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毅力(梁启超)阅读答案

时间:2019-05-13 10:45: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毅力(梁启超)阅读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毅力(梁启超)阅读答案》。

第一篇:论毅力(梁启超)阅读答案

论毅力 梁启超

天下古今成败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要其何以成?何以败?曰:“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盖人生历程,大抵逆境居十六七,顺境亦居十三四。而顺逆两境,又常相间以迭乘。无论事之大小,而必有数次乃至十数次之阻力。其阻力虽或大或小,而要之必无可逃避者也。其在志力薄弱之士,始固曰吾欲云云,吾欲云云。其意以为天下事固易易也。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其次弱者,乘一时之气,透过此第一关,遇再挫而退。稍强者,遇三四挫而退。更稍强者,遇五六挫而退。其事愈大者,其遇挫愈多,其不退也愈难。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

夫苟其挫而不退矣,则小逆之后必有小顺,大逆之后必有大顺。盘根错节之既破,而遂有迎刃而解之一日。旁观者徒艳羡其功之成,以为是殆幸运儿,而天有以宠彼也。又以为我蹇于遭逢,故所就不彼若也。庸讵知所谓蹇焉幸焉者,彼皆与我之所同,而其能征服此蹇焉,利用此幸焉与否,即彼成我败所由判也。更譬诸操舟如以兼旬之期行千里之地者其间风潮之或顺或逆常相参伍。彼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而后得从容以容度其顺。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得达也。孔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孟子曰:“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成败之数,视此而已。(选自《饮冰室合集》)1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要其何以成要:概括,总括

B.又常相间以迭乘 迭乘:交替出现 C.遇再挫而退 再:两次 D.冒其逆而突过之 冒:冒失 【解析】 D项,冒:顶着。【答案】 D 12.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解析】 B项,其:前者代词,后者副词。A项,助词,句中表停顿。C项,连词,表假设。D项,助词,的。【答案】 B 13.下列有关本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的中心论点即为: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全文勉励处于逆境中的有志于天下事者,不要被失败吓倒,不要被暂时的逆境所困扰,要坚持不懈,继续前进。

B.全文思路开阔,纵横开合,论证周密,结构严谨,其比喻等修辞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要阐明的道理具体形象。C.全文自始至终运用正反对照的说理方法,处处阐述了有毅力与无毅力会造成成功与失败两种不同的结果,从而突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D.在第三段中,“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梁启超用自己失败的经历来昭示人们,要坚持如一才能到达胜利彼岸。

【解析】 D项,文中的我并非指作者本人,而是泛指。【答案】 D 14.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更譬诸操/舟如以兼旬之期/行千里之地者/其间风潮之/或顺或逆常相参伍。B.更譬/诸操舟如以兼/旬之期行千里之地者/其间风潮之/或顺或逆常相参伍。C.更譬诸操舟/如以兼/旬之期行千里之地者/其间风潮之/或顺或逆常相参伍。D.更譬诸操舟/如以兼旬之期/行千里之地者/其间风潮之或顺或逆/常相参伍。【答案】 D 15.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即彼成我败所由判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等到很快地尝试一下,阻力突然来临,就颓然丧失了信心。(2)正是他成功、我失败所区别的地方。

(3)比如造山,还差一筐土,如果停止下来,那是我自己停止的。【参考译文】

天下古往今来种种成败的人和事,它们所经历的道路是如此的纷繁不同。概括地推究:它们为什么成功,又为什么失败呢?回答是:“有毅力的就成功,反之则失败。”

人生的历程,大体逆境占了十分之六七,顺境也占了十分之三四,而顺逆这两种境遇又常常是相互交替着轮流出现。无论事情是大是小,必然会遇到几次乃至十几次的阻力。这种阻力虽然有的大有的小,但总之必定是不可避免的。那些在意志和能力方面薄弱的人,开始的时候一定会说我想要如何如何,我要如何如何,他心里认为天下事本来就是很简单容易的,等到很快地尝试一下,阻力突然来临,就颓然丧失了信心。那些意志能力比较弱的人,凭着一时的意气,通过了这第一关,遇到第二次挫折就退缩了。意志能力稍强的人,遇到三四次挫折才退缩。又坚强些的人,遇到五六次挫折才退缩。他所做的事情越大,他遇到的挫折就越多,他不退缩也就越难。不是极其坚强的人,就没有能够善于达到它的终点的。

如果遇到挫折而不退缩,那么小的逆境之后,必定有小的顺境;大的逆境之后,必定会有大的顺境。经过了盘根错节的复杂情况以后,尔后随之才会有迎刃而解的一天。旁观者只是非常羡慕别人的成功,认为这个人大概是个幸运儿,而老天总是因为某种缘故宠爱他。又认为我遭遇不顺利,所以成就也比不上他。这种人哪里知道所谓的“不顺”啊、“幸运”啊,对于他和我都是相同的,而是否能征服这些“不顺”,同时又利用这些“幸运”,正是他成功、我失败所区别的地方。再用驾船来做个比方,如果用二十天的时间,来走一千里的路程,这期间风向潮流有时顺有时逆,常常交互错杂。他凭着艰苦忍耐的力量,迎着那逆风逆流冲了过去,然后能从容地前进,去度过顺风顺水的一段。如果我或者一天就退回来了,或者两三天就回来了,或者五六天就回来了,所以彼岸就始终不可能到达。孔子说:“比如造山,还差一筐土,如果停止下来,那是我自己停止的。又比如填平土地,即使只倒了一筐土,如果继续去填,那是我自己去填的。”孟子说:“做事的人,比如挖井,挖了七、八丈深,还没有挖到井水,还是废井。”成败的规律,在此而已。

第二篇:第4课 《论毅力》 梁启超

《论毅力》 作者:梁启超

【原文】

天下古今成败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要其何以成,何以败?曰: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盖人生历程,大抵逆境居十六七,顺境亦居十三四,而顺逆两境又常相间以迭乘。无论事之大小,必有数次乃至十数次之阻力,其阻力虽或大或小,而要之必无可逃避者也。其在志力薄弱之士,始固曰吾欲云云,其意以为天下事固易易也,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其次弱者,乘一时之意气,透过此第一关,遇再挫而退;稍强者,遇三四挫而退;更稍强者,遇五六挫而退;其事愈大者,其遇挫愈多;其不退也愈难,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

夫苟其挫而不退矣,则小逆之后,必有小顺。大逆之后,必有大顺。盘根错节之既经,而随有应刃而解之一日。旁观者徒艳羡其功之成,以为是殆幸运儿,而天有以宠彼也,又以为我蹇于遭逢,故所就不彼若也。庸讵知所谓蹇焉、幸焉者,皆彼与我之相同,而其能征服此蹇焉,利用此幸焉与否,即彼成我败所由判也。更譬诸操舟,如以兼旬之期,行千里之地者,其间风潮之或顺或逆,常相参伍。彼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而后得从容以进度其顺。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达也。

孔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复一篑,进,吾往也”孟子曰:“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成败之数,视此而已。

【译文】

从古到今,人们事业的成就,经验教训众多,呈现出种种不一的情况,途径。概要的推究他们为什么成功,为什么失败?结论是:有毅力的人就会成功,相反的人就会失败。

人生的历程,大体逆境占了十分之六七,顺境也占了十分之三四,而顺逆这两种境遇又常常是相互交替着轮流出现。无论事情是大是小,必然会遇到几次乃至十几次的阻力,这种阻力虽然有的大有的小,但总之必定是不可避免的。那些在意志和能力方面薄弱的人,开始的时候一定会说我想要如何如何,我要如何如何,他心里认为天下事本来就是很简单容易的,等到马上尝试,阻力突然来临,就颓然丧失了信心。那些意志能力比较弱的人,凭着一时的意气,通过了这第一关,遇到第二次挫折就退缩了;意志能力稍强的人,遇到三四次挫折才退缩;又坚强些的人,遇到五六次挫折才退缩。他所做的事情越大,他遇到的挫折就越多,他不退缩也就越难。不是极其坚强的人,就没有能够善于达到它的终点的。

如果遇到挫折而不退缩,那么小的逆境之后,必定有小的顺境;大的逆境之后,必定会有大的顺境。经过了盘根错节的复杂情况以后,尔后随之才会有迎刃而解的一天。旁观者只是非常羡慕别人的成功,认为这个人大概是个幸运儿,而老天总是因为某种缘故宠爱他;又认为我遭遇不顺利,所以成就也比不上他。这种人哪里知道所谓的“不顺”啊、“幸运”啊,对于他和我都是相同的,而是否能征服这些“不顺”,同时又利用这些“幸运”,正是他成我败的区别所在。再用驾船来做个比方,如果用二十天的时间,来走一千里的路程,这期间风向潮流有时顺有时逆,常常交互错杂。他凭着艰苦忍耐的力量,迎着那逆风逆流冲了过去,然后能从容地前进,去度过顺风顺水的一段。但是我或者一天就退回来了,或者两三天就回来了,或者五六天就回来了,所以彼岸就始终不可能到达。

孔子说:“比如造山,还差一筐土,如果停止下来,那是我自己停止的;又比如填平土 1

地,即使只倒了一筐土,如果继续去填,那是我自己去填的。”孟子说:“做事的人,比如挖井,挖了七、八丈深,还没有挖到井水,还是废井。”成败的规律,在此而已。

【基本信息】

【名称】《论毅力》 【年代】清末 【作者】梁启超 【体裁】散文 【出自】

【作者简介】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沧江,别署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

梁启超系清末光绪举人,1898年起追随康有为,由此接受维新变法思想。他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家,“戊戌变法”的主要领袖之一。他与他的老师康有为主张一致,两人并称:“康梁”。“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先后主办《时务报》、《清议报》、《新民报》、《新小说》等,在推动维新运动,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等方面起过积极作用。后来又提倡立宪保皇。辛亥革命后,历任司法总长、财政总长、教育总长等职。晚年任清华大学研究教授。

梁启超一生的思想和政治态度多有变化。他学识渊博,著述宏富,作品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史学、文学、新闻、语言、文字、宗教等多种学科。他对晚清文学界有多方面的影响,他提倡“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对诗歌和小说发展起过推动作用。经他改造的“新文体”,以“平易畅达”、“纵笔所致不受检束”、“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感情”等特点,一时风靡天下。他的文章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自成一体。有《饮冰室文集》。

【作品主题】

全文的中心论点: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本文写自戊戌变法失败以后,维新派人士有的被杀,有的流亡,有的退隐。梁启超逃亡日本,还想努力进取,于是写《论毅力》,勉励处于逆境中的有志于天下事者,不要被失败吓倒,不要被暂时的逆境所困扰,要坚持不懈,继续前进。

【写作特点】

本文在论证方法上,自始至终采取了正反对举的手法。如论点中的正反成败的对举;论述中逆顺对举,至强之人与其他四种人对举,成功者与旁观者对举,彼与我对举,功亏—篑的造山者与虽覆—篑的填土者对举。在这些对举中,处处贯穿着有毅力与无毅力两种态度的对比,贯穿着成功与失败两种结果的对比。

第一个特点是全文自始至终运用正反对照的说理方法。

第二个特点是思路开阔,纵横开合,论证周密,结构严谨。

第三个特点层递和比喻等修辞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要阐明的道理具体形象。

①全文自始至终运用正反对照的说理方法。如成与败,逆与顺,强与弱,彼与我,“攻亏一篑”和“虽覆一溃”的对瘵,处处阐述了有毅力,与无毅力会造成成功与失败两种不同的结果,从而突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

②思路开阔,纵横开合,论证周密,结构严谨。

文章一起笔就说天下古今成败之林,横贯天下,纵观古今,大开大合,接着论顺、逆、幸、蹇,又以逆水行舟、挖土掘井等圣人之言证明,或理论或现实依据,思路开阔,论证非常周密,而结构集中严谨。

③层递和比喻等修辞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要阐明的道理具体形象。

比喻如操舟之喻;造山以填土之喻;掘井之喻分别强调要有坚持到底的毅力。层递是指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意思递进而形式相近的语句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方法,本文有两处用层递手法。一是第二段对身处逆境时五种不同态度的描写,突出要想成功,应有“至强之人”的毅力,二是第三自然段操舟的对比,这几种情况的对比用层递式以此反衬出坚持到底者毅力的重要性。

第三篇:《论毅力》阅读答案

阅读《论毅力》一文。论毅力①普天之下古往今来种种成败的人和事,它们所经历的道路是如此的纷繁不同。推究他们为什么成功,又为什么失败,回答是有毅力的人就会成功,反之则是失败。②人生的历程,大体逆境占了十分之六七,顺境也占了十分之三四,而顺逆这两种境遇又常常是相互交替着出现的。无论事情是大是小,必然会遇到几次乃至十几次的阻力,这种阻力虽然有大有小,但必定是不可避免的。那些意志和能力薄弱的人,开始的时候一定会说我想要如何如何,他心里认为天下事本来就是很简单容易的。等到马上尝试,阻力突然来临,就颓然丧失了信心。那些意志能力比较弱的人,凭着一时的意气,通过了第一关,遇到第二次挫折就退缩了;意志能力稍强的人,遇到三四次挫折才退缩;又坚强些的人,遇到五六次挫折才退缩。所做的事情越大,他遇到的挫折就越多,他不退缩的话也就越难。不是极其坚强的人,是很难达到成功的终点的。③如果遇到挫折而不退缩,那么小的逆境之后,必定有小的顺境;大的逆境之后,必定会有大的顺境。经过了盘根错节的复杂情况以后,就会有迎刃而解的一天。旁观者只是羡慕别人的成功,认为这个人大概是个幸运儿,而老天特别宠爱他;又认为自己总是遭遇不顺利,所以成就也比不上他。这种人哪里知道所谓的“不顺”、“幸运”,他和我都是相同的,而是否能征服这些“不顺”,利用这些“幸运”,正是他成我败的区别所在。再拿驾船来做比方,如果用二十天的时间行走一千里的路程,其间风向潮流有时顺有时逆,常常交互错杂。他凭着艰苦忍耐的力量,迎着那逆风逆流冲了过去,然后能从容地前进,去渡过顺风顺水的一段。但是我或者一天就退回来了,或者两三天就回来了,或者五六天就回来了,因此也就始终不能到达彼岸了。④孔子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孟子说:“有为者,譬若掘并,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成败的规律,在此而已。小题1:选文第②段为什么要一一罗列意志能力“薄弱的”、“较弱的”、“稍强的”、“又坚强些的”这四种人的表现?(2分)小题2:选文第③段“拿驾船来做比方”,有什么作用?(3分)小题3:文章结尾说“成败的规律,在此而已”,联系全文,说说成败的规律是什么。(2分)参考答案:小题1:具体分析了四种人对待逆境和挫折的态度,强调“不是极其坚强的人,是很难达到成功的终点”,以此突出有毅力对于成功的重要性。小题2:“拿驾船来做比方”,提出了顺境和逆境是可以相互转换的,而促使其转换的关键是有坚强的毅力。用比喻论证,使论证更形象,更有说服力。小题3:有毅力的人就会成功,反之则是失败。(坚持目标不放弃,就会成功,反之就只能失败。)小题1:试题分析:分析本段的总分总的结构特点和论证方法,先说道理然后正反举例论证,最后再点明道理“不是极其坚强的人,是很难达到成功的终点的”,正反摆出论据有力地证明了道理。小题2:试题分析:还是从论证方法方面来理解,此处是比喻论证,不仅要说明比喻论证所说明的道理,还要评价这种论证方法的好处,要用“形象”“有力”这类评价语。小题3:试题分析:其实本文就是在证明一个规律性的东西,即本文开头就提出的论点“有毅力的人就会成功,反之则是失败。”文章结尾这句话是总结问题,对前文论点的照应。

第四篇:论毅力教案

论毅力、课文解读。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梁启超是我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广东新会人。他自幼多学,•据说6岁时就读完了《四书》、《五经》。12岁中秀才,17岁中举人。后奉康有为为师,习经世致用之学。后变法维新,失败后流亡日本。他一方面办报刊宣传君主立宪,坚持改良主义立场,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一方面努力于对西文社会科学的介绍和对中国传统学术思想、历史文化的整理和研究。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影响。中华民国建立后,梁启超于1912年9月由日本返国,反对袁世凯称帝。1918•年底赴欧洲游历了英、法、比、荷、瑞、意、德等国的20多个名城,并写下了《欧游心影录》。回国后专门从事文化教育事业。他在天津南开大学、北京清华(四大国学大师之一)学校任教,并在全国各地巡加讲学。相继出版了多种学术专著。此外,他在文学革命中也颇有建树。对于诗歌及小说的创作,都提出了可贵的见解。他在文学创作上也多有尝试。写过诗歌、小说、戏剧、散文。以政论、传记、杂文的成就最高。他的“新文体”,对古文是一次猛烈的冲击。

梁启超(1873 — 1929),字卓如,号任公,笔名主要有哀时客、饮冰子、饮冰室主人、新民子、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曼殊室主人、少年中国之少年等。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学者。

梁启超出生于一个半耕半读的家庭,自幼聪颖,4 岁开始学习《四书》、《五经》,9 岁即能写出上千言的八股文章,12 岁中秀才,17 岁中举人,有“神童”之称。1890 年,粱启超 17 岁时拜康有为为师,师从康有为学习四年,受康有为的影响,开始探索挽救祖国危亡的变法维新之术。1894 年 6 月,梁启超随康有为人京参加会试。7 月,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中国战败,于次年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康有为、粱启超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 1300 多名举人,上书皇帝,要求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史称“公车上书”。这年 7 月,宣传变法维新的第一个刊物《中外纪闻》在京创刊,梁启超是主要撰稿人。8 月,维新团体“强学会”成立,梁任书记,成为康有为进行维新活动的得力助手。1896 年 8 月,《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梁任总撰述,发表了《变法通议》等重要论著,还积极编辑出版《西政丛书》。1897 年,梁启超应邀前去长沙,任湖南时务学堂总教习,创办《湘学报》,积极鼓吹和推动维新运动,培养新型人才。

1898 年,梁启超奉调入京,同康有为等人发动了著名的“变法维新运动”,协助光绪皇帝实行新政。在 1898 年 6 月 11 日至 9 月 21 日共 103 天里,梁启超作为维新主帅康有为最重要的助手,做了大量的工作,正如他致夏曾佑的信中所言:“新政来源,真可谓全出我辈。” 在后党的反扑下,戊戌变法遭到失败,梁启超远走日本避难。

梁启超流亡日本,与康有为组织保皇会,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等杂志。在 1898 年至 1903 年 5 年之间,梁启超在以上刊物上共发表多篇文章,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理论和思想,深刻地批判了中国数千年的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伦理道德。当时著名诗人黄遵宪称颂梁启超的思想言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人人笔下所无,却为人人意中所有,虽铁石人亦应感动。从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无过于此者矣”。

辛亥革命后,梁启超组织“进步党”,曾短暂出任袁世凯司法总长。袁世凯复辟帝制,梁启超认清了袁世凯的真面目,便积极策划并参与了倒袁活动,于 1916 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加速了袁世凯洪宪帝制的失败。梁启超组织研究系,以培育自己的政治力量。1916 年后,梁启超与北洋军阀段祺瑞合作,鼓吹走立宪道路,曾任段内阁的财政总长。但是,残酷的政治漩涡很快使得梁启超彻底放弃政治幻想,三个月后去职,从此结束了政治生涯。

此后的十多年,梁启超主要从事教育和学术研究,先后在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任教,是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并在北京、天津、南京等地学府巡回讲学,以其丰富广博的学识,培养造就了一批日后成大器的人才。他在哲学、佛学、史学、政治经济学、先秦诸子学、文学等多个领域的学术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本文写于 1902 年。“百日新政”失败,慈禧太后宣布“临朝听政”,囚禁光绪帝,下令逮捕维新派人士。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日本,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在菜市口刑场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其他倾向变法和参与新政的官员被陆续监禁、罢官和贬遣戍边的达四十多人。除京师大学堂等保留外,新政全部被废除。作者流亡日本,反思维新变法失败的教训,勉励处于逆境的同仁,不要因一时受挫而灰心,鼓励他们克服困难,继续前进。

(2)基本解读。

本文是用较为浅近的文言进行写作的,自始至终运用了正反对举的说理方法,道理说得十分透彻。开篇从“天下”、“古今”起笔,从“成”、“败”落笔,中心论点“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一正一反,正反对举的论证方法统领全文。

然后从人生的逆境与顺境相间以选的一般规律人手,论证只有最有毅力的人,才能最终获得成功。紧接着,阐述人生历程的规律,从理论上论证论点。强调“顺境”与“逆境”,“至 强之人”与“志力薄弱之士”、“次弱者”、“稍强者”、“更稍强者”的正反对举,分析这五种不同类型的人对待阻力、逆境的不同态度和结果,论证毅力的重要性,再次论证论点。以“递”与“顺”的转化规律进一步论毅力的作用,从挫折而不退说起,辩证地阐明逆与顺的关系。于“蹇”与“幸”的对比中,得出“毅力”是成功之关键。以“操舟”喻对等逆境,没有毅力的人是不可能达到彼岸的。

(3)精华鉴赏。

紧紧围绕中心论点进行正反论证,逻辑严密。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自始至终运用了正反对举的说理方法,道理说得十分透彻。文章开篇从“天下”、“古今”起笔,从“成”、“败”落笔,中心论点“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一正一反,正反对举的论证方法统领全文。在论述时也从“顺境”与“逆境”,“至强之人”与“志力薄弱之士”、“次弱者”、“稍强者”、“更稍强者”的正反对举。

语言浅近流畅,充满感情。梁启超是中国文学语言由古代转向近代的过渡人物,喜欢运用浅近畅晓、半文半白的语言进行写作,时常吸收外国语言的表达方法,思路清晰,逻辑性强,笔锋包含感情,一泻千里。本文就是通过 层递句来达到这一效果的:

其一,面对逆境与阻力的五种人的不同态度和结果,“志力薄弱之士”、“次弱者”、“稍 强者”、“更稍强者”、“至强之人”,一层进一层,层层递进,将“有毅力者”与“反是者”的不同层次都提到了,涵盖全面,说明周密;其次,操舟者,彼“从容以进度其顺”; “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达也”,三个层次的层递,将“反是者败”的道理说得明明白白。

此外,文中的比喻句运用很灵活,如以“操舟”比喻“有毅力者”“得从容以进度其顺”,“反 是者” “故彼岸终不可达也”,又援引孔子“为山”之喻,指出无毅力者功亏一篑,用孟子“掘井”之喻,指出半途而废,事业无成。这些比喻都顺手拈来,生动活泼。

(4)参考译文。

天下古今成败的种种事情,是如此的情况繁多、道路不一啊。概括地研究它们为什么成功、为什么失败 ? 是有毅力的人成功,与此相反的人失败。

人生的历程,大抵逆境占十分之六七,顺境也占十分之三四,顺、逆两境又常常互相间隔、交替出现。无论事情的大小,必定有几次乃至十几次遇到阻力。它们的阻力虽然或大或小,但总之是必定无可逃避的。那些志力薄弱的人,开始时一定说“我要怎样,我要怎样”,他们的意思是以为天下的事情本来十分容易,等到很快地尝试一下,阻力突然来了,就灰心丧气地打退堂鼓了;那些志力稍微薄弱的人,乘着一时的意气,通过了这第一关,遇到两次挫折就退后了;那些志力稍微强大的人,遇到三四次挫折就退后了;那些志力更加强大的人,遇到五六次挫折也退后了;那种事情越大的,做的人遇到的挫折越多,他没有退后是不容易的,不是志力最强的人,没有能够好好地做到底的。

如果他遇到挫折而不退后,那么在小的挫折之后,必定有小的顺利;大的挫折之后,必定有大的顺利。烦难复杂的地方已经过去了,接着就会有随着刀子下去就切断了的一天。旁观的人只是非常羡慕他的成功,以为他大概是幸运儿,天老爷有宠于他,又以为自己在遭遇上很艰难,因此所成就的事业不如他。这种人怎么知道所谓的艰难、幸运,都是他和我相同的,但那种能不能够征服艰难、利用幸运的态度,即是他成功、我失败所区别的地方。又比如驾船,如果在二十天的期间内,行驶千里的水路,其间风潮的或顺或逆,常常交相错杂。他凭借艰苦忍耐的志力,顶着逆风恶浪而突破、通过难关,然后能够从从容容进入到顺利的境地。我就有时行驶了一天即返回了,有时行驶了两三天即返回了,有时行驶了五六天即返回了,所以那边岸终于无法达到。

孔子说: “比如造山,还差一筐土,如果停止下来,那是我自己停止的;又比如填平土地,即使只倒了一筐土,如果继续去填,那是我自己去填的。”孟子说: “做事的人,比如挖井,挖了七八丈深,还没有挖到井水,还是废井。”成败的规律,在此而已。

内容概要

文章特色:

《论毅力》提出了“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的观点,激人斗志,发人警醒。文章起势突兀,开门见山。论证过程中,先以人生历程的一般规律入手,阐明逆境与顺境相间以迭,而逆境居十六七,而顺境居十三四。这就明确了毅力的重要。因为要克服逆境,非有毅力不可。再从事情无论大小,必有十次乃至数十次的阻力,进一步阐明要克服阻力,也非有毅力不可。由于这些体验是大多数读者所共有的,因而作者的观点很容易被读者接受。而后,作者又举出志力薄弱者,志力稍强者,在挫折面前的种种表现,进而阐明“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这是文章的第二自然段。

下面一段,作者变换角度,从挫而不退说起。辩证地阐明了进与顺的关系。为了论证的深入,作者又于“蹇”与“幸”的对比中,得出“毅力”是成功的关键。从而确立了中心论点。为了便于读者理解,作者又运用比喻论证的笔法,形象化地,深入浅出地阐明了“以艰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而后得从容以进度其顺”,反之,是不可能达到彼岸的。比喻论证中又有正反论证,手法多变,左右逢源。

文章最后又采取援古证今的手法最纳出了全文的结论,并与篇首的论点相应和。由这篇短文,我们已可窥见梁启超文笔之严谨、灵便和犀利了。

重难点提示

一、名词解释

1.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光绪年间的举人。我国近代史上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主要著述有《饮冰室合集》

2.归纳,是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即由个别事物推出一般有理。归纳推理,又可分为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两种。

二、词语辨析

1.天下古今成败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

(1)此句中的“林”应解释为: A.森林 B.会集 C.人物 D.事物

(2)此句中的“莽然”,应解释为: A.粗鲁莽撞 B.浩荡 C.广大众多 D..旷野

(3)此句中的“不一”,应解释为: A.种种不同 B.不等 C.不行 D.相差

(4)此句中的“途”,应解释为: A.道路 B.坦途 C.情景 D.途径、情况

提示: 1B 2C 3A 4D

2.《论毅力》的基本观点是:

A.毅力是成功的关键

B.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C.遇到挫折不后退就能成功

D.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半途而废

提示:

B

3.《论毅力》的文体是:

A.抒情散文

B.议论文

C.说明文

D.记叙文

提示:

B

4.《论毅力》的作者是:

A.顾炎武

B.梁启超

C.章炳麟;

D.康有为提示:

B

三、简答题

《论毅力》在论证上怎样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

提示:

从论点看──

“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其中隐含着两个方面:一“成”,一“败”。

从论证看──

首先,反复进行成功与失败两种结果的对比;

然后,突出顺境与逆境的对比;

最后,引经据典,将“未成一篑”的造山者与“虽复一篑”的填土者对比;

总之,对比手法的运用有力地论证了论点。

.阅读《论毅力》的短文,回答问题。

更譬诸操舟,如以兼旬之期,行千里之地者,其间风潮之或顺或逆,常相参伍。彼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而后得从容以进度其顺。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达也。

(1)文段中“彼”与“我”的态度和结果构成什么关系?通过这种关系来说明什么? 正确答案:构成了对比关系,通过这种关系说明了:有毅力者成,没有毅力者败。

(2)文段中“我”的几种不同情况构成什么关系?作者通过这种关系来说明什么?

正确答案:构成层递关系,通过这种关系说明:只有毅力至强之人,才能取得事业之成功。

(3)这段文字总体上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正确答案:类比论证和对比论证。

2、阅读粱启超《论毅力》中的一段文字:

孔于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复一篑,进,吾往也。” 问题:

(1)这段话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2)这段话采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3)这段话中的论据属于哪种类型?(4)从本段中可以引申出什么成语? 答案:

(1)这段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这一总论点。(2)采用了类比和对比的论证方法,将“止”与“进”进行对比。(3)引用孔子《论语》中的话,属于理论论据。(4)功亏一篑

3、阅读题:阅读梁启超《论毅力》中的一段文字:

其在志力薄弱之士,始固曰吾欲云云,吾欲云云。其意以为天下事固易易也。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其次弱者,乘一时之意气,透过此第一关,遇再挫而退。稍强者,遇三四挫而退。更稍强者,遇五六挫而退。其事愈大者,其遇挫愈多,其不退也愈难。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问题:

(1)这段话中列举了哪几类人?(2)这段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3)这段话论证了什么道理?(4)这段话用了什么论证方法?(5)这段话用了什么类型的论据? 答案:

(1)一共列举了五类人,即“志力薄弱之士”、“志力次弱者”、“志力稍强者”、“志力更稍强者”、“志力至强者”。

(2)运用了层递的修辞手法。

(3)说明了只有志力至强者方能取得事业的最终成功。(4)对比论证方法。(5)事实论据。

一、从思路上看,活泼开阔,自由畅达。

文章开头从天下古今成败之林着眼,总结了上下几千年的经验教训,字字千钧。接着又纵的从人生历程来论,横的从各类人对困难阻力的变态来谈,或古或今,或远或近,围绕论点,无拘无束。

二、结构上,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如:第二段第一层先以人生历程有顺有逆一般规律入手,说明人要有毅力,第二层在第一层基础上,以逆顺的转化,说明人必须要有毅力,第三层对一、二层次论证总结,点明中心论点。

又如:第一层中,五种不同类型的人对待阻力,逆境的不同态度和呈现的不同结果,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三、从写法上看:

1、论证方法灵活多变

本文的论证方法灵活多变,交互使用了归纳(“要”字)、对比(五种人,我与彼)、比喻(操舟)、引用(孔孟)等论证笔法。

2、正反对举的说理方法

文章论证自始至终运用了正反对举的论证方法,说理十分透彻。文章开篇从“天下”,“古今”起笔,从“成败”落笔,中心论点有 “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一正一反。第2段利用顺与逆,强与弱,我与彼,蹇与幸,成与败对举论证。

3、生动形象的比喻

1)以“操舟”比喻“有毅力者”“得从容以进度其顺”;“反是者”,“故彼岸终不可达也”。2)孔子“为山”之喻,无毅力者功亏一篑。

3)以“平地”比喻有毅力者,“虽得一篑”,“吾往也”。

4)孟子“掘井”之喻半途而废,事业无成。

4、层递句的运用

1)面对逆境与阻力的五种人的不同态度和结果,“志力薄弱之士”,“次弱者”“稍强者”,“更稍强者”,“至强之人”,一层由一层,层层递进,将“有毅力者”与“反是者”的不同层次都提到了,涵盖全面,说明周密。

2)操者,彼“从容以进度其顺”,“我则成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之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达也”,三个层次的层递,将“反是者败”的道理说的明明白白。

第五篇:梁启超 中国史叙论

中国史叙论(1901)

梁启超(著)

史也者。记述人间过去之事实者也。虽然。自世界学术日进。故近世史家之本分。与前者史家有异。前者史家。不过记载事实。近世史家。必说明其事实之关系。与其原因结果。前者史家。不过记述人间一二有权力者兴亡隆替之事。虽名为史。实不过一人一家之谱牒。近世史家。必探察人间全体之运动进步。即国民全部之经历。及其相互之关系。以此论之。虽谓中国前者未尝有史。殆非为过。

法国名士波留氏。尝著俄国通志。其言曰。俄罗斯无历史。非无历史也。盖其历史非国民自作之历史。乃受之自他者也。非自动者而他动者也。其主动力所发。或自外。或自上。或自异国。或自本国。要之。皆由外部之支配。而非由内部之涨生。宛如镜光云影。空过於人民之头上。故只有王公年代记。不有国民发达史。是俄国与西欧诸国所以异也。云云。今吾中国之前史。正坐此患。吾当讲此史时。不胜惭愤者在於是。吾当著此史时。无限困难者在於是。

德国哲学家埃猛埒济氏曰。人间之发达凡有五种相。一曰智力。[理学及智识之进步皆归此门]二曰产业。三曰美术。[凡高等技术之进步皆归此门]四曰宗教。五曰政治。凡作史读史者。於此五端。忽一不可焉。今中国前史以一书而备具此五德者。固渺不可见。即专详一端者。亦几无之。所陈陈相因者。惟第五项之政治耳。然所谓政治史。又实为纪一姓之势力圈。不足以为政治之真相。故今者欲著中国史。非惟无成书之可沿袭。即搜求材料於古籍之中。亦复片鳞残甲。大不易易。

第二节中国史之范围

(甲)中国史与世界史今世之著世界史者。必以泰西各国为中心点。虽日本俄罗斯之史家。

[凡著世界史者日本俄罗斯皆摈不录]亦无异议焉。盖以过去现在之间。能推衍文明之力以左右世界者。实惟泰西民族。而他族莫能与争也。虽然。西人论世界文明最初发生之地有五。一曰小亚细亚之文明。二曰埃及之文明。三曰中国之文明。四曰印度之文明。五曰中亚美利加之文明。而每两文明地之相遇。则其文明力愈发现。今者左右世界之泰西文明。即融洽小亚细亚。与埃及之文明而成者也。而自今以往。实为泰西文明与泰东文明。[即中国之文明]相会合之时代。而今日乃其初交点也。故中国文明力未必不可以左右世界。即中国史在世界史中。当占一强有力之位置也。虽然。此乃将来所必至。而非过去所已经。故今日中国史之范围不得不在世界史以外。(乙)中国史与泰东史泰东史者。日本人所称东洋史也。泰东之主动力全在中国。故泰东史中中华民族之地位。一如世界史中阿利扬民族之地位。日本近来著东洋史者。日增月盛。实则中国史之异名耳。今吾所述。不以泰东史名之者。避广阔之题目。所以免汗漫挂漏。而供简要切实之研究也。至於二千年来亚洲各民族与中国交涉之事最繁赜。自归於中国史之范围。固不待言。

第三节中国史之命名

吾人所最惭愧者。莫如我国无国名之一事。寻常通称。或曰诸夏。或曰汉人。或曰唐人。皆朝名也。外人所称。或曰震旦。或曰支那。皆非我所自命之名也。以夏汉唐等名吾史。则戾尊重国民之宗旨。以震旦支那等名吾史。则失名从主人之公理。曰中国。曰中华。又未免自尊自大。贻讥旁观。虽然。以一姓之朝代而污我国民。不可也。以外人之假定而诬我国民。犹之不可也。於三者俱失之中。万无得已。仍用吾人口头所习惯者。称之曰中国史。虽稍骄泰。然民族之各自尊其国。今世界之通义耳。我同胞苟深察名实。亦未始非唤起精神之一法门也。

第四节地势

中国史所辖之地域。可分为五大部。一中国本部。二新疆。三青海西藏。四蒙古。五满洲。东半球之脊。实为帕米尔高原。亦称葱岭。盖诸大山脉之本干也。葱岭向东。衍为三派。其中部

一派。为昆仑山脉。实界新疆与西藏焉。昆仑山脉复分为二。其一向东。其一向东南。向东南者名巴颜喀喇山。界青海与西藏。入中国内地。沿四川省之西鄙。蔓延於云南两广之北境。所谓南岭者也。其向东者名祁连山。亘青海之北境。其脉复分为二。一向正东。经渭水之上流。蔓延於陕西河南。所谓北岭者也。一向东北沿黄河亘长城内外者为贺兰山。更北为阴山。更北为兴安岭。纵断蒙古之东部。而入於西伯利亚。盖中国全部山岭之脉络。为一国之主干者。实昆仑山也。使我中国在亚洲之中划然自成一大国者。其大界线有二。而皆发自帕米尔高原。其在南者为喜马拉耶山。东行而界西藏与印度之间。其在北者为阿尔泰山。实为中俄两国天然之界限焉。在昆仑山与阿尔泰山之中与昆仑为平行线者为天山。横断新疆全土。分为天山南北路。而终於蒙古之西端。

中国之大川。其发源之总地有二。其一在中国本部者。曰黄河。曰扬子江。曰西江。曰金沙江。皆发源於新疆西藏之间。其二在中国东北部者。曰黑龙江之上流斡难河克尔伦河。其支流之嫩江。曰色楞格河。曰鄂尔坤河等。皆发源於蒙古之北部。大抵诸大川河中与历史最有关系者为扬子江。其次为黄河。其次为西江黑龙江。

蒙古及新疆虽为诸大河之发源地。但其内部沙漠相连。戈壁瀚海准噶尔之诸沙漠。殆占全土之大半。故河水多吸收於沙漠中。或注泻於盐湖。

地理与历史。最有紧切之关系。是读史者所最当留意也。高原适於牧业。平原适於农业。海滨河渠适於商业。寒带之民。擅长战争。温带之民。能生文明。凡此皆地理历史之公例也。我中国之版图。包有温寒热之三带。有绝高之山。有绝长之河。有绝广之平原。有绝多之海岸。有绝大之沙漠。宜於耕。宜於牧。宜於虞。宜於渔。宜於工。宜於商。凡地理上之要件与特质。我中国无不有之。故按察中国地理。而观其历史上之变化。实最有兴味之事也。中国何以能占世界文明五祖之一。则以黄河扬子江之二大川横於温带。灌於平原故也。中国文明。何以不能与小亚细亚之文明印度之文明相合集而成一繁质之文明。则以西北之阿尔泰山西南之喜马拉耶山为之大障也。何以数千年常有南北分峙之姿势。则长江为之天堑。而黄河沿岸与扬子江沿岸之民族。各各发生也。自明以前。何以起於北方者其势常日伸。起於南方者其势常日蹙。以寒带之人常悍烈。温带之人常文弱也。东北诸胡种。何以二千余年迭篡中夏。以其长於猎牧之地。常与天气及野兽战。仅得生存。故其性好战狠斗。又惯游牧。逐水草而居。故不喜土著而好侵略。而中华民族之性质适与相反也。彼族一入中国。何以即失其本性。同化於汉人。亦地质使之然也。各省地方自治制度。何以发达甚早。则以幅员太大。中央政府之力常不能及。故各各结为团体。以自整理也。何以数千年蜷伏於君主专制政治之下。而民间曾不能自布国宪。亦以地太大。团体太散。交通不便。联结甚难。故一二枭雄之民贼。常得而操纵之也。何以不能伸权力於国外。则以平原膏腴。足以自给。非如古代之希腊腓尼西亚。及近代之英吉利。必恃国外之交通以为生活。故冒险远行之性质不起也。近年情形何以与昔者常相反。则往时主动力者常在盘据平原之民族。近时主动力者常在沿居海岸之民族。世界之大势。驱迫使然也。凡此诸端。无不一一与地理有极要之关系。故地理与人民二者常相待。然后文明以起。历史以成。若二者相离。则无文明。无历史。其相关之要。恰如肉体与灵魂相待以成人也。

第五节人种

种界者。今日万国所龂龂然以争之者也。西人分世界人种。或为五种。或为三种。或为七种。而通称我黄色种人谓为蒙古种。此西人暗於东方情实。谬误之谈也。今考中国史范围中之各人种。不下数十。而最著明有关系者。盖六种焉。

其一苗种是中国之土族也。犹今日阿美利加之红人澳大利亚之黑人也。其人在历史以前。曾占重要之地位。自汉族日渐发达。苗种即日就窘迫。由北而南。今犹保残喘於湖南贵州云南广西之间。其在安南缅甸等地亦间有焉。

其二汉种即我辈现时遍布於国中。所谓文明之胄。黄帝之子孙是也。黄帝起於昆仑之墟。即自帕米尔高原。东行而入於中国。栖於黄河沿岸。次第蕃殖於四方。数千年来。赫赫有声於世界。所谓亚细亚之文明者。皆我种人自播之而自获之者也。

其三图伯特种现居西藏及缅甸之地。即殷周时代之氐羌。秦汉之际之月氏。唐时之吐蕃。宋时之西夏。皆属此族。

其四蒙古种初起於贝加尔湖之东隅一带。次第南下。今日蔓延於内外蒙古及天山北路一带之地。元朝即自此族起。混一中国。威震全地。印度之谟嘉尔帝国。亦此族所建设也。

其五匈奴种初蕃殖於内外蒙古之地。次第西移。今自天山南路以至中亚细亚一带之地。多此族所占据。周以前之猃狁。汉代之匈奴。南北朝之柔然。隋之突厥。唐之回纥。皆属此族。现今欧洲土耳其国。亦此族所建立也。

其六通古斯族自朝鲜之北部。经满洲而蔓延於黑龙江附近之地者。此种族也。秦汉时代之东胡。汉以后之鲜卑。隋及初唐之靺鞨。晚唐五代之契丹。宋之女真。皆属此族。今清朝亦自此兴者也。

西教徒所主张。以谓全世界之人类。皆由最初之一男一女而生。但今日世界大通。人种学大明。此论之无稽。殆不足辩。然则各种各族。各自发生。其数之多。殆不可思议。且也错居既久。婚姻互通。血统相杂。今欲确指某族某种之分界线。其事盖不易易。况游牧民族。迁徙无常。立於数千年之后。而指前者发现於历史上之民族。一一求今之民族以实之。非愚则诬。故今日以六种族包括中国史内之人民。诚不免武断挂漏之讥。但民族为历史之主脑。势不可以其难於分析而置之不论。故举其在史上最有关系者约而论之云尔。

今且勿论他族。即吾汉族。果同出於一祖乎。抑各自发生乎。亦一未能断定之问题也。据寻常百家姓谱。无一不祖黄帝。虽然。江南民族。自周初以至战国。常见有特别之发达。其性质习俗颇与河北民族。异其程度。自是黄河沿岸与扬子江沿岸。其文明各自发达。不相承袭。而瓯闽两粤之间。当秦汉时。亦既已繁盛。有独立之姿。若其皆自河北移来。则其移住之岁月。及其陈迹。既不可考见矣。虽然。种界者本难定者也。於难定之中而强定之。则对於白棕红黑诸种。吾辈划然黄种也。对於苗图伯特蒙古匈奴满洲诸种。吾辈庞然汉种也。号称四万万同胞。谁曰不宜。

第六节纪年

纪年者。历史之符号。而於记录考证所最不可缺之具也。以地理定空间之位置。以纪年定时间之位置。二者皆为历史上最重要之事物。凡符号之优劣。有一公例。即其符号能划一以省人之脑力者为优。反是则为劣。是也。故凡野蛮时代之符号。必繁而杂。凡文明时代之符号。必简而整。百端皆然。而纪年其一端也。古代之巴比伦人。以拿玻呐莎王为纪元。[在今西历纪元前七百四十七年]希腊人初时。以执政官或大祭司在位之时按年纪之。其后改以和灵比亚之大祭为纪元。[ 当纪元前七百六十七年]罗马人以罗马府初建之年为纪元。[当纪元前七百五十三年] 囘教国民以教祖摩哈默德避难之年为纪元。[当纪元前六百二十二年]犹太人以创世纪所言世界开辟为纪元。[当纪元前三千七百六十一年]自耶稣立教以后。教会以耶稣流血之年为纪元。至第六世纪。罗马一教士。乃改用耶稣降生为纪元。至今世界各国用之者过半。此泰西纪年之符号。逐渐改良。由繁杂而至简便之大略也。吾中国向以帝王称号为纪。一帝王死。辄易其符号。此为最野蛮之法。

[ 秦汉以前各以其君主分纪之尤为野蛮之野蛮]於考史者最不便。今试於数千年君主之年号。任举其一以质诸学者。虽最淹博者亦不能具对也。故此法必当废弃。似不待辨。惟废弃之后。当采用何者以代之。是今日著中国史一紧要之问题也。甲说曰。当采世界通行之符号仍以耶稣降生纪元。此最廓然大公。且从於多数。而与泰西交通利便之法也。虽然。耶稣纪元。虽占地球面积之多数。然通行之之民族。亦尚不及全世界人数三分之一。吾冒然用之。未免近於徇众趋势。其不便一。耶稣虽为教主。吾人所当崇敬。而谓其教旨遂能涵盖全世界。恐不能得天下后世人之画诺。贸然用之。於公义亦无所取。其不便二。泰东史与耶稣教关系甚浅。用之种种不合。且以中华民族固守国粹之性质。欲强使改用耶稣纪年。终属空言耳。其不便三。有此三者。此论似可抛置。乙说曰。当用我国民之初祖黄帝为纪元。此唤起国民同胞之思想。增长团结力之一良法也。虽然。自黄帝以后。中经夏殷。以迄春秋之初年。其史记实在若茫若昧之中。无真确之年代可据。终不能据一书之私言。以武断立定之。是亦美犹有憾者也。其他近来学者。亦有倡以尧纪元。以夏禹纪元。以秦一统纪元者。然皆无大理公益之可援引。不必多辩。於无一完备之中。惟以孔子纪年

之一法。为最合於中国。孔子为泰东教主中国第一之人物。此全国所公认也。而中国史之繁密而可纪者。皆在於孔子以后。故援耶教回教之例。以孔子为纪。似可为至当不易之公典。司马迁作史记。既频用之。但皆云孔子卒后若干年。是亦与耶稣教会初以耶稣死年为纪。不谋而合。今法其生不法其死。定以孔子生年为纪。此吾党之微意也。

但取对勘之便。故本书纪年。以孔子为正文。而以历代帝王年号。及现在通行西历。分注於其下。

第七节有史以前之时代

史者记人间世过去之事者也。虽然。人类之起原。远在书契以前。其详靡得而稽焉。春秋纬称自开辟至於获麟。凡三百二十七万六千岁。分为十纪。其荒诞固不足道。而要之必有悠远之时代。无可疑也。洪水时代。实为全世界公共纪念物。故截称洪水以前为无史时代。洪水以后为有史时代。亦不为过。虽然。洪水之起原。及其经过之年代。虽以今世地质学家。考据极周密。然犹纷纷莫衷一是。故以洪水平息后始可为真正之有史时代。中国自古称诸夏。称华夏。夏者以夏禹之朝代而得名者也。中华民族之整然成一社会。成一国家。实自大禹以后。若其以前则诚有如列子所谓三皇之事。若存若亡。五帝之事。若觉若梦者。其确实与否。万难信也。故中国史若起笔於夏禹。最为征信。虽然。中国为全世界文明五种源之一。其所积固自深远。而黄帝为我四万万同胞之初祖。唐虞夏商周秦之君统。皆其裔派。颇有信据。计自黄帝至夏禹。其间亦不过数百年。然则黄帝时去洪水之年。亦已不远。司马迁作史记。托始黄帝。可谓特识。故今窃取之。定黄帝以后为有史时代。

一千八百四十七年以来。欧洲考古学会。专派人发掘地中遗物。於是有史以前之古物学。遂成为一学派。近所订定而公认者。有所谓史前三期。其一石刀期。其二铜刀期。其三铁刀期。而石刀期中。又分为新旧二期。此进化之一定阶级也。虽其各期之长短久暂。诸地不同。然其次第则一定也。据此种学者之推度。则地球生物之起原在一万万年以前。而人类之遗迹。亦在一万年乃至十万年以前云。中国虽学术未盛。在下之层石。未经发见。然物质上之公例。无论何地。皆不可逃者也。故以此学说为比例。以考中国有史前之史。决不为过。据此种学者所称新旧两石刀期。其所经年代。最为绵远。其时无家畜。无陶器。无农产业。中国当黄帝以前。神农已作耒耜。蚩尤巳为弓矢。其已经过石器时代。交入铜器时代之证据甚多。然则人类之起。遐哉邈乎。远在洪水时代以前。有断然也。

又以人群学之公例言之。凡各人群。必须经过三种之一定时期。然后能成一庞大固结之团体。第一为各人独立。有事则举酋长之时期。第二为豪族执政。上则选置君主。下则指挥人民之时期。第三为中央集权。渐渐巩固。君主一人。专裁庶政之时期。斯宾塞尔群学云。‘譬有一未成规律之群族於此。一旦或因国迁。或因国危。涌出一公共之问题。则其商量处置之情形如何。必集其民众於一大会场。而会场之中。自然分为二派。其甲派。则老成者。有膂力者。阅历深而有智谋者。为一领袖团体。以任调查事实讨议问题之事。其乙派。则少年者。老羸者。智勇平凡者。为一随属团体。占全种族之大部分。其权利义务。不过傍听甲派之议论。为随声附和之可否而已。又於领袖团体之中。必有一二人有超群拔萃之威德。如老成之狩猎家。或狡狯之妖术家。专在会场决策而任行之。即被举为临事之首领云云。’然则一群之中。自划然分为三种之人物。即其一最多数之随属团体。即将来变成人民之胚胎也。其二则少数之领袖团体。即将来变成豪族之胚胎也。其三则最少数之执行事务委员。即将来变成君主之胚胎也。凡此三种人物。当其在太古野蛮时代。常相集合。距离不甚远。又至今日文明时代。亦相结合。距离不甚远。惟中间所经过之趋势。则三者常日渐分离。其政权。由多数而寖归於少数。由少数而寖归於最少数。盖其初时。人人在本群。为自由之竞争。非遇有外敌。则领袖团体。殆为无用。其后因外敌数见。於是临时首领。渐变而为常任首领。而领袖团体之权力日以大焉。又其后此领袖团体中之有力者。各划分权力范围。成封建割据之形。而兼并力征之势日盛。久乃变成中央集权之君主政体。此历代万国之公例也。我中国当黄帝尧舜之时。纯然为豪族执政之时期。而且中央集权君主专裁之制。亦已萌芽发达。亦可见我中国有史以前。既经绝远之年代。而文明发达之早。诚足以自豪於世界也。

第八节时代之区分

叙述数千年之陈迹。汗漫邈散。而无一纲领以贯之。此著者读者之所苦也。故时代之区分起焉。中国二十四史。以一朝为一史。即如通鉴。号称通史。然其区分时代。以周纪秦纪汉纪等名。是由中国前辈之脑识。只见有君主。不见有国民也。西人之著世界史。常分为上世史。中世史。近世史。等名。虽然。时代与时代。相续者也。历史者无间断者也。人间社会之事变。必有终始因果之关系。故於其间若欲划然分一界线如两国之定界约焉。此实理势之所不许也。故史家惟以权宜之法。就其事变之著大而有影响於社会者。各以己意约举而分之。以便读者。虽曰武断。亦不得已也。

第一上世史。自黄帝以迄秦之一统。是为中国之中国。即中华民族自发达自争竞自团结之时代也。其最主要者。在战胜土著之蛮族。而有力者及其功臣子弟分据各要地。由酋长而变为封建。复次第兼并。力征无已时。卒乃由夏禹涂山之万国。变为周初孟津之八百诸侯。又变而为春秋初年之五十余国。又变而为战国时代之七雄。卒至於一统。此实汉族自经营其内部之事。当时所交涉者。惟苗种诸族类而已。

第二中世史。自秦一统后至清代乾隆之末年。是为亚洲之中国。即中华民族与亚洲各民族交涉繁赜竞争最烈之时代也。又中央集权之制度。日就完整。君主专制政体全盛之时代也。其内部之主要者。由豪族之帝政。变为崛起之帝政。其外部之主要者。则匈奴种西藏种蒙古种通古斯种次第错杂。与汉种竞争。而自形质上观之。汉种常失败。自精神上观之。汉种常制胜。及此时代之末年。亚洲各种族。渐向於合一之势。为全体一致之运动。以对於外部大别之种族。

或问曰。此中世史之时代。凡亘二千年。不太长乎。曰。中国以地太大民族太大之故。故其运动进步。常甚迟缓。二千年来。未尝受亚洲以外大别种族之刺激。故历久而无大异动也。惟因此时代太长之故。令读者不便。故於其中复分为三小时代焉。俟本篇乃详析之。今不先及。第三近世史。自乾隆末年以至於今日。是为世界之中国。即中华民族合同全亚洲民族。与西人交涉竞争之时代也。又君主专制政体渐就湮灭。而数千年未经发达之国民立宪政体。将嬗代兴起之时代也。此时代今初萌芽。虽阅时甚短。而其内外之变动。实皆为二千年所未有。故不得不自别为一时代。实则近世史者。不过将来史之楔子而已。

下载论毅力(梁启超)阅读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毅力(梁启超)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毅力 读后感(精选五篇)

    梁启超先生不愧为真名士,他的大作《论毅力》短小精悍,议论透辟,一语道破成功的秘诀:有毅力者成。以前,甚是喜欢老子显学中的“祸兮福之所倚”这句话,却不知其中精髓。祸福转化之条......

    论毅力教案1

    论毅力教案(3课时) 教学目标: 1、辨识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2、把握本文的中心论点;理解文中正反对举的说理方法; 3、锻炼毅力,成为意志力坚强的人......

    《论毅力》原文及翻译

    天下古今成败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要其何以成?何以败?曰:“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盖人生历程,大抵逆境居十六七,顺境亦居十三四。而顺逆两境,又常相间以迭乘。无论事之大小......

    励志文章:论毅力[范文大全]

    盈盈月光,我要掬一杯最清的;落落余晖,我要拥一缕最暖的;灼灼红叶,我要拾一片最热的;漫漫人生,我要采撷世间最重的,毅力。人生事业之成败,除了取决于各种各样客观条件之外,还受到一......

    梁启超的论自由(精选5篇)

    梁启超的《论自由》 今读梁任公的《论自由》,感慨颇深。现记之如下。 若求自由,须四不为: 勿为古人之奴隶也, 勿为世俗之奴隶也, 勿为境遇之奴隶也, 勿为情欲之奴隶也。 此四不为......

    论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千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论梁启超的《情圣杜甫》

    摘要《情圣杜甫》是梁启超先生古典文学研究的代表作品,其学术研究方法的创新性,在于注重文学本身的情感作用,有其时代的作用,对当代学术也产生了影响。关键词梁启超《情圣杜甫》......

    自考语文课文知识要点提示考点精析议论文课文《论毅力》梁启超

    课文知识要点提示 考点精解 《论毅力》 粱启超 1.作家作品 本文选自梁启超《饮冰室文集》中的《专集·新民说》。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署饮冰室 主人,与康有为共同领导了“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