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浅谈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内容摘要:转变学习方式需要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理念的贯彻需要问题意识作为支撑,从而实现优质高效和谐的课堂教学。作为教师,就要营造民主、宽松、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创设灵活丰富的教学情境,鼓励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敢问问题,善问问题。
关 键 词:问题意识、问题情境、自主质疑、引导。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过程中,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使学生积极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问题是学生探究过程的重要环节,问题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没有问题就不会有创造的火花,没有问题就没有学生探究学习的动力。
一、问题的提出
据我国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课题组的研究发现: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越来越低。调查结果显示:在上课听讲遇到问题当场主动提问的学生中,小学生占 13.8%,初中生占5.7%,高中生仅占2.9%。进一步的分析发现,“没有把握就不举手者”最多:小学生占 34.8%,初中生占48.8%,高中生占 42.8%。“知道也不举手者”中,小学生占4.5%,初中生占 14.5%,高中生竟达 38.8%。问题意识的缺乏,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素质的提高。
针对当前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的这一现象,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随着年龄的增长,初中学生的自尊心、自我意识开始增强,开始关注同伴的评价,许多学生害怕提问不好而受到同伴的不良评价。
2、教师权威角色过分突显,致使学生不敢提问,或是课堂气氛紧张,老师没有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适当的鼓励、表扬。有的教师怕学生节外生枝,怕学生提问打乱教学计划,唱独角戏或让几个能说的学生占据“舞台”,大多数学生只好随大流。
3、传统教学观念注重学习的结果,而不注重学生思维过程的发展。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课堂模式,追求课堂秩序良好,长此以往,窒息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4、学生在沉重的课业负担下,无暇去思考和探索,缺乏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以致于提不出问题。学生思维得不到锻炼,丧失了创造愿望,在读书、做题、考试三位一体的教育循环里逐渐走向雷同和平庸。
二、培养问题意识的必要性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苏格拉底则形象地比喻:“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维诞生。”行成于思,思成于惑,困惑与好奇是孩子特有的财富,没有问题恰恰是最大的问题,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这是践行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的要求,也是传统学习方式向现代学习方式转变的内在需要。
1、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性。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的,最主要的并不在于使学生掌握知识、原理,遵守行为规范,而在于通过思想的交锋,达到思想认识的融合和提高。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和配合,发挥其主体作用,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目的。所以问题意识对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往往是单纯的获取知识、掌握原理所不能及的,它可以直接演化为学生学习的动机和热情,发挥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2、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有了问题意识,就有了产生问题的思想和心理基础,而问题一旦产生,又会自然而然地产生解决问题的冲动和欲望。创造意识正是在这种学习情境中得到培养的,事实上,所有具有创造意识和创造才能的人,无一不是质疑解难的高手。如牛顿在他的《光学》一书中,一连提了他在阅读观察中产生的三十多个问题,正是因为牛顿“问题”提多了,才迸发出思想的光芒。
3、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学生掌握较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内容的过程,既是一个认识各种社会现象的过程,也是一个探究社会规律的过程。这无疑需要学生问题意识的参与,否则就无法进行任何形式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规律的探索和研究。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探究学习的习惯,掌握科学的思想政治课学习方法。
三、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那么,如何在我们初中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提高教学实效,实现教学目标呢?笔者将立足于平时的教学谈谈问题意识的培养。
(1)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树立信心,敢于思考,敢于生疑。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学生只有在紧密、融洽的师生人际关系中,才能对学习产生安全感并能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表达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营造民主、宽松、自由、和谐的气氛,让学生有信心设问,敢于发问。例如:在讲《自信是成功的基石》这一课时,我给同学们列举了一系列有成就的人物(如:比尔.盖茨、爱因斯坦、小泽征尔、周总理)的事例。然后让同学们分析,他们共同拥有的一种性格特质,大家很快得出结论:自信。这时,有一个同学举手发言说:平凡人,有缺陷的人难道不可以拥有自信吗?其实,按照一般理解,我们可以得出自信有助于成功这一结论。但这位同学将注意力放在了有成就者才拥有自信,尽管于此,他的大胆设问却将同学们的兴趣全都调动了起来,纷纷展开讨论,力图找到事例来印证各自的观点。这一大胆设问,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使我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并且还深化了知识点。事后,我对这一同学的提问给以了肯定和表扬,并借此机会鼓励同学们积极思考,大胆发问。
(2)创设形式多样、灵活丰富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乐于思考,乐于发问。
我们回过头去看以前的教学模式:教师传授,学生接受,“填压式”的教学,几乎没有让学生“问”的机会。导致学生不爱问、不想问。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去体验发现的乐趣。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创设问题情境。
1、立足于教材,从教材中挖掘疑点。在学习《人生难免有挫折》这一内容时,在列举事例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阅读塞缪尔所说的那句话:“如果生活只有晴空丽日而没有阴雨笼罩,只有幸福而没有悲哀,只有欢乐而没有痛苦,那么,这样的生活根本就不是生活------至少不是人的生活。”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这种生活不是人的生活?问题一经提出,立刻有人主动在课本上找出相关知识点:挫折是人生的一部分,人们就是在认识挫折,战胜挫折的过程中成长发展的。这时,有同学提出:既然如此,挫折是不是越多越好?很快,其他的同学开始对这一问题产生了探究热情,还自发展开了辩论,随着双方观点的交锋,事例的铺陈,我的适时引导,同学们自己总结得出了正确的结论:挫折并非越多越好,但是有坚强意志、积极进取,乐观上进精神的人会正确地看待挫折,勇敢地面对挫折,坚定的战胜挫折。这一辩论不仅掀起了那次课堂教学的高潮,激发了学生的思考热情,也为后面的教学内容作了很好的铺垫。
2、立足于生活,在生活实际中创设问题情境。在讲到消费者权利时,我先让同学们列举自己平时在购物消费时碰到的吃亏上当的事例,以此作为新课导入。在了解了消费者享有的权利后,再来思考自己具体有哪些消费者权利被侵犯了?权利被侵犯后一般会怎么办?怎样看待“大头娃娃事件”?怎样看待“齐二药假药事件”?这些取材于生活,立足于生活的问题很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热情。
3、立足于课堂活动,激发问题意识。在学习《善用法律保护自己》这一内容时,针对课本上继父强行要求读初一的小芳退学这一事例。我请同学们扮演律师来帮小芳出主意,想办法。这样一来,学生兴致很高,纷纷投入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中,积极思考,找资料,找出帮助小芳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就这一案例,我创设模拟法庭,通过角色扮演,使同学们自发地对问题展开思考,组织讨论,寻求解决方法,也使他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了知法学法用法的重要性。
(3)鼓励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使学生善于思考,善于提问。
学生能质疑,就说明他们对所问感兴趣,随着经常质疑,学生的求知欲更强烈,质疑兴趣更浓,就会出现自主质疑的局面。
学习《为坚强喝彩》这一课时,在阅读了海伦凯勒的故事后,我鼓励同学们围绕本课主题开展提问比赛,男生问,女生答,女生问,男生答。在这一激励之下,同学们热情高涨,认真思考,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问题,如:海伦凯勒取得了哪些成就?她是如何克服生活学习上的困难的?她的坚强表现在哪些方面?她的故事最感动你的是哪一个情节?和海伦相比,你有哪些方面做得不够好?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感受和启发?等等,这样的活动,不仅活跃了课堂,也点燃了同学们的思维的火花,同学们不仅学到了更多的知识,更养成了善思好问的习惯。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鼓励,唤醒和鼓舞。”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如果一堂课能成为问题的发现课,并使学生经常处于思考、探究之中,这难道不正是思想品德课的活力之所在吗?
参考文献:
1、《问题教学法在政治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思想政治课教学》2004年第1期)
2、《创新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3年7期)
3、阎立钦主编.创造教育—面向21世纪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抉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4、姚本先.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N].中国教育报
第二篇: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摘要:在初中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背景下,广大初中政治教师也在积极探索新颖、多样化的教育理念与方式,而在新时代背景下,要想培养出能够全面适应社会高速发展需求的人才,不仅要注重丰富知识、学习方法的传授,还应重视其创新意识的培养,不断拓展其创新思维。
关键词:初中政治;学生创新意识;培养措施
社会的快速发展往往都离不开人才的有力支持,而在新时期背景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其实就是对其创新思维的培养与拓展,也只有拥有一定的创新思维,才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发展变化中做到全面适应。对此,广大初中政治教师也要给予足够重视,通过不断探索、尝试更新颖多样化的教育培养策略来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1优化课堂提问,提升学生创新思维
一直以来,课堂提问都是广大教师应用较为广泛的教学方式,而很多时候,教师也只能通过一系列提问,才能够了解到学生对所讲内容的具体理解、掌握程度,已经逐渐成为了课堂教学的关键部分,在激发、拓展学生创新思维上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但是就目前来看,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出的一些问题还教学传统,难以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全面激发出来,也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学生创新意识的增强[1]。对此,在初中政治教育各系发展中,其教师应在问题设计之前,对学生本阶段的兴趣爱好、认知特点等方面做出综合考虑,尽可能多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此来吸引更多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回答,也以此来更好的培养、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在进行“人际关系”相关知识点的讲解时,很多教师可能都会提出“怎样才能够提升人际关系”这类问题,而对于学生来讲,经常会陷入茫然当中,不知所措,此时,就可以将其问题灵活的转化为“怎样在人际交往获得大家的欢迎”等类似的题目,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快速、准确的掌握题意,也能够轻松、积极的投入到问题讨论中,也能够积极的将自己独特的想法、方法表达出来,进而在增强学生参与兴趣的同时,也有助于其创新思维的进一步拓展。
2创新情境课题,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在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推行下,广大教育工作者也都逐渐认识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大幅度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性,也只有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探究中,才能够真正对书本上的内容产生透彻理解与熟练掌握。例如,广大初中政治教师在日常教学设计中,对于一些难度相对较大的内容时,就可以引用一些周围政治名人的具体事例来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或者是讲解一些带有趣味性的小故事来引导学生轻松地投入相关内容的学习探究中[2]。例如:在进行“潜力”相关知识点的讲解时,就可以通过讲解这样的故事来完成课堂导入:大概内容就是工人在下班途中调入墓穴后,怎样都无法逃离,而当醉汉调入其中时,却因为工人告诉其不用努力爬出没有用这句话,以为工人是鬼,惊吓过后奋力的爬出了墓穴。而通过以寓言、笑话等形式来表达相关知识信息,既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倾听中,对其中包含的政治知识有更深刻的体会,也能够真正懂得采用不同思维、从不同角度去看待某项事物,解决某个问题,以此来进一步拓展学生创新思维。
3运用现代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在信息时代高速发展背景下,各种先进辅助教学技术手段也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且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应用成果,对此,初中政治教师应给予正确认识与准确把握,以教学设备优势特点的充分发挥来进一步培养、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日常教学活动设计、组织中,面对大部分都是文字的政治教学内容,教师不要盲目的以传统板书的方式来向学生灌输,而是要结合实际授课需求,以及学生认知特点,选择更先进、适合的教学辅助手段来构建更生动、高效的政治课堂,进而在快速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的同时,促进其创新意识的不断增强[3]。在具体引用中,应充分考虑到政治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比如:在进行“意志”相关知识点的讲解中,就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与意志相关的视频故事,或者是播放一些能够增强意志的歌曲,以此来吸引更多学生全身心投入其中。此外,也可以在讲解后,让学生尝试围绕“意志”这一主题来设计一些角色表演活动,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轻松巩固课堂所学内容,也能够让其创新意识得到全面激发与发挥,并在设计、表演中得到进一步拓展,从而为其今后的学习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综上所述,广大初中政治教师在日常教学设计、组织中应正确认识到,加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不论是对其今后的学习发展,还是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大幅度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应结合实际授课内容与目标,以及学生不同阶段的认知发展需求,采用更恰当的策略、手段来培养初中生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唐洪山.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6):166-166.
[2]叶银珍.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下旬),2012,(6):178-179.
[3]达娃卓玛.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J].科学导报,2015,(21):25-25.
作者:胡翠萍 单位:山东省宁阳英才学校
第三篇: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创新的源泉。初中物理教学立足于学生认知的主动建构,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倡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而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基础和出发点,因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创新人才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作用
在人类认识自然的过程中经常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并因而产生困惑、探究的心理。这种状态促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个体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是经历一个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提出猜想、寻求物理规律并应用于实际的过程。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高,具体的作用有:
1、有利于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理解。
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往往是抽象的、概括的,在让学生掌握物理概念时,必定要让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加工活动。这个过程,是表面联系和内在联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生活经验和科学概念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在思维加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疑问、提出问题,学生能提出问题,往往能反映学生在掌握概念时存在的思维误区,这就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理解概念和规律时的困惑所在,从而有针对性地给他们提供帮助。
2、有利于提高物理课堂的教学效率。
学生带着问题参与课堂,在课堂上学生有提出问题的意识和习惯,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汲取物理知识,为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提供一个充分展示的空间,从而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有利于发展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
具有问题意识的学生常常会问自己“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为解决这些问题,他们会启动思维,搜寻头脑中的原有知识,对其重新分析、理解,从而对知识的掌握更为深刻。此外,解决问题的欲望还会促使他们去查阅资料,请教别人,这就使他们的知识得以扩充。在积极的思维、探索过程中,零星的知识变得系统有序,原有的知识结构更为完善、合理,这就提高了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为今后获取更多知识、培养能力创造有利条件。
4、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物理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而任何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学生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下,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强势智慧,大胆想象,发展逆向思维的能力,从而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途径
1、把握培养问题意识的正确时机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不能为了片面追求教学表面的“创新”而进行问题讨论,要注意培养问题意识培养的时机。学生在预习中发现问题,即可展开讨论;在小范围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通过教师引导带到较大范围内进行讨论;学生不易发现而又值得研究的问题需要教师适当铺垫,分层次地引导思考和质疑。教师要努力避免在学生充分思考之前过早地主动发问、超前解答。另外,教师还要注意不同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的时机也不同,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体验与把握。
2、营造宽松和谐的提问环境。
目前,学生主动提问的现象还不是很普遍,被动学习的局面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学生还普遍习惯于围绕着教师事先准备好的问题来学习。因此,物理教师要围绕学生学习中产生的问题去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要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全体学生去发现、去研究。要通过师生互动,从问题出发,充分启发引导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在不同观点的碰撞中,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教师的角色只是一个参与者、帮助者,是“平等中的首席”,不要给学生造成自己是真理的化身、是知识权威的感觉,不要轻易地否定学生提出问题的合理性,对学生不正确的认识也要采取宽容的态度引导学生全面地思考问题,而不是强硬地纠正。宽松和谐的问题环境能保持学生继续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信心和热情,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
3、倡导多向提问,鼓励发散思维。
一个好的问题必定是一个有利于发展发散思维能力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还可以多人参与,集思广益,互相补充,互相启发,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敢说、敢做、敢疑、敢议,让学生内在潜能充分展现,才能真正培养学生多向提问,多向思考,多向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4、倡导探究式教学方式。
科学探究既是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之一,也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没有科学探究就不会有物理学,所以物理课堂应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科学探究的机会, 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探究活动中,通过自己的思维获得知识,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并提出问题,由问题或任务出发,展开学生自己的活动,在学生自主归纳的过程中获取知识,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各种能力获得提高。
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只有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深刻、甚至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才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物理知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四篇: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几点思考
太和县税镇中心学校 郭军磊
摘要: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物理教学讲究一个探究的过程,首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审视传统的教学,我认为如何培养学生提问能力是关系到课程改革的重要前提。
关键词:问题意识 培养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创新的源泉。在传统教学中总是老师提出问题,学生竭尽全力去完成老师提出的问题,这种教学的结果往往是使学生墨守成规,缺乏创新。新课改要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真正塑造创造型人才,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鼓励学生勤于观察,敢于质疑,勇于提问。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起点,所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创新人才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作用
在人类认识自然的过程中经常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并因而产生困惑、探究的心理。这种状态促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个体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是经历一个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提出猜想、寻求物理规律并应用于实际的过程。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高,具体的作用有:
1、有利于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理解
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往往是抽象的、概括的,在让学生掌握物理概念时,必定要让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加工活动。这个过程,是表面联系和内在联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生活经验和科学概念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在思维加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疑问、提出问题,学生能提出问题,往往能反映学生在掌握概念时存在的思维误区,这就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理解概念和规律时的困惑所在,从而有针对性地给他们提供帮助。
2、有利于提高物理课堂的教学效率
学生带着问题参与课堂,在课堂上学生有提出问题的意识和习惯,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汲取物理知识,为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提供一个充分展示的空间,从而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有利于发展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
具有问题意识的学生常常会问自己“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为解决这些问题,他们会启动思维,搜寻头脑中的原有知识,对其重新分析、理解,从而对知识的掌握更为深刻。此外,解决问题的欲望还会促使他们去查阅资料,请教别人,这就使他们的知识得以扩充。在积极的思维、探索过程中,零星的知识变得系统有序,原有的知识结构更为完善、合理,这就提高了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为今后获取更多知识、培养能力创造有利条件。
4、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物理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而任何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通
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学生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下,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强势智慧,大胆想象,发展逆向思维的能力,从而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途径
1、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问
目前,学生主动提问的现象还不是很普遍,被动学习的局面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敢于提出问题,敢于挑战是研究者人格特征的具体表现,新课改要求我们把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因此,物理教师要围绕学生学习中产生的问题去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要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全体学生去发现、去研究。要通过师生互动,从问题出发,充分启发引导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在不同观点的碰撞中,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教师的角色只是一个参与者、帮助者,是“平等中的首席”,不要给学生造成自己是真理的化身、是知识权威的感觉,不要轻易地否定学生提出问题的合理性,对学生不正确的认识也要采取宽容的态度引导学生全面地思考问题,而不是强硬地纠正。宽松和谐的问题环境能保持学生继续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信心和热情,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
2、进行提出问题的科学方法训练,使学生会问
问题的提出虽然涉及到许多人格因素,但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训练对问题提出大有裨益,尤其是创设情景让学生主动使用,长期训练就会形成一种熟练的思维模式,提高对问题的敏感性,积极的捕捉问题
性的认知情景。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在人的思维活动中,问题情景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现在的学生,习惯了应试教育的问答式教学,也由于知识、能力的准备不足,特别是反思能力与发现矛盾的能力尚处在发展初期,对问题不能问到关键,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学生察觉到的一种有目的、但又不知如何达到这一目的的心理困境,从而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此时,教师要注意从学生的直接表达中发现问题、从了解到的学生认识基础与新现象的矛盾中发现问题,精心设计追问,引导学生从横向、纵向、顺向、逆向等多个角度思考,应用联想、比较、组合等科学方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帮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同时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提出问题的方法指导,我的具体做法是:
让学生把自己弄懂的地方变成问题考其他同学。既可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又可为学困生提供提出问题的范式。 设立问题角,把学习中的不懂之处找出来,与老师或同学共同探讨研究。
进行提出问题的技法训练。如应用逆反原理,从逆、反、逆反三个方面就同一知识点提出问题;运用联想法把虽然不同但有类似点的事物联系起来,创造出新事物等。
找出知识在实践中应用实例。如增减磨擦方法,增大、减小压强方法、生活中的杠杆等。
3、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深问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总结概括学生学习中提出的问题,根据所讲授内容和学习认知发展水平,创设以能力为核心,以活动探究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环境。通过创设的问题情景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向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挑战,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活动中深入探究,将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使其思维在向最近发展区跃进中获得深入发展。例如在学习密度知识的应用——求体积后,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如何快速测出一卷无轴铜线的长度”这一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同伴讨论、教师引导下得出测质量求体积、测直径求截面积、进而由L=V/S求出长度的问题解决方案中深化自己的思维,获得思维深度的训练。
4、培养发散思维,让学生多问
发散思维能力是一种多角度、多层面开展的思维方式,可将思考问题朝多种可能的方向辐射,从而产生新颖独特的构思和见解。教师设计问题时要注意经常变换角度,更换方式,根据教学内容和不同教学要求,有意识地变换问题的提法,让学生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看法,找出不同的解决策略,使他们不同的思考方式和经验背景相互启发。在相互接纳、赞赏、争辩、分享和互助中激发他们对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引导他们想出更多、更新奇的问题。例如在学习完“伏安测电阻”后,我组织学生探索不同条件下测出导体电阻的方法,学生们先后找出了无电压表怎样测电阻,无电流表怎样测电阻,电压表、电流表均无怎样没电阻,能否用电能表测电阻等问题,然后进行了讨论研究,找到了每个问题的答案,将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广泛参与,自觉追寻
和积极探究的主动过程,学生们也从中学会了以新的角度、新的可能之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实现了多问之目的。
5、及时评价激励,让学生乐问
追求成功之心,人皆有之。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予以恰当的激励性评价,既有助于学生发现不足,继续探究,更能激发其奋发向上的信心和不断努力获得新的成功的决心,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上,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因此,对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的一些观点,尽管有的是不成熟的,甚至是错误的,老师都应该尊重这些异想天开的想法,在教学中加以修正与提高,决不可不予理解,更不可讽刺嘲笑,甚至一棍子打死,而要把精力放在如何启发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方面。教师可以变换所提出问题,为学生提供接受合适挑战的机会,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实际调查等作出自己的判断,培养其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样,通过评价的杠杆调节作用,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质疑问难,训练思维独特性,让学生在体验成功过程中不断进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也自然水到渠成。
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只有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深刻、甚至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才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物理知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几点思考
单位: 太和县税镇中心学校 姓名: 郭 军 磊 时间: 2011-02-03
第五篇:浅谈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谈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武冈市第三中学 张爱兰
摘 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面对新形势,要进行教学改革,就迫切要求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政治教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场动力”,“面对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成为现代化教育的主题,也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无法回避的选择。初中政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作了一些有意义的尝试。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首先,设疑启发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关键。思源于疑,有疑问,才有思维,才有创新。所谓设疑启发,就是要求教师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科学地、有针对性地、有梯度地提出疑问,鼓励学生消除心理压力,各抒己见、积极辩论、敢于质疑。通过设疑启发,才能使学生从原有认识结构中产生矛盾,激发思维欲望,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设疑要针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设疑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更要注意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其次教师应把学生当成认识的主人,要千方百计地把认识的对象和任务从学生的间接需要变为直接需要,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形成和强化内部动机,引起学生的兴趣。具体来说,在教学内容上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学生的思想活动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引用科学和生活中的事例,丰富和充实教材内容。
例如在讲人生价值观时,可引用1998年抗洪救灾涌现的“新时期的英雄战士”李向群的先进事迹制成多媒体课件。真实的材料、感人的事迹,马上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制作过程中既突出英雄舍弃万贯家财为国捐躯的壮举,又刻意截取英雄的部分生活片段展现英雄作为普通人的一面,以避免过去英雄宣传中“高、大、全”的陈式,贴近学生生活,整个材料让学生感到亲切可信,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英雄的壮举,并及时开展金钱与人生的讨论。整堂课教师无需过多地讲述就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只有学生产生深厚的兴趣,才有可能带着愉快、高涨的情绪,去分析、去比较,才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才能指导实践。
二、使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从问题的要求出发, 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又称求异思维。当问题存在着多种答案时,才能发生发散思维。它不墨守成规,不拘泥于传统的做法,有更多的创造性。如果说问题答案只有一个的话,那么解决问题的方法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在课堂上正确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便是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的一种好办法。这种思维活动具有多极性、灵活性、精细性、新颖性等特点,含有较高的创新因素,是创造力赖以发展的基石。因此,老师要引导学生去发散思维,让他们大胆地、毫无顾忌地去猜想,多角度多层次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研究表明, 良好的心境可以提高创造的敏感性, 可以激活联想,提高思维的敏捷性,同时,良好的心境还是灵感发生的重要情绪因素。因此,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条件。
传统的师生关系强调师道尊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成为了整个过程的控制者、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成绩的评判者。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下, 学生的创造思维受到了很大的压制。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必须极大地改善师生关系,使“师本”教育模式变为“生本”教育模式,构建一个民主、宽 松、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只有民主的教育才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强化其自主精神,进而使学生潜在的创造之火得以点燃。在政治教学中,教师千万不要以真理的拥有者自居, 要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充分保证和扩展学生主体之间的活动空间、思维空间、表现空间,主动引导学生以个性化的观点提出见解或疑问,鼓励学生大胆直言,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允许学生讲错改错,提出与教师和教材不同的见解。学生在这种相互尊重、信任、理解的新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就会产生自信心和成就感,从而推动学生的探索性和研究性学习。
四、利用好社会大课堂,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是初中政治课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课题,让学生从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在社会教育的大环境中,使学生理解体会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去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不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其主要方式是走出去和请进来。走出去,要根据课题的需要,组织学生到工厂参观访问,到农村调查采访,通过到社会访问调查,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改革开放推动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请进来,是据课题需要,请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作出贡献,有代表性的人员到学校讲课,作专题报告。同时结合实际,在第二课堂活动中,举行时事演讲。这样,使学习生动活泼,在思想政治课所学的知识得到检验,得到升华,从而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追求欲望和创新精神,有效地提高学生政治学科的理论素质和思想、道德、觉悟水平,获得良好的素质教育效果。
总之,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今时代的要求,也是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极强的课程,有许多理论问题,实践问题需要探讨。我们政治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给学生创新的时间和空间,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只要我们始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政治教学的改革和实践中努力探索,开拓创新,一定能在政治教学这块土地上结出丰硕的果实。
参考文献: [1]I江泽民·江泽民主席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董 晨·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教学方法的选择[J]·思想政治教学,20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