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年济宁一中电教工作总结及2012年工作思路
济宁一中2011年电化教育工作总结
及2012年工作思路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关于《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指示精神,根据《济宁市数字化校园建设实施方案》的要求,学校领导对我校电化教育工作高度重视,积极筹措资金,加大信息化建设投资力度,用信息化提升学校整体的管理水平,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实现办学质量的跨越式发展。
一、领导重视、巨资投入、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1、作为数字化校园建设试点学校,学校领导班子对教育信息化建设高度重视,首先邀请市电教馆领导、专家来我校指导信息化建设工作,拟定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
2、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基础是网络,学校首先投资260万元对校园网进行升级改造,更换新一代网络设备(防火墙、交换机、服务器、网络存储、无线上网AP、网络布线),实现全校有线网、无线网联合覆盖,使老师们可以在校园内通过电脑、笔记本电脑、手机等设备随处上网学习和工作。
3、加强学校多媒体教学工作,投入126万元引进我校第三代班班多媒体教学设备,目前最先进的交互式等离子触摸屏式多媒体教学设备,更换了新型视频展台,通过网络实现班班通、学校资源共享。
4、实施计算机配备二期工程,投入76万元,购买295台电脑为学校一线老师更新电脑设备。与北师大“爆破英语”培训部门联系为学校更新一个60台微机的机房。
5、投资160万元建成我校数字化平安校园监控系统。配备230万像素网络高清摄像机,图像清晰、色彩鲜艳、可实行用户、角色的授权管理,学校领导和各级管理人员在办公室内就可以了解校园、教室内学生的学习活动情况,实现数字化平安校园管理。
6、投资60余万元建成我校自动录播系统。实现课程录制、编辑全过程自动化处理。系统将图像、语音、字幕等现场采录信息综合收集存储,形成教学视频资源库。并通过该系统实现数字校园电视台功能,可以现场直播学校各类大型会议;播放自制节目、教育教学录像带、VCD等。
7、根据省教育厅、省电教馆关于做好中小学电教软件管理收费有关工作的通知精神,学校每年投入十二万元,满额订购由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电教馆统一征订的电教教材;投资6万元购买济宁市数字化校园OA办公自动化软件。
二、高度重视学校信息化平台的应用及学校门户网站的对外宣传和交流工作。
1、济宁一中网站(www.xiexiebang.com/jnyz);同时还开通了班主任家校沟通平台“三人行”(http://www.xiexiebang.com)与学生、家长进行交流,受到了学校老师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三、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开好信息技术必修课。
2011年度,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在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实现了“特色突出、效果明显、活动精彩、课程丰满”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
1、课程改革、技术展现
在这几年学校领导对信息技术学科不遗余力的关怀下;在信息技
术学科大纲的不断完善下,通过我校信息技术教师的不断创新,学校硬件、软件设备的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方式方法的不断升华,学生信息技术素养不断提高的前提下;我校信息技术的教学活动受到了学生的喜爱和热捧,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亮点和热点。
在教学中,高一必修的信息技术课程,突出活动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教学方法,老师辅导学生完成每一个精心准备的课题。
2、选修课程、特色融合
高二选修课程、特色融合,选修的课程,以两大支流为主,“摄影基础、多媒体应用”,使得信息技术的教学和应用紧密的结合,提高了学生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范围,增强了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3、师生成绩、精彩活动
在2011年的教学、教研、电脑制作等活动中,我校信息技术教师和学生取得了丰硕的成绩;
① 郑爱文老师的论文《2010年“知行中国”小学班主任教师远程培训项目》发表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1.1。《 小郑老师看国培:信息技术课程及其教学实施 》发表于《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22。
② 济宁一中荣获2011年山东省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最佳组织奖 ③ 在2011年山东省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中,我校李昕琪同学的作品《品茶之道》,获艺术设计类,省一等奖。
④ 冯启东老师获得优秀辅导教师奖和济宁市信息技术教学能
手。
⑤ 孙舒扬同学的作品《生命的焚》获得省三等奖;市一等奖。⑥ 张涨、蔡媛同学的作品《东尼宝迪VI企业设计》获得艺术设计类,市一等奖。
⑦ 黄瑞同学的作品《新世纪广场雕塑之仁系列》、市二等奖 ⑧ 吴珍珍同学的作品《绿之“缘”》、市二等奖
⑨ 焦佳佳同学的作品《微湖荷韵》和《远离烟草、健康生活》都获得了市二等奖,⑩ 刘源同学的作品《订票系统》获得了程序设计类,市三等奖。并有秦静、罗磊、商金芝、程则进、袁鲁静、王中伟等多位老师获得济宁市优秀辅导教师奖。
四、结合电教馆全市中小学“1111”评选活动来推动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根据市电教馆中小学“1111”评选活动要求,学校每年定期举办电教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论文的评选,把评选出的优秀个人逐级推荐,参加省、市级中小学电教“1111”评选。1、2011年我校杨雪老师执教的高中地理《热力环流》,一课,获省电化教学优质课评选一等奖,获市一等奖。2、2011年我校程坤老师执教的高中语文《荷塘月色》一课,获省电化教学优质课评选一等奖,获市一等奖。3、2011年我校李灿老师执教的高中数学《函数的单调性》一课,获省电化教学优质课评选二等奖,获市一等奖。4、2011年我校王中伟老师执教的高中生物《探究细胞的吸水与失水》一课,获市电化教学优质课评选二等奖。5、2011年我校李新春老师执教的高中化学《化学能与电能》一课,获市电化教学优质课评选一等奖。
6、陈欣老师制作的《地球不眠之夜》课件,在2011年全省基础教育软件评比活动中获二等奖,获市一等奖。
7、吕延梅老师制作的学科主题社区《芳草满园》在2011年全省基础教育软件评比活动中获二等奖,获市一等奖。
8、曹秋彦老师制作的《数学归纳法》课件,在2011年全市中小学多媒体网络课件评选中获一等奖。
9、褚庆伟老师制作的《强身健体》课件,在2011年全市中小学多媒体网络课件评选中获二等奖。
10、林久荣老师制作的《夜雨百年心》课件,在2011年全市中小学多媒体网络课件评选中获三等奖。
(二)、学校每年组织的青年教师基本工大赛等活动也以必须使用电化教学设备为参赛先决条件,提倡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五、做好电教课题的教学研究工作。
教育科研是当今学校的生命线,电教中心积极和学校教科研处等相关部门,积极开展好学校各种电教课题的审报、开题、研究工作。
1、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新时期下学科教学与学生素质研究》,主持人吴怀国,2010年开题。
2、济宁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关于高中艺术课程综合教学模式的研究》,主持人孙芳梅。2009年开题,2011年结题。
3、济宁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高中语文主题学习资源的开发研究》,主持人吕延梅,2009年开题,2011结题。
六、管理好学校的网络,建好用好网络资源。
1、保护学校网络安全畅通。学校通过光纤接入市教育城域网后,信息量大大增加,管理好学校的网络也显得非常重要,电教中心一方面认真参加上级有关部门组织的各种业务培训,一方面组织有关人员学习相关的计算机网络知识。我们在学校接入端,安装使用了硬件防火墙作为我校的管理屏障,精心维护服务器等网络设备,在服务器和客户机上装好相关的防病毒软件,网络神警软件,合理统筹安排内部VLAN\IP,确保学校的校园网络安全通畅的运行。
2、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教师利用校园网可以方便地备课,下载各种信息资料,二次开发各类适合自己教学特点的CAI课件,来充实我校多媒体教学资源。同时积极参与济宁市教育教学网络资源建设,由我校9名市级电教骨干教师带头进行教学课件的设计制作;不仅圆满的完成了资源建设的任务,更是丰富了一线教师对教学资源的需求,提高了教学的信息化程度,使我校的多媒体教学日渐趋于完善。
3、安装调试我校新引进数字化校园OA无纸化办公系统、视频点播系统、教学资源库、数字题库、数字图书馆等软件平台,来取代旧有的FTP软件系统网站。
七、2011年工作思路
展望2012年,我校在市委、市政府、教育局、电教馆领导的亲切关怀下,济宁一中新校区建设已全面展开,信息化校园建设将遵循“国内一流,省内领先”原则进行规划设计,新一中的诞生必将把我校教育信息化推向一个崭新的高度。
1、学校根据新校区建设思路,准备投资4000余万元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云计算”模式和虚拟化技术数据管理。
2、数字化校园建设,网络是基础,我校校园网建设将采用先进的多级多平面万兆核心架构,IRF2智能虚拟技术实现主干链路冗余,双链路负载分担,降低维护难度,全网支持IPV6管理,交换机PE供电,有线无线网络一体化设计。
3、校园实行一卡通管理,可进行身份识别、位置卫星定位、商务收费、考勤管理、门禁控制、水电控制、机房管理等。
4、建设全校闭路监控系统,实现智能安防、联动报警、远程控制、电子地图三维控制操作、人数图像识别、等先进技术。
5、教室多媒体实现交互式等离子触摸屏式多媒体教学、具备班班通、远程教育、多媒体课件播放、数字视频展台等功能。
6、建设我校机器人竞赛教学实验室,把机器人教学作为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内容,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搭建好平台。
7、学校还准备引进安全可靠的海量网络存储设备,性能优良的音视频录播设备、视频会议系统、可寻址广播系统等等。
学校电教中心将继续本着为学校服务,为教学服务,为教师服务,为学生服务的宗旨,积极做好相关的电教工作。
济宁市第一中学
2010/12/10
第二篇:临蔡一中电教工作总结
临蔡一中
2011-2012学电教工作总结
本学期电教工作在学校领导的重视下,广大教师的不懈努力下,学校的电教设备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在本学期,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对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认真落实现代教育技术工作计划:
本学期我校电教机构和管理制度日臻完善。在分管领导的带领下,本学期电教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了应用层面上。在全校教师的积极配合下,我们在应用上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电教工作是否质量过硬,直接影响学校工作的正常开展。所以本学期,我校要求每位四十五岁以下的教师必须用多媒体上一节公开课,并做好课件。每个成员都根据本学期的现代教育技术工作计划,把工作落实到具体的考核之中,做到工作有目的,有结果,圆满完成学校的工作计划各项任务。
二、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大力开展常规电化教育工作:我校积极鼓励教师使用现有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和常规媒体开展电化教学,多媒体设备的使用率较高,绝大部分教师已体会到使用媒体教学的好处,已逐步接纳并使用电教设备来优化课堂教学,使得课堂教学效率得到大大的提高。对于微机教室,我们配合课任教师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保证全校各年级的微机课顺利进行。
三、加强管理,做好电教后勤工作:
总结以前的经验教训,把我们的工作精细化。我们及时对电教设备设施检修维护,及卫生清洁等,为下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提供优质完好的教学环境。协作完成学校交给的其它一些临时工作,如学校教师教坛新星评选图片资料的制作,各种集会广播音响、摄像后勤工作。如此频繁的使用电教手段,可见先进的电教设备在我校充分发挥了其作用。它不仅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和教育教学环境的改善,而且促进了学校教育结构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综上所述,我们的工作有了一定的进展,相信在我们的不断努力下,我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工作一定会再上一个新台阶。
临蔡一中
2012年元月12日
第三篇:济宁一中110年校庆
“古任城,运河边;太白楼旁,老槐树间。一座百年有素的学府,一片芳香贻人的花园……”词界泰斗乔羽用他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自己的母校——济宁一中。
10月18日,济宁一中110周年校庆活动正式拉开帷幕,济宁一中著名校友,原外交部副部长张德广、“人工喉之父”杨仁中教授在济宁一中校友报告会上做精彩讲演。
老校友分享难忘的经历
“我虽然在很多国家做了很多的报告,但与像你们这般年轻的学生们交流,可是第一次啊。”张德广的开场白,让台下倾听的学生们都十分高兴,距离被一下子拉近了。在近一个半小时的报告中,张德广不仅与同学们分享了半个世纪前他在济宁一中是如何度过的,而且通过解读他多年的外交经验,教导同学们要在未来的成长中,养成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
“人工喉之父”杨仁中教授则以一句济宁话做开场白,立刻引起全场雷鸣般的掌声,而他也已一句《易经》上的话来形容自己的母校:厚德载物,自强不息。
随后,张德广和杨仁中共同为“建校110周年纪念碑”揭幕。据介绍,该纪念碑是以济宁一中校长李岩为代表的1980级校友共同捐赠的。而在济宁一中太白校区内的道路两侧,则是济宁一中校友事迹图片展和十年来的教学成果展,这些展览不仅囊括了济宁一中获得的种种辉煌,也融入了一中人在世界各地所作出的种种努力。
据悉,本次济宁一中110周年校庆活动,以“文化校庆、和谐校庆”为主题,旨在宣传和展示学校培养人才、服务社会、壮大自身的辉煌业绩和巨大成就,同时建立校友总会。通过扎实有效的筹备工作和丰富多彩的校庆活动,对百余年的办学文化进行回顾、发掘和提炼,使新老校区都能呈现百年名校的神韵,使百余年办学文化得到传承发扬。
老照片让大家倍感自豪
虽说因为学业繁重,高三(19)班的同学们大部分时间都要呆在教室里学习。但逛一逛校史展览馆,仍然让他们颇为自豪。赵振国轻轻拍着自己的胸脯说道:“细想想,很多大学可能都没有100年的历史,我们一中却有110年了,能不令人佩服吗!”
站在很多老照片前,19班的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着,看到古老的“一中红楼”,这些“90后”的学生们显然并不知道“红楼”的具体位置。“这楼到底在哪啊?只闻其名,未见其影啊?”王哲指着半个世纪前的一张老照片说。他们彼此左看看右看看,没有一个人能说出个所以然来。站在一旁的老师告诉他们:“这„红楼‟就是咱们东校区进门那幢办公楼位置所在,想当年也是济宁市最高的建筑物,站在运河大堤上放眼整座济宁城,能看到的建筑物就是这座红楼和铁塔寺的铁塔。”
听了老师的解读,同学们都发出了赞叹声。就在大家准备离开校史馆的时候,同学们又围在大厅里摆放的济宁一中两个校区的微观模型,每个人指着学校的各个教学楼,回忆自己读高
一、高二时都在哪间教室里上过课,“这是我们在一中的最后一年了,看着这些学校的缩影,我们心中很是不舍。”
“两年一中生活,影响我一生”
张德广:1941年2月生于山东省济宁市。1958年-1960年就读于济宁一中,1965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俄罗斯语言文学系。1995年至2001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副部长。2001年至2003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俄罗斯特命全权大使。
再次回到母校济宁一中,张德广感叹:除了还是这片热土,其他的早已经见不到自己儿时的记忆了。提及上次来济宁一中,张德广告诉记者,那是在七八年前的一个晚上,他和夫人难得抽出时间来校园里看了看,没有惊动任何人。
张德广1958年考入济宁一中,回忆起半个世纪前的往事,张德广笑眯眯地说:“那会我是家里第一个识字的,来济宁上学之后,每个星期带一筐子菜干粮上学,吃到后来都发霉了,就在学校热一热继续吃。菜嘛,也就是辣椒、咸菜疙瘩这些东西。那种生活,是你们现在的同学们难
以想象的。”
“难以想象”,是张德广在报告上提到最多的词。半个世纪的距离,将现在一中学子们的生活,与那个时代拉得很远很远。因为数学不好,张德广第一年并没有考上高中,第二年因为更擅长文科,而考上了只需两年就能毕业的文史班。他开玩笑似地说:“我数学确实不好,直到今天我仍然不晓得自己的工资是多少。”说完,会场内的同学们都发出了阵阵笑声,而掌声也随之响起,大家都被张德广的幽默所感染。
“刚进一中,我便赶上了不少大事件。”张德广顿了顿说,“1958年那会儿提倡农业种植要„密植‟。”说着他伸出手指着一中操场的方向,“就是现在操场这个位置,那时候我们在学校就开始种小麦,撒下去那么厚的种子。”张德广用手比划了一个接近10厘米的厚度,看到这情景,同学们都忍不住笑起来。“在一中经历了这些大事之后,对我产生了我最大影响,看问题、想问题、做事情,要实事求是,要尊重事实、尊重科学、尊重规律。”
对于母校,张德广告诉记者,济宁一中有一支很强大的教师队伍,当年历史老师讲授的历史课,让他至今记忆犹新。走出报告厅,张德广环视了一番如今的济宁一中,他告诉记者,虽然历经半个多世纪,母校的变迁带给他的第一感受仍然是:“这片土地真的是一直在不断发展的。”
“我永远都是一中的学生”
杨仁中:1933年生,山东省济宁市人,语音康复专家,中国人工喉创造者,我国著名的语音康复医学开拓者之一。1953年毕业于济宁一中。他发明的人工喉等系列语音康复设施,使失去发音能力的3000余例国内外“半路哑人”重新开口讲话。
刚刚站到主席台上,杨仁中深深地向台下的学生们鞠了一躬,起身后嘴里突然吐出一句:“大家好,我是„燕儿里‟(昨天)到的。”台下还稍稍有些嘈杂的同学们,被杨仁中的这一句济宁话突然说楞了。停顿几秒后,全场立即爆出了热烈的掌声,杨仁中又笑眯眯地的说:“准确的说,我是„燕儿里后晌‟(昨天晚上)到的济宁。”短短两句话,立刻拉近了杨仁中和台下学生们的距离。
杨仁中1950年刚刚考入济宁一中时,心怀报复的他一心想当兵。因为成绩优异而被保送至哈尔滨工业大学。可一次去岱庄慰问志愿军的活动,彻底改变了他的选择,“看到那些志愿军战士有的失去了胳膊,有的失去了腿,对我的震撼很大很大,看到他们如此艰难的生活,我决定弃军从医,努力帮助更多的人。”于是杨仁中放弃了保送的机会,转而努力备战考取医科专业。时过境迁,杨仁中颇是怀念地望了望曾经盖着“红楼”的方向,“以前那红楼前头有块地,我们经常在那块地里做实验。”稍作停顿,杨仁中又露出了他惯有的十分亲切的微笑,“我在一中时住校,四个人一间屋,到现在走了两个,还剩两个。”
杨仁中今年已经80高龄,却仍然十分精神健硕,一中对于他就像是一座医院,这里有各种科室,为学生们补充各种营养,“我们的老师就像是医生,在这里为学生们补充营养,没有偏食的,更没有营养不良的。”
记者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杨仁中胸前戴着一枚白底的校徽。一中的学生们都是白底校徽,老师们别的则是红底校徽,而原本给予了红底校徽的杨仁中,却专门换成了白底的,“那是因为我永远都是一中的学生,理应佩戴白底校徽。”
距离上次来一中参加百年校庆,已经过去了十年之久,杨仁中告诉记者,这次来和上次来相比,一中有很大的变化,但不管怎么变,过去一中的形象永远烙印在他心中。
济宁一中 的前世今生
济宁市第一中学始建于1902年,初名为直隶州官立中学堂,系清末山东省兴办最早的“新学”之一。1931年起为“山东省立第七中学”;1942年至济宁市解放前夕,为“山东省立济宁中学”;1951定名为济宁第一中学。1962年被确定为山东省重点中学,1981年成为省教育厅确
定的首批办好的19所省重点中学之一,1992年被山东省教育委员会命名为首批省级规范化学校。
学校现分太白、古槐、北湖三个校区。其中太白校区和古槐校区占地面积160亩,现有83个教学班,学生5006名;北湖校区占地523亩。
2011年,学校有在职教职工467人,专任教师340名,在聘高级教师186名,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优秀教师6名,省、市级优秀教师39名,省市特级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教学能手93名,硕士、教育硕士116名,学历达标率100%。学校共承担国家、省、市级科研课题16项、子课题70余项,教师先后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论文800余篇。
学校依托丰厚的文化积淀,秉承百年优良传统。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终身发展,使之拥有一个智慧人生”教育理念和“教师为本,学生为本”的管理思想,以“全省领先、国内一流、国际知名”为办学目标,不断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构建“德育为主,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础,高素质为目标”的育人格局,形成充满活力的激励机制,建立多元的、发展性的评价体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建学习型、创造型学校组织。确立了“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创造,学会审美,学会健体”的育人目标和“奥赛、艺术、自主招生、飞行员、运动员”五位一体的特长人才培养结构,走出了办“规范加特色学校,育合格加特长人才”的发展新路。
第四篇:2014年济宁一中夏令营
2014年济宁一中夏令营——化学学科实验原理说明
在本次夏令营活动中,化学学科安排了营员们做了几个趣味实验,大家对实验原理产生了浓厚兴趣,希望了解,现将本次实验的现象与化学原理作如下解析:
【实验一】Fe3+离子的检验:
1、向FeCl3溶液中滴加几滴KSCN溶液,观察到现象:溶液呈血红色。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FeCl3+3KSCN=Fe(SCN)3+3KCl
生成的Fe(SCN)3是血红色的配合物。
2、向生成的Fe(SCN)3的溶液中滴加再滴入NaOH溶液,没有明显变化,说明Fe(SCN)3比Fe(OH)3稳定。
3、向FeCl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生产红褐色的Fe(OH)3沉淀,再滴加稀盐酸,红褐色沉淀消失,溶液恢复原来的黄色。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FeCl3+3NaOH=Fe(OH)3 ↓+3NaCl
Fe(OH)3 +3HCl=FeCl3+3H2O
【实验二】萃取、分液
1、实验原理:
(1)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组成的溶液里提取出来。
(2)分液:两种液体互不相溶,易分层。用于分离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I2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而在四氯化碳(CCl4)中的溶解度很大,且四氯化碳与水互不相溶,也不反应。因此可以用四氯化碳将碘水中的碘提取出来。获得的碘的四氯化碳溶液可以再进行蒸馏,得到碘单质。
2、注意事项:①溶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比在原溶剂中要大;②萃取剂与原溶剂不相溶; ③萃取剂与溶质不反应;④分液时,下层液体从下口流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实验三】小魔术——吹气点火
用棉花将过氧化钠(Na2O2)包好,通过长玻璃管向其中吹气,可以看到棉花着火。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a2O2+2CO2=2Na2CO3+O2↑
2Na2O2+2H2O=4NaOH+O2↑
上述反应是放热反应,当吹出的CO2与Na2O2反应时,反应放出的热量以及产生的氧气可以使棉花着火。吹出的CO2中会含有水蒸气,同时也会有Na2O2与水的反应。
另外,直接向包有Na2O2的棉花上滴1~2滴水,同样会发生上述反应,棉花也会着火,所以还可以做滴水点火的小魔术。
第五篇:2013年市电教工作思路
2013年电教工作思路
认真贯彻落实党“十八大”精神,按照市教育局党委的总体部署和安排,以“智慧鹤壁”建设为契机,将现代教育技术与生命课堂的教学理念相结合,围绕1条主线,取得1项突破,抓好2个校园,建设3个平台,推进8项活动。全面服务课堂教学,推动电化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围绕“1条主线”,即:全面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取得“1项突破”,即:全市“中小学”班班通配备率突破60%;
抓好“2个校园”,即:数字校园和动漫校园建设。建设“3个平台”,即:教师网上培训平台、网上教研平台、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推进“8项活动”。即:电子白板教学应用擂台赛,现代教育技术观摩周活动,优质教学资源遴选活动,送教下乡活动,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活动,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活动,学生电脑制作活动,信息技术学科、通用技术学科教研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