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教育厅办公室转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第十一届全国

时间:2019-05-12 13:50: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河南省教育厅办公室转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第十一届全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河南省教育厅办公室转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第十一届全国》。

第一篇:河南省教育厅办公室转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第十一届全国

河南省教育厅办公室文件

教办体卫艺„2010‟173号

河南省教育厅办公室

转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第十一届全国 中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暨第六届中国学校体育科学大会论文征集工作的通知》

各省辖市、重点扩权县(市)教育局,各有关高等学校、省属中专、厅直属学校:

现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第十一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暨第六届中国学校体育科学大会论文征集工作的通知》(教体艺厅函„2010‟18号)(以下简称《通知》)转发你们,并提出以下具体要求,请一并落实。

一、各省辖市教育局、有关高等学校要认真组织本地、本校体育科研骨干,按照教育部办公厅的《通知》精神和征文指南内

— 1 — 容,积极撰写、报送高质量高水平体育学科的研究成果,展示我省学校体育科研能力和水平。

二、全省中小学体育教师、校医及有关体育院、系和科研机构的教师、科研人员、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人员等均可申报,并鼓励不同学科的教师联合攻关,进行多学科的研究。

三、报送论文时间、地点和要求:

2010年12月31日前,以各省辖市教育局及有关高等院校为单位(不接受个人申报)统一报送至省教育厅体卫艺处(联系电话:0371-69691752)。论文的格式要求等事项另行通知,不按规范格式和规定报送的论文将不予评审。

四、论文评审、推荐和奖励:

省教育厅将组织专家对论文进行评审,评出一、二、三等奖,并颁发证书。同时,择优推荐100篇优秀论文参加第十一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暨第六届中国学校体育科学大会。凡在全国获得一、二、三等奖者,省教育厅将按照有关规定分别给予奖励;对组织得力,上报论文质量高、数量多的单位给予表彰。

五、我厅拟定于2010年9月举办河南省学校体育科研骨干培训班。参加人员:各省辖市体卫艺科(站)长、另选派5人;高等学校选派1—2人。具体培训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附件: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第十一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科— 2 — 学论文报告会暨第六届中国学校体育科学大会论文征集工作的通知

二○一○年七月二十七日

主题词:中学生 运动 会议 通知

河南省教育厅办公室 2010年7月28日印发

— 3 — 教 育 部 办 公 厅

教体艺厅函„2010‟18号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第十一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暨第六届中国学校

体育科学大会论文征集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根据《教育部 国家体育总局 共青团中央关于举办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中学生运动会的通知》(教体艺函[2010]1号)精神,第十一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定于2011年7月中旬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举行,并决定本届中运会科学论文报告会与第六届中国学校体育科学大会合并举行。现将有关论文征集事宜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为重点,进一步推进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广泛、深入开展,为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服务,为繁荣学术、提高学校体育科研水平和体育教学质量服务。

本届科学论文报告会的主题是:增强体质、全面发展。— 4 —

二、征文对象

中、小学校体育教师,体育师范类院校教师,学校体育科研、教研、行政管理人员及学校卫生保健人员。

三、有关要求

本届科学论文报告会对进一步推动中央7号文件的贯彻落实、增进学生的体质健康、加强中小学体育的科学性与实效性、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推进我国学校体育整体改革的深入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请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予以高度重视,切实组织好论文的征集、评选和报送工作。

1.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本通知的要求,做好论文征集的宣传、动员与组织工作,在广泛征集论文的基础上,通过举办科学论文报告会、各级推选、组织专家对论文进行评选、推荐等形式,切实保证报送论文的质量。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限报送论文100篇。

2.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在论文征集、评选和报送工作中应加强科研诚信与学风建设。建议各地通过查伪对报送的论文进行检查,以杜绝学术不端行为。

3.论文以省级为单位统一报送,报送时填写统一的“论文报送表格”(报送方法和报表格式另发),并根据评审要求提供所报送论文的电子文本。

4.论文的格式要求、评审、录用、奖励和参加会议办法等事项另行通知。

— 5 — 5.论文报送时间自2011年2月15日开始,至2011年3月31日截止。

四、征文内容和原则

本届科学论文报告会的征文以“第十一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暨第六届中国学校体育科学大会征文指南”(附后)的内容范畴为主,并注重掌握以下原则:

1.重点突出。选题以研究贯彻落实中央7号文件、建立推进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深化体育课程改革、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等方面的内容为重点。

2.方法科学。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符合课题的性质,能满足课题研究的需要;研究设计科学,方法运用合理;注意探索运用新的研究方法,努力提高论文的学术水平。

3.成果创新。论文的研究成果要有开创性,能客观地把握学校体育的现实状况和事实,科学地揭示其规律和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有效的对策。理论性的研究论文能提出新的理论观点,或能丰富、发展已有的理论,有利于促进学校体育学科的发展;应用性的研究论文能反映当前学校体育改革实践,研究成果有利于解决学校体育实践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对决策具有参考价值。

4.论文规范。征集的论文概念清晰、论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严谨、结构完整、资料真实、引证和图表规范。

附件:第十一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暨第六届 — 6 — 中国学校体育科学大会征文指南

教育部办公厅

二○一○年五月二十日

主题词:中学生 运动 会议 通知

抄 送:第十一届全国中运会筹委会、中国教育学会、中国

高等教育学会,包头市人民政府

部内发送:有关部领导,办公厅

教育部办公厅 主动公开 2010年6月3日印发 附件:

— 7 — 第十一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 暨第六届中国学校体育科学大会征文指南

一、学校体育理论

1.新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基本经验和中国特色的学校体育理论体系;

2.新的历史时期学校体育的理论创新与发展; 3.大、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的理论建构; 4.不同地域学校体育的均衡发展; 5.国外学校体育发展的先进经验。

二、阳光体育运动

1.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 2.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效机制; 3.阳光体育运动的区域性推进策略;

4.“阳光体育证章”制度与激励政策的构建; 5.大课间体育活动资源开发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拓展; 6.体育与艺术“2+1”项目的推进策略; 7.中小学体育特色学校的创建;

8.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效果。

三、学生体质健康

1.学生体质健康发展趋势及新影响因素分析; 2.不同群体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比较; — 8 — 3.《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现状与发展对策; 4.学生体质健康相关行为与体育干预; 5.发展学生体能素质的科学方法与手段。

四、学校体育管理与保障机制

1.学校体育政策法规的贯彻实施与改革完善; 2.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质量监督与评价机制;

3.以政府投入为主体的学校体育场地器材配置与管理机制; 4.升学、毕业体育考试制度的实施与改革;

5.学校体育活动安全环境的整体设计及运动伤害的保险制度。

五、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

1.体育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与创新;

2.体育教学质量与学生体育学业成绩的评价标准; 3.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与优化; 4.体育教学的本质、规律与特点; 5.新兴体育项目的教材化与教学实践。

六、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

1.学校体育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2.学校体育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3.学校体育培养学生意志、促进心理健康与完善人格。

七、体育教师队伍

1.中小学体育教师培养、培训理论与方法的创新;

— 9 — 2.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与业绩考核; 3.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师德修养;

4.中小学体育教师工作量与教学质量的关系; 5.中小学体育教研制度与管理办法; 6.中小学体育名师的培养与成长规律。

八、课余训练与运动竞赛

1.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2.学校群众性体育竞赛(体育节)的组织与案例; 3.中小学教体结合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途径与方法; 4.体育训练与竞赛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 5.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践与发展。

九、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

1.学校健康教育政策实施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 2.学校卫生工作的保障机制; 3.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4.中小学卫生人员队伍建设及生涯发展; 5.营养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

6.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响应体系建设。

十、其他

1.残疾、贫困儿童体质健康状况与体育教育; 2.农村留守儿童、城市随迁子女体育教育现状。说明:以上征文指南是研究领域,不是论文的具体题目,广— 10 — 大学校体育工作者可以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确定具体的论文题目。

第二篇:关于转发教育部办公厅

关于转发教育部办公厅《开展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政策落实情况检查工作的通知》

各中等职业学校:

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政策自2007年秋季学期实施以来,在各级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和精心组织下,取得了良好成效。但是,骗取、套取国家助学金等违纪违规行为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教育的形象和学校的声誉,社会反应很大。为进一步规范中职国家助学金发放与管理工作,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开展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政策落实情况检查工作的通知》(教监厅函【2010】12号)。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检查工作范围:

所有中职学校2007年秋季至2010年春季中职国家助学金和2009年秋季至2010年春季免学费政策落实情况。

二、检查工作内容:

按照《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财教【2007】84号)和《财政部 教育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发放管理工作的通知》(财教【2008】336号)等文件的规定,重点对照检查以下内容:

1、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资质清查情况

2、中等职业教育学籍申报与审核情况

3、国家助学金、免学费名单申报与审核情况

4、国家助学金、免学费资金管理情况

通过检查找出中职助学金和免学费政策落实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整改意见和工作要求。

三、检查工作安排:

此次检查有教育监察、财务、职教和学生资助管理部门共同组织实施。检查分为自查自纠和全面检查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查自纠(9月20日-10月20日)。各校按照本《通知》所列检查内容逐项自查,根据自查发现的问题逐一整改。市教育监察、财务、职教,对各校自查自纠情况进行重点抽查。

第二阶段:全面检查(10月21日至11月10日)。教育部将组织检查组,对所有省(市、区)中职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政策落实及自查自纠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在全国范围内通报。

第三篇:山西省教育厅关于转发《教育部关于

山西省教育厅关于转发《教育部关于

加强民办学前教育机构管理工作的通知》的

通 知

晋教基【2007】57号

各市教育局:

近期,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加强民办学前教育机构管理工作的通知》,现转发给你们,并提出如下意见,请一并遵照执行。

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工作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终身教育体系的起始阶段,学前教育的发展对促进幼儿的终身发展,促进教育优先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各地要站在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思想高度,正确认识学前教育的重要性,重视学前教育,把学前教育纳入当地基础教育整体发展规划,加强对辖区内所有学前教育机构的管理、指导和服务,积极采取措施,规范幼儿园办园行为,以提高保教质量、提高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程度为重心,大力促进学前教育健康发展。

二、认真开展对现有民办教育机构的清理整顿工作 市、县两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会同有关部门,根据《通知》要求开展对辖区内现有民办学前教育机构的全面清理整顿工作,对教育行政部门审批的各类民办学前教育机构要重新核发办学许可证。

(一)清理整顿范围

各地辖区内所有招收0—6岁学前儿童的民办学前教育机构。

(二)清理整顿内容

1、民办学前教育机构的名称、办学地址、举办者资格、办学许可证;

2、民办学前教育机构的收费、招生、规模等情况;

3、民办学前教育机构的园舍、教学设施设备情况;

4、民办学前教育机构的所有从业人员的从业资格;

5、民办学前教育机构的安全工作情况、卫生保健情况;

6、民办学前教育机构保教工作情况。

(三)清理整顿时间

2007年12月至2008年3月。

(四)清理整顿要求 清理整顿过程中,对不合格的民办学前教育机构从业人员要予以淘汰,对不具备基本办园(所)条件、卫生条件不达标、存在安全隐患的民办学前教育机构要限期整改,整改仍不合格的,要坚决查禁停办;对已符合基本办园要求,但未取得办学许可证的,要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有关规定补办办学许可证。

各市、县要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切实加强对民办学前教育机构的管理工作。要认真做好民办学前教育机构的全面清理整顿工作,于明年4月20日以前,以市为单位将清理整顿工作情况上报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

三、严格审批各类学前教育机构

(一)明确审批、管理机构。根据《山西省实施<中华人们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办法》规定,民办学前教育机构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审批、管理和业务指导。各县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谁审批、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有效解决民办学前教育机构审批与管理分离的问题,严格审批各类学前教育机构,切实履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职责。凡经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合格的学前教育机构,要实行教育部门的归口管理。

凡由于审批把关不严,向不合格学前教育机构发放办学许可证,造成重大幼儿安全事故或其他事故的,要严肃追究审批责任。

(二)严格民办学前教育机构审批程序,严把入口关。

各县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与我省的实施办法,严格审批民办学前教育机构。未经审批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新设学前教育机构。

1、举办民办学前教育机构应当具备以下基本条件:(1)设臵符合本省和所在市、县(市、区)教育发展规划。

(2)设臵在安全的区域内,周围无污染,无危险和安全隐患。

(3)有符合国家教育方针的办学宗旨;有符合规范的名称;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4)有必备的办学资金、稳定的经费来源。(5)园舍、场地、设施、设备以及卫生、安全状况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

(6)有合法的组织章程、组织机构,有符合国家要求的教职工队伍。

(7)有根据国家和省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制定的课程教学计划。(8)举办民办学前教育机构的社会组织应当具备法人资格;举办民办学前教育机构的个人应当具有政治权利和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2、申请举办民办学前教育机构,应向审批机关提供下列材料:

⑴学前教育机构申办报告及审批申请表; ⑵规范的名称和首届决策机构组成人员名单; ⑶拟任负责人的基本情况、身份证明; ⑷拟聘任的工作人员的相关资格证明; ⑸拟办学前教育机构资产的有效证明文件; ⑹拟办学前教育机构的章程草案和发展规划(包括办学宗旨、规划目标、教育教学原则、招收对象和范围、师资队伍构成、课程计划、拟使用的教材等);

⑺拟办学前教育机构的建筑平面图、各功能室分布图、设施、设备计划配臵情况说明以及场所使用权证明;

⑻公安消防部门提供的消防安全审核意见; ⑼县级及县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共同颁发的《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合格证》;

⑽健康检查单位提供的工作人员健康证明书;(11)审批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四、全面加强民办学前教育机构的管理工作 各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民办学前教育机构的领导和管理,将民办学前教育机构纳入到当地基础教育的统一管理之中,建立健全对民办学前教育机构的日常监督和管理制度。教育督导部门要加强对拟办学前教育机构的的督导检查。

(一)加强对民办学前教育机构的监督检查。各县教育行政部门对已取得办学许可证的民办学前教育机构要实行动态管理,进行定期检查复核,发现问题及时整改。要在辖区内进行定期与不定期检查,坚决取缔非法举办的民办学前教育机构。

(二)加强对民办学前教育机构从业人员的管理。民办学前教育机构的园(所)长、教师和工作人员,由举办者按国家规定的有关任职资格要求聘任(用),但必须报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各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执行《教师资格条例》的有关规定,严格实行民办学前教育机构教职工资格准入制度,对民办学前教育机构所有从业人员进行岗前资格审查,实行持证上岗;要加强对民办学前教育机构教职工的日常管理与考核,及时淘汰不合格人员;要加强对民办学前教育机构教职工的的安全培训工作,切实提高民办学前教育机构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管理水平,坚决避免管理疏漏和其他不当人为因素引发的幼儿伤亡事故。

(三)加强对民办学前教育机构的安全管理工作。各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民办学前教育机构安全管理工作,加强对民办学前教育机构的安全工作的指导和监督,督促民办学前教育机构严格执行《山西省学校安全管理日志》制度,全面落实覆盖各个环节的安全防范措施,确保幼儿的生命安全。

民办学前教育机构要高度重视安全工作,对幼儿在园(所)期间的安全、健康负责。要加强对教职工的安全培训工作,提高教职工安全意识和安全管理水平;要主动接受的当地卫生机构和的业务检查和指导,认真做好入园儿童和在岗员工的体检、卫生、消毒、防疫、儿童营养等各项工作;要建立卫生保健、安全防护制度,加强对食品卫生、传染病预防、园舍设施设备、消防安全、儿童接送等工作的管理,严防各类责任事故的发生,确保幼儿的安全。民办学前教育机构出现重大问题或师生伤亡事故,应当及时向属地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或政府报告。

(四)加强对民办学前教育机构校车的安全管理。各市、县要认真落实《通知》要求,结合省教育厅、省公安厅联合下发的《关于转发公安部、教育部<关于实施国家标准【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B7258—2004)第2号修改单的通知>的通知》(晋教基【2007】49号)等文件精神,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民办学前教育机构校车的安全管理,定期做好校车的安全排查和检验工作。民办学前教育机构要建立并严格执行教师跟车制度和收车验车制度,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定期对自有车辆和用于接送幼儿上下学车辆进行安全检验。

(五)加强业务指导,确保民办学前教育机构保教质量。各市、县教育部门要加强对民办学前教育机构的业务指导,在日常的评估、教育教学、教研活动、评优选先、业务培训、评等定级等工作中,与公办幼儿园同等对待。

民办学前教育机构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幼儿教育的法律规章,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遵循学龄前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坚持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要主动接受教育部门的领导、管理和业务指导,并积极主动参加教育部门组织的学习、会议、培训、检查等活动。

各市教育行政部门可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民办学前教育机构管理办法。

附件:教育部关于加强民办学前教育机构管理工作的通知

山西省教育厅

二〇〇七年十二月五日

教育部关于加强民办学前教育机构

管理工作的通知

教基„2007‟1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2007年5月,湖北麻城“5〃28”幼儿校车交通事故和安徽省肥东县“5〃29”幼儿被遗忘在校车内导致死亡事故发生后,我部印发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近期连续发生两起幼儿伤亡事故的紧急通报》(教基厅„2007‟7号),要求各地立即对本行政区域内所有幼儿园进行一次全面排查和集中清理整顿,切实加强监管,严格执行审批程序。近期,山东省济南市、广东省佛山市和东莞市又先后发生三起幼儿因被遗忘在校车内导致死亡的恶性事故,给幼儿家庭带来了无法弥补的损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三起严重事故均发生在民办幼儿园和托儿所,暴露出当前部分民办学前教育机构存在非法办园、审批不严、管理不规范、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为进一步加强管理,确保广大学前儿童安全,使孩子们身心健康、茁壮成长,现就加强民办学前教育机构管理工作通知如下:

一、对现有民办学前教育机构进行全面清理整顿。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当地政府领导下,会同有关部门,全面摸清本行政区域内所有民办幼儿园(招收3—6岁幼儿)、托儿所(招收3岁以下幼儿)基本情况,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和《幼儿园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区分不同情况,认真清理整顿经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审批的各类民办学前教育机构的举办资格,重新核发办学许可证,定期复核审验。对不具备基本办园(所)条件、卫生条件不达标、存在明显安全隐患且未经许可的学前教育机构,要限期整改;整改仍不合格的,要坚决查禁停办,依法吊销办学许可证;对符合或接近当地基本办园(所)要求,但未取得办学许可证的,可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有关规定,限期补办办学许可证。

二、严格审批程序,明确监管责任。坚持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和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幼儿教育管理体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严格审批各类学前教育机构。要坚持“谁审批、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凡经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合格的学前教育机构,要实行教育部门的归口管理。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学前教育机构的监督管理,明确管理机构和人员,建立日常监督检查制度。未经审批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新设学前教育机构。凡由于审批把关不严,向不合格民办学前教育机构发放办学许可证,造成重大幼儿安全事故的,要严肃追究审批责任。

三、加强民办学前教育机构从业人员管理。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依据《教师资格条例》的有关规定,严格实行民办学前教育机构教职工资格准入制度,实行持证上岗,加强对民办学前教育机构教职工的日常管理与考核,淘汰不合格从业人员。各地要结合实际,认真开展对民办学前教育机构教职工的安全培训工作,切实提高民办学前教育机构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管理水平,坚决避免因管理疏漏和其他不当人为因素引发幼儿伤亡事故。

四、加强对民办学前教育机构校车的安全管理。各地要定期开展对民办学前教育机构校车的专项排查行动,严格检查校车车况和驾驶员资质,严禁租用拼装车、报废车和个人机动车接送幼儿,严禁聘用不合格驾驶人,严禁校车超载。使用校车的民办学前教育机构要建立教师跟车制度和收车验车制度,跟车教师负责在幼儿上下校车时清点核对人数,校车驾驶员负责在收车锁门前检查车内幼儿是否全部下车,严防将幼儿遗漏在车内。托儿所幼儿应由家长接送,并提请家长负责孩子道路交通安全。

五、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学前教育纳入当地基础教育整体发展规划,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所有学前教育机构的管理、指导和服务。民办学前教育机构负责人是幼儿安全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民办学前教育机构必须把保护幼儿生命安全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用非常的细心、非常的呵护,确保学前儿童的生命安全。要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全面落实覆盖学前教育机构管理各个环节的安全防范措施。教育督导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民办学前教育机构的督导检查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二○○七年九月

二十日

第四篇: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教育厅

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教育厅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 江苏特聘教授选聘办法(试行)的通知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制订的《江苏特聘教授选聘办法(试行)》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年一月五日

江苏特聘教授选聘办法(试行)

省教育厅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省财政厅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中办发〔2008〕25号)、《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苏政发〔2007〕125号)精神,加强我省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决定在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授予权的省属普通本科高校实施“江苏特聘教授计划”。第二条

2010-2012年共选聘江苏特聘教授不超过60人,每年20人左右。通过引进一批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带动一批学科赶超国内外先进水平,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实力,为江苏教育事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服务。

第三条 江苏特聘教授实行岗位聘任制,按需设岗、公开招聘、专家评审、择优聘任、合同管理,聘期三年。具有中国国籍的,原则上人事关系须正式调入聘任学校;具有外国国籍的,须在聘任学校全职全时工作。对特殊人才、特殊情况,可实行柔性管理。第二章

岗位设置

第四条

江苏特聘教授岗位设置应服从和服务于我省经济社会发 2 展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符合我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要求,与国家和省科学研究规划相结合,与高校重点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建设相结合,与加强高校教育教学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相结合,突出重点、合理布局,保证质量、注重实效。第五条

江苏特聘教授岗位一般在二级学科设置,所在学科应属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一般应为省部级及以上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新平台、重点科研基地等。

第六条 江苏特聘教授的职责

(一)正确把握本学科发展方向,提出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创造性的研究构想,带领本学科在其前沿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进而赶超或保持国际先进水平。

(二)面向国家和江苏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积极争取并主持国家和省重大科研项目研究,力争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从事应用技术研究的应大力开展科研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

(三)领导或参与领导学科团队或教学团队建设,培养青年教师和优秀年轻学者。

(四)讲授本学科核心课程,指导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

(五)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提升本学科在国际国内学术领域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第三章

招聘条件

第七条 海外应聘者条件

(一)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品德高尚,学风严谨,身心健康。

(二)具有博士学位,从事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应聘者年龄原则上分别不超过50周岁、55周岁。

(三)获得博士学位后有连续两年以上的海外科研工作经历,一般应在国外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获得助理教授及以上职位或其他相应职位。

(四)学术造诣高深,主持过重大科研项目研究,在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过多篇有较高影响因子的论文,或掌握关键技术,拥有重大发明专利,或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本领域国际学术界具有较大影响;科研成果无知识产权纠纷。

杰出和紧缺人才可适当放宽学历学位和年龄要求。第八条 国内应聘者条件

(一)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遵纪守法,学风严谨,身心健康。

(二)具有博士学位和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从事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应聘者年龄原则上分别不超过45周岁、50周岁。

(三)主持过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研究,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 4 或国际先进水平,为国内外同行公认,科研成果无知识产权纠纷;或在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及以上奖励(排名前3);

2.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3.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及以上(排名前2)或教育部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及以上(排名前2)奖励;

4.获得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及以上(排名前2)或国家级教学名师奖奖励。

杰出和紧缺人才可适当放宽学历学位和年龄要求。

第九条 已入选中组部“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中科院“百人计划”和江苏省“省级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的人员,不再列入江苏特聘教授选聘范围。

第四章

选聘程序

第十条

特聘教授原则上纳入特设岗位管理。省教育厅每年下达一次江苏特聘教授申报限额。有关高校自主确定招聘岗位,并按照特设岗位设置的相关程序申报设置后,面向海内外特别是海外公开招聘符合条件的人选。

第十一条 高等学校应针对每个招聘岗位成立由知名专家组成的同行专家评审委员会,严格按规定条件进行评审。同行专家评审委员会一般由7位以上知名专家组成,其中校外专家不少于1/2。属于自然科学类的,评审专家中院士不少于1/3。有条件的高校应聘请海外著名同行专家参与评审。

第十二条 高等学校根据同行专家的评审意见择优确定推荐人选,于每年8月31日前向省教育厅报送设岗方案、推荐人选的有关材料、学校与推荐人选签定的聘用协议及拟提供的支持配套措施。

第十三条 省设立江苏特聘教授选聘工作指导协调小组,省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单位负责同志任成员。省教育厅组织专家审核高等学校推荐人选,并对审核通过人选进行实地考察和公示。公示结束如无异议,省教育厅将拟聘人选报省政府审批。第十四条 聘任学校应与江苏特聘教授签订聘任合同和工作任务书,明确双方的责、权、利关系,并报省教育厅备案。

第五章

支持方式

第十五条

三年聘期内,省为自然科学类、人文社会科学类江苏特聘教授分别提供100万元人民币/人、50万元人民币/人的科研经费。学校应为特聘教授提供不低于省标准的科研经费。经费一次核定,分年拨付,第一年拨付30%,第二年拨付40%,第三年 6 拨付30%。

第十六条

江苏特聘教授聘期内享受由省提供的每人每年12万元人民币奖金(免征个人所得税),以及由学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供的工资、保险、福利等待遇。

第十七条

聘任学校应当为江苏特聘教授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对引进的江苏特聘教授,聘任学校所在地有关部门应积极采取措施,妥善解决其在居留和出入境、落户、子女入学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第十八条

聘任学校可根据需要,为江苏特聘教授配备若干学术骨干。省教育厅和有关学校支持江苏特聘教授申请国家、省重大科研项目,通过项目牵引加强学科团队建设。

第十九条 江苏特聘教授在聘期内研发高新技术、转化科技成果、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取得成就者,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科技部等部门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若干规定的通知》(国办发〔1999〕29号)获得有关产权收益。

第六章

考核管理

第二十条 江苏特聘教授实行聘期目标管理和考核评估制度。考核包括考核和聘期届满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岗位职责履行情况和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等。

考核由聘任学校负责,于聘期内每个整年时进行。聘任学校 7 应及时将考核结果报省教育厅备案。考核不合格者,由聘任学校提出警告和整改措施。连续2次考核不合格者,经省教育厅同意,由学校解除聘任合同。

聘期届满考核于三年聘期结束时进行,由省教育厅组织并对取得突出成绩的江苏特聘教授予以表彰。

第二十一条 江苏特聘教授如违反学术道德规范,或在申报中弄虚作假,或在聘期内到岗工作时间不足,或触犯刑律,省政府将撤销其江苏特聘教授称号,停拨科研经费,停发奖金。学校应解除与其签订的聘任合同。

第二十二条 江苏特聘教授在聘期内不得担任高校行政领导职务,不得调离受聘岗位。

第五篇: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财政厅教育厅河南省2006年秋季农%9D

【发布单位】河南省

【发布文号】豫政办 〔2006〕73号 【发布日期】2006-08-24 【生效日期】2006-08-2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河南省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财政厅教育厅河南省2006年秋季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实

施方案的通知

(豫政办 〔2006〕73号)

各省辖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省财政厅、教育厅制定的《河南省2006年秋季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实施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六年八月二十四日

河南省2006年秋季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实施方案

(省财政厅省教育厅 二○○六年八月十八日)

为贯彻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现制定我省2006年秋季实施方案。

一、基本政策

(一)资助对象

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两免”资助对象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父母均为农民的学生;“一补”资助对象为“两免”资助范围内的贫困寄宿生。

其他县(市、区)“两免”资助对象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父母均为农民的贫困家庭学生;“一补”资助对象为“两免”资助范围内的寄宿生。

从2006年秋季起,“一补”资助面要达到“一补”应资助对象的100%。

在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设立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就读,符合“两免一补”资助条件的学生,按规定享受“两免一补”资助政策。(二)资助标准1.免费教科书标准。我省免费教科书(含省定地方课程教科书)补助标准为:小学每生每期45元、初中80元、特教45元。免费教科书政府采购由省教育厅、财政厅按照“统一征订、统一定价、统一采购、分散支付”的原则进行,由学校负责向受助学生发放。

2.免杂费标准。学校对受助学生免收杂费。财政对学校给予补助,补助标准为:小学每生每期45元,初中、特教生60元。

3.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标准。“一补”资助对象在校住宿期间,每生每天补助1元。

学校和有关部门不得再向受助学生收取任何教科书、教辅材料费用,违者按乱收费处理。严格按“一费制”标准免除杂费,不得再以任何名目向学生收取其他费用。

(三)资金负担

国家课程和省定地方课程必设科目免费教科书所需资金由中央和省级财政负担;免杂费所需资金由省、市两级财政各负担一半;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所需资金由县级财政负担。

从2006年秋季起,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家庭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和国有农场、林场等所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与当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同步享受“两免一补”政策,所需资金由各地按照学校财务隶属关系和现行财政体制解决。具体实施办法由各地参照本方案制定。

二、操作办法

(一)资助人数的确定下达省财政厅、教育厅分县(市、区)下达“两免”资助学生人数。各县(市、区)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对每个乡镇、每所学校确定不同的资助比例,不得平均分配。

(二)资助对象的确定原则

各市、县(市、区)要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本方案的基本政策,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两免一补”资助对象的界定标准和办法,确定资助对象。资助对象每学年在秋季确定一次。

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两免”对象按照学生父母户籍均为农业户口的标准确定;其他县(市、区)“两免”资助对象和所有县(市、区)“一补”资助对象按照扶贫工作确定的贫困标准界定,将以下几种类型优先作为资助对象:持有农村低保证家庭的学生;因天灾人祸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家庭的学生;父母因重大疾病丧失劳动能力的学生;父母离异或丧父、丧母等原因造成经济困难的学生;其他特殊原因造成经济困难的学生。对革命烈士子女、独生子女、少数民族家庭子女以及艾滋病家庭子女给予优先照顾。

(三)资助对象的确定程序

第一,学校通过有效途径公布资助信息,包括资助政策、资助名额、资助程序等。

第二,学校组织符合资助条件希望获得资助的学生填写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申请书。申请书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基本情况、学生家庭基本情况、申请资助项目及申请理由。

第三,学校成立有学生家庭所在村委会成员代表、学生家长代表和教师代表等参加的评审小组,按照政策规定和相关办法进行评审,初步确定资助名单。学生来自较多村组的学校,可以成立若干个评审小组。

第四,学校将评审结果在校内及学生家庭所在村民小组分别进行公示,公示期不得少于7天。

第五,公示无异议后,学校组织受助学生填写《2006年秋季“两免一补”学生登记表》,建立资助学生档案,并将受助学生名单及评审公示情况上报县级教育、财政部门。

第六,县级教育、财政部门负责审定资助对象,并逐级上报省教育厅、财政厅备案。

(四)发放程序

所有教科书由学校按“课前到书”要求统一发放。受助学生确定后,学校直接免收受助学生的教科书费和杂费,在其教科书扉页加盖“本书由国家免费提供”印章,向受助学生开具免收杂费证明,不得先收后退。学生或家长在发放花名册上签字,学校将花名册报县级教育、财政部门备案。

县级财政部门按照确定的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资助人数和补助标准,将资金直接拨付到各学校。学校将补助资金一次发放到学生个人,受助学生或家长在发放花名册上签字,学校将花名册报县级教育、财政部门备案。

(五)资金管理

“两免一补”资金实行专户管理、分账核算、集中支付、封闭运行。各市要将中央、省、市财政负担资金下达到县级财政,县级财政连同本级应负担资金,划入县级财政部门开设的资金专户,按规定从专户直接拨付。免费教科书资金由县级财政部门根据实际享受免费教科书学生数,按照免费教科书政府采购确定的结算价格,据实结算,直接拨付免费教科书供应商的县级机构。免杂费资金由县级财政部门在开学前先将资金直接预拨有关学校,以保证学校运转,再根据实际落实免杂费学生数和补助标准进行结算。

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因省下达资助人数与实际应补助人数所产生的资金差额,由县级财政部门清算,不足部分由县级财政部门安排,结余资金转下一学期用于“两免一补”。

“两免一补”资金必须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形式截留挪用。不得用于抵顶学生以前的欠费。县级财政部门将免杂费资金和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资金直接支付到有关学校,不得层层转拨。学校要将财政补助的免杂费资金全部用于学校的公用经费,不得挪作他用;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要以现金形式及时足额一次发放到受助学生手中,不得变相截留。

三、实施步骤

各市、县要在8月30日前,将有关政策迅速传达、贯彻到各乡、村及农村学校,并通过各种媒体向社会广泛宣传。要积极落实配套资金,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办法,将应资助名额预分到各相关学校,并预拨免杂费资金。

各有关学校要在9月8日前,通过有效途径公开资助信息(包括资助条件,资助名额,资助的申请、审核、监督和申诉程序等),组织符合资助条件、希望获得资助的学生填写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申请书。

9月18日前,学校成立有村委会成员代表、学生家长代表和教师代表等参加的评审小组,按照政策规定和相关办法进行评审,初步确定资助名单,并按要求进行公示。县级财政、教育部门公布举报电话,及时查处有关问题。公示无异议后,学校组织受助学生填写《2006年秋季“两免一补”学生登记表》,将受助学生及评审公示情况上报县级教育、财政部门审核确定。

县级教育、财政部门审核同意后,于9月20日前将各学校受助学生名单通知学校。

9月26日前,学校按受助学生名单和资助标准将“两免一补”资金落实到学生,填写《2006年秋季“两免一补”发放花名册》并报县级教育、财政部门备案。

各省辖市要将本地区2006年秋季“两免一补”工作总结及《2006年秋季“两免一补”情况上报表》连同电子文档于10月10日前报送省“两免一补”办公室。

四、明确责任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两免一补”工作,切实加强领导,把好事办好。要针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强化措施,完善制度,规范操作。要采取各种措施,广泛宣传“两免一补”政策,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各级“两免一补”办公室要公布政策咨询电话,随时解答和解决群众咨询和反映的有关问题。

各级财政部门负责“两免一补”资金的筹措、分配和管理。要大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积极筹措本级财政应负担的资金,及时转拨上级补助资金,确保“两免一补”资金及时足额筹措、拨付到位。及时结算免教科书资金和预拨免杂费资金,并监督学校免杂费资金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资金的使用,防止截留挪用。

各级教育部门要认真制定“两免一补”资助对象的界定标准和办法;严格按照资助对象的界定标准、办法和程序,组织确定资助对象;免费发放教科书和免收杂费,发放贫困寄宿生生活费,严禁截留挪用;落实严禁对学生预收教科书费、杂费政策和对受助学生再收费;建立健全“两免一补”档案资料管理制度。

“两免一补”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各级财政、教育部门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各司其职,紧密配合,确保“两免一补”工作的顺利实施。对资金管理不到位和不按规定程序操作、群众反映较大,造成不良影响的,要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五、有关要求

(一)各级财政、教育部门要坚持“三个必须”,即政策宣传必须广泛深入,做到家喻户晓;评审小组必须建立健全,做到组成人员齐全、评审民主公正;资助名单必须在学校和学生家庭所在村民小组同时公示,做到公开透明。做到“四个到位”,即领导组织到位,资金落实到位,督导检查到位,信访处理到位。达到“一个确保”,即确保把“两免一补”工作办成“阳光工程”,把党和政府的关怀真正落实到学生当中。

(二)加强“两免一补”政策宣传和政策落实情况的督导检查。及时编发信息简报,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做到上下信息畅通,推动整体工作平稳进展;及时纠正工作中的偏差,确保政策落实到位。省财政厅、教育厅、审计厅要派出督导组明查暗访,督查各地政策落实情况。省内各新闻媒体要加强对“两免一补”工作的宣传报道,推动“两免一补”工作的顺利进行。“两免一补”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操作难度大,在宣传报道过程中凡涉及到政策性问题和各地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复杂情况,各新闻媒体要与各级“两免一补”办公室及时沟通,共同促进我省“两免一补”工作顺利进行。

(三)县级财政部门要积极筹措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农村中小学预算内公用经费,确保“两免一补”政策顺利实施。

学校和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河南省2006―2007年秋季普通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的通知》(教基〔2006〕99号),配齐学生免费教科书,不得擅自增减规定目录内的免费教科书。

(四)省对各地2006年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工作开展情况继续实行专项考评,将政策落实、资金管理、信息沟通、群众评价等纳入考评内容。对“两免一补”工作成绩突出的市、县,将通过“以奖代补”方式予以奖励;对工作落后的市、县,将给予通报批评。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下载河南省教育厅办公室转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第十一届全国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河南省教育厅办公室转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第十一届全国.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