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题第三阶段个人总结(陈兰菊)
《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课题
研究工作第三阶段个人工作总结
陈兰菊
第三阶段(2010年9月~2011年6月)全面实施阶段
1、教师教的方式变了
现在的课堂改变了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教师从头讲到尾”的教学方式。变成了教师引导点拨,运用“讨论”,“探究”,“情境”,“发现”等方法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在备课、课堂教学、课后反思三个方面都有较大变化。在备课上,改变了过去“课前复习、讲授新课、布置作业”等传统的传授知识的教学环节,而是收集相关的教学资料,制作网络教学课件,精心思考学生的活动;设计启发学生思考、探究、讨论的教学问题。
课堂教学从过去的以传授知识为核心转到以培养合作探究和实践操作能力为重点。由过去的“教师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再也不是权威的知识传授者,而是组织、引导、激励、点拨学生学习的亲密朋友。在课后,教师引领学生收集信息,增强实践能力。
2、学生学习方式变了
学生由被动的学习变为自主学习,由死读书,读死书的已有知识的存储器变为积极、活泼、的探究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积极主动,兴致勃勃,课堂变成了他们研究讨论问题,探究创新,个性表现的乐园。课前他们可以预习要学习的内容,可以到互联网或生产生活实践中收集信息。课堂上,他们是学习的主人,在老师的组织指导下,合作探究、积极发言讨论,提问质疑,争论研究,表演操作。
3、师生所取得的成果
(1)论文:朱莉珍老师的《数学之美在于……》、《小学数学课堂的生命和智慧》分别发表于《教育科研论坛》2006第6期和《新课改教育研究》2006第1期;范文群老师的《浅谈语文教学中电教媒体是优势》、李莉老师的《运用多媒体开展学习教学设计》和李建东老师的《运用多媒体课件优化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先后刊载于《江苏教育技术报》第5期,《江苏教育技术报》2006年14期分别刊载了王燕芳老师的《网络环境下的〈内蒙古草原〉的教学设计》、叶瑛老师的《〈春联〉的网络教学设计》和赵春燕老师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蒋福明老师的《在科学探究中让学生学会提问》刊载于《教育科研论坛》2006年10期;李莉老师的《在美术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探讨》,王建峰老师的《运用信息技术培养探究能力》在江苏省第十届“金帆杯”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中获奖;孙继春老师的《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的优化整合》获市教科研论文三等奖。
在2007年江苏省教育学会的论文评比中,王建锋老师的《谈谈如何发挥计算机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获得一等奖,蒋开莲老师的《网络环境下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获得三等奖;2007年6月在中国教育学会组织的论文评比中,孙玉娟老师的《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提高语文教学实效》,孙继春老师的《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优化整合》和李莉老师的《美术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意义》获得了三等奖。
(2)网络教学评优及网络课件制作:王建锋老师获得了苏州市第三届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优秀课评比二等奖,他的课件《千姿百态变出来》获得了园区小学信息技术课件展评一等奖;在第七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决赛中,赵荷芳老师的《Shapes》,朱莉珍老师的《时、分的认识》和蒋勇老师的《秦兵马俑》均获得了全国三等奖。
(3)辅导学生:王剑锋他指导学生参加园区小学信息技术应用作品竞赛获得了电脑绘画一等奖一名,三等奖四名;辅导学生参加园区中小学生键盘操作竞赛,潘晟同学获个人二等奖等。
(4)建立了课题主题网站并在不断更新。
(5)同时,本学期,在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和协作下,成功刊出了第一期《我在网络环境中学习、成长》的小报,展示了课题在研究中所开展的活动、教师的论文、心得等。
四、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努力方向: 通过开展课题实验研究,促进了学校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提高了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带动了全校教师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积极运用网络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通过实验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别实验教师对新课程理念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的理解和把握不够准确,转变观念难度较大,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运用致力于为学生创造反思性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景和问题情境服务,防止陷入纯粹的技能训练或是花俏的课件演示,致使实验教师有时在教学中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2、教师深化课题研究还存在许多问题:缺乏资料、投放精力不够、理论水学生的信息素养参差不齐,如何全面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搜集、甄别、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3、提取学习资源。
4、无法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适合网络教学的发展性评价工具,评价落后于课堂教学改革,也制约了课堂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今后研究设想和努力方向:
1、积极创造条件,推广现有的成果与经验,加强校际间的交流与协作。在各学科中广泛运用网络教学技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智能,让学生学会学习,具有创新精神。
2、如何运用在线学习模式,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网络开放式的学习环境。
3、继续加大培训力度,不断优化实验教师队伍。
4、深入进行课题实验,鼓励课题组教师,大胆实验,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反复实践、反复研究、对比分析,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教训,在实践中勇于探索。
第二篇:课题第一阶段个人总结(陈兰菊)
《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课题
研究工作第一阶段个人工作总结
陈兰菊
(2010年2月~2010年5月)
自我校《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制定以来,我用心投入研究工作,经过学习课题方案,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已在思想认识上、教学方面有一定的进步。为了把这项工作越做越好,能深入顺利地开展,现就课题准备阶段做一小结如下:
一、学习课题研究方案,明确研究目标。
在学校的课题组的指导下,我认真学习学校课题实施方案,进一步了解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理解课题内涵,明确研究目标,熟悉了研究内容。
二、加强理论学习,转变观念提升素养。
自课题研究开展以来,我以课程理论和先进的研究经验为指导,学习先进的、前沿的课改理论,以教育教学类专著《有效教学——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名师作业设计经验》等为主要理论学习内容,还学习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及其解读、《语文课程标准》及其解读等有关课改的材料,另还学习了与课题内容相关的理论专著和一些学术期刊。
平时强调集中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原则,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有针对性、目的性地阅读一些书籍、论文和案例,进一步拓展了自身的认知视野、拓深了研究视角、拓宽了研究范围。坚持“借鉴、有效、改进”的研究思想,认真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做到了加强学习、认真思考、积极行动、自觉反思、主动改进、初见成效;坚持学习理论知识,课题研究知识及外出学习;坚持每学期学习一本有关教育理论书籍或每月学习一本教育类杂志,以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
三、加强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并勇于实践。
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今天,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在这种大环境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 1
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计算机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计算机技术有机地融入到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当中。因此,在语文学习材料的选择我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在课堂教学中,我利用信息资源丰富、感观性强的特点,通过制作集声像为一体的多媒体课件,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科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语文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学中——就象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更好地适应了时代的要求。
四、需改进的地方
1、个人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2、继续努力转变观念,自觉树立现代教育观。
第三篇:课题研究第三阶段个人总结
福泉市2013年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初中数学重要章节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与共享》资料
(个人研究总结)
《初中数学重要章节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共享》》
课题研究第三阶段实验总结
李显华
本阶段于2016年3月进入,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前期工作的结果,将各种资料收集进行归类整理,并着手制作教学课件。我校课题组研究课题《初中数学重要章节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共享》,从课题的确定、申报、立项开始,精心制定研究计划与实验方案,组织实验教师学习研讨。结合前期工作的结果,将各种资料收集进行归类整理,并着手制作教学课件。
通过本课题第二个阶段的课题研究,本人获得了第一手资料,形成了所选章节课件制作的大量素材,并对所选章节的课件制作完毕。现总结本阶段工作情况如下。
一、课件制作
本人根据前期工作中所获取的素材,根据本次课题研究的相关文件精神,本次课件制作的目的、理念、制作方向、制作原则、对所选长的可见进行了制作,现已完成。
二、把制作好的课件投入课堂,使其具有实效性
首先把制作好的课件交由审核人员进行审核,然后再投入课堂进行试验,同时请相关领导和课题组其他成员深入课堂亲临指导,认真听取意见,及时进行调整,并写好教学反思。
三、多媒体教学的学习方法指导
1、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现代的教学手段进入课堂,的确是激起了学福泉市2013年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初中数学重要章节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与共享》资料
(个人研究总结)
生学习的兴趣,但是,在兴奋之余不免有出现一些缺漏。许多学生只关注那些漂亮的图片,不去思考所学知识蕴含的问题,对所学的知识点不去理解,出现“喧宾夺主”的现象,效果反而不如传统教学。
2、针对上述情况,应引导学生边看边想、边听边记、手脑并用、使操作与合作,推理与计算等活动同时进入课堂生活之中,使课堂生活变得更加充实,让多媒体教学体现应有的价值,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3、坚持现代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落实“双基”,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课堂教学效率,让教学效果发挥充分、发挥极致。
4、按照课题研究管理要求和“教学五认真”常规管理要求,从备课、上课、改作业、质量检测、辅导等方面加强管理,努力做到落实“双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5.积累教学经验,撰写教学案例和教学论文。
本人在课题研究的前期,曾先后发表论文《轴对称的应用》和《一道数学开放题的解法解读》,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所撰写的论文《让数学课堂走进生活》获贵州省教育科学院、贵州省教育学会教育教学科研论文二等奖。
四、课题研究的反思
本课题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得出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和科研成果,但研究过程中,我们也不断地反思: 福泉市2013年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初中数学重要章节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与共享》资料
(个人研究总结)
1.在繁忙的教育教学中,怎样结合多媒体信息技术创造性地开展研究工作,而不使之成为教师的一种负担?
2.学生接受能力参差不齐,如何以媒体为介,怎样找到合理的调配空间,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
3.教材在不断改革,多媒体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如何适应教育新形势的变化?
今后,我们课题组将继续深入多媒体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针对反思的问题和研究中的不足,探索科学、有效的初中数学课改方法,更好地促进教育教学向前发展。
2016年5月6日
第四篇:第三阶段课题研究总结
《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实践研究》
阶段性研究总结(3)
一年多以来,本课题组全体成员继续积极投入“转变教学观念,研究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课堂教学改革之中。突破了陈旧的语文教学模式,逐步形成了“优化教学艺术、关注课堂高效”的语文课题研究系统模式。
课题研究在本阶段取得的主要成绩:
一、加强语文教与学课题研究力度
以课题研究促进自身的业务水平。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经常探讨语文课堂教学艺术,要让学生的语文水平能达到预期的目标,这对课题组老师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1、课题组教师必须更新语文教学观念,适应课改。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是必不可少的。只有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当作服务的对象,才能针对现状和实际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策略。
2、课题组教师要有机敏的课堂调控能力。学生在课堂上既动脑又动手,有个人的行为也有群体合作,处理不好往往会出现失控的现象或者冷场的尴尬。恰当的时候运用恰当的方式,让课堂活而有序,有发展又有高潮,让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高度集中,达到高效的目的。
二、开展校内汇报课活动。
四、五月份,课题组教师全面参与了课题研究汇报课活动,通过集体备课集思广益,通过同课异构展示一课多案的精彩,使课题研究成果充分运用到课堂实践中,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张盼盼老师被选到县里参加了金烛杯预选赛,并获得了二等奖。
三、撰写修改论文。论文是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我们课题组利用课余时间员在在本学期已写好了与课题相关的论文并上送参赛。
四、整理课题材料。两年来,我们课题组所付出的劳动可以通过我们的课题材料来洞察。尽管我们的研究成果是微不足道的,但我们感到欣慰。因为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不但提高了自身素质,还提高了教学教育理论水平,以实际行动改变了学生怕上语文课的坏习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今后,我们还要勇于开拓、勇于创新,在课题结题后,还要继续探讨语文的教学模式,为我们的教 学生涯写下辉煌的一页。
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学艺术的运用还不很好,不娴熟,教师调控课堂、随和应变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
二、教师的基本功还很不扎实,要加大课堂语言的训练,这就要求教师多读书,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三、激趣是课堂的首任,激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潜在的激情,让语文课“动”起来,“活”起来,“深沉”起来是一个重要问题。
本课题的研究工作虽已告一段落,但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将带着心中的一团火,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收尾工作,争取课题按时圆满高水平地通过结题。
第五篇:课题研究第三阶段研究总结
第三阶段研究总结
现阶段,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有机整合,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如何科学、艺术使用现代技术,以及让这些技术更完善地与课程整合在一起,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都需努力的方向。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就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感受语文的人文精神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让多元信息与语文的人文性得到碰撞,使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在固有的教学基础上达到最优化。它打破了以往一支粉笔一本书的僵硬局面,构建了一种活泼、新颖、重方法、促思维的创新型教学模式,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创建了理想的教学环境。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已成为众多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我校语文课题组教师主动学习并运用这一现代科技的教学手段,勇于钻研实践,充分发挥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利用多媒体教学,收到良好效果。我们课题组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在众多老师的齐心协助下,总结出以下几条: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
1、利用多媒体,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寓教于乐
兴趣是求知的向导,兴趣是情感、动机、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核心,古有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家拉扎勒斯说:“兴趣比智力更能促进学生勤奋学习。”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只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主动地进行学习、探究。针对学生的特点可利用插图、多媒体等模拟再现生动的生活画面,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头脑中储存的相关信息,作为感受课文内容的前提准备。因为阅读教材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生活,只有联系生活实际,才能使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为相应生活场景,使学生情不自禁地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脑子想,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受到感染。由此可见,兴趣对于学习是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利用多媒体的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和艺术性等特点,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易学、爱学、乐学,这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丰富的画面、美妙的音乐,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激发了他们的兴趣,课堂学习气氛浓厚、学习氛围轻松,兴趣成了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动画的刺激下,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教《岳阳楼记》一文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课题组精心设计了一个课前导入和朗读环节:在讲授新课前,先投影岳阳楼的图片,让学生感受一下岳阳楼的磅礴气势,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声情并茂的范读。然后,要求学生口头简要描述画面,并背出描写岳阳楼的诗句,然后在画面背景下播放中国古典音乐。学生在音与像所营造的艺术氛围中默读课文,充分感知文章的优美意境。在此基础上,上课教师又让学生齐读文章中写景的三段话。那美不胜收的佳景和优美的音乐,让学生产生了有如亲临其境之中的感受,从而达到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目的,使后面的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利用多媒体,有利于创设学习情境,感染学生
现代教育我们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播放一段与课文意境有关的音乐或图像,将学生迅速带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中。学生感知到了美,就能读书有味,读书入情,读书悟理。事实证明此种做法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如在一次公开课中,我听了一位语文老师执教的《斑羚飞渡》一课,并且承担了课件制作任务。在试教时,因为准备不充分,只将老羚羊牺牲自己让年轻羚羊跳过山崖的情景用动画表现出来,学生在看到这动人的一幕时虽然有所震动,但是并未能引发他们更大的共鸣,所以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许多学生对课文深层含义并未理解,还在保护动物等“外围”的问题上打转转。试教结束后,我们课题组提出课件修改意见,截取了一段适合其情景的悲壮音乐,并且将动画的速度调到与音乐和谐。在正式上课时,音乐的加入发挥了充分的作用,学生看着令人震惊的景象,听着悲壮的音乐,情感为之而陶醉,从感性上体会到了课文的深层含义,心有所悟,妙语连珠。上课效果很好。羚羊这样跳跃山崖的情景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很难看到的,人们也并不愿看到这一幕,更不会为了上课去创设这样的真实情景,并拍摄下来。但是学生的感性思维胜于理性,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对文字中情感的感知力并不强,所以在教学中创设这么一个虚拟的情景是十分必要的。信息技术在这里正是用武之地:它将当时的情景通过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给学生一个视觉上的冲击,同时辅之以适合情景的悲壮音乐,再给学生听觉上的冲击,两个强烈的冲击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它们开始感到课文的重点不是保护动物的问题,而是“爱”。它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学生因此体会到了课文情感,以情动情,加深理解。这堂课的精彩尽显其中。
3、利用多媒体,有利于提高教和学的效率,变难为易 计算机多媒体能模拟仿真,化抽象为形象,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之中,使学生感官接受刺激,发展思维能力,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大大减轻了学生认识的难度,变难为易。例如在《春》的教学中,我们课题组用PowerPoint制作了这样的课件:在一阵悦耳的笛声中,课题从不同的角度飘入背景为一片桃花的屏幕中,清屏后随之出现作者的头像与简介。随着头像与文字的逐渐隐去,屏幕上出现五幅小画,分别对应课文中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图。五幅小画可做按钮使用,用鼠标选择需要播放的段落,也可用键盘上的数字键1、2、3、4、5来选择。每段都可重复播放多次。每段的播放形式为屏幕左上方出现该段主题,如春草图,主题下方开一小窗口,在此窗口可出现连续的图像、视频、动画等。整个屏幕的右边,在一个矩形框中映现该段文字,文字的范读贯穿始终。在使用时可让学生边欣赏画面,边聆听课件中的配乐朗诵,然后再让学生跟读。通过多媒体的强大功能,将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有机地组合在了一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拓宽了信息传递的渠道,增大了课堂的语文信息容量。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还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延伸和拓宽教学时空,通过图像、声音、色彩和动画,传递教学信息,解决了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造成的教学难点,使学习内容变得容易理解和掌握,培养并发展了学生获得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4、利用多媒体,有利于发展创造思维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特点是图、文、声、像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的感性材料。在学习《小石潭记》一文时,刚开始提问:课文描绘了哪些景物?学生回答后,老师用投影出示了这些事物,是静止的画面,学生看后没什么反应?这时老师启发学生:“你认为这样的画面符合课文内容吗?如不符合,该怎样具体设计呢?”学生们活跃起来,展开他们想像的翅膀,来描述他们心中的小石潭,他们各抒己见,按照自己的审美观点来设计画面,老师综合后,投影出带有动画的小石潭的课件,学生激情高涨,心情舒畅,尽情地领略小石潭的优美风景。由此证明,多媒体教学以它的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丰富性等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培养了审美情趣,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5、利用多媒体,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长课短讲
传统的授课一节课紧紧巴巴,一篇课文至少要两节课才能完成,长一些的深一些的甚至要讲一个星期。多媒体在此则显示了其优越性,它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板书无需再写,轻轻一点即可完成,问题也无需重复两遍三遍,已经摆在大屏幕上了,而且借助于直观的形象,有些内容无需长篇大论,学生已了然在胸。如此下来时间节约不少,课的容量自然加大,长课短讲成为可能。教学传统篇目《社戏》,我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观看我制作的课件,学生津津有味的看,热火朝天的谈感受,江南的小桥流水、月下行船、水乡社戏、夜航偷豆等历历在目,那淳朴的乡情、可爱的伙伴、那带着露珠的罗汉豆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自然突飞猛进,结果往常三节课讲完的内容两节课甚至一节课就完成了。这时的多媒体就像是在学生和课文间架起的一条快速道、一座立交桥。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弊端
1、容易造成想象能力的缺乏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看电影《王子复仇记》,哪怕有百万个观众,也只是一个奥立弗。现在影视作品都时兴“新”,比如四大名著的重拍,新科技或许会令我们眼花缭乱,但新演员却很难代替一些形象在我们心中的位置,比如黄日华的“郭靖”形象、周润发的“许文强”形象??同样,电脑毕竟是机器,学生们也是在不自觉中被动地接受教师们早已经设计好的某些东西,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也完全被局限在某一框框内,一如水在重力作用下只能向低处流一样,学生的思维在课件的影响下也只是跟着老师思路走,别无选择,好比一颗果树还没有开花微已经结了果。能写出“我的笔在我的白纸上蹭痒”文字的学生毕竟是少而又少了,而语文的功夫重在一个“悟”字。这个“感悟”从何而来?它绝不是来自图片或者动画,他应该来自文字本身,来自文字所给予人的想象的空间,来自文字那熔古铸今的无边的意韵,来自上下五千年无数的诗魂、文魂、爱国魂所寄托于文字的那种人文精神。我觉得这才是语文学习的真谛。
2、容易造成师生“感情冷漠”
文章不是无情物,师生俱是有情人。语文课堂教学应当是人情味很浓的人文化的教学,师生间的关系应是一种和谐的人性关系,而这个冷若冰霜的电脑往往会割裂师生间的感情纽带,进行多媒体教学变成了进行多媒体演示。没有了奔泻的激情、思辩的火花、迸发的灵感,岂不悲哉?!我自己有时候在用多媒体教学后课堂是静如“死水”,鼠标点击的声音响得自己直发毛,回去总结一下,其实那堂课不用课件会比用的效果好。
3、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这就是做课件的一个“度”的把握问题。像我有时候特意在课件里穿插一些动画,如一只小鸟在屏幕下角不停地拍着翅膀,一个问题答对了,不但给予一阵掌声,还给来一个摇头换脑,眉开眼笑的小人头??这些固然有其好的一面,但结果往往是使得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了这些音乐和动画上面而忽视了对知识点的把握。
三、多媒体课件在语文教学中的创作原则
从目前课件制作的实际来看,有些教学课件制作水平不高,缺乏科学性、实用性和艺术性,影响了语文课的教学质量。因此在创作多媒体课件时应遵循以下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学习是建构性的。因为在学习中学习者必须对新信息进行精制将其与其它信息关联起来,以便让学生在保持简单信息的同时理解复杂的信息。这就要求多媒体课件不能有一点一滴的知识性错误。多媒体课件作为固化的宜于普遍推广的科研成果一旦出现知识性错误,所造成的后果就远远不是一个教师的失误了,其对学生的危害也是相当严重的。
2、实用性原则
学习是累积性的。因为在建构主义学习中,一切新的学习都是以决定学什么、学多少、怎样学的方式建立在以前的基础上。这就要求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必须从教学大纲要求出发,以教学目标的范围和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为设计依据,还要从教学对象出发,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来创作课件,使课件有实用价值。因为实用性强的课件有省时、快捷、方便高效的功能。
3、交互性原则
交互性是多媒体的一大特性和优势。多媒体从本质上说就是对信息数字化处理和交互处理。
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建构在于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之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形成自己的经验结构。这就是说制作课件时,首先应该做到课件的内容检索方便。可以运用超链接等手段使多媒体课件应用时简单明了。其次是控制速度,分步提示。即要求你制作的课件能够完全受控地适宜于不同的教师和学生,速度可快可慢,内容可分解也可连续播放,按照不同的学生学习进度循序渐进,分步提示,引导并指导学生的学习。
同时交互性还表现为试卷与答案的连接。这就要求制作课件时给学生布置的思考题、试卷等,能在计算机上得到解决,让学生及时得到信息反馈,以增加学习者的信心,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老师、学生与计算机之间的交互作用,为个别化教学和因材施教提供了条件。
4、艺术性原则
学习是目标定向的。只有学习者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工作目标,并形成和获得所希望的成果时才能是成功的。这就要求你制作的课件不仅内容正确、实用,而且还要构图清晰匀称、色彩逼真、排列适当、手法上不单纯的模仿而是有所创新,具有艺术性。因为思想性与艺术性和谐统一的课件才能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
总之,语文教学就是进行语言信息的输入(吸收)和输出(表达)的课,语文教学的过程,也是一个信息传导的过程、语文信息的变换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一定的信息传递、交换、储存、处理而实现的。语文教学要提高质量,就是要大面积、大容量、高速率地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从而发展智力、形成能力。争取在一定时间内给学生传导最多信息,使他们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多媒体计算机的运用增多了课堂信息传递的通道,提高了单位时间内传递信息的容量,增加了课堂的密度,是我们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