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部关于在职业学校逐步推行学分制的若干意见
附:
教 育 部 文 件
教职成[2004]10号
教育部关于在职业学校逐步 推行学分制的若干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
近几年来,各地认真贯彻《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职业学校进行学分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厅[2001]3号)精神,结合本地具体情况,在职业学校开展了学分制试点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认真实施《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创新工程”,促进职业教育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推动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不断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增强职业教育的灵活性、针对性和开放性,我部决定在职业学校逐步推行学分制,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实行分类指导的原则,逐步推行学分制
1.经济、教育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应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在区域内推进职业学校全面推行学分制的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区域内职业学校之间的学分互认机制。
2.经济、教育欠发达地区要积极推进职业学校开展学分制试点工作,为职业学校实行学分制提供更为灵活的政策,在优化教育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借鉴其它地区成熟经验,积极试点、大胆创新,为逐步推行学分制创造条件。
3.结合教育部等六部门提出的“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计划”的实施,推动承担培养培训任务的职业学校实行学分制;结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的实施,推动城乡之间尤其是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对口支援的职业学校实行学分制和学分互认。
二、建立与实行学分制相适应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1.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习者为中心,强化职业能力培养,加大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力度。联合相关行业和企业,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和综合化的课程或培训项目。积极开发与相关行业、企业用人要求密切结合的实践性课程或培训项目;积极开发用人单位认可程度高,对学习者就业有实际帮助,与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和培训证书相结合的课程或培训项目;积极开发对农村转移劳动者在城市就业有实际帮助,与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和培训证书相结合的课程或培训项目;积极探索和开发大类专业通用的课程,逐步满足职业学校建立复合型专业的需要。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要适应学习者半工半读、分阶段完成学业的需要,并要注意与初中、普通高中、职业培训以及后续教育相关课程的沟通与衔接。合理确定必修课、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的比例,大力开发或引进各类选修课程,为学习者自主选课创造条件。
2.调整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目标,实施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根据职业学校学习者的实际文化程度和劳动就业的实际需要,按照有利于学习者发展的原则,在满足专业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各地和职业学校应对语文、数学、外语等文化基础课程实施不同的课程目标,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和学分。积极开发面向不同专业的文化基础课程。在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组织中,要尊重学习者意愿,允许学习者根据学业进展情况对文化课程进行多次选择。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习者顺利完成所选定的课程目标。
三、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学分互认机制,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1.积极推进区域间、学校间和专业间的学分互认。在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协调下,合格职业学校之间的相近专业的课程或培训项目的学分应该互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近课程或培训项目之间的学分应该互认。区域间、校际间相近课程学分的互认可以在比照课程目标和内容的基础上通过签订学分互认协议的方式来实现。
2.承认学习者已有的学习和职业实践经历,并可折合成相应的学分。对于从高中阶段其他类型学校或教育培训机构转入的学习者,对于具有其它层次学历或职业实践经历的学习者,在出示有效证明或通过测试后,应承认其经历并折合成学分,允许免修相应的课程。对于学习者取得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和培训证书,可以折合成相应的学分,并允许免修相应课程。对于学习者在参加国际、全国或省部级职业技能竞赛以及其它活动中受到的表彰和获得的奖励应承认一定的学分。
3.探索和建立职业学校学分累积与转换信息系统(“学分银行”)。依托教育信息化平台,逐步建立职业学校学习者的学习和职业实践经历信息库,为学习者转换学分、取得学历、终身学习和就业提供服务。
4.改进和加强对实行学分制的职业学校的教学安排和教学质量的检查与评估,逐步建立学分制条件下的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和监控体系。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机构应当加强对职业学校教学过程的科学管理,避免简单化地组织和安排文化基础课程的统一考试。
四、深化职业学校办学模式和相关的管理制度改革
1.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转变职能,切实加强对职业学校实行学分制工作的指导与服务,促进区域内精品课程和培训项目的开发与共享,促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引进和应用。要支持学习者跨校选课和教师跨校兼课,使学习者能够获得更加符合需要的教育培训资源。
2.进一步扩大职业学校在学籍管理和教学管理方面的自主权,建立更加灵活的学籍管理和教学管理制度。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或完善适应学分制要求的学籍管理制度和教学管理制度,落实职业学校在招生注册、学籍管理、考试考核、转专业、转校、毕业和培训证书发放等方面的自主权。
3.职业学校要向学习者及时提供课程信息和相关服务,包括课程目标、主要内容、教学与培训要求以及任课教师的背景资料等。教师要指导学习者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兴趣、条件选择课程或培训项目。
4.强化职业学校的培训功能,促进具备条件的职业学校面向进城务工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和在职职工开办夜校或周末学校,提供灵活多样的教育培训服务。学习者通过学习和培训可以获得相应学分。
5.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物价管理部门,制订职业学校按照学分收取学费的办法。按照学分进行收费的累计学费,一般不应高于目前按照学年进行收费的标准。
6.按照我部发布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教发[2002]27号),开发或引进经过相关部门评测、符合《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的职业学校学分制教学管理软件,为实施学分制提供技术支持,提升教学管理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五、进一步加强对学分制的研究、推广和宣传
1.要继续发挥职业教育科学研究机构和教学研究机构的作用,加强对职业学校推行学分制中各种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研究,重点关注学分制实施过程中的难点问题,专题研究职业学校的核心课程,使其更好地与普通教育课程相互渗透,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相互衔接,与企业培训等各类非学历教育相互融合。要开展学分制的国际比较研究,并及时总结各地职业学校推行学分制的先进经验,有针对性地指导职业学校推行学分制。
2.各地要继续加强对职业学校的校长、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相关的教学管理人员及教师进行推行学分制的专题培训,特别要加大对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相关人员的培训力度,保证全国职业学校推行学分制工作落到实处。
3.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学校要进一步加大对学分制的推广和宣传力度。要切实抓好实行学分制的典型,通过推广典型经验,指导区域内的工作。要通过各种途径,切实做好推行学分制的宣传工作,尤其要加强与学分挂钩的农村转移劳动者的培训项目的宣传。要积极争取就业服务机构、学习者实习和就业单位以及广大家长对职业学校推行学分制的认可和支持。各级职业教育管理部门、教研机构和职业学校校长以及广大教师,要进一步更新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及时、灵活地为学习者提供优质教育和培训服务,保证职业学校推行学分制工作的顺利进行。
教 育 部
二〇〇四年八月二日
第二篇:对中等职业学校推行学分制的几点看法
对中等职业学校推行学分制的几点看法
湖北省利川市民族中等职业技术学校(445400)杨承友
提要:
中等职业学校推行学分制教学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在实施过程中要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差距,进一步完善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增强学分制教学管理的可操作性。关键词:中职
学分制
看法
在中等职业学校推行学分制教学管理,实行弹性学习制度,这是教育教学制度的创新,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实行分层次教育,因材施教,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促进教师队伍的合理化、专业化,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有利于实现教学评价与考试制度合理化、科学化;有利于不同类型教育之间、不同类型学校之间的沟通与衔接,为人的终身学习及建立学习型社会创造条件;有利于深化职业教育的办学体制改革、教学模式的创新,促进职业学校的内部管理更完善、上水平。
利川职校为贯彻落实全国、全省职教会议精神,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向导,建立适应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个人进步需要的更加灵活、开放、高效的教学组织和管理制度模式,更好地实现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特在2008级中专生班级中试行学分制管理。在试行过程中,领导重视,成立专班,添置实习实验设备,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组织骨干教师和相关人员起草了学分制实施方案、教学大纲、不同专业课程编制计划、不同专业学分制实施性教学计划、德育及美育实施方案等,为试行学分制创造了基本条件。但是,在学分制试行中,我们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课程开发不足,系统性欠佳;师资的管理使用欠合理,没有很好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教师的转岗培训较滞后,职业转换能力差;学生教育管理有漏洞,缺乏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的系统学习,自主性未能很好地发挥出来,对停学后的及时复学驾驭不够,顶岗实习的服务指导、监督管理及考核评比办法不够完善,对毕业生就业与创业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国情教育较少,导致流失学生数有所增加,就业安排上存在随意性,就业成本较高,就业质量不太理想;必修教材使用上没有稳定性,给考核评比带来了随意性。
根据以上问题,我认为学校在推行学分制的过程中,必须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要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策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进一步增强学分制教学管理的可操作性。对此,我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1、要按照教育部发布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教发[2002]27号),开发或引进相关部门测评、符合《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的中等职业学校学分制教学 管理软件,装备相关部门,增强学分制管理的可操作性,提升学分制管理的系统性、科学性、先进性。
2、要进一步加强对师生实行学分制管理的宣传、培训活动,积极争取就业服务机构、学生实习和就业单位以及广大家长对学校推行学分制的认可和支持力度,消除他们的各种顾虑,扩大其社会参与面,使大家共同去完善它、执行它,使学分制管理制度成为大家的共识,使之成为塑造人、培养人的好法、良策。
3、进一步加大硬件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从目前来看,作为一所山区职校来说,我校的条件是比较差的。学分制下“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模式,需要学校提供大量的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课程和多样化的选修课,要克服过去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教学模式,要避免黑板上阉猪、种树等脱离生产实践活动的纯理论式教学方法。为此,学校投入了大量资金,建起了旅游及饭店专业实训室、机电及电子专业实训室、财会专业模拟实验室、数控机床实训室、计算机实训室、语音教室、舞蹈室、多媒体演示教室、建立校园网络系统等。但是,这还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教学业务需要,尤其是实验室、实训室的规模太小,数量不足,机房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要逐步创造条件,在校园内满足工学交替,创办勤工俭学工厂、实习农场、社会化服务网点,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工学岗位。
4、优良的师资队伍是施行学分制管理的关键。目前,我校教师结构存在不合理现象。表现在:中、老龄教师多,有青黄不接的危机存在;文化课与专业课教师比例不调,文化课教师偏多,专业课教师较少;能够胜任大量选修课的教师配备不足;实习实训教师缺乏;不同学科的教师内部结构也不协调,导致工作量奇轻奇重(多的每周达50余节、少的只有5—6节)的现象。对此,我认为,学校要大力鼓励教师参加转岗培训,学习学科前沿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理论,把自己打造成“双师型”、多面手的教师,努力提高自己适应学分制教学管理的能力。在教师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的情况下,学校应该建立一支比较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聘请一批行业专家来学校任教,提高教学质量。
大力培养和引进“双师型”、多面手的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入手:(1)、将现有的专业教师送到专业对口院校进修,提高其专业知识技能水平。(2)、将富余文化课教师送到有关培训机构进行转岗培训,提高其职业转换能力。
(3)、将相关教师送到大中型企业去顶岗实习锻炼,提高其实习实训能力。(4)、招聘优秀技能人才。
(5)、聘请能工巧匠、行业专家任兼职教师。
5、要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增加特色课,扩大选修课规模。我校的专业多,2 头绪繁,一下要做得尽善尽美,那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要力求做到尽善尽美。文化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实习实训课是学生的必修课,要突出这些课程的教学力度,以保证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得以实现。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构成学生的选修课系列,要创造条件,大力开发和引进选修课,合理安排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的比例,根据课程的内在联系,合理、科学、均衡地设置各类课程,确定各门学科的学分,鼓励学生多选修,自主选修,组织好教学管理,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6、解决好学分制管理下的毕业生就业是关系到中职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工作。困扰中职学校发展的两大难题是招生和毕业生就业。招生问题,在我校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办学规模在逐步扩大,基本上解决了这个“进口”问题,而毕业生就业问题,现在仍然存在不确定因素。要解决毕业生“出口”问题,我认为,必须研究制定一个长效机制,确保毕业生顺利“出口”,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1)、严格考试考核制度,处理好“滞后生”问题,坚持合格一个,毕业一个的原则,保证“出口”产品是合格品,提高学生就业成功率和就业质量。
(2)、开展校企、校校“联姻”活动,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其就业竞争力。我校在这方面有了一些实质性尝试,如:与中国长航集团宜昌造船厂合作开办船舶班,与湘鄂情饮食集团公司联合开办餐饮班等,但还不是很稳定,今后要加大力度,加强与“联姻”单位及企业的沟通与协调工作,真正发挥“联姻”作用,不能只有“联姻”,没有“结晶”。
(3)、最好采取6月、12月两期集中安置方式,降低就业安置成本,避过就业安置高峰期。
(4)、为了解决学分制下就业安排的不集中现象,可以考虑在经济发达地区建立自己的人力资源服务处,收集可靠的就业信息,给需要安置的学生及时提供周到的就业服务,同时,也可以降低学生的就业成本和就业等待期。
(5)、在学分制管理下,由于学生就业比较分散,一次性就业人数较少,学校还可以与有资质的人力资源服务公司联合安置学生,确保学生的就业。
中职学校推行学分制管理需要有关部门和学校的支持和配合,这个新鲜事物才能得以健康发展,我们相信,只要我们锐意进取,改革创新,中等职校的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职业学校进行学分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厅[2001]3号。
2、《教育部关于在职业学校推行学分制的若干意见》,教职成 [2004]10号。
第三篇: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加强中等
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教职成[2011]1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为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加快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现就“十二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新形势
(一)“十一五”期间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
“十一五”期间,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工作,普遍加强领导和统筹,加大经费投入,全面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有组织大规模地开展教师培训活动,推动培养培训基地加强内涵建设、创新培训模式,加快推进兼职教师聘用政策、教师企业实践、编制标准、绩效工资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深入开展教师国际合作与交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达到了新的水平。五年来,教师队伍规模稳步增长,结构更加优化,整体素质明显提升,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能力大幅提高,为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教育规划纲要发布之后,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进入到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面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新阶段。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进一步保证规模、调整结构、加强管理、提高质量,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要进一步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高素质,加快解决生师比过高、“双师型”教师和兼职教师比例偏低、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不足的问题。因此,必须要把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摆在职业教育事业发展更加重要的位置,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加强规划,加大投入,深化改革,努力开创职业教育教师工作的新局面。
二、“十二五”期间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三)“十二五”期间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需要,以推动教师专业化为引领,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创新制度和机制为动力,以完善培养培训体系为保障,以实施素质提高计划为抓手,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改革创新,狠抓落实,加快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专兼结合的高素质专业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
(四)“十二五”期间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工作目标。
队伍规模进一步扩大。到2015年,专任教师生师比降到20∶1以下,专业教师中兼职教师的比例占到30%以上,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专兼职教师总量达到135万人左右。
素质结构进一步优化。专任教师中,学历达标率超过95%,研究生层次教师比例逐步提高;“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的比例达到50%。教师师德水平明显提高,普遍树立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培养培训体系更加完善。国家级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达到100个、教师企业实践单位达到100个,省级基地和企业实践单位进一步优化布局、突出特色。校企合作开展教师培养培训的模式全面建立。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师培养培训标准和课程体系基本形成。
教师管理制度更加健全。教师资格、职务(职称)、编制等制度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培养培训制度全面加强,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满足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求的管理制度全面建立。
三、“十二五”期间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
(五)加强职业理想教育,全面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
将职业理想教育与推动教师专业成长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大力宣传职业教育、树立先进人物典型、引导职业生涯发展等综合措施,使教师坚定职业方向,爱岗敬业、热爱学生,增强从事职业教育的荣誉感、使命感,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修订《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试行)》,完善师德考评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把师德建设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工作评估的重要指标。
(六)创新教师补充机制,吸引优秀人才从事职业教育。
加强新教师培养的整体规划。改革培养院校招生制度,进一步拓宽招生渠道,提高生源质量。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强化企业实践和职业学校实习环节。加快研究生层次教师培养步伐。加快培养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相关专业的教师。鼓励培养院校通过对口支援、委托培养、免费师范生等方式,加大对西部、农村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教师培养的力度。
加快完善兼职教师聘用政策。各地要认真总结“十一五”中等职业学校紧缺专业特聘兼职教师资助项目的做法和经验,制定完善兼职教师聘用政策与管理办法,加大对中等职业学校聘请兼职教师工作的支持力度。“十二五”期间,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兼职教师推进项目,各地要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和要求,支持中等职业学校设立一批兼职教师岗位,解决兼职教师的待遇和管理问题,切实发挥好兼职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各地和中等职业学校要加强对指导学生顶岗实习的企业技术人员的引导和管理,积极创造条件提高他们指导和管理学生的能力,增强学生顶岗实习的效果。
推进教师编制管理制度改革。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积极协调和配合编制、人事、财政等部门,抓紧制订本地区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要积极探索实名编与非实名编相结合、设立附加编等编制配备和管理方法,加强对专兼职教师配备的统筹,不断优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配置。要研究制定相关的人事政策,建立和完善技能型人才从教的制度,形成更加多元的教师供给机制。
(七)完善继续教育制度,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发展能力。
各地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全面推进和落实职业教育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制定完善具体的实施办法和工作细则,确保教师按要求完成继续教育学时(学分)数。要推进教师全员培训,广泛开展新教师上岗培训、教师岗位培训、骨干教师培训。重视公共基础课教师、班主任培训。鼓励学校开展各种形式的校本培训。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专业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加快培养一批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的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
要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的意见》(教职成〔2006〕11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制度的意见》(教职成〔2011〕16号),把企业实践作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形式,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管理办法,探索工作机制,搭建实践平台,积极推动企业实践制度的全面建立和完善。实施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项目。
(八)完善培养培训体系,提升教师培养培训工作质量。
合理布局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国家和地方结合产业发展、区域发展需要和教师培养培训需求,依托普通本科院校、职业院校和大中型企业,继续建设一批“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教师企业实践单位。建立基地工作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基地的区域和专业布局。
全面推进培养培训基地能力建设。基地中的普通本科院校都要建立具有教学、科研和统筹协调职能的职业技术教育(师范)学院,加强职业技术师范专业和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建设,组建专兼结合的教学和科研队伍,积极开展“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和职业教育科学研究。深化校企合作机制,创新教师培养培训模式。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建设项目,重点建设一批教师培养培训专业点,改善基地实验实训条件;开发一批具有职教特色的教师培养课程和教材。
(九)健全教师管理制度,激发职业教育教师队伍活力。
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制度,充实专业教师任职资格条件,增加相关工作经历和职业能力方面的要求,将双师素质基本要求纳入教师资格评价体系。国家按专业大类开发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标准,制定资格考试大纲和考试办法。建立教师资格证书定期登记制度。
规范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务(职称)序列,建立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办法,积极探索在中等职业学校设立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提升教师职业发展空间。调整优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务(职称)结构比例。
各地和中等职业学校要按照国家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有关政策和要求,深化中等职业学校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探索固定岗和流动岗相结合、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设岗和用人办法,推进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建立充满活力的中等职业学校用人机制。
四、加强组织领导和条件保障
(十)加强组织领导。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工作的统筹和领导。根据本意见的要求,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需要,制订好本地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和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实施方案,明确职责分工,完善配套措施,狠抓工作落实,确保教师队伍建设的各项政策和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十一)保障经费投入。
各地要建立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经费保障机制。地方教育事业费和职业教育专项经费中,均要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教师队伍建设,并做到逐年增长。要落实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相关项目经费。中等职业学校也要在公用经费和其他事业收入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教师队伍建设。
(十二)加大宣传力度。
各地要大力宣传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师德楷模和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树立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先进典型,努力营造关心职业教育、尊重职教教师的良好社会氛围。要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教学能力竞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竞赛等活动,引导教师进一步转变观念、创新方法、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和水平,向全社会展现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风采。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第四篇: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
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
(2000年3月21日)
教学计划是学校按照培养目标要求组织教学工作的实施方案,是指导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为指导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制定工作,保证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制定教学计划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指导思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学生必需的文化知识与专业知识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遵循教育规律,突出职业教育特色,使中等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需要。
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
1、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明确、具体地规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业务范围。
2、贯彻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根据学生提高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的实际需要设置课程,确定教学内容。
3、贯彻产教结合原则,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和立业创业本领。
4、坚持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在认真执行国家有关原则规定的同时,地方、行业和学校可根据区域经济、行业特点和社会需求,在课程设置、教学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灵活性。还应创造条件实行弹性学习制度,使学生能够根据社会需要、个人兴趣和条件自主选择课程。
二、招生对象与学制
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一般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基本学制为3至4年,以3年为主。
学校可根据需要与可能,积极探索学分制等弹性学习制度,允许成年学员和有实际需要的学生工学交替,适当延长学习期限或分阶段完成学业。
三、培养目标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他们应当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立业创业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应按照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明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业务范围。
四、课程设置及其要求
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承担看实施高中阶段文化基础教育和培养职业能力的任务,其课程设置分为文化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两类。
文化基础课程的任务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引导学生树立科的世界观、人生观,提高其科学文化素养,打好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和接
受继续教育的基础。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应加强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并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紧密联系。文化基础课程的必修内容应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标准。德育课、语文、数学、外语、计算机应用和体育一般应列为必修课;其他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类课程,可列为必修课或选修课,可单独设课或开设综合课。
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学实习和综合实习)的任务是向学生传授从业所必需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培养他们爱岗敬业的职业品质、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专业课程应当按照相应的职业岗位(群)的知识、能力要求设置,突出其综合性和实践性。综合实习指毕业前的顶岗实习和有必要的专业设置的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是强化学生职业技能、提高其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必须认真安排,严格管理,保证学生达到培养目标规定的要求。
学校应根据需要,开设关于美育、现代科学技术以及人口、资源、环境、法制、管理等方面的选修课程或举办专题讲座(活动)。
五、基本内容与时间安排
(一)基本内容
1、招生对象与学制;
2、培养目标与业务范围;
3、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及要求;
4、课程设置及教学要求;
5、教学活动时间分配表(按周分配);
6、课程设置与教学时间安排表。
(二)时间安排
三年制:三年总周数约为150周。其中,教学时间为106至111周,总学时数约为30oo至33oo,学校还可以灵活安排的教学或活动时间为3至6周。复习考试12周,寒暑假24至26周。
四年制:四年总周数约为202周。其中,教学时间为144 至150周,总学时数约为4000至44oo,学校还可以灵活安排的教学或活动时间为4至8周。复习考试16周,寒暑假32至34周。
周学时数一般为28至30。综合实习可按每周30至40小时(一小时折一学时)安排。文化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课时比例一般为4:6,专业课程中的实践教学比例一般为50%,综合实习一般安排一学期。对文化基础要求较高或对职业技能要求较强的专业,可根据需要对课时比例作适当的调整。
教学计划的课程设置中应设立选修课程,其教学时数占总学时的比例应不少于10%。实行弹性学习制度的学校(专业),以及招收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学员或采用远程教育手段的学校(专业),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教学活动的时间。
六、教学计划管理
教育部负责颁布关于制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并组织制定重点专业的指导性教学计划。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和行业部门负责关于制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和重点专业的指导性教学计划实施,并按照本意见的要求,根据地方和行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组织开发具有地方和行业特色的其他专业的指导性教学计划,报教育部备案。学校应按照本意见的要求,依据国家、地方或行业部门颁发的指导性教学计划制定实施性教学计划,并报地(市)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在保证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的前提下,经地(市)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学校可根据市场需求与变化情况适当对实施性教学计划进行调整。
第五篇:职业学校学分制改革与实践研究报告
职业学校学分制改革与实践研究报告
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课题组 2006.11.10 导 言
本课题《职业学校学分制改革与实践研究》是经中国职教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于2005年5月批准立项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教学建设专项研究”课题,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孙俊台校长任课题负责人,全面负责主持组织了本课题的实践研究工作。
课题组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理念,以科发展观和以人为本思想为指导,针对职业学校在实施学分制过程中出现的主要矛盾,围绕急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通过深入调研、比较研究、改革实践、总结经验和理性思辨,使我们进一步转变了观念,深化了课程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完善了现有学分制条件下的相应管理制度,推进了学校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促进了师资队伍的建设,积累了可操作性强并具有示范辐射作用的经验成果资料。课题研究中,我们也深深感到目前存在着诸如政策配套不完善,深入推进学分制有困难等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有待于继续深入学习和研究,大胆实践和创新才能得以逐步解决。
一、研究背景
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有关职业教育改革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从来没有停止过。回首过去的改革实践,大多是沉淀在单门学科课程及其教学法和教学手段的变革上,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是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职业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提出的新要求。从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反映出来的信息看,虽然求职者众多,但企业还是常常抱怨找不到合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社会关于深化职教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当大家在探索深化职教改革到底要改什么、如何改的时候,教育部2001年和2004年分别颁发的《关于在职业学校进行学分制试点工作意见》(教职成厅[2001]3号)和《关于在职业学校逐步推行学分制的若干意见》(教职成厅[2004]10号)两个文件,为深化职教改革指明了方向。我们认识到:职业学校实行学分制是教育制度改革和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重大举措,对端正职教思想,更新理念,完善职教功能具有根本性的作用。职业学校实行学分制是落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职教思想的制度保障。贯彻“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在职业学校的教学工作中主要体现为: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权利,承认学生的自我价值,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职业学校实行学分制有利于实行分层教学和因材施教,有利于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技能型人才,有利于特长学生的脱颖而出,有利于强者更强,弱者变强,人人乐学,人人进步,人人成功,各成其才。实行学分制是深化职教改革的必然选择。
我校自2000年起,试行学分制已有五年的时间了。通过五年的探索实践,我们积累了职业学校实行学分制的初步经验,但也遇到了较多的矛盾和急待解决的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相关政策的不配套,教学管理制度的不适应,学籍管理制度的不适应,学生自选课程能力的不足,选修课教学质量如何提高及其评价办法须深化改革等,这些矛盾和问题只有通过深入研究和大胆实践探索逐步解决。本课题正是要从学校操作层面的角度,通过实践,研究制订适应学分制条件下的职业学校相关管理制度;进一步探索学分制条件下职业学校深化课程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方法;进一步推进学校事业的发展;为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作贡献。
二、研究目标与研究对象
1、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为:
(1)通过实践,研究制订学分制条件下的职业学校教学管理制度;
(2)通过实践,研究制订学分制条件下的职业学校学籍管理制度;
(3)通过实践,研究制订导师制实施办法,以明显提高学生的选课能力;(4)通过实践,研究制订选修课管理办法,以提高选修课教学质量;
(5)通过实践,研究制订选修课教学考核评价办法;
(6)学分制条件下教学管理软件的二次开发,搭建好教学管理软件平台。
2、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为:
(1)我校02、03级五年一贯制在校各专业高职学生;
(2)我校03级三年制在校各专业中职学生。
研究对象包括大专与中专两个层次,涉及机电工程、自动化工程、电子工程、信息工程四个系,共34个班级,1408名学生。
三、主要研究方法
在本课题的实践研究中,我们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研究方法:
1、实验研究法。实验研究是本课题研究中采用的最主要的基本研究方法。我们对现行学分制条件下中高职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和评价进行了改革实验研究,如: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开设了课程改革实验班,计算机软件专业引进了印度niit培训课程,并开设了实验班等。
2、调查研究法。职业学校实行学分制是职教制度和职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深刻变革,涉及到社会、家长、教师、学生等方方面面。欲取得改革的成功就必须得到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经常倾听各方,特别是学习主体——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为此,我们采用问卷调查和专题调研的方法,搜集各方信息,注重做好课题研究的基础性工作。
3、比较研究法。比较研究是理性思辨的基础,只有通过比较研究,才能更明确改革工作的方向和改进现有工作的不足。我们进行了学分制与学年制教学的比较研究,职业学校现行学分制与国际惯例学分制的比较研究。通过比较研究,进一步更新了观念,明确了方向,增强了信心。
4、经验总结归纳法。及时的经验总结归纳是将实践的感知上升到理论创新,从离散的数据、现象中找出规律的重要过程。我们通过对实验数据、效果的总结、归纳和修正,撰写了相关子课题的研究报告及修订了职业学校实行学分制的实施细则等具有借鉴推广价值的成果积件。
四、主要研究内容
1、学分制条件下的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实验研究
(1)教学常规管理改革实验研究;
(2)任选课程管理改革实验研究;
(3)学分的配置、核算及奖励办法研究;(4)学分制条件下的教学质量评价方法改革研究;
2、学分制条件下的学籍管理制度改革研究
(1)学分制条件下学籍管理政策研究;
(2)现行学分制条件下学籍管理实施办法研究。
3、建立导师制与培养特长学生的方法研究
(1)导师制实施办法实验研究;
(2)特长学生培养组织实施实验研究。
4、任选课程教学实施实验研究
(1)任选课程的类别与设置实施研究;
(2)任选课程教学评价办法实验研究;
(3)规范、提高学生选课能力的实验研究。
五、主要研究成果
1、完善了现行学分制条件下的相应管理制度 我校在试行学分制过程中就已深切地感受到原有的学年制教学管理制度、学籍管理制度等内容已不能适应学分制条件下的办学管理要求。诸如:实施学分制所遇到的学分如何配置、核算和互认;教学质量的控制和评价;弹性学制,课程的选修、免修和重修;伴随选修课而产生的教学班管理;选修课程管理;转专业和第二专业;学籍管理;如何实行导师制;如何提高学生选课的科学性和能力等新问题,都必须研究制订与学分制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和规定来规范现行学分制条件下的教学活动与秩序,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创设与学分制条件下技能型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保驾护航”。根据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在职业学校进一步推行学分制的若干意见》(苏教职[2005]2)号文件精神和我校实际,按照:学习→研究→制订制度(规定)→试行→听取反馈意见→修订→颁布正式实施的程序,制订完善了适应现行学分制条件,可操作性强的相应管理制度。主要有:
(1)《学分制实施细则》。包括:总则,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学分和绩点分,成绩考核,课程的选修、免修与重修,休学、复学与退学,毕业,其它学籍管理等内容和规定。(详见附件一)
(2)参与制订和贯彻实施了《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学籍管理暂行规定》。包括:入学注册,成绩考核,课程的选修、重修和补考,课程的免修、免听和免试,学业警告及转入下一年级,转学与转专业,休学、停学与复学,退学,纪律与考勤,奖励与处分,毕业和结业,附则等内容和规定。(详见附件二)
(3)《关于任选课、重修课的成绩与学分管理办法》。包括:任选课的成绩与学分管理,重修课的成绩与学分管理等内容和规定。(详见附件三)
(4)《关于实行学业告诫制度的决定》包括:关于考试资格,关于留级,关于旷课等内容和规定。(详见附件四)
(5)《导师制实施方案》包括:指导思想,基本内容,实施细则,工作步骤,工作评价等内容和规定。(详见附件五)
2、调整了教学计划,优化了教学过程
教学计划是实施专业教学的基本文件,是教学安排的主要依据。2000年以来,为了确保学分制的顺利实施,我们根据学分制的要求,对专业教学计划不断地进行分析、调整。总体来说,是降低了理论教学重心,加大了实训课和选修课的比重。以数控技术专业为例,2000年与2005年各类课程计划课时与学分配置调整情况见表一:
表一:各类课程计划教学课时及学分配置调整情况表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选准培养目标,发挥五年制高职的学制优势。
如何确定五年制高职的培养目标,关系到五年制高职毕业生的职场定位,也关系到五年制学制在职教体系乃至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功能定位,是事关学校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我们从开办之初就意识到,五年制高职要想在招生和就业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仅靠大专文凭是不够的,必须在高技能培养上做文章。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术专门人才”,这个提法坚定了我们的信念。我们认为,五年制高职的培养目标应定位在高技能专门人才上,通俗地讲就是“高级蓝领”或“灰领”人才,也就是所谓“知识型工人”、“智能型工人”。按这个定位,五年制高职不仅可以与三年制中职拉开差距,而且可以充分发挥高中后三年制高职所不具备的学制优势。
根据上述思路,我们从2004年起就将所有五年制高职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具有大专学历和高级工证书的应用型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并对过去挂靠省电大招收的五年制高职班的教学计划进行相应调整,增加了高级工培训和考核的课程。目前,已有两届五年制高职毕业生通过了高级工考核。实践证明,具有高级工证书的高职生比一般的大专生更受企业欢迎。
(2)实施“双证融通”,彰显就业导向的办学特色。
我校在中职阶段实行双证书制度已有20年历史,这种做法对促进学生提高技能水平起了很大作用。但是过去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关联度不很大,特别是职业资格证书的应知要求与相关专业理论的教学内容缺乏紧密联系,容易形成“两张皮”的现象。2004年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将我校列为全国百所实施职业资格证书的试点院校之一,在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指导下,我们对所有专业的教学计划和大纲进行了一次全面修订,即将该专业所对应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应知应会要求全部落实到相关课程中去,确保中职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全部覆盖相关工种的初、中级工应知应会标准,五年制高职的教学计划和大纲全部覆盖相关工种的初、中、高级工应知应会标准。经省劳动厅评估验收,我校职业资格证书“直通车”制度得到认可。即中、高职主体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免试直接核发中级工职业资格证书,而高级工考核则由市工考办组织实施。
(3)实行“二三分段”,增强五年制专业的应变能力。
由于五年制高职的学制较长,五年中社会需求会发生一定变化,学生对专业的内涵也有一个认识的过程,因此适当推迟学生专业定向的时间,无论对学生还是对学校都是有利的。按照“宽基础、活模块”的思路,2004年我们先在个别专业上进行“二三分段”的试点,即学生入学后,前二年学习同样的基础课程,第三年起按不同的专业方向进行分流。2006年起,我们将这种做法推广到所有专业,演化为“大类招生、二三分段。”如机电系现设置数控技术和模具设计与制造二个五年制高职专业,招生时我们就向社会宣布,这两个专业作为一个大类,统一招生数量、统一录取标准。学生在一、二年级学习同样的内容,三年级才正式确定专业并重新分班。二年级结束时,学校根据当时的人才需求预测确定各专业人数配比,学生则根据前二年的学习成绩和个人爱好进行专业选择。实践证明,采用“大类招生、二三分段”的办法,既可以减少初中毕业生报考专业的盲目性,又可增加职业学校按需培养的灵活性,还可以有效实现同一类专业各班人数的基本均衡。
(4)优化课程设置,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效率。
职业学校的专业课程最初都是由普通高校的课程简化或压缩而成的,文化课程则主要从普通高中移植过来。由于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和生源状况与这两类学校有很大差异,因此职业学校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使课程设置进一步贴近职业需求和学生实际。我校对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这三类课程进行了如下改革:
——文化课改革总体上遵循“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在重视发挥文化课为提高学生基本文化素质服务的功能的同时,强化文化课为专业课学习服务的功能。为此,我们将语文、数学、外语等文化课分为基础性和应用性两个模块。其中基础性文化课面向全体学生,应用性文化课面向专业大类。目前有关应用性文化课的课程标准正在相继出台,如语文组拟订了口语和应用文两个教学方案。
——专业基础课改革遵循综合化的原则,即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削枝强干,开发一批适应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的综合化的基础理论课程,如数控技术专业将机械制图及cad技术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电气控制技术基础等作为专业基础的核心课程,相关学科知识则整合在其中。——专业课和技能培训遵循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原则,即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或技能培训有机结合融为一体,以课题为单位编写校本教材,以教学周为单位编排教学计划,以实验室或实训车间作为教学场所,以“双师型”教师为主体实施教学。目前,我校开设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已达十几门。
最近,我们正在酝酿实施“2+1+1+1”的课程模式改革,即一二年级以基础文化课为主,三年级以综合化的专业基础课为主,四年级全部开设理论实践一体化的专业课和实训课,五年级下企业进行轮岗实习和顶岗实习。此项改革计划从明年起逐步推行。
3、完善了选课制度,构建因材施教的运行机制
为了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身特点的最佳教育,几年来陆续开设了一百多门任选课。2005年我们在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全面修订了学分制实施细则,建立了更加灵活的学籍管理和教学管理制度。我校选课制度有如下特色:
——任选课的比重较大。我校五年制高职的任选课从第三学期开始,连续开设五个学期。每周二、三、四下午统一作为任选课开设时间,周课时为6—8节。
——设置了特色选修课。特色选修课由具有特技的教师领衔,将任选课教学与特长学生的培养结合起来,体现了名师带高徒的教学特色。
——任选课实行分类、分级管理,即分为公共任选课和专业任选课,其中公共任选课由学校统一安排,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专业选修课由各系自行安排,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特长。
——少数学生如通过正常学习不能达到毕业学分的要求,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在学校的培训超市选择适合的课程进行学习,也可在校外培训机构参加培训考证,学校经审核验证后给予相应的学分。
——建立健全任选课的管理规范。为了保证任选课的教学质量,我们从2000年起每年编印选修课指南,由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行选课。学校还专门印制了“选修课笔记与作业本”,要求学生上课时人人记笔记、做作业,笔记和作业均作为成绩评定的依据。
4、改革了评价制度,健全了教学质量的监督保证体系
为了保证学分制的顺利实施,我们按照终极性考核与过程性考核并重的原则,对教学评价制度进行了以下改革:
——改革理论课学习成绩评价办法,将平时成绩的比重提高到50%。所有理论课程取消期中考试,改为每月一次的单元测验。学期总评成绩构成如下:课堂笔记占10%、课外作业占20%、单元测验占20%、期末考试占50%。
——改革实训课程学习成绩评价办法。实训课程也按平时成绩与综合考核各占50%的办法计算总评成绩,其中平时成绩根据学生完成各项课题的情况和实习表现(含劳动纪律、安全生产、清洁卫生)综合评定,二者比例为3:2。如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取得规定的技术等级证书,则另加相应的学分。
——规范考试管理。各门理论课程大约每四周安排一次单元测验,考试时间为一节课,试卷由各教研组按教学大纲编制,逐步建成试卷库,随机抽卷。期末考试由教务处统一组织,严格实行教考分离。单元测验或考试作弊者,一律以零分计。
——对数学、外语等难度较大的文化必修课,设置基本学分。若学生平时成绩及格,而总评成绩不及格,允许他们作两种选择:一是通过重修取得该课程的b类考试学分(课程学分的80%),二是不再重修而以该课程学分的50%作为基本学分记载。所缺学分通过选修其他课程进行弥补。
——加强对教师教学质量的监控。建立中层以上干部听课制度和教师相互听课制度,建立教考分离和考情分析制度。每学期组织一次以教学“五认真”为主要内容的综合质量检查,每学期组织一次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无记名测评,每学期开展一次教学质量奖的评比工作。
5、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加强了学分制管理
学分制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的教学管理方法,它虽然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往往不易被广大师生及学生家长理解,同时也给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带来了许多麻烦,因此,我校在实施学分制的过程中,特别注重人与技术这两个因素的作用。
——加强宣传与学习,深入理解学分制的内涵。我们从教师和学生这两个方面入手,首先组织学校中层干部学习、理解,然后指导教研组长、班主任学习,再通过他们向广大的教师宣讲,从而使得学分制首先在教师中获得理解与认同;另一方面我们从新生入学的第一天开始,通过入学教育、校班会、各种考试以及成绩通知单等途径与方式,组织学生学习、了解学分制的要求,理解实施学分制的意义,并通过家长会,向学生家长说明实施学分制的目的、要求及对学生学习的好处,取得学生家长的理解,为更好地实施学分制铺平道路。
——改进学籍管理手段,实行微机化管理。我们通过调查、了解、比较,选购了较符合本校实际需要的学分制管理软件,为每位学生建立独立的学籍档案,从学生报到注册、选课、考核、成绩记载、统计、学业提醒等各个环节,实施微机化管理,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到实施学分制所带来的便利和好处,同时也使教学管理人员从复杂而又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更好地为师生服务。
六、实行学分制,有效地促进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发展
1、更新了观念,推进了教学改革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全校上下进一步提高了对职业学校实行学分制的认识,端正了办学思想,更新了教学观念,推进了教学改革,特别是我校的课程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通过学习和研究,更新了职教观念,端正了办学思想。
学习现代职教理论,用先进职教思想武装头脑,是做好本课题研究工作的重要基础。通过对“以学科为中心”传统职教思想和“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现代职教思想的对比、剖析,我们认识到:传统职教基于学科体系的“基础观”,无视学生个性的千差万别和社会、职业的千变万化,用一种几乎是静止的、千篇一律的内容和要求教育生动活泼、爱好特长各异的职校学生。传统职教理念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对技能型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企业抱怨找不到合适的高技能人才就不足为怪了。通过对现代职教理论的学习,我们还认识到:职业学校必须主动适应科学发展观对职教工作提出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职业学校的教育工作要“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服务。职业学校实行学分制,是坚持学生以习得“行动能力”为一生发展的“基础观”,承认和尊重学生的自我价值,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保障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习潜能,提高教育质量,适应社会职业变化,培养创新人才的制度保证。职业学校实行学分制正是贯彻落实“因材施教”和“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理念的重要举措。特别是在课题组长孙俊台校长先进办学理念的带领下,学校的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呈现出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态势,学校工作多次受到上级领导的表彰,孙俊台校长也因此获得全国百名名校长荣誉称号。
(2)与实行学分制紧密结合的课程改革成果喜人
学分制于100多年前在美国随选课制的推行而产生。而今我国职业学校实行学分制的核心在于课程改革。我校根据制造类技能型人才成长的规律,积极探索和构建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理论实践一体化和项目教学课程为主体的综合化模块结构专业课程体系,并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分层教学的需要和社会、企业的特殊需求大力开发选修课程。我校的选修课程分为:人文素养类、知识拓展类、操作技能类、健身强体类、特色选修类等五类共一百多门课程。课程改革的热潮现正在我校蓬勃展开,由十个主干专业的专业负责人领衔的专业课程改革研究课题已向校学术委员会申报立项作为校级科研课题。我校的课程改革工作同样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和支持。为此,我校被教育部指定为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数控专业课程改革组长校,并为教育部等六部委颁发的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技能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起草了中职教学指导方案;我校是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类专业协作委员会理事长单位,担任了课程改革项目组和师资队伍建设项目组的组长,为学院起草制订了《五年一贯制高职数控专业人才培养指导方案》;我校还是无锡市职业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改革课题研究组组长单位。
2、有效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由于实行学分制而优化了专业课程的体系、结构和内容,改善了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还因为学校根据企业用人的特殊要求以及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原则,颁布了以专业技能为主,可获得奖励学分的“培训菜单”供学有余力和富有兴趣的学生自主选择参加各类学习培训,学生的专业技术和职业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补充和提升。使得我校的职业教育更贴近市场对技能人才的要求,更符合学生特别是特长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学质量明显得以提高。正因为如此,学校的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形势一派大好。实现了孙俊台校长提出的:毕业生要“进得了大企业,谋得到好职位,拿得到高工资”的要求。从近两年我校学生在江苏省、无锡市组织的各项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可以看出:学分制的实施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近两年我校在省市技能大赛中获奖学生名单见表二。
3、进一步推进了学校实验实训基础的建设
为满足实行学分制对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的新要求,近年来我校进一步加大了投入,“十五”期间共投入1243万元人民币,用于实验实训基地的设施和设备建设,已建成了适合项目教学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具有现代企业环境,设备先进的机电技术中心、电子技术中心、信息技术中心。以机电技术中心为例,机电技术中心内可进行机械加工、数控加工、模具制造、机电控制、电气控制、自动控制、数控设备维修等技术培训。设备配置与现代企业生产设备基本保持同步,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大幅度提升了专业教学的能力。机电技术中心的主要设备配置情况详见表三。
表三:机电技术中心主要设备配置表
4、促进了师资队伍的建设
实行学分制改革的主力军是教师,着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技艺高超、工作勤奋、乐于奉献的高素质专业师资队伍是我校一贯坚持的首要工作任务之一。在孙俊台校长提出的“学校有特色才能生存,教师有特技才有权威,学生有特长才有出路”治校思想的指导下,我校通过向社会公开招聘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科技人员,鼓励教师在职攻读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选派骨干教师出国培训,挑选教师参加国内高校进修和去企业当访问工程师,校内教师技能专项培训考核,组织教师科研攻关,开展校级教学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评比竞赛等措施,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而今我校已拥有一支高水平、高技能、高素质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
(1)已有12位教师具硕士研究生学历,另有28位教师正在攻读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
(2)有16位教师具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工程技术职称;
(3)有48位教师获得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技能等级证书,绝大多数专业教师已获得各类中级技能等级证书;
(4)近三年我校有15位骨干教师出国进修;
(5)近三年有百名专业教师参加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的骨干教师培训和“四新”专项培训。
(6)我校教师在各类技能竞赛中获得好成绩。(详见表四)
(7)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得到提升,研究成果丰硕。(详见表五)表五:教科研项目成果一览表
(8)近年来出版社发行由我校教师主编、参编的各类专业教材四十余本。
(9)进一步发挥了我校“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江苏省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的作用,2002~2006年间,培训全国、全省各类职教师资共1347名。
七、存在的主要矛盾和对策措施
1、存在的主要矛盾
我校在实施学分制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阻碍深入全面推行学分制的矛盾,这些矛盾主要表现为:
(1)全面推行学分制与配套政策不完善的矛盾 我校目前实行的学分制还是学年学分制,如实行全面学分制,则必定要以弹性学制、兼修第二专业、跨地区跨校间学分互认、工学交替学籍管理等配套政策为基础。目前相应的配套政策还不完善,推行全面学分制有困难。
(2)学生选课需求与教师资源、选课资源不足的矛盾
学分制赋予学生自主选课的权利,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千差万别,也因为社会发展与企业对技能型人才要求的千变万化,新技术、新职业的不断涌现,决定了学生选课需求的多样性和多变性。从目前情况来看,学校存在教师资源和选课资源的开发还跟不上学生选课全方位需求的矛盾。
(3)选修课的多样性、学生的流动性与教学秩序控制的矛盾 目前职业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组织是行政班级,但随着学分制的推行,学生在参加多样各异的选修课学习时,打破了行政班级授课的惯例,到临时组建的教学班参加学习。由于教学班的临时性、自主性及管理上的松散型和学生的大面积流动,往往造成教学秩序控制的困难。
(4)学生选课的积极性与科学性间的矛盾
由于职业学校学生的社会阅历较浅,对所学专业的了解深度不够,往往仅凭兴趣和随众心态选课,造成了学生选课的能力不足,选课时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偏差。虽然学生选课的积极性较高,但缺乏科学性,对进一步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造成了困难。
(5)教学管理手段与管理效率的矛盾
我国职业学校共有的一大特色是学生多。学分的统计、折算、学习的评价等工作量很大,特别是选修课开设时,千余名甚至数千名学生大规模流动到教学班上课,给学生出勤情况、学习情况、考核情况的统计、登录、管理等带来了不小的困难。总体上来说,现在还缺乏高效的教学管理平台和相应软件,存在着教学管理手段不足和教学管理高效率要求的矛盾。
2、对策措施
(1)完善配套政策,推进全面学分制改革
职业学校要在扩大办学自主权的基础上,大胆、主动地试行全面学分制,在取得相关经验后,主动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政策建议。由政府研究制订相关政策,以指导职业学校推行全面学分制,深化职教改革。
(2)继续加大投入,强化专业建设
实行学分制,事实上是对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的要求提高了。各级政府要继续加大对职业学校的投入,以增加培训岗位,满足学生的培训需求。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以提高选修课的针对性和教学质量。
(3)积极探索学分制条件下的教学规范管理
针对职业学校实行学分制带来教学管理上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实践研究,本着“以人为本”与“管理保质量,管理出效益”的指导思想,采用先试点后推广的办法,制订学分制条件下的教学管理规范条例,以维护良好的教学秩序。
(4)加强研究导师制,提高学生的选课能力
实践经验让我们感到,职业学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行为能力还不足以完全胜任自主选课的要求。这就要加强研究导师制实行办法,挑选师德修养好、业务娴熟、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学生的导师,导师须全面关心、指导学生的德育和学习,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学习能力,指导学生自我设计专业发展方向和规划职业生涯,以增强学生选课的科学性,提高其选课能力。
(5)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开发高效的教学管理软件,提高管理效率 为适应学分制条件下的职业教育信息化管理要求,职业学校要主动加强与相关企业、专业公司的合作,联合开发实用高效的教育管理软件,搭建好适应现代化职教管理的操作平台。积极鼓励学校专业教师进行相关管理软件的“二次开发”,以提高管理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