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农村小学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问题意识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农村小学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思维能力的动力,创新精神的基石。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它的行为表现是对事物的好奇、喜欢和探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具备了强烈问题意识的学生,才有可能关注知识方法及其研究过程。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就忽略这点,常常是一堂死气沉沉的教师演说课或是华而不实的气氛活跃的,老师和学生的一问一答。因此,我认为要使在没有现代教学设备的农村小学语文课堂真正的活起来,必须在语文教学中激活和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必须进行创造性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下面谈谈我多年来在农村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几点做法:
一、激发好奇心,使学生想问
“好奇”是学生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对新出现的情况和新发生的变化及时作出反应。发现问题,并追根寻源、激发思考、引起探索欲望,开始创新活动。因此,我根据小学生这一特点,激起学生研究问题的浓厚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引出探索的欲望。如:我在上《草船借箭》这课时,抓住“借”字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借”其实是骗,为什么偏偏用“借”呢?通过分析使学生明白这里用“借”不但点出诸葛亮的聪明、智慧,而且暗示了这箭在后来作战时还要还给曹操。也就是曹军造箭射自己。
二、创造条件,使学生敢问
在语文课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要使学生敢问。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
1、创设积极宽松的教学情境。在农村语文课堂上,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没有讨论、交流、课堂死气沉沉,我这几年尝试着,与学生多进行情感交流,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没有害怕感而敢于从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创设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一种心理上的安全和愉悦,为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提供良好的心理条件。教师要平等地对待学生,给每个学生的提问投以微笑,关注和点头,允许他们在教师讲授的过程中插话。引导学生敢于对教师、书本上的观点,提出质疑,要积极提倡学生标新立异、勇于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提供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由地思考问题。允许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辩论,让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质疑促思。
三、教给方法、使学生会问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困难”可见提问并不容易。学生从“敢问”到“会问”,有一个培养和提高的过程。需要教师的示范和引导。
1、以问引文。教师的提问要有启发性,要抓住关键之处。这样能够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中矛盾之处的注意。从而产生相关疑问。如:《猫》一文中有这样的句子:“说猫老实吧——它——贪玩——尽职——”引导学生在这些地方提出问题:“作者为什么说猫老实却又说它贪玩?贪玩又尽职呢?学生提出这些问题后,然后通过讨论,就会把课文理解得更深,学生的思维也更深化。
2、提供范例。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学生喜欢模仿的又是教师的行为方式,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提问的角度、思路、方法方面给学生提供范例。善于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敢于想像猜测,对同一个问题多层面,多视角地去观察、分析和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探因求果、正反对比、逆向思维、突破定势等方法,提出来具有创新性的问题,长期潜移默化,学生便会由原来的被提问变为主动提问。
3、变课堂的“纵向提问”为“横向提问”。所谓横向提问就是在课堂上问题不是由教师提出,而是由学生自己提出,再由学生通过思考来自行解决的一种提问方法。由于提问者与回答者在课堂教学中都具有同等的学习者地位,因此这种提问方法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纵向提问相比,可以使学生比较容易地消除在课堂回答过程中的紧张感,能为推动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和发现问题,敢议论问题和提出问题,善于回答问题和分析问题创造了条件,使学生有机会在一种既无拘束又较热烈的教学环境中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四、提高认识、使学生善问。
善问是在学生有主动提问意识基础上的更高的要求,是敢问、会问的进一步提高,善问是要问得当,问得明、问得妙。
问得当,是指当问之处才问,不要一有疑就问,每疑必问,应当经过充分的思考确实有疑问再提问。那些通过自己的努力,或通过查工具书、向别人咨询、与同学互相讨论便能得以解决的问题,则不必提问。
问得明,是指对问题的表述要清楚、明白。清晰的表达。可以使问题更加明朗,而且还能帮助提问者自己理清思路,为问题更加深入探讨和解决提供契机。
问得妙,是指学生提出的问题具有很高的认识水平,这些问题无法从课本或教学资料中得到答案,必须由学生经过理解、分析、推测、归纳等过程将那些看似零碎的信息进行加工。这就需要调动提问者认知方面的所有潜能,有时还要受到自己的兴趣、动机等非智力因素的制约。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敢问、会问、善问、并且把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及时纳入教学思路之中,这样既加强训练的针对性,又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我们农村语文课堂教学,不管用何种方法,都必须符合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思维和语言为核心,以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为根本目的。
第二篇: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研究方案
随着课堂改革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教学理念,己成为大家的共识但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还是较多地考虑如何教,如何让学生学会知识,掌握技能,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尤其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而教育又是一个不断产生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产生新问题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陶行知在一首诗里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闯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却发现很少有学生提问,即便是问,也只是问某一道现成的题目,而不能或不善提出真正有质量的问题。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要求。
2、课题界定:
问题意识主要是指学生具有自由探讨,积极思考,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阐述问题等自觉的心理活动。它是学生创造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感到疑惑的实际问题,并产生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培 养问题意识就是教师想方设法激发这种心理状态,并利用合理方法、创设情境,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启迪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3、研究的意义
本课题有利于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研究依据(—)理论依据
l、巴班斯基认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一种教学形式就是“问题教学”。这种形式的教和学的过程为: 教师
(1)提问、试验等形式,向学生提出研究问题的任务;(2)组织学生深思熟虑所提出的问题:(3)建议学生证明所提出的解决任务的方案的正确性;(4)如果学生的假设是正确的,那么要求他从该假设中做出关于所获得的新知识的结论。学生(1)接受任务,并开始思考解决的各种可能的途径:(2)说出解决这一任务的可能的方案:(3)证明其中一种方案的合理性;(4)概括做出的关于所回答的新知识的结论。
2、杜威提出的问题解决的五步模式:
(1)意识到困难的状态;(2)确定疑难所在;(3)提出问题的种种假设;(4)对问题重新加以阐述;(5)验证、证实或驳斥假设。
3、奥苏伯尔和鲁滨逊提出的问题解决的四个阶段:(1)呈现问题情境命题;(2)明确问题目标与已知条件;(3)填补空隙;(4)解答之后的检验。
上述三方面的理论虽然都有偏颇,但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示,为研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奠定基础。(二)实践依据
我校是一所村镇学校,学生家长多为农民和矿工,对学生的学习不够关注,一些关注学生的家长也只是关注成绩,而对关系学生终身发展的提出问提、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不够。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加上学校地处偏远,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不多,对课程改革认识不足,课堂教学不够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此项课题的研究,既是为了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也使教师在研究中提高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水平。
三、理论假说与研究目标 l、理论假说
每个学生都对精彩纷呈的语文学习活动充满了好奇心和疑问,如果教师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训练训练学生的提问技巧,学生就会在精彩分呈的问题中提炼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索研究,为日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基础。
2、研究目标(1)科研目标:
通过本课题研究,构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的教学模式。(2)育人目标:
敢问:即自己有了想法、问题、建议等后,有胆量把这些问题抛出来,勇于发表自己见解,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探索精神。会问:能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萌发猜想;并能综合运用原有经验和生活经验进行系统分析,理解信息,能广泛收集各种信息,从各种信息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善问:善于抓住问题的实质,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学习状况,从不同角度探索知识,寻找方式方法,能积极进行独立的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不拘泥于接受答案,善于质疑问难,善于自我反思,敢于向老师的答案挑战,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对问题的独立见 解,并有其深度。(3)工作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凝聚并带动一批教师,逐步培养教师的科研意识,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建设一支学习型、科研型的教师队伍。
四、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一五年级学生
2、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掇据课题的内容,课题组成员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整个课题的研究过程有行动,有研究,在行动中研究,使行动过程成为研究过程。“行动研究法”包括计划、实施、观察、和反思四个相互依赖的基本环节。计划是行动研究的第一个环节。实施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具体地贯彻行动计划。收集研究的资料,监察行动的全过程。反思就是对行动效果进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计划下一步的行动。
(2)经验总结法:在实验过程中加以回顾、反省、总结,通过分析和思考,总结实验的得失,再指导研究和实践。
(3)个案法:对实验班的个别学生(优等生、潜能生),进行个案分析,跟踪调查研究。辅助资料收集法、调查法、观察法、问卷法、座谈讨论法等。
四、研究原则
1、科学性原则:研究要体现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以实践探索方向的正确性。
2、合作性原则:引进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相互合作,共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达成学习目标。
3、开放性原则:本课题起始阶段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主要渠道,逐步开放学生学习活动的时间空间、开放学习方式(小组或个体)和指导教师(可以是校内教师,也可以是校外的家长或专业人士等),开放信息来源渠道(既可以在校内图书馆、实验室等场所查阅获取资料,也可以到校外采用采访、调查等形式获取资料),使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停留在课堂上和语文学科的学习中。
五、研究内容及措施(一)研究内容
探索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途径,完善小学语文问题教学的基本模式:受到启发——提出问题——阅读求解——解决问题——剖新发展。并根据学生的年段特点细化模式,使之与年级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相适应。(二)研究措施
(1)创造优良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适宜的环境。学生天性好奇心重,求知欲旺盛,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语文教学活动应顺应这一个规律,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师生之间要保持平等、和谐、民主的人际关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焦虑感,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特别要对学生自己发现而的提出问题进行鼓励。在教学中“少一些不准,多一些允许”,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砰吸”,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
(2)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科学的教育方法。
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及培养,不仅有赖于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以及适宜的环境和气氛,而且还要依靠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只有科学地设置河题情景,适时、适量、适度地处理好问题材料,使学生进入适宜的教学状态,才能有利于问题意识的培养。要做到这点,在课堂教学的问题设置上要体现“五度”、“五要”:“五度”一是难度,问题的设置要有。定的难度,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活动,让他们“跳一跳、摘挑子”;二是跨度,问题的设置要有主次、轻重之分。注意问题的内在联系以及知识的前后衔接;三是坡度,问题的设置要由易到难,由简入繁,由小到大,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四是密度,问题的设置应疏密有问,有一定的停顿时问,以适应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五是广度,问题的设置,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同时还应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智力水平,面向全体学生。“五要”一要简洁明确,问题设置要有针对性、目的性,表达简明扼要和清晰;二要讲求过程,不仅要学生说出正确的答案,还要知道答案是怎么来的,明白获得结论的过程,提高认识问题的能力:三要体现阶段性,在教学过程的不同发展阶段,应根据不同要求,采用不同的问题设置;四要有探索性,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分析,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五要注意时机,问题的设置时问要得当,把握好时机,寻求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
(3)采用延迟判断的方法给学生思维的时问和空间。
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我们不过早做出评价,使学生意见得到充分发表,把判断与评价分开;对于学习基础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层次的问题,要通过启发式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完成解答。在课堂上,我们老师的指导与讲解,力争较少叙述事实,较多提出探索性问题,较少给出现成答案,着力引发学生的独立探究活动,鼓励学生在解题中标新立异、另辟蹊径、不墨守成规,在教学中,要留出足够的时问,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独立思考、勇于刨新的精神。
(4)通过及时得到鼓励和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教学中,我们要及时肯定学生对的、好的地方并给予鼓励。当学生不敢提问时要及时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当学生敢于提问时要及时鼓励他们从多角度提出问题;当学生提出很多问题时要及时鼓励他们选择关键问题;当学生选中关键问题时要及时鼓励他们从课文和课外去搜集材料解答问题;当学生取得解决问题的成功时要由衷地和他们共享成功的喜悦。在提问和答问的过程中要严禁过早评价,要使问题教学得以充分展开。
六、研究过程
(一)准备阶段(2006年1月——2006年5月)2006年1月,选题,收集相关文献资料,成立学校课题组,申报课题。2006年3月,制定实验方案,培训实验教师。
2006年5月,修改实验方案,开题论证,召开学校课题开题会。(二)实施阶段(2006年6月——2008年3月)
1、培训实验教师,提高教师对教育科研和本课题的认识。通过教育科研对教育教学工作促进的实际案例,让教师认识到课题研究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是提高自身素质的有效方法。培训教师教育科研的一般方法,如研究方案的撰写、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学习与本课题相关的资料,如本课题的理论依据,已取得的研究成果等。
2、细化管理流程,制定课题管理规定。每学期在学校制定研究计划的同时,要求实验教师结合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个人研究计划,并及时总结。每学期至少举办两次课题讲座或课题研讨。每位实验教师每学期上一节课题汇报课,展示自己的研究进展。学校科研室及时收集整理研究资料,档案管理要科学、规范,填好课题管理卡。
3、探索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途径。
(三)总结阶段(2008年3月—2008年7月)归类整理研究资料,进行认真分析,撰写论文、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和教学案例,申请结题,参加验收答辩。
七、成果形式
教学案例、论文、研究报告。
八、保证措施
我校领导对此项给予高度重视,保证课题运行经费。主持人具有多年教育科研工作经验,有能力完成课题研究。学校科研制度完善,管理规范、科学,科研室有联网电脑,保证资料来源丰富,信息畅通。
已
第三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体意识培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体意识培养
安宁市实验学校
邓妤珠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的要求,还在“评价建议”中提出“应注意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
从对教材编者提出选文“体裁”要求,到对学生提出“文体的把握”要求,说明我们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从而能“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教学实践中,我紧紧围绕文本的文体特征,从“交给方法”这一角度出发,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准确定位,明确文体意识要求。
“文体意识”是指人们在文本写作和欣赏中,对不同文体模式的自觉理解、熟练把握和独特感受,是对读写实践的一种能动的再认识。对作者来说,他会根据具体的主题思想和表达内容,去恰当选择从大量文本中抽象出来的、存储在大脑信息库中的某种文体模式,建构自己的作品,以实现特定的写作意图和审美理想。对读者而言,他会按照文本所提供的具体内容或形象,运用头脑中先于阅读的某种体裁类型,解读、接受文本所携带的某种语言的、思想的或审美的信息,同时又在它的未定空白处赋予新的含义。可见,文体意识是人们文本艺术思维趋向成熟的标志,是一种深厚语文修养和读写技能的体现。
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可以使学生在文本阅读之前,获得此类文体的阅读方法,从而提高阅读实践的效率。文体意识的培养,需要依托文本阅读实践进行,所以,教师应当利用文体鲜明的教材,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基于以上理解,我们在确定具体教学目标时,应该明确文体方面的要求。这样
一、目的明确而具体,在操作过程中,就容易精力集中,有效突破。而这样的目标,紧紧抓住了文本的文体特征,直指学生文体意识的培养。
二、注重方法,注意文体意识体现。
文体意识的培养并不是空中楼阁,它依托于具体的文本阅读实践。不同的文体有自己独特的文体特征,在教学中,不同文体的文本,也应该有相适宜的阅读方法。
如散文六年级下册散文单元的阅读教学,我将目标定位在“扣中心,悟人生”。教学设计中,要紧紧围绕“阅读散文的方法”这一核 心,设计“感悟文本特点”“总结阅方法读”“实践阅读方法”这三个主要环节。这样既教给了学生可具体操作的阅读方法,又让学生通过两次阅读实践,学习并运用这个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在操作中加深对方法的理解,也实现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方法的实践过程,是对文本的理解过程,也是对文体的感受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文体把握的能力。今后学生再遇到剧本类的文本时,这样的方法可以被迁移到新的阅读实践中,发展其文体意识。
三、立足文本,渗透文体意识滋养。
学生的文体意识是通过对现时文本的赏析、感悟,才得以生长,并在其它文本的阅读实践中,得以发展。所以,教师应当格外重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
在教学中,我们应让学生明白诗歌、记叙文、小说、散文等不同文体概念及相关知识。就记叙文来说,最基本应让学生明白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或状物、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它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六要素等等。
文体意识并非单纯的文体知识,培养文体意识除了对文体知识进行传授、文体内容进行训练之外,还要将其与构成语文素养的其他方面的内容进行连接、组合和重构,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文体意识。文体意识能够迅速地确认阅读体验的方向和主旨。如小说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虚构,是用典型环境和细节表现人物。散文,在真实的基础上可采用艺术手法,形散而神不散等等。所以不同的文体应体现出不同的阅读方法和教学方法。
文体意识对阅读教学的影响是深刻的,也是被普遍忽略的,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必须充分意识到文体意识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意义,教师应首先以自身的文体意识的运用作为示范,使学生感受到文体意识对于形成语文综合素养的价值,从而唤起他们培养文体意识的自觉性,全面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和水平。
第四篇: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论文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和解决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既是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根本举措,又是实现民族振兴、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由之路。教育要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就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重点。小学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在基础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必须重视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巧设问题情境,促使创新能力的发展
1、独创新颖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愿意创新学习。课堂教学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的多少,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中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学生思维的热点、焦点.从他们喜闻乐见的实景、实物、实事、实情人手,采用猜谜、讲故事、辩论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新颖、别致的情境,才能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乐于发现问题,乐于创新学习。
2、留有空间,创设问题情境应具空间性,才能使学生勇于创新学习。由于学生的智力、基础知识、学习能力、生活经验与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即使面对同样的问题,他们的思维方式、采用的手段方法也会各有差异。教师的讲解与提问往往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促使他们自主学习,达到自学的目的。
二、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1、激发学生问题意识,拓宽思维渠道。从认识关系上看,教师和学生同为主体,且为同一主体,即认识活动的主体。为了实现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这一价值主体的发展,师生共同讨论是激活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学生思维活动螺旋上升的同时,教师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传授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自学。“教正是为了不教。”教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过程,而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形成,相对于传统教学的知识传授而言,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需要老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让掌握学习方法,达到“会学”,日积月累,逐渐形成学习能力。
3、改变教学顺序,打破课文结构。语文教学过程不仅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而且是一种特殊的实践过程。从这一实践关系来看,教师是主体,而学生是客体。尽管客体的属性对主体的活动范围方式性质有制约,但教师在这一实践活动中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使学生由不知到知之,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使其素质由片面向全面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在于教师。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变式变序教学,体现创新意识,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学亦可受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三、发挥小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1、打破常规思维,进行语文课堂思维训练活动。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具有多向性、灵活性、新颖性的特点,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索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他们打破常规的思维束缚,克服消极思维定势的影响,让学生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2、强化课外实践,拓展知识领域,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对于一些知识性强、操作性强或与学生现有生活紧密联系的课文,如果光凭教师在讲台上口干舌燥地讲解,学生可能会觉得索然无味且不知所云。因为这些内容是别人在体验生活过程中所获得的,对于缺乏那些体验的学生来说仍然是无法感同身受的。只有亲自实践才能激发思维,才能有想法,有创新。以我们要开展大容量的课内外阅读活动。如建立阅读课教室,向学生开放图书馆、阅览室,组织学生就近参观工厂、矿山等。
3、激发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现代心理学认为 :想象力的有无以及是否丰富直接关系到一个人创新能力的高低,因为想象力是开掘创新潜能的前提和基础。语文教材具有开放性和弹性,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挖掘一切有利因素,尽量给学生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想象空间,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的个性在想象中得以发挥,从而激发创新思维。在识记字形时,根据字形的特点,教师启发学生“雨”字怎样识记呢?有一学生回答说:“雨就像一个窗户,透过玻璃窗就可以看到外面的雨点。”多么大胆形象的想像,闪耀着创新思维的火花。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是无边的,它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科学家只因为有了想像力,才会有那么多的发明创造。所以,我们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想像,特别是异想天开的创造想像,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总之,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歇动力。作为小学基础学科的语文教学,必须把实施创新教育放到战略的高度,作为一个小学语文老师,我会在我的语文课堂上,继续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懈地探索、追求创新教育新路,自觉从整个教育目标出发,审视和设计自己每一次课堂教学行为,真正挖掘所有学生的创造力,让所有金子在这里闪光!
第五篇: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蒲江县天华九年制学校 周丽霞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情感的熏陶、内心的体验,重积累,重感悟,重实践。在阅读教学中,必定会出现学生在理解上的分歧问题。所谓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理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心理因素。现代课堂教学是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我们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教学,我谈几点体会。
一、教师要积极创设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发问。
学生不敢提问是当前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学生问题意识能否得到表露和发展,取决于教师创设良好的学习、求知氛围。首先,我们应该尊重学生。小学生天真、单纯、幼稚、自尊心强,容易受到伤害。特别是差生,总担心自己提的问题太简单。教师要满腔热情地鼓励学生大胆发问,即使他们的问题幼稚可笑,有的甚至荒诞,也要加以表扬,也要认真倾听孩子们的问题,当孩子的问题过于简单或重复,我们也要耐心地解答或请其他同学帮助解决。当被孩子的问题难住时,这也无关紧要,教师可以说:“我不知道,我们一起去找找看。”其次,我们要善于激活课堂气氛。努力使每个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围绕问题上课,留下问题下课,使课堂形成一种“七嘴八舌”的氛围。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文,当播放五壮士英勇跳崖的录象后,相机质疑: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你想问什么?学生纷纷提出了一系列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五壮士为什么不跟敌人搏斗?跳下悬崖就会粉身碎骨,难道他们不怕吗?他们不跳崖可以吗?有没有保全性命的办法?他们跳下去又怎样了?„„最后,我告诉孩子们:“五壮士跳崖后,有两位壮士幸存下来,结果怎样呢?请同学们回去查找资料解决这个问题。”
二、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启迪学生用心答问。
只有精心地设置一些问题,适时、适量、适度向学生提问,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总是围绕几个好学生转,以利于教学过程的“顺利”实施。其余学生回答或不全便会令其坐下当观众,久而久之,他们就变得“不闻不问”了,问题意识就越发淡薄。教师提问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答问不可能一步到位,教师要因材施问对于学生有困难的要巧妙地给予启迪、点拨,不但给他们答问的机会,还要给他们答对的机会。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设问:“对鲁迅先生说的话: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你读懂了什么?”这个问题大多数学生理解肤浅,有的甚至造成错觉,课堂上便冷场了,所以,我这样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逐点思考:(1)仅仅鲁迅的记性好?(2)鲁迅在夸耀自己吗?(3)除了批评,还包含什么意思?(4)鲁迅仅仅是关心爱护自己吗?这样诱答减缓坡度,缩小思考空间,由浅入深,步步实现思维的目标让全体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的学生都想得通答得对。创设适宜的教学状态,让学生进入,才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三、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多思多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引入“提出问题——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当学生不敢提问时,教师要及时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当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教师要鼓励他们从多角度提出问题,当学生提出很多问题时,教师要及时鼓励他们选择关键问题;当学生选中关键问题时,教师要及时鼓励他们从课文和课外去搜集材料解答问题;当学生取得解决问题成功时,教师要由衷地和他们共享成功的喜悦„„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如探究学习《落花生》一文时,学生围绕课文提出问题,如“为什么父亲会问我们花生有哪些好处?父亲为什么会拿花生和水果作比较?花生有什么特点?为什么父亲希望我们像花生那样?我们哪些方面应该像花生?一亲与孩子们谈花生的真正用意是什么?”„„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解决这些问题,课文的语言难点思想内容便基本掌握了。另外在课的结尾处,我常常留下三五分钟时间让学生提出疑难问题来讨论。
四、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善问。
教学重要的一点是可以而且应该使教师问的问题,将来学生也可能提出。新课程强调学习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有发现问题并且带着这个问题去读书、去提出问题,把这个问题解决掉,才能使阅读有意义、才能有所收获、有所进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很注重作好问问题的言传身教,适时点拨诱导,教给学生问“问题”的方法,实现“从扶到放”的飞跃,让学生善问问题。
1、从题目上发现问题。
文章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题目把课文的内容和中心高度地概括进去了。从题目上可以发现许多有助于理解全文内容的问题。如教学《鸟的天堂》;上课开始,我就要求学生从题目入手提问题学生纷纷提出一系列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什么是天堂?”“鸟的天堂是什么意思?”“鸟怎么有天堂呢?”“鸟的天堂在哪里?”“作者是怎样去观赏鸟的天堂?”“那么鸟在天堂里过得怎么样?”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就为学生理解课文,提高学生兴趣打下良好的基础。还有类似耐人寻味的题目,如《金色的鱼钩》、《草船借箭》、《飞夺泸定桥》等等。
2、从文章句子、内容上发现问题。
我要求学生读课文时要一边读一边想,围绕课文中的每句话始终问个“为什么”,在课文的每个角落发现问题。如教学《飞夺泸定桥》一课时,在读到课文第一节:“一九三五年五月,北上抗日的红军” „„“就是红军要夺取的泸定桥”。我引导学生紧扣课文内容逐词逐句地去发现问题,学生提出很多问题,“天险”是什么意思?“铁索“是什么意思?泸定桥是什么意思?泸定桥在什么地方?再往下读:“时间只剩下二十个小时了,红四团离泸定桥还有二百四十里,敌人的两个旅援兵正在向泸定桥行进。抢在前面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这时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二十个小时赶二百四十里路怎么赶?红四团能赶到吗?”当读到:“泸定桥离水面有几十丈高„„向桥下一看叫人心惊胆寒„„”学生问:这样的天险红军能过去吗?但是又必须过去,他们会怎么过呢?这就为理解“夺”埋下伏笔。这样学生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发现,再接着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去解决,就能很好地理解课文的意思,也有利于问题意识的培养。
3、从文章的中心发现问题。
在基本弄懂了词句的意思,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以后,还好把问题引向深入,引导学生围绕文章的中心进行思考。在理解了《飞夺泸定桥》的以上问题后,还没有把问题全部解决掉。这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这样想:课文的题目为什么用“飞”“夺”呢?哪一部分是写“飞”的?哪一部分是写“夺”的?如果换一个词行吗?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得出:“飞”是抢时间,“夺”是攻天险。“飞”“夺”两个词表现了红四团战士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夺取胜利的决心。这样,学生的问题解决了,对课文的理解就很透彻了。
总之,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们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切实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但用什么方式质疑,在什么时候质疑,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因人而异、因势利导。
阅读全文(83)| 回复(0)|反映问题 | 引用通告(0)| 编辑
上一篇:怎样让你的孩子更聪明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主页: 标题:
首页
|
教育行政
|
教育动态
|
教学改革
|
德育时空
|
学校管理
|
教育科研
|
招考信息
|
教师之窗
|
学生天地
|
党团园地
|
网上办事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科研 >> 教育论坛 >> 正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初探
来源:中国教育曙光网
发表日期:2005年1月18日
作者:泉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李福安
教育心理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教学过程正是师生双方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启开他们心智的大门,使之从有疑到无疑再产生新疑,与教学过程的这一特征是一致的,其主旨都在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丰富学生的知识。
学生的问题性思维品质也即问题意识通常表现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小学语文学科极具工具性,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应视之为正常现象。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他(她)们有足够的动力去不断探索新的知识领域。诚如苏格拉底所言:“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在语文课中,重视并加强问题意识的培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从长远来看,也是创造发明的前奏。
一.进行能力训练,丰富学生的问题储备
一般说来,学生问题意识的产生都是根植于知识的理解,加强双基教学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基础和前提。
首先,应注意观察能力的培养。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小学生观察常常不分主次,马马虎虎的现象。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训练学生,使他们懂得观察要有重点。例如,可以采用提供中心句的方式,帮助学生确定重点,如“课外兴趣小组多有趣呀!”或“我校喜事多!”,其重点分别是“有趣”和“喜”。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有选择地围绕重点进行观察,头脑中自然而然地萌生出“怎样有趣?”或“喜在哪里?”等问题。此外,还要注意进行“有次序”、“细致”、“抓住事物的特点”等方面的训练。
其次,应加强思维方面的训练
思维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一般的和本质的特征,它总是与问题联结在一起的。加强思维方面的训练,对于问题意识的培养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教材的重点字、词、句等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如《司马光》一课,有位老师抓住“慌”字,从字音、字形尤其是从偏旁入手,启发学生提出以下几个有价值的问题;“为什么要用竖心旁?”“一起玩的小朋友怎么慌?”“司马光慌不慌?他怎么做?”如此等等。教师循此进行一环紧扣一环的思维训练,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就大大较强了。
当然,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离不开想象成分的参与。事实上,想象总是与观察、思维等环节相伴相随。教师应该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引导学生就人物、情境、事件等方面进行合理的想象,萌生出与理解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来。
第三,引导学生学会提问的方法
作为一种能力的培养,是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的。其中关键的是教师应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指导学生发现问题之所在。笔者常常有意识地让学生模仿老师,就某篇课文或某个词句进行设计问题的训练,不管所提问题与教学任务的相关程度如何,教师都给予中肯的点拨与鼓励,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事实说明,只要学生个体活动时感到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此时的问题意识才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开动。
二.营造民主平等的宽松氛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良好的课堂气氛是成功教学的基础,因为学生只有在宽松的氛围中,才能使自己感到心情愉悦,精力集中。值得一提的是,现在许多语文老师仍然顾着自己的教案而对学生的疑问听而不闻;有的从头到尾不见一点笑容地讲解课文„„凡此种种,学生只能沿着老师既定的轨道前进,个性受到了压抑。这种被动的接受性学习方式显然与问题意识的培养是背道而驰的。
1.师生双方应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
课堂是师生双方活动的空间,情感因素对教与学双方都有重大的影响,我们提倡以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第三次全教会特别强调讨论法的运用,正是要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课堂上应进行充分的交流与沟通。语文学科的答案常常不是唯一,我们应该而且必须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理解,例如词义的解释或课文段落的划分、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等等,只要言之有理,均应视为正确。师生之间应崇尚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本着解决问题的初衷一起分析、讨论、归纳。这一过程的本身既培养了师生的情感,也使学生感到舒畅,对问题的不同看法也就敢于表露。同时,当学生怀着强烈的问题意识进行探究,可以获得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这就有助于强化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很显然,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是有益于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的。
2.要掌握适当的教学节奏
节奏是伴随着客观事物的运动而发生的一种现象。教学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可以说无处不存在着节奏。语文教学所依据的教科书,每课基本是一篇文章,而“文章是最要有节奏的”。合理地营构和调控教学节奏,可以增强艺术感染力量,学生的问题意识必然受到点燃与启发。如《小站》一课在教学第一段的时候,可以设计火车行进的拉动的幻灯片,配以火车行进的汽笛声,渲染气氛;然后再配乐朗诵,指导学生抓住小站“小而偏僻”的特点。学生在强烈的艺术节奏里学习,兴趣自然浓厚。接着,第二段图文结合,让学生自学并指导以方位变换顺序拟“月台”的提纲,体会小站工作人员的“精心设计”,强烈的节奏徒然消失,代之以平稳缓慢的节奏,有助于学生作理性的思考,问题意识必然得到有效的激发。
3.鼓励学生大胆发问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老师可以及时了解各种反馈回来的信息。教师应一边听,一边紧张思考,迅速判断:学生表述的语音是否准确,语意是否完整,是否围绕中心内容来提问等等。教师要能迅速接受并及时处理来自学生的信息,才能对症下药地进行启发、引导、纠正,千万不要忘记给学生予恰如其分的评价。最重要的是,要创设机会让中下生尤其是那些性格内向、对语文兴趣不浓的同学发言,哪怕是极细小的进步,甚至只要说清楚都要给予肯定。“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始终是语文老师进行问题意识培养的一个终极目标。
三.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多方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的培养,并非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达到目的。教师必须认识到这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应注意问题情境的精心创设,多方面、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1.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给学生予鲜明生动的视听刺激
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之一在于能够化动为静,化抽象为直观。从这一点来看,是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的,也是当今教改的一个努力方向。语文课上的课件演示也正是看中这一功能而方兴未艾。以《十里长街送总理》为例,在介绍完周总理的生平后可先放课文的配乐朗诵,伴随着低沉的乐声,师生沉浸在悲痛的气氛中,带着强烈的感情进入了文中,接着用幻灯片分别显示人们等待灵车到来的动作、神态,学生观看之后提出了许多问题,教师抓住重点不放,围绕“作者为什么只写老奶奶青年夫妇红领巾这几个人物?他们的动作、表情、心情怎样?”再让学生自己解答,学生自己“看”得见、“听”得到,远比老师单纯讲解的效果好得多。
2.注意问题设置的难度和密度
问题的设置应有一定的难度,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活动,要使他们通过努力能够达到“最近发展区”,可以“跳一跳,摘果子”;同时应疏密有间,有一定的停顿时间,以适应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特别注意不要一直问个不停,否则学生应付都来不及,哪来的时间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此外,还要注意质疑环节的安排,这应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而定。例如有位老师在教《西门豹》第一自然段时,让学生找出关键的词语“荒芜”后,设计了一个巧妙的质疑环节——“这个词语可以提什么问题?”学生提出了“荒芜是什么意思?怎样荒芜?为什么荒芜?西门豹看到后怎么办?”等几个主要问题,伴随着课文的讲解,学生注意力集中,问题意识也得到了培养。
3.培养自学能力,促进问题意识的发展
鼓励和指导学生自学,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下完成教学任务,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一种基本训练。自学能使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钻研问题。善于自学就能活跃思维,发展能力。自学往往是求知欲所驱动的,而求知欲又是“问题”开始的。比如阅读课文一般安排在每一组课文的后面,其阅读的方法基本在本组的前面课文中已讲解过,教师就应该放手让他们学习,切忌把阅读课上成讲读课,讲得过多反而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也不利于问题意识的培养。
------------------
[上一篇]:新课程下教师要多“问课” [1-18]
[下一篇]:无书读还是有书不读 [1-18]
杭州教育城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杭州教育城域网(包括相关部门、处室、学校)”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教育城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杭州教育城域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杭州教育城域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教育城域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教育城域网联系。
杭州教育城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杭州市教育局主办 杭州市教育技术中心承办
联系电话:(0571)87068217 Email:webmaster@hzedu.net 您是第位客人
一、前言
陶行知先生曾在一首小诗中写:“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他用十分生动的语言概括了问题意识的作用。心理学研究也证明: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而创造潜能往往就在排疑解难的过程中被激发出来。著名科学家爱国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经验或实践上的技巧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问能解感,问能知新,任何科学的发现无不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善于设问,而且更要满腔热情地促使学生发问。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在教学中,重视学生提出问题,积极探索如何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是新世纪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问题与问题意识的内涵
问题就是疑点,他是一个人面对某种不认识的事物而又不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弄清它的产生的。根据其内容可分为低级问题、中级问题和高级问题。其解决方式分为记忆、推理和创造性思维。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它在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认知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这种心理状态可以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积极解决问题,是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因素。
三、强化问题意识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要求自己的学生“每事问”,他高度评价问题的价值及意义,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时,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是对问题意识作用的充分肯定。
(1)世纪之交,迎面扑来的是知识经济的大潮,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很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这重要历史关头,国家发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总动员令,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因此,教育首先应着眼于创造人才的培养。人才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须从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儿童入学后,思维的有意性、现实性、创造性和概括性都在不断发展,我们应紧紧抓住这一前提,在语文教学中强化问题意识,激发学习兴趣。
(3)强化问题意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其全面发展。在教学中不仅仅是教师要会提问,而且要能使学生提问,问题意识的培养就是使学生更敢于和善于提问,从而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四、优化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1)树立创新教育的教育观念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以前的教学模式:教师传授,学生接受,“填压式”的教学,几乎没有让学生“问”的机会。导致学生不爱问、不想问。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去体验发现的乐趣。
(2)创办开放式教学情境,强化问题意识。
现代教学必须由过去学生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改变,使每一个环节都与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相联系。所谓开放式的教学情境,要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以开放式的条件问题和途径,强化问题意识。在教学中,我认为应创设好两种开放式教学情境:
A.创设开放式人文环境,强化思维意识。教师要时时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充分尊重爱护学生的问题意识。课堂教学中应积极提倡:答错了允许学生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没想好的允许再想;甚至必要时允许学生不举手发表意见。对于学生萌发的各种问题,或是学生提出的不着边际或不切主题、奇思异想的问题,教师应以和蔼的态度积极引导,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启发学生开动脑筋,不迷信教材、教师,敢于发表个人见解,阐述个人评价意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和习惯。
B.创设开放式的问题情境,强化思维意识。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疑必生思,疑必生趣。“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就对大胆提问的学生给予表扬,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层面的提出问题。
例:《惊弓之鸟》这一篇课文,逻辑性较强,比较难懂,教学时,经过学生的自读课文、自提问题、小组讨论,在此基础上学生提出了很有研究价值的问题:(1)更羸为什么不用箭能把大雁射下来?(2)更羸怎么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3)大雁是谁害死的?尤其是第3个问题提得更有水平,它的答案不能直接从文章中找到,需要发挥想象和联想。教师把这些问题全写在黑板上,再让学生分小组学习、讨论,解决问题。最后集中讨论时,学生发言中出现了很多有趣的分析、奇特的思维、奇妙的语言,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实践证明,由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步骤进行教学,学生的求知欲更为强烈,他们迫切希望能从学习中提出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从而被动地去学习转为主动地去学习。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也是时代的要求,未来的召唤。
(3)解放思想,师生共同设计问题,强化问题意识。
现代教学不是把现有的教材内容灌输给学生,而是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教学材料的相关知识点,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或让学生在一定情况中提出相关问题,而不是墨守成规地、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我认为应该设计好以下几种问题:
a.发散性思维问题。它能激发学生的联想,帮助学生寻求不同的问题和解决途径,体现出学生的思维水平和不同的饿解题思路。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说:“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一句中老奶奶为什么焦急?为什么又能耐心地等待?我启发学生很好地动一番脑筋来解决这个矛盾。于是学生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有的说是为了突出老奶奶非见到总理灵车不可的心情,有的说是为了表达热爱总理的感情,还有的说是为了反映全国人民无限敬爱周总理的思想感情等,话题打开了,句子的含义也自然理解了。
b.创造性思维问题。既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感悟力,使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参与下进行大胆地猜测、尝试,以强化思维意识。如在教学《凡卡》一文时,就可设计这样的大胆训练:9岁的凡卡学徒生活是那么悲惨,连唯一的亲人都无法带他回乡下去,请你以自己的所见所闻、亲身感受,以《给凡卡的一封信》为题,给他写一封信,告诉他你的幸福生活,请他到你这儿来共享快乐,想象凡卡会过上怎样的幸福日子。这样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强化了问题意识,使学生提出多方面的设想和各种解决的办法,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饿发展。
c.延伸性思维问题。即是将课间知识向学生生活的延伸,从课内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中强化思维意识,感受知识的价值。如在教学小学十二册《刻骨铭心的国耻》后,可再看一遍《南京大屠杀》的录象片段,然后总结:为什么说这是“刻骨铭心的国耻”?作者用什么办法让我们记住这刻骨铭心的国耻的?我们应该怎样防止这奇耻大辱的再次发生?这样就将课间知识向学生生活作了延伸,从课内向课外作了延伸,强化了学生的思维意识。
(4)适时调控,把握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化问题意识,提高创新力。
演员是按导演的安排的过程去表演的,而教师不同,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学生不一定按教师的设想去做,而且认识水平不同的学生,其临场表现也有差异。因此,教师要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适时地利用自己的教育机智进行调控,即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又给予引导、点拨,发掘学生问题中的亮点,做出激励性地评价,不断强化问题意识,使学生敢于出新。
(5)构建新颖的教学模式,强化问题意识。
教师的教学不是取决于向学生传授了多少知识,而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自主学习,用自己的头脑积极思考,勇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好的教学模式,往往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效地发挥孩子身上蕴藏的无限潜能。结合自己多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工作经验,我认为一般可采取以下几种模式:“激疑—质疑—释疑—存疑”、“激疑—设疑—实践——探讨—解疑”、“自学——发现——讨论——展开——还原——评价”等其他教学模式,这样最有利于学生的自我探索,最有利于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最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又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上一篇文章: 农村分校学生对语文作业态度的调查
下一篇文章: 求同存异 放飞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