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城带乡工作汇报

时间:2019-05-12 12:24: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以城带乡工作汇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以城带乡工作汇报》。

第一篇:以城带乡工作汇报

以城带乡工作汇报

幼儿园工作注重的是孩子们个性的发展,提倡给孩子们培养正确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我园属于一所双语幼儿园,自成立至今,我园也是一直处于摸索方法和总结经验的过程当中。

不同的地方都有着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教育模式,取长补短是工作想要提高的最佳捷径。所以我园在取得自身成绩方面的同时也选择了帮扶对象,即四十里城子中心幼儿园。其目的就是为了对自己严要求,给帮扶幼儿园树立榜样。更多的是为了在工作中相互进步,相互提高,为孩子们创立更加完美优越的学习环境。在帮扶工作当中,我园自四十里城子幼儿园新建开始,为他们手工设计了墙面装饰,美化了他们幼儿园的教室环境,支持了他们的教育工作。除此之外,我园还派了六名教师,着重以维语双语教师为主,为他们上了六节示范课,其中包括:拼音,汉语强化,美术,语言,数字宝宝练习,音乐游戏,这一工作取得了四十里城子幼儿园全体师生的好评。

在帮扶工作中,也存在不少问题,例如:两园孩子接受教育的能力不等,维语教师上汉语课发音不标准,这些问题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都制约和影响了我们正常的教育工作。所以在今后的工作当中,我们更希望在活动设计上能有所突破,把活动设计的重点放在维语教师和维语小朋友的发音标准上,利用朗诵比赛,演讲比赛,好孩子故事大王比赛等形式,促进和锻炼孩子及教师的普通话发音和口语表达能力,希望这些活动的设计能够使我园以及四十六里城子幼儿园的双语教学提升到更高水平,能够在周边几个姐妹幼儿园展现自己的特色,能够以标新立异的教育模式启发和挖掘孩子们的思想,能使孩子们在新的有特点的教育模式下健康快乐的成长。

幼儿园在新理念和新纲要当中都明确指出要以张扬孩子的个性为主,在教育教学上要全面根据五大领域实施教育,尤其是在语言艺术方面,要大胆创新,鼓励维语小朋友学习汉语,强化维语教师说普通话,改变以往教学当中出现的维语教师和孩子们不敢说普通话,怕张嘴用汉语表达的局面,形成敢说,大胆说,尽情表达的新的教育模式。在这种教育模式的产生和推动下真正实现“双语”幼儿园的宗旨。

第二篇:以城带乡驻村干部工作总结

以城带乡驻村干部工作总结

2010年8月为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经我委党组讨论决定,我被选定为以城带乡驻村干部,接受农村艰苦环境的挑战和组织上的考验,在第一线为古昌镇新民村服务。我牢记组织上的教诲,在古昌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紧紧团结和依靠村两委一班人,围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户万元增收工程这一主线,认真落实上级工作部署,在县、镇领导及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扎实推进农村建设步伐,着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全村经济、社会逐步协调发展,达到了驻村工作预期目标。

一、新民村基本情况

古昌镇新民村位于古昌镇西部,古保公路穿境而过,幅员面积8.70平方公里,东临玉带村、冲锋村,南连百合堂村,北临大青杠村,西临仁义镇。该村辖9个村民小组,有耕地5836.2亩,其中:水田3560.2亩,人均占有耕地0.95亩,有农户1956户。总人口6050人,其中:男性3097人,女性2953人,有中共正式党员94人,有劳动力3920人,外出农民工2560人。全年经济收入1323.5万元,人均纯收入6600元。该村特色产业有商品鱼、白猪,有种植大户2户,养殖大户15户。该村有水利设施:山坪塘23口,水渠1200米,电排1个,公路通过村9个社,村级公路23公里。

二、从事的主要工作

驻村一年来,时间虽短,但我觉得受益非浅,细细回味,感慨良多。

1.领导的支持与关怀和同事们的鼓励,是我扎实开展驻村工作的力量之源。驻村以来,领导多次教给我有效开展工作的办法,在工作上给予我大力的支持。

2.依法行政,是抓好农村工作的要害。驻村后,通过走门串户的调查,我了解到农村干部工作的复杂和艰辛。在农民的法制意识不断增强的情况下,假如不依法行政,是难以服众的。

3.通过一年来的驻村煅炼,我对农民的生活、生产状况有了更深的了解,增进了对农民的感情,进一步增强了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也在一年来最基层的工作中,提高了自己分析能力、协调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综合素质和驾驭工作的能力得到了明显的加强,为今后回机关更好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篇:以城带乡建设苏南新农村

苏州市以城带乡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通过“以工补农”,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第二阶段,通过发展小城镇,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第三阶段,通过推进“三个集聚”,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目前,苏州市已进入第四阶段,即以农村十项实事为抓手,加快推进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苏州市按照城乡一体化

发展的思路,在巩固发展乡镇工业的基础上,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集约化和农村城市化,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农村各项改革不断深化,体制机制得到创新

农业税征收方式改革提前完成。2003年,苏州市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在全省率先全面取消了农业税附加,取消了农业特产税并改征农业税,农业税不再直接向农民征收,改由镇村代缴、各市、区政府补贴。原定这项任务分两年完成。但由于各地认识统一,推进力度很大,在2003年已经提前全面完成。与此同时,税费改革中政策允许分三年逐步过渡减少的“两工”统筹,也在去年全面取消,目前,苏州市农民已经实现了合同内“零负担、零交费”,人均减负增收60多元。

农村“三大合作”改革加快推进。到2004年底,全市组建社区股份合作社149个,6.94万农户、19.95万农民拥有股权。吴中区长桥、木渎两个镇所有村都已完成社区股份制改革。组建农村承包土地股份合作社74个,入社农民2.51万户,入社承包土地6.62万亩。培育和发展各类农村新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469个,其中,建立各类种养业专业合作社183个,入社农户7726户;;建立农业专业协会129个,入会会员1.55万人;成立投资性富民合作社157家,入社农户11423户,入股股金2.46亿元,投资总额4.32亿元。通过“三大合作”改革,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中农民非农化的步伐,实现了农民“持股进城,按股分红”;创新了土地流转形式,保障了农民获得长期稳定的土地收益;优化了农民收入结构,增加了农民来自集体的资本收益;促进了农村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推进了村民自治进程,提高了民主管理村级事务的水平。据统计,农村“三大合作”改革已使全市11.8万户农户成为股东,30万农民成为股民,带动农户18.4万户。2004年,“三大合作组织”为全市农民人均提供收入280元,比上年增收57元。

农村社保体系日趋完善,农民权益得到保障

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民“贫有所扶,困有所帮,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不仅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打破城乡分割、统筹城乡社会发展的题中之义。早在20世纪80年代,苏州市就依托镇村集体经济的强大实力,在农村全面建立了合作医疗体系,并在乡镇企业职工、农村干部和部分种养大户中间开始了基本养老保险的探索和试点工作。进入新世纪之后,苏州市按照“低水平,广覆盖”和“一个体系,两个模式,留有通道,逐步接轨”的思路,参照城镇社会保障的做法,在全市农村全面建立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大病风险型合作医疗和农民基本养老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2004年6月,市政府又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农村基本保障体系的意见》,在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完善农村社会保险体系、健全农村社会救助体系、保障被征地农民利益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制订了政策措施,初步形成了全市框架相对统一、待遇大致相当、体现社会公平、覆盖农村全体居民的农村基本保障体系。全市农村基本保障参保率在全省保持领先。尤其是在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方面,苏州市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重点实行两种社会养老保险办法。即农村各类企业、经营单位及其从业人员,必须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并采取调节缴费基数的过渡办法,至2005年与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面接轨,并全面推行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从事农业生产(包括种植、养殖业等)为主的农村劳动力纳入农村基本养老保险,纯农人员的参保率,2005年达到60,2010年达到100。对男满60周岁、女满55周岁及其以上的老年农民,建立社会养老补贴制度,享受社会养老补贴的人数,2005年达到60,2010年达到100。到2004年底,全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率已达到100,凡家庭人均月收入不足130元(去年标准为120元)的农民均已进入低保范围,有的县市区甚至已将标准提高到了200多元,全市有1.53万户农户、3.4万农民按月领取了生活保障金;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人口覆盖率已经达93.4,人均基金由去年的50元提高到今年和106元,农村特困人群医疗救助制度已全面建立。昆山市从今年对农民实施了“农村基本医疗保保险度”,参保率达100。人均基金水平200元;全市累计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已突破140万人,参保率达到78;有56万老年农民无门槛进入农村社保,每人每月领取80至120元的养老补贴,占全市老年农民78。

对农民而言,稳定的就业是最牢靠的保障。在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同时,苏州市还在建立城乡统筹就业机制、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劳动预备制方面作出了努力。一是建立城乡统筹就业机制。取消农村劳动力进城的各种限制政策,用人单位使用本地农村劳动力不再实行调控和限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构建城乡就业信息网络,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等。充实镇级劳动就业保障工作机构,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指导、教育培训等基础服务工作,构建农村劳动力就业保障的基础平台。加快发展农村各类社会化劳动就业中介服务机构。二是打破城乡劳动力就业市场分割的局面,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取消企业用人先城镇、后农村的歧视性规定,城乡劳动力一样凭学历、技能和素质等条件参与市场竞争;从2004年起,市和各市(区)城镇劳动力市场全面对本地农民开放,实行城乡劳动力同等就业、同工同酬。凡具有就业愿望和能力,且在国家法定劳动年龄内的本地农村富余劳动力,以及经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劳动预备制教育培训合格的本地农村初次就业者,统一发给《就业登记证》,进入城镇劳动力市场求职。目前,全市各个乡镇都建立了劳动和社会保障所、职业介绍所,并实行了全市联网,以方便农民就近登记、全市就业。至今已有20多万农民进行了就业登记,并领取了《就业登记证》。

农村投入力度持续加大,社会事业更加繁荣

近年来,苏州市按照“适度超前,突出重点,城乡一体,配套完善”的原则,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借助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大力推进城乡社会事业同步协调发展。2002年、2003年,全市财政预算安排支农资金分别为7.77亿元和10.74亿元,分别占财政总支出的5.69和5.85,重点支持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质量建设、农业资源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各地还积极尝试财政对农民的直接补贴,探索财政支农的新途径。今年,为了充分调动农民种粮食积极性,全市对农民种植水稻实行直接补贴和良种补贴,每亩合计补贴30元,两级财政安排支出4920万元,65.96万户农户直接受益。同时,农村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以“清洁家园、清洁河道、清洁村庄”为重点的“三清工作”持续推进,以改水、改厕、改造村级公路为重点的农村“三改工程”进一步加快,全市初步形成了“三纵五横”城乡道路交通骨干框架,每百平方公里已拥有上等级公路55公里,实现了镇镇村村通公路,道路全部达到刚性化或黑色化,各县级市基本实现“乡镇上高速公路不超过30分钟,穿越全境不超过1小时”。以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岗位培训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教育事业加快发展,教育资源布局日趋合理、配置不断优化,全市农村已基本普及高中段教育,每年培训农村劳动力100万人次、农村致富带头人2万名,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平均受教育水平已达到13.5年。在保证基本医疗的同时,按一定比例配备预防保健人员,大力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在每个县级市办好一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一所卫生监督所,在每个中心镇办好一所卫生院、一所卫生监督分所。

农村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城乡发展更加和谐

城市统领农村,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在实施城乡统筹科学发展方面,苏州市一直走在全省前列。

规划制定,城乡一体。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这些年来,无论是制定城市总体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生产力布局规划等总体规划,还是制定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人口与就业规划等一些相关规划,苏州市都是按照以城市统农村的思路,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规划,通盘考虑,以谋求城乡优势互补、良性互动、交融发展。尤其是在生产力总体布局上,苏州市始终按照发挥比较优势、优化配置资源的要求,打破城乡分割和区域封闭,在全市范围内进行调整和重组,努力形成特色鲜明、结构互补的区域产业分工,充分体现了城乡统筹科学发展的理念。

信息资源,城乡共享。苏州市苏州市委市政府明确规定,现代科技、人才资源、产业政策、招商引资、项目开发、调控措施、投资环境、集约用地等,做到城乡联网共享共用,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交通设施,城乡联网。由于在交通设施建设方面实施的是城乡统筹、城乡联网,到今天,在苏州已经形成了市县联网、城乡联线、乡村联点、四通八达的交通网,为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地。

经济发展,城乡互动。苏州经济的发展走的是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优势互补、持续发展之路,促进了苏州经济的科学发展、有序发展、可持续发展、协调发展、平衡发展。

回顾苏州以城带乡、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历程,关键在于加强领导,更新观念;政府推动,市场运作;深化改革,完善政策。苏州的经验,对于后来者,是大有启示意义的。

第四篇:城乡互动促和谐 以城带乡谋发展

城乡互动促和谐

以城带乡谋发展

——永德县开展“双联双推”活动纪实

永德县以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把开展“一个党员联系一个农村党员,帮扶一个党群致富联合体;一个党支部联系一个农村党支部,帮扶一个新农村建设产业协会和推进机关效能建设、推进机关基层党组织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双联双推”活动作为转变党员干部作风、提高执政能力、构建城乡党建统筹一体化发展格局的有效途径来抓。

“双联”构建“和谐园”

永德县把“一个党员联系一个农村党员,帮扶一个党群致富联合体;一个党支部联系一个农村党支部,帮扶一个新农村建设产业协会”的“双联”活动建成发展的“和谐园”。围绕“一个党员联系一个农村党员,帮扶一个党群致富联合体”,开展“四好四送”(结好对子、出好点子、找好路子、办好实事,送技术、送信息、送经验、送温暖)活动,做活“党员+党员、党员+农户”帮扶机制,使机关党员成为为民服务的先锋,农村党员成为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先锋。围绕“一个党支部联系一个农村党支部,帮扶一个新农村建设产业协会”,开展“城乡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机关党组织结合本单位实际,发挥自身资金、信息、人才、技术等优势,加大对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农业产业化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协会建设和制度建设的支持力度。把“支部+支部、支部+协会、协会+服务”的党建工作双向交流、产业建设、筹资筹劳、信用互动、营销管理、培训群众、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等机制做活,使协会成为支部开展活动的有效载体,让支部成为协会的有效依托,构建城乡党组织之间互动互通、双促双赢的党建工作格局。

县供销社党支部挂钩联系亚练乡章太村,多次深入村调查研究,积极帮助该村找准产业发展方向,引导俐侎群众改变传统观念。帮助村“两委”建立了茶叶、泡核桃、龙胆草等产业协会。投入28000多元资金为农户无偿提供核桃种苗和肥料等,建成泡核桃基地5420亩,茶叶基地1016亩。支部每年拿出12000元资金作为产业发展循环金,以有偿无息、滚动发展的方式扶持章太村产业带头人,帮助群众带头致富。设立“紫玉爱心基金”支持章太村教育事业,每年为章太完小贫困学生捐赠服装鞋帽和学习用品,并以每年每生700元的标准,资助该村完小品学兼优的学生7名,直至完成学业。班卡乡畜牧兽医站挂钩班卡村,该站党员积极与村党员沟通联系,培训养猪知识技术,帮助村里成立“养猪协会”加快生猪养殖产业发展,带领群众致富。

“双推”树起新形象

在开展“双联双推”活动中,全县基层党组织把“推进机关效能建设、推进机关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双推”作为对照发展、树起形象的一面镜子。围绕“推进机关效能建设”,开展“先进(股、室)、先进个人”评比活动,建立“学习实践园地”;开展“知识竞赛和业务技能竞赛”活动,提升机关党员干部素质和工作技能;开展“凝聚人心”活动,建立“职工之家”,使职工感受到单位大家庭的温暖,提高部门工作效率。围绕“推进机关基层党组织建设”,开展“支部阵地建设”、“党员示范群体”创建活动,设立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岗、推行承诺制,组织开展在业务工作骨干中发展党员、在党员中发展业务骨干等活动,在部门中形成有困难找党组织的习惯,增强机关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和亲和力。

大山乡建立“党员帮扶中心”,实施“党员创业致富工程”帮扶农村党员发展产业,乡党委每年筹集10万元帮扶资金帮助有致富欲望、想干事、敢干事的党员发展产业,建立党员烤烟示范基地,党员烤烟责任区。在全乡党员中开展“思想优、学习优、作风优、创业优、致富优、帮带优、解难优、文明优、守法优、和谐优”的“十优评选”活动,推动党员队伍素质建设,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和群众队伍组织建设。大雪山水库工程管理局党支部创新载体,在召集施工库区农民工,成立“劳务协会”,党员干部带头实行“三班”制施工,昼夜加班加点服务重点工程建设,加快工程建设进度。

“联推”延伸发展链

全县118个县直机关(企业)党组织与118个农村(社区)党组织挂钩“联姻”,118名机关(企业)党组织书记兼任挂钩村(社区)党支部副书记,1057名机关党员与1057名农村党员结对“亲家”,开展“双联双推”党建工作创建,延伸党建发展链,夯实基层党建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全县村级活动场所建设得到加快,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训不断加大。全县各级党组织把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作为“宣传政策的窗口、传授知识的课堂、凝聚党员的阵地、联系群众的桥梁”的一项德政、惠民工程来抓。按照“一院二栏三室七有”目标要求(建有独立院落,制作党务公开栏、村务公开栏,设有村干部办公室、为民服务办公室、计划生育服务室,有活动室、管理制度、电教设备、书报学习材料、宣传栏、广播、国旗党旗),省市认定需要新建和重建的48个建设点已全面启动,投入资金720.5万元,已建成16个,主体工程完工25个。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14777人次,新型农民培训921人次,基层农技人员培训343人次,农村劳动力培训774人次,绿色证书培训202人次。

全县村级组织建设得到加强,群众纷纷向组织靠拢,组织力量不断充实。全县在开展“双联双推”活动中,强势推进“四挂两会一联组、一议三审一公决”基层组织建设模式。以乡(镇)为单位建立10个“党群致富联合体”,共有92名党委委员挂钩联系70个乡(镇)机关党支部、有70个乡(镇)机关党支部挂钩联系118个农村(社区)党总支(支部)、有1280名乡(镇)机关党员挂钩联系5859名农村党员、有5021名农村党员挂钩联系31291户非党农户,建立14类318个产业协会、1095个新农村建设理事会、成立联合互助组15196个;对118个村(社区)村(居)民10项事项进行公决;建立党员与群众“双向承诺”机制、推进“党员帮扶中心”建设,增强农村党员的“双带双强”能力(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村(社区)党总支(支部)书记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公开招募21名大学生志愿者到基层服务,考录33名公务员到基层一线锻炼,公开招录了70名大中专毕业生到教育、医疗等基层岗位工作,公开招考了95名“特岗”教师充实师资队伍;下派了95名新农村指导员到基层实践锻炼,选聘了86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充实基层组织力量。

全县农民服务站(点)建设得到完善,群众的优质服务得到进一步提高。全县建立农民服务站(点)119个,配备工作人员225名,组建流动服务队55个,共开展服务1787场次,受惠群众4560人次,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6101件。服务站(点)涵盖民政、新农合、计生、劳动保障、畜牧、财政、司法、农业、国土资源等的业务咨询办理,对农民群众进行“一窗式受理、一站式办结、一条龙服务”。在服务站(点)建立亮证挂牌上岗制,设臵“党员先锋岗”、“党员示范窗口”等,亮出党员身份,公开“12371”咨询电话和“12380”举报电话,广泛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2009年共发放宣传材料2842份;为年过55周岁老年人免费照正规照、办理优待证8600余人次;筹集新农合参合资金571.878万元,全县参合率达97.02%,回补报销1985.23万元;新增就业1039人、失业再就业344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289人;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6453人;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2565人次;为全县年满70周岁的1465名农村老党员发放关爱资金352080元。“双联双推”活动的开展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2009年,全县实现县内生产总值18.51亿元,增长11.9%;实现财政总收入1.22亿元,增长10.7%;完成财政总支出7.4亿元,增长35.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66亿元,增长27.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34元,同比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2647元,同比增长16%。

第五篇:推进城镇化进程 增强以城带乡能力

城镇化是将以农村人口为主体的社会向以城市人口为主体的社会的转变过程。近年来,我县坚持把城镇建设作为转移农村人口、拉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龙头和载体,以建设独具特色、充满活力、环境优美的“陕南山水名城”、“安康副中心城市”、“生态旅游城市”为目标,坚持一手抓县城建设,一手抓以中心镇为重点的小城镇建设,从县、乡、村三个层面强力推进,高起点规划和建设城镇,高水平经营和管理城镇,全方位开放和搞活城镇,全县城镇特别是县城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城镇吸纳转移农村人口的能力得到明显增强。五年来,全县累计投入资金近5亿元用于城镇建设,共吸纳近3万农民到城镇居住。2005年底,全县城镇人口达到6万人,全县城市化水平达到32.8%,较“九五”末提高了10个百分点。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规划先行,合理调控空间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我们按照建设安康副中心城市、山水园林城市和生态旅游城市的目标,始终坚持做到规划先行,切实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积极开展城镇总体规划、控制性规划的编制和修编工作。抓住汉江喜河水电站将于今年6月正式下闸蓄水的机遇,为进一步加快汉江生态旅游开发,我们又响亮地提出了“环湖10万人”的城镇建设目标,将“一江两岸”直观区域全部纳入城镇规划建设范围,按照“一江两岸三区”(老城区、江南新区、杨柳新区)的格局来规划县城建设,并按照城市田园的理念,把县城城郊的杨家坝的高效农业、设施农业示范区纳入县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进行统一规划和建设,使其成为县城居民休闲度假观光、体念农家风情的好去处;按照建成池河、饶峰、喜河三个二级集镇区域中心和后柳、迎丰、熨斗等三个三级集镇区域中心的格局来进行集镇规划编制,努力构建以县城为中心、以中心镇为依托、以一般小集镇为纽带、以中心村为节点的梯次分明的城镇体系框架。在抓好城镇规划修编工作的同时,依据《城市规划法》,完善了《石泉县建设工程规划管理实施办法》,加大对城镇规划管理力度,严格控制道路、建筑红线,对违法违规的行为,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充分发挥规划在城镇建设中的指导调控作用,坚决维护规划的严肃性。

二、牢固树立经营理念,用活经济杠杆,打破融资瓶颈

为破解城镇建设资金难题,我们牢固树立“以城建城、以城养城、以城兴城”的经营城市理念,把城市当作最大的资产来经营,按市场化运作模式,挖掘和解读城市经济的内涵,把城镇有形和无形资产转化为经营资本,拓宽融资渠道,聚集建设资金,探索出了一条借助社会力量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新路子,实现了从“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向“办多少事筹多少钱”的转变,形成了城镇建设投入的长效机制。一是建立土地开发经营机制。坚持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将用地规划权、供地权统一收归县政府来进行挂牌拍卖和土地置换,增加土地收益。县纤维板厂是一家停产近二十年的老工业企业,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我们对企业破产后的土地进行挂牌拍卖,盘活土地资产700多万元,除部分用于政策性安置职工外,其余全部用于市政建设。人民广场和新体育场建设,则是在政府不花一分钱的前提下,采取企业垫资、置换土地的办法,建设了面积是原体育场1.5倍、功能齐全的新体育场,原体育场通过招商引资,吸纳浙江邱氏集团和本地共计近亿元的资金,建起了建筑面积达2.4万平方米,集购物、餐饮、住宿、网吧、洗浴于一体的购物中心;并在其顶部建成了一个面积达8000平方米的人民广场,现已成为我县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是县城人民休闲、娱乐、健身的好去处。近年来,全县已挂牌拍卖土地15宗,为城镇建设积累资金3000余万元。二是捆绑项目资金。我们抓住喜河电站建设机遇,把县城堤防加固工程与老城改造相结合,实施了滨江大道改造;把库区移民安置与集镇建设相结合,相继建成了规模较大的喜河新集镇、后柳集中移民安置点和喜河王家庄新村,使2000多人得以到城镇居住;对迁移式扶贫和生态移民搬迁,采取尊重群众意愿、集中建点安置的办法,已新建扶贫移民新村19个,完成移民搬迁户962户、4010人。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广泛吸引外来资本投入城市建设,先后吸引了北京京康公司、安康兴安地产公司等知名企业落户石泉,投资1.7亿元参与实施滨江大道开发和商住小区建设,建成了县城防洪工程和滨江新城、红花小区等一批现代化的住宅小区,目前正在进行广场路开发和滨江大道二期开发。四是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引导各级各部门牢固树立“城市建设、人人有责”的意识,按部门的职责职权,分解建设任务,形成了城镇建设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向阳大街综合改造,仅驻石泉的中省市单位通过向上积极争取,就先后有上亿元的资金用于县城的市政工程建设,实现了网线全部地埋,成为陕南第一条“空中无网线”的大街,我县县城也因此被省政府命名为“2005年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先进城市”。五是广泛吸纳社会资金。

魅力的亮点。通过改造北环路、美化向阳路、建设滨江大道,极大地提升了县城建设品位和石泉对外开放形象,吸引了一批客商来石泉投资兴业。县城北坡几十年一直是荒坡秃岭,一遇暴雨,洪水挟裹着泥沙,直接威胁到县城防洪安全,加之缺乏管理,乱埋、乱葬问题十分突出,整个北坡成了一个乱坟场。为彻底治理这一隐患,我们采取异地换土、大坑大苗等办法实施绿化,统一规划建设公墓园区,依山建起了两处人工湖;修建亭台5处,修筑了长8公里、宽5米的盘山水泥公路,沿路安装路灯,将昔日的荒坡秃岭变成了县城居民休闲、健身、娱乐的森林公园,并于近期正式启动了三期工程建设。围绕创建山水园林城市目标,严格实施“绿线”管理,保证城市绿地不被侵占,并加强小区绿化配套建设,积极创建园林式小区,提高城市绿化水平,使县城绿地面积人均达到3平方米,绿地率达到28%,塑造了出门见绿、城中有林、城在林中的绿色城镇新形象。

四、坚持从严整治,规范管理,不断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

一是强化教育宣传。我县以创建“文明卫生城市”和千里精神文明长廊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中小学校、广播电视台等教育阵地的作用,引导群众爱护城市环境、参与城市管理,群众自觉参与和监督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二是创新工作机制。针对流动商贩利用城管执法时间上的盲区占道经营、影响市容的现象,城管部门巧打时间差,实行“延时工作制”,推行早、中、晚“无缝隙”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把市容市貌管理重心下移,落实市容门前“三包”责任制,把城市管理的触角延伸到社区。三是健全管理体制。建立以城建为主体,公安、工商、环保等部门支持配合的联动体制。对环卫保洁,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竞争发包,多层面监督,较好地解决了垃圾乱堆乱放、清运不及时的问题。对园林绿化推行管护责任制和绿地认养制,实行管养分离,既减少了政府投入,又提高了城镇公用设施的管理水平。四是加强环境治理。坚持生态建城,对工厂、企业废气、废水、废渣的排放和医疗单位废弃物焚化进行了重点监督和整治,大力实施城镇亮化、绿化、美化工程,构筑进城见林、出门见绿的绿化环境;积极向上争取,尽快建成垃圾处理场和污水处理系统,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保证城市干净、卫生、整洁。

五、坚持以人为本,完善功能,着力打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为切实解决农村劳动力到城镇“进得去”、“住得下”的问题,让更多的人进入城镇,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完善城镇功能,增强城镇对农村人口的吸引力、承载力。一是大力发展城镇经济。为适应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需要,我们把城镇建设与发展农业产业化、加快工业化进程结合起来,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加快推进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使家友商贸、民威商厦、海信超市、天成丝业、永宏丝业、雨花蚕丝品公司、力德矿业、银屏水泥等一大批民营企业相继落户石泉,同时

鼓励农民住房向集镇和中心村集中,引导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大力加强城镇物业管理,积极推行弹性大、灵活性强的社会服务项目,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拓宽了进城农民的就业空间,使他们进得来、留得住、安居乐业,增加了收入,过上了城镇居民的生活。二是加快城镇社会事业发展。为进一步增强城镇对农村人口的吸引力和承载力,我县大力发展城镇社会事业,近年来仅投入城镇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广播电视、交通电力、计划生育等建设的资金就达上亿元。今年,我县又启动实施了县城二小迁建、县医院扩建、中医院搬迁和“整县走”等项目。三是进一步深化改革,降低农民进城

“门槛”。深化户籍管理体制改革,逐渐建立以居住地划分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户籍管理制度,最终实现城乡户籍管理一体化。以稳定农村现行土地政策为前提,妥善处理农民离土进入城镇与稳定土地承包政策的关系,解决好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问题;大力推广合伙经营、土地入股等形式,引导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逐步割断农民同土地的“脐带”。尽快健全和完善城镇失业、养老、医疗、低保等社会保障体系,解除进城落户农民的后顾之忧。

下载以城带乡工作汇报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以城带乡工作汇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推进城镇化进程增强以城带乡能力(精选五篇)

    文章标题:推进城镇化进程增强以城带乡能力城镇化是将以农村人口为主体的社会向以城市人口为主体的社会的转变过程。近年来,我县坚持把城镇建设作为转移农村人口、拉动县域经济......

    开展以城带乡万名干部大下访活动

    Xx村开展“以城带乡干部大下访”活动工作总结 开展以城带乡万名干部大下访活动,建立以城带乡干部大下访长效机制,是促进城乡优势互补、密切干群鱼水关系,建设和谐义和的创新举......

    以城带乡城乡共建全面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进程

    以城带乡、城乡共建 全面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进程 伊春市嘉荫县文明办 嘉荫县是以农业为主的县份,全县行政区域面积6739平方公里,总人口8.7万,县辖3镇6乡、73个行政村。 嘉荫......

    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5篇

    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04日 16:26 来源:《求是》 期号:2006.2 作者:周国富 党的十六大以来,浙江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解决好“三农”......

    华亭县实施以工哺农以城带乡调查报告

    华亭县实施以工哺农以城带乡调查报告 2013年11月27日 一、华亭县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做法及成效 “十一五”以来,为了有效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华亭县委、......

    以老带新工作汇报[五篇模版]

    板岩中学实施以老带新活动工作汇报 金瑞华 (2015年6月5日) 教师的成长大致要经历这样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知识结构的调整、充实阶段。第二阶段,独立工作、积累经验阶段。第三阶段......

    开展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互助活动阶段性工作总结

    开展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互助活动阶段性工作总结 开展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互助活动,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长效机制,是促进城乡优势互补、工农协调发展,建设和谐南华的创新举措......

    开展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互助活动阶段性工作总结

    开展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互助活动,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长效机制,是促进城乡优势互补、工农协调发展,建设和谐南华的创新举措,也是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探索统筹城乡、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