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五小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十五小学:《小学生个性写作实践与研究》课题组
2010年10月
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2009年 月我校申报了语文学科“小学生个性写作实践与研究” 课题,10月我们举行了开题仪式,制定了《小学生个性写作实践与研究方案》,从课题申报之日起,本课题一直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前推进着,并且取得了初步成效。现将我校一年多来开展课题研究情况汇报如下:
一、课题的基本情况
小学生对写作目的认识不明确,缺少生活素材的积累,缺少写作信心。在平时作文训练当中,大多数学生面对作文题往往是迟迟下不了手,觉得没有什么东西好写,更吃不准自己写的是否合乎要求。即使完成了也是勉勉强强的,是迫于无奈而凑足字数。有的学生是胡编乱造,有的学生错字连篇,有的学生甚至连基本的框架都把握不住等等。所以我们教学时应注重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培养他们愉悦的写作心理。如何让学生写出富有个性的文章?成了我们进行此项课题研究的初衷。一年来,我们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习作教学理论,开展形式多样的课题研讨,并深入课堂进行扎实有效的习作教学验证,我们提出让学生细心观察生活,所写的文章要反映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让生活走进作文教学的课堂,让作文教学充满时代的气息和活力。也就是说作文教学要面对学生的生活实际,努力寻求作文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使作文走近学生生活,引一泉“活水”来降
低坡度,树立写作自信心,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目的,并力争探索出小学生作文指导的有效途径和具体策略。
二、研究进展及措施
1、学习教育理论,把握研究方向
在前期准备阶段,我们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教育理论,教改新信息和新经验,观看教学视频,加强与兄弟学校的交流,到兄弟学校听课、学习,提高组员的整体素质。要求组员加强理论学习,并做好笔记。根据学科特点,探索师生在课题研究中的做法,我们通过教学观摩、课例设计、开展活动等形式,把课题研究推向深入。
2、创新例会形式,提高研究实效
一年来,课题组定期召开课题组会议,全面商讨课题进展情况和工作步骤。每个月都有固定的课题小组成员学习时间,其中我们还不定期地开展课题小组活动,以便交流大家在教学作文时所遇到的难题,总结经验,互相学习。例如:上周我们开展的“作文教学大家谈”课题活动中,整个活动,互动交流气氛宽松,研讨甚是热烈。老师们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不同角度畅谈了自己在作文教学上的心得体会:有的老师开门见山,道出了作文“特困生”的写作现状:言之无物、内容不实、言之无序、书写马虎。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朱惠英老师结合平日作文的教学实例,提出了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有效途径——模仿起步、直观训练和即兴创作,让学生从学习写段开始,先学会写段再来写篇;而吴数英老师认为作文教学应包括书面表达和口头训练两个部分。写和说都是表
达,两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说得出,才能写得好。“重书面,轻口头”的倾向,导致小学生不敢说话、不会说话,甚至一张口就面红耳赤,结结巴巴。“重书面,轻口头”做法不仅影响学生口头交际能力的发展,也会影响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汪琳老师指出,教师应经常下水写文,教师的行为能降低学生对习作的畏惧感,教师的榜样作用更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在写作指导中,很多教师对范文奉若神灵,一个题目给学生,简单提示几句,下面的工作就只是读几篇范文。只读不写,只讲不作,导致学生思路狭隘,落入范文模式,写起文章来不是绕范文转圈圈,就是空洞无话,毫无灵性。指导写作,教师要在游泳中教学生游泳,这是作文教学走出困境的有效措施。
3、加强阅读积累,拓展研究渠道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如何将学生的课外阅读落到实处,使学生想读、能读、乐读,确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006年秋,我们开始每学期举办“读书节”的活动,读一本好书,把自己最喜欢的书与他人分享,写读后感等,目的就是引导学生积累优秀的文学语言,为学生的写作奠基,精神打底。我们相信只要坚持下去,受益的不仅仅是学生,还有我们自己。
4、评析习作教学,提高研究水平
课堂是教学研究的实验室。我们始终把课题研究扎根在课堂中,真正促进教师发展和提高实验的质量。我们要求教师“把课堂当成教学实验的实验室,将课堂作为课题实验的主阵地”。一年来,课题组成员多次深入课堂上作文课、听作文课、并利用教研活动时间评课。
作文指导课着重抓住“激发欲望,打开思路,重点指导”三个方面。我们通过多种方法和手段,把课上得有情有趣,让学生也学得有情有趣,使学生易于动口,乐于表达。三、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今年10月,我们对课题作了阶段总结,回顾一年来的课题研究,我们初步取得了如下一些基本研究成果:
1、教师方面:全面提高了习作教学的效率。整个实验过程中,我们吸收了作文教学的先进理念,进一步深入探索个性作文起步教学的操作模式及教学策略,努力构建兴趣盎然和谐发展的开放式课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并延伸到课外,全面提高了作文课堂教学效益。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青年骨干教师。通过该课题研究,实验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在实验中,他们勇于创新,勇于尝试,勤于反思,善于总结,在实践探索与深入研究的过程中,教师的素质得到了提升。
课题组教师撰写多篇教学论文,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多人次习作论文课例设计在市区获奖和发表。如:汪琳老师撰写的《彰显个性力求创新》获市教学论文评选三等奖、区二等奖,吴数英老师撰写的《如何把学生引进作文天地》在省级刊物《广东教育》发表,朱惠英老师执教的区语文作文研讨课《走进田园 热爱乡村》获一致好评。
2、学生方面:情有感触言自真,文有好评劲自足。作文指导课的开设,使学生开始关注自己的生活细节。孩子们在玩耍过程中对生活中的人、事、物产生了兴趣,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了丰富和提升,习作能力迅速提高。在每一年的全国青少年中华情主题写作大赛、全国青少年学生作文大赛、惠州市“作文大王杯”小学生作文比赛中,我校学生均获佳绩。
四、下阶段工作思路
1、提高课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我们将加强学习和加大课题管理和指导的力度。
2、继续举行多种与课题研究有关的活动,如读一本好书、作文竞赛、优秀学生习作展览、习作教学研讨课等。
3、学生的作文创作经历了取材、构思、起草、评议、加工等环节,可以说作品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在作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作文成果的激励作用,让学生从中体会成功的快乐,“让成功激励成功”。(1)开辟作文园地。在班级的板报、墙报上开辟作文园地,并在一旁附有师生的小评议。当学生读着师长、同伴的热情赞扬、由衷希望时,心中的自豪感、成功感便会油然而生,那一张张欣喜的笑脸就是最好的见证。
(2)编写作文集。让学生汇编年级优秀作文集,可加上学生自己配画及封面,加上老师写的序言,不仅能够展示每位学生的才华,而且能进一步激发全体学生的创作欲望,让每一位学生都兴趣盎然地写作。
(3)向各级刊物投稿。为鼓励学生投稿,我们经常组织学生向一些报刊、杂志投稿。学生作品一旦发表,将立即向学生表示祝贺,让学生充分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更积极地做出行动。
回顾一年来课题的实验工作,总体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时间仓促,任务繁重,也有一些方面研究欠缺,如:对学生习作时的兴趣研究不够。从人的求知心理来看,兴趣与学习活动直接相关,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使学生对作文“好之”,进而“乐之”,这才是上策。学生对作文有了兴趣,就会在行动上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主动精神。这时他们就会把作文看作一种愉快的学习活动而不认为是苦差事,写作时大脑就会处于兴奋状态,使整个心理活动积极化。所以,不管在以后的工作中遇到什么困难,我们全体研究成员一定会坚持并努力做好这项工作。
总之,我们一定能当好学生习作的引路人,引导学生去感悟生活,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张扬自己的个性,品尝到写作的快乐,从而把苦于写作变为乐于写作。
二〇一〇年十月十五日
第二篇: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金坛市尧塘小学崔桂芳执笔
确立本课题后,我们根据课题研究方案进行了定向、连续、有序的研究。回顾历时一年的研究,我们的研究过程可以小结如下:
一、前期阅读现状调查。
我们对我校100名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发现目前小学尤其是广大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与新课程规定相差甚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缺少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
长期的应试教育在家长心中投下了浓重的阴影,他们对于“课外阅读”这一概念表示不解,觉得自己的孩子对书本上的知识都未吃透,还谈这些“不务正业”之事,实属“多余”。据调查结果表明:在农村,有20%的家长不赞成孩子读课外书,26%的家长明确表示不允许看与学习无关的书,以不影响学习为前提才支持看书的占46.78%,放任不管的占8.9%。90%的家长在空暇时间不阅读书籍,更谈不上去督促子女去博览群书了。
2、课外阅读涉及的范围窄。
在调查的学生中,平时阅读内容是科普类的、历史类的很少,作文选的最多。表明,在农村的小学生思想里,形成了优秀作文等同于课外书籍的这样一种狭隘的概念,学生课外阅读很少涉及到古今中外名著、民间传说、科幻读物。
3、拥有的课外书太少。
据调查,学生个人拥有5本课外书的很少,学生家庭中有藏书的就更少,能而且学生拥有的课外书,极大部分都是作文选。由此不难看出,“家庭藏书量甚微”,“学生缺乏课外阅读资源”,也是导致学生课外阅读少的原因之一。
4、学生阅读的方法不当。
从调查显示,有80%的学生阅读书籍都是囫囵吞枣,粗粗浏览一遍即是阅读。很少做笔记,在15%有做笔记的学生当中,也是无非几个好词好句。
5、目的不够正确。
学生课外阅读的功利性太强,绝大多数的学生看课外书是为了模仿优秀作文,为了考出好成绩、赢得老师家长的表扬,只有极少部分学生是为了增长知识。
二、研究的具体实施
1、加强家校配合,营造读书氛围。
“一切为了孩子”,是学校、家庭的共同目标,学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阅读,周一至周五的中午都开放阅览室,这期间,学生还可利用课余时间去图书室借阅书籍。其次,各班开办“图书角”,为班级制造了良好的阅读氛围。图书角的书是学生每人自愿捐出自己的课外书,积少成多,形成图书角,配上图书管理员,让学生随时借阅。这样,减少了部分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又扩充了学生课外阅读的资源,一举两得。我校通过开家长会,让家长明白“读书可以提高孩子的语文素养”的道理。让他们努力创设条件,鼓励子女加强课外阅读,并及时与学校取得联系,共同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使家长知道:“要想让孩子丰富知识,就要阅读、阅读、再阅读。”
2、做好读物推荐,扩大阅读范围。
我们邀请本校老师为学生举办“课外阅读知多少”的知识讲座,通过本次活动,学生摈弃了课外书等同于“作文选”的错误观念。如今的课外书却包罗万象,良莠不齐,并不都是适合学生读。本次讲座,在扩大学学生阅读范围的同时,还向学生推荐了部分优秀读物。①推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书籍。《安徒生童话选》、《西游记》、《宇宙奥秘探索》等等。②推荐与学生年龄特点相适宜的书籍。如向小学低年级推荐连环画、注音的成语故事、童话故事之类的;而三四年级学生拥有了一定的识字量,具有了一定的评价能力,向他们推荐《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十万个为什么》等书籍;而高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鉴赏能力和观察事物的独特视角,向学生介绍一些世界中外名著的简缩本,优秀的古典诗词,及一些时事新闻报道等。
3、指导阅读方法,做好读书笔记。
学生要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离不开科学的阅读方法。因此,我们利用课堂,把“教材”变为“学材”,把阅读方法的指导寓于课堂教学之中,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如:浏览法、精读法、略读法等。这样学生“得法于课内而得益于课外”,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在课外阅读中加以实践应用,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迁移,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其次,“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教育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向学生推荐各种读书笔记类型,如:摘抄型、提纲型、感想型和想象型。教师还通过提示范例,摘录讲评,交流感想等方式,提高学生做笔记的能力。
4、开展实践活动,培养阅读兴趣。
小学生毕竟年龄小,情趣不稳定。为了使学生对课外阅读爱不释手,并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一年来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课外阅读的成果,获得成功的喜悦。各班利用早读课、班会课,开展“诗文朗诵比赛”、“名人格言交流会”、“新书介绍”、“课外阅读摘录笔记评比”“谈谈读后感”、“故事大王比赛”、“小博士竞赛”等活动。此外我们在本校还举办了“古诗文诵读比赛”、“读书交流会”、“故事大王比赛”、“自编自演课本剧”等。这些活动不仅反馈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学生阅读的兴趣。
三、研究取得的成果和影响。
1、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营造了浓厚的读书氛围。
一年来,通过课题组所有教师的不懈努力,尧塘小学的小学生包括教师逐渐从实验中受益,学生通过阅读,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加强了。课堂上,学生对课文的相关知识了解得多了,课堂上发言也精彩起来。学生在校、市各级语文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很多学生形成了良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一个读书、爱书的氛围已经初步形成。广大师生能博览群书,勤做笔记,阅览室各类书籍经常被借阅。在日常教学中,每学期,每个年级的同学要共读同一本书,这样不仅方便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探讨,还可以实现年级之间好书交换,达到资源共享,最大程度的发挥书籍的作用。相关班级的学生读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鲁宾逊漂流记》、《上下五千年》这三本书。通过多种活动,这些书籍给学生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品味到了书的魅力。
2、形成了一个组织健全、团结进取的科研队伍,培养和锻炼了教师。在长期协作,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课题组已经成为一个有共同志趣、团结奋进的强有力的集体,形成了一个职责分工明确而又互相融合的科研队伍。一批有志于研究课外阅读和语文素养的教师正在成长起来。通过研究逐步改变了学校师生的教学方式,以往教师埋头苦干,学生刻苦学习,往往精神和身体透支殆尽。课题研究让全校师生得到了书籍的滋润,青年教师虚心好学,勇于探索,促进了教师自身专业成长。近年来,张仁荣、陈惠芳等教师撰写的论文、教育随笔等在各级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或在各级论文评比活动中获奖。当然学生是这次课题活动的最大受益者,大量的阅读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许艳等同学的文章都刊登在各类报刊上。
四、研究的前景展望和反思。
我们下阶段准备在以下方面努力。潜入课堂教学研究,寻求课外文学阅读与课内语文教学的连接、互动,将“听”、“说”、“读”、“写”等语文元素综合运用于文学阅读反应进程,把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课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的融会贯通,尝试出适合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新途径。注重检查落实。对课外阅读要经常检查、督促、交流、评价。对学生课外阅谈的篇目、字数要经常统计,对阅读笔记要经常检查,以督促学生形成习惯。要及时发现好的典型,组织交流,扩大影响。积极开展电子化阅读,利用网络读书活动来弥补当前课外读物不足的情况。鼓励教师和学生勤于动笔,积极投稿,争取有更多更好的成绩。
课题要深入开展下去,要取得更大的影响和成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学生的读书时间难以保证,因为当前应试教育还没有彻底解除,在考试的指挥棒影响下,我们的学生还是沉浸于题海,教师还必须应对上级的考试。
2、学生的读书交流多以班级间的交流为主,全校间的交流学习有待加强。
3、教师读书笔记、教育随笔具备一定的数量,但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4、读书会虽然正常开展,但学校拥有的图书资料远远不够,随着会员的不断扩大,学校阅览室内图书的扩充和更新就势在必行了。
语文课外阅读活动能够使语文教学从封闭的教学机制中解脱出来,开创一个开放式的大语文学习氛围,大大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和精神积累,使学生的语文读写能力得到了迅猛的提高,为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因此,加强农村课外阅读活动的将永远延续。我们会继续走着,想着,快乐着,收获着,感动着,温暖着„„
第三篇: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安阳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
浅析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农村课堂教学中的使用效果
——ayjky15250课题组的中期研究报告
立项号:ayjky15250
单位:安阳县教育信息技术中心 负责人:王丽
地址:安阳县教育信息技术中心 邮编:455000 电话:*** 邮箱:wanglianyang@126.com 时间:2015.12
浅析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农村课堂教学中的使用效果
——ayjky15250课题组的中期研究报告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5年12月,本课题组迎来了我们的中期研究成果,现将研究成果汇报如下:
一、本课题核心概念界定
农村交互式电子白板多媒体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展示能力。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农村的有效利用,能够显著地改变教师的传统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能力和素养,使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材观念与形式、课堂结构、教学思想与理论都发生重大变革。为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大资源提供保障,实现从备课到授课各个教学环节的无缝衔接,革新课堂教学模式。
以教师各学科教学案例、课件资源库等为基础,以学校多媒体信息网络为保障,建立学科资源利用的有效平台。
二、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农村课堂教学中那种最基本、最普遍的教学形式,有其广泛的优点,但是 “黑板”加“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因其技术手段单
一、教学资源严重受限、教学内容无法再现和重复利用,课堂无法实现知识的大容量,而受到当今多媒体课堂教学模式的严峻挑战。
“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出现为这一现实问题提供了有利的解决方案:交互式电子白板将教学信息通过多彩的图、声音、图表、文字等方式直观、形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知识信息来源更为丰富、容量更大、内容更充实。能使教学形象直观、趣味横生,能够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使学生寓教于乐,使得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发挥,知识性与趣味性有机地统一起来,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应用,可将书本知识同生产实践、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是将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化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
(二)实践意义
我们将以三所学校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反复实践研究,提炼出“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农村课堂教学的中的使用效果分析”成果。主要研究手段是运用农村学校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课堂教学活动,创设情境,让静态、抽象的知识,通过声音、图形、动画的融入变得生动活泼,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给学生愉快、欢乐的情绪体验,让他们充分感受和体验到学习的愉悦感和成就感;使学生乐在其中,促进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重视培养学生这一学习主体的自我成长,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策略和认知态度,强调在实践操作中建构自主学习技能,注重运用启发式教学、发散思维,在开放而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条件下,在师生双方积极实践、积极思考、积极探究和大胆辩论中,实现师生双方的“自我价值”,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从而为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农村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奠定基础。
三、跟本课题有关的研究现状
交互式电子白板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工具与技术手段,引起了世界各地教育界的关注,并迅速在发达国家的中小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我们三所学校自2005年安装第一块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设备,到2014年实现了普及或基本普及。设备的更新,并不代表教师技能的提升,有的老师还不能熟练的把交互式电子白板设备的使用与课堂教学相融合,一些课堂出现了将教师的讲解改为多媒体的演示,一些所谓的课件也没能摆脱“书本搬家”、“板书搬家”、“习题集搬家”的窠臼。有的老师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技术,为用而用,抱着“不怕胡用,只怕不用”的心理,强拉硬扯,全然不顾是否与主题合拍。针对目前的情况,学校专门成立了该课题研究小组,探讨如何在多媒体环境下恰当地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这一现代化教育技术资源,创设教学情境,更多地服务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和效果。
四、本课题本阶段研究目标
开发智力,用情景化的教学方式及现场氛围的创设,来激发孩子们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传递,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培养孩子们学习技能,促进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求心理,使孩子们身心健康发展。教师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设备的交互性、生成性、观感性、可操作性,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维飞扬,灵感激发,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
根据学生学习情况,随时对教学内容做出有针对性的调整,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真正做到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使课堂教学效率、效果最大化。
五、本课题本阶段研究内容
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研究的知识背景,以有效教学的理念为研究的行动指南,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技能提升为抓手,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充分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设备的“互联、互通、互动、节能、经济、高效”的特点,创设一个有利于教师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变传统的、被动的、填鸭式的学习方式为新型的、主动的、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营造宽松、愉悦、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和师生关系。立足于学生发展,根据学科水平特点,从学生学习需要出发,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和多媒体教学课件,构建以交互式电子白板设备为依托、以具体学科特点为内容的教学设计,探讨提升教师交互式电子白板设备运用水平及教学素养。具体研究内容有:
1、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设备创设教学情境
所谓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设备创设教学情境是指通过多媒体设备,将课本中的图像、声音、内容、历史背景等展示在学生面前,调动他们的眼、耳、手等多种器官,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以语文教学为例,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教《春雨》一课时,教师先播放一段雷声隆隆、风声呼呼、雨声沙沙的录音,创设了一个春雨绵绵的情境,接着播放这首歌的旋律。在欢快的乐声中,教师再用幻灯展示出一颗颗种子发芽、生长出叶子的过程,意境全部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通过听音乐——看画面——再听音乐——再看画面,深刻地理解了词义,这样把学生置身于音乐的情境中学习,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培养了他们的感受力、鉴赏
力和表现力。在教《海燕》这首散文诗的时候,考虑到教材通篇运用了象征手法,学生比较难于把握的主题。于是采用多媒体图文并茂:让学生观看海燕在风卷云集的海面上高翔的画面,感受到海燕矫健、勇猛、不畏强暴、勇于博击的雄姿。同时,播放朗诵录音,用形象的图像和富于感染力的音乐语言去调动学生感官,启发学生的想象力。然后,由教师交代高尔基创作此文的背景,学生自然而然的理解了海燕象征的是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2、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设备的交互功能,实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设备可以多方位展示教学内容,引发学生的积极参与,更好地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协作。教师可以灵活地把上课需要用到的各种教学资源保存到交互式电子白板设备的资源库中,以便课堂上随时调用。学生业余时间可以在交互式电子白板设备上进行操作,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更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体会自我学习的愉快。课堂结构不再是那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看;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单一形式了。
比如,在练习“好词成句串联成文章”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交互式电子白板设备上操做,然后再讲解。不管是学生操做还是教师讲解,都可以利用无源感应笔在交互式电子白板设备上进行随意的拖动、写画。学生边看操作边听讲解,对整个过程一目了然,无源感应笔在动,学生在思考,本来抽象的思维过程形象化了。再比如,数学教学中“四边形、圆”的绘图,用传统的黑板,必须人工在黑板上借助三角板、圆规等做图工作绘制,不利于教师的演示,而且图形也不常常不标准。而交互式电子白板设备就解决了这一难题,它支持各种笔形和颜色的应用,更好地帮助学生认读、书写和绘图。
3、运用电子交互式电子白板设备教学,发挥了课堂效率的最大化。
学生基础不同,预定的课堂教学设计,会出现完不成教学任务,也会出现对学情估计偏低,很快完成了教学任务,还会出现在学习的过程中,有部分学生处于不参与状态。那是因学习内容对他来说太难,没有可行性,或者太简单,没有挑战性。运用电子交互式电子白板设备教学,做到分层教学。
比如在数学教学中《中点四边形》,就充分利用了几何画板进行图形和问题的变式,多媒体的动态变化将形与数有机结合起来,把运动和变化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省时又省力,又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灵活性,更便于学生观察其中的变化过程。也就是在这样一个变化过程中,对学生探索的方向进行了很好的引导。学生很轻松就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大大提高课堂教学容量。而在教学《全等三角形》时,基础偏低的几个同学无法进行图形的分割与填补,于是就从图库中出示了几个基本图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长方形等),让他们运用公式或转换线段的方法进行线段和角的比较和判定,从而得出图形是否全等。这样既满足了大多数学生,又照顾了差生的发展,课堂效率被最大化。
六、研究方法
学习交互式电子白板设备的应用与有效课堂教学的专著,掌握不同版本的交互式电子白板设备、软件的用法,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和多媒体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果。
在研究过程中要采用多种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研究法、调查比较研究法、个案分析法、综合类推法、经验总结法。
1、文献研究法:用于对多媒体信息资源文献材料的搜集、整理。
2、调查比较研究法:本课题通过对三所学校交互式电子白板设备运用的现
状分析,借鉴兄弟学校先进的研究模式,设计适合我校特色研究方式。
3、个案分析法:参与研究教师通过实践研究要定期撰写相关学科的研究案例,制作课堂教学课件,为本课题的整体研究提供素材支持。
4、综合类推法:以文献资料为基础,将三所学校的成功案例进行组合,适时推广,增加研究内容的可操作性、适用性。
5、经验总结法:及时对教学研究进行反思,总结研究经验,撰写经验论文。
七、本课题本阶段研究安排与预期成果
以三所学校近几年现有的研究论文和优质课为基础,以交互式电子白板设备的实践应用为保障,紧密结合我市在本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创新性研究,熟练掌握新的理论和技术,持续不断地将新成果及时融入到高效课堂教学的研究中来,使研究不断丰富、完善。
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5.03-2015.04
1、选定课题、制订研究方案、计划。
2、确定研究人员、学科。
3、完成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使用、课件制作。
4、维护、更新设备,健全校园网络。
(二)、研究阶段:2015.05-2015.10
1、制定出具体实施方案、评价方式及奖励措施,并通过研究实践逐步修订、完善研究方案。
2、研究教师定期上实验课,向课题组提交研究课例、课件,研究论文,教学反思、组内研讨材料等。
3、课题负责人深入年级组、学科组对研究状况进行跟踪,及时了解课题研究中教师的反馈信息,解决存在是问题,并对研究成果进行检验和评估。
4、在整体研究运作中,制定和完善教师交互式电子白板设备教学研究制度,考核评估制度。
5、定期开展以课题研究为主要内容的研讨活动。
6、建立校园网,为参研教师搭建网络研究的互动平台。
(三)、总结阶段:2015.11-2015.12
1、课题组搜集整理课题研究的数据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课题组提交能反映完整的实验过程的人员工作量表、工作报告、课题实验报告及试验资料分析等文本和电子文档。
2、组织研究教师对成果进行研讨交流、总结,撰写经验论文。
3、撰写并提交《课题中期研究报告》,申请专家鉴定和评估。
八、本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以交互式电子白板设备为信息化教育的基础平台,整合信息技术课堂与传统课堂的优势,探究新技术设备支持下的高效课堂,引领安阳县信息化教育的潮流。该课题利用农村交互式电子白板课堂教学资源系统,搭建多媒体教学资源有效利用的教学平台,为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可能。
九、主要参考文献
围绕本课题,研究组成员已经着手开展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收集了许多相关文献,国投影网资讯《交互电子白板服务教学 寻求课堂新道路》,卫平《技能.应用.反思——交互式电子白板应用的教学思考》等,其中包括与课题相关的各类论文、理论专著、教学案例及优秀课件等,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了调查研究工作,对本课题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篇:课题中期研究报告格式
×××××中期研究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二、概念的界定
三、研究目标
四、研究内容
五、研究方法
六、课题实施情况
七、初步成果
八、研究后的反思
九、研究展望
第五篇: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一、课题研究基本情况。
(一)研究背景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在许多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解决问题教学便是其中之一。实验教材不再专门设置应用题教学单元,而代之以“解决问题”或“用数学”的称呼,并把它渗透在四个学习领域之中。《数学课程标准》对解决问题教学提出许多新的要求:(1)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2)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3)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4)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从中可以看出,解决问题的教学更加关注问题的发现与提出、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发展。于是,一方面,数学课堂教学更加活跃了起来,一部分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快速地发展;但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不少学生无所适从,变得更加不会解答问题了。
1.学生缺乏良好的阅读能力,在面临模糊的、不确定的问题情境时,不能准确地感知其中所包含的数学信息、发现其中的问题,导致解决问题的障碍。
2.从教师到学生惯于套用模式与类型,缺乏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在面临新问题时,显得无所适从,无从下手。
/ 36
3.学生没有掌握解决问题的程序,在解决问题时程序错乱,东拼西凑,思维混乱。
4.学生对解决问题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障碍,面对问题便会不自觉的出现畏难情绪、急燥情绪等,影响问题的解决。
这些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了部分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随着解决问题教学的不断深入,学生中出现了更为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在一部分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学生却在品味学习的失败与痛苦。而“解决问题”内容安排的跳跃性、它的“散”,让人捉摸不定。有鉴于此,我们课题组提出了“体验性学习策略在第一学段解决问题中的价值的研究”这一课题,以期通过研究,获得初步经验,应用于我们的教学中,提高解决问题教学的效益,促进学生的发展,让每位学生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二)研究目标
1.建立有效的教学模式。通过组织、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研究及课堂教学的过程的构建,进行理论研究,丰富和拓展课堂教学的操作理论,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形成。
2.促进学生的发展。让他们在情境面前不仅敢于提问题,而且善于提问题,能根据需要筛选和处理信息,从不同角度寻找解题思路,形成多向思维的意识,并能寻找在不同条件下的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都有显著提高,促进学生可持续性的发展。
/ 36 3.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在前阶段的课题研究中,课题组的老师积极地参与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中,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积极进行教学实践,促进了教师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了新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
(三)研究内容
小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简单的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它方法,发展应用意识,学会与他人合作等方式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本课题预期,通过研究构建小学生有效学习的策略体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指导学生运用灵活的学习方法,自己去观察、自己去质疑、自己去探究、自己去发现。促进学生有效形成解决问题的多种基本策略,为学生今后的终身学习打了坚实的基础。本课题研究过程中将学生选择与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作为研究的重点,探索出有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途径与方法,用研究的成果指导今后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形成的数学教育教学工作。在外因强有力的刺激下,使学生能面对学习,面对困难,努力吸取人类宝库中的营养,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能力,面对未来世界进行积极的探索。
(四)研究方法
本课题具有鲜明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采用了调查法、文献法、3 / 36 实验法、案例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
实验研究法:根据研究目标,选择典型课题进行实验研究,开展同课异构、同课比对研究,进行教学探索研究等活动。
案例研究法:选取教师教学案例、现场备课、听课记录、课堂反思及论文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反思、修正。
行动研究法:追踪教师课堂教学行为,通过指导、会诊、研究,解决研究中出现的具体问题。
二、课题研究的过程。
课题组全体成员紧紧围绕课题方案所确定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展开了一系列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在课题分解、交流研讨、课题实施、经验总结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一定成绩,基本达到本阶段的研究目标。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教师教育理念的加强是课题研究的关键,而教育理念需要自我的认同、内化才能变成自觉的行为。本课题是紧密结合“减负、有效”新课程理念而提出的。因此,结合学校安排的读书活动,要求课题组成员在自主阅读时有选择、有目的地阅读跟本课题有关的书籍、文章,并做好读书笔记,定期交流、传阅,并对学习中收获的思想自觉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践行反思。课 4 / 36 题组成员以个人自学、课题组成员互学、教研活动集中学习等形式,学习了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并且搜集了
网络上的打量资料和信息,来充实自己的理论基础,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
(二)建立组织,确保落实。
自《体验性学习策略在第一学段解决问题中的价值的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工作开展以来,校领导小组为课题组提供了许多形式多样的课题培训和研讨活动,以使课题的计划不断地变为课题的实践并取得成效。结合学校教科室的要求,本课题组要求每个成员积极落实“五个一”活动:①期初制订好课题研究阶段性计划。②每月参加一次课题研究例会,汇报自己的课题研究情况。③每学期围绕自己承担的研究任务上好一节研究展示课,上交有关教案。④围绕课题编一期“科研之窗”。⑤期末写好课题阶段性小结或论文,积极向各级刊物投稿。为了达到“执教几个人,成长一批人”的目的,我们每课必评。在听课后,详细分配每位听课者的评课重点,促进听课教师的思考,也力争从不同的侧重点对执教者的课堂进行解剖,从而使每一位参与者都能够把握某一类型课的一般模式和一般方法,为以后的教学提供一个可以借鉴的样式。活动后,我们要求执教者在反思自我,总结他人建议的基础上,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并写上评析,积极向各类期刊投稿。作为一线教师,最需要也是最有效的学习应该是鲜活的课堂。只有在课堂中才能发现问题,只有在课堂中才能促进主动思考。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真实案例的学习和录像课的观摩。具体工作:
1.分析新课程下“解决问题”教学的突出变化。
/ 36
(1)编排体系上的变化。在《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新教材在应用题教学体系的安排上改变了以往以知识块为主线的编排,而是以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来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
(2)信息呈现上的变化。从形式上看有纯图片的,有文字呈现的,有半图片、半文字呈现的;从内容上看,有日常生活方面的,有学校生活方面的,有环境保护方面的等;从结构上看,有的结构比较完整,有的则不完整;从信息的作用上看,呈现的信息对解决问题,有的有用,有的没用。因此需要学生全面观察、仔细识别、合理选用。
(3)教学过程的变化。新课程将应用题教学纳入一般“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形成由学生自主探索、尝试、发现与建构的过程,真正体现“应用性”。学习目标从学会解题转向培养应用意识,教学从重视结果到重视过程。
(4)教学目标上的变化。新课程理念下的“解决问题”不仅仅是已学知识的简单应用,它还承担着培养学生数学问题意识,提高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任务。在教学实践中,关注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关注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
2.构建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模式。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这种“解决问题”的模式,使学生经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发挥在教学活动中的组织、引导和指导作用,不仅要为学生提供探索、发现、创新的环境和机会,而且要引领学生自主探索、6 / 36 亲身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构建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动态开放的教学过程,真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教学实践中初步构建了一种包括以下四个基本环节的教学模式。
教师活动
创设情境→引导探索→疏通建构→拓展延伸
↓
↓
↓
↓
学生活动
明确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反思提高
3.学生数学“解决问题”学习过程的评价、考核
(1)课堂即时评价
(2)作业作品评价
(3)书面考核
教师可以根据这三方面,全面考查学生解决问题学习的状况和水平,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学习的积极性。
(三)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校正研究方向。
/ 36
我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根据课题研究方案的目标要求,把课题研究和日常的教研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选择不同的方面作为研究的突破口,多形式、多渠道开展课题研究,规范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近一年多来,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本课题组数学教师首先从教育意识上有了一个全新的理念;其次通过课题研究有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理论研究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也加深了对教师观和学生观的研究。课题研究中我们还十分注重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在研究的过程组织一部分教师到高年级学段进行交流;同时还邀请了高年级学段专家作专题讲座并指导教学工作。
三、课题研究的阶段成果。
通过一年多的实践探索,课题组对当前的“解决问题”教学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构建了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课堂模式;为学生解决问题的学习制定一套较为科学的评价体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精神、自主意识得到培养;通过研究促进了我校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广大教师也经历了一个学习、思考、提高的过程。
课题实验者的科研能力得到了提高,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和理论素养的提升这两方面。
课题组教师以“解决问题“为专题举行了课题研究展示活动。2010年4月与城西小学的联谊活动中,孙菊老师的展示课《认识分数》和蒋爱萍老师的展示课《乘法分配律》获得一致 8 / 36 好评;2010年9月,李霞老师的名师工作室活动中的展示课《有趣的七巧板》获得一致好评;2010年10月,蒋雷萍老师在岸头实验学校执教的《认识分数》获得一致好评;2011年4月田丽华老师在市研训中心组织的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领域第六次专题研讨活动中的展示课获得一致好评;2011年5月王益琴老师展示课《我们来玩角》在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组织的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课堂教学大赛中荣获一等奖的好成绩;蒋雷萍老师展示课《认识整百数》荣获常州市基本功大赛二等奖的好成绩。
课题组成员还积极撰写了和课题有关的数学教学论文、案例和反思,并及时进行交流。《合作学习:想说爱你不容易》发表于2011年3月《课程与教学》,《另类复习也精彩》发表于2011年4月《常州教师教育》,《小学数学活动课初探》发表于2010年16期《数学学习与研究》,《练习分层,因材施教》发表于2010年8月《小学时代》,《给学生一点时间》发表于2010年10月《新课程研究》,《点燃兴趣 激活原知 拓展思维》发表于2010年第10期《吉林教育》,《你知道“你知道吗?”》发表于2010年第2期的《好家长,好教师》,《让数学文化走进课堂》发表于2010年2月《课程教学与研究》,《巧用“数学阅读单”上好数学阅读专题课》发表于2010年3月《常州教师教育》,另有多篇论文获省、市一、二等奖。
四、问题与思考。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由于本课题的研究还处在逐步成熟和完善阶段,有的只停留于浅层次的验证性研究上。因此,还有许多地方有待于进一步优化。如“解决问题”策略的学习,其根本目的在于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对策略的体验。但这不是形式上的会利用策略解决问题,更不是将策略作为附加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额外任务,而 9 / 36 要把“为什么要运用这个策略”“它的价值何在”“我该怎样运用”“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策略”“比这个策略更上位、更本质的是哪一个数学思想(例如“列表”渗透了函数的思想,“替换”实则是转化的思想)等问题作为研究的内容,让学生在更深远、更广阔的意义上真正建构起对“解决问题”策略的认识等。
五、下一阶段努力方向。
在《体验性学习策略在第一学段解决问题中的价值的研究》课题的引领下,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在欣喜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许多亟待改进的不足之处和不少待研究与解决的问题。
1.加强学习,增强教师科研意识。进一步严格执行学校的减负方面的制度要求,加强教育科研理论和科研方法的学习, 阅读解决问题设计方面的专著,以精深的专业知识引领课题研究。
2.立足课堂,抓好科研常规活动。进一步加强解决问题设计的倡导和研究,在实际操作中着重研究解决问题的综合性,不断开展教育教学反思,把课题研究落实到实处,争取出更多的研究成果。教师教学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有待提高。在实施教学实践过程中,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都关乎学生解决问题策略形成的有效度。在教学活动设计中,部分教学内容会考虑不周,智慧性不强,给策略的形成打下折扣。
4.扎实有效,实施规范化的课题管理。加强课题过程管理,深入研究,不断完善方案,并 10 / 36 注重研究资料的积累。充分利用现有的课题网展示本课题的研究过程,提供本课题研究的成果,接受浏览者的评论。提供资源、信息发布和交流的功能,向全校乃至全市推广本课题,并加以改进。
所有这些都为我们进一步优化教学模式,打造简约有效的数学课堂留下广阔的空间。我们将在优化学生解决问题策略形成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机会”课题中期 研究报告
沙县城关第二小学语文课题组 罗秋兰(执笔)
一、研究背景与目标
当前,许多教师对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但总体来说研究还不够深入,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体系,对于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还没有切合实际的具体内容,具体的途径、有效的策略可供借鉴。因此,如何以语文实践为基础的教学,增加学生语文实践机会,是当前广大一线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一个实际问题。
鉴于以上情况,我校在市课题组领导的指导下,2006年6月制定研究方案,确立了“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机会”的子课题。我们希望通过两年的研究,达到如下目标:
1、研究小学语文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习作与口语交际及语文综合性学习,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课题组成员可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初步探索出一套适合于我们学校的语文实践为基础的教与学,提高语文课程实施水平的操作模式;
2、如何拓宽学习渠道,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以增强语文学习兴趣,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提高语文实践能力和终身语文学习的能力。
3、通过课题研究,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素质,使教师的理论水平,业务能力都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研究的过程与措施
本课题研究从2006年9 月开始筹备实施,我们根据研究目标,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认真学习,促进课题研究。为了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本组成员经常开展学习交流活动。通过多向互动的交流,激发灵感,产生启迪,推动学习的深入,促进水平的提高。/ 36 每年学校都会安排教师外出学习。如外出到兄弟学校或南京、杭州等地听课学习。这些教师通过外出学习,提高了素养,开拓了思路,开阔了眼界,自身的发展和对课题的研究起到了推进作用。
2、充分利用每周二下午的教研活动,进行备课。我们以年级组为单位,每单元一次在办公室进行集体备课,每次集体备课都有目的性、针对性、实效性。主要讨论本单元上课内容、重点、难点、注意点及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教学策略等等,大家集思广益。我们也一起探讨公开课,说课,评课,互相取长补短,博采众人之长,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
3、鼓励老师之间,互相听课、评课。在评价中,尽量多做纵向比较,即找出执教者本次教学较之以往教学更合理、更科学的地方;指出执教者在哪些方面有所创新(哪怕只是点滴),对其创造性的劳动予以积极的肯定;鼓励执教者尝试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并帮助其逐渐完善富有个性的教学方法。
4、开展每月一次的课题研讨课,积极参加各种教学实验研讨活动,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5、开展各种与本课题相关的学生评比或研究性学习活动,促进教师的教学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激情。
我们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了写字、作文等一系列竞赛,我们还带领学生外出参观、游玩,进行社会调查等,除此外我们鼓励每个班级自行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如:写观察日记绘画日记、课本剧表演、阅读名篇,摘录优美语句……通过各种校内的课外拓展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6、我们发掘利用教材本身的实践价值,运用实践教学的理念活化教材内容,挖掘教材中的实践活动素材,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在课堂中经常开展真实而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充分发挥教材本身的实践价值,联系现实生活,发掘生活中的语文教学素材,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渠道,激发、保持和发展全体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我们倡导“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创设丰富、灵性、和谐的教学情境,真正激发每个学生参与,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享受学习。例如语文教材上的古诗教学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为了让学生加深对古诗的理解,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可以指导学生画画、改写、表演,把一些生活场景搬进课堂,理解课文内涵。
在紧扣教材,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我们依据教材,结合生活,进行教学。例如我校张小琴老师执教的《我们成功了》,《识字7》就是让学生从生活中找生字,组词,拓宽了学习渠道,利用生活中的图片认识奥运会等方法。又如,我们利用从南京听课后带来的《新概念作文课》教学,也积极倡导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内部情感因素,让学生沉浸在创设的意境中去,通过开展活动,让学生受到深刻的体验,从而写出有灵性的生动感人的作文。
再如,我校林火珠教师在教学《乡下人家》这篇课文,课前让学生观察乡村与城市的不同,采用画画形式表现出来。课堂上,通过欣赏比较,认识了乡村与城镇,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积淀,很快融入了课文,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产生对乡村生活的赞美,从而升华学习主题。
7、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拓展语文学习领域。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曾用过许多手段来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出一条结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继续与补充。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课内是有限的,课外是无限的。学生课外阅读既能巩固和扩大课堂教学成果,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因此,我们指导学生作一些查询式阅读。即对有些课文所涉及到的有关背景材料,教师先不作介绍,而是让学生自己课外查阅。如教《草船借箭》一课,要求学生先寻找有关介绍诸葛亮其人其事的资料或《三国演义》来读读;教《我们成功了》一课,先指导学生查找介绍奥林匹克会标、会旗等奥运会知识。这样不仅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进一步的认识,还可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索和深究的精神。/ 36 指导学生作扩充式阅读,帮助形成知识链。例如:教了古诗《赠汪伦》之后,指导学生阅读李白的一些诗歌:《静夜诗》、《早发白帝城》等,了解李白。
指导他们读课外书,写读书笔记。鼓励各班自行举办了“手抄报”,让学生从生活中或各种读物中搜集资料,也可以自己创作,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举行“课本剧表演”,让学生进入角色,再现情境,等等,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语文课程的实施水平。
四、实践成效分析
经过一年多课题组成员的研究,我们认识到语文实践活动对语文学习的积极作用,在教学中自觉遵循学生发展的内在规律,以课堂实践为主阵地,拓宽学习渠道,加强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较为全面的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业务能力,职业技能都上一个新的台阶。一些老师在片级、县级公开课中获得好评,十几篇论文在省级、市级获奖。
五、问题思考与今后研究方向
当然,由于我校生源参差不齐,在教学改革中,我们感到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方面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大家信心还不足,有的还不敢进行较大力度的教学改革,深怕成绩不好,实验气氛不够浓厚。
另一方面,由于我们的学校处在像城乡结合似的地区,学生的见识面相对狭窄,获取资料的途径也比较少,这也对拓宽学习渠道训练学生的能力形成了障碍。
再次如何进一步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进行有效的指导,以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培养初中学生实际问题数学化能力的研究》
中期研究报告
一、课题简介
课题由来:培养学生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能力,是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培养学生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能力具有发展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改变数学教学与现实世界之间的严重脱节现象,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意义。在国外,从数学课本看起,每一章都是从实际出发,然后解释数学内容,最后总结实际问题的解决。但是,我们的广大基层一线教师的教学与研究思路大都局限于“解题方法”、“一题多解”、“考试题解”等,往往忽视了学生实际问题数学化能力的培养。由此,我们提出了“培养初中学生实际问题数学化能力的研究”这个课题进行研究。
课题界定:我们认为培养学生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能力是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析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
/ 36 研究目标:通过研究,构建出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运行机制,在目标、原则、途径、策略、评价等方面形成一些本土化、特色化的基础性理论。通过研究,提高学生两种能力。一是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二是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的能力。
研究内容:一是调查了解学生当前实际问题数学化的真实水平及存在的问题;二是分析制约学生实际问题数学能力形成的主要因素,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三是探索培养学生实际问题数学化能力的有效途径;四是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研究者的自身研究与教育的能力,从而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二、课题研究情况
1、在理论学习中更新教育观念
我们采用了集体学习和分散学习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上网、学习专著、阅读教育教学类刊物,学习有关问题转化的教育教学理论,写好教育随笔,积累教育智慧,用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我们课题组看过的理论著作有:(略),撰写的教育随笔共14篇,分别是:(略)通过学习,努力从理论层面上引导教师对实验课题产生背景、科学依据、教育思想、实践价值全面把握,实现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
2、编制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研究
编制调查问卷,并选择300个样本进行调查,了解学生当前实际问题数学化的真实水平及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制约学生实际问题数学能力形成的主要因素。
3、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构建课题交流平台
进一步完善共营互惠的教学研究制度,拓展互惠的内涵,积极主动、坦诚无私地公开自己的教学与思想,在教导处的支持下,积极组织课题组老师参加各种教学观摩、学习、参观活动,也邀请其他学校教师参加我们课题组的观摩活动和研讨活动。迄今为止,课题组老师参加或组织的活动有:(略)
三、课题研究成果
1、理论成果
(1)形成“初中生实际问题数学化能力培养的现状与问题”调查报告。(见附件)
(2)我们认为制约学生实际问题数学能力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学习兴趣、知识储备量、认知方式、表征方式等。
(3)我们初步提出的解决策略有:①充分利用多媒体的闪烁、移动、变形等功能,强化感知,促进知识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化。②以生活原理为载体,提炼出数学思想。③探索数学建模训练,加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4)论文:毛利益老师撰写论文《提高学生实际问题数学化能力的几点做法》并积极投稿。许文英老师撰写了论文《利用数学建模思想培养初中学生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能力》。(见附件)/ 36
2、实践成果
(1)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在课堂内外,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了较大的转变,学生有了较强的数学运用意识和实践能力,逐渐地学会数学化的方法,并自觉地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起联系。
(2)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带动了课堂教学的优化。在研究实践中,教师努力将先进的教育思想内化为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转变为自己的教育行为,升华为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色。学生在课堂作业时,充分发展自己的特长,积极地走向课外、走向社会进行实践,最大限度地开发、挖掘学生的潜在创造力。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教师自身的素养也同样得到了发展。其中毛利益老师和许文英老师被评为市教学能手。
四、课题研究的疑难困惑
我们的课题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有以下问题需要注意,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1、课题组个别参研教师在教学中虽然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但放得不开,担心影响教学质量和升学业绩,课堂上学生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充分。
2、课堂教学的情景设计如何走向生活化、课堂练习设计如何走向效率化还有待提高。
3、对课堂中学生评价研究程度不够。
五、课题研究的后段设想
1、继续抓好理论学习,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2、切实抓好课题研究的管理,对课题研究状况不断进行认真及时的调查诊断。
3、继续深入系统的开展课题研究,优化教学体系。
4、加强集体备课的力度。每两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互相探究课题实施过程中的教学点滴,解决疑惑,交流经验。
5、加强听课、评课,研究教学模式。每学期课题组教师之间互相听课不少于10节,并互相评课。每位参研人员依照课题研究的教学模式,对每学期每位教师的课题研究课从环节、过程、师生地位角色、学生学习方式、参与达成状态、课堂效果等诸方面进行评课。
6、成果展示要具体:实验报告、论文、教学案例、教学故事、学生作品和经验总结等。
7、随时积累整理课题研究中的过程性资料,以免遗忘。/ 36
一、课题简介
2011年6月我校向江苏省教育学会申报了“农村初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课题,同年10月得以立项,2012年10月在太仓市教师发展中心的统一领导下顺利开题。在专家的指导下,我们把课题改为:农村初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力求做到领导重视,课题研究人员工作到位、脚踏实地,课题研究紧张而有序、进展顺利。学校紧扣研究目标,注重挖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优点, 与本地学生取长补短, 共同发展。开发、利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乡的人文资源, 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养成教育与学校的科技特色活动相结合,努力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营造一个平等和善、和睦相处、互帮互助的环境, 让他们都能受到平等教育, 融入城市的教育环境中。从而提高办学水平、提升市民素质, 维护地方安定、促进地方经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初中阶段的孩子还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十分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如果诱导不好,就很容易沾染不良习惯,甚至会走向犯罪道路。我校目前招收的学生中一半以上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因此伴随出现的是学生的行为习惯问题比较多、比较复杂。面临不良的生存环境,与本地孩子相比,外来务工子女存在更强烈的自卑和自尊心,在人际交往上也出现更多的孤独感和焦虑感,他们是边缘群体和弱势群体。因此,学校有责任、有义务为外来务工子女提供优质教育的义务。经过规范、系统的学校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将来的成才奠定基础。
(1)实现均衡发展的需要。义务教育应该是平等教育。在教育中,挖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身上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独立性强等优点。能教育与影响本地学生的成长,引导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改掉不良习惯,使他们更好地发展。从这种意义上讲: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发展, 体现真正意义上的均衡发展。
(2)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行为习惯的研究与教育,可以进一步融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本地学生间的关系,促进他们融入本地区经济、文化等领域,加深与本地居民的相互了解。消除无形中存在的歧视、自卑、对立等情绪。建立和谐学校、和谐社区乃至和谐社会。
(3)促进文化交流的需要。我校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来自全国五湖四海,他们家乡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有组织、有目的、系统化地研究。能发掘这种多元文化。丰富校本课程的内容,实现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4)改进教育方法的需要。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是近几年出现的“新群体”, 学生来源比较复杂, 个体差异较大。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法。从而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教育能力, 优化教师队伍建设。
(5)创新学校管理的需要。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的研究, 是一个系 16 / 36 统工程, 涉及师生的教育与管理、课程的开发与调整等诸多问题。学校管理不断创新,才能适应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日益增多的新形势。才能促进学校健康、持续地发展。
(二)课题所要解决的问题
经过充分调研,课题组认为本课题主要解决三个问题:
1、改变外来民工子女的行为习惯不够理想的现状。根据调研,我校外来民工子女的行为习惯不够理想主要表现为:随地吐痰、扔垃圾;同学之间打架、斗殴;学习上缺乏信心、自暴自弃、厌学甚至逃学。课题组通过对外来务工子女行为习惯的调查,分析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不良行为习惯和心理产生的根源,探讨外来民工人员子女不良行为习惯和不良心理的预防和矫正策略,有效地培养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发展他们健康的心理,促进其健全人格的全面发展,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2、改变教师的观念,寻找合适的教育策略。在教育中,好多教师还是老观念、老的教育方法。我们要努力探索适合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身心愉悦地接受教育的方法途径和策略,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享有公平的教育权利和平等的成长条件,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构建和谐的育人环境,使全校学生都能健康地成长。
3、改进家庭教育的观念和方法。众所周知:父母作为孩子的人生第一师,在对孩子的意志品质、个性特长等方面的培养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家长要在平时的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行为习惯,给孩子做好榜样;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讲道理而不是粗暴地打骂,让子女在友好和睦的环境里成长和学习。
(三)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外来务工子女:就是指从经济落后的地方流入到经济较发达的乡镇的劳动力,为生活而四处奔波的外来人员,被人们约定俗称为“外来务工人员”,而他们的子女就被称为“外来务工子女”。
行为习惯:心理学认为,行为习惯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倾向。习惯不是一般的行为,而是一种定型性行为,它是人们头脑中建立起来的一系列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是在重复出现而有规律的刺激下形成的,在大脑中建立了稳固的神经联系,只要在接触相同的刺激,就会自然而然地出现相同的反映,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反复强化的产物。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习惯成自然。”因而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具有自动化作用,它不需要别人督促、提醒,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是一种省时、省力的自然动作。简言之,习惯是一种稳定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
“养成教育”:培养学生道德品质、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即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各种教育方法,促进学生道德行为、意志品质、情感意识等方面素质形成与提高的一种教育。
(四)课题的研究目标
基于以上背景分析而形成的针对性问题,课题组提出改进农村初中外来务工子女行为习惯的有针对性的措施和方法,从而改善行为习惯不够理想的现状,达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 17 / 36 目标。课题组拟定了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目标:(1)通过调查和研究,深入了解外来务工子女行为习惯的现状。
(2)通过研究和实施,矫正不良的行为习惯,培养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良好的行为习惯,推动全体学生素质的提升。
(3)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改进教师的教育方法,研究制定合适的教育教学策略。造就一支高水平的教科研队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五)课题的研究内容
内容:(1)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习与行为习惯方面进行深入全面的调查研究分析,内容包括:学生籍贯、民族分布、学习基础、学习目标、行为习惯、个性特征、心理状况、家庭情况、家庭经济等情况。
(2)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让学生成为自律的主人。探索如何发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良好行为习惯,应用目标激励法、自我教育法、相互教育法等方式方法,有效地引导、激励他们化被动接受教育为主动参与教育,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培养生活习惯, 让学生成为生活的主人。我们要通过建立家长学校,理论的学习,探索转变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调动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积极性的方法,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4)培养学习习惯, 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研究培养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符合科学规律的学习习惯,探究怎样指导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挖掘、整理家乡的人文资源, 既丰富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 又发展他们的交往、创新等能力;如何指导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自主学习,主动地阅读经典书籍, 让他们在优秀文化的滋养下茁壮成长;怎样在课堂学习中指导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习能力、鉴别能力,使他们健康地成长。
二、研究进展
本课题的研究自2011年6月开始至今,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课题前期准备阶段
时间为2011年2月——2011年5月,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确立研究方向、对课题方案的调研论证。具体工作为:
1、为了丰富研究人员的知识,帮助他们熟悉课题研究的一般方法,提升他们的研究水平,造就一支具有良好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研究型教师群体。学校聘请太仓市教师培训中心的专家严乃超老师来校进行课题研究的培训。
2、课题组成员在专家的推荐下,阅读了一些理论书籍,通过自学、集体讨论,交流学习心得,不断夯实理论素养。
3、为了更好的了解我校外来民工子女的相关情况,为我校的主课题提供相关的研究资料,课题组成员在不记名的情况下,对外来民工子女进行了问卷调查。我们对每道题目都进行了细致的数据统计。
/ 36
第二阶段:课题设计申报阶段
时间为2011年6月——2012年10月,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完善领导机构,落实研究计划,确立课题方案,完成开题论证工作。具体工作为:
在2011年6月,以各学科骨干教师和年级组长为基本研究人员成立了总课题组,拟定研究思路,制订研究方案,完成了课题申报工作。在2011年11月成立了6个子课题组,制定各自具体的研究方案,各子课题组进行了调查研究。在2012年5个课题成功申报了太仓市级课题(1个重点课题、两个规划课题、两个微型课题)在2012年10月举行开题论证会,邀请专家对课题进行论证,进一步完善研究方案,并启动课题研究。
第三阶段:课题研究实施阶段
时间为2012年11月——2013年7月,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开展课题研究和调整课题研究,具体工作为:
全面实施研究方案,重点在两个层面展开:一是班主任对外来民工子女的在校行为习惯的调查、分析原因,研究促使他们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和方法;二是任课老师对外来务工子女的学习行为习惯进行调查、分析,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的能力,让每一位孩子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中,从而为自身良好的行为习惯奠定基础。
第四阶段:课题中期报告阶段
时间为2013年9月——2013年11月,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提炼研究初步成果,撰写中期研究报告,接受中期评估验收,并进一步调整研究方向、改进研究过程。
在研究的过程中,为了确保研究的顺利有序有效进行,课题组严格按照课题研究方案采取了一些扎实有力的举措,主要有:为了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功能,课题组利用校本培训和继续教育,邀请苏州市家长学校的心理学专家到我校进行讲座。学校的心理健康老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活动,“千名教师访万家”的活动。在教学上,课题组通过“教研活动”、“同伴互助”等形式,引领教师在课堂上对外地民工子女进行因材施教,并且适时地渗透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在教学的不同环节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
下面着重介绍课题组调查分析和实践策略这两方面的具体进展。
(一)收集资料,撰写文献综述
课题组的成员们运用文献研究法,通过网络、书本收集了国内外在“外来民工子女的心理问题”、“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等相关资料。我们在资料的收集中发现:关于农村初中的外来民工子女的资料少有介绍,这也是此课题独特性的具体体现,但也增加了研究的难度。我们学习了《心理学导论》、《走进新课程》、《人本主义理论》等理论知识。在了解了外来民工子女的行为习惯的历史的基础上,对相关文献资料做出了理性的分析和思考,撰写了文献综述。
/ 36
(二)对外来民工子女的行为习惯的调查分析
自2011年初确定课题方向以来,我们课题组成员对外地民工子女及家长都做了许多调查和访谈。我们通过对外来务工子女访谈,了解他们的籍贯、年龄、家庭成员、父母的职业和经济状况、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等问题;对教师进行访谈,了解对外来务工子女的印象(学习、行为习惯)、外来务工子女与本地子女的区别、是否关注外来务工子女、是否接触外来务工子女的家长、印象如何等等;对家长进行访谈,了解外来务工人员是否关注孩子的学习、平时会不会主动和老师联系、孩子如果有不听话或不守规矩的行为你是怎么教育的、对老师或学校有什么意见或建议等等;同时,还对学校领导进行访谈,问题大致是学校现有学生人数、外来务工子女人数、在班级间是如何分布的、学校招收了较多的务工子女,是否加重了教师和学校管理的负担、日常教学管理中,针对务工子女有没有采取一些特殊的做法、对教师的安排有无特殊要求和做法、教学管理存在哪些困难与问题等等。通过以上一系列的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我校外来民工子女在行为习惯方面有优势的一面,但更多的是需要改正的行为习惯。这为我们如何对他们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找到了着力点和方向。
(三)子课题的研究
在主课题申报以后,各教研组成立了子课题组,各组长分别撰写了子课题的方案,并且进行了申报。申报的结果是:包志凌的课题《农民工子女英语阅读习惯培养策略的研究》是太仓市的重点课题,她以她们班级中的外来民工子女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各种策略,培养他们的英语阅读习惯。曹磊的课题《提高外来务工子女自主学习能力》是太仓市的规划课题,他研究的内容是:在历史的教学中,针对外来民工子女在性格、学习习惯、学习成绩等方面与本地学生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探索出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使学生逐步成长为一个热爱学习,善于学习的新型人才。施巧燕的课题《体育课中对农民工子女行为习惯指导的研究》是太仓市的规划课题,他研究的内容是:研究如何在体育课中渗透对外来民工子女的行为指导,提高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以上三个课题都是从不同学科来探索培养外来民工子女的学习习惯的策略,充实了主课题的内容,也为我们课题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依据。陆涛老师的太仓市微型课题《如何提高外来民工子女音乐素养问题的研究》和朱巍老师的太仓市微型课题《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外来民工子女信息素养研究》在今年已经顺利结题。以上两个课题主要从丰富校本课程的内容,实现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进行研究的,是我们主课题研究的一个方面。
(四)学校实行“德育导师制”
导师制由来已久,早在十九世纪,牛津大学就实行了导师制,其最大特点是师生关系密切。导师不仅要指导他们的学习,还要指导他们的生活。近年来,国内各高校都在探索研究生教育以外的高等教育也能建立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制度——导师制,以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这种制度要求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随着外来民工子女的不断增多,为了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努力寻找发现学生的发展潜能,使学生在学业、道德、心理、行为习惯等方面得到更深入、更充分、更全面的教育和引导,使学生的潜能和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努力做到不使一个学生掉队。同时也为了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艺术水 20 / 36 平,使每位教师在教书、育人两方面水平不断共同提高,促进教师全面发展。学校制订了《浏家港中学“德育导师制”实施方案》。
(五)学校举办主题班会“道德讲堂”活动
在外来民工子女的调查问卷中我们可以看出:孝心、关心和爱心三方面做得并不尽人意,特别是同学之间往往为了一件极小的事情大打出手,容易冲动。为了让外来务工子女感受来自学校及社会的爱心和关心,塑造他们的健全人格和良好行为习惯,也为了增强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心理适应、自我调节、健康成长的能力,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学校特举办了“道德讲堂”主题班会活动。并且规定每学期都必须举办一次。
三、阶段性成果
自研究实施以来,本课题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调查分析结果
从我们对外来民工子女的调查不难发现:我们学校的外来民工子女来自于五湖四海。年龄相应比本地小孩大1或2岁。而且大部分学生都不是独生子女,有的学生在家里还要照顾弟弟和妹妹,有些学生回家要帮助父母干农活,学生的自理能力较强。他们的父母在固定单位上班的不多,部分父母个体经营,还有部分家长承包种蔬菜。父母整天忙于自己的工作,和子女接触的时间少,交流不多。对子女的教育更少。所以好多学生表现为:语言低级、粗俗, 礼貌缺失;满口土语、俗语;行为蛮横、粗野;遇事缺乏思考、喜欢动手动脚、甚至拳打脚踢;不尊敬老师;同时撒谎、不诚实、欺负弱小现象也时有发生。从父母的文化程度可以看出:父母的文化水平相应都比较低。但是他们都比较关心自己子女的学习情况,但仅仅是问一下子女,很少主动与学校的老师联系。当然他们也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考上大学。外来民工子女在家都要做家务,一般在生活上都很节约,热爱劳动,能吃苦耐劳。但是好多外来民工子女自卑、缺乏自信心,主要表现在:在穿着、学习等方面,总觉得自己落后一等;有的觉得自己言语十腔十调,穿着土里土气,担心同学笑话;本地孩子见多识广,自己显得孤陋寡闻,于是害怕抛头露面,再加上成绩较差,见识不广,更感到自己差劲。自卑导致他们特别介意别人的说话,不经意的一句话往往变成了挖苦、讽刺。从而导致打架、斗殴。在学习方面,外来民工子女的异地就学在各方面都表现得很不稳定,而且由于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在教育的管理体制、教科书的选择使用、教师的教学方法等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势必造成他们在知识的衔接、能力的培养、习惯的养成、与人的相处等方面都存在严重的缺失。一部分外来民工子女在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主科上新旧知识断档情况非常严重,以上种种导致他们对学习不感兴趣。
(二)“德育导师制”实施方案
为了保证德育导师制实施工作的正常运行,我校决定成立学校、年级组二级德育导师制指导小组,明确职责,经常、及时、细致地开展转帮工作。在实施德育导师制的过程中,逐步建立导师聘任制度、受导学生档案制度、定期谈心与交流制度、定期家校联络制度、定期例会制度、导师培训制度、导师考核和奖励制度等,使导师的工作和管理有章可循,逐步规范。
/ 36
我校的受导学生一般是家境贫寒、行为有偏差、心理有障碍、学习有困难、家庭教育环境不良、单亲家庭等特殊学生群体,特别是外来民工子女优先予以考虑。我们学校的导师一般是学生的任课老师。在德育主任的安排下,任课老师先到班主任那里了解班级里学生的大致情况,然后确定与任课班级结对的学生(大部分的学生是外地民工子女)。那么任课老师就成了结对学生的“德育导师”。
1.导师聘任制度:
根据自主、公开的原则,以年级组为单位,采取个人自愿和年级组推荐相结合的办法先行推荐,后由学校德育导师制指导小组最终确定名单。
2.德育导师的工作制度
(1)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制度。对每位学生建立成长记录档案,追踪学生成长轨迹。内容包括:学生家庭及社会关系详细情况;学生的个性特征、行为习惯、道德素养、兴趣爱好的一般状况;学生心理、生理、身体健康状况;对学生每月的表现及每次考试(作业)成绩逐一登记,分析对照。
(2)谈心辅导与汇报制度。每2周至少与结对学生谈心(面谈、书信、周记、电子信箱等)辅导一次,并记录辅导内容,学生每周一次向导师汇报生活学习情况。
(3)建立家长联络制度。每月至少一次电话访问,每学期至少一次家访,导师必须对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有清晰的了解,对家庭情况进行简要分析,包括家庭的结构(单亲、重组更要作为重点)。
(4)小组活动制度。小组活动分小组内活动和小组间活动两种。
小组内活动:德育导师定期与本小组学生集体交流,导师需营造宽松的谈话氛围,学生可以将自己在学习、思想、心理等方面取得的进步或遇到的困难等讲出来,导师与其他成员均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
小组间活动:德育导师之间进行交流,将同类型的小组成员(如同属学习、道德、行为、心理等某一方面寻求指导的学生)组织在一起进行交流,以扩大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缺的更好的德育效果。
3.定期例会制度:
学校德育导师制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例会,交换意见,讨论问题,决定事项,总结工作。校级一般每学期召开二次,年级组一般每月召开一次,班级一般每二周召开一次。
4.导师培训制度:
学校德育导师制领导小组要定期组织导师进行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的培训,举办德育导师工作研讨等活动,不断提高德育导师的育人能力和工作水平。
/ 36
5.导师考核制度:
学校德育导师制领导小组根据下列四种情况,采取定性与定量、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考核:
(1)每位导师的工作手册记录情况。
(2)受导学生和家长对导师工作的评价。
(3)受导学生的实际表现(包括品德和学习情况)。
(4)班主任和学科教师的评价。
6.导师奖励制度:
每学期学校将对导师进行考核。具体分值分配:工作手册(30%)+受导学生与家长评分(20%)+受导学生实际表现(30%)+其他教师评分(20%)。考核的结果作为教师教育方面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
(1)考核合格及以上的德育导师,在学校考核中另加分。(由校教代会讨论后确定)。
(2)设立“优秀德育导师奖”。
7.德育导师的工作方法
(1)“身教”育人、人格熏陶。“身教重于言教”,导师只有重视自身的人格修养,注重身教,才能以自己的模范人格为学生树起前进的目标,导师应以自身的人格魅力“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人格的塑造。
(2)交流谈话、心理相容。导师通过经常性地与学生谈话,以多种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走进学生的心灵,建立心理上的认同,达到心理相容,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可以根据导师自己的特点与学生的特点运用有特色的交流方式,如有的导师有意识地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操作技巧运用到导师制工作中,运用行为科学的可操作性的技术来矫正学生的问题行为;一些导师则通过周记、书信等方式和学生进行“笔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培养健全人格;一些导师则利用电话、“心灵寄语”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为学生分担烦恼和忧愁。
(3)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导师创造条件,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自我认识的能力,激发学生自我调节的内部动机,通过学生对自己心理和行为上积极主动的自我调节,达到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目的。
(4)教育与研究相结合。导师把教育学生看作是一项日常工作,同时也是一个研究的课题,对于所引导的过程与效果进行记载、分析,撰写个案分析材料,定期开展研讨,促进理论与实践上的交流与完善,不断提高“导”的水平。
/ 36
(三)“道德讲堂”活动方案
为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普及道德规范、宣传道德楷模、引领道德风尚,“道德讲堂”建设活动是我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学校德育建设的重要方面,积极报道学校各类先进的优秀事迹,创造浓厚的道德氛围。为进一步推进学校思想道德建设,增强“道德讲堂”的影响力和引导力。我校决定开展“道德讲堂”建设活动,特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1、“学校道德讲堂”工作原则
1)实践性与实效性原则。以师生亲身实践、参与活动、体验学习为主要方式,通过宣讲活动及开设班会主题活动课、专题讲座等多种渠道开展工作;活动要具有趣味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2)整合与互补原则。将“学校道德讲堂”与学校各类教育活动相互补充,与家庭、社会教育共同完善,整合学校长期开展实践教育、体验教育活动的工作经验,综合利用各类已有阵地,以整合和新建相结合的方式逐步推开。
3)全体性与主体性原则。面向全校师生开展活动,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尊重师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师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助自立自强,促进师生健康教育整体氛围的形成。
2、“学校道德讲堂”工作目标
1)倡导“在家中为长辈尽孝心,在学校为同学送关心,在社会为他人献爱心”,奉献社会,提升师生的道德水平,努力实现“教育一代人,引导两代人,影响三代人”以及“学校道德讲堂”建设覆盖的目标。
2)“学校道德讲堂”的具体目标为:形成“好人好报”的社会共识,推动“知行合一”的道德实践。把促进转化作为建设“学校道德讲堂”的首要目的,将先进的道德理念内化为群体意识,在行为上由“他律”转向“自律”,引导师生在实践中完善自我,提升素质。营造“崇德尚善”的浓厚氛围。把对学校重点人群的教育引导作为突破口,以点带面,使学生在参与中认知、感悟、接受、提高,人人争做道德建设的参与者和先行者,使“讲道德、做好人”蔚然成风。
3)在实践及活动层面扎实推进师德建设和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运作效果明显、切实可行的“学校道德讲堂”工作机制。
4)增强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心理适应、自我调节、健康成长的能力,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
3、“学校道德讲堂”活动目的
围绕“四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
1)社会公德建设主要包括: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和遵纪守法等,以 24 / 36 “礼仪”为核心。
2)职业道德建设主要包括: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办事公道、热心服务、奉献社会等,以“诚信”为核心。
3)家庭美德建设主要包括:夫妻和睦、孝敬长辈、关爱孩子、邻里团结、勤俭持家等,以“和睦”为核心。
4)个人品德建设主要包括:友善互助、正直宽容、明礼守信、热情诚恳、自强自立等,以“友善”为核心。
针对学生,我校着重以“社会公德”和“个人品德”为主。重点对学生进行“三心”教育,即在家中为长辈尽孝心,在学校为同学送关心,在社会为他人献爱心。以“我学、我讲、我议、我选、我行”为主要形式。通过努力达到“教育一代人,引导两代人,影响三代人”的目标。对教师进行“为人师表、爱岗敬业,奉献社会、提升自己”为主要内容的师德教育,传承我市教育行业精神。
4、“学校道德讲堂”活动安排。
1)以班级为单位,利用班会课开展“道德讲堂活动”统一安排一次班会课开展活动,初一以“诚实守信和遵纪守法”为主题,初二以“友善互助、自强自立为主题,班主任根据本班情况制作一个“道德讲堂”的课件。
2)在开展活动之前,各班根据本班情况确定一名“典型学生”,并对他的事迹进行故事编写、拍照或制作成PPT课件,确定一批宣讲学生,主持和开展此项活动。
5、“学校道德讲堂”活动要求:
1)每次活动开展前,各班需提供的活动资料如下包含道德故事、道德短片或照片相关歌曲、相关经典诵读等环节内容的道德讲堂教案一份。
2)活动结束后各班需提供:学生感想文章5篇
(四)教师教学素质的提高
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教师对外来民工子女的情况有了深入的了解。教学观念、教育教学方法发生了改变,教师的教改意识增强,课题研究的水平得到了提高。如:姚云娟老师撰写的论文《培养健康心理提高外来民工子女英语学习效率》发表在2013年的《科学大众》;闻红英老师撰写的论文《爱满天下——陶行知名言在“对外地民工子女的教育中”的运用》获2012苏州市教育学会教育论文比赛三等奖;朱巍老师撰写的论文《发挥信息技术优势 奏响自主学习旋律》获江苏省第十届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作品大赛二等奖;朱巍老师撰写的论文《信息素养,漫漫长路需求索——农村初中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几点思考》获苏州市教育学会教育论文三等奖;闻红英老师撰写的论文《体育教学中对弱势群体的心理抗挫教育》获江苏省“蓝天杯”论文比赛二等奖;陆涛老师撰写的论文《用爱浇灌他们心中的音乐之花》获江苏省“蓝天杯”论文比赛;柏育红老师撰写的案例《耐心走进内心真心换得信心》获江苏省教育学会案例评比 25 / 36 二等奖;张瑾老师撰写的案例《为你打开一扇窗》获江苏省教育学会案例评比二等奖;许爱林老师撰写的案例《老师帮我拍张集体照吧》获江苏省教育学会案例评比三等奖;王芳老师撰写的案例《逃学**》获江苏省教育学会案例评比二等奖;姚云娟老师撰写的案例《宽严相济---“问题学生”的转化策略》获江苏省教育学会案例评比三等奖;柏育红老师撰写的案例《给你一个机会,还我一个奇迹》获太仓市班主任案例评比三等奖。
四、问题反思
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总结了前一阶段研究成果的同时,深刻地认识到研究工作才刚刚开始,所以我们对本课题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
1、理论素养不够丰富。课题组成员在专家的指导下,阅读了一些与课题研究有关的书籍,丰富了自身的理论素养,但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感觉到理论知识的缺乏。
2、本课题中,学生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如何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因材施教,找到适合外来民工子女的教育教学策略;如何丰富校本课程的内容,实现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学校教师的年轻化,经验不足,缺乏专家的引领,教师研究积极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4、进一步加强课题资料的收集、整理、上传工作,实行专人负责,做到及时整理、归档、上传。
五、后期设想
1、再次开展课题理论学习、典型案例学习与分析、研究,做好学习心得撰写和交流。
2、围绕《农村初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课题,进一步开展好“德育导师制”工作,督促好教师做好各方面的记录工作。充分利用我校的品牌特色——科技教育,对外来民工子女进行养成教育。
3、开展课题的交流研讨会,发挥教师群体自主教研作用,做到以教师的个人发展促进学校课题研究的发展。
4、结合课题研究,请专家讲座,组织研讨交流活动。课题组将分教研组进行分别研讨,开展以学校教师与专家共同参与课题研究的活动,促进课题组成员与课题研究共同成长。
5、进行课题的开发和评估,认真总结课题中出现的问题和经验。
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
/ 36 《“课前无预习,课后零作业”教学模式下的高中生物课堂
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太仓市明德高级中学 吴海东
摘要:《“课前无预习,课后零作业”教学模式下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系苏
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立项号为:111102466。本课题于2012年1月5日通过专家论证,开始立项研究,到目前进行中期报告为止历时1年10个月。其间,在课题研究的理论层面上,本课题初步形成了“课前无预习,课后零作业”教学模式下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论体系,对“课前无预习,课后零作业”教学模式的应用背景,操作方略,实践意义和效果,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内涵和外延、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等方面作了理性的思考;在课题研究的实践层面上,初步形成了高中生物各课型下的课堂有效教学的操作方略。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均较好的完成了课题研究的中期目标。
关键词:课前无预习
课后零作业
高中生物
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课题简介
1.课题提出的背景(1)国家教育改革背景
国家“十二五”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要以学生为主体,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国家新课程改革涉及到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调整、课程内容的更新、课程资源的开发、教学实施的变革等,过去熟悉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被打破了,衡量教学效果的评价方式也发生了质的变化。这就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内容与方法,适应新的教学评价方式。(2)江苏省高考方案背景
江苏省新高考方案是语数外三门算总分和两门选修科目算等级,四门必修科目进行学业水平测试(小高考),只要求过关(达C级),有一个A加1分,四个A加5分。江苏省教育厅曾发文要求各地切实减轻 27 / 36 中学生的负担,尤其是课后的作业负担,所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每个学校应该努力做到的,也是我们每位教师真正关爱学生的直接表现。在当今高考只考语数外的模式下,学测科目,选修科目都是配角,如何当好配角,更大程度减轻学生课后的负担,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值得研究的东西,也是顺应当前教育改革潮流的。(3)学校教育教学背景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校举行了多届有效教学论坛,新的教学理念逐渐被我校教师接受,越来越多的教师主动学习和实践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新的教学方法,但目前关于新课程理念和实施中的问题研究不够深入以及现有高考制度的压力下,教师对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停留在表面,对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也只停留在口头,传统被动单一的灌输式授课形式在教学中仍居主导地位。对于我校生物课堂教学来说,还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流于表面,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过度强调知识目标,弱化甚至忽视能力目标和情感、价值观目标;教学方法盲目崇尚新异,片面追求课堂上气氛“活跃”形式“热闹”,但学习效率低下;没有明确科学的生物教学评价机制。我校学生的学习及作业现状:学生每天面对着各科很多的作业,相比较而言,哪科老师要求的比较严就先忙哪科,哪科更喜欢做一点就先写哪科,写不完的就抄,时间长了,个别作业就偷懒不写。大批量作业下很多同学成绩并不见明显提高,学习状态亦无有效改善。2.课题所要解决的问题
(1)通过“课前无预习”,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性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通过“课后零作业”,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解决学生抄作业的问题。
(3)通过“课前无预习,课后零作业”,探索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新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通过“课前无预习,课后零作业”,既能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又能使学生快乐的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3.课题研究目标
本课题通过实践、思考、总结梳理出生物“课前无预习和课后零作业”教学中的做法,具体达到如下目标:
(1)研究我校学生学习生物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建立和谐的师生教与学的关系,为尝试“课前无预习,课后零作业”教学模式打下基础。
/ 36(2)构建教师课堂有效教学模式,形成高中生物常见课型的实施策略。(3)通过对有效课堂教学案例的研究,实施具有可行性、操作性的实践方案,以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
(4)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有效学习和教师的有效授课方式科学有效的评价标准及评价体系; 形成对高中生物课堂进行有效教学指导的具体策略。
4.课题研究内容
(1)将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研究作为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有利于教师进行“生本教学”,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有利于师生共同成长。
(2)通过“无预习”、“零作业”,打破了传统通过布置大量作业、反复操练、进行“题海战术”来提高教学质量而不顾学生感受的填鸭式教学,有利于教师转而主动探索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还将有力地促进素质教育的进行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3)把不同教学方法引入不同生物课型进行研究,可以找到适合学生学情,适合教师教情的课型教学案例,将为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推进有效教学相关决策提供参考,为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提供实际操作经验与借鉴。
(4)把课堂教学有效性从教学有效性中独立出来进行研究,有利于建立科学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5.课题核心概念及界定
(1)课前无预习,课后零作业:“课前无预习”顾名思义就是上新课前学生不需要进行任何的预习,教师不布置任何的前置性作业。所谓“课后零作业”就是指平时(周一到周五)周六周日,节假日教师都不布置任何的作业。
(2)教学有效性:教学有效性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教学有效性包括如下三重含义:一是有效果,二是有效率,三是有效益。有效益是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及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以及吻合程度的评价,“是否吻合”是教学效益质的规定,“吻合程度”是对教学效益量的把握。教学有效性的途径有两个:一为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二为学生课后自主学习的有效性。
(3)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在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核心就是课堂教学的效益,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课堂教学之后,学生获得了具体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课堂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29 / 36 课堂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看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辛苦不辛苦,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收获,即使教师付出再多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4)教学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它具有技能特性,又具有框架特点,在内容构成上具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指影响教学处理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倾向;第二层次是对达到特定目标的教学方式的一般性规则的认识;第三层次是具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按教学活动的进程可把教学分成准备、实施与评价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系列的策略。
二、研究过程
1.课题研究的进展及历程
目前课题研究进入第三阶段,具体所要经历的阶段如下 第一阶段:课题前期准备及申报阶段
时间为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确立研究方向,对课题方案的调研论证。具体工作为:调查学生有作业与无作业情况下的学习现状并分析原因,调查教师在不同教学方式下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调查在学生不同学习方式下的课堂学习效果。为进行课题研究提供实践依据。进而收集整理有关资料,研讨、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完成课题研究申报表初步论证,并完成申报工作。第二阶段:课题初步研究阶段
时间为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开展个案研究与行动研究。具体工作为:对高三年级生物班进行对比研究,形成部分班级的案例研究资料,整理学生对本课题实施情况的评价资料,创立复习课、讲评课、实验课的课堂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提炼初步研究成果,形成相关的论文和调查报告。第三阶段:课题整体研究阶段
时间为2012年9月至2013年12月,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子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和验证性研究。具体工作为:对高一年级学生学习生物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调查,并对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对照研究,形成部分班级的案例研究资料,创立新授课的课堂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形成课堂有效教学的评价策略,形成相关的论文和调查报告,完成中期研究报告,接受中期评估验收,并进一步调整研究方向和改进研究过程。第四阶段:课题研究结题阶段
/ 36 时间为:2013年9月至2014年6月,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总结,全面推出研究成果,接受全面评估和鉴定,具体工作为:各子课题完成研究报告和总课题结题报告,接受评估和鉴定,形成课题论文集,教案集等成果资料。并做一定范围的推广普及工作。2.课题研究主要采取的举措
在研究过程中为了确保研究的顺利有序进行,按照课题研究方案采取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列举如下:(1)理论学习和研讨交流
为了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改变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课题组成员进行了以下的学习和交流。第一,课题组成员认真研读了以下书籍,如:《2010-2013高考及学业水平测试考试说明》,《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方案及标准》,《给教师的建议》,《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教育激扬生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和方法》,《有效教学的理论和模式》,《学与教的心理学》、《论教学过程最优化》等。第二,课题组成员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如2012年6月18日到22日吴海东老师赴南京师范大学参加“江苏省2012年中小学教师国内培训项目高中生物学科骨干教师提高培训班”学习,2012年12月吴海东和王志良老师赴常熟参加“苏州市生物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暨常熟市生物学会2012年会”活动,2012年2月到2013年5月期间全体课题组成员参加太仓市感知网校高中生物学科培训,2013年6月到10月全体课题组成员参加“太仓市中小学教师远程教育培训”活动等。第三,课题组成员积极开设各类公开课及课题研讨课,如2012年4月5日吴海东老师开设“种群与群落”高三一轮复习课,2012年5月11日王志良老师开设“能量流动”高三二轮复习课,2012年5月29日孟宪成老师开设“2013常州三模卷”高三试题讲评课,2012年6月13日黄佳倩老师开设“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新授课,2012年12月4日孟宪成老师开设“探究酵母菌的呼吸作用方式”的实验示范课,2013年3月5日柏文峰和高宽场两位老师分别开设“免疫调节”和“植物的激素调节”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课,2013年5月10日吴海东老师开设关于数学模型建构的“种群数量的变化”课题研讨课,2013年5月23日姚丽梅和黄佳倩老师开设“物质循环”的同题异构课参加太仓市百节好课活动,2013年6月4日吴海东、姚丽梅、黄佳倩、柏文峰四位老师赴省沙高开设“物质循环”太仓市评优课活动,2013年9月11日王志良老师开设“基因分离定律”高二习题讲评课。(2)调查现状与分析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改变学生课堂的学习方式。进 31 / 36 行了如下的调查及分析:2012年3月分别对高
一、高
二、高三部分班级学生、家长、及我校全体生物教师以及2012年9月对高一部分班级学生进行了“课前无预习,课后零作业”教学模式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调查,并形成了相应的调查分析报告。2013年2月对高一部分班级进行了生物课堂师生互动反馈调查,并整理了调查结果。2013年4月对高一部分班级家长进行了课题家长评价调查,并形成了相应的调查报告。2013年5月对高一部分班级学生进行了学习生物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调查,并形成了相应的调查报告。这6份调查报告从学生、家长和教师层面的对本课题的深入研究提供支撑。(3)改进教法与学法
课题组成员通过理论学习,随堂听课,研讨交流等形式,引领教师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运用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学方法,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来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在课前无预习和课后零作业模式下的课堂教序关键是提高其效率、效果、效益,而课堂有效讲解和训练就成了关键,一方面教师能否抓住重点的精讲,和习题的精选显得尤为重要,另一方面教师能够更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生物的兴趣和热情,又是课堂能否高效的核心。所以教师在自我反思教学方法、教学程序、教学要求、对学生的态度等因素时,不时地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也是非常有必要的。3.课题研究进行的理论探索
教学有效性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教学有效性包括如下三重含义:一是有效果,二是有效率,三是有效益。有效益是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及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以及吻合程度的评价,“是否吻合”是教学效益质的规定,“吻合程度”是对教学效益量的把握。教学有效性的途径有三个:一为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二为学生课堂自主学习的有效性;三为课堂评价的有效性(1)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在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核心就是课堂教学的效益,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课堂教学之后,学生获得了具体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课堂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课堂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看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辛苦不辛苦,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收获,即使教师付出再多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 36
第一,转变教学观念,实现师生互动。关注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高效互动是从根本上克服传统课堂弊端的出路。课堂教学中的单调(听→讲)、单项(师→生)、单一(教材)、滞后(反馈不及时)、被动(老师逼迫学生学习)的境况限制了学生的手脚,扼杀了学生的思维。教师要秉承“通过学生、为了学生、围绕学生、激发学生、服务学生的宗旨,通过一个转变(师生角色的转变)、两个前置(问题前置、学习前置)、三种方法(自主、合作、探索)、四种形态(展示进行交流、点拨实现提升、纠错进行落实、开放实现拓展),实现教师真正地关注学生,与学生互动共成长。
第二,明确教学目标,落实“堂堂清”。教师的课堂教学要做到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目标达成为核心。由注重课堂环节、程序的编制到更加关注学情、氛围和师生、生生关系。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人人学会是目标。懂得用一种思路做十道题,不如一道题找出十种思路。揪住一个知识点“无限”放大,四处出击,形成上挂下联,左顾右盼。每个老师都要致力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力、生成力、表达力,解放学生,解放自己,降低课堂精力流失率,提高学习效率。让课堂的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学生的身动、心动、神动和肯学、想学、会学成为课堂的基本元素。围绕课堂教学目标,落实“堂堂清”。该掌握的要当时掌握;该会运用的,要当堂运用;该检测的要当堂检测。第三,改进教学方法,打造“生本课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改变学生学习行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重在引导学生小组学习,做到独学,对学,群学,鼓励学生独自思考,合作探究,相互质疑。通过展示实现交流、通过纠错实现落实、通过点拨实现提升、通过开放实现拓展,教师在教学互动中,要充分实现师生之间的预习交流、分配任务、合作探究,展现拔高、穿插巩固、达标测评。教师课堂教学中要一看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人数,保证绝大多数学生参与;二看学生参与的质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态度是否积极认真,情感是否投入,精神是否饱满,板演书写是否整齐工整,词、句符号、公式的使用是否正确;三看学生的预习笔记,检查“预习”情况,以便教师可以根据学情适时导入下一个环节,准确做好课堂决策。通过“三看”,关注学生的自主程度、合作效度和探究深度,致力于高效课堂。
第四,加强课堂管理,拓展“课堂空间”。高效课堂中,教师是引导着、策划者、合作者、服务者、开发者,加强教学管理特别是课堂管理是实现有效教学,进而达到高效教学的基本前提。课前教师要认真备课,编制导学案和改写导学案,让教学案成为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和方向盘;学生课前要进行充分的预习,师生由此构成相同的经历,有备而来。课 33 / 36 中教师要重申目标,达到具体、明晰,教师师要进行学情调查、问题汇总,解决互动的针对性问题,根据问题在讲解,直击问题,精讲点拨,在关键时刻点关键问题,要当堂检测。课后教师要做好课后反思,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学生要做到课堂问题的堂堂清。对解决不了的问题、疑惑,首先要求教于同学,其次求教于老师,落实学习目标,完成堂堂清任务
(2)学生课堂自主学习的有效性
学生课堂自主学习,即指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经过独立自主、积极主动的认知活动,获取新知识,从而获得其主动发展的过程。通过自主学习,可以更好地弘扬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独立、自主、创造性地学习,更好地开发其智慧潜能,促进他们的自我发展。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涵:自主学习意识、自主决策与选择能力、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后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能力。而我校的大部分学生由于小学初中一直就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课堂自主学习能力非常差。所以如何转变学生的课堂学习方式,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及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激发参与兴趣,产生自主学习欲望。“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知者不如好之者”。卢梭在其教育论著《爱弥尔》中说:“希望学生对待学习象对待游戏一样,做一切事情,兴趣盎然。”心理学认为,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推动学生带有情绪色彩,学习知识、探索知识的意向性活动。因此,在学习中我们要巧妙地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使学生真正把学习变成自身的需要,从而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
第二,创造参与时机,唤醒学生主体意识。首先教师要营造和谐氛围。在组织课堂学习时,我们要力求创造一个平等和谐、生动活泼、宽松自由、积极研讨的气氛,让学生充分拥有试一试的机会。在实际操作中,就要鼓励学生敢于自我表现,要“敢问”、“乐问”、“善问”。要给学生多提供参与的机会,鼓励其自由探索,标新立异。当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想法时,即使是错误的,我们也要先予以肯定,然后再指出不当之处,提出努力方向。因此,在学习中,我们还要注意面向全体,更要注意个体,创造主动参与的条件,让每个人都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实现有差异的发展。其次,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增强学生参与信心。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做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的固然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因而我们要敢于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实践,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把教师“教”的主观愿望转化为学生“学”的内在需要。“没有 34 / 36 什么东西比成功更有强烈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得成功的努力。”我们要依据学生的个性差别,创设不同的情境,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乐趣。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经过自主参与,都有所发现、创造,都有成功参与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索精神。最后,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质疑时空。亚里士多德说:“创造性思维就是从质疑和惊奇开始的。”质疑是探索与创新的源头。因此,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由趣生质,由疑去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使之产生好奇,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
第三,教给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主体能力。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并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只有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真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居于学习的主体地位。许多知识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所以联系旧知识,思考新知识,经常进行迁移训练,不断整理已经学过的知识结构,只要长期坚持,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就会经常联系到相似的旧知识,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促进自己的发展。(3)课堂评价的有效性
评价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应当选择有效的多元评价方式,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在评价中获取知识,训练技能。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是适时、精当、有度的,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第一、教师的表扬要有效、有度,还不应偏废批评。所谓“有效”,就是表扬要适得其所,要关注学生的需要与状态,使表扬真正起到激励与促进的作用。该表扬时,慷慨真诚;不该表扬时,守口如瓶。所谓“有度”,就是要掌握表扬的分寸,不任意夸大学生的优点。批评与表扬就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二者不可缺其一。但这里所谓的批评,不是板起脸孔的呵斥,不是令人无地自容的挖苦,更不是贬损人格的辱骂。批评同样应该建立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批评需要智慧,批评要讲究艺术。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以下两种方式的批评效果很好。幽默式批评和自省式批评。幽默式批评即寓批评于诙谐之中。“批评的智慧在于让学生成为自我的批评者。”自省式批评的最大优点是能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留下深刻的印象,因而效果往往比较持久。
第二,教师的评价要多样化,要有激励性。实践证明,一个人在没有受到激励的情况下,他的能力仅能发挥20%—30%,如果受到充分的激励,能力就可能发挥80%—90%,以至更多。所以在平时的课堂中教师要从多个角度去发现学生的闪光之处,使课堂评价在尊重、宽容和等 35 / 36 待中进行,在欣赏、发现和激励中进行,在和谐、主动和引导中进行。我们要把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自己,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使评价变得民主、宽松,让学生自己作自己的主人。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我们更应该尊重个体差异,帮助学生树立自信,鼓励学生学习,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教师在课堂评价时语言要简洁、明确、到位,注意把握分寸。否则就是无效评价。
第三,教师要充分预设,把握评价时机。课堂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发言、练习等课堂表现的一种评判与回应。教师在课堂中要抓住对学生评价的时机,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做出评价,这就需要教师有扎实的基本功,在课前要认真钻研教材,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只有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充分预设后,才能对学生在课堂的回答在短时间内进行判断,从而进行有效的评价。教师要作出评价,心中首先要有一个标准或尺度。这个“度”,要紧扣本堂课的教学目标。一堂课上,不同的学习阶段对学生的要求也不同,教师评价尺度的把握应准确,过高或过低的要求都会影响评价的效度。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需要与状态。通过课堂观察,我们发现:不同的学生,对于表扬的期待与反应是不相同的。如回答简单的问题,学优生对于老师是否表扬往往表现得无所谓,受了表扬也常常是反应平平;而后进生则不然,他们很在乎老师的表扬,即使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受到表扬后也能高兴一番。同一个学生,在不同的时候对于表扬的期待与反应也不相同。如学优生在解出难题或者对某题有新的解法时,他们就很在乎老师对他们的赞扬。总之,表扬要贴近学生的心理,在学生需要时及时表扬,在学生在乎时及时表扬。(以下略......)
/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