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工作总结(081126)
上海市金山区农村信息化 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工作总结材料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支持和指导下,我委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在我市金山区组织推动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建立工作协调推进机制。在市“三农”工作领导小组的工作框架下,成立了由原市信息委(现市经济信息化委)牵头,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农委、市教委、市科委、市卫生局、市文广局等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农村信息化工作资源,指导金山区各项试点任务有序推进,并及时总结提炼试点经验,形成指导面上工作的政策文件和规范意见。
2.加强相关工作的统筹。着眼于资源集约利用的原则,在总结金山区为农综合信息服务站建设经验的基础上,联合市农委、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等7个部门共同印发了《关于统筹推进为农综合信息服务工作的意见》,对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东方农村信息苑、为农综合信息服务千村通等工程的相关资源进行了统筹,在场地、系统、设备、人员和等方面提出了集约化建设的要求,提高了综合应用效率,避免了重复投资的问题。
3.指导开展城镇电子政务工作。为探索信息化支撑农村管理,提高农村基层管理水平的新模式和新途径,在金山区城镇政务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试点的基础上,形成了《上海市城镇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指南(试行)》,对全市城镇政务管理信息化和镇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工作进行了规范,较好地提高了农村基层公共管理信息化和镇务、村务公开水平,促进农村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建设。
4.推动政企合作不断深入发展。在工信部的大力支持下,在金山等区县开展了“集约化建设、多样化服务、市场化合作”的探索。一是依托电信运营商的ASP平台,开发建设农事管理系统、农产品身份追溯系统、农产品销售系统和农业生产服务系统等系统,对金山区优质农产品信息进行统一采集、管理和发布,即拓展了电信服务商的业务领域,扩大了农业企业和农户的商机来源,又加强了政府对农产品的监管力度。二是在工信部的支持下,与联想、微软等IT企业合作,在5个农村区县16个乡镇30个村建设了一批为农综合信息服务站,较大地提高了这些地区的信息化服务水平。
明年,我委将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管理办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工作指导和项目管理,注重经验总结和提炼,推进金山区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工作不断深入发展,确保试点任务的顺利完成,推动全市农村信息化工作全面发展。
我市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工作取得的成绩与工信部信息化应用推进司领导的指导和关心是分不开的。希望工信部信息化应用推进司的领导今后继续关心我市的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加强对我市的工作指导和支持。同时,建议工信部加强试点地区的工作交流与沟通,定期以组织学习考察、经验交流会议、工作情况通报等方式,加强国家和地方以及试点地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促进试点地区的共同发展。
附:金山区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工作总结
整合资源 注重创新
探索发达地区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模式
——金山区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工作总结
2007年以来,金山区认真贯彻中央及上海市有关件精神,积极按照原信息产业部《关于开展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工作的意见》的要求,以开展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工作为契机,在原上海市信息化委员会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指导下,以信息化服务“三农”为目标,以开展“一站二网二平台”(即:为农综合信息服务站、互联网、政务外网、城镇政务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工作,现已取得初步成果。
一、主要工作和成效
在试点工作中,我们根据农村地大面广、农民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的特点,遵循“整合资源、相对集中、服务农民”的原则,注重资源整合和政策聚合,紧密围绕服务“三农”这一主线,创新服务方式,强化服务功能,以为农综合信息服务站为主要渠道,以两个平台建设为抓手,以统一的网络为纽带,探索形成了“一站二网二平台”的服务模式,为缩小数字差距,统筹城乡发展提供支撑。
(一)强化服务功能,打造一个服务载体
为解决农村地广人稀,农民办事不便的问题,我们坚持“方便农民,就近服务”的原则,结合社区事务受理服务、卫生、文化活动等三中心的建设,在村委会建设集多种功能为一体的为农综合信息服务站,探索了“集约化建设、多样化服务、市场化合作”的建设和运营模式,使农民足不出村就能享受政府事务代办、农业生产销售咨询、医疗卫生、文化娱乐、教育培训、公用事业代办等6种综合信息服务,既承接了国家、本市重大涉农信息化项目,又极大地方便了农民获取农业生产、生活信息以及各类政府公共服务。这种服务模式得到了市级有关部门的认可,原市信息委等7个市级部门联合印发《关于统筹推进本市为农综合信息服务的意见》,在全市推广。
(二)完善网络环境,夯实两个网络基础
在加强全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制定《关于加强金山区信息基础设施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意见》,积极推进区域内信息管线集约化建设,建成了区、镇、村三级政务外网网络和覆盖全区各村委会的宽带互联网络,为为农综合信息服务站内的各种信息终端提供统一的政务外网和互联网接入,既整合了网络资源、避免了多渠道重复投资,又保障了网络安全和传输速率。同时,大力推进无线通信,完善农村地区的无线覆盖,在区农委、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相关镇、村等农业生产场所配置了农信机131台,为农业生产和销售提供综合信息服务。
(三)创新服务模式,构建两大服务平台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构建城镇政务管理和涉农综合信息服务两大平台,为为农综合信息服务站应用服务提供支撑。
一是城镇政务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利用覆盖区政府及各镇(金山工业区)、街道并延伸到村(居)委会的政务外网,将电子政务服务资源向农村基层延伸。该平台融合了政务管理和公共服务为一体,包含城镇政务管理和社区事务受理两个子系统,能在村委会代办4类19项政府公共事务项目和受理10类329项咨询项目,提高了农村基层管理和服务水平。
二是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在生产管理方面,着眼于加强对农业生产的决策分析能力和管理能力,开发了规模经营户生产档案管理分析系统,具有农业生产信息上报和国家农业补贴核对功能,既有效提高了规模经营户管理工作的效率和信息的利用率,也使国家补贴真正发到农民手中,杜绝了虚报瞒报现象。在信息服务方面,充分发挥企业在电子商务运营方面的优势,支持上海电信依托“商务领航”平台开展农事管理、农产品销售和农业生产服务等系统的建设,统一采集金山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类信息,从而提高农业企业的生产效率、扩大商机来源。
(四)精心组织实施,全面普及信息化知识
着眼于提高农民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让农民共享信息化带来的成果,我们加强了信息化知识的普及与应用技能的培训工作。2007年,金山区配合原市信息委开展新农村信息化培训教材编写,并在枫泾镇开设了首批村干部培训班,尝试与探索适应农村特点和特色的信息化培训工作。2008年我们又按照本市“千村万户”农村信息化培训普及工程的要求,成立了由区信息委、教育局、妇联、农委等部门组成的工作小组,落实培训计划,对金山区10个培训点进行了认定与授牌,并对各培训点的相关教师进行了师资培训及指导,规范操作流程,确保培训质量。经过精心组织与合理安排,共完成3066人的培训和20139人的宣传普及工作。
二、工作做法和经验
(一)整合资源,统筹建设。在试点工作中,我们综合考虑了有关涉农综合信息服务工程对网络、场地、设施和人员等资源的配套要求,坚持建设、管理、运维“三统一”的原则,统筹规划服务站建设。在网络方面,统一接入政务外网和互联网,既整合了网络资源、避免了多渠道重复投资,又保障了网络安全和传输速率。在服务场地和设施方面,结合行政村现有布局,落地各项市级涉农信息化项目,达到资源充分利用和便民利民的目的,满足农民各类需求。在人员和管理方面,建立区、镇、村上下贯通的管理服务机制,制定了相关的管理规章制度,明确了村信息员人员和职责,规范了服务程序和内容。
(二)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充分发挥政府公共服务资源和企业商业服务资源的优势,与众多运营商和IT企业广泛开展合作,探索形成了良好的农村信息化投入和产出机制,共同推进农村地区信息化建设。一是在服务站中设立电信、移动等运营商的代办点,运营商对服务站的建设和运维给予补贴,既拓展了运营商的业务、方便了农民,也减轻了政府和村的负担。二是引导上海电信利用商务领航平台,探索了针对规模农业生产企业的信息化服务模式。三是在工信部和原市信息委的支持下,联合惠普、英特尔、微软、联想等公司在农村设立信息化体验中心,实现合作共赢。
(三)形成机制,长效服务。
在试点工作推进过程中,我们在积极开展信息化建设的同时,注重探索与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为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的长效推动机制。一是组织领导机制,成立了由两位副区长任正副组长,区政府办公室、信息委等21家单位为成员单位的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试点工作。二是协调管理机制,明确区、镇、村三级层面地责任单位和人员,分工合作,共同推进各项试点任务有序开展。三是加强制度规范,制定了《为农综合信息服务站电脑管理办法》、《信息室管理制度》、《多功能室管理制度》等规章制度,规范为农综合信息服务站内部管理和服务,使为农综合信息服务站的各项功能得以有效实现。四是设备管理制度,对不同层面的信息化设施(设备)进行了分级管理,落实各种信息化设备的管理主体,发挥信息化设施的最大效益。
三、主要问题和下一步工作设想
金山区“一站二网二平台”的服务模式得到了广大农村居民、基层组织、相关部门和市领导的认可。其中,为农综合信息服务站和城镇政务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应用模式在市有关部门的联合推动下,在本市其他区县推广。但是,尚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一是涉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整合共享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农民信息化意识和技能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的市场化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为此,我们下一阶段的工作思路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工信部和上海市相关文件要求,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注重实效,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部门联动,资源整合,切准一点,抓住一线,铺开一面,做成一块”的思路,继续以“一站二网二平台”为主要抓手,进一步整合各类资源,做好涉农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丰富综合信息服务的内容,完善市场化运维机制和长效机制,全面完成各项试点任务。
1.继续推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夯实与优化农村信息服务基础。我们将继续依托通讯运营商,加强对全区各镇、村的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加强区域内的信息基础设施的共建公用,优化与完善全区各镇、村的宽带网络,在全区实现无线覆盖,促进农信通等设备的普及,满足政府管理、服务和普通农民生活、娱乐的需求,使他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享受信息化带来的成果。
2.进一步完善城镇政务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和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功能,加大信息资源开发与整合的力度。以提高涉农信息的实用价值、强化“三农”服务为应用重点,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任务:一是完善城镇政务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深化农村土地资源管理、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和村级财务管理系统的建设,进一步加强镇务、村务管理和信息公开。二是完善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重点是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信息化水平,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
3.拓展为农综合信息服务站的功能,完善为农综合信息服务站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增强和完善为农综合信息服务站的功能,通过农村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把种籽、化肥、农药和农机配件销售下延到为农综合信息服务站中。进一步完善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的长效机制,包括:组织领导机制、协调管理机制、企业合作机制、人员培训机制和设备管理机制等,保障农村信息化服务能长期有效地推进、运作。
4.继续实施“千村万户”农村信息化培训普及工程。充分利用为农综合信息服务站内的相关设施及资源,开展针对村干部、村工作人员、村信息员等农村基层管理者,专业农民以及有积极性的普通农民的农村信息化培训和针对普通农民的信息化宣传普及工作,提升农民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宣传普及对象的信息化意识,让他们切实感受到信息化所带来的便利和实惠,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第二篇:上饶市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总结
上饶市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
工 作 总 结
上饶市是原信息产业部于2006年确定的首批“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市。两年来,我们坚持“政府引导、企业参与、整合资源、围绕产业、市场运作”的工作思路,构建了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了全市统一的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上饶生猪产业系统和近千个农村信息服务点,探索了市场化建设和运营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2006年12月,在香港世界通信展上吴邦国委员长通过视频与我市玉山四股桥乡大洋村农民、农业专家进行了实时交流;2007年11月,英国牛津大学的瑞雪博士(Rachel Murphy)专程赴我市调研农村信息服务情况;2008年3月,中央电视台第七套《聚焦三农》栏目摄制组对我市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做了专访,并于4月7日在中央电视台第七套节目播出。
一、打牢基础,统一平台,建设站点,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初具规模
1、建成覆盖全市各乡村的通信网络,初步解决了综合信息服务的传递基础问题。两年来,我市共投资9个多亿,实施“村村通”和“自然村通电话”工程,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居中西部前列。截至2007年,实现了100%自然村通电话,100%行政村通移动电话,96%行政村通宽带,50户以上自然村通移动电话;全市电话总数达102.58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162.20万户,初步形成了大容量、高速率、覆盖全市城乡的信息通信网络,为我市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奠定了坚实的传递基础。
2、建成全市统一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初步解决了信息资源的集中处理问题。我们打破逐级建平台的传统方式,由市级建设一个统一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该平台具有信息发布和查询、信息采集、远程教育、专家咨询和在线应答、短信服务、网上交易、基层政务和视频点播等八大功能。目前平台已初步实现集中收集、整理、发布市、县(市、区)各涉农部门、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批发市场、种养大户的各类涉农信息;能够为电脑、电视、电话、手机、IPTV等多种终端提供信息的互动。2007年,我市玉山县通过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外销柑桔120余万斤,柑桔价格由原来每斤0.3元提高到0.8元,为桔农增收60万元。
3、建成530个信息服务点,初步解决了综合信息服务的进村入户问题。从2006年起,全市共建设信息服务点530个。主要有企业信息服务点、农业特色信息服务点、共享信息服务点和乡镇(村)信息服务点等四种类型。企业信息服务点在农业企业和涉农企业的信息中心(站)建立;农业特色信息服务点围绕全市的一种特色产业,在具有一定规模的种养大户、经纪人、农产品专业市场中建立;共享信息服务点主要与“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文化共享工程”、“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示范点相结合。乡镇(村)信息服务点主要在乡镇、行政村所在地部署。其中乡镇信息服务站具备三大功能:一是展示功能,即通过全球眼系统、LED电子屏等,在互联网上向全世界展示本乡农产品和工业产品;二是查询功能,即通过电子显示屏、触摸屏、电脑、电话、农信通等传播手段,查询人才市场信息和农产品供求信息;三是培训功能,即通过IPTV、电脑教室等对农民进行农业科技知识、市场经济知识、党员教育、电脑操作等方面的培训。这些信息服务点的建立,把信息带到农民的身边,最大限度、最大可能地直接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为信息进村入户提供了一条有效的渠道。如玉山县四股桥乡和该乡的大洋村信息服务点,从建立至今引来了浙江、福建等地客商,连片种植西瓜达1200亩,在大塘、潭头总投资310万元的甲鱼养殖基地,大洋村年出栏3000头的养猪场,200余亩冷水茭白,4000亩本乡土专家培育的紫宝香糯,3100亩花卉苗木基地和玉山生态旅游观光园,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增产增收的良好效果。
4、开展大规模的信息化培训,初步解决了农村信息员队伍的素质提高和农民信息意识的提升问题。我们通过培训班和信息大篷车等方式,在全市培训农村各类人员8万余人。特别是充分利用信息大篷车用于农村信息化培训。目前,信息大篷车共出行44050公里,培训137个课时,对全市120多个乡镇的1900多名农村信息员进行了信息化培训。我市的信息大篷车培训量在全国排名第三,得到赛迪集团领导的表扬。
5、探索商业运营机制,初步解决了综合信息服务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我们在资金投入方面,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建设、谁维护”的原则,基本形成了“政府引导,企业投资”的模式,公益资源整合等由政府负责,其它的建设和市场资源整合等由企业参与投资。据初步统计,各类企业在农村信息化方面的投入达8个多亿;在信息服务点的建设方面,采取信息服务与电信代办点、农家小商店等相结合的方式,保证信息服务点的自我生存;在信息终端方面,完全走市场化道路,由电信运营商与电脑商联合出台捆绑宽带上网、分期付款的方式,农民每月只付198元就能得到一台联想电脑和两年上网的服务,推出两个月就办理用户2000余位;在运营维护方面,信息服务商和平台建设方共同合作,独立进行综合信息服务经营,以农民能够接受的方式和价格提供信息服务,通过信息增值服务、广告业务、技术服务、信息中介等市场化发展项目,获得市场效益。
二、政府引导,整合资源,市场运作,全力推进农村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工作
1、理清思路,构建信息服务体系
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是一项崭新的课题,如何开展没有先例可鉴,也是试点工作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我们通过到兄弟省、市考察学习,召集相关单位、企业开座谈会,开展学术研究等方法,逐步理清了开展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的思路,构建了以通信网络为基础、以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中枢、以信息服务点为落脚、以多种接入方式为载体、以各类涉农信息资源为核心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的体系框架。整个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由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信息传递、信息应用和信息反馈等五个工作流程组成,政府部门、电信运营商、信息提供商、信息服务机构、信息服务对象在体系内发挥不同的作用,从而使综合信息服务得以实现。有了这个体系框架,我们就能准确地把握综合信息服务的流程,把握各个主体在综合信息服务中的职能和作用,能够制定出符合综合信息服务特点的工作方案。
2、强力推动,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领导高度重视。2005年,我市就成立了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试点市批准后,又成立了以常务副市长为组长、分管农业的副市长为副组长的“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领导小组,使我市农村信息化工作在组织领导上得到了强有力的保障。市委书记、市长都亲自过问,经常听取农村信息化工作汇报,亲自部署农村信息化指导意见的起草,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增加市信息化办为成员单位,并将“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工作纳入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当中,统一部署。
出台相关政策。首先是将“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纳入《上饶市“十一五”电子政务规划》当中,综合考虑,统筹建设。试点市批准后,又及时下发了《上饶市国家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实施方案》。为加大推动力度,2008年,市政府又专门下发了《关于推进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强调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号召全市上下协调配合,积极开展工作。
给予大力扶持。我市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均财政收入只有862元,但全市财政共投入650万经费,用于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信息大篷车运行、涉农网站建设、信息资源整合、信息服务点的建设补贴等。其中给予每个信息服务点财政补贴1000元经费。
3、整合资源,提高信息共享程度
从部门方面,争取支持。我们主动上门,介绍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的意义和实现方法,争取他们的支持,共协调了50多个行政和企事业单位共同参与综合信息服务。从资源方面,我们提出了“四合用”。一是合用网络资源。各部门的涉农服务工程不再重新建设物理网络,充分利用现有的农村通信网络。二是合用平台资源。市级建设统一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各部门的涉农服务系统均列为平台的组成部分,市直和县(市区)共享平台资源,无须另建平台。三是合用信息资源。各部门的涉农信息都要能够共享,通过统一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和各自的系统,向农村提供信息服务。四是合用信息服务点资源。整合各部门在农村的服务机构,如农技站、农村党员远程教育、“万村千乡”小商店、文化资源共享点和电信运营商业务点等等,做到一点(站)多用。从方法上形式多样,如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在内容上由组织部负责整合;在平台上向综合服务平台提供链接;在教室上与信息服务点合用;在视频会议室上与政府视频会议室合用等等,只要不重复建设就达到目的。
4、突出亮点,开展特色产业服务
农业产业化是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途径。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直接为特色产业提供综合信息服务,使综合信息服务发挥更大的作用,也是我们试点要探索的问题。因此,我们针对我市生猪产业在全省的强势地位,建设了上饶生猪产业系统。该系统主要有市场行情、技术推广、饲养管理、网上展示、供求信息、网上交易、行种养殖、专家医院、生猪加工、行业资讯等十大功能。同时我们在全市的生猪产业方面的养殖大户、兽医站、专业市场、行业协会、饲料和肉制品加工企业等建立专业信息服务点网络,每个点配备一台电脑,接上宽带,登录上饶生猪产业系统。一年多来,他们利用这套系统,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在养殖致富之路上尝到了甜头。一是提高了养殖户的科学养殖技术水平。利用生猪产业系统上实用的养殖技术资源,可以对他们进行反复培训,使他们能不出门便掌握了科学养殖技术,大幅度提高了养殖的经济收入。二是便于他们查询实用信息。由于能从网上及时了解市场行情,养殖户卖猪能有个好价钱,增加了农民的直接经济效益。今年2月辽宁的一个客户从系统网站上获知我市万年县裴梅镇销售良种种猪的信息后,以较高的价格,一次就从我们这买走二元种母猪300头,农民收入39万余元。三是使饲料、种猪、仔猪、肉制品等产品销售扩大了市场份额,为他们增加了收入。
5、破解难点,探索市场运作的模式 综合信息服务的最大的难点是找到市场化的运作模式,让服务能够持续下去。因此,我们一直鼓励企业积极探索。在信息服务点方面,主要是通过电信业务代办、收取部分佣金、提供部分娱乐活动、卖一些饮料、书报等商品解决生存问题;在电信运营商方面,主要是通过宽带接入、电话、手机短信、IPTV等获得收入;在信息提供商方面,主要是采取和电信运营商分成的方式获得利润;在设备提供商方面,主要是销售设备的利润。例如我市铅山县葛仙山乡杨林村信息服务点的年收入约在20240元,主要由电信业务代收费(1300元)、部分佣金(800元)、兼营报纸和食品(5000元)和信息娱乐机时费(13140元)三部分组成;年开支约在12400元,主要在设备投资(5000元)、电费与耗材费(3000元)、店租(2000元)、宽带接入费(1200元)和税费(1200元)五项开支;核算年利润在7840元,信息服务点基本维持自我生存。
三、扩充功能,完善机制,做大规模,确保农村综合信息服务持续发展
两年来的实践,我们感到农村综合信息服务虽然有了较好的起步,但存在着三个难点问题。一是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功能还没有完全实现;二是提供农民真正实用的信息还没有做到;三是在整个综合信息服务体系中担负不同角色的企业能够从提供的服务当中真正获得稳定而较好的利润空间还没有做到。因此,我市今后一个时期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建设,将继续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元参与、资源共享、共建共赢、创新发展的原则,采取更加切实有效的措施,全面推进农村综合信息服务。
1、扩充平台功能,增强综合信息服务能力。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在正常运转后,随着信息量、用户会员的增加,对平台功能的需求也会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是深化电子商务功能,重点完善网上农贸商城、电子结算系统、信用管理系统、物流配送系统等,实现网上交易。二是完善数据库。未来对现有数据库资源扩充完善,同时进一步加快重点数据库的建设,联网运行、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发挥数据库资源效益。三是开通多种登录方式,如手机、IPTV等,实时随时随地进行信息查询、信息发布。
2、丰富传输手段,方便农民多途径接收信息。充分发挥手机、电视、IPTV、信息机的终端设备作用,因地制宜。引进更为低成本普及型计算机及信息终端,采用性价比高、够用适用的软硬件,降低生产成本,还要解决低功耗节能、易于维护、环境适应性强等,以降低使用成本和维护成本,达到降低农民的总体拥有成本,加强对手机用户的信息服务力度,提升信息实用性、快捷性和个性化,使农民喜欢什么就用什么,随时随地接受高质量的信息服务。
3、完善运营机制,实现以信息服务为龙头的全过程市场化。以信息服务商企业为总抓手,发挥信息服务商在信息资源收集整合和开发利用的优势,全面实行信息服务市场化,加强IT企业与信息服务商的合作,做到平台能够维持发展,信息服务点不但能够生存下去,还能获得较好的收入。
4、加大共享力度,实现“上面多条线,下面一根针”。继续加大涉农信息资源整合力度,在各涉农部门间、农业科技单位、农村市场开展横向信息交换,完善各类涉农信息数据,包括本地基础信息、政策法规、供求信息、市场信息、文化娱乐节目、农技知识等等,将多种终端、多种功能、多种服务手段、多种应用汇聚在一起,充分满足农民的信息需求。
5、扩大产业信息服务,实现全市所有农业产业信息服务专业化。在生猪产业网取得成功经验后,在全市逐步建起涉及各农业特色产业的服务网络,开拓在粮食、畜禽、水产、茶叶等其它上饶市农业特色产业的信息服务空间,扩大信息产业专业,用信息化助力农业产业的发展,加快构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农业不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
6、扩大信息服务点建设,建成覆盖全市农村的信息服务体系。为信息服务抓住落脚点,把信息送到农户,继续坚持多方投资原则,整合各部门涉农工程,共享资源,扩大信息服务点覆盖面,到2012年,计划建设6000个信息服务点,将服务点从乡镇、村向农业企业、行业协会、普通农户家庭扩展,同时在种养大户广泛发展信息服务点,让信息服务点遍布农村各地,让农民能最近最方便的享受信息服务。
上饶市人民政府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二〇〇八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第三篇:农村商务信息服务试点工作总结
农村商务信息服务试点工作总结
开展农村商务信息服务是商务部贯彻落实中央促进农副产品流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我市实施农村商务信息服务试点工作以来,扎实推进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工作,共培训农民近600人,发布各类信息500多条,帮助涉农企业实现网上购销对接,在2012年夏季农产品网上购销对接会上,我市上报对接商户200多户,发布供求信息300多条,涉及销售品种40多种,求购品种10余个,成交量2973.1万元。
一、加强领导,有序推进。我市市委、政府对开展农村商务信息服务试点工作高度重视,认真作出安排部署,密切关注工作进展情况。召开专题研究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及时成立了试点工作领导机构,并组建了具体实施工作小组,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组织部、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任副组长、党校、财政、农办、农业等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负责组织、协调试点的具体工作。市委组织部牵头组织召开了全市实施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工作动员会、部门协调会等多次专题会议,并切合实际制定了今年的试点工作目标,出台了实施方案,层层将目标任务进行分解,进一步明确了各职能部门目标责任。
二、多方联动,合力推进。为确保试点工作的顺利推进,我们坚持上下合作,部门联动。一是广泛宣传发动。通过电视台、电台、报纸、手机短信等方式,大张旗鼓地宣传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工作的目的意义,向广大农民和涉农企业介绍相关的具体内容;编印简报下发市直有关单位和各乡镇,通报主要作法和工作进展情况,营造了浓厚的工作氛围。二是依托基层组织。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注重依托镇、村基层组织,充分发挥了镇党委、政府和村支两委的作用。全市共发动300余名乡镇、村、组干部,搜集农村商务信息,直接参与农产品促销,形成了市、乡、村三级联动抓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工作的格局。三是整合部门力量。通过组织部的统一协调,电信、农业、党校等单位和职能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积极为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工作提供师资、场地、信息和技术支持。同时,还组织了财政、税务、农业等部门积极为承担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点的涉农企业和专业组织服务,在申报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财政专项补助方面重点给予倾斜。四是发挥协会优势。商务局根据本地的产业特色,牵头组建了蔬菜、生猪、茶叶、红薯等农民专业协会;并为各个协会在新农村商网上建立了信息发布平台,及时发布农产品供求信息,推动农产品网上购销对接。农民专业协会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民,把分散的农户有效组织起来,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大大提高了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的组织化程度。
三、因地制宜,重点推进。我们突出本地实际和产业特色制定了科学具体的实施方案,对试点工作实行重点推进。在布局基层信息点时,我们以点带面、循序渐进,围绕我市的特色产业和龙头企业作文章。我市新阳乡协力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日存栏量达6000头,生产的生猪成功进入株洲百货公司销售,并创下自己的品牌“清泥湾”生鲜肉,在今年的夏季对接会中更是创下了1524.6万元的好成绩;船湾的鸿业种养场也初具规模,今年夏季对接会中,与唐人神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创下1277.5万元的佳绩;官庄的百合和均楚的红薯也在今年的夏季对接发会中卖出了好价钱。
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试点工作中整合当地信息服务网络系统,发挥各种资源优势,联合有关部门和企业,共同开展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的具体做法。
为了使XX市新农村商网与相关涉农网站更好地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我们积极与组织部门的“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联系,建立qq群,互通有无,资源共享。并与株洲百货公司、唐人神集团、华港集团、江西省宇祥薯业加工公司等多家涉农企业对接合作。同时还促进了与一些外地企业和市场的网上洽谈,增进了群众与企业、市场的联系和沟通。
五、下一阶段工作计划
(一)进一步突出为民宗旨抓工作机制。紧紧抓住试点机遇,以创建和完善农村流通信息网络为突破口,以提高农村信息化、组织化、市场化水平为目标,把建设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纳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范畴。我市计划整合现有商务信息网络资源,加快结构调整,创新服务方式,激活流通细胞,建立“三级延伸,四位一体”的信息互通平台(三级为:市、乡镇、村。四位为:政府、协会、企业、农民),上与商务部新农村商网对接,横向与市场联接,下为农副产品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企业、农民服务。进一步拓展农村信息服务的领域,强化信息网络的指导功能;推进商务信息进村入户,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通过优质的公共商务信息服务,有效指导农民生产和销售,实现农民生产销售加工利益的最大化。
(二)坚持“以人为本”抓信息服务工作载体。
充分发挥各乡镇远程教育点的优势,由乡镇党委宣传委员牵头负责,对信息中心的筹建完善与管理实行全程跟踪,建立乡、村、企、户网页,专人负责、及时更新、充实和丰富网页的内容,向各村镇及农户及时发布相关公共商务信息。
(三)以提高上网技能为核心扎实抓工作基础。继续按计划增加投入,扩充信息服务点,扩大信息员队伍,并配置相应软硬件设施。组织信息员进行学习、交流,继续做好信息技术培训,不断提升信息员的业务素质、服务技能;对流通大户、种养大户及对农村商务信息有兴趣的农民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快速提高培训普及率,促其强化市场信息意识,提高商务信息应用能力。
(四)注重实效抓信息服务功能发挥。一是继续围绕本地区主要农副产品,收集、整理、发布相关政策、供求状况、产销地价格、产品加工等信息,并继续探索新方式,开拓网络新功能,提高涉农商务信息服务质量水平。二是积极开展新农村商网购销对接。针对本地农产品的购销需求,充分发挥数据库功能,及时更新信息数据,为新农村商网建立专门数据库提供基础数据。将当地需外销和求购的农副产品信息收集并上传至市信息站通过新农村商网发布。三是继续帮助解决农产品购销中的实际问题。根据本地农产品购销中的实际需要,应广大农户和各类农产品购销组织的要求,开展市场信息咨询、购销双方牵线搭桥等延伸服务。
六、工作建议
1、请省商务厅配备商务信息专项资金,增加经费投入,提高信息工作效率。
2、加大培训力度,得高信息员工作水平。
通过试点工作的实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认识不足的问题,工作开展起来有困难。对基层农民、农业种养大户、涉农企业的资料和信息掌握不全,信息员有时无法准确把握各乡镇产量大、销路不畅的农副产品信息,这些都对工作的开展有一定的困难。
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工作的力度,努力建成以市(市)级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站为中心、辐射全市的农产品供求信息收集和发布网络,充分发挥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工程的作用,取得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成为全市新农村建设新的亮点。
第四篇:2013信息化试点工作总结
求真务实,扎实推进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资源有效应用
——汤口中心学校2013年上半年信息化试点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我校根据省、市、区关于教育信息化建设与信息化资源应用的有关指示和精神,认真贯彻,积极实施。根据我校信息化试点校的计划,在信息化硬件设施建设和信息化资源建设与整合等领域做了积极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主要工作和成效
在试点工作中,我们根据农村基础教育状况地大面广、点多学生少,教师少课程杂的特点,遵循“整合资源、相对集中、服务点校”的原则,注重资源整合和服务聚合,紧密围绕服务“教师”这一主线,创新服务方式,强化服务功能,以为中心校资源站为主要渠道,以两个平台建设为抓手,以统一的网络为纽带,探索形成了“一站二网三平台”的服务模式,为缩小信息化差距,统筹校点发展提供支撑。
(一)强化服务功能,打造一个服务载体
为解决农村小学地广人稀,师资缺乏、课程难开好的问题,我们坚持“方便教师,就近服务”的原则。结合中心校整体网络布局与建设,在村小建设校校通,增容量、提网速,探索了“集约化建设、多样化服务、跨点校合作”的建设和运营模式,使农村小学没有美术老师能上美术课、没有音乐老师也能听到学生的 歌声,没有专业的英语教师学生也能说标准的英语。这种模式得到了有关部门的认可,得到了家长的肯定。
(二)完善网络环境,夯实两个网络基础
在加强全镇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制定我镇小学信息化建设长期和短期的规划,根据规划推进了全镇小学信息化建设。中心校和五所完小完成了光纤入网改造工程。现在学校网速最低的已经达到了20兆。教学点完成了网络建设和宽带入网工作,到今年5月止我镇有学校的地方就有网络,有学生的学校就能享受信息化教育。
(三)精心组织实施,全面普及信息化知识
着眼于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让教师共享信息化带来的成果,我们加强了信息化知识的普及与提高应用技能的培训工作。2013年,外派教师参加省、市、区培训102人次,中心校组织培训160人次。通过一级、二级培训,90%教师学会使用班班通和收集、整理教学资源,建设了一支网络管理队伍,成立了中心校信息中心组,实现了一所学校一名信息技术骨干。
二、工作做法和经验
(一)形成机制,长效服务。
在试点工作推进过程中,我们在积极开展信息化建设的同时,注重探索与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为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的长效推动机制。一是组织领导机制,成立了由两位中心校校长任正副组长,中学部、各村小等8所点校的责任人为成员的信息 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试点工作。二是协调管理机制,明确中心校、完小、教学点三级层面地责任单位和人员,分工合作,共同推进各项试点任务有序开展。三是加强制度规范,制定了《汤口中心学校电脑管理办法》、《信息中心管理制度》、《班班通管理制度》等规章制度,规范信息服务站内部管理和服务,使服务站的各项功能得以有效实现。四是设备管理制度,对不同层面的信息化设施(设备)进行了分级管理,落实各种信息化设备的管理主体,发挥信息化设施的最大效益。
(二)整合资源,统筹建设。在试点工作中,我们综合考虑了有关教育信息服务工程对网络、设施和人员等资源的配套要求,坚持建设、管理、运维“三统一”的原则,统筹规划信息中心、资源站建设。在网络方面,统一光纤入校入园,既整合了网络资源、避免了多渠道重复投资,又保障了网络安全和传输速率。在服务场地和设施方面,结合村校现有布局,落实各项信息化项目,达到资源充分利用和方便教师利于学生的目的,满足不同学科不同年级学生的各类需求。在人员和管理方面,建立中心校、村小、教学点上下贯通的管理服务机制,制定了相关的管理规章制度,明确了信息技术管理员人员和职责,规范了服务程序和内容。
(三)课程中心,多方参与。充分发挥省教学点覆盖信息化工程的资源,整合安徽基础教育网、国家教育信息网资源,建设充实、丰富信息中心资源,规划、探索、建设方便快捷资源应用 方式。共同推进信息化建设。
汤口中心学校国家级信息化试点学校工作组
2013年10月11日
第五篇:综合信息服务工作汇报
喀拉托别乡综合信息服务工作汇报
喀拉托别乡综合信息服务点共有5个,乡政府立1设个,下辖四个行政村设立村级信息服务点各1个,全乡共有信息员12个,大专以上信息员8个。自综合信息服务站设立以来,开展信息化服务工作,2009年共发布综合信息条数800条,协助农牧民查询信息数2300人次;2010年1月至6月1日共计发布信息230条,协助农牧民查询信息数1500人次。
结合我乡实际,乡党委、政府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扎实开展信息化服务工作。
一、村队信息公开化、规范化。针对村队信息不按时公开、不规范的情况,采取定期督导的方式,加强信息化管理。
二、充分利用广播、信息发布栏。针对重要信息通过广播、信息发布栏及时将信息在重点地段进行宣传和公示。
三、紧密结合“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机制。结合“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组织干部在下村入户时,面对面与群众进行宣传和讲解,将各类与农牧民利益相关信息及时告知。
四、加强信息员队伍建设。结合我乡实际,在四个行政村选拔出有文化、有素质的大中专毕业生充实到信息员队伍当中,确保各项综合服务信息准确传达,切实为农牧民群众服务。
存在的主要问题:
1、信息发布形式单一。
2、村级信息员素质有待提高。
下阶段工作计划:
1、加强对村队信息员的培训。
2、加大综合信息服务资金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