销售上所获得的收入。69.边际收益 边际收益指厂商增加一单位产品销售所获得的总收入的增量。70.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是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71.收支相抵点 厂商无经济利润但能实现正常利润的均衡点也被称为收支相抵点。72.停止营业点 厂商的平均收益等于平均可变成本,厂商可以继续生产,也可以不生产,也就是说,厂商生产或不生产的结果都是一样的。由于在这一均衡点上,厂商出于关闭企业的临界点,所以,该均衡点也被称作停止营业点或关闭点。73.成本不变行业 成本不变行业是这样一种行业,该行业的产量变化所引起的生产要素需求的变化,不对生产要素的价格发生影响。长期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74.成本递增行业 成本递增行业是这样一种行业,该行业的产量变化所引起的生产要素需求的变化,会导致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长期供给曲线向右上倾斜。75.成本递减行业 成本递减行业是这样一种行业,该行业的产量变化所引起的生产要素需求的变化,反而使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了。长期供给曲线向右下倾斜。76.生产者剩余 生产者剩余指厂商在提供一定数量的某种产品时实际接受的总支付和愿意接受的最小总支付之间的差额。(以下第七章)79.垄断市场 垄断市场是指整个行业中只有唯一一个厂商的市场组织。可以控制操纵市场价格。80.自然垄断 一个主要特征:厂商的平均成本在很高的产量水平上仍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81.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以及供给曲线 由于垄断市场中只有一个厂商,所以,市场的需求曲线就是垄断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垄断厂商的AR曲线和需求曲线d重叠,都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供给曲线:不存在具有规律性的厂商和行业的短期和长期供给曲线。82.价格歧视 以不同的价格销售同一种产品,被称为价格歧视。 如果厂商对每一单位产品都按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出售,这就是一级价格歧视。一级价格歧视也称为完全价格歧视。 二级价格歧视要求对不同消费数量段规定不同的价格。 垄断厂商对同一种产品在不同市场上(或对不同的消费群)收取不同的价格,这就是三级价格歧视。83.垄断竞争市场 垄断竞争市场是这样一种市场组织,一个市场中有许多厂商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种产品。市场上大量的生产非常接近的同种产品的厂商的总和称作生产集团。84.非价格竞争 在垄断市场上,由于每一个厂商生产的产品都是有差别的,所以,垄断场上往往通过改进产品品质,精心设计包装,改善产品售后服务以及广告宣传等手段,来扩大自己产品的市场销售份额,这就是非价格竞争。85.生产集团 垄断竞争市场上大量的生产非常接近的同种产品的厂商的总和称作市场集团。86.垄断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以及供给曲线 垄断竞争厂商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是比较平坦的,相对地比较接近完全竞争厂商的水平形状的需求曲线。 d需求曲线表示:在垄断竞争生产集团中的某个厂商改变产品价格而其它厂商的产品价格都保持不变时,该厂商的产品价格和销售量之间的关系。 D需求曲线表示:在垄断竞争生产集团的某个厂商改变产品价格,而生产集团内的其他所有厂商也使产品价格发生相同变化时,该厂商的产品价格和销售量之间的关系。短期均衡:图示分析见书229页 条件:MR=SMC 长期均衡:书231页 条件:MR=LMC=SMC AR=LAC=SAC 供给曲线:找不到垄断竞争和生产集团的具有规律性的供给曲线。87.理想的产量和多余的生产能力 一般把完全竞争企业在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最低点上的产量称作为理想的产量,把实际产量与理想产量之间的差额称作为多余的生产能力。88.寡头市场 寡头市场又被称为寡头垄断市场。它是指少数几家厂商控制整个市场的产品生产和销售的这样一种市场组织。 89.纯粹寡头行业和差别寡头行业,古诺模型、斯威齐模型 根据产品特征,可以把寡头行业分为纯粹寡头行业和差别寡头行业。在纯粹寡头行业中,厂商之间生产的产品没有差别。在差别寡头行业中,厂商之间生产的产品是有差别的。 古诺模型是一个独立行动条件下的寡头厂商模型。每个寡头厂商的均衡产量=市场总容量/(m+1)。行业的均衡总产量=市场总容量*m/(m+1)。可以写出A、B寡头相互的反应函数。斯威齐模型:也被称为弯曲的需求曲线模型。其他寡头不会跟着提价,而会跟着降价。间断的边际收益曲线,可以解释寡头市场上价格刚性现象。90.占优策略 无论其他参与者采取什么策略,某参与者的唯一最优策略就是他的占优策略。91.占优策略均衡 由博弈中的所有参与者的占优策略组合所构成的均衡就是占优策略均衡。92.纳什均衡 在一个纳什均衡里,任何一个参与者都不会改变自己的最优策略,如果其他参与者均不改变各自的最优策略。(所以说占优策略均衡时比纳什均衡更强的一个博弈论均衡概念)93.囚犯的困境 书244页(反映了一个矛盾:即个人理性和团队理性的冲突)94.博弈论的三要素:参与者、策略和支付(以下第八章) 96.引致需求: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从消费者对产品的直接需求中派生出来的。生产要素的需求又是所谓“派生”需求或“引致”需求。 97.完全竞争厂商:把同时处于完全竞争产品市场和完全竞争要素市场中的厂商称为完全竞争厂商。 边际产品价值:它表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增加使用一单位要素所增加的收益。VMP = P * MP 完全竞争厂商对要素的需求曲线与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曲线恰好重合。 整个市场的要素需求曲线不是每个厂商要素需求曲线的简单相加,而是每个厂商的行业调整曲线dM的和。 98.卖方垄断:厂商在产品市场上是垄断者,但在要素市场上是完全竞争者。边际收益产品:它表示一般情况下厂商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MRP = MR * MP 要素使用原则:MRP=W。要素需求曲线都等于其边际收益产品曲线MRP。市场的要素需求是每个卖方垄断者边际收益产品曲线的简单水平相加。 99.买方垄断:厂商在要素市场上是垄断者,但在产品市场上是完全竞争者。边际要素成本:边际要素成本是增加一单位要素使用所增加的成本。MFC=MC*MP 要素使用原则:VMP=MFC 厂商和市场的要素需求曲线都不存在。(以下第九章)100.要素供给原则,效用最大化原则:作为“要素供给”的资源的边际效用要与作为“保留自用”的资源的边际效用相等。 101.劳动供给曲线具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它有一段“向后弯曲”的部分。 102.租金:供给数量固定不变的一般资源的服务价格 准租金:对供给量暂时固定的生产要素的支付即固定生产要素的收益。103.经济租金:从更要素的全部收入中减去的一部分不会影响要素供给的收入。 104.欧拉定理: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如果规模报酬不变,则全部产品正好足够分配给各个生产要素,不多也不少。 105.洛伦茨曲线与基尼系数:洛伦茨曲线中不平等面积与完全不平等面积之比,称为基尼系数。 (以下十一章)105.帕累托最优状态 如果对于某种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所有的帕累托改进均不存在,即在该状态上,任意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则称这种资源配置状态为帕累托最优状态。 106:“寻租”活动:为获得和维持垄断地位从而得到垄断利润(亦即垄断租金)的活动。113.市场失灵 在现实资本主义经济中,看不见的手的原理一般来说并不成立,帕累托最优状态通常不能得到实现。换句话说,现实的资本主义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这种情况被称为所谓的市场失灵。116.外部影响 单个消费者或生产者的经济行为对社会上其他人的福利的影响。117.科斯定理 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且其交易的成本为零或很小,则无论在开始时将财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 118.信息不充分:经济活动主体不能充分了解所需要的一切信息。信息不对称:经济交易双方对有关信息了解和掌握得不一样多。第二篇:最新西经名词解释总结
第三篇:西经学习心得
第四篇:西经案例·
第五篇:西经(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