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中STS教育实施策略初探

时间:2019-05-13 04:34: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中STS教育实施策略初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中STS教育实施策略初探》。

第一篇: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中STS教育实施策略初探

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中STS教育实施策略初探

广州市第一中学 孙淑贞

摘要:本文以“人类遗传病”一节课的开展作为教学案例,就新的课程理念下STS教育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具体实施以及在实施过程中所运用的几点策略作了初步的探索。在教学中注重对STS教育的渗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STS教育 生物科学素养

当今社会,生物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它一方面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提高了人们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冲击着人类社会的道德伦理体系;另一方面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和自然界也存在负面影响,引导学生理解STS,即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和社会(Society)的关系,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继“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三个课程理念之后,又增加了“注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课程理念,从而对高中生物学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结合人类遗传病一节的教学情况,谈谈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充分挖掘新教材的相关内容渗透STS教育,并对实施过程中的几点策略作了介绍。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以遗传病的病理、危害、诊断和预防为线索,主要讲述人类遗传病常识性知识,与“伴性遗传”联系较密切。知识目标明确,教师可引导学生自学,并用概念图对遗传病加以概括分类。本节课活动包括:一项调查: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两项资料搜集和分析:通过基因诊断来监测遗传病;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影响和科学·技术·社会(STS)内容(基因治疗)。

本节课内容与人类的生活紧密联系,对于提高个人和家庭生活质量,提高人口素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本节课要注重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教育。

2.教学对象

本人任教的班级是高二级文科班的学生,对于生物2《遗传与进化》的学习有一定的困难。虽然他们对“人类遗传病”的相关知识很感兴趣,但这种兴趣仅停留在表面层次上,是感性的、暂时的,很容易消失,教师若要让这股热情来得热烈和持久,就需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科技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二、课堂教学中STS教育的实施策略 1.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关注STS栏目

案例教学法是指通过对一个具体实际情境的描述(即案例),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新教材在讲述“单基因遗传病”时介绍了“苯丙酮尿症”的病因及危害,我引用了《深圳周刊》报道的一则真实的故事:

一位2岁时才确诊为苯丙酮尿症的女孩,神经系统已遭受损伤。4岁时的智力不及同龄儿童的一半。苯丙酮尿症患者,是真正意义上的不食“人间烟火”,能吃的食物仅有西红柿。目前,低苯丙氨酸饮食疗法是全世界治疗苯丙酮尿症惟一的方法。所以,让女孩延续生命的食物全是化学产品,近些的在北京,远些的就在日本和美国等地。

在欧美国家,多数苯丙酮尿症的患儿受到很好的照顾与关注,他们成人后,除了自带饭盒进餐外,与别人没有任何区别。有许多患者还当上了医生、律师,甚至是记者。但是在我们国家,没有一家幼儿园愿意接收这位患病的小女孩。

这则报道引起同学们极大的兴趣,我趁机介绍“产前诊断”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学习“资料搜集和分析”栏目,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如果“西红柿女孩”的母亲能事先做“产前诊断”的话,就可以防止此类悲剧的发生。

紧接着我又引导学生假设了一则事例:小A怀孕六个月时,去医院作产前诊断,通过基因检测发现胎儿为苯丙酮尿症患者,面对选择小A非常痛苦,到底是引导流产还是生下来?你的建议是什么,请说明你的理由。

A组:引导流产。否则给患者本人、家庭、社会造成负担,对后代也隐藏着危害。

B组:生下来。胎儿也是生命,每个生命都有生存的权利,任何人都不能随意剥夺一个生命的存在。C组:婴儿出生以后,医生可以给患儿配置一份不含苯丙氨酸的特殊营养餐饮,这样就可以避免婴儿体内苯丙酮尿的积累,这个孩子的神经系统可以正常发育,长大后也能够和正常人一样生活。

然后我们又进一步假设,若该胎儿顺利地生下来,这个孩子也按照B组描述的方式健康成长,设想一下这个孩子所面临的生活,她应该将自已的健康情况公开吗?

D组:对医生、家人公开;对应聘单位、保险公司应保密。

接着,教师可以以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为什么这些人想知道个人的遗传信息?这些人应该获得这些遗传信息吗?如果这些遗传信息不应该被他人知道,应采取哪些措施保护个人的遗传信息?

课堂上,教师通过具体案例引导思考与讨论,渗透了关爱生命的教育,让学生之间不同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课堂上交锋,使学生在交流中增进对问题的认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社会问题的洞察力并激发创造潜能,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具有双重性,在应用现代技术时,要考虑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

2.问题讨论法渗透STS教育

问题讨论法是指在系列问题引导下,在教师主导下的以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讨论为主要教学推进手段的教学方法。在“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影响”的教学过程中,在课前以小标题的形式让各小组搜集和分析资料,了解科学前沿知识,如什么是人类基因组计划(HGP),其目标任务是什么?中国的1%测序任务是什么?中国参与此计划的意义何在?此计划对人类有何影响(科学发展、人类健康、社会伦理等方面)?

对于同学们辛苦收集的资料,教师的评价指标不在于数量的多少,而在于它的参考价值!因此教师特别设计了一场小型的辩论,辩论主题是“HGP对人类的影响利大于弊”,学生先进行组内讨论,然后推选小组代表参与全班的正方反方大辨论。教学反馈效果非常好,正反两方辨手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技术四个方面有针对性地展开了激烈的陈述,赢得全班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教师作为讨论的组织者,在讨论前的准备和讨论中的调控等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建议教师在组织讨论时注意以下几点:

·课前让学生对相关主题收集资料,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能拓展视野,有助于新观点的形成,论据充分有力。

·先组内讨论,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全班讨论,这样能使全班同学参与到讨论中。·先从感兴趣的问题开始,再讨论抽象概括的问题,这样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讨论过程中,教师不要发表任何观点,以免影响学生的思维活动。

·重视营造活跃的、积极学习的讨论气氛,多鼓励学生,尤其是平时少发言的学生发言,要及时给予赏识性评价。

该教学方法能有效地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充分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讨论中各抒己见,相互交流以形成信息的多面传递,充分发挥思维的“共振效应”,取长补短,相互促进,获得更加深刻的认识。

3.在实践活动中渗透STS教育

调查研究是生物教育中实施STS教育一项重要的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开展调查研究的主要目的有:认识社会问题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学习对社会问题进行探究的方法;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用正确的价值观作指导,进行决策的能力。

案例:调查本校高

一、高二学生红绿色盲发病情况

选择课题:红绿色盲是人类比较常见的遗传病,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其发病的基本规律及遗传方式。调查对象:本校高

一、高二学生。

调查方法: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采用大屏幕投影“色盲检查图”。

研究设计:小组成员与班主任老师交涉,赢得他们的支持,以确定该班的调查时间;向校医咨询有关注意事项。收集资料:统计检查结果(男性检查人数、男性红绿色盲人数、女性检查人数、女性红绿色盲人数,了解患者所在家庭色盲情况)。

分析资料:计算出红绿色盲的总发病率,男性红绿色盲发病率,女性红绿色盲发病率,男女红绿色盲的比例,并与全国社会人群中红绿色盲的男女比例14:1作比较。

结论:红绿色盲属X连锁的隐性遗传病,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

在调查研究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讨论注意事项,保护个人隐私,并要求学生做到:能够发现和提出需要调查的问题;能够确定调查研究的内容和方法;能够对调查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论证,得出结论;能够对调查研究的结果进行评估。

三、课后反思

STS教育贯通于整个高中生物课程中,在人教版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在人教版其他版本的教材中也以多种形式体现,有的以栏目的形式出现,如“资料分析”、“资料搜集和分析”、“科学.技术.社会”,有的是结合具体内容和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进行渗透的,有的以语言直接讲述,有的以思考题或拓展题形式出现。因此教师在以新教材的知识体系为主干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要注意挖掘新教材中的STS教育,合理选择STS教育的切入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笔者认为:STS教育对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把STS教育思想渗透到高中生物教学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中,从教学策略上就是要更多地培养学生的参与、合作、交流、决策以及创新等能力,探索从一些现实问题出发进行学习的最佳模式,这就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在课堂教学中也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更灵活的安排。

第二篇: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实施STS教育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实施STS教育

1.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重视从生活经验中引导中学生学习化学的思想。

2.教师要关注媒体、日常生活中化学与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能够就有关社会中的化学问题进行讨论与对话。

3.要带领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了解真实社会生活中的化学。利用化学知识指导学生科学的生活,也从生活中学习化学知识。

4.关注化学、技术的最新发展,适时纳入到化学教学中来。

5.正确处理好化学知识教学与STS教育之间的关系,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STS教育是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急剧变革和交叉学科勃兴的应然产物,它是科学教育领域中实施的以改进整个社会的科学文化为目的的一种文化战略,它将整个人类社会的文化环境作为进行科学和技术的教与学的背景。它提供的不是一种新型的科学教育,而是科学教育的一种新范式。表现在课程上,它是组织科学课程的一种新的理念,重视的是在真实问题中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的理解,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应用时的价值判断,强调学生在处理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时的参与意识、决策意识等。

例如:第一节上化学课课题1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化学发展史教育;化学新成果、新科技教育;参观图片展、画展、看VCD专辑 ;了解化学发展的历史又如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中STS结合点有:

教材内容STS结合点内容实施方法目的、要求

课题1水的组成 高效环保型能源---H2 H2的用途、工业制法、使用方法 了解H2这一新型能源的优缺点

课题2分子和原子 苯分子图像移走硅原子构成“中国”文字 高科技—扫描隧道显微镜的介绍 培养学生爱国、爱科学的思想品德

课题3水的净化 自来水与净化 参观沙湾自来水厂 了解自来水的净水过程、净水方法

课题4爱护水资源 水资源的重要性、分布、爱护措施 参观图片展、数据展、看有关录像 了解浪费水资源、破坏水资源对社会造成的危害

第三篇:化学教学中实施“STS”教育的体会范文

化学教学中实施“STS”教育的体会

化学教学中实施“STS”教育以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空前提高,智能得到较好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了。总结几年来的情况,我们体会到:

(1)实施“STS”教育尽管扩大了教学内容,但不影响基础知识的传授。由于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了生产和生活的实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动力,并在实践活动中开发了学生的智力,促进了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形成。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创造意识和实用意识。例如,在学习蛋白质后学生知道,自己身体中的头发、皮肤、指甲和鸡蛋等都含有大量的蛋白质。于是我组织学生进行“鉴别蛋白质组成”的活动课。课前我让学生讨论生活中哪些物质含有较高的蛋白质,然后讨论怎样鉴别出蛋白质含有氮、氢、氧、碳四种元素。活动课上,学生根据自备的蛋白质,并根据自己制定的实验方案,完成自己具有创造精神的实验。所以,教学成绩只能提高不会下降。

(2)实施“STS”教育有利于各种人才的培养,能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提高了学生从事社会活动的能力。将现代科技和社会的一些重大问题及时地渗透到化学教学中,把化学教学与科学、技术、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使学生掌握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懂得这些知识和技能的实用价值和社会价值。

第四篇:高中生物新课程中实施模型方法的教学研究

高中生物新课程中实施模型方法的教学研究

漳浦第四中学

曾 钰 福建教育学院

陈 欣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明确强调:学生应“领悟假说演绎、建立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领悟系统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的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同时新考试大纲重新对高考所要考查的能力进行了界定,明确了假说演绎、建立模型、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在能力要求中的地位。无论在科学研究还是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模型和模型方法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课程标准已将模型纳入基础知识范畴,并且将模型方法规定为高中学习必须掌握的科学方法之一,在近年来的生物高考试题的设计中也有所体现。那么,什么是模型、模型方法教育?模型方法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中起什么作用呢?如何评价模型方法的作用呢?

一、关于模型、模型方法

高中新教材必修1对模型的定义是:“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具体的实物或其他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通过抽象的形式来表达”。模型可分为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物理模型是指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的表达认识对象特征的模型如必修1的“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真核生物的三维结构模型”、必修2的“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概念模型是指以文字表达来抽象概括出事物本身特征的模型,如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等;数学模型是指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他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如“J”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N t=N0λt、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数学模型。

模型方法是以研究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是以简化和直观的形式来显示复杂事物或过程的手段,是逻辑方法的一种特有形式。生物模型方法是指利用模型方法,寻找变量之间的关系,构建生物模型,然后依据模型进行推导、计算,做出预测的方法。

模型舍去了原型的一些次要的细节、非本质的联系,以简化和理想化的形式去再现原型的各种复杂结构、功能和联系,是连接理论和应用的桥梁(模型和原型的关系如下图)。

原型

解释 抽象化

模型

证明 具体化

理论

二、研究方法 1.实验对象

在进行本研究前笔者在2007学年对任教学校的高一年段900多个学生,进行了有关“生物模型教学”的调查问卷(见附录),目的在于了解样本,明确抽样的方法。本研究从高一年段的九个班级中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确定了一个实验班(每班60人)和一个对照班(60人),二个班级学生程度相同,共计120名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实验班和对照班都使用同一教材,各班授课时数、教学进度、教学内容相同,学校组织的期中期末考试相同。为了避免由于教师带来的差异,每个班级都由同一个教师来教学。

2.实验设计

首先,选择了高中生物必修1“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为学生的学习内容,在教学中实验班运用模型法策略进行相关教学,以分组教学和小组讨论为主二者所占的时间为整堂课的2/3以上,并结合个别辅导。教师必须兼顾每个学生的学习,师生的角色经常互换,采取鼓励、点拨、尝试、评价等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对照班则运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方法进行相关的教学。

其次,为了说明建构模型策略教学对实验组的学生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及学业成绩是否有影响,在接下来的生物教学中两个班级在 必修1“真核生物的三维结构模型”的教学中,两个班级都运用建构模型策略进行教学。

本研究中,以针对两个班的学生的不同教学方法为自变量(以班级为研究的单位),以观察、记录、评价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及学业成绩为因变量。

3.实验操作

实验班运用构建模型策略进行必修1“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与学。具体方法是:在综合学生意见的基础上,根据异质组合,优势互补的优化组合原则,让实验班每5位学生组合成一个小组,共组成12个小组,并自主推选学习组长。在教学中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准备模型构建的材料并思考构建模型的方法。表1是一个小组在学习中构建模型的小组记录表。

表1

构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小组记录表

项 目

主 题

构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组 长

刘ⅩⅩ 组 员

李ⅩⅩ、陈ⅩⅩ、邱ⅩⅩ

完成活动需要了解的知识

生物膜的组成成分,生物膜的功能 活动所需的材料

大头针、铁丝、不同色彩的橡皮泥若干、乒乓球等 活动的步骤

略 预期效果

完成模型的时间

从当天的模型构建课开始至一天后的生物模型

构建评价课为止(2007.12.11至2007.12.13)。利用课余时间

小组成员自评与互评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小组互评,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评分。在学生的共同讨论下,评比的项目及等级见表2。

表2 模型构建评比表

优 良 中 及格 差 4 3 2 1 1.模型的科学性

2.模型的材料选择的合理性及便捷性 3.模型的完整性 4.模型的美观性 总 评

让评选中积分最高的两组进行课堂展示并由小组代表讲解模型构建的方法和步骤,归纳总结生物膜的结构特点。聘请几位有丰富教学经验的生物科任教师参与点评及指导。最后把小组互评、教师总评的成绩相加求平均值,作为小组成绩

在必修1“真核生物的三维结构模型”的教学中,两个班级都采用构建模型策略进行教学。具体的方法和步骤都模仿实验班构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时来进行。

三、实验结果及讨论 1.模型构建的评分及其结果

通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总评结果表明实施模型方法的教学后,进行实验班模型构建能力的纵向比较及实验班和对照班模型构建能力横向比较,实验班的学生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以小组为研究的单位,满分为20分,其中最高分为18分,最低分为5分。

表3

模型构建评分成绩比较表

实验班第一次模型构建

实验班第二次模型构建

对照班模型构建

组数

平均分

11.5

14.25

11.08 通过实验班第一次模型构建与第二次模型构建进行纵向比较可见第二次模型构建平均分(14.25分)高于第一次模型构建(11.5分),在教学中发现学生是否主动的进行选材、构思、自主的参与模型构建影响着学生今后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实验班和对照班模型构建能力横向比较,可见实验班第二次模型构建平均分(14.25分)高于对照班模型构建平均分(11.08分),对学生进行模型构建的教学策略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生物教学中模型方法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模能力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构建模型所需时间

通过构建必修1“真核生物的三维结构模型”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各小组进行观察,记录各小组完成模型构建的时间。实验班的各小组都能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对照班除了有3个小组能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外,其他小组都拖延时间,甚至有个别小组无法完成。

通过建立以小组为学习单位的模式,发现和培养了研究活动中的优秀者,他们不但起了一个榜样作用、而且能帮助老师进行辅导,缩短活动的时间,显然是活动中的“小老师”、“小帮手”。

3.实验班的学习成绩进步显著

实验结束后,进行统一的以单元考试,单元考试的内容通过图文结合的试题设计紧扣模型构建中的相关知识。发现实验班的学习成绩略高于对照班,且有一定的差异,实验数据统计见表4。表4 实验班与对照班学习成绩均数差异检验

班级 N

实验班 60 89.12 7.87 4.56 P<0.01在0.01

显著水平上差异显著

对照班 60 83.31 9.56

从表4结果可以看出,实验班的学习成绩进步较大。学生通过自主的细胞模型的构建能够深入的理解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并提高了学生识图的能力。在教学中把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作为教学的出发,从中促进学生自由的发展,激发对学习自然科学问题的思考和探究,不断产生成功感。从而有利于加强学习的动机,建构自己的认识,提高了学习效果。

四、建议

根据本次研究的结果、学生的实际水平及学校的教学条件,针对模型构建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评价方式的改进

在进行评价方式的选择上,建议开展学生的自评和小组的互评,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及体验,让学生明确构建模型中的关键点,让学生具有清晰的思路,明白自己的不足。2.加强合作小组组长的培训

开展班级模型构建活动之前可以组织各合作小组的小组长进行培训,让他们在活动起带头作用,榜样作用,从而缩短教学时间,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3.加强模型课件的教学作用

不是所有的模型构建都要进行实物操作,老师应依据模型的不同类型,指导学生结合计算机,利用多媒体,精心制作模型课件。模型课件具有动态效果,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的特点。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能。

可见,实施模型方法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业成绩,但有教师工作量大,教学过程耗时的缺点。笔者所任教的学校为普通高中,高中每个班级的学生数一般在60多名,个别可达70多名,而且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的不是很理想。研究表明在教学过程中要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实施模型方法的教学)会出现教学过程耗时,教具短缺,组织教学难等问题。

面对新教材改革,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是一个新的挑战,教学改革不仅要促使教师转变教育观念,还要敦促他们不断反思固有的教学方式,努力改变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而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能让学习体会到探究学习与以往学习方式的不同之处,感受这一新的学习方式的活力。

第五篇:物理教学中的STS的教育(论文)

大学研究生学位课程论文

论 文 题 目: 物理教学中的STS的教育

物理教学中的STS的教育

摘 要:本文先阐述了在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的目的和意义,进而分析物理教学中实施STS教育有四方面的优势,最后又进一步提出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

关键词:物理教学、STS

STS是英文“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和“社会”(Society)第一个字母的缩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首先在英、美等国兴起的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在物理教学中进行STS教育,其目标是不仅使学生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使学生懂得这些知识的实用价值,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技术意识和社会意识,使学生形成关于科学技术与人类福利、社会发展相统一的价值观,并努力推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进步;进而去引导学生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乃至观念、意识、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去研究并掌握如何对这些关系进行有效调控,从而使人类文明得以长期稳定。因此物理学与STS问题有着天然、广泛的联系.

一、在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STS教育的宗旨是培养能够了解科学技术及其社会价值,了解现代社会对科学技术发展的需求且能够应用科学技术的人才,它要求科学教育要面向现代化,要注重渗透技术教育,要把科学教育和当前社会发展、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影响,理解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社会价值。物理教学内容与技术、社会和生活密不可分,基本教学目标之一是向学生介绍最基本的物理概念和规律,而教学内容中涉及到的运动、力、热、声、光、电等物理现象都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是物理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物理教学从其内容本身讲就必须联系技术、生活和社会加以展开。

二、物理教学中实施STS教育有四方面的优势:

1、物理教学与STS教育有着极大的相容性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物理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如果实现了物理教学与STS教育的结合,STS教育所具有的多样性、开放性、综合性、参与性等特点,对消解和纠正长期以来物理教学中存在的封闭灌输、单一狭义、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等弊端将可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2、物理学中蕴涵着极为丰富的科学方法论思想

现代科学观点把科学视为一种不断前进和自我矫正的对于大自然的探索过程,所有的科学知识都是科学探索的结果。STS教育中的“科学”,不只是静态的科学结论,也含有动态的科学过程。在科学探索过程中,还需要有正确的科学态度、先进的科学方法和坚韧的科学精神,就STS教育来说,主要是提高人的这 些科学素质。物理学中蕴涵有极为丰富的科学方法论思想,假如能把这些内容同具体的物理教学有机融合起来,使之转化为有血有肉的物理研究方法和物理思维过程,则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研究能力是很有促进作用的。

3、物理教学中有着丰富的STS教育内容 物理教学中的STS教育内容是极为丰富的,即使在中学物理教科书上也有不少体现。例:噪音的危害问题、惯性与交通问题、能量与能源问题、内能利用与污染问题、电器使用问题、核能与核辐射问题等。在物理教学中,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学习进行拓展、加深。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懂得科学知识的应用,懂得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和利用正确的价值观处理社会问题的能力。

4、物理教学要求与STS教育任务是一致的 物理的教学内容应该是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常见、常用知识,是今后学习文化、科学、技术、适应现代化所需要的预备知识”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初步知识及其实际应用,了解物理学知识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由此可以看出,不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目的,都蕴涵了STS教育的思想。因此,在物理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只要将物理再向生活和环境延伸,给学生的智慧和思想以倾向性的触发,既体现了STS教育思想,又有益于完成物理教学要求。

三、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

在教学实践中,根据STS教育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在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探究自然界中的各种物理现象,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自然界中的各种物理现象是比较复杂的,教师可在物理教学中尽可能地联系各种自然现象,突出基本的物理原理。例如:学习了物态的变化后,要求学生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观察并探究电冰箱中的物态变化:放进冰箱的新鲜蔬菜过几天为什么会失去水分?如何才能保留这些水分?让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物理现象,寻求最佳解决问题的办法。课后可以布置探究性活动,如:调查学校和家庭的用水状况,设计一个学校或家庭的节水方案;调查当地水资源的利用状况,并对当地水资源的利用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使学生对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的社会问题有充分认识,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

2、紧密结合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收集STS教育素材,提出一系列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及生活体验进行探究,最后解决提出的实际问题。例如:电能表是生产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仪表。我校使用的电能表的表盘上都标有2500R/kwh。如何用秒表和电能表测白炽灯、电熨斗等用电器的功率?如何检查电能表的准确程度?如何测照明电路的实际电压?分别是怎样计算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推导了一系列公式,然后在课外进行测量。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电功、电功率的理解,掌握了电能表的使用方法,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探索能力和操作能力,为以后深入学习和参加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充分挖掘物理教材,介绍一些现代化科技成就,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联系现代科学技术反映了物理学习的时代特征,使学生能够 用现代观念看待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使学生加深对现代科学技术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现代生产技术问题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了解物理学习的社会意义。

例如:学习激光时学生了解到激光具有方向性好、单色性好、亮度高的特性。接着可介绍激光在高新科技中的应用:利用激光方向性好的特性制成的激光雷达,它可以准确地测量目标的距离、方向和速度,对卫星、导弹等目标进行精密跟踪;医学上利用亮度高的激光作“光刀”来切开皮肤、切除肿瘤或做其他外科手术,不仅能完全消毒杀菌,而且手术时间很短,减小患者痛苦;利用激光单色性好的全息摄影,在防伪、防盗等技术上更是一般光源所不及。从这些介绍中,学生把“激光”这个物理概念与社会生活上的一些尖端科学技术联系在一起,认识其物理原理。

4、利用课本中的相关知识点引导学生接触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如环境保护、能源危机、噪声污染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使学生意识到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从而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例如,观看录像或实地参观电厂,了解生产过程和应用情况,调查生产过程中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提出治理这些污染的设想等。又如结合影响蒸发的几个因素就植树造林与保护水资源的关系引导学生写一篇调查报告。要求检索相关的地理和环保知识,了解我国水资源分布与植被分布之间的关系,并从影响蒸发的因素上分析开发大西北与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间的关系。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交流调查心得,评比所写的论文或报告。这样,使学生从物理学的角度形成保护环境、防止噪声污染和开发可再生能源的社会意识,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在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是深化物理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学习科学的兴趣、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也相应地提高了。为此,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更新知识,结合现代科技的应用,根据现行教学大纲、教材的需要和未来社会实践中生活的需要控制渗透的深度、广度,不断充实教学内容,使物理课具有时代的气息。

参考文献:

[1] [美]李克特著顾昕张小天译(1989)《科学是一种文化过程》北京:三联书店 [2] [美]L·劳丹殷正坤等译(1989)《科学与价值》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3] [法]维克多·奥斯特(1996)“未来几十年理科教育的目的”《教育展望》第93期中文版1996年第1期P37 – 44 [4] [法]克里斯蒂昂·苏贡(1986)“关于自然科学教育新方法的一些想法”《教育展望》第56期中文版1986年第5期P47 – 52 [5]钟启泉主编(1993)《国外课程改革透视》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6]STS教育研究小组编著(1990)《STS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7]孙可平1999“STS课程综述”《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2期

[8]物理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物理课程标准解读[M].走进新课程丛书.长沙: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6月版.4-11 [9]赵凯华.物理教育与科学素质的培养[J].大学物理,1995: 14(8): 2 3

下载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中STS教育实施策略初探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中STS教育实施策略初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STS教育的措施和感悟(最终定稿)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STS教育的措施和感悟 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实验初中(224400) 陈 刚 摘 要:为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本文结合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实例,探索......

    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心得[范文大全]

    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心得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提高生物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等是高中生物课程的......

    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总结

    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总结随着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不断的深入,作为生物教师的一员,本人经历了新课程课改的全程教学。经过三年的新课程、新理念的学习和研究,我取得了不少的收获,也......

    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思考

    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的思考 虽然我们都接受了新课改的通识培训和专业知识培训,也聆听过专家的指点和报告,思想上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准备,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开展新课程教学的许多......

    娄底市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实施情况[精选5篇]

    娄底市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实施情况 高中课程改革是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场由课程改革牵动的整个高中教育的全面改革,是一场反映时代精神的深刻变革......

    高中生物新课程新课改教育教学工作总结(五篇模版)

    高中生物新课程新课改教育教学总结 随着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不断的深入,作为生物教师的一员,本人经历了新课程课改的全程教学。经过三年的新课程、新理念的学习和研究,我取得了......

    化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策略

    化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策略 海门市包场中学(226151)王勇 没有创新就没有社会的进步,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

    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差异教学”

    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差异教学” 摘 要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生物教学也在不断进行改革,高中生由于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学习能力等各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对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