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孤独症孩子与老师依恋情感的培养[大全五篇]

时间:2019-05-12 13:58: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孤独症孩子与老师依恋情感的培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孤独症孩子与老师依恋情感的培养》。

第一篇:浅谈孤独症孩子与老师依恋情感的培养

浅谈孤独症孩子与老师依恋情感的培养

一、问题的提出

(一)孤独症孩子不断增多

随着孤独症孩子在特殊学校班级人数中的不断增多,我们对孤独症也有了更多的认识。而这些“星星的孩子”在班级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不适应,给我们老师的教育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二)依恋与孤独症

依恋是一种心理结构和心理过程,它可以描述为儿童渴望和需要与某个个体保持长期的、持续的亲近,以获得安全和舒适的一种情感连接,它是儿童早期生活中的最重要的社会关系,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开端和人生经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孤独症孩子对人情感淡薄,在生活中,孤独症孩子最亲近的人是家人。而在学校,老师是孤独症孩子每天接触最多的人,也是开始时在班级中最主要的对他们施加影响力的人。要想改变孤独症孩子,必须要让他们的心灵受到震撼,让点点滴滴的感动,产生情感共鸣,把对家人的依恋迁移到老师身上,与老师建立良好的依恋情感。从而愿意接近老师,去喜爱老师,喜欢班级,喜欢上学。亲其师,信其道,在师生间胜似亲情的感情交流中,使孤独症孩子从内心里接纳老师、信任老师;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中顺利听从老师指令,接受教育训练,获得自身的发展。

二、文献综述

在儿童自闭症是现代社会中发病率越来越高、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的一种精神和心理上的疾病。自闭症又叫孤独症,是一种严重的发育障碍综合症,通常在三岁前就可以被发现,主要表现为人际交往障碍、情绪与行为异常,患儿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无法用语言、表情、动作跟别人甚至自己的父母沟通、交流。目前,医学界对发病原因尚不明了,也无法治愈,只能通过训练疗法促使患儿病情好转。

三、孤独症儿童的定义

自闭症作为一种由大脑病变所引起的综合症。自闭症是一种先天脑部功能受损伤而引起的发展障碍,通常在三岁以前就可以被发现。自闭症患者从小开始便表现出语言理解及表达困难、难以与身旁的人建立感情、对各种感官刺激的异常反应及一成不变固定的玩法与行为等与一般儿童不同的特征。其主要症状表现为:

(一)言语障碍突出

大多数自闭症儿童言语很少,情况严重的甚至没有言语,即使在别人大声呼喊他的时候也不做任何应答。有些虽然可以发声,但是却无法完成情景交流,只能发出简单重复的声音。还有些患儿会表现为说话声音很小或者发音不清晰,只有和他熟络的人才能理解他的意思。另外有些还会在先前表现为言语能力正常,但在3岁至4岁半的时候出现言语能力的突然衰退,从而失去了情景交际的能力。

(二)兴趣狭窄,行为刻板重复

自闭症儿童常常在较长时间里专注于某种或几种游戏或活动,如着迷于旋转锅盖,或自己在地上转圈,喜欢看电视广告和天气预报,对有故事情节的动画片、儿童电视、电影则毫无兴趣。一些患儿坚持每天走同样的路线去幼儿园,如有变动就会有大哭大闹等明显情绪不满的反应。

(三)孤独离群,不与其他人建立联系

自闭症儿童喜欢独处,对父母没有依赖性,有些患儿在婴儿时期就有反应,不喜欢别人抱,在别人抱起时便会哭闹。他们的孤独还表现在对周围的事不关心,自己愿意怎样做就怎样做,毫无顾忌,旁若无人,周围发生什么事似乎都与他无关,很难引起他的兴趣和注意,不与他人产生目光接触。

四、当前孤独症儿童现状分析

班上有名孤独症孩子,叫小熊。他常常自言自语,说出的话全是动画片中的人物对白; 根本不愿意坐在座位上;还总是鹦鹉学舌,重复别人的话;教育训练时总是不配合,对其进行辅导,他们没兴趣。不是说什么都没有反应,就是对你是又推又躲,不听老师的话,孩子发展停滞不前。

孤独症孩子到底喜欢谁,怎样才能让他们喜欢老师,听老师的话?我通过网络,分析了孤独症孩子在情感上的亲近取向和与人交往中的一些表现方式。

(一)在家中,孤独症孩子最在乎的人是平时照顾较多的家人

不仅是对孤独症孩子生活上的照顾,还有的是学习上的教育与训练。孤独症孩子最怕谁也就最听谁的话,同时发现,最喜欢的人会不定期的产生变化,但是仍局限于身边的家人。

(二)在与人交往中无主动意识,不能与人交流

在班上是被动接受后才有反应。否则不能与人交流。说明孤独症孩子很难与自己不亲近的人产生主动的语言交流,与陌生人交流无防范意识,或是直接忽略。

(三)在学校,孤独症孩子喜欢的是老师

由于与老师接触的时间多,随着时间的加长,孤独症孩子多数能将老师等同与家中的亲人。尤其是带班的年限越长,孤独症孩子越与老师亲近。

(四)对于校园生活孤独症孩子是喜爱的

通过观察发现孤独症孩子喜欢上学,有愉快的情绪体验,在家愿意和家人说要到幼儿园玩。

五、如何对孤独症儿童进行干预治疗

孤独症孩子上学之前一直由父母照顾,他们的的行为带有明显的感情色调。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联系是一种情绪调节鲜明的行为系统,它表现为孩子与经常接触的特定对象之间的感情连结,称为感情依恋。感情依恋经常发生在父母与孩子之间,这种感情联系既有先天基础,又在后天环境中发展形成。刚开始让孤独症孩子接受老师是很难,但是只要让孤独症孩子感受到老师对他们象父母一样的关爱,我们就能赢得孩子的心。只有这样,才会让孤独症孩子从内心里接纳老师、信任老师;只有这样才会听从老师指令,接受教育训练,建立初步的上学、学习意识。

(一)关注孤独症孩子的注意,才能寻求到孤独症孩子的注意

孤独症孩子基本都有一个自己的兴趣爱好,老师关注到他们的注意力在哪里,就能走近孤独症孩子,得到孤独症孩子的注意,直至走进孤独症孩子的心里。孤独症孩子好像都有一个强项,有的喜欢弹琴,有的喜欢听音乐,有的喜欢玩电脑游戏,有的喜欢吃梅子,还有的喜欢画画。我们要掌握他们的强项内容,把它作为帮助孤独症孩子建立正确行为的一个有力的强化物。通过外源性奖赏来激发孤独症孩子改变自己的行为,建立能在班级中获得大家认可和得到赞许的行为。

小熊是一个非常爱干净的男孩,只要手上有一点脏,就撕手纸擦手,常常一卷纸一天不到就没有了。纸篓了扔满了纸,让他去倒掉,他根本不理你。而当我带领孩子玩电脑游戏时,立即凑过来,并在一旁说:“加油!”于是我问:“想玩游戏吗?”他不直接回答,只是说游戏的名称。到了做值日的时间,我把他带到电脑跟前说:“如果你把垃圾倒了,就给你玩游戏。” 小熊不情愿的走过去,看着手说:“脏死啦!”“倒完垃圾去洗手。你不去,我请别人玩电脑了。”过了一会,小熊小心地用手拿住纸篓,下楼去了。回来检查了他的手后,立刻让他玩游戏,小熊边玩边不停的说着,好像很开心。我也经常收集一些小游戏让他的父母带回家给他玩。如果在家里不听话,爸爸就会说:“到学校我要告诉黄老师!”小熊会马上按父母的要求去做。可见,老师在孤独症孩子的心中还是有位置的,正因为他喜欢老师,才不愿父母在老师的面前说他不好。

(二)师生间亲切感人的情感交流,让孤独症孩子感受老师的爱,体验老师的爱,接受老师的爱,学会回应老师的爱

爱的教育,依恋的转移并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单纯性的谈话,短暂的接触起到的作用并不大。要想改变孤独症孩子,必须要让他们的心灵受到震撼,要让点点滴滴的感动,吸引他们去喜爱老师。从最初的触摸,轻轻的拥抱,耐心亲切的话语,到不厌其烦的一口一口为他们吃饭,清理身上的大小便。通过对他们无微不至的关心与帮助,让他们对老师有感觉,愿意跟着老师走,牵老师的手,亲近老师,从心里接受老师。对此老师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能因为孤独症孩子的种种怪异而嫌弃忽略他们,而是用一颗真爱心接纳包容他们的种种与众不同,真心接纳他们,在班级中做到用心观察,用心体会,用心沟通,用心训练。

刚入园在小班时,他总喜欢站在窗台旁边,对着阳光看自己手的影子。穿不住鞋子和袜子,经常脱了在教室里乱扔。中午吃饭要人喂,上厕所要老师强制拉着去。不让别人碰他,否则又踢又抓,一定要报复后才会停止。他刚入园时,在一次给他穿好鞋袜后,我向对待其他孩子一样,轻轻拍拍他的腿说:“不要再脱鞋子了。”还没等我站起来,他就突然用脚踢我的腿,用手抓我的脸,我一下子蒙了,“这孩子怎么这样?”好长一段时间我不知道如何接近他。出现转机是在一次帮他清理身上的大便。由于大便弄在身上,他站在教室里动也不动,谁拉他都不走。我对他说:“不要紧,老师带你去洗。”他突然眼圈红了,在被我拉住手后,竟然顺从地跟着我走。在清洗过程中也不乱动,也不发脾气。当听到我说:“好了,我们走吧。”他竟然冲着我笑了。从那次以后,我发现他愿意与我对视了,虽然时间很短,当次数却在增加。每看到这种情况,我总是蹲下来,微笑着指指脸,喊他:“亲一个。”还经常逗他玩,挠痒痒,让他开心地发出“咯咯咯”地笑声。在拥抱、亲吻、细心呵护的多次感动中,我打开了他封闭的心灵,并让他感到上学是快乐的,老师喜欢他。接他的外公说:“每天一吃过早饭,小熊就要下楼上学,不然就发脾气了。”

(三)老师多与孤独症孩子语言交流,使孤独症孩子能听懂老师的语言指令,能按老师的要求去做

虽然多数孤独症孩子都没有主动性语言,但是他们有一定的语言理解能力。跟他们把要求慢慢说清楚,让他们理解老师的意思,按老师的话去做。经常与孤独症孩子交谈,讲些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对于孩子好的表现,多夸奖,多奖励。也可经常问一些简单的问题,孩子只需用“是”、“好”或一些简单的短语回答。发展孤独症孩子的倾听、理解能力。为了让小熊开口,费了好大的力气和耐心。

(1)在激励下开口

刚开始时,每次当他想要一样东西的时候,我们总是不厌其烦地教给他怎样说,要是他不开口我们就不给他拿,每当这时,他总会先用委屈的眼神看着我们,然后会在地上打滚或地哭闹不止,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常常是狠心地不理他,假装没有看见。一遍不说,我们再一遍又一遍的重复,直到他说出我们的话,我们才满足他的小要求。在这些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他特别的喜欢吃巧克力,每次一提到巧克力,他就能分外的合作,于是,巧克力的诱惑,使他减少了许多哭闹的机会。现在,每天都能听到他与我们打招呼的声音了,虽然有时候还需要一些提示,但大多数时候能主动的向我们问早,问好了;能主动到老师身前说小便了;能听懂一些简单的指令了:如到盥洗室小便,洗手;能在离开自己的位置时,将小椅子放好;能和大家一起排队外出了。

(2)在游戏中对视 迷茫的眼神总是让我无法捉摸,不能从他的眼睛中发现他的兴趣点,于是,怎样能进行眼神的交流,使我想到了很多的游戏;比比谁的眼睛大;我眼里的小熊;我的眼睛在干嘛;等等。这些都让他开始逐步的学会了看着我们的眼睛说话了。现在每次问他问题时,他都会先看着我们的眼睛,指着眼睛,说:小熊在这里,小熊在笑。逐步的,在他调皮时喊他,他基本都能转过头来看着我们的眼神。每当我们看着他笑时,他也会看着我们笑,每次,当我们用严肃的眼神看着他时,他也会在下意识的情况下,暂停一下自己的调皮行为了。

(3)一对一的空间,依恋情感的建立

对于小熊而言,学习动机的培养,不能像正常儿童一样,需要因材施教。由于他对巧克力特别钟情,使得巧克力变成了我们的“武器”,在每次的集体活动中,只要他能坐在座位上不随意走到,就可以得到一块巧克力的奖励,就这样,他在座位上的时间也越来越长了,不再像以前一样满教室的跑动了。虽然在集体活动中,他已经慢慢习惯不乱走动了,但他的学习意识薄弱,基本只能是像一个小木偶似的,无意识的在活动中发呆。对他的教学活动,在集体生活中并不能实施,只能一对一的进行。在这样的情形下,我们也有了惊人的发现,他的记忆力超强,每次教他一首儿歌,只需要一到两遍,他就能完整的说出了,他还能背诵许多的唐诗。针对这样的一种“特长”,我们常常会给他单独的“开小灶”,利用一些空闲时间与他进行单独的教学与交流。但也发现,他对歌曲还没有任何的兴趣。这些还待逐步改变。

(四)与同伴的结对式帮助,形成良好的一日常规习惯,融入到班级集体中

班级中除了老师以外,更多的就是孩子。孤独症孩子最重要的学习发展途径是与同伴交往,有自己的同伴,发展他们的交往语言,获得符合常规的行为。但是孤独症孩子最大的弱项就是“不主动”。他们不会主动去与同伴说话,牵同伴的手排队,邀请同伴一起做游戏,只能是同伴去主动找孤独症孩子。于是我在班上开展了“一对一,我是小老师”结对互助活动,请班上同伴当小熊的“小老师”,帮助他。在“小老师”的带动下,他的一日常规逐渐形成,同时也与同伴有了密切的接触,同伴之间的友谊在慢慢建立起来。

六、反思 虽然孤独症孩子接受了老师的亲近,与老师建立了良好的依恋情感,为什么自身的发展还是不明显,身上的刻板行为还是时有出现。能按老师的指令完成任务,质量却时好时坏。教育训练中孤独症孩子的情绪反复波动大,对学习排斥,对玩,吃东西兴趣浓厚。在今后的教育教育中我们还要注意:

从老师自身看,要主动更新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科研理论水平。对于孤独症孩子的教育训练是一个艰巨且周期长,见效慢的工作,老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强烈的责任心和不断钻研的进取心。

从孤独症孩子的发展看,孤独症兴趣非常狭窄,刻板行为多,一旦其固定的生活格式或环境受到破坏和干扰,不仅难以适应,而且会感到极大的不安和烦躁。老师要注意孤独症孩子的情感变化,把握住好教育时机。要发展孤独症孩子的语言,改变他们的无主动语言的状态,从基本的问好、应答等方面,让孤独症孩子向我们展示更多的闪光点、精彩的一面,获得更多的积极情感体验。

从班级管理看,孤独症孩子实现的管理是被动的,他们需要老师、同伴的帮带作用下才能适应和遵守一些日常的行为规范。要想让他们实现自我管理还很难,因为他们的主动意识还很薄弱,这也是今后的教育训练方向。在班级活动中,孤独症孩子没有主动参与意识,要利用他们的强项去与人合作交流。

第二篇:老师如何与孩子沟通

教师如何与孩子沟通

熊廷香

积极聆听 听学生讲话时心不在焉,三心二意,往往是师生沟通失败的重要原因。良好的沟通,需要耐心的聆听对方,了解他心中的感受。教师对学生的积极聆听的态度,可以使学生觉得受到重视并肯定自己的价值,要避免当学生在讲话时,急于表达自己的反应,后注意力不集中在对方的讲话上,打断学生的讲话等。然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例子: 学生:英语对我而言太难了。老师:英语并不难学,你的问题是,第一次遇到困难你就放弃努力了,现在再试试看。这是教师与学生在沟通时不愿意先聆听,急于将学生本来自己需要去解决的问题归结到自己马上要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答案上,这就导致了师生沟通的败笔

一、爱心是基础。

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好孩子。”我非常欣赏这句名言,在教育工作中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习,而且还关心他们的生活,做他们的知心朋友。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的爱心能驱使教师以最大的耐心和韧劲克服教学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挖掘自身的潜能,教师的爱,对学生的发展也是一种巨大的动力,有了这种爱,师生之间才能建立起感情,才能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亲近感和仰慕心理,从而把这种情感迁移到教师所传授

二、委婉

在师生的沟通中,教师的话虽然完全正确,但学生却因为碍于情感而感到难以接受,这时直言不讳效果一般就不好了。如果把话语磨去一些“棱角”,使对方在听话时仍能感到自己是被尊重的,也许就能既从理智上,又在情感上接受老师的意见了

三、教师体态语的应用

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无意识的做着体态语的沟通,而平时大部分的时间教师与学生交往接触瞬时,他们的体态语也是无意识的。一个年轻的女教师容貌秀美,声音柔和,会增强她对学生的亲和力;而身材高大,留着小平头的中青年男教师很容易让学生畏惧;一些白发苍苍的老教师也许受到学生更大的敬重。当然教师的体貌特征主要是天生的,教师博得学生的信任和爱戴最根本的一点还于内在的学识修养。在体态语的应用中,最常用的是眼神的运用和面部表情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且是道德的引导者,是思想的启迪者,是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是情感、意志、信念的塑造师。教师不仅要传授什么知识,而且还要知道怎样传授,知道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正确处理师生关系,有技巧性、艺术性的师生沟通方式,是每位教师所必须具备的。

第三篇:孤独症与心理理论

课程名称: 心理卫生学 论文题目: 孤独症与心理理论 教师评语: 2014年 6月

孤独症与心理理论

摘 要 文章首先介绍了孤独症的定义和其临床表现,然后介绍了关于孤独症的成因中的一种假说——心理理论假说,心理理论假说认为孤独症儿童的症状是由于心理理论能力的缺陷。并且介绍了心理理论假说的临床应用以及对其的质疑。

关键词 孤独症,心理理论,范式,临床应用,质疑。孤独症的定义

孤独症(autism,又称孤独症),是一种由于神经心理功能缺陷而导致交流、社会交往与行为三方面同时出现严重障碍的综合征,是一种发育障碍。孤独症的患病率报道不一致,但一般认为约为儿童人口数的2~5/万人,男女比例约为3比1到4比1,女孩的症状一般比男孩严重。

1.1 孤独症的临床表现 孤独症的症状涉及层面极为广泛,包括情感、认知、社交及适应行为在内等多方面异常。并且,症状的轻重程度差异很大。症状轻者的社会交往、语言及行为等的异常都不明显,有时甚至很难被认为是疾病,更像是性格问题。症状重者出现多种心理功能的损害,但一般不会出现妄想、幻觉以及思维散漫等精神分裂症症状。孤独症患者与他人(包括他的父母)不够亲密,并且对人情温暖,甚至母爱,反应冷漠。患者的言语及非言语的理解能力差。语言表达能力缺乏,常有模仿性言语并且语意不清,无法正确理解词性,并且错用代词、名词或动词。症状严重者的语言能力发育明显的迟滞,有的甚至不发育,语义形成的能力低下,有些患者甚至会使用仅有其本人才懂得的词汇。在行为举止方面,经常出现刻板行为、奇异行为、仪式样动作、自伤、自残性等行为。患者有时会对某一特定的物体表现出特殊的依恋,甚至不许其他人触及。患者通常情感淡漠,但是有时候也会情绪反应过度,尤其是别人动了他所不许动的东西的时候,情绪可能会异常冲动。患者认知功能存在障碍,表现为抽象能力、整合能力及衔接概念的损害。患者还多出现神经功能受损的症状,如嗅觉、触觉和味觉的异常,以及听觉或视觉加工能力发育不全。此外,有15%~50%的孤独症儿童伴有癫发作。一般来说,大多数孤独症儿童智商都很低,但也有些患者却在计算、音乐、绘画等方面有着超常的能力,这类患者被称为“高功能孤独症患者”。孤独症发病于3岁以前,在婴儿早期已经有症状,只是症状不易被察觉,家长们往往不能及早发现。其症状随着年龄增长可渐渐地自行改善,但是其病程发展并无规律性。患者通过系统的特殊教育和行为训练,有2%~15%的患者认知能力和适应能力可接近于常人,生活能自理,但却仍存在一些言语表达障碍刻和板行为等表现;此外,不愿与人接触、性格孤僻的特点则不易纠正。孤独症的心理理论

研究者们已经提出了许多理论和假说,试图从基因、神经基础和意识等各个角度解释孤独症的言语、交往能力、社会功能以及想象能力的损伤。心理理论假说便是其中之一。所谓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 ToM),也成为理论论,指的是个体理解自我和他人的愿望,意图和信念等心理状态,并依此对行为做出解释和预测的能力。它对人类个体的正常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心理理论假说被认为是了解孤独症的一个很好的心理学途径。

2.1 孤独症患者的心理理论缺陷 对于正常的儿童来说,如果在四岁左右能够通过关于心理理论的一级误念任务(first-order false belief task),就说他们已经具备了心理理论。然而当采用相应的任务对孤独症儿童进行测试时,却发现他们大都不能通过。有一些研究者以孤独症儿童与正常儿童为被试,让被试接受龚氏非文字智力测验及“意外内容任务”、“意外位置任务”和“外表-真实任务”三个心理理论的测验任务。(杨娟,周世杰,2007)发现了孤独症儿童的心理理论的发展水平远落后于同龄的正常儿童,即存在严重的心理理论缺损。2.2 心理理论的研究范式——标准错误信念任务 信念,是“人们对世界的心理状态和态度,即人们关于某个事物是正确的思想”。从信念和外部世界的关系看,信念其实就是对外部世界的表征。那么,对外部世界的表征可能是正确的(即真实信念),也可能是错误的(即错误信念)。于是,研究者们将对“错误信念”的理解能力作为孤独症儿童是否拥有“心理理论”的标志。以下介绍两个错误信念任务,其它的有关孤独症儿童的心理理论研究的任务大都是根据这两个早期经典范式改编而成。所以,这两个任务被看做是标准错误信念任务。一类是Baron-Cohen设计的意外地点(unexpected location)故事,也被称为“Sally-Anne”任务。内容是:向被试介绍两个洋娃娃,一个叫Sally(她身边有一个篮子),另一个叫Anne(她身边也有一个盒子)。Sally将一个小球放到篮子里,然后用一块布将篮子盖上,然后离开。之后,Anne把球从篮子里拿出来放在盒子里。最后,Sally回来了。让被试回答问题:“Sally会到哪里去找她的小球?”。实验选取了20名孤独症儿童、27名正常儿童和14名唐氏综合症儿童。结果发现,80%的孤独症儿童无法通过上述错误信念问题,即使他们的心理年龄高于另外的两个控制组。第二类标准错误信念任务是意外内容(unexpected content)。在Perner等的研究中,实验者先向被试呈现一个普通的糖果盒,然后问被试:“你认为盒子里面装的是什么?”被试一般都回答:“糖果”。然后让被试看一下盒子里面的东西,让他/她知道盒子里装的实际上是铅笔。接着实验者问:“假如其他孩子没有看过盒子里面所装东西时看到这个盒子,他会觉得里面装有什么?”结果发现,4岁以上正常的儿童能正确地回答是糖果,而孤独症儿童却不能正确回答,他们似乎不能理解仅仅看到盒子外表的人会认为盒子里面装的是糖果。2.3 心理理论的临床应用 由于孤独症儿童的心理理论具有缺陷,所以有些研究者想通过对孤独症儿童的心理理论进行训练来改善其症状。Hadwin 等(19 97)对孤独症儿童进行了关于心理理论的训练,考察这类训练是否能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机能。这些训练由三个方面组成,即对情绪、信念和假装游戏的理解。研究结果发现,孤独症儿童接受这些训练后,确实通过了有关情绪、信念的理解测试。然而,他们的社会交往技能却没有显著的改善,尤其在如何保持一个话题,和对心理状态词汇的应用都没有显著的改进。Chin & Bernard(2 000)认为,虽然这些儿童经过心理理论训练后,通过了心理理论测试,但他们有没有真正理解了其他人的心理状态是存在怀疑的,也许被试在训练中学到的是心理推理技能,或是正确回答问题并不依赖于对心理状态理解的策略,所以没办法应用到日常的社会生活中去。于是,他们从训练孤独症儿童的谈话技能入手,检验其是否能提高他们运用言语进行社会交流的能力,和在心理理论中的标准错误信念任务的测试成绩有无随着谈话技能的提高而提高。他们训练五岁11个月、七岁5个月和七岁9个月三个年龄段的孤独症儿童。研究发现经过训练,被试在“兴趣共享”的时间与谈话中的反应恰当的频率都很大程度地增加了。通过训练,被试回答问题的次数、连续的话语增加了,不清楚的话语、无任何反应的次数减少了,目光接触增多、并且能够轮流说话。然而,在相应的误念任务测验中被试仍然失败了。虽然这个实验使用的样本数较少,但其结果仍然表明了对孤独症儿童谈话技能的训练确实有利于其社会交往能力的提升。上述两个研究证明,对孤独症儿童的心理理论能力的训练具有一定的效果。早期的心理理论训练和干预有助于孤独症儿童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中,促进他们与其他个体进行社会交往。质疑 虽然孤独症的心理理论假说得到许多实验结果的支持,但许多研究者对理论也存在质疑。主要有神经科学的质疑和现象学描述的质疑。3.1 神经科学证据对孤独症儿童的心理理论缺陷说的质疑 孤独症儿童的心理理论缺陷说受到了神经科学的质疑。例如,心理理论在元理论的预设中将“理论”作为心智阅读唯一途径首先遭遇到来自神经科学的证据的挑战。对镜像神经元的发现质疑了传统心理理论任务中的理论中介性预设,Sripada和Goldman认为,我们无需通过复杂的推论来理解心理,因为镜像神经元是进化赋予我们对心智阅读的快捷通道,它通过“无中介共鸣”(unmediated resonance)就能完成心智阅读。此外,对镜像神经系统的成像研究证明,颞上回与顶下叶分别负责对他人与自我心理状态的解读。再次质疑了心理解读与理解其他物理规则在机制上的一致性。

3.2 现象学描述对孤独症儿童的心理理论缺陷说的质疑 按照理论论的理解,我们对心智的理解与基于逻辑与规则的推理类似,他人作为一个无法直接观察到的黑箱,对其心理状态的推测必须借助理论才能进行推测。然而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理解他人行为时并不首先尝试将其放置到一定的因果规律中进行推理。就像我们几乎从未依据因果规则去推测那些在大街上遇到的或与之交谈的人们是否具有心理状态。这一深层的确信远远超越了我们对科学假设的信念,并且这种信念不应因其缺乏理性而遭到拒绝。结论

孤独症是一种严重的早期发展障碍,其临床症状包括情感、认知、社交及适应行为在内等多方面异常。心理理论假说作为其解释之一,认为孤独症患者存在心理理论的缺失。心理理论的主要研究范式是标准错误信念任务,该理论在临床上也具有一定的应用。然而,其理论基础却也受到了一定的质疑。

参考文献

autism.International review of psychiatry,11(4), 325-334.Frith, U.(1997).The neurocognitive basis of autism.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1(2), 73-77.Perner, J., Frith, U., Leslie, A.M., & Leekam, S.R.(1989).Exploration of the autistic child's theory of mind: Knowledge, belief, Premack, D., & Woodruff, G.(1978).Does the chimpanzee have a theory of mind?.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1(04), 515-526.Saxe, R., Carey, S., & Kanwisher, N.(2004).Understanding other minds: Linking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and functional neuroimaging.Annu.Rev.Psychol., 55, 87-124.Tager-Flusberg, H.(1999).A psychological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the social and language impairments in Wellman, H.M.(2011).The child's theory of mind.and communication.Child development, 689-700.ZahaviD 著.蔡文菁译.主体性和自身性—— 对第一人称视角的探究.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251,263,280-281 陈巍, & 郭本禹.(2011).自闭症儿童缺乏 “心理理论” 吗?——基于神经现象学的解读.中国特殊教育,(3), 31-35.李瑞锡, 江开达, & 彭裕文.(2010).孤独症研究新进展.复旦学报(医学版),31(1), 110-115.莫书亮, & 苏彦捷.(2003).孤独症的心理理论研究及其临床应用.中国特殊教育, 5, 75-79.王辉, 李晓庆, & 李晓娟.(2009).国内孤独症儿童评估工具的研究现状.中国特殊教育,(7), 54-59.王益文, & 张文新.(2002).3~ 6 岁儿童 “心理理论” 的发展.心理发展与教育,1(11).杨娟, & 周世杰.(2007).孤独症和正常儿童心理理论能力比较.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1(6), 366-369.邹瑾, 王立新, & 项玉.(2008).自闭症心理理论研究范式的新进展——“思想泡” 技术的运用.中国特殊教育,(2), 56-59.

第四篇:培养孩子

让童年弥漫着书香

你的孩子今年多大?2岁?4岁?6岁?他看书吗?先别急着摇头。如果我们说下面这些行为也和儿童阅读有关的话,相信你的答案会有所不同——

扔书

很多家长都经历过类似的事件:孩子看见书就闹着要;交到他手里,眼都不眨一下就扔到了地上;不捡,他就哭;再捡,他再扔„„扔得自己喜笑颜开,扔得大人哭笑不得。撕书

这也是很多父母头痛的问题之一。不管你是多少钱买回来的书,孩子没看两眼,但只要兴致来了就开始撕,嘶拉嘶拉地只管好玩。又不见了几十上百元?那是你的事。

说书

有的孩子很喜欢讲故事,还缠着大人听他讲。没看过书的觉得他讲得活龙活现,但看过这本书就会清楚:书上根本不是他讲得那么回事。说他是睁眼瞎不太公正,他明明在盯着书讲;可是内容呢?完全要看他想到哪里、编到哪里去了,跟书上可以一点关系也没有。倒着看书„„

还有的孩子倒是不爱讲给别人听,而是习惯自己一本正经地捧着本书“攻读”,口中往往还念念有词。可是走过去望一望书本常让你啼笑皆非:他可能整本书都拿颠倒了,却一样“读”得津津有味„„

诚如之前所言,这些每天都在你我的孩子身上上演的行为的确都还不是看书,只是和阅读“有关”而已。但是,它们又的确已经是看书的开始—至少,孩子们已经或者正在通过这些行为爱上图书,这是最初的兴趣,也是最弥足珍贵的。

既然孩子天生对书本有浓厚的兴趣,为什么长大后对书的喜好却大相径庭呢?我们做家长的是否做错了什么?错过了什么?正确的做法该是怎样?

观点:将兴趣变成一生热爱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儿童一出生就具有对书本天然的兴趣。国内外众多研究者的研究成果也告诉我们:孩子从出生起就应当并且可以开始阅读;3-8岁是儿童学习阅读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儿童需要养成阅读的习惯,形成自主阅读的能力,从而将阅读的兴趣转变成一生的热爱。美国甚至为此成立了国家研究院早期阅读教育委员会,提出了“早期儿童阅读教育目标”,分别对0-3岁、3-4岁、5-6岁儿童的阅读能力发展提出了要求,在美国社会以及其他国家教育界引起了极大反响。

看起来,开发早期阅读的确是件值得投入时间、金钱和精力的大事。学理层面上的意义姑且不说,从实际生活来看,它至少有以下3大看得见的好处:

1、找到知识钥匙

我们一向鼓励孩子提问,并主张家长积极、耐心地回答这些问题。但家长的精力乃至水平毕竟有限,这时候让孩子向书本发问也许不失为良策,因为书本才是打开知识宝库的万能钥匙。而且,与家长张口就来的回答相比,孩子对于自己查阅书本找到的答案印象会深刻得多。

2、熏陶写作能力

不少孩子到了小学、中学,开始学习写作了,才发现或抓耳挠腮不懂下笔,或笔下文字味同嚼蜡。但幼年时就博览群书的孩子则不同,甫一下笔就如有神助。原因很简单,文字对他来讲早已驾轻就熟,各式修辞、描绘手法不过是童年经验的再现而已。

3、解放家长时间

很多家长都曾经因孩子无穷无尽的精力而应付不暇、烦恼不已。如果你的孩子习惯阅读,这种现象将自动消失:你不用再全天候地陪伴他,他已经找到了比你更好玩的朋友—而且,只要你把好关,这个朋友绝不会把他带坏。

除此之外,一个爱上读书的孩子还有很多其他的过人之处:比如他会有一种不同常人的儒雅气质,他何时何地都不会孤独,他的人生会比很多人多彩,他的思维也会因阅读受到不少额外的训练„„总之,热爱阅读、良好的阅读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是在现代社会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其实,这些好处在很久很久以前,就为犹太人—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知道了。据说犹太人在孩子出生后不久,就会将《圣经》涂上蜂蜜给孩子舔,目的是让孩子从一出生就感觉到书是好东西,从而养成一辈子爱读书的习惯。

你呢?你为孩子做了些什么?蜜糖不一定要买,但以下三方面的功课必须做足:

1、保护引导

孩子的很多兴趣稍纵即逝。就拿上面罗列的四种孩子的表现来讲,家长的应对、处理一定要聪明、妥当:

A、扔书

这个过程除了可以锻炼孩子的肌肉力量以外,还是孩子对于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早期试探:扔下去—捡起来—再扔下去—再捡起来„„孩子希望看到这种因果可以不断持续下去,直到他疲倦为止。家长别嫌烦,陪他玩,过程中记得抓住一切机会翻开画书内页,向孩子展示里面绚烂的色彩,以引起阅读的兴趣。

B、撕书

这个过程一样可以锻炼孩子小肌肉和关节的灵活性。有些书你还有用,有些又太贵,就这么撕掉谁都心疼,但明令禁止又会剥夺孩子发展的机会。建议家长可以将自己的、贵重的书籍收藏好,同时提供一些廉价的书报给他撕,最好还是好撕的、不会因为页角太硬、太锋利而割伤孩子手指的那些。同时一定记住:为免孩子的兴趣仅仅停留在破坏,孩子撕完以后你可以带着他一起重新装订,甚至可以重排故事顺序,做一本属于自己的小书。

C、说书

喜欢“说书”的孩子多数也爱听故事。煞有介事的讲述不过是对成人世界的一种模拟,但因为阅读、理解和口头再现能力都有限,尚无法讲到大人一样完整,只能做到形似。但就是这一点形似,孩子都已经投入了很多想像力和创造力。为保护孩子的积极性,家长应给予适时的鼓励和引导,切忌训斥孩子无中生有,因为这不是胡编乱造,而是想像创造。

D、倒着看书

也是一个模仿父母的例子。也许孩子觉得大人看书的样子很酷,也许他觉得这样做代表自己长大了。孩子选择摆一个读书的甫士来表示长大,总好过他学说粗话来标榜成熟。所以家长不应嘲笑,也不要简单地命令他将书掉转过来,而应首先赞赏他的热情,夸奖他的姿势很像那么回事,然后找个时机引导他发现自己的错误:不识字的孩子看不出文字的正反,但应该可以发现图画与现实生活中的正反不同。

2、以身作则

家长在埋怨孩子不喜欢读书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自己一年下来又能读几本书呢?忙会是一个原因,没有读书的习惯恐怕也不能排除。但为了孩子将来的成功,您是不是可以改变一下自己呢?就算真的忙得不可开交,平日看电视的时间总有吧?拿一点出来设定一个读书时间;自己真的看不进书去,买本家庭教育或消遣类的杂志读读,就是看看报纸、当当陪读也好:一家三口人手一卷,那种安谧、祥和的氛围,会成为孩子一生中永不磨灭的回忆。

3、创设环境

有人说过,一个人的家里有没有书柜、书柜有多大,可以看出这个人的品位。同样道理,你的家里案几床头,书本是否随手可取,也可以看出你的孩子能够受到多少书香的浸染。由兴趣而生的阅读应该是一件自然、自主、快乐无比的事情,所以我们不能硬把书本塞进孩子手里。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创设一个便利、愉悦的环境,对孩子做出积极的暗示,让孩子自然、自觉、自主地阅读。

比如在家中,可以考虑为孩子度身布置一个阅读角,温馨、洁净、明亮,书本散布四隅,让孩子置身其中便手不释卷;出门去,也应尽量寻找一些适宜读书的环境。能去图书馆当然好,就算在野外也没有关系—在树林中挂起一张吊床,再随手丢给孩子两本书(当然你得记得带),他自己看也行,你来“照本宣科”地朗读不错—当家长你称职,遣词造句还是作家们厉害„„

有了你的引导,有了你的垂范,有了你创设的环境,哪个孩子还会吵着嚷着要看电视、打游戏机!把这种兴趣变成一生的热爱,自然水到渠成。

我们都听说过拔苗助长的故事,我们也都清楚儿童发展有自己的规律和局限。所以在早期阅读问题上,在做到以上三点之后,我们还必须谨记“按部就班、量体裁衣”。

让宝宝愉快地上幼儿园

我家贝贝现在快三岁了,她从一岁三个月开始上托儿所,两岁三个月转到另一间大幼儿园,两岁半开始整托,一直都很顺利。很多妈妈都发愁孩子不愿意去幼儿园,总是问我用了什么好办法,其实真没什么特别的。

在准备送孩子上幼儿园前一两个月,我们就常跟孩子提起幼儿园,说幼儿园有好多小朋友,大家可以一起玩;带孩子出去玩滑梯了、秋千了,包括商场里她喜欢的一些玩具,总是告诉她幼儿园都有,借机宣传幼儿园的好处,并且事先要带孩子到要去的幼儿园熟悉环境,孩子天性中喜热闹、爱模仿,看见幼儿园的小朋友一起做游戏,她会受到感染的。另外,还要给孩灌输一个概念:爸爸妈妈要上班,小孩子应该上幼儿园,所有的孩子都是这样的。

第一周上幼儿园,有的孩子会一开始就哭,有的则是头一两天新鲜,然后才发现白天要跟爸爸妈妈分开了,也开始哭起来。尤其是早上送到幼儿园的时候,孩子哭着抱着爸爸妈妈不放手,家长往往很心疼,不忍心离去。其实这时家长一定要狠下心来,到门口把孩子交给老师赶紧走,多数孩子在家长离去之后很快就会停止哭泣的,而越是看到爸爸妈妈孩子越不容易止住哭声。

在每天接孩子的时候,家长要及时向老师了解孩子一天的情况,请老师配合当着孩子多讲他的进步,家长随即将孩子每一个细小的进步讲给孩子熟悉的人听,当然也要当着孩子的面讲。听着别人夸奖自己,孩子心里也会很高兴,趁热打铁对他说:“明天再做到如何如何,妈妈还告诉大家表扬你。”

有些家长总认为让孩子上幼儿园是委屈了孩子,在见到孩子以后嘘寒问暖,过分亲昵,对孩子提的各种要求百依百顺,这样孩子会认为上幼儿园是爸爸妈妈对不起他,会想办法提出各种要求作为补偿。所以在孩子回家后不要问在幼儿园想不想妈妈、有没有小朋友欺负你、阿姨好不好一类的话,多问幼儿园的玩具多不多,好玩不好玩什么,嘱咐好家里其他人,尤其是长辈别觉得孩子上幼儿园就是受委屈,影响孩子的情绪。家长要保持平常心,接孩子的时候看见孩子脸上、身上带伤,千万别火冒三丈,要问清楚原因,还要及时向老师反映,教孩子打不赢赶紧跑到老师那里。

一般孩子上幼儿园会哭两个星期左右,家长在这段时间一定要坚持住,千万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样会使孩子的情绪更不稳定,甚至会造成前功尽弃。

个别的孩子会持续哭上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这时候家长要多跟老师沟通,了解宝宝每天在幼儿园的具体情况,比如跟其他孩子合不合群,能不能参加集体游戏,吃饭睡觉怎么样,从中找出吸引孩子的方面,想办法吸引孩子的兴趣。还要将孩子的喜好、特长告诉老师,请老师多照顾一些,在其他小朋友面前展示孩子的优点,树立孩子的信心。必要时可以给老师送点礼物表示谢意。

以上是我的一点经验之谈,希望大家的宝宝们都能愉快顺利地度过这段非常时期。

第五篇:培养孩子

培养孩子,可不仅仅是你一个人的事

孩子拥有沉睡着的能力,自己没有发觉,但会通过某种契机而觉醒,或通过某一途径而触发,最终开出美丽的花朵。带来这一契机也许是父母、老师,或者朋友。无论何时,能力终究会开花结果。自己的能力被他人引发出来,终有一天会给他人作贡献。

父母应努力理解孩子,全心全意为孩子每目的幸福而努力。育儿是非常具有创造性的事业。教师也应每日微笑面对孩子。每日在游戏中给孩子带来充实感,教师的事业也因此而高尚。我们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不懈努力,每日踏踏实实地生活,整个社会就会和谐幸福。我认为这种能力是“活跃参加社会的能力”。

现今,四所学校中就有一所产生了教学崩坏现象,即所谓的教室内无政府状态。儿童在集体内成长,因集体而成长,教育无法脱离集体而存在。只有父母、老师是无法培养孩子的。父母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行动中往往伴随着很多弊端,父母只重视结果,导致孩子感情上的压抑。

父母不快、失望时,把绝望、叱责毫不犹豫地加诸孩子的身上。眼睁睁地看着自己与孩子之间共同学习的机会不断流失。幼儿教育是一项事业,让每个孩子潜藏的学习乐趣和意愿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其原点是让孩子心灵美满幸福。

下载浅谈孤独症孩子与老师依恋情感的培养[大全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孤独症孩子与老师依恋情感的培养[大全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语文教学与审美情感培养

    浅谈语文教学与审美情感培养 摘要:审美教育是对学生学习教育中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教育环节。美是指生活中能让人赏心悦目的一切事物,包括主观存在和客观存在,而审美是人们......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情感美文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人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育,对日后孩子树立人生观,价值观有很大的影响。前两天一次偶然的散步,就碰到了有关教子的问题,作为一旁观者,也......

    英国老师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英国老师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文/樱桃欧美国家对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所作的一些努力令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羡慕,佩服,因为他们坚信,对孩子来说,没有什么比养成阅读习惯更终身受用......

    毕老师教你怎么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作为家长当然希望自己的孩子有责任感,也许有责任心做不了多大的贡献,但是至少对家庭、对社会是一个有担当的人。但是怎么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很多家长却不知如何下手,下面毕老师就......

    幼儿安全型依恋的培养研究论文

    一、幼儿依恋的意义依恋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个体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系。它不仅是个体归属感、安全感、信赖感、亲切感形成发展的基础,而且也是道德人格发展形成最重要的基础。同......

    青春依恋与共青团情结五篇范文

    青春依恋与共青团情结 收藏 分享 2010-4-28 17:50| 发布者: | 查看: 554| 评论: 0|原作者: 吴向东不时,在公交车上,身边相遇50岁开外的站客,自己总是下意识地起身让座。后来与......

    寓情于教,培养老师职业情感[范文大全]

    寓“情”于教,培养教师职业情感 松原师范学校 聂旭东 中等师范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核心是师德教育。而培养和激发中师生热爱教师职业的思想情感是师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如何培养孩子的情商与智商

    如何培养孩子的情商与智商 冰姿舞私语: 孩子是家长的寄托和希望,每当节假日,看到有些家长为孩子忙碌不停,操劳得很。让孩子参加各种学习班,兴趣班。有的孩子确实比平时上学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