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优秀范文5篇)

时间:2019-05-12 23:06: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第一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反观我们的课堂教学,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即使是一些优质课),我们不难发现: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如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而不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是不断地抛出一个个问题,再让学生依次解决一个个问题,当教师手中的问题解决完了,这节课也就“顺利”完成了。这种单纯以解决数学问题为目的的教学形式,更多地强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他们的主体作用则很难得到真正地体现。要切实转变这种少数学生表演,多数学生旁观的现象,真正落实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教师必须把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大力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发展学生的创造才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和能力,使学生敢问,善问,乐问,是我们应着力研究的问题。下面谈谈本人在这一方面的一些认识。

一、更新教育观念,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必要前提。

(一)让学生提出问题,自主合作,不仅仅是一个方式方法的问题,而是一种教育观念的问题,是一种教育质量观的问题,是学生观的反映。

传统教育的学习观认为学生唯唯诺诺、听话、不乱说乱动就是好学生。现代教育的学生观要求学生能独立思考,敢想敢干,勇于创新。随着我国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绝大多数老师已逐渐形成共识:只有以学生为主体,坚持启发式教学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但是,现实教学中却有许多老师对“启发式”教学存在不同的理解,高密度提问已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其实,昔日的课堂灌变成密集的“满堂问”,未必是真正的进步。关键还得看问什么、怎么问、谁来问,对于长期在这种缺少提问质疑机会的课堂教学环境中培育出来的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肯定会受到压抑。相反,如果我们能营造一种积极的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也有机会成为“问”的主体,成为一个“信息源”,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被大大激发。

(二)钻研教材,改造问题。

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树立问题意识,教师首先要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改变传统的教学问题。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渠道。例如在解应用题:每盒橘汁36个,要使300个人每人一罐,共需多少盒?这虽然是一个除法问题,在教学的时候,老师可以不直接写出相应的算式“300÷36=?”,而是写出表达式“300?36?”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自由进行探索。在课堂上有些学生就用加法——对36进行连加以逼近300——从面求得解;有的学生则采用了减法,则从300连续减去36以逼近0——从而求得解;有些学生试图利用乘法去求得解,即努力去发现36与几相乘得到300。还有一名学生提出了如下方法:100里大约有3个36,300里大约有9个36,如果少拿一盒,则少于300个,所以得出结论。另有小组采用了“实验”的方法,他们在纸上画了一个长方形,并且用垂直的平行线将它分成36个部分,再加以细分,从而得到相应的解答。显然,这种主动的、积极的探索对于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是十分有益的,而这正是一个人能否成功地从事创新活动的一个必要条件,也是我们数学素质教育所追求的目标之一。这些不同水平学生表现的不同思维过程,正是每个学生学习数学的不同特点的体现,是学生对一个问题最自然、最真实的感受。

二、优化教学策略,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力保证。

(一)营造和谐氛围,鼓励学生“敢问”。

在课堂上教师不能以大权威者形象自尊,而要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情感传递给学生亲切、平等、信任的信息,使学生感到老师是与我们平等相处的,一起探索研究的朋友。上课时,教师允许学生有比较自由的坐姿,不强行要求学生个个正襟危坐。当疑问或有不同见解时,允许学生不必举

手就可站起来发言、插话。情不自禁发表出来的意见往往是学生智慧火花的闪现。若因未得到老师的许可而失去发言的机会,这火花随即熄灭。当学生回答不出教师提问时,允许他自己请另外的同学帮他回答。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不能马上否定他,而是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拔和启迪,让他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也可根据课堂实际,采取分组讨论、提问,每组同学提出的问题,由全班同学仔细听并作回答,最后理一理,哪组同学提的问题质量最好,哪组同学回答的最好。因为学生的提问是面向全班同学,强烈的好胜心和不甘落后的心理激发其他同学的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主动解答问题。古人云:“学贵有疑”,疑就是一种批判精神,看来很有道理。教师只有积极创设和谐的情境解放学生的大脑,让他们敢想;解放学生的嘴巴,让他们敢问。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以趣生疑,由疑引发好奇心,由好奇心引发需要,因需要进行积极思考,进而促进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养成发问的习惯。

(二)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会问”。

1、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会问”。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在课堂分学段目标“发展性领域”中要求“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可见,学生学习数学,就应当从小培养从生活、生产实际中提出数学问题。例如,在数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之前,可组织学生对企业进行调查,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的巨大变化和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的有关百分数统计数据,使学生感到在生产及生活中经常要用到百分数,激发学生学好百分数的欲望。在学习中,学生就能根据实际事例争先质疑问难,纷纷提出:“统计资料根据为什么要用百分数,而不用分数或小数?百分数的分子为什么可以是小数或可以比100大?百分数的分子、分母可以约分吗?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区别?百分数为什么都不带单位名称?”等问题,课堂教

学呈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生动学习场面。这样,不仅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而且培养了学生能从现实生活中提出问题的能力。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会问”。

任何发明创造都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对创新学习而言,问题的提出比其被接受更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去探索、猜想、发现,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身构成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在教学“自然数”与“整数”的概念时,先让学生自学课本,再提出自己所不能理解的问题。有一名学生问:“以前零不是自然数,现在为什么是自然数了?”老师立即表扬该同学肯动脑,问题提得好,并适时分析这个问题好在哪里,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提问题。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可以引发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从中闪现出创新的火花。其次,设计一些探索性和开发性的问题,为学生积极思维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让每个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得到发展。如教学乘加应用题时,让学生设计一个旅游方案,准备带哪些东西,准备多少费用。这样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学得积极投入,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

3、拓展思维空间,让学生“会问”。

积极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们的培养与问题意识紧密相连。一味模仿因循守旧,就不可能有什么创新精神。教师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提出各种各样,标新立异的问题,使学生形成“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的心理趋向。如在“圆的面积”教学中,通常是把圆转换成近似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有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在上课时,注意留有一定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思考。有学生就提出:“能不能利用学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来推导圆的面积公式呢?”这一提问,同学们的思维一下子放开了,也很快找到答案:把

圆平均分成十六块,每四块拼一个三角形,可拼成四个这样的三角形,再拼成一个大三角形。有的提出了“能不能把圆拼成一个近似的梯形,再利用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拓展思维空间,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疑,从而让学生在质疑、解疑过程中自主探索发现,培养了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三)建构自主探索,培养学生“善问”。

质疑是创新的基础,教育家布鲁纳说过: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问题的提出者不仅仅指教师,也包括学生。乐于质疑问难的学生说明正积极参与新知学习。这样的学生才真正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但学生的不善提问却是客观存在的,经分析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提问题不知从哪儿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另有个别同学完全是为了凑热闹。因此要使学生善于提问,首先教师要为学生做如何提问的示范,并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寻找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在自己思考后还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寻找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比如,在教学“平行”概念时,教师启发学生问:“为什么要在同一平面内?”这一关键处设问,就揭示了这一概念的实质。其次,在课堂上,要给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留给学生充分思考探索的时间,尊重学生以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解答问题。例如:在讲解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时,学生理解了试商要先求出除数的近似数,针对这个方法有同学问:如果是25或26呢?没有相近的整十数,怎么试商比较快?听完之后,我马上肯定这个问题提得好,并说明是下两节要解决的问题,这个同学现在就能想到,说明他非常爱动脑,思维比较超前,希望同学们能向他学习。只要学生提出好的问题,我就给予肯定,并分析这个问题好在哪里,这样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提问题。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意义或非常浅显,我就告诉他,像这样的问题通过刚才的学习已经很明白了,请其他同学给予解答,并说明以后类似这样的问题就不要再提了,可以提别的问题。这样教师给予正确引导,使

学生对提问题掌握一定方法,从而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使学生学得灵活、扎实,同时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特别是对学生提出具有创新个性的问题的积极评价,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感。

人类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人们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重新审视数学教育应有的价值和目的,还应重新认识我们的学生,研究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和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我们可以培养学生就学习中的某个问题提出与他人不同的见解和想法,也可以培养他们根据自己对某个问题的分析、综合、推理、概括提出有价值的、需要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既反映了一个人的洞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也体现了一个人善于思考、积极探索、敢于创新的个性品质。正如科学巨人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总是做别人给出的问题的人是走不远的。我们在进行教学时,要注重创设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富有创造性的一代人才。

第二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有几只铅笔》的教学思考

摘要:新课标指出:“小学段的学生应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数学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运用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数学教学的重点,所有的知识都是为了解决问题,本文通过对教学的感悟,提出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以及策略。关键词:问题意识;数学;

一:问题的提出

教学片段:

师:左手拿出2只铅笔,右手拿出3只铅笔,将两只手和在一起,谁能将老师的这三个动作说一说。

生:左边有2只笔,右边有3只笔,合起来有5只笔。师:和起来我们今天用一个新的词代替:一共。生:左边有2只笔,右边有3只笔,一共有5只笔。

这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有几只铅笔》的教学片段,是学生首次接触加法,因此,本人将对加法含义的理解设为本文的重点,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学会说“三句话”:左边有2只笔,右边有3只笔,一共有5只笔。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很好的理解加法就是:合起来这一含义,加法含义的建模在学生心理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对以后学习减法奠定了基础。但是,本节课并没有让孩子提出问题,学生只是机械的说一共有多少物品,孩子心中的问题意识并没有深刻的建立。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只是一个教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的新问题、新的可能性,则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数学究竟是由什么组成的?定理,公式,定义,公理,证明?没错,这些都是数学的组成部分,但是这些中的任何一个都不能成为数学的心脏,问题才是控制数学的枢纽。没有问题的数学是不能正常运作的,就像一部没有程序的机器,根本就如同一台钢铁空壳。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下,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主流,广大教师都在呼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人。这一理念,如果简单的说,就是改变以往简单的“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成为让学生主动提问,发现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

通过教学实践,本人了解了让孩子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发现问题,正表明了孩子对事物产生了兴趣,对事物不是表面的接受而是重新的组合,提出了问题,因此孩子的问题是非常有价值的。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提出一个数学问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如何科学的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成为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那什么是问题意识呢?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认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思维的一种问题性心理品质。

二: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及分析

在当今的课堂中,学生已习惯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却很少能提出问题。即使教师留出时间让学生提问题,结果往往是“没有问题”其实“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

1、学生不敢提问,不会提问

新课改以来,强调素质教育,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但是,真正能够成为主人的是极为少数,那些敢于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问题的孩子才是课堂的主人。课堂还不够开放,教师问,学生答的形式一直贯穿整堂课。

学会提出问题是需要培养的,在灌输式的教育情况下培养出来的孩子的思维已经被限制了,他们没有这样的习惯去提出问题,而那些在开放的教育模式下培养的孩子,在他们的脑子里已经形成了这样的定势,总会去问一个为什么。

2、对孩子的提问没有给予适当的回应

有的孩子有很多的奇思妙想,经常会问为什么,但是,家长和教师总是置之不理或者敷衍了事,对孩子的提问没有进行正面的引导,久而久之,孩子提问的兴趣和激情也就被磨灭了。

小学生对教师总是崇拜的居多,教师对学生的态度直接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激情,学生会担心自己的提问会不会有错,老师会不会责备等等,因此,教师的评价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也许教师一句简单的评价能够造就另一个牛顿或者爱因斯坦。

三: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教学中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来源:第一是由教科书提出的,第二是由教师引导而提出的,第三则是学生在学习中自主提出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学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又不断提出新的问题的过程。因此,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一)问题意识的培养分学段进行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心理状态都不同,因此,可以分学段有重点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符合学生年龄的心理特征。

1、低段学生

低段的学生刚刚走进小学,对小学这一新的环境还处于适应阶段,7—9岁的孩子对活动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因此,可以通过一些动画和图片,渗透问题意识,而不用刻意的去让孩子提问,毕竟这个时候孩子的词汇不够丰富,语言表达不是很完整。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问题解决的题目,初步感知提问和解决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中段学生

中段的孩子已经能够基本适应小学的生活,也初步接触了很多问题解决的题目,对提问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可以在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高段学生

高段学生的心理和思维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解决问题的情况也接触了很多,对于提出问题已经不是难事,但是要培养学生提问的主动性。高段的学生由于做题比较多,很多时候会形成思维定势,因此,要让学生突破固有的思维定势,创造性的提问。

(二)落实教学是问题意识培养的关键

1、教材

在教学时应该给学生提供现实的,有价值和富有挑战性的教材,这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切入口。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总是处在一个同化和顺应的过程,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进入另一个更高的发展状态”。只有当学生领悟到提问的价值时,才能自觉主动地从问题中求取智慧获得发展,这对教师既是一种促进,又是一种挑战,一方面,通过分析某个学生提问的数量和质量,教师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把握他的思维特点,因材施教,另一方面,学生积极发问,对教师的知识素养,应变能力,课堂调控艺术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如一年级数学加法的学习中,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对学生来说,这个是很难理解的,但是,如何能够让学生更加简单的理解呢?教师引领学生交换位置来理解“变与不变”的状态,从而更加生活的解释了加法交换律的含义,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但是和不变。

2、教学过程

推迟判断,留给学生质疑的时间,是培养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有效教学技能和方法。这段时间里面,学生有机会可以思考和判断,这短短的半分钟甚至几秒钟,都可能会有精彩的火花。但是教学经验不足的老师总是急于让学生接受,留给学生的时间很少,一堂课一问一答地结束了,结果没有留下任何可以思考的东西。

“质疑”是学生动脑筋的一种表现方式,是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义,以求解决问题的形式。因此,教师不仅仅是要“释义”、“解惑”,而且要启思、设疑,引而不发,更要留给学生质疑的时间。

质疑的产生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讨论,联想等等的形成产生,这些都是学生产生问题的过程,等待学生的质疑是教师应该学会的。

(三)让学生学会思考

定期的反思是问题意识培养的核心。反思的目的是给学生以发现、探究、总结、发展的空间。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创造力,问题解决后应对完成的工作自觉地进行反省,做到“求取问题的解答并继续质疑”。而不只是满足于用某种方法求得问题的解答,不再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而还需继续“问题提出”,如“这种方法可行吗?”“还有其他的方法吗?”“是否有更好的方法?”“这种方法能用于其他问题解决吗?”“有哪些经验可以总结?”等等。

反思能力的培养就是培养学生的元认知,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弗莱维尔认为:元认知就是个体对思维活动的自我体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调解。其实质就是个体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控制。

(四)创造开放的学习环境,恰当评价

一个和谐的、开放的的学习环境,能够让学生更加愿意提问。教师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通过多元化的评价鼓舞学生,让学生敢问,善问,不会磨灭学生那颗想问为什么的心。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是一蹴而就的,其培养要适应学生的心理发展的规律,而更关键的应该是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一直要坚持和追求的。一堂好的数学课堂应当是每一个学生都敢问、会问、善问,但目前的数学课堂中,学生提出的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并不多。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整个学习环境学习氛围紧密相关,创造环境和氛围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仅是一名或几名实验组的教师能完成的,更需要整个校园文化的支持和整个社会、家庭文化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陈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创造力》,[J]自考、成教、职教2000年第11期。

[2] 王延奏,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研究 [J].校长阅刊.2005,(5).[3]林仙,《数学新课程标准下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红河学院学报,2006,02

[4]王泉生,《论学生数学意识地培养》,[J]中学教研(数学),2005,03 [5]纪尧兵,《如何在数学探究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教学与管理,2007,06

第三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如何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个紧迫话题。面对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首先应该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入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的起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新课标的指引下,要培养学生的的问题意识,就必须从有疑到无疑,到新疑,这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如何培养好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乐于提问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浅谈几点体会,和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营造宽松氛围,使学生“敢问”。

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意提出问题,主要是学生的提问、表达受到各种限制,可能还会招致教师的指责甚至挖苦、批评,于是,因怕给自己惹麻烦而不提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因此,要学生敢问,必须营造民主平等的宽松氛围。

首先,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努力与学生沟通,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选择、学生的个性,关心每一位学生,而不在学生中人为的划分等级。在彼此的交往中,不仅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言语表扬,而且要用微笑、点头、注视、肯定的手势以及关怀性的接触方式进行鼓励。比如,摸摸头、拉拉手等一系列动作都能把你和学生的距离拉近,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捕捉“问”的契机,放心大胆的去问。

其次,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教师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作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应积极地看,认真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意见,对学生提出的一些意想不到的“高见”,要及时采纳并给予充分肯定。有了这样适宜的环境,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可以获得充分发挥和显示,各种奇思异想,独立见解就会层出不穷。

二、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爱问”。

问是学生学习的动力;问是学生学习的起点;问是点燃智慧的火花。巧妙设障布疑,把学生置身于研究数学问题的氛围中,能诱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比如我在教学《分数的认识》时,一开始先跟学生做个“拍手游戏”,我要求:学生拍手的次数是我的一半。我拍四下,学生拍两下,我拍两下,学生拍一下,当我拍一下时,有的学生就不知道怎么拍了,有的就轻轻地拍了一下,这时就让学生思考提问,此时学生的思维就活跃起来,教室里闹哄哄的„„学生的问题就来了:能拍吗?用什么数来表示?这种数怎么写?„„这样的教学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思维,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潜移默化,让学生养成“问”的习惯。善于引导学生思考,是教师工作细心的一种素养。当学生还未养成提问的习惯时,教师要从各方面入手,用多种方法,潜移默化,让学生慢慢地养成问问题的习惯。

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善思好问是思维的开始,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其次,尽可能的提供条件,创设机会让学生提问。有些问题,我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小组内提问题,有时我会事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模仿提问,提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比如学完了《分数应用题》后,我给学生出了“甲数是20,乙数是30”这两个已知条件,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再解答,因为比较简单,学生就可以提很多问题:“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甲数比乙数多几分之几?”„„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提问兴趣,还拓展了学生思维。这样经常鼓励和引导学生对老师的提问,对同学的提问,通过长期的训练,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质疑问难,敢于标新立异,追根问底,从愿学、乐学到会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由被动提问逐渐转向主动提问,并养成习惯。

问是开路先锋,问是深耕之犁,学生具备问题意识,学生能质疑,这是思维活跃的表现。数学是思维的体现,思维又起源于问题。我每天都对学生说一句话:今天你提问题了吗?时时处处提醒着学生。

第四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阶段性小结 文档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阶段性小结

高阳小学

靳秀萍

课题分三个阶段进行研究,第一阶段“敢问”;第二阶段“会问”;第三阶段“善问”。

1.如何培养学生“敢问”,使学生从不会问,不敢问到敢问;教师从一问一答逐步到放开手让学生从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过三个月的训练,学生能够从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达到预期的目的。

2.如何在学生敢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会问。让学生掌握提问的方法,问到点子上,提高质疑能力。取得成绩 1.教师方面

教师教学观念转变了;教学变得民主了,教师能放下架子,与学生零距离接触了,能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了;教师能注意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了;教师能以激励性语言激发学生提问了,不吝啬对孩子的表扬了。2.学生方面

学生课堂上敢问了,少部分学生课后遇到困难也会追着老师提问了,同学间遇到不明白的地方,近一半的学生也会相互争论,相互探讨了。部分学生有时能提出点有价值的问题了。下阶段工作重点

今后我将按照课题计划开展研究活动继续开展培养学生“会问”,开展引导学生“善问”的研究。加强理论学习,进一步做好课题研究,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问题为主线,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同时提高实验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培养创造性人才。

下阶段工作要进一步加强教学实践,实践中要更有计划性,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还要不断改进。重点是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学习和总结,围绕教学工作要及时写好反思,并写出有质量的论文。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能

第五篇:如何培养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能力周 斌

【摘要】数学教学的重要培养任务之一是训练思维,只有有目的地挖掘教材中的思维因素,学生积极地开展思维活动,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果。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着力处理好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逻辑思维、直觉思维维、发散思维、演绎、能力、创新、迁移 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培养任务之一是训练思维,只有有目的地挖掘教材中的思维因素,学生积极地开展思维活动,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果,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鉴于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着力处理好以下几种主要思维能力的关系。

一、思维的归纳能力和演绎能力

归纳和演绎是一切科学研究常用的两种思维方式,小学数学中是不自觉地运用过这两种思维方法。例如,从一些特例归纳出运算律,然后用运算律指导运算,我们教师应努力挖掘这些因素,在能力上对学生进行有意的培养,而不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例如:“商不变的性质”“数的整除的特征”“三角形三内角和等于180度”等一些基本概念、公式、方法中,都有一个不完全归纳的过程。如果简单地把结论端出,就失去了培养思维能力的机会,如果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这些规律得出结论,那就会得到归纳能力的训练。

演绎在小学的应用主要形成是说理,例如:“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圆锥体的体积公式”是推理办法解决的,虽然我们在讲这些法则时还要借助实例给以印证,但至少应渗透“从已有的正确判断推出新的判断”这种思想,又如: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都要贯彻说理精神,长此下去,才能培养出演绎推理的习惯。同时,在演绎推理训练中又要穿插归纳法。

总之,要交叉地训练这两种能力,这恐怕是引导学生进入逻辑思维之门的台阶。

二、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的能力

直觉思维是指没有经过深思,迅速地对问题作出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测或判断的思维。或者说是在百思不得其解时突然领悟到的思维。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不同,逻辑思维是经过一步一步分折,作出科学的结论;直觉思维是很快领悟到的一些猜想。小学生学数学,主要是使用直觉思维,例如:计算9+9+9+7+7学生会得出①(9+7)×3;②8×6这两个乘法式,这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直觉思维的成果。

我们在教学中,在注重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同时,要适当运用直觉思维思维方法进行教学,这对培养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创造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如教学“较简单的求平均数应用题”,在学生认识了求平均数应用题的特征,理解了“移多补少”的实质,掌握了“总数÷总份数=平均数”关系后,解答“在一个鱼塘里,选择五个不同的地方,测得水深分别是200厘米,150厘米、220厘米、250厘米、180厘米,求这个鱼塘的平均水深”。让学生列式后说出怎样想的。他们说:“要求平均水深,就要知道测了几次及测得水深的总和。”这反映了学生思维能力。教师再启发学生运用“移多补少”的道理,观察五个数的特点,直接地“看”出答案来,这就在逻辑思维的基础上渗透了直觉思维的训练。

教师出示两道选择题:

(1)一辆汽车第一天运货15吨,第二天运17吨,第三天上午9吨,下午7吨,平均每天运货多少吨?

A:16吨B:12吨

(2)小金期末考试成绩语文90分,数学89分,思品比语文少3分,自然比数学多5分,求四科的平均成绩。

A:小于90分B:大于90分C:等于90分

要求学生有根据、有条理地说出选择答案的理由,这样,又运用逻辑思维对直觉的结论进行了论证。

三、集中思维和扩散思维的能力

目前,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创造性思维有赖于扩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的协调结合。集中思维是从一个背景出发,遵循一种常用的既定的思维渠道达到思维目标,它们几何形态可描绘为从一点出发的一条射线。所谓扩散思维,即从同一背景出发,遵循尽可能多的新的不同的渠道达到思维目标,它的几何形态可描绘为从一点出发的空间一束射线,前者表现为模仿、继承,后者表现于外部行为,就表现为一个人的创造能力,它通常具有变通性、流畅性,创造性的特点,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例如:当问“1=?”时,一些学生回答:1+0=1、100-99=1、1×1=l、2÷2=1、5-4=1、5+3-7=1„„等等。有的学生干脆说:“写不完”,“写不完”就是流畅性的表现,能从各个方面用各种方式运算,是变通性的表现;对“1=?”的回答,各个学生各有其特点,是其独创性的表现。

四、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阵地。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以知识学习过程为载体,强化创新的途径,养成创新的习惯,是必要而且可能的。

注重迁移

迁移是已有知识和技能对新知学习的影响。教学中充分发挥已有知识的“例子”作用,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类似、学习方法类似、解题技能类似的知识进行对照,凭借知识方法的共同点,可诱导学生举一反三进行迁移,于同中见异,刻意求新。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为例,探求圆的面积公式时,学生用切割拼凑的方法推导出圆面积公式,在教学探求圆柱体积公式时,可这样启发学生:我们用什么方法,怎样推导圆面积公式?能用这种方法把圆柱体变成学过的几何体吗?可能变成什么几何体?怎样来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从而促进学生已有知识的正迁移,在迁移中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

2.倡导求异

求异是创新的基础,人类的发明创造,往往是从求异开始的。教学中倡导求异,有利于开阔学生的思路,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为此,教师要培养学生从小养成不拘泥于一种答案的习惯,鼓励学生标新立异,面对教材权威敢于“班门弄斧”,提出新观点、新见解。如推导梯形面积公式,教材提示仿照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办法,旋转平移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推导出面积公式。教学时,有的学生提出意见,认为这样做费劲麻烦,并提出只要连接梯形上底任一顶点与对角顶点,将梯形转化成分别以梯形的上底和下底为底、以梯形的高为高的两个三角形,运用已有的三角形面积公式,就可以迅速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对此,教师应该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

3.激励质疑

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质疑氛围,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阅读自学中、交流评价中质疑,渗透质疑方法的指导,同时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释疑,从而在质疑、释疑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教学“一台磨面机5小时磨小麦250千克。照这样计算,磨1750千克小麦,需要几小时?”不少学生列出1750÷(250÷5)。交流评议时,有个学生大胆质疑:“为什么要先求每小时磨小麦多少千克?不先求它,行吗?”我顺势将问题抛给学生:“你们认为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创造性思维火花竟相绽放。有的提出可以先求1750千克里有几个250千克,再求需要几小时,即5×(1750÷250);也有的提出可以先求磨每千克小麦需要几小时,再求磨1750千克需要几小时,即5÷250×1750。由此可见,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大有可为。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总的来说,小学数学大纲上说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决不是一个抽象概念,它必定是许多知识和许多种思维能力交织而成的。我们教师要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真正实施素质教育,为国家培养出跨世纪的人才。

下载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优秀范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优秀范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优秀范文五篇)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株洲县渌口镇湖塘小学 杨静 *** 内容摘要:新课程改革强调问题在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既是学习的动力、起点、贯穿的主......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白水镇座棚小学顾小燕 新的世纪,是学习的世纪、创新的世纪。创新是人类进步的灵魂,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建......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 开题报告张夏镇纸坊小学 2012年10月 一、本课题研究目的、选题意义 1、通过课题研究,试图探索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

    培养数学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

    培养数学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 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可以说是创造性、创造能力的基础。提问是创造性思维的诱因和动力。早在30年代,陶行知先生言简意赅地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

    _地理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地理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摘 要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全国各地素质教育得到全面的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问题意识是思维的起点,是......

    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范文模版)

    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没有问题的数学是枯燥的数学,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趣的数学学习是建立......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依赖于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和心理发展规律,把开发智力、发展智力和培养创新能力有机......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希望小学杨志伟2011年10月20日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