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建设特色汇报材料

时间:2019-05-12 13:31: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专业建设特色汇报材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专业建设特色汇报材料》。

第一篇:专业建设特色汇报材料

高唐县职业教育中心

专业建设特色汇报材料

根据学校自身专业资源,结合当地时风集团机械加工行业的优势,专业发展的前景及其辐射带动面,学校紧紧围绕机电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进行示范专业的建设。学校首先指派1名副校长,直接督促这两个专业的示范专业建设,并聘请了5名机电、数控专业的高级工程师对学校专业建设进行指导,学校抽掉10多名专业骨干教师进行外出培训和到企业培训,充实壮大专业师资队伍。这两个专业实用性较强,我校均以校企合作为切入点,注重专业建设与企业的深度融通,对接职业岗位和职业标准,形成了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专业课程均为项目课程,一门课程对应一个职业工种。同时学校加大这两个专业实习实训设备的投入,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基地建设的基本理念是构建生产性的实训车间,为生产性的项目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支撑。其中全力以赴努力把这两个专业做大做强。其中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开设于1995年9月,2003年8月被认定为山东省教学改革试点专业,该专业现有在校生1112人。为当地企业培养了大批机电实用技术人才,我县大多数企业的技术骨干都是我校毕业生。此外,数控技术及应用专业申报了国家级地方特色专业。于2007年1月被认定为山东省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并被列入了省级

十、百、千试点专业建设。目前该专业在校生456人。学校为此专业配备了加工中心、数控铣床、数控车床等55台套设备和50工位仿真室,建筑面积2053平方米,能同时满足100人实习。学校还以该专业为带动,建立了以数控设备为主的校办工厂,走出了专业理论学习、实习实训和实际生产相结合的产教结合模式。该专业同时承担了为企业培养培训数控技术人员的任务,三年来共培训数控专业技术工人300多名。

根据我县中小企业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急需大量的现代会计人才,于1999年9月,开设了会计专业,专业建设之初,学校聘请我县7位有名的高级会计师来校上课,并对本专业教师进行一拖二的指导,另外邀请山东省财经学院的专家做专业建设指导,从而使该专业迅速成长。此专业于2007年8月被认定为山东省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在校生165人。学生除了学习点钞、电算化等本专业基本技能外,还可以学习收银、网上营销等相近专业的操作技能。学校建立的财会模拟室、收银训练室,能同时满足100人实践实训。

近几年学校正结合本地种植业大力发展的时机,在涉农专业上加大投入,聘请专家,走向田间、走向农村,尝试一种植根于田间地头的新的专业建设模式,力争尽快把种植专业建成全省的示范专业。

第二篇:特色专业建设汇报稿

特色专业建设汇报稿

各位专家:

大家好。我将从6个方面对我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进行汇报。

一、师资队伍

本专业教学团队共有校内专任教师13人,校外兼职教师12人。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3人,具有国家注册工程师资格2人,90%以上专业教师具有企业工作经验,多名教师参与过实际工程项目的施工。三年来本专业教师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15篇,正式出版专著及教材9本。

本专业校内带头人闫志港,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2001年7月毕业于吉林大学测绘工程专业,在施工企业曾参与多个(杭州绕城南线七标工程、磴口黄河大桥工程、杭州湾跨海大桥、舟山连岛工程金塘大桥、石武高铁、郑焦城际铁路等)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工作,且有多个科研成果获奖。(参与的《我国首座跨海长桥全天候运行测量控制关键技术研究报告》科研成果获河南省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舟山市大陆连岛工程金塘大桥施工控制测量》成果获得河南省优质测绘工程(成果)一等奖,《舟山连岛工程金塘跨海大桥测量控制技术研究》的科研成果,获得河南省测绘科技进步二等奖。)

二、专业生源

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设立于2010年,截止2014年10月在校5个班级,在校学生人数为337人。2013届和2014届两届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均达90%以上,用人单位的综合评价良好。90%的学生在毕业前能够取得至少一项“员”级职业资格证书。计算机获证率和英语获证率各班级均达85%以上。毕业生综合素质良好。

三、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

我系专业教师在系主任的带领下,于2010、2011、2012连续三年深入本区域相关行业、企业通过现场座谈和问卷调查法进行人才需求调查,调查报告显示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而言,就业人员既要掌握设计、构造、技术,还要掌握材料及市场信息和动态;对工程整体环境及背景应有整体认识。我系为了适应职业岗位技能需求,在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上进行相应调整,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

我系确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理论功底扎实,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并注重素质全面提高的复合型的,从事建筑施工综合知识运用能力的优秀人才。其实质,是要做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其次是要培养一批具有新知识、新技能的获取意识和能力,能适应建筑市场的不断变化;熟悉建筑施工基本流程,遵守建筑施工职业道德规范,具有质量、成本意识,并具有独立解决的基本能力,解决非常规问题的本领,从事建筑施工、技术资料管理等技术工作的一线管理和技术人才。

为此,我们创建并完善“基于工程实例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打破原来以课程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职业岗位和典型项目的工作任务为基础建构工程技术专业的学习领域,创造融“教、学、做”为一体的学习情景。从简单项目开始,由易到难,让学生掌握顶岗基本技能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岗位证书。使学生学习内容与考证内容衔接,职业资格与就业技能并行。从业证书、职业岗位与教学内容衔接。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我们始终坚持广泛征求企业和一线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并注重听取毕业生的反馈。在2014级人才培养方案中,我们将课程大幅度整合,在保证知识结构的完整性的基础上,进一步体现“学以致用”。例如将《建筑结构》(96课时)和《建筑施工技术》(96课时)整合,开设成《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64课时)《砌体结构工程施工》(32课时)《钢结构工程施工》(64课时)《高层建筑施工》(32课时),总课时数并未增加,但变“学1学期理论再学1学期施工技术”为“学一部分理论紧跟学习对应的施工技术”,在具体的实施之后,受到学生的广泛称赞,学生表示“学过就知道该怎么用,感觉真好!”。部分课程的实践课时占到课程总课时的50%以上,例如《建筑CAD》课程的实践课时是理论课时的2倍。在听取2013届毕业生的反馈意见后,我们增设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建筑结构抗震》等课程,使学生在工作中更具有竞争力。

在不断的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努力构建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的同时,我们组织教师根据自身的教学情况积极参与各自教授课程的教材的编写,例如闫志港老师编写了《工程测量》《高层建筑施工》《工程建设法规》教材,杜永伟老师编写了《建筑材料》《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教材,邱玉婷老师编写了《土木工程CAD》《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教材。这些教材均已陆续实际投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使用。本专业选用的教材全部是近三年内出版的以“项目式模块化”编写的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十二五规划教材。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建立特色专业高指标的要求下,多门课程进行了项目教学改革,将《建筑工程测量》、《钢结构工程施工》等课程知识转化为实践工作任务,将工作任务贯穿于项目教学的始终,以工作任务为基础驱动项目教学的整个过程。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学习课程的专业知识。利用工作任务,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讲授的知识紧密结合实践项目,让学生学有所用;让学生在操作中实践中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做到融会贯通;最终通过项目的成功制作,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理论与实践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真正做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建筑材料与检测》这门课涉及各种建筑装饰材料,在课堂上讲解学生很难有直观的认识和了解,因此在授课时安排一定课时到实训室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市场调研,学生亲自感受装饰市场最前沿的材料,教师帮助分析问题,这样使学生在兴趣中学习,也使学生获得顶岗的模拟锻炼。

四、教学基础设施

建筑工程技术校内实训基地创建于2012年,现有校内实训基地建筑面积2970平方米,设备总值103.5万元。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有建筑工程测量实训室、建筑材料检测实训室、建筑工程施工实训室。可承接建筑工程测量、建筑材料检测、工种实训等任务。(建筑材料与检测实验室有标准砂石套筛4套,水泥净浆搅拌机8组,水泥胶砂搅拌机8组,水泥胶砂震实台4个,微机控制电液式压力机2台,混凝土搅拌机4台,微机采集液压万能试验机2台,负压筛分析仪2台,可同时满足100人实验的需要。工程测量实训室有全站仪16套,经纬仪20套,水准仪31套,GPS设备3套,可同时满足100人实训的需要。)

本专业与多家企业合作,目前建立了14个校外实训基地,每年接收学生500人次。能够满足本专业开设综合实训项目的需要。

五、教学管理改革

在教学管理改革方面,根据我系教学工作和教学资源状况,建立了由组织系统、监控系统、评价系统和信息系统组成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以系主任负责,督导组、学工工作办公室、教研室协调配合、校内外教学督导和学生信息员参与的质量监控与保障组织体系,实施系部、督导,教研室三级质量控制。通过各类检查、教研活动,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监控方式主要有:

(1)听(评)课监控(领导、专家听课)(2)督导监控

(3)实践教学巡视、检查监控

(4)常规教学检查与专项教学检查、督查活动监控(5)信息员监控(6)教学评价监控

构建校企合作教学质量管理、监控组织。完善质量监控与保障机制,加强教学质量管理、监控组织建设,不断优化管理和监控队伍。加强教学管理职能,明确各教学质量责任人。加强过程管理,完善教学检查制度、系部主要领导听课制度、学生信息员制度、教学督导制度、教学评价制度、考试质量分析制度、毕业生跟踪与就业分析制度、奖励制度等,并在管理过程中严格执行。

第三篇:特色专业汇报

提升内涵创特色

服务经济促发展

——江苏省船舶制造与修理特色专业建设视导专题报告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在这风和日丽、花团锦簇之季,江苏省如皋第一中等专业学校十分荣幸地迎来了省级特色专业评估验收专家组。在此,请允许我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对各位专家、领导的到来表示崇高的敬意和热烈的欢迎!我们愿以此次评估验收为契机,躬身请教,虚心学习,把各位专家、领导的指示、批评和建议,内化为我们今后创新发展、再攀新高的动力和指南。恳请各位专家、领导多作指导、多加督查、多给批评!

职业教育的发展形势和自身的办学实践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加强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是新时期职业学校抓内涵、抓发展、上台阶、上水平的突破口和着力点,是学校做大、做强、做优的根本途径。为此,我校根据地方经济建设需要和省职业学校特色专业建设标准,从管理机制、师资建设、实验实习、课程改革、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等方面,加速船舶制造与修理专业现代化建设进程,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绩,近三年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了170多名合格的初、中级船舶制造与修理技能人才。现将我校船舶制造与修理专业的建设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作一简要汇报。

一、加强就业市场调研论证,确定专业发展方向

(一)以就业市场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

1.紧贴市场需求,着力优先发展。船舶制造与修理是专业性较强的专业,该专业毕业生市场需求潜力巨大。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依据初中毕业生求学的需要,从2008年起学校就开设了船舶制造与修理专业,并成为学校的重点骨干专业。

我校地处长三角地区、上海1小时经济圈内,位于江苏省如皋市最南端长江镇(如皋港区)。船舶产业是如皋市十大产业之首,如皋紧扣打造“中国船舶工业第一城”的奋斗目标,不断加大培育力度,建设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基地,重点发展船舶制造及配套、海洋工程、豪华游轮、船舶研发设计及服务外包等板块,目前已开发11平方公里,依托熔盛重工、长青沙船舶、通宝船舶、海通海工、森松海油、通茂船舶、通城船舶、长

江船舶,大型修船厂瑞泰船务,配套企业等船舶及海工制造企业,总体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船舶产业链。

如皋市船舶海工及配套产业规模企业2011年完成应税销售95.91亿元,2013年接近120亿元,经济总量占全市规模工业总量的26.79%,成为促进如皋经济社会持续跨越发展的主导力量。目前,船舶产业主要经济指标、经济总量和增幅均居南通市首位。

南通及周边区域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格外紧缺,船舶制造企业需工总量已从2010年的3万人增加到现在的5万人左右。特别是船舶修造企业岗位的技能要求高、用工批量大,船舶技能人才短缺,导致船舶修造行业产生了较大的用工缺口,本专业与地方造船及海洋工程产业融合度非常高。基于此,我校开办船舶制造与维修专业,大力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应用性技术型人才,服务地方产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2.稳定发展规模,培养专业人才。船舶制造与修理专业2011、2012、2013三年共招生262人,开设有焊接技术应用、船舶电气技术两个专门化方向。在帮助学生打好基础的同时激励船舶专业学生通过积极参加各类技能大赛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目前我校船舶制造与修理专业业已成为学校的优势专业,生源稳定,培训充足,为社会培养了大量合格的初、中级船舶制造与修理技能型人才。

(二)以社会需求为根本,加强专业开发

1.科学制定专业发展规划。学校2008年建立了由学校领导成员、专业教师、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船舶制造与修理专业指导委员会”,2013年6月配合如皋市教育局牵头成立了船舶职教集团,定期对市场、行业进行调研,根据如皋和长三角地区经济结构调整与市场需求,从地理位置、经济结构、企业需求、生源素质等实际情况出发,认真研究、调整并明确了专业发展规划,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业务规格,滚动修改专业教学计划,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突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逐步构建和完善了较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结构。

2.专业拓展坚持改造与开发并重。在“十二五”专业发展规划中,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对船舶制造与修理人才的需求,一方面进一步拓宽专业思路,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另一方面,加强专业方向的灵活性,增强学生就业的针对性。目前该专业有两个专门化方向,学生通过在校三年的

学习和强化训练,能够掌握船舶制造与修理、焊接及电气装配等方面的技能,拓宽了学生就业门路和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二、加强专业基础能力建设

确保专业稳步发展

(一)加强专业师资建设,提高专业基础能力

1.师资培训常态化、力度大。学校十分重视包括船舶制造与修理专业教师在内的骨干教师、“双师型”和“学习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师资培训力度,制定中长期培养规划和在职培训计划,采取多种措施鼓励教师参加硕士研究生学历进修、课程改革项目培训及其它类型的学习培训。学校近年来用于教师学习培训的经费达80多万元,确保师资培训费占专任教师工资总额的10%以上。学校制定“四个一”(即一堂汇报课、一篇论文、一个讲座、一件作品)制度保证了教师的学习培训效果;建立了专业教师企业顶岗实践制度,利用学生顶岗实践之机有计划安排专业教师到相关企业单位锻炼,平均每两年达2个月。

2.专业师资结构合理,“双师型”比例高。船舶制造与修理专业师资配备坚持选聘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协作能力强,并具有开拓进取精神和发展潜力的教师的原则。目前该专业专任专业课教师10人,学生262人,师生之比为1:26。专任专业课教师专业对口,本科及以上学历10人,占比100%;硕士研究生2人,占比20%;中学高级教师(高级讲师)4人,占比40%;中学一级教师(讲师)2人,中高级教师占比60%;取得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的10人,占比100%,技师7人,占比70%;“双师型”教师6人,占比60%。

船舶制造与修理专业负责人杨成老师,本科学历,高级讲师,技师,南通市教科研中心组成员,市级专业带头人;从事专业教学23年,近年来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过5篇论文,作为核心成员参与省级以上课题研究2项,参加南通市公开课评比获一等奖。

学校船舶制造与修理专业教师团队创新意识强,教学水平高,能胜任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积极参加“两课”评比、省创新大赛、技能大赛和“文明风采”大赛等赛事。近年来,在省技能大赛中共有1人次获得一等奖、4人次获得二等奖,学生满意度一直保持在95%以上。绝大多数专业教师能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有一定的课程开发、校本教材编著能力。到目前为止,该团队共开发3本校本教材,进一步完善了船舶制造与修理项目课程体系,所有专业教师均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及网络资源,独立制作课

件,实施项目化教学课程改革实验。

(二)加强专业设施建设,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1.加大投入建设校内实训基地。为了提升船舶制造与修理专业办学质量,做到与时俱进,接轨企业生产,学校克服困难,把钱用在刀口上,力所能及地加大对专业建设的投入。学校建有电工电子室、船舶CAD实习室、多媒体电教室、焊材准备室、辅助室、焊缝返修室、超声波无损伤检测实训室、船舶钳工室、切割实习室、打磨装配室、CO2保护焊接室、氩弧焊焊接室、手工电弧焊焊接室、埋弧焊焊接室等14个实验实验室;拥有半自动切割机、数控等离子切割机、二氧化碳焊机、逆变CO2/MAG半自动焊机、逆变式手弧/氩弧焊机、螺杆式空气压缩机、台式钻床等实验实习设备,总值263万多元,生均10069.45元。实验实习工位足,设备配置合理,能承担本地区企事业单位高新技术人才培训与考核任务,具有集教学、培训、技术服务、技能鉴定、产品研发和科研于一体、向其他学校和社会开放的多重功能;实验自开率100%,实验、实习开出率均达100%;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健全,严格执行实施性教学计划,专业实训项目表、教师授课计划、设备使用情况等各类台帐齐全,管理规范有序,注重渗透企业化管理理念。

2.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学校与知名企业森松(江苏)重工有限公司、江苏熔盛重工有限公司、长青沙船舶、海通海工等企业紧密合作,签订了长期固定合作协议,建成了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这些企业在行业处于领先地位,设备充足,满足学生顶岗实习要求,企业有专人负责学生的实习,按实习大纲和实习要求完成相关顶岗实习项目;学校派员检查学生实习情况,同时专业教师利用带队实习的机会适时了解产品加工新工艺、新方法,及时回馈课堂,不断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使校外实训基地成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有效载体。

(三)加强专业文化建设,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1.加强专业文化建设,彰显企业精神。学校十分重视专业文化建设,各实验室均配有实验室管理制度、设备安全操作规程、7S管理规范、安全文明实验须知、实验室功能介绍;墙壁醒目张贴鼓励性标语;布置了本专业技术发展历史、行业企业精神、安全生产、环境保护、产品介绍,以及国内外船舶制造行业成功人士的案例介绍,让学生在专业文化氛围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规划自己的人生蓝图。

2.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优化德育管理。学校通过形式多样的入学教育、军训、征文、演讲、参观、社会实践、法制教育、文明修身小事工程、文明风采大赛、文娱演出与才艺展示、青年志愿者、成人仪式等教育活动,培育学生的文化意识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技能、团结协作精神和创业能力。学校各专业部建立了学生心理咨询室,有专职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心理状况,对出现行为偏差的学生及时给予纠正,取得了显著效果,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加强教学常规管理,不断深化课程改革

(一)健全教学管理体制,加强教学质量监控

1.教学管理体制完备。学校从1996年开始建立以专业部为主体的教学管理机构,实施二级管理,教学实训和学生常规管理、办公管理等实行一体化管理。教学管理制度健全、规范,管理人员结构合理、科学,工作效率较高,工作绩效突出。同时,学校积极探索适应学生实际、符合职教特点、具有学科特色的教学模式,公共基础课推行学校原创的“任务单导学”,专业课推行项目化教学,德育课推行案例教学。

在实践教学管理方面,根据学校特点和教学资源高效共享原则,学校设立了实训处,负责全校的实习教学,并建立了一套健全的管理制度,定期进行检查、考核;有详实的实验、实习教学计划,做到定教师、定时间、定课题、定工位、定设备;实训时间有保证,设备完好率高。学生企业顶岗实习有专门带队教师,做到定岗位、定师傅、定期考核、定期轮岗,认真做好实习鉴定,切实完成实习任务。

2.教学质量监控有力。学校建立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学生综合评价体系,有专门组织和人员负责;教学督导、学生评教、教师评教和评学等制度科学明确,可操作性强,其中教学常规检查、督导实施成效尤为显著;学校定期组织开展毕业生社会跟踪调研,及时反馈信息,有效调控教学;教学质量监控台帐资料完备。

(二)推进课程改革试验,完善育人模式体系 1.加强课程改革领导

学校从2008年开始进行课程改革试验,成立了有行业、企业专家参加的课程改革咨询委员会,组建了以专业负责人领衔的名师工作室为主体的船舶制造与修理专业项目课程开发实施小组。课程改革推进力度大,采用边研究、边开发、边实践、边调查、边优化的推进策略,初步完成了船

舶制造与修理专业课改方案并予以实施。学校设立课程改革专项经费,用于教师校本研修、国内培训及出国培训,同时加强配套设施建设,软件开发与硬件投入同步推进。

2.制定课程实施性计划

船舶制造与修理专业项目课程开发实施小组在市场调研与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修订完善专业课程实施性教学计划,制定本专业课程指导方案(课程实施计划),包括:招生对象与学制、培养目标与就业范围、课程设置与时间安排、相关说明(实验实习设备要求、专业教师任职要求、学生应达到的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等)。通过制定课程实施性计划,明确切合学生实际的培养目标,分析职业群的能力要求,调整专业课程体系。

3.制订课程标准

船舶制造与修理专业项目课程开发实施小组在原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按照工作项目结构设计课程,重点进行实践课程整合与项目课程开发。根据不同的就业方向,分别确定项目课程模块,形成新的课程体系,制订学校课程标准,同时邀请行业专家加以指导,使之趋于完善。注重专业教学计划的调整,体现文化够用、专业理论实用、专业技能过硬的教学理念;专业课程内容及时更新、补充与生产一线吻合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教材内容和案例设计较好体现学生主体、能力本位、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

4.开发项目课程校本教材

船舶制造与修理专业项目课程开发实施小组在前期制定相关项目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校情与学情,依据船舶制造与修理专业主干课程课程标准和项目课程实施纲要,组织专业教师和行业专家共同开发了《机械制图》、《钳工技能训练》、《电工技能训练》等实用性较强并符合职业岗位需求的校本教材。

5.有效实施项目课程

(1)教学模式改革。在实训教学过程中,以行业真实场景创设为引导,企业真实案例为背景,产学研对接,教学做合一。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采用形式多样的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等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要完成的任务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共同制定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整个项目。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2)评价体制改革。学校在学生培养过程中,以关注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评价的核心,提倡综合素质评价,倡导发展性评价,关注过程性评价。学校构建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方式多样、评价内容多样的评价体系,重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强化综合实践能力考核。学生学业评价采用笔试、观测、现场操作、作品创作、成果展示、作品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确立由教师、学生、家长、行业鉴定机构和企业共同组成的多元评价主体;实施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交互式评价模式,实现评价的科学性、实效性。

四、坚持质量效益合一,提升社会服务功能

(一)以质量求生存,赢得就业市场的发展空间

1.实践教学注重实效。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着力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11、12、13届毕业生170人,学生分别在第三、四学期参加了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组织的焊工中级技能鉴定、机修钳工中级技能鉴定和电工中级技能鉴定,一次通过率均达95%以上。

2.德育工作以生为本。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自我管理。我们以企业合格员工的标准,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式,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社会实践和生活体验,使学生及早认识企业、了解专业工种,提高专业课学习的兴趣,为学生实现由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变奠定基础。

3.就业指导全程服务。学校建立了由招生就业处、政教处、专业部、班主任、专业指导教师和企业相关人员组成的学生顶岗实习管理网络,负责学生实习管理工作,管理工作台帐齐全。学校开展了职业生涯规划系列活动,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正常开展包括学业、就业、职业、事业等在内的“四业”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择业技巧,提高就业能力,使得毕业生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终身发展有基础。近三届毕业生当年就业率均达98.8%,专业对口就业率为98.8%,就业点分布在如皋、南通、上海、苏州等地。学校还注重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形成了学生就业信息反馈体系。

(二)以示范辐射为根本,形成产学研训一体的办学格局

1.专业辐射为示范。学校加入了江苏商贸职教集团、江苏扬子江职教

集团,船舶制造与修理专业与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试行中高职衔接。学校办学业绩在省、市主流媒体宣传推介,学校办学成果多次在《中国职业技能教育》、《江苏教育》上刊登。学校教科研成果多,多个省级以上课题结题,专业建设论文纷纷在相关省、市报刊杂志上发表或获奖,多年来学校一直承担南通市焊工项目技能大赛组织工作。

2.产教结合出成果。一直以来,我校十分重视产教结合工作,学校聘请一些企业技师来校讲课,指导学生技能训练,把专业教学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我校还发挥船舶专业优势,为企业排忧解难,先后与熔盛重工、森松重工等企业签定合作协议,先后派出教师参与企业产品的设计工作。产教结合既节约了企业的成本,也增强了我校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使教学更贴近生产实际,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2010年,学校成立了船舶实训中心,进一步推动了船舶专业产教结合工作的开展。

3.社会培训创效益。为了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学校设立了培训部,在办好学历教育的同时,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拓展社会培训空间。学校充分利用船舶专业师资和设备,为如皋港区船舶制造企业及配套企业进行船舶专业方面的培训,先后与10多家单位签订协议,对其职工进行电焊、钳工、电工等中级培训。船舶专业的教师还走出校门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增强了专业教师的市场意识、实践能力。近三年,年平均培训700多人次。

五、开拓进取不断创新,形成船舶制造与修理专业特色

(一)创新办学思路,呈现“服务地方经济”特色

随着地方经济快速发展,船舶制造与修理专业的开发必须紧贴市场变化。学校为如皋港区船舶行业建设开发实施了人力资源蓄势工程,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功能。学校以实训基地作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载体,积极实施教室与车间、教师与师傅、学生与学徒、作品与产品、理论与实践、育人与创收的六合一,在真实职业场景中实施项目教学,实现教学与企业岗位的对接。

(二)创新办学模式,形成“工学交替模式”特色

学校不断加强与行业、企业的紧密联系,探索人才培养新途径。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下,进一步让行业参与制定船舶制造与修理专业的人才规格、课程计划、评估标准,有效实施工学交替办学模式。有序安排

学生在森松重工、熔盛重工、华泰重工等企业参观及顶岗学习,进行职业体验,学生们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中初步形成产品意识,逐渐明确企业的用工标准。

(三)创新教学方法,凸显“项目教学模式”特色

学校积极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形成以行动导向为主的教学模式。课改实验教师将学生在任务中、在模拟中、在情境中进行有效学习作为教学基本策略,采用项目教学法,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进行研究性、探索性学习,加强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的整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直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努力建设“民主课堂”、“生态课堂”、“积极课堂”和“温暖课堂”。

(四)创新管理机制,形成“多元管理体系”特色

学校加强行政人员、公共基础课教师、专业教师、班主任和行业专家五位一体的队伍建设。以课程改革促进教学资源整合,以校本课程开发提升教师创新能力,以课题研究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扩容“双师型”教师内涵,使教师由“知识传授者”向“学习导师”转变。学校通过校企互动、协同研发产品培养学生,实现资源共享、交互相融、利益双赢、共同提升,形成了良好的育人环境,使得船舶制造与修理专业成为如皋地区的特色专业。

六、今后努力方向

根据江苏省中职特色专业建设标准,船舶制造与修理专业在教育教学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今后,我们将从以下方面入手:

1.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长远目标出发,提高实训装备水平,使实训条件与企业同步。继续加强校企合作,拓展办学功能,面向社会开展劳动就业和实用技术培训。

2.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打造名师队伍,进一步优化学校的师资队伍结构,面向社会招聘优秀人才,着力培养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3.进一步加强专业课程建设。面向人才市场需求调整专业方向,促进学科专业间的交叉、渗透和融合。进一步加强课程特别是精品课程建设,通过课程建设促进教学质量提高。更新教学内容,把科技前沿知识引入到

教学之中,让学生了解专业最新发展动态。

各位专家、各位领导,我们将以这次评估验收为契机,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进,脚踏实地,继往开来,务实求优,走好今后的专业建设之路。

最后,真诚祝愿各位专家、领导身体健康,工作舒畅,生活美满!谢谢大家!

第四篇:特色专业建设

五、特色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是教学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行业工作需求的关键环节,是学院教学建设的核心。学院依据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总体思路,将现有30个专业按照服务领域划分为10大专业群。其中将机械加工技术、自动化技术、检测技术、软件技术、制造类服务业、汽车工程6大专业群确定为学院特色专业群;将机械加工技术、自动化技术、检测技术、汽车工程4大专业群确定为学院重点建设专业群。每个专业群都确定了核心专业和专业建设目标,其中电气自动化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检测技术、电子商务、计算机网络技术为特色专业。

专业群建设采用“公共基础平台+公共专业技术平台+专业方向”的基本框架,课程体系按照“321模式”构建。其中,“3”代表用前三个学期完成公共基础平台课程和公共专业技术平台课程;“2”代表第四、五学期完成专业方向课程;“1”代表第六学期完成顶岗实践,形成了以工学结合为主要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

围绕六大特色专业群建设,学院着力打造了自动控制工程、机械制造工程、信息技术工程、国际商务管理四大中心。建立了优质核心课程研发团队,吸纳企业技术骨干广泛参与,着力对专业课程进行整合,实施了单元课程开发,共开发单元课程20余门,形成了理论和实践相互融通、“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块,为实施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创造条件。

目前学院建成国家级试点专业1个,省级示范专业3个,省级试点专业1个,院级示范专业8个。

(一)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特色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是国家级高职教育试点专业、辽宁省高职教育示范专业。该专业始终坚持教学同生产实践相结合,并服务于生产实践的专业建设理念,广泛开展校企合作,通过对众多企业典型生产自动化系统和成套设备的研究分析,在确定职业岗位能力和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基础上,以建设真实性或仿真性实训环境为抓手,促进专业教师开发生产性实训项目,先后完成了《常规仪表串级控制系统》、《系列传感器与显示仪表开发》、《现场总线实训室改造》、《PLC控制实训用教学电梯的研制》、《钟罩式气体计量器微机控制检定系统》、《电子技术技能综合训练实训室的建设》等生产性自动控制系统,为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提供了生产性环境。以项目为导向,在校内努力打造生产性教学环境,实现教学与生产结合、学习同工作结合,初步形成了以工学结合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该专业开设的《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应用》、《电子技术基本技能训练》课程被评为辽宁省精品课。2005年电工电子及自动化实训基地被确定为“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实训基地”。2004年该专业被批准为辽宁省职业资格证书免试试点专业。2005年教研项目《国家级试点专业自动控制专业教学改革》获辽宁省第五届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特色

学院是丹东市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单位,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是辽宁省高职教育试点专业、辽宁省高职教育示范专业。该专业紧紧围绕辽宁装备制造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着力开展人才模式的改革

工作,先后同丹东机床责任有限公司、辽宁曙光汽车集团、沈阳机床集团等企业,开展了深层次合作,在顶岗实习、订单式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2006年与沈阳机床集团签订了23人的订单,2007年又签订了147人的订单,这些学生都提前半年离开学院进入企业顶岗实习,毕业后全部留在实习企业,经跟踪调查,企业对这些毕业生的满意度达到98%。辽仪机械厂是该专业在校内建立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厂内提供有数控加工中心、数控车、铣等先进的机械加工设备,为教师进行生产实践和学生进行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提供了生产环境。同时,辽仪机械厂还为专业提供了5名兼职教师,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训。该专业注重课程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工作,该专业开设的《机械CAD/CAM技术与应用》和《机械工程材料》两门课程被确定为辽宁省精品课,教师共主编、副主编和参编高职教材20余部,其中主编、副主编教材10部。教师中有多人担任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科技评审专家、全国数控协作会常务理事、《现代制造工程》杂志编委、辽宁省高职数控专业委员会委员、丹东市机械工程协会秘书长;丹东市首届自然科学学科带头人、丹东市科技评审专家。2004年该专业师生代表丹东市参加首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辽宁赛区选拔赛,1名教师取得第二名、2名学生取得第三名,有3人代表辽宁省参加全国比赛,1名教师成为省数控大赛集训队指导教师。该专业教学改革成果获辽宁省第五届教学成果三等奖。

(三)检测技术及应用专业特色

我院是全国第一家开设检测技术专业的职业院校,从1993年开始

进行“双证制”教学改革,多年来,专业课程始终采用模块化结构,选用项目中心范型、训练中心范型和培训中心范型,以职业标准为主要培养目标,将职业标准与教学内容有效衔接。以教学内容突出职业性,教学过程彰显实践性为特色,人才培养工作成效显著。该专业的显著特色是“三个100%”,2002年以来,该专业历届毕业生就业率都达到了100%;毕业生100%实现对口就业,而且稳定于就业岗位均按国家干部(特殊行业)待遇定岗;毕业生获职业技能证书率达到100%,每个毕业生至少取得两个以上职业技能证书。学院是辽宁省无损检测学会理事单位,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无损检测分会理事单位,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无损检测分会教育科普委员会理事单位,全国锅炉压力容器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委员会高级证书丹东考核基地(全国仅上海和丹东两家),是辽宁省职业资格证书免试试点单位。2005年教研项目《国家职业标准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有效衔接的研究与实践》获辽宁省第五届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四)电子商务专业特色

学院是辽宁省第一家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院校,该专业是辽宁省高职教育示范专业。专业开设之初,就成立了《高等职业教育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改革、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省级课题组,进行专业改革方案研究,提出了“以应用为主旨,以综合课开发为突破口,着力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以能力培养为主旨,以实训课改革为重点,全力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建设思路。通过自主开发真实电子商务平台、与企业共同开发实践

综合课程、组建电子商务应用研究室等途径,构建起教学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使教学内容更加突出职业技能的培养。该专业的教研项目《高等职业教育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改革成果》获辽宁省第五届优秀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该专业开设的《电子商务概论》、《网络营销》两门课程被确定为辽宁省精品课;在首届全国电子商务师大赛辽宁赛区选拔赛中,学院作为丹东市代表队参赛,有5人进入全省前15名,1名教师荣获丹东市技术能手称号,5名参赛学生获得了优秀选手称号。《电子商务概论》、《网络营销》两部教材被评为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电子商务与物流教学团队被评为辽宁省优秀教学团队。

(五)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特色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坚持以企业实际工作岗位分析为出发点,将工作岗位技能划分为若干项目,以项目为驱动,构建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按照职业技能培养需要来设计教学内容,打破了传统的学科界限,着力进行课程整合,开发出网页制作、局域网技术、网络数据库开发等若干门综合课程,同时采用模块化教学方式,聘用丹东泰鑫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的技术人员承担部分实践性单元的教学工作。在人才培养方面,始终研究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此,该专业以丹东新实机电工程技术开发中心为依托,成立了由专业教师牵头的专业研究室和若干教师工作室,以开发实际应用项目为载体,吸收学生参与,由专业教师指导项目开发,为学生提供生产实践机会,营造了工学结合的环境。结合专业建设特点,同丹东天龙电脑公司签订了工

学结合基地合作协议,利用节假日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机会。聘用学生参与实训室管理是该专业培养学生的又一途径,几年来,从实训室中培养出大批实践能力强、深受企业欢迎的毕业生。经过几年的办学实践,逐步形成了“一条主线,四个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做到教学与实践结合,学习同工作结合,课上同课下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同时,该专业还同国内著名企业合作,实现了“设备技术合作、师资培养合作、认证考试合作”的校企合作模式,逐步形成了“校企合作,双证融通”的专业特色,该专业先后与神州数码网络公司和华为3COM网络公司合作,建立了神州数码网络大学丹东教育中心和华为3COM网络大学丹东教育中心,并同这两家企业合作建立了具有真实性、先进性、适用性、多层次性和灵活扩展性为特点的网络技术实训室;选派了骨干教师参加了神州数码和华为3COM两家企业的师资培训,2名教师取得华为3COM网络工程师资格,其中1名教师同时取得华为3COM认证培训讲师资格;2名教师具有神州数码网络工程师资格;按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将企业的培训体系纳入到专业教学体系之中,综合高职教学与企业培训优势,进行课程置换与整合,使教学内容同企业的岗位需求密切结合,有76.9%的毕业生取得神州数码网络工程师认证,83.7%的毕业生取得华为3COM认证。

第五篇:特色专业建设

特色专业建设

特色专业是高校在一定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和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具有特色的专业。具体而言,特色专业是指一所学校的某一专业,在教育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已产生较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影响,是一种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的专业,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专业。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还是按专业划分来培养人才。因此,专业建设的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这是建设特色专业的初步想法。特色专业建设旨在根据国家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引导不同层次、类型的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确定自己的个性化发展目标,发挥已有的专业优势,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提升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效益和人才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一、特色专业建设前提

(一)准确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特色专业建设必须跟踪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对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状况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掌握社会经济对人才需求的整体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结合已有的学科专业优势,根据社会经济需求调整特色专业建设的走向,主动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提高专业的办学水平和竞争力。

特色专业要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加强专业基地建设,为专业发展提供支撑,即加强学校与企事业单位联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建教学和科研基地。在合作过程中,老师和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同时,社会经济对人才的需求趋势能够及时反馈给学校,学校依据这些信息及时调整专业教育教学,使教学改革能更准确地反映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

(二)树立先进的特色专业理念高校是否具有活力,是否具有竞争力,关键在于专业是否有特色。因此,高校必须树立先进的特色专业理念。特色专业理念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影响着特色专业建设的方向、过程和效果。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要变革专业建设和教学理念,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以适应新的教学改革的需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是打造特色专业的前提,特色专业的打造必须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更新观念,大胆改革和创新,同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_拓宽专业口径,不断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培养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主动适应市场的变化和需要。

(三)明确专业特色定位明确专业特色定位是一个由内而外的过程,要在广泛的社会调查和对人才市场科学预测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论证,如本专业在国内、省内所处的地位、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社会环境与其他学校相比有哪些优势和特色,从而准确把握特色专业建设方向。科学定位必须要在专业方向细分的基础上,进行专业方向选择,一般选择一个(不宜过多)方向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并进行特色定位。方向选择和特色定位不是盲目的,要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现状和发展趋势,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资源和能力优势,及时把握学校特色专业建设契机,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实现学校和社会共赢。

二、特色专业建设原则

(一)适应性原则

特色专业建设要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根据环境的变化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增强专业针对性和定向性。要能够体现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以及未来市场和社会的需求变化,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增强竞争力,提高就业率,努力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二)创新性原则打造特色专业是高校教学改革的一项探索性、创新性的工作,必须遵循创新性原则。在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遵循特色专业自身的发展规律,既要保持和发展已有的优势,又不能固步自封,要以超前创新的眼光,瞄准未来学科专业的发展趋势,不断开辟新方向,在不断创新中保持优势,使特色专业充满前景,充满活力。

(三)科学性原则

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就是要采取“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差异化策略,考虑学校自身优势和区域经济发展状况,既要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又要符合学校和专业的实际,更应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科学合理地确定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集中力量进行重点建设,强化优势和特色,确保专业领先地位。

(四)示范性原则高校应首先建设好符合社会需要的特色专业,通过特色专业的建设,带动相关专业建设和发展。同时,通过相关学科专业的建设,又可进一步强化特色专业的建设。总之,要善于以特色专业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特色专业的示范带头作用,稳步推进专业建设工作,促进学校学科专业建设工作整体水平的全面提升。

(五)协调性原则协调性包括特色专业建设本身的协调性和与院校其他专业建设的协调两方面。特色专业建设不仅会引起学校组织机构某种程度的变革,而且必然触及高校原有教学模式的方方面面,对于特色专业来说,改革与稳定之间的协调很重要,它不但涉及专业建设的质量,也涉及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模式和教学模式等众多复杂的问题。

三、特色专业建设内容

(一)文化建设是先导(1)师德建设。在文化建设中,首先要加强教师思想道德、自身素质的塑造。以和谐社会理念为指导。教师通过努力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教育法以及新时期党的路线、方针、职业道德等,进一步提升师德水平。在教学任务承担、教学精力投入、教学改革、教书育人等方面率先垂范,从而提升整个会计学专业的教学水平。(2)系风建设。会计系将“以德治系”作为系文化建设的核心理念,构建“和谐、自强、耕耘、向上”的系风,深挖文化建设的内涵,强化认真、严谨、务实的教风和踏实、认真、仔细、勤奋、积极向上的学风建设,加强对外宣传,增强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归属感和对会计学专业的认同感。(3)组织建设。在会计系组织机构的基础上,为了便于教研、讨论与科研积累,成立财务会计学、财务管理学、审计学、会计信息化四个教研室,进一步完善系级教研组织,为开展教学活动和科学研究创造基础条件。(4)制度建设。一个组织的正常运转,离不开制度的标准化,为此会计系进一步加强了系级制度建设。借鉴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会计系制度涵盖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两部分,基本准则对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和日常教研行为进行规范,具体准则对教学、教师进修培训、教研、科研、创收、学术活动、学生活动等方面的工作进行具体规范。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建设,教师的职业素养和工作秩序得到很大的提升和规范。

(二)教学是根本会计系教学涵盖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两个层面,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积极开展教学与研究。

一是本科教学的开展。

(1)教学团队建设与精品课程建设。教学团队是以课程或课程群为核心形成的教师群体,通过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与教学水平。目前,会计学专业经过长期的培育,已经获得2个院级教学团队。大多数会计系教

师是教学团队的成员,以教学团队建设为纽带,团队成员合作共进。会计学专业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在全校组织的教学测评中,会计系教师大多名列前茅。会计系积极加强课程建设,特别是精品课程的建设。目前,《基础会计学》列为校级精品课程建设。精品课程的建设,极大地提高了《基础会计学》的教学效果,有力地促进了相关课程建设与教改研究的深入开展。

(2)教学改革常抓不懈。会计系一贯重视教学改革,教研活动制度化、规范化。每学期都规划有教研活动的核心内容,每周或每两周定期开展教研活动,讨论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共商解决的措施,效果显著。设立系级教改与实验立项,国内首创。为巩固本科专业教学评估的成果,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水平,加强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培育教学团队、精品课程及教研成果,会计系开展系级教改与实验项目立项。系级立项的教研成果大都孵化成了省级、校级及院级重点课题。

(3)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采用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不仅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且通过实践教学(包括专业课程实践环节、校外专业实习环节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

(4)优化师资队伍。优化教师专业知识结构,以思想建设为先导,通过继续教育、培训、参加学术会议等方式培养优秀青年教师,在其知识不断得到更新和补充的基础上,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企业锻炼,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科研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

(5)加强系级资料室建设。纵观全国会计学科发展的优势学校,无一例外地都具有较好的系级教研资料。在学院经管类资料的基础上,会计系广开渠道,通过购、赠等方式积累会计学科资料。目前,会计系已经具有多种高层次报刊资料及图书几百种,极大地方便了教师课间的阅读与资料查阅。

二是硕士研究生教学。

(I)倡导研究生“三助”工作。研究生“三助”是指“助教、助研、助管”,对于研究生教育非常重要。助教协助导师教学;助研做导师的科研助手和伙伴;助管协助导师管理教学科研等日常事务。学生通过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跟导师学习,提高自己的科研创新能力;通过参与专业课程的教学,可以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参与日常管理就是协助导师管理一些基本事务,如回复

信件、打印整理资料、报送科研材料、接听电话、接待等,日常的管理工作对于硕士研究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人际沟通具有重要意义。

(2)探索“三三式”创新培养模式。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点,贯穿于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始终。为此,会计系探索“三三式”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创新培养模式,旨在将研究生培养分为“三个阶段”,即培养科研素质阶段、加强课程学习阶段和学位论文撰写阶段。在这三个阶段划分的基础上,通过学校、导师、研究生“三位一体”的共同努力,努力提高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科研实践能力以及科研创新能力“三种能力”,从而全面提高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此外,还可以在导师指导下,积极利用暑期开展调研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研究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三)抓科研促教学教学与科研是高等学校发展的两条主线。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会计系立足教学,抓科研促教学。,(1)科研成果积累。会计学专业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积极从事科研工作,取得了一大批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科研成果。精细化管理、职能渗透、协同发展等科研成果不但为企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而且将科研成果渗透到教学中。学生由此接触到最前沿的学科知识,拓展了视野,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支持。

(2)调动科研信息志愿者的能动性。会计系科研信息志愿者义务进行科研及学术会议等信息的搜集和发布,将各种会议、征文、比赛、课题招标等信息通过电话、短信、邮件、张贴等形式通知到每位教师,同时传达到相关班级学生,确保信息畅通。

(3)积极申报课题与奖项。会计系注重将已做的各项工作总结整理,积极申报高层次的相关研究课题,不管是纵向课题还是横向课题、大课题还是小课题,都要抱着积极争取的心态努力申报,而且在申报课题前,也要积极准备,尽量研究别人尚未研究的课题。对于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要积极申报科研奖项。对于申报不成功的课题,在前期研究撰写申报书的基础上,积极撰写成学术论文发表,“副产品”成效显著。

(4)以文赴会学术交流。为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扩大会计系的知名度,会计系与著名高校及企业建立了友好联系,鼓励教师以文会友,参加学术活动。同时,研究生导师也积极指导、支持研究生撰写论文,参加学术会议。通过学术交流,极大地提高了会计系的知名度。

(四)搭建平台培养能力为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多层次的能力,会计系搭建了一系列平台。

(1)设立“教学论坛”。为进一步促进教研活动的开展,会计系设立了以系级教学改革与实验改革立项为主题的“教学论坛”,鼓励教师从事教研活动。“教学论坛”的设立极大地激发了年轻教师参与教研的热情。

(2)创办“财会论坛”。会计系于2006年创办了财会论坛。论坛以“交流、启迪、创新”为宗旨,积极为财会师生搭建学术交流平台。通过内容丰富的学术报告和研讨,介绍学科发展前沿知识、理论创新成果,营造了浓厚的学术研究气氛,丰富了学生基于专业知识的课余文化生活,启蒙了学生的科研活动,激发了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

(3)成立“会计协会”、“会计学社”。2008年,会计系发起成立了学生学术团体——会计协会,吸纳了广大会计学专业研究生、本科生和会计爱好者参与。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会计协会开通了会汁学习网站和博客,每年组织知识竞赛、校外现场参观、考研考证经验交流等活动,既丰富了学生专业知识,也为教师和学生交流提供了很好的渠道。

为了加强会计学专业研究生的学习交流,培养科研能力,提高学术素养,2010年会计系为研究生搭建了“会计学社”交流平台。“会计学社”由研究生自主开展活动,聘请会计系教师作为指导,成效显著。

(4)创办“会计科技活动月”。为了进涉提升学生对会汁学专业的热爱,提高学习兴趣,营造学习与研究会计的氛围,会计系和经管学院团委决定,从2008年起,每年的5月作为“会计科技活动月”。在为期一个月的活动中,组织征文比赛、知识竞赛、学术报告、考研考证经验交流等系列活动,激发学生对会计学专业的认同感,培养学生会计科技素养,对宣传会计法规准则等也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五)职能渗透融合发展(I)符部门职能相互渗透:会计系始终认为培养学生是所有教师的共同责任,主动与学院团委联系,相互协作,摸索出政治辅导员、会计系、专业教师多层面工作相互渗透的“三维培养模式”,学生的学风、考风和综合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2)管、理渗透协调配合。考虑到学校属于综合性大学,理工科历史深厚、优势突出的特点,会计系积极探索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教学模式,将理工科教育理念渗透到会计学科发展中。为此,会计系积极将理工科教师在教学、科研、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做法,引入会计学教学与学生能力培养中。积极邀请理工科学生参加创新活动,通过“财会论坛”、“会计

科技活动月”、“会计协会”、“挑战杯”全国创业大赛讲座等平台的活动,管理与理科学生发散思维及直线思维、定性思维与定量思维、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等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使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达到了新的高度。

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高校得以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高校应立足于自身特色,坚持科学的特色专业建没原则和方针,理性地创建和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这不仅可以充分凸显特色专业的基本内涵,有效地实现特色々业建设的目标要求和重要意义,而且能够显示出学校的办学特色,提升学校的办学实力,进而促进高校多样化、个性化和特色化的发展,使学校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徐精明、刘朝臣:《高校特色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2l张月玲、陈红丽:《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培养探讨》。《财会通讯》(学术)2008年第8期。

[3]张月玲、韩址清、花双莲、李芳:《基于渗透理念的会计学本科专业学生能力培养创新模式研究》,《财会通讯》(综合·下)2009年第9期

下载专业建设特色汇报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专业建设特色汇报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专业特色建设

    浅谈工业设计教学改革之—专业特色建设 随着社会对工业设计在市场竞争中作用的认识,和企业对工业设计人才需求的急剧扩大,工业设计教育也在近些年间蓬勃发展。各大高校纷纷增......

    地理科学专业特色建设汇报总结

    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改革特色材料以野外实践环节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突破 一、以更新观念为先导,更新培养模式 为适应学校“一个目标,两大跨越”的战略要求,学院着手......

    学校特色建设汇报材料

    西区第四小学学校特色建设汇报材料 一、学校发展的背景分析 1、学校概况。西区第四小学位于大亚湾西区塘布村,创建于1947年,校园占地面积745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3384平方米。......

    小学特色建设汇报材料

    岔河中心小学在校生909人、教职工41人,于2011年9月成功并校迁至新校区。更新了硬件设备,整合了学校资源,完善了学校的管理制度。我校的全体师生,正以崭新的精神面貌,以学校的发展......

    德育工作特色建设汇报

    德育工作特色建设汇报 我校坚持贯彻党的全面发展的办学方针,几年来,在探索德育工作系列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一个“以校内为主,校外的为辅”,齐抓共管的德育网络体系,以培养人、塑......

    德育工作特色建设汇报

    德育工作特色建设汇报 我校坚持贯彻党的全面发展的办学方针,以“办古镇特色学校,创现代教育业绩”为目标,“爱国、勤奋、求活、创新”为校训,“严谨、务实、探索、奋进”为教风,......

    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特色专业汇报材料

    专业创建省特色专业汇报材料一、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基本情况 专业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单位,专业建设是职业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核心。学校十分重视专业建设,坚持“理念先进、校......

    《学校特色建设》工作进度汇报

    以美的教育,润育每一个孩子绽放光彩 学校发展自我诊断报告 莲花镇真光中心小学 真光中心小学是一所年轻的乡镇中心小学。近二十年的努力,催生出一流的教育思想,历练出空前的进......