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培智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编写的几点看法
培智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编写的几点看法
培智学校体育课多年来应用的只是一本参考教材,与聋校教材相似,都是从普教教材参考而来,只是延长学习段,降低了一些高技术型项目难度,而真正符合培智学生接受能力、适应培智学术发展需求的训练项目少得可怜。就此,我们需要大量的校本课程设置,切实为学生身体素质发展和品格形成起到推动作用。我认为校本课在课程目标设置、内容设置上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课程设置目标必须以康复学生身体和心理,恢复学生身体各项机能为基础目标。一般来说,培智学生具有肢体动作不协调,平衡机能、灵敏素质差等特点,所以我们在设置内容时,必须考虑优先发展、康复学生的上述机能,只有有了良好的运动机能和协调基础,才能谈得上进行下一步的技术性教学,否则,极易偏离学生发展轨道,学习体育技术只是一句空谈。
二、课程设置内容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课程设置要科学、系统,由基础开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如在跑、跳、投几个方面,低年级只需以矫正体姿、蹬跳协调、投姿协调为目标设定内容即可;中年级则是由要求有一定速度、整体连贯协调、投掷有一定远度为目标;高年级要求有一定的速度、求一定的远度和投掷的准度等高要求。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培智学生身体素质明显低于正常人,所以在内容选定上适当降低难度和要求,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再增加难度和要求。切记,欲速则不达。
三、课程设置内容必须要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培智儿童参加体育竞技机会较少,这与智力发育和身体发育有关,除非有特质,一般来说身体素质都较差,甚至有多残(包括特姿),长期自闭也让他们对技术型东西不感兴趣(望而生畏心理),而对生活中的玩的项目常能自觉训练。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一点,抓住这一点,在内容设置上与生活实际和生活习惯、运动习惯相联系。如走直线(与走斑马线,右侧通行联系),抛物体(抛轻球或石子而非投掷铅球),漫步机训练(联系公园或社区健身),跨跳、跳上跳下练习(假设有小河沟)。使他们感到不陌生,学了就有用。并在此基础上告知学生什么是危险,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便于良好意识和良好的品格的形成。
四、课程内容设置必须体现因材施教,兼顾个体。学生个体差异在培智学生身上体现尤为明显,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和内容时,照顾全面的同时必须要兼顾个体,因为有许多项目是多残儿童或特姿儿童无法完成的,教师必须要降低难度或将训练目标进行转移。在这些学生身上教师需要付出更大的耐心和精力,有针对性对其进行指导,帮助其进行训练,尽最大可能使其在力所能及情况下得到康复和发展。如在一堂康复训练课中,教师没有必要要求所有的同学都做一个项目的训练,而是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指导学生进行不同项目的训练。
五、课程设置必须有助于学生自觉进行课后训练。
六、学校课堂训练是有限的,必须考虑到课后训练(包括课间、体活等)所以教师在内容设定上必须是有助于自觉训练的,如游戏、趣味健身等。同时,必须考虑可行性,即是否符合学生能力,是否有安全性,是否符合学生生活实际和自觉养成的兴趣。
七、课程设置必须考虑到学生自身的兴趣和爱好。一般来说人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总是好动的,体育活动也不例外。在学习体育的过程中,有许多有趣的东西,我们可以推介给学生,让其产生兴趣,或是对学生已有的感兴趣的项目进行引入,使其更加完善(如悠悠球训练,可以很好康复学生的协调能力),这样更有助于学生课后自觉训练,大脑机能和身体都得到很好的康复和发展。
八、课程设置必须体现出对学生整体素质发展的促进作用。我们提出的教学目标是全面发展,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必须要有全面性、兼顾性,即彼此相通相连,以多项目训练共同促进学生身体素质整体提高。如走、跳、跑、投、体操、柔力、球类等,在一课内即可进行2~3项训练,既丰富了课堂内容,活跃课堂,又使学生不乏味,身体素质得到多方面训练,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像普教那样以纯技术型教学只训练单一项目。同时,在进行项目训练时,兼顾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主义、集体主义及良好品质教育。
九、校本课程的设置要充分考虑依托本校的基础设备。设置校本课程时,要充分考虑本校器械依据,最大限度利用这些器械,因为器械康复是最有效的,效果也是最明显的。
总之,培智学校体育校本课程设置,必须以学生为基本出发点,兼顾个体差异,以康复机能为首要训练目标,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全方位对学生进行训练,不时进行渗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觉的、符合自身特点的锻炼习惯,并形成良好的体育品质和品格。
第二篇:培智学校体育
公开课教案 课题:跑步
• 学情分析:
1.学生概况:二年级一班共有学生11名,包含智力障碍、多动症,自闭症、脑瘫儿童、发育迟缓等,根据智力情况、学习能力和肢体协调能力划分出A类学生4名,B类学生7名。
2.有利因素:小孩子都天性活泼,兴趣浓,可塑性强.3.不利因素:学生致病因素不一,程度不一,训练难以照顾全面。• 教学目标:
• 认知目标:A类学生能够区分短跑和长跑并能掌握跑步的规则。B类知道短学生跑和长跑的区别.• 技能目标:A类学生能掌握跑步的起步姿势和跑步时的正确姿势和提速技巧,B来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强身健体。• 康复目标:所有学生在重复练习下,粗大动作能力和感知觉统合能力有一定提高。• 情感目标:培养所有学生的组织纪律性,爱运动的习惯和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 重点难点
• 重点:听见口令才起跑。步幅要开阔,摆臂要有力。
• 难点:学生肢体协调能力和学习能力较差,我应该重复多次的训练,还有语言沟通存在一定的障碍,我应该加强自身维语的学习和对学生国语的教育。教法学法
1.教法:讲解示范法、分组练习法和游戏竞赛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交叉使用,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尊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注重体现教与学合理的运行机制。
2.学法:通过老师的引导、讲解、示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引导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在学习中进步。教学手段:器材辅助教学 教学器材:护膝 起跑器 教学过程
导入部分:首先列队集合,每一节体育课我都必须要求学生列队集合,为了培养孩子的组织纪律性,其次给学生们讲解龟兔赛跑的故事,激发学生们对跑步的兴趣,为50米短跑的学习做铺垫,同时能进行德育渗透,让孩子们懂得勤能补拙的道理。
基础部分:这部分是本节课的主干,是解决教学重难点的关键,首先我会给学生们讲解跑步的起步准备姿势——双手撑地,左腿弯曲前倾,右腿向后伸直,在没有听到起跑口令之前不得起跑;其次讲解跑步时候的正确姿势——步幅要大,双臂要摆动,摆动要有力。在每一部分的讲解的时候我都会做出示范动作,考虑到培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肢体协调能力较差,我会很有耐心的重复讲解和示范,也会让他们多次练习。对于掌握情况较差的学生我会进行一对一辅导。巩固提高部分:跑步需要耳朵接收信号,大脑发出指令,四肢做出动作,眼睛判断动作的范围等等,其间的信号传导有上亿次之多,由于培智学生感知觉异常,感知统合能力差,身体的协调能力和思维惯性也就差于常人,所以我将学生分类分组重复多次的练习,刺激他们的感知觉,达到康复训练和巩固提高的目的。安全预估
任何一个学校安全都是重中之重,考虑到体育活动的户外性和培智学生的特殊性,我添加了安全预估
• 训练场地:学校操场并且在老师的视野之内
• 训练强度:预计心率120—140% 预计训练密度30—40%(连续运动时长不超过14分钟)
第三篇:培智学校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
培智学校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
摘 要:本课题研究从中重度弱智儿童当前和未来的需要出发,吸取了多种理论中的合理部分,对培智学校原有的课程结构进行改革,从制订教学纲要、编写教材资源库、创新教学模式和学生作业、建立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形成了一套适合我校中重度弱智学生教育、训练需要的校本课程体系,有效提高了中重度弱智学生的生命质量。同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和培养,促进教师提升课程素养并加快专业发展,最终获得了研究成果和教师队伍双赢的良好效果。
关键词:中重度弱智学生 校本课程 教师队伍校本课程研究的缘起
目前,随着教育对象、社会要求的变化和教育评价的需求,培智学校旧的课程体系在完成了其历史作用后,已越来越不能适应学生及教学的需要,急需有新的更为适应学生特点及社会发展的课程取而代之。因此,课程改革已经成为所有培智学校不可回避的教育改革重点,研究一个适应于培智学校特点的新课程成为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早在20世纪6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就开始了中度弱智学生的教育研究,当前,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都已开发了以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主要教育内容的课程系统。我国在1994年也颁布了《中度智力残疾学生教育训练纲要》试行稿,但至今国内尚未公开出版开发成功的系统的、有操作性的相关课程。
我校申报的课题《中重度弱智学生校本课程的研究》于2001年被立项为省级科研课题。本课题研究力求依据世界先进的智力障碍教育理论,结合我国培智教育的特点,旨在对中重度弱智儿童教育中设置校本课程进行探索,同时鉴于研究内容充分地结合了地区与学校的实际情况,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从课题的准备阶段起,课题的研究已经历时两年多,现即将结题,在我校全体教师的努力下,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校本课程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指导 2.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智力是适应环境的变通能力”——指导我们智力是可以改变的,课程要能够提高学生适应环境的变通能力;
“智是认知结构对现实的适应”——指导我们课程中认知结构要建立在对现实的适应上; “教学是让学习者处理符合认知适应的材料”——指导我们课程内容要适应学生的能力和需要; “学习是起因于活动而矫正认知结构”——指导我们课程教学形式以活动为主;
“以发展的进程解释学习,而不是以学习解释发展”——指导我们课程评价使学生得到发展。2.2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具体地讲,教育目的、内容、原则、方法均由生活决定;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生活是发展的,教育也应随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他坚决反对没有以“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指导我们课程内容要贴近生活,做到实用性、生活化。
2.3马斯洛、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尊重个性,把学习看成是人的自我实现的过程,强调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要求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过程以及一切教育活动,都要为人的成长服务;强调学习中人的因素和学习者中心,必须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习应该是对学习者有用的、有价值的经验的学习。——指导我们课程设计要考虑学生的各种差异特点,并且一切都为了学生的需要和发展,做到真正以学生为本。校本课程的研究目标
我校开展本课题的研究,旨在形成适合我校中重度弱智学生教育、训练需要的校本课程体系,并且通过实践,有效促进中重度弱智学生适应生活、适应社会能力的发展,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同时,通过我校新的课程体系的建立,努力拓展我国弱智教育的新思路和更广阔的空间。校本课程的设置与形态
在“一切为了弱智学生的生存与发展”的思想指导下,以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为主线,设置了实用语文、实用数学、语言训练、生活适应、音乐、美工、劳技、感知、家政、法律、健康教育等课程,并辅以智能训练课程涉及多个领域。
校本课程从呈现方式来看,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我校不但重视开发显性课程,还十分重视隐性课程的教学,如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校内外各种活动等,树立了“时时是教育”、“事事是教育”的教育观。校本课程研究的实施与管理
为了保障校本课程的顺利实施,我校建立了一套管理和运行机制,这既是校本课程研究的保障系统,又是课程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5.1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 5.1.1以制度促学习,转变教师观念
首先得规范课题管理网络,建立由校长总负责、分管教学副校长具体操作、骨干教师为主要力量、广大教师积极参与的课题管理网络,在明确分工的同时又相互支撑、相互协作,用制度保证了网络中的每一级人员必须负责完成所规定的科研任务。
其次,新课改的背景下,要求教师要有新理念。为了加快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并且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要求人人有课题、周周有学习,月月有小结(课题组每月至少召开一次会议,小结本月的研究情况,及时查缺补漏,调整研究进度)。每学期完成“七个一”(参加一个课题研究、开一节校本课程研究课、做一份个案研究、读一本教育教学专著、进行一次读书心得交流、写一篇教学心得或论文、完成一本即12篇以上的摘抄量)。
此外,学校还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不遗余力地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参加各类培训,除了在区、市参加学习外,上海、扬州、重庆、北京、深圳、大连、香港等地都留下了我校教师孜孜学习的身影,并且采取“一人学习,全体受益”的措施,即让学习归来的教师对全校教师进行再培训,既节约了经费,又达到了资源共享的良好效果。如此一来,使得我校教师能够及时学习新的教育理论,逐步转变教育观念,并且促使教师为教科研蓄积能量,在教科研实践中不断提高研究水平和质量。
5.1.2科研和教学紧密结合
我校的教科研工作是基于教学的需要、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为了使学校的校本课程研究落到实处,真正做到“以科研指导教学、在教学中开展科研”,我校在狠抓教科研管理时十分注意将教科研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学校除了要求三个重点实验班教师完成规定的研究任务,还指导教师选择、完成主课题下的一系列子课题,参与面广而有层次性,有效地落实了研究目标。同时,教师通过“选编教材——教学实践——修改完善——再教学实践——再修改完善”的过程,大大提高了研究能力。
5.1.3建立激励机制
学校注意采取多种措施,充分调动教师开展教科研工作的积极性,激发教师热爱教科研。李瑞环同志说:做人的工作,一靠真理,二靠人格。因此,学校领导班子十分重视自己的品德修养和工作作风,不但能及时为教师的教科研工作提供帮助,还注意从生活上、心理上关心教师,让教师始终在一个充满人情味的环境中开展研究工作。与此同时,学校还积极创造条件,为教师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让他们有机会展现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以多种形式肯定他们的劳动价值,给他们以鼓励。在学校的月考核中设有贡献奖一栏,无论是教师的研究论文获奖或发表,还是教师对外上研究课、示范课,或者是教师其他在教科研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学校都会在经费极为紧张的条件下给予一定的奖励,金额虽少,但明确地体现了学校对教师教科研工作的肯定和引导,激发了教师的研究动力。
5.2校本课程的研究内容和情况
目前,我校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已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得以体现: 5.2.1制订教学纲要
我校根据国家教委颁布的培养目标和《中度弱智儿童教育训练纲要》,已研究、制订出了实用语文(1—9)、实用数学(1—9)、生活适应(1—9)、感知(1—6)、法律常识五门学科的教学纲要,指导教师以此为依据编写教材、开展教学活动。其中,实用语文教学纲要以生活化为立足点,确立了十八个主题和五十四个课题为学校的单元教学主题,每个主题又根据低、中、高学生的不同能力、水平分出3个课题。十八个主题和五十四个课题几乎涵盖了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走上社会。实用数学学科纲要以学科体系为基础,以学生的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并且按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特点进行编写,遵循由易到难、由少到多、小步子多循环的原则,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生活,在生活中运用数学。感知学科纲要是从学生的感知觉训练出发,按视觉、听觉、味觉、触摸觉、嗅觉、空间知觉等方面对不同年级段的学生作不同要求,具有发展性、系统性和操作性。生活适应学科是中重度弱智儿童最需要的一门学科,根据不同年级段的学生实际和生活实际按单元编写而成,从学生的最需要和最可能达到的目标入手,逐步把中重度弱智儿童培养成为一个基本能独立生活的人、一个社会人。法律常识则是专门面向高年级中重度弱智学生开设的一门课程,在他们即将踏上社会之时使他们懂得怎样做不违法、如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等等,为他们成为社会人全方面夯实根基。(以上五学科纲要都另有详细内容)
5.2.2编写教材,形成教材资源库
在各学科教学纲要的指导下,由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编写出具体可感的校本教材作为课程内容的载体,要求在兼具差异性、生活化的同时还具有弹性以便于调整,充分体现教材资源库的特性。目前,我校主要完成了以下学科教材的编写:实用语文(1—5年级共10册)、实用数学(一年级2册)、生活适应(1—9年级共18册)、感知(一年级2册)、法律常识(九年级2册)。其他的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后再编写、开发出来。
作为我校校本课程研究的龙头学科——实用语文的研究已近三年,现在基本已形成稳定的模式。三年来,实用语文学科成功地形成了教材资源库,上一个年级的教材稍做调整便可以为下一个年级所用,现在已基本不用再花费过多的心思用于开发上,初步尝到了成功的甜头。一套完整的语文课程包括教学纲要、教材、教学活动设计、教学工作纸、学生作业纸和亲子活动(即家长指引)等等,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可行性,为中重度弱智学生的语言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另外,因编写教材需要搜集大量的图片,我校把所有用于编写教材、制作课件的图片分类保存,从而也形成了较为庞大的图库资源,为校本课程研究提供了极大的方便.5.2.3教学模式的改革
在学习国内外培智教育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教师充分了解各种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树立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教学对象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的观念,从而对以往的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力求找到最适合弱智学生学习的方法,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和实践:
(1)教学方法多样性:训练课、实践课、操作课、讲授课、活动课等按课程内容不同安排比例,课型依据目标来定。
(2)教学组织多样性:个别化教学、小组教学(每周开设18节)、班级分层教学、领域教学(智能训练课打破班级界限、依据特长或缺陷编组,一周6节课开设19个组别进行)、跨班教学(根据学生认知发展状况采取分学科走班学习)等等,充分照顾差异,体现人本思想。
(3)教学活动整合性:教学设计避免切割的、抽离情境的单项训练,概念技能及态度的学习都在一日生活统整的活动中。
5.2.4学生作业的创新
校本课程的实施促使作业布置在形式上更为直观、具有趣味性和活动性,开放式的学生作业特色鲜明。以语文学科为例,在上“交通”这一主题时,教师根据需要采取了图片认知、配对交通设施、根据图上汽车和行人的状况给信号灯正确涂色、做刷卡乘车游戏等形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作业,同时,十分注重学生作业时的独立程度和情感态度,在作业纸上都附有专项的评估指标进行评估。另外,引导家长参与与学生共同完成的一项作业——“亲子活动”因其独具的指导性、趣味性和情感性特点倍受家长和学生欢迎,这项作业的改革创新不但从某方面解决了家长辅导孩子学习的茫然感,以纽带的方式把学校、家庭和学生本人亲密联系起来,使得课内的学习在课外得到了有效的延伸,而且以此拉近了父母与孩子的距离,让家庭中的亲情之乐在学习游戏中悄然生发,从而为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添加了上好的润滑剂。如今,以“亲子活动”为主要特色的学生作业的改革创新,在我校已取得了较好的反响,我们将进一步在这一方面着力研究,力求取得更好的效果。
5.2.5课程评价体系逐步形成
每学期初,教师都要和家长进行沟通、商议,共同制订学生的个别教育计划,由教师按计划实施教学并及时进行记录,期中和期末依照个别教育计划进行评量,检查教学效果,进行教学分析,修订个别教育计划。在实用语文和语言训练、生活训练、孤独症儿童训练等个别化教学中做得比较好,基本形成了初步的评价体系,其他有待进一步跟进。如语文:每个主题单元教学前都要制订班级教学计划,并且按照听、说、读、写和符号理解五个领域为每个学生制订具体的学习目标,这一主题教完后逐
一、逐项进行评估,每次评估的结果都是修订上一个教学目标和制订下一个教学目标的依据,学期结束时再通过评估工具进行综合评估,以便于动态地、系统地、连贯地掌握学生的发展情况。校本课程研究的成效与思考 6.1取得的成效:
6.1.1教师既不是教材的奴隶也不再是教书匠,课程意识、编写教材水平有较大提高,责任感和协作能力增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越来越熟练,科研水平提高较快,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6.1.2校本课程的内容是以适应生活的需要来制订的,最终、最高的目标是促使学生融入生活,课程内容实际,学生不象以往学习了知识不会用。学生从中得到了生活品质的提高。另外,因学习内容围绕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所提高。
6.1.3形成了教材资源库和教材、教学图片资源库。6.2研究后的思考:
6.2.1在倡导功能性课程和生态化课程的今天,我们还需要加大开发校外课程资源,尽可能给学生提供真实训练场景。
6.2.2课程改革需要高素质的特殊教育工作者,我们教师在不断提高的同时需进一步寻求专家支持。6.2.3教学评价比较难以形成科学、系统的操作体系。
6.2.4家庭、社会在隐性课程的实施中作用极大,如何更有效地开发实施还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委员会,《中度智力残疾学生教育训练纲要》,1994年。
2、许家成,《我国智力落后教育对象安置、课程和教学模式的发展》,华夏出版社,1994年。
3、张文京、许家成等,《弱智儿童适应性功能教育》,重庆出版社,2002年。
4、于文,《培智学校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1年第3期。
5、徐娥,《弱智儿童素质教育与课程设置的思考》,《现代特殊教育》,2000年11月。
6、赵树铎主编,《特殊教育课程与教学》,华夏出版社,1994年
第四篇:培智学校体育教案
体育公开课教学设计
体操训练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A类:掌握广播体操(1-4节)的每个小动作。培养学生身体的正确姿势和节奏感。B类:在老师的指导下掌握基本的动作步骤,跟着A类学生完成体操训练。C类:培养保持课堂纪律,听从指挥的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整个教学活动基本教学目标和游戏活动相结合的基础上进行。老师按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要求,强调个别训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们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纪律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广播体操第四节的基本动作 难点:掌握音乐和动作的节奏感
三、教学准备:
八个标志物
四、教学方法:
示范法 个别指导法 鼓励发 训练法
五、教学手段: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老师指导学生们的学习,训练活动。
六、教学课型:
复习课
七、教学课时:
2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课堂常规
1.点学生人数,排队整好,强调上课不迟到、不早退。2.(准备部分)列队 慢跑2道 3.教师宣布本节课的内容,任务
(二)新授 1.跟着学
师:今天我们练广播体操第四节。
(学生站一排,教师讲解动作方法和要求,然后做完整正确的示范。)2.个别指导
学生集体练习,教师个别指导。老师示范讲解完以后让学生每一个小动作分开练。训练中对每个学生进行动指导。要求动作连贯协调准确。
3.分组训练
把全体学生分两组,在组长的指导下练习动作。
(三)游戏(障碍赛跑)
老师讲规则:
1、游戏者应 在比赛中完成所规定的动作。
2、没比赛的学生们评定动作正确与否。
3、全班同学分5组,在每次一组的两位同学互相比赛。
4、每个队员 的比赛次数相等。
(四)小结
老师总结本节课的总体情况,表扬表现好的同学。
八、板书设计:(忽略)
九、作业:
回家在父母的帮助下好好练广播体操1-4四节。
十、课后反思:
第五篇:谈培智学校校本课程中的童谣教学
谈培智学校校本课程中的童谣教学
关 键 词: 理解 体验 发展 生存 内容摘要: 童谣自身所具有的贴近生活、贴近自然、想象丰富、用辞简练、琅琅上口、资源丰富、易于收集等特点,加上教学中赏、读、画、唱、编等教学手段的运用,能更好的促进弱智儿童思维力的发展,及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自信心,从而为弱智儿童的社会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又是母语教学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阅读教学阶段目标中提出让学生:“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多年面对弱智儿童语文教学的经验,我认为应在培智学校语文校本课程中大力推行童谣教学。因为课程的最大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而童谣教学对于弱智儿童的发展来说优势很多,论述如下:
一、从童谣自身特点看
1.童谣的内容取材贴近生活、贴近自然。易于弱智儿童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理解、记忆。符合弱智儿童的学习认知规律。童谣内容中渗透出的人文理念也易于弱智儿童理解内化。例如,学习“大树大,小鸟小,小鸟给大树唱歌,大树让小鸟乘凉”这首童谣,由于都是弱智学生熟悉的事物和概念,弱智学生可以很快理解、接受并记忆它的内容。再经过教师的点拨,弱智学生也较容易的理解、内化这首童谣中所包含的互帮、互助、互爱的人文精神。从而培养弱智学生的人文素养。
2.童谣的内容想象丰富,富有情趣,更易激起弱智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弱智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例如,学习“星星是月亮吹出的泡泡,露珠是小草吹出的泡泡。吹呀吹呀吹泡泡,我吹出的泡泡是一首首歌谣。苹果是花儿吹出的泡泡,葡萄是藤儿吹出的泡泡。吹呀吹呀吹泡泡,我吹出的泡泡是一串串欢笑”这首童谣,由于其内容富有情趣,联想丰富,一开始教学就能充分吸引弱智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弱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发挥思维想象力,模仿着说“什么是什么吹出的泡泡”等诗句,锻炼他们的思维想象力。
3.童谣所具有的用辞简练,富于音韵,琅琅上口等特点,更易于弱智学生建立口语表达自信。弱智儿童语言发展的特点是语言发生得晚,表达力差,词汇贫乏,语法简单,发音不准,吐词不清。而基于以上原因,弱智学生大多对口语表达负面体验多,缺乏信心,难于或羞于口语表达,这样就阻碍了他们的语言思维的发展,而语言思维发展的缓慢又制约了他们的口语表达。久之,形成恶性循环,对弱智学生的成长发展及将来的社会化极其不利。但童谣教学却能给弱智学生以机会,简单有趣、琅琅上口的童谣能让他们大胆的说,大胆的练,较易体验口语表达成功的喜悦。久之,他们就会重建口语表达的自信,从而达到弱智儿童会说话、敢说话、会表达、敢表达的目标,也更有利于他们将来在社会上的的生存。
二、从童谣资源特点看
1.我国童谣资源丰富:流传于民间的、收集成册的、古代的、现代的、儿童写的、成人拟作的,数不胜数。对弱智学生来说,资源越丰富,也就越易于收集,也越易于让弱智学生体验收集的成就感。这样,也就越有利于培养弱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促进他们对语文的学习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2.我国童谣丰富的资源也给弱智学生识字量、词汇量的积累创造了有利条件。在童谣教学中或课外收集童谣时,弱智学生可以较轻松的随文识字、识词,这样,大力祢补了弱智学生普遍的拼音识字能力的不足。
3.我国童谣丰富的资源也给弱智学生创造了较多的直接接触语文材料的机会和语文实践机会,从而也可以更好的提高弱智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他们语言思维的发展。
总之,开发和应用童谣教学,不仅符合语文教学、校本课程编制的理念,对弱智学生的发展也是十分有利的。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可尝试以下几种教法:
一、欣赏童谣
据心理学家研究,人类通过五官吸取知识的比例是:视觉80%,听觉11%,嗅觉3.5%,触觉1.5%,味觉1.0%,可见通过视听获取的知识信息高达90%,那么,在童谣教学中,可充分利用情境教学,用课件制作,表达童谣的意境,让学生欣赏,感受童谣的意境和美,为诵读、理解、记忆童谣打下基础。
二、朗诵童谣
朗读训练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教学中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朗诵环节,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朗读,有助于弱智学生感受,记忆童谣,增强语感,发展语感,体验情感,同时也培养了弱智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三、画童谣
教学中,教师可启发弱智儿童把头脑中的童谣情境画下来,这样让艺术走进了语文教学,使原本枯燥,抽象的,符号式的语文教学罩上审美的光环,而且通过让弱智儿童用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思维,自己的想象来表现童谣,达到了提高弱智儿童思维力,丰富弱智儿童想象力的目的。
四、唱童谣
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童谣的句式特点,为童谣配上学生熟悉的曲子,让学生唱一唱。在音乐中体会童谣的韵律美,节奏美。
五、续编童谣。
童谣的内容,富有情趣,联想丰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模仿童谣的句式,大胆的想象,续编,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弱智儿童思维想象力的发展,也可以让弱智学生体验多思考、大胆想给他们带来的喜悦,建立其学习自信心。
六、收集童谣
教学时,教师可在课的开始阶段,让学生汇报课外收集的童谣,在课的结束时还可以布置收集童谣的作业。这样,不仅可以刺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还可以促进他们识字量、词汇量的积累,更可以丰富弱智儿童的业余生活,可谓一举多得。
总而言之,在培智学校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应用中,采取多种手段进行童谣教学,弱智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显著的,对他们将来的发展、生存,意义也将是深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