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小学语文有效性朗读教学研究的工作小结

时间:2019-05-12 13:42: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农村小学语文有效性朗读教学研究的工作小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农村小学语文有效性朗读教学研究的工作小结》。

第一篇:关于农村小学语文有效性朗读教学研究的工作小结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有效性朗读教学研究的工作小结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是沟通读者与文本互动的桥梁,是读者和作者思想情感交流的通道;同时朗读也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传统方法,是现代语文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但长期以来,在农村的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角色错位,朗读成为课堂的匆匆过客,学生在朗读中存在着各种弊端,缺乏技巧,准确率低、流利程度差、缺乏感情,有效性缺失等情况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通过本次课题的研究,总结出以下几点内容

一、研究效果

(1)学生朗读的自信心不断增强

过去造成学生朗读水平低的原因诸如紧张胆怯、多字丢字、掌握不好停顿换气,老师积极性评价少等问题已经得到明显改善。学生主动朗读的意识明显增强,大部分学生能够做到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2)学生阅读量增加,促进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课题实施之初学生每天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在半小时以上的只有21.22%,现在达到90%以上。通过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实验,极大地促进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发展,两年来学生阅读总量达到近200万字,占到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学生九年的课外阅读量的50%,学生理解词句意思和体会文本情感内涵的能力明显增强,达到了“读书百遍,其意自见”的效果。阅读量的增加必然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词

汇和素材的大量积累,文章内在情感的丰富体验,谋篇布局的“见多识广”,促发了学生的写作思路,使得学生写作变得“言之有物”。(3)抓教研善总结,促进教科研水平提高。

1.通过实践和研究,总结出朗读能力评价的基本要求和提高朗读能力的一些策略。

(1)明确了朗读的总体要求

①朗读内容方面要求学生做到正确、流利,不添字、不漏字,不唱读、有停顿,并且语速适中。

②朗读情感方面要求学生做到读出情感,停顿换气合理,语速、语气符合文本基调,感情朗读中可以加入肢体语言,增强表现力。③朗读姿态方面要求学生做到站姿挺拔、仪态大方、手端课本与眼睛保持一尺距离,书面倾斜。(2)总结出朗读指导的策略

在研究过程中针对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采取个案研究、集体会诊、网络会诊等办法查找成因,梳理总结出小策略多条,形成了自己的“小小策略库”。

①针对学生语气平淡、读不出情感等现象,采取创设情境,入情入境朗读的办法。如配乐朗读、情景再现朗读等。

②针对气息不畅,节奏不稳,语速快慢不一等现象,加强朗读技巧指导。如重音、语调、标点用法及停顿;从短句到长句的练读;教师范读、引读、领读,让学生模仿换气及气息调整;训练语句连带朗读和语速等办法。

③针对我学生方言较多的特点,进行易混淆音节的发音训练,达到用普通话正音的目的。

④针对不同言语中字的发音变化规律,指导学生字的音变。如“啊”的音变;叠字叠词的音变和儿化音;“的、地、得”的用法及读法等。⑤针对学生朗读兴趣不浓的现象,采取变换多种朗读形式,激发学生朗读兴趣的方法。如配乐读、演义读、赛读、播音模拟等。⑥针对学生“高声朗读就是有感情朗读”的误区,指导学生不同类型文章,感情基调不同读法也不同,做到能收能放,随着感情的变化,语速、语调、语势等节奏都应有变化,不能一调而终。⑦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对文本情感的理解,个性化朗读。2.以活动为载体,促进学生朗读能力提高

课题实施过程中,课题组组织了丰富的课外朗读活动,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如演讲比赛、故事会、学生课文朗读比赛等,特别是参加“哈尼杯”少年演说家的比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朗读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3.课题组教师教科研能力得到提高

两年来,我们围绕“小学生朗读能力现状调查及对策思考”“如何指导小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怎样纠正学生朗读中的唱读现象”等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的教科研活动,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到目前为止,收集了大量的教学设计,案例分析,学习体会,教学反思和随笔。

二、课题实施凸显的特色

1.课题目标指向明确。本课题研究的指向性很明确,就是针对小学生朗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策略研究,最终形成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策略资源。

2.课题操作紧扣教学。本课题紧扣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要求,实施过程层次分明、目标达成螺旋上升,根据不同学段特点拟定不同的朗读达成目标,使得学生朗读能力整体提升。

3.课题记录关注过程。本课题在实施过程中始终忠实记录学生朗读提高的进程,整个实验反映出学生朗读水平从“正确流利”到“有感情朗读”的发展过程;反映出学生从朗读能力弱到学会朗读的发展过程;反映出不同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层次。

4.课题实施形式多样。本课题在实验过程中从课内课外,课前课后几方面入手设计不同的朗读训练评价方案,多角度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抓住“正面”和“侧面”两方面,即文本朗读训练和朗读拓展活动,调动学生练习朗读的积极性和实效性。

三、结论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语言学理论认为,语感是对语言的一种感受,它与直觉思维密切联系,直觉思维的训练对于语感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学生需要通过大量的言语材料的阅读积累,找出言语规律,并灵活地运用语言,从而在语用层面上形成语感。抓住朗读训练就是抓住了阅读训练的关键,对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以及语感形成至关重要。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在朗读训练中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这些主体性的特征,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才有可能成为学生自己的事情,才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朗读的积极性,才能把朗读能力培养落到实处。

经过一年的实践与研究,学生朗读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教师指导朗读的能力也得到提升,这是课题工作取得的一些可喜成绩。同时在课题实施过程中也有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

一、是我校特殊的边缘位置,造成学生方言多,缺乏家庭语言环境,使得朗读训练的成果不易巩固;学生多为农村留守儿童,在家中无人指导,使得朗读训练进度层次不易统一。

二、是课题技术层面的设计和操作还存在问题。比如,在课题实施之初设计的方案不够严谨和完善,造成实施过程中没有按照原方案进行,有些研究方法和实验手段是随着课题的进展完善的。又如,课题前测、中测、后测的问卷调查的设计不够严谨,有些数据的跟踪记录缺乏连续性,有些问题的设计还不够科学,造成实验数据对课题进展的反映不够全面。

三、是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例如,为了朗读训练进度、层次的协调统一,学生朗读的篇目大多由课题组教师推荐,学生自主选择的篇目较少。

总之,《关于农村小学语文有效性朗读的教学研究》课题实践两年来,在校教研室的指导和关心下,课题研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解决了学生朗读中存在诸如多字、丢字,声音放不开,语气、停顿掌握不好,情感表现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课堂教学中学生用于朗读的时间明显增加,教师能积极贯彻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的教学理念;教师朗读指导技巧和方法不断增强,能有效指导学生朗读;学生课外阅读量增加,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提高;学生语音面貌得到大幅改善,普通话水平明显提高。形成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方法和策略。

教育家张田若提出: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下一步课题领导小组将重点做好本课题的总结工作,将本课题的研究成果运用到其他年级,不断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营造书声琅琅的校园文化。

第二篇: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泗洪县董沟小学刘闯

摘要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激发小学生的朗读兴趣,是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前提。通过朗读教学训练可以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能力。

关键词朗读教学美读有效性

朗读是重要的阅读基本功,朗读教学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师指导方法不当,朗读训练“抓”而不 “实”,隔靴挠痒。朗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耗时多,效率低问题。如何指导学生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的问题。大量教学实践证明,朗读教学要落到实处、抓到实处,就必须多下功夫。教学中要从“读”出发,把“读”贯穿教学全过程,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作用的发挥,体现以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为课堂教学的本体,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理念在朗读教学中的落实。小学语文新教材所选篇目,文质兼美,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人文精神,非常适合朗读。学生可以通过朗读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神韵、风格,受到熏陶感染。所以,在教学中常抓朗读,提高朗读教学的有效性,的确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要求-------明确朗读目的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经常会让学生进行朗读,张三读了李四生读,小组读,比赛读„„看起来教师对学生朗读训练很扎实,课堂气氛也很热烈,可是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是教师在学生朗读前没有要求,朗读中教师也没有指导,读后更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指挥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去读,只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记得很早以前听过于永正老师上《庐山的云雾》一课,于老师在指导朗读时故意请了一位学习不太好的学生起来朗读,结果学生读第一句话“庐山的景色十分秀丽。” 就把其中的“的”字读丢了,这个学生意识到自己读丢了字,立刻回读。本来这个孩子的朗读水平就差,再加上紧张,后面的内容好不容易结结巴巴地读完。于老师却表扬了他说:“这个孩子的眼睛多好呀,他在读第一句时丢一个字,他火眼金睛立刻就发现了,并且马上纠正,我相信在这节课快结束时,我再请他起来读,他一定能把课文读通顺了”。在后面朗读训练中那个孩子特别认真,到快下课时,于老师再请他起来读课文时,他读得非常流利。这让我感到在朗读中老师正确的指导鼓励和明确的要求多么重要呀!对于那个朗读水平比较差的孩子,于老师没有提出过高的要求,只要

求他把课文读熟,读流利了。而这个孩子有了老师给的明确要求,在朗读时就能做到有的放矢,向着目标努力,朗读训练的有效性非常明显展现出来。

二、表演----激起朗读兴趣

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往往乐于去做,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小学语文新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很强的课文,如《晏子使楚》、《半截蜡烛》、《将相和》、《“凤辣子”初见林黛玉》等这样的文章适合于学生的表演。对于这类文章,可以让学生担当课本剧中的角色,穿上服装,带上道具,进行绘声绘色的表演。尤其是看到我的学生在表演《“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时,学生因为看过相关的视频,所以表演起来更加得心应手。把王熙凤那种泼辣张狂,见风使舵,阿谀奉承等性格特点表演的淋漓尽致。为表演生动流畅,眉飞色舞。学生就主动把课文对王熙凤的大段语言描写背诵下来。看来兴趣的确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都提高了。

学生通过对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和表情进行模仿,迅速调动学习的兴趣,此时教师指导学生表演朗读,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朗读,诵读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学生通过表演,产生了真情实感,大大提高了朗读的感染力和实效性。

三、范读----唤起朗读情感

文质兼美的课文往往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教师在朗读教学中,以声情并茂的范读创设出浓浓的教学氛围,唤起学生的情感,例如我在教学《清贫乐·村居》时,我用浑厚的男中音,在优美的古筝《春江花月夜》中深情地读出:“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老师读得陶醉了,学生听得陶醉了。学生在老师的范读声中,感受到课文内容的美好,激活了学生的读书欲望,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也有滋有味地朗读起来。在学习中品析自己喜欢的词句。除读出节奏,注重声调和音量外,还要满怀感情地读,读出文句中的情感,意境以及“醉”字的深刻含义,体会到了“这对老夫妻被幸福生活所陶醉”等弦外之音。使学生沉浸在课文中,去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感悟作品背后所蕴涵的情感。

四、美图----激发朗读想象

众所周知,想象是树立形象感的核心,是激发情感的关键。德国戏剧家席勒指出:“想象越生动活泼,也就更多引起心灵的活动,激起的情感也就更强烈。”学生朗读时,不仅要以语感出发,而且还要始终伴随对具体形象的感知、联想、想象。例如我在教学《草原》一课时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在优扬的马头琴声中,观赏文中那蓝蓝的天,绿绿的草,白白的云和缊群,热情好客的蒙古同胞,由生活图片打开了想象的翅膀,语言文字打开的天地更广阔,更具有形象感,因此也就能从中获得情感体验。美文佳作都具有极佳的意境美,而这美常常

是无法用语言表示的,正所谓“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朗读可将语言文字创设的意境美展示出来,而这意境美是需要借助想象实现的。众所周知,想象是树立形象感的核心,是激发情感的关键。激发小学生的朗读想象是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必要手段。

五、理解----把握朗读核心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所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脉络,透彻地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感情”,领悟文章的“神气”,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意志,即由文章上升到对文化的品味、鉴赏的层次。要求学生试着“把心放到文章中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如我的学生在读《将相和》中蔺相如对秦王说的那句话“请您为赵王击缶。”学生在“请”在上加重音,我问学生为什么要这样读,学生说蔺相如的这个“请”字带有胁迫秦王的意思,蔺相如已经做好了跟秦王同归已经的心里准备。这个“请”字就是命令,秦王答应也得答应,不答应也得答应。听到学生这样的分析,我为我的学生感到高兴,这说明学生真正理解了课文的内容,把握了人物的思想感情。用心去阅读,学生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才能随着作者感情的跌宕、心潮的起伏、思维的翻腾去心领神会,他们在读中品味语意,在赏析中加以品读,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与文中的道德情操产生共鸣。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学生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在理解感悟课文内容中指导学生朗读是朗读教学的核心。

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因此,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以达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之功效。要读得渐慢渐轻并有余音,余味无穷。这样读,“大珠小珠落玉盘”,叮当有声,错落有致,读出了语言的韵味,读出了语言的音乐美。同时,学生一旦掌握技巧后,将会举一反三,极大地提高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朗读的方法灵活多样,这里仅就个别特色的朗读谈谈个人的见解。所谓殊途同归,只要我们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就能让学生在朗读教学中学会学习,真正做到“以读为本”。好的朗读,可以达到声情并茂,意味悠远的效果;可以摄人魂魄,耐人寻味;可以把人带到一幅幅优美画卷中去,一首首动听的歌中去;可以让人领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亦可以让人体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以朗读为主线,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加强比较性朗读训练,能提高朗读的有效性。

第三篇: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方案(范文)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现实意义

朗读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它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小学语文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或直抒,或含蓄,或激昂。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朗读教学的策略,引导学生领会文本的内涵,感受文章的韵味,体会文中的情感,强化语言的敏锐性,这就是有效性朗读。同时,朗读对于锻炼学生口才,促进学生记忆,丰富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增强对语言艺术的欣赏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可见朗读在课堂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可是,长期以来,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角色错位,学生在朗读中存在着各种弊端,朗读缺乏技巧,缺乏情感,有效性缺失,严重影响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鉴此,我提出了研究此课题。

二、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激发学生朗读的浓厚兴趣。指导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朗读技能,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提高语文素养。

2.形成“有效朗读指导”的操作策略,总结出基本规律,以改进朗读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三、课题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前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仅仅是学生朗读召集人、旁听者、捧场人,学生的个体学习缺乏指导。

2、学生在朗读中自读自悟,缺乏学习交流、情感体验。

3、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虽有交流,但仅是泛泛而谈,语言表达苍白空洞,缺乏个性。

(二)、研究如何加强学生的朗读意识。

1、了解和逐步掌握朗读情感激越时节奏的加快、声调的昂扬,情感悲戚时节奏的舒缓、声调的压抑等,把握适当的停顿在朗读节奏中的重要意义。

2、启发学生去揣摩体悟角色的思想和情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朗读,在具有角色意味的绘声绘色的朗读中心领神会,表达出深刻含义和丰富感情。

3、通过多读多诵,在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质疑问难的思维能力,用自己的语言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关于朗读训练的研究资料,启迪课题组成员的思想,开阔研究思路。研究与本课题相关的关键词的内涵和外延,研究国内外朗读训练的理论和动态。

2.行动研究法:组织校本教研,进行语文课堂朗读训练的研究和课外朗读训练研究,围绕朗读训练开展各种活动。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究、反思、提升。采取个案研究、小组研究、群体观察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验证理论,不断修改补充完善实验方案。

3.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情况记录。提炼、总结课题研究中的教学现象,使之形成经验理论。

4.教育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教学案例分析、座谈、实地查看等方式,了解学生朗读水平、朗读时间、朗读兴趣,收集教师、学生、家长对朗读训练的建议。

5.个案研究法:通过对个别学生或存在相似问题的某些学生群体,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进行跟踪调查后作出判断,并将整理的经验运用到研究中。

五、课题实施过程设计:

1、准备阶段:课题的确立、研究方案的设计、课题申报、确定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搜集相关资料,进行理论学习。

2、实施阶段:结合教学实践,深入研讨,不断反思总结,撰写论文。

3、验证阶段:我们将在各年级中用问卷调查法、对照比较法、行动研究法等研究方法来验证低年级课堂教学中朗读有效性的研究的效果。不断总结完善。

4总结阶段:整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结题报告,课题研究论文。

六、拟课题研究成果 针对目前小学生在停顿断句、语调语气、朗读节奏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我校作为城镇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语音面貌与城市小学生相比较还有很大差距这一现象,经过两年来的研究和实践,目前实验班级的学生总体语音面貌得到明显改观,学生朗读能力得到大幅提高,课题研究预设的目标基本达成。

(一)增强学生的朗读意识。

一是节奏意识。了解和逐步掌握朗读情感激越时节奏的加快、声调的昂扬,情感悲戚时节奏的舒缓、声调的压抑等,把握适当的停顿在朗读节奏中的重要意义。

二是角色意识。启发学生去揣摩体悟角色的思想和情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朗读,在具有角色意味的绘声绘色的朗读中心领神会,表达出深刻含义和丰富感情。

三是问题意识。通过多读多诵,在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质疑问难的思维能力,用自己的语言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二)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

主要包括诵读、吟读、咏读、讲读等,让学生走进文本,靠近作者,在朗读中理解主题,感受内蕴美;展开想象,激发情感美;辨析语言,体悟艺术美。

(三)形成朗读教学策略。

一是语言表达的形象化。促使学生对抽象的语言文字具体化、形象化,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二是语言表达的准确化。通过反复阅读、揣摩、品尝,对语言文字地把握更为准确,追求一种独到的顿悟。

三是语言表达的整体化。指导学生在依托具体的语境,整体着眼,上下联系,融会贯通。

四是语言表达的想象化。指导学生调动生活积累和生活经验,重组记忆表象,再造相关形象,并逐渐进入作者所描绘的世界,去感受鲜活的人物、动人的场面、秀丽的景色,去体味作者所表达的喜怒哀乐。

第四篇: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字数:3816 来源:现代教育实践与研究 2013年7期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当页正文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充分说明了读书,读书就是要读,而且要细读、多读、反复读。即有多感多品,多悟多议,就能积累丰富知识,发展语感,增强体验与感悟,就能增强学而不厌的乐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是阅读教学的基础,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途径。一篇文章或一首诗歌,童话故事等。只要有了老师的重点朗读指导和学生的反复诵读,涵意就在其中,学生就能感悟其意,记忆文章的内容靠读,领会其含意要细读,品赏其情感要精读。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特别强调了,要加强在朗读实践中增强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感悟。

《最大的“书”》一课,是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19课的一篇朗读课文,也是一篇人物对语,情感真挚而负有意趣的文章。我在教学时就改变了以前那种:“让学生读读重点句、段,找找重点词语的教学模式。”而是把重点放在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分角色反复朗读,又择重于读好文中的人物对话,学生很自然地就感悟了课文题目《最大的“书”是》什么书了,当老师一问,最大的“书”指的是什么书?是不是我们现在手上的书呀?孩子们都争着回答说:“是岩石,那岩石一层一层的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呀!不是我们手上的书”。所以,课题中的“书”字给加上了引号,说明了它不是真正的书。同时也就使学生了解了引号的作用和使用的方法。为了让孩子们了解这本最大的“书”中的内容是什么,表现人物对话的情趣,激发学生观察探究大自然神奇的兴趣。我没有作过多的指导,而是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分组,分角色,读好文中人物的对话,还要读出人物对话中的疑问和感叹句的语气,再讨论汇报“书”中所包含的内容。

当在小组汇报时,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学生A:我读懂了“书”里的内容旨的是波浪的足迹,还有闪光、透明的矿物,还能看到大海变成了陆地。学生B:“书”的作用很大,能告诉我们,哪里埋着煤,哪里藏着铁矿。学生C:川川听叔叔的介绍长大以后要好好读懂这本“书”做一名地质研究员,去探究,发现大自然的神奇奥妙。

学生在节 课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的情感一触即发,学生的语言自然是真诚地流露,通过这样的朗读教学方式,学生不仅收获了朗读乐趣,也感悟了课文中人物对话的情趣,表现了文中川川小朋友的童趣和志向,同时也使学生了解了《最大的“书”》指的是大自然那里面有很多很多的知识,需要我们细细地观察,多多地去想,去探究,去发展其中的神奇奥秘,激发孩子们热爱大自然,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如果在课堂上,老师不断地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性的朗读,以读为本,做到有层次,有梯度的指导,就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认识,让学生的情感不断地升华,在朗读的过程中充满着期望和探索,似乎前面有无限风光在招唤,激发学生学文朗读的兴趣,提高阅读能力,感悟文本内容,激发学生轻松愉快学习的积极性,乐于学习与探究,钻研与积累,才能实现学生的有效性学习梦,老师的有效性教学梦,提高教学质量梦。

论情境教学在数学课堂中的有效运用

王必健

贵州省安龙县栖凤五格小学(552400)

[摘要]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最好手段,教学中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将学生情感置于乐观的状态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情境教学;数学课堂;有效运用

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学习知识的必要性,同时也真正地体会到“获得必需的数学”的重要性。新课程改革强调进一步关注学生的经验,就是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科学世界紧密联系,而不能脱节,数学情境越接近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就越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就越显著。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主要探讨情境教学在数学课堂中的有效运用。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认知心理学关于学习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学习主动性的本质是认识主体的主动建构。只有当认识主体意识到是其自身在影响和决定学习成败的时候,生动建构才有可能实现。从认识论意义上看,知识总是情境化的,而且在非概念水平上,活动和感知比概念化更加重要,因此只有将认识主体置于饱含吸引力和内驱力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才能促进认识主体的主动发展。所以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因此,在创造性的数学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成为教学的主体。在一节数学课的开始,教师若能善于结合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多给予机会让学生敢于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的加减法估算,书中例题呈现的是学生收集矿泉水瓶的情境。我把情境换成了我去商场购物的情境,电饭煲192元;落地扇219元,我提出“老师这两样东西大约要带多少钱?同学们算一算,好吗?”当时大部分学生不是喜欢第一种方法就是喜欢第二种方法。这时,平时回答问题比较个性的学生突然举手说:“老师,前面两种方案估算结果一个是400元,一个是410元,而买这两样东西准确的价钱是411元。老师,如果照这两个估算的结果带钱去购物是买不齐的。我去买过一些东西,如果买的东西是4元6角钱,妈妈就会让我带上5元钱,带的钱总是比买东西的钱多一些才好。我想老师除了买这两样东西外,坐车也要花钱,因此钱只能多带不能少带。所以,估算时就要把它们看成大一些的几百几十的数,就是把192元看成200元,219元看成220元,200+220=420元,老师你带420元才合理。”从这一个这么有道理的发言,我由衷地说:“这位小朋友真了不起,他不仅会估算,还会结合生活情况考虑数学问题,得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结果。”当时,我及时鼓励这位同学发言,从这发言中,说明了学生具有良好的个人素质,能够不拘泥于他人的意见,结合实际,想出一种新的方法,做到既会思考又善于思考。

三、教师要联系生活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

《课标》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所以,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与生活联系起来,走出数学课堂,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的数学,又同时让学生会把生活中的数学带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去,充分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在数学教学中十分关注数学在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多了解和留意自己身边的数学。如教学“认识时间”,我让学生记下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并与同伴对照,看谁的时间安排更合理,使学生明白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学会珍惜时间。让学生在学习中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来自生活而用于生活,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感到学数学是有用的、必要的,并在数学学习中体验成功,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四、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教育内容的革新,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而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还应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通过交流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发展问题,不仅能将“游离”状态的数学知识点凝结成优化的数学知识结构,而且能将模糊、杂乱的数学思想清晰和条理化,有利于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在和谐的气氛中共同探索,相互学习,同时,通过交流去学习数学,还可以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各种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欲,让学生爱学;创设各种数学活动,让学生乐学;注重数学学法指导,让学生善学。教师只有给学生提供“多功能”的桥梁,适时为学生搭好“脚手架”,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才能让数学课堂教学更有效。

参考文献:

[1] 郭家涛.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情境教学[J].学苑教育.2010年01期

[2] 梁向利.浅谈小学数学的情境教学[N].学知报.2011年

第五篇:对小学语文有效性朗读教学的一点感触

对小学语文有效性朗读教学的一点感触

兔场小学教师

王红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朗读教学的策略,引导学生领会文本的内涵,感受文章的韵味,体会文中的情感,强化语言的敏锐性,达到有效性朗读。同时,朗读对于锻炼学生口才,促进学生记忆,丰富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增强对语言艺术的欣赏能力。但是,长期以来,虽然已经有很多老师注重了朗读教学的指导,但学生在朗读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朗读缺乏目标性。很多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这样的朗读缺乏有效性的指导,学生不能入情入境、用心去读。

2.朗读缺乏技巧性。目前不少学生能做到正确去读,但对于如何流利、有感情地读还缺乏一定的技巧和情感,有效性缺失,严重影响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针对这一问题,我想,要从学生和老师身上寻找突破口: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朗读是一种语言艺术,要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指导学生逐步获得朗读的技能,促进他们理解、表达、鉴赏等多项语文能力的不断提高。同时,老师也要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和朗读教学水平,掌握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训练的方法,以提高朗读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如何才能提高朗读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立足课堂,精心指导朗读。

首先教师要制定正确的朗读教学目标,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在语文课程中,朗读作为一种阅读技能,其自身有相对独立的教学目标。因而,一般在预设教学目标时,不宜单方面孤立确定朗读训练目标,而应该在先把握好课文朗读训练总体要求的基础上,再与其它教学要求结合起来加以考虑,制订综合性的教学目标。

其次明确朗读训练的要求。要指导学生正确地读,朗读要用标准的普通话,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得正确、清楚,做到不落字,不添字,不颠倒,不重复,不唱读。

指导学生流利地读,要读得通顺流畅,不顿读,不读破句子,不中断朗读,并能根据课文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确定合适的朗读速度。还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能准确读出词语、句子的重音,能正确处理语法停顿、逻辑停顿,语速合适,节奏自然,能读出句子不同的语气、语调。同时还要做到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掌握常用的字、词、句、段、篇的基本知识,改进学生的阅读的基本条件。阅读的重重困难,往往是由不识字词,看不懂句子的意思带来的。因此,在阅读中有意识地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是十分重要的。

2、教会学生辨明文体类别,明确阅读关注点。如诗歌的阅读要学会利用诗歌的节奏、韵律和意境之美,反复诵读,加强语感和领悟能力;抓住“诗眼”和关键语句,透过字面意思领会诗歌的深刻内涵;发挥想象力体味诗的意境,陶冶审美情趣。散文阅读可以根据散文“形 不散”的特点,理清作者的思路,把握作品的构思,理清线索;探求散文的意境,体味散文的诗意,理解作品的主题。探求文章的意境必须反复诵读文章,整体感知;学习灵活、精炼,可骈可散,参差错落的散文语言。

3、养成良好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良好的阅读习惯主要有:勤动手,圈点勾画的习惯;披文入情,善于质疑的习惯;学会分享,交流心得的习惯。

当然在指导时要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指导方法。教师在指导学生读文时要避免朗读的单一性性,力求做到读中有变化,读中有趣味,采用多种朗读指导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逐步掌握朗读的技能,提高朗读训练的成效。

二、注重多元化的朗读教学评价,发挥其在朗读教学中的导向作用。

首先,朗读评价要具有科学性。评价者必须把握正确、客观的评价标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既是朗读教学的总要求同时也是教师进行朗读评价的标准。“正确、流利、有感情”三者要求逐步上升,教师在朗读训练的各个阶段要把握不同的评价标准,分层评价。可根据阶段目标,在各学段有所侧重。比如,在低年级,侧重于评价学生是否把书读正确、流利;而在高年级,则侧重评价是否达到“美读”的标准。其次,评价内容应体现综合化。朗读评价是对学生通过训练所形成朗读能力的综合性测评,因而,评价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内涵也是极其丰富的。《语文课程标准》对此进行了具体阐述:“评价学生朗读,可以从语音、语调和情感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

再次,评价主体应体现互动化。进行朗读评价,应强调评价主体的双向选择、沟通和协商,改变单一评价主体的现状。

一是教师读,学生评,旨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认真听读的习惯。在学生的朗读过程中,若大部分学生普遍存在问题,教师应灵活地处理:让老师读读,你们来当小老师,给老师评评看。若读得好,好在哪?你能学着老师的语气读读吗?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教师通过范读,让学生评价老师的朗读,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评价老师的朗读中得到启发,促进他们的朗读水平。

二是学生读,教师评,旨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朗读指导。学生读完后,教师对读的好的应该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对读不好的教师应一针见血地指出学生的不足,但语气应该有鼓励性和启发性。

三是学生互读互评,旨在引导学生相互学习,互受启发。有位教育家曾说:“教学的艺术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呼唤、鼓舞。”因此,教师必须创设民主的课堂评价氛围,激励学生自评、互评。评价自己的收获,评价自己对学习方法的获取,以扬长避短。

最后,评价要突出激励性 卡耐基曾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小学生尤其喜欢赞扬和鼓励。因此,教师要带着欣赏的态度去聆听和感受学生的每一次朗读,对他们的朗读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让他们体会到被赏识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教师要灵活评价学生的朗读情况,评价要具体明确,以鼓励为主,绝不“泼冷水”,以保护学生的朗读积极性。但是对学生所出现的明显的错误也不能一味的夸奖和称赞,而是应该很巧妙地找出学生的闪光点进行表扬,再委婉地提出值得改进的地方,这样既成就了学生成功的愿望,又能使学生对自己的不足心领神会。

三、教师要提高阅读教学的能力

教师要不断更新阅读教学理念的同时,还要不断构建完整的专业知识结构,此外,必须不断提高自己解读文本的能力。1.解读文本要做到读得细

(1)注重文本,在细读文本时要多疑和善思,一步步走进文本。

文本是作者与读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对话的过程。要体会文本中思想内涵,就是通过对作品的仔细阅读,去发现构成文字背后的特殊意蕴。走进文本,就是带着情感,按照自己的意愿,以自己独特的体验,涵泳感悟。在解读过程中,不要受到参考资料的束缚,不要把别人的理解作为定论来接受,不要盲从专家和权威的高见,而是通过仔细地研读文本,独立思考,读出自己的疑问和心得体会。只有读中有疑,才会更进一步走进文本。

(2)细读中不仅走进文本,还应结合具体的写作背景,知人论世。文学欣赏要走进文本,还应结合具体的写作背景,更要“知人论世”。细读文本,要了解作者的为人,要明白作者生活时代,写作的背景,这些既要读者的学识,更需要读者的人生体验。

2.解读文本要做到读要深

深度阅读应该有三个层面:品味语言;识见情味;理解菁华。品味语言是指品出语言的真意,品出用词的妙处。因文解道,凭道悟文,可以说是语文阅读的精髓;弃置品味语言就是失却语文阅读的看家本领。如果作者与读者达成默契、共鸣,那么通过吟咏,就会达到妙然神会的境界。

3.解读文本要做到读要宽

在20世纪70年代末,教育家张孝纯提出了“大语文”的主张。阅读内容必须广泛,仅靠掌握课本的百余篇文章是远远不够的。语文学习是阅读日积月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内化过程;阅读量的积累,语言例子的极大丰富,应当是形成语文能力的首要的前提条件。宽泛的阅读为解读文本提供了寻找自我、发展自我的广阔天地。

总之,我认为实施有效性朗读的教学,应植根于课堂。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感情朗读的兴趣,加强小学生有效朗读技巧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在课堂教学中贯彻有效朗读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感情朗读能力,促使学生逐步掌握朗读的技能,让学生通过朗读更好地理解课文,感悟作者情感,提高听说读写各方面的水平,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2014年6月

下载关于农村小学语文有效性朗读教学研究的工作小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农村小学语文有效性朗读教学研究的工作小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范文

    摘要:根据语文教学新课标中提出的,要加强语文教学过程中朗读训练的相关要求来看,在未来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在阅读或朗读中的情感感悟,并从中获得积累。从而为培......

    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探究[本站推荐]

    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探究 摘 要:朗读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课文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朗读可以使小学生对所学课文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朗读可以引导学生与课文......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中宁县石空镇新桥小学 孟玉萍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朗读即出声地、响亮地读.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朗读是语言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摘 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内容摘要: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训练。语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语言优美的文章,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材料,而语言的内化主要靠朗读,朗读不落实,学生......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范文大全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要求:“从一所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培养朗读兴趣”。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训练学生读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