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的有效教学观
有效课堂
数学常态课堂中如何进行有效教学?我看到参赛的每一位老师都以自己的特色诠释着数学课堂教学中生命的对话,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置身于会场中,倾听着老师们一堂堂精心准备的课,我受益匪浅。在这里,我亲身领略着他们对教材的深刻解读,感受着他们对课堂的准确把握,体会着他们对学生的密切关注。他们在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同时,也让我学到了很多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方法,引发了我对如何打造有效课堂的思考:
1、童趣课堂源于生活
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老师应找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合点”,打通数学与生活间的无形屏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如吴艳老师的《口诀求商》,所用教材都是与学生生活贴近的内容,学生听起来亲近,玩起来快乐,活动起来就特别积极。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在数学课堂中尽可能多地创设“生活”情景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感到数学问题新颖亲近,摸得着,看得见,易于接受,从而激发了学生内在的认知要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吴老师精彩的演绎,幽默的话语,精心的设计,使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轻松达标,情感价值观渗透恰到好处,整节课智慧火花迸射,学生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学生们意犹未尽,上完课还不想下课。我想只有让童趣充满孩子们的课堂,孩子们才会学得如此轻松愉悦吧!
2、生本教育授人以渔
这些参赛的课都能体现生本教育,老师能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课上,每一位老师都能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如张兵老师的《24时记时法》,教师凭借个人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及独有的人格魅力驾驭着课堂,引导学生在写一写、做一做等数学活动中“直观感知、主动参与、探索实践、自主建构”,学生在自主探究、自我感悟中轻松地学会了知识。张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在钟面上通过创造体现24时记时法,是课堂中的一种有效的尝试,实践证明,在孩子的世界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两套时针、分针的设计已经突破了我们的数学思维,我真的被孩子的天性所折服,由于时间关系课堂没能让孩子充分展示,相信在课后学生和自己的数学老师的探讨交流时定是一片美丽的景色。
3、精彩导课独具匠心
参赛的老师都精心设计了新课导入,有的以谈话形式导入,有的以小游戏、小魔术等活动导入,其中吴燕老师的《口诀求商》新课导入我认为比较好。吴老师的新课导入设计了两个版块:(挑战一补充口诀)这个版块主要让学生补充乘法口诀中缺少的部分,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挑战二用口诀计算乘法算式)这个版块主要是引出乘法口诀的第一个本领:求乘法算式的积,进而提出乘法口诀还有其他的本领呢!小朋友们想知道吗?用这样的语言激发起孩子们学习乘法口诀新本领的学习愿望。好的导课可以拉近师生距离,使学生的向师性更强,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4、激励评价及时到位
教学过程中,几乎每位老师都注意了及时评价及激励评价,对学生的赞扬和鼓励不断,如“你真细心”“你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你知道的可真多”“你的思维活动真活跃”等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评价语言,在学生的心里却可以激起不小的情感波澜,对于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的提高起到了相当程度的积极影响。
5、板书设计增色添彩
多年来,由于多媒体课件的闪亮登场,教师的板书也好象置于被人遗忘的角落,悄然隐退了。殊不知,课件是不能完全代替板书的,课件的呈现具有瞬时性,况且课件的作用是“辅助”教学,怎么能替代一目了然、提纲携领的板书设计呢?板书也是教师基本功的一个侧面反映,这次赛课,每一位老师都在板书的设计上都下了工夫,老师们一出手,一笔清秀的字跃然而上,真为课堂增色添彩。总之,“板书”又重新回到了自己的位置,发挥了它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当然,此次观摩交流会也存在一些不足:不少教师不能正确处理教学预设和生成的关系,造成一些有创造性生成资源的缺失;不少教师过于呆板,课堂教学按部就班,学习气氛沉闷;不少合作讨论时间不足,流于形式,或没有在学生个体经过自主思考前提下就匆忙展开讨论,效果欠佳;有的教师不注意倾听学生的声音,造成学生一些失误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不少教师对学生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估计不足,对于一些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仍进行无谓的探究和重复教学等等。这些,在我们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应当给予重视和改进。
我们坚信有效教学也必将产生更多的智慧型教师,生成更多的智慧课堂、出现更多的智慧学生,真正使课堂焕发生机和活力。“有效的课堂”是教师永恒的追求,我们将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思考!
第二篇:我的教学观
我的教学观
——浅谈学生的培养与转化
摘要:教书育人,育人为先。怎样教,能让学生的潜力最大的发挥;育什么样的人,是我们应该一直思考的问题。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在不断地教育教学工作与总结过程中,不断思考,实践尝试,有了一些感受,希望与大家分享。
关键词:学生培养
情感纽带
教育
作为普通的教师,在教育教学岗位上已经七年的时间,在这七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有很多的想法,也做了一些尝试。在每一次的教学难题的解决、还是学生事情的处理,心里边也有不少想法与感叹。每一次,我都把自己在工作中的事情记载在心底,作为工作经验的积累。这种教学工作反思类的札记也伴随我七年。特别是担任班主任工作的这三年,我感受颇深。
现在就把我这几年的一些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也许这些想法显得肤浅与不成熟,但我也想通过学校搭建的平台,与大家真心交流,从其他教师那里学到更加成熟的教育教学方法,促进自己快速成长。
一、了解学生,为学生的培养奠基
作为教师,了解自己的工作对象,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知己知彼,才能有的放矢。
我们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就意味着很多是留守儿童,由于孩子与父母长期分离,难免会造成孩子情感上的缺失,而我们的教育要触及孩子灵魂,教育的功效才会最大化。由于孩子情感的缺失,情感纽带脆弱,所以想利用情感打通通向学生灵魂的道路,就十分困难,往往表现出来就是教师教育很久,学生却是无动于衷。这时教师哦如果对学生了解的比较透彻,就可以很快找到打开学生心门的钥匙,就抓住了学生“脉门”。深入了解学生的背景,使我们教育成败的关键点。
二、分层教学,促进发展
一个班级就是一个生态系统。每个学生都有其个性,抓住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学生的成长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就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成长。优生、中等生、后进生在一定的情况下可以发生相互的转化,这使中等生想优生转化、后进生相中的生转化成为可能。对于初中这个阶段来讲,保优、促优、稳中以及转差不是一个教师或者班主任之力能解决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教师有计划地对提升对象施加外力,更需要整个班级同行的通力合作,需要学校搭台子。
在促进学生转化的过程中,要选目的性地选好转化对象,认真分析学生已有成绩,对已选对象每次检测都要进行深入分析,班主任要对其谈话,对其进行思想鼓动,让其找到学习的快乐,上进的乐趣。充分发挥优生在班级中的榜样引领和示范作用。对于后进生向中等生转化,要明确目标,对其作业或者检测试题进行跟踪监测,促进其转化。
另者,在后进生向中等生转化、中等生向优生得转化过程中,选择适当时机,让学生感受到成绩提高的快乐体验,之后以适当时机给与展示。这样激发需要转化对象的学习动机和展示的欲望,无论学生出于何种目的,只要有学习的欲望,转化学生的主动权还是掌握在教师手里,这样完成学生转化的华丽变化。
三、责任,教育成功的翅膀
无论怎样好方法,无论多聪明的学生,如果教师没有责任心,那将是一句空话,前面的优势都将无限趋近于零。所以,教师的责任心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才是矛盾的关键之所在。
反之,教师如果有了责任心,就会在不断变化的教育过程中发挥自己的能力,学生的任何行为都会引起教师的思考,解决教育教学问题。对于一个学校,只有一个负责的教师团队,学校才会有发展的希望。
七年的的时间,也许太年轻,看法太肤浅。但我一直认为,好的方法是在不断思考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我也将以我校老同行为师,学习他们的教育教学经验,更多的是一种对职业坚守的责任!
参考书目:
1.1.邵瑞珍,教育心理学(修订本).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教学设计原理(第五版)加涅等著,王小明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7年06月 3.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安德森等编著,皮连生主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修订版
4.学习心理学:面向教育的取向(第三版),德里斯科尔著,王小明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01月
第三篇:我看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的内涵、维度和策略
有效教学的三大内涵
近年来,有效教学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对有效教学内涵的探讨也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有效教学的内涵究竟指什么?
有效果:学业成绩(表征);
认知提高(学有所得:从不知到知、不懂到懂、不会到会、不能到能的知识、技能、能力的提高、进步、变化)(内容)。
有效用:①生活能力、实践能力(善于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效用之一:直接用、显性用);
②当下学习对后续学习、终身学习的效用(基础教育的核心任务是为学习者的后续发展打基础,为学习者的终身学习生活做准备)(培养带得走的能力)(效用之二:长期用、一生用);
③人变得聪明(聪慧)、文明(有教养)(知识转化、内化为智力、品德)(效用之三:间接用、隐性用)。
有效率:减负增效(内涵); 身心健康(前提);
幸福指数(解决“苦教苦学”问题)(核心)。
有效课堂教学(分析、研究)的三个维度
宽度(教育广度):教育维度的考量。学科知识的教育化、心理化处理(加工,改造),把学科知识生活化、经验化、情境化、活动化,核心和本质是儿童化(儿童数学、语文、科学„„)。儿童的学科、儿童的知识、儿童的思维,这是儿童学习、儿童教育的根本。从某个角度讲,这是把学科知识浅化、宽化的过程,从而让学科知识走进儿童的经验、生活,变成儿童自己的知识。
深度(学科厚度):学科维度的考量。学科知识的科学化、学术化处理(加工,改造),关注、强化学科知识的概念化、科学化、规范化、学术化、逻辑化,核心和本质是学科(科学)思维、思考和文化。宽度强调学科(知识)的儿童化;深度强调儿童及其学习的学科化。前者强调让学科走进儿童,后者强调让儿童走进学科。前者把学生描述成是“一个人在学习学科知识”,后者把学生描述成是“一个学习学科知识的人”(周彬)。没有宽度的课堂,必然是机械、乏味的课堂;没有深度的课堂,必然是平庸、表层的课堂。深度和宽度的均衡分布,是最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的(就像正方形是面积最大的四边形一样)(周彬)。当然深度和宽度的具体分布比例,要由学科的性质、学生的基础和教学的任务等因素来定。
温度(人文温度):人文维度的考量。学科知识的人性化、情感化处理(加工,改造),要挖掘并赋予学科知识及其教学的人性化、情感化、态度化、品格化,从而使学科知识及其学习与儿童的情感和精神世界联系和统一起来,成为儿童人格和精神成长的过程。“学科知识如果没有经过教师情感和心灵世界的的加温,只能让学生变得越来越冷漠”。如果说,宽度需要教师高度的教育学素养特别是灵活的教育教学技巧和机智;深度需要教师系统的学科专业知识特别是深刻的知识;那么,温度则要求教师具备丰厚的人文素养特别是丰富的情感。没有温度的课堂是可怕的、恐怖的课堂,这样的课堂即使有所谓的教学效果,也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所以从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宽度、深度和温度三度是缺一不可的。如果把宽度、深度、温度比做长方体的长、宽、高,那么我们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宽度、深度、温度三者比较接近时,对学生的发展促进最大。从教师个人素养角度来说,三个维度的素养和谐统一起来,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最好!
教师实现有效教学的十项技能
一、观察技能
观察学生的情绪状态:发亮的眼睛,兴奋的心情。
观察学生的交往状态:对话沟通,共享合作,相互依赖,亲密无间,彼此支持,没有对抗与拒绝。观察学生的认知状态:学生是不是在动脑筋,是不是进行深度思考。观察学生的参与状态:学生是不是参与其中,注意力是不是集中,专注力。观察时注意:有意识,参与式,渗透式。
二、倾听技能
“这样的倾听就是真正的倾听,它有效地改变教师的倾听方式,使他们从外在的听到内在的听,从抽象的听到具体的听,从观念的听到体验的听,作为一个真正的倾听者的教师,必定是这样的:他怀着深深的谦虚和忍耐,以一颗充满柔情的爱心,张开他的耳朵,满怀信心和期待地迎接那些稚嫩的生命之音。这样的倾听由于植根于生命的大地,根深蒂固,顺风摇摆,时常静默沉寂,但又潜藏着创造的活力,它的全部目的无非在于:为了在空中绽放花朵,凝结果实。”
行为上的听应表现为“积极关注的听”,“积极关注的听”指的是教师将自己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到学生的身上,给予了最大的、无条件的、真诚的关注。教师通过自己的目光、神情和倾听的姿态向学生传递的是这样的一个信息:“你所说的一切都是十分有意思的,我非常希望了解你的一切。”在这样的倾听中,教师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一种基本的尊重,而且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探索自己的宽松、安全的环境。
认知层面的听应“建构的听”,“建构的听”指的是教师在倾听时积极地与对方进行对话,在反省自己的“倾见”和假设的同时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与学生共同建构对“现实”的定义。
情感层面的听表现为“有感情的听”“共情的听”,“有感情的听”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谈话有情感表露,能够接纳学生所有的情绪反应,而且表现出自己对学生的情感表达方式可以理解。“共情的听”指的是教师在无条件的倾听中与学生在情感上达到了共振,双方一起同欢喜、共悲伤。
对待倾听完后,应作出认可,重复、重组和总结,自我暴露,鼓励对方。起到接受,理解,询问,共情的作用。
三、讲授技能
讲述(讲事),讲解(讲理),讲读(范读),讲演(讲座)。
讲授时:要做到深入浅出,感染力(动作和语言的感染力),必要的废话(营造听讲的氛围),针对性,启发性。传统的讲授具有:多,深,细,透。
四、导读技能
教师的引导必须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从而给学生留下自我选择、判断、联想、开拓、发现、创造的思维空间,要记住,思想一定要在自己学习的“阵痛”中产生出来的,这样才有价值,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才能对其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任务(目标):具体 思路(方法):清晰 条件(时间):明确 指导不当的表现: 给予学生的任务不恰当 指导过“粗”或过“细” 给予学生的时间过多或过少
五、设问技能
注意问题的价值,问题的难度,设问的时机。学生的思考一般是随着教师提问的线索而转移的;应有必要的思考时间、明确的思考目标、相应的思考机遇、强烈的思考动机、愉快的思考情绪等等。
六、导入技能 既要引题,又要引思。
七、小结技能 承上启下,意犹未尽。
结尾无穷指的是一节课的结束阶段,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升华的同时,激发学生对相关内容或问题产生继续学习的欲望,并使学生在课后主动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行为。
如果开头的艺术是为将学生更好地引到教学胜境之中,以求收到最佳效果的话,那么结尾的艺术,就是要将教学小课堂带入人生大课堂,将最佳效果从课堂之点辐射到课后。
八、管理技能
活而不乱,形散而神不散。包括组织技能和调控技能。
九、激励技能 表扬与批评。形式可以是语言,也可以是动作(微笑,眼神)。
十、板书与多媒体技能
开——开导、开引、开化、开眼 示——例示、标示、暗示、训示 悟——感悟、醒悟、顿悟、领悟 入——入神、出神入化
提高课堂魅力的十句话
凡是学生可以自己完成的事,教师决不替代。
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先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把希望寄托于课堂,把希望寄托于学生。
让学生表现课堂、体验课堂、感悟课堂、享受课堂。课堂是学生表现的地方,不是老师表演的地方。
课堂时间主要是学生学习用的,应把课堂时间尽可能多地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课余时间还给学生,就是把学习能力乃至于生存权力还给学生。
书是学生学出来的,不是老师教出来的。对老师充满希望的学生是没有希望的学生。让笑声、掌声、欢呼声在课堂上响起。
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山东省青岛市普通教育教研室 张玉坤
摘要: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学习潜能。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综合运用包括情感教育、分层次教学、有效提问、对话互动、激励式评价等多种教学策略,可以有效的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从而极大地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教学策略学习潜能有效教学
“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是我们教师所熟知的,虽然略显绝对,但却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每个学生都有潜能,并且潜能是巨大的。学习潜能是与学习活动密切相关的、尚未被实际挖掘出的学习能力。每个学生都有不同层次的学习潜能有待开发,学习潜能只有经过开发,才能成为现实的学习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是学生学习潜能的最重要的开发者,怎样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积极主动地学习是开发这种潜能的关键所在。学习能力依赖于情感态度、学习兴趣、学习习惯、教学方式等等。近年来,笔者通过中学生物课堂教学活动,采取多种教学策略对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做了一些探索与实践,极大的提高了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运用情感教育策略,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脑科学研究成果表明,情绪、情感在人类学习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情绪是学习的一个关键信息来源,重视情感的作用,强调开发学生的情感潜能(含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对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有着重要意义。那么,如何运用情感教育策略开发学生学习潜能,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呢?方法方式多种多样,又因人而异,在实践中,我感觉以下两点的实施效果最为突出。
1.1真爱学生,视为己出。“热爱学生”是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准则之一,但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要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则更为困难。某教育机构也曾对120名教师和120名学生做过问卷调查:有90%以上的教师说“热爱学生”,却只有10%的学生说“能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爱。对于潜能待开发学生来说,他们最缺少的就是来自教师的爱,他们最需要的也是来自教师的爱。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其实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起着“替代父母”的作用,教师如果能把每一位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耐心细致、不厌其烦、谆谆善诱,以自己的真心去换取学生的真心,学生一定能感受到你的爱,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对于你在教学中的各种要求,学生自然会尽力的去做,想方设法的去做,学习的潜能自然也就源源不断的得到开发。在实践中我深深的体会到了这种情感促进学习的力量。1.2真心微笑,激发潜能。在教育教学中,我崇尚“微笑教学”,这是面向全体教学的最佳境界。微笑的背后有老师开朗的性格、宽容的品格。真心的微笑是老师的美德、知识和能力的结晶,我虽然达不到很高的艺术水平,但性格使然,我总爱微笑,同事总是说我的课堂富于激情和感染力。在教学中,我经常微笑着,微笑着鼓励困难学生回答问题,微笑着点头肯定学生的进步,微笑着捡起学生掉在地上的笔,微笑着把学生的衣领翻下整好,甚至微笑着歪头不语来表达自己对个别上课懈怠学生的不满。偶尔我上课着急上火了,此时的学习氛围寂静沉闷,课堂教学失却了学生的参与,那是没有灵光的,哪有什么有效性,通过相同班级的教学对比发现,充满微笑的课堂教学,学生思维更活跃,发言更积极,学习效果更佳,发自内心的微笑能增强亲和力,让孩子们的学习过程轻松愉悦,增进师生间的情感,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其学习潜能得到较好的开发,教育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2.实施分层教学策略,因材施教,全面发展
学生群体内部客观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既体现在智能兴趣方面,更体现在学习程度的发展水平方面,承认差异,正视差异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前提。我在教学中始终坚持“关注差异,开发潜能,多元发展”的教育理念,努力做到让教学适应学生的成长需求,而实施分层组织课堂教学正是实践这一理念。教学分层包括目标分层、内容分层、教法分层、训练分层、评价分层等方面。我想就其中两方面谈自己的实践与探索情况。
2.1教学目标分层。分层教学目标,要重点研究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课堂教学中,实行相同教材、基本相同进度、对不同学生实施不同的目标要求。让每个学生跳一跳就能够着树上的苹果,不至于不切实际的目标要求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抹杀。教学目标分层有利于基础不同的学生都获得学习成功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确保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吃得饱”,基础中等的学生“吃得好”,学习困难学生“吃得了”。
2.2训练分层。就是以学生学习现状为基础,实行动态分层,双向选择,即教师选择与学生选择相结合。训练题目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要求学生必须人人做。这时,他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其学习潜能得到了更好的开发,学习效率大大提高。3.实施有效提问教学策略,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
只要立足课堂,我们就会发现,课堂教学中有不少教学行为偏离了教学规律,无形中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影响了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其中,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有效的提问具有激励、反思等功能,有利于老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但是只有有效提问才能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从而使学生自觉地获得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推理能力、概括能力。
3.1提供“有问题”的环境。在教师的备课过程中,应设计一些知识或问题不讲,在课堂上留给学生时间,让他们独立地去思考去讨论。应该说,没有教师的帮助和引导,学生要真正掌握高中知识是困难的,但不能使他们感到自己对学习是无能为力的。相反,要使他们相信,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若没有他们思维的主动参与,是不可能真正学会知识的。
3.2课堂教学中注重问题的设计与运用。首先,以趣味性问题开始新课。在新课开始前,可以提些趣味性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产生强烈的探索动机和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如在讲“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为什么男性色盲患者多于女性?”因为问题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学生便急于想通过学习新知识来获得答案。其次,采用阶梯式问题提高学生的参与率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任何一个班级的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思维水平和接受能力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我常根据学生的差异,设计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问题,真正做到分层次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第三,采用扩散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类问题的解决要求学生打破思维定势,运用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以寻求多方面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运用比较的方法,更有利于快速把握解决问题的方向。并使学生懂得对于同一事物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提出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
4.实施对话—互动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积极互动对话、共同建构、共同发展的过程。我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想方设法创造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究,促进学生个体的潜能开发和个性的充分发挥。比如,在学习血糖平衡的调节时,我通过CAI展示了“胰岛A细胞和B细胞以及它们分泌的激素后,介绍胰岛素的作用。”接着提问:“你能否猜出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是什么?能否想出胰高血糖素是通过哪些途径升高血糖的?”然后引入活动: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是如何调节血糖的平衡的呢?先请学生阅读课本“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的活动介绍,然后4人一组分工合作带着问题进行模拟活动,一起探索。然后组织小组交流构建模型的过程和结果,展示小组建构的血糖调节机制示意图。这样的教学设计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参与度,促进了学生间的交流,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内的“合作交流”解决了解和识记层面的知识并形成基本技能。而且通过表达、质疑、探究、讨论,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往沟通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学生在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观点、看法及得到的初步结论,往往都还有较大的完善空间,这又提高了师生互动的针对性。
应注意的是:这些空间的完善不能靠教师的讲解补充甚至纠正来实现,而只能通过学生之间成果的交流,进行互动争辩,以实现自我完善。
5.巧用赏识-激励评价策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课堂上,当学生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回答问题或回答错误时,大致有两种评价取向,一种是消极的批评式评价取向,例如在某些课堂中,老师用讽刺、挖苦、责骂的评价语句对学生的回答全面否定。另一种是积极的激励式评价取向,即用积极地分析性的话语指出错误所在及出错的原因,同时肯定正确的部分并予以鼓励。这样的回答既明确无误地使学生知道该回答是错误的,同时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求知欲,营造了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赏识性、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是抚慰学生稚嫩心田的春风,运用得当能够有力地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创造欲望,从而极大的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
5.1把赏识-激励式评价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即学会欣赏每一位学生,及时对每位学生的积极表现做出恰当的激励性评价,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之处,赞赏每一个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热情,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超越。在学生的回答不尽如人意时,不能采取简单的否定方式,而要关注学生的回答中创新的部分,独特性的部分,给予积极评价,同时善意的、委婉的提出改进的建议,从而帮助学生接纳自己、拥有自信,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5.2在形式上采取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自评和他评)结合起来的办法,使学生通过评价和被评价,有所思,有所得。教师和学生既是评价者又是被评价者,评价的态度是中肯的,评价的效果是积极有效的。通过这种师生、生生之间多元互动的评价方式,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建构,也有利于学生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5.3教师要掌握好评价上的“收”和“放”。让学生介绍某个知识点,总有精彩和不足的地方,对学生的精彩之处,要不吝赞美之词,予以充分的肯定,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是之为“放”;对学生不足的地方,评价要恰到好处,既有肯定,又有补充或修正,使学生在一种和谐的气氛中自觉地对知识进行二次构建和完善,是之为“收”。
总之,在这些年的课堂实践中,综合的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既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学生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教学质量也相较以前有了一个质的飞跃。教书是一门艺术,育人是一项事业,教学策略的正确运用将为我们教书育人的航程扬起成功的风帆。
第四篇:我看有效教学
我看有效教学
科研室 陆俞静
自2001年钟启泉、崔允漷等教授正式提出“有效教学”后,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有效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效。大家对“有效教学”都有一定的了解,今天就“有效教学”的理论层面,向大家做以汇报。
一、追溯有效教学理念产生的背景
自教学活动诞生以来,教育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们就一直在努力研究和探索降低教学所耗、增大教学所得。从孔子的“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举一反
三、闻一知十”到《学记》中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到卢梭的“教育要顺应儿童天性,遵循儿童自然发展的顺序”再到杜威“做中学”无一不孕育着“有效教学”的思想。有效教学作为舶来品是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其深刻的社会背景,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现代机器化大工业生产中产生的以追求高效率为目标的科学管理思想在教育领域的渗透。二是典型的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式被运用于教学研究。有效教学的提出也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教学是艺术,这是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它倡导教学是一种教师个性化的、没有“公共的方法”的行为,一种“凭良心行事”的、“约定俗成”的行为,主张影响教学过程的因素是复杂的,教学结果是丰富的,难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但是,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才明确地提出,教学也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
有效教学最早的指导思想旨在通过对学校教学过程的分解、控制,追求教学行为的有效结果,它有利于减少教学的随意性,去除冗余环节,提高教学效率。比照有效教学理念产生的背景,在对人性内涵、教育目的、师生关系、学科知识价值等问题的认识已发生重大变化的今天,提倡有效教学绝对不仅是为了加强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不是为大大压缩加班加点打消耗战的空间,如果是那这样的话有效教学真的又回到了出发时的原点。
二、有效教学的变革
纵观教育史发展,随着学习理论的变革,使有效教学呈现出相应的发展趋势。
(一)为行为结果而教学的教师中心取向
对有效教学比较早的、系统的研究是在20世纪60、70年代,这时的有效教学是它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主要探讨了教师的教学活动过程对学生学习结果或学习成绩的影响。同时这类研究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决定作用,因此是一种教师中心取向的教学。认为教师以及相应的教学手段作为外部刺激,直接主导和控制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可以很好地预测学生的学习结果。
(二)为认知建构而教学的学生中介取向
由于受到认知科学的影响,有效教学的研究将其关注的焦点从教师转向了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行为不能直接控制学生的学习结果,而是通过学生的认知、态度、自我调节等中介过程起作用。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受控于教师,而是主动地加工信息,建构理解。为此,有效教学的研究转向探讨如何在充分考虑学生这一中介变量的前提下,创设适宜的教学条件,以促进学习者的一般认知能力的建构,促进学生理解不同学科领域中的信息并建构相应的认知结构。这就需要将学生作为关注的主体,探讨学生的认知结构的特点、建构过程及影响条件等问题。
(三)为情境性认知而教学的生态化取向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受到认知科学、生态学、人类学以及社会学等共同影响,加之对学校教育脱离实际、导致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欠缺、社会化延迟等状况的不满,有效教学的取向逐渐从认知建构转向了情境性认知,强调有效的教学应该统筹考虑学习者、教育者、教学内容与环境等各个要素,将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置于开放性的、与外界不断互动的生态化的系统中来考虑。总的说来三种取向的有效教学在理论依据、教学措施等方面各有侧重:教师中心取向的教学认为,学生获得经验的机会是均等的,因此,通过确立明确、详细的教学目标与计划,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等方式,以保证所有学生达到理想的水平。学生中介取向的教学则认为,学生的兴趣、能力、方法与活动方式等各不相同.教师应关注、理解并识别这些差异,通过教学的引导、指导,并提供实践机会等,让所有的学生充分利用这些差异资源,丰富自身,改善内在心理结构。生态化取向的教学强调学校学习是一种团队的活动,教学的主要功能就是帮助学生有效地参与各种团队的活动。虽然三种取向的教学的侧重点不同,但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它们所提出的各种教学原则和策略能够在多样化的教育实践中,发挥其独到的、有针对性的作用,同时彼此又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以一次性大检查为契机,我对以“有效教学”为课题的学校加深关注,发现目前对“有效教学”的理论还是浅层次的,模糊的,因此加强对“有效教学的”理论学习尤为重要。
三、有效教学理念
2001年,为了配合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主编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出版,其中专辟一节阐述有效教学的理念。
(一)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首先,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也就是说,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如智育)或某一学科(如英语、数学等)的发展。教师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学科的价值,而且也不能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二)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
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是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三)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
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工作表现。量化虽然能很好的检验教师的工作效益,但是,并不能简单地说量化就是好的、科学的。有效教学既要反对拒绝量化,又要反对过于量化。
(四)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
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五)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所谓“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
四、QAIT有效教学模式
新一轮课程改革当然不仅仅是更换一套教材那么简单,它要求课堂教学实现多方面的、实质性的转变,其中教学方式要实现从“组织教学”到“动机激发”,从“讲授知识”到“主动求知”,从“巩固知识”到“自我实现”的转变,而转变教学方式的目的又在于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实现学生“学会学习”的目标。这些变化都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只有掌握适合时代需要的教学策略,并善于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科学组合,才能实现“有效教学”,适应课改需要,走在教学的前沿。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斯莱文提出的QAIT模式,是近几年倍受理论界关注的有效教学模式,它说明了高质量课程的主要特征。QAIT分别代表教学质量(quality)、适当性(appropriate)、诱因(inducement)和时间(time)等四个特征。这四个方面通俗地讲即教师对教材的讲授方法,材料的恰当选取,学生主动性的调动和给予教材学习充足的时间保证。斯莱文教授认为,有效教学只有当以上四个因素全部合适的时候,才能被真正意义上的实现。QAIT 模式就如同一个大链条,只有环环相扣,才能显现出整个链的力量。
(一)教学质量
QAIT模式中的教学质量是指知识或技能的呈现方式在多大程度上使学生易于掌握学习材料。教学质量主要取决于课程质量以及教学方式。教学质量较高,意味着教师所呈现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既有意义又有兴趣,并且也易于记忆和运用。课程对学生有意义的程度常常是决定他们是否付出努力的最主要因素。EG:这也是“主科”“副科”名词区分原因。
1、信息呈现的条理性与组织性
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使信息变得有意义。为此,教师要以清晰、有组织的方式呈现学习材料,把新信息与学生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确保学生理解所教授的概念并能应用到新情境中去,教学应本着逐步分化和综合贯通的原则进行。具有条理性和组织性的知识呈现,既能为学生把握学科系统提供帮助,使学生形成知识的层级结构,又能使学生认知结构中形成学科知识间的横向联系,从而建立起知识的网络图。
2、将新信息和学生的先前经验联系起来
有意义的信息是以相互联系的事实或概念网络的形式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如果新信息能够很恰当地嵌入到已有的图式中,则这种信息比无法嵌入的信息更容易理解、学习和保持。因此,教师要分析学生的背景知识,设计有效的教学策略使新信息与学生的先前经验密切联系,以利于学生对新信息的理解。
3、运用有效的认知策略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保证知识对学生的意义性,教师应采用一些认知策略。其中先行组织者策略是促进学生理解知识的重要策略。它为新信息提供了一个框架,并且把新信息与学生已有的信息联系起来。这种策略可以使学生关注要学习的材料,帮助学生回忆有关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整合到新的学习中。教师需要在教学设计中对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经验进行深入分析,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恰当的组织者(非人),以利于学生对新内容的理解。另外“引入概念模型”是将信息组织和整合起来。当概念模型成为课程内容的一部分时,学生不仅能获得更多的内容,而且也能更好地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概念模型的一种典型形式是知识网络图。知识网络图以图形的方式来展示主要概念以及概念间的联系。研究表明,在学完某些课程内容后给学生呈现知识网络图,可以提高学生对所学的课程内容的记忆保持。
(二)教学的适当性
教学适当性是指教师确保学生准备新课学习的程度。如果学生具备学习新课必需的知识和技能,新的学习对学生既不过难也不过易,教学适当性程度就高。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学习准备为前提。但学生在已有知识、技能、动机和学习速度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要求教师提供具有针对性的适宜教学,这是一项非常困难的工作。保证教学的适当性,要求教师既要熟练掌握所教学科知识体系,又要掌握相关学科知识系统,了解学生对于本学科的兴趣及情绪,在积极调动学生学习动机的基础上,使学科内容的传授在学生“最近发展区”之内,从而促进学生的知识理解。
(三)激励(诱因)激励是指教师能够在多大程度上确保学生具有执行学习任务、掌握所呈现材料的动机。激励可源自学习材料本身的特征(趣味性),也可源自学生自身的特性(好奇心和对学习的积极态度),还可以来自教师给予的各种鼓励措施。从教学内容来说,如果信息本身符合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付出努力来学习它。但某些信息本身对学生而言可能是无趣的,若要使学生有效地掌握这些信息,教师需要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向学生示范校内获得的知识对校外生活的作用等方式,使学生认识到所学内容的价值,从而产生学习兴趣。因此,教师需要掌握并有效运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
(四)时间
时间是指教师在多大程度上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来学习所教授的材料。斯莱文认为,教学需要花费时间,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花费在教学上的时间越多,学生学得也越多。重要的是在课堂上怎样运用时间。
综上可见,一般说来,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往往忽视那些对教师、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态度和活动产生影响的潜在性因素,这些潜在因素具体包括:物质因素和心理因素。物质因素又主要包括自然条件(季节、天气、星期几、上下午等)和教室条件(生活空间、空气、光线、室内布置、洁净程度、座位排列方式等);心理因素包括个体稳定性因素(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兴趣、习惯、班级地位、个性,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学能力、自信度、准备状况、师生关系、个性、期望等);个体不稳定因素(师生即时心态、身心疲劳状态、外界临时性强刺激的效应等)和群体因素(班风和师生关系)。上述因素,除了自然条件外,其他的因素都是教师可改变和可控制的。改变和控制都应该以教师自身教学任务的优质完成为途径。
第五篇:有效观课议课
ˇe《有效观课议课》作业
专题一 理解观课议课
1、你理解“观课”与“听课”、“议课”与“评课”的不同主要有哪些方面?
答:㈠“观课”与“听课”
听课:在过去的听课中,听课教师往往习惯于坐在教室的后排,观察教师的言行,如何导入新课,如何设计教学环节,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学思路是否清晰,语言是否简炼,多媒体使用是否恰当,学生发言是否积极,课堂气氛是否活跃,在这里也有“观”的成分,但是更多地关注了教师的教学行为,看学生的表现也是为了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
观课:观是观察的简说,一方面是运用多种感觉器官以及必要的观察记录工具,有效地收集和整理课堂信息;另一方面是运用心灵和理性的力量感悟、体现和分析,以获得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和理解。它强调用多种感官收集课堂信息,通过眼睛的观察,课堂的情景与故事、师生的精神与状态都将成为感受的对象。观课教师需要观察课堂上发生了什么,观察的对象不仅有教师,而且包括学生。学生的活动和状态就成了观课的核心。把观课的焦点从教师转移到学生,把重心从关注教学活动转移到关注学习状态,从关注教育过程转移到关注课堂情景。观课的目的是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主要观察对象,而不全是观看老师的表演。
㈡“议课”与“评课”
①从词义上,评是评价,评定,评论,评课是对课堂教学进行评论、评价和评定。议是议论,是对话,是讨论,议课是讨论和发现课堂中各个环节、因素之间的关系,是探讨课堂教学种种可能,从而认识课堂、理解课堂、改进课堂。②从适用对象上,评课基于判定,目的在于分辨差别,判定等第,并把结论用于教学奖惩和教师奖惩,评课针对的是人。议课是指向未来,其目的更加兼顾教师发展,对于教师发展,又不仅仅为了帮助授课教师,而是首先自助,参与者在活动中要通过“假如我上来”的“共在同行”的介入使自己思考和发现,然后才是互助,即通过对话实现交流和分享,议课针对的是某一有研究价值的教学问题。③从取向上:评课活动主要将“表现、展示”作为评课取向,执教者重在展示教学长处,评课者重在指出执教者的优点和缺点,要么言辞尖锐,要么是老好好;议课活动以“改进、发展”作为献课取向,不但不怕出现问题,而且鼓励教师主动暴露问题以获得帮助,求得发展。议课者要善于发现献课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并沿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螺旋式前进。④从话语结构上:评课是“总的说这是一节成功的课„„”“这节课的优点不说了,不足有„„”“我认为应该这样改进„„”;议课是“对于这个问题,我想要知道你是怎么想的„„”“假如我来执教,我将这样教„„”“我这样教,是基于这样的考虑„„”。⑤从结果上:评课是得出授课教师教学水平和质量的结论,发现授课老师的优势和不足,也提供教学改进的方向。而议课是从这一刻的故事出发理解教学,认识教学环节、要素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一方面对这一课讨论和思考了更多的教学可能,另一方面是通过这一课中走出这一课,获得更加具有普遍意义的教学指导思想,这就有了“一中求多”。它更加需要教师自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㈢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的关系
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的关系并非一种非此即彼的关系,犹如铅笔与毛笔,各有各的表现力,各有各的使用场所: 评课适合用在需要对课堂教学做出评价、分出等地的时候。比如,学校实行绩效工资了,这要和课堂教学水平挂钩,就需要对课的水平通过“评”的方式分出等第;另外,优质课竞赛涉及选人和判断人,评课也是一种合适的方式。所以,评课不会消失,也不会被取代。如果需要研究课堂上的问题和发展教师,则“议课”的方式更好,在《静悄悄的革命》中,佐藤学有这样的观点:“研讨教学问题的目的绝不是对授课情况的好坏进行评论,因为对上课好坏的评论只会彼此伤害。”与“听课评课”比较,观课议课主要适用于日常的教研和教师培训活动,学校是最适宜的场所,教师是其中的主体和主角。日常生活性、普遍参与性,这既是观课议课的主要特点,又是它的意义和价值所在。从这种意义上,在校本的基于研究和改进的教研活动中,观课议课可能会成为方向和趋势,对此我还有一点信心。而且我相信,在通过观课议课获得更高的课堂教学能力和水平以后,参与赛课也就更容易取得优异的成绩,这会是观课议课对评课活动的一种贡献。
课堂既有科学性,也有艺术性。研究课堂教学时偏执一端无疑是片面的,最好的办法是恰当好处地兼顾,而在兼顾中又总会有自己的偏好。在科学和艺术的权衡中,观课议课更靠近艺术的一侧。这样,在研究课堂教学中,观课议课大致是走整体感悟课堂的道路,看重具有意义的情境和故事,看重师生的状态和感情。齐美尔说:“在连接两只眼睛的直线上,目光承载着自己的个人人格,自己的心情,自己对对方怀有的冲动。”对于他人目光的解读,观课议课采用的方式是将心比心的整体感受和领悟。
2、为什么要提倡对课的研究要少“评”多“议”?
答:“作为一线教师,一学期之中,开课与评课,总是免不了的事。无论开课,还是评课,在我看来,都是件危险的游戏。”如何走出“危险”、远离“危险”,使对课的研究的“游戏”充满快乐呢?我想,还是少“评”多“议”更好。
“评”是什么呢?是“每次评课,都如古玩鉴定专家,面对模糊不清的古董,除了鉴定真伪,还要确定其合理的市场价位”,简单地说,就是“鉴定”和“评价”。对课进行鉴定并非没有价值,但它最适用的对象和范围只是对课分出等第的赛课,分出等第来,评的使命也就完成了。而平常的教研活动并非为了分出等第,而是为了研究,为了改进。基于研究和改进的目的,更有效的方式是“议”。从“评”到“议”是从鉴定过去的批评性和封闭性转化为面向未来的开放性和创造性。
“评”的危险在于课不仅仅是课,它是开课教师的心血,课里有开课教师的梦想和期望,课被评判意味着心血被评判,理想、信念、追求被评判,日常教学生活被评判。对一节课的否定,可以看成开课教师的日常教学生活被否定,它可能导致这位老师今后的成长进步被否定。面对这样的风险,当然,我们可以只用“欣赏宽容的目光”,只说好话,只说鼓励的话,但这样的好话又不能起到教学研究的真正作用,不能达到帮助参与者改变的真正目的。在两难的处境面前,尽管我们“如履薄冰”,但也难免“心头充满愧疚、后悔和难过”的时候。不能简单地“评”,还在于课堂具有“模糊不清”性。比鉴定古董更加困难的是,教学具有更加丰富多样的复杂性和发展变化的可能性。课堂教学是一个永远也难以猜透的谜,我们只能不断接近,只能说“可能这样更好,更理想”,永远也无法说“我读懂了课堂,教学就是这样的,就应该这样办”。因此,在复杂的课堂教学活动面前,我们都必须抱有“我们未必了解别人”、“我们未必正确”、“即使我们正确,正确的方法也未必一种”的谦逊。从这种意义上,我们都缺乏评定和裁决的资格。
研究重视沟通,在沟通讨论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达成共识,促进发展;而评重视鉴定,是结果性评价,对教师的促进作用不大。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的基本理念是发展本位,因此要重视对课的研究。因此要提倡对课的研究要少“评”多“议”。
专题二 准备观课议课
1、为什么要提倡“进行有主题的教学研究”?
答:在真正的共同体中,我们人类也与非人类形式的事物互动,它们与人类同等重要、一样强大,有时甚至比人类更重要、更强大。……我所指的伟大事物,是求知者永远聚集其周围的主体——不是研究这些主体的学科,也不是关于它们的课本或解释它们的理论,而是这些视为主体的事物本身。……诸如此类的伟大事物是教育共同体的重要聚集点。正如原始人一定曾经聚集在火堆周围,透过聚集在它们周围并尝试去理解它们,我们成为求知者、教师和学习者。若我们处于最高境界,表现出色,那就是因为伟大事物的魅力诱发出我们的美德,赋予教育共同体最佳、最优的状态。
观课议课的团队是一个共同体,这个共同体需要一个“伟大事物”来凝聚,观课议课是参与者围绕这个“伟大事物”互动和共舞,在互动和共舞中获得成长和进步的过程。这个“伟大事物”就是观课议课的主题,以及围绕主题所发现的课堂上的有讨论价值的事实和现象。提出主题,围绕主题的对话和交流,以获得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这是观课议课这种教学研究活动的“教研目标”。
一次观课议课的时间终究有限,这就需要选择和放弃。坐在一起协商主题。首先,时间有限,一次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其次,协商主题体现了对参与者的尊重,使大家意识到我的意见和问题得到了重视和尊重,从而愿意在以后的活动中提出自己的问题;再次,协商本身意味着取得一致,意味着参与者需要对自己答应的事情尽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这有利于培养参与者的负责意识,从而有效提高观课议课活动的质量。议课时,可以先对预先确定的主题展开讨论,有话则长,无话则短。预定的主题讨论结束后,再讨论课堂上生成的其它有讨论价值的议课主题。需要提出的建议是,讨论生成的问题一定要先做价值判断。
2、观课前让做课教师做观课说明有何意义?课前说明应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答:观课议课主张参与者彼此之间要充分尊重和理解,让做课老师课前有机会对自己的教学作出说明,并对观课活动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见解,这是尊重和理解做课教师的一种实际。课前的观课说明就是一种了解的途径和方式。让做课老师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做出来。由于缺乏课前的沟通,听课目的不明确,评课重点不集中。因为缺乏共同的话题,讨论对话往往失去共同的基础,评课时,你说东我说西,各扯一头,难以引起深刻反思,难以实现听课评课目标。为此要让授课教师先做观课说明。观课说明属于说课范畴,但它又与平常意义的说课相区别:平常的说课需要对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说明,而且需要论证;观课说明不必面面俱到,从节约时间的角度也不需要论证。
课前的观课说明可以侧重以下三个方面:
(1)说教学背景。介绍教学背景,目的在于增进观课者对课堂情况的了解,增进对本课教学基础和后续发展的理解,这可以避免参与者在不知道教学背景和全局的情况下信口开河。教学背景可以包括先前学习基础、学生状况、特殊学生、目标任务与分解等。
(2)要介绍自己不同常规的教学创新。对于做课教师的教学创新,其他参与者不能先入为主,带着约定俗成的框子主观臆断,而是先接纳、先倾听,以审视和倾听的态度理解一个新世界。这样的课前说明不仅体现了对授课教师的尊重,而且有利于克服做课老师采用迎合的老教法,促进教学创新。
(3)介绍本课的教学设想和将要展开的主要的教学活动,提示重点观察的现象和时机。在做课老师作观课说明时,观课老师可以询问,也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意见。但不主张过多的干扰做课老师的设计和信心,特别是在做课老师试图尝试教学创新的时候,更不能轻易和简单地否定,而是在观课后理解了再共同讨论。
专题三 有效观课
1、观课时为什么要“坐到学生身边去”?
答:接受新课程后,我想“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不能只是一句空话,它必须贯穿在教学工作的所有环节。学生是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应该以学为本,因学论教;这样,评价教的效果和教的水平就需要颠覆一下目前习以为常的经验和做法,即不是观察教师讲得怎么样,水平有多高,而是看学生学得好不好,从学生学的效果反射教师教的水平,从学生学习的活动看教师教的活动是否达到目的和是否高效。你不深入学生中,你就不能获得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认识和了解。
走进学生中间,我才发现学生学习活动千差万别。走进学生,我也才发现师生关系的症结所在。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是否是一堂好课,我很赞成用 三条标准作为一堂好课的基本依据 :学生喜欢,质量不错,负担不重。所以观课时要“坐到学生身边去”
2、“站在做课教师的角度想一想”与议课效果有何关系?
答:我的想法是我要自我成长,先要有自助,然后才能对别人实施帮助。这样就转换了视角:观课不是千方百计地发现和批评别人的优点和问题,而是把自己投放进去,千方百计地寻找对自己有价值有帮助的思路和做法。无论自助还是帮助,它都需要改变平常听课只填写《听课记录本》相关栏目以备检查的无所事事,而是在观课议课过程中积极而有效地思考。
思考1 .在观察老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行为时,必须思考授课教师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和教育追求,这种思考使我们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和讨论不是就行为而行为,而是行为和理念统一,理论和实践统一。必须判断和思考授课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收到了预期的效果,思考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师生的教学行为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这种思考使我们致力于从效果出发研究教学、改进教学,通过观课议课实现有效教学。.需要思考“假如我来执教,我该怎么处理?”这种思考使观课者不做旁观者,而是置身其中。这样的思考,一方面使自己在观课中真正有收获,有改变,使观察和研究一节课的过程成为自己学习这节课、准备这节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防止自己在议课时信口开河,可以使自己关于教学改进的意见建立在可以操作、可以转变为实践行为的基础上,能够真实地对实践改进产生帮助。.需要思考议课时交流什么和怎么交流。观课议课致力建设合作互助的教师文化,合作是共同的,互助是相互的,在授课老师无私地提供了参与者研究和讨论课堂教学的案例和平台以后,观课老师应该怎么办?“看而不说,道义何在?”在获得启迪和帮助以后,真诚地提供自己的经验、表达自己的意见与他人分享,这是对参与者的道义要求。
专题四 有效议课
1、你如何认识和理解议课中的“倾听 理解 成全”?
答: 当一个人的表达不被倾听或没有人倾听时,活着比死亡更难受;表达是一种实现,倾听是一种关怀。人是需要表达的,表达是人的基本生存和生活方式,失去了表达,可能导致生存与生活意义的迷失,因为表达的不仅仅是思想,而且是生存的意义和价值。这样,剥夺表达就是对参与者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蔑视,而提供表达则为他人是提供实现和实证的机会,是成就别人。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提倡观课议课从倾听开始:倾听是一种接纳,是一种关怀,我们需要通过倾听来成就表达者,帮助表达者实现自己。
要传递关爱和理解,倾听就不是做做样子,而是专注于对方的话语,适时做出回应,不仅认真倾听对方所说的话,还要努力去理解对方话语中隐含的意思,这样,议课中的倾听就不是被动地听,而是主动地探询和发现。
理解和尊重人性最为简捷的方法是设身处地,同情性的理解对方,对对方的处境、立场和心情感同身受。
2、为什么议课时要“在‘最近可能区’建议”?
答:可以肯定地说,相对某一材料和学生情况,总是存在相对更完善的方法。我们认为,相对最佳的方法既是最切合实际的方法,又是在现有实际情况下最有效的方法,这是教学改进的“最近可能区”,在需要建议的时候,议课可以在“最近可能区”里建议。
在“最近可能区”建议的议课策略,借鉴了 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 “ 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思想。其核心是立足实践的实际,给需要建议的老师“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桃子”,这就是在建议时“看人说话”,每一个老师都有自己的工作实际,比如有的是新教师,教学常规还很不熟悉,课堂纪律可能是有效教学的最大拦路虎;有的老师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在于师生关系处理方面;有的教师则可能在教材分析和处理方面;另外的教师的主要目标又是教学创新和特色形成。显然,对新任教师提出教学创新的建议可能会使他无所适从;而对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如果议课的建议集中在课堂常规和教学管理,则可能被授课教师嗤之以鼻……“最近可能区”建议即针对现有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使建议既立足实际,又使建议走在实际的教学实践前面。
另外,“最近可能区”不仅指教师水平和能力的“最近可能区”,也指其它外在条件的“最近可能区”。比如在农村,在缺乏信息技术条件的情况下,要求教师运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率就可能遭到参与者白眼。在包班教学,工作时间压力非常紧张的情况下,要求教师运用在任何一个环节花太多的时间都不现实。因此,在提出增加教师工作时间的任务——“做加法”之前,应该先帮助教师思考哪些东西可以减下来——“做减法”。
专题五 观课议课与教师专业成长
1、观课议课中的“慈心”和“慧眼”指的是什么? 答:观课议课中的“慈心”,首先是爱自己之心,“爱自己,栽培自己,做一个幸福的科研型教师”是我最想让老师们接受并有所改变的话。一方面,成长意味着自身力量的增加,对成长的审视让人体验幸福;另一方面,创造意味着自身力量的实现,创造实现幸福。有效的科研能带来成长,并实现创造。其次出于爱学生之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强调教师要“爱岗敬业”。在我心中,“敬”意味着敬畏。敬畏就是担心,就是害怕。担心、害怕什么?害怕自己的教育实践对不起学生,伤害了学生,妨碍了学生。为什么要有这种担心呢?因为时间具有不可逆性,生命具有不可逆性。在学校里,在课堂上,随着时间流逝的是人的生命,人生是宝贵的。对于生命活动,我们不能不敬畏、不能不小心。我想,优秀教师应该是满怀敬畏和小心的教师,而把这种敬畏和小心用到工作中,那就需要满怀慈悲之心进行研究和琢磨。
那么研究过程中的“慧眼”又是什么呢?慈心生出慧眼,慧眼是指用心教育学生,它是发现教育假设——教育实践——教育效果之间的联系,得到关于自己、关于学生、关于教、关于学、关于教材等方方面面的新的认识,然后再利用这种认识改进教育实践,以谋求更理想的教育效果的行为。
努力修炼慈心和慧眼,一定会成为一个幸福而优秀的科研型教师。
2、观课议课对于教师专业成长的促进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①观课议课可以促成专业引领、促进同伴互助。
广大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十分渴望得到专家的引领,或听专家的学术报告,或观摩名师的示范课,但由于教学任务繁重,没有充裕时间,教学经费紧张,没有外出机会等原因而无法成行,只能看专家的课堂实录,观看的名师录像课,只能学习专家的授课模式,学习名师的教改经验,而无法与专家、名师直接、平等的对话和交流。这样缺乏专家的“零距离”引领,效果是有限的。如果能够依托本土人力资源把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成绩突出的优秀教师组织起来,着力打造一支能够有效进行专业引领的“土专家”队伍,充分发挥他们的“领头雁”作用,就能使大部分教学能力需要提升的教师或新任教师在观课议课活动中,通过“传、帮、带”,使之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高瞻远瞩,以适应角色和环境的要求,使专业引领落到实处。我们强调教师专业成长是教师的一种伦理道德责任,我们必须认识到,成长是获得幸福能力,从而实现自己幸福生活的必由之路。
很多教师认为在同一个学校呆久了,大家的思维方式都发生了趋同现象,在过去的听评课中,你的意见我的意见都差不多,结果是大家觉得在浪费时间,没有什么意思。而现在的观课议课是在“专业引领”下的“同伴互助”。由于“土专家”的参与,使不同的观课议课对象有了不同的视觉、经验和信息,而多样的、丰富的视觉与信息更有利于全面认识和理解教学,从而更好地改进教学。教师是具有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的成人学习者,既具有一定的资源价值,也需要用他人的资源来丰富自己。如果教师彼此真诚交流、平等对话、互相碰撞思想的火花,在反复追问、逐渐明晰的过程中集思广益,扬长避短,实现优势互补,分享集体智慧,就能使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得到不断更新、重构和迁移,就能达到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增进友谊、共同进步、共同成长的目的。
②观课议课促进教师思想、促使自我反思。
首先是尊重教师思想的权利,为参与者的思想活动留下空间;其次是以参与者的思想过程谋求和实现议课的质量和效益,在彼此理性争辩中思考和谋求更加合理而有效的教学;再次,议课的任务还在于培养教师思想的责任,促进教师成为反思性实践者。教师成长离不开思想,观课议课质量源于有效思想。
教师的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通过反思的长期积累,必有“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收获。当让反思成为一种习惯时,教师也许会惊奇的发现,自己既有专家的智慧,也有成为专家的机会。但是在过去的听课时,大家总是为了完成听课任务,总是忙着记录,记录教师的教学过程、教师的板书、学生的回答,而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是怎样展开的,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如何发挥的,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如何展现的,往往被忽视掉了。况且说话的、接电话的、打瞌睡的大有人在。到评课时,把普通话准确、板书工整、教态自然,符合新课程理念等大话、套话撂出来了事。既没有反思意识,也没有反思习惯,更没有反思能力。现在的观课议课,就为教师自我反思提供了平台,创造了机会。为了能在议课时“议”出对对方有价值、有帮助的意见和思考,帮助对方成长和进步,在观课时就必须进行反思。要反思执教老师的教学行为背后是怎么想的、教学行为是否收到了预期的效果、效果和行为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要反思假如我来执教,该如何进行教学设计,还要反思在议课时需要交流什么。议课后还要善于捕捉新问题,在模仿与同伴互助中进行再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