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书心得体会(金豫)
《31位名班主任的精神修炼之旅》心得体会
北街小学
金豫
在这个寒假里,按照学校的安排我认真拜读了《31位名班主任的精神修炼之旅》一书,收获颇丰。这本书是中国教育学会理事长张万祥先生主编的。其内容既有成功的案例又有值得借鉴的具体做法;既有理论的深度又有实际的指导。通过一个个精彩的案例,向我们展示了优秀班主任们精湛的教育艺术。他们通过一个个精彩的案例,将自己在班主任工作中最切身的感悟、最宝贵的经验、最实用的建议,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我们。书中31名班主任的成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爱读书,把读书当成自已生命的一部分。而《31位名班主任的精神修炼之旅》一书使我对班主任工作又有了重新的认识,也学到一些实用的工作方法,更反省出了自身的不足。下面就把个人的感受和大家分享:
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的读书风气最能影响学生和社会的风尚。只有热爱读书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热爱读书的学生,才能营造出整个社会热爱读书的良好氛围。热爱读书的教师,是社会的一笔无形资产。做为班主任的我们读书更是不可或缺的。
要做好班主任工作,首先要做个真正的读书人。班主任,需要理想。一个没有理想的班主任,终究不能培养出有理想的学生。林语堂先生说:“人生不能无梦,世界上做大事业的人,都是由梦得来,无梦则无望,无望则无成,生活也就没有兴趣。”这里的“梦”,即是“理想”。拥抱理想,读书是一条捷径。读书,能让人长见识、明是非、坚心志。“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如果教师没有甘于寂寞、安于清贫、锐意求索的心志,置身于物欲炽烈、思想浮躁的时代之中,实难坚守自己的三尺讲台。以书为伴,与书对话,会使你心无旁骛,沉醉于书香之中。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自己对自己的谈话,诉诸自己的良心,这才是真正的自我教育。只有那希望从这些财富中为自己的心灵吸取最宝贵的东西的人,才通达到思想和生活的崇高境界。我以为,只有当每一个青年都找到一本在他的一生中留下很深的痕迹的书时,才算达到教育的目的。”书是心灵寻找宁静的阶梯,不读书,我们的心灵就会积满灰尘、脆弱无比。
班主任,需要学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知识常常能让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左右逢源、神采飞扬。学识源于读书,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如果班主任不能把准时代的脉搏,不断地读书,拓展视野,增长学识,不仅不能教好学生,反而会因为自己的落伍而妨碍学生的发展。可见,读书是班主任的立身之本。
班主任,需要读书。读书,是班主任的一种生活。作家祝勇说:(读书)像呼吸、吃饭一样自然,所以,真正的读书“人,并不张扬自己书读得多。”读书之于班主任,就像歌手之于练声、枪手之于打靶,读书是教师的“看家本领”,必须融入到班主任教师的日常生活中去。北宋诗人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的人面目可憎、俗不可耐”;那么,长时间不读书的教师,无疑是一个可怕的教育者。读书很甜。一本好的书,是一个足以让你“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情人,或在大树之下,或在藤椅之上,或坐或躺,或高唱或低吟,心态自由,兴味十足,反复摩挲中生出的一股热情。读书的佳境,如同爱情一样,是投契,是相许,是沉浸,是融合,来不得半点强求与逼迫。
读书很苦。读书是一桩苦事,夏有蚊蝇之扰,冬有严寒之袭。并非所有的书都是你所爱读的。生活中,你有不喜欢甚至厌烦的人和事,但有时它们恰恰是你必须去相处的人和必须去做的事。读书也如此,比如有的工具书艰涩而枯燥,但身为班主任的你,不读通工具书,显然是无法适应你的工作;比如有的哲学典籍抽象而深奥,常常让人敬而远之,但如果你对于哲学一无所知,那么,你的思考常常缺乏深度,你的生活往往缺少智慧……还有,你想读一本好书时,可能无处可觅,可能囊中羞涩,常常让人有“英雄气短”之叹。
读书,应该成为班主任教师的生活方式。惟其如此,我们才能以自己的书卷之气,去熏陶学生,使之热爱读书,与书为伴。
请让我们记住“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河流。”这句话吧!
第二篇:《刺客豫让》读书心得
《刺客豫让》读书心得
因为最近正在教文言文单元中的《荆轲刺秦王》一课,对《史记》中的刺客便也多了几分关注。“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为什么唐雎独独不提荆轲和豫让呢?因为他们两个都把刺客这种职业做得很失败,前者费了老大劲才扯下了秦王的半拉袖子,后者在临死前把赵襄子的衣服刺成了百叶窗,然后伏剑自杀。由此,我发现了躲在角落里的豫让。
历朝历代,无论何人,都对豫让持同情态度,尤其欣赏他“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的从主理念。只有明代方孝孺却写了一篇《豫让论》,责备豫让,未能在智瑶败亡之前劝谏智瑶,以至晋国覆亡,豫让难辞其咎。方孝孺是个书生,他以为自已有资格去指责前人,所以,《豫让论》除了翻案以外,也持一种不折不扣的形而上学观点,这也证明了戴震的话:“儒者以理杀人”——自宋明理学盛行以后,儒者往往高悬道德标准,苛求每一个人,以他们的要求,其实任何人都可以被指责,结果形成“三代以下无完人”的局面。
这篇《豫让论》里说到:“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则当竭尽智谋,忠告善道,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俾身全而主安。生为名臣,死为上鬼,垂光百世,照耀简策,斯为美也。苟遇知己,不能扶危为未乱之先,而乃捐躯殒命于既败之后;钓名沽誉,眩世炫俗,由君子观之,皆所不取也。”
如果事事皆可逆料,岂非人人皆可以为圣贤?方孝儒自已也想不到燕王朱棣会兴兵“靖难”,这才叫“现世打嘴”。应该说,国家有难,知已有难,死并不难,难在寻仇;寻仇也不难,难还难在必须得舍恩情而取忠义,只为求一个心安;这就是豫让所说的——“忠臣有死名之义”。
此外,豫让在人格方面,也不是《史记·刺客传》中的其它四位所能比拟的。此人之所以可以称为愤青中的“国士”,正因为他是五人之中,唯一不存在政治目的的“刺客”,他所扮演的角色,只是“愤青”,而且戏演得好。
豫让不可能象曹刿与专诸那样,能够精心策划,以获得绝好的机会出手;他也不可能象聂政与荆轲那样,幕后有着强大的政治势力并且倾力支持;所以,他只当寻仇就是“了断”一段愤青之间的个人恩怨,他完全靠“一己之力”,挑战令“诸侯分崩”、“战国肇乱”的赵襄子,并且独立完成了与政治谋杀有着同样难度的、一场愤青式的“理想主义”的复仇故事。
史家记载:豫让更名换姓之后,混在奴仆之中,进宫清扫茅厕,在这个赵襄子每天必到之地恭候着他的大驾。然而,就在赵襄子如厕之时,如同心灵感应般地感受到了一股逼人的杀气,当即将修整茅厕的奴仆抓来训问,从豫让身上搜出了利刃。豫让直言不讳是为智瑶复仇,对这一点我和同读的学生都很有探讨的欲望,古代的人真的耿直到如此地步吗?抑或豫让杀人的冲动并没有表演的欲望强烈?
行迹暴露之后,行刺更加困难。于是,豫让“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对此,司马迁曾经评论说:凭借豫让的才能,如果去“投靠”赵襄子的话,赵襄子必定会非常重视豫让,等豫让取得赵襄子的信任,再寻找机会行刺,那样不是很容易吗?豫让何苦采用这种办法来摧残自己呢?
说的很是,这个问题才说到了点子上。我们现代人,大多都会赞同这个办法,比如要离,壮士断臂,残身灭家,以获取机会近身刺杀“折熊扼虎,斗豹搏貆”的勇士庆忌;类似的例子,当然还有。
但是,我以为这也正是豫让的“众人、国士”之论可以成立的根本原因。“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对于众人,夏虫不可语冰;对于国士,难以常情测度。在卑鄙与高尚之间,豫让给出了一个正确的选择。
所以,我也可以这样认为,即使豫让真的是在表演,那也是一场以生命为代价的表演;即使他确实是个沽名钓誉之徒,牺牲生命只为换取一张“名”片,我也依然尊敬他。追求忠义之名,我不认为有什么不对,而在如今,会像这样舍生而取名的人已经鲜有了„„
第三篇:《金翼》读书报告
《金翼》读书报告
——对中国上世纪家族制度的理解
金翼》是林耀华先生以自己成长的中国南方闽江中游某农村为原型而创作的小说,故事两个主要人物是黄东林和张芬洲。记录了中国旧社会农村社区的历史变迁。描绘了中国上世纪家族制度的详细情况。它都是真实性、历史性、理论性的结合
《金翼》这部书中所叙述的故事及其人物,活动的年代是自辛亥革命到日本侵华之间的30年;活动的场景是中国南方闽江中游的农村,从村落到乡镇乃至都市。内容梗概大约为,东林受到了大哥东明的排挤,日子很不好过,他的姻亲张芬洲给与了他帮助。于是两人合伙在湖口开了一间店铺。,芬洲和东林的店铺在湖州镇经营稻米和咸鱼生意。他们从黄村等乡村收购玉米,运到福州城去卖;又从福州城买了咸鱼,运回湖口镇,卖给乡村的人。而两人在共同经历了一些事情后走向了生活的两个极端。芬洲因为家庭成员的连续死亡,使他一蹶不振,最后无力管辖店里事宜,他所经营的“龙吐珠”之家日益衰落。东林却沉着冷静,心态平和,解决了一件又一件棘手的事,让自己的“金翼”之家逐渐兴旺。最后因为卢沟桥事变的战斗打响,一切又回归原点。
总的说来,这部书正好反映了这门课程《中国宗族组织与社会》的核心思想。在宗族,风俗,社会背景,人们的意识形态方面都有涉及,很有阅读的必要。
这本书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1)黄东林和张芬洲生意成功,人生从无到有的过程(2)芬洲遭受打击,命运急转直下(3)东林扩大家业,无奈社会动荡,終为悲剧。
若是为了《中国宗族组织与社会》这门课程的学习要求,我们也可以从宗族与个人的关系,婚葬礼仪,风水学等各方面加以分析。
先来说说宗族与个人的关系,当东林由于建造房屋而打官司时,受到牵连的不仅是他的家庭和亲族,而且也影响到店铺,使生意濒临破产。当东林赢了官司,东林不仅顺利赎回了账房云生,还取得了过去的债主和顾客的信任,使店铺的生意比以前更好。这其中存在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
金翼不着痕迹却让人无法反驳的告诉了读者这一点。
再来说丧葬文化,金翼一书似乎为了告诉读者丧葬的重要性而详细的描述了张芬洲妻子黄式死后整个丧葬的仪式和过程。我大概可以归纳出几点来:(1)治丧人是由长子来主持,这就很容易联想到中国的宗法制度,长幼嫡庶具有严格的等级之分。(2)每天治丧人要早晚到灵桌前祭拜,这可以说是为了表现对死者的敬重,也有一种宗教仪式感在里面,由和尚主持法事一直是中国的传统。(3)第49天,举行“冲出地狱”仪式、过桥仪式,并供给灵魂钱和物,整个丧葬的过程才算基本结束。可以说丧葬是十分严格严肃的。而且与整个家族息息相关。在这些丧葬习俗中,能反应出当时人们心中的几种观念:灵魂不灭观、鬼神观念、孝道观念,以及宗族观念等。
丧葬文化是我国民族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在其形式背后渗透着民族深层的精神心理文化,金翼一书总能把这些巧妙地表现出来。
最后说一下风水学。作为书中主角的张、黄两家,都把风水看得十分重要,这也可以反应出当时风水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在书中,风水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盖房和下葬。其中下葬显得尤为重要。书中有俩个片段可以证明这一点。
(1)在《金翼》中,东林摆脱贫困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一块风水好的地方下葬祖父母。他和叔父玉衡以及算命先生一起为祖父母找了一块被称为“鼠朝食”的风水宝地,日后东林一直为给祖父母找了块好坟地而自豪;而在张家衰落之后,茂衡为了找一块风水宝地安葬父母,甚至不惜趁夜将父母安葬在另一宗族的土地上,最终被发现,没有成功。
(2)东林和芬洲两个人约好一块盖房找到了一块被风水先生称为“龙吐珠”的风水宝地。芬洲为了独占这块宝地,瞒着东林偷偷盖房,两个本来关系很好的人因此闹得有些不愉快。东林另选它址盖放后,因为三哥同学凯团的一番关于风水的言论,把自己的家称为“金翼之家”。
而风水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并不在于地方本身,而在于风水先生的解释。芬洲的“龙吐珠”之家在刚开始被风水先生认为是风水宝地,而在张家衰落之后,风水先生的解释却变了,说那块看似吉祥的风水宝地已被横穿龙头山的那条西路给毁了,西路就好比一把剑,斩断了龙屁股,龙因此死掉了,这里也就变成了不详之地。由此便可看出,一个地方本身,并没有所谓风水的好坏,只是被风水先生的解释赋予了特定的含义。
《金翼》中对风水的描写虽然篇幅不多,但却充分反映出了在那个时代,风水在中国乡村的重要地位。
从《金翼》中还能学到很多其他的道理。比如(1)慎交朋友,多听听他人尤其是长者的忠告,书中写道,当茂衡同大哥、方扬同开新店时,他的雄心是要重建张家,当合伙的三人出现严重的分歧与冲突是,他却漫不经心地选择并信任方扬。他不听长辈的教导,甘受蒙蔽,最后一败涂地。(2)人生总伴随着人际关系变迁,人际关系决定了一个人是否能实现他的目标。(3)任何情况下都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面对生活,芬洲的死有一部分正是因为他没有办法做到乐观生活,坚持下去。
《金翼》虽然是一部小说,但它无比贴近生活,会让读者觉得这是在某一个时间某一个地点真实发生过的故事,读起来一点也不会乏味,感觉是在窥探别人的人生,因为他们的人生际遇而唏嘘感慨,而又在这一过程中了解了那个时代,那些文化。
第四篇:金蔷薇读书报告
文学院10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学号:1042410018
姓名:崔丽
诚信声明:看完一本书,定会有很多话要说,而且不得不说,用别人的话来说,自己岂不是要被憋闷而死。不如不说。
《金蔷薇》读书报告
一. 书名:《金蔷薇》
作者:康·巴乌斯托夫斯基
出版社: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年月:2008.12
版次:2008年12月第一版
页数:213
二. 全书提要
《金蔷薇》是俄国著名作家巴乌斯托夫斯基在五十年代后期发表的作品,作者出书时期正处苏俄的大清洗运动,大量作家和作品因隐含反社会主义思想遭禁,作家在1957就原著进行了第一次修改,这离首版还不到两年时间,作者在卷首语表明自己的立场:申明此书
①“仅仅是我对作家劳动的理解和我自己的经验的札记而已”。
全书共二十篇文章,利用散文,小说等形式,对一些创作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探讨。第一篇【珍贵的尘土】,以由尘土中筛选出来的金子打造的金蔷薇比喻作家的漫长的艺术积累过程和艰苦创作过程。
第二篇【碑铭】,渔夫们的碑铭,引导作家要受时代和人民的召唤,坚定顽强地履行自己的使命,不向困难屈服。
第三篇【一束假花】,说明作家对生活诗意的理解和对不断发生的新事物的感觉,是创作的土壤,艺术由此开花结果。
第四篇【第一篇短篇小说】,阐述了作者要回到生活中去,表现自己的时代和人民,并使作家本身思想自由,毫无顾忌和保留地表现出自己。
第五篇【闪电】,以闪电产生过程比喻构思的过程,说明了构思要在一定的艺术积累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触发下产生,并要从现实生活中汲取营养充实和丰富作品,并阐释了创作中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灵感。
第六篇【人物的叛变】,写出作品中的人物和作家的提纲发生冲突,说明艺术形象一旦产生,就要按照其内在的逻辑去生活,而不能生搬硬套提纲。
第七篇【一部中篇小说的写作经过】,解释了要从生活中积累素材进行艺术创作的重要性,并阐明作家要为了人类的欢乐,理性的生活而斗争。
第八篇【心上的刻痕】,说明写作素材的来源应该不是刻板的为了收集而收集,而应该是深700刻的生活感悟,并在写作中截取最珍贵有代表性的片段进行表现。
第九篇【金刚石般的语言】,介绍语言作为构成作品的不可或缺的表意部分,具有独特的表现力。
第十篇【辞典】,阐明语言应该赋予作品以生动,而不是用晦涩,华而不实的字眼铺张扬厉,质朴本身也是一种美。
第十一篇【阿尔斯王商店事件】,表现出标点符号对标出思想,摆正词句之间的关系,使文章成为牢固的整体的重要地位。
第十二篇【好像是小事情】,简介了几位著名作家的迥然不同的写作习惯,以证实写作时要有一种有趣的,欢乐的,心爱的小事情在等待着你,你都会写得很出色。
第十三篇【车站食堂里的老人】,阐释了缺乏细节描写的作品,会失去生命力,并说明挑选具有鲜明特征的细节的必要性。
第十四篇【白夜】,说明作品应表现出作家独特的个性,生动的情感,有他对现实,风格,语言的理解,借以给作品注入生命。
第十五篇【赋予生命的源泉】,印证想象是创作思想焕发的最好的媒介物。
第十六篇【夜行的驿车】,以安徒生的故事进一步说明想象应基于现实并为了现实的幸福服务。
第十七篇【早已想就的一本书】,介绍了几个卓越的人物短小生动的轶事。
第十八篇【洞烛世界的艺术】,说明作家应注重艺术技巧的应用,并从其他艺术中丰富作品,增强作品的表现力。
第十九篇【在在卡车的车厢里】,呼吁作家应热爱自然,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自然的美中,从而找到正确的方法表现自己。
第二十篇【对自己的临别赠言】,写出作者的总结和对未来的期望。
三. 读书心得
阅读一本纯理论的书,就文学理论来说,即使书中也会运用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来举证和阐释,但却容易让人产生枯燥艰涩之感。而《金蔷薇》这本书,以小说和散文的笔法,用一个个细腻的小故事作为引语,将读者带入到美妙的文学创作世界中。深入浅出地对读者阐述创作问题,给人以一种温和感和亲切感,更容易让读者接受,从而加深对文学创作问题的理解和体悟,进而指导自己以后的创作活动。
就我自己来说,一本《金蔷薇》,让我在原有的理论知识基础上,对创作过程,创作目的和创作方法等很多方面有了进一步理解和感悟,可谓受益良多。
其中,[一束假花],[第一篇短篇小说],[人物的叛变],[金刚石般的语言]这几篇文章给我的启迪最大。
一.[一束假花]
“对生活,对我们周围一切的诗意的理解,是童年时代给我们的最伟大的馈赠。如果一个人在悠长而严肃的岁月中,没失去这个馈赠,那他就是诗人或者是作家。”“对生活即对
②不断发生的新事物的感觉,就是肥沃的土壤,就在这块土壤上,艺术开花结果。”作者在谈
到作家经验和艺术创作的关系时如是说。这句话告诉我们,作为文学创作主体的作家,他的生活经历和他的创作活动是紧密联系的。只有在丰富的生活经历和人生经验的基础上,作家的文学创作才能开始。历数中外著作,曹雪芹的红楼梦,李白,杜甫的诗歌,卡夫卡的变形记,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等不同艺术领域中一系列的著作,无不是在创作者丰富的经历和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我认为依此还可以更好的理解文学批评中传记批评的方法,以此为前提,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通过文学作品我们可以窥见作家生命的印痕,借此找出作家所处的时代作者自身的心理和情感的特征,这不可谓不是一种好的方法。
二.[第一篇短篇小说]
作者由他的第一篇短篇小说的创作谈起,揭示了很多在创作过程中值得注意和重视的问题。
在此创作过程中,最初,作者烧毁了他曾经惨淡经营的,华而不实的诗句,而决定写一篇反映现实生活的“真正的小说”,却发现自己写出来的东西那样苍白无力。然后重写时又遇到另一个困境,那就是华丽的字眼根本无法塞进作品。最后作品却因为缺乏作者本身的思想感情而无法发表。
这一波三折的创作过程,让我感触颇多并进行了深刻的自省。
年少轻狂,我们自以为见多识广,有远见卓识,写一些心碎或甜腻或自以为深刻的句子,然后掩卷小憩,自鸣得意。然而当我们面对真正严肃而凌厉的现实和人生时,我们这些在自己的小世界里走不出去的井底之蛙的无病呻吟和自我满足,只是一种毫无意义的自娱自乐罢了。因此,我们应该回到现实,在现实中丰富和充实自我,增长见识,丰富阅历。然而回到现实还不够,我们还要在观察,体悟,反思的基础上去反映现实,揭示真正的社会和人生。再华丽的字眼如果对现实起不到任何作用,就只能是画蛇添足。艺术真实要以现实为基础,才能真正经受得起人民和时代的推敲,只有能真正反映时代和人民的面貌和特征的作品才能成为真正不朽的作品。当然,最重要的是“作家要完完全全毫无保留的表现出自己,从
③而表现出自己的时代和自己的人民”。真正的好作品作品应该对现实生活有指导意义或对人
们的思想和行为有引导作用,而不只是供人们消遣。也就是说,作品要服务于现实,对现实有价值。作家要为自己,为每一个读者,为你的时代和人民写出真正有永恒价值的作品。
三.[人物的叛变]
人物的反叛这一章,让我对作家的提纲和作品中人物行径的关系问题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那就是二者之间往往是对立的。“人物常常和作者闹别扭,并且差不多总是让人屈服。”④
也就是说,人物一旦产生,作品就会按照本身的内部逻辑发展,如果生搬硬套提纲的话,人物便会僵硬,作品也会成为一汪死水,失去生机和活力。作者所举的普希金谈论自己作品中的人物的例子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你想想看,达吉雅娜跟我开了多大一个玩笑,她结婚
⑤了,我万万没料到她会这样。”无论多么经验丰富,笔法卓越的作家,都无法抵抗人物的自
由发展,有趣的现象,深刻的启迪。
四.[金刚石般的语言]
要解释为什么华丽的语言有时会显得苍白无力,文中对语言作用的阐述也许可以提供一个有力的证据。
“世世代代人民的全部经验,所有他们性格的诗的方面,都蕴含在这些词里”“假如作家写作的时候,看不见语言的后面他所写东西,那么不管作家选了怎样恰当的词,堵着什么
⑥也看不见。”文学语言一方面是作品的中介和载体,另一方面其本身具有独立的表义功能,直接参与作品的完整构成。这就是为什么,一部作品,一篇散文,或一首小诗,有时虽然朴素简单,语言平常,却能给我们深刻的感动和强烈的共鸣,相反,那些华丽辞藻的堆砌,只能让我们觉得生涩和乏味。
我认为,这也可以和细节一章形成很好的补充和说明关系,很多细节描写,如果删去,会让人觉的文章失去本来面貌,甚至从根本上失去说服力和感染力。细节更体现生活。文章只能展现生活的一个侧面,作者也并非全知全能,作品是浓缩而成的,而无限的琐碎所构成的才是真正的生活,所以用贴近人们生活的日常语言来进行细节描写是不可缺少的,但这并不是说要在作品里塞满成堆成垛的细节,毕竟作品要在有限的篇幅内尽可能完整地展现生活的一个相对完整的侧面,因此,应该挑选最有代表性,与作品的整体内内涵和所要揭示的现象有最紧密最本质联系的细节来进行描写。
四. 评语
《金蔷薇》这部作品可谓给予无数人启迪和引导,很多学者和作家都从中收益,对他们的创作有着指导的作用。然而相信都有意犹未尽之感
由于篇幅不多,再加上作者当时所处的时代以及作者自身年龄和精力的限制,作品有关创作问题的探讨并不全面和具体,我认为作者本身更偏向现实主义,作者在大清洗运动的时代背景下,更专注现实人生,对创作现象的解释有主观的侧重,在我们为作者续写的温馨感人的故事时,也要注重从客观的角度通过和相关理论相对照以补充,全面的认识创作问题。另外,就文学创作这一领域来说,作者对文学形式的涉及较少,如作品的谋篇布局,描写,叙事,抒情,议论等表现手法和比喻,象征,反讽,虚实等语言的技巧方面。希望学界可以借鉴作者这种春风化雨的写作方式就此类问题将之续写下去,给人们更多的借鉴和启迪。
五. 附注
《金蔷薇》初刊本行于五十年代后期,刘小枫根据此书的创作背景认为:“《金蔷薇》不仅仅
⑦试穿过经验谈,更是生活的启迪,是充满了怕和爱的生活本身。”
相关阅读书目:
刘小枫:《我们这一代人的怕和爱》
王确:《文学理论教程》
曾卓:《美的寻求者》——关于巴乌斯托夫斯基
邵杰:《金蔷薇的泪》①《金蔷薇》序言
②《金蔷薇》第十九页
③《金蔷薇》第三十一页
④《金蔷薇》第三十九页
⑤《金蔷薇》第四十二页
⑥《金蔷薇》第七十八页
⑦ 刘小枫《我们这一代人的怕和爱》
第五篇:读书推荐《落泪是金》
读书推荐《落泪是金》
推荐理由:
这是一些有关泪水凝成金子的故事,一群倔强,但又贫困的大学生,他们自尊心极强,不愿接受别人的援助。他们渴望知识,但现实使他们不得不低下头。他们遇到的困超乎常人的想象。然而他们在困难中奋起,在奋斗中用泪水铺成了金子般闪亮的人生。
暑假在家里看了何建明著的长篇纪实报告文学《落泪是金》,此书曾荣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书中并没有用华丽的辞藻,更没有诙谐的语言,但是我却被那朴实无华的文字,饱含艰辛的经历深深的吸引了,深深的感动了。本书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反映了中国高校贫困生这一重大现实问题。文章以采访录的形式描写了高校贫困大学生的生活(包括家庭、学校)、学习及工作情况,并叙述了一些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者为贫困生完成学业所做的努力及社会上普通劳动人民自发参与民族教育事业的感人事迹。三部分内容皆是那样的催人之泪、感人之心。
每一篇优秀的文章都有其与众不同之处。《落泪是金》的每一个字、每一个句字、每一个“?”、每一个“!”无不震撼着我,尤其是贫困大学生们的自述,更让人感到一阵阵地揪心。他们的遭遇让人同情,但他们那自立、自强、自救的品格却让人十分敬佩。虽然他们不是洪战辉,但是他们具有共同的品质……中保持不懈努力。
陕西蓝田县白家坡村曾有此悲惨一幕:因供两个孩子上学而债台高垒的白引明夫妇走上了绝路。文章的这一引子犹如大锤敲击洪钟后留下的回音,荡涤在这个社会里。如今在校大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贫困家庭,他们的求学之路明显比一般人更加艰辛。石开上学的权利是从他父亲手里“争”过来的。高考前三天,他还在为吃饭问题发愁。最后是他父亲寄来的18个鸡蛋让他“安心”参加完考试。
在接到通知书的第二天,金鹏的爷爷不拖累家人在那病榻上离开了人世。而金鹏父母的债台一下子高得让他们望不见前方的路。不久,他父亲得了癌症,却只以药物控制。全家一切负担全压在了金鹏母亲肩上。金鹏的生活费只每月60—80元,他是唯一一个连素菜都吃不起的学生。馒头、方便面渣和咸菜是他的一日三餐,碱面是他的“洗衣粉”,草稿纸是一些一面没印字的废纸,他的头发是母亲给理的……。
李永军(东南大学)因上学欠下一万多元债务,主要靠打工解决学费和生活费问题。他在新生报到的第一天被认为是叫花子------一身皱巴巴的衣服,手里拎着两只旧塑料包……。
曾祥德(华东理工大学)6岁开始干活,8岁就能挑水、打猪草,10岁便能下地干农活。上大学时为赚够学费而去捡破烂。当接过家人买耕牛换来的钱时,他说上大学是一种罪过……。
有一名大学生说他曾做过“算命先生”,甚至经历过“乞丐生涯”。乞讨对一名大学生来说最最沉重的莫过于被人瞧不起,被人当猴耍。而他却被人吐过唾沫,被人用西瓜皮砸过,被人骗去了行乞得来的钱,被人说成是疯子……曾经他以天为盖,以地为床……但他说,别人的损毁对他来说已经麻木,他唯一的希望就是凑足钱上大学!在他脚下留有一串凄惨悲凉而又执着的足迹。阅读了这些贫困大学生落泪的心路历程,我不由得想到,城市里的孩子们拥有着优越的生活条件,享受着最现代化的电子设备,还有家长为他们铺好的坦荡的人生之路。比起那些一无所有的学子,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拥有了更多的机会去了解世界,拥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对自己的素质、知识、能力有进一步的提升,拥有了更多那些贫困学子可能一辈子都享受不到的物质条件。然而同样,“有得必有失。”城市里的孩子们也因此失去了许多锻炼自己身体和心志的机会,失去了体验为自我创造梦想的感动,失去了几段别样的刻骨铭心的记忆。他们因太多人的娇宠而变得浮躁,他们因太多声的关心而变得矫情,他们因太多句的赞美而变得骄狂。而反之,那些贫困学子却因一无所有,而犹如古人品茶——少一份浮躁,多一份底蕴,他们能品出真正的生活之美,领悟人生的真正意义:通过自我的努力,成就应有的生活境界,创造简朴的平凡生活,营造简单之美。
诸多贫困大学生们的经历叫人落泪,他们与命运不屈抗争的精神叫人落泪,从他们身上所散发出的对简单质朴生活的满足与获取自我心灵的富足更叫人落泪与钦佩。奢华生活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海市蜃楼,通过努力得来的简朴生活才是人们真正值得追求的目标。
眼泪是他们的金子。然而在我看来他们没有眼泪,而有的只有心血,流出的每一滴眼泪都是心血,最后都将变成金子。《落泪是金》,金子般的眼泪,一部值得所有生活在幸福中的学子们看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