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音乐课中培养学生的舞蹈意识
高中音乐课中培养学生的舞蹈意识
高中音乐课中培养学生的舞蹈意识
长期以来,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谈到舞蹈,那是专业舞蹈演员或者舞蹈家的事情,舞蹈和我们普通人的生活相距太远,与我们普通人无关。但实际上,正如社会生活是其他艺术创作的源泉一样,舞蹈也来源于我们身边的生活。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特别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舞蹈已越来越深入的融进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常常可以在校园,在街头,在广场,通过自己身体的舞动,体会到舞蹈给自己身心带来的愉悦和审美感受的满足。因此,引导学生加深对舞蹈源于生活的认识,探索日常生活中身体的各种姿势和动作的含义,尝试用身体语言表达自己对生
活的感受和态度,使学生初步具备身体的艺术表达能力,并将这一能力迁移到自己的其他生活中,是教师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展开讨论。
1)在学生形成对舞蹈艺术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引导他们从与其他艺术形式的比较、舞蹈艺术的本体论中,认识舞蹈艺术的特性。
2)引导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生活形态进行观察,能创造性的对生活和事物的原生态进行初步提炼,丰富舞蹈表达和展现的素材,提升挖掘生活中舞蹈元素的能力。
舞蹈来源于生活,任何舞蹈的表达和展现都与生活息息相关。引导学生以一种学习和探究的形态去挖掘甚或中的舞蹈元素,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舞蹈表现力,而且能让他们体会到生活之于艺术,艺术之于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3)在欣赏、模仿、探究经典舞蹈
作品,进一步丰富学生舞蹈表现的素材的同时,提升他们对美的感受和评价能力,激发舞蹈学习的动机,增强其身体表达的欲望和兴趣。舞蹈对生活的表达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形象再现,而是人们按照艺术规律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进行的一种创造性反应。具体学习方法:
(1)初步了解舞蹈在不同社会生活情境中的功能,探索社会生活情景的变化对舞蹈样式的影响以及这些变化导致的舞蹈功能的变化,熟悉舞蹈语言、舞蹈交流方式在人际交流中的作用。
(2)能初步感受和理解舞蹈音乐、舞台、背景、画面、服装等与身体表现力之间的关系。在获得通感的基础上了解舞蹈基本语汇的独特性,并尝试用某些舞蹈语汇表达自己在生活经历中的感受。
普通高中艺术课程是融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艺术门类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它十分强调不同艺术
门类之间的连接与综合。但这种综合不是各种艺术门类的机械叠加,而是各种艺术门类之间、各种教育要素间相互依存、相互沟通、相互融合,达到一种生态式的艺术教育效果。舞蹈艺术教育同样如此。优秀的舞蹈作品往往是舞蹈音乐、舞台、背景、画面、服装等多种因素完美结合的产物。因而,要让学生比较清晰的认识到舞蹈基本语汇的独特性,更深刻的把握舞蹈艺术的本质特征。
教师在安排这一部分的学习内容时,课结合本地、本校、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丰富学生的舞蹈语汇为基本出发点,引导学生将舞蹈语汇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尝试用简单易学的舞蹈语汇创编短小的舞蹈作品,表现自己生活中的经历,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学习时对学生既要有一般的、普遍的要求,又要给学生留有余地,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活动建议
观赏民族生活中的不同舞蹈样式,如:邀请舞、顶碗舞、西班牙舞、非洲舞以及各种歌舞剧,了解它们的社会功能,探究这些舞蹈中有利于快捷形成良好的身体姿态的活动因素,尝试发现新的舞蹈语汇。教师可以以节日为窗口,引导学生查找民族与节日有关的传说、故事、歌谣、对联等,根据其内容创编合校园生活的集体舞。
这是高中学生的一节形体课:《大地欢歌》教师将引进学生观察和感受自然界中各种动植物形式各异的生存形态(如植物的生长姿态、动物的运动形式)、自然景象的风云变化(如四季的更替、月夜的宁静、大海的汹涌等),尝试用自己的经验和眼睛从中提炼舞蹈元素;同时,引导学生体验舞蹈和其他艺术形式对大自然动植物生存形态和自然景观的表现,以进一步获得舞蹈创作的灵感和对舞蹈的表现特性(如节奏感、协调性、线条与造型、力度等)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欣赏经典舞蹈作品,在引导挖掘这些作品的思想内涵的同
时,让他们体会到舞蹈创编中思想表达的意义和价值。
(1)在本课的展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观察动植物的生存状态和自然景观的风云变化,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和自我表现能力;挖掘其他艺术形式对大自然的表现,以一种综合的姿态来把握舞蹈对自然和生活的感受;探究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思考人类应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在课堂上,教师应不拘泥于尺寸之间,注意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以艺术的第三只眼观察和体验自然。
(2)指导学生欣赏反应自然界和谐发展的经典音乐作品,如唢呐曲《百鸟朝凤》、古琴曲《高山流水》、钢琴曲《月光》、小提琴协奏曲《四季》之《春》等,引导学生将音乐的表现力转化为自己的内心感受,并用身体语言表现出来。
(3)指导学生欣赏舞蹈家对动植物和自然景观的描摹和表现的经典舞蹈作品,引导学生把自己对大自然、对人
类生存、对世界共荣的思索融入到舞蹈表达中。结束语
有的学生生性内向,不善于交际,从而封闭自我。舞蹈可以使学生开发身体的运动潜能,灵活机动,在交际中举止大方,快速适应现代社会。因此,”身体艺术”必将也会发展成为教育的必要因素之一。
第二篇:关于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研究
关于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研究
摘 要:高中生背负着巨大的学习压力,由于长期的精神紧张和缺乏体育锻炼,高中生的身体状况相对较差。近些年来,高中体育教学随着我国越来越重视体育教育而逐渐走上正轨。研究知道教育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此应该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学 终身体育意识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5(b)-0135-02
众所周知,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一个健康硬朗的身体才能为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不竭的动力。高中生正是身体发育的黄金时期,更加应该注重身体锻炼。身体锻炼并不是毫无根据的,它需要一定的科学锻炼方法,否则会弄巧成拙。但是,很多学生把全部时间用在学习上,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我们并不赞成这种做法,所以为了孩子身体的成长发育,我们应该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孩子正确锻炼身体以及终身体育的意识。高中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家意识到在满足自己物质需求的同时,也应该注重体育锻炼。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认识到身体需要日常体育锻炼的重大意义,同时也知道只有正确的锻炼方法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文化功底,同时身体的成长发育也基本适合全部的体育锻炼。高中体育教学不只是为了学生一时的体育学习,而是为了孩子以后的终身体育锻炼。“生命在于运动”这句名言,很好的诠释了高中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性。高中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现状
在现阶段的高中体育教学中由于一些原因,导致没有很好的向学生渗透好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出现这种现状,也是由于学生、教师、教学环境的多种因素影响。
2.1 学生不热衷高中体育学习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一些学生不热衷体育学习和锻炼,在学习阶段就没有体育锻炼的意识,那么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就更加不会注重体育锻炼。一些同学认为高中体育学习就是为了让我们晒晒太阳,并不把体育锻炼当成一种对自己有益的学习任务。由于高中生存在很大的两性生理差异,非常多的女生以自己体质差为理由不进行体育锻炼。但是我们应该知道,身体素质差,才更加要重视体育锻炼,并且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对提高自己身体素质具有重要作用。还有一些学生没有体育锻炼的意志力,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样的做法也不利于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2.2 教师的教学方向出错
教师在培养高中生具备终身体育意识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可是由于一些教师的教学方向出错,造成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也难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某一些老师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没有进行准备活动,就让学生自由活动。这样学生在体育课中非常容易受伤,长此以往学生就会认为自己不适合体育学习,从而放弃终身体育的意识。高中体育教师不仅要传授正确的体育锻炼方法,还应该经常向学生阐述体育锻炼的经验和心得体会,以此来引导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但是,一部分高中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摆正心态,只是任由学生自由活动,或者是采取“放羊”政策,这种教学方向减少了同学们学习正确体育知识的机会。
2.3 学校体育教学环境落后
学校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场所,学校采取何种高中体育教学态度,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关键。一些学校的体育设施非常落后,长时间的不更换体育用品,例如篮球和足球的数量较少,阻碍了学生的体育锻炼。体育教学场地被征用为其他用途,这样的体育教学环境很难让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更加无法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还有一些学校为了高考的升学率,停止进行高中体育教学,把体育课程改为自习课。我们认为这种做法是欠缺妥当的,而且严重扼杀了学生学习体育的权利,也极其不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策略
我们在上文中分析了高中体育教学的现状,发现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从学生、教师、学校这三个主体出发,想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策略,然后付出实际行动,以此来保护好学生体育锻炼的权利。
3.1 加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认识
首先,教师需要向学生阐明高中体育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当下的体育锻炼,也是为了学生日后可以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从而更加有利于生活和工作的开展。也就是说,要加强学生对高中体育锻炼的正确意识,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的观念。然后,要加强学生体育锻炼的意志力,帮助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教师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对坚持体育锻炼的学生提出表扬,树立模范带头作用,这样一来促使更多的学生投入到高中体育教学的学习中。我们应该注意到男女生的生理差别,鼓励女同学多多进行简单的体育锻炼,例如慢跑、跳绳、踢毽子等。同学们长期以往的进行高中体育锻炼,就会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从而培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3.2 教师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
教师应该采取体育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先进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意识。第一,教师可以在下雨天进行课内体育教学,这样不浪费高中体育教学课程也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教师可以播放相关的体育运动视频,激发学生的体育运动积极性,也可以播放体育运动的三维动画,让学生了解体育知识的原理,这样一来就可以为学生的终身体育运动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二,教师可以采取趣味教学方法。例如,进行完羽毛球基础教学以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比赛;进行篮球基础教学以后,可以邀请球技较好的学生进行运球花式表扬,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第三,教师要摆正教学心态,不能放任学生不进行体育锻炼,但是对于某些学生已经受伤或者是女生遇到生理期时,教师应该视情况而定,教师良好的教学态度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3.3 学校应该注重体育教学
学校重视高中体育教学就能向学生传递一个信号,那就是高中体育学习非常重要,大家应该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这样学生才有可能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学校要保证学生进行高中体育学习的必要场地,例如对年久失修的篮球场、足球场、排球场等场地就行加固、划线、装修,让学生可以在体育课中以及课后进行体育锻炼。学校还要根据体育教师的建议和学生的要求采购多种体育用品,例如,适合女同学体育锻炼的花样跳绳、毽子、瑜伽垫等,适合男同学的篮球、羽毛球、排球等健身器材。学校只有提供多种多样的体育用品,才能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体育锻炼的方向。除非遇到极端恶劣天气或者是特殊原因,否则学校不应该取消高中体育教学。学校重视高中体育教学,也会对学生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产生正面的积极影响。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的高中体育教学由于一些原因,没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为此,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分析现状,从学生、教师和学校等多个方向出发,总结优秀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高中体育教学中认识到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性,然后加强体育锻炼,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保障学生未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曾正阳.论终身体育意识及其培养[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 虞荣娟.体育教学考核评价与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4):80-83.[3] 许耀锋.改进体育教学模式,培养终身体育意识[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90-91.[4] 刘俊.体育课程模式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影响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5).[5] 赖昆栋.高中体育教学中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中),2012(3): 54-55.[6] 李文莉.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0(5):158.
第三篇:新课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新课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马建宙
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学生学习数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要学会应用。只有学会应用,才能使学生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乐学会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要完成新课程标准中的这一重要教学任务,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信息,感受数学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鼓励学生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运用数学知识方法解决问题;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促使学生寻找实际背景,探索应用价值,从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一、开展课前调查,萌发应用意识。
现代社会在步入信息时代,照搬书本例题教学时代已过去,尽管教材一再改革,但是书中例题与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仍然存在距离,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跳出教材,巧妙地组合创新内容,使学生不再感到学习就是研究书本的知识,做书本上的练习,和实际生活是两回事,和自己的生活相差甚远,甚至不相干。教师要善于把生活中的现实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摆在学生面前,让其观察生活,收集信息,激发他们的已知冲突,促使他们自主地去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在掌握知识,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到知识的价值。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为数学知识的学习收集材料,让学生在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感受到数学的存在,切实体会到数学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促使学生自觉地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萌发应用意识。
例如:在教学“吨的认识”时,由于吨是较大的重量单位,三年纪学生在课堂中受环境限制,无法亲自去感受。所以在课前让学生去社会场所中去充分了解重量单位,收集信息,提出问题,哪些事物可以用吨来作单位,课堂上对新授知识学生不是一片空白,而是满载着获取的资料,质疑的问题和自己初步的了解。有了这些准备,知识的获取过程也轻松自如了。
再例如:教学“百分率”这一内容,课前让学生进行调查,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用百分数,是怎样用的?学生收集了大量的资料:衣物成分含棉量、某种酒的度数、工厂产品的合格率、树木的成活率等。并且由于兴趣使然,一些学生通过上网查阅或请教父母,了解了其中的意义及在生活中怎样应用。课上,一张张记录着学生收集信息调查结果的纸条,喜滋滋地摆在桌面上,这些是他们对生活知识的收集和提炼。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信息和老师提出的问题积极投入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中,直接切入本课知识重点。在收集信息中,学生了解的是社会,深入的是生活实践,观察能力、逻辑能力和推理能力明显提高,求百分率这个知识重点,在学生头脑中也就水到渠成地理解了。所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从日常生活入手学习知识,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促进对新知识的理解,并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迈出坚实的一步,让他们善于“发现”问题,他们才会善于“解决”问题。设情境,培养应用意识。
二、创设情境,培养应用意识。
现实生活是孕育数学的沃土,学生周围的现实世界应成为探索的源泉,数学知识的学习应当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教学中,教师要着力于研究学生的生活背景,致力于捕捉生活背景与学习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主动寻求新知识的生活原型,提供新知识的生活背景,使学生借助生活中的实际情境来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感受数学,为新知识的应用找到生长点。知识、生活分家,这是多年来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抽象的生活,具体的现实生活在学生头脑中两者格格不入,截然不同。恰当地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现实生活中,立足于实际需要中去寻求知识,向学生渗透用数学的思想,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
例如:教学“圆的周长”这一内容,课上我改变引入方法,没有照以往先出示投影准备题,再讲新课,而是轻松地问:“同学们,你们经常做一些什么运动?”“踢足球”、“跳绳”、“跑步”------学生畅所欲言,全然没有上数学课的呆板和紧张。“注重锻炼身体,你们真棒!”我及时给予鼓励,并继续说:“据我了解,我们班许多同学一大早就起来跑步,请看大屏幕。”(屏幕上出现一个男同学和一个女同学各自跑步的路线图)“观察两位同学各沿什么路线跑的?”学生回答:“男同学是沿正方形路线跑的,女同学是沿圆形路线跑的。男同学跑的是正方形的周长,女同学跑的是圆的周长。”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新知识的心情迫不及待,“我们各自跑的路程是多少呢?”一个问号把学生印象中怎样求圆的周长的问题,转化成学生主动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又如:教学“条形统计图”,就学生调查的本校男女同学的情况让学生做介绍,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老师提出问题:怎样才能更直观地比较每个年纪男女生人数的多少?从而把学生的思维触角引向新的发展区域。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是程度就越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入手,让学生置身于日常生活中来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知识和日常生活的交触,既激发学生学生的求知欲,又立足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体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进而乐此不彼地去学习。
三、让学生经历、体验学习的过程,增强应用意识。
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从具体的问题到抽象的概念,得到抽象化的知识后再把他们应用到现实情境中,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实践证明:只有通过学生自己探究,概括的知识,才能真正纳入他们已有的认识结构,获得深刻的理解,也更便于应用。把学生自己的自主探究,概括活动放到他熟悉的生活中,他会更感兴趣,也易于更快地探究,理解到知识的实质。所以在教学中,面对学生自己收集的材料,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这些问题,把学生自觉纳入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力才会得以提高,学生才会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学习“年、月、日”这部分知识时,我让学生例举出日常生活中对这部分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如一年有12个月,一年有365天等。再让学生观察收集到的各种年历卡,提出或总结发现的问题,接着让学生运用这些已有的知识设计2008年的日历,在主动探究中去感悟、去体验新的知识点,将已有的旧知识经验与新知识融合,让学生开展合理的设想,探究预见、讨论、辩解,在具体的日历制作中有目的地寻找每个月份是几天,哪几个月有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是否二月都是28天等关键性问题,学生在设计完日历以后,还通过对此观察发现每隔四年一闰,这一特殊的知识。2008年恰是闰年,这一年有366天,这使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学会了知识,使探究变成了自身学习的需要。知识和实际动手的有机结合,知识植根于学生的主动探究中,敢于、善于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给学生的思维在纵横两方面创设了广阔的空间。在孜孜不倦、主动探究中,学生多方面的能力都得以提高,学生成为主动的学习者,使学生从思维的等待状态向思维的主动探究状态飞跃,实践能力在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中得到了培养。
四、课后学以致用,巩固学生的应用意识。
实践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应用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只有亲身体验过的知识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更熟练地运用。学以致用,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价值所在,在知识的运用过程中,促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掌握得更熟练,更透彻,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让学生在感受成功的同时,也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存在。
例如:学习了“利息、利率|”这以内容,学生理解了利息
一、利率的含义,知道了计算利息的方法,学生跃跃欲试的心情可想而知,书上的习题学生感觉不够“解渴”。此时,我及时安排了以下作业:(1)做自己的小会计,到银行去了解利率,然后把自己积攒的钱存起来,想一想怎样存最合算,把你的分析汇报给大家。(2)做家庭小助手,帮助妈妈理财,算一算妈妈存的钱利息是多少?到期后应取会多少钱?怎样存钱最合算?学生非常有兴趣,调查、分析、计算、反复比较,最后存钱。在这一系列的实践中,学生对利息、利率这一知识的礼节极为深刻,同时,学生的观察力、比较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都得到很大的提高。另外,此项活动也对学生进行了不乱花钱、珍惜家长劳动果实的思想教育,实现了教知识与育人的同步。
总之,拉近知识与生活的距离,使知识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注重课前社会调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课堂上,敢于放手,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去解决问题;给学生创造条件,让他们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为培养、提高学生的运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提供广阔的空间。学习知识与运用知识的有机结合,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促使其思维向广度、深度拓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生活的主人。让学生真正亲近数学,让数学真正走进学生生活,在实践与运用中实现学习数学的价值。
第四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宿州市第十二小学
侯加奎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和任务。创新意识的培养应体现在数学课堂教学的教与学的过程当中。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问,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
关键词:创新意识
兴趣
自主探究
实践
创新思维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和任务。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尤为重要。
一、注重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更是一切发明创造的基础,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更是一切发明创造的基础。在我们小学数学教学中,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我们要从数学的学科特点出发,注意引导、鼓励、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诱发学生的创造欲望,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例如,我在教学北师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什么是周长》一课中,我设计了让学生测量树叶一周边线的长度这个数学活动,来加深对周长的理解和认识。我没有直接告诉他们测量的方法,而是采取以下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潜能。
师:像这样的一片树叶(课前准备),它的周长究竟有多长呢?(学生猜想它的长度,激发寻求正确答案的愿望)我们想知道谁的答案更接近这片树叶的的周长,我们最好怎样做?
生:动手量一量
师:老师给你们提出几点小建议,可以参考一下: 1)想一想:你们准备怎样测量树叶的周长?(依法思 考,诱发创新欲望)
2)选一选:选择合适的工具测量(课前准备的直尺、棉线和一根小棒)
3)量一量:小组合作进行测量,并做好记录。4)说一说:树叶的周长是多少?完整说说测量的方法。通过这样一个数学活动的安排,充分调动学生操作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变成了学习的主人,而非简单按照老师要求去做的操作工。通过自己的操作活动,激发了他们的思维,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而且对如何操作有了切身的体验,形成一定的经验。学生在自己的操作过程中,操作方法各异。有的把树叶沿直尺边缘滚动一周,直接读出数据;有的学生用小棒沿着树叶的边缘围,看一共用了几个多一点的小棒,算出树叶的周长;学生的测量方法有的看似稚嫩,但他们都创造性地使用身边的工具来测量,激发了他们创新的潜能。
二、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增强创新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经常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且进一步探究发现问题的原因,让学生经历“思考—质疑—解惑”的过程,体验获取知识过程中的酸甜苦辣。例如,我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练习时,有一位学生计算35-8=33.显然,这个答案错误。为了让学生弄清错误的根源,我耐心的询问:“孩子,你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吗?”“因为个位5-8不够减,所以我用8-5=3,再与十位上的3合起来就是33.”其他学生笑了,这位学生意识到自己说错了,但脸上还是充满了疑惑。我接着耐心地去鼓励他:“你再仔细观察一下,个位上的5-8不够减,差几?该怎么办?”其他学生也开始动脑去思考,想出了各种办法:(1)30-8=22 , 22+5=27.(2)15-8=7,20+7=27.(3)10-8=2,25+2=27,„„这时,一位学生迫不及待地站了起来:“用8-5也可以,因为5比8 少了3,所以再从30里去掉3就可以了。”一石激起千层浪,在这一探究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在我的引导下进行了自主探究、质疑,分析所出现的问题原因。在学习过程中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学生学会了创造性地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它的意义也远远超过了获取知识本身。
三、注重多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学而不思则罔。”学习并进一步思考,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解答问题时,不能机械地模仿,复制,应鼓励学生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寻找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效提升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典型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来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不局限于单一角度,不受一种思路的束缚,从而达到由此及彼、触类旁通的目的,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例如,在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我做了如下设计:“三根小棒可以组成一个三角形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能!”然后,我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4根长度分别为1㎝、2 ㎝、4 ㎝、5 ㎝的小木棒,要求他们用其中的3根收尾连接成三角形,然后提问“是不是任意3根小棒都能摆成三角形?从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被激发出来,他们在小组活动中通过操作、观察、实验、讨论、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得出了结论。创造性的数学教学应引导学生探索结论而不是教师把知识结构呈现给学生。在活动中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践、猜测验证、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形成新思路,寻求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和发散性,培养学生积极探究问题的习惯。,四、注重生活实践,激励学生创新。
数学离不开生活,我们的数学教学也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于学生来说,只要是前所未有的,那就是一种创造。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励学生应用知识创造出与众不同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的意识。例如,在学习面积以后,我让学生设计一个学校花坛的种植方案,一半种花,一半种草,怎样设计最好看?我们将选择一种最佳方案交给学校,评出最佳设计师。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欲望。这是一个开放题,内容源于学生熟悉的校园环境,同时又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一种美化校园的激情驱使他们认真投入思考的创造。学生的创造欲望高涨,让学生充分享受“创造”的乐趣,体现数学的实用价值。多给学生提供在实践中学习的机会,让他们自己拿起钥匙开启智慧的大门。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课堂教学的教与学的过程当中。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要让学生的自主质疑充满课堂。引导和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问,让学生在学习中保持兴奋的、自主探索的状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在充满智慧和挑战的空间里发展。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创新型,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勇于创新精神的人才而服务。
第五篇:浅谈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浅谈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摘要】: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学习外语必须了解这门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当前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中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而忽视跨文化意识的提高。而只有在语言能力与文化意识培养相结合的情况下,学生才能做到有效交际。笔者通过反复设计教学方案力求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帮助学生提高理解和恰当运用英语的能力。
【关键词】: 跨文化意识 英语教学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策略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背景知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学生文化意识、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赏能力,已成为现代英语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高中英语新课程提出其内容标准包括: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文化意识实际上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此相适应,近年的高考英语试题更是在文化背景知识和语言运用实践性方面有了明显的延伸和拓展。如2012年新课标卷完形填空涉及Body Language方面的内容,该试题内容更贴近生活,反映着当前社会包括国际社会的各种新问题和新内容。同时,在语言运用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获取信息方面要求阅读原汁原味的英文,这里就既有语言是否地道、标准的问题,也有关于文化氛围和背景的问题。高考命题的走势说明了一个简单的事实,即学习英语不可能仅仅学习语言,它必须与学习文化同步进行。那么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呢?笔者目前在一所县级市高中任教,在教学的过程中,常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因素进行跨文化教育,并常常铭记“学习英语是打开另一扇窗”的意识,以教材元素为基础并适当拓展,深入浅出地介绍中西方文化差异,与学生们一起探寻英语背后的文化。在课堂中,和学生一起“互动---对比、反思---理解、领悟”中,感受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一)案例1 礼仪文化之Ladies first 礼仪是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的。礼仪文化教育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为了营造英语文化氛围,在高一第一堂英语课笔者便用英语和学生做简单的问候,并祝贺学生顺利进入高中阶段的学习。之后笔者做了简单的自我介绍,并鼓励学生关于英语课堂以及英语老师笔者进行提问。由于初入高中的兴奋感,学生们都很积极的举手,既有男生又有女生。笔者便抛给学生一个问题:“Oh, it‟s so difficult to decided who should be the first one.Can you tell me who should be the first, a girl or a boy?”回答“男生”和“女生”的声音几乎一样大,于是,笔者说到,“In western countries,do we say „ladies and gentlemen‟ or „gentlemen and ladies‟? ”学生答道:“ladies and gentlemen.”“yes, ladies first.” 由此笔者告诉学生“女士优先”是国际公认的一条重要的礼仪原则。同时,西方礼仪文化中,在有小孩的场合下,还要讲究“儿童优先”,随即笔者邀请了一位女生,让她首先提问。在后来的提问中,有学生忍不住好奇,举手提问到:“how old are you?”,“Do you have a boyfriend?”等私人问题,笔者婉转的拒绝了回答,并指出在西方交际礼仪中,一些私人问题在公众场合是不欢迎提出的,而且即使是私下提问也需要参考提问者和被提问者的亲近程度。其实这一情景在人教版新课标高中教材的一段听力练习中是有所呈现的。学生从不同礼仪文化的对比中,提高了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锻炼了跨文化交际能力。
作为英语学习者,必须对英语国家的交际文化有所了解,学会如何得体地使用礼貌用语及提问。因此,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礼仪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
(二)案例2 节日文化之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
新课标指出,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涉及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传统节日是各地区、各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的总结和延伸,它体现了不同国家与民族的文化习俗,是一个民族生存形态最突出、最具特色的展示,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文化话题之一。在人教版新目标高中教科书中,必修三第一单元的话题便是“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让学生集中地了解到世界各地的节日及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在该单元第一篇课文将学生带到了学习世界节日的文化意义的新阶段。课文对节日的介绍主要是按照节日的意义分类,首先讲述的是“Festivals of the Dead(亡灵节)”,即纪念亡者的节日。其中重点描述了Halloween,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对万圣节已有一些基本的了解,于是在读课文之前,笔者想学生展示了一张雕刻成鬼脸的金南瓜图片并提问:“what do you think about when you see the pumpkin?” 学生围绕金南瓜展开了头脑风暴,曾经学过的关于万圣节的语言及文化知识都被再次激活。于是,笔者又呈现了在万圣节时的街头景象,有画着吸血鬼般浓妆的人们,挂在居民窗外骷髅架等等。浓郁的抑郁文化气息强烈地冲击着学生们,极大地激发了他们进行更多探索的兴趣,对了解万圣节背后的信息也产生了更强的动机。笔者随即便安排了与课堂目标密切相关的阅读任务。在激活的背景知识和激发的兴趣双重影响下,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的深度都有明显提高,学生却在这个过程中体验了激发——反思——理解这一重要的认知过程。
以往,学生只是关注节日的习俗、欢度节日的表象、庆祝活动,比如万圣节装扮成幽灵,孩子们可以玩“trick or treat”的游戏等;端午节人们吃粽子,赛龙舟等庆祝活动。而这次,学生们则是跟随高中课本,在课堂中去探寻节日背后的文化意义,初步了解主要英语国家重要文化现象的渊源以及英语国家文化在日常生活和人们价值观中的体现,并且去对比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异同,既抱一种尊重包容的态度去理解异国文化,也能坚守保护我们祖国的传统文化。
(三)案例3 国家文化之 Canada,The united Kingdom and The United States
《新科标》(教育部,2003)对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做出了如下解释:在英语教学中,文化主要指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因此,关于文化学习的内容,绝不应仅限于文化知识或平常所说的礼仪文化、节日文化等小写文化,它还应包含历史、地理、政治、宗教、风土人情等大写文化。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背景知识,能够促进语言学习者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并增大学习者的知识面,是非常必要的,而这些却往往容易被忽略。在人教版新目标高中教材必修三第五单元Canada—“The True North”中介绍加拿大时,笔者补充介绍了其第一大城市多伦多,介绍多伦多又不能不提及国家电视塔——Canadian National Tower(简称CN Tower),因为他不仅是多伦多的地标性建筑,更承载着三十年“世界第一高塔”的美誉。如果不提,可能学生对此就一无所知。同时强调,加拿大首都是渥太华,并不是多伦多。
在人教版新目标高中教材必修五第二单元The United Kingdom介绍英国时,课文中对“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王国,英国国家全称)进行了详尽的阐述,那么在介绍英国国家文化时,就必须结合地理及历史引导学生对其进行理解,最后还应结合联合王国的国旗作归纳总结:首先是英格兰,威尔士于13世纪同英格兰联合了起来,至今,威尔士也总是包括在爱尔兰内。接着,英格兰、威尔士同苏格兰于17世纪联合了起来,改名为“大不列颠”。当苏格兰的詹姆斯国王成为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国王时,这三个国家和平地实现了联合。最后,英国政府打算于20世纪初把爱尔兰也同另外三个国家和平联合起来以形成联合王国。然而,爱尔兰的南部却不愿组建联合王国,因此它分离出去,并建立了自己的政府。因此只有北爱尔兰同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联合起来,而组成了联合王国,这一点从新的联合王国国旗上就可以看得出来。这一探寻英国历史文化的过程既是必要的也是非常有趣的。
在围绕这一主题的英语学习中,与其说教师在借助世界文化教授语言,不如说学生在依托英语这门语言了解世界。这便是英语教学中语言教学和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相互交融。此外,笔者在使用该教材时,特别注意整合其中的文化素材,以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为目标,还做了以下尝试:
1、在词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词汇是语言中最活泼、最具生命力的成分;它最能体现社会的和时代的变化。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不同,对相同的事物或经历也会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同时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些英语词汇与汉语词汇并不能一一对应。比如说“龙”在中国是神圣,吉祥和权力的象征,是中国人的精神图腾;而在西方的圣经中,龙却是凶物和罪恶的象征。因此英美报刊中对“亚洲四小龙”的翻译是“Four tigers of Asia “,而不是学生所理解的“Four dragons of Asia”。又如中国人一般形容人笨用“猪”,而西方人却说as stupid as a goose。汉语中用“眼红”表示嫉妒而英语却用“green with envy”表示。再如翻译 You are a lucky dog.在中国文化中,“dog ”常被用来形容和比喻坏人,如走狗、狗仗人势等,而在西方文化中 dog 却象征人类忠实的朋友,甚至是家庭的成员,如:a clever dog(聪明的人),a top dog(身居高位的人),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每个人在一生中皆有得意之日)等等。
2、在口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让学生接触和运用地道的英语口语也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英美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增强对英美文化的感知和接受能力。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每个Module 中都设置了专门练习地道口语的Everyday English 话题,这个话题一般是与前面的听力训练相结合,让学生掌握听力当中出现的地道的英语口语。教师可充分挖掘,提供必要的语境,让学生模仿练习,真正达到能熟练应用的程度。
3、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人教版英语教材非常注重英语文化的渗透,除了每个单元都设置有文化角专栏,专门介绍一些文化背景知识以外,阅读主课文也非常注重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和社会习俗等文化内容,其中有些文章更是专门讲解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如Book2Module4FineArts—Western,Chinese and Pop Arts等等。教师应深入挖掘,注重方法,使学生全面认识、了解英美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民族、宗族、制度、饮食习惯等文化背景知识。
4、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课后向学生推荐阅读体现外国文化的简易读本,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一些英语国家的文学作品和报刊杂志;有选择的教给学生英语成语、谚语包含着许多的文化背景知识,如:When in Rome,do as the Romans do.(入乡随俗)。也可通过收集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充分利用互联网上丰富的英语资源,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幻灯、录像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以增加对英语文化的了解;组织学生搞英语演讲比赛、研究性学习、唱歌、做游戏,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习和提高。用校园课间播放英文歌曲,播放文化知识丰富的电视节目,丰富学生的课余知识。也可利用黑板报开设英语学习园地,介绍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幽默故事。另外,有条件的话还可以组织一些英语专题讲座,邀请学校归国留学的教师或外籍教师来介绍一些文化习俗方面的知识,举办外语影视或音乐欣赏会,更多地来了解英语国家的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的状况,营造英语学习的浓厚的文化氛围,使学生能在此氛围中更真切地去感受西方文化,进而学会去欣赏。
综上所述,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教学是英语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身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首先要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文化素养,只有自身的文化素养提高了才能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文化点,游刃有余的开展文化教学,从而让学生更深切地感受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提高他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字数:4729 参考文献:
[1]方保军.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素质.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陈俭贤.依据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M]《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8 第1期
[3]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鲁子问,中小学英语跨文化教育理论与实践 [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