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时间:2019-05-13 02:51: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第一篇: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蒲江县天华九年制学校 周丽霞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情感的熏陶、内心的体验,重积累,重感悟,重实践。在阅读教学中,必定会出现学生在理解上的分歧问题。所谓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理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心理因素。现代课堂教学是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我们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教学,我谈几点体会。

一、教师要积极创设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发问。

学生不敢提问是当前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学生问题意识能否得到表露和发展,取决于教师创设良好的学习、求知氛围。首先,我们应该尊重学生。小学生天真、单纯、幼稚、自尊心强,容易受到伤害。特别是差生,总担心自己提的问题太简单。教师要满腔热情地鼓励学生大胆发问,即使他们的问题幼稚可笑,有的甚至荒诞,也要加以表扬,也要认真倾听孩子们的问题,当孩子的问题过于简单或重复,我们也要耐心地解答或请其他同学帮助解决。当被孩子的问题难住时,这也无关紧要,教师可以说:“我不知道,我们一起去找找看。”其次,我们要善于激活课堂气氛。努力使每个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围绕问题上课,留下问题下课,使课堂形成一种“七嘴八舌”的氛围。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文,当播放五壮士英勇跳崖的录象后,相机质疑: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你想问什么?学生纷纷提出了一系列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五壮士为什么不跟敌人搏斗?跳下悬崖就会粉身碎骨,难道他们不怕吗?他们不跳崖可以吗?有没有保全性命的办法?他们跳下去又怎样了?„„最后,我告诉孩子们:“五壮士跳崖后,有两位壮士幸存下来,结果怎样呢?请同学们回去查找资料解决这个问题。”

二、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启迪学生用心答问。

只有精心地设置一些问题,适时、适量、适度向学生提问,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总是围绕几个好学生转,以利于教学过程的“顺利”实施。其余学生回答或不全便会令其坐下当观众,久而久之,他们就变得“不闻不问”了,问题意识就越发淡薄。教师提问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答问不可能一步到位,教师要因材施问对于学生有困难的要巧妙地给予启迪、点拨,不但给他们答问的机会,还要给他们答对的机会。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设问:“对鲁迅先生说的话: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你读懂了什么?”这个问题大多数学生理解肤浅,有的甚至造成错觉,课堂上便冷场了,所以,我这样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逐点思考:(1)仅仅鲁迅的记性好?(2)鲁迅在夸耀自己吗?(3)除了批评,还包含什么意思?(4)鲁迅仅仅是关心爱护自己吗?这样诱答减缓坡度,缩小思考空间,由浅入深,步步实现思维的目标让全体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的学生都想得通答得对。创设适宜的教学状态,让学生进入,才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三、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多思多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引入“提出问题——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当学生不敢提问时,教师要及时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当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教师要鼓励他们从多角度提出问题,当学生提出很多问题时,教师要及时鼓励他们选择关键问题;当学生选中关键问题时,教师要及时鼓励他们从课文和课外去搜集材料解答问题;当学生取得解决问题成功时,教师要由衷地和他们共享成功的喜悦„„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如探究学习《落花生》一文时,学生围绕课文提出问题,如“为什么父亲会问我们花生有哪些好处?父亲为什么会拿花生和水果作比较?花生有什么特点?为什么父亲希望我们像花生那样?我们哪些方面应该像花生?一亲与孩子们谈花生的真正用意是什么?”„„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解决这些问题,课文的语言难点思想内容便基本掌握了。另外在课的结尾处,我常常留下三五分钟时间让学生提出疑难问题来讨论。

四、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善问。

教学重要的一点是可以而且应该使教师问的问题,将来学生也可能提出。新课程强调学习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有发现问题并且带着这个问题去读书、去提出问题,把这个问题解决掉,才能使阅读有意义、才能有所收获、有所进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很注重作好问问题的言传身教,适时点拨诱导,教给学生问“问题”的方法,实现“从扶到放”的飞跃,让学生善问问题。

1、从题目上发现问题。

文章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题目把课文的内容和中心高度地概括进去了。从题目上可以发现许多有助于理解全文内容的问题。如教学《鸟的天堂》;上课开始,我就要求学生从题目入手提问题学生纷纷提出一系列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什么是天堂?”“鸟的天堂是什么意思?”“鸟怎么有天堂呢?”“鸟的天堂在哪里?”“作者是怎样去观赏鸟的天堂?”“那么鸟在天堂里过得怎么样?”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就为学生理解课文,提高学生兴趣打下良好的基础。还有类似耐人寻味的题目,如《金色的鱼钩》、《草船借箭》、《飞夺泸定桥》等等。

2、从文章句子、内容上发现问题。

我要求学生读课文时要一边读一边想,围绕课文中的每句话始终问个“为什么”,在课文的每个角落发现问题。如教学《飞夺泸定桥》一课时,在读到课文第一节:“一九三五年五月,北上抗日的红军” „„“就是红军要夺取的泸定桥”。我引导学生紧扣课文内容逐词逐句地去发现问题,学生提出很多问题,“天险”是什么意思?“铁索“是什么意思?泸定桥是什么意思?泸定桥在什么地方?再往下读:“时间只剩下二十个小时了,红四团离泸定桥还有二百四十里,敌人的两个旅援兵正在向泸定桥行进。抢在前面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这时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二十个小时赶二百四十里路怎么赶?红四团能赶到吗?”当读到:“泸定桥离水面有几十丈高„„向桥下一看叫人心惊胆寒„„”学生问:这样的天险红军能过去吗?但是又必须过去,他们会怎么过呢?这就为理解“夺”埋下伏笔。这样学生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发现,再接着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去解决,就能很好地理解课文的意思,也有利于问题意识的培养。

3、从文章的中心发现问题。

在基本弄懂了词句的意思,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以后,还好把问题引向深入,引导学生围绕文章的中心进行思考。在理解了《飞夺泸定桥》的以上问题后,还没有把问题全部解决掉。这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这样想:课文的题目为什么用“飞”“夺”呢?哪一部分是写“飞”的?哪一部分是写“夺”的?如果换一个词行吗?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得出:“飞”是抢时间,“夺”是攻天险。“飞”“夺”两个词表现了红四团战士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夺取胜利的决心。这样,学生的问题解决了,对课文的理解就很透彻了。

总之,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们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切实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但用什么方式质疑,在什么时候质疑,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因人而异、因势利导。

阅读全文(83)| 回复(0)|反映问题 | 引用通告(0)| 编辑

上一篇:怎样让你的孩子更聪明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主页: 标题:

首页

|

教育行政

|

教育动态

|

教学改革

|

德育时空

|

学校管理

|

教育科研

|

招考信息

|

教师之窗

|

学生天地

|

党团园地

|

网上办事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科研 >> 教育论坛 >> 正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初探

来源:中国教育曙光网

发表日期:2005年1月18日

作者:泉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李福安

教育心理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教学过程正是师生双方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启开他们心智的大门,使之从有疑到无疑再产生新疑,与教学过程的这一特征是一致的,其主旨都在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丰富学生的知识。

学生的问题性思维品质也即问题意识通常表现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小学语文学科极具工具性,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应视之为正常现象。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他(她)们有足够的动力去不断探索新的知识领域。诚如苏格拉底所言:“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在语文课中,重视并加强问题意识的培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从长远来看,也是创造发明的前奏。

一.进行能力训练,丰富学生的问题储备

一般说来,学生问题意识的产生都是根植于知识的理解,加强双基教学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基础和前提。

首先,应注意观察能力的培养。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小学生观察常常不分主次,马马虎虎的现象。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训练学生,使他们懂得观察要有重点。例如,可以采用提供中心句的方式,帮助学生确定重点,如“课外兴趣小组多有趣呀!”或“我校喜事多!”,其重点分别是“有趣”和“喜”。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有选择地围绕重点进行观察,头脑中自然而然地萌生出“怎样有趣?”或“喜在哪里?”等问题。此外,还要注意进行“有次序”、“细致”、“抓住事物的特点”等方面的训练。

其次,应加强思维方面的训练

思维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一般的和本质的特征,它总是与问题联结在一起的。加强思维方面的训练,对于问题意识的培养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教材的重点字、词、句等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如《司马光》一课,有位老师抓住“慌”字,从字音、字形尤其是从偏旁入手,启发学生提出以下几个有价值的问题;“为什么要用竖心旁?”“一起玩的小朋友怎么慌?”“司马光慌不慌?他怎么做?”如此等等。教师循此进行一环紧扣一环的思维训练,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就大大较强了。

当然,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离不开想象成分的参与。事实上,想象总是与观察、思维等环节相伴相随。教师应该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引导学生就人物、情境、事件等方面进行合理的想象,萌生出与理解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来。

第三,引导学生学会提问的方法

作为一种能力的培养,是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的。其中关键的是教师应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指导学生发现问题之所在。笔者常常有意识地让学生模仿老师,就某篇课文或某个词句进行设计问题的训练,不管所提问题与教学任务的相关程度如何,教师都给予中肯的点拨与鼓励,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事实说明,只要学生个体活动时感到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此时的问题意识才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开动。

二.营造民主平等的宽松氛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良好的课堂气氛是成功教学的基础,因为学生只有在宽松的氛围中,才能使自己感到心情愉悦,精力集中。值得一提的是,现在许多语文老师仍然顾着自己的教案而对学生的疑问听而不闻;有的从头到尾不见一点笑容地讲解课文„„凡此种种,学生只能沿着老师既定的轨道前进,个性受到了压抑。这种被动的接受性学习方式显然与问题意识的培养是背道而驰的。

1.师生双方应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

课堂是师生双方活动的空间,情感因素对教与学双方都有重大的影响,我们提倡以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第三次全教会特别强调讨论法的运用,正是要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课堂上应进行充分的交流与沟通。语文学科的答案常常不是唯一,我们应该而且必须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理解,例如词义的解释或课文段落的划分、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等等,只要言之有理,均应视为正确。师生之间应崇尚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本着解决问题的初衷一起分析、讨论、归纳。这一过程的本身既培养了师生的情感,也使学生感到舒畅,对问题的不同看法也就敢于表露。同时,当学生怀着强烈的问题意识进行探究,可以获得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这就有助于强化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很显然,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是有益于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的。

2.要掌握适当的教学节奏

节奏是伴随着客观事物的运动而发生的一种现象。教学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可以说无处不存在着节奏。语文教学所依据的教科书,每课基本是一篇文章,而“文章是最要有节奏的”。合理地营构和调控教学节奏,可以增强艺术感染力量,学生的问题意识必然受到点燃与启发。如《小站》一课在教学第一段的时候,可以设计火车行进的拉动的幻灯片,配以火车行进的汽笛声,渲染气氛;然后再配乐朗诵,指导学生抓住小站“小而偏僻”的特点。学生在强烈的艺术节奏里学习,兴趣自然浓厚。接着,第二段图文结合,让学生自学并指导以方位变换顺序拟“月台”的提纲,体会小站工作人员的“精心设计”,强烈的节奏徒然消失,代之以平稳缓慢的节奏,有助于学生作理性的思考,问题意识必然得到有效的激发。

3.鼓励学生大胆发问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老师可以及时了解各种反馈回来的信息。教师应一边听,一边紧张思考,迅速判断:学生表述的语音是否准确,语意是否完整,是否围绕中心内容来提问等等。教师要能迅速接受并及时处理来自学生的信息,才能对症下药地进行启发、引导、纠正,千万不要忘记给学生予恰如其分的评价。最重要的是,要创设机会让中下生尤其是那些性格内向、对语文兴趣不浓的同学发言,哪怕是极细小的进步,甚至只要说清楚都要给予肯定。“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始终是语文老师进行问题意识培养的一个终极目标。

三.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多方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的培养,并非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达到目的。教师必须认识到这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应注意问题情境的精心创设,多方面、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1.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给学生予鲜明生动的视听刺激

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之一在于能够化动为静,化抽象为直观。从这一点来看,是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的,也是当今教改的一个努力方向。语文课上的课件演示也正是看中这一功能而方兴未艾。以《十里长街送总理》为例,在介绍完周总理的生平后可先放课文的配乐朗诵,伴随着低沉的乐声,师生沉浸在悲痛的气氛中,带着强烈的感情进入了文中,接着用幻灯片分别显示人们等待灵车到来的动作、神态,学生观看之后提出了许多问题,教师抓住重点不放,围绕“作者为什么只写老奶奶青年夫妇红领巾这几个人物?他们的动作、表情、心情怎样?”再让学生自己解答,学生自己“看”得见、“听”得到,远比老师单纯讲解的效果好得多。

2.注意问题设置的难度和密度

问题的设置应有一定的难度,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活动,要使他们通过努力能够达到“最近发展区”,可以“跳一跳,摘果子”;同时应疏密有间,有一定的停顿时间,以适应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特别注意不要一直问个不停,否则学生应付都来不及,哪来的时间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此外,还要注意质疑环节的安排,这应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而定。例如有位老师在教《西门豹》第一自然段时,让学生找出关键的词语“荒芜”后,设计了一个巧妙的质疑环节——“这个词语可以提什么问题?”学生提出了“荒芜是什么意思?怎样荒芜?为什么荒芜?西门豹看到后怎么办?”等几个主要问题,伴随着课文的讲解,学生注意力集中,问题意识也得到了培养。

3.培养自学能力,促进问题意识的发展

鼓励和指导学生自学,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下完成教学任务,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一种基本训练。自学能使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钻研问题。善于自学就能活跃思维,发展能力。自学往往是求知欲所驱动的,而求知欲又是“问题”开始的。比如阅读课文一般安排在每一组课文的后面,其阅读的方法基本在本组的前面课文中已讲解过,教师就应该放手让他们学习,切忌把阅读课上成讲读课,讲得过多反而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也不利于问题意识的培养。

------------------

[上一篇]:新课程下教师要多“问课” [1-18]

[下一篇]:无书读还是有书不读 [1-18]

杭州教育城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杭州教育城域网(包括相关部门、处室、学校)”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教育城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杭州教育城域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杭州教育城域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教育城域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教育城域网联系。

杭州教育城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杭州市教育局主办 杭州市教育技术中心承办

联系电话:(0571)87068217 Email:webmaster@hzedu.net 您是第位客人

一、前言

陶行知先生曾在一首小诗中写:“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他用十分生动的语言概括了问题意识的作用。心理学研究也证明: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而创造潜能往往就在排疑解难的过程中被激发出来。著名科学家爱国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经验或实践上的技巧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问能解感,问能知新,任何科学的发现无不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善于设问,而且更要满腔热情地促使学生发问。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在教学中,重视学生提出问题,积极探索如何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是新世纪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问题与问题意识的内涵

问题就是疑点,他是一个人面对某种不认识的事物而又不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弄清它的产生的。根据其内容可分为低级问题、中级问题和高级问题。其解决方式分为记忆、推理和创造性思维。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它在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认知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这种心理状态可以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积极解决问题,是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因素。

三、强化问题意识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要求自己的学生“每事问”,他高度评价问题的价值及意义,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时,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是对问题意识作用的充分肯定。

(1)世纪之交,迎面扑来的是知识经济的大潮,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很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这重要历史关头,国家发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总动员令,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因此,教育首先应着眼于创造人才的培养。人才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须从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儿童入学后,思维的有意性、现实性、创造性和概括性都在不断发展,我们应紧紧抓住这一前提,在语文教学中强化问题意识,激发学习兴趣。

(3)强化问题意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其全面发展。在教学中不仅仅是教师要会提问,而且要能使学生提问,问题意识的培养就是使学生更敢于和善于提问,从而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四、优化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1)树立创新教育的教育观念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以前的教学模式:教师传授,学生接受,“填压式”的教学,几乎没有让学生“问”的机会。导致学生不爱问、不想问。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去体验发现的乐趣。

(2)创办开放式教学情境,强化问题意识。

现代教学必须由过去学生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改变,使每一个环节都与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相联系。所谓开放式的教学情境,要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以开放式的条件问题和途径,强化问题意识。在教学中,我认为应创设好两种开放式教学情境:

A.创设开放式人文环境,强化思维意识。教师要时时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充分尊重爱护学生的问题意识。课堂教学中应积极提倡:答错了允许学生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没想好的允许再想;甚至必要时允许学生不举手发表意见。对于学生萌发的各种问题,或是学生提出的不着边际或不切主题、奇思异想的问题,教师应以和蔼的态度积极引导,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启发学生开动脑筋,不迷信教材、教师,敢于发表个人见解,阐述个人评价意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和习惯。

B.创设开放式的问题情境,强化思维意识。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疑必生思,疑必生趣。“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就对大胆提问的学生给予表扬,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层面的提出问题。

例:《惊弓之鸟》这一篇课文,逻辑性较强,比较难懂,教学时,经过学生的自读课文、自提问题、小组讨论,在此基础上学生提出了很有研究价值的问题:(1)更羸为什么不用箭能把大雁射下来?(2)更羸怎么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3)大雁是谁害死的?尤其是第3个问题提得更有水平,它的答案不能直接从文章中找到,需要发挥想象和联想。教师把这些问题全写在黑板上,再让学生分小组学习、讨论,解决问题。最后集中讨论时,学生发言中出现了很多有趣的分析、奇特的思维、奇妙的语言,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实践证明,由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步骤进行教学,学生的求知欲更为强烈,他们迫切希望能从学习中提出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从而被动地去学习转为主动地去学习。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也是时代的要求,未来的召唤。

(3)解放思想,师生共同设计问题,强化问题意识。

现代教学不是把现有的教材内容灌输给学生,而是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教学材料的相关知识点,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或让学生在一定情况中提出相关问题,而不是墨守成规地、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我认为应该设计好以下几种问题:

a.发散性思维问题。它能激发学生的联想,帮助学生寻求不同的问题和解决途径,体现出学生的思维水平和不同的饿解题思路。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说:“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一句中老奶奶为什么焦急?为什么又能耐心地等待?我启发学生很好地动一番脑筋来解决这个矛盾。于是学生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有的说是为了突出老奶奶非见到总理灵车不可的心情,有的说是为了表达热爱总理的感情,还有的说是为了反映全国人民无限敬爱周总理的思想感情等,话题打开了,句子的含义也自然理解了。

b.创造性思维问题。既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感悟力,使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参与下进行大胆地猜测、尝试,以强化思维意识。如在教学《凡卡》一文时,就可设计这样的大胆训练:9岁的凡卡学徒生活是那么悲惨,连唯一的亲人都无法带他回乡下去,请你以自己的所见所闻、亲身感受,以《给凡卡的一封信》为题,给他写一封信,告诉他你的幸福生活,请他到你这儿来共享快乐,想象凡卡会过上怎样的幸福日子。这样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强化了问题意识,使学生提出多方面的设想和各种解决的办法,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饿发展。

c.延伸性思维问题。即是将课间知识向学生生活的延伸,从课内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中强化思维意识,感受知识的价值。如在教学小学十二册《刻骨铭心的国耻》后,可再看一遍《南京大屠杀》的录象片段,然后总结:为什么说这是“刻骨铭心的国耻”?作者用什么办法让我们记住这刻骨铭心的国耻的?我们应该怎样防止这奇耻大辱的再次发生?这样就将课间知识向学生生活作了延伸,从课内向课外作了延伸,强化了学生的思维意识。

(4)适时调控,把握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化问题意识,提高创新力。

演员是按导演的安排的过程去表演的,而教师不同,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学生不一定按教师的设想去做,而且认识水平不同的学生,其临场表现也有差异。因此,教师要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适时地利用自己的教育机智进行调控,即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又给予引导、点拨,发掘学生问题中的亮点,做出激励性地评价,不断强化问题意识,使学生敢于出新。

(5)构建新颖的教学模式,强化问题意识。

教师的教学不是取决于向学生传授了多少知识,而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自主学习,用自己的头脑积极思考,勇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好的教学模式,往往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效地发挥孩子身上蕴藏的无限潜能。结合自己多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工作经验,我认为一般可采取以下几种模式:“激疑—质疑—释疑—存疑”、“激疑—设疑—实践——探讨—解疑”、“自学——发现——讨论——展开——还原——评价”等其他教学模式,这样最有利于学生的自我探索,最有利于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最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又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上一篇文章: 农村分校学生对语文作业态度的调查

下一篇文章: 求同存异 放飞思维

第二篇: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研究方案

随着课堂改革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教学理念,己成为大家的共识但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还是较多地考虑如何教,如何让学生学会知识,掌握技能,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尤其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而教育又是一个不断产生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产生新问题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陶行知在一首诗里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闯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却发现很少有学生提问,即便是问,也只是问某一道现成的题目,而不能或不善提出真正有质量的问题。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要求。

2、课题界定:

问题意识主要是指学生具有自由探讨,积极思考,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阐述问题等自觉的心理活动。它是学生创造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感到疑惑的实际问题,并产生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培 养问题意识就是教师想方设法激发这种心理状态,并利用合理方法、创设情境,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启迪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3、研究的意义

本课题有利于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研究依据(—)理论依据

l、巴班斯基认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一种教学形式就是“问题教学”。这种形式的教和学的过程为: 教师

(1)提问、试验等形式,向学生提出研究问题的任务;(2)组织学生深思熟虑所提出的问题:(3)建议学生证明所提出的解决任务的方案的正确性;(4)如果学生的假设是正确的,那么要求他从该假设中做出关于所获得的新知识的结论。学生(1)接受任务,并开始思考解决的各种可能的途径:(2)说出解决这一任务的可能的方案:(3)证明其中一种方案的合理性;(4)概括做出的关于所回答的新知识的结论。

2、杜威提出的问题解决的五步模式:

(1)意识到困难的状态;(2)确定疑难所在;(3)提出问题的种种假设;(4)对问题重新加以阐述;(5)验证、证实或驳斥假设。

3、奥苏伯尔和鲁滨逊提出的问题解决的四个阶段:(1)呈现问题情境命题;(2)明确问题目标与已知条件;(3)填补空隙;(4)解答之后的检验。

上述三方面的理论虽然都有偏颇,但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示,为研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奠定基础。(二)实践依据

我校是一所村镇学校,学生家长多为农民和矿工,对学生的学习不够关注,一些关注学生的家长也只是关注成绩,而对关系学生终身发展的提出问提、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不够。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加上学校地处偏远,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不多,对课程改革认识不足,课堂教学不够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此项课题的研究,既是为了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也使教师在研究中提高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水平。

三、理论假说与研究目标 l、理论假说

每个学生都对精彩纷呈的语文学习活动充满了好奇心和疑问,如果教师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训练训练学生的提问技巧,学生就会在精彩分呈的问题中提炼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索研究,为日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基础。

2、研究目标(1)科研目标:

通过本课题研究,构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的教学模式。(2)育人目标:

敢问:即自己有了想法、问题、建议等后,有胆量把这些问题抛出来,勇于发表自己见解,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探索精神。会问:能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萌发猜想;并能综合运用原有经验和生活经验进行系统分析,理解信息,能广泛收集各种信息,从各种信息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善问:善于抓住问题的实质,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学习状况,从不同角度探索知识,寻找方式方法,能积极进行独立的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不拘泥于接受答案,善于质疑问难,善于自我反思,敢于向老师的答案挑战,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对问题的独立见 解,并有其深度。(3)工作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凝聚并带动一批教师,逐步培养教师的科研意识,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建设一支学习型、科研型的教师队伍。

四、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一五年级学生

2、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掇据课题的内容,课题组成员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整个课题的研究过程有行动,有研究,在行动中研究,使行动过程成为研究过程。“行动研究法”包括计划、实施、观察、和反思四个相互依赖的基本环节。计划是行动研究的第一个环节。实施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具体地贯彻行动计划。收集研究的资料,监察行动的全过程。反思就是对行动效果进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计划下一步的行动。

(2)经验总结法:在实验过程中加以回顾、反省、总结,通过分析和思考,总结实验的得失,再指导研究和实践。

(3)个案法:对实验班的个别学生(优等生、潜能生),进行个案分析,跟踪调查研究。辅助资料收集法、调查法、观察法、问卷法、座谈讨论法等。

四、研究原则

1、科学性原则:研究要体现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以实践探索方向的正确性。

2、合作性原则:引进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相互合作,共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达成学习目标。

3、开放性原则:本课题起始阶段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主要渠道,逐步开放学生学习活动的时间空间、开放学习方式(小组或个体)和指导教师(可以是校内教师,也可以是校外的家长或专业人士等),开放信息来源渠道(既可以在校内图书馆、实验室等场所查阅获取资料,也可以到校外采用采访、调查等形式获取资料),使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停留在课堂上和语文学科的学习中。

五、研究内容及措施(一)研究内容

探索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途径,完善小学语文问题教学的基本模式:受到启发——提出问题——阅读求解——解决问题——剖新发展。并根据学生的年段特点细化模式,使之与年级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相适应。(二)研究措施

(1)创造优良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适宜的环境。学生天性好奇心重,求知欲旺盛,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语文教学活动应顺应这一个规律,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师生之间要保持平等、和谐、民主的人际关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焦虑感,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特别要对学生自己发现而的提出问题进行鼓励。在教学中“少一些不准,多一些允许”,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砰吸”,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

(2)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科学的教育方法。

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及培养,不仅有赖于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以及适宜的环境和气氛,而且还要依靠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只有科学地设置河题情景,适时、适量、适度地处理好问题材料,使学生进入适宜的教学状态,才能有利于问题意识的培养。要做到这点,在课堂教学的问题设置上要体现“五度”、“五要”:“五度”一是难度,问题的设置要有。定的难度,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活动,让他们“跳一跳、摘挑子”;二是跨度,问题的设置要有主次、轻重之分。注意问题的内在联系以及知识的前后衔接;三是坡度,问题的设置要由易到难,由简入繁,由小到大,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四是密度,问题的设置应疏密有问,有一定的停顿时问,以适应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五是广度,问题的设置,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同时还应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智力水平,面向全体学生。“五要”一要简洁明确,问题设置要有针对性、目的性,表达简明扼要和清晰;二要讲求过程,不仅要学生说出正确的答案,还要知道答案是怎么来的,明白获得结论的过程,提高认识问题的能力:三要体现阶段性,在教学过程的不同发展阶段,应根据不同要求,采用不同的问题设置;四要有探索性,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分析,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五要注意时机,问题的设置时问要得当,把握好时机,寻求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

(3)采用延迟判断的方法给学生思维的时问和空间。

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我们不过早做出评价,使学生意见得到充分发表,把判断与评价分开;对于学习基础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层次的问题,要通过启发式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完成解答。在课堂上,我们老师的指导与讲解,力争较少叙述事实,较多提出探索性问题,较少给出现成答案,着力引发学生的独立探究活动,鼓励学生在解题中标新立异、另辟蹊径、不墨守成规,在教学中,要留出足够的时问,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独立思考、勇于刨新的精神。

(4)通过及时得到鼓励和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教学中,我们要及时肯定学生对的、好的地方并给予鼓励。当学生不敢提问时要及时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当学生敢于提问时要及时鼓励他们从多角度提出问题;当学生提出很多问题时要及时鼓励他们选择关键问题;当学生选中关键问题时要及时鼓励他们从课文和课外去搜集材料解答问题;当学生取得解决问题的成功时要由衷地和他们共享成功的喜悦。在提问和答问的过程中要严禁过早评价,要使问题教学得以充分展开。

六、研究过程

(一)准备阶段(2006年1月——2006年5月)2006年1月,选题,收集相关文献资料,成立学校课题组,申报课题。2006年3月,制定实验方案,培训实验教师。

2006年5月,修改实验方案,开题论证,召开学校课题开题会。(二)实施阶段(2006年6月——2008年3月)

1、培训实验教师,提高教师对教育科研和本课题的认识。通过教育科研对教育教学工作促进的实际案例,让教师认识到课题研究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是提高自身素质的有效方法。培训教师教育科研的一般方法,如研究方案的撰写、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学习与本课题相关的资料,如本课题的理论依据,已取得的研究成果等。

2、细化管理流程,制定课题管理规定。每学期在学校制定研究计划的同时,要求实验教师结合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个人研究计划,并及时总结。每学期至少举办两次课题讲座或课题研讨。每位实验教师每学期上一节课题汇报课,展示自己的研究进展。学校科研室及时收集整理研究资料,档案管理要科学、规范,填好课题管理卡。

3、探索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途径。

(三)总结阶段(2008年3月—2008年7月)归类整理研究资料,进行认真分析,撰写论文、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和教学案例,申请结题,参加验收答辩。

七、成果形式

教学案例、论文、研究报告。

八、保证措施

我校领导对此项给予高度重视,保证课题运行经费。主持人具有多年教育科研工作经验,有能力完成课题研究。学校科研制度完善,管理规范、科学,科研室有联网电脑,保证资料来源丰富,信息畅通。

第三篇: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初探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初探

市中区红旗小学张成我先从一个故事说起——国内的高才生到美国去念大学或研究生,学习总是格外地用功,上课认真记笔记,下课认真对笔记,考试前认真背笔记。考试的时候,老师讲了六点,我们的学生绝不会写五点半,保证将老师讲的内容全部还给老师。在中国这样的卷子表明老师讲的内容学生全部都掌握了,自然是满分。可在美国最多只得个B等,通常只能得C等。而一些学生只答了一两点,但有创见,是他自己思考出来的,是从其他资料获取的,这样的卷子才能得A等。我们有些学生表示不理解,去询问老师:“我们六点都讲出来了,为什么只能得C等,而他们只答了一两点,却得A等?”老师的回答也是值得回味的:“你答了六点不错,可是这六点我都已经讲过了呀!我讲过了,你还说它干什么呢?我讲六点,那是我思考的,是已有的六种可能性,或解决问题的六种方法。他们只讲了一点或两点,但那是他们自己的。我讲课的目的,就在于启发大家通过我讲的六点,形成你们自己的思考,得到你们自己的答案。”我们的教育是学生带着问号走进课堂,带着句号走出课堂;美国的教育是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然后是带着满脑子的问题(或新问题)走出课堂。我们的学生走出教室后是用练习、作业去验证课堂上所解决的问题。美国学生走出教室,是带着问题走进图书馆、实验室学习、探究、寻求问题的答案。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不会)的学生教育成没问题,全懂了(学会了),所以中国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国学生年级越高,越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美籍华人、著名的旅美教育博士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先生在研究了东西方教育比较后发现:中国人为什么“赢在起点,输在终点”。结论是:中国人缺乏怀疑精神、创新意识。大家想一想,中国的父母、老师、校长教育学生都是“你上课要认真‘听讲’,要听老师的话”。请注意是认真“听讲”,而不是教孩子“你上课要认真‘提问’。家长、教师下课后与学生交流张口也是“你今天学得怎么样?”而不是“你今天问得怎么样?”“提了多少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说:“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何使教师、学生的提问更有价值?下面我谈三个方面。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问题意识。

大家知道,传统的教学是教师提问,学生作答,教师传授,学生接受,这种“填灌式”的教学,学生几乎没有“问”的欲望,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中就要勇于创设一种诱发学生质疑的欲望,学习的欲望。

1、图文并茂的多媒体展示,引学生入境。

在教学《燕子》时,我们除了读题联想外,是不是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多媒体图文出示:“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因为学生与这两句话进行了反复对话并认真观察了这机灵的小燕子,在对话与观察中自然产生了自己的疑问:为什么作者只写了一身乌黑的羽毛?那燕子的爪子、头、腹部和嘴呢?这样完整吗?等等。“想知道问题的答案吗?”请到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燕子》中寻找吧。

2、意味深长的故事,引学生思考。

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一个引人深思的故事。古代济阳有个商人过河时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麻杆大声呼救。有个渔夫闻声而致。商人急忙喊:“我是济阳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给你100两金子”。待被救上岸后,商人却翻脸不认帐了。他只给了渔夫10两金子。渔夫责怪他不守信,出尔反尔。富翁说:“你一个打渔的,一生都挣不了几个钱,突然得十两金子还不满足吗?”渔夫只得怏怏而去。不料想后来那富翁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有人欲救,那个曾被他骗过的渔夫说:“他就是那个说话不算数的人!”于是商人淹死了。商人两次翻船而遇同一渔夫是偶然的,但商人的不得好报却是在意料之中的。因为一个人若不守信,便会失去别人对他的信任。引入──《五色鹿》。

3、思想深刻的名人名言,引学生质疑。

例:《永远的白衣战士》

(师生问好后,师说:在学习课文之前,老师要送给大家两句诗)。屏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

①想跟老师一起朗读吗?(多遍:读──再读)

②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③学生质疑。

二、把握探究点,生成问题。

课文的探究点往往是课文的题目、词语、句子,是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关键。

首先从整体上把握。如《生命的壮歌》的题眼“壮”,《鸟的天堂》文末句“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最佳路径》的“给人自由,任其选择”;《天鹅的故事》: “从此以后,这支猎枪就一直挂在墙上,再也没有动过。”“老人为什么没有向天鹅开枪,却把枪挂到肩头,悄悄地离开了湖岸?”

其次在局部中把握。如《天鹅的故事》,围绕着总探究点,学生找到了“腾空而起”、“石头似的”、“撞击”、“颤动”、“惊住”、“呆呆地”等词语,提出问题:“你在冰面上看到了什么?”“当它们看到这只老天鹅从天上落下来撞击冰面时是怎么想?”“当它们第二次看到这只老天鹅从天上落下来撞击冰面时又怎么想?”等等。

立足探究点的质疑,使学生的提问更有目的性,问题的思路更加清晰,富有突破性和联

系性。

三、筛选、整合问题,提高问题质量。

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一旦学生的质疑欲望被激发,或者只要让学生质疑,学生就会提出许多问题,有的问题还毫无价值。我在教学《永远的白衣战士》这样处理的:第一课时有两个质疑环节:一是在揭题后引导学生质疑;二是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安排了课文质疑。“刚才我们就题目提出了自己的疑问,那么在读书的过程中,你们一定又有许多新的问题,请大家提出来。谁能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我就请他把问题写在黑板上,并奖励一颗星。”学生一听来劲了,接连提出了十几个问题,光写在黑板上的就有七、八个,接下来,我是这样处理的:“同学们,你们一节课发现了这么多问题,真了不起。但是问题这么多,该怎么解决呢?我真没有办法,谁帮我出出主意想想点子?”──

有的学生提出,围绕问题阅读课文,一个个解决。我说:“这么多问题一个个解决,时间来不及。”

又有学生提出,把问题分给几个小组,每小组讨论几个问题,然后再集中解决。我高兴地说:“这个主意不错,分工合作,能提高效率,但还不能算最好。”

这时,一个学生说:“挑出几个重点问题讨论,重点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也就解决了。”我握住这个学生的手说:“抓重点、抓要点,这是一个好办法。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这么多问题中,哪些问题最重要?请各小组讨论讨论,找出主要问题。”

经过讨论,大家认为下面三个问题比较重要:

1.为什么说叶欣是“永远的”白衣战士?

2.从哪些地方,你能体会到叶欣工作的“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在感受深刻的地方做上标记。

3.课文通过哪些描写来反映叶欣的光辉形象的?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梳理是为了在沙砾中发现金子。在阅读时看到文本的“眼睛”,我们质疑的目的是什么?一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就是通过问题引起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和起点、主线;二是通过学生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舍得花时间,下功夫,引导学生敢问、善问。当然,即使在学生问题意识得到强化的时候,我们教师仍有提问的必要。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只有让学生靠自己的能力自觉地去学去思,我们的学生才会形成一定的生存能力,才会成为一个健全的人,我们的民族,才会有不竭的创新动力,才会永远傲立于世界。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初探

张成市中区红旗小学

第四篇:语文教学中如何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语文教学中如何保护和培养学生的

问题意识

单位:甘肃省庆阳市庆城县太白梁林业中学

作者:安万桢

电话:***

职称:中学高级教师

摘要:

培养和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开辟安全区域,让学生敢问;体现、强化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会问:学习方式进行改变,利于学生爱问,把问题意识融入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

关键词:

保护

培养

问题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过程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研究的心理状态。它在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认知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是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问、会问、爱问。那么如何来保护这种意识呢?根据平时的探索,我归纳了以下几点:

一、要构建心理安全区域,让学生敢问

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会发现,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提出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的提问、表达受到了各种限制,可能还会招致教师的指责,甚至挖苦,或者是害怕批评,于是出于因怕给自己惹麻烦而不提问题的学生只能越来越多,必须清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为学生的“问”营造良好的氛围。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给学生创设宽松安全的环境。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是要创设宽松、安全的环境和氛围,增进教学的民主性,巧妙的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传授知识的无声媒介,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是陶冶情操的潜在力量。只有在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师生才能平等的对话,学生才能张扬自己的个性,培养探索未知的信念、意志和品质,释放出巨大的潜能。如教《心声 》时,我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当老师问道他们知不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时,这些孩子为什么却沉默不语呢?如果老师也作为小组成员加入了讨论的行列中,这样就可以很好的消除了学生的心理障碍,从而为师生进行平等对话,创设了宽松而又自由的学习环境,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知识的热情更加高涨。只有这样,学生才敢想、敢说、敢问。

2.开放提问时空。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是教师讲到哪里,学生想到哪里,学生没有自己的思维空间,没有自我发展的余地。因此,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与真理的探求者、发现者,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有充分的思维和自我表现的时间和空间,努力做到:特征让学生观察,思路让学生探索,方法让学生寻找,意义让学生概括,结论让学生验证,难点让学生突破。有调查表明;生活在美国的中国后裔在学习竞争中往往不比美国学生差,但走上工作岗位后,在总体上能力不如美国人,为什么呢?一位美国心理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他发现,如果按照鲍姆琳德(美国心理学家)的分类标准来划分,大多数中国移民家庭的教育方式是专制型的,其子女的学习成绩虽然往往超过白人和黑人,但在其他方面容易出问题,比如交往技能差,人缘不好,经常被白人和黑人学生欺负,喜欢和亚裔学生扎堆儿等。专制型的家庭教育尽管是他们的学习成绩高一些,但他们却牺牲了对自由和自主的追求。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自我表现和交流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体验,让学生自始至终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3.尊重学生劳动。叶澜教授指出: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间积极互动的过程。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的看,认真的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意见。对学生提出的一些意想不到的“高见”,要及时采纳并给予充分肯定。如进行课外辅导资料《蝙蝠与雷达》教学时,学生问“蝙蝠夜间飞行靠的是嘴和耳朵,那么蝙蝠的眼睛究竟起什么作用?”当遇到类似这样一时难以回答的问题时,教师不妨这样处理:首先教师老实告诉学生这个问题目前自己也没有弄明白,然后用鼓励的口气说:“我们一起上网查一查,问一问别人,或翻翻课外书籍,看谁有本事最先弄明白好不好?”这样,不仅拓展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空间,激活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而且尊重了学生的劳动。

二、强化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会问

1.体现学生主体意识。主体意识是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主题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观念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愈强,他们参与自我发展,在学习活动中实现自己的本质力量的自觉性就愈大,从而也就能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力量,不断调整,改造自身的知识结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陶行知先生讲,如果你按着鸡脖子喂米给鸡吃,它乱叫乱挣也不会吃。如果你松开鸡,它就会自己去主动吃米。喂鸡如此,课堂教学更应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让他们积极思考,自觉实践、主动发问、生动活泼地发展。

2.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课堂是学生接受知识、提高能力、增强素质的主要阵地。课堂上,教师要经常地诱导和启发学生改造、重组和重新解释他们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并且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问,不断发现尚未解决的问题。如教学《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导题时,让学生观察课题有什么特别之处?为什么?“ 正确 ”指的是什么?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

3.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探索和创新的源头。正像教育家顾明远所说的,“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学习好的学生”。因此,在教学中要花大力气引导学生寻疑、质疑、释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教学《敬业与乐业》一文,可安排时间让学生质疑。学生可能会提出好多好多的问题。学生提出问题,这是他们勇于探索的思维火花在闪亮,于是马上给提问的学生予以充分的肯定,赞扬他的苦钻精神,由此点燃全班学生创造思维的火焰。

三、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爱问

现代认知结构理论认为,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该过程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尝试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因此,教师应让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善于再尝试、探究、合作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1.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典型的、完整的感性材料,让学生自己在操作、实践、阅读、想象中去探索和发现规律,学会学习。如在教《故乡》.一文时,我在布置预习时给学生提出了以下要求:(1)看好课文前面的导读提示,明白学习本文的主要目的;(2)自读课文,查阅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了解课文大意,细读自认为精彩的语句;(3)思考文中描写景物所可爱表现在哪些方面,记录存在疑难问题。这样就给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去学习,思考并解决问题,久而久之这种尝试能力就会不断提高。2.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探究是包括学生学习在内的一切活动的本质属性。探究赋予学习者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习者通过独立、深入的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如教学《灯光》一文,先让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自己读懂课文,再让学生交流读书方法:有的说是抓住课题来读;有的则借助插图,联系课文。学习方法各不相同,我没有吧方法强加给学生,要还给学生自主选择的主动权。从问题开始,由解决问题再到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使整个学习过程在探索中获得发展。3.让学生在合作中发现问题。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合作学习。凡是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让学生通过讨论、思想碰撞、组织交流来解决。如在教《范进中举》一文时,让学生带着“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范进除了参加科举考试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外,再没有其他方式来让自己生活的更好吗?”这一问题展开讨论,老师也参与了小组讨论活动。结果有的说“像现在的这个社会,好多人可以通过做生意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正如像文中的胡屠户”。教师还可以设计类似许许多多的问题,让学生大胆的发言,互相辩解,通过让学生进行合作与交流,从而使学生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互相受到启发,共同获得提高。

总之,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方法还很多很多,只要我们在实践中用心去体会、去探索、去研究,一定还会有更有效的、切实可行的好方法,能为我们更好的教学而服务。

第五篇: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探索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探索

江西省安福县横龙垦殖场子弟学校

杨志明

(通讯地址:广东省东莞市东城区花园小学

邮政编码:523107)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促使学生具有强烈的“推陈出新”意识,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实践证明,创新教育的突破口是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作为以创新精神培养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基础学科——小学语文,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学科,我们更应该转变观念,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创设问题情境,诱发问题意识

1、凭借疑点,创设问题情境。课文的题目、含义深刻的句子、与众不同的用词及标点、文中人物的特殊行为、奇特的自然现象、结构的安排、内容的选择等,都可以成为设境的凭据。如《劳动最有滋味》“劳动是辛苦的,为什么说它最有滋味?”《海上日出》“‘连我也成了光亮的了’是怎么回事?”

2、设疑创境,把握问题时机。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地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如教学《田忌赛马》,课前审题引导质疑:田忌是什么人?他与谁赛马?赛马的经过怎样?谁胜谁负?通读全文后布疑:齐威王的三个等次的马都比田忌的强,可却输了,真是不可思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激发问题矛盾,引导读文探究。课中设疑,引导深入品析:齐威王“夸耀”自己的马,可以说成“夸奖”吗?为什么?课后,改变课文本身的条件,设疑:假如再赛一次,齐威王会赢吗?由浅入深的引 1 导,由易到难的设障,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进问题的氛围中,逐渐悟出问的规律,找到问的途径。

二、提供问题实践,强化问题意识

(一)营造宽松氛围,激发提问兴趣

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的思维会异常活跃。教师放下架子,以“先知先觉的朋友”或“服务生”的身份出现,创造一种推心置腹交流交谈的气氛,让学生无拘无束地把自己对文章的各种感觉、怀疑带到课堂上来,从而乐问善问。

(二)参与提问设计,学会问

发现问题是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的综合体现,学生会从中获得一种成功感和自豪感,激发学习的内动力。学生参与提问设计,教师要做好示范指导工作。

首先,让学生学会问什么。提问有很多种类型,有浅层次的疏通性问题、促进深入思考的深究性问题、品尝表达方式的鉴赏性问题和评价性问题、挖掘课文“空白”处的想象性问题等。如学习《挑山工》伊开始,学生只提出一些疏通性问题,如:①挑山工是什么人?②他们是怎样工作的?③他们为什么要做这些工作?我启发他们进一步思考:在这篇课文中,我们还有一些更想知道的问题,如作者与挑山工相遇的经过怎样?挑山工给了他哪些深刻印象?其中哪一点启发最大?作者为什么说这位山民的话“似乎包蕴着意味深长的哲理”?作者画挑山工有什么用意?并让学生讨论比较这两组问题,哪些问题更能有思考价值。这一讨论,使他们认识到,在促使自己深入思考的地方,应留意重点的词句,选择性地提出问题,养成咬文嚼字、认真推敲的好习惯。

其次,让学生学会怎样问。在好奇兴趣之处可“趣问”,如《小壁虎找妈妈》的“小壁虎爬呀爬,爬了多少天才长出尾巴呢?”难以体会之 2 处可“联问”,如《十里长街送总理》“到底是谁在无声地指挥?”联系已学过的关于周总理光辉事迹的课文,深入地问;思维活跃处可“曲问”,如《草船借箭》“假如鲁肃忠主心切,向周瑜告密,诸葛亮该怎么办呢?”课文的“空白”处可“添问”,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当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白烟,爆炸即将发生时,董存瑞会在想些什么?”不认同处可“驳问”,如《草船借箭》“诸葛亮明明是设计骗箭,为什么偏偏说‘借箭’呢?”

(三)把握探究点,巧设问

课文的探究点往往是课文的题目、词语、句子,是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关键。

首先从整体上把握。如《狼牙山五壮士》的题眼“壮”,《鸟的天堂》文末句“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我的战友丘少云》的“纹丝不动”,《十六年前的回忆》: “‘1948年,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一天。’其实作者是忘不了什么?”“那一天发生的事情对作者产生了哪些重大的影响?”“随着事情的发展,作者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其次在局部中把握。如《十六年前的回忆》,围绕着总探究点,学生找到了“不慌不忙”、“严峻”、“安定”、“沉着”、“瞅了瞅”、“会意”等词语,提出问题:“面对着残暴的敌人,李大钊同志为什么不慌不忙?”“作者为什么用‘严峻’描写人物的表情?”“文中父亲两次‘瞅了瞅我们’含意有什么不同?”“李大钊同志的‘会意’包含着什么?”等等。

立足探究点的质疑,使学生的提问更有目的性,问题的思路更加清晰,富有突破性和联系性。

(四)寻找疑惑处,挑战问

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作品永远是“半成品”,教师的讲解也是“半 3 成品”。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挑战,提出异议,展开思想的翅膀,在学习中时刻闪现智慧的火花。如学习《落花生》一课,学生敢想敢问:“难道做人就非做像花生一样的人不可吗?”“为什么不能做像苹果、石榴那样的人?”“能不能做既像苹果、石榴,又像花生的人呢?”

现在是知识、信息高度发展的时代,学生不唯书、不唯师的精神更加突出。我们应该保护学生的这种挑战精神,做好引导工作,帮助他们客观地看待问题,强化问题意识。

三、沟通问题联系,深化问题意识

在学生了乐问善思的基础上,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沟通问题的联系,借助实例,帮助他们回顾、分析、总结提问题的思考过程,经历从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再渗透到实际学习中去的过程,使问题意识在学生内部思维中形成良性循环系统,不断得到深化,从而自我省悟,养成持久的问题思考习惯。

由于内在的学习思维品质长期得到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目光变得敏锐,捕捉信息的能力增强,他们积极探究,合作解决问题。刚学完《鸟的天堂》,学生看着满眼苍翠的校园,便突发奇想:“我们的校园也能变成鸟的天堂吗?”“我们的家乡能否成为人们生活的天堂?”于是,在校园的树上放鸟笼,为鸟儿安家的活动开始了。由于同学们爱鸟护鸟,如今我们学校真的变成了人与鸟儿和谐相处的鸟的天堂。

实践证明,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学习资源,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我们最终能构建起开放创新的、充满生机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真正落实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作者简介:

杨志明,男,中学语文一级教师。1986年毕业于江西省永新师范学校,4 1990年自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专毕业。在江西省安福县横龙垦殖场子弟学校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十七年,积累了较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担任学校语文教研组长多年,是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和语文学科带头人。有多篇论文参加全国性教育教学论文大赛获奖。

下载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小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小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宿迁市沭阳县华冲实验小学荣利 内容摘要: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疑是思之始,学之端。从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和发展学......

    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长期以来,我们的老师都扮演着传道、授业的角色,可真正有多少人关注着如何为学生解惑呢?或许,我们会告诉了他们很多问题的标准答案,也让他......

    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成果

    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成果 实验小学东校区 孟军玲 存在现状: 1、学生存在心理障碍。有问题不敢提,怕老师或同学嘲笑。(不敢问) 2、教师不能创设良好的问题情......

    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最终五篇)

    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朱绍禹先生曾说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使问题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始终,是‘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基本保证,是‘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如何在做中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如何在做中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在做中学教学活动中,我们常常发现,孩子们都是被动地思考和解答老师抛出的问题,而很少自主产生问题。然而问题意识在思维活动乃至人的认识......

    浅谈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文山州广南县曙光初级中学文明生 【关键词】创新,意识,学生,培养,如何,教师,范进,问题,评价,提出 曾几何时,记得江泽民同志说过:“......

    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范文模版)

    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没有问题的数学是枯燥的数学,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趣的数学学习是建立......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曲靖市陆良县小百户镇中坝小学季绍云 [内容提要]: 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社会需要创造型人才,而创造型人才需要强烈的问题意识。小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