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时间:2019-05-12 00:59: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第一篇: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而且还要培养他们的数学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多年的数学教学,让我对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有了粗浅的认识,本文简单的谈谈自己的看法。关键词:新课改;数学教学;能力培养

新课程改革犹如一股春风,徐徐吹进每一位一线教师的心中。通过学习《数学课程标准》,使我知道了:“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为其他学科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只有使全体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课堂效率才能提高,学生才能有所收获,素质教育的任务才能真正完成,新课程的理念才能切实贯彻到课堂教学中。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才能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呢?

一、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为创造能力提供土壤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自身的素质决定着教育的成败。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教师的一个主体性行为。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前提。教师应时刻保持一个乐观开朗的心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努力创造。教师应对学生的一些违反常规的思维持宽容的态度,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造能力的生成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由于角色的特殊性,学生对教师存有一种天然的敬畏感,如果教师不注意主动引导,学生就很难放松,进而影响教学效果。为此,教师要善于融洽师生关系,调适学生心理,努力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善于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特别是根据小学生好玩爱动的特点,做好课外的交流;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把自身的消极情绪带进课堂,要努力把乐观向上的一面展示给学生;教师要理解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不唯成绩论高低,对学生一视同仁,让学生在一个宽松平等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展示个性和发挥创造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能力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学生强烈的创新欲望,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和途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三动,调动三性”(即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创新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如:在教学“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举例“24×3”,教学时可分四步进行;第一步指导学生操作学具,促使学生动手动脑,让学生充分感知直观材料,在头脑中建立起丰富的表象,直观地理解乘的顺序及“满十进位”的算法;第二步,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建立起来的表象进行思考,理解例题虚线框里的思维过程;第三步,脱开直观形象,让学生用竖式直接计算,并尝试概括归纳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法则;第四步,由教师作适当的点拨、总结,这样的教学过程,正确的处理好教师指导和学生为主体的关系,充分的展示了法则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法则的归纳、抽象等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知识。

三、培养学生由“学会”向“会学”的发展能力小学数学教学中,既要研究教师的教,又要研究学生的学,让学生在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掌握规律、方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发展。引导学生通过知识的联系及系统的整理,使学生所获知识在头脑中形成知识体系。

四、巧编习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上传统的习题,可以使学生掌握熟练的解题技能,但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能力,数学教师还应适当编设一些课堂练习。我在讲判断平、闰年的方法时设计了一个游戏,说大、小月(说大月时,男生起立,说小月时,女生起立)当说到二月时,学生一个都不站起来,为什么呢?请同学解释不站立的原因,这一过程使学生一下子明白了平年、闰年与二月的天数有关。填二月份天数的特征表的练习中,发现了闰年与4的关系, 弄清了4年中为什么有3个平年、一个闰年,从而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五、运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多媒体教学是当前教育教学手段的发展方向,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充分发挥现代视听媒体的优势,从图片、视频等多角度展示教学内容,从而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更加符合小学生学习和认识事物的规律,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展开思维的翅膀,独立思考问题。这样做不仅较顺利地将具体形象的事物转化成抽象的数学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总之,注重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能力,是开发学生智力的需要。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是适应现代素质教育的需要,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多总结,多探索,注重教学结构的设计与调节,使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篇:如何培养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能力周 斌

【摘要】数学教学的重要培养任务之一是训练思维,只有有目的地挖掘教材中的思维因素,学生积极地开展思维活动,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果。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着力处理好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逻辑思维、直觉思维维、发散思维、演绎、能力、创新、迁移 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培养任务之一是训练思维,只有有目的地挖掘教材中的思维因素,学生积极地开展思维活动,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果,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鉴于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着力处理好以下几种主要思维能力的关系。

一、思维的归纳能力和演绎能力

归纳和演绎是一切科学研究常用的两种思维方式,小学数学中是不自觉地运用过这两种思维方法。例如,从一些特例归纳出运算律,然后用运算律指导运算,我们教师应努力挖掘这些因素,在能力上对学生进行有意的培养,而不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例如:“商不变的性质”“数的整除的特征”“三角形三内角和等于180度”等一些基本概念、公式、方法中,都有一个不完全归纳的过程。如果简单地把结论端出,就失去了培养思维能力的机会,如果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这些规律得出结论,那就会得到归纳能力的训练。

演绎在小学的应用主要形成是说理,例如:“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圆锥体的体积公式”是推理办法解决的,虽然我们在讲这些法则时还要借助实例给以印证,但至少应渗透“从已有的正确判断推出新的判断”这种思想,又如: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都要贯彻说理精神,长此下去,才能培养出演绎推理的习惯。同时,在演绎推理训练中又要穿插归纳法。

总之,要交叉地训练这两种能力,这恐怕是引导学生进入逻辑思维之门的台阶。

二、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的能力

直觉思维是指没有经过深思,迅速地对问题作出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测或判断的思维。或者说是在百思不得其解时突然领悟到的思维。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不同,逻辑思维是经过一步一步分折,作出科学的结论;直觉思维是很快领悟到的一些猜想。小学生学数学,主要是使用直觉思维,例如:计算9+9+9+7+7学生会得出①(9+7)×3;②8×6这两个乘法式,这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直觉思维的成果。

我们在教学中,在注重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同时,要适当运用直觉思维思维方法进行教学,这对培养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创造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如教学“较简单的求平均数应用题”,在学生认识了求平均数应用题的特征,理解了“移多补少”的实质,掌握了“总数÷总份数=平均数”关系后,解答“在一个鱼塘里,选择五个不同的地方,测得水深分别是200厘米,150厘米、220厘米、250厘米、180厘米,求这个鱼塘的平均水深”。让学生列式后说出怎样想的。他们说:“要求平均水深,就要知道测了几次及测得水深的总和。”这反映了学生思维能力。教师再启发学生运用“移多补少”的道理,观察五个数的特点,直接地“看”出答案来,这就在逻辑思维的基础上渗透了直觉思维的训练。

教师出示两道选择题:

(1)一辆汽车第一天运货15吨,第二天运17吨,第三天上午9吨,下午7吨,平均每天运货多少吨?

A:16吨B:12吨

(2)小金期末考试成绩语文90分,数学89分,思品比语文少3分,自然比数学多5分,求四科的平均成绩。

A:小于90分B:大于90分C:等于90分

要求学生有根据、有条理地说出选择答案的理由,这样,又运用逻辑思维对直觉的结论进行了论证。

三、集中思维和扩散思维的能力

目前,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创造性思维有赖于扩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的协调结合。集中思维是从一个背景出发,遵循一种常用的既定的思维渠道达到思维目标,它们几何形态可描绘为从一点出发的一条射线。所谓扩散思维,即从同一背景出发,遵循尽可能多的新的不同的渠道达到思维目标,它的几何形态可描绘为从一点出发的空间一束射线,前者表现为模仿、继承,后者表现于外部行为,就表现为一个人的创造能力,它通常具有变通性、流畅性,创造性的特点,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例如:当问“1=?”时,一些学生回答:1+0=1、100-99=1、1×1=l、2÷2=1、5-4=1、5+3-7=1„„等等。有的学生干脆说:“写不完”,“写不完”就是流畅性的表现,能从各个方面用各种方式运算,是变通性的表现;对“1=?”的回答,各个学生各有其特点,是其独创性的表现。

四、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阵地。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以知识学习过程为载体,强化创新的途径,养成创新的习惯,是必要而且可能的。

注重迁移

迁移是已有知识和技能对新知学习的影响。教学中充分发挥已有知识的“例子”作用,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类似、学习方法类似、解题技能类似的知识进行对照,凭借知识方法的共同点,可诱导学生举一反三进行迁移,于同中见异,刻意求新。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为例,探求圆的面积公式时,学生用切割拼凑的方法推导出圆面积公式,在教学探求圆柱体积公式时,可这样启发学生:我们用什么方法,怎样推导圆面积公式?能用这种方法把圆柱体变成学过的几何体吗?可能变成什么几何体?怎样来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从而促进学生已有知识的正迁移,在迁移中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

2.倡导求异

求异是创新的基础,人类的发明创造,往往是从求异开始的。教学中倡导求异,有利于开阔学生的思路,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为此,教师要培养学生从小养成不拘泥于一种答案的习惯,鼓励学生标新立异,面对教材权威敢于“班门弄斧”,提出新观点、新见解。如推导梯形面积公式,教材提示仿照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办法,旋转平移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推导出面积公式。教学时,有的学生提出意见,认为这样做费劲麻烦,并提出只要连接梯形上底任一顶点与对角顶点,将梯形转化成分别以梯形的上底和下底为底、以梯形的高为高的两个三角形,运用已有的三角形面积公式,就可以迅速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对此,教师应该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

3.激励质疑

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质疑氛围,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阅读自学中、交流评价中质疑,渗透质疑方法的指导,同时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释疑,从而在质疑、释疑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教学“一台磨面机5小时磨小麦250千克。照这样计算,磨1750千克小麦,需要几小时?”不少学生列出1750÷(250÷5)。交流评议时,有个学生大胆质疑:“为什么要先求每小时磨小麦多少千克?不先求它,行吗?”我顺势将问题抛给学生:“你们认为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创造性思维火花竟相绽放。有的提出可以先求1750千克里有几个250千克,再求需要几小时,即5×(1750÷250);也有的提出可以先求磨每千克小麦需要几小时,再求磨1750千克需要几小时,即5÷250×1750。由此可见,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大有可为。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总的来说,小学数学大纲上说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决不是一个抽象概念,它必定是许多知识和许多种思维能力交织而成的。我们教师要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真正实施素质教育,为国家培养出跨世纪的人才。

第三篇:培养数学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

培养数学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

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可以说是创造性、创造能力的基础。提问是创造性思维的诱因和动力。早在30年代,陶行知先生言简意赅地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我们有许多教师时常感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强,其实,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强的一个最深刻也最危险的表现便是不愿深入思考去寻找和发现问题,而只是习惯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这正与我们长期以来只要求学生回答问题,而不去重视、训练、培养(至少是不化大力气去训练)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一.学生提问减少的原因

1.教师缺少对学生提问意识、提问能力、提问方法的培养训练。

2.怕教师、同学讽刺、嘲笑、批评,对自己没信心,怕丢人现眼。

3.对学习不感兴趣,认知水平较低。自己研究不深,存在惰性。

4.迷信权威,迷信教师,迷信现成答案。

5.观念的障碍。认为提问是教师的“专利”,教师只注重学生学习的结果,而不注重学生思维过程的分析,失去了学生产生问题的很好机会。

6.性格因素,不愿意问老师、同学,把问题憋在心里,积重难返。

二.学生提问的作用

被称为现代科学之父的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是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顺教有疑,有疑者顺教无疑。”学生能回答问题固然也是对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的一种肯定,但缺少探索,发现和质疑的学习毕竟还处于被动状态,学生主体的积极性难以得到真正的激发,学习成果只能是停留在“学会”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谈不上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指导学生坚持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对教材、例题、习题进行研究、质疑,在某种意义上比教会学生知识本身重要得多。一旦学生有了探索和钻研习惯和能力,他们的潜能便会被无限制地激发出来,我们的教学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有助于学生储备丰富的知识信息量,形成一定的思维方法。

学生如果有问题,他们思维就会为解决某一具体的问题而启动。这时,一方面学生原有的以各种类型的知识、表象和智力行为方式而存在的已有经验起重要作用。学生思维内部也会产生一种自我刺激、自我运动、自我发展的过程,并对已有知识、经验进行重新理解,从而丰富和发展原有认知结构。另一方面,当学生思维遇到疑惑,产生探究心理时,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就会采用查找资料,请教师长等手段,在有意或无意之中大大扩充了广泛领域的知识量。

2.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创造力。

学生有了问题,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强烈的内驱力。在试图提出问题及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设想时,学生必须调动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及动手操作能力等。

4.就学生的方面看,原来被问的学生是处在消极的待问状态,现在提问的学生则是积极思维随时准备发问。学生的提问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渗透着学生的个性,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可以锻炼他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分析问题、鉴别问题的能力,也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要提问,就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提什么问题,怎样提问题,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等等。因此,对学生学的要求也提高了。

5.就教师教的方面看,原来是教师自己设计问题,自己有准备地解答,教师心理压力较低。现在是学生根据数学教材内容,或联系日常生活实际和生产实际情况提出问题,在某些问题上教师是无准备地解答,这就要求教师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较扎实的基础知识,较敏锐的反应问题、回答问题的应变能力。这样,教师不仅要能回答问题,还要能及时归纳出学生提问中的共性问题、典型性问题、有价值的问题,更有利于围绕教学目的、要求展开教学过程。

6.就师生关系而言,原来以教师提问为主体的教学活动使师生间的“感情交流渠”不通畅,现在是以学生多提问为主的教学活动,学生群体的积极性会得到充分调动,学生观察探究数学奥秘的思维方式、观点倾向都通过提问表露出来。作为教师来说,则可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主动探究、研讨,将他们的思索点导向可以保留自己观点,发展自己的观点,直到学生对问题的解释认同。这种平等、民主的学习方式必将融洽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教学。

三.学生提问的几种类型

问题有各种各样的形式。想把问题作详细的分类较难,现在人们公认的是把所有问题分为两大类:一类属于有固定答案的问题或称封闭型问题。另一类属于未定答案的问题或称开放型问题。数学教学中学生提问常为前者。按照布鲁姆教学,把教学目标分为

(一)认知能力;

(二)情感能力;

(三)技能能力;则可把学生提问分成低层次问题和高层次问题。低层次问题有(1)记忆性问题;(2)理解性问题;(3)运用性问题。高层次问题有:(1)分析性问题;(2)综合性问题;(3)评价性问题。按学生提问内容分大致有下列几种:

1.审题不清而提问。有些学生没有经过仔细审题而觉得自己不会做,急于向老师求助。

2.知识点不清而提问。问题反映出学生的认知水平较低,对基本概念、定理理解不透彻或理解错误,只停留于文字上的死记硬背,却不能掌握定义的实质和内涵。

3.解题方法或思维方式的问题。有不少学生经常反映,某些方法上课听懂了,记住了,可遇到自己处理问题的时候,思路比较紊乱,甚至只会生搬硬套,却不知为何要这么处理问题,这些学生关键是思维方式不够到位,不能从理解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求异创新的提问。这类问题往往来源于思维具有独立性和挑战性的学生,他们不满足于课本知识和课堂传授,主动学习,善于思考。有些问题甚至连教师也一时无能为力。

按学生提问时间分则可分为:课内提问和课外提问。

四.如何培养学生提问

学生提出问题,它反映了学生对教材的认识程度。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既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对教材积极、能动的内化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学生认知水平的良好契机。

(一)多问

李政道博士说:学习是从“发问”开始的,没有自己的问题,就永远没有创造。在课堂上,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积极支持他们用自己的思考方法去理解,或是重新认识问题。

1.鼓励学生“敢问”。

“敢问”是一种良好的心理行为,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在提问时往往会想,“我的问题行吗?”“我的问题是否太浅,同学们会笑话我吗?”“老师会批评我吗?”等顾虑。这时,教师就应及时鼓励学生,创造一种气氛,让学生敢于提问,也可把自己的不理解、新建议提出来,有时这些问题可能是许多同学的疑问。

(1)创设适宜的课堂气氛。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要表示注意的态度,要以和悦的态度去倾听,有时一个赞赏目光、手势都会给学生极大的信心。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能打消学生提问的顾虑,能使他们在动手、讨论等课堂教学活动中,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发现问题。

(2)善待学生“插嘴”,善待学生超范围提问,及时表扬鼓励。教师的表扬肯定能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绪,对于抓不住要点问题的学生,不嘲笑、讽刺,而应耐心引导,耐心解释,让学生懂得最可怕的是不提问题;对提出好问题的学生,应鼓励其进一步的探索,大胆创新。从而就更激励学生去发现问题。

(3)在班级里开设“问题信箱”或利用板报、壁报等开设“问题园地”,刊登一些提出问题的方法,一些问题的多种解法及表扬提出好问题的学生,创设一种人人参与提出问题的氛围。

(4)适当地启发引导。让学生提问之前,教师的讲解、引导要富有启发性,能激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探索。

2.激发学生“多问”。

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学会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思考方法,诱导学生步入学习的过程,提高数学能力。教师可以从正面、反面等引导学生提出疑问,让学生经过注意、困惑、思考、提问、释疑等心理阶段,激发学生“多

问”。

(1)要引起学生注意。

(2)要创设一定的情境。

(3)要设置适当的难度,但必须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让学生有一种“跳一跳摘得到”的乐趣。

学生的问题有的抓不住要领,教师要在关键时扶一把,拎一下,尽可能提供机会让学生多问。

(三)培养好奇心,使学生在探索中产生问题。

好奇心是创新的动力。强烈的好奇心会使人对外部的事物产生敏感性,生发疑问,引起探索,追根寻源的欲望,对学生来说,从小就要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平时认真观察事物,并做到边观察边动脑筋。

(四)给学生提供提问的时间和空间。

提出问题首先得发现问题,而发现问题就需要时间和空间,去观察,去思考。所以,在教学中,无论是概念教学,还是解题教学,必须给学生创造观察的场所和思考的余地,让学生有机会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解题前或解题后都应给学生留有充分充足时间,让他们思考解题途径,反思解题过程,促进他们提出新见解、新思路、新设想和新途径,指出推广的前景。

(五)培养“怀疑”,使学生有自己的创见。

创新来源于“怀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怀疑开始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热情地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怀疑”,要鼓励学生不惟书,不惟师,敢于怀疑、反驳、否定别人的理论,这样往往会导致新问题的发现与突破。

(六)教给学生质疑方法,使学生的“问题”有质量。

古人说“学则顺疑,疑则有问。”疑问是发现之母,但许多学生不知该从何处下手提出问题。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适时点拨诱导,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实现从“扶到放 ”的飞跃,逐渐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有较高质量。

1.从结论入手。这在数学中经常会运用到。

2.引导学生自己研究教材,针对课本提出问题。

教师可指导学生这样提问:这一章,这一节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定理、公式有什么含义?适用范围是什么?如何运用(正用,逆用,变用)?

3.引导学生自己研究习题,针对习题提出问题。从方法上另辟蹊径。教师可指导学生这样提问:这个问题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一题多解)?有没有更一般的情形?用这种解法能解决其他问题吗?(一法多解)

4.从矛盾处入手。多想为什么会这样?是怎样产生矛盾的,要引导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

5.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

发现并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是良好数学素养之一。因此应引导和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发生在身边的现象,然后概括成数学问题。如储蓄利率、降价销售、24点问题等。

五.如何解答学生的提问。

教师解答得当与否不仅直接影响着教师的威信、教学的信度,而且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问的积极性。教师要认真对答学生的提问,乐于解答。同时,要给学生予以鼓励。在解答时,应以最佳方式来使学生满足,使其听懂,印象深刻。在教学过程中常用的解答方法有:

1.直接回答法。

2.教师讲授法。有时某个问题可能是大部分同学的问题,教师可在全班讲授。

3.同学代答法。某些问题对部分同学是问题,对另一部分同学可能不问题,可由同学们内部自己解决,直接或间接请个别同学代为回答,这样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养成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良好习惯。

4.反问法。当学生提问时,不提示或稍为提示,马上直接反问学生,如“如果是你又将怎样处理?”“你认为怎样解决?”这种方法针对的内容一般是那些判断分析,具有推测性的问题。反问学生,可以锻炼学生分析和应变能力。

5.暂缓回答。在课堂上教师突然被学生提问,又不能一时讲清或要影响课堂教学进程,又如课后学生提问一些较难题目,教师也要经过一定思考、推敲,可约定另外时间解答,但教师一定要按时给学生答复。

6.启示法。即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按照思维方式,逐步诱导,慢慢地将学生的思路引导至正确方式方法上来,最终由学生自己总结出正确结论。此法能够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意志,有利于学生今后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同时也是学生自身学习的良好方法。

7.讨论法。对那些存在争议、当前还没有定论的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讨论,教师犹如“助产婆”边主持边引导,最终得出结论。这样不但能调动同学们学习积极性,而且又活跃了教学气氛,拓宽了同学们的知识面。

诚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向教师提问的可能性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对教学内容确实不懂就问,有的对其它领域内容出于好奇心而问,也有的想为难教师而问,等等。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当时环境和具体的学生,选择恰当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解答。

让学生多问、善问,增强学生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引导、培养和不断训练。放手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比通过被动的回答问题,更能催发学生创造力的萌芽。只有让学生做提问的主人,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才会更浓厚,学习责任感也才会更强,思维潜能才能更加得以释放。

第四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依赖于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和心理发展规律,把开发智力、发展智力和培养创新能力有机结合引入到教与学的全过程。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教师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要加强自身的创新意识,这样才能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富有创新精神的创造氛围,为学生提供思考、探索和创新的开放性和选择性的最大空间;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和发挥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为成为适应21世纪科技发展所需要的创新人才奠定基础。其次,兴趣是求知欲的外在表现,它是促进学生思考、探索、创新、发展思维、激发主动学习的原动力。而学生的兴趣总是在他们的创造欲望得到充分满足时才能进入最佳状态,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良好的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情境。

二、培养创新能力的措施——活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活动中来,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精心谋划,使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尤其是在数学教学中,当学生的思维方向与教师不一致时,教师不要要求学生跟着教师走,而应服从于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充分尝试,并通过各种途径去思考、探索获得结论,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

性,利于学生通晓数学知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当然在活动中如果学生的行动和思维发生障碍时,教师应及时启发和引导,保证活动顺利开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活动的乐趣,体会问题的发生和形成过程。每次数学活动都围绕一个或几个主题展开,要求学生在活动中认真观察,不断探索、思考,从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证实结论,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良好途径。归纳和类比思维是创造性思维,帮助学生经常利用归纳、类比思维来解决观察到的现象,无异于给学生的创新能力插上了翅膀。

三、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知识

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曾经说过,他是“站在巨人的肩上”,这说明牛顿的伟大成就是在学习前人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要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让学生系统掌握数学这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并知道这些知识的内在联系,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本条件,也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发展智力和形成创新能力的基础。数学这门学科系统性很强,由很多概念和规律组成,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类比、抽象、概括、总结与归纳活动,把有关的知识纳入一定的知识体系中,把知识点连结成面,形成知识网络,这样学生在掌握了科学性和规律性的知识之后,智力就会得到相应发展,创新能力也会提高。

四、培养创新能力的素材——教材

仅从数学教学课本上看,其每一章、每一节甚至每一页上的内容都可以成为创新教育的素材,都可以用来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因为无论

从概念的引入、规律的发展、公式的推导,还是解题方法的设计与改进,无不包含着“创新”这一思维过程。因为对数学问题的“思想化、抽象化、形象化”的处理,充满着创新;各种规律的发现、公式的推导均是创新的结果;对数学例题、习题的分析与解答是学生最佳也是最主要的创新实践。因此用好用全教材,从教材中挖掘创新教育的素材,不仅是现实的也是可行的。只要我们从主观上重视起来,充分利用好我们手中的传统武器——课本,那么创新教育将不再是令人生畏、高不可攀的“珠穆朗玛”。

五、培养创新能力的主战场——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气氛,使师生交往的状态达到最佳水平,使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新因子都处于最佳活动状态,并且尽可能的增加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活动量,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充分展示他们特有的好动性、表现欲,从而有效的发现学生的的个性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要培养学生善于发问、思考,勇于探索、创新的学习习惯,学生自己能看到、能做到的,鼓励学生自己去看、去做、去创新,长期坚持,学生良好的习惯就会形成,创新能力就会得到发展。

六、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设疑

科学创新,贵在置疑,创新往往是从“置疑”开始。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往往只是一个数学技巧而已,而提出一个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新的问题,都要有

创造性的想象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鼓励学生善疑多问、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还要精心设计各种形式的问题,创设各种问题情境,给学生造疑,使学生欲答不能,欲罢不能,促使学生存疑、质疑,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和创造性思维。

七、培养创新能力的方法——探索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教材内容的挖掘上、组织教学的形式上、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下功夫,使自己的教学艺术达到引人入胜、欲罢不能的境界,从而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的发现和探索,使学生的思维灵活、多变,从而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敞开大门。如在学习立体几何的各种线面平行、垂直的判定和性质时,我们可以利用猜想—实验—假设—检验—修正的模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数学教学中,“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巧解妙算”等都有益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注意启发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技能、方法去分析解决新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只要我们在教学中,从实际出发,分析教材,研究学生的学,设计出最佳的教学途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

第五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希望小学杨志伟

2011年10月20日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的摇篮,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创新教学,不断创新,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探索,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激活学生创新的意识

陶行知提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小学生往往喜欢教师这个人而喜欢上他的课,因此教师应走下“师道尊严”的圣坛,放下架子,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愉快还给学生,热爱每一个学生,用真诚的爱心与学生交朋友,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给予他们热情的鼓励和帮助,建立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平等的师生关系。多鼓励、表扬学生,保证学生有良好的心境和愉悦的情绪,让学生真正地处在“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情感环境中,毫无顾忌地利用自己的天赋,发挥潜能,大胆想象,大胆质疑,大胆猜想,敢于标新立异,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让每个学生在全部数学活动中,保持积极向上,生动活泼的乐观情绪,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活创新的潜能,为创新提供保证。

二、创设情境,为学生创设创新意境,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热情

只有入境,才能生情。这里的“情”是创造之情。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情境,借助语言、录像、图片、多媒体等教学工具,运用游戏、讨论、操作等方式来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激发学生创造兴趣,激活创造思维,展示创造才干。

例如:我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设计了一个问题:下面各数能被3整除吗?42、86、75、186、10002500001题目一出示,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有的说只有186能被3整除,这显然受到了前一章“能被数的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影响;还有的回答前几个数很顺利,到第五个数10002时哑口无声,只能埋头苦算,此事教室里很安静,与刚才热闹的课堂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趁势说:“这样算太慢了,你们随便说个数,说多大都可以,老师马上就能知道它能否被3整除。”于是一个想难倒老师的念头产生了,许多学生高举小手,其中一个学生说“98900”,我马上做出判定,有的学生不相信,在练习本上验证,结果和我说的一样,紧接着我问:“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想!”

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一下子进入了“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铺设了大道。

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给学生创造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

学问,学问,要学必须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是开路先锋,问是深耕之犁。要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题,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学生能提问,这是思维活跃的表现,也是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表现。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质疑,使学生在探索中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精于分析问题,巧于解决问题。打破常规,突破思维定势,使学生敢想敢做,这样才能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

四、利用学具,动手操作,引发创新意识

现代教学论强调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来“听”科学。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动手操作,随之展开思维活动,自然使全体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很容易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动手操作符合儿童由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的思维发展规律。因此,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在教学正方体的认识时,可放手让学生利用准备好的正方体,通过动手操作自己发现正方体的特征。这种学生自己发现新知的方

法,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五、鼓励学生求新立异,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有求异,才会创新。有创新,人类才会进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引导学生打破常规,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例如简算:25×24,可以25×4×6,也可以25×8×3,还可以(25×4)×(24÷4)......学生是有创新潜能的,他们喜欢标新立异,喜欢当众说出不同的见解。只要教师加以引导,学生完全会说出多种思路,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的学习欲望就会更强烈。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发展。

六、加强小组合作,增进交流,提高创新意识

合作交流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活动。通过沟通信息能够开阔学生的思路,还可以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和协作精神。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学生创造合作交流的机会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时,我先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含义,然后提出挑战性的问题:“长方体的表面积由几个面组成,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各个面之间有什么联系?”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猜想,接着小组动手剪、拼课前准备的学具。学

生自主探索规律,小组内出现了不同的意见,并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规律。整个教学过程向学生提供了观察、猜想、实验、操作、交流等活动的机会。还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创新的精神。总之,学生的创新活动是在民主、宽松和谐的环境中进行的,在教师的期待、激励中学生才能大胆质疑,善于发现问题。在小伙伴的合作交流中,学会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这样的亲和、互助的环境中培养了学生创新的勇气,乐于创新的热情,敢于创新的精神,才能充分地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从而使学生获得有效持续的发展。

下载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茅塔小学饶楚华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各行各业的竞争,归根结底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尤其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时代的要求,促使我们在教学中应重......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论文关键词】 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 培养 课堂教学 素质教育 【论文摘要】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利用新课程标准为教师和学生创造宽松......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 要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当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创设情境,挖掘学生的......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张露摘要:在教学中,学生往往注重机械学习,满足于课本结论。对结论的必然性和来龙去脉却不求甚解,喜欢跟着教师的问题走。久而久之,产生了对......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最终定稿)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 要: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创新,从而为社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注入新的活力。要培养出创新型学生就要从小抓起,而小学数学对学生创新思维......

    论文: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审题习惯能力的培养 一、学生审题错误的分析。 小学生到了高年级,为什么还会审错题呢?我仔细想一想,认为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 1、粗心。 学生审题时不认真,往......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主体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要让学生像一个小“数学家”一样自己......

    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浅谈

    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浅谈 摘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的改变传统观念、注重教学创新,树立良好的创新意识,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构建良好创新情景来激发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