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科研基础知识简介
教育科研基础知识简介
一、时代呼唤科研型教师
上的一堂好课、潜心钻研而写成的一篇好教案、富于独创性的帮教策略使得一名“差生”取得了进步、自编了一道好题等也都可以看作是教师个人取得的教育科研成果。如果我们承认了这一点,对提高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提高教师工作的创造性,将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教师与教育科研专家。鉴于教育科学研究是以教育实践为基础的,因此教育科学研新世纪的小学教师应该具有教育科研能力,这在教育界已形成共识。但是,将这种新的理念付诸实践,传统观念或多或少地还在影响、制约着我们。在大量调查中,我们发现不仅小学教师自身,甚至许多基层教育行政领导都对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存在诸多认识上的误区:
“小”字当头。认为小学教师是“孩子王”,小学教师的工作是一种简单的重复劳动,没有什么可研究的。他们的工作质量所依赖的就是爱心、责任心和长期积累的经验,与科学研究距离甚远。
“难”字当头。认为科研工作是一件非常难的事,远非小学教师能够胜任。相关的认识还有:“科研是少数人的事”、“评价小学教师工作能力不应包括科研能力”等等。
“忙”字当头。许多小学教师认为自己的日常工作如此繁忙,哪有时间搞科研工作?如果领导提出这样的要求,只好东拼西凑一篇所谓的论文应付差事。
“教”字当头。传统观念认为教师的工作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受此影响,许多学校领导有这样一种观点:教育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是互相矛盾的,教师如果在科研工作上投入过大精力,势必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于是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搞科研就是想成名成家,不安于小学教师的本职工作,等等。
“文”字当头。许多主管教学的领导认为,科研工作就是写论文,考核教师科研水平的惟一途径就是检查论文,没有发表论文或出版著作就是不具备科研能力。
囿于此种认识上的误区,使得许多小学的领导认为教育教学工作才是学校要着力搞好的主业,而科研工作是锦上添花的份外之事,致使许多所谓的科研工作开展不下去或流于形式,质量不高。同时导致多数小学教师科研意识不强,科研积极性不高,科研能力得不到锻炼,禁锢了广大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所蕴藏的巨大的创造力。
新世纪的教育呼唤着更多的小学教师积极投身于教育科学研究,尽快从“教书匠”型教师转化为“专家型”教师,从“经验型”教师转化为“科研型”教师。而使这一目标得以逐步实现的当务之急是教育行政部门、师范院校、小学教师自身以及许多有关方面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走出误区。要提高认识,需要正确理解以下关系:
教师的工作与教育科学研究。所谓教育科学研究的过程是指从教育实践中探索符合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反过来指导教育实践的过程。故此教育实践应该成为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和检验教育科研成果的依据。而教师的日常工作恰恰就是教育实践活动。因此可以说教师的日常工作其实就是教育科学研究活动的组成部分。关键问题在于教师是否以研究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是否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地学习、积累、总结、创新。
教育教学能力与教育科研能力。一位教师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其评价标准之一必定是有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除通常意义下的教师基本功之外,还要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和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而这又是科研能力结构中所必不可少的。因此教育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是相通的。不能想象一个教学能力很差的教师却具有很强的教育科研能力,因此教育教学能力与教育科研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尽管通过进修一些教育理论方面的课程对提高教育科研能力是有益的,但真正的教育科研能力应该是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加强的。
教育教学成果与教育科研成果。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其实这些都可能成为某一个研究课题的素材。将成功的经验总结出来,将失败的原因归纳出来,这就可以看做是教师个人的研究成果。局部的教育教学成功的经验,如果经过总结、提高、验证,其实就是很有价值的教育科研的成果。甚至在工作中经过自己精心准备而究的专家首先应该是优秀的教师。任何一位教师经过努力都有可能成为教育科学研究的专家。随着小学教师学历层次的提高,我们希望看到越来越多的、站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专家型的小学教师。每一位小学教师都应该树立这样的信心并为之而努力。
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教育行政部门还是小学教师培养与培训单位,都应该把充分调动小学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提高小学教师的科研能力尽快付诸实践,坚持不懈地宣传、鼓励、培养,为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提供机会、创造条件,使更多的人转变观念、走出误区。这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小学教师面临的严峻挑战。我们将期待着我国小学教育呈现蒸蒸日上的崭新局面。
二、教育科研的步骤
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即步骤 教育研究它既不同于日常生活中随机发生的认识活动,是一种预先确定目的,规划好活动步骤、内容与方法的认识活动;亦不同于以通过掌握人类已有文化来发展人的认识能力为主目标的教学过程中的认识活动,是一种以发现新真理、解决新问题或寻求新的解决问题方法为主目标的认识活动;教育科研是指专业研究人员和广大教师,以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为指导,以教育科学的基础理论以及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为依据,用科学态度与方法,来研究教育工作,以探索、发现具有普遍意义的教育规律,从而发展教育理论,提高教育实效的教育研究活动。这里所说的教育科学基础理论泛指普通教育学、课程论、教学论、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教育未来学、比较教育学、教育工艺学、学科教学法等科学理论的总称。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由下列几个阶段构成:
A 准备阶段:包括理论准备、物质准备和工作计划准备。具体地说,要完成的任务有:
1、确定研究课题:教育研究能否达到“求新”的目标,首先与课题选择有关。为了选择到合适而又有价值的课题,常常需要查阅某一领域内的有关文献,做些初步的调查研究。当基本确定了课题方向后,还应在课题涉及的范围内,进一步查阅资料,以对前人在这方面所做的研究有一个较全面系统的认识,找到自己研究的起点。
这阶段查阅资料的重点是放在搞清楚:在课题的范围内,哪些方面已有人作过研究,得出了一些什么结论,各种观点是否有一致性,在哪些点上发生了分歧,产生分歧的原因是什么?还有哪些方面尚未涉及,哪些方面尚需研究。这是提出新问题的过程也是审定自己想研究的问题是否有研究价值,以及应向什么方向展开的过程。一个有价值的课题通常是对研究者富有诱惑力和挑战性的课题。教育科研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也称认识活动,它必须遵循认识规律,所以这种认识活动的过程包括发现问题、了解情况、深入思考和实践检验四个阶段,把这四个阶段在教育科研过程中具体化,一般说来应依照如下几个步骤进行。
教育科研的核心是课题。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事业成功的一半”,选择课题是从事教育科研的起点,在整个教育科研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研究问题,首先要提出问题。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科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新的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爱因斯坦本人所走的科研道路也说明了选择课题的重要。他前半生,创造了光辉业绩,取得了惊人成就,是他善于提出问题,选好课题的结果;后半生选择了“统一论”的课题,难度太大,虽是历尽艰辛,耗尽精力,但仍然没有新的突破,终于没有成功。
至于课题的选择,主要应从如下几方面进行考虑:
(一)考虑课题的价值
选题时,必须要考虑对发展教育科研有什么作用?考虑对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有何意义?考虑观点是否富有新意?
研究的课题是否有利于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同时,也要考虑课题的政策价值。从时间讲,既考虑当前又要着眼未来;从空间讲,既考虑某方面的需要,更要考虑国家、学校、学生的全体发展需要。
(二)充分考虑研究条件
教育科研同样要立足于需要,又要考虑可能,课题虽然很好,价值很大,应该研究。但还必须考虑是否可能研究,条件是否允许承担这样的课题。这就应从人、财、物等其他方面考虑了。
(1)人的条件。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最宝贵的。因此,承担科研,能投入多少人力?专职与兼职情况如何?还能聘请多少专家学者予以指导,对人的数量、水平、结构都应认真考虑,优化组合。
(2)经费条件,金钱不是万能的,但完全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因此,选题之后就应考虑总投入多少经费?上面能资助多少?单位能筹措多少?还缺多少?怎么解决,都需要认真考虑,马虎不得。如果是采取先上马后备鞍的作法,以后困难重重,必然半途而废。
(3)物的条件。选题后,要考虑是否需要设备,需要哪些实验设备?需要哪些图书资料?还有印刷能力、研究基地等都应予以考虑。
此外,研究经验、工作性质、专业特长、时间经历、兴趣爱好等也要认真考虑。
总之,课题的选择,也要扬长避短,发挥优势,量力而行,既不要“挟泰山以超北海”,也不必“为长者折枝——举手之劳”。
(三)着重考虑研究的背景
选择的课题研究,既要有社会大背景,又要有当地小背景,首先是领导支持不支持。其次是本校教师、教研组同行是否理解、关心。努力形成一种有利于教育科研的气候。既要有良好的物质背景,又要有彼此协调的心理背景。
还要考虑到课题的性质如何?是别人的成果移植还是自己创新?课题的特点怎样?继承什么?借鉴什么?突破什么?
综上所述,可以归纳为选题三个原则,即课题本身的价值原则;研究条件的满意原则;社会背景的可行性原则。
选择课题要从教育实践中寻找,也可从理论文献中寻找,还可以从教育科研规则中寻找。我们不论从哪个渠道寻找课题,都要善于展开相似、对比、接近的联想,再由此及彼,触类旁通的思考,选出有价值又能出成果的课题。
2、进行研究设计
研究设计是教育研究能否达到“求真”目标的重要保证。这里所讲的研究设计,即准确地表述研究课题和目的,并提出假设。然后在课题的研究范围内,按自己确定的分析单位提出选择样本的方法及样本数(样本是相对于总体而言;总体是我们所研究的个体的总和;总体中的每个单位称为个体;样本是作为观察对象、对总体有一定代表性的那部分个体。)。研究设计还包括研究时序的规定,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工具的选择与设计等。
3、制定研究工作计划
是对如何实现某一研究设计的行动规划、时间规划、组织形式规划和经费规划。其主要内容是划分工作阶段与程序,明确每一阶段的工作任务和要求,估算每阶段需要的工作时间,确定研究的组织形式,列出研究人员之间的分工职责与合作项目,以及研究成果的形式、评价与鉴定,研究经费的预算等。
研究工作计划的完成,意味着研究准备阶段的构思已基本结束。在进入实际研究前,往往还有一些具体的准备要做,如经费、物质、技术、人员培训。
B 实施阶段 实施阶段是把研究计划从纸上变为实际行动,最终变为现实的阶段。这一阶段的中心任务是保证研究质量。具体任务是:(1)搜集、获取资料,形成科学事实;如:要提出某门学科教学改革的方案,必须掌握该学科教学的历史与现状;(2)分析科学事实或已有理论,形成新的科学理论;形成科学理论是教育研究实施阶段较高级的研究任务,是我国以往的教育研究中较薄弱的一部分。(3)撰写论文或研究报告(中期报告、专著、论文),使结果以文字、图表、公式等符号形式保存下来,供他人学习、借鉴和探讨。不要把研究报告与随感录、心得体会、工作总结混合起来。
C 总结、评定阶段 总结是指对研究工作的总结,评定是指对研究成果的评定。这一阶段工作的主要意义在于未来。故常常被注重即时效果的人忽视。
三、确定课题的方法 确定课题是任何研究,也是教育研究的起点;而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也更困难,这里提出一些具体的对策供老师们参考:
1、把教育科研与学校的发展规划相结合。
2、教育科研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相结合;
3、教育科研与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发展相结合;
4、教育科研与学生科研相结合;
5、教育研究与教育心理咨询相结合。
四、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1、思辩的方法,是人类进行科学研究采用的重要方法,研究的全过程都要使用,首尾更突出。
2、实证的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与实验法、文献分析法。
3、数学方法,用数学手段来解决定量问题及其形成理论模式的方法,如“教育统计法”、“教育测量法”、“模糊数学”、“计算机处理数据”的方法等。
4、符号表述的方法。
教育研究并没有什么特殊的研究方法,它所采用的只不过是一些常用的研究方法,区别在于作了某些人文化的改造,尽量注意人的主观能动因素、人类社会活动的伦理道德因素和社会活动规律的特殊表现形式;其次,教育研究方法体系呈现极强的综合性。
五、对科研人员的要求或基本素养 科学研究的成功需要科学的方法,但又不完全取决于科学的方法,对研究起决定作用的是人,因此关于教育研究人员的修养就有必要在这里说明。
* 乐于探索和拥有一颗自由的心灵,这是教育研究人员能否坚持开展教育研究和取得成功的精神上必备条件。
* 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提高研究水平,这是教育研究人员需要长期努力的方面,它为教育研究的成功提供业务上的保证。
三、教育科学研究方案的基本框架 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的研究方案,一般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课题名称
2、课题的提出,包括:研究的背景;研究的意义;研究的创新点。
3、研究的目标、对象和内容
4、研究的方法(如果用实验方法进行研究,还要增加实验的假设;实验的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和干扰变量)
5、实验研究目标的检测体系
6、课题研究的成果:预期阶段性成果和最终成果
7、课题研究的组织(领导小组;指导小组;实验教师)
8、课题研究的经费预
9、课题研究的计划
(二)实验研究的假设
1、什么是实验研究的假设:以一定的科学理论和教育实践为依据提出的、对所研究问题的尝试性答案。(1)假设的一般特性:以一定的科学理论和教育实践为基础;具有推测性;人的认识 接近真理的表现方式。
(2)假设的作用:确定实验变量的种类和数量;确定实验资料和数据收集、处理的方向、范围和方法。
2、假设的描述与基本成分
(1)假设的描述:包括至少两个变量;变量都具有明确的意义;因变量可以检测。(2)假设的基本成分:限制性条件;自变量;因变量。
3、建立假设时必须注意的问题
(1)假设必须有科学依据;(2)假设必须能够准确地反映变量的因果关系;(3)假设必须简捷、明确;(4)假设必须可以检测。
(三)实验的变量
1、什么是实验变量:对实验研究的结果产生影响的因素。
2、实验变量的种类(1)自变量:在实验过程中由实验者控制的变量。其特点是:具体、可操作。
(2)因变量:通过操作和控制自变量所引起变化的因素。与因变量是一种因果关系。其特点是可检测。
(3)无关变量(干扰变量):除自变量之外的能够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的其它因素。应采取排除法或恒定法加以控制。
(一)课题组的建立
1、课题领导小组——实验工作的指挥系统。其主要任务是:
(1)确定实验研究课题;(2)组织实验研究课题组;(3)协调课题实验与正常教学工作之间的关系;(4)对课题研究给予全面支持;
(5)对实验过程进行宏观调控;(6)组织、验收、总结、推广、表彰等活动。
2、课题指导组——实验工作的中枢系统。其主要任务是:
(1)设计实验研究方案;(2)制定实验研究计划;(3)培训实验教师;(4)对实验过程进行直接操作与控制;(5)收集、整理、处理实验资料;
(6)根据实验目标检测体系,对实验结果进行检测、统计和分析;(7)形成实验的阶段性成果和最终成果。
3、实验教师——实验设计的执行者。其主要任务是:
(1)认真学习、领会实验方案;(2)根据实验课题要求,学习有关教育教学和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3)严格操作自变量、控制干扰变量;(4)根据课题组设计的检测工具对实验资料进行检测;(5)极参与实验研究成果的形成工作。
(五)实验研究计划的设计
1、准备阶段:进行选题论证、申报和方案设计,组成课题组并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
2、实施阶段:根据实验方案和计划开展实验研究工作。
3、中期检查阶段:在课题实验开展了一段时间后,对实验工作进行阶段性评估,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培训教师、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
4、验证阶段:对在实验过程得出的结果和结论进行验证以保证实验结果和结论的信度与效度。
5、总结验收阶段:形成最终成果,接受有关部门的检查与验收。
6、宣传、推广、表彰阶段:宣传、推广研究成果;表彰、奖励在课题实验研究工作中做出较大贡献的人员。
四、课题开题报告的撰写方法
一、课题开题报告含义与作用
开题报告,就是当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批准的选题计划。它主要说明这个课题应该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以及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的论证和设计。开题报告是提高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
二、开题报告的结构与写法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题名称课题的提出:
对我们基础教育的教师来说,课题要小;要便于研究。
提出课题的缘由和意义是要阐明提出的课题在理论上或实践上有何依据,有何必要性和重要性。
要有现代意义(要有创造性意义,别人已研究过或已有公认了结论的,就失去了意义,除非选择新的研究角度,或另辟蹊径,如果在这方面,国内外已有人对此有所探索,要作简略的介绍,指出他们所作的探索达到了什么水平,本研究将在哪些方面有所突破。)
要对实践和理论有积极意义(这一点很重要,对我们基础教育的教师来说,特别是对建议进行的时间要有积极意义;能在伦理上有所突破,那当然更好,但要注意,不要苛求在理论上的突破,这样的难度较大)
可行性(美国贝尔研究所前所长莫顿曾指出:“选择题目不能草率,如果根本没有实现可能,选题就等于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研究目标要恰当明确、具体简洁、突出重点和特点;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就是本课题有没有人研究,研究达到什么水平,存在什么不足以及正在向什么方向发展等。开题报告写这些内容一方面可以论证本课题研究的地位和价值,另一方面也说明课题研究人员对本课题研究是否有较好的把握。我们进行任何科学研究,必须对该问题的研究现状有清醒的了解。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我们现在进行的课题基本上都是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这就要求我们的研究必须有一些基本的理论依据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比如:我们要进行活动课实验研究,我们就必须以课程理论、学习心理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为研究试验的理论依据。我们进行教学模式创新实验,就必须以教学理论、教育实验理论等为理论依据。
立论依据(理论价值、现实意义和国内外目前研究现状分析)
1、理论价值:引用理论要准确,要具有时代特征和一定的权威性;阐述中要把理论与本课题的研究核心联系起来。
2、现实意义:注重调查研究数据的分析;注重自己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注重时代和本地区或本单位发展的需求。
3、国内外目前研究现状分析:注重情报资料的收集分析研究,找出其不足之处;注重本课题在当前研究现状中的位置、优势及突破点。
4、主要参考文献:熟记一些必要的与本课题相关的专业书名,了解一些当前最新的相关理论研究书籍。
(五)课题主要研究内容、方法 研究内容要充实具体; 研究方法要科学规范;
科研课题的研究一般有以下一些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文献法、个案研究法、比较法、经验总结法、实践反思法、测量法、行动研究法、表列法与图示法、内容分析法等。
自然观测法-是研究者在自然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研究对象加以细致的观察,获得对研究对象发展变化现象更全面、更系统、更真实和客观的了解,从而进一步认识研究对象与周围环境等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属性。适用于研究对象较少,活动相对集中,研究周期较短的课题。
调查法是运用座谈、访问、问卷、测验与评定等手段,有计划、由系统的收集研究对象的客观材料,通过对材料的整理分析,掌握研究对象某一方面的现状或发展趋势等。
实验法是在严格控制的情况下,有计划的变化研究对象周围的环境等,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研究对象的变化,由此认识研究对象与周边条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资料(情报资料)研究法棗通过对古今中外与特定研究对象有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研究,认识和解释特定研究对象历史演变过程或发生、发展的规律等。
(六)研究工作的步骤
写清研究的起止时间,中间不能间断;写清每一阶段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成果。
(七)课题参加人员的组成和专长。主要看参加人员的整体素质与水平,尤其是课题负责人的水平怎么样。如果参加人员和负责人既没有理论又没有实践经验,这个课题就无法很好地完成,也就无法批准立项。
(八)现有基础。主要是人员基础和物质基础。很多课题对人员和设备方面要求是比较高的,如果基本的研究条件都没有,这个课题同样不能立项。突出研究人员在此课题研究中的优势,如研究者的学历、学力、研究能力和研究经验、对本课题研究的适宜性、时间精力以及研究的便利性和经济物质等其它优势条件。
(九)经费估算。就是课题在哪些方面要用钱,用多少钱,怎么管理等。
(十)预期研究成果
主要形式包括:研究报告;相关的论文;自己制作的实验器材、实验获得的实物;自己制作的实物;以及与课题相关的获奖证书及复印件等等。
五、如何进行教育科研的结题
一、结题所需的材料
教育科研结题是整个课题研究的工作总结、是对研究成果的鉴定。对一个教育科研课题的结题工作,需要哪些材料呢?一般需要准备如下材料:
1.结题申请报告;2.课题立项申报报告;3.课题立项批复通知;4.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总结;
5.课题研究终结性结题报告;6.附件:
(1)课题成果;(研究报告;相关的论文;自己制作的实验器材、实验获得的实物;自己制作的实物;以及与课题相关的获奖证书及复印件等等)
(2)课题的有关研究材料(课题实施方案、阶段实施计划、课题科研大事记等。
二、结题专家组构成
对一个课题的结题,主要是对这一个课题的成果进行鉴定,所以,结题也需要成立一个专家组,以完成对课题成果的鉴定工作,专家组的构成一般由学科专家,具有一定科研能力和水平的人员构成,人员一般在3-7人为适。
三、结题材料的提高和审阅
1. 结题材料的提交
在提交结题申请报告后,经教科所科研会,该进行审核,同意后即可提交结题材料。在提交结题材料时,一般要准备专家组人手一份,以利于专家组对材料的审阅。
2.专家组审阅结题材料
在收到课题提交的结题材料后,即由专家组对结题材料进行审阅,一般而言,专家组主要是审核材料中对课题的研究情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课题的选题意义如何;(2)课题的研究设计是否科学、合理;(3)课题的研究过程,包括管理过程是否科学;
(4)课题的研究方法是否正确,特别是有关变量的投放、控制、资料和数据的收集是否科学、充分等;
(5)课题的研究成果如何,特别是有无充分的数据、资料加以说明和论证所取得的成果,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课题研究成果的价值如何等;(6)课题研究的特点有哪些?
(7)课题研究还存在哪些问题,对课题的进一步研究有什么建议等。
专家组在完成上面几个方面的工作后即可要求召开结题论证会议。
专家组一般应在开结题论证会前一个星期对材料进行审阅。
四、召开结题论证会
在专家组审阅完结题材料后,就可以召开结题论证会议了,结题论证会议一般由专家组组织召开,由课题组负责提供会场及会议接待工作。
结题论证会议议程一般如下:
1.专家组听取课题小组对课题研究的简要说明或简要介绍,也可以对结题材料进行进行补充说明。
2.如有必要专家组也可以进行听课或到有关科室查阅核实有关数据,也可以召开小型教师、学生座谈会、听课等。
3.在专家组完成听课或召开小型座谈会,听取课题组简要介绍后,就可以要求课题组就课题研究的有关问题进行答辩了。
4.在完成答辩会后,专家组召开会议,进一步讨论对课题成果的评价。
5.专家组向课题组公布及提交对课题研究成果的评价结果,专家组的评价结果可以作为课题研究的成果认证依据,也可以作为有关科研评奖依据。
以上是结题论证会的一般议程。
五、结题工作应注意的几点
1.课题组在提交结题申请前,应先对结题材料进行充分准备,特别是结题报告的撰写(结题报告的撰写方法和要求见后)
2.对课题的研究结果要客观、如实地进行反映,正确认识课题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失败也是一种成功,它是再对同类课题进一步研究的宝贵经验。
3.专家组亦应客观、公正地对课题成果给出恰当的评价,不能以点概全,要实事求是,一分为二。
六
如何撰写教育科研论文
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想撰写好教育科研论文。课题研究的进展也需要大家写好教育科研论文和研究报告。怎样才能写好?论文和一般文章有什么区别呢?
教育科研论文的体例和结构
(一)教育科研论文的体例
教育科研论文依据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的不同,而有多种写作格式和体例。依据研究方法和获取资料的不同,教育科研论文的体例可分为如下三类。
1.以直接研究、获取第一手资料为主而撰写的论文
这类论文常见的主要有教育观察报告、教育调查报告、教育实验报告、教育测量报告等。这些论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是通过对某一教育现象、事件进行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的研究,直接获取第一手资料并在此基础上撰写成论文。
这类以直接获取的第一手资料撰写的论文,在写作上除了与其它体例的教育科研论文具有共同的要求外,还有两个应特别强调的要求:
(1)研究对象、研究过程等必须写得完备清楚,以便别人根据同样的条件进行验证,或做更深入的研究。
2)格式要求较为规范。不同的研究方法,有不同的表述形式,才能更好地反映研究工作及成果的特征。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测量法都是比较规范的教育科研基本方法,因此,其表述形式也就相应地要求比较规范。所以,应该努力写成规范的观察报告、调查报告、实验报告或测量报告。
2.研究间接的第二手资料为主撰写的论文
这类论文常见的主要有教育史论文、教育基础理论研究论文等。一般说来,这类研究的跨度都具有时间长(古今上下几千年)、空间广(国内国外)的特点,研究者受各种条件限制,不可能获得第一手资料。而只能通过分析大量的文献资料来进行研究。也就是说,通过查阅文献,获取间接的第二手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撰写论文。如研究孔子的教育思想,研究者不可能再回到二千多年前的古代社会中去作调查研究,而只能通过阅读孔子的著述以及记述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状况的史籍来进行研究,分析孔子教育思想的特点、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等,从而对孔子其人的教育思想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这类论文,由于主要是通过第二手的文献资料进行间接研究、撰写的,因此,掌握资料的全面、确切与否,往往对论文质量产生前提性影响,直接决定论文质量的高低。
3.综合运用第一、第二手资料撰写的论文
这类论文常见的主要有教育经验总结报告、专题教育教学研究文章等。由于这种论文往往事先没有明确的课题研究计划,只是在一段时间的教育教学实践后,取得了某些成功或形成了某种观点、看法,于是从结果逆向考察原因,总结有效的教育经验,并使之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因此这类论文中既有实践中获得并积累下来的直接的第一手资料,也有文献理论中借鉴而来的间接的第二手资料。如一位优秀班主任对如何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颇有办法,也取得了不少成功。在他撰写的经验总结报告中,就既有长期教育实践中积累下来的素材,又吸取了儿童心理学、教育学以及国内外其他优秀教育工作者的观点、做法。
这类论文尽管事先没有明确的课题研究计划,但一旦决定撰写后,同样需要制订计划。如撰写经验总结报告,就必须先制订总结计划,确定总结的题目、内容、方法,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总结材料的搜集、整理、分析、比较、综合、归纳,提炼出有一定普遍意义的经验,然后撰写成一篇教育经验总结报告。
应该说明,上述分类方法并不是绝对的,如以直接的第上手资料为主撰写的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等也需要应用有关的第二手 的文献资料。同样,以间接的第二手资料为主撰写的论文中,也会出现研究者通过各种方法、途径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因此,上
述分类只是相对而言的。
(二)教育科研论文的基本结构 不同体例的教育科研论文,其结构也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只能就教育科研论文的一般结构作一阐述。一篇论文,一般都由以下六个部分构成:
1.题目
用一句话点明作者所要研究的问题,如《基础教育发展战略刍议》,说明该文研究的是有关基础教育发展战略的若干问题。在一些规范的研究报告中,题目最好还应该点明研究方法,如《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实验研究》,说明该文研究的是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思维品质,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教育实验法。
2.署名 题目下面署上作者姓名和工作单位,以示文责自负。3.引论
这是一篇论文的前言。不同体例的论文,引论部分阐述的内容有所不同。如调查报告主要写明调查的目的、原因、意义等;实验报告则主要写明实验的缘由、目的,提出假说。但不论何种体例、类型的论文,其引论部分都应该符合两个要求:(1)交代清楚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前人的研究状况以及本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2)文字力求简明扼要,只要点明问题即行,不必多加铺叙。
引论部分在论文中可以冠以明确的标题,常用的如“问题的提出”、“调查目的”、“引言”等,也可以不加标题,只在立论的前面写上一段话。一般说来,规范的研究报告通常都冠以标题。
4.主论
这是一篇论文的主体。在主体中,作者提出自己的论点,运用丰富的材料,展开充分、严密的论述,证实或推翻某一观点。不同体例的论文,对主论部分的格式要求也有所不同。运用文献资料为主进行研究的论文,一般都将主论部分分成若干部分,或加以标题,或标以“一”、“二”、“三”等,逐层展开论述。而调查报告、实验报告、测量报告等规范性要求较高的论文,则将主论分成以下三个部分。
(1)研究方法。即写清楚研究对象的情况。如调查或实验对象的年龄、性别、取样方式、样本容量、控制条件、调查项目或实验因素、研究结果的检验方式、操作步骤等等。
(2)研究结果与分析。即把研究过程中收集到的资料、数据进行整理后展示出来,或用图、表,或用文字描述。根据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推理,展开合乎逻辑的论证。
(3)讨论。在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后,还有必要进行更为深入的讨论。如对研究结果的理论分析,对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与局限性,研究成果的可靠程度与适用范围等等作进一步阐述。
5.结论
这是对整个研究工作的小结,简要归纳所获得的成果或观点,也可以提出今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方向。在调查报告中,这一部分应着重提出有价值的建议。
6.引文或参考文献
任何科学研究活动都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前进和发展的,教育科学研究也不例外。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应该广泛地阅读文献资料,参考已有的成果,只有这样,才能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取得有价值的成果和突破。但是,也应该尊重别人的劳动,凡是引用了他人的材料或研究成果,都必须加以说明,注明出处。
引文加注的方法有许多种,在论文中使用最普遍的主要是下述三种:
(1)夹注。即在引文后直接加注说明出处。(2)脚注。又称页注,即在本页下方注明该页中所用引文的出处。(3)尾注。即在全文末尾加注本文中曾使用的引文的出版。
在采用脚注或尾注时,应按引文出现顺序标明数码,即在引文右上角用小圆圈和阿拉伯数字标注。
引文注释的内容应包括作者姓名、书刊名称、文献篇名、卷数、册数或期数、页码(期刊可不注明页码)、出版单位和时间等。
引文加注时需要注意下述几点:
①正文中出现的引文注码序号应与脚住或尾注的序号相一致。
②采用夹注时,先后两条引文出处相同时,可注“同上”或 “同上书第X页”。采用脚往和尾注时,出处相同的引文可放在一起。③引文系外文资料时,注释中的书名、篇名等可以用原文,也可以用译文。但如用的是译文,则还需注明译者姓名,及译文刊载的书刊名称、期数或卷数、出版年月等。
④引文注释不但可以注明材料出处,也可以对所引用的材料加以解释或说明。还可以用加注的形式对正文中的某个观点做进一步阐述。但这种解释或阐述,都必须言简意赅,不宜在引文注释中展开过多的论述。
(二)教育科研论文主要类型的结构
1、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是对教育科研现象的调查情况,经过整理分析后的记录。调查报告不是情况的罗列年、材料的拼凑,而是揭示教育现象的主要矛盾和最本质的东西,是对材料的再加工再创造。
调查报告的结构一般由导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组成。其形式有描述性报告、解释性报告和建议性报告或描述与对象相结合的综合性报告
调查报告的表述设有固定格式,一般有以下几个组成部分:(l)题目
应以简练概括、明确的语句反映所要调查的对象、领域、方向等问题,题目应能概括全篇。(2)导言
亦即引言、总提、序言、前言。简短扼要地说明调查的目的、意义、任务、时间、地点、对象、范围等。要注意将调查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必要性交待清楚,使读者了解概况,初步掌握报告主旨,引起关注。调查方法要详细说明,要写明是普遍调查或是非普遍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是随机取样、机械取样、还是分层取样,调查方式是开调查会还是访问或问卷……,以使人相信调查的科学性、真实性,体现调查报告的价值
(3)主体
这是调查报告的正文部分。这部分要把调查来的大量材料,经过分析整理,归纳出若干项目,分条叙述,做到数据确凿、事例典型、材料可靠、观点明确。尽可能用数据,如能用图表形式表示,可以增强说服力,一目了然。
写作安排先后有序、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大致有如下几种写法:按调查顺序逐点来写;按被调查单位的人和事的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来写,以体现其规律性;将两种事物加以对比,以显示其是非、优劣,找出其差异;按内容的特点分门别类逐一叙述。这种安排较为常见。最后,要写清楚调查的结果。
(4)讨论或建议
依据正文的科学分析,可以对结果作理论上的进一步阐述,深入地讨论一些问题。亮出自己的观点,提出建设性的意见。(5)结论
归纳结论,即交待调查研究了什么问题,获得了什么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6)列出参考资料
在写调查报告过程中,参考、引用了哪些资料(将篇目名称、作者、出版单位、日期),目的在于对所写报告负责,并给读者提出信息,也是表示尊重资料作者的劳动。
2.经验总结
经验,即经历和体验,本原是指本人实践中亲身感受的感性知识、体验。作为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则不能停留在感性阶段,要上升到理性,把握事物的规律,经验总结主要指能反映规律的实践经验和认识经验,更偏重实践中的作法和自身感受。经验总结要体现三性:实践性、概括性、个性。
经验总结的类型大致分汇报式、报告式、理论式。其写作格式如下:(1)题目
根据是否全面的经验、专题目的经验或点滴的经验来确定题目的大小,要找出作者印象最深、成效最大,富有新意的东西来标题。初学写总结的作者题目要宜小不宜大,如《教三年级学生练习使用冒号、引号》,一个教师要写《小学教学整体改革》 这样大的题目就不切实际。
(2)前言
有四种写法:①介绍背景。作者总结的缘由、时间、环境、内容提示。②单刀直入,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③介绍本单位基本情况,成绩和效果。④综合上述三种写法。(3)正文
有四种构思:①按工作的过程写,报流水账,最后讲些体会;②按解决的问题写,提出一个问题、采取相应的办法,把做法写出来,必要时可对问题的原因、及办法的根据加以说明;③按体会来写,把问题、过程、作法、感受结合起来,夹叙夹议,哪几点体会最深就写哪几点,讲清内部联系更好,不讲也可以,但体会不能抄别人的,是自己的真情实感,用自己的语言写出特色;④按理论性的归纳来写,这是比较深层的总结方法,强调抓本质、抓联系、抓规律,如《怎样上好阅读课》提出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文与道的关系,传授知识与培养语文能力的关系,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的关系等。
(5)结尾
对正文的表述再一次概括,是总结的总结,是经验的精髓,因此语言要准确,给人印象要深,甚至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在写总结了《语文课堂启发六法》的结尾说:“教育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启发”有的在谈四步法教学之后说:“教学方法的好坏,关键在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调动的就是好方法”。结尾也可以概要说明本经验之不足,及需要完善的地方。
3、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是反映实验过程和结果的书面材料。实验分为探索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类型不一样,表达的方式也不同。探索性实验是对所研究的领域尚属空白,或认识贫乏所进行的开发性实验,其报告一般用探讨性语句。而验证实验是对已有实验进行重复实验,或同类实验进行移植,以验证某些结论,报告多用决断性语句,无论哪种实验,其报告的组成部分有:
(l)题目
除简练、明确外,还要反映出教育的特点如《初中化学“探究法”教改实验报告》点名是“教改”,教改在“初中”段,是初中的“化学”科。有的题目就含混不清,如《探讨法实验报告》。
(2)单位、作者
要写真实姓名,集体研究要逐一写清,如果研究者多,可写主研人员或执笔人,在注脚中标明研究者。(3)问题的提出
揭示实验的背景、目的、意义。对实验的内容要具体明确,一语破的。如果扩展开来可以把本实验问题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和水平介绍一下,本课题在哪个方面,或哪个环节上有所突破。
(4)实验方法
应交代怎样选择实验对象;实验的组织类型是单组、等组或是轮组;测量标准;实验步骤。(5)实验措施
即自变量包含哪些内容,如《对一年级学生听说能力训练的初步探索》,其实验措施有:设立听说训练课,从每周语文课中抽出一课时;编写20课听说训练教材;设计兴趣激发,视听想象、要点复述、辨析训练等方法进行训练。
(6)对无关因素的控制
用什么方法,控制了哪些无关因素。
(7)实验结果
这部分是实验报告的关键,最重要的是提出数据和典型事例。数据要核实准确,注意用图表的正确格式,用统计检验来说明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典型要有说服力。
(8)分析与讨论
由实验结果回答篇首提出的问题;对结果进行理论上分析与论证,是否在理论上站得住脚,或对发展理论有何意义;把实验结果与同类研究相比较,找出得失成败,对实验中有争论的问题提出见解;本实验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9)结论
是对整个实验的总结,并回答实验提出的问题。下结论要谨慎,结论运用范围应同取样范围一致。(10)附录与参考文献
“附录”是格内容太多的材料不便写入总的实验报告的材料,如测试题、原始数据,统计检验。参考文献指引用别人哪些材料和论述,应注明出处、作者、书刊名、页码。
4、测查报告
这里所说的测查报告主要是指,一项普教科研课题完成、结题之际,对课题研究过程中收集数据、资料,检验效果等测查、统计工作所作的报告。测查报告的目的在于向课题管理、评审机构说明、论证有关数据、资料来源的客观性、科学性、公正性、可靠性,并对测查结果做出统计分析。测查报告通常内课题管理机构委托有关部门会同课题承担单位共同完成,以确保其权威性、客观性和科学性。测查报告一般由六个部分组成:
(l)测查目的。要求简明扼要说明测查的目的。
(2)测查对象及施测单位。说明所测对象身份以及施测单位。
(3)测查内容。有关调查项目、种类;测查主要内容及题目的来源,以及编拟测查题目的依据、原则和程序。(4)测查方法。关于测查对象取样的方法,测查的操作方法和步骤,数据、资料的整理、统计方法。(5)测查结果。用恰当的图、表和文字对整理、统计好的同查结果加以呈现。
(6)测查结论。对测查的客观性、公正性、科学性和可靠性,以及测查的结果作简明扼要的结论。撰写测查报告要注意四个问题:
一是客观公正。测查人员和测查报告撰写者要保持客观公正、中立的态度,掌握标准一视同仁,不偏不倚,不带个人主观好恶倾向,力求用事实、客观、中立的语句来描述。
二是真实可靠。撰写测查报告一定要实事求是,报告中的各种数据和资料都必须是有根有据,真实可靠的,不能有丝毫的夸大和缩小,更不允许出于某种功利目的,人为地篡改数据、资料的行为。
三是科学准确。测查报告撰写中要求测查、统计方法科学,有科学的理论根据,措辞要严谨、准确。
四是简明扼要。测查报告行文要简洁明了,力求精炼,避免繁琐冗长。尤其是测查目的,测查对象及施测单位,调查结论等部分都要尽可能简明扼要。测查内容、测查方法、测查结果等部分则要比较详尽。
测查报告同实验(研究)报告有联系,也有区别,不能混同。测查报告侧重“摆事实”客观地呈现课题研究中收集的数据资料和整理统计结果,实验(研究)报告侧重“讲道理”,即对测查报告得到的结果做出说明、解释和理论概括。这是撰写测查报告者必须明确的。
5.研究工作报告
研究工作报告是课题从开题到结题,课题研究报告的客观记录,进程回顾和主要大事的汇总,它是研究情况的高度概括和研究按计划实施的具体体现。一般来讲,研究报告除简单介绍课题名称,隶属和周期外,应包括下面三个方面的内容:
(1)课题的研究目的、指导思想(原则),研究方法
这部分内容基本同方案有关内容。但必须简明了解方案的主要内容。(2)课题的研究进程
这部分是工作报告的主体部分。按研究计划,明确研究所经历的主要阶段和实施步骤,准备阶段、研究阶段和总结所进行的主要工作。在准备阶段作了那些基础工作,包括调查摸底、落实分工、拟定计划、后勤保证等。在研究阶段,紧紧围绕方案的主要内容和措施,把“怎样做”的主要工作,包括观摩、活动、研讨等如实反映出来,困难、问题、进展和成果等也要回顾进去。总结阶段,重点进行测查、收集材料、撰写报告等,根据研究情况确定题形式等。
(3)研究的组织与管理
课题研究的组织与管理是实施的重要保证。整个研究过程中,课题组的组建、管理制度的落实、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经费的开支和筹集等也是不可缺少的内容。
最后要扼要介绍课题研究所取得的主要物化成果和主要的经验,使整个研究过程自始至终给人以完整、清晰的印象,6.评审意见
教育科研成果是广大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辛勤劳动的结晶,对课题研究成果的评价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关系到正确评定研究人员的劳动成果、肯定成绩、表彰先进,而且还直接关系到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对研究成果的评价要遵循综合评价的原则,实践检验的原则和实事求是的原则,对课题水平、资料水平、研究方法、研究结论、影响范围、与同类研究成果对比等都要进行客观的评价。一般来讲,撰写评审意见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l)课题隶属关系、周期。(2)主持评审单位,评委的组成及权威性。(3)评审过程简介。
(4)研究取得的主要经验和成果。(5)研究的主要特点。(6)概括研究的目的、方法、资料的方向性,科学性和全面性。
(7)研究的创新及在同类研究中所达到的水平。(8)建议和希望。7.教育案例 教育案例(或称教育个案)研究,在我国刚刚起步,教育案例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认识、提示寓于教育个案中的教育规律。这既是教育理论工作者所必需的,也是每一个教育实践工作者所必须的。教育个案研究,既是广大教育实践工作学习、研究、运用教育理论,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有效途径,也是实行进一步使理论向实践靠拢的一个具体措施。
(1)案例与案例研究
案例,又称个案或实例,它是真实发生过的有价值的事例,是案例撰写者对特定条件下从事实践活动的人们的行为形态的客观描述或介绍。正如列宁所提出的;“这种客观实在是人感觉到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案例的价值在于可靠地概括事实,在于从各种表面的全部的教育事实的总和中,清晰地描述事物发生发展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成为探索事物运动发展规律的确证性依据。
教育案例或教育个案,是一个介绍特定教育组织内部事情的故事,它描述一个有价值的有关教育、教学或教育管理行为的具体情景,其中有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有人物、情景与气氛。一般说来,一个案例介绍一个完整的故事,但也可以通过若干故事介绍某一教育组织内部的整个情景。
案例的基本特征是它的客观性。它是确已发生过的事实的复写或摄影,不是杜撰、虚构与主观臆想的产物,它是对客观事实的一种朴实无华的白描。因此,它要求作者自己摆在“局外人”的角色位置,来观察事物,亦即从案例中主要人物各自的角度来观察和处理有关问题,尽可能客观地、全面地介绍有关背景和情景。案例中有关教育组织和人名在案例发表时根据需要可作掩饰性处理,但这并不失实例的真实性。
案例的另一个基本特征是它的典型性。所谓典型性,一般是指最有代表性的、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有价值的实例。亦即在事物的个性中蕴含着共性,在矛盾的特殊中蕴含着矛盾的普遍性。诚然,案例描述的事实已非原来的可以即在相关类似的情景、条件下,在不同的时间里有可能“相似”或“近似”他再现,并为人们所公认。
案例的基本特征,要求案例的撰写者既要具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又要学习和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以扩大知识面和提高认识水平。因为只有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去感觉它,才能从对事实的科学研究中总结经验并丰富和发展有关理论。
传统的教育科学研究,一般运用从理论到理论的演绎模式和通过对事实的观察对所收集的材料的分析而建立理论的归纳方法。但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理论,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可以称得起我们讲的理论。”脱离实际的似是而非的理论很可能将研究引入歧途;根据片断的随便挑出来的事实得出的结论,那也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甚至连儿戏都不如。案例研究就是把握证据确凿的事实,把握实事的全部总合,把握事实的联系,并从中得出规律性认识的过程。这是一种实事求是的实证性的研究方法。但正如前面所说,案例是人们根据自己对客观存在的感觉而“复写、摄影、反映”客观存在的文字资料或声像资料,无论是从某一角度、某一侧面去描述特定条件下的教育情景,还是综合地完整地描述某一组织内部情景,都必将受案例编撰者的知识条件“复写、摄影、反映”事物的技巧水平所制约。
案例研究或个案研究,是研究行为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个案通常是指一个人(学生、教师、校长等)、一个班集体、一所学校、一个学区、一个教育行政机构。搜集各种有关个实行为或特性方面的资料,包括现在的和过去的,纵向的和横向的,然后探溯其发生这种行为的各种原因,再对症下药,施以补救或矫治。从学校教育而言,个案研究是对个别学生所作的综合研究,所有有关该生的背景、环境以及详细地缜密地观察、分析、研究、解释,以了解学生发展的潜质或发掘学生困难的原因,进而予以有效的指导和矫治。从这个角度来说,个案研究是个别辅导、因材施教的重要技术之一。值得提出的是:大量问题行为学生个案的积累,就可以按其特点、成因进行分类,分析比较对各类问题行为学生的教育对策、措施与效果,这不仅可以诊断和鉴别问题行为学生,而且可以采取措施预防学生问题行为的产生。根据国内外教育实践效果看,个案研究有利于增进师生间被此了解和情感;有利于帮助学生的内趋动力,形成和增强其自信心、自尊感;有利于对学生因材施教,发展个性,补救班级教学“见林不见树”的缺陷,使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
(2)教育案例的编写
教育案例的分类方法因分类角度不同而异。如从其应用角度分,有研究用案例和教学用案例,用于教学的案例内容,可根据学校干部、教师培训的教学目的要求,配合系统的理论学习,在不违背常情和确实合乎逻辑的前提下,允许在情节上适当作些删节、合并等典型化处理,以求达到使人物、事例更典型、更集中,表述更精练的目的。从其篇幅大小分。有短篇案例和长篇案例(1500字以上)。从其内容覆盖面的宽窄分,有一事一例的专题型和多侧面描述的综合型案例。从其内容性质分,有经验型案例和问题型案例,从其内容表现形式分,有书面文字案例和影视表演或实录案例等等。
案例,主要由标题、正文、附录及案例评析等要素所构成。案例的各部分应围绕一个主题以一个统一的整体起作用,亦即把经过筛选的有价值的教育、教学或管理的真切情景,按照事物内部的联系组织起来,进行客观地描述,使读者产生犹如身临其境、亲历其事之感。
案例的标题是案例的重要组成部分,俗话说:“题好文一半”,好的标题可增强案例的可读性。案例的标题力求真实、正确、具体、形象、朴实无华。标题要与案例内容相符合,既不能脱离开案例事实本身去拟题,又要分寸掌握适宜,切合实际,力戒概念化、模式化。案例标题一般多以案例事实点题,如“一分之差”、“让他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等案例标题。也可采用提问式,即标题就是一个问题,而这问题正是案例所陈述的具有价值的实例,正是读者所关心的感兴趣的问题。此外,标题还可以采用口语式,如“安乐技长”、“学校办得真好'等,如此命题,真切、生动、谐趣,可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正文是案例的主体。对特定教育组织内部某一情景的描述,一般应交代发生的背景、时空环境,以及事态发展的过程和结果,它要求通过准确、具体、生动的事实材料,来衬托和反映案例的主题思想。关于正文的格式即形式,几乎没有什么严格要求可言,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映内容。一般认为,正文导语应起到点明案例梗概、要领和诱发读者兴趣的作用。有的案例正文则开门见山,没有开场白,全文一气呵成,也能发生好的整体效果。至于正文的结尾,既可对全文作精辟的总结,使案例结局达到高潮,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也可以不要结尾,使正文嘎然而止,”无疾而终“,不写结果,不附评说,使其收到意犹未尽、令读者回味无穷之效果。
关于案例正文的主题思想,是案例描述的人物行为、事件所显示出来贯穿于全篇的基本思想,它是案例撰写者对事例经过深入了解、综合分析,以及对案例题材、背景的处理与提炼而得出来的思想结晶,是案例的灵魂。案例撰写者应在把握事实整体及事实联系的基础上,从事例的本质上或从人物行为的个性上去提炼案例主题,去寻求最能表现人物行为及事物内涵的根本性东西。在案例正文编写过程中,必须为读者提供充分而又必要的背景材料。所谓背景材料,是指人物行为或事件发生的历史条件、现实环境及其周围事物的联系。任何人物行为或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都会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都有它特定的客观条件或情景。因此背景材料的作用是:说明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具体条件和独特原因;用背景材料对比、衬托,有利于树立主题、突出主题、深化主题;对案例涉及到读者不大熟悉的问题和较为新鲜的材料作必要的解释和介绍,以丰富案例内容,增强知识性等。若能因文而宜地灵活穿插背景材料,使其产生画龙点睛的作用,就能大大提高案例撰写的质量。
案例正文后面也可加写附录,实际上是对某一背景的说明,起注释作用,只是由于文字较多而不宜在正文中叙述,故放到附录中说明。附录内容要精选。
案例评析,是案例撰写或读者运用一定的观点对案例进行综合分析、就事论理,使在对确正性事实的分析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以丰富和发展理论。在学校干部或教师培训工作中,采用案例分析方法的目的是为学员提供最优机会去掘取知识,提高认识能力,以增强独立工作能力。培训部门往往重视通过多种方法提高学员的教育教学能力与艺术,以获取最大的教育效率与效益。
恩格斯指出:”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认识事物,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只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理论工作者重视教育案例的撰写、评析、筛选和系统积累工作,开展合作研究,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必将有利于克服个人知识面的局限和在观察分析中容易产生的偏差,提高理论准确性。如果这些有价值的确证性一代代传下去,那么新的一代在新的条件下,一定能对这些事例会有重新、更深刻的认识。
综上所述,教育案例对于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和教育干部、教师和培训工作来说,有其独特的重要作用。但是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案例研究不可能取代其他研究方法;同样,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案例分析也不能取代其他教学方法,案例分析也不能取代系统的理论教学。在教育科学研究工作中,我们应善于根据需要与可能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使其扬长还短、相得益彰,以达到全面认识和把搞研究对象,深入探求教育科学规律性认识的目的。
愿我们每个教育研究人员都能这样地工作:在为人类变得的更美好的事业作出贡献的同时,使自己也变得更美好。课题科研需要准备以下资料
1、课题方案及阶段计划、总结(包括基本情况、开展的工作、取得的成果、存在的问题及打算)
2、相关背景学习资料
3、研究过程中的体会、论文、调查报告等
4、典型个案
5、取得的成果凭证 A、学生方面: 在认知、技巧、情感等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 团体成果,个体特长获奖情况 B、教师方面: 教学、科研水平变化上,竞赛获奖(区级以上)C、撰写的论文获奖及发表
6、课题实验研究报告、工作报告
7、课题活动大事记
①开会记录
②主题研讨活动记录
③调查记录
④学习记录
⑤交流记录
⑥研究课听课记录
⑦评课记录
⑧教研部门调研记录(需要有时间、地点、参会人、活动主题、活动过程、活动效果……)
第二篇:高效科研情况简介
附件2:
哈尔滨工业大学科研情况简介
一、科研概述
哈尔滨工业大学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是由工信部、教育部、黑龙江省共建的国家重点大学,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的若干所大学之一。学校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际学术前沿”,为工业化、信息化和国防现代化服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突出国防、航天优势,紧密结合工业、信息、机电、能源、材料、资源环境、土木建筑等领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国家需求,不断提高学术研究水平、科研创新能力和科研竞争力,解决了国内外相关领域内一系列创新性好、探索性强的前沿基础科学问题,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原创性科研成果。学校积极参与了国家16个重大科技专项中的14项,在航天、机器人、小卫星、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为国家和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多年来,哈尔滨工业大学始终保持航天特色,坚持自主创新,不断主动承接国家高、精、尖大型科技项目,科研实力始终位居全国高校前列。2004年和2008年,学校先后成功抓总研制并发射“试验卫星一号”和“试验三号卫星”,创下了国内高校两度研发小卫星、连战连捷的纪录。2013年9月,学校研制的第三颗小卫星“快舟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在举世瞩目的“神舟”号系列飞船研制过程中,哈工大攻克了KM6、返回舱焊接变形矫形技术、三轴仿真实验转台、航天员训练用“模拟失重训练水槽”、航天员出舱用反光镜体等多项技术难关。2011年,在“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飞船交会对接任务中,学校提供了20多项技术支撑。为此,哈工大获得“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集体”荣誉称号,是全国唯一的高校单位。2012年,哈工大荣获“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成功纪念奖牌”。“先进微小卫星平台技术” 项目入选2012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2013年,由哈工大牵头组建的“宇航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成为“2011计划”首批启动的14个中心之一。
二、科研基地
(一)先进焊接与连接国家重点实验室
先进焊接与连接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刚铁教授任实验室主任。焊接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前身是哈工大焊接专业,该专业始建于1952年,是国内第一个焊接专业。1986年被评为全国首批重点学科,1989年在焊接专业的基础上筹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995年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对外开放,2003年通过了国家科技部的评估。该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及研究内容如下:高效焊接方法及过程智能控制、焊接结构可靠性与质量评价、新材料及异种材料连接、微连接与电子封装、表面改性与延寿技术。
(二)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07年,是我国最早开展机器人技术研究的单位之一,其前身主体是1986年成立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实验室结合国家重大工程、国家重大科技计划、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和民生科技,并结合国际机器人技术领域未来发展趋势,形成了“产、学、研”三位一体的科研体系,建成了一批稳定而有特色、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的研究方向,已达到年承担科研经费6000余万元,科技产业产值达4亿元以上的科研、产业规模。近年来承担了200余项载人航天、神光III、探月等国家重大工程,IC、NC、核高基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各类科技计划,以及军工及国民经济重大行业项目,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
(三)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07年开始建设,2010年1月30日通过验收。基于2007年9月实验室可行性发展规划论证意见,实验室经过进一步凝练发展方向,形成了相互交叉与渗透的三个研究方向:城市水生态安全、城市水质量保证、城市水健康循环。实验室5年共承担国家级项目94项目,总经费2.8亿元。包括水专项课题和子课题9项,国家支撑计划10项,国家973、863课题3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42项,国际合作项目5项。发表论文1730篇,其中SCI收录560篇,EI收录673篇,ISTP收录114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75项;5年中获国家级奖励4项,省部级奖励31项。
哈尔滨工程大学科研情况简介
一、科研概况
学校历来有重视科研工作的传统,不仅以国内第一艘实验潜艇、第一艘水翼艇、第一台舰载计算机、第一套条带测深仪等数十项填补国内空白的重大科研成果著称,而且还以双工型潜器、气垫船、梯度声速仪等成果摘取过世界第一的桂冠。学校在船海核领域保持着很强的技术储备,水下机器人、船舶减摇、船舶动力、组合导航、水声定位、核动力仿真、大型船舶仿真验证等技术居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地位,现已成为我国舰船科学技术基础和应用研究的主力军之
一、海军先进技术装备研制的重点单位、我国发展海洋高技术的重要依托力量。“十一五”以来,学校始终坚持以国家和国防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不断凝炼前沿科学研究方向,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国家和国防“973”计划及“863”计划、国防预研和型号等一大批科研项目,基础研究能力持续增强,科技产出水平不断提高,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8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260余项。科研产品质量管理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是国内高校首家通过“双认证”的大学。学校设有国家大学科技园,获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产业和产学研合作蓬勃发展。2012年科技经费到款7.6亿元,位居全国重点高校前列。
二、科研基地
(一)水声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20世纪90年代末期,实验室采取引进技术和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矢量声学传感器及其应用技术的研究,开辟了水声技术新领域,先后研制出多种结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传感器,获得了4项国家专利,并成功应用于多种水声监测系统,从而使我国成为继极少数发达国家之后掌握这项技术的国家。水声重点实验室开创了国内声学传感器的研发工作,成为新型换能器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之一,引领了国内水声同行开展该研究的高潮。近年来,实验室通过“211工程”、保障条件建设的支持,完成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项目,使水声重点实验室的基础设施和竞争能力明显增强,在水声关键技术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许多技术成果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二)水下机器人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水下机器人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在基础研究领域、海洋开发技术领域、国防装备预研和国防基础研究领域承担了多项科研课题,承担了国防装备科研项目、国防基础科研项目、高技术船舶项目、军事973项目、国防预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项目等,取得了良好的进展和多项科研成果,一批技术成果直接应用到国民经济与国防建设中,取得了明显的效益。实验室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3等奖2项,黑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获得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6项。实验室教职工在国内外期刊和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290篇,其中EI/ISTP检索152篇,SCI检索5篇,同时出版了《水下机器人》、《潜艇原理》、《智能控制技术》等11部专著。实验室在海洋空间运载器的系统设计与集成、智能规划与控制、水下导航与定位、水下目标的探测与识别等方面的研究促进了我国水下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对于保卫国家的海洋权益、探索海洋和开发海洋具有重要意义。
(三)核安全与仿真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核安全与仿真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现有仪器设备160台套,设备总值达4500万元。目前,实验室有固定人员51人,其中国务院核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5人,龙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近五年来,实验室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42项,经费总额达16801万元。实验室培养了大量高水平人才,博士生毕业人数36人,硕士生毕业人数244人,其中1名博士研究生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毕业论文提名。实验室已成为国内核工业人才输出量第一的研究基地。
(四)多体船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多体船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现有仪器设备55台套,设备总值达2562万元。目前,实验室有固定人员38人,其中工程院院士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工程”2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龙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实验室现承担各类科研项目60项,经费总额为18294万元。近年来,实验室培养了大量高水平人才,博士生毕业人数32人,硕士生毕业人数262人,其中2名博士研究生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毕业论文提名。
第三篇:实验小学教育科研三年成果简介
文章标题:实验小学教育科研三年成果简介
在过去的三年中,实验小学全体教师伴随着学校三年发展规划,伴随着学校教育改革的步伐,走过了三年值得自豪与回忆的时光,三年来,实验小学的全体教师用自己的辛勤与汗水,谱写着实验小学教育科研的动人篇章。用自己的智慧、学识撑起了实验小学教育科研一片晴朗的天空。三年来,实验小学的教育科研从小
到大,从弱到强,快速发展,比较出色地完成了学校三年发展规划赋予教育科研的任务。
一、教育科研氛围日益浓厚,学校实验性逐步凸现
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
(一)理念层面。
2002年9月,实验小学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了《实验小学三年发展规划》。学校三年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今后三年发展总体目标:以“自主发展创办学特色,推进实验铸名校风范”为战略思想,以“小班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人人成材;双语教学,提升学校品位,培养国际人才”为基本思路。通过三年努力,创建“市一流,有特色”的精品小学。其内涵之一就是以“实验性”注目,使实验小学名符其实,并响亮喊出了“依据科研,实验强校”,“走进实验,走向成功”的口号……这一系列规划设想,发展理念,为教育科研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空间,为实验小学教育科研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教育理念是教育的灵魂,也是教育行为的指南。它体现在学校教育的每—个方面、每—个环节、每一项工作之中。我们学校所倡导的是科研先导型的教育,是一种蕴含着先进教育理念的教育。全校教师通过学习,对教育科研,对科研兴校战略有了崭新的认识。树立起了四个新观念:一是明确教育科研与振兴教育的关系,树立“科研兴教”观念;二是明确教育科研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树立“教育要改革,科研要先行”的观念;三是明确教育科研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关系,树立“向科研要质量”的观念;四是明确教育科研与教师的关系,树立“教师是教育科研的主力军”的观念,学校上下形成共识:没有科研意识的领导,不是开拓创新的领导,仅仅会教课而不会进行教育研究的教师,不是新时期合格的教师。
(二)机制层面。
三年来,学校优化教育科研工作,构建了比较完整的教育科研活动机制:
1、队伍素质化。教育科研队伍由指导队伍、组织队伍、和研究队伍三块组成。指导队伍由外聘专家和学校教科处人员组成;组织队伍由校长、教科处人员、教科组长组成;研究队伍由全体教师组成,达到全员参与、分要求研究,一支研究型教师群体正在形成。
2、制度规范化。规范的制度是教科研工作有序运行的保障。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的教育科研工作的管理规程、运行规程,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保证了学校教育科研的正常运转。校长室、教科处制订的有关学校教育科研的规章制度主要有:《实验小学科研工作制度》、《实验小学教育科研中心组规程》、《实验小学教师科研工作评估内容与指标体系》、《实验小学科研课制度》等。
(三)参与层面
学校教师参加教育科研的参与程度及学校课题的立项数是衡量学校教育科研氛围的主要指标。三年来我校主持研究的各级课题共有30项,其中省课题4项,台州市级课题10项,温岭市级课题16项。2004学年以来,由于教育部门对课题申报实行了限额,我校立项课题的数量明显减少。为了解决广大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问题,我们在子课题研究上下功夫,争取有更多的老师参与子课题研究。比如,2004年立项的温岭市课题《优秀教育经验、科研成果的学习、运用与思考》有9个子课题,共有18位老师参与研究。《学校小班化教育实施起始阶段的实践与研究》有10个子课题,也有18位教师参与研究,运用子课题研究,达到了更多老师参与科研的目标。教师基本做到人人有课题研究,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率达到90以上,课题第一负责人教师比例率在50以上。从历年的研究课题我们可喜地看到,教育科研的研究内容涉及教育的方方面面,学校的实验性正在慢慢凸现,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们都不约而同地把我校作为教育科研的实践基地,2003年浙江省教研系统课题《小学生数学学习多元评价体系的构建》,与2004年浙江省教研系统课题《小学生习作灵感和创意培养的研究》都是教研室与我校联合研究攻关的。
二、教育科研活动组织活跃,实小教育论坛展现特色
2002学年,学校创造性地提出了成立教育科研中心组的设想。教育科研中心组是学校教师中对教育科研有一定兴趣、爱好,有志于教育科学研究,自愿参加的教师群众性组织。它的任务是普及、传播教育科研知识,开展教育科研活动,钻研教育科学,努力提高学校的教育科研水平。努力实现改善教育实践,推进理论建设,提高教师素质之目的。为此,教科处制订了《教育科研中心组规程》,并通过民主选举产生了两位中心组的组长,全校大部分老师参加了这一组织。过去三年,教育科研中心组把沙龙、论坛作为活动的重要形式。所谓沙龙、论坛,其内容紧扣教师关心的话题、教育教学热点问题、教育改革最新问题,通过论坛的形式让教师各抒已见,在讨论中求同存异,提高认识,交流经验、取长补短,组织方式上采用个人点题与集体点题相结合的方法,时间安排采用短时间、多次数的方式,在每周教师会上安排3――5位教师每人3-5分钟的发言,并进行即席答辩。2002学年,教科中心组进行了“小班化教育分小组教学利弊谈”,“新课
程标准下学生学习学业评价改革”,“新课程标准下学生学习方式”,“统考与学校改革发展关系”,“新时期教师教学方法如何创新”,“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共六期教育科研论坛。2003学年第一学期,共进行了3期专题论坛:第一期“小班化、双语教学专题论坛”。第二期,“德育专题论坛”。第三期,“学习新课标专题论坛”。同时举办了四期教育科研专栏,共有24位老师为专栏撰写了专题文章。与此同时还有10多位老师在论坛上作口头发言。第一学期,还进行了一次由各办公室参加的科研知识抢答比赛,比赛气氛热烈,大家记忆犹新。第二学期,科研论坛,依托课题进行,围绕温岭市课题《优秀教育经验、科研成果的学习、运用与思考》,共进行了8次论坛,分别介绍了魏书生教育经验、洋思中学成功经验、成功教育理论、赏识教育理论、邱学华尝试教学法、李吉林情景教学法、丁有宽语文教学法、孙维刚教学法。2004学年第一学期共举行了3次专题论坛:五位老师分别在教育论坛中作了“再谈魏书生教育经验”、“再谈成功教育”、“再谈赏识教育”、“再谈邱学华尝试教学法”“漫谈创新教育”的专题研究报告。第二学期共举行了4次教育科研论坛,四位教师分别作了“小学语文多元智能教学研究介绍”,“小学语文进行体验教学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研究理论介绍”,“架构在信息技术上的“主导-主体-主线”三位一体数学教学模式研究介绍”,“班集体创新研究介绍”。教育论坛的开展,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三年教育论坛已结集成册,由第七期校刊《走进实验》(珍藏版)专刊发表。
三、课题研究能力整体提高,小班化教育研究成绩斐然
进行课题研究,是学校教育科研的重要工作。三年来我校主持研究的各级课题共有31项,其中省课题4项,台州市级课题12项,温岭市级课题15项。在立项课题中,我们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做研究文章,其中着力进行了以小班化教育为研究内容的课题研究。
我校是台州市小班化教育试点学校,2002年秋我们在一年级三个班全面实施小班化教育,同时在二、三、四年级6个接近小班化班额的班级试行、推广小班化教育,以后每年的一年级均实行小班化。“小班化教育”,是指在“小班”配置条件下,按照一定的教育活动体系开展的教育活动,不仅仅是教学班学生数的减少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变,更重要的是教育者的思想观念,并于此支配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法的变化,从而达到:使教师能够面向全体学生,对每个学生实行等距离教学,并享受教师的充分关爱。教学过程的重心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教师组织的教学环境要适应学生的发展,体现平等和谐的教学关系。切实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往密度,让学生处于活动的中心地位。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个别教学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特长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在实验小学实行小班化教育,至少有两大优势:一是起点高。我们的小班化教育是在充分研究国内外小班化教育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加上我校的教师学历层次高,悟性好,可以避免少走弯路。二是实行小班化教育与教育科研紧密结合。学校形成了以省规课题《台州区域小班化教育研究》为龙头,地市两级课题为基础的小班化教育研究体系。主要课题有:台州市课题《充分发挥小班优势,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温岭市课题《学校小班化教育实施起始阶段的实践与研究》,《小班化教育思想下的班级精神文化研究》、《小班化教育思想下的班级物质文化研究》、《小班化教育思想下融合教学法的初探》等。
为加强对课题的领导与研究,学校成立小班化教育领导小组,领导、协调、规划、指导学校的小班化教育的研究与实施工作。由学校校长担任组长,学校各处负责人担任领导小组成员。同时成立了由十八位教师组成的学校小班化教育研究小组,具体进行小班化教育的有关研究。为此,学校教科处牵头组织小班化研究小组进行了一项旨在转变教师观念、学习掌握先进理念与技能的小班化教育校本培训,希望通过校本培训,打造一批小班化教育的教师。在小班化教育校本培训中,我们坚持、强化了三个制度:一是研究小组集中学习制度。原则上两个星期一次,进行专题学习。二是研究小组轮回教学观摩制度。课题研究必须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一学期必须至少开一节小班化教育研究观摩课。三是认真完成培训作业制度。培训过程中,每一个培训主题都有作业,如小班化教育学习资料周,要求每位成员搜集5篇有关小班化方面的文章;小班化教育环境建设设计周,要求完成一则环境设计方案;小班化教育备课设计周,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一次最佳教案的设计;小班化教育课堂实践周,要求每位成员开课一节,学校考核组听课评分。小班化教育教学评价周,进行小班化教育最佳评价语言征集评比;小班化教育同行交流周,要求每位成员写一篇经验体会文章进行交流介绍。还有严格闭卷的理论考试等等。通过校本培训,我校老师都较好地掌握了小班化教育的基本理念。
三年多来,市实验小学承担的浙江省规划课题《台州区域小班化教育研究》,立足温岭,面向台州,希望我们的探索、我们的努力,为台州、温岭的小班化教育积累重要的经验,摸索一条成功通向小班化教育的崭新的路子。我们的研究,与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同行,它作为一项学校宏观课题,成为学校创特色、铸品牌、上台阶的有力载体。其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有:
一是小班化教育思想下课堂环境建设探究。我们认为,按小班化教育的配置标准进行资源配置。是我们衡量一个地区、一所学校、一个班级能否实行小班化教育的先决条件。小班化的课堂环境建设主要包括课桌文化建设,墙面文化、多元学习空间、人文关怀、教室地面等,每一设施都应在小班化教育思想下进行设计与开发。
二是小班化教育课堂教学新模式的构建。小班化教育的研究,重点应落实在课堂上,离开课堂的研究是空洞乏力的。我们在小班化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就小班化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初步总结出以下的小班化教育课堂教学新模式:
1、小班化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新模式的实践探索。
2、小班化课堂“交往教学”教学新模式研究的实践与探索。
3、“数学与语文学科融合式教学”课堂教学新模式的探索。
三是进行了小班化教育的课堂学习评价策略研究。
几年的小班化教育研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小班化教育研究促进了我校的教育改革,推进了素质教育在小学各科教学中的实施。
2、小班化教育充分显示了其特有的优越性,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3、提高了我校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培养和锻炼了一支教科研紧密结合的教师队伍。
4、提高了办学水平与办学声誉。
三年来,实验小学共有1个省规规课题、9个台州市课题、12个温岭市课题结题。在温岭市第二届教育科研成果评比中,《台州区域小班化教育研究》荣获一等奖。同时获得一等奖的还有《小学音乐中即兴创造与主动性学习的教学研究》。《小学数学合作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口头评价初探》荣获二等奖,《小班化教育思想下融合教学法的初探》、《培养幼儿合作能力的实践与探索》荣获三等奖。
翻开厚厚的《实验小学三年课题研究成果汇编》,我们不难发现,无论从文本的规范程度、还是研究内容的丰富程度、到研究课题的整体质量,一年比一年提高,说明教师们较好掌握了教育科研的内在规律,研究能力整体提高。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着重抓了二点:
1、科研课。学校创造性提出了“科研课”的新名词,并制定出台了学校“科研课”制度,它完全蕴合学校教育科研的三个最新理念,即科研是群体的科研、教师的科研、课堂的科研。每学期我们重点落实课堂的科研这个理念,让课题研究走进课堂,重过程讲实效求特色。科研课已逐步成为我校实施课题研究的重要抓手,我校教育科研一个崭新的亮点。
2、课题案例的撰写与积累。为了搞好课题研究,学校要求教师积极开展材料收集工作。按照研究工作的计划,采用各种研究方法收集反映有关研究问题和情况的材料。撰写教育科研案例是教师积累课题研究材料的一条重要的途径。
四、信息化发展步伐加快,校刊网站成亮丽风景
编辑校刊、建立学校网站是教科处负责的重要工作。校刊的编印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它记载着实验小学创新的智慧、发展的进程。它既是我们工作的平台,也是宣传的窗口。校刊创刊以来,每学年刊出两三期,目前已出版九期。每期出刊后,学校教师人手一本,并及时把20多本刊物寄送教育局各科室,80多本刊物通过邮局寄到全市各校校长室、教科处。该刊以其高品位、高质量、新颖的内容得到上级领导和兄弟学校的好评。
努力加快信息化发展步伐,建成学校网站并正常运转学校网站。2003学年第一学期学校为了发展信息化步伐,推进信息化发展,成立了信息指挥中心,组建了信息中心办公室人员。校长任总指挥,下设信息中心办公室,具体负责信息化的推进工作。信息办公室的主要任务是全面开展全校师生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培训,使青年教师和部分优秀学生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建成学校网站,建立教研组主页或个人专题研究主页,让我校走进因特网,走向世界。信息指挥中心成立以来,信息中心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学校网站建设是学校的重头戏,在信息办公室成员们的共同努力下,现在我们已基本完成任务了学校网站的建设任务,学校网站主要有学校概况、校务管理、教育科研、教师之家、学生园地、学校党建、幼教天地、家长频道等栏目,并参加了教育局举行的校园网评比,我校网站在全市20多所学校参加的小学组中名列第四位,在全市高、初中、小学全部参评的情况下,获得三等奖。
回顾学校教育科研走过的三年路程,我们虽然取得了一点成绩,但与教育科研先进的学校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将一切从零开始,在新的起点上进行新的攀登。学校新三年的发展规划又描绘了学校发展的崭新蓝图,努力创建台州市教育科研示范学校将成为学校教育科研今后三年的奋斗目标。我们相信,有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有全体实小人的努力拼搏,实验小学的教育科研,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一定会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
《实验小学教育科研三年成果简介》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实验小学教育科研三年成果简介。
第四篇:工会基础知识简介
工会基础知识简介
中国于2001年10月27日公布施行新修订的工会法,这对于推动工会运动的进一步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除港、澳、台地区外,中国 工会现有会员2.39亿多人,近百万个基层工会组织,由中华全国总工会统一领导。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52年中,中国工会在维护广大职工权益、协调劳动关系、参与经济建设、稳定社会秩序等方面,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今天借和大家见面的机会,向大家介绍中国工会的一些情况,让大家对工会有一个基本认识和了解,同时也希望大家能积极地参加工会这个职工自己的组织,为工会的发展壮大出一份力,同时对自己将来的工作学习生活和各方面都会有积极地帮助。
一 旧中国时代工会运动的发展
(一)工会的产生和早期发展情况
工会是工人运动的产物。工人运动的概念,从广义说,包括工人阶级的政党运动、工会运动以及相关的工人妇女运动、青年运动等。从狭义说,即指工会运动。中国的新式工会是仿效发达国家的工会组织起来的。1851年成立的广州打包工人联合会,是最早的具有工会性质的组织。这个组织曾经举行反对英、法等国侵略中国的罢工斗争。随即遭到镇压,被清朝地方当局勒令解散。此后,中国工会运动沉寂了40多年。但是主要的有香港工人的前后两次罢工(1844年、1858年),港澳工人大罢工(1858年),上海反掠卖华工斗争(1859年),自贡盐工斗争(1860年),东北朝阳矿工起义(1861年),上海小车工人抗捐斗争(1877年),开平煤矿罢工(1882年),汉阳铁厂罢工(1889
年),江南制造局工人罢工(1890年)等等。
19世纪下半叶,中国的现代工业逐步有所发展。甲午战争结束订立马关条约以后,以日本商人为首的外国商人大量涌入中国创办工业,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也有了发展。产业工人在甲午战争前夕约计为10万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为60万人,1919年增至200余万人,另有城市手工业工人和店员1000余万人。随着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工会组织如雨后春笋,纷纷成立。影响较大的工会组织有广东机器研究公会(1909年)、中华全国铁道工会(1912年)、上海缫丝女工同人会(1912年)、制造工人同盟会(1912年)、唐山公益社(1913年)、(沪宁、沪杭)两路同人会(1913年)、中国沿海船员会(1916年)、中东铁路工会(1917年)等。
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在19世纪被帝国主义的洋枪大炮所攻破。清政府为达到船坚炮利的目的,曾创办一些军工企业,但对进步社会理论采取了不屑一顾的抵制态度,它和民国初年的北洋军阀政府对工会运动的态度尤为严厉。清末期间,颁行的《结社集会律》(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1908年)、《大清新刑律》(1910年)、《暂行新刑律》(1912年)、《治安警察条例 》(1914年)等,虽然许多内容已较封建法律有所进步,但对工人同盟罢工和团结活动则严加禁止。这些规定束缚和阻扼了工会运动的发展。
(二)20世纪20、30年代工会运动的发展情况
中国工会运动在复杂困难的政治社会条件下发展和壮大起来。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对工会运动采取积极支持的态度。他领导 的广东政府于1921年1月明令废除《治安警察条例》和一切禁止、限制劳工团结的法规。1922年2月24日,广州政府国务会议通过《工会条例》,规定16岁以上的劳动者可组织工会,工会为法人。这是中国现代工会立法的开端。北京政府颁布的《工会条例草案》(1925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的《工会组织暂行条例》(1928年)和《工会法》(1929年)、《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1931年)等,一方面宣称保护集会结社之自由,另方面又对工会活动加以种种限制,力图使之完 全控制在政府之下,与现代工会立法旨趣相去甚远。
中国工人阶级随着自身队伍的壮大,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动政权的斗争也在不断加强和扩大。例如罢工斗争,据不完全统计,1895年到1913年,共70余次,1916年17次,1917 年21次,1918年30次,1920年46次,1921年49次。在共产主义小组帮助下,1920年11月 21日成立了上海机器工会;不久,上海又成立了印刷工会;北京成立了长辛店工人俱乐 部(1921年5月),并由北而南,成立了好几处铁路工人俱乐部。湖南、武汉等地也成立了工会俱乐部等等。
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即努力领导工人运动。1921年8月11日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这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公开领导工会运动的领导机关。1922年5月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发表了宣言,提出了争取8小时工作制、罢工援助、打倒军阀、打倒帝国主义等目标口号,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开始走向团结统一,推动了全国罢工高潮的发展。在此前后发生的主要罢工斗争有:上海英美烟厂大罢工(1921年下半年),香港海员大罢工(1922年1月至3月),上海海员和丝厂工人大罢工(1922年8月),安源路矿大罢工(1922年9月),以及粤汉路、京奉路、开滦煤矿、上海金银业和日本纱厂工人大罢工等。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二七”大罢工,更是名震中外,此次惨案中工人被残杀52人,伤300多人,被捕60多人,被开除外逃1000多人。1922年1月到“二七”大罢工为止的一年多时间里,罢工斗争达187次之多。
1925年5月在广州召开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正式成立中华全国总工会。1925年一年中,即连续爆发了上海日纱厂罢工、青岛日纱厂罢工、“五卅运动”中的罢工、汉口惨案和沙基惨案引发的罢工、省港大罢工、安源大罢工等震惊世界的事件。1926年5月在广州、1927年6月在汉口,分别召开第三、四次全国劳动大会。在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的白色恐怖下,第五次全国劳动大会是1929年11月在上海秘密召开的。工会运动曾一度处于低潮,工人斗争却并未停止。20年代后期又发生多起罢工事件。30年代,罢工斗争则更多指向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为,如上海日商纱厂反日大罢工(1936 年)、北平工人支援“七七”抗战的斗争(1937年)、全国工人反日大罢工(1937年)、香港码头工人反日罢工(1937-1938年)等等。抗战爆发以后,中华全国总工会实际上已不存在。
除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会组织外,依据民国广州政府、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的工会条例、工会法的规定,各地各行各业成立了许多工会,有些是产业工会,有些是职业工会。有些基层工会和职业工会
还组织起地方性的联合会,如上海市总工会(1931年)、山西 省总工会(1937年)等。各种工会的成立,多数出于劳工自发的要求,有些则有着复杂的政治背景,但绝大多数工会都为维护劳工经济利益作出过积极努力和有益贡献,许多工会还踊跃参加反帝抗日的统一斗争行动。国民党南京政府于1947年发起组织中华民国总工会,目的是为加紧反共“戡乱”活动组织力量,但是随即遭到各地工人的反对。这里要特别一提1935年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劳动协会。该协会初期是一个劳动文化团体,后来内部出现政治态度分化,一派接受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一派坚持反共。1945年5月国民党曾操纵成立中国劳工福利协会,企图取代日趋左倾的中国劳动协会,但未达到目的。中国劳动协会于1948年8月加入中华全国总工会为团体会员,1949年11月自行宣告结束。
(三)革命根据地的工会运动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经济不发达,现代工业企业很少,手工业工人和商业店员比重大。但工会立法受到重视,工会活动活跃,工会在组织职工群众发展生产、支援政权建设和夺取革命胜利等方面,起了很大作用。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关于工会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以下一些:《赤色工会组织法》,1930年1月江西省行政委员会制定,规定了工会的性质和任务等重要内容;《工会法草案》,1930年3月闽西工农兵代表大会通过。这两个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单行工会法规,在工会立法史上占有一定地位。
此外,还发布过许多具有指导工会运动的方针性、政策性、规范性文件。《中共苏区中央局关于工会运动与工作路线的通告》(1931年3月)、《陕甘宁边区总工会抗战期间工作纲领》(1938年4月)、《中国工会运动的八项主张》(1945年10月),都及时分析了当时形势并提出了工运方针和具体任务。1948年2月7日发表的新华社“二七社论”《坚持职工运动的正确路线,反对左倾冒险主义》,提出工会运动应符合“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经济政策,反对片面追求劳动者福利、提出过高劳动条件等左倾冒险主义做法,对于端正工运方向起了重要作用。
革命根据地曾组织过许多工会,如闽西总工会、鄂豫皖特区总工会、江西省职工联合会、川陕苏区总工会、苏区四大产业工会、陕甘宁边区总工会、晋察冀边区总工会、晋西总工会、中国解放区职工联合会筹备会、晋冀鲁豫边区总工会、哈尔滨市总工会等等。1948年8月,在哈尔滨举行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恢复中华全国总工会,通过《关于中国职工运动当前任务的决议》,为即将诞生的新中国的工会运动确定了方针和任务。这次大会具有里程碑的重要意义。
二 新中国工会立法和工会运动的变迁和发展
新中国的工会运动,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变迁发展历程。大体情况是,工会运动在建国前后3年多时间里得到蓬勃发展;随即在极“左”思想压制下受到极大挫折;文化大革命中遭到破坏,工会活动几乎陷于停顿;70年代后期起重新获得发展。1950年、1992年、2001年三
次工会立法,反映了新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及其对工会运动的客观需要。工会法在保障工会运动和工会法律地位以至在特殊困难历史条件下维系工会生存等方面,所起作用是很大的。
(一)1950年工会法和建国前后3年多时间里的工会运动
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以后,中国人民革命事业很快取得了在全国范围内的胜利。在已经解放的城市和地区,都依据“六次劳大”确定的工运方针和任务,迅即成立工会领导机关的筹备机构,各行各业的工人自发地或在上级指导下建立起工会组织。
新中国成立之初,存在着国营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合作社经济、国家与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等五种经济成分。除农民外,1949年五种经济成分中的职工人数是809万人,其中绝大部分都已组织到工会中来。工会依据“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方针积极开展工作。恢复和发展生产是工会动员和组织职工承担的首位任务。同时,积极争取改善职工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也是职工翻身解放后的迫切要求。中华全国总工会在1949年11月22日发布《劳动争议解决程序的暂行规定》、《关于劳资关系暂行处理办法》、《关于私营工商企业劳资双方订立集体合同的暂行办法》等三个文件,通知各地总工会提请当地政府采纳。这三个文件对于维护职工权益和稳定劳资关系起了重要作用。
1950年6月29日,中央人民政府在建国甫定、百废待举的繁忙情况下,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足见党和国家对工会运
动的重视。这部工会法的颁布,深刻反映了我国工人阶级和工会组织在翻身解放后社会政治地位的根本变化。工会法与前后不久颁布的婚姻法和土地改革法,并称为建国初期的三大法律。
直到1992年新工会法颁布之前,几十年中情况虽有极大变化,但它始终是保障工会法律地位的基本依据。
(二)工会运动遭受极大挫折以致工会组织几乎停止活动
这个期间大约是从1952年至1976年,达25年上下。工会运动的遭遇,相当灵敏地反映了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遭受破坏的状况。
1951年12月13日至23日,全总党组扩大会议上批判全总领导人李立三同志犯了“狭隘的经验主义,否认党的领导、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乃是表明了社会民主党的倾向”等等错误。这次错误批判造成广大工会干部思想混乱,对工会工作的开展造成很坏后果。
1953年5月,在北京举行全国工会代表大会,接续建国前的六次全国劳动大会,称为中国工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1957年12月,又举行了中国工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两次大会均通过了《中国工会章程》,选举以赖若愚同志为主席的新的全总领导机构,工会工作重新出现新的气象。孰知1958年5月底至8月初的两个多月里,在当时中央已提出贯彻总路线的急躁冒进的极“左”思想指导下,再次批判赖若愚等全总领导人犯有“反对党的领导,向政府争夺权力,进行严重的宗派活动”等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同时提出工会应无条件地成为党的“工作部”等错误理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958年夏,掀起“大跃进”、“人民公社”的高潮。依据同年9月2日中共中央提出的县
以下工会消亡的意见,全总提出“为工会消亡而斗争”的口号。到1958年底,全国40%的县工会被撤消,30%的县工会停止活动。1959年随全党纠正“左”的错误而纠正工会消亡的论调。1960年大办城市人民公社时,又提出“多谈公社、少谈工会”。1962年才得到较为彻底的纠正。
“文化大革命”在1966年5月发动起来后,全国总工会6月起停止工作。1967年1月起全总资金被冻结,完全停止工作。1972年以后部分干部恢复工作。同时,各地方工会和基层工会却又为“工代会”所取代。1974年以后,各地相继结束“工代会”历史,开始整顿和恢复工会组织。但工会只是大抓阶级斗争,并未开展正常工作。
(三)恢复、整顿工会组织,制定1992年工会法
粉碎“四人帮”以后,开始大力整顿和恢复工会组织。1978年10月、1983年10月、198 8年10月,在北京举行了中国工会第九、十、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工会工作走上轨道,会员人数激增,1957年为1630多万人,1984年即增至8029万多人,约占职工总数的60 %-70%。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开创了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社会经济结构较之建国初期有了很大变化,社会主义公有制几乎已一统天下。公有制劳动关系中同样存在着各种形式的劳动争议,维护劳动者权益有着新的迫切需要;而组织、教育和动员广大职工群众积 极投身于经济恢复和建设运动,更成为工会面临的重要任务。1950年工会法已难以满足上述几个方面的需要,制定一部新工
会法,已成为新形势下的紧迫立法课题。
制定新工会法的工作从1978年底开始,十几年中易稿40余次。其间,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取得很大成功,经济结构形式也由单一而趋于多样化。客观形势的变化,更要求工会组织能在法律保障下发挥更大作用。新工会法终于1992年4月3日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得到通过并自当日起公布施行。新工会法反映了工会运动在新时期发展的需要。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与2001年工会法的修订
1992年工会法颁布后半年即1992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1993年3月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中写明“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9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了很大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大量涌现,经济关系和劳动关系愈趋多样化复杂化。用人单位侵犯劳动者权益的事件屡屡发生,例如,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或拒不履行劳动合同、拖欠工资、无限制加班加点、劳动安全卫生条件恶劣、拒缴社会保险费等等问题随处可见。1995年1月1日实施《劳动法》以后,情况有一定改观,劳动者开始利用劳动法来保护自己的权利,这是劳动争议逐年增多的主要原因。1992年的工会法是计划经济体制急速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的产物,适用对象基本上是国有和集体所有制企业,显然难以承担起保障新情况下工会法律地位的责任,对它进行必要的修改应属顺理成章之事。
2001年修改后的工会法适用于各种所有制形式的企业,并突出规
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强调加强对职工参加和组织工会权利以及工会干部的保护力度;增加“法律责任”一章,这不仅维护了工会法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而且大大增强了实施中的可操作性。
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工会立法和工会运动与时俱进的变迁发展,充分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进步和客观需要。
三 中国工会的性质、职责、组织机构
(一)工会的性质
1.阶级性。参加工会必须是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即被用人单位招用的劳动者(资本主义制度下称为雇佣劳动者)。
2.自愿性。职工参加或组织工会完全是自愿的,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阻挠和限制,也不能强迫他们参加和组织工会。
3.群众性。工会法和中国工会章程规定,只要是工资劳动者,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宗教信仰、教育程度,都有依法参加和组织工会的权利。
4.独立性。我国劳动法规定,工会“依法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工会法规定,工会 “依照工会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国家保护工会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5.永续性。中国工会不是暂设性组织,而是永久性连续性组织。基层工会所在的企业终止或者所在的事业单位、机关被撤消,该工会组织相应撤消;它的经费财产由上级工会处臵;会员的会籍可以继续
保留。中国工会作为一个整体,它是永久存在的组织。
(二)工会的职责
工会的职责,就是工会的权利和义务。工会法所规定的工会的权利和义务,在表现形式上有其特殊之处,工会的权利常常同时就是工会的义务。例如,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权利,同时也是工会的基本义务,二者合二为一,即称之为工会的基本职责。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10种:
1.工会组织和教育职工,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协助人民政府开展工作。
2.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可以通过会议等形式,向同级工会通报重要的工作部署和与工会工作有关的行政措施,听取意见。
3.工会通过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协调劳动关系,维护职工权益。
4.工会帮助、指导职工与企业、事业单位签订劳动合同。
5.企业、事业单位如有克扣职工工资、不提供劳动安全条件、随意延长劳动时间、侵犯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权益等违犯劳动法律、法规的行为,工会有权要求改正,必要时可请求政府处理。
6.工会参加企业的劳动争议调解工作;派代表参加同级地方劳动争议仲裁组织;职工申请劳动争议仲裁或向人民法院起诉的,工会应当给以支持和帮助。
7.企业发生停工怠工事件,工会应当代表职工同所在单位或有关方面协商,并提出解决意见;对于职工合理要求,企业、事业单位
应予解决;工会协助尽快恢复生产、工作秩序。
8.对于建立工会组织的企业、事业单位、机关,无正当理由拖延或者拒不按照每月职工工资总额的2%向工会拨缴经费者,工会可向法院申请支付令以至申请强制执行。
9.工会对违反工会法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有权提请政府或有关部门予以处理,或向法院提起诉讼。
10.工会应动员和组织职工积极参加经济建设,完成生产任务和工作任务;教育职工提高思想道德、技术业务和科学文化素质,加强劳动纪律;协助所在单位办好职工集体福利事业,做好工资、劳动安全和社会保险工作;支持企业、事业单位依法行使经营管理权。
(三)工会的组织机构 1.工会的组织原则
中国工会的组织原则有两条:一是民主集中制的根本组织原则;二是产业和地方相结合的组织领导原则。
民主集中制的主要内容是:
(1)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
(2)各级工会委员会由会员大会或者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向其负责并报告工作,并接受其监督。
(3)会员大会和会员代表大会有权撤换或者罢免其所选举的代表和工会委员会组成人员。
产业和地方相结合原则的主要内容是:
(1)一企业、事业单位、机关中的会员,组织在一个基层组织中,而不是按工种、职业组织产业工会。
(2)同一行业或性质相近的几个行业,根据需要建立全国的或地方的产业工会组织。产业工会委员会每届任期5年。
(3)除极少数产业工会委员会实行系统领导同时尊重地方工会的意见以外,其他产业工会全国委员会与地方总工会对所属地方产业工会实行产业和地方双重领导。2.工会的机构设臵
(1)企业、事业单位、机关有会员25人以上的,应当建立基层工会委员会;不足25人的,可以单独建立基层工会委员会,也可以由两个以上单位的会员联合建立工会基层委员会,也可以选举组织员一人。企业职工人数较多的乡镇、城市街道,可以建立基层工会联合会。基层工会委员,每届任期3年或5年。
(2)基层工会中女职工人数较多的,可以建立工会女职工委员会;人数较少的,可以设女职工委员。各级工会建立经费审查委员会。
(3)县级以上地方建立地方各级总工会,总工会委员会委员每届任期5年。
(4)全国建立统一的中华全国总工会。
第五篇:计算机基础知识简介
目前,计算机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计算机的应用已成为各学科发展的基础。因此,学习和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已成为人们的迫切要求,只有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本技能和操作技巧,才能站在时代的前列,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成为一个新型的有用人才众所周知Microsoft公司在人们信息处理上作出了巨大贡献,自从Windows和Office的第一个版本发布后,我们见证了人们在工作、生活上发生的巨大变化。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人们的工作效率也在不断提高,它甚至影响到人们的行为、思想和习惯。为了适应社会各阶层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了解,普及计算机的基本应用,我们综合多年来在计算机教学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紧跟计算机技术的潮流,编写了这本《计算机文化基础》。
本书在编写时以项目、任务为基础,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知识点,使学生学有所用。本书主要分十个项目,项目一和项目二讲述计算机基础知识,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的发展、特点、应用与组成,以及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和计算机病毒的概念;项目三介绍Windows XP操作系统,通过具体的案例介绍Windows XP中的基本概念、Windows XP中文件的概念及基本操作;项目四介绍文字处理系统Word 2007,主要完成了文字的录入和编辑、文档格式的编排、图文混排以及表格的编辑和处理等任务;项目五讲述电子表格处理系统Excel 2007,主要完成了电子表格的创建、编排和格式的设置,使用公式或函数对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建立各种格式的图表等任务;项目六通过一个完整的案例完成了PowerPoint 2007幻灯片的制作;项目七介绍Access 2007数据库的使用,通过几个任务完成了Access数据库与表的创建、记录的操作、查询的设计与创建、窗体的设计;项目八讲述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基础,主要介绍了有关网络的基本概念、Internet的发展和应用、IE的使用以及电子邮件的知识;项目九介绍多媒体技术的相关知识;项目十针对前面的内容列举了几个综合实训案例。
本书考虑到初学者的特点,采用模块化的结构,图文并茂,重点突出,每个项目内容讲解都包含了详细的操作步骤,通俗易懂,并且每个项目后还配有相应的习题。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非计算机专业教材,也可作为应用型本科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材或参考书。
本书由刘爱琴、刘家磊和袁建波担任主编,常国权、魏胜利、李春雨、郭建林、郭俊香、周漠彦担任副主编,其他参编人员有朱丽华、桑书娟、芦娜、李刚等。其中,李春雨编写项目一和项目二,郭俊香、朱丽华、桑书娟编写项目三和项目七,魏胜利编写项目四,郭建林、常国权编写项目五,刘爱琴、刘家磊编写项目六,芦娜、李刚编写项目八和项目九,最后由袁建波负责全书组稿和统编工作。由于作者水平所限,书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敬请专家与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