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
豫政 〔2007〕2号
各省辖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为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扎实推进我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提高全省义务教育整体发展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下简称《义务教育法》)的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切实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摆到重要位置
1.1999年我省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从根本上保障了广大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益。近年来,特别是2003年全省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以后,我省大力实施“科教兴豫”战略,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19号)等文件精神,切实把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制定了一系列加快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城乡教育差距正在缩小,义务教育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但是,由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义务教育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仍然存在,在一些地方和方面还有扩大的趋势。各地、各有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2.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战略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义务教育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和社会公平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这项工作作为义务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纳入当地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总体规划,研究制定本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任务、实施步骤和政策措施,办好每一所学校,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统筹兼顾,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3.我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政府主导、统一规划、统筹城乡、加强薄弱、以县为主、分步实施的原则,以推进县(市、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加快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加强城镇薄弱学校建设,提高农村师资水平和教育质量,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缩小城乡、区域和校际之间教育差别,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健康、协调发展。
4.主要目标和任务。用5年左右的时间,使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本达到省定办学条件标准,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城镇薄弱学校建设明显加强,县(市、区)域内学校之间在办学条件、教学手段、生均经费、生源分布、师资水平和教育质量等方面基本均衡。到2008年,被省政府确定为城乡一体化试点的鹤壁、济源、巩义、义马、舞钢、偃师、新郑市和其他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约占全省25%左右的县(市、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本达到省定办学条件标准,基本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到2010年,全省80%左右的县(市、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本达到省定办学条件标准,城镇基本消除薄弱学校和大班额现象,基本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之后,再经过2至3年的努力,使全省所有县(市、区)基本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并不断提高义务教育整体办学水平。
三、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努力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差距
5.调整优化农村中小学校布局。适应城镇化建设、学龄人口变化等情况,按照就近入学、相对集中、优化资源配置的原则,继续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适当调整和撤并一批生源不足、办学条件差的学校。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农村地区仍应保留、改建必要的小学或教学点。县级人民政府根据需要设置寄宿制学校,保障居住分散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质量较高的义务教育。
6.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省教育厅、发展改革委、财政厅等有关部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我省实际,制定《河南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基本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各地要根据《标准》和本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任务,制定限期改造薄弱学校计划,集中财力加快薄弱学校改造,努力使区域内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办学条件尽早达到基本标准。以学校设施设备达标配套、寄宿制学校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加快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同时,加大城镇薄弱学校的改造力度,加快改造步伐,力争3至5年内完成改造任务。
7.加强城镇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建设,切实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入学和大班额问题。各地要把中小学校建设纳入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在进行旧城改造和城镇新区建设时预留学校建设用地,做到中小学校与城镇新区开发、新建居民居住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凡新建居住区、居住小区必须按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规定配套建设的中小学数量及规模进行建设。新建、扩建和改建学校要坚持实用、耐用、够用和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原则。
8.建好用好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把发展现代远程教育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措施,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到2007年年底,确保工程覆盖全省所有农村中小学校,形成遍布全省农村学校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大力推动远程教育工程的应用,加大教育软件资源开发和教师培训力度,加强运行管理,确保“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充分发挥效益。
四、加强农村和城镇薄弱学校师资队伍建设
9.优化教师资源配置。进一步完善教师资格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按照有关规定,保质保量地为所有中小学配齐合格教师。调整教师编制要对边远农村和山区学校给予倾斜,保证满足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空出教师编制每年都要及时补充,严格标准,实行公开招聘,择优录用。新增教师要优先满足农村学校、城镇薄弱学校的需求。
10.吸引高等学校毕业生到农村特别是山区、贫困地区学校任教。全面落实高校毕业生到农村特别是山区、贫困地区学校任教在提前执行转正定级工资、代偿国家助学贷款以及报考公务员、省属高校研究生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继续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贫困县、远程教育志愿服务行动以及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等计划,引导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事教育工作。
11.完善教育对口支援和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制度。按照因地制宜、市县统筹、政策引导、城乡互动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对口支援制度和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服务、农村教师到城镇学校跟岗学习制度。建立骨干教师巡回授课和紧缺教师流动教学制度,广泛开展送教下乡活动。城镇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职务必须有1年以上在农村学校任教的经历。城镇中小学教师在农村学校的任教情况记入教师档案,作为教师评优、晋升专业技术职务、评选特级教师等方面的重要依据。
12.强化校长队伍管理。全面推行中小学校长竞聘上岗制度。加强中小学校长培训,落实校长任职资格制度。进一步完善校长负责制,积极推行中小学校长任期制和轮岗制。加大优质学校校长和中层管理人员向薄弱学校交流任职的力度,积极探索“以强带弱”、“捆绑发展”等不同发展模式,不断提高薄弱学校管理水平。
13.加强农村和城镇薄弱学校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教师培养体制和机制,构建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实施农村教师素质工程,全面开展以师德教育、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为重点的教师继续教育。到2010年,省、省辖市两级为农村学校培训骨干教师50000名,其中省级培训8000名以上。改革教师培训方式方法,认真组织实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和中小学班主任培训计划。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广泛开展青年教师岗位技能竞赛活动,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师德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五、落实各项政策,切实保障困难群体学生接受义务教育
14.积极推进免费义务教育进程。逐步扩大“两免一补”政策的覆盖面。2007年继续按照省定“两免一补”政策,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活费。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免除学杂费政策。认真做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费教科书政府采购工作,努力降低成本,确保按时发放。
15.认真做好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农民工同住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要继续坚持“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原则,对经教育部门认定、分配入学的农民工同住子女免收借读费,并与当地学生同等对待。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
16.切实保障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将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纳入义务教育总体发展规划,不断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优先保证残疾儿童少年享受“两免一补”政策,努力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
六、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17.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首,针对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积极探索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规律,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推进课程改革,保证所有学校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努力使所有学生共同进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8.加快推进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免试就近入学制度,积极推行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招生制度,逐步推广将公办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均衡分配到初中的招生制度。完善小学、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办法,建立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中小学义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19.加强学校管理,规范办学行为。各级政府及其教育部门要进一步增强依法治教、依法办学意识,义务教育阶段不得举办或变相举办重点学校,学校内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学校不得以任何形式违反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向学生收取费用。切实加强学校内部教育教学工作管理,建立覆盖学校所有工作环节的责任体系,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落实责任制。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七、加大投入,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费保障机制
20.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各级政府要确保义务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和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把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保障机制。将县城以下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远程教育工程经常性运转和维护经费纳入学校公用经费开支范围统一安排。
21.加大专项经费和基本建设投入力度。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资金主要用于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薄弱学校建设,省辖市和县级政府要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的投入,预算内基本建设经费应优先保证中小学校建设的需要。切实加强教育经费管理,全面推进财务公开,加强审计监督。任何部门不得挤占、挪用、截留、调控预算外义务教育经费。教育部门要勤俭办学,厉行节约,使有限资金发挥最大使用效益。
22.加强对城镇教育费附加的征收和管理。各级税务部门要足额征收城镇教育费附加。各级财政部门要设立城镇教育费附加专户,做到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挪用,不得抵顶正常的财政拨款。城市教育费附加由教育部门商同级财政部门安排使用,优先用于城镇薄弱学校改造。
八、加强领导,确保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顺利推进
23.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切实承担推进辖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建立健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组织协调机制,定期研究解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督促各项政策措施落实。省辖市、县两级政府要建立领导干部联系薄弱学校制度,加强对薄弱学校建设的指导,帮助解决学校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从2007年起,在全省开展创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市、区)活动,每5年评选1次,由省政府给予表彰奖励。
24.加大教育督导力度。教育督导团由政府分管领导任总督学,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负责对各地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进行督导检查,督导报告向社会公布。凡达不到义务教育经费“三个增长”、截留或挪用义务教育经费及教育费附加、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差距过大或义务教育发展缓慢的县(市、区),对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依法问责。25.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制度。各级政府要定期对辖区内义务教育阶段校间差距进行监测和分析,并以适当方式予以公布,接受社会监督。省辖市政府每年要向省政府提交上年度本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分析报告。
26.优化教育环境。各级行政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要进一步增强服务学校、服务教育、服务大局的意识,依法保障学校、师生的合法权益,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继续规范政府职能部门对学校的各种检查行为,严禁向学校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乱摊派。除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的以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对学校进行检查。
河南省人民政府
二○○七年一月十六日
第二篇:长葛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
长葛市人民政府文件
长政[2007]77号
长葛市人民政府
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
为切实贯彻执行《义务教育法》,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程,根据省政府《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精神,结合实际,现就推进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提高思想认识,大力推进均衡发展
(一)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需要,也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统一思想,深刻认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意义,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十一五”期间的一项战略性任务,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或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研究制定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任务、实施步骤和政策措施,并纳入经济社会改革与发展的总体规划。按照“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工作方针,把义务教育工作重心进一步转移到办好每一所学校和关注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上来,把责任落实到相关部门和单位,切实改善农村学校和城区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加快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学校之间教育的差距,逐步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我市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各乡镇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全面履行职责,加强统筹调控,通过制定和完善各项措施,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在推进“普九”巩固提高进程中,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奋斗目标,把工作着力点放在推进市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上来。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师资队伍建设得到加强,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在落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总体要求的同时,推进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协调健康发展。(三)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促进教育公平和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教育的迫切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日益成为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现实问题。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主的教育改革,保障教育权利平等与机会均等,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当前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根据省政府确定的县级政府教育督导工作三类地区的划分,我市应于2010年底前基本实现区域内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各乡镇政府要根据“积极进取、实事求是、分期规划、分类推进”的原则,制定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规划,按照当地经济和教育发展水平,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二、采取有力措施,建立均衡发展体制
(四)构建与确立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体制和制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育投入、办学条件、资源配置、队伍建设、学校管理等各个方面,要建立相关部门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教育部门要根据省教育厅、发改委、财政厅联合制定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基本标准,逐校进行摸底,明确薄弱学校投入缺口及办学条件差距,制定限期改造计划。强化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规范学校管理,努力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要加大对农村学校建设的扶持力度,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健康发展。要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监测制度,定期对我市义务教育学校间的差距进行逐校监测和分析,掌握发展动态,采取针对性措施。市级财政要根据教育发展情况,分安排建设资金,保证校舍经常性维修,全面消除中小学危房。乡镇政府要根据市政府的统筹安排,划拨用地,调动村民委员会的办学积极性,共同建设好学校。发展改革等相关职能部门要将城区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建设作为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领域,从规划、项目等方面优先予以支持。财政部门要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保障职能,在实现义务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的基础上,为城区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的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五)进一步健全完善教育投入的保障机制。按照“明确 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依法将义务教育经费单列预算,建立省、市、县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要按照教职工编制标准、工资标准和学校建设标准、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等,及时足额拨付义务教育经费,确保学校的正常运转和校舍安全,确保教职工工资按照规定发放。全面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对城市家庭贫困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贫困的寄宿学生补助生活费。要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适时调整、提高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满足教育教学需求。2008年,全市农村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要全部达到省定生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2009年,执行中央出台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定额。2010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按中央基准定额全部落实到位。根据中央关于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教育的要求,调整教育投入结构,在均衡安排义务教育经费的基础上,向农村地区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管好用好省级财政义务教育专项转移支付经费。
(六)加强学校管理,规范办学行为。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试、就近”入学原则,城区要根据城镇化进程、新区开发、人口变动等因素,适时调整中小学布局,确保学生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力争在3年内解决好义务教育阶段的大班额问题。严格禁止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举办或交相举办重点学校,以实验班、特长班等名义举办重点班、快慢班。严格禁止以改制为名实行高收费,并以考试的方式择优选拔新生。按照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的安排,推进和完善中招改革,逐步扩大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初中学校的比例,使薄弱初中的毕业生也能共享优质高中的教育资源。
三、加大建设力度,促进办学条件均衡
(七)稳步推进中小学校布局调整。认真执行《长葛市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实施方案》,根据生源情况,科学、合理地安排好学校布局调整,适当调整和撤并生源明显不足、办学条件差的薄弱学校。城区学校规模容量要满足九年义务教育需要,小学和初中的班额控制在规定范围,防止出现学校班额过大、教育教学资源不足、办学条件紧张、教育质量下降等问题。对地处偏僻、交通不方便的乡村要办好高年级寄宿制学校并保留必要的教学点,防止出现因过度调整造成学生失学、辍学和上学难问题。要通过撤点并校,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共享,努力做到校园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班额合适,并达到安全、卫生及绿化美化标准,使全市每一所学校均能达到较高的办学水平。
(八)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要切实改造好现有的农村中小学危房,健全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和改造长效机制,实施校舍维修、改造项目,使布局调整与危房改造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确保新增危房得到及时改造和修缮,切实消除新增危房。
(九)加大对薄弱学校的帮扶力度。薄弱学校随着生源的下降,生存和管理面临着新的困难和问题,要确保学校的正常运转,必须在经费、设备、师资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和支持。同时,要积极采取优化配置、资源共享等方式,促进薄弱校改造,切实改变农村学校规模小、条件差、质量低的面貌。要充分发挥城区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的优势,以“强校”带“弱校”,促进共同、协调发展,尽快提高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育教学质量,逐步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十)进一步加强寄宿制学校管理。要推进农村中小学校寄宿制建设,大力实施农村中小学食宿改造工程,建设学生宿舍、食堂、厕所等设施,实现农村寄宿制学校基本达到有符合办学规模要求的校园用地和教学用房,有合格的教师,有合格的实验室、图书馆和配套的教学仪器设备,有符合卫生安全要求的食堂和宿舍,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加强寄宿制学校管理人员建设,配置好校医和生活教师,完善和落实各项管理制度,消除各种安全隐患,确保食堂、食品、宿舍卫生安全,防止疾病、流行性疾病和中毒事故的发生,营造洁净、安全、优美、舒适的校园环境和良好的育人环境,让学生满意、家长放心。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完善校园体育设施,配套图书室、音乐室、阅览室、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等设施设备,丰富学生课外活动。要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设立组织机构,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有条件的学校要设立心理咨询室。要重视与学生家长或监护人的沟通、联系,接受社会群众对寄宿生的学习、生活、管理的监督。
(十一)完善教育技术装备和信息建设。加大农村中小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用好用足各种设备。新建的中小学教学实验室设施达省颁标准;图书馆(室)图书、设施到2010年基本达省颁标准;音乐、美术器材的配备不低于教育部Ⅱ类标准;体育器材配备符合《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规定的要求。认真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完善和运用好教育城域网,建设校园局域网,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装备的作用,推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大力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
四、调整优化充实,促进师资素质均衡
(十二)全面提高教师和管理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教育行政部门要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中心,以调整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为主线,全面加强农村学校和城区薄弱学校教师和校长队伍建设。要选派德才兼备、进取心强、具有开拓意识的管理干部充实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领导班子,组织一批农村学校或城区薄弱学校的校长到优质学校跟班学习,建立中小学校长定期交流轮换制度,帮助农村学校和城区薄弱学校提高备理水平。试行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深度融合、捆绑发展的模式,通过“校对校”的教师交流和帮扶,推广先进经验,加强示范引领。同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建立市域内骨干教师巡回授课、紧缺专业教师流动教学、城区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服务等制度,促进农村学校和城区薄弱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要根据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每年适当录用一些紧缺学科的中小学新教师,不断改善教师队伍结构,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均衡发展。
(十三)进一步加强城区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积极组织教师开展以“新课程、新技术、新方法”和师德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教师全员培训,重点加强农村学校和城区薄弱学校骨干教师培训。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孝计算机网络在教师培训中的作用,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广泛性。帮助农村学校、城区薄弱学校建立校本培训制度。要切实保障教师培训经费投入,要多渠道筹措培训资金,保证农村教师新课程培训和农村骨干教师培训的需要。
五、深化素质教育,促进教育质量均衡
(十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育部门和学校要遵循教育规律,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应当把德育放在首位,寓德育于教育教学之中,开展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要全面落实教学计划,积极深化教学改革,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切实做到“两开、两增、两减”,即开齐、开足国家规定课程,增加学生体育锻炼时间、课外活动时间和睡眠时间,减少课外作业量、减少考试次数。学校应当保证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开展文化娱乐等课外活动,把加强学校体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全面启动“阳光体育运动”。要加强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推动学生学业考试成绩等级评价和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中考改革;公安、工商和文化等部门要认真开展校园及周边治安专项行动、平安校园活动和青少年维权行动,切实维护校园治安秩序,努力营造安全、和谐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环境。
(十五)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在加强对面上工作指导的基础上,要将工作重心下移,更多地关注农村和城区薄弱学校的课程改革,积极构建校本培训与教研相结合的平台。整合专家、教研人员、一线教师力量,共同研究、协作攻关,建立起自下而上的校本教研模式。要立足我市现实,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发挥地域优势,充分利用当地农村社会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六、落实扶持措施,促进受教育机会均衡
(十六)切实保障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各乡镇(办事处)、各相关部门、学校要认真做好贫困家庭学生、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农村留守儿童和残疾少年儿童等弱势群体义务教育工作。要切实落实国家资助贫困家庭学生的各项政策,认真做好“两免一补”工作,确保资金落实到位;要按照“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原则,确保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各项工作得到有效落实,在学习和生活上要给予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更多的关心和帮助;相关部门要协调整合力量,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形成政府、社会、学校、家长(监护人)共同关心留守儿童学习生活的管理体系。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登记、结对帮扶制度,加强与“留守儿童”家长、监护人的联系,关注“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让“留守儿童”有一个温暖的生活学习环境;要加强特殊教育工作,结合我市实际办好特殊教育学校,配备专业教师和必要的康复设备;要加强残疾学生随班就读工作管理,保证残疾儿童少年有一个较好的康复和学习条件。
七、强化落实,确保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顺利推进(十七)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切实承担起推进辖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建立健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组织协调机制。定期研究解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督促各项政策措施落实。要建立领导干部联系薄弱学校制度,加强对薄弱学校建设的指导,帮助解决学校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十八)完善教育督导。市政府教育督导团要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督政”“督学”重点,通过综合“督政”与专项督导,促进各级政府、各有关单位切实落实好所承担的义务教育和薄弱学校建设任务,坚持依法督导,强化监督指导职能,充分利用媒体和社会监督效能推进工作开展。要实事求是做好每年教育自评工作,及时查找薄弱环节,落实整改措施。
(十九)优化教育环境。各级行政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要进一步增强服务学校、服务教育、服务大局的意识,依法保障学校、师生的合法权益,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继续规范政府职能部门对学校的各种检查行为。严禁向学校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乱摊派,不经市纠风领导小组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对学校擅自进行检查。
二00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主题词:教育 意见 方案 通知
抄送:市委各部门,市人大、市政协办公室,市人武部,市法院,市检察院。
长葛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07年12月28日印发
第三篇: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荐)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李永荣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方法,关系着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但是现阶段义务教育中存在不均衡发展的现象,这对义务教育的发展是十分不利。如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我结合自己了解的情况,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我所在的学校距离县城只有三公里,一部分学生喜欢到县城就读,导致县城学校出现大班额的现象,农村学校的生源不足。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县城学校相对于农村学校来说得到优先发展。县城学校与农村学校之间的设备、设施等存在着较大差别,客观上造成了学校之间的强弱之分。其次,人为因素造成的。县城学校在缺教师的情况下,采用招考教师的方式,选拔优秀教师。大部分优秀教师通过考调的方式进入县城学校任教,导致了农村地区学校的教师素质低于县城教师素质,县城学校与农村学校之间的教育教学水平自然有了很大的差距。再次,与受教育者的选择有关,家长与学生有权力去选择学校,这样,农村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就选择县城学校就读,那些经济条件差的学生就只能在农村学校就读。另外,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时,适龄儿童数量多,各所学校的学生很多。近几年来,由于国民素质的提高,人们“重男轻女”的观念有所改变,自觉履行计划生育职责。适龄儿童和急剧减少,学校面临生源不足的现象,这为学生的流动提供了条件,因为每所学校都在抢生源。这样,学校的强弱明显地表现出来了。实力强的学校学生较多,反之学生较少。这种现象的存在确实影响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教育是关系着千家万户的良心工程。对个人来讲,它关系到一个人一生的发展,对整个社会而言,直接影响社会公平正义,能否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我认为要促进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义务 1
教育的均衡发展,来保证教育公平。这就要求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首先,提高认识,推进教育发展。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人们对教育公平问题关注得特别多。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主要涉及的是受教育者的权利保障问题。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认识当前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中存在的差距,将缩小义务教育的差距列为重要议事日程,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成果的重点,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努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其次,合理配置,促进教育公平。要使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我认为要搞好以下两点:一要合理配置农村教育资源。在统筹规划、整体布局上合并一些校点,重点建设农村标准学校,真正发挥教育资源最佳效益,使农村学校在资源配置上逐步向城市学校靠拢,逐步推进农村学校城市化。二是实施城市与农村学校结对帮扶。用城市学校先进的教育管理经验、教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带动农村学校全面进步。近几年来,我县的“支教”和“轮岗”制度初见成效,逐渐形成“城乡联动,资源共享”的教育新格局。
再次,加强培训,提高教育质量。教育资源中最重要的是教师,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一是着力改善农村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为他们扎根农村安居乐教提供保障。要适当提高农村教师的岗位津贴,建立和完善农村教师的各项社会保障机制。二是在保证教师数量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教师素质,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促进教育公平,推进教育优质、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加大农村教师的在职培训,全面提高农村教师的业务水平。
最后,建立机制,确保教育均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建立长效机制。要打破校际和城乡之间的差别,形成城乡之间义务教育共同发展机制。认真总结和借鉴其他地方探索的方法和经验,创新教育管理
运行机制,强化督导评估,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和激励机制。从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总之,农村义务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只有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协调发展,最终才能实现教育全面均衡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县的基础教育发展速度较快,但毋庸置疑,我们的基础教育还存在着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我相信,只要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坚持走教育均衡发展道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一定能取得丰硕的成果!
第四篇: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素质教育
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关问题
(一)什么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坚持以县为主、分级负责、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的原则,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工作新目标,将义务教育工作重心进一步落实到办好每一所学校,培养好每一个学生,提升好每一位教师的业务素质,加快建立更具公益性、义务性、均衡性的义务教育体系,切实缩小城乡之间、层级之间、校际之间的办学差距,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意义 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着力提升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办学水平,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努力实现所有适龄儿童少年“上好学”,对于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解决义务教育深层次矛盾、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一步提升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及措施
1.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合理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加强省级政府统筹,强化以县为主管理,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责任制。总体规
划,统筹城乡,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切实缩小校际差距,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努力缩小区域差距,办好每一所学校,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到2012年,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管理水平、教育质量等方面的基本均衡,努力为适龄儿童少年提供平等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切实消除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择校和大班额现象。
2.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措施:依法增加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加大农村教育经费投入力度,全面落实已出台的义务教育筹资政策,足额核定与配备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改善农村学校教师待遇,完善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加快薄弱学校硬件建设步伐,加快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体系建设,切实解决好大班额问题,完善城乡学校结对帮扶机制,保障流动人口子女入学,依法保障特殊教育,建立留守儿童工作责任制,规范学校办学行为。
(四)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认识问题
1.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限制义务教育的高质量区域、高质量学校、高质量学习成绩的学生的发展,而是共同发展。不能“削峰填谷”,而应在“填谷”的同时,鼓励高质量的地区、学校都能有所发展,共同发展。
2.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绝对平均发展,而是缩小差距。有人认为:均衡发展就是绝对平均地配置教育资源、绝对平均地获得学习成绩。实际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种教育理想,是一种奋斗目标,是一种基本的工作要求和过程,是要最大程度地
缩小区域、城乡、学校、群体之间的教育差距,并不是要彻底地消灭这种差距。
3.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千校一面”的划一发展,而是特色发展。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强调的是教育机会的均衡、资源投入的均衡、最低教育质量和最低教育效果的均衡,并不是要抹杀在上述基础上的更有特色、更高质量的教育。4.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某一方面的发展,而是整体发展。在实践中,有些人认为教育均衡只是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但实际上,教育均衡应该是权利、机会、资源、过程、结果等的全面均衡。如果只强调某一方面的均衡而忽视其他方面,势必会造成系统中各要素发挥效益时出现不协调,使整体最理想的效能难以实现。
5.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断续发展、短期发展,而是可持续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由不均衡到基本均衡,再由基本均衡到更高层面的不均衡的过程,是一个辩证发展、阶段交叉、综合连续、动态推进、螺旋上升的历史过程。
6.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同步化的“一刀切”式的发展,而是允许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未处于同一阶段的不同地区分阶段发展,但大家都要发展。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加大投入,为实施素质教育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位学生为宗旨,树立学生全面发展、整体发展、科学发展的质量观,实施全
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积极引导教师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实施因材施教,打造兴趣课堂、愉快课堂、探究课堂、效率课堂。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身心健康发展和积极主动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切实减轻学生负担。
第五篇:河南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
河南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
学校档案建设基本要求
为加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学校档案建设与管理,使档案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认定工作的通知》(豫政办[2012]131号)和《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团关于印发河南省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督导评估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豫教督导[2012]199号,以下简称评估细则),对学校档案建设工作提出以下基本要求:
一、档案分类
(一)市、县、区和学校自评自查资料及相关证书、证件;
(二)学校自存的档案资料;
(三)学校相关处室应存放档案资料。
二、档案内容
(一)自评自查资料及相关证书、证件
1.对照评估细则《河南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评估表(试行)》逐项自评表;
2.对照评估细则表Ⅱ-2:办学基本标准达标情况自评表; 3.省辖市或县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对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达标评估验收合格证书或相关资料;
4.省辖市或县(市、区)有关部门对学校实验室等验收合格证书或相关资料; 5.省辖市或县(市、区)卫生防疫部门对学校食堂检查验收合格证书;
6.学校平面图(显示布局、面积等数据)。
(二)学校自存的档案资料
1.小学近六年、初中近三年学籍档案(含各年级、班级学生名册及成绩册;近三年毕业生各科合格情况统计表;小学近六
(五)年或初中近三年入学情况登记表;近三年小学六
(五)年巩固率或初中三年巩固率资料;上一学年辍学情况登记表及统计表等);
2.小学近六年、初中近三年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资料; 3.近三年学生体质健康档案及达标情况统计表; 4.学校总课程表及作息时间表;
5.全校教师基本情况登记表(含姓名、性别、年龄、教龄、学科、学历、职务或职称、工资等)及学历、职称情况统计表;教师学历证书、资格证书、聘任证书(复印件);
6.校长、教师培训资料及校本研修(校本教研)资料; 7.近三年来,每学期教师绩效考评及绩效工资发放资料; 8.近三年学校公用经费拨付及使用情况(含教师培训、教学设施设备购置经费明细情况等)、统计表及相关账册(复印件);
9.近三年来,贫困学生补助发放资料; 10.学校安全教育与管理档案资料。
(三)相关科室应存放档案资料 1.小学数学、科学,初中理科教学仪器帐册及实验记录(在科学教室或实验室等);
2.学校体育、音乐、美术器材帐册及使用记录(分别在体育器材室、音乐、美术教室);
3.图书目录(含近三年新增图书目录)及借阅记录(在图书室);
4.学校计算机、电教器材帐册(在计算机教室或多功能室)。
三、档案管理有关要求
档案盒封面要求统一贴上或打上“均衡发展档案”标签,横标下有分卷标签,标签统一使用黑体字电脑打印,分卷标签用小一号黑体字,分卷需用几盒的,在分卷标签上注明分卷顺序,如××卷①……,档案盒侧面有同样字体的竖标签。学校均衡发展档案都要有总目录,各分卷都要有分卷目录与卷内文件目录,装订顺序按各分卷内容先后装订。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学校档案
迎验建档基本目录
第一卷 自查自评卷
▲学校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领导组织
▲乡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领导组织
▲学校均衡发展工作计划(方案)(三年或五年)
▲乡镇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计划(方案)(三年或五年)
▲省、市、县有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文件。
重点突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意见”
“学校达标建设标准”
“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措施及学生入学管理办法” “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规范”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程设置方案”
“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规划”等文件
1、省督导团【2012】199号文件附件1《河南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评估表》
2、申报表Ⅱ—2《办学基本标准达标情况自评表》
3、基本达标学校申请验收报告(附配备资料)
4、学校办学条件基本达标评估验收合格证(暂无,待发)
5、学校实验室(科学)、美术室、音乐室申请报告
6、学校实验室(科学)、美术室、音乐室验收合格证(暂无,待发)
7、学校数学、科学、体、音、美教学仪器配备资料
8、学校食堂、运动场地等建设验收合格证。
9、申请报告(附配备资料)档案表三十 《学生食堂达标情况统计表》
10、学校基本情况简介,各项生均指标达标叙述(学校建设情况、占地面积、建筑面积、规模、班额、运动场地、厕所、宿舍、餐厅、办公室、教育化基础设施、器材、教师等方面)
11、学校平面图、远景规划图
12、学校获奖证书复印件
▲ 可放:①办学条件基本情况一览表、统计表(参考档案表二十六、二十七);②学校班额情况统计表(档案表三十二);③学校运动场地建设情况(档案表三十四);④学生住宿情况统计表(档案表二十九)第二卷 学校自存卷 第一部分 1、1-6年级学籍(审批表),一年级入学登记表 2、1-6年级班级学生花名册(学校入学情况统计表 参考档案表六、七、八)
▲ ①学校残疾儿童统计表、登记表(参考档案表十二)▲ ②留守儿童入学情况统计表、登记表(档案表四十二)▲ ③县城学校进城务工子女入学统计表、学生花名册 第二部分
1、近三年公用经费拨付情况(依据,票据)2、近三年公用经费使用情况(校务公开栏目记录)3、教师培训专项、票据、账目复印
4、教学设备购置账目明细表
▲小学、初中教育经费情况登记表、统计表(档案表二十一、二十二)
5、近三年贫困学生补贴发放有关资料 ①学校困难家庭学生登记表
②发放依据(方案)
③发放补助表册 第三部分
1、全校教师近四年基本情况(师资情况统计表、教师花名册、学历证书、资格证书、聘任证书)
2、校长培训资料,证件。
3、教师继续教育和新教材培训资料,(培训计划、培训人员名单、培训考试报名表、培训考试工作安排)证件。
4、校本研修(教研)资料与教研记录(集体教研教案)、科研成果、优秀教学反思、读书心得体会、论文等。
5、教师自修计划表册
6、近三年教师绩效考评方案,考评结果(量化积分考核方案)
7、近三年教师绩效工资发放表 第四部分 1、1-6年级期末检测成绩表和三率统计表
2、小学、初中毕业年级学生成绩情况统计表(档案表十四、十五)附学生成绩册(学年第一学期、第二学期学生成绩册)。
3、中小学2007-2012(2010-2012)学生入学情况登记表。
4、近三年(6年)巩固率,(小学在校学生巩固情况统计表 档案表十、十一;小学5年、初中9年巩固情况统计表 档案表十五)▲中小学2010、2011、2012毕业的学生与本届入学时学生数比例:2012小学毕业生数与2006年入学学生数对比相差多少(毕业生数÷入学时学生数×100%)。
2011小学毕业生数与2005年入学学生数对比。2010小学毕业生数与2004年入学学生数对比。初中2012年毕业生数与2009年入学学生数对比。初中2011年毕业生数与2008年入学学生数对比。初中2010年毕业生数与2007年入学学生数对比。
5、上一学年辍学学生登记名册(2009-2012),统计表(总数,辍学学生数,比例)不超1%。
6、初中、小学在校学生辍学率、巩固率(档案表十)。
7、学生转出转入及流动情况登记表(档案表九)。
8、小学(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资料(评价册)。
9、小学(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统计表,每个学生的等级表(6项综合卷)各班统计,学校汇总。
10、中小学近三年健康档案(只装订不成书)
11、学生体质健康统计表(达标情况、优秀率、达标率比例),各班统计,学校汇总。
12、四年总课程表、作息时间表(每学期一份)第五部分
1、学校安全教育与管理文件及资料(突出制度、计划、领导小组名单及分工、演练预案、过程自查、总结等)
2、安全值班责任书
3、值班记录、值班情况检查表
4、活动方案、记录及总结等
5、安全隐患排查情况记录,整顿情况记录资料 第三卷 相关科室应存卷
1、各室账册(统一购置图书、各类仪器设备、器材的目录)、使用记录、实验记录、破损记录等一式两份装订装盒(成书)
2、各功能教室课程表
3、① 学校专用教室情况统计表(档案表三十五、三十六)
② 学校保健室达标情况统计表(档案表三十一)
③学校信息教育情况统计表(档案表三十八)
一式两份装订装盒(成书)●小学六年级在本校,建六年巩固率 ●小学六年级在初中,建5年巩固率 ●初中建6年巩固率表册 ●初中单独建6年级档案(管理、教学等)注:各项登记表册前都要有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