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校信息化应用情况(范文)
2012年度学校信息化应用情况
学校教育的现代化过程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信息化学校的建设过程。面对信息浪潮的冲击,学校领导立足全局,用前瞻性发展的眼光,积极地把信息化建设引入学校重点工作,以信息化手段服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信息化管理服务小学教育教学研究和质量监控,以信息化平台服务于学校教师,高效有序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构建学校教学资源库
学校利用业务学习时间和暑期的全员培训时间对教师进行信息化的培训,要求教师把学校举行的各类赛课活动中的教案和课件都通过区的数字校园发到平台上的相关资源中,通过这一年来的构建与充实,在区数字平台资源中已经初步形成我校自己的资源库。该资源库以课件素材、学科教学内容、教学参考文献和教师们制作的优秀课件为主,它实现了资源、智慧的共享,为教师提供备课参考和制作课件素材,为学生课外学习提供丰富资料。
二、运用区网上教研平台进行教研和培训 学校重视网上教研平台的培训与使用,今年我校开展的读书论坛、课题研究,以及各学科的磨课评课等,都尝试使用网上教研平台来进行,平台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虚拟的信息交流空间,使各方面的教育信息能够在网上碰撞,通过跟帖,使教师在校外也能感受教研气氛,发起人在平台上发表教学的设计思想,同学科的老师可以随时对其进行评价,这样的教研活动不受时间、空间限制。通过网上的教研活动,把教研延伸到无限的空间,丰富了教研的内涵,为教师开展多样化的学习交流创造了环境。如今,我校大部分教师都能自觉的参与网上教研,都能主动对其他教师所发的信息进行跟帖评价。
三、努力提高现代设施设备的使用效益,提高学生学业质量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对信息化有了更充分的认识。我校信息化建设大框架的搭建已初见雏形,信息化工作将走向精细化和专业化,教师的思想、观念逐步跟上了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形势,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也进一步提高,使用资源并应用资源实现媒体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能力不断提高,一大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上半年我校陈帅老师的白板课获全国二等奖,教师们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已经成为了常态。形象新颖的互动多媒体教学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明显,今年区英语调研中我校学生的学业质量较上年有明显提升。
第二篇:学校信息化应用案例
学校信息化应用案例
近几年来,寿光市稻田镇王望初级中学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加大投入,无论硬件配置还是软件建设,都步上了新的台阶。早在2010年,就被列为“全国教育技术研究十一五重点课题《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区域推进策略研究》实验学校,被评为潍坊市数字化学校,潍坊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示范校。经过几年的努力,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已具备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一、学校信息化条件简介(1)完善校园网络。
校园网络是满足学校信息发展需求的必要措施。我校在十五期间已逐步完成了校园网的建设,目前,我校的网络改造工作已经完成,学校又配套完成了两个高标准微室,学生用机110台。所有交换机(学生机房、教师机房、行政办公楼)都进行了更换,同时,在教导处、图书馆、教技室设立了无线网络接入点,方便教师移动办公。每个级部增加了一台接入路由器,保证全校信息终端平稳接入互联网。更换了教师机房用机,为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改善了办公条件升级了学校网站系统,保证校园网平台安全有效地运行。
(2)推进班班通建设。
实现“班班通”使普及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必要条件。目前学校已为每个普通教室配备计算机、投影仪,并有七个班级配备了电子白板,从而真正实现了班班通工程,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提供了硬件上的保证。
(3)完善学校资源库建设。
学校资源库的素材分三部分,一是学校教师自行开发的教学软件,主要是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件,二是学校购买的教学软件,三是省教育厅赠送的与教材配套的课件。我们要求教师要积极应用学校资源库,每学期每位老师自己制作一个课件上传,充实学校课件资源库。
(4)加强校园网站建设。
我校网站集学校管理、信息发布、资源共享等多种功能一体的信息化运用的综合平台。学校信息发布,教学资源库,网上教研活动,教师与学生个人博客等都能在校园网站上找到,校园网站已成为教师学习的乐园,学术发展的平台,情感交流的园地,学校宣传的窗口,家校联系的通道。
二、学校信息化应用目标
1.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教学管理,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完善学校教育教学平台,建设具有校本特色的资源平台。规范备课、教案、课件、题库等管理,使老师间和师生间交流的网络化变为现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提高教师对信息化技术与资源的应用能力,让每一个教师能熟练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80%的老师能较好地运用“班班通”中电子白板的交互功能,以促进学生学习的提高。
3.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兴趣,启发创新思维,激发情感体验,以实现对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和优化。发挥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加快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开展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研究,提高学生的数字化技能。
4、进一步完善学校“班班通”建设和数字校园建设,完善资源应用体系,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形成知识和素材的应用平台。规范备课、教案、课件、题库等管理,使老师间和师生间交流的网络化变为现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5、利用信息化技术支持教研工作,实现远程培训与实时教研活动,让信息技术为教师教学研究服务。
三、信息化应用驱动策略
1、学校管理信息化:基本实现教育信息化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提升,体现人本思想,注重人的自主、自觉、自律和自我实现,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建立校园管理网络,学生管理、教师管理、校产管理等借助信息化平台,基本适应新的学校管理模式。
2、网站更新化:对学校网站进行定期的改版升级,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重组,在原有信息发布的基础上,开发视频点播、课件制作、网络办公、资源共享、家校互动、专题网站等一系列不同功能的平台,完善学校数字化教育平台的功能。同时对已有比较陈旧、老化的设备更新维护,确保数字化平台的稳定运作。
3、教师备课多媒体化:开展学校人力资源的信息化专题培训,结合软件和网络技术培训、使用为切入口,逐步提升教师信息素养,从教学设计、教学理论、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信息运用等多方面提升全校教职员工信息化办公的能力,提高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的水平。通过信息技术运用的专题培训,逐步改变观念、提升理念,为数字化校园打下坚实的基础。
4、家校联系工作的智能化:班主任和相关任课教师要利用“班班通”平台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让家长能了解学生在校表现,能了解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情况,能了解学校各项活动,增加家校联系途径。
5、校本研修发展化:校本研修作为推进和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式,利用信息中心的课程研修网、博客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在应用实践过程中,通过平台在学校教研组、备课组及教师个人层面的应用,探索学校网络环境下校本研修的应用机制建设,建立具有特色的在网络环境下学校校本研修的新内涵,最终促进学校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工作。
四、信息化实施的成效
1、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成绩明显。
学校创建了一流的信息化教学环境:所有教室、实验室均能联网,安装了电子白板或者投影设备,微机室、电子阅览室两个,所有任课教师均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千兆进校园”工程已顺利实施。学校的网站成为教师和学生学习交流的重要信息平台,“优教班班通平台”使用率纳入教师评估,网上教研开展成为常规,网上图书馆利用率高。
2.、培养了一支高水平的现代化教师队伍。
全校教师每个教职工都配备电脑,都会使用电脑,都会使用电脑进行网上教科研活动,所有中青年教师都会使用网页制作、flash、powerpoint、电子白板等软件制作课件,所有教师都会使用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活动,并能进行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几年来,老师们撰写信息化教学论文与课件、案例近百篇,有多篇论文获省、市、县奖励,本新当选电化教学能手三人,省级电教优质课一节,寿光市级电教优质课4节。
3、初步实现了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网络整合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为:“情境创设—→问题引领—→探究交流—→知能建构—→网络实践”。
4、促进了教研模式的优化与创新。网络环境介入教学过程,给教师教研活动方式带来了新的革命。网上教研、网上集体备课、教学资源共享、平台资源交互等方式,打破了时间与空间限制,比以往的传统教研方式更加灵活有效。
第三篇:学校信息化建设及开展应用情况
学校信息化建设及开展应用情况
随着信息化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推广和应用,学校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未来学校教育发展战略的制高点,成为学校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学校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教师的专业发展,终生学习和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技术支撑。我校按照“建设好,使用好”的目标,走出了一条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创新之路。
建设情况
如何让资金短缺的基层学校,尤其是资金严重不足的一所新建学校,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加速实现教学现代化,真正实现“三通两平台”。我们本着“明确目标,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以满足教育教学需要,满足教师、学生发展需要,满足学校现代管理需要为基本出发点,协商提出并形成了“多方参与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新机制”。
市、县教育局积极按照国家“三通两平台”的发展要求,把永昌七中作为信息化建设试点校。把校园网(校校通),班级多媒体(班班通)有效利用和连接起来,并顺利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人人通过渡。市、县教育局“三通两平台”工程和中国移动金昌分公司取得合作,得到政府、企业全方位的资金支持。学校极积响应市、县教育局的建设方略,配合移动公司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光纤宽带网络接入,建设信息化资源平台,实现互利共赢。
根据学校教育信息化的现状,本着“坚持质量一流、开放灵活、安全可靠、易于扩展”的原则,在市、县教育局和中国移动金昌分公司的大力支持以及学校自身的努力下,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完成以下七个方面的建设。
一、“班班通”教学设施建设。“班班通”是学校信息化资源获取与利用、终端信息显示的软硬件环境。学校建成 “班班通” 教学班58个,均配备计算机、交互式智能教学触摸一体机、实物投影等设备,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二、网络计算机教室和信息化教学办公建设。计算机网络教室不仅能够进行计算机常规教学,而且满足了学校规模培训的需求,全面提升培训效率,创造了一个实时的网络互动课堂。
建成标准化计算机网络教室4个,学生电脑280台,生机比达到9.4:1,为学生信息课的开设提供了保障。已配教师办公电脑180台,并全部接入互联网,师机比达到1:1。
三、互联网及校园局域网建设。学校采用光纤接入互联网,出口带宽达到100Mbps。每个办公室、教室、微机室都有网络节点,使教师办公、学生学习实现了网络化、数字化。满足了教师电子备课需要,实现了资源共享。2015年全省开展“一师一优课”活动以来,我校教师积极参与此项活动,在甘肃省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网络空间注册、开通率达100%。2016年底将对校园局域网进行升级改造,计划实现全千兆的局域网网路环境。
四、录播系统管理平台和录播教室升级改造建设。2014年学校建成多媒体录播教室1个,可实现实时直播,搭建了相互观摩借鉴的网络平台,达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2016年计划将完成录播系统的升级改造任务,确保实现双向、互动。
五、平安校园安保系统建设。根据学校综治安全需求,建成校园监控系统1套,采用标清摄像机,实现校园安全无盲区监控、网上安全巡查、报警处置联动、安全信息报告系统等功能。布控80个监控点,基本实现校园全覆盖,保障了学校安防。
六、数字资源库建设。学校通过自建和引进两种方式建设校园资源库,现有数字资源总量421.42G。自建资源包括优质课课堂实录16G,教师的优质课件、教案0.63G,并且逐年逐学期在不断增加资源量。引进资源量包括2014年引进数字图书404.8G,增加了师生阅读量、丰富了师生的阅读面。2015年又引进中学学科网17.77T的精品教学资源,极大的方便了教师网络备课、网络组卷等教学工作。
七、阅卷系统建设。2015年底学校购置了学科阅卷系统一套,不但确保了阅卷质量,减轻了教师负担,提高了教学水平,还实现了中、高考试卷模式的接轨,实现了数据共享。
使用情况
一、网络计算机教室的多元化使用
(一)上好信息技术课程。
我校共有计算机专业教师5名,学校按照课程设置要求,7-9年级全部开设信息技术课,每班每周1节。在落实信息技术教材的同时,每个年级补充相应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进行计算机应用技术培训。
教师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主导力量,建设一支适应教育信息化需要的师资队伍,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我们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学校所有教师都能熟练操作计算机,能从网上下载有关教学资料,运用软件制作幻灯片及运用多媒体开展辅助教学。通过不同层次培训,全校教师的信息技术综合素养得到不断提高。
(三)开展计算机应用技术竞赛。
充分发挥信息化设备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将信息化推进工作与“436”课堂教学模式有效整合,提升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定期组织教师参加课件制作、交互式白板应用课比赛、录像课等,将多媒体设备的使用情况作为对教师教学能力评价的重要要素,使教师成为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构建、学科整合的骨干,全面带动并推进了学校信息化建设。
(四)开展“电脑小制作”计算机兴趣小组大课间活动。将喜欢计算机的学生吸收进来,于每周四下午两节课后定期开展活动,提升学生的打字、电脑绘画、网页制作、软件操作水平,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二、录播教室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录播教室建成后,主要承担全校教师微课、精品课堂的录制、学科竞赛活动以及分年级专题活动的直播。录播教室的使用在具体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5年全省一师一优课评比活动中,我校有8位教师荣获市局优课评比
一、贰等奖,26位老师获得县局优课评比
一、贰等奖。2016年新一轮的一师一优课评比活动已启动,我校教师积极着手参与此项活动,部分教师已经成功录制典型课例和微课,完成了晒课任务。
三、多种资源库拓宽了师生的视野
学校电子图书库提供的电子书内容多样化,涉及的领域十分广阔,从小说、诗歌到农业、科技到娱乐、财经等,能很好地满足老师和学生的需求。中学学科网精品教学资源,极大的方便了教师网络备课、网络组卷等辅助教学任务的完成。
四、学校网站、qq平台、校训通及微信平台简化了信息的交流
学校通过校园网进行校内通知、新闻发布、教研交流、重大事项公示等。校讯通信息网络以及qq平台,方便了教师、学生、家长的互动交流,简化了常规教学信息的上传与下达。在完善更新学校校园网站的同时,申请微信公众平台2个。以改善目前学校对外网站不能正常运作的状况,尝试利用微信订阅号发布学校信息、传播办学理念、宣传教育思想。
第四篇:学校信息化教学应用现场会汇报材料
打造智慧校园
助推特色发展
——XX学校信息化教学应用现场会汇报材料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XX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做简要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一、新思维谋划智慧校园新篇章。
XX学校现有学生6615名,教师353名,107个教学班。近年来,学校在教育局信息化建设要求及创建“六园建设”工作安排部署下,全面提升信息技术建设和应用水平,基本实现了“三通两平台”建设目标,并于201X年认定为“XX县智慧校园”。201X年,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即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为今后学校信息化教育发展绘就了宏伟蓝图。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校在局领导的安排部署下,立足学校现状,制定了《XX学校教育信息化三年规划(2019——2022)》,围绕“智慧校园建设”这一主题,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优化管理、注重实效、融合创新”的工作思路,重点开展学校网络及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应用软硬件建设和资源共享、信息化教学融合支撑体系建设,促进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拓展提升,使互联网+教育思维深入人心,全面提升师生的信息素养。并于2018年成立了“创客中心”、“信息技术指导中心”等五大中心,全面负责学校信息化工作,使学校信息化驶入了快车道。
二、新起点推进信息化建设新高度
我校按照“一条主线,五步发展”的信息化建设思路:即以软硬件环境和网络为基础,完成从标准化建设到资源服务,再到个性化共享应用为主线,通过顶层设计-完成建设-专项培训-应用反馈-优化建设的管理机制,完善信息化建设。
1、软硬件建设不断完善。目前,300兆宽带提升项目及校域网建设施工已经完成,全部教室及功能室实现独立百兆光纤,办公室实现了无线全覆盖,方便教师移动端电子设备的使用,构建了信息化教学无障碍校园格局,实现了“宽带网络通”,信息传输进入“高速公路”;投资40万元建成录播室+智慧教室的信息化多功能室1个,并落实新的录播教室设备一套,使其实现录播室+智慧教室+教师培训中心的功能;不断加大对电子备课室、音美教室等功能室的信息化改造力度;投资150余万元,在一、八、九年级配置了先进的触摸式智慧黑板39套,实施20套改薄班班通项目,实现了班班通的全覆盖和设备的更新换代,走在了全县教育信息化前列;投资35万元更新、增添教师办公电脑80多台,达到任课教师人手一台,购置了电子阅读系统,师生扫码阅读,方便快捷;投资60余万元建设“校园智慧广播系统”,实现校园广播和校园电视台的有效整合及数字化操作;学校结合自身实际,积极购置有针对性、实用性的软件,如推广使用“学科网”教育软件资源库;购买“知好乐”互联教育平台资源,结合电子书包使师生课上课下互动学习;引进VR教学,进行仿真实验教学,丰富了学校信息化软件装备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2.校本资源平台实现共建共享。配备高性能、大内存量的服务器和远教资源接收机等信息处理、管理设备,负责远程教育资源的接收、下载与整合,开发了校园局域网系统,在互联网断网的情况,仍能提取文件信息和教学资源,实现了网络无盲时和无纸化办公。学校在服务器上开通了FTP资源服务器、数字图书馆,所有教师都可通过学校网站链接方便的上传下载资源,各终端电脑可以登录服务器的数字图书馆进行阅读。先后建立了学校教学资源课件库、视频库等自主资源库,使优质资源数字化,实现了共享共建。运行好学校微官网主页,通过网络进行校内通知、新闻发布、信息交流,实现网络化管理,做到校务网络公开,实现家校网络互动,增强合力管理学生的能力,网络空间学习“人人通”基本实现,我校的信息化建设水平有了大幅提升。
三、新行动注入人才培养新活力
“全面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素养,使之具备良好的信息思维,并通过恰当的信息技术手段解决教学中问题的能力是我们当下人才培养方面的一个重点。”我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首先是建立全员培养长效机制和学校详尽的培训计划,本着“普及兼顾提高,应用兼顾开发”的原则,通过外出学习、全员短训、集体讲解、教师互学、能者为师等形式,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培训,通过不同层次培训,全校教师的信息技术综合素养得到不断提高,做到“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目前,我校95%的教师可以熟练运用智慧黑板、畅言和希沃等设备和教学平台,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教师们工作中的自觉行为及教师展现自身素质的重要载体。其次是建立优化课堂教学长效机制,结合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学校每年举行青年教师说课大赛、微课制作大赛、塑英杯教学能手大赛、青年教师岗位大练兵比赛等活动,以赛代训、以赛促质,有力地促进了我校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能力。再次是我校申请的“基于数据的课堂教学改进测评题库建设”的国家级课题和西宁市教科院国家级课题《智慧教育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学科深度融合》研究均验收结题,我校各学科组30%的教师全部参与,近100名教师获得奖励。最后是推行电子阅卷系统,方便教师随时随地阅卷,提高阅卷效率,数据分析更加科学有效,真正实现了信息化应用为教师减负。
四、新时代实现育人质量新突破。
为落实“立德树人”新时代育人总要求,我校借助多媒体设备和信息化手段,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德育讲堂”形式新颖、成效显著;教师培训活动载体“琢玉讲坛”内容丰富、突出实效;电子阅读、整本阅读、睛彩悦读等形式的探索,使阅读氛围十分浓厚,书香XX理念深入人心;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和高效课堂的打造,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课堂设计主动适应信息化,使单元主题教学、三助课堂、学案导学等模式焕发新的生机,“快节奏、大容量、高效益、信息化”已成为我校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标志和旗帜,在大班额、大体量和教师紧缺等不利因素之下,中考成绩始终走在全县前列,小学成绩逐年攀升,实现了中小学教学成绩双提升,实属不易;我校开设的“机器人”、电脑制作社团、体音美、科技类等社团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活动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展现了XX风采;校园二维码的普及,物型课堂的推广,拓展了育人的空间;通过网站、微信群、公众号等宣传方式,学校教育的满意度和知名度不断提升,青海生活频道、县电视台和《青海教育》杂志都对学校工作做了宣传报道。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校的信息化建设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部分设施设备的老化严重,更新的速度跟不上换代的速度;二是根据学生规模,我校学生信息化功能室还比较紧缺,急需建设并配备相关设备;三是智慧校园的建设资金紧缺,前沿的项目普及和实施难度很大;四是人才培养和信息化骨干队伍培养还需探索建立系统的长效机制。
下一步,我们将在教育局的安排部署下,紧紧围绕“强化教育信息化建设、推动教育现代化发展”这一目标,抓住建设和应用这两个重点,重投入、细管理、促应用、提成效,继续秉承“琢玉塑英”的校训,用工匠精雕细琢的精神去培育XX英才,努力建设好智慧校园、实现“五个一流”的办学目标!
第五篇:加强学校信息化建设应用驱动案例
加强学校信息化建设应用驱动案例
我校我校位于城乡结合处,按照标准规定配备了信息化建设应具备的校园网络、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教师办公达到人手一机,按要求开设信息技术课,每周一节,从而提高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教师具有应用信息化的意识,能够在教学评优等活动中积极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水平;通过培训,教师具备制作一般性教学课件的能力,一线教师全部具备熟练制作应用ppt作为最常见的教学课件;一部分教师具备了资源整合的能力。学校重视校园网络硬件软件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校园网络,拥有计算机网络中心1个、1个设备完善的机房,班级教室均配置多媒体设备。
如何更有效的管理与使用,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是摆在面前的一个问题。在办公应用中校园应用软件和教学资源等还比较欠缺,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建设有待加强。我认为学校要积极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管理与应用策略研究,以更有效地建设好教学资源,使其在质量,效益,应用等方面有更强的保证,并充分发挥优势,促进教学效果的优化。
目前我们主要课题研究,通过研究与实践,探索网络环境下开发、建设教育教学资源的途径与方法,形成优秀教学资源库。以资源库为依托切实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提高全体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学校的信息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是围绕一个中心。即以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学校成立了学校信息化推进工作小组,引导各位教师对学校信息化设备、师资及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等软硬件进行了解与分析,制订了《学校推进教育信息化实施意见》和工作目标。经过学习与研讨,全校上下达成共识:即“以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学校的各项工作都要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提升教学水平的目标。
二是开发两大平台。学生在线学习的平台。在学校自主开发的“学生在线作业平台”的基础上,建设以“微课程”为代表的学习资源库,引导学生进行前置性学习,将在线作业平台彻底转变为在线学习的平台,实现“课堂的翻转”。学校办公管理平台。将学校公文转发、通知通告、等日常工作全面实施网上申请、批复、流转,以提高实效,实现透明管理、阳光行政。
三是紧扣三大主线。实施现代管理。进一步更新校干队伍的现代管理理念;学习于永正大师做主题为“教学不可忽视的另一面—教学情感”的专场报告,引导广大干部和教职员工在教育教学中树立起“以人为本”、“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探索对教师进行多元化考核,建立起一套科学、有效的“绿色评价”体系;推动信息化管理的步伐,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在现代管理中的广泛应用。锻造现代教师。改革现行教师培训方式,全面实施“课堂翻转”式培训,采用“由学校下发培训提纲、教师按分组进行研讨、分组进行汇报展示、评委当场点评亮分”的模式,提高培训实效;改革教师课程开发模式,大力开发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以“微课程”为代表的课程资源,拓宽学习渠道,精选实用软件,在校内推广,为“微课程”实施奠定技术基础。各学科节选知识点、重点、难点,编辑制作“微课程”,逐步积累,为“翻转课堂”提打造源基础;打造自主课堂,促进教师由勤奋讲授向智慧导学的转变,实现“教与学”的变革。培养现代学生。坚决贯彻“立德树人”的办学宗旨,重点强化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从小做“精神高贵、思想开放、行为文明”的现代人;在开发多元课程、实现学生一专多能的基础上,加快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步伐、信息技术与安全教育课、信息技术与环保教育课等,使信息技术由课程向应用工具转型。
教师们不仅信息技术水平大大提高,而且已把它视为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应用信息技术变成了一种自觉的行动。面对困难,我们将发挥集体的智慧努力克服。我们将在原来基础上,更加努力拚搏,我校领导和全体教师已取得共识,我们将坚定信心,全力以赴继续深入探索研究推进小学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管理与应用策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促进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机整合,促进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争创辉煌的成果。将继续加强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不断地更新思想观念,强化教育信息化的意识,继续打造一支拥有高素质的现代化教师队伍,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课程整合,为培养出具有现代化意识、具备良好信息素养的新世纪人才做出应有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