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科办2016年工作总结及2017年工作思路
教科办2016年工作总结及2017年工作思路
一年来,按照学院的总体部署及规划,围绕学院的中心工作,在领导的带领下,班子和全处人员共同努力,按教科办年初制定的工作计划,充分发挥 “指导、服务、督促、协调”的职能,精细管理,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在服务中管理,管理中服务,以努力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为目标,加强日常教学管理,重点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等工作。
一、抓管理,脚踏实地尽职责
一是强化内部管理。教科办坚持以教学为本、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理念,全处各处室对来访师生开门办公,微笑服务,热情接待;按照教科办制定的以“二零距离、三时服务、四办要求、五项制度”为主要内容的“2345”服务工作实施细则严格要求;利用工作“导示板”,实施AB岗相互补台制度、首问负责制,使服务质量大幅提高;坚持处务周例会制度,使工作有计划,有秩序,提高了工作效率,部门管理更规范。
二是深入基层服务。出台了“教学管理人员参加一线教学活动”的具体办法,机关教学管理人员分组深入教学一线,参加教学、教研及教研室活动,进行各项教学检查,强化了管理人员对教学一线的了解、检查、监督及指导力度。
二、促改革、求真务实推新策 面对时代发展赋予高等教育的机遇与挑战,面对教育改革的时代浪潮,结合我校实际,从人才培养模式到教学方法到教学管理,积极推进教学改革。
一是全面推开大类招生培养。在2012年开始以机械类、材料类、电气信息类为试点进行大类招生与培养工作的基础上,2016年开始全面推行大类招生、培养工作,共计15个大类,涉及全校55个专业。为保障工作顺利实施,制定出台了《佳木斯大学大类招生工作方案》、《佳木斯大学大类招生分流方案》,各大类结合实际,制定了工作方案及分流实施细则,修订了培养方案,搭建了大类基础课平台;完成全校各专业设置及课程安排调研报告,按学科组织专业座谈会4次。
二是推行三学期制。2016学院实行三学期制,设置夏季学期4周,强化实践教学、增加课外学时,加大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力度。顺利开展我校学期制改革后第一个夏季学期实践活动,从执行情况来看,总体较好,各专业结合实际,安排了较为丰富的实践活动。比较有特色的是:外国语学院的实践课均在外国语言文化实训基地开展,有外语短剧表演、影视配音、餐饮文化等,以“第五届全国语言教育研讨会”为契机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外语实践展示汇报演出;生命科学学院实行4年导师制,所有实验室均对学生全部开放,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研究。
三是推行课程改革。改革百门课程。在75个本科专业中评选出100门课程,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方法、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进行改革。百门课程改革督评小组在跟踪听课的基础上进行中期检查及建设周期检查,评出10门优秀课程,加大投入,鼓励继续建设,有15门课程限期整改;建设校网络课程。以信息化建设推进课程改革,2016年春季学期初,学院选出8门课程分三类进行试点建设,试行“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逐步实现教学信息化,2017年开始运行使用。其中《健康膳食解码》、《平面动画设计》2门课程已上线东西部课程联盟,进入2017年春夏学期选课清单。选用共享课程。学院于秋季学期选择了4门东西部课程联盟课程作为试点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新的教学方式、名师大家的授课风采受到了学生的欢迎。2017年春季学期已选择了10门慕课作为公选课在全校学生中推广使用。
四是推行卓越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了“卓越工程师”、“卓越医生”、“卓越教师”教育培养计划。2011年、2012年、2016年先后获批3个省级、国家级卓越教育培养计划项目。以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临床医学、学前教育专业为依托,设立卓越工程师、卓越医生、卓越教师实验班,逐步推行卓越计划,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制定出台《佳木斯大学卓越教育培养计划工作方案》,学院与企业、医院、幼儿园共同拟定操作性强、创新性强、实践性强的培养方案,每年通过笔试、面试进行严格的遴选,实行双导师制,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经过几年的培养实践,现已初见成效。
五是推行经贸专业加俄语语言实验班。加大俄语经贸人才的培训力度,以黑龙江省对俄经贸人才培养基地为平台,设立国际经济与贸易加俄语语言“实验班”,实施单独培养方案进行教学,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对俄经贸人才。2016年夏季学期国际经济与贸易加俄语语言“实验班”较好地完成了在境外俄罗斯的认知实习任务,取得了良好效果。
六是推行教学管理重心下移。师资培训、实践实习、缓考、调串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本科教学工程等等教学管理的审批权及经费管理和使用下移到二级教学单位,给予了基层教学单位责、权、利自主权。
七是推行青年教师提升计划。在“百人计划”师资培育工程实施并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实施青年教师提升计划。学历提高计划,鼓励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博士,提升学历。“青年教师读书工程”计划,2016年3月制定了《佳木斯大学“青年教师读书工程”实施方案》,组织“书香佳大”青年教师读书月活动,将每年的将4月23日至5月23日定为“书香佳大”青年教师读书月,今年举行了活动启动仪式。倡导青年教师阅读教育名著、原著等书籍、报刊物,组织青年教师举办教师读书交流会。
八是推行“晨星讲坛”教学文化论坛。“晨星讲坛”,每月讲座2次。将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创新创业、人生励志、毕业就业、国学教育、音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积极向上的内容充实到讲坛来,渲染和营造校园教育教学文化氛围,受到师生的普遍欢迎。本年度已组织讲座13讲,参加听众4000余人次。
九是推行“双十竞赛”活动。为调动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增强实践和应用能力,践行“明德砺学,崇尚实践”校训的实际行动。在校内“专业知识、技能和体育技能双十竞赛”活动。本年度组织第二届计算机基础知识与程序设计大赛、第二届结构创新设计大赛、医用人体解剖学绘图比赛、新材料创新设计大赛、大学物理竞赛、英语词汇大赛、英语演讲大赛、金相大赛、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大赛和第一届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10场竞赛活动。组织学生开展乒乓球、羽毛球、排球、篮球、足球、轮滑、游泳、跳绳、春季越野赛、健美操、冰上运动会、雪地足球、毽球等体育竞赛活动。全校有13个学院的学生在国家级、省级各类专业比赛中获奖210余项。其中“三江平原有机农产品网络营销方案”在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上获得一等奖,是全国唯一一个关注立足本地有机农业产品网络销售项目,黑龙江日报进行了跟踪报道;“蔡司杯”第三届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竞赛中,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代表队获一等奖1项;药学院在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中获一等奖3项,第十三届全国中药标本制作竞赛一等奖1项;舞蹈《捍卫》获东北地区电视大赛金奖和全省大学生艺术展演第一名,参加全国展演;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3名学生获得一等奖;全国英语演讲大赛省赛特等奖、《中国书法》年展•百名大学生提名展最高奖;在第十二届全省大学生运动上获得学生甲组团体总分第一名、女子第二名。CUBA全国高校蓝球联赛男蓝第四名。游泳获5金1银;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师指导、教学单位承办竞赛活动的积极性,学院在2016年出台了“双十竞赛”活动的奖励政策,进一步鼓励和引导学生、教师积极参与“双十竞赛”活动。十是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组织2016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申报工作,获批国家级16项,省级44项,评选出30项校级项目。组织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结题验收工作,国家、省级项目结题54项,校级项目结题41项。
十一是推进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学院投入700余万元加大现代教育技术硬件建设力度。建设全自动录播远程互动教室。可随时录制课堂内容并具有实时直播,可实时共享其他学院优质课程资源,为我校网络开放课程(MOOCS)资源建设提供了保障。同时正组建具有8个模块的课程中心基础平台一个。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名师课程、示范课已经录制并上传到校园网,满足了学生自主化学习需求。扩充多媒体教室。数量由2010年的86间增加到2016年的246间,占全部教室的60%,基本上满足了教学的需要。功能的两个,十二是推进电子试题库建设。自主研发课程试题库软件平台,在全校范围内推进网络试题库建设的试点工作。目前已经有8门课程、4000多道试题录入题库,可实现网络录入、人工组卷等操作功能,本学期末考试将第一次尝试使用。
三、建常态,检查管理制度化
一是师德建设长效化。完善管理制度。为巩固我校师德建设取得的成果,促进师德建设的健康发展,确保师德建设长效工作机制的落实。先后制定了《关于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实施意见》、《教师职业道德考评指标体系》,《教师职业道德考核评估办法》、《教师职业道德监督评估办法》《佳木斯大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试点工作方案》、《佳木斯大学关于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实施办法》等文件。成立师德监督小组,设立师德建设意见箱、监督电话,成立学生信息员信息反馈工作小组。建立校、院、室三级教师职业道德考核机制及师德档案,把师德考核落实到教师队伍考核管理之中,签定“师德承诺书”,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完善激励机制。对师德建设和教书育人成绩突出者,予以大力弘扬,并在教师职称评聘、先优模评选等方面优先考虑,并对在教书育人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奖励。近两年先后获评省级师德先进集体2个,省级师德先进个人28人;开展征文活动。组织教师职业道德征文比赛活动,评选出一等奖2名、二等奖6名、优秀奖13名;开展“好读书、读好书”的读书沙龙活动。
二是检查、听课常规化。学院每学期进行期初、期中、期末三次大规模教学检查,坚持日常检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并召开三次教学工作例会,及时总结教学工作中的经验,找出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解决。
学院实行校、院、系(教研室)三级听课制度,要求校领导每学期平均听课2次以上,院领导听课10次以上,教师听课18次以上。聘请一批退休教师及部分在职且有丰富教学与管理经验的教师担任教学督导员,采取随机听课、定向听课、全程听课、跟踪听课等方式深入课堂,重点帮助青年教师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三是教研室建设规范化。学院重视教研室在学院教学工作中的核心地位和主导作用,出台《佳木斯大学教研室工作规范》、《佳木斯大学教研室工作评价方案》、《进一步加强教研室工作规范化建设的意见》等制度,加大对教研室工作的监督、检查、评估和投入力度。每年评选10个优秀教研室和10个特色教研室,挂流动红旗,并重点投入,加强建设。
四是教学竞赛激励化。为确立教学中心地位、激发教师投身教学的积极性,制定出台了《佳木斯大学教学奖励办法》,设立了课堂教学优质奖(含青年)、十佳教学优秀奖(含青年)、教学名师奖、晨星教学奖、年终教学奖等教学奖项,加大了奖励力度,制定了详细具体、操作性强的评选办法与评选指标体系,每年严格按照程序进行评选,大大激发了教师投身教学和科研的积极性。评选教学年终奖60名;学院每年进行教学成果奖的评选工作,在对结题的教研课题培育的基础上,评选出2016年大学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3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5项。教师在国家、省各类教学竞赛中表现突出。在第四届全国医学(医药)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1名教师获三等奖;黑龙江省第二届高校(本科院校)微课教学比赛中理工组获二等奖1人,三等奖2人;文史组获优秀奖2人;2016年省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大赛,获一等奖1人,二等奖2人;“第十一届全国语文规范化知识大赛”,我校师生92人参加比赛;2016年度思政课教师教学大奖赛、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相应课程“精彩一课”等教师知识、技能竞赛,并喜获丰收;第十四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优秀奖7项。五是教学观摩示范活动定期化。为发挥教学名师的辐射示范作用,促进全校教师对课堂教学设计、组织的思考,学院每年组织一次示范课观摩活动。在教学名师奖、“双十佳”教学优秀奖、晨星教学奖中选取优秀代表,首先进行两轮预讲,请相关专家点评、提出整改的意见与建议,最后将精彩的示范课程呈现在全校教师面前,并由经验丰富的名师、督导点评,分析优长、提出建议,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六是辅导答疑现代化。课后作业布置、批改、辅导答疑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不可缺少的途径,为以此延展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下发了《关于加强课后作业、辅导答疑的通知》,对教师布置作业和课后辅导做了具体的要求。鼓励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和互联网来完成对学生学习的监督和检查过程。2016年学院教学部门对全校教师课后作业、辅导答疑情况进行了检查,并根据检查情况安排了《社会性软件在教学中的应用》专项讲座,提高教师利用社会性软件开展辅导答疑的水平,同时将辅导答疑、作业批改列为其中教学检查专项内容,由教学管理人员分组进行检查。
七是新生晚自习制度化。学院出台《关于加强一年级学生教学管理的若干规定(试行)》。完善班主任制,每个新生班级都要配备一名兼职班主任,充分发挥专任教师的专业知识优势,重点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全面推行新生晚自习制。学院为每个新生班级安排固定自习教室,要求以专业为单位组织晚自习,学院定期抽查,效果良好。经过几年的实践表明,一年级学生补考率每学期下降20%左右,考试违纪学生明显减少。评选奖励晚自习组织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先进班级、优秀纪律检查员。
八是质量报告撰写数据化。根据教育厅要求,填写2016年高校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表格70种,数据5万余条。
九是常规工作细节化。教学运行完成春季学期4429门次理论课程、秋季学期3826门次理论课程的计划、任务和课表编排及审核。安排学生选课共计59436人次;强化教学检查,全年集中教学检查 5 次,检查学生人数达15716人,处理违纪教师5名;实验实习在校外155个实践教学基地安排各类实习共21490人次。建设了校内外国语言文实习基地;考务全年共组织各类考试7场次,考试6894门次,265910人次,监考6203人次,处理违规学生187人次;教师培训普通话培训、测试2615人,国内访学8人,出国研修资助项目5人,10名教师赴俄太平洋国立大学进行俄语培训;学籍管理完成2016届毕业生毕业资格、学位授予资格审核工作。5519人符合毕业资格、颁发毕业证书,5271人符合学士学位授予资格,授予学士学位,双学位353人。完成2017届毕业生5918人图像信息采集工作。完成2016年5669名新生入学审核注册工作。117人跟班试读和50人留降级处理工作。
四、聚合力,团结协作提工效
班子成员懂得团队的重要,懂得信任,懂得放权,懂得珍惜,懂得理解,没有一言堂,多听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实行谁分管谁负责,小事统一思想,大事集体讨论决定。更懂得关心这个集体中每一个成员的学习、工作、生活和个人的发展和成长。班子成员之间经常谈心、交流思想,互通有无,共同提高和发展。形成积极向上、团结友爱、能吃苦、敢碰硬、无怨言、尽职尽责的团队。
五、重素质,潜心学习修才德
推进创新型、学习型、服务型班子及骨干队伍建设。在政治思想上,有计划的学习。年初制定全年学习计划,做到学习计划、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人员的“四个落实”。要求班子成员分工负责,要背课,收集材料和信息,组织主题性学习,每学期每人至少一讲。不仅完成学院布置学习任务,加强党风廉政教育,又补充了许多实时内容。班子和全处人员的政治理论和政治敏感性都得到提高,在工作中按一岗双责严格要求,廉洁自律;在教学管理业务上,为更新教育管理理念、提升业务素质,重视研究高校教学管理的改革建设和发展趋势,确保与履职相适宜的学识和能力水平。班子和全处人员认真学习了《国家中长期教育和发展规划纲要》等教育教学纲领性文件和教学研究、改革的文献资料;班子和科长的业务素质提高非常快,业务达到精通。在学习方法和行动上,结合工作实际,采取了灵活、多样学习形式。利用听课、期初教学检查、专业设置调研、毕业生答辩抽查等机会深入学院、系部倾听广大教师、学生及学院管理人员的意见和建议,把政治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利用“大学讲坛”和“读书月”活动,鼓励全处人员加强个人修养和理论提高。
六、存在问题 1.教学管理执行力度不够。在制度、改革措施等实施贯彻落实方面力度不够,尤其是在基层教学单位具体执行中减弱比较大。要解决打通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2.课堂管理尚需加强。有一些教师在管理育人方面做的不够,对学生的课堂纪律管理缺乏、思想品德引导比较少。要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参加基层教学活动不够。制定改革方案等需加大征求基层意见和论证力度。
第二部分2017年工作思路
一、推进学分制试点工作
初期采用学分制与学年制相结合的方式,首先用好学分制学籍管理优势,在资源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逐步过渡到完全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学生可以提前或延期毕业;修课与开课。在修完全部学位课程基础上,必需修满所学专业最低学分方可毕业。为了满足学生修课需要,学院应尽可能滚动开课。所有课组预选人数达到一定数量方可开班;免修。通过自学或网络课程学习,认为已提前达到课程要求,学生可以申请免修部分理论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军事理论课、体育课不能申请免修。考核。所有学分课程必须进行考核,考核及格,方能取得该课程的学分;学籍管理。学院实行注册选课制度。学生因学习困难较大无法跟原年级学习,可以申请到下一年级学习。学院每学年进行一次学籍清理工作;学分制学费。包括学年专业注册学费和课程学分(包括重修课程)学费两部分,前者按学年收取。后者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总学分提出方案,按每学分学费标准收取,一般为每学分收费标准为学年学费乘以规定年限除以该专业的总学分数。
二、实行专业负责人制
每个本科专业设置一名专业负责人,全面负责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专业负责人每年要参加2次本专业全国最高学术会议。学院给予专业负责人一定的工作补贴。
三、制定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从2017年启动“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从最基础的教学单元开始,设计构建起一套全新、科学、完善的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包括“教学质量目标和管理职责”、“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过程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分析和改进”四个方面,对影响本科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和关键环节设立质量要求,通过定点监督、日常监督和定期监督,使得其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始终处于受控状态,以保证培养的人才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
四、制定本科教学各环节质量标准
制定理论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实验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实习教学环节质量标准、课程设计教学环节质量标准、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质量标准、试卷命题质量标准、创新创业质量标准等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以强化教学管理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五、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准备工作
为2017年临床医学认证充分做好教学准备工作。
六、工程教育专业质量认证准备工作 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专业目标、质量评价、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学生发展和管理制度7个指标,开始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做好教学准备工作。认证标准是对工程教育专业的最低质量要求,是办合格专业的最低门槛。过了门槛,专业按着定位自我发展,如研究型、复合型、应用型等模式进行人才培养。
七、第二学位专业遴选与申报工作
原则上不再申报新本科专业,以申报第二学位专业为主,建议申报以文科、艺体及理科类为主,考虑师资、专业覆盖面。做好第二学位专业调研论证及遴选工作,准备好申报材料。
八、实行讲课费划拨各教学单位
根据培养方案,测算各教学单位授课酬金,下拨各教学单位,各教学单位根据实际情况重新分配。
九、推进信息化教学
1.课程中心投入使用,加强建设;8门网络课程上线试运行; 2.推行百门信息化课程改革。以学位课、重要基础课为主体,评出100门课程,进行教学信息化改革。每门课程投入0.5万元;
3.引进使用10门东西部课程联盟共享课; 4.改造与加强精品公开课程建设,上传课程中心。
第二篇:教科办2015工作总结(模版)
教科办2015工作总结
一、对教学日常工作进行全过程管理,整体运行稳定有序
1、精心组织教学过程,确保教学任务落实
组织安排各教研室认真核对培养方案,制定教学计划,落实教学任务,2015两个学期完成118门课程共362个教学班的教学任务合班工作。完成教材征订、书费核对、教师用书领取、对账、报送工作,本共计112册。完成72门课程的考试安排,完成公共基础课程、外语等级考试的监考教师安排工作。配合教务处完成试卷印制改革,组织全院教师开展保密学习,增强保密意识,签订保密协定。
严格履行调、停、补课制度,做到及时上报、及时通知、及时处理。实时解决教学运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保证教学运行的正常秩序。经核对,全年全院共完成10465.141个教学工作量,无教学事故。
2、听课制度、教学检查、教学督导三管齐下,提升教学质量
学院以提高教学水平,提升教学质量为本科教学的重要目标,听课制度、教学检查、教学督导三管齐下,严把教学质量关。
建立院领导、教研室全员听课制度,尤其针对教学效果不佳的教师和新上课、上新课教师,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利用、师生互动等方面进行精心的指导。同时,结合学校本科课程教学过程质量考核及教师教学质量奖评比工作,组织各教研室、全体教师配合督导专家进行了2015年教师教学质量奖励申报、初审、跟踪听课等工作。本推荐上报12名教师作为教学质量奖一二等奖参评人选。
开展不定时教学检查,重点抽查归档试卷、教学文件、课堂教学等情况。2015年4月,院督导专家对2014-2015-1学期归档试卷进行了检查,2015年11月,院领导对2014-2015-2学期归档试卷进行了检查。教学检查巩固了本科课程教学过程质量考核的成果,敦促一线教师重视教学,使教学质量得以保障。
依托校院两级督导,以“督”促建,以“导”促善。学院二级督导专家除随机抽查院内教师上课情况外,还重点针对参与教学质量奖的教师跟踪听课,全程 1 指导,评价打分,参与评审工作。教科办与校院督导专家保持密切联系,通过校、院督导、学生信息员等渠道,广泛收集师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定期转告教师改进,充分发挥督促引导作用。
参与承办首届“全国核工程类专业青年教师教学培训班”,20名青年教师参加了为期一周的培训,观看核专业核心课程教学示范,参与核专业核心课程讲授、评比、专家点评、分析和教学研讨交流。首届全国核工程类专业青年教师教学培训班的成功举办,对我院核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邀请西南科技大学原教务处处长、原教育技术中心主任、学校教学督导委员会副主任王基生教授和我校优秀教师、环境与资源学院的卢国胜教授在东1201教室为全体教师做了《多媒体课件制作与使用》、《课堂教学技巧》的专题培训,进一步提升了学院教师的教学能力。
3、增强服务意识,热心解决学生学习问题
重视入学教育,开展选课指导,加强政策、制度的宣传解读,帮助学生解答疑难问题。为学生调选课、缴费结算、出具在读证明、四六级成绩等各类证明,办理学生延长学习年限、休学、退学等业务手续。
组织完成本学生转专业计划、考核办法制定,接受学生申请、审核,志愿送达各学院、转入学生考试、面试等相关工作。本,我院共转出学生3名,无转入学生。组织完成跨校联合培养学生申报、面试、推荐工作。经选拔,核工1401班李雨珂、李大亨被派往中科大交换学习,信息对抗技术1301方惠被派往南工大交换学习。组织完成主辅修、双学位申请工作,共3学生通过双学位申请。
完成创新实践学分的申请、审核、认定工作,共9人次申请创新实践学分,获创新实践学分12个。此项工作学生申报不够积极,建议明确创新实践学分可抵用学生的公共素质选修课学分,或可促进学生更广泛开展创新实践学分的争取和申请。
抓好毕业生相关工作,在学校预警之前清理学生数据,提前通报给学办、导 2 师,针对性的开展工作,引导帮扶有学习困难的学生。2015年毕业生人数263人,毕业255人,授位246人,毕业率达96.96%,授位率93.53%。同时,毕业设计评优、学位信息填写,审核、数据上报、领证、颁证等各项工作亦井然有序。
重点加强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制定《国防学院2015届本科毕业设计工作日程表》,按毕业设计事件流和时间流设定时间节点和主要责任单位、责任人,从毕业设计题目申报、审核、选题、下任务书、开题报告、中期检查到查重、答辩、推优,严格控制时间节点,认真落实毕业设计的每一个环节,使得2015届毕业生毕业设计工作圆满顺利的完成,共计264名学生参与毕业设计。李伟民、陈青云、任立学、郭长平、袁世斌5名老师被评为西南科技大学2015届本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及优秀指导教师,10名学生获西南科技大学2015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优秀学生。
通过对相关工作的反思和总结,为避开学生找工作、考研时间,将2016届毕业设计相关工作重新规划,从2015年暑假起,提前开始组织毕业设计题目的申报、审查、宣讲和选题,使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理解题目,联系指导老师,做好毕业设计。
配合学校做好研究生报送工作,根据学校文件,制定学院研究生报送政策文件,完成院内选拔、公示、推荐工作,2015年共计保送研究生20人,其中国防生(定向东华理工大学)6人。助力学生考研,积极宣传学校基础课考研培训试点班,各专业学生共计约110人次报名参加外语、数学、政治免费考研培训。
二、抓好教学重点工作,稳步推进教学质量工程建设。
1、特聘教授,推进产学研联合办学
聘请中核兰州铀浓缩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研究员级)边海和嘉陵益民特种装备有限公司研究员级高工、副总经理杨显清为产业教授。
两名产业教授积极参与学院各类教育教学活动,为专业发展出谋划策:(1)到校为学生开设讲座,介绍行业发展现状及专业相关企业用人需求状况;
2015年,边海教授在国防学院703会议室,为核燃专业大二学生80余人,开展“核能发展与铀同位素分离”主题报告,详细介绍了中国核能发展现状及未来前景,铀同位素气体离心法生产工艺,以及核燃专业人才需求情况。
(2)参与并指导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对专业建设、质量工程、实验室建设项目提出意见;
边海教授参观了核燃专业本科教学实验室,并对该实验室提出了相关建设意见,即:相应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识图、识表的能力,侧重学生在化学工程方面的专业课建设,同时与核燃专业教师座谈的方式,讨论核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介绍核燃专业发展现状及专业相关企业用人需求状况。重点指导了核燃专业同位素分离等专业的授课计划、偏重方向及实践教学环节。杨显清教授在交流座谈会上建议国防学院特种能源工程本科专业开设《弹药概论》、《计算机辅助设计》本科课程,以满足区域内军工弹药厂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3)参与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生产实习等重要的实践环节;
2015年边海教授指导学生毕业设计1人,杨显清教授指导学生生产实习8人,毕业设计4人;
(4)推荐毕业生就业、协调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积极推动实践基地建设。
边海教授向中核四川环保责任有限公司、中核四零四有限公司推荐毕业生3人,成功就业1人,目前学生工作状况良好,对就业比较满意。在产业教授的积极推动下,2015年3月重庆嘉陵益民特种装备有限公司为我校国防学院特种能源工程专业建立了教学实践基地,已经签订了共建协议。西南科技大学-中核兰州铀浓缩有限责任公司实践基地建设,目前正在协商之中。
产业教授的聘任,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充分发挥产业教授在协同育人、科研合作、学科建设、成果转化等方面的重要功能与作用;探索建立有效发挥产业教授功能作用的体制机制,加快建立资源、人才团队共建共享机制,高校、企业之间多元合作机制。进一步推进本学科领域的校企合作工作,并促进学生了解 4 本学科或行业的发展新动向、新理论、新技术和新工艺,提高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教学质量。
校企合作是办好高校教育、促进合作企业活力,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产、学、研结合是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高等院校教师到企业锻炼的同时,“智力”资源通过合作流向企业,也能为企业技改提供智力支持。2015年,王小胡老师到中核四〇四有限公司实习锻炼6个月、张兴飞教师到上海鲍麦克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实习锻炼1年。
聘请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卓鸿年教授为核专业本科生系统讲授《核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卓鸿年教授是台湾清华大学物理学学士、匹兹堡大学物理学硕士、麻省理工学院核工程博士。在核工业、实验室反应堆运行安全、辐射防护以及核燃料循环后端安全和管理等领域具有丰富的经验。曾在美国桑地亚国家实验室工作20多年,具有广阔的国际合作经历,尤其是在东亚地区。卓鸿年教授曾担任新墨西哥大学兼职教授。目前,任台湾国立清华大学兼职教授,香港城市大学兼职教授,负责研究生的《核燃料循环后端安全管理》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同时,卓教授还担任美国桑地亚国家实验室、阿尔伯克基、新墨西哥和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等核燃料循环后端技术顾问。
2016年,卓鸿年教授除了为核专业本科生讲授《核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外,还将将新开设《核反应堆安全分析》课程。
2、改善实验条件,推进专业建设
为提高实验室利用率,促进优质实验教学资源的整合共享,满足本科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求,依托学校实验室项目入库相关工作,分管领导、教科办和实验中心对学院本科实验室的实验环境、实验设备、师资人员进行了全面清理,重点了解了实验开出情况、实验设备运行情况、实验室的场地规划、实验室安全等问题。随后组织各教研室负责人、学术带头人从实验项目的能力培养角度论证各实验室是否满足面向专业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需求,从实验项目的设备环境的角度论证是否满足专业学生对设备规格及台套数的最低要求,对实验室建设项目规划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论证,以保障本科人才培养为目标,新建、5 改建、完善本科实验室,最终上报教务处9个实验组建设项目,涉及经费共计378.65万元。
3.鼓励教学改革,加强质量工程建设
鼓励一线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进行教学改革、教学创新,积极组织申报各级各类教改项目,2015年共计立项实验技术项目1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4项,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5项,校级素质类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项,校级普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5项,高教研究专项课题4项,课程设计立项项目1项,工会调研课题1项。
积极组织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申报工作,共计申报9项,其中5项省级立项,3项在国家级立项。立项率和立项数均居全校前列。参与学生45人次,大大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做好现有的校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示范专业建设点示范实习、实训基地、精品课程等项目的建设。四川省本科高等学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育计划试点专业辐射专业第三届招生,目前共有16名学生,学生全部配备导师,进入实验室及教师课题组参与实验、教师项目。积极开展2015年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和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信息统计及工作进展情况总结工作,总结工作经验教训,及时查摆问题,凝练成果特色,加强沟通交流,促进卓越人才培养和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的进一步提升。
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各类教学比赛,参与各类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修计划。吕涛、陈青云老师在第九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获优胜奖。推荐范立老师参加首届中青年骨干教师教学研修班,黄叶菊、刘洋、范立老师申请参加第一期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组织全院教师积极参与申报2015教师教学评价奖励,最终12名教师上报学校备选一、二、三等奖。
三、科研管理工作
1、做好项目申报、专利申请、成果审核等日常工作
认真做好项目申报、专利申请、成果审核等科研管理日常工作,做好科研成果的统计工作。我院201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支持9项,占全校立项总数42项的1/5强,获直接资助经费276万元,也约占全校获资助经费1473万元的1/5,均名列学校前茅。立项数与经费均创我院历年之最。全年立项经费1413.4万元,到校经费772.74万元。国家级项目立项经费839万元,到校经费437.6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项,立项经费共276万元,到校经费142.6万元;科技部重点仪器专项1项,后续到校经费75万元;国家级军工项目3项,立项经费563万元,到校经费174万元。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省部级项目)立项4项,立项经费160万元,到校经费142万元。厅局级项目立项3项,立项经费13万元,到校经费9万元,其中:获2014省教育厅项目2项;绵阳市科技攻关项目1项。横向项目13项,立项经费291.4万元,到校经费155.54万元。校级项目立项经费110万元,其中:校博士基金立项6项,立项经费52万元,核废物与环境安全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开放基金9项,立项经费45万元;校级创新团队项目1项,立项经费13万元。
2015年教师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13篇。其中:发表三大检索收录论文共76篇,SCI收录59篇,SCI收录一区13篇,二区17篇,三区13篇,四区11篇;EI收录13篇,另外尚有4篇EI待检索;在国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2篇,重要核心期刊29篇,国际会议论文4篇,核心期刊5篇,一般公开13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为申请专利及授权专利办理绵阳市及四川省的资金资助19余项。
何毅博士研究小组与王敦举老师合作研发的一种针对高分子爆炸物聚叠氮缩水甘油醚(GAP)检测的新方法,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化学通讯》,影响因子达6.781。
2、组织学术报告,承办会议,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学院教师参加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学术交流30人次;先后组织了9场高水平学术报告,其中1场为院士级;承办了首届全国核工程类专业青年教师教学培训班、中国核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青年论坛等会议。
四、不足之处及努力方向
1、不断丰富理论知识,进一步更新管理理念,改进工作方法。
2、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主题,进一步寻找发挥教研室主任和教师主观能动性的方法,与时俱进,深化改革,加强建设,促使我院本科教学质量再上一个新台阶。
第三篇:财政局人教科工作总结及工作思路
人教科2005年工作总结及2006年工作思路
过去的一年,在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在科室全体同志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紧紧围绕提高财政干部“五项”能力这一工作目标,积极开展各种教育培训,广泛深入地进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及时宣传报道财政服务全县“三重”工作最新信息,不断提升财政干部队伍素质,改善队伍形象,为全局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提供坚强的思想保障。人教科属我局新设科室,工作职能绝大部分是从办公室剥离出来的,但我们紧扣职能,正确履行职责,重点做了以下工作:
一、加强学习教育,全面提升队伍素质
(一)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我局作为第一批参学单位在为期6个月的学习活动中,广大党员同志能够结合财政工作实际,较好地完成了学习规定动作,同时每一位党员都对照《党章》认真撰写了党性分析材料,查找了自身不足,对查找出来的问题并得到了整改和落实,机关工作作风得到进一步好转,党员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二)集中开展春训进行封闭学习。今年2月19日—22日,我局首次举办了全县财政干部春训班,名在职财政干部职工接受了融理论、业务、思想和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在春训活动中,局领导传达全县经济工作会议、全委会、人大、政协会议精神,分析中央、省经济政策走势、经济发达地区发展态势,提出了2005年财政工作思路和措施。通过集中学习活动,广大财政干部学习意识得到增强,工作思路进一步明晰。
(三)抓县镇两级财政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财政干部的政治素质、道德修养和业务水平。定期选送县镇两级财政干部到上海财大进行短期歇岗培训,提升财政干部“五项”能力,进一步激发党员干部开拓创新、奋发进取的精神,提升破解难题、开创工作新局面的能力。
(四)结合“四五”普法,抓好教育引导。我们认真组织开展了“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预防职务犯罪”专题讲座活动,特意邀请了县纪检会、县检察院反贪局、县审计局领导做专题讲座,教育引导广大财政干部自觉遵纪守法,牢记守法意识,增强自我约束、自我保护的能力,在组织活动当中突出以预防为主,以正确的理念作引导,理论联系工作实际,提高广大干部的思想政治水平,进一步增强广大干部的事业心、责任心和廉洁从政意识。
(五)开展先进典型示范和反面典型警示教育活动。坚持用先进人物教育人和模范事迹感动人,组织广大财政干部观看了牛玉儒同志先进事迹录像报告会,激发广大干部爱岗敬业、勤政爱民、服务群众、奉献社会。还开展反面典型警示教育,组织全局干部职工观看了《慕绥新、马向东案件透析》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录像片,使广大财政干部职工从活生生的犯罪事实中受到教育。
二、组织多种活动,推动精神文明开展
(一)以申报市级文明单位为契机,积极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把局办公区和住宿区全域分成若干责任小区,落实专人负责卫生创建工作。对安全、卫生、文明教育等项进行全面强化,受到市县文明委高度评价,今年七月份我局被评为市第十一届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二)争创市级卫生标兵单位,积极开展卫生创建活动。今年5月份又对整个办公大楼进行了一次彻底清洗,为大家营造了一个安全卫生、愉人心身的办公环境。今年通过卫生创建,进一步强化了我局机关干部环境意识,实现了办公室窗明几净,各类物品摆放有序;办公楼卫生间内清洁无异味,无卫生死角,卫生责任区专人管理,专人负责。
(三)继续强化综治意识,不断推进和谐财政建设。今年上半年对办公大楼第六层进行了装修,消除了安全隐患,通过了消防部门的验收。同时修订了《县财政局车辆调度管理办法》和《县财政局计算机管理办法》、《县财政局室内电器管理规定》,做到防患于未然。年初年末邀请干部职工家属参加局家属座谈会活动,提高干部家属协作意识,进一步推动和谐财政建设。
三、撰写财政信息,做好宣传报导工作
2005年,财政信息办公室成立后,在局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过问下,改变以前信息工作“等米下锅”的状况,积极与各部门联系,发布近期信息需求要点,及时进行反馈,同时加强督查和指导,主动约请有关部门就开展的重点工作、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及时组织信息报送,从而使信息工作与财政改革与发展相适应。财政信息宣传报导工作短期内有了明显的起色,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均有了较大提高,全局信息意识大大增强。目前,已有篇信息被省厅财政信息所采用。
四、狠抓制度建设,有效促进依法行政
制度建设是促进依法行政,更好地履行财政职能的重要保证。我们紧紧围绕制度建设做了以下工作:
(一)积极推行“竞争上岗、双向选择、轮岗交流”,创新人才使用机制。今年7月份,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双向选择、轮岗交流,我们严格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原则,精心制定实施方案,并邀请县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全程参与、全程监督,严格按照用人制度规定去做,真正做到“阳光操作”。
(二)强化廉政教育制度,时刻做到警钟常鸣。今年制定了《关于实行局领导纪检组长同镇财政所和科室、二级机构主要负责人谈话制度的意见》、《贯彻县财政局财政业务工作过错责任追究制度》等有关文件,先后对各镇财政所正副所长,各科室、二级机构负责人进行廉政谈话。本着对财政干部高度负责的精神,将廉政谈话作为一项制度每年开展一次,并把谈话内容形成文字记录,存入谈话对象的廉政档案。同时要求每一位财政干部职工要算好政治账、经济账、家庭账、健康账,严守党纪国法,正确运用权力,防微杜渐,警钟常鸣。
(三)摸清疏理财政人员结构,建立健全人事档案管理制度。我们对县镇两级在职干部职工、提前退养、离退休人员进行填表登记,基本摸清了财政人员队伍结构状况,上半年,对财政执法人员执法证进行了上报年检,有效地规范了财政执法行为。
五、2006年工作思路安排
(一)继续抓好财政干部职工春训集中学习活动,及时了解财政改革最新走势和发展态势,适时邀请上海财大知名教授作公共财政改革专题讲座,进一步开阔财政干部工作思路。
(二)认真组织县镇两级财政业务骨干到高校进行短期歇岗培训,有条件地个别吸收系统外人员一道参加培训,让更多人了解财政、关心财政、支持财政。
(三)采取多种方式搞好机关学习活动。组织系统内人员开展融入长三角创新文化大讨论活动,邀请专家作有关财经法规讲座,集中收看党风廉政建设和预防职务犯罪录像,进一步活跃学习气氛,增强学习效果。
(四)进一步沟通与上级部门的信息交流,抓好财政信息的选材工作,并与省财政厅、县委办、政府办、报社取得紧密联系,做好06年信息报送、采用工作。
第四篇:经科办2008年工作总结及2009年工作思路
经科办2008年工作总结及2009年工作思路
发布时间 :2009-1-20
经科办2008年工作总结及2009年工作思路
2008年,我办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在区贸工局、科技局的直接指导帮助下,在街道各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街道中心工作,以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和标准,抓好抓实本职工作,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引进优质企业,加强对企业的服务力度,提高服务企业水平,努力减小金融海啸对街道经济的冲击,顺利完成各项工作指标,确保街道经济平稳发展。
一、2008年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2008年,街道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17亿元,同比增长40.9%;“两税”收入22亿元,同比增长30%;出口总额39亿美元,同比增长1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58亿元,同比增长89%;(以上数据由统计办预估)引进项目109宗(三资企业62宗、内资企业47宗);外资项目投资总额8.45亿港元(新签协议投资额7.11亿港元,补充投资额1.34亿港元),同比增加17.52%;实际利用外资6271万美元,同比增长26.71%;内资项目投资额2.15亿元人民币,同比减少37.32%;完成工缴费结汇3.78亿港元,同比减少8.25%。企业搬迁219家、倒闭58家,年产值4.26亿元,占全年工业总产值的0.69%;正常终止合同24家(来料加工企业22家)。
今年有多宗大型企业项目如期正常投产,如福瑞达液晶显示器公司整体搬迁至观澜,已于6月份投产,年产值可达2.5亿元人民币;安琪食品有限公司斥资8000万元新建的工厂已于6月落成投产;富士施乐公司将“东莞玲鹿富士施乐电机厂”整体搬迁到观澜银星工业园,今年10月份正式投产;佳能公司在新田的新建工厂已于年前投产。
二、主要做法及措施
(一)科学分析,积极应对,深入细致开展企业服务工作,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1.开展企业发展情况调查工作,为提升企业服务水平提供信息支持。为做好街道新一轮的产业规划,全面准确地摸清我街道企业的详细情况,更有针对性地为企业服务,促进企业发展,今年4月份成立了由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陈南同志任组长的调查小组,抽调经科、安监、劳动、出租屋管理所和各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组织13个调查小组,为期2个月对辖区内所有法人企业(三资企业、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内资企业)、分支机构、“三来一补”企业开展企业发展情况调查。并参照区贸工局、区科技局、国税分局和地税所提供的名单进行了查漏补缺,共完成了3025家企业的调查工作,掌握了辖区企业第一手的详尽资料,为企业服务奠定了基础。
2.成立“6.13”暴雨受灾企业调查工作组,全力帮助受灾企业减低损失。受“6.13”百年一遇特大暴雨影响,街道有98家企业受灾,损失达1.6亿元。为做好受灾企业的跟踪服务,帮助他们抗灾和尽快恢复生产,灾后第二天街道即成立了以街道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经济工作的领导任常务副组长的“6.13”暴雨受灾企业调查工作组,由经科办、投资服务中心以及相关社区工作人员组成4个调查小组,赴各受灾企业进行挨家挨户走访、调查、登记、造册,详尽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并配合上级贸工、海关部门做好企业受损的原材料和设备的核查工作,想方设法为受灾企业排忧解难,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3.深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行动,淘汰不良企业腾出发展空间。我办联合劳动、安监、环保、工商等部门,淘汰了无牌无照或违法经营,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且存在比较严重的安全消防隐患,破坏环境、污染重且违反环保法规,违反劳动法规和社保政策且存在较大劳资纠纷隐患,能源消耗高、技术落后、规模小、效益差、依靠劳动密集和从事简单加工的50家不良企业,为街道经济发展腾出宝贵空间。4.分片跟踪服务,帮助解决企业实际困难及做好审批业务。对企业实行分片管理,加强对企业跟踪服务,联系安监、劳动、税务等相关职能部门为企业解决劳资纠纷、安全生产、电力、治安、环保、交通等实际困难217宗。共办理各项审批5400余宗,对1500宗企业进行催核,协同海关、检验检疫、区贸工等上级有关部门稽查、核查企业107家,核验新办企业42家。
5.多次开展各级企业座谈会和调查工作,聆听呼声解决实际困难。受国际国内诸多不利因素影响,街道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贸易经济处在发展转型的困难期、关键期、机遇期。我们主动深入企业全面了解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面临的种种问题和困难,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根据街道主要领导的指示,我办分别于7月17日、7月23日、8月4日、9月3日、11月3日牵头组织开展企业座谈会、大走访等调查工作,听取企业提出的困难和问题,及时总结分类,制订了《街道辖区部分企业主要负责人座谈会反映问题跟踪落实责任分工表》、《观澜街道经济发展公司负责人及各社区股份公司经理座谈会反映问题跟踪落实责任分工表》、《观澜街道辖区重点企业主要负责人座谈会反映问题跟踪落实责任分工表》、《观澜街道辖区重点企业存在问题和困难一览表》等表格,明确了每个问题的责任部门、责任人、完成时限和督办单位,对企业反映的问题,由牵头单位逐一做出解决方案并限期落实整改,并将落实情况以书面形式及时反馈相关企业,切实为企业排忧解难。同时,我们将企业反映的问题及时向区贸工局、区企业投资服务中心等职能部门汇报,争取上级支持解决企业困难。通过开展企业座谈、走访等工作,一方面为更好地服务企业掌握了第一手的资料,另一方面也增进政府与企业间的沟通,增强企业发展的信心。
6.协调解决观澜河流域环保限批的问题。根据深圳市环保局《关于对观澜河(石马河)流域实行建设项目环保限批的通知》(深环[2008]171号)精神,市环保局于2008年5月8日起对观澜河流域实行建设项目环保限批,对我街道的招商引资、现有项目的扩建、改建及“清无”成果的巩固造成极大的影响。预计今明两年受影响的企业将达1500多家,甚至可能将有20%-30%的企业倒闭或搬迁。我街道多次召开了专题协调会议,商讨妥善解决方案,并向市环保局、市东深水源办、区政府、区环保局行文请求解决此事。我们对辖区内企业按照开业至今从未办理过环保手续需补办批文的、环保批文到期或即将到期需续期的、增加新产品项目或改建扩建需办理环保手续的、新建企业申办环保批文的四类进行调查摸底,初步统计出334家企业需办理环保审批,并将统计情况报市环保局。经过我们多方努力,目前市、区环保局对街道符合补办、续期条件的企业在办理环保审批手续时给予相应支持,我们全力协助企业办理手续。
7.协调解决60家企业直供电转网供的问题。根据国务院及各级政府有关“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计划和政策规定,宝昌电厂将于2008年底关停余下的3台高污染、高能耗直供机组,所涉及的60家原由宝昌电厂直供用户需转入市网供电,每家企业需再次投入二、三百万元更新线路和设备,各企业反映非常强烈。街道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协调,并向市区贸工局、供电局呈文请示妥善解决此问题。经过街道多次协调,市贸工局决定公用部分的供电线路及设施建设费用由“原中间层和农电部分资产更新改造费”解决,此项决定为企业平均节约改造经费约50多万,减轻了企业的负担。目前,60家企业已全部完成报装手续,正陆续转入市网供电。
8.建设企业管理信息平台,为街道决策提供依据。为解决因各部门统计途径及统计方式的不同而导致企业统计数据的差异问题,及时准确掌握辖区内企业真实信息,我办牵头开发企业管理信息平台,统计输入经科、安监、劳动、工商、税务等部门掌握的企业详细信息。通过对相关单位和社区工作站共22名平台管理员培训及试运行,平台已于10月17日正式开始运行。该平台的运行符合街道数字化办公的需要,实现了企业管理数据的全面、真实,避免错报、漏报、瞒报,对企业实行动态管理和监控,为街道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二)以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和标准,大力开展循环经济工作
1、规划先行,编制生态文明行动方案。依照市区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将已有的12项规划成果转化为进一步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举措和行动,编制了生态文明行动方案(2008-2010年),将街道循环经济细分为
32项工作任务。为有效协调各部门工作,先后两次与执行力办联合召开循环经济绩效考核通报会,对季度循环经济工作落后单位进行通报,对有关单位反映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协调、协助处理。
2、营造氛围,提高居民生态环保意识。协助宣传文化办做好循环经济宣传片的制作;协调工会妇联团工委做好街道社区层面的循环经济宣传,以绿色家庭和环保市民评比为契机,培养社区居民生态意识,6月份评比出30户绿色家庭和300名环保市民。多次与街道科协合办循环经济知识宣传活动,与山水田园农庄合办编写出版了一期共一万五千份的《循环经济快报》,在宝安日报循环经济专版刊登街道循环经济新闻版面共10个。新制作了环保袋2万个,对一些循环经济宣传本及时进行了更新。邀请多位清洁生产专家对我街道400多家年产值超500万的重点企业开展了11场专项培训,培训企业管理人员1685人/次。召开观澜街道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工作会议,掀开了深圳基层街道建设生态文明行动的序幕。
3、深入推进“一十百千万”试点工程和“九大绿色行动”。由循环办直接负责推进的试点企业、园区、社区和协助推进的试点道路、公园、建筑等“一十百千万”试点工程均通过区考核验收;“九大绿色行动”在部门的统筹协调下,取得相当大进展,特别是“观澜河治理行动”在市区的支持下,观澜河变成不黑不臭、可供休闲观光的景观河的目标预计明年可初步实现。
参加清洁生产企业审核数量与创建绿色企业数量均居前区全市前列。全区共有6家企业通过“广东省清洁生产审核”我街道有2家通过;全区共有62家企业参加深圳市清洁生产审核,我街道有32家,其中有11家已经通过深圳市清洁生产审核,预计年底将有10多家通过清洁生产审核。开展绿色企业创建的有17家,占全区开展创建申报企业89%。今年全市共评比出“绿色企业”4家,我街道相模、顺络、富上佳等3家企业被市环保局评为“绿色企业”。
节能降耗项目进一步落实。福民太阳能小区已经建成并初显经济效益。我办与市节能协会联合对“一十百千万”试点企业进行节能减排指导,其中,富士施乐公司研制出一套节能设备,沃普生科技公司专业制造高效节能纸浆模具成套生产设备及制品,拥有两项国家节能专利,并在循环办的推荐下参加了高交会。同时,积极协调宝昌电厂通过管道供热装置将余热向酒店、住宅区和企业传输项目,该项目预计年可节约标准煤约49000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改善周边区域的投资环境和生态环境。
4、开拓创新,不断探索循环经济工作的新模式。为发挥社会各界人士主人翁精神,提高循环经济工作水平,循环办牵头在全市街道一级首先组建了一个非赢利性的环保社团(NGO)-观澜生态之友环保协会,并配套建立循环经济环保网站。
(三)结合实际,抓住重点,全面开展科技普及和商贸旅游工作 1.联合天虹商场举办以“同一个地球,绿色观澜行”为主题的2008年科技周活动,活动内容有科普发明展示、节能减排创意展示、塑料袋危害展示、公益换购环保袋行动、环保袋涂鸦大赛、环保节目表演及互动游戏等,向市民群众发放科普资料400余份,广泛宣传了节能减排和环保理念,提高了居民的环保意识。
2.加强科普宣传力度,发放科普读本1000多册,科普挂图100多套,维护和管理科普画廊,提高使用效率。
3.全力协助观澜中心小学和德风小学建设成为科普教育基地,把福民社区建设成为科普示范社区,并在各社区建立科普活动中心。
4.组织成霖洁具、银星智能等12家企业成功参展第十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
5.深刻吸取南山“2.27”和龙岗“9.20”火灾的惨痛教训,根据《观澜街道开展以消防安全为重点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方案》及《观澜街道开展安全隐患百日大排查治理工作方案》文件要求,我们对再生资源分拣整理场所、废品回收场所、电力设施、旅游景点、超市、商场、农贸市场等83家场所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并督促其做好整改。并排查了辖区10个加油站的安全生产状况,掌握了各加油站的油品供销情况。另外就山水田园农庄超范围经营和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问题,我办向市区旅游局反映此情况并牵头联系工商所、安监办、消防中队等部门于9月29、30日对其超范围经营和存在安全隐患的部分进行了查封,确保不发生任何安全事故。
6.配合工商部门落实流通环节食品安全“三位一体”管理工作,在集贸市场、商场、超市等食品经营场所设立食品安全主任和食品安全员,提高食品流通经营单位自律水平。7.根据《宝安区特色商业街规划建设暂行办法》关于“一街道一商业街”的要求,将裕兴路打造成一条长约2.5公里的特色商业街。我们完成了商业街业态规划方案设计工作并通过区特设商业街领导小组的评审;编制完成《版画艺术·体育休闲商业街招商手册》,并于10月16日在裕新路举办观澜版画艺术、体育休闲商业街招商推介会,在推介会上龙宝轩画廊等首批65家商户与版画街招商负责人签订了入驻协议书。首期从观天路入口到版画基地A、C段业态项目施工图纸设计已制定,正进行预算编制和招投标工作,计划于12月中旬动工。
8.大力推进辖区农贸市场改造升级工作。2007完成改造升级的8家农贸市场,于今年4月初顺利通过区的检查验收;今年街道须完成3家农贸市场的改造升级任务,申请今年开展升级改造的4家农贸市场正按要求进行改造,预计年底即可完成改造任务,将超额完成区下达的改造任务。
(四)加强管理,跟踪协调,做好电力规划建设及管理工作
1.协调解决富士施乐公司银星工厂两条供电专线和佳能公司一条专线的架设问题。
2、协调解决观澜高新技术园区安装电子监控设备。
3.积极协调茜坑变电站开展“两通一平”工作,已正式开工建设。4.开展企业用电安全专项整治工作,调查了120多家企业的用电状况,排查高压线路保护区内存在的违章建筑,协调执法队拆除了田背村等3处高压线下违章建筑。5.协调完成7条电缆沟(大和路、中环路、观平路、南环路、高尔夫大道、牛湖老村段、裕新路、高尔夫大道高尔夫球会段)建设并通过验收;协调完成50个配电房的建设并通过验收。
(五)疏导结合,综合治理,深入开展“清无”工作
1.制定《观澜街道进一步清理整治无证无照经营工作方案》,把“清无”工作列入各社区和各有关职能部门绩效考核和年终考核的内容。协调相关部门和各社区对排查出的5004家无证照经营场所进行查处。今年,协调相关职能部门组织了216次“清无”专项行动,出动16500多人次,车辆1860多台次,查处取缔无证无照经营1775宗。
2.联合相关部门开展废品收购行业专项整治行动,大力查处无证无照废品收购站点,进一步规范废品收购行业的管理。联合工商部门检查有照废品收购站35家,发出安全隐患整改通知书28份,超范围经营整改通知书19份,并积极督促落实整改事项。组织查处了青松废品收购站、源发废品打包场、大水坑章阁废品收购站场内或阁楼住人问题,消除了安全隐患。
3.积极开展清无疏导及安全隐患整治工作。为加强商户规范管理,方便符合条件的商户办理相关证照,根据街道安排,由我办牵头在观澜工商所、福民工商所分别设立了联合办证中心,实行一站式服务,截至12月,共为商户办理证照968宗。另外,在安全隐患整治整治行动中,对排查出的141家重点安全隐患单位视情况进行疏导整治,协调符合疏导条件的29家单位办理了营业执照,对不符合疏导条件的112家单位联合执法部门进行了取缔。
三、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全球经济形势严峻
1.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国外订单减少。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形势恶化,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外部需求减少,国外市场萎缩,订单减少,出口锐减,以外贸为主的企业难以为继,导致倒闭或搬迁到经营成本较低的地区。
2.美元持续贬值,削弱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元持续贬值,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国际资本市场波动加剧以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这给主要以美元结算的外贸企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削弱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力,挤空企业利润,导致不少企业亏本甚至倒闭。
(二)区域性政策限制严格 1.生态控制线。市规划局于2005年将我街道34平方公里土地划定为生态控制线范围,占街道总面积的37.9%。大量厂房(包括2005年前早已建成的厂房)因被划为生态控制线范围内,在年审时无法办理环保审批手续,导致企业无法通过营业执照年审和加工贸易合同续签等手续,部分企业因此搬迁到环保要求较低的其它地区。
2.环保限批。市环保局对观澜河流域实行建设项目环保限批,要求建设项目由市、区两级环保部门联合审批。此措施对我街道大部分企业的新建、扩建、改建造成了较大影响,导致部分企业无法扩大生产,并且在合同到期后无法续约。估计今明两年受影响的企业将达300多家,甚至可能会有约30%的企业倒闭或搬迁。
(三)企业经营成本增加
1.工资标准提高。近年来,深圳不断调高最低工资标准,特区外最低工资标准2006年为700元,2007年为750元,2008年7月1日起为900元,增加20%。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及基数增长引起加班、社保等费用上调,让众多中小企业面临危机。
2.新劳动合同法实施。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也使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用工成本增加,难以有效管理企业员工,无故辞工多,存在过度维权行为,给企业的生产安排工作带来极大难度。
3.水灾导致部分企业损失严重。受“6.13”百年一遇特大暴雨影响,街道有98家企业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1.6亿元。
受上述几个不利因素影响,导致部分企业发展受阻,效益下滑,外迁现象有所增加。据统计,全年街道辖区内倒闭企业58家,涉及员工3977人,年产值约1.30亿元;外迁企业219家,涉及员工1.11万人,年产值约3.63亿元。以上两项损失的产值占全街道工业总产值的0.69%,比重不大,对街道经济不造成较大影响。
四、2009年工作思路。1.加强企业服务力度,营造企业发展良好环境。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辖区企业将继续面临较大的困难,我办将继续深入企业全面了解其真实运行情况,摸清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面临的种种问题和困难,聆听企业的呼声和想法,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同时加大对企业的服务和扶持力度,为企业发展营造最宽松、最优越、最便利的环境,帮助企业度过时艰,取得更大的发展。
2.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深入开展产业结构优化行动。在2008年淘汰50家不良企业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开展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全面排查,严格审查,坚决淘汰不良企业,为街道经济发展营造更大空间;协助富士施乐、顺络、永丰源等11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建设企业循环经济文化;协助银星高科技工业园、宝昌工业园、观澜高新技术产业园、大富苑(硅谷动力)工业园等循环经济示范工业园区通过清洁生产审核;协助观澜高新园区申报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市第二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并向国家建设部、财政部申报“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探索并推广园区中水回用、太阳能利用和废物资源化工作,积极推进宝昌电厂的集中供热改造示范项目尽快实施。
3.加大对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扶持一批市场前景好、技术含量高、成长潜力大的行业领军型高科技企业、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做大做强,为街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积累“本钱”、汇聚能量、积蓄后劲。
4.推进“版画艺术·体育休闲商业街”的建设及招商引资工作,提升街道商业发展水平。根据区委区政府关于“一街道一特色商业街”的工作部署,我街道确定将长度约2500米的裕新路打造成业态合理、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 “版画艺术·体育休闲商业街”,并于10月16日成功召开招商推介会,吸引了16家商户签约进驻。按照总体规划,整个商业街将分3段建设,A段是以高尔夫及地方特产为主题的特色餐饮区,B段是以休闲为主题的体育爱好者“休闲驿站”,C段是以版画基地交易中心和迪卡侬运动休闲为“双核”的风情体验区。我们将加快推进商业街的建设及招商引资进程,进一步提升观澜商业发展水平,增强经济辐射力。5.加强无证照经营清理力度,营造公平有序市场秩序。根据《观澜街道进一步清理整治无证无照经营的工作方案》,牵头组织执法队、工商、城管等相关职能部门和各社区工作站对街道无证照经营户开展清理取缔行动,为辖区合法经营户提供一个公平有序的商贸环境和市场秩序。
6.加强科普工作,提供全民素质。开展全国科普日、科普周活动,创建科普示范社区和科普教育基地,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修养。
7.完善企业管理信息平台,为街道决策提供依据。组织相关单位和各社区工作站对企业信息平台的信息及时更新,实现数据全面、真实,避免错报、漏报、瞒报,实现对企业实行动态管理和监控,为街道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二〇〇八年十二月四日
第五篇:地震办工作总结和明年工作思路
地震办工作总结和明年工作思路
一年来,我市地震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福州市地震局的关心支持下,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省地震局长会议精神,紧紧围绕2013年市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认真履行地震部门的职责,积极开展防震减灾工作。现将一年来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不断加强地震监测预测能力。
牢固树立“震情第一”观念,加强全市地震活动形势的跟踪分析,努力捕捉地震前兆信息。积极参加省、福州市地震部门定期召开的地震会商会,切实提高对破坏性地震的预测预报水平,为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做好服务。密切关注全市及周边地区震情动态,力争对某些类型的地震做出有减灾实效的短临预报和震后趋势判断。
切实加强地震台网管理,做好地震信息、资料传输系统的日常维护,保证地震监测仪器和传输系统正常运行,及时分析和处理各观测点地震前兆信息和宏观异常信息。规范震情灾情及相关信息管理,畅通信息报送及发布渠道,切实提高地震信息速报的公共服务水平。对群众报告的宏观异常,深入调查核实,及时反馈公布调查结果,防止地震谣传,保持社会稳定。加强部门间信息沟通联系,台湾海峡若发生3级以上地震,及时将信息通报海洋渔业等相关部门。
稳步推进地震监测基础设施建设。城区gps连续观测台站已建成投入使用,积极配合省、福州市专家做好台站管理工作。依法加强对地震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的保护,全力保障地震监测台网和前兆观测台网的正常运转。
二、加强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健全完善应急预案体系,根据《国家地震应急预案》(国办函〔2012〕149号)、《福建省地震应急预案》(闽政办2013]113号)、《福州市地震应急预案》(榕政综〔2013〕132号),我办已依法及时修订调整地震应急预案,健全完善地震应急指挥系统,成立地震应急指挥中心。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定期对我市已建成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南山公园、市体育中心、爱心公园、吴航中学、儿童公园、长山湖公园)进行维护,基本有较健全的应急供水设施、应急厕所、应急排污、应急垃圾储运设施、应急通道等应急配套,今年投入修缮经费1万元。加强地震应急救援力量建设,我市本着一队多用、资源共享的原则,依托消防大队联合组建综合应急救援大队暨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按照“一队多用、专兼结合、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原则,建成一支反应迅速、机动性高、突击力强的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同时设立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作为紧急救援及其它相关灾害救援的突击力量。配备购置地震应急工作装备,根据地震应急工作的需要,市财政预算中安排必要的地震业务经费,用于配置地震现场工作应急装备,以满足地震应急救援的需要,保证一旦发生破坏性地震,能在第一时间进入地震现场,所需信息能及时回传。
三、加大防震减灾宣传力度 加强对中小学生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开展讲座、播放多媒体动画等多形式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我市中小学校、幼儿园200多所制定地震应急疏散演练方案,在每学期开展一次地震应急疏散演练活动,使学生掌握应对地震发生时采取的防护措施和方法,最大限度的减轻地震损害,从而提高学生紧急避险、自救互救和应变的能力。今年我办联合市安办、教育局、消防大队、卫生局等多部门进行防震应急疏散和救援演练活动,市职专全体师生、各学校负责人、市民、相关领导共计3000多人现场参加演练及观摩。
加强农村地区防震减灾宣传。通过“三网一员”队伍建设,强化我市地震群测群防工作,努力构建地震安全网络。按照省市“三网一员”建设的要求,在乡镇(街道)均设立地震灾情信息速报人员网络。为加强我市地震宏观观测和地震群测群防工作,进一步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防震减灾工作。全市18个乡镇(街道)均设立“三网一员”(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和地震科普宣传网,防震减灾助理员),注重宏微观异常信息,做好有关信息的收集、核实和上报工作;做好应对突发地震的应急准备工作。
做好重要时段防震减灾工作,利用5.12防灾减灾日活动、7.28唐山地震纪念日、科技活动周、“三下乡”等活动,广泛深入地开展应急防灾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市政府加大防震减灾宣传经费投入,今年5.12防灾减灾日活动中,通过短信发送平台,向全市机关干部及群众发送防震减灾公益广告40万条,向民众分发各类防震减灾宣传材料2.5万册,并通过报纸、电视等媒体反复播放相关科普内容。2014年工作思路
1、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完善理论学习制度,认真组织全办人员学习十八大三中全会精神。
2、继续加强对地震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的保护,全力保障城区gps连续观测台站、地震监测台网和前兆观测台网的正常运转
3、进一步推进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对应进行地震安全评价的建设项目进行把关。
4、持续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工作。与宣传、教育等部门配合,组织防震减灾知识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活动。
5、进一步提升地震灾害紧急救援能力,完善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装备。根据长乐市委组织部、长乐市公务员局《关于认真做好2013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工作的通知》(长委组综2013]16号)文件精神,我局坚持客观、民主、公正、公开的原则,以工作任务为依据,以岗位职责为标准,认真组织开展2013考核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局现有在职人员11人,其中科级以上干部4人(其中一人下派驻村),科级以下干部3人(其中一人下派驻村),工勤人员4人。我局下属事业单位长乐市旅游服务中心在职人员4人。旅游局共有9人参加考核并确定等次,确定郑文芬考核等次为优秀,其余8人考核等次为称职。旅游服务中心4人参加考核,确定考核等次均为合格。无考核等次为基本称职(基本合格)和不称职(不合格)人员。
二、主要做法
1、加强组织领导。为做好考核的组织、指导、监督工作,我局成立了以许敏局长为组长,陈凯、郑晨副局长为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考核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考核工作,由副主任科员陈钦担任办公室主任。考核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履行职责,严肃考核纪律,规范考核程序,确保考核过程的客观性和考核结果的公正性。
2、确定考核内容及等次。考核工作人员的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内容,重点考核工作实绩,同时还考核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和职业道德。考核等次分为优秀、称职(合格)、基本称职(基本合格)、不称职(不合格)四个等次。
3、考核实施步骤。一是由考核办制定考核工作方案。二是12月23日,根据考核工作方案召开全局大会,传达文件精神,部署考核工作。三是12月24—25日,参加考核人员根据工作完成情况及思想表现,认真做好个人总结,填写《工作人员考核登记表》。四是12月26日,民主测评参加考核人员的等次,并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推荐优秀等次人选,经考核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审议后,确定初步考核结果。五是将初步考核结果公示三天,12月29日确定最终考核结果。六是12月30日完成考核工作总结,按照要求,将考核工作总结和《工作人员考核登记表》、《长乐市机关工作人员考核考核结果汇总呈报表》、《长乐市事业单位考核结果汇总呈报表》、《被考核人员简明花名册》等相关表格按干部管理权限分别上报组织部和公务员局审批。
三、考核结果应用
加强考核结果的应用,对考核等次确定为称职(合格)及以上等次的人员,发放年终一次性奖金,对评为优秀等次的人员落实有关奖励规定,将考核结果作为我局对干部选拔、任用、奖励、培训的重要依据。
今年以来,我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人事部门的具体指导下,以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为引领,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三城同创”、“四大工程”和“项目建设年”等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民生为本、人才为先、服务发展的工作主线,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稳步推进各项机制体制改革,着力提升人事人才公共服务水平,各项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一、深化服务,人才引进集聚取得新进展
1、开展人才重点课题调研。积极组织人员深入三山核电、江阴国电、江阴天辰耀隆、阳下旭成等四家驻融央企,就支持驻融央企人才队伍建设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制定并出台《关于支持驻融中央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从户口落户、子女就学、配偶安置、个税返还等4个方面对驻融央企人才提供政策保障。
2、健全人才服务配套政策。走访调研福清本地企业,建立《福清市企业高层次人才分布情况汇总表》和《福清市企业紧缺人才引进指导目录急需表》,基本掌握全市企业人才需求情况,为人才配置引进工作奠定良好基础。积极配合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讨论、修改、论证的基础上,研究出台《福清市高层次人才奖励办法(试行)》及实施细则,进一步健全我市高层次人才服务配套政策,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开展第一届福清市高层次人才申报工作,确定初步人选38人,目前已在福清人事人才网及相关媒体公示中。今年来,共为博士后随行家属工作调动1名,福州市优秀人才子女安排城区中小学就学3名,解决高层次人才后顾之忧。
3、搭建选人择业服务平台。为进一步提升选人择业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每月15日在人才大楼二层举办人才交流会,为供需双方搭建双向选择的“零距离”平台。据统计,今年来共举办人才交流会10场,参会企业100家,提供就业岗位1221个。努力打造校园招聘平台,今年6月份,我局联合人社局分别在侨兴轻工学校、龙华职专、福州二技校、龙江职校举办校园招聘会,共有162家企业参会,提供就业岗位4800个,约有3400名毕业生参会应聘,其中3080名达成就业意向,取得良好社会效果。11月16日,我局与福建师大福清分校联合举办2014届毕业生校园公益性招聘会,共有76家福清企业参会,提供1853个就业岗位,近1700名2014届毕业生参会应聘,达成就业意向545名,当场达成就业协议153名。年底我们组织企业赴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等三所院校开展校园招聘会活动,共65家企业参加,达成意向的有893人,当场确定的有306人。同时强化日常推荐人才的力度,今年共推荐236名各类人才到本市机关事业单位参加临聘岗位的面试和考核,其中76名应聘成功。
4、强化人事人才网络建设。充分利用“福清人事人才网”人才网络平台,致力于构建无形人才交流模式。今年来,我们通过网上发布招聘岗位信息3800条,人才库人才数量达6672名,网络日均点击量达4000人次,充分发挥网络覆盖面广、时效性强、运行成本低的特点,较好地发挥人才交流对接功能。
5、加强高层次和紧缺人才招录工作。年初,组织公安系统赴东北高校招聘硕士研究生2名。下半年开展2013年海峡两岸高层次人才招聘会,拟录用7名硕士研究生。组织卫生、教育、部分市直事业单位和企业赴武汉、西安、北京高校举办高层次人才招聘会,招聘到医学类、土建类、汽车维修等高层次和紧缺专业人才30人。已达成就业意向的225人,其中事业单位181人,企业44人。
二、健全机制,公务员管理水平持续提升
1、强化干部队伍考核工作。上半年,顺利完成我市2012市直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工作,全市政府系统共有公务员和参公人员1764人,考核确定为优秀等次282人,称职等次1409人,不称职等次1人,不定等次72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总人数为15057人,评出优秀等次2152人,合格等次12367人,不合格1人,不定等次537人。
2、落实公务员各类培训。积极做好公务员初任培训、任职培训、专门培训等各类培训工作。今年来,我市共有20人参加福州市委党校举办的公务员初任培训班。6月,与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联合举办福清市公务员“改进机关作风、提升工作水平”专题研讨班,对全市行政机关从事办公室文字工作人员进行了培训,参训人员达112人次。
3、做好公务员考录工作。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严格按照福州市公务员局的工作安排,配合做好各项考务工作。顺利完成我市2013公务员招考工作,共为我市司法局和公安局招录72名新任公务员。
三、稳妥有序,人事制度改革继续深化
1、规范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及人事调配工作。一是根据我市部分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紧缺情况,精心组织,规范程序,注重狠抓每一个细节的到位,并全程接受纪检检查监督,确保整个招聘工作的公平、公开、公正。根据应聘人员笔试、面试、考核与体检的结果确定人选,共招聘中小学、幼儿园新任教师437名,其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370名。二是按照“人尽其才、合理配置”的调配原则,在人员调配工作中,我们充分考虑各单位人员实际情况、岗位专业需要、年龄文化结构、岗位轮岗要求,合理调整配置各单位现有人才。今年以来共为市公安局、国土局、司法局、市行政服务中心等单位人员调整85人次,市外调入各类人才33人。
2、扎实开展继续教育培训。通过周密部署,合理安排培训课程,优化培训教育手段,顺利完成我市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科目《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实例选编》的培训考核任务。现已培训专技人员3146名,考核人数3075名,合格率达99.8%。
3、开展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及管理工作。一是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工作得到有序、平稳地推进。完成教育系统141家学校岗位核准,并根据学校教师岗位总空缺数量和工作需要按照7:3比例进行竞争推荐,目前已通过福州市职改办评审的中小学高级职称58人,中级职称207人。二是指导事业单位进行岗位设置、岗位调整工作,上报核准或调整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方案共有24家,完成43家事业单位的新一轮岗位聘任工作。三是强化专技人员管理。按照文件要求,坚持阳光操作,严格审核相关证件和资料,共推荐206名专业技术人员评审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考核确认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386名。四是按时完成机关事业工勤人员技能等级岗位(职务)升级考核的报名工作,今年共报名97人,其中技师18人,高级工39人,中级工18人,初级工22人。
四、改革创新,人事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1、多措并举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一是针对我市实际情况,出台《关于做好201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从搭建选人择业平台、抓实高校毕业生创就业见习和实训、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和生产一线就业、落实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后续服务、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组织领导等提出政策措施,为我市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良好的政策引导和保障。二是开展实名登记促就业。对离校尚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进行实名登记,建立实名制信息数据库,并进行就业帮扶服务,目前共登记150名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三是开发吸纳岗位促就业。组织人员深入非公企业广泛征集岗位需求信息,同时还加强与劳动、工会等部门沟通,力求人才供需信息共享,寻求更多的毕业生就业岗位。据统计,共征集到岗位853个,推荐456名高校毕业生就业。四是提升优质服务促就业。今年共审核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1030份,确保毕业生合法权益得以保障,接收高校毕业生毕业档案2964份,并及时录入人才库管理。针对就业单位无设立集体户的情况,我们预约接收部分非融籍高校毕业生户口落户在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中心集体户管理,切实解除供需双方的后顾之忧。
2、优化人事代理服务功能。扎实开展人事代理一系列业务,新增人事委托代理人员488名,办理行政关系调出手续109人(目前人事档案藏档量达30543份,人事代理人员数达5083名),调整档案工资近6000人次,呈报职称评审71人,代管户籍240名,代办退休11名,出具各类证明70人次,人事代理较好地向全面公共人事服务发展。
3、严格执行工资福利及退休政策。做好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晋升工资调整和一次性考核奖金的审核审批工作。落实全市调动、职称评聘、职务晋升、高龄补贴等工资变动工作,办理了261位干部、工人退休审核、审批手续,审批发放187位死亡人员的丧葬费、遗属补助手续。认真做好我市退休干部活动经费管理和使用工作,共向6家基层退管站拨付退休人员活动经费5万元。元旦春节期间慰问退休人员特困病灾户426人次,发放慰问款物14.2万元。
4、统筹推进各项工作有序、协调、健康发展。一是做好信访排查工作。我局认真落实上级交办、转办的信访案件、来信、来访接待和各类督办等工作,按规定时限核实、处理,落实查办结果反馈,用事实结果赢得民心。今年来,共接待来访咨询人员114人次,办理12345诉求件103件,各类信访件27件和市委市政府督办件65件。其中有5件12345诉求件答复,群众反映非常满意,2件得到市纪委效能办的通报表扬。
二是加大政务公开力度。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公务员考录、人事考试和职称评聘等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进一步完善政务公开形式,扩大公开范围,提高公开时效,加快推进信息化水平。今年来共公开政府信息38条,同时加强人事部门网站的日常维护和更新工作。三是认真做好挂钩村帮扶工作。今年以来,局领导多次到挂钩兼职的松潭村、安民村和后卓村,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工作,了解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困难和特色,撰写了3篇调研文章。并根据当地实情积极联系有关部门,协调发展项目、政策、资金,我局也拨出11.05万元的资金,用于支持挂钩村项目建设和“三必访”对象的慰问。
五、落实政策,安置与维稳工作有力推进
1、落实军转安置政策。今年我市共接收军转干部9名,其中硕士研究生学历2人。根据军转干部学历、年龄、专业等情况,广泛征集安置岗位,落实“双向选择”政策,已全部安置到位。12月份举办为期3天的“福清市2010-2012军转干部培训班”,共有28名军转干部参训。
2、加强对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的管理。认真做好日常服务和管理工作,积极为12名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办理医疗保险、两年一次的健康体检及享受干部地区差额补贴。
3、稳妥做好企业军转干部维稳工作。及时掌握企业军转干部思想动态,了解企业军转干部的生活和工作情况,及时解决他们生活困难和问题。参照福州市政府常务会议纪要“关于适当增加企业退休军转干部生活补贴的议定事项”,增加我市企业退休军转干部生活补贴每人每月120元。今年开展企业军转干部座谈和走访慰问活动,共发放慰问金及补助19.6万元。
基于良好的军转工作基础、科学的军转工作方法,我局今年还被省委、省政府、省军区评为“爱国拥军模范单位”。
六、常抓不懈,人事部门自身建设不断加强
1、健全组织机构建设。今年来,我们按照市政府的要求,完成机构改革工作,为全局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良好的人事和组织保障。市退休干部管理办公室职责并入市公务员局,新增考核奖惩培训科和人事考试中心,调整充实6名干部,并对科室人员之间进行岗位轮换,增强干部多岗位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
2、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落实“一岗双责”制度,制定《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和《贯彻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任务分解立项表》。认真贯彻《福清市领导干部廉政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实施细则(试行)》,及时录入并更新廉政档案有关内容。认真执行中央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倡导简朴新风。加强机关作风纪律整治工作,严格遵守治庸治懒“六个不准”,加强党员干部、公务员履职管理、效能建设等各项规定。
3、抓好绩效管理工作。按照工作作风明显改进、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办事效率明显提高的绩效管理工作目标要求,制定了《福清市公务员局2013绩效管理工作方案》,从绩效目标设定、绩效责任分解、绩效运行监控、绩效考核评估及评估结果运用等五个方面进行实施安排,实现以绩效管理提升服务效能,以绩效管理促进各项工作不断深化落实。深入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暨“百家企业评机关”活动,通过发放政风行风意见征求函、设立意见箱、座谈会等各种形式,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对人事人才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落实相关问题的整改。坚持纠、评、建并举,注重长效机制建设,进一步树立人事部门良好形象。
认真回顾今年来的工作,我们发现工作中也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与不足:一是人才资源开发力度还不大,高层次人才资源总量偏少;二是开拓创新人才机制力度不够;三是工作人员服务水平、服务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