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化发展[小编整理]

时间:2019-05-12 13:20: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化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化发展》。

第一篇:新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化发展

新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化发展

新课程改革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从这个理念出发,必然要求学校管理,教师的一切教育行为都应该关心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强调教师的责任、奉献、服务、承诺和对学生的关爱。这一切也恰是教师专业标准的职业伦理所需求的,问题是从当前的情况看,部分教师还远未达到这个标准。我国教师专业化的现状在部分教师中还存在着教育观念落后,知识面狭窄、学历偏低、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人文素养低下,职业道德意识谈薄,创新精神和研究开发能力不强等不足。因此,新课程改革呼唤专业化的教师!教师专业化成长,要求教师具有相应的教学实践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提倡反思,提倡研究。学校既是学生学习的场所,也是教师发展的场所,教师专业化发展就是要在学校教育过程中使教师和学生都获得成功。教师在新课程教育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着许多在职前教育、岗前培训等过程中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而这些问题只有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的学习、培训、研究,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解决。因此,立足校本,是教师专业化的主要途径。(一)通过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校本培训是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的、由学校组织实施的、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引导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国际、国内教师教育改革的趋势,教师应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等诸方面的素质,而衡量一所学校的发展则与教师专业水平密不可分,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上扮好管理者和服务者的角色,正确引导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才是真正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如何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工作:

一、注重职后教育,树立终身教育的专业发展理念1.新教师的入职教育是职后教育的衔接点,要充分认识到入职教育对新教师成长的重要作用,强调师范院校与学校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同时要将新课程理念和方法贯穿到新教师的职前培训中去,以缩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时间。2.牢固树立“终身教育”理念,强调在职教育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持续性教师教育理念”是世界各国已经广为认可的教师专业发展理念,因为教师这个职业对于社会发展的特殊性,终身教育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教师应当将“终身教育”当做自已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学科专业学会应当创造相应条件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学校应当制定相应机制,促进教师的专业化

以信息化促进教师专业化

用信息化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就是要实现教师对传统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造。网络不但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学校,更要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学校。作为教研与培训的工作机构,有责任、有义务把现有的教师进修院校、中小学组织起来构成一个崭新的网络联盟,使全市10万教师能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工作、学习与研究,逐步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高度信息化的现代社会,教师教育水平和教师专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信息素养。我院在探索教师专业发展信息化的道路上,把学会应用信息技术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必修课,扎扎实实地推进。按照市教育局要求,我们在第一时间完成了市、区两级教师进修院校培训者的信息技术培训,随后展开了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全员培训。我们把信息技术应用纳入教师继续教育综合素质培训项目,划定教师岗位培训学时总量的1/4用于专项培训。迄今为止,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面向全员的信息技术普及阶段。我们按照市教育局的部署,分级培训,统一考核,以区域为单位,强力推进计算

一、开好教师专业发展信息化必修课。机应用能力的普及性培训,经过短短两三年时间,使全市教师基本达到了初级水平

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 及时做好教师角色的转变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教改制度的变革,特别是新课程的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实践,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才能保障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才能适应新课改的发展要求。下面便谈一谈新课改给我的一些感触。

一、教师应做好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的实践要求教师转变角色 观,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所以角色的转变已成为新课程下教师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新课程下要求教师和学生是共同的学习者,这应该说是教师与学生的真正平等阶段,在这个阶段里,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学友关系,只有做到这一点,教师和学生才能做到真正的平等地学习和交流,课堂的气氛也才能真正地开放和活跃起来。其实,师生平等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新课改的要求,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首先,时代要求全民教育,教育的目的不再是培养少数精英,而是着眼于全体学生,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事实上,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其次,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科学课程(7-9年级)是学生学习的入门课程,应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是学习科学最直接和持久的内部动力,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科学课程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创设学习科学的情境,激发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

二、要求在教学方法上的更新

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离不开科学的学习过程。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教育的重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科学课程应当体现这两者的结合,突出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

作为一名科学教师,我认为“探究式教学”是现代科学教学的重要形式。它强调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注重“创造力”的培养,主张变革传统的教学,使教师的作用不是“一团知识明了化和教案”,而是鼓励、指导学生去探索和发现,把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教师在这一教学中,不是命令学生学习,而是传授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不再让学生被动地去学习,而是主动地去探索。

三、要求教师会灵活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教学活动是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工具展开的。可以说,不断地把人类在社会生产与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新技术、新设备加以改进并运用于教学活动中,这是人类教学进步的重要动力,是教学效率和效果得以不断提高的重要物质保证。

特别是以多媒体应用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正在迅速地改变着课堂的教学模式,成为促进科学质量的重要突破口。多媒体等计算机应用技术在科学教学是具有挂图、投影片等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优越性。然而,这就要求科学教师,应当尽快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以及教学软件的制作等。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事实上,只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才能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

另外,提高实验动手能力,也是新课改对科学教师的必然要求。在科学教学中强调教师的动手能力。首先是由学科特点决定的。科学教育中,物理、化学、生物等都是实验性学科,其主要知识体系都是建立在大量实验基础上。因此,实验操作与演示实验能力是教师的基本功。实验操作能力主要包括:⑴对实验仪器的操作能力; ⑵对实验过程的操作能力;⑶对结果测量的操作能力。其次,现代科学教育强调过程性教学,即把学生学习知识结论的过程设计成科学家探索的过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体验抽象概念、原理。往往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让学生直接动手做、动手实践的内容。要胜任这类教学,教师不仅自己要会做,而且还能在学生动手做的时候手把手的指导,指出其操作中的各种问题,这些都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

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教师还能自己设计、制作各种教具和学具,帮助学生在“玩”中学,在“做”中学,把抽象的知识、概念转变为各种学生可以直接感知、操作的过程。学生通过亲自操作,获得体验,更好地理解与掌握知识。

四、要求科学教师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首先明确科学课程的知识结构。科学教师必须具有系统的完整的科学专业知识(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及地理科学)。这是从事科学教育所必备的素养。其次,要了解相关学科知识。现代社会正逐渐进入“信息社会”,社会各部门的工作也逐步从大工业时代分工细密的专业化进入信息时代的综合化,学科之间互相渗透。传统学科界限越来越模糊,仅靠上述狭窄的专业知识已很难应付现代教学需要,所以教师要开阔本学科视野,需具备与科学相关的基本知识等,还需了解科学与其他有关学科的横向联系及发展。使社会科学知识、教育科学知识、系统科学知识,有机地结合形成比较完整的基本知识。最后,我认为对科学教师来说,也许是至关重要的一点,便是具有参与社会生产、生活的知识。社会生产、生活知识是十分广泛的,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自我改进的迫切要求,以敏锐的眼光和头脑,注意观察、了解、搜集本地区的自然情况、生产情况、生活情况以及社会改革科学技术的应用情况。

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也会更加复杂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能够以新的教育理论来支撑自己的教学工作。

总之,在新形势下,教师在学生面前的角色转变必将成为事实,我们教师应当作好充分的准备,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同时应具备过硬的业务素质才能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

新课程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挑战

摘 要:新课程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三个方面的要求,即实施新教学、新评价和进行课程开发,这构成了对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新挑战,即一是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提高新课程的实施能力;二是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发展,这是其职业生涯中新要求和新发展方向;三是课程与教学评价能力的发展,尤其是学生评价和教师自我评价能力和评价方式的更新。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 教学 课程开发 评价

新课程改革为中小学课程与教学带来了新的理念,也给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方向。三年多来,从教育行政部门到参与改革的专家学者,不断呼吁教师观念和行为要有切实的转变。要求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从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从教室中的权威变为平等的合作者,从课程的执行者变为课程的开发者,最终,要从被动的学习者变为主动的研究者。新课程改革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课程改革的实施受到基础教育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因素的影响,把新课程改革成败与否全部砝码压在教师身上无疑是不公平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该统筹考虑改革的要素和条件,但就目前新课程改革的运行状况而言,教师面临的挑战是巨大和持续的,教师专业发展问题构成新课程改革成功的不可或缺的主要方面。那么,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要应对哪些挑战?从当前改革的迫切性和未来发展的持续性分析,新课程对教师的新挑战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教师要理解、领会和能够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提高新课程的实施能力;二是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发展,这种课程开发能力对大部分教师来说,是其职业生涯中新要求和新发展方向;三是课程与教学评价能力的发展,尤其是学生评价和教师自我评价能力和评价方式的更新,已经越来越构成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瓶颈,社会和学校对评价的关注度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在不断升温。

我们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分析新课程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要求和新挑战。

一、教学能力的提升:教师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的变化

我们应该注意到,新的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重视教师的教到重视学生的学,从重视知识传授到重视学生发展,从重认知发展到重情感养成,从重学习结果到重学习过程,从树立自己的教师权威到习惯和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从重统一规格到重差异教育,从重知识文化的继承到重视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这些都给教师过去习惯的教学思维带来了明显的冲击。新课程在教学方面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看似可以用简单的话语去诠释,但要真正落实,就需要一个复杂的转变和适应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观念转变

教师首先需要转变的,是对教学过程的认识和看法。教育学对教学过程的比较通行的看法是将教学过程视为特殊的认识过程或书本知识向学生认知结构的转化过程,教师主要通过传授学生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养成必要的道德情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新课程改革从建构主义理论的角度,把教学看成是以教与学之间的“对话”为基础,教师的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相统一的过程。进而为教学过程赋予了一些新的内涵:教学过程是一种“唤醒”,是学生和教师潜能、智慧和情感的唤醒;教学过程是一种体验,是师生从感知和经验升华为对价值的叩问;教学过程是一种“视界融合”,是书本、教师和学生视野的交汇融和;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自我理解过程,而不光是对教师和书本的理解过程。

(二)理解新的教学关系

对教学过程的新的理解带来了新的教学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不是一种简单给予、被动接受的关系,教师也不再是对学生发号施令的权威,任何一方都不是把对方作为一种对象去操纵、控制和灌输。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和学生最终应该建立起平等、民主、自由、同情、公正、宽容、鼓励和帮助的交往关系和“伙伴”关系。新的教学关系的建立受到文化传统和制度的制约。确实,在当前仍是50人左右或以上人数的大班额教学背景之下,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起新课程所要求的平等关系,还存在制度性的困难;在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的认识上,还存在着认识的偏差,学生的课堂中的“活”学,还常常被教师视为对教学秩序的挑战而被制止或扼杀。说到底,很难期望在历史上和现实中已经处于权威地位的教师一方,在课堂空间和人数没有改变的情况下能自觉放弃自己的权威地位,这种教师的权威地位在我们的文化传统和社会中长期被认可。因为,新课程中新的教学关系的建立过程,实际上也是旧的教学传统被改变和新的教学文化的确立过程。

(三)转变教学行为方式

各种新的教学方式也开始为教师所熟悉和运用,如主体性教学、探究教学、建构式教学和交往教学等,这些新教学方式的基本要素在我国新时期的中小学教学改革中都可以或多或少地发现。有些新教学方式其实并不新,如主体性教学在我国中小学已经经过了长达10年的实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经验和成果。因此,新课程中的教学改革,不应该总是停留在理念探讨和学习,应该尽快转化为实践操作。总的来说,新的教学方式具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征,这就是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促进师生之间积极有效的互动,教师更多地把自己视为促进者、指导者、合作者,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时间、空间、物质条件、心理环境的支持,使学生形成对知识的真正理解,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应该看到,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变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长期形成的教学行为的惯性对新的教学行为构成顽固性的阻力,这需要我们采用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等新的教师专业教育方式去帮助教师突破心理惯性和行为惯性,使他们逐步获得自觉的教学行为调节意识和调节方式。

二、课程开发能力的发展:校本课程开发和课程资源开发

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在新课程中并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东西,开发校本课程以及围绕国家课程开发相应的课程资源,是课程改革中教师实实在在的任务和工作。一些新课程形态如研究性学习课程、任意选修课程、技术课程、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等,课程和资源开发的任务主要落实在学校,落实在教师。

(一)课程开发的教师赋权

在过去长期的课程集中控制的管理体制下,教师开发课程的权利和义务都没有明确的规定,也可以说,是体制剥夺了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新课程的实施要将课程开发上权力和义务都重新赋予教师,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校本课程的开发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不仅将给学校灌注新的活力,最重要的是,它将最终导致过去那种基于书本的教学真正走向基于资源的教与学。

(二)学校和教师开发课程的优势

中小学校是新课程实施与管理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单位,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学校要从自身的条件和能力出发,自主开发或合作开发或选用校本课程。那么什么是校本课程开发?就是学校按照自己的教育理念对学校的部分或全部课程进行不同程度或层次的开发。校本课程开发的优势,表现在它能够与时俱进地反映时代社会变化和学生需要,比国家课程更贴近实践和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能反映课程多元化的趋势,并且,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可以是一个师生互动的生成性过程。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教师的个性发展和学生的差异发展能够更好地结合在一起。

校本课程的开发作为学校,应该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校本课程开发的方案或计划,以便使教师明晰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背景和条件,校本课程设计思想和理论依据如对各种需求的分析、教育方针的理解、开发和设计学校课程的主流理念、相关教育课程理论、相关的学习和教学理论、要解决的现实问题等,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校本课程设计的整体方案、体系结构如课程设计的原则和方向、各课程领域及其组成关系、课时与学分的分配和获取、课程实施和评价体系,等等。

作为教师,在进行某一领域或某一门校本课程设计时,应该有一个完整的课程考虑,这种考虑包括他所开发的课程的目标,课程的内容或相关专题,课程所要使用的学习材料的类型,课程实施要求的主要学习方式,教师课程与教学的实施策略,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组织,如何选择学生或学业评价的方法和程序,课程的时间分配和安排,课程实施所需的空间和环境,等等。

(三)教师开发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是教师课程开发专业素养和能力发展中的重要任务,新课程不再只是学科的总和,而是学科、儿童、生活、社会的有机整合。学生的生活及其个人知识、直接经验都成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依据。课程资源由课堂延伸到课外,由学校延伸到社区和所在的地区,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都开始成为学习探究的对象,成为学习的“课堂”。

教师本身构成了课程实施中最有价值的课程资源。教师是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开发者。教师本身需要具有开发与选择课程资源的能力,能够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课程资源的开发给教师的工作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使教师选择的余地加大,选择的机会增多。这对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一个挑战。

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中有两项主要任务,一是对国家课程补充相应的课程资源,教师参与开发的国家课程的实施资源,应该更加符合学生实际,符合教学的需求;二是对新课程中规定的由学校负责的课程领域进行相应课程资源的开发,这种课程空间多以选修课程的方式呈现。这类课程资源的开发涉及的领域和范围更广,更需要调动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积极性。

三、课程评价能力发展:学生学业评价和发展性评价

国家在这次新课程改革中给予了课程评价前所未有的重视,提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一)评价转变的教师要求

按照新课程的评价要求,评价和教学处于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之中,这就打破了教师将评价和教学看成不同阶段或不同任务的思维定势,要求教师将评价视为构成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新课程关于评价的理念和方法要真正落实,不仅需要教师付出比过去高出数倍的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更需要教师的评价观念有一个根本的转变,需要教师通过学习和培训,掌握评价的新方法。

国家制订了评价改革的总体方向和原则,我们可以把它归结为5个主要方向。1.综合性评价:综合评价学生的发展;2.发展性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发展和提高;3.多元化评价:评价内容、标准和方法要多元化;4.过程性评价:评价要注重发展和变化过程;5.自我评价:重视学生、教师和学校的自我评价。评价的发展性又是新课程所倡导的评价改革的最主要的特征,它本身具有以下特点:1.有具体、明确的发展目标;2.评价目的是为了促进目标的实现而不是为了检查;3.重视被评价者的起点与发展变化的过程;4.重视发展中的个体差异;5.对某个领域进行多次评价;6.不断给予评价反馈,不断改进教与学。

(二)掌握新的评价方法

上述评价方向和原则如果没有新的评价方式和程序支撑,学校的评价工作仍然难以发生根本的转变。新课程改革从质的方法、表现性评价、档案袋评价、论文题评价、动态评价、概念图评价法、纸笔测验改革等多个方面为教师提供了可选择的新评价方法。如在表现性评价中,试图通过学生自己给出的问题答案和展示的作品来判断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必须自己创造出问题解决方法(答案)或自己的行为表现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而不是选择答案,教师作为评价者必须观察学生的实际操作或记录学习成果,能够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知识和发展能力。在档案袋评价中,有目的地汇集学生的作业和作品,以展示学生在一个或几个领域学习的努力、进步与成就。它必须包括内容选择过程中的学生参与、选择的指南、评分的标准,以及学生自我反思的证据。

这些新的评价方法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是与教学相结合而非截然分开,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所使用的任务都是较复杂的,需要学生运用高级思维才能完成,对这些任务的反应也是开放的,给每个学生展现个人的深入思考和个性提供了很大的空间。教师要正确使用这些评价方法,一般需要接受专门的评价训练,并不不断的评价实践中充实和发展自己的评价技巧。

(三)形成适当的评价策略

评价方式和方法的运用需要教师形成适当的评价策略。教师在实施评价改革中,要注意理解评价改革的目的和实质,认识表现评价方法对于学生发展的意义,认识不同评价方法的特点,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发挥各种评价方法的优势。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的不同特点,选择恰当的表达形式,如百分制、等级制、行为描述、判断式评语、象征性评价,如小红花、小星星等。我们认为,没有哪一种评价方式是可以一劳永逸的,在课程与教学的评价活动中,永远没有最好的而只有最恰当的评价方式。

新课程对教师专业发展带来新挑战,也为教师成长带来了新的机遇。课程改革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使他们获得新的关注;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支撑,就不会有新课程的健康发展。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要有自我发展和自我超越意识,要持续不断地进行探究式的学习,要不断获取教学专家技能,学会创造性反思,构建多元化知识结构,向成为一个学者型的教师方向努力。

第二篇:教师专业化与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化与专业发展的认识

及自身专业水平分析和发展规划

随着人类文明飞越式的发展进程,社会需求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教育的价值有着更为理性,客观的认识,对教育的期望正逐渐升高、膨胀。由此,对老师是的价值有了深层的认识,继而对教师的期望和素养要求越来越高。教师专业化以及教师专业化发展已经不单是教育界所关注的话题,而是整个人类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

一、教师专业化与专业发展的区别与联系

以往对我“教师专业化”和“专业发展”的概念是模糊的,认识是浅显粗略的,通过这次网络培训让我真正理解这两个概念。

总体来说:“教师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发展”是两个相通的概念。“教师专业性的过程”是其两者强调的共同体。

细化说来,二者又有些许区别:“教师专业化”更多是从社会学角度加以考虑的,主要强调教师群体的、外在的专业性提升;关注成长和发展的历程。教师个体的专业水平提高的过程;教师群体的专业水平提高的过程;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的确立和提升是“教师专业化”的三个发展方向。所以教师专业化是一个多主体共同努力,内涵不断丰富的过程。

“教师专业发展”就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技能的过程,是一个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情感、社会责任感不断成熟、不断提升、不断创新的过程。简单的说就是:指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的过程(即教师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更多是从教育学维度加以界定的,主要指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化提高。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了教师专业化的方向和主题。

二、实施教师专业发展,实现教师专业化已成必然趋势

(一)教育改革的需要

变革与挑战已经是21世纪的代名词,各行各业的都在一片改革声中崛起,创新。教育界的改革可谓轰轰烈烈,世界范围内的大变革已经掀起的惊天巨浪,各国都在不断的互相学习,交流,借鉴成提功的经验。与此同时,教师成为教育变革中最受关注的因素。教师即是教育改革的前沿实施者,也是改革中改进和提高的先锋。同时,教育改革的契机,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土壤和空间。因此,不断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课改指出: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从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到具体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课程、教学、学校的“文化震荡”。在这震荡中明白教师是这个舞台的“领舞者”。变革为教师提供发展成长的阳光和水、为其专业发展创造实践活动,践行实践智慧,让教师们跃上时代的新舞台。可以说课程改革也为教师设置了“最近发展区”,让教师“跳一跳”收获成长的“果实”。教师与课程改革共同成长,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契机。

素质教育的实施是课程改革和教育改革的集中体现。推行素质教育关健在教师,在于教师的素质。因此,要实施素质教育,不能不提高教师素质。“素质教育取决于教育素质,教育素质取决于教师素质,教师素质取决于教师专业化的程

度。”一方面,教师的专业发展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支撑,改革也因教师活跃的身影和创造的激情而充满活力;另一方面,改革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机会,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参与新课程改革实践新课程改革带来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显而易见的。从教师职业角色、教师知识结构、教师专业能力等各个方面接受了一次新的“洗礼”。

(三)学校变革与教师专业发展

学校变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成功的学校变革需要校长和学校教师共同努力、共享学校发展愿景;同时,成功的学校变革也必然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现代,学校变革的显著特点是将教师专业发展纳入改革计划,不断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全面提升。

与此同时,实施教师专业化发展,实现教师专业化更是学生,家长乃至这个社会的时代需要。这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一个重要领域。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我们该以怎样的实际行动来迎接?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位老师面前最重要的话题。

作为一名新教师,前面的路还很长,专业成长的呼声在我耳边响起。下面我对自己的专业能力进行分析:

一、优势

1、热爱教育事业,爱学生,爱学校,爱同事„„爱是我教育的主题。以“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为座右铭,不断前行。

2、工作态度认真,负责。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是我对自己的基本要求。工作热情饱满,充满朝气,积极完成学校领导所布置的各项任务。

3、和同事,家长关系处理融洽和睦。家长都很乐意配合老师的工作。凡事多一点宽容和理解,少一点苛刻和冷漠。这将是我受用一生的处事哲学。

4、接受新生事物和新理论的能力强,能够很快适应当下的教育形式和教育改革。尽快进入角色,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5、大学期间主修小学教育专业,有一定的教育理论基础。积极参加各种教学研究并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教学当中。

6、毕业的几年间一直在从事教育,有一定的教育教育学经验,管理经验以及处理突发事件的经验等。特别是两年的支教生涯,让我熟知教学工作的相关流程。并有幸参加了素养大赛,对我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学视觉的拓展都有跨越式的帮助,这是我人生中不悔的经历和无价财富。

7、能够熟练的运用多媒体课件。这对课堂教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且在教学中经常运简笔画,以及孩子们熟知的卡通人物,努力是课堂教学气愤活跃。力求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

8、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和建议,经常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请教,努力提高自己。谦虚好学一直是我奉行的准则。

二、不足

1、教学经验,班级管理经验不足,要注意积累。虽然之前一直在从事教育,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和管理经验,但和经验丰富的前辈相比显得浅显稚嫩,不够成熟。

2,、对儿童心理学理论与实际经验的双重缺失。

随着儿童心理问题的不断增加,以往的经验和认识已经不能应对如此纷繁复杂的儿童心理问题,而这对教学是有着直接影响的,所以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更新相关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

3、教育科研能力薄弱,课题研究和论文撰写的能力有待提高。作为新教师,这些还都停留在浅识和浅谈的阶段,经过实践努力和潜心锤炼,才会有突破和理论认识。

4、教学语言不够严密。

以往对教学语言的认识停留在华美,堆砌上,这是肤浅是。最美的教学语言应是简单的,最严密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用最简单的语言解释最深奥的道理,这才是教学中最需要的“华美辞藻”。

常言道,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要想成为教育界的“将军”,自身的专业发展无疑是必经的捷径之路。因此制定如下计划,作为三年内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一、总体目标

深入理解师德的内涵,加强师德建设,为人师表,树立楷模;转变教师角色,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坚持学习,使教师的综合素养全面提升;适应时代的潮流,更新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逐渐成为教师队伍中的领军人。

二、具体目标

(一)教学基本功的夯实。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教师,要让学生喜欢上你的课,就应该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吸引学生, 如何才能具有吸引学生的人格魅力呢? 我认为从夯实教师的基本功开始,1、写规范字,说普通话。这句话,被每一个师范专业的人所熟知。写一手漂亮的字,不仅仅因为看着舒服,是人的脸面,更因为这是督促学生练字的最好武器。普通话是我们的标准语,她直接影响到人们之间的沟通,更是马虎不得。所以应和学生一起练说练写,现在好多学校都开了写字课,可以和学生一起练习,互相促进监督。平时在上课说话应时刻注意,正确发音、朗读短文、即兴说话,这些方面的有效训练能大大提高自己的语感,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

2、简练语言,用最简单的语言来阐述最深奥的道理。

听课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因此,要求教师能清晰、准确、通俗、生动地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维,从而使学生能够顺利掌握这些知识。所以,精炼的语言表达能力尤其重要。

3、成为即兴说和勇于评课的能手。

即兴说课和评课都是教师的基本功。即兴说课是再短时间内进行备课说课,这是对教师业务素质的极大考验,如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和业务素养是无法面对这种考验的。以往备课都有参照他人的现象,所以备课无法脱离参考书和相关的资料。我们把即兴说课作为教师的基本功,势必能引导教师丢弃“拐杖”,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来;

教师的工作纷繁复杂,没有过多的时间去思考,去研究。教研活动时,要不是三缄其口,要不就是只夸,并不阐述自己的意见。即使在组长的几番呼唤之下,才开尊口,也是三言两语就戛然而止,如果把勇于评课作为教师的基本功,就势必引导教师积极参与到平时的校本教研中,更有利于教师团队的建设在写教案时,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参考。那么天天都是实战练习,功夫不负有心人,总有一天会成功的。

只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就一定会成功。

(二)建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提高教学素养和教育技能。于新教师来说,我们首先要掌握教学技能 提高理性思考思考,专业化要求才不会成为无本之木。

没有高水平的教学技能,也就没有高水平的专业发展。

1、吸纳相关积极的经验,形成自己的独特教学风格。要想有独特的教学风格,首先要多看,多思、多练。在一定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敢于创新和尝试。

2、不断探索,提高教育理论、教育科研能力水平。首先,利用课余时间,学习相关内容,理解领会其精神实质,并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进行探索、尝试。其次,在学习实践过程中总结整理,把看到的、想到的及时记录下来,平时养成写课后笔记的习惯,碰到好的内容及时总结成教学案例,这样日积月累,我想一定会大大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

3、加强自身的学习,着力提高专业知识水平。

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及其与现代教学相适应、现代教学所需的各种知识。现代科学知识日新月异,我们所学的知识不够丰富,各种新知识、新信息不断涌现,我们很快感到不能得心应手。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学习进修,否则不能应对学生的各种问题,会被学生问倒,也会削弱我们的威信。

4、驾驭教材,教材的重塑和整合能力的提高。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教材只是教育的工具,要明白教材只是工具,我们要合理的用教材,而不是盲目的教教材。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教材的重塑和整合的能力。首次要熟知所交学段的课程标注,其次要深入了解这一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再次结合教学环境等其他客观条件。综合考虑下进行教材的重组。

5、课堂的驾驭和管理能力的提高。首先要有一定的管理理论基础;其次结合实际经验并进行管理实践。逐渐摸索出属于自己的管理风格。

三、整体目标的实行措施

1、书中自有真谛

苏霍母林斯基说: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没错,读书确实可以让人聪敏睿智,并且是老师必用的法宝。有底蕴才有底气,有底气才有灵气。一个优秀教师就应该是一个善于读书且博览群书的人,由此可知读书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成长的进程。

2、不断的反思

有个公式被人们所熟知,它就是:成长=经验+反思。要想成为一名专业化教师,就要进行批判性反思,每次反思,发都会发现新的不足。针对不足及时改正,才能得到更高层次的发展。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反求诸己”、“扪心自问”、“吾日三醒吾身"无不揭示这个道理。

3、实践出真知

任何理论或行之有效的方法无不是多次实践的经验总结。只有理论是不够的,没有实践,就如同行军打仗中的纸上谈兵,毫无意义。因此,教师的专业发展进程更需要实践。

总之,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加快自身的专业化进程是成为优秀教师,专家型教师的罗马之路。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探索、感悟、反思。按照所定的目标,发奋努力,提高综合素质。这样才能教育的大海中迎风远航,乘风破浪。

第三篇: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角色的专业化转变

新课程下的教师角色转变

代 磊

阜阳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科学技术学院 安徽 阜阳 235200 摘 要 :

随着21世纪的到来,知识经济的更新换代越来越快,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国家推行了新课程改革,提倡素质教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师的主导性。为了适应教育的发展,作为人民教师的我们,也要努力做好一下几方面的转变:教育观念的转变、学习习惯上的转变、学习方式方法上的转变、自我认识的转变、地位和作用上的转变。

关键字: 素质教育 新课程改革 转变

正文: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加速到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在这以知识创新与应用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人才的培养直接影响着整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而教师是培养新生人才的关键。素质教育提出的全新的教学理念给教师带来了诸多的挑战,促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作出回应,并积极转变教学行为。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新课改下进行专业化的转变,对传统的教师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和理解。

一、传统的教师角色主要有一下几方面的表现

1、教师是蜡烛的角色

该点肯定了教师工作的奉献和给予。但却忽视教师的持续学习和成长,淡薄教师的内在尊严和劳动的快乐。

2、教师是园丁的角色

该观点肯定了田园式的宽松环境,重视学生的成长,考虑到教育的过程;注意了学生发展的个性差异;强调了教师作用的发挥。不足的是强调了教育阶段的顺序的固定性,教育欠缺的不可修复性,存在淘汰制,有人为的强制性。

3、教师是工程师的角色

该观点肯定了教师工作的崇高和育人的伟大,但却暗示一种固定、统一的标准,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过于强调整齐划一,批量生产,易形成新的机械化运动。

4、教师是一桶水的角色

该观点强调教师要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的储备,学科知识的有效传递,其不足的学生被当作知识的容器,传递内容的单一,教学内容的学科性过强,不利于知识的贯通。事实上,这种教与学简单的“倒给”,忽视了教学的创造性成分。

5、教师是警察的角色

该观点肯定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维持秩序,强调纪律的必要。其不足是对学生实施严格的控制,师生关系过于严肃,缺乏亲和力,着眼于学生的问题和错误,挑剔多而鼓励少。

二、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角色的专业化转变

1、教育观念的转变

要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大多数教师在以往的教学中,沉湎于经验式甚至程序化教学,很少主动去更新自己的观念。而新课程改革要求以学生为本。为此,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突出认识和关注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有了主动性,才有自主性;有了自主性才能形成创造性。要树立科学的教学观。长期以来,在农村教育中奉行以知识传递价值取向的教学观,致使课堂中教师一味地满堂灌,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新课程改革强调了学生的活动行为,通过活动确立他们的主体性。他们才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地进行探究、操作、体验,学习才有主动探究的意义。

2、学习习惯上的转变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课堂上讲什么,怎样讲、讲得深、广、多,主动性都被教师牢牢掌握,学生没有主动性。而新课程改革则强调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互动,互教互学,共同发展的过程。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的执行教案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要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富有的个性化的创作过程。

3、学习方式方法上的转变

传统教育中的教师,常被描述成一种“独行者”。因为他们在课堂上总是以中心的形式出现。无论是和学生、,还是和同事、家长等之间相互合作很少,甚至不合作,彼此孤立。而新课程改革提倡教师与学生合作,教师与同事合作,教师和家长合作,教师和其他社会成员的合作,共同完成对学生知识的传递、巩固和运用。

4、自我认识的转变

在教师的教学角色隐喻中有这样的一句话:“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有的人甚至认为,在现在社会里教师只是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应该是自来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把教师看成一个无所不能者。然而,教师是普普通通的人,不是神,不可能无所不知。为此,教师也要不断的学习,甚至要积极主动地向学生学习,做到“不耻下问”。因而在教学中常有教师感受到与学生思想碰撞而产生灵感,得到了不少来自学生的启发。因而通过师生间的共同学习,教师才有可能更快获得更多上的知识,使自己成为一名引导学生发掘泉水的人,让学生这眼泉水喷涌而出,永不停息。

5、地位和作用上的转变

(1)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处于“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地位,学生任教师摆布,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而新课程改革要求在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学生是主体,教师应该是“平等中的首席”。师生要相互理解,共同对话,共同探究,师生学习的对象不是预设的,是有师生共同探究的,并在探究的过程中共同创造知识,创造自己。

(2)教师不只是别人研究成果的消费者,更应该是研究者。这既是时代赋予教师的要求,也是教师作为学生学习促进者的前提。三级课程的实施意味着原来属于国家的课程开发的权力将有部分下放给教师,特别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主体是教师。教师以教研者的心态置身于教育情景,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已有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际问题,则对已有的理念会愿意思考;对新的问题也会更敏感,更有创见,其教育教学质量也会随着提高。

6、教师自身发展的转变,教师不在单单是被动的学习提高,而应成为主动的终身学习者和研究者。

在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重要变化之一是教师将成为终身学习者和研究者。尽管过去也强调教师要不断充电,要继续学习,但由于知识更新速度慢,学科内容和教材相对稳定,加上体制上的因素,致使许多教师多年吃老本。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急剧加快,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承者,如果自身不进行不断的知识更新,就无法完成这一使命。就教师的研究者角色而言,主要指教育教学实践研究,而非专业性的学术研究。教师要实现自身的角色转变,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身心发展的促进者,教师本身必须是一位积极有效的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因为教育教学问题具有极大的实践性和情境性,教师如不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深刻的反思,不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照搬理论很难解决实际问题,真正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未来教育要求我们的教师既要有教育教学技能,又要有理论修养,同时还要具备研究能力,能够主动对教育教学现象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通过不断的观察、反思、研究、实践,作出各种教学决策,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教师一旦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育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自己所进行的教育教学实践,则会更愿意去思考教育教学理论,对新问题会更敏感,更有创见。教师以研究者的身份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教学效果也必将随之提高。

新的课程改革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要求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教师新角色的建立与转变是为了让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充分发挥应有的功能。这种建立与转变,是让教师改变原先拥有知识的权威者形象,而侧重于对学习过程的组织、引导,并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研究,以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因此,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自身形象,切实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关注学生主体,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因此,教师必须首先认识并认同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从统一规格 3 的教学模式转向注重学生个性化教学模式;从教师权威的教授转向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从评价模式的单一化转向评价模式的多元化等等。广大教师只有切实的做好角色的定位,确实的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才能真正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在这场变革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参考书目:

1、张志越。《谈教师发展的新理念.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版

2、陈旭远 《新课程新理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钟启泉,张华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李俊胡《九年一贯课程与教师发展策略》

第四篇:教师专业化发展

一:

1、材料中的现象表明的是教师何种职业生涯阶段的特征?这个阶段教师的专业成长需求有哪些?

答:材料中的现象表明的是教师教育教学“危机期”阶段的特征。这个阶段教师的专业成长需求有(1)社会的认知与肯定。(2)学习领导的鼓励与认可。(3)获取公正的报酬与待遇。(4)教育主管部门的关心与支持。(5)有民主参与管理的权利。(6)进修培训的权利。

2、结合自身实际,试谈谈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有哪些?

答: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肯能有如下方面:(1)自身职业道德不搞,不能爱岗敬业。

(2)受当前社会环境的影响。(3)社会和生活的压力。(4)与其它行业相比,报酬待遇太低。(5)有感于教师社会地位太低等等。

3、结合材料,谈谈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哪些鼓励措施与支持系?

答:措施:(1)满足当前环境中安全需要的激励措施和满足组织环境中专业发展需要的激励措施。如工作保障和个人人生安全、贷款优惠,有吸引力的养老保险、住房保障等。

(2)适当的精神回报。对工作绩效能有积极的反馈和回报。(3)工作自主权与有效性。(4)创作和作共赢的机会。(5)重视表扬与激励。(6)实行教师职级制与绩效制。

二、素质教育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请结合实际谈一谈作为中学教师,如何在素质教育深化的改革中的实践中,不断实现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答: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1)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具有更高的师德境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健康向上的高的行为和亮红的心理素质。这就要求教师在高起点上教书育人,不断提升教师的职业角色形象,不断加强提升教师的专业情意。(2)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拥有更加优化的知识结构。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就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相对合理。教师应具备广博而深厚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具备社会政治、经济、法律、历史、地理、天文、师德规范等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教师应具备较深厚教育科学理论与实践的基础知识。(3)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教师具有更加全美的专业能力。学习推行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进行创新教育和个性教育,这就要求具备多元性,多层次性,交叉性的能力结构。

在素质教育深化的改革与实践中,教师要不断实现教师专业的发展做到:

1、教师要在素质教育实践中专业自我成长。

教师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不断更新教育内容,只有这样,在课堂教育中才能由单纯的传播终身转变为在传播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实习生的素质,才能在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实现自我成长。

2、教师在素质教育实践中践行专业自主成长。

我们每一位教师在吸纳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的同时,将素质教育理论转化为我们的教育行为,在推行素质教育实践中实行教师的专业自主成长。

3、素质教育要求我们教师不能满足一名合格的“教书匠”,还要做一名教育实践的研究者,教育模式的创新者,对于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都不回避问题,而是自觉研究问题,通过研究既思考解决问题,又能在思考与发现中感受到教育工作的愉悦,实现教师专业的自觉成长。

第五篇:教师专业化发展

基础课程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钟潮标2010年10月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提高教师素质已成为我国目前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心,而教师专业化发展是这个重心中的核心问题。然而,如何在当前课程改革大形势下把握教师专业发展方向和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呢?

一、课程改革下教师面临新的挑战

课程改革一直以来都备受国家、学校、教师的关注,尤其是在当前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新课程改革是必要的、必然的,它将对我国教育的发展乃至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而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实践者,势必将面临新课程的挑战,这必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首先,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转变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符合新课程改 革需要的新理念。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关注学生发展。新课程的教学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即不仅在教学目标上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目标,而且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这无疑要求教师由只重视知识的传授与各种能力的单项训练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促使教师教育目标观的发展。

(2)强调教师成长。教师专业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教师依其专业知识和技能从事教学工作,而且包括教师专业发展自主,即能够独立于外在的压力制订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计划和需要学习的内容,并有意愿和能力将所订目标、计划付诸实施。依据新课程的要求,教学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这说明,教师专业要从根本上去求发展,今后鉴定教师的重点不在于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教学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自身发展需求。

(3)重视以学论教。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而新课程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现“以学论教”的思想。从而使教师角色发生本质的变化,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的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为“平等中的首席”;由被动的学习者转为主动的研究者,通过教师素质的提高促使教师专业发展。

其次,教师必须具备新课程实施所需要的新技能。

第一,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探究性教学是教师能力的一个很大挑战,它不但要求能让学生掌握教学的知识,更主要的是能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丰富的教学情境发现知识、获得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习惯和能力。要完成这些任务,教师自身必须成为探究性的学习者和实践者,用自己的探究经验和实践能力去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同时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第二,学会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的能力。新课程倡导自评和他评相结合,从接受评价逐步转向到主动参与评价,在平等、民主的互动中主动参与,有助于教师与领导、同事、学生形成友好、和睦的关系,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进程中有效地对自己的发展过程进行监控和指导,帮助教师专业不断改进和发展。

第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现代信息技术对于教学过程的渗透以及教学活动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需求会更加强烈,因此,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有机结合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二、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相互依存

没有教师就没有课程改革,没有课程改革也不会有教师专业的长期发展,就象课程研究上的一句名言“课程发展就是教师专业发展,没有教师专业发展就没有课程发展”。实际上,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是相互依存的,课程改革有两个重要的因素,即人的因素和技术的因素。教师专业发展正是课程改革中“人的因素”,离开了教师专业发展,课程改革工作不可

能顺利进行,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与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首先,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没有课程改革的发展。课程的变革实际上是人的变革,没有人自身的主动适应与变化发展,课程改革是不可能实施和成功的。目前,我国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比较低,特别是缺乏课程改革所需要的课程研究与开发,加上现在教师工作压力大、工作任务重,对课程改革的前景无法预料,势必使教师难以舍弃旧习惯和旧观念,缺少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从而使我们的课程改革速度减慢甚至停滞不前。因此,要想推动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发展,首先必须造成教师专业的发展。

其次,课程改革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无疑是一种严峻的挑战,为了应对这种挑战,教师必须进行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能力的提高与教育行为的转变,而这种更新、提高与转变就是教师专业的进步和发展。实施课程改革后,学生的学习生活发生了变化,致使教师专业必须得到改变与发展,教师由原先的“自主型”阶段向“自我更新型”阶段发展,教学生活与伦理观念也发生了大大的改变,使自己的专业得到锻炼与成长。同时教师的关注也得到升华,更加注重学生发展的主动性、持续性与自身专业发展的必要性,形成了以关注学生发展与自身发展相结合的教育伦理观。

三、课程改革中应树立“教师即研究者”的专业发展理念

当前,课程改革的发展对教师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教师想要获得持续发展,适应课程改革及其新要求,作为一名“学习者”是很不够的,更需要教师有能力对自己的专业发展加以省思、研究、改进,成为一名“研究者”。

第一,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条件来看。首先,新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原来的方法、思想与教学理念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许多新的教育内容又不断地涌现,这就要求教师自觉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进行自身知识结构的新陈代谢,要求现代教师具有不断更新自己教育技术的意识,不断追求新知,并有意识地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所以,成为一名“研究者”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其次,从新课程的要求来看,教师不再是课程的消费者和被动的实施者,在某种程度上教师已成为课程的生产者、设计者和研究者,要求教师运用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对自己的教育世界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学科的分析,以便对自己的实践有一个理论上的解释,并发现其中的长处与不足,为课程改革作好准备。这说明教师即研究者是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

第二,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部动因分析,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自身成长的必要。首先,教师的知识是教师专业化的基础,而这种知识是教师本人的一种能力与技巧,因此要在课程改革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只能从教师自我实践的反思和训练中得到与确认,靠他人的给予是不可能的。从这个角度看,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其次,课程改革需要大批的优秀教师与教育专家,而要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或者教育专家大致需要经历掌握学科知识、获得教学技能、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等三个阶段。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却不对经验深入研究,其真正价值只能是经验的重复。要想成为优秀教师或者教育专家,需要的是像科学家那样的研究探索精神,主动地、超前地意识到教育教学中的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走在课程改革的最前沿,使自己成为一个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最后,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形成教育信念的必要前提。教育信念是人们确证、认定、坚信并执着追求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想,是支配教育者教育行为的内驱力。教师要形成自己成熟的教育信念,就必须对自己已有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进行审视、反思和辨析,经过自己潜心的理论钻研和探索,坚持自己深思熟虑的教育观念,并不懈地确信、恪守与实践。

四、课程改革下的教师评价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教师评价是对教师所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及成绩效果的判断。目的在于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业务素质的不断提高。在课程改革中,教师评价适当与否,不但影响教师参与课改的热情,而且与教师专业发展密切相关。

首先,课程改革倡导教师评价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根本目的,要求建立发展性的教师评价体系。事实上,教师中大多数都有强烈的事业心,希望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因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帮助他们发展比判断他们工作的等第更有意义。为此,在课程改革中,管理者应注重学校发展的长期目标,让教师充分了解学校对他们的期望,培养他们的主人翁精神,同时根据教师的工作表现,确定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制订教师个人发展目标,向教师提供培训或自我发展的机会,发挥全体教师的积极性,从而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课程改革倡导教师评价要发挥展示、改进、激励的功能,把评价看成是教师展示才华、追求卓越、完善自我、不断发展的过程。这种评价可以激发人的内在动力,自觉地发挥能量达到管理者的目标,并不断地促使自己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也使教师个人发展需要学校集体需要得到融合,增强教师专业发展的驱动力。

再次,课程改革下的教师评价强调对教师进行综合评价,对教师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系统的、全程的、较长时间的、循环往复的评价。教师从事教育活动是一个长期负责的工厂,工作中的任何成绩都是日积月累的结晶,缺少综合评价,就无法全面了解教师的工作表现,无法把握教师的发展倾向和发展需求。

最后,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评价以质性评价为主,主张教师自我反思。由于教师专业发展是一项复杂的需求,具有多样性,因此课程改革中对教师发展的质性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也要求教师自我反思,吸取前面一些错误的经验、教训,建立自我剖析的档案,养成反思的习惯和形成良好的反思技能。这将帮助教师自身专业水平得到快速发展。

当然,由于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多方面的活动,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全面地去了解,也不可能靠几个人的力量去推动,因此,在课程改革下的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它不是一个运动,也不是通过一时的突击可以奏效的,而是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或者说一个专业发展的过程。理想的教师专业发展应当成为一种新的专业生活方式渗透于课程改革的方方面面,并伴随着课程改革

走向成功。

下载新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化发展[小编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化发展[小编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探索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探索 广东省汕头市第四中学李瑶珊 摘要: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凸显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紧迫性,也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大背景。教师在教育......

    学校体育新课程改革与发展

    学校体育新课程改革与发展 富县实验中学——王艳玲 1. 研究目的 进入新时代的中国,教育形式发生了巨大地变化。当前作为中学体育课程的,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已不适应当今......

    教师专业化发展与成长论文[范文模版]

    教师专业化发展与成长论文范文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编为......

    教师专业化发展与教师自我评价

    如何提高教师的素质,培养和造就能够满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师,是关系到能否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能否实现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重要工作。人们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已......

    教师专业化发展与教师自我评价

    教师专业化发展与教师自我评价 教师素质的提高,一方面有赖于我们促进教师素质提高的机制否完善,是否健全;而另一方面就是有赖于教师本人的努力。通过对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几......

    教师专业化发展目标与措施范文

    教师专业化发展目标规划与实施措施 一、指导思想本期小学校本教研团队建设与教师专业化发展工作,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上级有关提高教师专业化工作精神为指......

    教师专业化发展目标与措施

    教师专业化发展目标与措施 一、指导思想本学年滏园小学校本教研团队建设与教师专业化发展工作,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上级有关提高教师专业化工作精神为指导,......

    语文课程建设与教师专业化发展

    ·远程培训课程资源•小学语文·模块六语文课程建设与教师专业化发展广大语文教师是课程标准贯彻实施的主体。语文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是语文教学质量提高的保证。本模块将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