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州市初中化学新课程推进纪实及实施策略
苏州市初中化学新课程推进纪实及实施策略
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毛明
一、苏州市初三化学新课程推进记事
1.2003年3月12日至13日苏州市教育局教研室组织市区初中骨干化学教师和县市区教研员参观常州市九年级化学课程改革经验。
2.2003年10月30日苏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化学组作《课改“过渡期”内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报告(地点:苏州市第一中学)。
3.2003年11月5日苏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化学组作《课程改革与初中化学教学》报告(地点: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
4.2003年11月7日苏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化学组作《课程改革与中学化学教学简介》讲座(地点:苏州科技学院)。
5.2003年11月18日在苏州市第十六中学举行了“苏州市区按新课程标准设计教案评比”活动,一等奖6名,二等奖9名,三等奖15名。
6.2003年12月26日苏州市第21届中学化学教学年会召开,会上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教授王祖浩作《关于教师专业素养的成长之路》报告;常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化学教研员金惠文老师作《以常州课试之砖引苏州课改皓玉》报告。
7.2004年4月23日课标教材推荐组向苏州市教育局教研室交《课程标准九年级化学教材推荐意向》。
8.2004年7月31日至8月1日苏州市上教版初三化学教材暑期培训会上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王祖浩和扬州大学化学系教授吴星分别作《初中化学课标与化学教材》和《义务教育课程化学标准化学课程改革与教学实施》的报告。
9.2004年9月1日苏州市九年义务教育各初级中学开学后,九年级化学全面进入课程标准实施阶段。
10.2004年10月20日苏州市初中化学新课程教案设计评优活动于在苏州市教育局教研室举行,一等奖5名,二等奖15名,鼓励奖5名。
11.2004年10月22日苏州市区成立“初中化学课改中心组”,并划分四个片:“立达片”共 1 12所学校,“十中片”共12所学校,“通才片”共12所学校,“平江片”共14所学校,组建了以片长和副片长共16人为代表的一线课改骨干队伍。
12.2004年12月1日在苏州市平江中学召开“苏州市初三化学新课程观摩研讨会”,开设了十多节观摩研讨课,课后进行了点评。
13.2004年12月22日在苏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召开“苏州市初中化学新课程复习教学研讨会”,上午五市、两区和苏州市区的教师代表交流发言,下午分组讨论汇总意见和建议,最后由苏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化学教研员作《关于新课程背景下的中考化学评价》发言。14.2004年12月16日至17日在江苏省常熟中学召开“苏州市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研讨会暨苏州市第22届中学化学教学年会”,会上共开设了4节初三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观摩课,并由苏州大学化学系教授马经德作《科学探究与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报告。
15.2005年1月3日在苏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召开“2004~2005学年度第一学期苏州市初三化学新课程期末评价测试卷”通稿会议。
16.2005年9月27日下午市区初三化学教学研讨会,市区全体初三化学教师与会。会上市化学教研员对2005年苏州市中考化学试卷进行分析,并提出课堂教学的指导性意见。17.2005年10月14日至15日两天常州市教研室和我市教研室协同组织了新课程观摩课活动。常州市教研室组织该市40多名初三化学教师到我市草桥实验中学和园区一中观摩4节公开课,常州市也带了一节观摩课。
18.2005年10月31日至11月1日苏州市初中化学评优课评审。
19.2005年11月15日和18日在江苏省教研室举办的我省农村化学课程改革经验交流会上苏州市有两篇文章获一等奖,并有一名教师代表苏州市发言。
20.2005年11月22日至25日上海教育出版社在我市召开全国使用九年级化学新教材(沪教版)的实验区研讨会。专家讲座会场在苏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与会代表参与观摩公开课地点在苏州市平江中学。
21.2005年11月27日苏州市初中化学新课程观摩研讨活动在苏州市景范中学举行。
二、苏州市初三化学新课程实施策略
1.发挥课改宣传和中考评价的导向作用
(1)未雨稠缪做好课程标准学习和新教材宣传工作。从理念上改变教师观、学生观,让 2 教师认识到课改就是要提倡教学行为遵循教育规律,改变由于“常规应试教学”过分单一的学科体系和“填鸭式”的机械教学方法,改变过分脱离当代科学发展实际的落后的知识结构。因此课程改革从培养综合性、复合型和创新性人才和提高民族科学素养的高度,整合课程资源、开发新型教材,这是国家教育战略的基本国策。为了更好地整合新课程的教学信息和资源我市彩香中学项春晓老师建立了中学化学教学网站,常熟市也建立了面对九年级义务教育的化学教学网站。
(2)充分利用中考评价的导向作用。从1999年始,我市市区的初三化学教学在局领导的统筹安排下,已经开始实施课程改革,如将实验操作考查机制引入中考的评价范围,这对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改善实验室装备条件和提高实验教学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近7年来我市中考命题也在逐步过渡到以能力考查为主,为科学探究教学打好基础。尤其是自2002年起,我市基础教育从起始年级全面启动课程改革方案,当时初三化学教学虽然未进入新课程实施,但是教学研究已经启动课程标准学习,科学探究教法的尝试。近三年中考命题逐步提高了实验试题的赋分权重,在试题的开放性、综合性、创新性和探究性上逐步递增。
因此2004年9月,我市初三化学“水到渠成”地进入新课程的实施阶段。一年来,我市进行的九年级化学课程标准教学比较顺利,尤其是学校既没有增建实验室,也没有额外增加较大的经济负担,教学工作井然有序、平稳推进。2005年我市中考化学试卷抽样统计结果显示:频数高峰在80分到94分之间,合格率高于平均分;可以看出这份试卷能基本体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贯彻了素质教育的要求。2.既做“减法”,又做“加法”,提高教学质量
由于初三化学仅有一年的教学周期,既要启蒙,还要质量,师生压力都很大。为了保障科学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学调研和教学研讨的基础上,我们明确了哪些内容是应当删减的,哪些过程是必须强化的。
“减法”就是减去妨碍学生正确理解、形成科学概念的“偏、难、繁、旧”的知识点和所谓的技能。减去显然已经落后于现代科学思想的陈旧概念:如“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减去过分死扣字眼的僵化语言,如:“微粒讲构成”、“元素讲组成”、“微粒论个”、“元素论种”等;减去不符合实验、科研、生产实际的一些所谓的基本操作和 “天平平衡计算”、“无数据计算”等;删去严重脱离学生思维、3 生活体验实际的所谓纯“智力游戏型”的试题。
加法就是加强课堂科学探究能力教学的研究,强化化学的实验教学功能,兼顾科学探究的过程性与结论性的“统筹策略”,如加大实验教学中的对比实验的权重;加强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研究,如培养学生对曲线、图表和文字相互转化能力;进一步研究提高学生的化学计算能力的途径和范围,如单一固体溶解度和蒸发溶剂析出晶体(不考虑结晶水合物)质量的计算;深入研究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如有关过量问题的讨论等等。3.重点研究常态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课改理念
一线教师最感兴趣的是课改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可操作性实施:“大额班”怎样上好“讨论式”、“合作式”和“探究式”的课?“小额班”怎样更好更深入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中考考什么?怎样考?这些问题是无法回避的现实。
我们发动和鼓励教师对新老教材和大纲课标的对比研究,还进行了新教材的教案探索设计和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我们认为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作,既要积极实施又要稳妥推进,在新教材实施的初期,应当允许老师们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常规或新型的教学方法,鼓励教师因地制宜采取灵活机动的方法安排课堂教学进程、手段。
倘若第一年新课程实践属于探索和尝试的阶段,那么第二年我们将以下四个课题进入深化、持久地开展教学研究的阶段:
(1)如何评价学科学习情态价值观? 积极乐观教育为主; 课堂教学激疑互动; 允许多种观点探讨; 测验与表现相结合。
(2)怎样循序渐进地演绎化学原理?
源于生活,用于社会;
把握尺度,各得所需;
拆除障碍,搭建阶梯;
循环递进,螺旋上升。
(3)如何稳步规范地提高计算能力?
计算表达式中符号系统的建立; 一题多解的过程性板书或板演; 加强计算题的列式书写和演算; 教师的板书和测试卷的规范化。
(4)怎样有效合理地开展科学探究? 充分注重观察与思考栏目; 认真实践探究与活动栏目;
妥善安排演示与分组实验;
勇于批判虚假与杜撰实验。
我们不轻易对课堂类型下定义,提倡“传统”与“时尚”的融合,以包容的心态对待各种类型教师的教学风格。要让广大一线教师感到实施化学课程标准和使用新教材有利于自身专业素养的提高,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师生之间、教师之间、校际之间的教学信息的沟通和交流。因此我们反对机械地规定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和教师活动的比例;我们反对将科学探究神秘化、繁琐化和教条化;我们反对制造“常态教学”与“展示教学”的对立和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割裂。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各类学校师生投入新课改的积极性,有利于初中化学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自2004年9月至2005年12月实施新课程以来,认真投入课改的教师非但觉得没有“吃亏”,而且还在个人业务和教研组“校本教研”方面获得了“多赢”的丰硕成果:
2005年10月14日至15日苏州市草桥实验中学陈荔、何静老师和园区第一中学的高谷民、王茵老师向常州市教研室组织的来访老师开设《燃料和燃烧》、《元素》等观摩课;
2005年11月23日上海教育出版社在我市召开全国使用九年级化学新教材(沪教版)的实验区研讨会,下午与会代表在苏州市平江中学观摩了九节公开课:平江中学徐建庆老师开设复习课《物质结构的奥秘》,立达中学吴惠芳老师开设复习课《常见气体的制取》,田家炳实验中学蓝健老师和平江中学冯佩娟、张杰、马湘怡老师开设新课《淀粉和葡萄糖》,平江中学钱芳、王阳、许竫老师开设新课《蛋白质》。
2005年11月27日苏州市初中化学新课程观摩研讨活动在苏州市景范中学举行,景范中学阮明老师开设《溶解度》,立达中学薛磊老师开设《物质的溶解性》,迎春中学游梅老师 5 和张家港市南丰中学邹汉江老师开设《溶液的酸碱性》。
苏州市有多名骨干教师参与新教材的修订;平江实验中学的徐建庆老师到海南岛介绍课改经验;吴江市青云中学化学组和张家港市第六中学王宝斌撰写的论文在省农村化学课改经验交流会上获一等奖;通过教案设计、优秀课评比我们已经整合两册新教材章节教案、复习课教案各一套和优良课光盘20张。
第二篇:苏州市初中化学新课程推进纪实及实施策略
苏州市初中化学新课程推进纪实及实施策略
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毛明
一、苏州市初三化学新课程推进记事
1.2003年3月12日至13日苏州市教育局教研室组织市区初中骨干化学教师和县市区教研员参观常州市九年级化学课程改革经验。
2.2003年10月30日苏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化学组作《课改“过渡期”内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报告(地点:苏州市第一中学)。
3.2003年11月5日苏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化学组作《课程改革与初中化学教学》报告(地点: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
4.2003年11月7日苏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化学组作《课程改革与中学化学教学简介》讲座(地点:苏州科技学院)。
5.2003年11月18日在苏州市第十六中学举行了“苏州市区按新课程标准设计教案评比”活动,一等奖6名,二等奖9名,三等奖15名。
6.2003年12月26日苏州市第21届中学化学教学年会召开,会上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教授王祖浩作《关于教师专业素养的成长之路》报告;常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化学教研员金惠文老师作《以常州课试之砖引苏州课改皓玉》报告。
7.2004年4月23日课标教材推荐组向苏州市教育局教研室交《课程标准九年级化学教材推荐意向》。
8.2004年7月31日至8月1日苏州市上教版初三化学教材暑期培训会上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王祖浩和扬州大学化学系教授吴星分别作《初中化学课标与化学教材》和《义务教育课程化学标准化学课程改革与教学实施》的报告。
9.2004年9月1日苏州市九年义务教育各初级中学开学后,九年级化学全面进入课程标准实施阶段。
10.2004年10月20日苏州市初中化学新课程教案设计评优活动于在苏州市教育局教研室举行,一等奖5名,二等奖15名,鼓励奖5名。
11.2004年10月22日苏州市区成立“初中化学课改中心组”,并划分四个片:“立达片”共 1
12所学校,“十中片”共12所学校,“通才片”共12所学校,“平江片”共14所学校,组建了以片长和副片长共16人为代表的一线课改骨干队伍。
12.2004年12月1日在苏州市平江中学召开“苏州市初三化学新课程观摩研讨会”,开设了十多节观摩研讨课,课后进行了点评。
13.2004年12月22日在苏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召开“苏州市初中化学新课程复习教学研讨会”,上午五市、两区和苏州市区的教师代表交流发言,下午分组讨论汇总意见和建议,最后由苏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化学教研员作《关于新课程背景下的中考化学评价》发言。
14.2004年12月16日至17日在江苏省常熟中学召开“苏州市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研讨会暨
苏州市第22届中学化学教学年会”,会上共开设了4节初三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观摩课,并由苏州大学化学系教授马经德作《科学探究与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报告。
15.2005年1月3日在苏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召开“2004~2005学第一学期苏州市初三化
学新课程期末评价测试卷”通稿会议。
16.2005年9月27日下午市区初三化学教学研讨会,市区全体初三化学教师与会。会上市
化学教研员对2005年苏州市中考化学试卷进行分析,并提出课堂教学的指导性意见。
17.2005年10月14日至15日两天常州市教研室和我市教研室协同组织了新课程观摩课活
动。常州市教研室组织该市40多名初三化学教师到我市草桥实验中学和园区一中观摩4节公开课,常州市也带了一节观摩课。
18.2005年10月31日至11月1日苏州市初中化学评优课评审。
19.2005年11月15日和18日在江苏省教研室举办的我省农村化学课程改革经验交流会上苏州市有两篇文章获一等奖,并有一名教师代表苏州市发言。
20.2005年11月22日至25日上海教育出版社在我市召开全国使用九年级化学新教材(沪教版)的实验区研讨会。专家讲座会场在苏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与会代表参与观摩公开课地点在苏州市平江中学。
21.2005年11月27日苏州市初中化学新课程观摩研讨活动在苏州市景范中学举行。
二、苏州市初三化学新课程实施策略
1.发挥课改宣传和中考评价的导向作用
(1)未雨稠缪做好课程标准学习和新教材宣传工作。从理念上改变教师观、学生观,让
教师认识到课改就是要提倡教学行为遵循教育规律,改变由于“常规应试教学”过分单一的学科体系和“填鸭式”的机械教学方法,改变过分脱离当代科学发展实际的落后的知识结构。因此课程改革从培养综合性、复合型和创新性人才和提高民族科学素养的高度,整合课程资源、开发新型教材,这是国家教育战略的基本国策。为了更好地整合新课程的教学信息和资源我市彩香中学项春晓老师建立了中学化学教学网站,常熟市也建立了面对九年级义务教育的化学教学网站。
(2)充分利用中考评价的导向作用。从1999年始,我市市区的初三化学教学在局领导的统筹安排下,已经开始实施课程改革,如将实验操作考查机制引入中考的评价范围,这对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改善实验室装备条件和提高实验教学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近7年来我市中考命题也在逐步过渡到以能力考查为主,为科学探究教学打好基础。尤其是自2002年起,我市基础教育从起始年级全面启动课程改革方案,当时初三化学教学虽然未进入新课程实施,但是教学研究已经启动课程标准学习,科学探究教法的尝试。近三年中考命题逐步提高了实验试题的赋分权重,在试题的开放性、综合性、创新性和探究性上逐步递增。
因此2004年9月,我市初三化学“水到渠成”地进入新课程的实施阶段。一年来,我市进行的九年级化学课程标准教学比较顺利,尤其是学校既没有增建实验室,也没有额外增加较大的经济负担,教学工作井然有序、平稳推进。2005年我市中考化学试卷抽样统计结果显示:频数高峰在80分到94分之间,合格率高于平均分;可以看出这份试卷能基本体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贯彻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2.既做“减法”,又做“加法”,提高教学质量
由于初三化学仅有一年的教学周期,既要启蒙,还要质量,师生压力都很大。为了保障科学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学调研和教学研讨的基础上,我们明确了哪些内容是应当删减的,哪些过程是必须强化的。
“减法”就是减去妨碍学生正确理解、形成科学概念的“偏、难、繁、旧”的知识点和所谓的技能。减去显然已经落后于现代科学思想的陈旧概念:如“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减去过分死扣字眼的僵化语言,如:“微粒讲构成”、“元素讲组成”、“微粒论个”、“元素论种”等;减去不符合实验、科研、生产实际的一些所谓的基本操作和 “天平平衡计算”、“无数据计算”等;删去严重脱离学生思维、生活体验实际的所谓纯“智力游戏型”的试题。
加法就是加强课堂科学探究能力教学的研究,强化化学的实验教学功能,兼顾科学探究的过程性与结论性的“统筹策略”,如加大实验教学中的对比实验的权重;加强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研究,如培养学生对曲线、图表和文字相互转化能力;进一步研究提高学生的化学计算能力的途径和范围,如单一固体溶解度和蒸发溶剂析出晶体(不考虑结晶水合物)质量的计算;深入研究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如有关过量问题的讨论等等。
3.重点研究常态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课改理念
一线教师最感兴趣的是课改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可操作性实施:“大额班”怎样上好“讨论式”、“合作式”和“探究式”的课?“小额班”怎样更好更深入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中考考什么?怎样考?这些问题是无法回避的现实。
我们发动和鼓励教师对新老教材和大纲课标的对比研究,还进行了新教材的教案探索设计和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我们认为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作,既要积极实施又要稳妥推进,在新教材实施的初期,应当允许老师们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常规或新型的教学方法,鼓励教师因地制宜采取灵活机动的方法安排课堂教学进程、手段。
倘若第一年新课程实践属于探索和尝试的阶段,那么第二年我们将以下四个课题进入深化、持久地开展教学研究的阶段:
(1)如何评价学科学习情态价值观?
积极乐观教育为主;
课堂教学激疑互动;
允许多种观点探讨;
测验与表现相结合。
(2)怎样循序渐进地演绎化学原理?
源于生活,用于社会;
把握尺度,各得所需;
拆除障碍,搭建阶梯;
循环递进,螺旋上升。
(3)如何稳步规范地提高计算能力?
计算表达式中符号系统的建立;
一题多解的过程性板书或板演;
加强计算题的列式书写和演算;
教师的板书和测试卷的规范化。
(4)怎样有效合理地开展科学探究?
充分注重观察与思考栏目;
认真实践探究与活动栏目;
妥善安排演示与分组实验;
勇于批判虚假与杜撰实验。
我们不轻易对课堂类型下定义,提倡“传统”与“时尚”的融合,以包容的心态对待各种类型教师的教学风格。要让广大一线教师感到实施化学课程标准和使用新教材有利于自身专业素养的提高,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师生之间、教师之间、校际之间的教学信息的沟通和交流。因此我们反对机械地规定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和教师活动的比例;我们反对将科学探究神秘化、繁琐化和教条化;我们反对制造“常态教学”与“展示教学”的对立和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割裂。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各类学校师生投入新课改的积极性,有利于初中化学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自2004年9月至2005年12月实施新课程以来,认真投入课改的教师非但觉得没有“吃亏”,而且还在个人业务和教研组“校本教研”方面获得了“多赢”的丰硕成果:
2005年10月14日至15日苏州市草桥实验中学陈荔、何静老师和园区第一中学的高谷民、王茵老师向常州市教研室组织的来访老师开设《燃料和燃烧》、《元素》等观摩课;
2005年11月23日上海教育出版社在我市召开全国使用九年级化学新教材(沪教版)的实验区研讨会,下午与会代表在苏州市平江中学观摩了九节公开课:平江中学徐建庆老师开设复习课《物质结构的奥秘》,立达中学吴惠芳老师开设复习课《常见气体的制取》,田家炳实验中学蓝健老师和平江中学冯佩娟、张杰、马湘怡老师开设新课《淀粉和葡萄糖》,平江中学钱芳、王阳、许竫老师开设新课《蛋白质》。
2005年11月27日苏州市初中化学新课程观摩研讨活动在苏州市景范中学举行,景范中学阮明老师开设《溶解度》,立达中学薛磊老师开设《物质的溶解性》,迎春中学游梅老师
和张家港市南丰中学邹汉江老师开设《溶液的酸碱性》。
苏州市有多名骨干教师参与新教材的修订;平江实验中学的徐建庆老师到海南岛介绍课改经验;吴江市青云中学化学组和张家港市第六中学王宝斌撰写的论文在省农村化学课改经验交流会上获一等奖;通过教案设计、优秀课评比我们已经整合两册新教材章节教案、复习课教案各一套和优良课光盘20张。
第三篇:0110110苏州综合市初中化学新课程推进纪实及实施策略
苏州市初中化学新课程推进纪实及实施策略
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毛明
一、苏州市初三化学新课程推进记事
1.2003年3月12日至13日苏州市教育局教研室组织市区初中骨干化学教师和县市区教研员参观常州市九年级化学课程改革经验。
2.2003年10月30日苏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化学组作《课改“过渡期”内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报告(地点:苏州市第一中学)。
3.2003年11月5日苏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化学组作《课程改革与初中化学教学》报告(地点: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
4.2003年11月7日苏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化学组作《课程改革与中学化学教学简介》讲座(地点:苏州科技学院)。
5.2003年11月18日在苏州市第十六中学举行了“苏州市区按新课程标准设计教案评比”活动,一等奖6名,二等奖9名,三等奖15名。
6.2003年12月26日苏州市第21届中学化学教学年会召开,会上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教授王祖浩作《关于教师专业素养的成长之路》报告;常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化学教研员金惠文老师作《以常州课试之砖引苏州课改皓玉》报告。
7.2004年4月23日课标教材推荐组向苏州市教育局教研室交《课程标准九年级化学教材推荐意向》。
8.2004年7月31日至8月1日苏州市上教版初三化学教材暑期培训会上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王祖浩和扬州大学化学系教授吴星分别作《初中化学课标与化学教材》和《义务教育课程化学标准化学课程改革与教学实施》的报告。
9.2004年9月1日苏州市九年义务教育各初级中学开学后,九年级化学全面进入课程标准实施阶段。
10.2004年10月20日苏州市初中化学新课程教案设计评优活动于在苏州市教育局教研室举行,一等奖5名,二等奖15名,鼓励奖5名。
11.2004年10月22日苏州市区成立“初中化学课改中心组”,并划分四个片:“立达片”共12所学校,“十中片”共12所学校,“通才片”共12所学校,“平江片”共14所学校,组建了以片长和副片长共16人为代表的一线课改骨干队伍。
12.2004年12月1日在苏州市平江中学召开“苏州市初三化学新课程观摩研讨会”,开设了十多节观摩研讨课,课后进行了点评。
13.2004年12月22日在苏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召开“苏州市初中化学新课程复习教学研讨会”,上午五市、两区和苏州市区的教师代表交流发言,下午分组讨论汇总意见和建议,最后由苏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化学教研员作《关于新课程背景下的中考化学评价》发言。14.2004年12月16日至17日在江苏省常熟中学召开“苏州市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研讨会暨苏州市第22届中学化学教学年会”,会上共开设了4节初三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观摩课,并由苏州大学化学系教授马经德作《科学探究与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报告。
15.2005年1月3日在苏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召开“2004~2005学第一学期苏州市初三化学新课程期末评价测试卷”通稿会议。
16.2005年9月27日下午市区初三化学教学研讨会,市区全体初三化学教师与会。会上市化学教研员对2005年苏州市中考化学试卷进行分析,并提出课堂教学的指导性意见。17.2005年10月14日至15日两天常州市教研室和我市教研室协同组织了新课程观摩课活动。常州市教研室组织该市40多名初三化学教师到我市草桥实验中学和园区一中观摩4节公开课,常州市也带了一节观摩课。
18.2005年10月31日至11月1日苏州市初中化学评优课评审。
19.2005年11月15日和18日在江苏省教研室举办的我省农村化学课程改革经验交流会上苏州市有两篇文章获一等奖,并有一名教师代表苏州市发言。
20.2005年11月22日至25日上海教育出版社在我市召开全国使用九年级化学新教材(沪教版)的实验区研讨会。专家讲座会场在苏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与会代表参与观摩公开课地点在苏州市平江中学。
21.2005年11月27日苏州市初中化学新课程观摩研讨活动在苏州市景范中学举行。
二、苏州市初三化学新课程实施策略
1.发挥课改宣传和中考评价的导向作用
2(1)未雨稠缪做好课程标准学习和新教材宣传工作。从理念上改变教师观、学生观,让教师认识到课改就是要提倡教学行为遵循教育规律,改变由于“常规应试教学”过分单一的学科体系和“填鸭式”的机械教学方法,改变过分脱离当代科学发展实际的落后的知识结构。因此课程改革从培养综合性、复合型和创新性人才和提高民族科学素养的高度,整合课程资源、开发新型教材,这是国家教育战略的基本国策。为了更好地整合新课程的教学信息和资源我市彩香中学项春晓老师建立了中学化学教学网站,常熟市也建立了面对九年级义务教育的化学教学网站。
(2)充分利用中考评价的导向作用。从1999年始,我市市区的初三化学教学在局领导的统筹安排下,已经开始实施课程改革,如将实验操作考查机制引入中考的评价范围,这对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改善实验室装备条件和提高实验教学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近7年来我市中考命题也在逐步过渡到以能力考查为主,为科学探究教学打好基础。尤其是自2002年起,我市基础教育从起始年级全面启动课程改革方案,当时初三化学教学虽然未进入新课程实施,但是教学研究已经启动课程标准学习,科学探究教法的尝试。近三年中考命题逐步提高了实验试题的赋分权重,在试题的开放性、综合性、创新性和探究性上逐步递增。
因此2004年9月,我市初三化学“水到渠成”地进入新课程的实施阶段。一年来,我市进行的九年级化学课程标准教学比较顺利,尤其是学校既没有增建实验室,也没有额外增加较大的经济负担,教学工作井然有序、平稳推进。2005年我市中考化学试卷抽样统计结果显示:频数高峰在80分到94分之间,合格率高于平均分;可以看出这份试卷能基本体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贯彻了素质教育的要求。2.既做“减法”,又做“加法”,提高教学质量
由于初三化学仅有一年的教学周期,既要启蒙,还要质量,师生压力都很大。为了保障科学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学调研和教学研讨的基础上,我们明确了哪些内容是应当删减的,哪些过程是必须强化的。
“减法”就是减去妨碍学生正确理解、形成科学概念的“偏、难、繁、旧”的知识点和所谓的技能。减去显然已经落后于现代科学思想的陈旧概念:如“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减去过分死扣字眼的僵化语言,如:“微粒讲构成”、“元素讲组成”、“微粒论个”、“元素论种”等;减去不符合实验、科研、生产实 3 际的一些所谓的基本操作和 “天平平衡计算”、“无数据计算”等;删去严重脱离学生思维、生活体验实际的所谓纯“智力游戏型”的试题。
加法就是加强课堂科学探究能力教学的研究,强化化学的实验教学功能,兼顾科学探究的过程性与结论性的“统筹策略”,如加大实验教学中的对比实验的权重;加强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研究,如培养学生对曲线、图表和文字相互转化能力;进一步研究提高学生的化学计算能力的途径和范围,如单一固体溶解度和蒸发溶剂析出晶体(不考虑结晶水合物)质量的计算;深入研究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如有关过量问题的讨论等等。3.重点研究常态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课改理念
一线教师最感兴趣的是课改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可操作性实施:“大额班”怎样上好“讨论式”、“合作式”和“探究式”的课?“小额班”怎样更好更深入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中考考什么?怎样考?这些问题是无法回避的现实。
我们发动和鼓励教师对新老教材和大纲课标的对比研究,还进行了新教材的教案探索设计和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我们认为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作,既要积极实施又要稳妥推进,在新教材实施的初期,应当允许老师们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常规或新型的教学方法,鼓励教师因地制宜采取灵活机动的方法安排课堂教学进程、手段。
倘若第一年新课程实践属于探索和尝试的阶段,那么第二年我们将以下四个课题进入深化、持久地开展教学研究的阶段:
(1)如何评价学科学习情态价值观? 积极乐观教育为主; 课堂教学激疑互动; 允许多种观点探讨; 测验与表现相结合。
(2)怎样循序渐进地演绎化学原理?
源于生活,用于社会;
把握尺度,各得所需;
拆除障碍,搭建阶梯;
循环递进,螺旋上升。
(3)如何稳步规范地提高计算能力?
计算表达式中符号系统的建立; 一题多解的过程性板书或板演; 加强计算题的列式书写和演算; 教师的板书和测试卷的规范化。
(4)怎样有效合理地开展科学探究? 充分注重观察与思考栏目; 认真实践探究与活动栏目;
妥善安排演示与分组实验;
勇于批判虚假与杜撰实验。
我们不轻易对课堂类型下定义,提倡“传统”与“时尚”的融合,以包容的心态对待各种类型教师的教学风格。要让广大一线教师感到实施化学课程标准和使用新教材有利于自身专业素养的提高,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师生之间、教师之间、校际之间的教学信息的沟通和交流。因此我们反对机械地规定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和教师活动的比例;我们反对将科学探究神秘化、繁琐化和教条化;我们反对制造“常态教学”与“展示教学”的对立和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割裂。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各类学校师生投入新课改的积极性,有利于初中化学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自2004年9月至2005年12月实施新课程以来,认真投入课改的教师非但觉得没有“吃亏”,而且还在个人业务和教研组“校本教研”方面获得了“多赢”的丰硕成果:
2005年10月14日至15日苏州市草桥实验中学陈荔、何静老师和园区第一中学的高谷民、王茵老师向常州市教研室组织的来访老师开设《燃料和燃烧》、《元素》等观摩课;
2005年11月23日上海教育出版社在我市召开全国使用九年级化学新教材(沪教版)的实验区研讨会,下午与会代表在苏州市平江中学观摩了九节公开课:平江中学徐建庆老师开设复习课《物质结构的奥秘》,立达中学吴惠芳老师开设复习课《常见气体的制取》,田家炳实验中学蓝健老师和平江中学冯佩娟、张杰、马湘怡老师开设新课《淀粉和葡萄糖》,平江中学钱芳、王阳、许竫老师开设新课《蛋白质》。
2005年11月27日苏州市初中化学新课程观摩研讨活动在苏州市景范中学举行,景范 5 中学阮明老师开设《溶解度》,立达中学薛磊老师开设《物质的溶解性》,迎春中学游梅老师和张家港市南丰中学邹汉江老师开设《溶液的酸碱性》。
苏州市有多名骨干教师参与新教材的修订;平江实验中学的徐建庆老师到海南岛介绍课改经验;吴江市青云中学化学组和张家港市第六中学王宝斌撰写的论文在省农村化学课改经验交流会上获一等奖;通过教案设计、优秀课评比我们已经整合两册新教材章节教案、复习课教案各一套和优良课光盘20张。
第四篇:农村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调查报告
农村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调查报告
[摘 要]:围绕初中化学课程标准、新课程培训、教材编写、教学研究、化学实验等方面, 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交流等形式对蒋李集二中实施新课程的情况作专题调研。对存在的新课程培训滞后, 教研意识不强, 教学方法欠缺, 实验教学薄弱等问题;提出了强化学习培训, 树立全新教育理念;认真领会新课标, 研读新教材编写意图;加强教学研讨, 推动校本教研建设;加强化学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等措施。
[引言]:近些年 农村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做了大量的实质工作,围绕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关系展开了积极的探索,在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由于经济件 教育观念 教师素质等多方面的因素,使农村初中在实施化学新课程改革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困惑,这些困惑严重制约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影响新课程改革的成效
[调查对象和方法]:调查对象为蒋李集二中初中三年级学生和化学老师,此次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 以老师和学生座谈为辅, 以深入课堂听课和个别教师交流相结合。
一 教学现状分析
(一)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目前,由于社会对学校教育教学的评价和学校对教师的考核还是以升学率的高低为标准,导致了教师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虽然大多数教师基本能吃透教材,知识点交待得准确无误,但在教学方法与设计上,能够做到生动直观、灵活多样、创新脱俗的很少。
中学新课程改革所确定的教学目标是,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实现这个教学目标,不仅要落实知识目标,而且要落实能力目标,德育、情感目标,特别要落实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制定教学目标,虽已经在这几方面有所体现,但离落实还有差距。
思想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正确的思想观念,不从根本上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不把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就很难确立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学生有权对教学内容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就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正确引导可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常常忽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逆向思维,对学生对化学现象产生的奇思异想,不善于因势利导
(二)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根据初中生年龄特征,他们学习化学的动机往是以感兴趣为主 化学实验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使这种短暂的兴趣能够稳定地保持和发展,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尽可能使他们动手动脑,学会操作,学会观察 学会思考实际教学中不重视实验,少做甚至不做学生实验的现象较为普遍这极大地影响了对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弱化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另外,利用多媒体辅助化学课堂教学的作用应当引起重视一些抽象的化学理论,难以理解的宏观现象,一些危险的药品昂贵的化学实验无法实际操作,用计算机模拟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把一些难以理解的概念变得形象生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农村教师由于自身原因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忽视了多媒体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二 调查结果分析
2.1 新课程培训滞后, 教研活动有待加强
做好教师培训工作是顺利实施新课程的基础。教师观念的更新、教材和课程标准的把握, 更多要依赖于教师培训工作。调查显示目前仍存在选送培训和校本培训不到位的现象, 参加过县级或县级以上培训的教师仅为 63.1%, 仍有 33.6%的教师没有参加培训。这部分教师主要集中在乡镇学校, 他们对新课程的了解仅在报纸、广播中听说有这么回事, 信息不畅, 对新课程的了解零星分散, 不系统。虽然在暑期举办新课程培训, 但全市 99 个乡镇, 点多面广, 参加培训的教师数量有限, 而且主要集中在城镇中心学校, 辐射的面有限。校本培训不到位的原因在于学校学科教师数量不足, 不少学校初中只有 1 名化学教师, 甚
至是非化学专业的兼职教师, 缺少校本培训的师资和条件。校本培训停留在低水平的集中学习材
料上, 开展有效的研讨式、互动式、参与式、反思式等多种校本培训有很大难度。校本培训缺乏实用性、针对性, 不能解决教学中发生的问题。
教师自学教研意识不强。新课程突出了学科内容的开放性、交叉性、整合性和综合性, 教师传统的专业知识储备已经不能满足实施新课程教学的需要, 教师必须加强自学和教学研究, 不断“充电” , 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把加强自学自研作为职业发展的需要来对待。可是,调查显示, 只有 46.2%的学校开展教研活动, 且计划性、目的性不强, 形同虚设, 而 30.1%学校教研活动时无主题、闲聊。其原因是我市乡镇学校受地域、经济、硬件等条件限制, 可供教师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资源极为有限。就校外资源而言, 没有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社区资源—— —图书馆;没有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对学科教学形象直观理解的场所—— —科技馆;没有加强学生思想品德理想信念教育的历史文化宝库—— —博物馆;没有改变现代社会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的优越条件—— —网络资源。校外课程资源的匮乏, 给乡镇教师对课程资源的挖掘开发带来了难度。教师教教材、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一时难以改变。
2.2 教学理念急待更新, 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思路决定出路, 观念改变教法。大多数教师通过学习, 教学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转变, 并能用新的观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努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在调研中我们也看到一些教师观念比较陈旧, 教学中 “穿新鞋走老路, 新瓶装老酒” , 仍将教材作为 “圣经” , 照本宣科, 没能很好地整合教材中的相关内容, 使得教材中一些开放的内容变得呆板、机械、沉闷;有的教师教学改革仅仅停留在形式上, 实质性的课改没有体现出来;有的教师内心想改, 但心有余而力不足, 受到中考升学压力等的影响, 在探索的过程中又不知不觉地回到老路上去, 传授式、“满堂灌” 的传统教学仍占主导。只有 42.1%的教师在教学中尝试
使用探究互动教学。总之, 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2.3 教材编写, 教材安排不尽合理
使用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化学》(湖南教育出版社)教材上、下册在编排上存在诸多不足。52.0%的教师认为新教材编写体现了新课标的 3 个理念, 注重知识的应用性, 贴近学生生活与实际, 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与科学素养的培养, 但系统性不如老教材, 教学中需补充部分课外资料, 教师难于把握。其次, 教材编写与学校课时安排存在矛盾, 45 分钟一节课, 不少教学内容在时间安排上难于控制;再次, 教材的编写思路有利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 相当多的内容适合于边讲边实验。对于经济欠发达的西部民族乡镇中学简陋的教学条件, 只能望洋兴叹!有的教师认为, 教材的编写没有反映农村的实际情况, 对农村学生来说要求太高。总之, 新教材存在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新课程的全面实施。
2.4 化学实验教学薄弱
实验是实现化学教学目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然而, 实验条件的限制严重影响新课程的实施。据调查, 68.1%的学校有实验室,但是都用不了, 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实验药品, 缺少仪器装置, 没有专门的实验员。31.5%的学校可做演示实验, 但学生实验做不了, 于是学生的科学探究就变成教师讲授的“探究”。对于学生实验, 即使是市中心城区的重点中学, 由于班额人数多, 致使学生在实验时, 无法做到人人动手。只有 7.9%的学生独立完成实验, 而 20.2%的学生到实验室只是看着同学做而自己从不动手做实验。对于家庭小实验, 40.2%的老师有安排, 但未要求学生写出实验报告, 还有 29.8%的老师没有安排,学生根据兴趣选择。实验条件不足严重制约新课程的实施。
三 思路与对策
3.1 强化学习培训, 树立全新教育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营造浓厚的 “课改” 氛围, 认真学习领会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草案)》 , 提高对 《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的认识。引导教师树立 “终身学习的理念、教学反思的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的理念”。面对新课标、新教材、新理念, 化学教师再不是知识的主宰者, 而是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 由课堂的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 由居高临下转向 “平等” 中的首席,由原来化学知识的代言人、教学内容的传递者、知识生产线的操作工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
导者、合作者, 使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感受合作学习的快乐, 使学生富于朝气和个性。
3.2 认真领会新课标, 研读新教材编写意图
化学新教材 “形散神聚”、“弹性十足” , 给教师研究处理问题和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作为化学教师, 要了解化学课程标准内容, 领会 《化学课程标准》 提出的基本理念, 全面理解体现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研读新教材、理解新教材编写的意图, 了解新教材的特点, 探讨如何使用新教材, 领会探究性学习的理论和方法新教材的编写综合考虑了 3 个课程理念, 即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强调了 3 个需要, 即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的需要、科学发展的需要;突出了 8 个特点, 即基础性、时代性、科学性、实用性、实践性、发展性、差异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特点要求教。师在思想上要实现 5 个转变, 即从偏重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的转变, 从偏重教法研究向学生研究的转变, 从重视单一知识向重视全面发展的转变, 从重视学习结果向重视学习过程的转变, 从重视结果向重视发现、创新的转变。
3.3 加强教学研讨, 推动校本教研建设
强化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 推动新课程实施的有效手段。六盘水市教育局教研室结合实际, 改进教研方式, 把教学研讨的重心放在乡镇中学, 改变由原来的 “摇控教研、书斋教研” 转变为 “上山下乡” 式的 “田野教研” , 由原来的 “指令式的教学指导” 转变为与教师 “平等对话、交流合作”。定期开展以 “体现新理念、突出科学探究、进
行互动教学”为主题的集体备课和教学观摩活动。2006 年 4 月在六枝特区岩脚一中举办全市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研讨。首先, 确定研讨的具体专题, 增强研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然后, 由预选的教师结合新课程理念设计课堂教学并主讲。教师观摩后, 进行教学研讨、交流、分析教学案例, 研讨教学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 探讨实施新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研究 “课改” 实践产生的新变化、新方式、新问题。市教育局还开展城乡教师交流制度, 鼓励城区教师到乡镇中学支教, 帮助乡镇化学教师提高
业务能力和水平;同时, 选拔乡镇化学教师到城区学校开眼界、学本领。
3.4 加强化学实验室建设和管理
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 要增加经费投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 要增加经费投入, 改善办学条件, 加强实验室建设。根据化学新课程标准要求, 配置必需的图书资料、实验仪器、化学药品、音像资料、模型标本以及微型化学实验工具箱等, 确保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开设率达100%。同时, 重视化学实验室的管理工作, 加强实验员业务能力的培训, 充分发挥化学实验室在课程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化学教师要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 结合 “家庭小实验” , 指导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用品和废弃物品制成简易仪器, 或替代实验用的化学药品。如利用医用青霉素药瓶、一次性输液管、注射器、废弃的圆珠笔心、眼药水瓶等改制成微型实验仪器, 用贝壳或蛋壳代替碳酸钙等进行实验,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节约意识和探究能力, 使学生初步具备利用日常生活用品替代化学仪器、设计微型实验的技能,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第五篇:初中化学新课程说课稿
《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法》说课稿
职教系
陈英
我要说的课程是《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法》,下面我将从课程定位、课程内容、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考核五个方面对这门课程的开设情况进行说明。
一、课程定位
《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法》是师范院校化学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从事初中化学新课程教育工作所必备的一些专业技能和持续发展自身专业素养的基本能力。
《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法》由化学、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学、课程改革等诸多学科和理论相互交叉、渗透形成的, 兼有文、理学科特点的学科课程,课程内容主要涉及中学生物学教学的基本规律、教学手段及方法。这门课程主要帮助师范生克服初为人师的困难,以及化学课程改革的适应,胜任课程改革下的化学教学工作,把握课程改革的精神和要点、更好地落实改革精神,因此,这门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就业指导课程。相关课程:
1.先导课程:教育学、心理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
2.平行课程:化学教学法
3.后续课程:教学实践(教育实习)课程目标
1.使高等学校化学教育专业的学习者初步了解学生了解课程改革的背景、意义和重点,正确理解和把握新的化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树
立新的教材观、学生观、教师观、人才观、质量观和评价观。2.认识初中化学新课程的 内容和知识结构,掌握化学教育的特点、一般原理、化学课程的理念和主要方法,3.初步掌握实施化学新课标的要点、方法。
4.学会分析中学化学课程标准、教科书以及组织管理化学教育工作和化学教育研究的初步能力,培养运用化学媒体的技能以及研究和改进中学化学实验的能力。
5. 学会在化学教学中以提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培养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和科学探究的精神,研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二、课程内容
主要包括初中化学课程改革的背景、改革要点及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内容结构;新的学习方式;新课程的教学内容;新课程与化学实验;新课程化学教学方法论概述;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设计;化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和问题的解决;化学学习评价和课堂教学评价。课程重点:
1.培养学生运用化学课程改革理论指导初中化学教学的专门能力。2.培养学生运用化学课程改革理论分析研究和解决化学教育教学问题的专门能力
课程难点:
理论知识如何转化成为实施化学教学的能力。主要有:“中学化学新课程教什么”、“中学化学新课程怎样教”、“学生学会了什么”的课程设计实施与评价等知识、原理、技能和内容。
课程分析
它与化学教学法课程既有相似的地方,又有不同之处。化学教学法主要是让学生学习从事化学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而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法突出的则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化学教学。它的理论也是建立在师范院校生物学基础课以及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等公共课的基础上,主要帮助中学化学教师理解什么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意义和重点是什么;梳理新课程化学标准的内容和结构;掌握实施化学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技能,即怎样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组织化学教学活动,怎样训练新课程中化学教师的教学技能,怎样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等等。
三、课程设计
本课程共安排36学时,该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中既重视课堂理论教学,又注意加强实践教学,教学中注重以下几点: 1.针对化学教学论、课程改革理论指导实践的特点,采用“案例教学”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从中学生化学实践中感悟教学的内涵,获得教学的真知,在教学实训、实践中学习成长。
2.强调“教学实践”的亲身体验。以教学理论为指导,进行真实的课堂模拟,身临其境。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对课堂教学真实记录,达到反馈评价迅速真实的效果。此外还着重培养学生适应课堂行为变化的多样性以及如何控制好课 堂的能力。
3.加强实践与实训:见习+ 教育实习
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法的实践教学活动的设计模式包括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前期分析,包括钻研新课程标准、梳理化学新课程标准的内容和结构;理解课程改革的意义和重点;树立新的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人才观;学会分析化学新课程的教学目标。
第二阶段是教学策略的确定,涉及课堂教学策略和教学技能策略的设计(其中包括教学方法的选择和组织、教师活动的设计、教学技能训练的设计、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制作);
第三阶段是模拟课的训练,这一过程中学生要经历集体备课、走上讲台、评课、教学反思等真实的教学过程,为走上教师岗位作铺垫。并通过回放录像、自我分析、小组讨论和教师指导进行反馈,根据反馈的意见修改教案。教材 :
是由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吴运来主编的《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法》编排比较合理,内容新颖,2007年7月出版。
参考书目有:
1.《化学课程与教学论》郑长龙主编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化学教学论》(第二版).刘知新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3.《化学教学法》.许绍彭主编.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1995 4.《化学教学系统论》.刘知新,王祖浩编
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四、教学实施 1.教学方法:
本课程在坚持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教师教和学生学相结合,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大学课程和中学课程相结合的原则下,让学生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开展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研究。将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有关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在学生实践训练过程中,通过案例教学模式,用观摩、讲解、模仿、讨论、评价等教学方法教学,强调学生反思行为和行为导向教学,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2.教学手段
本课程积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手段的改革。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在教学技能实训过程中音像资料库进行训练。利用校园网将实现教育资源的深度挖掘,扩宽学生的学习空间,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技术平台。
① 通过多媒体演示系统进行多媒体教学。目前,本课程已制作了多媒体课件,授课均多媒体教室进行,一些教学实践活动也可以在课堂上演示。
② 通过网络,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解答问题。③ 内容丰富的书籍和音像资料库资源,可以给学生提供优化学习的理论和实践资料。
五、教学考核
考核方式将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结合进行。形成性考核的重点是考察学生平时教案、出勤率、课堂表现、阶段测试等反映学生学习过程方面的情况,占总成绩的30%。终结性考核即期末综合技能考试,占总成绩的70%,使课程考核评估更加客观、全面和科学。发展方向
针对本课程教学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还将加强两个方面的建设,一是加强实践教学环境的建设。校内建设提升学生
教学专业技能的教学环境,如微格教学实验室,校外建设从事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学实践基地环境,如见习及实习基地。二是重视科研工作,以科研促进教学是提高大学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