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语文教案04论毅力(最终版)
学校名称:南鄂专修学院 大学语文教案 任课教师:夏简保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文的学习,理解作者所强调的核心观点是“只有毅力至强,方能取得事业的最终成功;认知本文的层递、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2、鼓励学生锻炼意志,成为意志坚强的人
教学设想:[重点]
1、说明全文通过正反对比进行说理的方法。
2、认知文中的层递和比喻的句式,理解其表达作用。
[难点]本文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在提出论点之后,又是从哪些方面进行论述的。[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这是近代政治家、学者梁启超先生语重心长的话。他把振兴国家的重任寄托在少年身上,还为此写了很多劝戒文章。这节课学习他的《论毅力》,会得到很多启示。
二、作者简介:近代思想家,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梁启超也是一位著名学者。他一生著述等身,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其于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学贯中西,囊括古今,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以史学研究成绩最著。梁启超共有有9个子女,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都成为杰出的人才。
三、学生朗诵、熟读、根据注解理解课文。注意下列词语:
若是:如此
莽然:广大众多的样子 要:概括地推究
何以:为什么
迭乘:交替地呈现 要之:总之
猝:突然
颓:倒塌
艳羡:非常羡慕
殆:大概是
判:区别
数:规律
蹇:困厄
篑:筐
四、课文分析 第一段讲解:
文章开头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这个开头开门见山地提出了有毅力与没毅力两种态度和成与败两种结果,全文正是围绕着这正反两种态度和两种结果展开的,从而形成了通贯全文的正反对比论证方法。第二段的分析: 简析题:
A、这段里罗列了几种人的几种结果?(作者一口气罗列了五种人的五种结果:志力薄弱之士,一挫而退;志力次弱者,再挫而退;志力稍强者,三四挫而退;志力更稍强者,五六挫而退;志力至强之人,方有“善于其终”的可能。)
B、作者意在突出那种人?作者强调的核心观点是什么?(作者意在突出“志力至强之人”,因为非志力至强者全都失败了。由此可见,作者强调的核心观点是“只有具备至强的毅力,方能取得事业的成功”。)
C、这里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层递。层递是指为了表达客观事物之间层层发展的关系,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意思递进而形式相近的语句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方法。多采用由小到大、由轻到重、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等语言格式,层层深入,逐渐加强语意。这里对身处逆境时五种态度的描写,就是逐层递进的语句。本文后面还有一处是第三段中,通过“譬诸操舟”时,学校名称:南鄂专修学院 大学语文教案 任课教师:夏简保
明了没有毅力者败的道理,从反面论证了毅力的重要性。)第三段的讲解:
A、作者在这段中是如何从顺境和逆境之间的相互转换来论证毅力重要性的?
首先作者认为小逆之后会有小顺,大逆之后会有大顺,而关键是要有毅力去克服困难,批评了旁观者看见人家成功就认为是幸运儿的错误见解,从而得出结论顺、逆、幸、蹇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而决定成败的关键就看是否有毅力。
接着作者以操舟为比喻,说明操舟之人遇到逆境时,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然后就能到达顺境。进一步说明要使逆境转为顺境关键在毅力,有毅力者可使逆境转为顺境。B、“彼”与“我”的态度和结果构成什么关系?作者通过这种关系来说明什么? 对比关系。作者通过这种正反对比关系是要说明“有毅力者成,没有毅力者败。” 第四段分析:
A、整体来说这里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即比较法中的类比论证。
B、用孔子的两个比喻来说明什么?孟子的比喻来说明什么?
用孔子造山和平地的两个比喻,构成了进与退的正反对比的关系,作者以此来说明“干什么事情,都要有坚忍不拔和持之以恒的毅力。
用孟子掘井的比喻说明:只有坚持到底,毅力至强,方能取得事业的成功。C、写出这里包含的一个成语。
孔子造山的比喻后来演变为一个成语:功亏一篑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课堂讨论
一、结合自身经验,谈谈本文所说的道理有何启发意义?
1、老师结合自身的经历,谈谈自己对有毅力成功,没有毅力失败的亲身体会。
2、同学们自己自由发言。
提示:本文所提出的中心论点是“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只有毅力至强者方能取得事业的最终成功。这一道理启人深思,催人奋进。人生要想成功,生活要想幸福,就必须昂首坦然地去面对困难,正视挫折。为什么生活中有些人能够百折不挠取得成功,而另一些人遇到挫折就一蹶不振那?关键就在于是否有毅力去克服困难。最终决定命运的是人的毅力,所以,当我们在学习工作中遇到困难时,不应该退缩,而应该更加奋勇,加强自己的意志力量,用毅力去克服它、战胜它、征服它,这样才会取得学习工作上的成功。
二、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
2、完成课后习题
第二篇:论毅力教案
论毅力、课文解读。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梁启超是我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广东新会人。他自幼多学,•据说6岁时就读完了《四书》、《五经》。12岁中秀才,17岁中举人。后奉康有为为师,习经世致用之学。后变法维新,失败后流亡日本。他一方面办报刊宣传君主立宪,坚持改良主义立场,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一方面努力于对西文社会科学的介绍和对中国传统学术思想、历史文化的整理和研究。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影响。中华民国建立后,梁启超于1912年9月由日本返国,反对袁世凯称帝。1918•年底赴欧洲游历了英、法、比、荷、瑞、意、德等国的20多个名城,并写下了《欧游心影录》。回国后专门从事文化教育事业。他在天津南开大学、北京清华(四大国学大师之一)学校任教,并在全国各地巡加讲学。相继出版了多种学术专著。此外,他在文学革命中也颇有建树。对于诗歌及小说的创作,都提出了可贵的见解。他在文学创作上也多有尝试。写过诗歌、小说、戏剧、散文。以政论、传记、杂文的成就最高。他的“新文体”,对古文是一次猛烈的冲击。
梁启超(1873 — 1929),字卓如,号任公,笔名主要有哀时客、饮冰子、饮冰室主人、新民子、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曼殊室主人、少年中国之少年等。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学者。
梁启超出生于一个半耕半读的家庭,自幼聪颖,4 岁开始学习《四书》、《五经》,9 岁即能写出上千言的八股文章,12 岁中秀才,17 岁中举人,有“神童”之称。1890 年,粱启超 17 岁时拜康有为为师,师从康有为学习四年,受康有为的影响,开始探索挽救祖国危亡的变法维新之术。1894 年 6 月,梁启超随康有为人京参加会试。7 月,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中国战败,于次年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康有为、粱启超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 1300 多名举人,上书皇帝,要求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史称“公车上书”。这年 7 月,宣传变法维新的第一个刊物《中外纪闻》在京创刊,梁启超是主要撰稿人。8 月,维新团体“强学会”成立,梁任书记,成为康有为进行维新活动的得力助手。1896 年 8 月,《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梁任总撰述,发表了《变法通议》等重要论著,还积极编辑出版《西政丛书》。1897 年,梁启超应邀前去长沙,任湖南时务学堂总教习,创办《湘学报》,积极鼓吹和推动维新运动,培养新型人才。
1898 年,梁启超奉调入京,同康有为等人发动了著名的“变法维新运动”,协助光绪皇帝实行新政。在 1898 年 6 月 11 日至 9 月 21 日共 103 天里,梁启超作为维新主帅康有为最重要的助手,做了大量的工作,正如他致夏曾佑的信中所言:“新政来源,真可谓全出我辈。” 在后党的反扑下,戊戌变法遭到失败,梁启超远走日本避难。
梁启超流亡日本,与康有为组织保皇会,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等杂志。在 1898 年至 1903 年 5 年之间,梁启超在以上刊物上共发表多篇文章,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理论和思想,深刻地批判了中国数千年的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伦理道德。当时著名诗人黄遵宪称颂梁启超的思想言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人人笔下所无,却为人人意中所有,虽铁石人亦应感动。从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无过于此者矣”。
辛亥革命后,梁启超组织“进步党”,曾短暂出任袁世凯司法总长。袁世凯复辟帝制,梁启超认清了袁世凯的真面目,便积极策划并参与了倒袁活动,于 1916 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加速了袁世凯洪宪帝制的失败。梁启超组织研究系,以培育自己的政治力量。1916 年后,梁启超与北洋军阀段祺瑞合作,鼓吹走立宪道路,曾任段内阁的财政总长。但是,残酷的政治漩涡很快使得梁启超彻底放弃政治幻想,三个月后去职,从此结束了政治生涯。
此后的十多年,梁启超主要从事教育和学术研究,先后在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任教,是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并在北京、天津、南京等地学府巡回讲学,以其丰富广博的学识,培养造就了一批日后成大器的人才。他在哲学、佛学、史学、政治经济学、先秦诸子学、文学等多个领域的学术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本文写于 1902 年。“百日新政”失败,慈禧太后宣布“临朝听政”,囚禁光绪帝,下令逮捕维新派人士。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日本,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在菜市口刑场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其他倾向变法和参与新政的官员被陆续监禁、罢官和贬遣戍边的达四十多人。除京师大学堂等保留外,新政全部被废除。作者流亡日本,反思维新变法失败的教训,勉励处于逆境的同仁,不要因一时受挫而灰心,鼓励他们克服困难,继续前进。
(2)基本解读。
本文是用较为浅近的文言进行写作的,自始至终运用了正反对举的说理方法,道理说得十分透彻。开篇从“天下”、“古今”起笔,从“成”、“败”落笔,中心论点“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一正一反,正反对举的论证方法统领全文。
然后从人生的逆境与顺境相间以选的一般规律人手,论证只有最有毅力的人,才能最终获得成功。紧接着,阐述人生历程的规律,从理论上论证论点。强调“顺境”与“逆境”,“至 强之人”与“志力薄弱之士”、“次弱者”、“稍强者”、“更稍强者”的正反对举,分析这五种不同类型的人对待阻力、逆境的不同态度和结果,论证毅力的重要性,再次论证论点。以“递”与“顺”的转化规律进一步论毅力的作用,从挫折而不退说起,辩证地阐明逆与顺的关系。于“蹇”与“幸”的对比中,得出“毅力”是成功之关键。以“操舟”喻对等逆境,没有毅力的人是不可能达到彼岸的。
(3)精华鉴赏。
紧紧围绕中心论点进行正反论证,逻辑严密。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自始至终运用了正反对举的说理方法,道理说得十分透彻。文章开篇从“天下”、“古今”起笔,从“成”、“败”落笔,中心论点“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一正一反,正反对举的论证方法统领全文。在论述时也从“顺境”与“逆境”,“至强之人”与“志力薄弱之士”、“次弱者”、“稍强者”、“更稍强者”的正反对举。
语言浅近流畅,充满感情。梁启超是中国文学语言由古代转向近代的过渡人物,喜欢运用浅近畅晓、半文半白的语言进行写作,时常吸收外国语言的表达方法,思路清晰,逻辑性强,笔锋包含感情,一泻千里。本文就是通过 层递句来达到这一效果的:
其一,面对逆境与阻力的五种人的不同态度和结果,“志力薄弱之士”、“次弱者”、“稍 强者”、“更稍强者”、“至强之人”,一层进一层,层层递进,将“有毅力者”与“反是者”的不同层次都提到了,涵盖全面,说明周密;其次,操舟者,彼“从容以进度其顺”; “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达也”,三个层次的层递,将“反是者败”的道理说得明明白白。
此外,文中的比喻句运用很灵活,如以“操舟”比喻“有毅力者”“得从容以进度其顺”,“反 是者” “故彼岸终不可达也”,又援引孔子“为山”之喻,指出无毅力者功亏一篑,用孟子“掘井”之喻,指出半途而废,事业无成。这些比喻都顺手拈来,生动活泼。
(4)参考译文。
天下古今成败的种种事情,是如此的情况繁多、道路不一啊。概括地研究它们为什么成功、为什么失败 ? 是有毅力的人成功,与此相反的人失败。
人生的历程,大抵逆境占十分之六七,顺境也占十分之三四,顺、逆两境又常常互相间隔、交替出现。无论事情的大小,必定有几次乃至十几次遇到阻力。它们的阻力虽然或大或小,但总之是必定无可逃避的。那些志力薄弱的人,开始时一定说“我要怎样,我要怎样”,他们的意思是以为天下的事情本来十分容易,等到很快地尝试一下,阻力突然来了,就灰心丧气地打退堂鼓了;那些志力稍微薄弱的人,乘着一时的意气,通过了这第一关,遇到两次挫折就退后了;那些志力稍微强大的人,遇到三四次挫折就退后了;那些志力更加强大的人,遇到五六次挫折也退后了;那种事情越大的,做的人遇到的挫折越多,他没有退后是不容易的,不是志力最强的人,没有能够好好地做到底的。
如果他遇到挫折而不退后,那么在小的挫折之后,必定有小的顺利;大的挫折之后,必定有大的顺利。烦难复杂的地方已经过去了,接着就会有随着刀子下去就切断了的一天。旁观的人只是非常羡慕他的成功,以为他大概是幸运儿,天老爷有宠于他,又以为自己在遭遇上很艰难,因此所成就的事业不如他。这种人怎么知道所谓的艰难、幸运,都是他和我相同的,但那种能不能够征服艰难、利用幸运的态度,即是他成功、我失败所区别的地方。又比如驾船,如果在二十天的期间内,行驶千里的水路,其间风潮的或顺或逆,常常交相错杂。他凭借艰苦忍耐的志力,顶着逆风恶浪而突破、通过难关,然后能够从从容容进入到顺利的境地。我就有时行驶了一天即返回了,有时行驶了两三天即返回了,有时行驶了五六天即返回了,所以那边岸终于无法达到。
孔子说: “比如造山,还差一筐土,如果停止下来,那是我自己停止的;又比如填平土地,即使只倒了一筐土,如果继续去填,那是我自己去填的。”孟子说: “做事的人,比如挖井,挖了七八丈深,还没有挖到井水,还是废井。”成败的规律,在此而已。
内容概要
文章特色:
《论毅力》提出了“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的观点,激人斗志,发人警醒。文章起势突兀,开门见山。论证过程中,先以人生历程的一般规律入手,阐明逆境与顺境相间以迭,而逆境居十六七,而顺境居十三四。这就明确了毅力的重要。因为要克服逆境,非有毅力不可。再从事情无论大小,必有十次乃至数十次的阻力,进一步阐明要克服阻力,也非有毅力不可。由于这些体验是大多数读者所共有的,因而作者的观点很容易被读者接受。而后,作者又举出志力薄弱者,志力稍强者,在挫折面前的种种表现,进而阐明“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这是文章的第二自然段。
下面一段,作者变换角度,从挫而不退说起。辩证地阐明了进与顺的关系。为了论证的深入,作者又于“蹇”与“幸”的对比中,得出“毅力”是成功的关键。从而确立了中心论点。为了便于读者理解,作者又运用比喻论证的笔法,形象化地,深入浅出地阐明了“以艰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而后得从容以进度其顺”,反之,是不可能达到彼岸的。比喻论证中又有正反论证,手法多变,左右逢源。
文章最后又采取援古证今的手法最纳出了全文的结论,并与篇首的论点相应和。由这篇短文,我们已可窥见梁启超文笔之严谨、灵便和犀利了。
重难点提示
一、名词解释
1.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光绪年间的举人。我国近代史上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主要著述有《饮冰室合集》
2.归纳,是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即由个别事物推出一般有理。归纳推理,又可分为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两种。
二、词语辨析
1.天下古今成败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
(1)此句中的“林”应解释为: A.森林 B.会集 C.人物 D.事物
(2)此句中的“莽然”,应解释为: A.粗鲁莽撞 B.浩荡 C.广大众多 D..旷野
(3)此句中的“不一”,应解释为: A.种种不同 B.不等 C.不行 D.相差
(4)此句中的“途”,应解释为: A.道路 B.坦途 C.情景 D.途径、情况
提示: 1B 2C 3A 4D
2.《论毅力》的基本观点是:
A.毅力是成功的关键
B.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C.遇到挫折不后退就能成功
D.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半途而废
提示:
B
3.《论毅力》的文体是:
A.抒情散文
B.议论文
C.说明文
D.记叙文
提示:
B
4.《论毅力》的作者是:
A.顾炎武
B.梁启超
C.章炳麟;
D.康有为提示:
B
三、简答题
《论毅力》在论证上怎样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
提示:
从论点看──
“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其中隐含着两个方面:一“成”,一“败”。
从论证看──
首先,反复进行成功与失败两种结果的对比;
然后,突出顺境与逆境的对比;
最后,引经据典,将“未成一篑”的造山者与“虽复一篑”的填土者对比;
总之,对比手法的运用有力地论证了论点。
.阅读《论毅力》的短文,回答问题。
更譬诸操舟,如以兼旬之期,行千里之地者,其间风潮之或顺或逆,常相参伍。彼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而后得从容以进度其顺。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达也。
(1)文段中“彼”与“我”的态度和结果构成什么关系?通过这种关系来说明什么? 正确答案:构成了对比关系,通过这种关系说明了:有毅力者成,没有毅力者败。
(2)文段中“我”的几种不同情况构成什么关系?作者通过这种关系来说明什么?
正确答案:构成层递关系,通过这种关系说明:只有毅力至强之人,才能取得事业之成功。
(3)这段文字总体上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正确答案:类比论证和对比论证。
2、阅读粱启超《论毅力》中的一段文字:
孔于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复一篑,进,吾往也。” 问题:
(1)这段话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2)这段话采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3)这段话中的论据属于哪种类型?(4)从本段中可以引申出什么成语? 答案:
(1)这段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这一总论点。(2)采用了类比和对比的论证方法,将“止”与“进”进行对比。(3)引用孔子《论语》中的话,属于理论论据。(4)功亏一篑
3、阅读题:阅读梁启超《论毅力》中的一段文字:
其在志力薄弱之士,始固曰吾欲云云,吾欲云云。其意以为天下事固易易也。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其次弱者,乘一时之意气,透过此第一关,遇再挫而退。稍强者,遇三四挫而退。更稍强者,遇五六挫而退。其事愈大者,其遇挫愈多,其不退也愈难。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问题:
(1)这段话中列举了哪几类人?(2)这段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3)这段话论证了什么道理?(4)这段话用了什么论证方法?(5)这段话用了什么类型的论据? 答案:
(1)一共列举了五类人,即“志力薄弱之士”、“志力次弱者”、“志力稍强者”、“志力更稍强者”、“志力至强者”。
(2)运用了层递的修辞手法。
(3)说明了只有志力至强者方能取得事业的最终成功。(4)对比论证方法。(5)事实论据。
一、从思路上看,活泼开阔,自由畅达。
文章开头从天下古今成败之林着眼,总结了上下几千年的经验教训,字字千钧。接着又纵的从人生历程来论,横的从各类人对困难阻力的变态来谈,或古或今,或远或近,围绕论点,无拘无束。
二、结构上,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如:第二段第一层先以人生历程有顺有逆一般规律入手,说明人要有毅力,第二层在第一层基础上,以逆顺的转化,说明人必须要有毅力,第三层对一、二层次论证总结,点明中心论点。
又如:第一层中,五种不同类型的人对待阻力,逆境的不同态度和呈现的不同结果,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三、从写法上看:
1、论证方法灵活多变
本文的论证方法灵活多变,交互使用了归纳(“要”字)、对比(五种人,我与彼)、比喻(操舟)、引用(孔孟)等论证笔法。
2、正反对举的说理方法
文章论证自始至终运用了正反对举的论证方法,说理十分透彻。文章开篇从“天下”,“古今”起笔,从“成败”落笔,中心论点有 “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一正一反。第2段利用顺与逆,强与弱,我与彼,蹇与幸,成与败对举论证。
3、生动形象的比喻
1)以“操舟”比喻“有毅力者”“得从容以进度其顺”;“反是者”,“故彼岸终不可达也”。2)孔子“为山”之喻,无毅力者功亏一篑。
3)以“平地”比喻有毅力者,“虽得一篑”,“吾往也”。
4)孟子“掘井”之喻半途而废,事业无成。
4、层递句的运用
1)面对逆境与阻力的五种人的不同态度和结果,“志力薄弱之士”,“次弱者”“稍强者”,“更稍强者”,“至强之人”,一层由一层,层层递进,将“有毅力者”与“反是者”的不同层次都提到了,涵盖全面,说明周密。
2)操者,彼“从容以进度其顺”,“我则成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之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达也”,三个层次的层递,将“反是者败”的道理说的明明白白。
第三篇:论毅力教案1
论毅力教案(3课时)
教学目标:
1、辨识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2、把握本文的中心论点;理解文中正反对举的说理方法;
3、锻炼毅力,成为意志力坚强的人。教学重、难点:说理方法及中心的把握。授课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这是近代政治家、学者梁启超先生语重心长的话。他把振兴国家的重任寄托在少年身上,还为此写了很多劝戒文章。这节课学习他的《论毅力》,会得到很多启示。简介作者: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署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光绪举人。我国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学者,是中国近代思想的一个主要代表人物,最早用资历产阶级史学观点和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也是最早高度评价和极力提倡小说创作的人。
梁启超自幼多学,据说六岁时读完四书五经,12岁中秀才,17岁中举人,奉康有为为师,习经世致用之学,两人号称“康梁”,早年鼓吹变法维新,是维新的中心人物。变法失败后留亡日本,一方面办报宣传君主立宪,坚持改良主义立场,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一方面努力于对西方社会科学的介绍,和对中国传统学术思想,历史文化的整理研究,1912年9月回国,反对袁世凯称帝。1918年底,赴欧洲各国游历,并写下《欧游心影录》。辛亥革命后历任司法总长,财政总长等职。晚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四大国学大师之一),出版过多种学术专著。文学创作上以政治,传记,杂文的成就最高,主要著述有《饮冰室合集》。
二、解题:
本文节选自《饮冰室文集》中的《专集,新民说》。写于1902年,即变法第四年。变法失败后,志士同仁,损失惨重,环境险恶,在这种逆境下,梁启超想到了古今中外伟大的成功经验——毅力,以此为半途而废永远到不了终点(譬如操舟)
三、利用工具书〈一课一练〉自学课文,给课文分段并概括大意。第二课时
一、导入本文节选自〈〈饮冰室文集〉〉中的〈〈专集,新民说〉〉。写与1902年,即变法第四年。变法失败后,志士同仁,损失惨重,环境险恶,在这种逆境下,他想到了古今中外伟大的成功经验——毅力,以此为突破口,证明只有凭着坚韧的毅力,才能征服逆境,实现人生的追求,以此激劢在变法之后处于逆境的同志。
二、请同学复述上节课自学成果,每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教师明确:本文论述结构是:
起:提出“成败之林”的话题。
承:提出中心论点——“曰: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转:转入论证
分论点一:事无大小都有阻力,毅力至强,才能成功。论据:十六七逆境,十三四顺境,总有阻力
志力薄弱者„„其次弱者„„稍强者„„更稍强者„„至强之人 分论点二:逆境可以转化成顺境,条件是要有毅力。论据:事情总是会变化的(逆境顺境会交替出现)运气一视同仁(不必总羡慕他人)
分论点三:古代圣贤对此早有定论(孔子说、孟子说)合:呼应开头(成败之数,视此而已)
全文共分四段,可分两上部分
一.(1段)提出全文中点论点:“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二(2,3、4,5段)论证论点
第一层(2)逆境与顺境相间以选的一般规律入手,论证只有最有毅力的人,才能是终获得成功。
2层、阐述人生历程的规律,从理论上论证论点“递”,从“顺”的转化进一步论毅力的作用3层、分析五种不同类型的人对待阻力,逆境的不同态度和结果,论证毅力的重要性,再次论证论点。
三、小结全文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思想的一个主要代表人物,最早用资历产阶级史学观点和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也是最早高度评价和极力提倡小说创作的人。学习本课我们要学习它严谨的结构,大论点和分论点层次分明。
四、熟读全文,五、作业完成本课〈一课一练〉。早晚读熟读本课。
第三课时:评讲〈一课一练〉练习教后记:本课自我感觉在德育渗透方面做地不够,应多用些名言警句或是同背景文学作品来丰富课堂内容。
第四篇:《论毅力》阅读答案
阅读《论毅力》一文。论毅力①普天之下古往今来种种成败的人和事,它们所经历的道路是如此的纷繁不同。推究他们为什么成功,又为什么失败,回答是有毅力的人就会成功,反之则是失败。②人生的历程,大体逆境占了十分之六七,顺境也占了十分之三四,而顺逆这两种境遇又常常是相互交替着出现的。无论事情是大是小,必然会遇到几次乃至十几次的阻力,这种阻力虽然有大有小,但必定是不可避免的。那些意志和能力薄弱的人,开始的时候一定会说我想要如何如何,他心里认为天下事本来就是很简单容易的。等到马上尝试,阻力突然来临,就颓然丧失了信心。那些意志能力比较弱的人,凭着一时的意气,通过了第一关,遇到第二次挫折就退缩了;意志能力稍强的人,遇到三四次挫折才退缩;又坚强些的人,遇到五六次挫折才退缩。所做的事情越大,他遇到的挫折就越多,他不退缩的话也就越难。不是极其坚强的人,是很难达到成功的终点的。③如果遇到挫折而不退缩,那么小的逆境之后,必定有小的顺境;大的逆境之后,必定会有大的顺境。经过了盘根错节的复杂情况以后,就会有迎刃而解的一天。旁观者只是羡慕别人的成功,认为这个人大概是个幸运儿,而老天特别宠爱他;又认为自己总是遭遇不顺利,所以成就也比不上他。这种人哪里知道所谓的“不顺”、“幸运”,他和我都是相同的,而是否能征服这些“不顺”,利用这些“幸运”,正是他成我败的区别所在。再拿驾船来做比方,如果用二十天的时间行走一千里的路程,其间风向潮流有时顺有时逆,常常交互错杂。他凭着艰苦忍耐的力量,迎着那逆风逆流冲了过去,然后能从容地前进,去渡过顺风顺水的一段。但是我或者一天就退回来了,或者两三天就回来了,或者五六天就回来了,因此也就始终不能到达彼岸了。④孔子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孟子说:“有为者,譬若掘并,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成败的规律,在此而已。小题1:选文第②段为什么要一一罗列意志能力“薄弱的”、“较弱的”、“稍强的”、“又坚强些的”这四种人的表现?(2分)小题2:选文第③段“拿驾船来做比方”,有什么作用?(3分)小题3:文章结尾说“成败的规律,在此而已”,联系全文,说说成败的规律是什么。(2分)参考答案:小题1:具体分析了四种人对待逆境和挫折的态度,强调“不是极其坚强的人,是很难达到成功的终点”,以此突出有毅力对于成功的重要性。小题2:“拿驾船来做比方”,提出了顺境和逆境是可以相互转换的,而促使其转换的关键是有坚强的毅力。用比喻论证,使论证更形象,更有说服力。小题3:有毅力的人就会成功,反之则是失败。(坚持目标不放弃,就会成功,反之就只能失败。)小题1:试题分析:分析本段的总分总的结构特点和论证方法,先说道理然后正反举例论证,最后再点明道理“不是极其坚强的人,是很难达到成功的终点的”,正反摆出论据有力地证明了道理。小题2:试题分析:还是从论证方法方面来理解,此处是比喻论证,不仅要说明比喻论证所说明的道理,还要评价这种论证方法的好处,要用“形象”“有力”这类评价语。小题3:试题分析:其实本文就是在证明一个规律性的东西,即本文开头就提出的论点“有毅力的人就会成功,反之则是失败。”文章结尾这句话是总结问题,对前文论点的照应。
第五篇:论毅力 读后感
梁启超先生不愧为真名士,他的大作《论毅力》短小精悍,议论透辟,一语道破成功的秘诀:有毅力者成。
以前,甚是喜欢老子显学中的“祸兮福之所倚”这句话,却不知其中精髓。祸福转化之条件,当然不缺“机遇”,但更重要的是毅力。倘若没有毅力,恐怕连面对忧患的勇气都没了,更不要说把灾难忧患转化成幸福了。如果一个人要想做到不战栗不逡巡,胸膛直挺,浑身是勇气,浑身是毅力,意志坚定,敢于轻视任何厄运,嘲笑任何阻碍。这种思想铸就过程,就不得不依赖于一次又一次的困苦忧患的磨练,所以,我们应该感谢它们才对。
德国作曲家贝多芬的英雄命运及气势宏伟的第九交响乐,是那样普遍强烈而又深深地震撼过人们的灵魂。但是,命运之神却跟他开了一个残醋的玩笑,让他失去了听觉,这怎能不使他痛不欲生。面对如此厄运,他终究还是承受了这一致命的打击,聋着耳朵写下了一个又一个脍炙人口的篇章。还有,屈原放逐,赋作《离骚》;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华罗庚左腿致残,成为世界公认的第一流数学家;失去说话能力的高士其,成为毕生致力于科普创作的奇人。在历史的长河中,古今中外,有多少不幸的伟人,面临着困苦忧患,像勇敢的探险者,在自己有限的生命中,创造出辉煌的成果,为人类智慧的宝库增添了一颗璀璨的明珠。我们不能否认,正是这些困苦忧患,才铸就了他们钢铁般的毅力。
梁先生说得极好:人生历程,大抵逆境居十六七,顺境亦居十三四。而顺逆境又常相间以迭乘。可以想见,在以后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我们还会遇到更多的忧患。正如同巴尔扎克解释的:“人生是各种不同的变故,循环不已的痛苦和欢乐组成的,那种永远不变的蓝天只存在于心灵中间,向现实的人生去要求未免是奢望。”我们不能向现实人生奢望什么,要成功,要幸福,就必须昂首坦然地去面对,正视生活,正视忧患。
为什么忧患能使一些人成功,也能使一些人一蹶不振呢?关键就在于是否有毅力。弱者不敢面对忧患,害怕失败,在忧患面前大惊失色,退避三舍,甚至自暴自弃或走上自绝之路。其实不论大人物还是小人物,在大难临头,都会有自己的精神危机,真正的强者不是从来不发生“危机”的人,而是发生了危机能咬着牙挺过去的人。
没有什么东西会和人作对到底,最终决定命运的是人的毅力。所以,我们愈为环境所困,反而更愈加奋勇,加强自己的意志力量。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