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课改中保持创新的教育理念

时间:2019-05-12 13:34: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课改中保持创新的教育理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课改中保持创新的教育理念》。

第一篇: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课改中保持创新的教育理念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课改中保持创新的教育理念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课改中保持创新的教育理念

【摘要】近年来,“创新教育”成为基础教育领域的又一研究热点。本文从多方面探讨如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笔者指出,转变教育观念是创新教育的思想基础,创新教学方法是创新教育的必要条件,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是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制定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是创新教育的有效动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 创新能力 发散性思维 多元化评价

江主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达的不竭动力。”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创新教育活动。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重点探讨的问题之一。

一、转变教育观念是创新教育的思想基础

以往的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主,而今天的教师除了传授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放手让有创造能力的学生超越自己的研究范畴,让其大胆地去创新。在信息技术课中,当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时,他们的创新意识才更容易被“唤醒”。所以,我们必须尊重学生主体,教师则处于的主导地位,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在教育观念的转变过程中,教师应做好以下几点。

1、尊重学生主体,以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学习积极性源于自身的兴趣和需求,有了兴趣,学生才会积极地主动地探索,才会有创新可能性。因此,在课堂中,我们应该创设良好的情境,设计学生感兴趣的任务,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爱好、好奇、需求等设计教学。例如,笔者在进行“搜索引擎”教学的前几天,刚好发生了一件大事——四川大地震,当时学生已有所耳闻,但了解不多。我首先演示了在百度中搜索四川大地震的一些资料,让学生对它有进一步的了解,学生看到了地震后的惨状后,心情沉重,但他们都希望了解更多关于四川大地震的信息。于是我让学生用刚才学到的方法在搜索引擎中查找更多关于四川大地震的信息,并将信息整理出来,与同学共享。学生接到任务后,自己动手、积极思考,根据老师的提示,在兴趣的驱使下,搜集到了很多信息,熟练地掌握了搜索引擎的使用。有些同学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除了搜集文字信息,还搜集了许多图片资料,将图片和文字整理结合,完成一份图文并茂的报告。

2、尊重个性发展,树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课堂上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引导学生,在学生学习遇到问题的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课改中保持创新的教育理念

时候,教师应该为学生指明解决问题的方向;在学生完成基本任务时,应调动学生的创作欲望,进一步地完善任务创作,使学生在完成任务之余又更多的思考和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但是教师给予学生的指导要恰到好处,既不能像保姆一样牵着学生走,也不能完全放手不管,要给学生以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空间,激发学生多方面的思维,使其智力活动多样化、丰富化。简而言之就是教师既要适时指导,又要舍得放权。同时,教师要与学生平等相处,放弃权威观念,接受学生的挑战,无条件尊重学生,与学生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而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论、交流,要给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某个学生提出了与事实不符的见解,教师不应该只是简单的否定学生,而应引导学生审视其观点,并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不仅可以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处于活跃状态。

二、创新教学方法是创新教育的重要条件

教师所采用的课堂教学方法必须要跟上教育观念转变的步伐。小学生的创新能力正处于发展阶段,他们的知识经验、先天素质和潜能千差万别。信息技术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努力让学生发挥专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使学生在各自的领域中有所创新,将来也能成为该领域的“创新型”人才。以下两种方法可供信息技术教师参考:

1、积极运用任务式、讨论式和启发式教学方法,营造创新氛围

任务式教学方法是指教师提出一定的问题并设置目标,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或与他人协作完成。例如我在进行三年级金山画王的“丰富的几何图形”教学时,我提出为小动物们建设家园的任务,学生用金山画王中许多不同的几何图形,画出了很多漂亮但各不相同的房子,有的是别墅,有的是高楼大厦,有圆形、方形、多边形的窗户和门,有些房子还有庭院和花园,真是精彩至极。任务式教学方法充分激发了学生创新的思维和欲望,使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作能力都得以提高。

讨论式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师的精心准备和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通过预先的设计与组织,启发学生就特定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但讨论并非“争吵”,教师必须合理组建学习讨论小组,创设良好的探讨氛围,讨论有助于学生了解多方面的观点,梳理出解答问题的不同方法。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法在提倡素质教育和创造教育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它为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课改中保持创新的教育理念

生的创造性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引导学生积极地开展思维活动,主动回去知识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不仅留给学生主动探究和自主学习的空间,又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把握学习的基本方向,不偏离主题,有效地学习、创新。

2、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创新思维

新课标要求教师教学手段要灵活多变,教学方法要多种多样。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许多内容应该精讲多练,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我在四年级讲授ACDsee的使用时,我给学生讲解首先选中图片,进入编辑模式,然后使用“颜色”工具编辑图片,随着我调整“色调”、“饱和度”、“亮度”等滑块,学生看到了图片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都发出了惊叹声。在这样的气氛下,我鼓励学生自己动手体验其他工具带来的不同图像效果。这堂课我真正讲解新课内容的时间不到5分钟,在我适时地个别地指导下,学生通过自主练习,反复尝试不同的图像效果,找到自己喜欢的图像效果,制作出很多优美的图片。这样达到了反复练习的效果,使学生熟练掌握操作的方法和技巧,但又不会抹煞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是新课标关注的方面之一。在课堂中,我们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和小组合作学习来落实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在教师提出的问题或呈现问题情境后,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个人从自己的思维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不仅能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而且学生还能彼此激发问题解决的灵感,从而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训练。

信息技术学科中,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非常普遍。学生对教师所教授的内容的理解掌握程度也不一样,所以实行分层教学非常有必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操作任务,既能树立“后进生”的自信心,又促使某些掌握比较好的学生继续探究、创新。

三、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是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

求异性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是培养学生的求异能力,培养学生多角度、多方面思考问题的能力。很多效果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操作方法来实现,我们要鼓励学生发掘新方法,这是发掘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有效方法。例如我在教学PowerPoint的自定义动画的内容时,我告诉学生,为了强调某些文字,我们可以给文字对象设置“更改字体颜色”自定义动画类型,在幻灯片放映时,单击鼠标,文字的颜色就会改变,从而起到强调的作用。我让学生思考:还有没有其它方法实现这样的效果?学生经过认真地思考、讨论与尝试,最终提出在文字上再覆盖一层颜色不同但其他属性完全相同的文字,让两层文字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课改中保持创新的教育理念

重叠,上一层的文字设置一种进入的动画效果(如:出现),就能实现幻灯片放映时,单击鼠标,看到文字颜色改变的效果。在这种方法的引导下,学生举一反三,提出把上一层文字设置一种退出的动画的效果(如:消失),也可以达到想要的强调效果。经过这些思维的训练,学生不断开动脑筋,达到了方法上的创新。另外,研究表明,奥斯本提出的“脑力激荡法”是一种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有效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贯彻“脑力激荡法”的教学组织形式就是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所以,在课堂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四、制定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是创新教育的有效动力

创新教育不同于以往的传统教育,不能以一个标准答案来衡量学生,要制定一个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对学生多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态度:包括学生是否积极探索、坚持不懈、耐心、细致、善于合作等EQ因素。

2、任务的完成:任务难度、工作量、技巧运用、研究方法、学习效率等IQ因素。

3、成果:内容健康与否、创新性、美观性、进步程度等。另外,评价的方式也应变老师“专权”为师生民主。学生作品的展评是肯定其创新能力的最佳时机。因为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特色:有人色彩搭配好,有人使用了别人没想到的操作技巧,有人单位标志设计有特色,还有人效率高制作了两张等等。尽量多地发掘学生的优点,适当提些建议,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这样被老师和同学赞赏的目光鼓舞了。

总之,信息技术教育者应善于用现代教育方法和手段,转变教育观念,极力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启发学生心智,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的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1]何克抗 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 中国电化教育 [2]新课程标准解读

[3]胡海建.创新教育概论

第二篇:在课改中成长 在创新中前行

在课改中成长

在创新中前行

---东宁县大肚川中心学校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如同一股清新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犹如春风化雨,滋润着广大教师的心田。面对课程改革,东宁县大肚川中心学校始终坚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促科研的基本思路,以实施新课程实验为抓手,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高办学质量。自2003年开始实施新课程以来,我校在县教育局的关心和指导下,围绕新课程计划,认真执行新课程标准,切实使用好新教材。现将我校2013年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如下:

一、学习理念,探索规律

2013年,全校教师集中学习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并利用每周四业务学习集中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走进新课程》和《新课程教学设计》引导教师进入新课改实验,帮助教师树立新的课程观,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逐渐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系统学习各科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通过不断学习,教师逐渐明确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目标,明确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的基本要求,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地位关系。

二、立足常规,促进管理

1、做好新课程实验工作,关键在领导。一年来,大肚川中心学校领导在总结过去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课改工作的组织领导,把全体教师的思想认识统一到《纲要》上来。不仅重视各教研活动的开展,同时把课改工作纳入教育教学常规工作中来。定期组织人员到班随堂听课、评课,解决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聆听实验教师的心声,扎扎实实地推进课程实验改革。

2、建立建全教研制度,实行教师量化考核。广大教师是实践新课程的主力军,怎样让教师积极参与到课程改革当中来,并始终保持着课改的热情呢?我们采用了课改教师量化考核评分制度。根据教师的出勤、上交材料、论著发表,各类获奖情况以及所任教科目学生综合素质等来考核教师,根据教师积分情况,评出学的镇级、县级课改先进个人,给努力参与到课改当中来的老师们一定的肯定和激励。

三、培训观摩,深化课改我校积极组织教师外出听课、观摩培训等。为了让教师了解各地、各校的课改经验,观摩到名师的课堂教学风采,我校在经费、人力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抓 住各种机会,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培训、研讨。据不完全统计,近

10年来,组织教师参加市县新课程学习、培训、研讨近600多人次。先后观摩了多位名师的课堂教学,聆听了专家、名师的讲座。在创设外出培训机会的同时,外出听课的教师回校后必须向同教研组老师汇报听课的收获,提出自己反思性建议,共同提高教研水平。这些举措对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学行为的调整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通过培训观摩,让我校每位教师认识到现在的课堂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究,师生合作交流的愉快的课堂活动。师生在课堂中不再是原来传统教学中的传授者和接受者,施与者和容纳者;而是现在课堂中的,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四、开展教研,引领成长

一年来,我校围绕新教材教学实践研究,积极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在实战中加强培训,除了让承担新课程教学的骨干教师带头上新课程的研讨课,发挥骨干教师在新课改的导向作用外,我校还开展了全体教师的校内教学展示活动,定期举行教师说课、上课评比活动,教师基本功展示活动及课堂教学设计方案评比等,引导教师人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新课改实验中来。

在最近的几年教学研讨活动中,我校紧扣新教材开展了多项教学实践活动:如学科带头人上示范课活动、校本教研——‚教坛新星‛评比活动、‚送教下乡‛活动、‚课堂开放日‛活动等。一批优秀教师在教研活动中成长起来。目前,我校有市级骨干教师2人,县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8人,学校教学能手12人。

五、狠抓课堂,推进改革

1、改革备课形式。传统的备课模式要求每一位教师要完成一份或几份全册教材的备课,‚各自为政‛,耗时费力,使老师疲于备课,致使每周的教研活动往往流于形式,教学效率不高。为此,必须对传统的备课形式进行改革。教师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备学生,也要备教法、学法,还要备创新点、知识延伸点。实行单元备课负责制与集体备课相结合的形式,根据教研组长的分工,主备人提前一周写出本单元的教案初稿,教研会上,大家就这一单元中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教学环节的设臵进行研讨,然后由主备人执笔修改完成通过教案,然后每个人根据自己的风格,写出自己的处理方法,突出教师的个性与特色。对于不同年龄、不同素质的教师提出不同的备课要求。十年教龄以下的教师要写出详实的书面教案,带多门课程的教师可选取一门主要课程写详案,其余的课程可按十年教龄以上教师的要求进行备课。十年教龄以上的教师、市级以上骨干教师可自主选择适用于实际课堂教学的教案表达方式,如制作卡片,也可以在教材上增、减、调、换、圈、点、批、注等,但每学期必须写2篇精品书面教案供全校教师学习、借鉴。

2、改革教学设计。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案为中心‛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地改革教学设计的形式,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过程为中心‛。在教学教学设计中除包含教学目的等常规要求外,还要明确体现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学习活动以及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措施,做到既体现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又体现学生学习过程完成学习目标的过程,努力落实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的新型理念。

3、课堂教学要做到‚六性三中心‛。教学目标的教育性,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教学对象的接受性,教学过程的启发性,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教学效果的最佳性。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中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中心。

4、作业布置与批改力求灵活。布臵作业要认真分析学情,精选能举一反三的练习题,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难度和不同数量的作业。通过作业批改进一步加强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运用鼓励性的语言激励学生,作业批改可采取自批、面批、互批等多种形式。

5、课后辅导要体现方法分层。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分三步走;第一步调动兴趣,第二步交给方法,第三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每学期对教师的备课、作业检查四次,教导处将不定期的调阅和抽查。

6、开展好教育教学随笔评比活动。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实质性提高最有效的途径。每位教师每学期都要写出一定篇数的教育随笔,把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之处或失败之点及时记录下来,找原因,写感悟,对教学进行总结,研究改进措施。教导处每学期开展一次‚教学实践反思‛随笔评比活动,让教师体会到反思教学实践是教师由经验型走向研究型的必由之路。

六、面对实际,科学评价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评价问题已成为我们教师认真思考和解决的一大关键性问题。从现代教育的角度看,科学、规范、有效的评价将给课程改革乃至整个素质教育带来生机和活力,从而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改革。自参加课程改革以来,我校着手从下列几方面尝试进行教学评价改革。

1、在对教师的评价上,我校依据安徽省教师评价标准,实施教师发展性评价方案。从《教师专业成长档案》中,为实验教师建立成长足迹档案记录。

2、在学校学科的评价改革中,我校拟定了《大肚川镇教学评价改革方案》,在宏观上努力体现全面发展的管理目标,微观上从评价的指导思想,评价的原则,评价的操作做了具体的规定,提出具体的改革设想,以达到教学的整体优化,评价的改革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大部分学生在克服一定困难的前提下学到更多知识,增长能力。

3、在学生评价改革方面,我校制定了《大肚川镇学生发展性评价方案》努力建立家校等多渠道,多方位的评价体系,增加评价的灵活空间,以防一刀切的评价方式阻碍学生的发展。

七、课题研究,成效卓著

一年来,学校围绕新教材的使用,根据省、市、县教研室的通知要求,我们先后申报参加了牡丹江课题研究现已立项,正在研究中。通过课题研究,领悟新教材体现的新教学理念,明确学科改革的突破点和教学实施建议,使我校广大教师用新课程的能力得到了增强,体现了新课程标准、课程改革精神的教学实践。

八、主要成绩

2013年7月赵金棠老师撰写的语文教学案例评获市三等奖。

2013年8月彭思思老师撰写的品德与社会叙事作品获市三等奖。2013年9月王学刚老师在东宁县德育论文评比中荣获县一等奖。2013年9月王悦兰老师在东宁县德育论文评比中荣获县一等奖。2013年9月相长征老师在东宁县德育论文评比中荣获县二等奖。2013年9月王育英老师在东宁县德育论文评比中荣获县二等奖。

2013年9月刘红香老师在东宁县德育论文评比中荣获县二等奖。2013年9月朱莲芳老师在东宁县德育论文评比中荣获县三等奖。

九、存在问题

1、我校教师配备结构性不合理,知识水平,思想观念等都很难与课改同行。部分教师对新课改认识还比较肤浅,理解尚不透彻,因而出现了一些形式化的东西,对课改工作的进一步认识、实践、总结、提高有待于解决。

2、课改活动主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团结合作、敢于创新的精神,因此,课堂上大量的时间都是由学生质疑、讨论、交流、评价。在这一过程中,如何照顾优生和学困生之间的差异,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3、新课改出现新旧观念的碰撞,使我们的教师在实践中不断产生新问题和新困惑,如:如何进一步加深对课程理念的理解和创新?如何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如何既重视个性、人文性,又注重面向全体,重视科学性等等。所有这些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在今后的课改实验中不断探索、不断梳理。

4、课改中出现学生的学习状况呈两极分化日趋严重的倾向,新课程学习中出现的学困生的学习更应该得到关注,教师对这一部分学生的辅导的科学化、有效性的研究还应该进一步加强。

十、今后打算

1、重视学习机会,进一步加强学习,从根本上转变观念。观念转变是课程改革重中之重的问题,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和内容,是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条件,但教育教学观念的根本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条布满艰辛和汗水的道路,是一项长期的任重道远的艰巨任务。因此,我们将进一步组织教师对课程标准、新的课程理念的再学习,使干部教师尽快树立正确的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

2、努力加强教师的自身素质的建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迫切需要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教师的数量不仅要满足教学的要求,重要的是教师的素质。一是教师要有广博又精深的专业知识,新课程教材的综合性特征决定,以往分科教学形成固定单一的知识结构,已不适应教育的需要,要创新,要改革,教师就要博闻强识,具有丰富文化底蕴,才能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游刃有余,举一反三;二是教师要有研究能力,新课程教材的创造性和开放性特征给了教师创新发展的空间,教师必须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有效地发挥教材的优势特征,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总之新课程改革工作任重道远,我们将继续抓住这个机遇,准确把握课改脉搏,一如既往地实事求是的研究并尽力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继续推动课改实验工作向纵深发展

第三篇:浅析信息技术在高中课改政治教学中的作用

信息技术、对你爱不完

―浅析信息技术在高中课改政治教学中的作用

论文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高中课改政治教学信息化是信息社会对教学改革的客观要求,传统的政治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信息技术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为更好地体现师生互动,为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性和创造力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和交流平台,有助于实现“以生为本”、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能力,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全面提升教师个人素质。关键词:信息技术 “以生为本” 能力 素质 实效性 正文:

教育部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指出:“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中小学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高中政治课是中学德育教育的主渠道,而传统的政治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信息技术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为更好地体现师生互动,为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性和创造力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和交流平台,使教学由平面走向立体,由静态变成动态,化抽象为具体,突破了时间和空间、微观和宏观、历史与现实的限制,大大增强了高中政治教学的实效性,对高中政治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此,笔者从学生、教师、教学资源和教学方式等方面就信息技术在高中课改政治教学中的作用浅谈几点看法。

一、有利于做到“以生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利用信息技术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信息技术创设情境,能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兴趣,想方设法使每一个情境设计融入趣味性、思想性,从而更能符合实现教学目标要求。在教学中,由于信息技术创设的情境能吸引人,教学一开始就处在教师“导”的作用之下,学生大都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陈设的每个情境,学生都愿意观看、认真观看,对所提的问题积极加以思考,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

2、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减轻学生精神负担。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创设贴近生活实际的生动情境,集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对所要表现的信息产生极佳的逼真效果,把静态、枯燥的材料融入到三维空间,会产生极其活跃的动态画面,能直接 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之感,使表现的内容更加充实,更具有吸引力,学生乐意学、也容易学。

3、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用信息技术创设出一种以形象为主体的,具有很强感性色彩的场景和氛围,能引起学生一定程度的感性体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理解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从而使他们自觉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4、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热点问题。政治课教学要求教师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引导学生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中去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懂会用,获得比较完全的知识。信息技术创设情境的材料往往是来自现实生活中,是一些现实社会、政治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用这些材料创设的情境能使学生感到新鲜,有吸引力,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

5、利用信息技术有助于改变了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全面提升学生个人素质。信息技术可以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工具,从提高基本的学习效率到完成较复杂的研究任务都可以使用信息技术,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例如,学生利用网络技术从不同资源中查找、评价、收集信息;学生利用虚拟技术模拟研究现实问题,提出解决策略和方案等。学生依托网络在时空上超越了课堂范围,加快了知识增量与更新的速度,并建立起与教师平等的自我学习方式。在这一层次,主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信息素养,使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筛选的过程中,实现对事物的多层面了解。并且利用网络技术开展合作学习,把自己的观念和信息有效地传播给其他人。这种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方式改变了原有单

一、被动的接受模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通过学生亲历实践活动,自主选择,动手动脑,探究发现问题,获得直接经验,培养锻炼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这种学习方式具有实践性、体验性、合作性、探究性等多种特征,有利于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多种能力。

二、有利于立体交互、实现资源共享、丰富教学资源、加强合作。

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政治课教学可以使传统课堂的师生交互发展到网上的师生交互、人机交互、学生与学生的交互三位立体的交互模式,人机、师生、学生之间形成了交叉网状的交流渠道,实现多方互动。在这里学生可以向教师提出问题,请求指导,并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不是一味地接受教师的思想,教师始终是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如请同学到网上浏览并摘录能体现课本知识点的事例,发表评论并在全班交流;请学生利用收集到的资料等设计成网页,通过校园网向全校展示交流等活动无一不是体 现强劲的交互功能及资源共享的特点。不仅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连接起无数的纽带,既有热烈甚至激烈的讨论气氛,又呈现出互相支持、互相补充、互相协作的特点。

多媒体、网络资源纷繁丰富,能够不断为政治教学提供最新的知识材料,促使学生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把握和综合多种信息并渗透到各种知识原理中,从而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用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有助于突破突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孤立的课堂教学,极大地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不再只是学习课本上的内容,使学生能开阔思路,看到百家思想,有利于教学向课本外延伸。

三、有利于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的应用必然引起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的变化。传统教学中教师常常把学生当作被动的知识容器,这种教学观的稳定性,除了因为以教师为中心、从教师教出发、容易被教师接受外,还因为教师把知识的传播和技能的训练当作主要任务。这是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教师和适应教师的教。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在这种被动学习的习惯中将会泯灭。新课程倡导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与学的任务,注重教学过程中师生信息的交流,更加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去主动追求知识,学会学习。因此教师的角色应从传播者、权威者转换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支持者,信息技术则成为教师辅助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多媒体、网络教学中的多元化、开放式和交互式特点,给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建立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而师生所面对的热点信息因为有了网络,在时效、范围上变得完全平等,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自主化创造了有利条件。师生互动方式的转变实际上是师生关系转变的表现。信息技术使师生由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变为平等、和谐的关系。网络的自由、公开和互动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开放的思考、探究和交流的空间。凡是积极参与、努力思考、敢于创新的学习都得到鼓励和尊重,遇到疑难问题时,鼓励和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去思考,使教学过程由灌输型、传授型转变为探究型,充分实现了教学民主。真正体现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组织者、帮助者和促进者。信息技术对师生互动方式变革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信息技术可以实现一名教师与多个学生的互动,学生可以随时向教师提问,教师可以实现针对每个学生特点进行个别性的辅导;信息技术可以实现跨时空的师生交流与合作;信息技术强大的管理功能可以提高师生之间评价与反馈的质量与效率。

四、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教师提高自身素质

高中课程改革提倡的以学为主、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其中的每一个环节要真正落到实处都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由于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发挥在情境创设、信息资源提供、合作学习的组织和研究性学习的指导以及自主学习策略设计等方面,所以,在这种情况 下,教师的主导作用如果发挥得越充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必然会体现得越充分。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课堂精心设计和构思上,对网络教学的课堂组织上,对网络教学的材料的选择上。网上的信息浩如烟海,垃圾也很多,反动的黄色的都有。老师如果不事先去仔细挑选,不去引导学生进入相关的学科站点,那肯定会浪费很多时间,而有用的东西却没有学到多少。而绝大多数从传统教育走过来的教师,对于突如其来的现代信息技术,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不适应和水平低的问题。目前,大部分教师上网仅仅局限于从网上下载教案、练习题、课件等,对于更加丰富的与教学相关的知识,由于搜索引擎使用不熟练而不能迅速地查找,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不高;同时,利用网络获取的文字、声音、图像等资源因水平的限制,不能合理地整合成有效的教学课件,直接影响了网络下的教学效益。在信息技术与政治课教学结合中,就极大地促使教师去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同时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也为教师提供了学习条件,不少教师也主动学习现代信息技术,从而使整个教师队伍素质得以提升。

总之,笔者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多次尝试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整合教学,并灵活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教学特征,在实际教学中效果比较显著,希望高中政治教学的同仁们大力推广,对信息技术说“对你爱不完”。

第四篇:浅谈在艺术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实施创新教育

浅谈在艺术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实施创新教育

昆山市陆家中心小学沈洁

摘要:小学艺术教学的内容逐渐趋于生动化、形象化、立体化、合理化,因此在艺术教学过程中,通过合理利用多媒体构建一种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多层次的融合教材,扩大信息,既能贴近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最佳状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从而优化艺术课堂创新教育的效果。本文通过相关实例从四个方面粗浅分析信息技术在小学创新教育中的运用:

一、创境激趣,使教学情境生动化;

二、增加容量,使教学内涵形象化;

三、图文并茂,使教学世界立体化;

四、合理运用,使教学过程理性化。

关键词:小学艺术多媒体教学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随着计算机应用的不断普及,网络教学的深入开展,学校创新教育也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同时,小学艺术教学的内容渐渐趋于生动化、形象化、立体化、合理化,所以在艺术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构建这种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多层次的融合教材,扩大信息,既能贴近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最佳状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从而优化艺术课堂创新教育的效果。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所任专业——小学艺术学科的教学,通过相关实例来粗浅分析信息技术在小学创新教育中的运用。

一、创境激趣,使教学情境生动化

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绪,必须有一个实际的思绪,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绪的开始阶段。”因此,为了让学生在感性接触教材的同时,获得教学材料的诱因化刺激,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时,设计适当的情境,让学生从表象、联想和想象方面把握对象,训练想象思维能力。同样,在艺术课上创设良好的情境,营造声、光、形、色等多种形式之间的沟通与交融,可以使学生学得更轻松有趣,更活泼多样,从而也能更自然、更容易提升自己的艺术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教学意境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激发其联想,使其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了足够的动力。小学生天生好奇心强,而多媒体教学有刺激感官的作用,借助媒体创造情境,利用视觉、听觉上的“冲击”,使艺术知识感知的透明度提高,学生的知识吸收率提高,知识向能力转化的效率 提高,从而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运用, 达到培养自主审美的目的。学生往往对形象具体、形成新异的事物容易引起兴趣,艺术教师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利用艺术课特有的韵味,使学生在进入教室时感觉好象进入了艺术的世界。为提高学生兴趣,我们可以把声音与画面有机的结合起来, 利用多媒体声、色、光俱佳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如我在《神奇的海底世 1

界》一课的教学中,一开始就以多媒体出示,借助于优美的音乐与画面,“听!大海正在向我们诉说着它的秘密呢!”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感悟,形成激发学生想象力的一块“跳板”。同学们一下子就能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这多彩的情境中,以多媒体生动的形声结合创设:以“小企鹅”为向导,以“海洋知识快车”为探索线路,展开本课题的教学内容。依次经过三个站点:

一、海洋智慧屋,二、海洋宠物店,三、海洋影剧院。通过富有趣味的学习情节,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在情境中获取知识。声色交加,充分挖掘教材中创造性因素,不仅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且使课堂教学别开生动。

二、增加容量,使教学内涵形象化

小学艺术课是多样性的融合,如果一节艺术课能同时带给学生视觉、听觉上的享受,其效果可想而知。而多媒体教学正是以其鲜明的色彩、生动的画面、悦耳的音乐语言将抽象的教学内容、枯燥的说教变成耳闻目睹的具体视听形象,把多种形式的感情材料展现在学生面前,创设出具有形象生动而又愉快轻松的教学情境,从而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体验,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让他们很快进入角色,并激发出学生感受艺术美、体现艺术美的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在黑板上或大歌单上抄出歌谱、歌词等,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在书写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影响了教学效果,而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只须把这些信息扫描进电脑进行适当的编辑、调整,在课堂上就可以按照教学程序得心应手地把音、像、图、文呈现出来,既清晰又规范,从而节省了课堂板书的时间,加大了课堂传递信息的容量。

针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可以说对音乐有了较为初步的认识,尤其对那些有情节的音乐作品更为喜欢。他们很愿意用歌声、用动作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表现出来,但这种表演常常是最原始、最表面的,音乐形象稍有些抽象他们便不知所动,加之学生对音乐素材的积累浅而少,体态语言就更显得匮乏了。此时特别需要老师的帮助,有效地利用多媒体工具,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从音乐本身和其思想内涵上丰富学生,使他们的内心与作品产生共鸣。例如在《快乐的钟表》一课的教学中,在欣赏乐曲的第一部分时,通过多媒体的创设,先让学生观赏小台钟及听它们发出美妙的声响,然后再结合欣赏音乐,让每个学生都投入进来,引导学生边听边感受各种钟表跟着乐曲节奏的摆动;如模拟木偶,手臂一上一下煞是可爱;模拟小鸡吃米钟;模拟猫头鹰钟,两只眼睛骨碌碌地左右转动„„五花八门的“人体模拟钟”在活泼欢乐地走动。整堂课以活动为中心展开各个环节的教学。学生在趣味多彩的媒体形象中理解了音乐。在欣赏乐曲的第二部分时,我用哑剧表演营造了音乐情境:媒体展示制作的钟表匠,戴上老花镜,贴上胡子,合着乐曲弯腰在钟表店里走来走去,这儿擦擦,那儿摸摸,将发条拧紧,把“钟表”贴在耳边听听,然后哈哈大笑!这一优美、生动的情境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

趣。钟表匠这特定的角色让他们带着发自内心的浓浓的喜爱之情去聆听,去体验,去表现。他们全身心地沉浸在其中,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三、图文并茂,使教学世界立体化

在欣赏教学中常常有这种现象,本来很有情趣的一段乐曲,学生们学得毫无兴趣,即便让学生随着音乐动起来,进行各种体态律动表演,但班内仍有一部分同学不能很好的参与,究其原因不是性格内向就是过于好动,使他们不能更好地体会乐曲的内容。如果让他们静静地听乐曲,由老师分段讲解,则教室内就会有昏昏欲睡的现象了。这时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电教媒体,以更加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优化欣赏课的教学结构,通过多媒体手段使传统的静态教学变为动态教学,使音乐课中的知识点和作品的内涵更直观,更形象,学生的主动参与更积极,师生相互交流更容易,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同时得到了享受,对音乐的理解力增强了,提高了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和表演能力。并使学生在直观、具体、生动、有趣的课堂气氛中,图文并茂,创造一个立体化的音乐世界。

运用录音、投影,使声像结合,创设欣赏意境。欣赏一段乐曲,如果只是单纯的将作曲家、作品创作背景等相关知识讲解给学生听,这时学生的理解会很肤浅,如果适时引入一幅幅音乐画面、一张张音乐图片,就能帮助学生理解音乐形象,创设音乐情境,收效甚佳。例如在《猜猜我是谁》的教学活动中,欣赏曲目《狮王进行曲》,在第一个班的教学中,先由老师绘声绘声地描述此曲的丰富情境再让学生聆听、欣赏。但学生的整体表现实在不如人意,有的学生甚至欣赏时面无表情。这确实不是老师想要的成果。于是,在第二班的教学中,通过借助多媒体设施,来营造与老师讲述的同样的情境(FLASH出示):听!森林里的小动物们正在互相告诉呢,“狮子大王来了!狮子大王来了----”小猴子听到了这个消息,赶紧爬上了高高的大树-------小动物们跳起舞唱起歌,狮子大王发出了满意的吼声!吼-----吼-----欣赏完毕,再来看看小朋友们的表现:课堂里气氛热闹极了,大家不由自主地投入到了乐曲的表演中,甚至有学生主动要求来表演“狮子大王”、“小猴子”等角色,结果他们的表现令我欣喜若狂,只见他们情绪高昂,积极投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诠释了音乐形象,感受了音乐内涵。接下来的教学,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的表现更精彩了,比起平行班的教学活动,效果明显好多了。

学生接受教学信息是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音乐作品所表现的是一种抽象的艺术形象,因此,适时地运用多媒体、录像,可以将抽象变具体,加深学生对欣赏作品的理解;适度利用计算机信息多,灵活快捷的特点,更能拓宽学生的视野。

四、合理运用,使教学过程理性化

多媒体音乐课与传统音乐课相比有着极大的优越性,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但如何更好地使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如何在艺术教学课中正确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还需教师在教学中慢慢探索、学习,因为多媒体技术使用得当可以“画龙点睛、妙笔生辉”,使用不当则“画蛇添足,反成累赘”。总结以往经验,我想以下四点值得大家一起商榷,如:

(一)、是否把课件做得太死,非得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如不对了或偏离了教师想方设法把他拉回来,这样是不是会束缚学生的思维。

(二)、在做一个课件上花费过多时间或投入过多精力是否划算,有没有其它简单有效的方法;

(三)、有没有给学生留下必要的教学空白,让他们在自己的想象空间中自由发挥、自由驰骋;

(四)、如何合理运用好网络教学,充分发挥出学生自主性、互动性的优势,等等。相信在我们艺术教师与信息教师共同的努力下,我们一定会做得更好、走得更远。

运用多媒体辅助艺术教学,可以融声汇色,拓展审美视野,设境悟情,深化思想教育等,具有其它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且实践证明,艺术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能使传统课堂教学不便或无法解决的问题迎刃而解,能巧妙地把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鉴赏紧密结合、水乳交融,能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想象力,促进思维能力,发展艺术创新能力,从而优化了艺术课堂教学,提高了艺术教育的有效性。总之,在艺术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实施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独立的艺术领悟力、艺术鉴赏力的坚强基石,是带领他们走入神秘而色彩斑斓的艺术殿堂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徐延峰:《浅谈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中小学电教(下半月)》,发表时间(2009年08期)。

陈瑜平:《浅谈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新课程(上)》,发表时间(2011年08期)。

《艺术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2002年4月第1版,2003年6月第4次印刷。

第五篇:浅谈在课改中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浅谈在课改中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新一轮课程改革对于教育领域是一次深层次的彻底革命。这场以转变教学理念为先导,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为突破口,以转变教学方式为手段,以“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为目标的全面改革,旨在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

新课程改革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也改变了教师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乃至生存方式。教师的角色要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新课程的教学要变成一种充满智慧的挑战,学生的头脑不再是可以被罐装的容器,而是一举等待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在于尊重学生、赏识学生、鼓励学生成功,教育的灵魂在于教人创新而不是复制、用教材教。

一、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做到人尽其才。

1、要通过各类学历培训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知识素质。

2、要通过各类教研培训,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3、要通过各类师德教育培训,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只有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了,提高教学质量才有可靠的保障。

二、要合理配制教育资源,做到资源共享。

要想缩小县城与乡村学校人员配置的差距,需要教育主管部门通过行政手段对全县的优秀教育资源进行重组和再配置。要把近年招聘的大中专学生分配到农村教师紧缺的学校任教,挑选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让其起到带头、引领作用;选调优秀校长到薄弱学校任职,委派局级机关优秀干部到落后学校蹲点等具体措施,进一步利用和挖掘现有教育资源,来提高后进学校的质量。

三、要加大教研力度,做到“教研兴校”。

1、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研教改方面的理论,做好教师的培训工作,加强业务指导,使教研活动落到实处。

2、要加大教研投入力度。各校每学期要在学校经费中抽出一定比例的经费投入到教研活动中来,为教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可靠的经费保障。

只有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为提高质量提供“教研兴校”的保障。

四、要深化教育改革,做到改革促发展。

1、推行教育经费改革。没有钱什么事情都难办,什么事情也办不好,提高质量也莫过如此。在实行“一费制”的今天,许多地区农村教育难以维持正常运转。面对这种情况只有改革义务教育经费的筹措途经,采取多层次多渠道,同时争取各级政府加大对学校经费的投入,只有这样,才能办好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推行课程改革。要通过建立以人为本的长效培训机制,改革评价方法,更新课程理念,改变教学方法,培植课改典型,搞好校本教研等具体措施,将课改实验逐步引向深入。

3、推行人事改革。要通过建立和推行末尾淘汰制、教师聘用制、校长聘任制等具体措施,使之形成职称能高能低,职务能升能降,人员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的良好用人局面。从而为加快教育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

五、优化教育管理,做到“管理出效益”。

1、优化目标管理。年终目标考评,对各学科、各年级、各学段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质量必达目标,依据目标进行奖惩,促使学科全面达标。

2、优化形象建设。通过进一步加强“三风”建设(校风、教风、学风)和师德师风建设,促使学生树立“遵纪守法、勤奋好学”的形象,促使教师树立“爱岗敬业、博学多才、乐于奉献”的形象,促使学校行政领导“公道正派、富于创新、严谨治校”的形象。

3、优化教学质量管理。实施全员管理,从领导到教师,从学生到家长,从校内到校外,从部门到社会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管理格局。通过实施全程管理,能够突出体现“六个一起抓”,即“德、智、体、美、劳一起抓;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一起抓;教与学一起抓;课内与课外一起抓;育人一线与后勤服务一起抓。从而有效形成教学管理的综合性,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效力。

4、推行《考勤制度》、《教学奖惩制度》等等一系列制度,探索一套创新制度来优化学校质量管理,使之激发教师的教学情趣,从而为提高质量,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

5、抓学习借鉴。成功的办学经验就是优秀的教育资源,共享这一资源,最快捷的途经就是学习。要虚心学习先进学校成功的办学经验,在学习中借鉴,在借鉴中学习,使之把他人的成功经验化作提高自身的办学水平的动力,以求达到快速提高质量的目的。

大风起兮(QQ:605119890)

下载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课改中保持创新的教育理念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课改中保持创新的教育理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和创新(推荐)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和创新 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教育改革的“第一推动力”,促使教师走下讲台,走近学生,走进网络……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不......

    创新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作用

    创新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作用 永州五中 王婷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是创新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创新应用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创新应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教育也因受到信息化的冲击而迈入一个新的阶段。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作为教材的组成部分,信息技术对于促进教......

    在课改中成长

    在课改中反思 在反思中成长 新闻来源: 现代教育报 作者:王峰斌 发布日期:2010-09-08 叶澜教授曾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

    议课改中教育教学体会

    新一轮课程改革,使小学语文教学充满了新的活力。这当然是件大好事。同时,也应看到,由于大家对新课程尚处于探索阶段,到底怎样去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众说纷纭,使人有种无所适丛的感觉......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小学数学作为一下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新出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在课程总体目标中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

    浅谈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修改版

    浅谈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雷雪锋 旬阳县蜀河镇吕关小学 信息技术的到来,让我们步入了信息新时代。信息技术的产生,对我们的生活、工作都有着明显的改变,大大的......

    新课改理念中信息技术个性化教学

    新课改理念中信息技术个性化教学 摘 要: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应该将“个性化教学”持续运用到课堂中来,那么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必定会起到促进作用。关键词: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