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中期研究报告(2015年11月5日修改)(精选5篇)

时间:2019-05-12 12:00: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困生中期研究报告(2015年11月5日修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困生中期研究报告(2015年11月5日修改)》。

第一篇:学困生中期研究报告(2015年11月5日修改)

促进农村普通高中学科学习困难学生

自主学习的个别跟踪指导研究

中 期 研 究 报 告

承担单位:四川省大邑县安仁中学

课题组学术顾问:何明(高级教师、成都市首批名师工作室领衔人、成都市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成都七中研修室主任)子课题组负责人:杨勇

子课题组主研成员:杨勇 杨婷 周莉 田应兴 王小红 庞树群 舒琴 崔家熹 王婷婷 龙圣海

一、问题的提出

在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取得长足发展的今天,我们不可忽视在学生中依然存在的学习困难的学生。“学困生”问题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我校地处乡镇,约85%的学生来自农村。因家庭、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学习动机等影响造成的“学困生”占一定比例。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家长双双外出打工的增多,我校留守学生占据一半以上,有些学生基础差,学习劲头不足,学习能力差,学习态度不端正,并且缺少家长的管教和监督,导致“学困生”人数逐年增长。面对这种情况,若不加以重视,势必影响我校教育教学的整体发展水平。因此,如何结合我校教学实际,用好学校、社会、家庭教育资源,探寻“学困生”形成的内外因,采取切实有效的预防与转化措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位学生都能有所发展与进步,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课题。

二、课题的界定

在调查分析和理论分析基础上,将本研究中“学习困难学生”的概念界定为:一般是指当前学习上存在一定障碍或困难,不能按期达到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目标和要求,仅靠自己的努力难以按时完成学习任务,需要通过相应的教育策略,给予系统补偿或矫治和个别跟踪指导的学生。

针对本校实际情况以及研究的意义,学科学习困难群体确定的三条科学标准:(1)学业成绩落后标准,主要针对农村高中学生学习中,只有某些科成绩出现特差,其他学科较好的学生。

(2)教师评定标准,根据研究者提供的学习困难群体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描述,由科任教师和班主任评定为学习困难的学生。

(3)排除标准,排除智力落后学生与超常学生,排除各科都困难的学生。

三、研究目标及内容

1、研究目标

﹙1﹚本课题旨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和实践相结合,纠正教育实践中的不良育人观,构建符合本校特点,符合教育规律的转化学困生模式,着眼于学生的整体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通过调查分析“学困生”的现状及成因,探寻转化“学困生”的有效策略,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耐挫精神,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3﹚尝试并总结出对转化学困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从而使更多学生能顺利考上大学的同时,提高本校升学率,从学习困难学生的个别跟踪指导中,提示教师的育人观,提高教师的工作能力与水平,让教师紧跟时代的潮流。

2、研究内容

(1)采用问卷调查、访谈法、对比实验等方法,分析学困生的现状及成因。(2)归纳学困生的类型。

(3)探索转化“学困生”的有效策略。

四、研究对象及方法

1、研究对象:本校高中2014级“学困生”约30人。

2、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调查法、访谈法、个案研究法。

五、研究的步骤与过程

(一)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4年9月——2014年11月)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建立健全的课题组成员分工;制定和完善相应的调查和学生跟踪辅导档案;广泛收集和学习有关文献资料,特别如何和学生沟通的方式方法;初步拟定课题实施操作的集体方案,请专家指导,进行开题论证。

(二)第二阶段:初步实施阶段(2014年12月——2015年8月)

按计划开展实验研究活动,重点研究“学困生”的转化对策。每位课题组成员从调查中确定三至五个跟踪指导学困生对象,对学生进行单独辅导,访谈,有针对性的进行个案研究。收集各种研究信息和资料,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转化措施,不断总结可操作性策略。采用辅导、座谈等形式,对每一位“学困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而后采取面向全体、兼顾重点的策略。对研究进行期中分析报告。

(三)第三个阶段:深化实施阶段(2014年9月——2016年6月)对第一阶段的实效性进行论证分析。在第二阶段的研究总结的基础上,在新的一年进一步探索、实践、反思,此时除了针对时间阶段进行研究外,还要对学生个体差异进行特别的思考。进一步形成规范的研究策略,整理成册。

(四)第三阶段:总结鉴定阶段(2016年7月——2016年10月)

调查“学困生”转化情况,总结经验和研究成果,收集、整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申请结题。

六、研究成果及分析

﹙一﹚、通过对我校的“学困生”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归纳出“学困生”的几种典型类型。

我们课题组通过从5个调查表【表1:“学习困难学生”成因调查表(由学生填写)、表2:“学习困难学生”成因调查(由教师填写)、表3:“学习困难学生”成因调查(由教师填写)、表4: “学习困难学生”成因调查(由家长填写)、表5:“学习困难学生”成因调查(由学生填写)】进行问卷调查,并进一步确定学困生对象,除了分析学困生的调查表,并结合学生实际,各研究组员对其进行座谈交流,归纳分析学困生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问题家庭,问题家庭产生问题学生

导致中学“学习困难学生”产生的问题家庭主要有:

(1)父母离异。现在社会上离婚现象增加,如我们对高一9班和12班单亲家庭进行调查,9班学生50人,单亲家庭16人,12班学生55人,单亲家庭15人,父母离异占了四分之一。从学困生上分析,单亲家庭的占的百分比要高很多。父母离异,家庭破裂,使这些学生缺少父爱或母爱,家庭亲情和爱的缺失往往使这些学生心灵受到极大的损伤,性格扭曲,行为习惯变坏,学习下滑,最后成为“学习困难学生”。(2)“隔代”管理。我们课题组对学校三个年级抽取的2-3个班级调查,从研究反

馈的信息看,每个班基本上一半以上的父母没在家,这些学生父母长期外出打工、做生意等,孩子的管教全托给了祖父祖母或外公外婆。这些老年人由于身体、知识、代沟等方面的原因,根本不能很好地承担管教当今时代孩子的重任。他们对孙子辈往往是溺爱、迁就,育有余而教不够,缺乏严格的要求和正确的教育。隔代管理的孩子往往个人中心严重,娇惯任性,缺少学习的自觉性和意志力,遇到学习困难就逃避,成为“学习困难学生”。(3)父母不关心孩子学习。我们也对一些父母都在家的学生也进行了调研,与部分学困生的父母进行了交流,对学生周末回家的学习情况以及生活情况进行了调查。这些父母虽然天天与孩子相处,但由于本人缺少文化,或者缺少管理的正确方法,自身本身就没学多少知识,加上现在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改善,觉得读书不是特别重要,他们对孩子的学习没有要求,撒手不管,这些孩子因家长无学习上的要求和希望,他们面对困难的时候就会逃避和放弃,并且学习懒惰而成为“学习困难学生”。(4)父母亲过分注重孩子学业。对一部分父母在家的孩子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少部分家长有这样的情况: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对孩子的学习要求过于苛刻,目标过高且引导方式错误,时间长久,孩子在学习上产生了逆反心理,学习上用弄虚作假来应付父母,甚至专门拿学习上的失败与父母赌气,最终也成为“学习困难学生”。

2、不良社会风气影响

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有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社会环境对学生教育的重要意义。受“拜金主义”的影响,不少学生从厌学发展到弃学;“脑体倒挂”,导致知识贬值,不少学生患上了”短视症”;有关自费上大学、有钱就能自费留学、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等社会现象没有得到正确的认识,从而也使不少学生学习后劲不足;“读书无用论”、考试制度、社会上的不正之风等,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另外,不良影视、书刊、网络以及周围的人对学习和高考不正确的认识,对涉世未深、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曾经我的一些学生直接告诉我说,他的父母说读大学没意思,找不到工作,还举例了他某个哥哥姐姐的例子,就这个问题,在上期,我高

一、9班专门利用班会课针对社会的“上大学无用论、上大学找不到工作”这些现象进行了主题班会课。很多学生通过班会课认识到社会很多人以点带面,对于那些一上大学就只谈恋爱、耍朋友,就不学无术的人找不到工作很正常的。

3、学生心理问题。由于心理不健康而引起的“学习困难学生”近年有日渐增长的趋势。在中学生中,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些学生心理出现了问题,如孤僻、自卑、猜疑、粗暴等。这些学生在班集体中不合群,不能与其他同学在生活上、学习上正常沟通,其他同学也不愿意与他们交往,使之在生活中孤单,学习上寡助。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就会自暴自弃,并时常故意做一些损伤别人和集体的事以泄怨愤。随之,就会更加恶化了他们与师生的关系,同学们也有意疏远他们,甚至厌恶他们,使他们很容易成为“学习困难学生”。

4、小学、初中分化后遗症。由于个体差异、教育错位等因素,在小学五六年级已有少数学生开始分化现象。初中属于九年义务教育的后三年,所有学生升入初中后,客观存在部分“学习困难学生”。此时本来是很容易纠正和改善过来,但如果在初中老师再没有加以正确的引导,甚至只是一味的责备,就会使这些学生对该科望而生畏,彻底失去学习该科的信心。随着进入高中后的学业范围、难度增加,这部分原因引起的“学习困难学生”有不断扩大的趋势。我所在的班级就有这样一个学生,其他学生都还可以,就是数学特别差,我一直想树立她能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但是,尝试了

很多办法都不见效。最后对她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发现,出现这样的问题原因在于初中,她给我说,初中的时候因为数学学科成绩较差,被老师“盯”上了,几乎天天被老师叫去站办公室,而且还经常说她。其实这种状况需要我们老师从另一种角度进行引导,老师叫你去,证明老师重视你,关心你,如果不叫你才是放弃你。她没有这样想,反而比较极端的认为老师是很讨厌她,她很讨厌这种状况,从而对数学这科有了根深蒂固的厌恶,也铁定的自认为自己的数学学科是无药可救了。

5、学校教育存在缺陷

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需要一个过程,作为学校和老师应对他们的成长一起去做好规划,培养起他们的信心,用一颗“治病救人”的心态去面对他们。一些学校教育思想不够端正,片面追求升学率依然左右着学校的各项工作,学校工作中违背教育规律,忽视全面发展,压抑学生个性的现象十分普遍,不少学生受到不公平的评价和待遇,甚至一进入高中就给他们判了“死刑”。中学学科内容多,难度大,份量重,要求高,但部分教师教学脱离部分学生的实际,造成分化面大;高初中教育教学脱节,“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学校精神生活不丰富,所谓“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闪光点”难于表现出来。教师问题诱发学生的非认知缺陷,也应引起高度的重视。一些学生因最初的一两次学习失败或暂时困难,致使教师过低评价或态度不良,导致学生形成低自我效能感,引发一系列非智力因素问题,再引发认知因素问题,又使教师产生更消极的评价和态度,致使问题不断累积,最终形成较稳定和持久的学习困难,成为“学习困难学生”。我们发现多数“学习困难学生”与教师缺乏感情,学习体验趋于消极,学习行为被动化严重,这些问题的出现与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思想和职业态度直接相关。﹙二﹚、探索出转化农村中学“学困生”的具体策略

根据其特征、类型和成因,经过多角度多层次的实验研究,归纳出转化对策:

1、针对“学困生”,教师首先要主动转变教育教学方式

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加德纳曾提出“多元智力论”的观点。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每个学生都是一个有潜能的人。正如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由于先天和后天的各种原因,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个别差异。只要我们不放弃对他的关心和培养,只要他能努力改变自己,那么就应该坚信他是完全有可能在学业上赶上甚至超过其他人的,并且相信他将来也可能是大有可为的。可见,我们不能歧视任何一个学生,对学困生要坚持“不抛弃,不放弃”的原则。面对“学困生”,要强化他们的学习信念。(1)学生层面:要让学困生树立学习的信念,必需要激发其学习兴趣

面对高中学习,“学困生”们显得没有信心,没有兴趣,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效率低,不能面对挫折。开启心扉,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激发学习兴趣,是教师应必须想到和做到的。对“学困生”的教育,首先要帮助他们恢复信心,强化动机,大力培养持久的学习兴趣。对于那些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并不马上强求他们达到满意的要求,对他们的一点点进步我都恰到好处地予以表扬,使他们切实感到老师是发自内心的期望和鼓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心理学家指出: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倾向。它以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教育心理学也告诉我们: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大多不超过20分钟,注意力极易分散。一旦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法死板、节奏慢,就会出现小动作或小声说话等不良习惯。因为学生们都有强烈的求新求异的愿望,而且他们最关

注有趣味性的事物。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能否结合学生求新求异好表现、乐意接受趣味性强的事物的特点,利用无意注意的特性,因势利导,尽可能将枯燥无味的语言现象转变为有趣的活动形式,使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求得学习兴趣的发展和创造意识的树立,就显得尤为重要!

正如大家都知道的,兴趣是个体潜在的动力,兴趣的价值在于让学生参与教学中得到乐趣。教学实践表明:越能让学生发觉有趣或愉快的事物,越能激发参与学习的欲望。高中新课标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和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忱。以课堂教学形式的不断更新,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语言实践活动,积极主动的转变观念,转变角色等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实践的热情,加强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让学困生树立起学习的信念。

在本组课题研究中,通过个案分析得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内动力的基础,情感渗透、激发学习兴趣是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王小红老师在对学生个体研究后,在“对学困生的化学教学反思”论文中,也这样提到:“对一个长期不完成作业且屡教不改的后进生,就不可能一下子将他变得按时认真完成作业。因为他毕竟是个孩子,并且高中学生学习负担太重,不能一下子就可以转变的。所以每当碰到这种情况时,我总是先要求他们完成作业,只要做完,我就表扬肯定,别的如质量、准确率先避而不谈。渐渐地,对下一次的作业,就要以要求稍好一点,接着再稍好一点,最后要求他认真完成作业,逐步培养其学习毅力。久而久之,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他就会逐步形成作业及时认真的习惯。每个学生都具有了强烈的求知求成的欲望,在这种逐步肯定的过程中,他也会产生全身心的愉悦,从而激发更高的成功意念。对于厌学情绪严重的学生,就经常找他们谈心,了解他们实际的原因,或和班主任老师一起,让他们知道老师的关心,明白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应该完成的,给他们前进的动力。”(见附件:期中汇报学困生研究论文对学困生的化学教学方法(王小红).doc)

(2)教师层面:要让学困生树立学习的信念,我们老师需更不断新现代教育理念

对学困生来讲,没有什么东西比赞美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的了。激励是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成长在充满赏识氛围的孩子,会不断进取。我经常会说:“你的思路很好,很新颖,你有良好的学习天赋。”被赞扬的同学看到全班同学对他拍手喊出这些评语时,都是神采奕奕。不失时机地抓住点滴对他们进行赏识教育,就会促使他们想进一步追求成功。从根本上说,要让“学困生”能正确认识自己,让他们有机会表现自我,要让他们能体会到“跳起来就能摘到苹果”的成功感。教师在教学中,应借助手势、板书、实物、情景设计(多媒体课件)等直观形式,启发引导“学困生”解答较为基础的知识。并以旧带新,以新复旧的学习中,吸引“学困生”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和鼓励,让他们体会成功的喜悦,从而,他们就会逐渐树立起学习的信念。

正如田应兴老师在阶段总结中说道,“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差的背后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作为老师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举动,都完全可以改变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他(她)的学习扭转,甚至影响他(她)的人生,只要方法得当,只要充分挖掘出个人的潜能,每个学生都可以取得进步,都可以成为英才!转化学生最关键的是要深入了解学生,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才好对症下药,方法可借鉴中央的常用诊断法:“望”,“闻”,“切”,“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要有恒心和耐心,不能

急于求成。要有打持久战的毅力。给学生定目标要量身定做,要少吃多餐,重基础。舍弃习题中大量的难题,让学生感觉到学习较轻松。有成绩感,逐步加强,循序渐进。”(见附件:期中汇报阶段反思与总结研究中期小结(田应兴).doc)

2、构建信任的师生关系是“学习困难学生”是转化的先决条件

转化差生工作是一项复杂、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在我们没有和学生构建信任的师生关系前,切勿批评学生。调查表明,我们部分老师在教育学生时,只晓理,不动情,干巴巴的说教,枯燥乏味,学生听起来昏昏欲睡,毫无兴趣,甚至反感。这样的教育方法不可能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那么,怎样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呢?心理学研究认为,情感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具有很强的感染作用。因此,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常常有意识地运用情感的感染作用提高教育工作的有效性。要想改变学困生,更应该要与其构建信任的师生关系,那肯定就要多和学生谈心。学生的情感时时处处都在表现着,老师要善于了解他们的情感表现,抓住时机进行教育,谈心往往是心理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和学生沟通的主要方式,多以平等的姿态跟学生谈心,做他们的朋友,只有走进学生的心里才能去帮助他们走出心理误区。在谈心中,应尽可能多地以朋友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与学生构建一种新型的良师益友、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同学老师进行平等交流、达到情感相通言语相容,这时我们的话语才最容易被学生接受,自然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在我们课题组确定“学困生”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针对学困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先不谈学习,从生活、家庭、过去的一些琐事的事情聊起,老师们主动出击,先主动谈自己学生时代的一些事情,从而让学生与师生的距离慢慢减小。有时会反复几次后,才让学生卸下防备心理。学生对老师没有防线,这时的谈话是和谐的、愉快的、轻松的。然后学生会主动聊起他自己遇到的一些人和事,家里的一些情况。这个时候,老师们再抓住时机出击,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和自己的信任关系。从而相信老师,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只有这样才能开展接下来的工作。在接下来单独辅导的时候,要在合适的时候,告诉学生老师对他们的情感,感情埋在心里,虽然深沉似海,难能可贵,但现在因为独生子女较多加上未成年,人生观还未完全形成,他们自我认识能力较差,往往将成人的评价作为衡量自己能力的标准,需要教师时常坦诚地向他表达自己对他的情感。知道被欣赏,这往往是一个人进步的动力。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性情感,在未来教育发展中将愈来愈发挥它独特的社会功能。在批改作业,或者辅导的过程中,特别对学困生一些鼓励的话语,告诉他们老师是很喜欢他(她)的,或者我对他(她)的某些行为、某方面的进步很欣赏。这种在学生面前自然流露出来的肯定和赞扬将会成为激发学生前进的动力。

最开始我们确定学困生的时候,交流起来都很困难。老师们不厌其烦、反反复复的深入交流,通过对学生“亲密接触”后,不仅我们更能全面的了解了学生,而且还发现学生慢慢的喜欢上了我们老师,从而在该科学习时,情绪明显的改变。正如陈翔老师在论文《浅谈如何帮助艺体学困生有效提高数学成绩》中,谈到“良好的、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前提条件,只有在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创造一种自由、宽松的民主气氛,才能使学生学的更轻松、更主动。学生是有感情需要的,他们需要从老师那里得到尊重、友爱、温暖、情谊和教诲。当这种情感得到满足后,他们便会以更大的激情上好数学课。“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如果让学生时时体验到教师的期望和关怀,这种关爱会投影到学生的心里,唤起他们对老师的热爱,产生“爱屋及乌”的反应。爱上数学老师自然能够爱上数学老师所教的数学”。(见文件:期中汇报学困生研究论文浅谈如何帮助艺体学困生有

效提高数学成绩(陈翔).doc)

3、实施成功教育是“学习困难学生”转化的关键

“后进生”学习成绩差的原因在于他们普遍存在着一种失败者心态,自信不足。导致学习动力丧失的原因在于学习进程中反复经历失败,产生了消极心理状态。可是后进生并非生来就差,他们最初亦是同其他学生一样,有一颗天真无邪的心,有自己美好的理想,抱负,即使变为后进生也不乏想克服这样或那样缺点,追求上进的要求和决心,即使差处再多,也有其长处和闪光点。所以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促进他们全体发展。(见文件:期中汇报学困生研究论文关爱后进生(杨婷).doc)

我们在课题研究中,深刻地认识到:教师的方方面面都直接决定学生的动向。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则更直观地引领学生走出学习困难的低谷。在工作中我们主要从以下方面做:

①针对“学困生”往往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引导,我们采用与学生对话、家校联系、好友帮扶等办法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营造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实施分层教学,降低对学困生的要求,让他们先动起来,积极参与。在参与实践活动、采访活动、讨论活动中,让学困生感受“我能行”。让他们在教师赞赏的眼光、激励的语言中,摘掉学困生的帽子,享受学习的快乐,明确学习的重要性,从而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和进取观。

②“学困生”感到学习困难,某种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对学习无兴趣。为此,我们积极开展学生感兴趣的课内外活动,以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习惯,在各种兴趣活动中,展示其能力和特长,通过在学习中的实践与探讨,在点滴的进步与收获中,逐步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③“学困生”往往是班里的弱势群体,受歧视,没有自信,久而久之便产生厌学心理。我们的具体作法是:第一,我们加强心理辅导,做好耐心而细致的思想工作。第二,通过丰富的课堂内外活动,展示学困生的优点与长处,特别是对学困生更要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他们意识自己的存在,在教师的指导下改正错误,不断取得进步。第三,建立学困生奖励制度。为各类学困生专们设立“进步奖”、“特长生”奖项,并在每学期末进行表彰。对主动帮助“学困生”的学生予以表扬,并将其纳入学生素质评估范围。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能力,展望美好的未来,激发他们的上进心。

我们课题组还特别做了《学困生转化成长记录册》,对课题组成员确定的学困生进行跟踪指导,然后记录跟踪指导情况,通过每次辅导的记录,来观察学困生的变化。(见文件夹:期中汇报学困生转化成长记录册(部分电子档-部分手写)和期中汇报跟踪辅导图片)

4、改进评价方式是“学习困难学生”转化的有效手段

人是有惰性的,而发展中的人就是由惰性的人在激励、鼓舞、赞赏中,成为一个有用的,能体现自身价值的人。我们在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中,我们需要改变原有的评价方式。用激励成功策略有效地转化部分学困生。

一是我们善于一双慧眼敏锐地捕捉他们的闪光点,让他们在教师建构的发展平台上享受成功。通过一次成功,让他们想获取第二次成功、第三次成功,甚至更多次成功。

二是让他们把成功的经验在班级内与别人交流,通过谈感受、谈看法、谈体会、进行深刻的反思,并且能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同时大力的推广学困生成功的经验,让同学们对“学困生”刮目相看,让学困生在成功中感受快乐。

三是利用读报课和班会定期开展评议活动。活动中有学困生自评,学生互评,还有教师客观和公正的评价。班上成立帮扶小组,成立“师徒”结对子,对表现突出的学困生,对学困生帮助较大的学生予以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在班级树典型、树榜样,并在学校评优与评先中予以倾斜。学困生在激励中感受自身价值,并以足够的信心奋发向上。

正面鼓励,侧面教育。哪怕发现学困生身上一点闪光之处,即予以表扬,哪怕发现学困生的一点进步,即予以鼓励,哪怕发现学困生的一处创新,即予以赞美,做到表扬多于批评,做到正面鼓励为主,侧面教育为辅。学困生,更多的是要在爱心呵护下成长。(见文件:期中汇报学困生研究论文浅谈学困生的转化(王婷婷).doc)激励成功策略实现了学生、学校、教师“三赢”,学困生在激励中受到感化,从课题组反馈的初步情况中反映出,此策略使学困生得到了成长,班级教育教学效果提升,年级整体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5、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是“学习困难学生”转化的重要条件

“学困生”的形成,是因为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对于孩子的教育,仅靠教师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结合家庭、社会的力量,形成教育的合力。我们学校地处农村,很多家长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对于我们要去转变学困生,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①家校互动法。我们大力争取家长和社会的支持,通过家长学校这一平台,开展家长培训,转变家长观念,搭建家校互动的平台;经常利用家访、电话、QQ群、家长学校培训等方式与家长沟通,转变家长的观念,取得家长的信任,使家庭跟学校齐抓共管,从而提高教育的效率。

②合力教育法。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我们有效的利用和整合各种资源,构建家庭、社会、学校合力教育的网络体系。通过开家长会,发告家长书,教师“走村串户”,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下步我们还将,通过聘请各界人士进学校,大胆地利用一切积极的因素对学困生进行全面的教育。这种合力教育加大了监管力度,填补了有时无人看管学困生的空白。学困生在各种良好的教育下,步入了正确的人生轨迹,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学习观。

在崔家熹老师的阶段反思中,这样写道:“教育是个整体而系统的终身行为,离不开学校,也更离不开家庭。苏霍姆林斯基说:“家长们应该认识到:儿子或者女儿首先是向他们学习的,包括学习好的品质和坏的品质。”学困生的关注,应该家校协作,少了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不完整的,只是一条腿走路。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手段,联系上常年在外奔波忙碌的孩子的父母们,如QQ,电话,面谈等多种形式,让家长对自己的子女多一些交流,多一些沟通,这样留守的孩子们就更多一些温暖,老师和家长联手就更容易促进孩子专注学习。”

通过课题组老师以及学校部分教师的努力下,我们让家校联系成为了常态,通过与家长交流沟通,甚至建议我们的家长如何与子女交流相处,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它

使我们研究中的部分“学困生”,思想包袱甩掉了,学习压力减轻了,抵触情绪减少了,逆反心理顺应了。他们不仅接受了老师“帮助”,也接受了父母的“唠叨”,他们正在不断地进步,健康地成长。

6、对学生跟踪指导,给“学困生”更多的宽容和关爱。

我们课题组成员本着为每个学生的成长负责的思想,善待“学困生”,关注“学困生”的均衡发展,寻求适合“学困生”发展轨迹的教育教学理念。我们用激励性的评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习的信心,并给予“学困生”更多的宽容与关爱。具体的做法是:

第一、我们在课题研究中,通过调查法、观察法、对比实验法发现:宽容对待“学困生”,转化“学困生”的效果更显著。在工作中,我们采用择优法、探究法来鼓励和帮助他们。择优法就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努力寻找其优点,在班级教学中重点关注他们的长处、优点和取得的进步并加以表演,以此激发其兴趣,增长其信心。探究法就是当“学困生”出现不经意的错误和问题时,我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宽容的心对待,并帮他们寻找错误的根源、薄弱的环节、容易出错的地方,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第二,我们采用渐进法、表扬法,坚持面向全体,秉持一颗公正的心,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培植和发现学生善良的品行。让学困生以较平缓的进程逐步提升,不急于求成,即使有时没有进步,只要努力,同样表扬。

第三、我们与“学困生”多接触、多沟通、多为学困生着想。交流时语言尽可能温和,态度诚恳。及时解决学困生的困难,勇于充当他们的“保护伞”。努力搭建师生情感交流互动的平台,形成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为了鼓励和记录学生的变化过程,我们还专门针对学生变化情况,每学期结束后对指导的学生填写“指导情况记录表”(见文件夹:期中汇报指导对象情况记录表),找出他们进步的地方和存在的不足。

实践证明:通过教师宽容地对待学困生存在的问题,他们在对学习逐步产生兴趣,感觉生活充满阳光,在和谐的氛围中学困生得到师生的高度关注,因此学困生充满自信,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被动为主动。

六、取得的成效与思考

(一)取得的成绩

学科学习困难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课题从实证研究和科学分析的角度,研究中学学科学习困难现象,以学科知识学习指导、学科学习方法咨询与指导、学科学习心理辅导和学习策略的指导与训练为重点,探索教育转化学科学习困难学生的具体教育方法,帮助他们提高学科学习能力,取得学业上的成功,同时,帮助学科学习困难学生克服心理行为问题,引导他们成长为学科学习成绩优良、身心健康的学生。这不仅因为对学科学习困难现象的相关研究是一个有理论价值的实践课题,它对丰富学校学科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学科学习能力和学科学习成绩的提高有重要作用,同时对于实施学科素质教育,促进被指导者的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和创造性发展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提高了老师们对学困生的关注,认识到了学困生产生的原因,以及初步尝试了转变学困生的策略,并达到了初步的效果。学困生的存在势必会带来诸多不和谐的音符,而学困生的转化是有章可循、有力可为的。学困生的转化是教育教学工

作中的当务之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势在必行。我们在课题研究中通过以上的转化策略,有效地转化了部分学困生。提高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同时,促进了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为社会提供了高质量的人力资源。

(二)、存在的问题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在近一年的研究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由于我们理论知识较为缺乏,所得出的结论往往过于肤浅或偏向经验化,难以上升到一个理论的层面。今后,需进步充实和提高理论知识水平。

(2)有个别家长思想素质较低或对子女要求不高,不能有效的配合我们进行学困生的改变,还有的家长两天抓紧三天放松,不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有个别学生懒惰成性已根深蒂固,一时难以转变。学习任务不能主动完成,完全靠老师、家长监督,抱有侥幸心理,稍一放松,就不能完成作业,形成恶性循环。

2、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在剩下的后半段的研究中,更加深入学困生研究中去,才剩下以学习与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契机,利用教研引导教师深入学习,扎实的开展课题研究工作。用科学来指导工作,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以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为依据,在学习与工作中亲身践行,摸索和探讨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形成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通过反思、总结、提炼,使教师获得丰富的经验,取得丰硕的成果,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努力实现学生、教师、学校“三赢”。

(2)加大家校联系的力度,利用家长学校这一平台,对家长进行教育观念的培训,多和家长进行交流等,采用走村串户的走家访、分层开小型家长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多种办法提高家长的认识和自身修养,使他们能把育子当大事,能用行动而且是有效的方法来教育子女,配合学校共同教育好孩子。

(3)学困生的评价方式有待进一步的深入和完善。从不同的角度,对学困生进行评价,以收获更好的效果。我们需改变原有的评价方式,来激励更多的学生看到希望,看到成功,从而真正激发内动力来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

(4)规范学困生辅导的记载,收集好的反思、总结和论文。然后整理成册,在学校老师之间交流、学习。

七、附件

1、跟踪辅导图片

2、阶段反思与总结

3、课题组成员照片

4、论文获奖证书

5、四川省大邑县安仁中学论文集第一期

6、学困生调查表

7、学困生研究论文

8、学困生转化成长记录册

9、学习资料

10、指导对象情况记录表 八.课题研究起止时间

2014年9月—2016年10月

九、参考文献

1.何家铿:《论中学差生的衡定标准、类型、成因及转化》,《教育研究》,1986(11)。2.朱

彤:《现代学生学习心理学》,北京日报出版社,1987。

3.戴汝潜:《中学生家庭教育》,新时代出版社,1987。4.武

杰:《谈学习困难儿童的教育干预》,《教育研究》,1991(3)。5.张茂聪:《浅谈学习困难儿童的教育干预》,《山西教育科研》,1991(5)。6.郭天成:《成功教育探索》,天津教育出版社,1992。7.田玉敏:《影响学习成绩的因素分析》,中国展望出版社,1993。8.钟启泉:《差生心理与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9.吴增强:《学习困难学生类型研究的新进展》,《教育研究》,1995(8)。10.钱在森:《学习困难学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5。11.王春燕等:《学习困难学生元认知发展特点及教育对策》,《山西大学学报》,2001(10)。12.王在勇等:《初中“学习困难学生”转化问题研究》,《山东教育科研》,2002(10)。

四川省大邑县安仁中学 “学困生”课题研究小组

第二篇:中期研究报告

《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运用训练的研究》

中期研究报告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督查报告》显示,从整体水平来看,小学生语文合格率比数学科逊色多,尤其农村小学语文更甚,这是为什么?

语文作为一种社会交际工具,其核心功能在于能够熟练“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参与社会交际。倾向于表达能力培养是多数发达国家母语课程的取向。日本非常明确地认定“国语教育首先是言语教育,其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美、英、法等国家在其母语课程标准一类的文件中也非常明显地体现出了以言语表达为重的倾向。然而我国的语文课程却将始终坚持阅读为重点的课程取向,语文课用于阅读的时间占了四分之三,而运用表达教学时间不足四分之一,造成语文课程“阅读”和“表达”教学时间的结构性失调。可以说以阅读为重点的课程取向与培养学生社会交际能力的课程目标是不相称的,这也是造成大多数学生“语文不过关”的直接原因。现在社会各界对语文课的意见主要集中在学生表达能力不过关,而语文课却将大量时间花费在效率很低的“文本讲读”上,始终没有将提高学生表达能力作为语文课程的重点。30多年前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十年时间,2700多课时用于学本国语言,却大多数不过关”。如果语文课不改变“讲课文”为主的课程形态,那么可以预见,再过30年我们的学生语言能力还可能过不了关。语文课程必须调整课时结构,“均衡读写”,建构“理解”和“表达”并重,并且适当朝向“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结构。

评价一堂语文课是否有效,其核心指标主要不是看教师“教”得怎样,而是应该看学生学得如何。丰富学生语汇是发展学生语言,完成语文教学任务的基础工作,很多教师对此认识不足,对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训练的技能和熟练技巧的培养不够。

因此,对《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案例研究》的课题研究势在必行,尤其对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尤其重要,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首先,案例研究为教师提供了一个研究教育教学经历的机会,促使教师更深刻地认识到教学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以及教学过程的足与不足;然后,案例研究的过程是一个“实践+反思”的过程,促进教师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从而提升专业能力;最后,案例研究为教师之间分享经验,加强沟通,进行参与式校本培训提供有效途径和手段。通过对“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相关教学案例的分析、研究、学习、运用,构建一套具有系统性、实践性、操作性的教学体系,将在根本上对教师起到一个关键性的引领作用,进而促进教师教学研究,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教师理论学习和青年教师的培养成长。

二、研究方法

1.理论学习法:培训“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相关理论,撰写学习笔记 2.揣摩模仿法:研究名师“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教学案例,进行案例分析

3.行动研究法:教师运用教学策略进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探究教学,上研讨课,写教学反思

4.归纳总结法:开主题讲座,撰写教学论文,写研究报告

三、研究内容

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所以,语文课程目标的确定、内容的设计都要紧紧围绕“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突出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变传统的“学课文”为“学语言”,变“重感悟”为“重运用”。语文教学只有转向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才能切实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有效促进学生发展。

在小学语文课程目标上,崔峦将其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即以语言训练为中心,特别是要加强语言的运用。“两个基本点”即培养语文能力(听、说、读、写、书),提高人文素养。

因此,根据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任务,课题研究的内容包括: 1.名师“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策略 2.构建各学段“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体系

低年段:主要是识字学词,运用词语说话、写话,抓住常用句式、有特点的句式进行迁移运用。

中年段:识字学词+通过朗读,把握课文内容,掌握(了解、运用)关键词句和段落层次。高年段:读通课文,了解内容+理清脉络,结合文本的内容、语言、段式、文章的写法,设计灵活多样的小练笔。

3.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4.构建“读写均衡”的课程形态

四、课题研究进展情况

㈠组织教师培训,提高课题组成员的自身素质。

1.加强理论学习。在课题研究开展过程中,课题组定期习集中学习“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指导性文件及相关理论,提高课题研究参与成员的理论水平,统一思想认识。

2.组织教师听课,开阔教师的眼界,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㈡加强课题研究,提高课题成员的科研水平。

1.多次召开课题组会议,及时分析总结工作中的得失,提出新要求,对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查漏补缺,不断完善提高。

2.写好教学反思,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础上,积极撰写研究性文章,提高研究能力。

六、取得了阶段的成果 1.学生方面

通过一年的学习研究、实践操作,课题组取得较好的研究成果。学生提高了学习效率,语文素养得以提升,在语文课堂学习中,学生在识字学词中,能运用词语说话,写话;掌握关键词句,在说话、写话中模仿运用;提高了写作水平,实现了词语的有效运用,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逐步提高。学生还在各级各类征文、演讲、书法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2.教师方面

通过对该课题实践与探究,提升了教师的课题研究意识,目前我们的课题工作井然有序,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每个成员都为课题提供了质量较高的支撑材料。如李海燕老师在“沐浴报香共同成长”征文评选中获得二等奖。杨晓红老师参加“一师一优课”比赛,获得孟州市三等奖。每个成员在研究实验过程中参加公开课之后进行听后记及教学反思的撰写,及时总结、整改课题研究方向;构建了各学段“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体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探究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做好案例的交流、反馈、总结,并形成了文字资料,撰写的教学论文发表在报刊上,参加教学论文比赛获得较好的奖项。

一年来,本课题组老师扎扎实实地开展课题研究,在后一阶段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将总结前一阶段的经验教训,将继续以教学理论指导实践,在具体研讨中进行理性反思,使每位教师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第三篇:中期研究报告

济宁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

校园文化建构研究——以嘉祥一中萌山校区为例

中 期

山东省嘉祥县第一中学课题组

2017年10月12日

济宁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

中 期 报 告

校园文化建构研究——以嘉祥一中萌山校区为例课题组

一.课题简介

(1)课题的基本情况

2016年4月,我校申报了济宁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校园文化建构研究——以嘉祥一中萌山校区为例》,成立了课题组,教科室副主任田新柱同志任课题指导教师,骨干实验教师成员6名。2016年6月21日,该课题正式通过济宁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教济规字【2016】3号文批准,课题批准编号为2016NG146。课题申报成功之后,课题组深入学校展开调查研究,不定期举办碰头会,课题组成员献言献策,商议并及时调整研究思路,一年来初步获得了有一定价值的成果。

(2)课题研究的目的

嘉祥一中萌山校区地理位置独特:三面环山一面临城,背倚萌山,怀抱独坐山,南望洙水。嘉祥一中前身为曾子书院,传统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学校领导高瞻远瞩,致力于将嘉祥一中打造成绿色校园、文化校园。嘉祥一中不遗余力地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特别注重挖掘当地优秀文化资源,如儒家文化、曾子孝道文化、石雕艺术等。独立开发和编著了《弟子规》《孝经解读》《嘉祥籍文化名人》《嘉祥地方文化简介》等校本课程。学校的教研楼——辅仁楼,原教学楼——至真楼、至诚楼、至善楼,功能楼——琴馨苑、聚英楼、聚德楼、聚才楼、聚婧楼,其他景点——三省亭、格物门、砺慧广场、孝墙等,命名多出自曾子及其他古代圣贤所著典籍。

嘉祥一中萌山校区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全县中小学校舍改造的统一规划,2016年启动了东扩工程。2017年9月份学校东扩建设基本完成,原高一教学楼至真楼、科技楼因时代久远,建筑质量不达标,同时阻碍景观视线等原因拆除,原宿舍楼聚靓楼、高三教学楼停用,校区在原面积之上扩大近一半,学校建筑功能划分、布局发生巨大改变。嘉祥一中文化建构百废俱兴,面临着艰难的任务,但同时也迎来了新的机遇。

本课题紧承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时代大背景,又是嘉祥一中发展史的迫切需要。为学校领导层进言献策,将研究成果运用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发挥校园文化在提升学校环境,塑造学生性格习惯以及潜移默化开展励志教育的作用。陶行知先生说过:“熏陶和督促两种力量比较起来,熏陶尤为重要。”纠偏单纯依靠加点加时手段提高学生升本率的守旧思想,探索嘉祥一中教学和管理深层次发展的新路径,新发展。

(3)课题研究的意义

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属于热点课题,今几年研究者日益增多。但也存在不少误区与不良现象。比如过于追求硬件设施,建筑富丽奢华;重视新校区建设,轻视老校区发展;对校园文化理解狭隘,认为举办文化艺术节、开展文化经典诵读等活动就万事大吉了,校园文化建设重复雷同。还有前任领导与现任领导思念迥异,校园文化建设的连续性、持续性无法进行。

我们认为,校园文化的特性为互动性、渗透性和传承性。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提升学校的文化品味。任何一种校园文化,一经形成之后,必然传承下去,不因时代、社会制度不同而消失,当然会有所增益。然而其精神实质却是永续的、永生的。

本课题尽量规避上述误区与现象,而是借鉴吸取空间学、心理学等交叉学科的理论,响应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国家号召,着眼于当地文化特色,积极寻求当地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建构上的结合点,让当地传统文化在一座现代化

学校里植根新生,架起传统与现代沟通的桥梁,而不是视为过时的东西加以遗弃。立足学校东扩现实,努力为嘉祥一中校园文化建构提供高层参考,融合集体智慧与个人研究,早日实现嘉祥一中文化建构上的大飞跃。虽然定位于个案研究,但采用的切入视角以及实践示范依然有启发借鉴意义,县域兄弟学校可实地参观,结合自身情况,大力促进本校文化建构的快速有效推进。因而,本课题具有一定的独到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二.课题研究情况 1.课题的概定

当前,对校园文化概念的阐述解说不一。狭义的校园文化常指以学校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氛围和精神。

广义的校园文化可以称之“三位一体”说。本课题中的校园文化倾向于采用此说法。即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

所以校园文化大体分为三类: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其中物质文化为最外层,是基本条件。制度文化为中层,是保障。精神文化为内核和里层,是核心和灵魂。由于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社区,因而校园文化尤取其精神文化之含义。但不可否认的,校园作为学生生活、学习、休闲的主要场所,校园建筑的布局、功能划分,景观的设计以及校园绿化,能无形渗透到学生的精神内核,减少大量不必要的徒步时间,让学生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下得到放松。

故本课题中对“校园文化”的考察主要聚焦于新建建筑和原有建筑合理布局、功能规划,重要而独特景点的意义挖掘,地域文化(如曾子思想)的推广传播,它实际上仍然属于一个个案研究,但期望能够上升到校园文化建构的理论原点、原则方法、一般规律上。

2、课题研究目标

*用教育学、建筑学、美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以系统化、特色化为基点,熔炼科学系统的嘉祥一中文化理念体系。校训“三省吾身,至诚至善”来源于曾子的名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们认为是嘉祥一中文化理念体系的核心。

*设计个性鲜明的嘉祥一中文化视觉系统,让嘉祥一中萌山校区自然环境优美,人文气息浓厚,建筑坐落有序,色彩搭配协调,打造蒙山脚下的花园式校园。师生生活在校园里身心放松,赏心悦目;

*推进地域文化在校园文化的弘扬与传播,凸显嘉祥一中文化建构的特色、亮点,把嘉祥一中建设为弘扬当地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地,建设传统文化浓郁的校园环境文化;

*实施文化强校品牌战略,增强嘉祥一中发展后劲。纠偏靠挤压学生时间换取成绩的不良办学方向,寻求目前基本情况不变前提下,高考本科上线人数进一步增加的新路径。

3.课题研究的实施(1)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由一般到个体的研究思路,综合采用多种方法,扎实有效地开展课题的研究工作。①文献法。去学校档案室调阅嘉祥一中校园文化建设内部资料,了解嘉祥一中文化建构的实情,科学规划它的发展前景。查阅有关校园方面的书籍、网站,将校园文化建构放在一个较大视域里衡量,在对比参照中寻求进步,告别闭门造车、一叶障目的狭隘与短视。

②访谈法。向嘉祥一中退休和现任校长请教,和东扩指挥部总指挥黄存才书记面谈,虚心听取他们对学校校

园文化建构的构想以及存留的遗憾,他们高瞻远瞩的视野、大胆创新的勇气会给本课题研究提供启发。

③问卷调查。发放《嘉祥一中校园文化建构调查表》《嘉祥一中你最期待文化布置调查》等问卷,让校园主体——教职工、学生倾述自己真实的感想,如实评判校园文化建构的优劣,提出宝贵的参考意见。

④实地调查。到嘉祥石雕城参观,挑选有寓意的石雕作品,合理陈列在校园的绿化带、道路旁。去曾庙、武梁祠等地方文物保护单位考察学习,熟悉曾子重要思想遗产、汉画像石刻文化。

⑤经验总结法。课题组成员积极撰写与课题有关的论文,整理出嘉祥一中文化建设手册,协助指挥小组制定嘉祥一中东扩方案,最终拟开一节校园文化建构的讲座,拟在县域之内学校开展经验推广。

(2)课题研究操作要点

①课题成功申报后,主持人张衍凯召集课题骨干实验教师召开专题会议,向教师布置课题研究的事宜。宣读了课题实施方案,按照各自的特长布置分工,并邀请嘉祥一中教研室主任田新柱做课题研究方面的指导和培训。

②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了一批校园文化建设领域的论文、书籍,浏览了大量专门从事校园文化研究与建设的专业机构的网站,逐渐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开阔自己的视野,努力触摸到校园文化建设领域的前沿阵地。

③开展实地调查,带领实验教师深入走访嘉祥一中的每一个角落。制作并发放了《嘉祥一中校园文化建构调查表》《嘉祥一中你最期待文化布置调查》等问卷。和嘉祥一中东扩指挥部总指挥黄存才书记多次面谈,虚心听取指挥部就嘉祥一中东扩之后的校园建筑的规划构想。协助济宁设计院制定嘉祥一中萌山校区东扩之后的规划方案。

④定期召开课题组研讨活动会议,建立了“嘉祥一中校园文化建构”微信群,搭建交流平台。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尽可能的吸取全体教职工、学生的宝贵意见,融合集体智慧。经过广泛讨论、认真思考,及时调整研究思路和行为,将对嘉祥一中校园文化建构研究的重心转移到建筑的功能划分,重要景点的意义挖掘,当地传统文化和儒家文化的继承发扬上,而对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度文化策略舍弃,避免研究问题散而庞杂,从而使本课题不至于陷入面面俱到却浅尝辄止的流弊。

课题主持人张衍凯和主要参与成员王陆军先后撰写《东扩之后嘉祥一中建筑设计与构想》和《曾子孝道进校园——以嘉祥一中为例》论文,将浮浅片段的探索与思考逐步推进,转化为理性的文字表述。

三.课题研究成果

课题正扎实有效地推进,目前已经到了中期阶段,也到了关键的攻坚阶段。课题组全体实验教师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取得了初步成果,简单汇报如下:

1、理论成果

(1)课题主持人张衍凯完成论文草稿《东扩之后嘉祥一中建筑设计与构想》,课题组成员王陆军完成论文草稿《曾子孝道进校园——以嘉祥一中为例》,修改之后下一步积极向《今日嘉祥》《济宁教育》《新校园》等报刊投稿,保证至少有一篇论文发表在县市级以上媒体报刊。

(2)协助济宁设计院完成嘉祥一中萌山校区东扩设计方案,此方案得到学校主要领导的认可,成为嘉祥一中洪山校区校园文化建构的主导思想和行动指南,现已装订成册。

(3)嘉祥一中萌山校区校园文化建构几经风雨,有经验有教训。课题组成员克服搜集困难前去学校档案室调取资料。东扩之前校园文化建构的珍贵资料,现已装订成册,构成我们进行前后对照研究的基础。

(4)课题组成员闫长青将发放的调查表数据输入电脑,制作了数据结果分析图。经大数据分析,摸清了嘉祥一中萌山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满意度,得出绝大部分师生认为校园文化建构能显著提高教学成绩的结论,预测出未

来校园文化建构完成后带动学校发展的前景。

2、实践成果

(1)课题组成员张爱华设计发放了《嘉祥一中文化建构调查表》1000份,回收有效答卷986份。分析电脑数据统计,深入基层基本摸清了嘉祥一中萌山校区校园文化建设上的民意。

(2)课题组成员闫长青收集、拍摄了大量珍贵美丽的校园文化照片,经筛选后压缩打包保存。

(3)迎接山东省规范化高中验收过程中,和学校党政办公室主任张谷昶联合拍摄了反映学校基本办学情况的专题视频。视频中以较大篇幅介绍了嘉祥一中文化建构方面的现有成果,其特色性、独创性、厚重感赢得了专家的赞誉。

(4)规划出东扩之后嘉祥一中萌山校区的鸟瞰图,放置在学校教研楼一楼大厅显要位置,让全校师生切实感受到嘉祥一中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从而充满坚定的文化自信。

(5)嘉祥一中萌山校区建筑功能划分基本完成,拆除原教学楼至真楼、科技楼,新1#、2#教学楼、新宿舍楼、新理化生实验楼建设完毕并投入使用,独坐山东边新建体育场建设接近尾声,学校空间得到释放与扩大,校内绿化带、草木种植正有序进行。2017级高一4000多新生全安置在嘉祥一中萌山校区,基本能满足学生的学习生活需要。

(6)对全校100多位班主任进行嘉祥一中校园文化建构培训。让班主任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观格物门,砥慧广场、校墙等代表性文化景点,写出心得体会,选择优秀作品刊登在校刊《渠清如许》,部分作品通过校园之声在全校广播。同学们增进了对嘉祥一中的认识,德育工作开展顺利。

四.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我们的课题研究虽取得了一些还不成熟的阶段成果,但也有以下问题亟待解决,并期待研究后期的实践中不断完善克服。

1、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都是教育教学一线骨干人员,承担着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同时在新课改形势下师生的教学负担较大,课题研究的教师却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如何在繁重的教学管理下沉心钻研,是一个难以平衡的问题。

2、课题组成员大学本课所学专业为中文、物理、化学等,建筑学、园艺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掌握不够,需要边搞研究边学习,逐渐弥补知识上的缺陷。这一天然的不足和缺陷,可能让研究行为缺少新颖的眼光考察,会限制课题研究的理论深度和降低课题的创新度。

3、设计方案画图与拍摄视频要利用计算机等现代科技技术,需要课题组成员向专业技术人员请教。课题组成员掌握的现代科技技术水平普遍不高,需要加以培训,因而会增加研究过程的难度,花费更多的研究时间。

4.本课题虽冠以校园文化建构研究,但选取嘉祥一中萌山校区为研究对象,故本课题本质上属于个案研究。其地域性和独特性决定其他学校复制模仿的难度大,故成果的推广可能要受到一定的限制。围绕本课题撰写的论文直到目前还没有在县市级以上报刊发表,还需要在进一步的研究之中修改完善,这对课题的顺利结题依然构成挑战。

5、校园文化的渗透、陶冶、提升等功用非一朝一夕所能实现,需要漫长的时间,可能一两年、也可能三五年。

嘉祥一中萌山校园文化建构完成后,采用何种方法、何种标准衡量和评估它的动态成果影响,还未找到较好的操作形式。

五.课题研究的后段设想

1、山东省校园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于2002年,是山东省最早成立的专业的学校文化策划机构。准备邀请山东省著名校园文化团队如山东省校园文化研究中心来校对嘉祥一中文化建构进行科学评估,在保持本校特色文化和原生态的前提下,提出科学中肯的修改建议,使嘉祥一中文化建构迈一个大的台阶。

2、实施走出去战略,拟在学校批准的前提下,准备与后勤校长王永进等一同参观国内知名文化高中。只要有先进的理念,实用的做法,就大胆吸取精华,移花接木,为我所用。

3、嘉祥一中官方网站截止到目前依然采用旧版,嘉祥一中萌山校区文化建构完成之后,协调信息处王峰主任,做好嘉祥一中官方网站的改版工作。改版后的新官方网站以鸟瞰图为页顶,设计专门板块流动校园文化建构图片,配以文字简介。新官方网站必将成为嘉祥一中对外宣传的靓丽名片。

4、拟给县域中学校长录制一节汇报课,介绍嘉祥一中校园文化建构上的成功做法及不足;或至少在县市级以上教育报刊如《今日嘉祥》《济宁教育》等发表一篇专门论文,做好研究成果的推广与宣传。

5、嘉祥是文明全国的“石雕之乡”,石雕雕艺精湛,种类繁多。嘉祥一中萌山校区大门即为石门,气势磅薄,古朴大气。学校将实施“一道两园”工程:在晨阳路两侧摆放石雕艺术作品,使之成为凸显学校特色的石雕文化大道;在新建1#、2#教学楼之间增设具有教育意义的曾子雕塑,使之成为凸显学校特色的科学园;修建环山公路,在环山路两侧建设德育展室、校史展厅,构建学校的文化长廊,校史展厅设学校沿革展、发展成就展、校友名人录、典型榜样展等,把独山开发建设成为独具特色的育人园。

6、课题组成员不定期碰头,集思广益,汇总资料,挖掘本课题研究的创新点,推进课题研究向纵深发展。分工协作,接受课题的验收,顺利完成结题工作。

第四篇:中期研究报告

《初中历史课自学探究式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张维一中 课题组

一.自课题以来,阶段性研究工作进展情况

1.确定课题组成员,指导,培训

本课题组成研究课题方案,全面搜集有关资料,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讨论。为什么要课题研究,根据本校情况怎样研究,通过活动课题组成员研究理论。

2.教师组织能力得以提升

在课堂教学试验中,教师灵活掌控教材,设计情景,组织学生活动,驾驭课堂的能力有了明显进步。

3.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通过课堂课堂教学,学生课前积极准备预习,小组合作探究,唤起了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学生在课堂上,生生对话,小组讨论,互相交流。

二.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1.把握教学过程中的重点,课题研究持续性不够。

2.课题组成员研究不够深入,收集、整理不够全面。

三.本课题下一阶段的研究打算

1.课题研究与日常教学一体化。

2.注重过程总结,逐步推广。

3.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第五篇:学困生研究报告

《农村小学“学困生”现状分析与转化对策》

研 究 报 告

黄陂区王家河小学课题小组

承担单位:黄陂区王家河中心小学 课题组组长:江望生

课题组成员:王燕芬

李正想

张家光

张永亮

张 燕

方红霞

舒友芳 李 曼

袁 惠

一、问题的提出

在农村小学阶段教育取得长足发展的今天,我们不可忽视在学生中依然存在的少数学习困难的学生(以下简称“学困生”)。“学困生”问题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我校地处红色苏区,约70%的学生来自农村。因家庭、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学习动机等影响造成的“学困生”占一定比例。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家长双双外出打工的增多,有些学生基础差,学习劲头不足,学习能力差,学习态度不端正,并且缺少家长的管教和监督,导致“学困生”人数逐年增长。面对这种情况,若不加以重视,势必影响我校教育教学的整体发展水平。因此,如何结合我校教学实际,用好学校、社会、家庭教育资源,探寻“学困生”形成的内外因,采取切实有效的预防与转化措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位学生都能有所发展与进步,是践行“构建和谐校园,实现教师、学生、学校‘三赢’”的办学理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课题。

二、研究目标及内容

1、研究目标

﹙1﹚本课题旨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和实践相结合,纠正教育实践中的不良育人观,构建符合本校特点,符合教育规律的转化学困生模式,着眼于学生的整体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通过调查分析“学困生”的现状及成因,探寻转化“学困生”的有效策略,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耐挫精神,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3﹚转化教师的观念,加强教师的学习,提高教师的工作能力与水平,让教师紧跟时代的潮流。

2、研究内容

(1)采用问卷调查、对比实验等方法,分析学困生的现状及成因。(2)归纳学困生的类型。

(3)探索转化“学困生”的有效策略。

三、研究对象及方法

1、研究对象:本校1——6年级“学困生”约80人。

2、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调查法、行动研究法。

四、研究的步骤与过程

1、准备阶段(2006年9月——2007年9月)

明确“学困生”的含义,了解国内外关于“学困生”研究的情况。撰写课题实施方案,制定详细的“学困”原因调查表,调查学生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并进行定量分析,以制定有效的转化策略。根据所调查的“学困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计划,依托全体教师,遵循边实验边总结的原则进行教育改革实验。

2、实施阶段(2007年9月——2008年9月)

按计划开展实验研究活动,重点研究“学困生”的转化对策。进行分析研究个案的工作,收集各种研究信息和资料,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转化措施,不断总结可操作性策略。采用问卷、座谈等形式,对每一位“学困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而后采取面向全体、兼顾重点的策略。

3、总结阶段(2008年9月——2009年9月)

调查“学困生”转化情况,总结经验和研究成果,收集、整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申请结题。

五、研究成果及分析

﹙一﹚、通过对我校的“学困生”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归纳出“学困生”的几种典型类型。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校通过大量的问卷调查、实验、分析、研究发现,一部分学困生因受智力因素的直接影响,在学习中困难重重,经历挫折,并且困难无法得以解决,直接制约了他们的发展;一部分学生因受非智力影响,由于受到情感、意志、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方法、个性、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不能进入到正常的学习状态。

我们通过研究也发现“学困生”依赖性强,自觉性差,不能主动地学习;注意力不集中,学习缺乏毅力,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无兴趣。在对我校“学困生”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把我校“学困生”的类型分为智力型与非智力型“学困生”。具体为:

1、智力型“学困生”。

﹙1﹚这部分小学生智力迟钝,反应不够敏锐,接受事物的能力偏低,约占“学困生”的14%-16%。﹙2﹚智力型“学困生”在思维活动中,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和敏捷性比一般的学生差,在解决问题速度方面往往落后于其它的人。

﹙3﹚这类学生的记忆困难,有效注意力的时效少,理解缓慢,表述混乱,对知识不能变通,缺少创新精神。他们在学习上花费的时间往往比别的学生多,但成绩远远不如别的学生。在学习方面表现为每一学科落后于别人。

2、非智力型“学困生”

(1)动力缺乏型“学困生”。

这部分学生智力正常,头脑灵活,只是因为学习动机出现偏差而引起学习困难。他们的主要特征是:对学习不感兴趣,懒惰,不爱动脑动手,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自制力,不能坚持到底。有的学生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不求甚解,这部分学生心理脆弱,耐挫力差。(2)学习不得法型“学困生”。

这类学生智力正常,记忆力较好,但学习不得法,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在各科学习中不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不能有序地学习,不能循序渐进。从而直接产生厌学情绪,最终导致成为“学困生”。

(3)外因导致型“学困生”。

这部分学生智力正常,他们在学习中由于疾病、家庭变故、家庭贫困、社会不良影响等原因造成学习困难,并且出现学习倦怠、懒散。有的表现为学习成绩急剧下降,同时带有品德行为上的不良倾向,心理状态不稳定,意志消沉,自暴自弃。这部分“学困生”性格偏异,难于管理,在学习上十分被动,学习成绩难以提高,不良思想行为难以扭转。﹙二﹚、探索出转化农村小学“学困生”的具体策略。﹙1﹚宽容对待策略

我们课题组成员本着为每个学生的成长负责的思想善待“学困生”,关注“学困生”的均衡发展,寻求适合“学困生”发展轨迹的教育教学理念。我们用激励性的评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习的信心,并给予“学困生”更多的宽容与关爱。具体的做法是:

第一、我们在课题研究中,通过调查法、观察法、对比实验法发现:宽容对待“学困生”,转化“学困生”的效果更显著。在工作中,我们采用择优法、探究法来鼓励和帮助他们。择优法就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努力寻找其优点,在班级黑板报上定期刊登他们的长处、优点和取得 的进步,以此激发其兴趣,增长其信心。探究法就是当“学困生”出现不经意的错误和问题时,我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宽容的心对待,并帮他们寻找错误的根源、薄弱的环节、容易出错的地方,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第二,我们采用渐进法、表扬法,坚持面向全体,秉持一颗公正的心,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培植和发现学生善良的品行。让学困生以较平缓的进程逐步提升,不急于求成,即使有时没有进步,只要努力,同样表扬。

第三、我们与“学困生”多接触、多沟通、多为学困生着想。交流时语言尽可能温和,态度诚恳。及时解决学困生的困难,勇于充当他们的“保护伞”。努力搭建师生情感交流互动的平台,形成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实践证明:通过教师宽容地对待学困生,他们在对学习逐步产生兴趣,对校园生活充满阳光,在和谐的氛围中学困生得到师生的高度关注,因此学困生充满自信,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不积极参加学习的学困生大幅度减少。

(2)激发动机策略

我们在课题研究中,深刻地认识到:教师的方方面面都直接决定学生的动向。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则更直观地引领学生走出学习困难的低谷。在工作中我们主要从以下方面做:

①针对“学困生”往往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引导,我们采用求奇法、求新法、求趣法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创设形象、直观、的教学情景,实施分层教学,让他们感受语言的魅力,数字的趣味,英语口语交际的乐趣,驱使学生参与认知活动。让学困生在参与实践活动、采访活动、讨论活动中,让学困生感受“我能行”。让他们在教师赞赏的眼光、激励的语言中,摘掉学困生的帽子,享受学习的快乐,明确学习的重要性,从而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和进取观。

②“学困生”感到学习困难,某种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对学习无兴趣。为此,我们积极开展学生感兴趣的课内外活动,以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习惯,在各种兴趣活动中,展示其能力和特长,通过在学习中的实践与探讨,在点滴的进步与收获中,逐步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③“学困生”往往是班里的弱势群体,受歧视,没有自信,久而久之便产生厌学心理。我们的具体作法是:第一,我们加强心理辅导,做好耐心而细致的思想工作。第二,通过丰富的课堂内外活动,展示学困生的优点与长处,特别是对学困生更要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他们意识自己的存在,在教师的指导下改正错误,不断取得进步。第三,建立学困生奖励制度。为各类学困生专们设立“进步奖”、“特长生”奖项,并在每学期末进行表彰。对主动帮助“学困生”的学生予以表扬,并将其纳入学生素质评估范围。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能力,展望美好的未来,激发他们的上进心。

激发动机策略在“学困生”的课题研究中得到教师们的大力推广,并收到前所未有的效果。其中有杜文龙、杜润等十五名学困生在校体艺评比中获得一、二、三等奖;有王腾、陈诚等九名学困生在小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有10.7%的学生率先摘掉了“学困生”的帽子。

(3)爱心呵护策略

爱的力量是伟大的、神圣的、高尚的、无私的、是能战胜一切困难的,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尝试使用了“六心”呵护法,使学困生有了明显的转化。

首先我们将学困生列入第一个帮助的对象,引导其他的学生来帮助和关心他们学习与生活。在团结互助中让学困生感受集体的温暖,感受爱的力量,在无私的关怀下自发向上。

其次我们依据其特长,建构他们能充分展示自身能力与特长的平台,让教育教学活动成为全体学生共同发展的途径。在课堂内外尽可能的选择有利于学困生进步和学生能全员参与,适合学困生需求的活动,让学困生在其中感受快乐,分享喜悦。

最后在生活和学习中,我们高度关注“学困生”,了解并适时地帮他们解决各种困难。使用“六心”法与他们交心谈心,用真心、诚心、关心、热心、耐心、恒心这“六心”促进学困生的发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呵护这些稚嫩而无助的“雏鹰”。在爱心呵护策略中,学困生袁柯、夏彪等十余名学生由原来不做作业、不认真听讲转变为自主完成作业,积极思考问题,尊敬老师,与同学友好相处,并取得较大的进步。这不能说不是一种成功。

(4)适度惩戒策略

惩戒策略就是要弘扬正气,抵制不良行为和歪风邪气。这种刚柔相济的策略更能让学生在错误中改正,在优良中发扬。我们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的:

①将功补过法。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允许学困生偶尔出现错误,但必须及时改正。对学习不认真而经常出现错误的学困生,加强指导与教育,并限期整改。对问题较大的、明知故犯的学生,因地制宜予以扫地、擦黑板、跑步、冲厕所、倒垃圾等适度的惩处。让他们在适度的惩处中,接受教训,逐步改掉不良的行为和习惯。

②自我批评法。面对屡教不改的、“顽固不化”的学困生,我们首先指出问题,以教育为主,通过引导、劝告、批评让他们认识错误,进行自我批评,并自觉改正错误。同时在改错后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③冷处理法和借助外力法。有的学困生在学习、思想和行为上很难转化。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冷静的对待,首先从减负着手,大量减少作业量和劳动量,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欲望,并暗地里让家长或监护人施加压力和给予适当的惩罚、扫地、洗碗、洗衣、打扫卫生。让他们在惩戒中接受教育,端正态度、转变观念,从而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转化。

在适度的惩戒中,教师潜意识地引导学生如何学习和做人,如何把握前进的方向。这种较为适用的教育行为有机地转化了部分学困生。原四﹙1﹚班的学困生马杰天资聪慧,但生性顽劣,学习态度极差,通过教师适度的惩戒,变得善解人意、通情达理,对学习也产生了兴趣。像马杰这样的七八名学生在这种策略中得到有效的转化,占学困生转化率的10%。

(5)激励成功策略

人是有惰性的,而发展中的人就是由惰性的人在激励、鼓舞、赞赏中,成为一个有用的,能体现自身价值的人。我们在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中用激励成功策略有效地转化部分学困生。

一是我们善于一双慧眼敏锐地捕捉他们的闪光点,让他们在教师建构的发展平台上享受成功。通过一次成功,让他们想获取第二次成功、第三次成功,甚至更多次成功。

二是让他们把成功的经验在班级内与别人交流,通过谈感受、谈看法、谈体会、进行深刻的反思,并且能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同时大力的推广学困生成功的经验,让同学们对“学困生”刮目相看,让学困生在成功中感受快乐。

三是利用晨会和班会定期开展评议活动。活动中有学困生自评,学生互评,还有教师客观和公正的评价。对表现突出的学困生,对学困生帮助较大的学生予以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在班级树典型、树榜样,并在学校评优与评先中予以倾斜。学困生在激励中感受自身价值,并以足够的信心奋发向上。

激励成功策略实现了学生、学校、教师“三赢”,学困生在激励中受到感化,其中徐帆、舒影、杜进、夏亚、乐子梓等同学通过此策略得到全面的转化,整体提升率为7.4%,并使各班的整体教学效果,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得到提升。﹙6﹚合力教育策略

“学困生”的形成,是因为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对于孩子的教育,仅靠教师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结合家庭、社会的力量,形成教育的合力。

①家校互动法。我们大力争取家长和社会的支持,通过家长学校这一平台,开展家长培训,转变家长观念,搭建家校互动的平台;经常利用家访、电话、书信联系、家长学校培训等方式与家长沟通,转变家长的观念,取得家长的信任,使家庭跟学校齐抓共管,从而提高教育的效率。

②合力教育法。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我们有效的利用和整合各种资源,构建家庭、社会、学校合力教育的网络体系。通过开家长会,发告家长书,在街道、社区、村委会张贴宣传栏的形式,引起家长和社会关注与重视,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通过聘请各界人士,让他们承担校外的各项工作的副校长和副主任,大胆地利用一切积极的因素对学困生进行全面的教育。这种合力教育加大了监管力度,填补了有时无人看管学困生的空白。学困生在各种良好的教育下,步入了正确的人生轨迹,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学习观。

通过学校课题组以及全体教师的努力,在学校、家庭、社会这种合力教育的推动下,“学困生”的思想包袱甩掉了,学习压力减轻了,抵触情绪减少了,逆反心理顺应了。他们在共同的关注下,正在不断地进步,健康地成长。

(7)特殊照顾策略

“特殊照顾策略”的特殊性在于:降低学困生的学习要求,降低学困生目标的达成度,减轻学困生的学习压力和负担,给予学困生宽松的学习环境和广阔的发展空间,让“学困生”在点滴的进步中体会成功。

首先,降低“学困生”的学习要求和学习目标,让他们有信心完成目标,他们的可达成度相对来说就高。在低起点、低目标的学习中创造机会,让“学困生”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华,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师生对自己的高度重视,有效地把“学困生”轻松地引入快乐学习、享受学习的殿堂。其次,及时总结和表扬学困生的优点,用他们的长处弥补他们的短处,大力挖掘他们的潜能,引导他们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最后,我们针对“学困生”的点滴进步和取得细小的成绩,都十分珍视。让他们在老师的表扬声中,在同学们的喝彩声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同学的热情帮助,教师的真情赞扬为“学困生”的进步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学困生”在特殊的照顾下、激励下、影响下,对学习逐渐产生兴趣,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

﹙8﹚加强辅导策略

“辅导”就是针对学困生在思想上、行为上、学习方法等方面加以纠正、指点、引导的过程。认真辅导策略它能更有力度、有效果地转化学困生。

一是上课前我校教师课前做到多次备课、预设学情,并根据实际情况降低学困生的学习要求,制订易达成的学习目标。运用导学案布置预习、自学材料、训练题等方式使学生提前进入学习状态,完成知识的建构,发展知识的潜能。二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讲课时尽量着眼于学困生,对他们多提问,多让他们参与讨论、演板,让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努力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建构教师诱思、学生探究的教学手段。三是课后再多指导,加强巩固练习,由浅入深的让他们逐步完成预定的学习目标,尽量缩短与别人的距离并感受进步的乐趣。四是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和分层教学思想,采取分层评价,使教学评价以尊重学生为基本前提,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积极发挥评价结果的作用,通过评价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在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的成就和问题,增强自尊和自信,改进学习方法,提高综合学力。

在以课堂转化策略为手段,以学生发展为前提下,学困生的转化、学困生的可持续与科学发展的效果显著。是我校学困生由2006年的八十余人递减为六十余人,转化率为25%,并使学困生的整体素质得以全面的提高。

六、取得的成效与思考

(一)取得的成绩

《学困生的现状分析与转化策略》的课题研究,大力提倡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践行了学生、教师、学校科学的发展观。更有效的改变了学生的行为习惯、生活作风、学习态度、思想意识。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学习观、人生观、价值观。

“学困生”课题研究,活动深入人心,得到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与鼓励,得到家长与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该项课题研究不仅摆脱了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不均衡与不协调的困境,而且走出了应试教育的误区,并且大力彰显了学困生的个性,充分挖掘了其内在的潜力,展示了学困生的可塑性。学困生的空间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与拓展,使他们得到可持续发展。我们以“学困生”的科学发展为指南、为核心,注重了“发展”二字,以崭新的育人理念、有效的途径与策略,用科学来指导,践行素质教育的育人观。以“人文性”“科学性”来促进了学困生的发展,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夯实的基础。

通过三年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学校学生由2006年确定的八十余名学困生,加上转入学生中的四十余名学困生合计为一百二十余人,到2009年春已锐减为六十余人,实际转化率为50%左右。教师的教育观念、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得到相应的提高。其中,江望生同志撰写的《农村义务段学校美术教学现状与应对策略》获国家级一等奖,《农村小学课程改革的尴尬与策略》一文获国家级二等奖,并发表在《湖北教育科学》上;《德育的语言与分类》获市级论文评比二等奖;《心中有学生》发表在《湖北教育》上,王燕芬同志撰写的《学困生辅导策略》一文发表在《黄陂教育》和《成才》,李正想同志结合自己所开展“学困生”转化工作撰写的论文《用爱唤醒沉睡的心灵》获区级教科研成果评比一等奖。2009年学校市人民政府授予“武汉市素质教育特色校”;被市教育局授予“武汉市校园文化建设名校”,并获得近百余项荣誉称号。

事实证明:学困生的存在势必会带来诸多不和谐的音符,而学困生的转化是有章可循、有力可为的。学困生的转化是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当务之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势在必行。我们在课题研究中通过以上的转化策略,有效地转化了大部分学困生。提高了学校的教学质量,促进了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为社会提供了高质量的人力资源。

(二)、存在的问题与今后的打算

1、在近三年的研究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由于我们知识较为缺乏,所得出的结论往往过于肤浅或偏向经验化,难以上升到一个理论的层面。今后,需进步充实和提高理论知识水平。

(2)有个别家长思想素质较低,不能有效辅导孩子或是不重视孩子的学习,还有的家长两天抓紧三天放松,不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有个别学生懒惰成性,学习任务不能主动完成,完全靠老师、家长监督,抱有侥幸心理,稍一放松,就不能完成作业,形成恶性循环。

2、今后的打算:

﹙1﹚以学习与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契机,利用校本教研引导教师深入学习,扎实的开展各项课题研究工作。用科学来指导工作,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以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为依据,在学习与工作中亲身践行,摸索和探讨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形成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通过反思、总结、提炼,使教师获得丰富的经验,取得丰硕的成果,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努力实现学生、教师、学校“三赢”。

(2)加大力度办好家长学校,利用家长学校这一平台,对家长进行教育观念的培训,多请优秀家长谈育子策略等,采用多种办法提高家长的认识和自身修养,使他们能把育子当大事,能用行动来教子,配合学校共同教育好孩子。

(3)学校和家庭应重视孩子意志的培养,多让孩子参与一些磨练意志的活动,如长跑,爬山等运动。还应适当让学生接受挫折教育。总之,要从小开始培养孩子的自制力、毅力,杜绝不良习惯。

王家河中心小学“学困生”课题组

2009年秋

下载学困生中期研究报告(2015年11月5日修改)(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困生中期研究报告(2015年11月5日修改)(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物理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中期研究报告

    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薛埠中学吴晓丹 一、 开题以来课题组所做的工作 “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核心的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指导着每一位教师逐步......

    6、中期研究报告

    《学科主题学习资源网的建设与应用研究》课题阶段性研究报告 《学科主题学习资源网的建设与应用研究》课题组 汪春杰 2008.10 各位专家、各位同仁: 大家好!本课题从2006年开题......

    中期研究报告(合集五篇)

    无锡市震泽实验幼儿园无锡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 迎取幼儿生存教育的第一张护照 无锡市震泽实验幼儿园课题组 在近两年的时间里,课题组全体成员扎实开展课题研究......

    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安阳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 浅析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农村课堂教学中的使用效果 ——ayjky15250课题组的中期研究报告 立项号:ayjky15250 单位:安阳县教育信息技术中心 负责人:王......

    课题中期研究报告格式

    ×××××中期研究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二、概念的界定 三、研究目标 四、研究内容 五、研究方法 六、课题实施情况 七、初步成果 八、研究后的反思 九、研究展望......

    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金坛市尧塘小学崔桂芳执笔 确立本课题后,我们根据课题研究方案进行了定向、连续、有序的研究。回顾历时一年的研究,我们的研究过程可以小结如下: 一、前期阅......

    中期研究报告 (500字)

    《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新课程有效整合的策略研究》中期研究报告 阜阳市第三中学 孙玉芬 2008年10月10日 《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新课程有效整合的策略研究》中期研究报告一......

    “学困生”个案研究报告

    “学困生”个案研究报告 四合庄小学白翠钗 一、对学困生研究的意义 素质教育的特点在于全体性,它要求一方面必须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应有的发展,另一方面必须使每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