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优秀范文五篇)

时间:2019-05-14 10:28: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第一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株洲县渌口镇湖塘小学 杨静 *** 内容摘要:新课程改革强调问题在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既是学习的动力、起点、贯穿的主线,又在学习中生成问题,激发创新。教师在课堂中应通过让学生敢问、想问、善问,真正达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更大地提升创新能力。

关键词:问题意识、敢问、想问、善问、创新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的基石,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新课程所提倡的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营造民主、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问 学生问题意识能否得以激活、表露和发展,关键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氛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真诚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敢想、敢说、敢问。对不敢大胆提问的学生,不论他提的问题质量如何都要给予鼓励;对提错问题的学生也决不批评,而是启发他用另一种方法思考,让他树立自信;对提出一些能有深度、有见地、与众不同问题的学生,更要大加赞赏,鼓励其他同学向他学习。只要这样,让学生心理上感觉安全,精神上得到鼓舞,他们在上课时自然就会积极举手,踊跃发言。

二、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想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设疑提问,学生质疑问难,是引导学生展开学习的重要手段。好的问题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要使学生想问,教师就要努力挖掘教材的发现因素,创设一种促进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去体验发现的乐趣。如我在教《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一自然段时,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读了这两句话,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思考后纷纷质疑:

1、海防前哨是什么意思?

2、课文哪些地方写风景优美,哪些地方写物产丰富?

3、课文在描写物产时采用了什么修辞方式?

4、第二句话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因此,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为切入口,创设问题情境,就能打开学生思路,产生发现问题的浓厚兴趣,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

三、精心指点,启发诱导,使学生善问

课堂上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提高,他们敢问、想问,但有些学生不假思索乱问,造成问题的质量不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善问,而且要有创新地问。如何培养学生善问呢?

1、我们应遵循“授人以鱼,不如教人以渔”的原则,抓住问的时机,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问的时机很多,可对课文的标题提问;可对重点句段提问;可对文中的矛盾处提问;可对文中感兴趣的地方提问;可对不理解的词句提问;可对文中插图、标点等内容提问。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闪亮的火花,积极引导学生发现有价值的问题,训练和发展思维能力。

2、做好“问”的示范

有关研究表明,学生喜欢模仿老师的行为方式。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来说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老师要想提高学生问的质量,不仅要告诉学生提“问题”的方法,必要时也要做好提“问题”的示范。要蹲下来看学生,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做示范。如我在教《春蚕》时,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母亲一面摘蚕子,一面轻轻地对我和姐姐说:“孩子,上学得用功啊!这学费可来得不易呀!”对这句话我先提出两个示范性的问题:(1)为什么说学费来得不易?(2)从哪可以看出母亲养蚕很辛苦?接着,我让学生模仿我的做法,紧扣课文内容,深入思考提问。有一个学生接着就提出:(1)文中的我和姐姐听了妈妈的话以后会怎么做?(2)母亲说这句话体现了她什么品质?老师示范得法,长期进行训练,学生所提的问题自然就不会表面化、肤浅化。

3、拓宽提问的时空

新课标指出:“小学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的这一性质决定了语文与其他学科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课标还提出要注意“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教材,课堂的狭小空间,由主文学科辐射到各学科、由课内延伸课外,拓宽提问的空间,使课堂练习与广阔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社会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大课堂。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提出“除了青蛙外,还有哪些动物在生长过程中是不断变化的?”这一涉及自然科学的问题。教学《难忘的泼水节》是引导学生提出“傣族的泼水节是怎么来的?我国少数民族还有哪些传统节日?”等有关民族风情的问题,并鼓励学生设法查阅资料,或者选自己喜欢的问题作为探究性学习的课题进行更加深入、全面的研究。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到社会生活中去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在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的同时,还能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才干。

4、张扬个性、鼓励提问的创新

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孩子的心中亦是如此。要使学生的提问有所创新,个性得到张扬,首先就要求老师勇于冲破教材教参的束缚。不看标准答案,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鼓励学生挑战权威,鼓励学生异想天开,奇思妙想,标新立异,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

总之,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把提问题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并启发指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经过“敢问—想问--善问”这一循序渐进的培养过程,学生的问题意识会真正得到培养,创新能力会得到更大的提升。

第二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有几只铅笔》的教学思考

摘要:新课标指出:“小学段的学生应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数学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运用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数学教学的重点,所有的知识都是为了解决问题,本文通过对教学的感悟,提出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以及策略。关键词:问题意识;数学;

一:问题的提出

教学片段:

师:左手拿出2只铅笔,右手拿出3只铅笔,将两只手和在一起,谁能将老师的这三个动作说一说。

生:左边有2只笔,右边有3只笔,合起来有5只笔。师:和起来我们今天用一个新的词代替:一共。生:左边有2只笔,右边有3只笔,一共有5只笔。

这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有几只铅笔》的教学片段,是学生首次接触加法,因此,本人将对加法含义的理解设为本文的重点,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学会说“三句话”:左边有2只笔,右边有3只笔,一共有5只笔。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很好的理解加法就是:合起来这一含义,加法含义的建模在学生心理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对以后学习减法奠定了基础。但是,本节课并没有让孩子提出问题,学生只是机械的说一共有多少物品,孩子心中的问题意识并没有深刻的建立。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只是一个教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的新问题、新的可能性,则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数学究竟是由什么组成的?定理,公式,定义,公理,证明?没错,这些都是数学的组成部分,但是这些中的任何一个都不能成为数学的心脏,问题才是控制数学的枢纽。没有问题的数学是不能正常运作的,就像一部没有程序的机器,根本就如同一台钢铁空壳。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下,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主流,广大教师都在呼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人。这一理念,如果简单的说,就是改变以往简单的“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成为让学生主动提问,发现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

通过教学实践,本人了解了让孩子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发现问题,正表明了孩子对事物产生了兴趣,对事物不是表面的接受而是重新的组合,提出了问题,因此孩子的问题是非常有价值的。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提出一个数学问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如何科学的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成为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那什么是问题意识呢?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认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思维的一种问题性心理品质。

二: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及分析

在当今的课堂中,学生已习惯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却很少能提出问题。即使教师留出时间让学生提问题,结果往往是“没有问题”其实“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

1、学生不敢提问,不会提问

新课改以来,强调素质教育,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但是,真正能够成为主人的是极为少数,那些敢于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问题的孩子才是课堂的主人。课堂还不够开放,教师问,学生答的形式一直贯穿整堂课。

学会提出问题是需要培养的,在灌输式的教育情况下培养出来的孩子的思维已经被限制了,他们没有这样的习惯去提出问题,而那些在开放的教育模式下培养的孩子,在他们的脑子里已经形成了这样的定势,总会去问一个为什么。

2、对孩子的提问没有给予适当的回应

有的孩子有很多的奇思妙想,经常会问为什么,但是,家长和教师总是置之不理或者敷衍了事,对孩子的提问没有进行正面的引导,久而久之,孩子提问的兴趣和激情也就被磨灭了。

小学生对教师总是崇拜的居多,教师对学生的态度直接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激情,学生会担心自己的提问会不会有错,老师会不会责备等等,因此,教师的评价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也许教师一句简单的评价能够造就另一个牛顿或者爱因斯坦。

三: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教学中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来源:第一是由教科书提出的,第二是由教师引导而提出的,第三则是学生在学习中自主提出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学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又不断提出新的问题的过程。因此,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一)问题意识的培养分学段进行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心理状态都不同,因此,可以分学段有重点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符合学生年龄的心理特征。

1、低段学生

低段的学生刚刚走进小学,对小学这一新的环境还处于适应阶段,7—9岁的孩子对活动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因此,可以通过一些动画和图片,渗透问题意识,而不用刻意的去让孩子提问,毕竟这个时候孩子的词汇不够丰富,语言表达不是很完整。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问题解决的题目,初步感知提问和解决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中段学生

中段的孩子已经能够基本适应小学的生活,也初步接触了很多问题解决的题目,对提问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可以在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高段学生

高段学生的心理和思维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解决问题的情况也接触了很多,对于提出问题已经不是难事,但是要培养学生提问的主动性。高段的学生由于做题比较多,很多时候会形成思维定势,因此,要让学生突破固有的思维定势,创造性的提问。

(二)落实教学是问题意识培养的关键

1、教材

在教学时应该给学生提供现实的,有价值和富有挑战性的教材,这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切入口。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总是处在一个同化和顺应的过程,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进入另一个更高的发展状态”。只有当学生领悟到提问的价值时,才能自觉主动地从问题中求取智慧获得发展,这对教师既是一种促进,又是一种挑战,一方面,通过分析某个学生提问的数量和质量,教师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把握他的思维特点,因材施教,另一方面,学生积极发问,对教师的知识素养,应变能力,课堂调控艺术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如一年级数学加法的学习中,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对学生来说,这个是很难理解的,但是,如何能够让学生更加简单的理解呢?教师引领学生交换位置来理解“变与不变”的状态,从而更加生活的解释了加法交换律的含义,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但是和不变。

2、教学过程

推迟判断,留给学生质疑的时间,是培养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有效教学技能和方法。这段时间里面,学生有机会可以思考和判断,这短短的半分钟甚至几秒钟,都可能会有精彩的火花。但是教学经验不足的老师总是急于让学生接受,留给学生的时间很少,一堂课一问一答地结束了,结果没有留下任何可以思考的东西。

“质疑”是学生动脑筋的一种表现方式,是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义,以求解决问题的形式。因此,教师不仅仅是要“释义”、“解惑”,而且要启思、设疑,引而不发,更要留给学生质疑的时间。

质疑的产生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讨论,联想等等的形成产生,这些都是学生产生问题的过程,等待学生的质疑是教师应该学会的。

(三)让学生学会思考

定期的反思是问题意识培养的核心。反思的目的是给学生以发现、探究、总结、发展的空间。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创造力,问题解决后应对完成的工作自觉地进行反省,做到“求取问题的解答并继续质疑”。而不只是满足于用某种方法求得问题的解答,不再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而还需继续“问题提出”,如“这种方法可行吗?”“还有其他的方法吗?”“是否有更好的方法?”“这种方法能用于其他问题解决吗?”“有哪些经验可以总结?”等等。

反思能力的培养就是培养学生的元认知,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弗莱维尔认为:元认知就是个体对思维活动的自我体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调解。其实质就是个体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控制。

(四)创造开放的学习环境,恰当评价

一个和谐的、开放的的学习环境,能够让学生更加愿意提问。教师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通过多元化的评价鼓舞学生,让学生敢问,善问,不会磨灭学生那颗想问为什么的心。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是一蹴而就的,其培养要适应学生的心理发展的规律,而更关键的应该是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一直要坚持和追求的。一堂好的数学课堂应当是每一个学生都敢问、会问、善问,但目前的数学课堂中,学生提出的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并不多。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整个学习环境学习氛围紧密相关,创造环境和氛围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仅是一名或几名实验组的教师能完成的,更需要整个校园文化的支持和整个社会、家庭文化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陈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创造力》,[J]自考、成教、职教2000年第11期。

[2] 王延奏,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研究 [J].校长阅刊.2005,(5).[3]林仙,《数学新课程标准下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红河学院学报,2006,02

[4]王泉生,《论学生数学意识地培养》,[J]中学教研(数学),2005,03 [5]纪尧兵,《如何在数学探究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教学与管理,2007,06

第三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如何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个紧迫话题。面对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首先应该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入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的起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新课标的指引下,要培养学生的的问题意识,就必须从有疑到无疑,到新疑,这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如何培养好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乐于提问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浅谈几点体会,和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营造宽松氛围,使学生“敢问”。

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意提出问题,主要是学生的提问、表达受到各种限制,可能还会招致教师的指责甚至挖苦、批评,于是,因怕给自己惹麻烦而不提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因此,要学生敢问,必须营造民主平等的宽松氛围。

首先,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努力与学生沟通,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选择、学生的个性,关心每一位学生,而不在学生中人为的划分等级。在彼此的交往中,不仅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言语表扬,而且要用微笑、点头、注视、肯定的手势以及关怀性的接触方式进行鼓励。比如,摸摸头、拉拉手等一系列动作都能把你和学生的距离拉近,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捕捉“问”的契机,放心大胆的去问。

其次,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教师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作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应积极地看,认真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意见,对学生提出的一些意想不到的“高见”,要及时采纳并给予充分肯定。有了这样适宜的环境,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可以获得充分发挥和显示,各种奇思异想,独立见解就会层出不穷。

二、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爱问”。

问是学生学习的动力;问是学生学习的起点;问是点燃智慧的火花。巧妙设障布疑,把学生置身于研究数学问题的氛围中,能诱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比如我在教学《分数的认识》时,一开始先跟学生做个“拍手游戏”,我要求:学生拍手的次数是我的一半。我拍四下,学生拍两下,我拍两下,学生拍一下,当我拍一下时,有的学生就不知道怎么拍了,有的就轻轻地拍了一下,这时就让学生思考提问,此时学生的思维就活跃起来,教室里闹哄哄的„„学生的问题就来了:能拍吗?用什么数来表示?这种数怎么写?„„这样的教学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思维,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潜移默化,让学生养成“问”的习惯。善于引导学生思考,是教师工作细心的一种素养。当学生还未养成提问的习惯时,教师要从各方面入手,用多种方法,潜移默化,让学生慢慢地养成问问题的习惯。

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善思好问是思维的开始,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其次,尽可能的提供条件,创设机会让学生提问。有些问题,我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小组内提问题,有时我会事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模仿提问,提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比如学完了《分数应用题》后,我给学生出了“甲数是20,乙数是30”这两个已知条件,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再解答,因为比较简单,学生就可以提很多问题:“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甲数比乙数多几分之几?”„„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提问兴趣,还拓展了学生思维。这样经常鼓励和引导学生对老师的提问,对同学的提问,通过长期的训练,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质疑问难,敢于标新立异,追根问底,从愿学、乐学到会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由被动提问逐渐转向主动提问,并养成习惯。

问是开路先锋,问是深耕之犁,学生具备问题意识,学生能质疑,这是思维活跃的表现。数学是思维的体现,思维又起源于问题。我每天都对学生说一句话:今天你提问题了吗?时时处处提醒着学生。

第四篇: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研究方案

随着课堂改革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教学理念,己成为大家的共识但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还是较多地考虑如何教,如何让学生学会知识,掌握技能,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尤其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而教育又是一个不断产生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产生新问题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陶行知在一首诗里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闯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却发现很少有学生提问,即便是问,也只是问某一道现成的题目,而不能或不善提出真正有质量的问题。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要求。

2、课题界定:

问题意识主要是指学生具有自由探讨,积极思考,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阐述问题等自觉的心理活动。它是学生创造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感到疑惑的实际问题,并产生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培 养问题意识就是教师想方设法激发这种心理状态,并利用合理方法、创设情境,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启迪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3、研究的意义

本课题有利于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研究依据(—)理论依据

l、巴班斯基认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一种教学形式就是“问题教学”。这种形式的教和学的过程为: 教师

(1)提问、试验等形式,向学生提出研究问题的任务;(2)组织学生深思熟虑所提出的问题:(3)建议学生证明所提出的解决任务的方案的正确性;(4)如果学生的假设是正确的,那么要求他从该假设中做出关于所获得的新知识的结论。学生(1)接受任务,并开始思考解决的各种可能的途径:(2)说出解决这一任务的可能的方案:(3)证明其中一种方案的合理性;(4)概括做出的关于所回答的新知识的结论。

2、杜威提出的问题解决的五步模式:

(1)意识到困难的状态;(2)确定疑难所在;(3)提出问题的种种假设;(4)对问题重新加以阐述;(5)验证、证实或驳斥假设。

3、奥苏伯尔和鲁滨逊提出的问题解决的四个阶段:(1)呈现问题情境命题;(2)明确问题目标与已知条件;(3)填补空隙;(4)解答之后的检验。

上述三方面的理论虽然都有偏颇,但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示,为研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奠定基础。(二)实践依据

我校是一所村镇学校,学生家长多为农民和矿工,对学生的学习不够关注,一些关注学生的家长也只是关注成绩,而对关系学生终身发展的提出问提、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不够。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加上学校地处偏远,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不多,对课程改革认识不足,课堂教学不够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此项课题的研究,既是为了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也使教师在研究中提高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水平。

三、理论假说与研究目标 l、理论假说

每个学生都对精彩纷呈的语文学习活动充满了好奇心和疑问,如果教师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训练训练学生的提问技巧,学生就会在精彩分呈的问题中提炼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索研究,为日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基础。

2、研究目标(1)科研目标:

通过本课题研究,构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的教学模式。(2)育人目标:

敢问:即自己有了想法、问题、建议等后,有胆量把这些问题抛出来,勇于发表自己见解,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探索精神。会问:能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萌发猜想;并能综合运用原有经验和生活经验进行系统分析,理解信息,能广泛收集各种信息,从各种信息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善问:善于抓住问题的实质,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学习状况,从不同角度探索知识,寻找方式方法,能积极进行独立的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不拘泥于接受答案,善于质疑问难,善于自我反思,敢于向老师的答案挑战,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对问题的独立见 解,并有其深度。(3)工作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凝聚并带动一批教师,逐步培养教师的科研意识,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建设一支学习型、科研型的教师队伍。

四、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一五年级学生

2、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掇据课题的内容,课题组成员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整个课题的研究过程有行动,有研究,在行动中研究,使行动过程成为研究过程。“行动研究法”包括计划、实施、观察、和反思四个相互依赖的基本环节。计划是行动研究的第一个环节。实施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具体地贯彻行动计划。收集研究的资料,监察行动的全过程。反思就是对行动效果进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计划下一步的行动。

(2)经验总结法:在实验过程中加以回顾、反省、总结,通过分析和思考,总结实验的得失,再指导研究和实践。

(3)个案法:对实验班的个别学生(优等生、潜能生),进行个案分析,跟踪调查研究。辅助资料收集法、调查法、观察法、问卷法、座谈讨论法等。

四、研究原则

1、科学性原则:研究要体现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以实践探索方向的正确性。

2、合作性原则:引进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相互合作,共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达成学习目标。

3、开放性原则:本课题起始阶段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主要渠道,逐步开放学生学习活动的时间空间、开放学习方式(小组或个体)和指导教师(可以是校内教师,也可以是校外的家长或专业人士等),开放信息来源渠道(既可以在校内图书馆、实验室等场所查阅获取资料,也可以到校外采用采访、调查等形式获取资料),使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停留在课堂上和语文学科的学习中。

五、研究内容及措施(一)研究内容

探索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途径,完善小学语文问题教学的基本模式:受到启发——提出问题——阅读求解——解决问题——剖新发展。并根据学生的年段特点细化模式,使之与年级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相适应。(二)研究措施

(1)创造优良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适宜的环境。学生天性好奇心重,求知欲旺盛,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语文教学活动应顺应这一个规律,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师生之间要保持平等、和谐、民主的人际关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焦虑感,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特别要对学生自己发现而的提出问题进行鼓励。在教学中“少一些不准,多一些允许”,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砰吸”,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

(2)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科学的教育方法。

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及培养,不仅有赖于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以及适宜的环境和气氛,而且还要依靠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只有科学地设置河题情景,适时、适量、适度地处理好问题材料,使学生进入适宜的教学状态,才能有利于问题意识的培养。要做到这点,在课堂教学的问题设置上要体现“五度”、“五要”:“五度”一是难度,问题的设置要有。定的难度,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活动,让他们“跳一跳、摘挑子”;二是跨度,问题的设置要有主次、轻重之分。注意问题的内在联系以及知识的前后衔接;三是坡度,问题的设置要由易到难,由简入繁,由小到大,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四是密度,问题的设置应疏密有问,有一定的停顿时问,以适应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五是广度,问题的设置,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同时还应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智力水平,面向全体学生。“五要”一要简洁明确,问题设置要有针对性、目的性,表达简明扼要和清晰;二要讲求过程,不仅要学生说出正确的答案,还要知道答案是怎么来的,明白获得结论的过程,提高认识问题的能力:三要体现阶段性,在教学过程的不同发展阶段,应根据不同要求,采用不同的问题设置;四要有探索性,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分析,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五要注意时机,问题的设置时问要得当,把握好时机,寻求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

(3)采用延迟判断的方法给学生思维的时问和空间。

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我们不过早做出评价,使学生意见得到充分发表,把判断与评价分开;对于学习基础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层次的问题,要通过启发式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完成解答。在课堂上,我们老师的指导与讲解,力争较少叙述事实,较多提出探索性问题,较少给出现成答案,着力引发学生的独立探究活动,鼓励学生在解题中标新立异、另辟蹊径、不墨守成规,在教学中,要留出足够的时问,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独立思考、勇于刨新的精神。

(4)通过及时得到鼓励和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教学中,我们要及时肯定学生对的、好的地方并给予鼓励。当学生不敢提问时要及时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当学生敢于提问时要及时鼓励他们从多角度提出问题;当学生提出很多问题时要及时鼓励他们选择关键问题;当学生选中关键问题时要及时鼓励他们从课文和课外去搜集材料解答问题;当学生取得解决问题的成功时要由衷地和他们共享成功的喜悦。在提问和答问的过程中要严禁过早评价,要使问题教学得以充分展开。

六、研究过程

(一)准备阶段(2006年1月——2006年5月)2006年1月,选题,收集相关文献资料,成立学校课题组,申报课题。2006年3月,制定实验方案,培训实验教师。

2006年5月,修改实验方案,开题论证,召开学校课题开题会。(二)实施阶段(2006年6月——2008年3月)

1、培训实验教师,提高教师对教育科研和本课题的认识。通过教育科研对教育教学工作促进的实际案例,让教师认识到课题研究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是提高自身素质的有效方法。培训教师教育科研的一般方法,如研究方案的撰写、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学习与本课题相关的资料,如本课题的理论依据,已取得的研究成果等。

2、细化管理流程,制定课题管理规定。每学期在学校制定研究计划的同时,要求实验教师结合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个人研究计划,并及时总结。每学期至少举办两次课题讲座或课题研讨。每位实验教师每学期上一节课题汇报课,展示自己的研究进展。学校科研室及时收集整理研究资料,档案管理要科学、规范,填好课题管理卡。

3、探索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途径。

(三)总结阶段(2008年3月—2008年7月)归类整理研究资料,进行认真分析,撰写论文、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和教学案例,申请结题,参加验收答辩。

七、成果形式

教学案例、论文、研究报告。

八、保证措施

我校领导对此项给予高度重视,保证课题运行经费。主持人具有多年教育科研工作经验,有能力完成课题研究。学校科研制度完善,管理规范、科学,科研室有联网电脑,保证资料来源丰富,信息畅通。

第五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一、引言:

在实施新的课程标准以来,传统课程与新课程背景下应该呈现的课程模式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关注,而在对比中发现:传统课程的“满堂灌”与新课程标准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严重背离,本文旨在通过对比传统课程与新课程倡导下的教学理念,进而发现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和策略。

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①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产生了问题意识,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强烈的内驱力,就会在试图精确地提出问题,以及在提出问题解决的各种思想时,积极调动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及动手操作能力;就会养成好问、多问、深问的思维品质。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传统课程与新课程的对比

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由于参与性不够,学生常常充当听者的角色,在课堂上自主发言的机会不多。加上学生自身年龄因素的影响,知识水平有限,在课堂上,学生是配角,课堂提出的问题多数是教师精心设计的,学生的思维基本是围绕着教师提出的问题一步步展开,这样的课堂组织性较强,容易展开教学活动,但往往也容易限制学生的思维,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长久下去,学生的依赖性会加强,易造成“等”和“靠”的局面,从而扼杀小学生爱问的天性,故很难做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没有问题的具体表现可概括为:(1)没问题,是因为害怕提问不当引来老师的冷谈或忽略,或者被同学嘲笑,产生胆怯,形成不敢问的情况。(2)没问题,是因为受知识水平的限制,又不善于思考,所以发现不了问题。(3)没问题,是问题太多,知识零散,加上长期接受的被动教育,导致不知道问什么好。在这样的小学语文课堂里,教师占了主动权,设疑、设问、提问都被老师垄断了,整个课堂被老师设计的一系列问题所控制。很多时候,由于问题过多,许多学生回答问题不积极,没有解疑的欲望,久而久之,学生便丧失了提问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就是倡导“发现性学习”,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改变原有的过分强调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按照新课程标准改革的思想观念,将课程内容、教材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把发现、探讨、研究等认识过程突显出来,让学生在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中,形成独特的学习方式。它强调让学生学会学习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学会主动地提出问题,惟其这样,才能充分挖掘孩子们的潜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学过程体现为孩子们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教学中,强调教师要特意为孩子们的“疑”创设空间,课堂不再是教师一味的设问,孩子被牵着走,而是学生饶有兴趣地提出问题,并在一个个问题的生成和解决过程中完美地实现教学目标,学生也不再表现为没有问题或不敢提出问题。例如: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一节名为《搭石》的小学语文课堂,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显而易见,老师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的思维闸门被打开了,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诸如:“什么是‘搭石’?‘搭石’有什么作用?谁‘搭石’?怎样‘搭石’?„„学生的问题层出不穷,求知欲很强,学生们都能带着问题学习,思维被激活了。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中的“问题” 面对新课程标准实施下的小学语文课堂与传统小学语文课堂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还没得到足够重视的情形下,深挖阻碍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根源,清楚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存在的积极意义,有利于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阻碍了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长期缺乏对学生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不当的态度、语言、观念、方法等方面直接导致的。以“监督者”身份存在于课堂教学中的小学语文老师,造成了学生紧张的心理、畏难发愁的不良情绪和茫然失措的思维状况,因而造成不敢积极参与的尴尬局面,行动上处处顾忌,唯恐错误而被老师斥责,或被同学嘲笑。受传统“师道尊严”的影响,一位教师在讲授小学语文课文《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教师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备课时只考虑了如何向学生阐明本文旨在突出邱少云是一个不怕牺牲,严守纪律的人,但是,她忘了英雄并不是一天铸成的,还有很多因素值得我们考虑。所以,当一个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一个意外的问题“老师,邱少云平时的表现书中没有写,我想知道他的为人”时,此教师先是一怔,头脑一片空白,为了维护自我尊严,他不仅采取了回避问题的手段,还出言不逊,“上课专心听,书上没有的东西不要胡思乱想,更不要在课堂上乱插话!”就因为教师的这一态度,直接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导致其从此再不敢向老师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同时,这在间接上也扼杀了其他同学发现问题的潜力——长期的压抑,有问题也变得没问题了。另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小学语文课堂已经形成了一个大概模式:整体认识——重点字、词、句、段的分析理解——总结,即使是渗透了新课标理念的“新”语文课堂,融入了拓展延伸等环节,但由于长期形成的教师主导理念,仍然是以教师提问为主,学生提问为辅,因而阻碍了学生生成问题的可能性。

(二)学生个体自身存在的问题,制约了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

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自己还不会独立发现问题。这是因为,孩子年龄尚小,知识水平欠缺,这就在根本上决定了孩子未能有效地进行独立思考。由于单纯背诵的有效性,学生忘记了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在长期应试教育的笼罩下,各种考试题目凭记忆便可取得优越成绩,在表面成绩优秀的包围下,学生的心理获得了满足,学生凭机械的诵读记忆便可获得成功,久而久之,独立思考的能力便退化了,也忘却了自主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成了应试教育的牺牲品。学生完全依赖教师,不愿独立思考。因为长期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教师天天以传授知识为目标,学生时时以应付考试为目的,处处以标准答案为准则,最终以升学为追求。天天进行反复的练习,盲目的抄写,无休止的记诵,结果大脑得到了“不思考”的训练。在课堂上,学生把自己的思考权交给了教师,不再愿独立思考了。

(三)教师代替学生回答问题,学生缺乏自主性 在长期发展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个别开明的老师允许学生在课堂中提出不懂的问题,但遗憾的是,问题提出后,教师只是以个人的力量,逐一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而没有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长期如此,学生的问题意识往往就消灭在萌芽状态,或仅仅停留于初始阶段,不利于学生真正意义上的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 针对以上种种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意义便不言而喻——不仅是对传统课堂的改善,有效地实施新的课程标准,最为重要的是,在实施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过程中能让学生成为最大的收益者。众所周知,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更有必要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意义是显著的,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激发学习的兴趣,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倡导的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允许学生自主提问的课堂中能得到充分体现,同时也有利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小学语文课文《七色花》一文时,在师生讨论“为什么珍妮最后一片花瓣用得有意义”时,一学生的问题:“老师,珍妮为什么只是让那个双腿有病的男孩站起来走路,而不是让所有双腿有病的人都能站起来走路?”因为此学生的这一提问,文章的主旨“关心帮助有困难的人比帮助自己更快乐,启示学生帮助有困难的人”便自然而然的生成了。同时,由于此问题的提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变被动的“要我学”为“我要学”,老师趁此情景让学生改编课文结尾,浓厚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他们依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积极思考,积极想象,为课文改编美好的结局,课堂因此而生机勃勃,不但学生的潜能被充分引发,而且大大地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

(二)有助于学生勇于探究,追求创新的精神和能力的形成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提问是学生个体获取知识的心理能力的外部体现。学习是从发问开始的,没有自己的问题,就永远没有创造,敢于提问,善于提问是积极思维,富有创造性的表现。由此可见,课堂上教师再精妙的提问也无法替代学生独立思考,只有真正把提问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才能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促使其勇于探索、追求创新,进而形成此种能力。

(三)有助于开发学生智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和拓宽学生的视野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育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儿童心理学,充分揭示了儿童主动参与在儿童智慧、思维、认知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当儿童真正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后,高度集中的思维状态迫使其去寻找自己所需要的知识。②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一系列“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思维的阀门被打开,他们不再满足于书本上提供的材料。一方面,通过认真思考、提问开发了智力。另一方面,由于问题的提出,学生还会积极主动的去探索,或努力想象,或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思维的活跃、想象的开展、课外知识的搜寻,这些,都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丰富学生想象,拓展学生的视野。

(四)有助于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有效地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从“问题意识”的概念中我们知道,问题意识伴随着学生的怀疑、困惑、研究的心理状态,也就是说,学生的问题意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维状态,影响着学生参与学习的激情和态度,只有学生对正在学习的内容产生了怀疑,产生了寻找真理的欲望,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注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只是一味地向学生灌输,不考虑学生的思维状态和学生的求知欲望,就很难调动学生的热情,课堂只能是一潭死水,毫无生机,久而久之,课堂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他们根本就没有上课的心思,更别说在课堂上表现出主动回答,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行为了。

四、培养小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鉴于以上种种培养小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将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落到实处,显得任重而道远。针对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宜采用以下策略致力于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一)在实施爱的教育中拓展学生的问题意识

上面已经谈到,教师在课堂上存在的态度、语言、观念、方法等问题,阻碍了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这就要求教师在培养小学生问题意识时,在富含爱的教育中拓展学生的问题意识。爱的教育要求老师做到富含亲和力,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面对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即使问题显得可笑幼稚,丝毫没有价值,也要想着法子去欣赏、鼓励。平时,要时刻做到面带微笑,唯其这样,学生才能摒除在课堂上的紧张感,身心处于完全放松的状态。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过程中,老师并不能确定每个学生的提问都是有价值的,但是当老师肯定学生时,微笑着赞扬,能使学生感觉到诚意。同时,即使是否定,面带微笑的否定,就能让学生感觉到善意。在诚意与善意的氛围下,学生获得了最大的安全感,保证了学生养成提问的好习惯。在语言上,要处处巧用言语维护学生,语言或平和,或幽默,但共同的目标只有一个,肯定学生的提问,用语言捕捉学生提问的闪光点。在观念上,也要求老师不再将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与学生平起平坐,共同探讨,把教学活动变成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活动,共同研究彼此的问题,让课堂变成师生之间友谊交流的场所。

教师的一个眼神,一次微笑,一句短短的评语„„只要寄寓用心传递的爱,就能在实施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课堂中,触动每一位学生的心灵,促进每一个学生潜能的发挥。例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在上公开课《宇宙里有些什么》时,她那平和肯定的语言,始终的微笑,可让我们确确实实地感受爱的力量。当一学生提问:“恒星系大都有一千万万颗以上的恒星,这里的‘万万’是多少?”此学生的提问刚结束,就引发了全班同学的笑。此学生也很后悔自己提出的愚蠢问题,此时,若老师也是对学生不加思索的否定,那这个学生在以后的课堂当中,可以预知她肯定丢失了提问的勇气。但于漪老师的应对策略不仅完美地传授了新知,也有效地保护了学生,只见于漪老师微微一笑,示意学生坐下,用平和的语气对全班学生发问:“的确,那问题不用回答,答案大家知道,可是我却要问,既然‘万万’是‘亿’,作者为什么不用‘亿’,而用两个字‘万万’呢?”问题抛出后,全班学生立即陷入了沉思。在沉思与回答之后,学生了解了汉字重叠的修辞作用。最后,于老师再次面带微笑的看着刚才那位同学,提问众学生:“知识是怎样获得的?”众学生把目光投向了刚才那个提出问题的学生,一时间,刚才那个羞愧的学生早已将尴尬忘掉了,一种成功感突涌心头。好一个养之有素的好老师,一举手,一投足,简单的几句话,亲和的笑容,就已把所有的教学问题完美进行到底。可以说,这就是微笑的力量,归根到底,这就是老师的爱,老师的爱保护了学生,发展了学生。

(二)在创设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尤其是低学段的小学生,在研究小学生问题意识形成的因素中,我们知道既有内在因素,又存在外在因素。儿童由于年龄尚小,知识水平尚缺而还不会独立发现问题,这样,仅凭教师短期的努力是收不到效果的。但外在因素却能在教师有意识的培养下发挥作用。面对传统的课堂模式阻碍了学生提问的可能性及学生的依赖性造成其不愿独立思考的状况,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识的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避免过多给学生提供现成答案,而是在上课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于无形中产生学习兴趣,跟随教师在课堂中积极主动思考,做到全身心投入。奥苏泊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就认为: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产生认知需要,产生一种要学习的心理倾向,就能激发学习的动机。③

教师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当中,可通过设置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疑难,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发学生的悬念,激发他们的认知冲突,使思维处于高度自觉和主动的地位。例如有一位特级教师在教学浙教版第三册《大象博士请助手》一文第二课时,上课开始让学生回顾上一节课通过学习知道了什么?当学生正确回答:“我知道大象博士请小猫当助手”后,他不是单纯的肯定学生,而是创设了一个质疑的情境:“同学们,对这个结果,你们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吗?或者有什么问题想问吗?”承接教师创设的这样一个质疑的情境,学生的探究欲望一下子就被触发了,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诸如:“大象为什么要请小猫当助手?”“小猴很机灵,大象为什么不请他?”“小兔子很乖,为什么大象博士不请小兔子?”就是这样一个质疑情境,引发了学生对“大象博士请小猫当助手公平不公平”的探究话题,不仅有助于学生感知课文的“语表层”,还为学生深入探究课文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同时,还训练了学生们的问题意识,可谓一举三得。

(三)通过改变观念来诱导学生提问

在传统课堂中,教师已经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教学模式,讲解重点知识,设置一系列教学问题,把重点知识抄写在黑板上,强调学生背诵。这样的课堂,学生根本就没有机会提问。可见,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中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诱导学生提问。在教学中需要做到:(1)不要害怕教学环节被学生的提问扰乱,或者害怕学生的问题过难造成不必要的尴尬而放弃了让学生提问。(2)把提问的主动权还给学生。(3)想方设法让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有提问的机会。如让学生结成小组,把自己的疑问在小组中提出来,这样,胆小的、成绩欠佳的学生都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从而使学生逐渐形成敢于提问的局面。(4)教会学生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从文中的标点符号、词语和修辞方法的选择运用、对作者的见解、文章的写作等方面提出问题。诸如引导学生对难于理解的句子、文中的优美语句、文章的谋篇布局、内容的选择、文章中的描写等方面提出疑问。(5)先由教师提出很有见解的问题,试探着逐步引导学生体验主问题,启发学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6)改变语文预习方式,一贯的预习要求是标主次、学生词、明内容,理结构,而要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着力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可通过事先要求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提问的做法,可以用如果没有问题则需回答正确老师提出的问题的做法来促进此一环节实施的有效性。(7)改变教学思路,把原来在教学中提问题,然后读课文、思考、找答案的做法,变为先出示答案,再让学生针对答案从不同角度、用不同语言提问,从而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

(四)培养学生提问的习惯并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由此,足见提问习惯形成的重要性。为了让学生形成提问的习惯,首先,教师要在态度上坚持鼓励学生提问,为此,要坚持始终尊重学生,以肯定为主。在初始阶段,持之以恒地鼓励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勇敢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并将此习惯真正贯穿在每一课时。同时,面对学生的提问,教师应对每一个学生的问题都认真对待,即使问得不好,也不能随意批评,抑或是流露出失望、谴责的表情动作,而是表扬学生的勇气,鼓励其下次问得更好。目的是为了消除学生自卑、畏惧的心理。教师欢容的态度,才能保证学生提问习惯的逐渐形成。在学生提问习惯慢慢形成之后,此时,对教师的要求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态度和蔼,肯定为主仍然占主导,但为了提高学生提问的有效性,不再是停留于允许学生乱问、空问,教师有必要在时机成熟阶段,教会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方法。如有一位老师在教小学语文课文《我的战友邱少云》中,读句“邱少云被燃烧弹打中,身上的伪装起火了”后,鼓励学生就此提出想了解的问题。学生提出了如下三个问题:(1)此时此刻,邱少云是怎么做的?(2)他是怎么想的?(3)他旁边的战友是怎么想的?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除了表扬学生提问的勇气外,不是全盘接受学生的提问,逐一研究它们,而是组织学生讨论三个问题中哪个问题最值得研究。学生通过进一步思考,发现问题(1)、(3)课文中都已交代清楚了,只需读课文便能知道答案,从而确定问题(2)为值得深究的问题。也就是说,当学生初步形成提问习惯后,教师的任务便转化为引导学生提出有集中性,即能涵盖课文全部内容的问题,抑或具有相当难度,需学生花精力去研究、探索的个性问题,甚至是需据文中已知内容去推断未知,训练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逆向问题。

(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 针对标准答案普遍存在于应试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仅凭记忆便能取得优异成绩,不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多设计具有开放性的题目,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只要学生言之有理,都应该加以肯定和鼓励。惟其这样,学生才能产生问题的欲望,或针对标准答案提出质疑,提出更有价值的创新答案或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个人的独特理解,鼓励他们发表具有个人特色的意见,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思维习惯、学习方法等对问题作出不尽相同的理解,让学生在开放的氛围中心灵自由飞翔。

(六)引导学生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仅仅停留在发现问题的阶段还是远远不够的,发现只是成功的一半,学生还需学会分析、解决问题才能抵达成功的彼岸。也就是说,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时,还需着力培养学生的解疑能力,从而保证真正意义上的问题意识的形成。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可采取学生自学、小组讨论的教学组织形式。学生自学主要是指学生运用自己掌握的学习方法带他们自己想出的问题去看书、去思考。这样,全体学生都有了参加学习的机会。小组讨论主要指围绕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小组成员展开讨论,各抒己见,往往准确答案就是在积极的争论中诞生的。同时教者鼓励学生发表独到的见解,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往往在此时被激起。

总之,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关系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关系到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激发,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直接推动了活跃课堂的生成,提高了教育教学效果,还能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但由于受传统教育种种因素的影响,以及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难免会受到某些因素的制约,很难保证在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中做到一蹴而就。这就希望广大小学语文教师,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在日常的教学过程当中,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采取积极有效的策略实施对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2、新课改背景下我觉得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教师理念陈旧,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缺乏基本的把握。不能处理好教学的三维目标中的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将人文性和工具性对立起来,将知识和能力分割开来。片面认为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就是走老路;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就是新课程。如对课标要求的一些只学不考的知识,因为不考就不学。少讲成了不讲。教学中只注重迁移拓展和模仿一些新的教学形式,而对文本的解读、语言的品味、写法的探究只是蜻蜓点水,一笔带过。

第二,教学中灵活性和创造性不够,一些灵活的教学内容,如学生对教材的独特感受,就是增加几种名家的感受;阅读拓展题解答方法,就是课文理解加上几句设置好的套话;话题作文的写作,就是编一个与话题相关的故事,等等,又成为新的僵化的形式和教条并要求学生掌握。这些都是与新课程的理念和教学的三维目标相违背的。

第三,教学方式依然陈旧,教学中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倾向。由于语文学习是母语学习,而母语学习主要是靠习得;又由于语文课程是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课程,因而,语文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对语言材料的感悟和体验,而一些教师却违背了母语学习的规律,淡化了学生学习中十分重要的体验、探究的过程,将本应让学生自主体验、探究的过程省掉,而直接把教师自己的感悟和体验的结果转变成概念化的知识硬灌给学生,其结果只能导致学生“死记硬背”。

第四,对阅读教学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一些教师对文本的钻研深度不够,或大而化之,只重视整体感知,架空分析;或文本阅读的目标设置空泛,对言语的感悟不够;或株守教师用书,缺乏个性化的理解;或教师的讲解不精,抓不住要点,点拨不到位;或对文本阅读中学生的探究过程不够重视。

第五,作文教学存在一些问题。(1)随意性大,体现为作文命题的随意,指导的随意,评改的随意;(2)生活积累意识欠缺,对生活只是照相式的观察,不重视引导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和引导学生进行审美的观察,割断了语文与生活的链条;(3)漠视学生基本的思维训练,缺乏对想像力、思维敏锐性的培养;(4)批改方式单一,效益低;(5)部分教师自身写作素养差。

第六,对综合性学习的认识不到位,认为可有可无。将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学习等同于过去的活动课。

要解决这些问题,有以下策略:

首先,中学语文教师须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增强课标意识。教学观念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过程。因此,我们要继续深入学习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明确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并践行新的教育理念。

课程标准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与新课程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是完全一致的。片面的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或片面的强调人文性,都不符合语文学科的客观实际。语文教学要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要明确:学习的基础是知识与能力,贯穿整个学习的是过程与方法,融会于其中的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尽管课标规定一些知识只学不考,但这些知识对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语言难点,对形成学生的能力,对学生的后续学习等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当教好学好。教学中如果不教不学,就是应试教育,不是新课程。其次,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的钻研教材,提高自己解读教材文本的能力。解读教材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解读教材的过程就是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过程,因此,对教材的解读既要把握其精神实质,又要有自己的见解。如果仅仅依赖于《教师用书》,人云亦云,就不能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感受、拓展、写作都是学生和教师个性发展的空间,教师要身体力行,追求独特,追求创新。

再次,阅读教学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阅读的关键和基础都是对文本的深入理解。阅读教学强调整体感知是针对肢解文本来说的,但光有整体感知是不够的。“读书百遍其意自见”,阅读教学中要强调读,要重视对文本情感的体验、内容的领悟、写法的探究、语言的品味。教师的讲解要少而精,要能调动起学生的思维。

第四,在搞好课内阅读教学的同时,要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广泛的阅读的目的不仅在于增加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还在于培养自主阅读意识,养成良好阅读习惯,通过整体把握、重点赏读、精心揣摩形成科学的阅读方法,故教师应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课外阅读的指导应将学生阅读喜好与学科阅读目标相结合,引导阅读兴趣,拓宽阅读视野,提升阅读品味;同时引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选择阅读材料、积累语言与思想。在具体实施中,可以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不同的文学层次,按必读与选读分层推荐自成体系的阅读内容并拟定目录,提供给学生;力求沟通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学校和家庭,形成多层面的阅读通道;举办专题性阅读讲座,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引导学生组建阅读小组,通过举办课外阅读竞赛、阅读专题讨论、书评等,搭建平台,展示他们课外阅读成果。

第五,老师应正确把握作文教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新课程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创造了条件。作文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材料、立意、情感和语言四个方面。要指导学生学会感悟生活,引导学生进行审美的观察,在生活中去积累、筛选写作的材料。作文教学要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思维训练,教给学生思维的基本方法,如:想象和联想、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比较思维、整合思维、抽象思维等,提高学生的立意和谋篇布局的能力。要鼓励学生在作文中抒发真情实感。

作文的批改方式要多样化,如:学生互批互改、面批、朗读比赛等。评语要避免老师写得多,学生看得少,面面俱到,流于形式。

语文教师应重视开展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要给予应有的重视。实施综合性学习应注意突出它的综合性(语文学科学习目标的综合和跨学科学习目标的综合)和实践性(表现为重探究,重应用;重过程,重参与;重方法,重体验)。第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策略:(1)注重因地制宜。

(2)关注学科视角。既要把综合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区别开来,又要把它同通常意义上的语文学科学习区别开来。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比,综合性学习具有一定的附着性,它是语文课程中的组成部分,而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与通常意义的语文学科学习比较,综合性学习的实践性更强,它的学习目标具有综合性,它采用活动的方式,运用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来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

(3)综合性学习可采用以下步骤进行:首先是问题牵引,以问题引出与目标一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其次是过程的自主、合作和探究,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合作精神的养成;最后是成果物化。通过成果激发兴趣,增强成就感,引导深入探究。成果要体现语文学科特点,并促进评价方式的转变。

新课改背景下我觉得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教师理念陈旧,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缺乏基本的把握。不能处理好教学的三维目标中的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将人文性和工具性对立起来,将知识和能力分割开来。片面认为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就是走老路;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就是新课程。如对课标要求的一些只学不考的知识,因为不考就不学。少讲成了不讲。教学中只注重迁移拓展和模仿一些新的教学形式,而对文本的解读、语言的品味、写法的探究只是蜻蜓点水,一笔带过。

第二,教学中灵活性和创造性不够,一些灵活的教学内容,如学生对教材的独特感受,就是增加几种名家的感受;阅读拓展题解答方法,就是课文理解加上几句设置好的套话;话题作文的写作,就是编一个与话题相关的故事,等等,又成为新的僵化的形式和教条并要求学生掌握。这些都是与新课程的理念和教学的三维目标相违背的。

第三,教学方式依然陈旧,教学中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倾向。由于语文学习是母语学习,而母语学习主要是靠习得;又由于语文课程是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课程,因而,语文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对语言材料的感悟和体验,而一些教师却违背了母语学习的规律,淡化了学生学习中十分重要的体验、探究的过程,将本应让学生自主体验、探究的过程省掉,而直接把教师自己的感悟和体验的结果转变成概念化的知识硬灌给学生,其结果只能导致学生“死记硬背”。

第四,对阅读教学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一些教师对文本的钻研深度不够,或大而化之,只重视整体感知,架空分析;或文本阅读的目标设置空泛,对言语的感悟不够;或株守教师用书,缺乏个性化的理解;或教师的讲解不精,抓不住要点,点拨不到位;或对文本阅读中学生的探究过程不够重视。

第五,作文教学存在一些问题。(1)随意性大,体现为作文命题的随意,指导的随意,评改的随意;(2)生活积累意识欠缺,对生活只是照相式的观察,不重视引导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和引导学生进行审美的观察,割断了语文与生活的链条;(3)漠视学生基本的思维训练,缺乏对想像力、思维敏锐性的培养;(4)批改方式单一,效益低;(5)部分教师自身写作素养差。

第六,对综合性学习的认识不到位,认为可有可无。将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学习等同于过去的活动课。

要解决这些问题,有以下策略:

首先,中学语文教师须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增强课标意识。教学观念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过程。因此,我们要继续深入学习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明确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并践行新的教育理念。

课程标准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与新课程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是完全一致的。片面的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或片面的强调人文性,都不符合语文学科的客观实际。语文教学要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要明确:学习的基础是知识与能力,贯穿整个学习的是过程与方法,融会于其中的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尽管课标规定一些知识只学不考,但这些知识对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语言难点,对形成学生的能力,对学生的后续学习等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当教好学好。教学中如果不教不学,就是应试教育,不是新课程。

其次,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的钻研教材,提高自己解读教材文本的能力。解读教材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解读教材的过程就是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过程,因此,对教材的解读既要把握其精神实质,又要有自己的见解。如果仅仅依赖于《教师用书》,人云亦云,就不能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感受、拓展、写作都是学生和教师个性发展的空间,教师要身体力行,追求独特,追求创新。

再次,阅读教学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阅读的关键和基础都是对文本的深入理解。阅读教学强调整体感知是针对肢解文本来说的,但光有整体感知是不够的。“读书百遍其意自见”,阅读教学中要强调读,要重视对文本情感的体验、内容的领悟、写法的探究、语言的品味。教师的讲解要少而精,要能调动起学生的思维。

第四,在搞好课内阅读教学的同时,要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广泛的阅读的目的不仅在于增加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还在于培养自主阅读意识,养成良好阅读习惯,通过整体把握、重点赏读、精心揣摩形成科学的阅读方法,故教师应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课外阅读的指导应将学生阅读喜好与学科阅读目标相结合,引导阅读兴趣,拓宽阅读视野,提升阅读品味;同时引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选择阅读材料、积累语言与思想。在具体实施中,可以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不同的文学层次,按必读与选读分层推荐自成体系的阅读内容并拟定目录,提供给学生;力求沟通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学校和家庭,形成多层面的阅读通道;举办专题性阅读讲座,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引导学生组建阅读小组,通过举办课外阅读竞赛、阅读专题讨论、书评等,搭建平台,展示他们课外阅读成果。

第五,老师应正确把握作文教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新课程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创造了条件。作文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材料、立意、情感和语言四个方面。要指导学生学会感悟生活,引导学生进行审美的观察,在生活中去积累、筛选写作的材料。作文教学要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思维训练,教给学生思维的基本方法,如:想象和联想、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比较思维、整合思维、抽象思维等,提高学生的立意和谋篇布局的能力。要鼓励学生在作文中抒发真情实感。

下载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优秀范文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优秀范文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大全)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蔡兆宁 内容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不断推进,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改变陈......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显著特征――创新。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江苏省响水县周集实验学校 张明 邮编:224600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注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积极......

    _地理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地理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摘 要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全国各地素质教育得到全面的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问题意识是思维的起点,是......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优秀范文5篇)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反观我们的课堂教学,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即使是一些优质课),我们不难发现: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如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而不是引导学生自......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阶段性小结 文档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阶段性小结 高阳小学 靳秀萍 课题分三个阶段进行研究,第一阶段“敢问”;第二阶段“会问”;第三阶段“善问”。 1.如何培养学生“敢问”,使学生......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实施方案_最新

    《农村小学语文课堂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随着课堂改革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教学理念,己......

    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